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探究实验范文

探究实验精选(九篇)

探究实验

第1篇:探究实验范文

探究实验通常是科学家对新事物、新现象进行研究时常用的方法。目前,在教学中的探究实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为了新发现而设计的探究实验,课堂上所谓的探究实验,是在教师知道而学生不知道答案的前提下完成的,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过程通常是教师提出某种现象或问题,然后由学生进行原因的假设,接着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终根据实验结果来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实验结果与假设一致,则假设成立,反之假设不成立。

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如下:

1、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

2、做出假设。

3、设计实验。

4、完成实验。

第2篇:探究实验范文

一、探究性实验

例1.卫生部2005年4月6日了《苏丹红危险报告评估》,报道中提到苏丹红是一种人工色素(工业染料),它在人体内代谢生成相应的胺类。科研人员以鼠为实验材料,探究苏丹红是否能诱导鼠肝癌的发生。请完成下列实验:

(1)实验材料和用具:大鼠若干只;普通饲料;三种不同剂量的苏丹红溶液A、B、C(分别为低、中、高浓度);其他所需条件均满足。

(2)实验目的:探究苏丹红能否诱导大鼠肝癌的发生。

(3)方法步骤:

①。

②。

③。

④两年后,检查大鼠的健康状况,统计各组大鼠肝癌的发生率。

(4)实验结果预测与分析、实验结论:(至少写出三种情况)

①。

②。

③。

解析:首先,关注实验目的“探究苏丹红能否诱导大鼠肝癌的发生”,说明这是一个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的预期结果有多个可能性,针对每一种结果都应该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预期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不止一个,而是多个。这一点和验证性实验明显不同。关注实验目的还因为实验结论是紧紧围绕实验目的来回答的。

其次,关于实验方法和步骤的设计,这是实验设计题的关键,只有正确理解题干给定的信息,明确实验原理、实验目的,正确使用实验材料用具,才能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步骤,这一步难度较大,不过实验方法和步骤的设计也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都是三步:第一步是分组编号,如①选取身体健康、发育正常、体重相当的大鼠若干,随机平均分成四组,并编号甲、乙、丙、丁,分别饲养。

第二步要针对各组施以不同处理,如②甲、乙、丙三组每天分别饲喂普通饲料+苏丹红溶液A、普通饲料+苏丹红溶液B、普通饲料+苏丹红溶液C;丁组每天饲喂普通饲料,四个组每天饲喂饲料的量相同。

第三步一般是培养观察和记录统计,如③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两年。两年后,检查大鼠的健康状况,统计各组大鼠肝癌的发生率。

最后,关于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实验结论的分析,探究性实验要将合乎情理的实验结果全部进行预测,当然每个结果对应一个相应的实验结论。如①如果四个组大鼠肝癌的发生率相同,说明苏丹红不会诱导大鼠肝癌的发生。②如果四个组大鼠肝癌的发生率依次是丙乙甲丁,说明苏丹红会诱导大鼠肝癌的发生,而且剂量越高,诱导大鼠肝癌的发生率越高。③如果大鼠肝癌的发生率是甲、乙、丙组相似,但高于丁组,说明苏丹红会诱导大鼠肝癌的发生,但跟剂量大小关系不大。参考答案:略

二、验证性实验

例2.某同学从互联网上查到:乙烯利具有促进植物早开花、多开雌花的作用。请根据下面提供的实验材料,加以验证。(药物处理时间:当植物长至4片真叶时,于每天下午(晴天)16:00左右在幼苗的生长点滴上处理液;当长至12个节位时,便停止滴液)

(1)实验材料及用具

适宜浓度的乙烯利溶液、盆栽长至两片真叶且长势一致的植物幼苗若干盆、蒸馏水、滴管、烧杯、带塞小口瓶等。

(2)实验步骤

①把长势相同的植物幼苗分成相等的两组,编号,第一组为实验组,第二组为对照组。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

②。

③。

(3)请设计一个简单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4)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解析:首先从题干获取信息“验证乙烯利具有促进植物早开花、多开雌花的作用”是该实验的目的。显然是个验证性实验,那么验证性实验是验证结论的,所以实验结果只有一个,实验结论也只有一个,这个实验结论肯定是实验目的。

其次实验方法步骤的设计和探究性实验设计相同,也分为三个步骤,同样要遵循对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等量性原则。这个实验还要求用图表表示有关结果或事实,这也是常用的实验基本技能。

最后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实验结论都是唯一的。

参考答案:(2)实验步骤:②当该植物长至4片真叶时,于每天下午(晴天)16:00左右在实验组的幼苗生长点滴上处理液;当长至12个节位时,便停止滴液,对照组滴蒸馏水。③过一段时间观察实验结果。

