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探究式学习范文

探究式学习精选(九篇)

探究式学习

第1篇:探究式学习范文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进行互动,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都有重要的作用。这种学习方式有很多的优势,比如它鼓励学生之间进行探究式的沟通,而不是简单的问答,允许学生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保留自己富有个性的语言。这些表达方式能够规范化、逻辑化地传递信息、表情达意。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要运用多种活动方式。例如角色交换、模拟活动、决策练习等,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谈。这些沟通方式不是一个环节,而是在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只让学生单独进行学习,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而且效果还不理想。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能够一定的方式,克服漫无目的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充分运用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最终形成独立性、价值性较高的学习方式。在这里值得提醒的就是,给学生自由的发挥空间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毫无作为,那是不负责任的。教师应该随时关注教学的过程,对教学的节奏要进行合理的控制,以保证学生的正常发展,如当学生运用专业语言时,他们应充分理解词汇的涵义。

探究式学习的课堂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想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课本中的知识,还培养了创造力。在开放式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主方向,要收放有度,引导学生多探讨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平时要培养他们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必须注意精心设计探究性提问,开展探究性讨论,不断探索实施探究式学习的途径。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往往是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更有甚者有些老师也很少提问。教师应将教学内容激活并转化为系列“问题”,精心设计,恰到好处地进行探究性提问,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与一般课堂讨论相比,探究性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会刺激学生萌发富有新意的联想,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促使其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课堂上要尽量使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讨论,不断质疑、不断求证、不断反思。

学生的积极探究,当然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是多方面的。如教学过程中的奖励机制,老师的自身素质、人格魅力、亲和力,学习后的愉悦感等,这都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要发掘学生的优势,创设一个愉快的、吸引人的探究氛围,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也是很重要的。他们之间以复杂的方式发生交互作用,这是课堂气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之间相互对待、学习、交谈、期望的方式不同,对探究式学习研究结果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对学习速度也有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务必在讲授中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通过活动中带出技能,通过技能带出知识点,引导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做到视听结合、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精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知识储备明确目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会学得兴趣盎然,效果自然就显现了。

当然,课堂上运用准确用语、简洁生动,幽默风趣,有张有弛,抑扬顿挫,深入浅出的语言,不仅能把无声无息的书本知识讲得有纲有目,有理有情,有声有色,给学生以脉络清晰、泾渭分明之感,而且能给学生以“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语言美的享受。因此,老师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会使学生对眼前的客观各种真实表象,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会使所学知识记忆牢固,久久难以忘怀,这种讲授在探究式学习中,也应该是允许的。

第2篇:探究式学习范文

关键词:数学 探究;兴趣;环境;评价;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传统的观念至今影响着一部分教师,旧的教学习惯影响着课堂教学,以学生考分的高低读教师的工作进行简单评价,也使得有些教师急功近利,追求教学的短期效果。更主要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还没有被广大教师真正变成自觉的教学行为,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学习呢?为了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情商方面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几年来,本人结合实际,不断地进行探索实践,现在此谈点滴体会。

一、精选素材,激发探究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激发出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精选鲜活的学习素材,让学生自己喜欢数学,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发现和创造数学。

1.以趣激趣

生动有趣的东西总能抓住小学生的心,激发学习热情。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种不同形状的车轮: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车轮,通过播放小猴乘坐这三种车子行驶的生动画面,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为什么圆形车轮做成的车子比较舒服?我们一起来研究认识圆。

2.赏美激趣

小学生对于美好的事物总是满怀欣喜,乐于接近,教师要运用数学本身之美来吸引小学生喜欢数学。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出示收集到的一些对称轴不断变化设计出的美丽图案,让学生欣赏,并说说你喜欢哪一幅图案,观察这些图案有哪些特点,你想设计这样的图案来美化生活吗?不断激发学生们对《轴对称图形》的兴趣。

3.设疑激趣

小学生乐于接受新奇的事物,好奇心促使他们去努力探究,设置悬念是激发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任意报一个数,教师马上说出这个数能否被2、3或5整除。使学生感到很惊讶,老师本领真大,这么快就能算出来!有没有妙法呢?同学们个个都想去研究去发现。

