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原料药行业分析范文

医药原料药行业分析精选(九篇)

医药原料药行业分析

第1篇:医药原料药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 病区药房;退药;原因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1.183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在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中, 退药是一项极为棘手的工作, 根据相关管理条例规定, 药品一经发出, 如无质量以及用药安全等原因, 不得退换。但是, 目前提倡以病人为中心,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 并不能够有效的执行, 退药现象大量存在, 无法杜绝。本文研究分析本院病区药房退药情况, 找出退药原因, 为临床减少退药行为提供理论参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3~2014年5月期间本院病区药房退药申请单的相关资料3600份。

1. 2 方法 分类统计2012年3月~2014年05月期间本院病区药房退药申请单的相关资料3600份, 并结合退药品种以及退药原因进行相关分析, 算出所占比例。

2 结果

2. 1 退药品种 本院总领药品种1075种, 退药品种190种。具体情况:儿科中领药68种, 占总领药品种比例为6.33%, 退药56种, 占总退药比例为29.47%;普通外科领药395种, 占总领药品种比例为36.74%, 退药93种, 占总退药比例为48.95%;精神科领药280种, 占总领药品种比例为26.05%, 退药8种, 占总退药比例为4.21%;麻醉科领药60种, 退药0种, 占总退药比例为0;骨一科领药272种, 占总领药品种比例为25.30%, 退药75种, 占总退药比例为39.47%。

2. 2 退药原因 退药原因统计情况:患者拒绝不依从而退药的有520例, 占退药总数比例14.44%;患者临时出院而退药的有308例, 占退药总数比例8.56%;患者死亡而退药的有103例, 占退药总数比例2.86%;录入错误造成退药有840例, 占退药总数比例23.33%;药房缺药造成的退药有165例, 占退药总数比例4.58%;过敏而退药的有85例, 占退药总数比例2.36%;不良反应而退药的有69例, 占退药总数比例1.92%;修改医嘱而退药的有810例, 占退药总数比例22.50%;停医嘱而退药的有700例, 占退药总数比例19.44%。

3 讨论

统计结果表明, 退药次数最多且最频繁的是普通外科(48.95%), 其次是内一科(39.47%)以及儿科(29.47%)。究其原因, 可能与这些科接诊的疑难杂症患者较多有关, 疑难杂症往往需要主治医师团队的多次讨论, 所以, 会经常调整治疗方案, 有部分患者甚至需要转到其他医院进行治疗, 本院治疗的配方流程与其不相适应, 所以只能采取退药的方式。除此之外, 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药物疗效下降, 从而频繁更换药物的现象也有存在。对于医生[2], 要尽可能的为患者考虑, 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 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2]。

电脑输入错误占的退药比例最大(23.33%), 为了日后减少此类情况发生, 要加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修改医嘱以及停医嘱在退药中也占有极高的比例, 其中有的患者是手术后使用抗感染药物(一般均为长期医嘱), 有的是本院治疗疑难杂症患者较多, 往往需要主治医师团队的多次讨论, 所以, 会经常调整治疗方案。患者的不依从性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患者在没有用够疗程, 就认为药物疗效有限, 坚持让医生退药, 鉴于此, 医生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 患者没有完全按照医嘱进行用药, 有的患者甚至误解医嘱, 从而主动要求退药, 所以, 医务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努力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药房缺药(药品库存不足、质量问题等)也是造成退药的因素之一[3], 目前, 已通过相关的设置将药房的实时情况(药品的变动更新)提前通知病区, 对于此, 医师重新录入医嘱可以有效避免退药以及药房缺药给患者带来的不便。患者死亡在原则上也可以退药, 除此之外, 过敏以及不良反应的患者在用药后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 退药情况不可避免[4]。

综上所述, 大多数的退药情况都是可以避免的, 只要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心以及提高专业技能水平。除此之外, 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在最大限度上减少病区退药率。

参考文献

[1] 唐凤川.本院病区退药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8):141-142.

[2] 吴炎卿,刘小敏.住院药房退药情况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31):144-146.

[3] 曹剑波.我院住院药房退药情况及原因分析.海峡药学, 2012, 24(9):209-211.