(3)表格:

处理对照组实验组

首次开花时间

开花情况雌花数

雄花数

雌、雄花之比

(4)实验结果:实验组的该植物首次开花时间比对照组提早,而且开出的雌花比对照组多。

实验结论:乙烯利具有促进植物早开花、多开雌花的作用。

第3篇:探究实验范文

一、创设情景,激发热情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思维和创造思维的有机结合,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如《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一节,我是这样设计的:我点燃两节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郑重其事的说现在我要展示我的魔术了,你们要认真观察,学生们立刻瞪大眼睛观察,我向一个烧杯中的蜡烛上加水,另一节蜡烛用嘴通过长玻璃导管向它吹气,蜡烛都灭了。学生们看到这种现象很奇怪甚至很失望,有的甚至发出叹息声,“好了,大家看看这又会有什么现象呢?”于是我把课前准备好的两个脱脂棉(包有约0.2g过氧化钠粉末)放在蒸发皿上,向刚才一样一个用胶头滴管加水,一个用嘴通过长玻璃管吹气,结果棉花立即燃烧。这时满场哗然,“这是为什么昵?想知道吗,通过你这节课的探究你会弄懂这里边的所有奥妙,而且你还能自己设计小魔术展示给我们的家人朋友呢,怎么样?来试试吧!”一个小小的开场白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把学生们的积极性全部调动了起来!

又如《燃烧》一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新年快到了,老师没什么送你们的,教你们一个小魔术给我们的家人去表演好吗?”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又被我调动起来了,满心的期待我的表演,于是我将事先准备好的(用70%的酒精溶液浸泡过)一方崭新的手帕向大家展示一周,然后用火柴将其点燃,看着手帕在火焰中燃烧有的学生甚至表现出很可惜很担心的表情,我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立刻问到,“手帕怎么样了?”很多学生失声到:“烧了!”“真的烧了吗?”我再抖动手帕,火焰熄灭了,“我们看看手帕怎么样了?”当我再次给学生展示时学生们看到安然无恙的手帕又惊讶的张大了嘴巴,“手帕为什么没被烧坏呢?”我因势利导立刻追问。从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二、探究教学,学生动手

在《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很多化学教师已经习惯性的展示蜡烛熄灭实验和饮料瓶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分析这些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学生的思维完全被限定在教师的思路内,我是这样设计的:“你知道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你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这些性质吗?”提供蜡烛,烧杯,火柴,充满二氧化碳的气球和饮料瓶,这样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就能够想到利用气球的拍打很快想到气球下沉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而利用饮料瓶的实验通过自己动手看到了明显的实验现象便开始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这样学到的知识比老师的简单说教强化多了,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取知识,这对实验室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规定的实验内,按学生个性化和要求来准备仪器将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我们可以通过开放实验室,轮流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以补充时间及设备的不足,实验时可以以三个人或四个人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实验研究。

三、实施探究方案提高探究能力

在探究教学中通过实施探究方案,可以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探究过程,在实施中再认识、再创造、再升华,提高探究能力。

例如:氢氧化亚铁的制备的探究实验,本来这个实验的要求是作为 Fe2+、Fe3+ 转化的一个中间过程,帮助理解Fe2++2OH-=Fe(OH)2和4Fe(OH)2+O2+2H2O=4Fe(OH)3两个反应,课本的实验本意是让学生在教师演示时观察到先有白色沉淀氢氧化亚铁,继而白色沉淀变成灰绿色(氢氧化亚铁和氢氧化铁的混合物),最终变成红褐色氢氧化铁。但演示时,由于白色沉淀刚产生就和溶液中的氧气反应,变成灰绿色,学生不容易观察到白色沉淀,学生产生质疑。教师就可以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式教学了。首先分析原因:主要是Fe2+还原性强,极易与氧气反应。而氧气几乎无处不在。其次,配制的硫酸亚铁试剂放置时间过长,或者配制溶液时未除尽蒸馏水中的氧而被氧化变质。针对上述原因,对本实验进行改进,但其重点是防止Fe2+被氧化,这就要求操作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氧气地进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得出操作方案之一(仅举其一,还有其他方案)如下:

1、把课前配制溶液改为现用现配,用还原铁粉与稀硫酸在一个医用注射器中反应,反应停止后,立即盖上针帽。

2、氢氧化钠溶液表面用汽油封存。

3、将硫酸亚铁溶液直接注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这时学生可以清楚的观察到:白色絮状的沉淀产生,在半分钟内的现象基本保持一致。然后用分液漏斗分层,取下层混合液移入试管观察,这时学生可以看到――白色沉淀马上转变为灰绿色,一会儿变为红褐色。