二、开放课堂,营造探究环境。

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和交流。打破过去由教师控制那种沉闷和严肃的教学活动,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与激情。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反而会消逝。因此在课堂中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课本是你们的,学习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教师和同学们都是你们的助手。创设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例如:在口算训练里,教师出了“420+380”这一题道后,很多学生很快地说出了答案,并说出他们的计算方法,有的说:“420+300=720,720+80=800”,有的说:“400+300=700,20+80=100,700+100=800”。还有的说:“400+380=780,20+780=800”方法多样,课堂活跃,学生们跃跃欲试,各抒己见,还有的学生问:“老师究竟有多少种算法?”于是,这是教师就可以趁机让他们分组展开讨论,说一说还有哪些算法。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总结了好几种算法。课后还鼓励学生用新学的知识去帮助别人。这样,学生的探究欲望不断生成,思维不断发展。

三、互动交流,体验探究价值

儿童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对问题理解的差异,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讨论,就成为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这种差异也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在相互倾听中,学生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不同的解释,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激发彼此的灵感,从而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和互助。

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把小组合作活动研究出的成果进行相互交流,相互评价,使全体学生在相互倾听、交流和评价活动中,拓宽思路,激活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例如:教学“十几减5的退位减法”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创设情景:一只小羊在卖苹果,筐里装着10个苹果,地上放着3个苹果。一只小鸡要买5个苹果,大象爷爷问:“还剩下几个苹果?”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之后,出现了以下多种算法。1、摆小棒13根,然后拿掉5根,还剩8根。2、利用拆分法①13-3=10,102=8。②105=5,5+3=8……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感受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关注学生思维的开放与心灵的放飞,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的幸福和价值。

四、课外实践,延伸探究能力

第3篇:探究式学习范文

关键词:探究 探究的欲望 方法的资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核心任务之一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现代的教学活动中,恰恰要儿童发挥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学习的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实践者。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问题的提出是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只有学生自己选定的问题,学生才有极大的兴趣进行探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问题蕴藏在情境之中,把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为探索活动提供动力,明确方向,并通过提示矛盾,设置悬念等手段,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

例如,数学“能被3整除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请每个同学心里想一个多位数,然后请学生报出数,教师很快地告诉学生这个数是不能被3整除。学生说了很多数,教师均正确地判断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老师的秘诀吗?”这样不但学生情绪高涨,而且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愿望。

问题情境不仅新课导入时需要创设,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创设,这样才能不断地诱发和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始终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二、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

小学生受知识的经验及能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其探究能力的独立发挥,还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而指导的关键还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与策略。

探究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独立探究。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于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不同意见,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二是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进行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畅所欲言,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与同学合作,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对那些不善于动脑筋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让他们通过认真听并体验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享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受到启发,得到提高。

三、要充分挖掘学生探究的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他们进行广泛的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挖掘教材资源进行探究

教材中处处含有探究的内容,它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组织学生探究,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可这样安排学生探究的:首先,给每个学生发三组小木棒,其中一组可以组成三角形,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的长度,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的长度。然后让学生分别用这三组木棒摆三角形,并分别量出各组木棒每根的长度。最后,教师把学生量得的三组木棒长度分列在黑板上,并就此提出“请你用一个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三条线段能够组成三角形的条件的问题”。这时,学生一般会在能够组成三角形的那组数据里寻找关系式。有的会提出两线段的积大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式,有的会提出两根木棒长度的商与第三根的长度比较,不管学生用哪种方式,教师都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引导他们一一筛选,最后只剩下所要得到的结论。这种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善于故意出错引发探究

“故错”是质疑、激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故意出错,引导学生去探究、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四、关注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喜爱探究学习。

第4篇:探究式学习范文

摘要: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基本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使学生有自由表达、质疑、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就探究式学习应用于化学教学中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化学 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基本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使学生有自由表达、质疑、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程序是:依据一定的事实提出问题-进行科学假设或预测-设计方案验证假设-拓发展与应用。那么,怎样把探究式学习应用于化学教学中呢?下面略谈笔者的观点和做法。

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既是探究的基础,又是探究过程的核心。将课本知识、技能等创设成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的主要工作。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探究式学习强调以化学实验为基础,这就要求在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时应该把化学实验作为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因此,我们可以实验为突破口,针对学生思路不开阔、认知加工层次较低的弱点,引导学生多问、多思、多比较、多设计,使其打破传统观念,消除思维,逐步实现创新学习。例如,在探索氢气的制取装置时,创设如下问题情景:

(1)锌与酸的反应可在哪些仪器中进行?(这样一步步设问推进,完成实验室制取氢气简易装置装配。在此基础上,继续提出如下问题。)

(2)如果酸不够了,只能将胶塞拔掉,从试管口添加酸,在反应时操作很不方便,你能否设计一种装置,不需要拔掉胶塞也能随时加酸呢?

