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探究学习论文范文

探究学习论文精选(九篇)

探究学习论文

第1篇:探究学习论文范文

1.创设学习情境,明确探究问题

当下,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间接经验进行学习,这样就使知识更加抽象,难度也更大。而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能够模拟出知识发现的情境。在创设情景时,提出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探究问题,激发小学生对探究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问题探究中来。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注意以小学生探究问题为主线,在小学生对所要探究问题相关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知识和当代生活,整合教学内容,设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引导小学生自主的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

2.选择探究内容,制定探究计划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探究式学习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学生能够探究并且有必要以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内容,这样才能够使探究式学习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实现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在这种教学形式下,教学内容是通过探究的方式间接的传递和呈现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小学生对数学探究的热情和需求。而教师自身也要对数学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教材中各方面的内容,科学的选择探究学习的内容,并制定出相应探究计划,以使整个探究过程完整的实现。

3.组织实践探究活动

当今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通常都是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方式完成的。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都是通过抽象的文公式、符号等间接的形式获得和运用数学知识,缺乏数学探究和数学知识构建的直接过程的体验。探究式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给学生提供探究操作的机会,使小学生能够通过数学研究过程,得到知识的学习和自身数学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感受到知识探究和经验构建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多组织一些数学探究活动,让小学生有更多的探究机会,更加全面的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4.交流和总结

在数学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于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总结,给每一个人发言的机会,并且允许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讨论中来。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可以让小学生深入地认识整个探究过程,并且深刻的记忆。通过交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学习其他同学的成功经验,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另外,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锻炼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在交流结束之后,教师要针对所有小学生的探究进行总结和评价,在肯定的前提下提出一些建议。

二、结语

第2篇:探究学习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能力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97-01

探究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设计探究,又如何实施探究,能够更好地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呢?

1 创设问题情境,为探究学习巧设铺垫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等因素入手,牢牢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来创设与教学相关的又能让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自发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孕育探求的动机,让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一要引“精”,要根据所学的内容,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或者布置一些谜团和障碍,这样的教学手法可以勾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心底想要去知道老师设置的谜团是什么或者想要去跨过这个障碍;二是要巧妙地引入课题,导入新课程要具有延伸性,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创设悬念,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巧设铺垫。

2 拓展探究方法,开启探究性学习之门

探究简而言之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课堂疑问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能浅显,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还很薄弱。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尤为重要。在比较中探究,这种探究方法表现为:问题-操作-对比-结论。在比较中探究,在类比中发现。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比较类似的词语,或者意思比较相近的词语,老师们可以先叫学生来讲讲这些词语的意思,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说一句话,从不同的学生说出不同的话来比较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最后先由学生来总结词语之间的差异,然后再由老师来点评,对错误的学生给出正确的引导,并且给予鼓励,对正确的同学首先给予肯定,再让其他同学来学习。语文教学还可以从体裁、题材、内容、写作方法等进行课文间的比较,也可以把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在实践中探究,这中探究方法讲的是:疑问――活动――发现――结论。人们常说,听过会忘,看过能记,做过才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发现,在动手中感悟,自己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得出方法。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课文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布置学生调查自己周边的实际生活,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对原文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在实际生活中探究,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假设中探究,这种探究方法指的是:问题――假想――探究――结论。先对语文问题进行大胆地猜想,再通过探究来寻找规律,最后得出结论。例如,当老师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可以假设:在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后,准备转移时。在战士们面前出现了两条路:一条是通往主力部队的转移方向,另一条是通往狼牙山的顶峰,哪里三面都是绝壁。如果五位战士选择通往主力部队转移方向那条,将会怎样的结果?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原文和查找资料,对这两条路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得出狼牙上五壮士选择了走通向狼牙山顶峰这条路,是为了部队主力和人民群众的安全着想,而把他们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通过假想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到五位壮士不畏牺牲的精神,由此来激发学生对革命战士、革命英雄的敬仰和崇敬之情。

3 注重在探究中合作,在合作中达成共识

合作探究是小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集体的智慧,在探索交流中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中学习中,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后,有的得到了修正,有的得到了提升。应该强调的是小组合作探究时,老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该积极参与,这样既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也要注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只会跟在别人的思维后面走,没有独立的见解,很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这种现象就有待于教师及时地发现、引导和调节。另外,在一堂课中,小组合作的次数不应该出现得太多,时间太长,否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小组合作要限时限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的乐于合作,才能收到成效。