通过实施探究方案,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把实验探索的机会延伸到课外

实验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有益于学生探究的环节,在完成了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和探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增加一些后续实验,提高学生探究的机会,如化学第八章《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铁钉生锈实验,在学生持续观察了一周后探究成功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继续探究意识,即有意地引导学生说“你们还知道铁器在哪些情况下易生锈吗?”,学生的探究热情猛增,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设计实验,拟出实验报告,最后学生提出了在糖水、醋、酱油、盐水等情况下生锈的事例,而这些实验在家里是完全可以完成的,而且可以利用家中的一些废弃物就可以完成,这样把化学的学习过程就延伸到了课外。

五、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改进实验手段

借助化学实验幻灯投影,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如:镁、铝、锌、铁分别与酸反应速度的比较,就可以将镁、铝、锌、铁置于表面皿中,加入稀盐酸,使盐酸同时与镁、铝、锌、铁反应,投影出的现象明显,效果非常好。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可把一些在教室做不了的实验和不适合做的实验制成教学软件。

六、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完善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落实新课标需要我们善于从多方面的途径获取信息,如通过观察实验、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获取信息;也可通过实地调查,访问专家、学者得到信息。当然同学间讨论、辩论也是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另外,新教材中不少信息是以图表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深刻领会图表所要说明的化学问题。

总之,化学是应用实验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的欲望,高中教师应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己任,高瞻远瞩,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为化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追求学生生命成长,已成为时代和每个人生命深处的最真切的呼唤。课堂上让师生双方处于平等、自由、公证、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伙伴关系,才能使学生通过实验而得到知识能力的双提高。那么,化学教学的明天一定会焕发绚丽夺目的生命光彩。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6月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

第4篇:探究实验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探究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89-0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化学课程标准》理论与实践已随着新课程的推广深入全国各大中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目标,这给新时代的高中化学教学赋予了新的教育内涵。高中化学教学已经不单单只是传授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以实验教学的发展愈发注重探究与实践,本文就如何在高中化学实验课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展开讨论。

一、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准备阶段

高中新课标对化学实验课程做了相关要求阐述,倡导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强化其探究意识,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开展成功的化学实验教学,教师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创设引入实验的情境,提出与实验课程相关的实验问题,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探究式化学实验的兴趣。

1.巧妙创设实验情境,合理提出实验问题

实验情境的创设本质是设置实验背景,目的是通过一个日常可见的案例或者提出一个浅显却能切入实验主题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学习积极性,以此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参与到实验的课程中来,而后对化学现象后的本质探索研究,最终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比如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学生对燃烧的铁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很多学生在实验材料面前跃跃欲试,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是什么气体能让铁丝都能燃烧,并且燃烧的如此剧烈呢?此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就是探究式实验课程开展的第一步。

2.结合教材实际,制定实验方案

结合教材实际就是进行知识准备,知识准备的主体包括学生,同样包括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的教师。理论基础是探究式实验得以开展的保障。新课程标准下的探究式实验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就是为了能够在日常实验课程教学中,将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发挥到极致。在高中化学理论课程中,涉及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化学反应规律与原理等重要实验教学。教师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启发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思路,对实验的原理、步骤形成系统性、结构性的认识。教师也要关注本阶段学生的学习要求,以阶段性知识为主,设计相关探究实验,强化本阶段的理论知识。

3.优化实验环境,仪器用品得当

探究式实验讲究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中国人口基数大,学生人数众多,师资与教学资源短缺,实验教学更是很难惠及到每一个学生,仪器用品等硬件设备的优良与数量的齐全是一堂实验课程成功开展的保证。在开展探究式实验之前,教师务必要通过理论教学将仪器与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化学实验主要以药品实验为主,学生安全、正规地实验操作是对其人生安全的保证。

二、探究式实验教学的进行阶段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有效组成成分,为了全面普及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化学实验课程的开展是保证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探究式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实验课程的进行阶段是化学实验教学的核心。

1.认清实验理论本质,先观察,后动手

化学探究实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其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验进行的开始阶段,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讲明此次实验的基本步骤,实验要点,注意事项等,先让学生以观察为主,弄清实验本质后,再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下一步的具体实验操作。

2.深入浅出进行实验,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高中化学实验的组成包括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物质制备与合成、物质的分离提纯等。实验的基础性教学较强,教师进行深入浅出式的实验课程可以让学生更能领悟实验课程所要表达的能力教学目标。在实验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规范化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化学实验是学生巩固化学理论知识的主要形式,理论与实验教学结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3.实验合作进行,提高效率