第2篇:医药原料药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 医药制造 税负差异 税源管理

医药制造行业是吉林省具有地方经济特点的优势产业之一,医药工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性多年在全国排名前列,是吉林省工业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现已与广东、贵州等省共同跻身全国医药制造业的第一梯队。为了保持医药产业的比较优势,就需要发挥税收管理的职能,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把吉林省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一、吉林省医药制造业实际税负现状

2007年吉林省416户医药制造企业累计销售收入67.5亿元,实现增值税5.98亿元,全省增值税平均税负为8.86%。在416户企业中高于全省增值税平均税负的共有87户,销售收入37.69亿元,应纳增值税4.57亿元占全部应纳增值税5.98亿元的76.42%;低于全省增值税平均税负共有169户,销售收入29.46亿元,应纳增值税1.41亿元占全部应纳增值税5.98亿元的23.74%。有销售收入无税企业,共计28户,销售收入为0.37亿元;销售收入为零的共计132户,占全部户数的31.73%。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于全省医药平均水平的87户企业仅占全部户数20.91%,缴纳了近76.42%的税金,应当作为税源监控的重点,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医药制造零税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需要进一步开展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直至进行税务稽查。

二、吉林省医药制造业税负差异原因分析

1.增值税税负偏高原因分析。在416户制药企业中高于平均税负8.86%的有87户,占全部户数的20.91%,2007年共缴纳增值税4.57亿元,占全部应纳增值税的76.42%。此类企业共同的属性:一是企业规模较大、生产设备技术先进、人员素质较高,资金雄厚,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产品附加值高,增值额大,营销体系较完善,形象好、商誉高,增值税税负也比较高。二是由于目前药品销售市场竞争的日常激烈使得医药产品销售费用(主要是广告宣传费用)、产品研发支出较高,客观上拉动了医药产品的价格,但这部分费用均不能在进项税中抵扣,却需要产品销售价格得到补偿,因此相应的增加了销项税金。三是从税收政策看,中药的原材料抵扣率较低,中成药制造企业主要原材料基本上属于农副产品依收购发票所列金额按13%扣除率抵扣,属典型的“高征低抵”,这在政策上就使我省的中医药制造企业税收负担普遍高于其他行业。

2.增值税税负偏低原因分析。在416户制药企业中低于平均税负8.86%的有169户,2007年共缴纳增值税1.41亿元。税收负担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集团公司的内部关联交易,使成员企业的税收负担偏低。由于规模企业较大,设立了分支机构或关联企业,因税收政策、营销策略的不同人为地降低产品销售价格分解了产品的附加值部分造成部分相关企业税负偏低。

(2)部分医药制造企业生产经营良好,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使部分企业的增值税税负却较低。主要原因是:①国家为解决药价虚高、就医昂贵的问题,开展的反商业贿赂活动及实行的药品降价政策法规的出台,特别是“齐二药事件”给全省的医药行业的生产和销售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受国家对医药政策性降价影响,赢利空间再度压缩,税金下降,企业增值额相对减少,造成税收负担降低。②药品原材料成本不断提高,特别是有些主要原材料急剧上涨,使企业产品成本提高,增值额相对减少,造成税收负担降低。由于国家实行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医药制造受产品降价及原料涨价的双重挤压,直接导致企业销售收入、税金的下降。

(3)农副产品收购发票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税收漏洞。 我省的中成药生产企业所使用的原材料,有相当一部分为药农种植的中草药,收购初级农产品抵扣13%,产出中成药销售适用17%税率。因此对农副产品收购发票的管理至关重要。

(4)少数企业因无新技术、新产品跟进,导致销售萎缩,税负偏低。

3.增值税税负为零的医药制造企业,其中有销售收入无税的28户,没有销售收入的132户,两者合计占全省医药制造企业416户的38.46%,对于这部分的企业要进行认真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纳税检查,要深入企业进行调查了解,要从投入产出、购销存、银行存款、现金资金流量、凭证流等角度出发,运用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收稽查的联动机制,要逐户深刻剖析零税负的症结所在,堵塞税源的跑、冒、滴、漏。

三、加强医药制造业税收征管的建议

全省大部分医药制造企业税负低于全国、全省同行业平均水平,排除关联企业平销行为、企业发展萎缩等特殊原因,显然还应从强化对制药业的税源管理,在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方面下功夫。针对制药业现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和强化税收管理。

1.对医药制造企业实行按同业、按税负分类管理。通过对同行业单户企业的调查分析,总结整个行业生产、供应、销售的规律,建立相关的税收负担、税收弹性的数学模型和指标参数,进一步深化同业纳税分析、纳税评估、强化同业税源管理。在此基础上,实施分类管理,对能够按规定及时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有关资料,及时缴纳税款,财务管理规范,会计账证健全,税负不低于全省制药业平均税负水平的,为一类纳税企业;能够按规定及时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有关资料,及时缴纳税款,财务管理水平比较高,会计账证比较健全,税负在全省制药业平均税负70%~100%以内的,为二类纳税企业;对不符合一类、二类企业标准的税负偏低、无收入、零税负的纳税企业,确定为三类纳税企业。对三类企业,税收管理员除实行常规管理外,税务机关要根据企业情况对三类企业派员进行实地调查评估,对原材料购进、生产、销售、成本等过程实地全程监督管理,分析、求证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对发现的问题约谈举证或移交稽查部门处理,形成对整个行业的全面管理。