(3)长颈漏斗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随时加酸,但它能否使反应随时停止呢?有什么办法能使反应随时停止?

(4)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锌与酸分开呢?

(5)锌放在隔板上,是不是就可以控制反应呢?怎样才能控制?

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既熟悉了制取氢气的简易装置,也逐步摸清了启普发生器的原理。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提出新看法、新途径,考虑问题更加全面,对知识的应用日趋灵活,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思维能力也在这一步一步的探索中得到锻炼。

再如: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比较抽象,是学生的难点,做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时,教师实现让学生仔细观察整个实验过程,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是哪种物质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呢?对于这一问题,应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考虑,形成尽可能多的、新的、独特的设想、思路和方法。在此过程中,尽量由学生通过观察回答,给学生的思考留下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内容,发现问题,培养其发散思维的能力和独立探索问题的习惯。但也有注意,运用情景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难。

2 自学探究,自主探索

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已初步知道了“是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实验事实,对出现现象的原因大胆地进行想象和推测,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再让学生自学课本有关内容,结合观察到的现象去发现实验证明的问题以及隐含的知识,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挖掘实验中包含的知识点。如:上述实验中,紫色的石蕊试液变为红色的原因,学生提出如下假设:

(1)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

(2)水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产物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

这样的猜想,对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究,教师启发学生的探索思路,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并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次指导,展开讨论和交流。

3 讨论释疑,确认新知

学生通过自学后究竟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有哪些问题,教师不得而知,此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言,尽可能多的发言,互相补充,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概括完全。但对有些问题的理解自己拿不定注意,这时就需要师生共同探讨,以确认对某个知识点的正确与错误,从而避免学生知识上的漏洞。

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教师的引导,设计了以下几个实验来验证上面的假设。(Ⅰ)向干燥的纸花(用经石蕊试液浸透的滤纸晾干后制成)喷稀醋酸;(Ⅱ)向干燥的纸花喷水;(Ⅲ)直接把干燥的纸花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中;(Ⅳ)将干燥的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Ⅰ)、(Ⅱ)、(Ⅲ)是独立的,为(Ⅳ)作铺垫,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通过分组实验,小组讨论,获得共识:①石蕊遇酸变成红色;②水、二氧化碳均不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

在过程中,学生的回答有的浅显,有的深刻,有的古怪,有的可笑,不管怎样,教师都应鼓励、引导,及时发现闪光点,切不可讽刺、挖苦、讥笑,只有这样,探究式学习才能达到目的。

4 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第5篇:探究式学习范文

探究式学习,又称发现法、研究法学习,是指学生以获取知识、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听讲等途径掌握、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发现问题的起因和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形式。因此,主动探究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活动。探究式教学,“讨论”也就成为课堂生活的常态,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途径。

思维活动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基础。随着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化及对学生要求的提升,探究式学习日益成为中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不少教师的观念及教学引导的具体行为上存在偏颇。比如,有的教师误认为:探究式性学习方式是灵丹妙药,教师一教就行,学生一学就会;探究式学习方式就是查资料,动手实践,实物演示,搞调查研究。另外,很多教师对关键性的选题,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往往准备不充分,在课堂上提出时显得很随意,一遇到问题要求学生自己看看,自己探究一下,像将启发式教学异化为满堂问一样,那么探究式学习就有点“随便”探究的走向了,学生会搞得一头雾水,半途而废。事实上,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探究的问题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应该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否则就没有探究学习的价值了。还有一些教师反复机械地训练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使探究性学习演变成了一种新的程序教学活动,对探究技能训练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条理性的思维步骤,将学生置于了知识的死穴,慌乱的境地。所以,探究性学习虽说是积极倡导,令学生学习更主动、更有效的一种学习模式,但使用不当,或用的不是地方,都会带来不良后果。