强调分组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会与组员进行交流合作,从而能够更好的完成试验任务,让因人为因素产生的实验误差降到最低。合作交流不仅仅是将实验任务分摊到团队来完成那么简单,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的同时进行的知识交流、思维交流能够最大范围的将学生个体之间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更是一种有效的资源整合。探究式实验中,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团队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总结交流阶段

一个成功的探究实验的完成,不仅只是引导学生完成一堂实验课那么简单。课堂实验只是探究实验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进行课后的总结与交流。总结与交流可以使分散的探究知识变得条理化、系统化。

1.把握探究实验内容总结,将知识化零为整

知识的获取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过程。探究性实验的实质,就是将零碎的知识整合后上升为理论高度。学生更深度的理解化学概念、化学解析式、化学方法等教材内容,并将实验总结的知识内化为一种能力。这种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

2.多种交流总结形式相结合,深度挖掘实验知识

就开展的实验总结形式而言,同样是可以多角度、多主体进行交流的。比如在探究式实验后,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向学生提出实验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课后自主讨论后得出结果,也可以让学生与第三方教学设备互动,比如在课堂上播放多媒体、在互联网上查阅相关资料与文献,丰富课后知识。

四、高中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开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综合以上笔者的观点与理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关键点在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并且学生运用化学理论知识才能进行探究式实验。探究式实验教学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了教学思路,此教育模式可大力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学科创新能力。在探究式实验的设计方面,教师要结合教学与学生实际进行实验课程的设计,真正做到提高学生探究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掌握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建,车延平.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方法的案例分析[J].现代阅读,2011(12):105.

[2]丁莹.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初探[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61~62.

第5篇:探究实验范文

山东菏泽曹县第二中学 陈焘

摘要:科学探究实验是新课程着重介绍的知识点,同时又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本文对科学探究的六大要素逐一加以解释,并以实例说明如何做好科学探究实验及如何做实验报告。

关键词: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实验 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 猜想和假设 实验方案 数据处理

作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一般来讲,我们进行科学探究都要遵循以下步骤或流程:

一、提出问题

“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问题是创造的先导,是思维的起点,具有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有所创新的前提与基础,是否具有问题意识,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因循守旧之人与开拓创新之人的分水岭。

我们提出的问题首先应该是科学的,不能反科学或伪科学,而且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可以探究的、值得探究的。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我们所能提出的问题应根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却不能脱离生活和实际经验,提出的问题应在其力所能及范围之内,即有能力应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加上部分未知的物理知识,利用科学的方法与思想,或独立或协作地予以解决。

提出问题后我们还必须明确问题,明确问题是为提出假设或大胆猜想奠定基础。从物理学的角度较为明确地阐述该问题。

二、猜想和假设

让学生做假设和猜想,就是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实验经验,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猜想与假设,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世上的一切,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讲,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郅庭瑾先生认为,高中生业已具备以理论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具体体现在:①学生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途径,经过一系列的抽象逻辑过程,达到目的。②学生思维业已具备预设性,在解决问题之前,学生已采取了一定的方式和手段。③学生思维已渐进形式化。中学生开始逐步地由具体运算思维占优势发展为形式思维占优势,不仅能够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而且能进行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高中生在他们的实践与学习中,已能够完成从具体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去获得具体知识的完整过程。④高中生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的明显化。⑤学生思维能跳出旧框框,创造性思维已获得迅速发展,开始追求新颖、独特的东西,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见解。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们大胆猜想,只有想象,才能尽可能多地突破旧有知识的羁索,打破时空的限制,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地全方位思考。合理的或大胆的猜想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无意中的直觉往往可以打开解决问题的大门,激发创造的灵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一种大胆而有根有据的判断往往也可以突破层层迷团,实现探究的目的。

三、制定实验方案

方案是种思想,是个预设,只有经过多次尝试才能完善;方案是盏街灯,是座灯塔,指引着我们有目的有步骤地完成实验或既定目标。方案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步骤是否井然有序,关系到实验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切实可信,关系到实验结论是否有代表性、是否具有普遍性。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好就好在实验设计的巧妙,设计的合理,设计的浑然天成。为此:①方案中的仪器应选材合理,便于准备,不能要求过高。在确定实验方案之前,应首先学会正确操作和熟练操作,特别要注意应该注意的事项。②探究过程应尽量清晰,各步骤间衔接流畅,表格设计合理,应尽可能多地确定实验方案,尽可能多地进行实验,并由此比较各个方案的优缺点,确定最佳方案,同时若其中某个实验被确认失败的话,也可以尽快选择其他实验方案。