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交流、学习合作的过程。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交给学生合作的技巧,通过经常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在发言时,要注意力集中,当别人讲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时,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出自己的见解,不要一味的指出别人的毛病,而忽视了自己的不足或者因为一些小问题影响同学之间的感情和合作,要懂得互相尊重,在别人对自己提出意见时要虚心接受,再讲出自己的理由。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

4 结语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当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后终于解决了一个个对他们来说是新奇而又富有挑战的问题时,他们能从探究中体验到快乐,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是一种强大的、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他会产生推动不断探究的巨大力量。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之后,就会产生想要再次体验的欲望。所以,当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取得了不管多么小的成绩时,老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尝到探究的甜头,获得成功的快乐。教师还需要给学生探索未知世界创造条件,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并细心呵护学生探究的萌芽,让其茁壮成长,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J].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第3篇:探究学习论文范文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探究是一种需要,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探究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劲之中。

试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班级演唱组合》是一个演唱活动单元。在学唱歌曲、介绍“演唱组合”这一形式的特点之后,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一首歌曲进行组合演唱的排练。这是一个表现空间很大的学习任务,表演形式多样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和创造的好机会。任务布置下去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大家纷纷为自己的小组出谋划策。在这个过程中,从学生自己想办法到方案的讨论,意见的综合,再到方案的统一,直至最后共同完成表演,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承担并完成了这个共同学习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与自己的组员沟通,建立起了组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了小组内的冲突,为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过程。这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于是就有了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这种探索的情感。

2探究要有问题空间

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的。对于初中生来说唱支歌这是无需探究的。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音符》是一节以创作为主的综合课。意欲改变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新课教学是这样的,同学们平时唱过很多歌,也听过不少乐曲,音乐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也许是音乐世界的色彩斑斓,所以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其实啊!在音乐的大家庭里,只有七个成员。它们分别叫什么呢?出示音符1234567,这七个成员就像童话中七个神秘的小矮人,七个小矮人生来就是我们的好朋友,每一个人都可以任意调遣它们。让我们一起来摆弄这些小矮人吧,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一组发一张老师已写好四小节节奏的纸板和铅笔,让学生在下面写谱。并采用每组计分的形式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2/4XX|XXX|XXX|X-||每组学生哼唱自己的曲谱,老师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的创作,稍提些建议。非常不错,同学们很快就学会填写音符。但你们发现没有,有的小组旋律高低音符没有组合好,听起来并不好听。怎样组合音符音乐才能好听呢?这中间是不是有规律性呢?好,就让我们先来学唱几首劳动人民生活中产生的民歌吧!《信天游》、《小白菜》、《嘎达梅林》等。通过了解民歌,我们已经明白歌曲的创作是有一定规律的。让我们模仿民歌“同头换尾”的组合规则,进行创作吧。(准备4条不同的旋律,分别让学生在纸板上填写出四个小节音符,并唱出),学生学的特带劲。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在谈到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实所实际具有的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儿童的现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为是“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是最具探究价值的。太难或太易都没有探究价值。我想七年级音乐第四单元《流动的音符》创作课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吧!

3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样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在旧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做法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于是教师常感叹学生呆,课难教,学生常抱怨负担重,没兴趣,难学。可见学习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习应该是多样的、有趣的、富于探索性的。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的探究者。

4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

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建构主义把协作交流作为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因为,从理论上讲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学生的思维彼此之间就是最近发展区。如果我们的课堂一直是“一言堂”,“满堂灌”,还有什么探究可言。“探究学习”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操作、资料搜集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有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课堂中的合作学习能唤起学习音乐的热情,并树立起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以此为前提对学生进行“自主”和“探究”学习的引导也就成了可能。