20世纪60年代,美国曾在教育活动中倡导“探究性学习”,就最终未能避免失败的厄运,其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像资源缺乏、教师培训工作跟不上等客观原因,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对其基本立场的错误性诊断,认为学生无需通过系统学习,对已有文化的认真继承就可相对独立地做出各项重要的知识发现并建立相应的理论系统。现在,给每个学生以足够思考导向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基本理念,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自主探索是教育改革的有意尝试,是教育教学进步的体现。

数学问题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等特点,扎实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探究能力发展的基础。我国的数学教学的优良传统就是着重数学双基教学,这是我国中学生在世界中学生数学和科学教育成就调查测试中成绩名列前茅的重要原因,与外国学生作对比,我国学生数学基础强,创新能力差,这是在花岗岩的基础上盖了个茅草房。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的重要且紧迫使命。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多的抓住和创造探究式教学时机,将双基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是眼前我们数学教育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实际上,学生也是一样。质疑是思维的起点,探究是诱发思维的源泉,合理的进行探究式学习,激活大脑思维就会更加容易。

第6篇:探究式学习范文

笔者按其方式和内容,走进初中语文探究式学习,谈点拙见。

1自主的探究式

初中学生喜欢进行丰富而奇特的幻想,敢于大胆的想象和假设,在诸多方面表现探究的欲望,并对问题还有科学性的自主探究。

笔者讲解分析《滥竽充数》这则寓言的寓意后,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七嘴八舌的说,人人都发表自己的见解。笔者根据学生所说的归纳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1)齐宣王之父听竽等,南郭先生为何能冒假?

(2)齐宣王一改其父听竽必“三百人”为“一人”,南郭先生能混下去吗?

(3)南郭先生无法混下去又说明了说明什么?其结果?

学生围绕以上三个问题主动参与、合作、探究问题的答案,笔者把学生的答案归纳如下:

(1)齐宣王之父喜欢听三百人吹竽,为南郭先生冒假吹竽创造了条件;他搞平均主义,使得不学无术的南郭先生能混下去,这说明必须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才能识别真假。

(2)其子齐宣王一改其父吃“大锅饭”的做法,致使南郭先生逃之夭夭,这就表明大胆改革,才能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3)南郭先生由混而逃,说明不学无术者,必然为时代所淘汰。其结果,或是南郭先生勤奋苦练后成为一个乐手,或是南郭先生……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自主探究人文科学问题-社会体制改革,自主解决问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且探究结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的创新精神。

2问题的探究式

在教学中巧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好的问题情景,能起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它能点燃学生发现问题的灵感和热情。

笔者教学《看云识天气》时,首先讲《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的“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的故事给学生听,设置诸葛亮是为何借东风的问题情景,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两遍,笔者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

(1)诸葛亮是人还是神?其根据是什么?

(2)云和天气变化的规律?

(3)有的学生提出现在天气预报有时为何不准的问题。

(4)有的学生提出何去何从?如何征服恶劣天气等一系列问题。

以上问题让学生自行探究,笔者点拨后,把学生答案进行分析归纳,寻出较为正确的答案,且启发学生有的题目的答案不止一个,如第⑶⑷题。学完这篇文章后,布置一个作业,在课外一周内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教师后墙的黑板语文学习栏里,看谁预报的准。

这样问题的探究式,既注重阐释科学道理使得学生了解大自然秘密,产生探究自然界的气象和气候现象、规律,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这样问题的探究式,能使得学生立足课本拓展、延伸内容、突出兼容性,进而引导学生对问题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合作和实践训练学生问题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3科研的探究式

科研的探究式,笔者认为是指导学生学完课文后,指导和帮助学生研究文章,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跨学科交叉学科的探究而获得能力的一种方法。

笔者讲解分析竺可桢《向沙漠进军》(语文教材第四册)一文后指导学生阅读《沙尘暴十袭京城》等有关环保类文章,拓展知识面,收集有关资料,了解进年来北方地区沙尘暴肆的情况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跨学科研究加强环保意识的能力。再根据学生探究的成果在班上交流并归纳:

(1)何谓“沙尘暴”?

(2)“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

(3)今年来“沙尘暴”袭击了我国哪些省市?造成了怎样的危害?(经济损失和人类的健康危害?)