四、进行实验

根据实验方案,按照说明书正规操作,操作时应注意安全(包括仪器安全和人身安全),实验中要如实记录数据和实验现象等,利用观察、实验或其他方式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地收集实验数据和信息。

尽可能地收集实验数据与信息,目的是尽量减少偶然误差的干扰。收集到的信息越多,越有利于我们做定性分析;数据越多,越有利于我们做定量的计算。当然,为了更好地逼近实验结论,我们除了实验手段外,还可以从多种信息源上采集和获取信息,以弥补实验手段的不足。

五、数据处理

整理完所收集到的数据与信息后,就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分析和归纳,找出规律,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并对实验结果予以解释和描述”,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得到哪些反馈呢?

用自己的语言去总结实验结论时,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结论一般应具有以下特征:①条件相当严格,不能任意扩大或缩小;②实验方法相当完善,当然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③表述简洁而严明,应尽量用严密且准确的科学术语来描述,且具有相当严谨的逻辑。

六、心得体会

通过实验,汲取失败的教训,积累成功的经验。实验后要提交实验报告,报告中要科学地表述自己的探究思路、过程、方法和结论。踢过足球比赛的大都知道“我们在比赛中,既要注重自己的积极突破,又要注重团队的团结合作”的道理,同样在科学探究实验中,自我自主探究与交流协作也一样重要。在合作中注意既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实验方案,也要能够积极听取他人的建议,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成果。只有我们亲身亲历科学探究,才能收获一种习惯,养成一种意识,养育一种能力,这对我们今后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都是极其重要的。

下面以“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为例,简要探讨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和书写实验报告。

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简而言之,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体现在速度的改变上,而速度发生变化就表明物体具有加速度,因此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或具有)加速度的原因。同是一辆静止的汽车,施加的牵引力越大,至某一速度所需要的时间越短。由此我们不妨假设加速度与力成一次函数a=kf+b,同时假设b=0。假设成立与否,还需要用实验探究和验证。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即惯性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就越难以发生改变,即加速度越小,由此我们不妨假设a=b+1/km,同时假设b=0。由此,我们现在所要探究的加速度是同时与力、质量有关的,那么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按照哲学上的观点,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是由合外力(外因)和质量(内因)共同决定的,合外力和质量两个因素统一于影响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过程当中,同时又是矛盾的。合外力促使加速度的产生,质量则维持原有状态不变,阻碍加速度的产生。在物理学中我们研究一个物理量同时与两个或多个物理量(或因素)有关的多元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即先保持其他物理量(或因素)不变,逐步分析所求物理量与其中某一物理量的关系,而后总结出这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首先固定质量,探究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而后固定合外力,探究加速度与质量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加速度与合外力、质量的关系。

如果a=k1f成立,反映在a-f图线上就应该是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如果a=k2m成立,反映在a-m图线上就应该是条双曲线,然而真实地判断该图线是否是双曲线是比较复杂的,不过我们可以变换角度,将a与m成反比转化为a与1/m成正比,即反映在a-1/m图线上就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但加速度是不易测量的,因此我们需将其转化为位移,而且我们所探求的主要是a与f、m间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无须求解a的实际值。设计实验时使小车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同时将小车放在相同的位置,并同时打开和关闭文件夹使两小车运动的时间相等,由s=at2/2便可得出a1/a2=s1/s2。这样就将加速度转化为位移,以后做就好的多了。

教材给出了实验装置,但不甚好。一方面严格的光滑水平木板是没有的,普通实验室中的木板大都相当粗糙,不符合实验要求;另一方面,若往小盘中放砝码,好多同学放置的大都不是比较均匀,然而这样做很容易带来相当大的误差。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下图:

实验器材:上部有凹槽的小车两个,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直木板两个,大型文件夹一个,砝码若干,勾码若干,细线若干,刻度尺一把。

第6篇:探究实验范文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评价;实验室建设;超前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24-02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实践,注重在科学探究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新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教育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求而进行的教育改革探索,揭开了教育改革的序幕。新课程理念注重让学生从生活到科学的认知过程,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过程;强调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强调学科间的融合,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综合发展。

实验教学,是理科教学的探究集中,是最能反映学生探究意识、探究能力的教学环节,也是最能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素养的教学环节。如何在实验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成为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首要任务!