5反思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有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学生在体验中的感受,就会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形成一种探究的思考方式,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热爱音乐,学好音乐。在上《中国民歌》这一课,我们给学生讲到中国的民歌从内容上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而山歌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称。然后我们把“了解中国山歌”作为一个学习任务布置给同学们,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山歌的各种资料,在下一课时进行展示。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同学们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积极地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不但能知道山歌在陕北叫“信天游”,在青海叫“花儿”,在内蒙古叫“爬山调”,还能了解有关山歌的一些有趣的知识,自己学唱其中的一些歌曲。这种学习方式无形中引导了学生进行“自主”和“探究”学习,而后将“自主”和“探究”的成果回归到“合作学习中”,又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如果这些内容由老师作为知识在课堂上来讲授,那么同学们将永远也无法从中体会那种自己寻找的问题答案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学生的探究反思是把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上升到理性,让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变成学习的动力,成为一种思考习惯和生活方式。综上,我们说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其实,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这三种学习方式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真正自主的探究学习还是较少的,这需要一个过程。同时探究学习既可能是个体探究,也可能是合作探究。由此可见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这三种学习方式的恰当组合,至于如何组合则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参考文献

第4篇:探究学习论文范文

关键词 自主探究式学习 语文教学 主体参与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当下中学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两个热门词汇。所谓的“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和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两种教育教学方法的一个显著共同点即对学生主动性的强调。其中“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实践,积极参与到所学知识的搜集、分析和创造活动中去,而“探究学习”则是在学生参与的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对自主学习所得的知识进行研究,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甚至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目标。笔者所提出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即融合两者的共同点,将两者结合成为一个切实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体系。

1以学生兴趣为基础,设计教学

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体现其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和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矛盾重重,“开放有序统一的课堂”很难实现。“自主探究式学习”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以学生为着陆点,把学生兴趣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探究意识。在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常为机械刻板的教学和训练所困,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断降低,最终导致学生学习主体性、能动性不断地消失。

自主探究式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之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培养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炽热的学习热情。这里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并不是要教师完全顺从学生的心理和兴趣放任自流。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在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有效有序地开展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关注观察学生的兴趣热情,并努力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持续保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佳的展现。

2以有效问题为手段,连缀课堂

关注学生兴趣以设计教学过程是自主探究式学习第一步。第二步即精心设计有效问题,连缀课堂,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主动领会教学内容,展开有效思维活动。学生作为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的主人,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目标,思考探究问题,掌握探究方法,明晰探究思路,交流探究内容,最终总结探究结果。

问题情境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最佳方式,创造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十分重要。传统的阅读教学也为学生设计了很多问题, 但都是在学生还没有进入到阅读状态情况下让学生思考,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是被动的,课堂活动变成了学生在教师暗示下寻找令教师满意答案的非主体性教学,学生结合课文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无从体现。探究式阅读的问题情境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隐性指导中使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深切的体会,从而提升学习能力。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成问题情境,用问题连缀好课堂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入自主探究学习的状态,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思维训练和情感体验。

3以思维训练为目的,培养能力

学习能力的提高最终体现在思维能力,因此思维能力提升,某种程度上就是学习终极目标。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入多维研究空间。语文的文学性和文化性内涵决定了本学科的开放性,为探究学习提供了多向性接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多种研究空间打开求知的欲望,注重语言文字的学习、文学修养的熏陶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第5篇:探究学习论文范文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探究性学习方式 实施

语文教学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有着它所特有的优势。如何实施这种教学呢?我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

1.创设情境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可以说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能够引起学生使用原有的认知图式的问题情境,通过有效反馈,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运用原有的知识并不能解决新问题,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新知识的愿望,并在主动探究中完成新知识的建构。《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2期中介绍的徐老师的“创设一个新辞格”教学实录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刚开始上课,徐老师便说:“今天我们要研讨一个修辞现象。”接着便出示一组句子:“那醉人的绿啊!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朱自清《绿》)“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林嗣环《口技》)

徐老师接着便问:“请问这两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格?”很自然,学生起初都想运用已学过的修辞格来解决问题。他们感到奇怪了,因为他们发现,不是比喻,不是比拟,也不是夸张。在老师的启发下,他们通过讨论,归纳出特点:两个句子都通过有悖常理的假设,表达作者不同寻常的构思。最后,他们把这个新的修辞格命名为“奇设”,从而就完成了新知识的建构。他们的思维经历了:产生认知冲突―否定原有图式―分析失败原因―建构新图式的过程。在这一教学策略中,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