(4)如何抵御和防治“沙尘暴”为有效途径,怎么样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评价本地区的环保现状及其对策?

学生对以上的第⑴⑵⑶个问题在探究时有争议,但争议不大,而对第⑷⑸个问题的议论可谓轰轰烈烈,针对某地的情况都有自己的治理方案,课堂上气氛热烈,轻松愉快,学生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最后,作者小结,师生互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和共同提高。

这样拓展科研探究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跨学科中更多地获取寻觅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探究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在交叉学科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合作,共同提高的“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科研探究式教学。

4写作训练中的探究式

探究式写作不像一般写作,只是简单记录日常生活经历和对一些问题的浅显认识,而是以整个世界和社会作为研究对象,不是一般性的探究客观事物的特征,性质和规律问题。所以在写作内容上的广度,深度和思维更高一层的探究式训练。

笔者讲完第四册第二单元后,布置学生作文,写有关环保类的文章,题目自拟,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村庄,我们必须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必须与自己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次写作训练探究式的作文,从整体上看,作文水平有所提高。笔者在讲评作文的课堂上归纳;有的学生主要探究由于人类过度活动会造成环境问题的严重现实;有的学生提出了治风,治沙,治水和保护动植物的有效途径;有的学生还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问题;还有一部分的学生从深层次探究,有的学生认识到在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上,人类必须与自然环境共生存的;有的学生认识到,人类必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有的学生认识到,人类必须与自然和睦共处,共同发展,且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7篇:探究式学习范文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初中语文;新教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76-01

一、前言

语文是我国传统的的教育科目,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一直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式模式,以填鸭教学,以板书讲解,教学内容限制在教科书之内,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常常以听代思,思维僵化狭隘。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逐渐趋于多元和共享,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现并被人们所接受,书本知识和教师知识在教育中的作用逐步弱化,现有的教学模式已难以应对。同时,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对教育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科实践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学科的本质和精神。这一要求突破了过去以系统的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观念,明确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应与探究活动相结合,以“探究为核心”,通过探究实践活动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探究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二、探究式学习模式的提出

所谓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观察、讨论、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等一系列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从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特别是对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构成包括:教师提出探究任务,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对任务进行探究并取得探究成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果的分析和讨论,经过以上环节的逐一完成,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探究式学习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梳理式,该形式应用于课下,通过学生主动搜索或询问即可得到所需信息,另一种是发现式,这种形式较为普遍,也是课堂组织的重点,利用学生的精心阅读,仔细观察和深入分析,学生小组的交流,研讨来获得信息。

三、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

1、激发方式

以培养兴趣为前提,探究源于求知欲,求知欲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互动的方式在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中心,逐步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体会,走进文境,感知情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升华;以对话为主线,教师要创造自由温馨的对话氛围,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启发学生思考方向,通过对话展示学生的思考成果,以交流促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2、设计与开展

首先要教给学生如何去探究性的学,根据课本的要求,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提出具有选择性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同时开展交互式学习,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深化对课本的理解,以开放的心态理解知识,开拓眼界;

其次要教给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确定探究的方向,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和方法,如诵读法、联想法、质疑法、实践法、比较法等;依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老师的提示,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与接受式教学的结合

在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各种存在的问题,限于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不是每次探究都能够有成果。针对这一问题,以听讲、学习、记忆、模仿为主的接受式学习可以引入探究式摸式中,但一定要把握好引入时机,这个“时机”就是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思维被完全调动起来,急于甚至迫切地想知道答案的时候,这是学生思维的爆发点,适宜接受式学习的应用。

五、结语

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模式,探究式学习已成为素质教育的必要组成。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独立的思考者,探索者和研究者,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形成主动学习和创造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史绍典.“探究”漫话.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4.

[2] 谭焕来,张春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现代语文.2005.4.

[3] 黄德灿.语文练习中的自主合作探究.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5.8.