实验教学长期处于辅助教学地位,通常作为辅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应用科学理论的教学手段。新课程理念重在实验探究,尤其注重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发现规律、推导规律;明确探究的艰辛,了解实验探究的细节,深入理解理论和实验探究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实验探究实践过程中成长,在实验探究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养成自主探究的终身学习习惯。长期以来,学校的实验室仅满足教学的基本需求,保证开足开全课程所要求的基本实验,无力引进较先进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探究技术,造成目前实验室的实验探究条件相对简陋,探究技术相对原始,明显滞后于实验探究教学需求,使实验探究教学处于低迷状态,无法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部分教师过多考虑教学进度和教学收益,权衡利弊,可能会放弃实验探究过程,形成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停滞不前的尴尬局面。

那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结合教学实际和实验室现状,笔者认为,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重在树立探究的理念,困在评价体制的变革,难在实验室建设的超前意识。

首先,实验教学改革重在树立探究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会采用他自己认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通过他自己所认可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行为。一个先进的教学理念,能让教师高瞻远瞩,从学生的发展前景出发,按照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反之则会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对学生设计探究方案能力的考察。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目标应该是提升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自主地位,维护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激情,让学生能自由设计探究方案,自主进行探究活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爱好,因势利导,才能让学生充满激情地进行各项探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设计能力重要,培养学生探究兴趣更重要。

其次,实验教学改革困在评价体制的变革。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价值导向。实验教学评价变革是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价值导向。实验探究过程,既是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也是进行探究实践,自我思考、归纳的过程,需要一个自我思考、探索、逐渐接受的过程,这需要时间;让学生在探究、思考过程中得到启迪、顿悟、灵感,这也需要时间……

实验探究教学,尤其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可观的教学收益。但长期而言,学生将获益匪浅,可以说实验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长期投资。

高考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考察,促使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如果实验教学评价体制随之变革,深入实验教学过程及具体环节,督促实验教学真正落实新课程,则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将会如鱼得水,再获发展的春天;否则将只能在功利思想的禁锢下,很难顺利开展。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的辅助角色,才能改变实验教学及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现状。这也要求教学评价能更加全面、深入到每个教学环节,重在过程评估,重在素质评估,重在学生科学素养评估,努力排挤教育教学中的功利思想和急功近利心态。只有长期坚持的实验探究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探究型时代骄子!

再次,实验教学改革难在实验室建设的超前意识。实验室主要负责仪器物品的采购、日常维修保养、实验场所管理等具体工作。目前实验室处境尴尬,其突出的问题是:

1.由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实验探究教学需求空前提高,许多探究实验,尤其物理探究实验,要求使用计算机、传感器等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手段,多数学校的实验室暂时无力提供。

2.学校资金有限,无力支持实验室超前建设,仅能做到的就是及时补充一些低值易耗品,满足传统、常规实验教学,对于部分探究实验,尤其自主探究实验,显然缺乏必要的现代化仪器设备,例如DIS实验系统等。

第7篇:探究实验范文

一、 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指导思想

1 以实验为基础。以实验为基础,是开展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其含义是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求课堂教学尽可能用实验来展开,使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引导学生根据事实或实验史实,运用实验方法论来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2强调教学 的探究性,是针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而言的。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教师讲授知识,大量地灌输“权威性”的事实,脱离学生实际构筑“知识结构”,通过验证性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从而达到理解和印证知识之目的。这样的做法,学生成了“看热闹的观众”,其主体作用难以得到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化学探究实验教学的主体,要想有效地实施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就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教师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的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探究;要通过问题启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

4 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统一。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经历科学过程,学习科学方法,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体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情况的重要标志。

二、 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两种模式

1 第一类探究性实验。这一类探究性实验可依据教学内容,对教材的实验进行整合或更新,其基本结构为:引出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迁移创新。

(1) 引出问题,明确目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从教材或生产生活实践中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提出假设,合理推测。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引起学生的好奇、怀疑、困惑和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形成探究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查阅资料、构思实验,提出某种假设,作出操作上、现象上、结论上的某些预测。

(3) 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可能的实验方案,组合实验仪器,边操作边记录现象和数据,直接掌握感性材料。

(4) 探讨规律,作出结论。学生根据实验事实进行讨论、争辩、揭示产生现象的原因,教师的适时点拨有利于去伪存真,把探究目标引向深入。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概括出有关的化学概念、原理或规律,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5) 交流与应用。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所得到的结论,并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6) 迁移创新。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学生知识得以巩固提高,迁移发展。这类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以问题为基础,依循“问题―假设―实验―观察―再假设―再实验―分析、综合―结论”的思路贯串始终。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我们的做法是:将课堂搬到实验室,把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有机结合起来。

2 第二类探究性实验

第二类探究性实验融合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表现出一定的新颖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或许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去研究,体现思维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如示例1);有时探究课题的历程比较曲折,必须深入思考,巧妙设计,体现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自,启发学生按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探究。第二类实验的一般结构是: 明确探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提出假设或推论――总结实验成果――提炼方法规律。