2.全面实施对医药制造企业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联动机制。针对医药制造企业行业特点,结合GMP生产流程,全面及时采集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税收、行业等指标,尤其是收购农副产品的数量及价格、资金往来、投入产出比、增值税税负等重要指标,设计确实可行的纳税评估体系,依托综合征管软件V2.0和“一户式”系统等税源监控手段,对采集的医药制造企业的各类指标进行科学专业的数据分析,摸清行业规律,确定正常税收指标参考值的幅度范围,一旦企业相关数据及其变动超出正常范围,就应确定为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对象,及时进行约谈或实施检查。

第3篇:医药原料药行业分析范文

就在今年,1月法国国家药品与健康产品安全局通报了华北制药集团旗下的先泰药业在欧盟的现场检查中被发现有17条缺陷,包括不同部门的GMP文件造假(更换内容、重抄记录、多处记录的日期和签名不一致等)和QC实验室数据完整性不足(没有权限控制、没有审计追踪、没有删除数据的限制等),残留溶剂的分析结果造假等严重缺陷,华北制药被收回相关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证书。

同类事件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11年6月,欧盟颁布的2011/62/EU号新指令(即“62号令”)要求,从2013年7月起,所有出口到欧盟的药品均需出具出口国监管部门的书面声明,并保证符合“出口国GMP相当于欧盟标准”等严格性要求。

按照欧盟方面的说法,62号令旨在提高药品进口门槛,防止假药流入正规销售渠道。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不排除是一种贸易壁垒手段。

“某一批次的产品被拒,CEP证书(欧洲药典适应性证书)被收回,这些情况在近几年的中国原料药出口中都很常见。实际上,自2013年7月欧盟针对原料药进口的62号令执行以来,欧盟就已经对各国的原料药进口从源头上开始收紧。”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表示。

实际上中国已成世界第二大药品市场

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会长潘广成透露,实际上自去年3月开始,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药品市场。“现在已经生产化学原料药1500多种,产量达到200万吨左右,以青霉素等为代表的20多类化学药品原料的出口均占世界第一。”

今年一季度,医药对外贸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进出口额238.04亿美元,同比增长7.8%。其中,出口136.58亿美元,增长9.87%,进口101.46亿美元,增长5.14%,对外贸易顺差35.13亿美元,同比增长26.32%。

专家分析,今年的数据表明医药出口保持在较快的增长,进口增速明显放缓。分析原因,一是稳增长政策的实施,加快了贸易便利化措施的落地,助推出口稳步增长;二是人民币对美元贬值推动企业加快出货速度;三是外资药企在中国投资项目陆续开始出口,尤其是带动了制剂出口的增长,如诺和诺德、默沙东、赛诺菲安万特等,拉动了制剂出口增长。

出口方面,中药类同比增长21%,原料药仅增长5.16%,器械类同比增 12.87%。

许铭认为,从近两年的统计情况来看,我国特色原料药和高附加值原料药出口增速加快。以2014年为例,他汀类原料药及其中间体出口额已达1.6亿美元;大宗原料药出口尽管近两年价格有所回升,但整体依旧处于下行通道。

有资料显示,自2012年开始,我国原料药出口同比增长率连续3年为个位数,已率先结束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进入中低速平稳增长的轨道。

中低速平稳增长轨道

医药出口缓慢增长是今年的主基调,首先,规模最大的大宗原料药国际市场需求逐步趋于稳定状态。当前,欧美市场由于人口和经济的结构性饱和,常规药品消费需求基本趋于稳定,发达医药市场增长来源于创新原研药。2014年,全球最大医药市场美国对中国原料药进口增长仅0.6%,创近10年最低纪录。

印度作为中国原料药的最大进口国,其制剂和特色原料药的全球供应能力决定了我国原料药出口的状况。根据GTA全球贸易数据分析,印度制剂出口能力在继续提高,2014年制剂出口达116.81亿美元,增幅达7.09%,对美国出口增长16.53%。这种全球药品供应链转移的变化导致我国对印度相关原料药出口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相关品种阿莫西林、四环素、6APA、维生素E、维生素C等品种对印度出口量增幅均达10%~20%,主要产品价格将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在相对低位波动。因此,我国原料药部分欧美市场份额正转向印度,印度市场变化将是原料药出口的重要晴雨表。