第8篇:探究式学习范文

新课改“地理课程标准”提倡把开发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作为学习的载体。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时,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改革理念。一年来,笔者带领学生开展“乡土内容与高中地理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的课题,进行了一次杏林湾流域水污染调查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地理事物,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一、水污染调查活动过程

在整个调查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设计和指导,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调查,并汇报总结。

1.调查对象的确定与指导

教师进行知识背景介绍,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教师设计调查纲要,学生结合实际,根据纲要进行初步记录。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讨论确定最典型和最具可行性的地点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讨论,最终选择“后溪流域的环境”作为全组的调查对象。

学生在掌握理论之后,对调查地进行背景资料的收集与汇报,并确定研究调查方法、调查内容、预期成果等开题方面的工作。

2.调查的内容、过程及指导

(1)确定调查内容

根据相关材料的收集情况确定各组调查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为集美月区和杏林湾片区。在课堂指导中,前半段由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后半段则由教师对各小组的情况进行点评并指导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

在对课题有了了解之后,再进行实验的相关器材和野外调查的项目培训。同时,小组进行野外调查分工,分别为记录员、调查员、取水样员等。

(2)调查过程

第一,野外示范性教学。教师利用周末进行野外示范性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选择四个不同地点(坂头水库路口、后溪镇西溪、后溪农场、西亭)作为调查地。本次野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取回的样本进行分析,再根据实地考察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初步的野外调查报告,同时找出污染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第二,调查问卷和访谈。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好问卷,对当地人和相关部门进行问卷调查,从而获得无法直接考察出来的材料。此外,指导学生到整治办公室和环保局进行访谈,并对所得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该过程使学生与社会有了更多的接触,也锻炼了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

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收集的相关资料,则可以进行调查报告的撰写。鼓励学生结合多种媒介,把调查结果表述出来,例如板报和倡议书,这样,既能展现研究成果,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水污染调查活动反思

1.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选择

探究性学习强调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和见解,并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做有意义的反思。

笔者在本次学习活动中,经过设计和多方面考察,使学生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明确调查目标、理清调查思路、端正调查态度,获得了深刻而真实的调查体验,养成了遇问题质疑、对知识探究、勤于动脑动手的好习惯,并从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次水污染调查中,教师指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调查,学生们对预先设计的问题分别进行了解答,并提出改善水污染的具体措施,通过这一调查研究培养了的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些收获,从各调查探究小组提出的治理方案就可得到很好的验证。例如,在各小组治理方案中均有一项相同的建议: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培养市民的水资源保护意识,把保护水资源落到实处,并要求对破坏水资源的行为予以处罚。个别表现突出者提出的整治方案非常有价值,例如要建设杏林湾大型污水处理设施,使污水可以循环再利用。

3.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实地调查的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分析和利用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它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采集和整理信息,并运用到实处,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4.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增进交流与合作

合作意识是当今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同学们分工合作,集中全员的智慧和力量完成目标,这是团队精神的最好体现。作为亲自参与的教师,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效果是传统学习所无法比拟的。小组合作学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次调查探究就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组建合作小组时采取自愿原则,即合作小组由兴趣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各小组的工作都是在教师的辅助(指导)下,由小组全体成员讨论决定。通过实地调查探究,一改传统的以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旁观”、“旁听”而不参与的被动局面,赋予全体学生主动权,人人参与,共同收获。教师由原来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掌控变为指导。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做到人人有角色、个个有任务,这为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潜能搭建了平台。

第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经验的过程。小组合作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广阔的学习空间中获得体验。专家认为: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其意识主要通过他人看法的内化和与别人比较、判断的过程而逐渐形成。而小组合作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真实地体验到被认可和信任,这就为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第三,获得体验和技能。集体研究、团队合作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学生在学习小组中,通过全组共同努力,来完成研究活动中的一系列环节,诸如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材料,进而分析处理、寻求答案或得出结论。这一过程,是学生科学研究的体验过程,也是学生技能不断提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组员间通过互相帮助,认知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彰显了合作精神。

5.通过全方位评价使学生充分施展创新和创造能力

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进行评价,一般采取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老师评价的多维评价方式。这种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学生的表现。通过评价,对学生的行为和成绩进行鉴定及价值肯定,以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通过评价,使学生得到及时鼓励,更好地发挥创新潜能和合作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信心和兴趣,笔者把对学生的评价分为三方面,即平常表现、段考成绩、地理活动。通过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了,综合能力也增强了。