在教学中我们选择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专题设置成实验情境,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分步实验、局部推论,最终获得比较准确的结论。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面临矛盾和困惑,要求他们去收集有关的信息,创造性地加工信息,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这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双重训练。

三、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收获和启示

1 探究性实验有助于实现新课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高中学生正外于良好思维结构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富于想象、勇于创新、敢于批判的品质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上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以“重复演练”为主要手段的应试教育极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正常展开。这是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所在。相反探究性实验教学以“问题性”“探索性”“过程性”“开放性”“主动性”“互动性”等为基本要素,以假设、实证、类比为基本研究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喜悦和艰辛。尽管教学中所涉及的探究性实验的内容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各有差异,但实现探究过程都充分体现了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的和谐统一。学生必须学会对各种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筛选,发现提供假设和作出推理的关键素材,运用已学的规律或简单的计算推测可能的生成物。更有价值的是,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深切体验到收集课题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运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 探究性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8篇:探究实验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究能力;提升策略

初中生物是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的必需学科,而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水平更要依靠实验教学来完成。学生通过实验课堂的学习,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平时课堂学习的知识,从而积累学生的生物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它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让学生学会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但是,在大多数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性,使得很多学生在实验课学习中效率低下。

一、探究教学的基本涵义

所谓探究教学,其本质上就是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的探究思维得以发展,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的探究能力。主要是指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时,教师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同自己的思考、观察、判断等方式来探究其中的内涵,自主地发现并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关键点在于教师的引导,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产生自主探究意识,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准确地分析和解决,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促进他们的学习水平提升。

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

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学知识得以运用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生物水平提升的主要方式,但是,现今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影响学生的发展。

1.实验内容过于单一化。很多初中学校的生物实验课程,其实验内容都是照搬国家要求的教学大纲,这样的实验内容往往过于枯燥和乏味,使得原本有趣的生物实验课变成单调无味的课堂,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学习热情低下,这样的实验内容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也是生物教师对实验课重视不够造成的,很多教师并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对实验进行开发与改进,只是照搬书本,这样是无法真正的体现实验的价值,更加无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甚至有些时候为了省事,很多实验只是观看视频,并不安排学生实验。

2.教学模式缺乏实效性。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与理论课堂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实验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但是,现今很多生物实验教学模式过于空泛化,缺乏实际有效的目的,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作用,很多实验课堂,都是由教师演示实验,之后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这样的模式已经不符合初中生物实验的要求,也不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锻炼,就意味着学生的生物学习水平得不到实质性的提升,从而造成学生对生物实验缺乏兴趣,对遇到的困难缺乏探究精神。学生的实验目的只是为了验证老师黑板上写的结果,也只能按照老师预设好的实验步骤进行,这样的实验学生理所当然不会喜欢。

三、改善生物实验教学、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对生物实验课堂而言,教师可以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探究水平,提升学生对生物知识巩固程度,从而促进学生的生物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1.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关系着实验课堂的教学效果,更是衡量学生真实学习水平的体现方式。教师应该在保持原有实验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求,按照学生的兴趣点进行设置实验,将原本较为枯燥的实验内容变更为灵活丰富的实验体验,使得学生在实验课堂中,通过有趣的实验内容,获得更多的收获,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水平,又可以通过实验中的问题,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从而使得学生的生物水平得到提升。比如在做“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实验时,除了按照课本要求学生自己制作切片观察以外,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果冻细胞模型”,可以更形象地了解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关系。

2.改善实验教学模式。生物实验教学模式要与时俱进,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起生物实验教学的作用,在实验课堂中,学生是实验课中的主角,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靠自身努力来完成实验,对于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学生必须要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通过这样看似松懈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验最后,教师做好有效的总结,则可以让学生深刻的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既增强了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实验技能,还充分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他们对问题的深入探究意识,从而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生物知识。

第9篇:探究实验范文

关键词:实验探究 探究 创新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需要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是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提出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是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新课标物理课程强调科学探究在学习中的作用,要求我们改变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探究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探究就是做形形的实验,并不意味着没有实验就不是创新、不是探究,并不意味着为了探究,为了创新,教师、学生就要“表演”“作秀”。探究是多层面、多形式的活动。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物理科学的内容、研究物理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新的问题。

探究的思想源远流长。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施瓦布建议教师首先要到实验室去,引导学生体验物理实验的过程,而不是在教室里照本宣科地教授物理,应该用实验的证据来解释和深化教材中的内容。也就是说,实验探究在探究中的地位很凸显。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有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有兴趣的学习方式是“实验探究”。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切不可藐视实验探究的作用,不能以讲练代替实验,以图片资料代替实验。当然我们也不能滥用实验,不能把实验探究简单地理解为做实验。