2014年,医疗器械产品增幅下滑明显,出口额增幅从2013年的9.92%下降至3.56%,一次性耗材受墨西哥、马来西亚、泰国以及部分欧盟国家产品的竞争,出口下降12.6%,对东盟、非洲出口下降幅度超过30%,是拉低出口增幅的主要因素。医用敷料和保健康复用品继续保持10%左右的增长,欧盟、美国、日本等市场增长稳定。这一方面由于该类产品在中低端,我国仍具有较强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该类产品在质量标准上处于上升期,新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增强,具备了在欧美市场进一步挤占市场空间的能力。此外,一直增长强劲的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出口增幅也出现回落,去年增幅下降了4个百分点至5.58%,突出的问题是出口量小幅委缩,显示主要权重国际市场趋向饱和。而产品价格有所回升,这与当前国内诊疗设备企业加强产业购并重组、产能趋于集中、恶性竞争有所缓和有关。

市场需求推动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全球医药产业格局的变化和医药国际化市场的需求正在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向精细化、标准化、技术型和绿色环保方向转型升级,代表性的地区包括浙江、江苏医药产业群,原料药发展正向特色原料药过度,专注于优势品种的研发和国际供应链建设,医药出口企业越来越有特色。

近几年,迫于环保和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河北、山东等医药企业陆续发展制剂项目,形成大规模的片剂、针剂产能。出口方面,在开拓非洲市场的同时,加快欧美认证步伐,以便对制剂出口形成突破,拉动医药出口的增长。

第4篇:医药原料药行业分析范文

由于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老年人最常见疾病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学的研究已成为关注的课题。控制血压需要长期口服降压药物,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现代健康教育的观点,患者良好的用药依从性与患者的健康观念、知识层次密切相关[1]。对患者进行医学健康教育,提高对疾病以及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掌握科学的自我管理、自我保健的方法,对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对高血压的治疗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将我们对117例来我院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情况的调查方法及结果报告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1月~2006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确诊高血压的老年患者117例,其中男87例,女30例;60~69岁92例,>70岁25例;文化程度:小学7例,初中16例,高中或中专31例,大专48例,本科以上15例;干部58例,工人21例,农民13例,其他25例。选择条件:①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②曾进行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1.2研究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高血压患者依从性问卷。在调查对象入院的48 h内,由调查者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资料、服药情况及治疗依从性的评定资料:①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就医条件、社区医疗服务及服药依从性差的原因。②疾病资料。包括总病程、住院次数、疾病症状、血压分级、病情。③服药情况。服药种类、服药次数、近期疗效、药物不良反应。

1.3用药依从性评定用4个问题评价服药依从性:“你是否有忘记服药的经历?”“你是否有时不注意服药?”“当你自觉症状改善时,是否停药?”“当你服药自觉症状改善不大时,是否曾停药?”4个问题的回答均为“否”,即为依从性佳。4个问题中只要有1个及以上的回答“是”,即为依从性不佳[2]。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Foxpro建立数据库,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显著性分析用χ2检验[3]。

2结果

2.1用药依从性分布情况服药依从性佳者为43例,占36.8%;服药依从性不佳者74例,占63.2%。

2.2影响因素分析在各个因素中,就医条件、社区医疗服务、总病程、疾病症状、近期疗效、病情分度、药物不良反应、服药次数等因素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均有影响(P

2.3用药不依从的原因分析在依从性不佳的患者中,认为高血压病不需长期服药者占15.2%,忘记服药的占20.3%,认为无症状就不用服药者占34.9%,担心药物不良反应者占12.6%,认为太麻烦者占9.4%,经济原因7.6%。

3讨论

用药依从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医疗或健康建议的遵从程度[4]。用药依从性可通过多种方法检测,如自我报告、药片计数、医师评估、血压控制程度、患者随诊程度等,有学者认为以“自我报告”方法所获得结果的可信程度最高[5]。本文用问卷调查所得用药依从性为36.8%,与我国其他学者研究结果相似[2]。

影响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原因很多,包括社会人口学因素、疾病和治疗状况、患者和医师方面及医患关系等。本文结果显示,就医条件、社区医疗服务、总病程、疾病症状、近期疗效、病情分度、药物不良反应、服药次数,这些因素是影响用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住院次数、血压分级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

对用药不依从者的原因分析发现,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不了解是导致用药不依从性的关键。而有关高血压健康知识的了解对于用药依从性来说,是一个必要的条件。本文结果显示,不依从的原因中,最常见的是症状好转和忘记吃药,这与其他研究是一致的[6,7]。其主要原因是患者缺乏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故认为没有症状病就好了,可不必服药。

根据上述结果,提出几点提高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建议:①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讲解有关高血压的知识,使其明确高血压是慢性病,需长期治疗,不规则治疗会造成严重的后果。②加强社区医疗服务,改善治疗效果,如医院跟踪治疗,专业护理人员开展家庭随访,社区卫生院指导用药等对促进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有着重要的意义。③医务人员尽量简化治疗方案,用药宜简单,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和合并用药,向其耐心解释处方所开写药物的应用目的、剂量、用法及疗程,以免老年高血压患者漏服、忘服、错服和多服而影响疗效和增加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黄敬亨.健康教育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8