2.整合知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同时还要作一些适当的点拨、诱导,使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将新旧知识灵活地整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认识,深化对问题的探究。在整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核心内容,有时根据需要,可以打破知识章节和原有知识结构的限制,对所学知识以新的方式进行重新组合,重建新的知识结构。如:在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时,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别里科夫是被他自己所极力维护的套子“套”死的。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进行讨论,得出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这样一个套子“套”死的。而这两个套子之间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落后的套子。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有些学生可能受文章的影响,认为“套子”就是落后的、保守的、僵化的事物的代名词。这时教师可以作一些适当的点拨,让学生理解,“套子”其实就是指用来制约人的行为的一些规章制度。教师再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并自由发言。最后,学生得出结论:从我们出生的那天起,套子就无处不在,而且有些“套子”的存在还是很有必要的。

3.研讨解疑

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有时会对一些内容提出疑问。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与文本对话,从教材中直接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应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指导。如在阅读《祝福》这篇课文时,有人可能会提出:“祥林嫂为什么会死呢?”有些学生可能会说,是因为她沦为乞丐,极度贫困而死的;有些学生可能会说,是因为怕死后被锯成两半,极度恐惧而死的;有些学生可能会说,是因为她可爱的儿子死了,极度悲伤而死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理解作品,并设法在不同角度得出的结论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最后,学生得出:祥林嫂其实是受封建礼教的迫害而死的。

4.归纳评价

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知识要点,梳理思维过程,并探究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如:在学完了《祝福》、《边城》、《荷花淀》这三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祥林嫂、翠翠、水生嫂这三个人物形象,分析她们的命运为什么各不相同。通过讨论,学生得出:在欣赏作品时,从人物生活的大时代背景入手,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归纳,就为学生阅读其它作品、分析其他人物形象提供了借鉴经验。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评价。

二、探究性学习的课外延伸

课堂教学毕竟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拓宽语文信息的视野,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进行探究。

1.面向生活学习语文

“从历史的角度看,斯宾塞早就探讨了为完美生活而设计课程的问题。罗素也直截了当地提出,教育为了美好生活!杜威更是深刻阐述并实践了‘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则在中国的土地上用自己的身心倡导‘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新世纪的课程要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一些”。

我们必须强调语文实践与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机会其实很多。如:我的一位老师就在课堂上讲,他在平时很喜欢倾听他人的交谈,并从他人的交谈中学到了不少语言表达技巧。我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则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处处都可以学语文。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来学语文。如:鼓励学生办报、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鼓励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和采访工作。就社会调查来说,学生可以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如: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西部开发问题、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问题等。

2.开展专题研究

(1)研究的专题要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立意要新。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积极主动地去对各种资料进行归纳、总结、质疑,从而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属于自己的新观点。

(2)研究的专题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既不能太简单、又不能太难。如果研究的专题内容太简单,学生不用花多大的力气就能研究好,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学生在探究完问题后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感,也就失去了进行专题研究的价值了。

(3)教师可以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题。教师一定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多个专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自己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题。但自己选择专题而没有采用老师提供的专题的同学一定要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以便确定研究的专题是否具有可行性,这有利于老师做一些适当的指导工作。

(4)研究的周期要短,并有一定的资料来源。研究的专题一定要有资料来源,否则学生就无从下手,自然不能得出一些富有创造力的结论。

(5)对学生的专题研究成果,教师可以作一些适当的评价。评价要以激励为主,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探究过程的评价。有时,学生的探究结论不一定正确,但从学生的论文中可以看出他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且敢于发表一些独具特色的见解,对此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并委婉地指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教师有策略地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可以保护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秉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4).

[2]董云.从“问题”到“课题”――语文研究性学习如何选择课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2).

第6篇:探究学习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新课标》把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教育论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论文怎么写。《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其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讲解权、思考权、评价权还给学生。教师要鼓励并创造各种学习机会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教育论文,规律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应用,概念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提炼,文本由学生自己去解读体悟,实验由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作业由学生自己去布置选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其过程中,教师当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2、合作学习论文怎么写。小组合作学习,在当前教学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时展的需要,是用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合作性来促进学习,以群体发展为评价、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将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教育论文,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学生的“互助合作”的学习,应把教材当作导火索,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着力培养小组领导人,变“课本剧”为“生命交响曲”,支撑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育资源之间有效的交往和沟通,并倡导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之间的广泛互动,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引领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积极参与学习,分享彼此地思考。人人学会教育论文,人人获得成功。