2007年9月时,听过一节关于“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创新课。课堂由教师设计的一个比赛喝可乐的游戏引入。一个瘦得干巴巴的同学,用吸管轻轻松松地喝完了瓶子里的可乐。一个胖子,看上去力气蛮大,用力吸,可是却很难把可乐吸到嘴里,急得满脸通红。同学们不断地给小胖子加油,仍无济于事。原来表面看是一样的瓶子、一样的可乐、一样的吸管,但瓶口处有玄机,是不同的。小瘦子的瓶口直接与空气相连,而小胖子的瓶口却紧紧塞着一个软木塞(如图1)。老师用视频的方式展示了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以及大气压强之大。使学生意识到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情——喝饮料,是利用了大气压,是大气压把饮料“压到”嘴里的。随即,学生们分成了六组,用自己手中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依次展示给大家,针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说明如何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其他组的同学,针对展示的实验以及解说打分。整节课大约用时60分钟,教学目的明确,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证明和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实验探究在这节课中的引导、利用、处理,我认为有成功之处也有值得继续思考之处。

学生思维的创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瓶吞鸡蛋的实验(如图2)。鸡蛋慢慢地被“吞”入瓶中,听课教师们都以为这组同学的实验到此为止,但实验的同学却说:“我还有办法把鸡蛋取出来。”只见他把瓶子横放,然后用热水烫了一下瓶身,迅速把瓶子倒置拎起来,鸡蛋果然顺利地从瓶中滑了出来。说起来惭愧,很多年前,我在讲这节课的时候,也给同学们演示瓶吞鸡蛋的实验。但是鸡蛋进入瓶中以后就不再做了,而是改为播放这个实验的录像。原因就是每次做完实验,为了把鸡蛋取出来,我总是要先把鸡蛋捣碎,很麻烦。我从来没尝试过用其他的方法取出鸡蛋,而且其他教师也是把鸡蛋捣碎。在这组实验中,学生敢想敢做,不拘泥于定式思维。让我真正体验到,给学生一个空间,学生会超过教师的预期。思维定势对创新思维有部分阻碍作用,在教学中应当采取相应的方法,弱化思维定势,强化创新思维。在这节课中,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行设计实验,并独立完成有关实验,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实验能力,并能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创新思维要求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我认为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将一些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习兴趣的提高。这节课采用学生分组自选器材和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索,让学生在“做中学”。虽然手中的器材很简单,但同学们在学习、实验中异常踊跃,乐于并且勇于探究日常用品的用途。例如瓶子、气球等,不起眼的小器材在同学的手中派上了大用途。各个小组边做边摸索,很快就找出很多方案。在同学们上讲台展示自己探究过程这一教学环节中,他们边演示边讲解,兴趣盎然。物理实验的真实、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强大的好奇心、求知欲、求成欲。 “随手取材”的物理实验,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变被动听为主动愉快地学。

新问题的发现。在实验中同学们发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例如,有同学利用矿泉水瓶、气球设计了吹气球的实验。把气球球身放入矿泉水瓶中,使劲吹,气球很难被吹起。但是在瓶身上扎几个洞后,气球就容易被吹起来了。在解释的过程中,有同学产生了疑问:大气压强和瓶子里的气压有无区别?瓶子里的气体压强为什么会改变?在瓶吞鸡蛋的实验中,还有同学提出:温度对气压有什么影响?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有新发现、新问题,提高了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会鼓励和刺激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探究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但是教师并没有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总觉得上课的目的是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与本课“无关”的内容统统靠边,只做了笼统概括,使得很多实验现象的解释很肤浅。由于学生的知识有限,将实验观察结果与其已有的基本知识、经验结合,并产生新知识的能力有限,有一些思维的概念与理论仍需要讲授。有些教师忽略了这一点,认为探究就是放开学生做实验,教师讲得越少越创新,导致课堂上很热闹,而上完课,学生不知道自己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头脑中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更不要提将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了。其次,由于各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参差不齐,导致学生参与程度不同。同桌讨论、小组合作,气氛显得异常热烈。但是思维敏捷的同学很快有了答案,动手操作,而反应慢的同学还未来得及深思,头脑中就灌满了别人的意见。久而久之,再遇难题时,他们便只会附和于人,只听别人分析讲解或干脆不假思索,养成懒惰习惯。第三,实验探究如何在教学中广泛展开,我认为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有探究,教师必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动手的机会,因此教学时间一定会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