2戴俊明,卫志华,张蓓燕,等.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药物利用与依从性关系分析.高血压杂志,2001,9(1):65

3刘涛. 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实用医药杂志,2006,2(2):23

4HaynesRB,TaylorDW,SackettDL. Complianceinhealthcare.Baltimore. JohnsHopkinsPress,1979.1-7

5GilVal.Validityof 6indirectmethodstoaccesstreatment complianceinarterialhypertension.Med ClinCare,1994,102(14):532

plicancewithantihyper tensivetreatmentinconsultationroomsforhypertensivepa tients.JHumHypertens,1993,7:581

第5篇:医药原料药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抗菌药物;用药指导;病原菌送检率;干预式管理;经济成本;

近些年来,抗菌药物滥用滥服的现象频频发生,并且酿成许多伤亡事件,这就引起临床医学界的思考,绝大数专家学者将焦点放在医院的抗菌药物管理机制上,希望从管理上寻找答案。为此,本文我院从2010年11月至2012年12月间应用抗菌药物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0年11月至2012年12月间接诊的200例患者,他们都在我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按照患者的意愿,将其划分为观察组(A组)与对照组(B组)。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处于26~7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6±0.9)岁;男60例,女40例,男女比例为3:2。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处于24~75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3±0.7)岁;男50例,女50例,男女比例为1:1。这两组患者在性别、病程、年龄、职业等方面比较中没有显著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B组)进行一般的用药指导,如用药方法、剂量、次数、疗程等,观察组(A组)采取干预管理措施,有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具体区分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疗程及次数,并与其他感染科室进行联系。在此基础上,检查以上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病原菌送检率,对比分析这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1]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的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来详细分析统计的,同时为加强可信度,这两组数据的资料在比较中都是运用了了χ2检验,文中的实验中数据均为使用的平均值。P

2.结果

在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抗菌药物被广泛应用各种疾病治疗中,由于缺少有效得管理机制,社会上出现了乱服乱用的现象,不加区分的应用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疗程,进而出现种种不良事件。[2]为此,临床上应当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提升患者用药质量。目前,我国针对以上事件,已经在政策上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这对医院、医疗机构用药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可以提高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有利于患者安全服药。

笔者从事多年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认为干预式管理应当具体体现如下几方面:(1)完善医院的抗菌药物干预式的管理机制。医院应当认清社会发展的现状,积极采取有效地管理措施,如设置药品管理委员会,在医院实行统一的抗菌药物干预管理;其次,合理配置人员,组织一支抗菌药物干预式管理团队,由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药剂师、感染科护士组成等。第三,全面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在依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配套的管理机制。[3]第四,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对抗菌药物管理进行分层管理,先对医院制定一个整体的总目标,而后分给每一个部门、科室、员工,在这些环节中,设置一些公正的考核机制,并进行量化处理,进而可以构建一个良性的医院绩效考核体系。(2)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医院的宗旨为“以患者为中心”,办院得目的就是服务广大患者,为此,应当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让他们正确认识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种类、方法及剂量等。同时结合抗菌药物的最新资讯,对以上人员进行专门培训,提高他们抗菌药物专业知识。[4](3)加强各科室的联系。本院的药品管理委员会应当每周举行一次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病原学送检情况的会议,对这段时间医院出现的抗菌药物应用不良事件进行讨论,并进行有效地分析,总结经验。[5]同时将抗菌药物应用不良事件的情形在全院进行通报,这样就有助于提高医院的抗菌药物管理质量。

综上所述,对抗菌药物采取干预式的管理机制。可以改善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效果,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提高病原菌送检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并且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医疗成本,值得在各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魏颖,阎彦,王莉;我院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医学检验调查分析[J]. 河北医药. 2010,12(17):143--145

[2] 欧阳山丹,朱诗塔,潘浩;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0,17((05):183--184

[3] Karageorgopoulos DE,Falagas ME.Current control and treatment of 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 infection.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 2008,14((06):156--157

第6篇:医药原料药行业分析范文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目的

根据中医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和统计学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掌握中医药管理,提供统计调查、资料整理和统计数量分析的一般原理与方法,为学习其他医药管理类课程的数量分析方法打下基础。要达到以上目的,在学习中要求了解统计的产生与发展,掌握数据搜集、整理和显示的方法,能描述中医药临床现象统计分布的特征,掌握抽样推断、相关回归分析、统计指数、时间序列分析、统计预测等统计分析研究方法,并作出综合评价。