教学有法,教无定则。探究性学习虽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有待我们根据实情去逐步提高和完善。在过程中要着重强调有效合作。有效合作以有效参与为基础和前提,有效参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从参与的范围分,有全员参与和部分参与;从参与的表现分,则有内在参与和外在参与。外在参与是性格外向的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因而也常常受到关注。而另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面对参与的新问题,外在表现并不强烈甚至无反应,然而他们善于沉思冥想,经常一句话会起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这是内在参与。在当下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往往对前者指导不够,而对后者关爱不足。从参与的过程分,有全程参与、阶段参与。有的学生全程积极参与,而有的学生却只对某一阶段的内容感兴趣,对于其他过程并不关注。从参与的效果分,有无效参与和有效参与,像“出工不出力”式的参与就属无效参与。参与是否有效,主要看参与者对小组所作的贡献。针对上述诸多问题,笔者的看法是:在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之后再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愿组成合作小组,在这方面笔者还考虑不周。

第9篇:探究式学习范文

【摘 要】 探究式学习方法是提高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逻辑思辨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点明 “探究式学习”的概念和核心,并给出了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有效策略

【关键字】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策略

小学数学是基础性学科,也是强调问题思维的重要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讲,培养数学基本技能,锻炼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因此,作为以问题、思维为核心的学科,小学数学更应该提升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逻辑思辨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正因为如此,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才会一改传统的教学陋习,将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小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下自主探索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学习快乐,感受数学的奥妙和乐趣。

对于探究式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各地的学校都开始了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新生的事物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受到条件和教学陋习的影响,“探究式学习”方法在推进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为,针对“探究式学习”方法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推行科学的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策略,对于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明晰探究式学习的概念和核心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探究为基本特征,实现教与学有机结合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实现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是以学生终身发展为主旨,以自主学习探究为主要形式,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项提升为主要目标。

二、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探究式学习是一个个性化、科学化、自主化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高效的学习途径,它需要科学的方法和策略给予推进。

1.以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动机,就是引发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兴趣。为了实现高效课堂,就需要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去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探究欲望。而学习的兴趣激发的最好方法,则是通过提问创设情境。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其从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

如,在《可能性》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玩摸球的游戏。具体的做法是,在口袋里放两种颜色不一样的球,每个人多模几次,并把摸出来的球的颜色记录在册,等到游戏结束后,轮流让学生报自己的摸球情况,并问他们,为什么大家摸球的情况不一样?而且每个人每次摸球的情况又不一样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大家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并渴望用数学来解释这一现象。

问题就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的产生,才会引起探究的欲望,通过简单的提问,创设出有氛围的数学环境,让小学生在浓郁的探究欲望下,开始了数学学习之旅。

2.以任务推进课堂,促使学生探究的行动

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并非天生,探究的本领也非自成,而是需要后天教师的有效指导。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需要多措并举,想方设法地去设置一些教学任务,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会探究的本领。

比如,在《圆的周长》教学课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去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研究他们的周长怎么计算,还找到影响周长的各种因素。通过这个任务设定,学生们开始了探究的过程,他们首先复习了图形知识和基本的图形转化方法,然后利用这些知识基础,开始主动找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最终通过小组合作和教师指导,认识到倍数关系,更进一步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周长如何计算。

通过合理科学地布置任务,教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培养了孩子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更让大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数学学科的价值。

3.以小组合作为辅,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

一根筷子易折断,众人划桨开大船,合作学习一直都是提升全体学习水平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小学合作学习亦是非常重要。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相互合作探索、积极互动交流,利用团队的力量取长补短、强强联合,一起提高数学能力。

比如,在《三角形》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知识学习中,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让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将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图形,并研究拼成图形和两个三角形的关系。伴随着老师的指导,每个学习小组都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学习讨论。但第一组讨论进行到满意的结果后,老师再次提出任务,要求小组成员将三角形尝试着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小组成员一起探讨出新图形和三角形的关系。这样,小学生通过小组学习探究,交流合作,最终弄懂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更运用割、拼等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了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复习了以往的知识,也将这些图形的知识点都联系起来。

综上所述,探究式学习的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为特征,彻底打破了陈旧的被动学习模式,使得课堂更为高效,学习更有趣味,效果更佳明显。作为小学数学的教育者和推进者,我们需要积极的去学习和实践这种新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快速培养出探究精神和能力,从而为其数学学习奠下根基,为其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梅.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