3、探究学习。构建主义理论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感受、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构建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论文怎么写。探索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相对应,它是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让学生获得体验成功的喜悦,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不做“讲师”做“导师”教育论文,要做一个教育理念的行动者,做学生成长的推手和拉手。应恰当的发挥主导作用,少讲精讲、一少胜多、言简意赅,教会学生自己分析提炼问题,掌握获取知识的钥匙。

总而言之,我们只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建立起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现代师生观,就能在新一轮课改中取得教学主动权,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去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

第7篇:探究学习论文范文

探究式学习旨在提倡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简介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来探讨如何更好地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究式学习。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探究式学习

小学语文的探究式学习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围绕某一个课题去自主的学习,即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搜集资料等多种查询方法得到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对知识掌握的过程。探究式学习要注意的是,学习者均为小学生,自主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1.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改下提出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较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1探究式学习的自主性

探究式学习开展的关键就是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学生需要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2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性

探究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实践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当学生遇到问题时,需要通过自己搜集资料或动手去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性。

1.3探究式学习的开放性

探究式学习较传统的学习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探究式学习不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学生探索问题的手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书籍、网络、电视等多种方法,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学习,可以有效地减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才能。

1.4探究式学习的合作性

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面对的对象是小学生,由于学生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程度和水平不同,因此在解决问题时要强调合作,互利共赢,这样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取长补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共同进步,无论是在增长知识方面还是对自己个人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合作性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师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沟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和评估,学生帮助老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共同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

2.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的有效策略

由以上探究式学习的介绍可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如何更好的实施探究式学习,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措施。

2.1营造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

探究式学习重点是自主学习,而前提是教师要营造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只有在一个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里,学生才能彻底放松,对语文这门开放性很强的学科才能大胆的提出自己的开发,自主的进行探索,解出问题的答案。

2.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是对小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习惯的良好培养,而且是现代社会的需求,只有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能不断进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可以在新课程学习前给同学们布置一些课前预习的作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不懂的地方通过自己探索去寻找答案;其次,在课堂进行中,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3布置合适的作业

作业是检查学生学习成果最好的评估手段。笔者认为,教师要布置合适的作业,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作业是探究性作业,可以是预习的方式,根据课本基础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进行小组讨论开展一些探究性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二种是验证性作业,这类作业可以在课后布置,为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灵活的运用,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内容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既温习了所学知识,又达到了活学活用的效果。

2.4确立正确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师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就是阶段性测验试卷的分数,分数知识一种检验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而探究性学习要求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拥有的知识面,所掌握的内容不同,所选择的学习方式不同,就会造成学习成果有所差异,这时,教师再用传统的评估方式进行评价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为配合探究式学习,教师要制定正确的评价方式,要对学生学习内容的丰富性或是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做出客观的评价。

【结 语】

探究式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能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解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探究性学习方法是小学生学习语文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不断探索发现,为实现探究式学习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第8篇:探究学习论文范文

新课改正在向纵深发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潜能,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老师只有在教学改革中注意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思想,掌握教学艺术,才能促进中学生由“苦学”向“乐学”的转变。

一、重视情感态度教育,创造“乐学”的基础环境

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增强教学方法中的情感因素,并使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因为教与学的主体是人,连接学生的纽带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历史经验,更重要的是人的情感。在教学中,忽视了“情”,则“理”无从渗透,“乐”又从何谈起?所以老师的教学要注意使用创造性、审美性、情感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

首先,老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人际交流与沟通的基本前提,是教育者实施教育的基本前提,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只有尊重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智慧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才能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到做人的尊严。

其次,老师要以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如老师走进课堂时,衣着要整洁大方,面带笑容;讲课时语言和蔼可亲,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以情发声,用声传情,巧妙地运用仪态、眼神、手势、表情等无声语言艺术与学生交流。老师的这种调节、赏识、感化,不仅能去掉学生心理的压抑感和恐惧感,还能够激发起师生在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最后,老师的教育要充满爱心。高尔基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都希望老师关心自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无时不想,无时不爱。只要老师用情感去影响学生,用语言去鼓励学生,用爱心去温暖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幅度提高。