SPSS是非专业统计人员的首选统计软件。学生将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搜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教学中,应注意所学内容与中医学专业现实生活和工作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单位的数据统计过程,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进行交流;应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对可能性的体验,应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2]。

二、中医药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统计学,按照《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因此,统计是围绕数据分析而建立的。其中包括运用统计的方法来分析数据,组织和显示数据(表格和图形),并在数据的基础上形成推论和预测。

从具体应用的角度来分,统计学包括三个部分: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实验设计。其中,在中医药统计学课程中,主要涉及的是描述统计。描述统计是指对所搜集的大量数字资料进行整理、概括,寻找数据的分布特征,用以反映研究对象的内容和实质的统计方法。例如,对原始数据资料用归组、列表、图示等方法加以归纳、整理,为进一步处理数据资料做好准备工作。计算集中量指标(如算出平均数、中位数)用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描述统计可使无序而庞杂的数字资料成为有序而清晰的信息资料。描述统计是整个统计学的基础。统计表是对数据分类后的一种简便表示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从实物的分类,到抽象的统计表表示将经历几个年级段的学习。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列表的方式来体验统计的意义。统计表的制作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和理解统计表意义。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堆砌的过程,而是一个对数据理解的过程。设计简单的统计表是更加规范地收集数据的一种方法。学生在设计一个统计表时,一方面,要明确调查的目的,为什么要去调查;另一方面,要考虑调查这个问题所涉及的内容。这些问题在开始设计时,需要有一个全面的思考,这样,在设计统计表时,就容易获得成功。其中,每一项具体内容都应围绕调查的主题。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内容多、时间紧,每次课都是“满堂灌”。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要么机械地记笔记,要么昏昏欲睡,根本用不着动脑,如果课后不下功夫的话,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几乎是白白浪费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尝试“少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三、中医药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课程教学内容应由浅入深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养;紧密结合实际,注重统计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在教学方法上:每部分教学结束,对全部内容进行小结,提示重点与难点内容,并布置适量的复习思考题与计算分析题,以理解与巩固所学内容。并可选用创新性教学形式,如案例教学、实务分析、作业指导、多媒体教学、课程设计等。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两次左右习题课,以解决练习中的问题。有关部分可安排选题练习,即自己选题,自己搜集资料、整理资料,选择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

2.加强中医药专业统计学的实践教学

统计学本科阶段的实践包括课程实验、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统计学专业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必须熟练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备应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等活动,主要培养学生将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用于社会实际的能力。这类实践学生可利用假期等业余时间进行。

毕业实习是统计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集中一段时间,安排学生到实习单位学习,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将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毕业实习时间一般为9周左右,安排在大学第三学年的假期或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需用考试成绩来反映。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中医药统计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中医药统计学的兴趣,以及学好中医药统计学的愿望。教师是学生中医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中医药统计学的信心。

课堂教学需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联系性。这一方面是中医药统计学学科特点的要求,中医药统计学学科的严谨性和系统性要求中医药统计学教学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内容,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教学内容,才能对每一章节、每一堂课的内容的地位、作用有深入的分析,对重、难点有恰当的定位,也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合理地分配时间。另一方面是中医药统计学学习的需要,是学生认知的需要,学生有意义地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用原有的知识处理各项新的学习任务,通过同化和顺应等心理活动和变化,不断地构建和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把客观的中医药统计学知识内化为自己认知结构中的成分,而强调整体性和联系性正是顺应了学生这一认知的需要,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形成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网络,而形成网络结构的知识不仅对于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于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医药统计学都是十分有益的。

总之,统计学产生于工作实践,又服务于工作实践、指导工作实践活动。中医药统计学课程教学是统计学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有多个实践环节,分别实现特定的教学要求,共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赵莹.浅谈中医药统计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2(05):630.

[2]魏兴民,任真,代婷.Excel在中医药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数学研究,2013(01):93—95.

第7篇:医药原料药行业分析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 年6 月~ 2014 年10 月临床不合理用药700 例,临床药师对他们实施药学干预,详细记录干预效果,以及相关资料和建议等。干预前临床不合理用药前随机抽取700 例临床用药情况,不合理用药占28.71%。

1.2 干预方法

临床药师通过在临床的会诊和查房中进行用药干预,亲身指导以避免溶媒选择不当、配伍后理化性质改变、药物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药物本身性质不稳定、药理拮抗、毒性相加等情况发生,保证用药合理,服从《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指导原则》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等用药管理制度;同时,临床药师还需指导合理用药,纠正临床用药规程中的不规范和不合理情况,确保用药安全。对700 例患者用药进行干预,探讨用药方案,提供建议,并记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及干预结果。

1.3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交由专业人员处理,采用SPSS16.0 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得计量资料均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对所得干预前后的数据结果进行检验;当P 0.05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开展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以及对医院临床药师进行重点培训,可以提高用药的合理率,加强用药合理化,节约药物资源,有效改善药物搭配不合理、药物适应证与患者病情不符等情况,减少了不合理用药导致的医疗事故,促进临床医师用药行为规范,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正确处理,提高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障,使不合理用药率从28.71% 降低到2.14%,使用药合理率大幅提升。干预前后不合理用药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第8篇:医药原料药行业分析范文

1 增强临床药师的证据意识证据,乃循证医学和循证药学理论内涵的核心。20世纪 80年代以前,临床药物治疗方案选择和治疗效果的评价大多以临床医师的经验和推论为基础,即根据某一药物对疾病的临床指标,如血压、血流动力学、血液生化指标(血糖、血脂等)、室性早搏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变化来推论其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临床药师也是以散在的药物临床研究资料、药物动力学研究资料为依据,凭经验并借助TDM结果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这种传统的药物治疗对预后、诊断结果、治疗有效性的评价是建立在非系统观察的临床经验基础上,即对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知识的理解基础上,在对专家和经验的依赖基础上。1993年,McMaster大学科研组开始撰写一系列有关循证医学原理的文献,并提出循证医学就是利用医学文献解决患者的疾病问题,由大量文献中测定、总结出的信息解决所遇到的临床个体问题。循证医学与循证药学是临床药物治疗实践的新范例,它并不调根据直觉所得的非系统的临床经验,而是强调临床证据,要求临床医师与临床药师用新的技巧广泛搜集有效的文献,运用正确的评价指南,筛选最有效的应用文献(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在临床药学实践中,临床药师面临新药和老药新适应证的不断提出,面对蜂拥而来的大量资讯,如何正确地搜集和利用有效的文献,判断研究报告中可能的偏倚,如何去伪存真,掌握和使用正确的文献评价方法成为关键。循证药学就是临床药师搜集、评价科研证据 (文献),评估其在制订治疗方案中的作用,并以此做出临床药物治疗决策的临床实践方法。

2 增强临床药师的效价意识 20世纪80年代以前,药物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多以经验和推论为基础,即根据某一药物对某些临床指标的作用(通常不包括预后指标),如血压、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或某些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来推断其对某些疾病的疗效。如治疗高血压的短效钙拮抗剂硝苯地平,临床观察能有效降低血压,又无明显的肾毒性,大多数患者也能耐受,因而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但自1995年以来,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有学者从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发现硝苯地平虽能有效降压,但也可能促使心脏缺血事件发生,心肌梗死危险性和冠心病的死亡率增加,且剂量越大,这种危险性越大。至于药物的经济学与有效性评价就少有人顾及了。循证理论的问世,为临床药师进行药品效价评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循证模式在对药物进行科学评价时,多采用以预后指标为终点的多中心、大规模、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且尽可能对临床研究资料进行系统评价,增强了用药的可信度和准确度。

2.1 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 循证药学对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证据有一套严格的分级和评价体系,疗效评价注重终点指标和生存质量,其原理和方法已得到现代医学的广泛接受和认可。临床药师可选择性或综合性利用循证分析手段从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卫生经济学、伦理学等方面综合评价医疗干预措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2.1.1 回顾性调查研究 采用集群抽样(cluster sampling)与分层随机抽样(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公开发行的医药期刊、书籍、会议论文、报刊文摘、实验报告中相关的药物毒性、不良反应、配伍禁忌、饮食宜忌、中毒解救等文献进行系统全面收集整理,按剂量过大、违反配伍禁忌、误用伪品、质量不过关、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建立数据库,进一步进行系统Meta分析提供依据。

2.1.2 荟萃分析(meta-analysis) 根据循证药学的原则,对回顾性调查研究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筛选、甄别与认定,通过进行系统Meta分析,总结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解救的方法、临床救治的合理性、有效性,并把分析得出的结果进行多因素统计学处理,根据分析的结果与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建立回归方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多元逐步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数理分析,研究不良反应和药品之间的因果关系,探讨各个因素对结果作用的大小和方向,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作用机制。此外,客观分析评价目前常用药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方法,总结分析其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方案。

2.1.3 实验验证 对于不良反应出现频率高的药物进行实验验证,找出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重新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从体外相互作用、理化反应、指纹图谱、主要药效学、毒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等方面分析,再进行实验研究。经循证药学严格评价确证其临床疗效后,充分运用基因组、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等现代先进科技手段,探讨药物的整合作用,同时可以进一步优化配方,研发更安全、更有效的新型药物。

2.1.4 前瞻性临床试验 药物临床试验是指为了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在人体(患者或健康志愿者)进行的药物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和揭示试验用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等。临床流行病学认为,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rolled tria,l RCT)是评价一种治疗措施的最佳方法,也是该疗法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可靠的依据。临床试验是新药研究开发的必经阶段,对评价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研究资料和结果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新药审批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依据。