二、重视人本性教育,创造“乐学”的人文环境

人本性就是指以人为本,体现在教育教学中,首先,老师要重视被教育者的人格和意愿,特别是在这种人格与意愿还不成熟,还有这样那样的失误和不足时,要尊重他们,要说服诱导而不是强迫他们接受老师的观念。即要把人当成人来培养,而不是当成一个容器,用来灌输知识,也不是当成一段木料,一块毛坯,用来加工成器物。如我在讲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有个学生当堂提出:“老师,我认为摩擦力的大小还与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物体的接触面积越大,摩擦力也越大。”当时我没有直接下结论,而是启发全班同学:“这位同学提到的问题很好,他的观点正确吗?同学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一下?”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小组间交流后再进行实验检验,让学生自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思维提出的一个错误问题,它也代表着一部分同学的疑惑。老师不能武断地否定这个问题,也不应该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而应先表扬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再循序渐进地诱导学生开动脑筋讨论,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自主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既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其次,重视以人为本,还应该创造多样的教育条件、教育机会和评价标准。只要你有勇气接受挑战,善于思考、辛勤耕耘,你就能抓住机会。因此,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教育机会均等的态度对待成长中的学生。更新对教学本质的认识,更新老师在学生发展中作用的认识。三、重视创新思维教育,促进“乐学”的积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具有发展力的民族。新课改后的教育教学必须把创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方式中,让他们拥有创造的欲望,学会批判地吸收。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我先给学生讲牛顿的故事,用小牛顿的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事迹,激发起学生亲身体验与探究的冲动。而对牛顿在晚年研究神学,企图用神学的观点去解释自然界的规律,则引导学生去批判。

学生有没有创造精神,还在于老师有没有创造精神。老师的育人观念不改变,学生的学习仍然会处于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之下,而难以自由地飞翔。如新课改后,我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辟出很小的一块设立“物理愚蠢园地”,主要是把我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滑稽可笑的错误写在上面,偶尔也登一点儿学生的,都是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融洽了师生关系。在课堂测试中,每隔五个题我会穿插一个让学生开心一刻的题目,如用最简单的方法说出你家的位置;有一只黑熊悄悄溜进了正在上课的教室,你该怎么做;怎样让同学相信你从火灾现场很轻松地走了出来等等。在试卷的最后我会画出一个方框,题目是:以下框内随意涂抹(100分)。在紧张的考试过程中,学生见到这样的题目都会心一笑,使紧张疲劳的心情得到了放松。这些题目既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又体现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回答好这样的题目也不是轻而易举的,答案是开放性的,雷同或模仿的答案都不会获得高分。所以必须调动学生自己的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使它们互相配合好,才能比较完善地回答出这样的题目。也就是说,这些题目在回答过程别注重学生的原创。在我看来,学生的学习优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已摸得很清,考试只是为检测一下他们对这一部分知识掌握的怎样,没有必要搞得太紧张。我还引导学生勇于挑战权威,质疑权威,甚至否定权威,而不是一味地把教科书视为“圣经”,对老师奉若神明。如牛顿第一定律没有通过实验的检验,它一定能成立吗?欧姆定律、功的原理、阿基米德原理在什么条件下成立?有没有局限性?以此引导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四、重视依法治教,保证“乐学”的社会环境

第9篇:探究学习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互联网,语文,探究性学习

 

1.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目的、意义,以及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通过示范性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3. 情感目标: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质疑,学会探究。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会搜索,学会探究,学会甄别在不同观点、思想。

【教学流程设计】

一、探究性学习示例(本课重点)

1、问题的提出

《小石潭记》是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目前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语文版教材均选编入八年级上册教材,冀教版放在了八下。正因为此,与该课文相关的讲解、练习等教辅材料众多。一日新授时,有学生拿着一本资料向我质疑:课本(苏教版)中“水尤清洌”是否应该改为“水尤清冽”?事实上我们手边资料有的写为“清冽”也有的是“清洌”。到底是两点水的“冽”还是三点水的“洌”呢?

今天我们就借助互联网的百度搜索功能,首先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2、指导探究

提问: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该搜索哪些信息材料?