2.2 经济学与有效性评价 药物经济学不仅关注药物治疗的效果,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成本,其核心思想是为患者提供成本-效果好的治疗药物。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最小成本分析法、成本-效果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和成本-效用分析法。药物经济学在国外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鉴于药物经济学在药品费用控制中的独特作用,众多学者在卫生政策制定者已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部分研究人员也已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民生问题是社会关注热点问题之一,尤重医疗成本问题。循证医药学理论不仅重视药品安全性与有效性的权衡,也重视药品经济学与有效性的权衡。

临床药师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从事临床合理用药工作。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任何一个机体来说,除非病情需要,并非多多益善,也非越贵越好,无论病人经济状况如何, 也不论是门诊还是住院病人,都不能利用技术的优势和职业崇拜强加于人,从而获得非法利益,违背自己的经济责任和职业道德。一般说来,按照临床药师的职责范围,病人要求临床药师的责任,仅仅在于治疗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以及治疗方案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但实践中由于病情的变化及复杂程度、个体差异等因素,并非所有结果都在预料之中,由此产生的如住院日延长、不良反应及后遗症状等都可能导致超出正常经济责任的范围,需要临床药师结合每一病例的具体情况,从健康需要和科学经济的角度为病人着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预后和最短的治疗周期,以科学的预见性向病人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信息和结果,防止理想化、盲目性和片面性。与经济医学相比,这是一种高科技、高效益和高风险的职业业务活动。是医院以病人为中心方针的具体表现。

第9篇:医药原料药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门诊处方;不合格处方;点评分析

处方是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具有法律上、技术上、经济上的责任[1]。不合理处方导致不合理用药。处方点评是通过对处方的规范性书写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对抽取的3983张处方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抽取我院2012年每月16日门诊处方共计3983张,基本覆盖全院各科,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2]、药品说明书等资料对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点评。

2 结果

3983张处方中,不规范处方485张,占抽查总处方的12.12%;用药不适宜处方125张,占抽查总处方的3.14%;超常处方28张,占抽查总处方的1%;处方合格率为83.98%。不合理处方居前三位的依次是抗菌药物超权限使用125张(占不合格处方比例19.6%),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124张(占不合格处方比例17.55%),药品剂量、用法不清48张(占不合格处方比例7.52%),见表1。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超权限使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3-4] ,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我院自开展临床医师门急诊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权限来,仍有部分医生超权限开具抗菌药。虽然临床医师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但需填写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申请单,经申请医师所在的科室主任签字后提交至药事办,药事办审核后给予越级使用抗菌药物权限,但仅限一天用量。

3.2 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 如诊断为糖尿病,但处方中有用于急性瘙痒性皮肤疾病炉甘石洗剂,从该诊断中无法看出炉甘石洗剂使用适应症。

3.3 药品剂量、用法不清 少数医师药品剂量不写,用法使用“遵医嘱”字样或用法不准确。如醋氯芬酸钠肠溶片50mg,2次/d,100mg/次,少数医师用法为3次/d,100mg/次,超说明书使用。

3.4 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 《处方管理办法》规定:门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d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注明理由。在我院抽查处方中,存在有些患者为避免多次繁琐取药,要求医师超量开药,医师未能坚持处方管理办法开出初剂量大于常用量的处方,且在处方上未注明原因。

3.5 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不准确 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及克林霉素类抗菌药物首次接触效应弱,当抗菌药物浓度达到最小抑菌浓度时即可发挥作用。但该类抗菌药物半衰期较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规定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以及克林霉素类抗菌药物使用频度为3~4次/d。在我院处方中,存在3~4次/d的用药模式变成1~2次/d,这与规定及说明书用药频度不符。

3.6 重复用药 重复用药主要表现在相同类型重复给药,或相同成分重复给药。这会增加不良反应及潜在相互作用发生率。如西替利嗪和非索非那丁均为H1受体拮抗剂,两者合用,潜在风险增加。

3.7 联合用药不合理 如盐酸索他洛尔和加替沙星联用易诱导Q-T间期延长和又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并进而发展为心室颤动及猝死。因此,应分开使用盐酸索他洛尔片及加替沙星。

4 小结

造成以上不合格处方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是因为部分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不重视处方质量,还有部分是因为医务人员对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缺乏合理用药知识等原因。因此,医务人员应提高责任心,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严格按照适应症使用抗菌药物,加强药师与医师的沟通合作,规范处方书写,全面提高处方质量,从而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合理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 [S] 卫医发 [2007] 53 号.

[2] 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J].世界临床药物 ,2010.31(3) :19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