学生讨论后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老师总结:一般的研究主要查找纸质媒体(这很重要),今天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打开百度搜索(http://www.baidu.com)我们可以搜索一下几个问题:①哪些典籍用“清冽”哪些是“清洌”?可以搜索各种教材的电子版、扫描影音版该课文的收录情况,百度百科以及可能收录《小石潭记》的电子典籍。

②厘清“清冽”和“清洌”两者有何差异?可以借助网络字典词典。

③进行网络搜索,看看互联网上有没有类似的讨论,了解他们的观点,看能否采信。

④查找前人对此文的分析鉴赏,看对“清冽”还是“清洌”的问题能否自成一说。

3、学生尝试搜索

学生可能找到的信息

摘要如下:(学生搜索时,老师行间指导)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47562.htm“百度百科”:水尤清冽(liè)。11.水尤清洌:潭水格外清凉,清澈。尤:格外。清洌 :清澈。洌:清凉。【注意:百度百科引文与注释,“清冽”“清洌”混用】

②http://www.chinese001.com/czyw/rjkbb/8njxc/jxsc/k26-001.jsp人民教育出版社电子教材,用“清冽”,并注释为“水格外清凉”。根据网络,冀教版语文课本用“清冽”;语文版教材《小石潭记》一文中的“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一句中的“冽”字,正文与注释中都是“冽”,但课后练习和与教材配套的《助学手册》中的练习都是“洌”。

③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7878558.html“百度知道”中有“清冽”“清洌”的讨论。一些大型语文论坛也有类似的讨论,如http://bbs.ruiwen.com/thread-10459-1-1.html

④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9470154.html“清冽”“清洌”的区别。【注意:百度知道的答题人举例正是《小石潭记》,并且说明为什么是三点水而不是两点水】

4、探究分析

分组讨论,甄别资料的信度(互联网信息的去伪存真对青少年学生尤为重要),努力形成辩题或书面小论文论文范文论文格式范文。整合、分析、判断的结果,大体可分为“清冽派”和“清洌派”。

“清冽派”认为,文言词汇多为单音节,“清”和“洌”基本同义,“清冽”则含有清澈、寒冷的意思,更符合一般文言词法。作者用“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一句总领小石潭的两个特征,分别照应于下文所描绘的内容。“潭中鱼可百许头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皆若空游无所依”是视觉上的清澈,而“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为感觉上的寒冷。

“清洌派”认为,“下见小潭”“见”字诉诸于视觉,当用“清洌”,是“清澈”而非诉诸于触觉的“寒冷”;紧接的“全石以为底”等句都是视觉描绘,从行文的连贯性上看,应为“清洌”。

5、教师小结。

应该说结论并无对错之分,只求言之成理。自然引出“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两派”的说法都能自圆其说,孰是孰非并不能轻下结论。而且让老师当裁判并不符合探究的本意,也不符合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换的要求。更何况连教材编者、专家学者都各执一词或莫衷一是的东西,我又如何一言九鼎?我只是建议他们从柳宗元的生平和写作习惯等方面继续研究。探究没有结论,或许就是最好的结果。】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简要涉及)

学生网络搜索,http://baike.baidu.com/view/625209.htm,有详尽解释,网络上类似信息极为丰富。

教师小结:语文探究性阅读就是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提出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学生探究性学习尝试

1、教师提出若干探究话题。(也可由学生提出,不过难度较大)举例如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般认为“连三月”就是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但当学生举证“三月”就是具体的时间(《春望》确实写于三月份),就是表明春季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你又如何反驳?甚至有学生以为“春耕”时节“思乡”“反战”才更自然。至于“三月”是虚指,说明战争旷日持久,似乎也有道理。

《社戏》中读过书的“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只知道哭闹,解决问题的是农家子弟;读过书的“我”在发现社戏的无聊时“努力的看着”,农家少年跳骂中显得是那样的率真。是什么使得书生“百无一用”?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能否谈谈鲁迅对教育的认识。

网络热词“给力”“神马都是浮云”应如何解释?网络词汇流行想象应如何看待?

2、学生讨论,如何借助互联网进行资料搜集。

搜什么?怎样搜?

3、学生分组合作,搜索、整合、辨析,争取形成书面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

洪国成,江苏仪征南师大第二附属初级中学语文教师,职称中教高级。扬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师,扬州市中语会理事,仪征市教育“讲师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