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探究教育范文

探究教育全文(5篇)

探究教育

第1篇:探究教育范文

关键词:双创教育;专业教育;影响因素;融合机制

中国正处于产业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都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中国高校“双一流”的建设目标,高校要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要深化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更多一流人才[1]。未来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必然对中国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高校双创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则是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1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专业教育是通过开设不同专业培养专业性人才,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双创教育则旨在培养综合创新型人才,通过在专业教育中设置双创类课程、以课程教学为载体渗透双创内容,以及开展课堂之外的双创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实践双创教育。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虽然在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上有所不同,但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开展的教育活动。通过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现学科交叉、知识共享、专业融合、产学融合、科教融合以及校企融合,从而培养出更多兼备创新思维能力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融合效果既受内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外在因素的影响。

1.1内在影响因素

1.1.1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是影响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核心驱动因素。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一个多方面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作为融合体系的核心,教师与学生这两个角色的创新创业意识对融合的结果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作用。首先,对于教育主体教师而言,进行双创教育更多的应是主动渗透式的教学,应具有较高的自主参与度。拥有丰富专业知识体系的教师如果有意愿主动进行有关创新创业的培训以及自我能力的提升,让双创教育的主导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使教师在进行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那么将会有效提升两者融合的效果。其次,对于教育客体学生来说,面对双创应该表现出主动积极自信的状态,敢于参加双创活动,敢于提出自己的创新观点。此外,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明确区分双创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选择不同于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方法来进行双创教育课程这种更偏重于实践操作与经验积累的学习,会更加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1.1.2组织支持。1.1.2.1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战略定位。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否处于学校的战略定位影响着二者的融合。当前,中国高校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各行其道,没有实现有效的融合,“重专业教育、轻双创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高校对于二者的融合还处于“只重形式,不重结果”的阶段,对其重要性、必要性的理解尚不到位,从而导致教育融合长期停留在宣传层面上。所以,为了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高校必须抛弃形式主义,将这二者的融合提高至学校战略层面,准确把握其重要性与必要性。1.1.2.2资金投入。高校资金投入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在融合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工作的正常运转,资金投入的越多,越有利于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1.1.2.3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构建。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构建直接影响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效果。教育部推出的《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所有高校必须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2]。但当前中国高校双创教育的课程开设还集中在学生拥有自主选择权的知识普及式的选修课程上,这类课程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课程内容设置单一化,这些特点都会影响到教育的融合。所以有关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是教育融合的主要影响因素,体系及内容设计越合理,融合的效果越好。1.1.2.4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影响中国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高校双创师资队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师资数量短缺、教育培训力度不足以及双创的科研能力不强。部分高校选择定期聘请企业高管进行双创教育的推进,这部分外聘教师一般以讲座或项目指导的方式进行活动,影响时间短、范围小,开展长期课程的外聘教师数量较少。高校要想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必须解决双创教育的师资力量问题。1.1.2.5双创教育平台的建立。双创教育平台的建立也会对这二者的融合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以学校专业特色为基础建立起包含有专业知识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模拟平台和创业孵化基地的双创教育综合平台,通过综合平台的建设帮助学生吸收消化课堂内容。平台建设完整度越高,二者相融合的完成度则会越高。1.1.2.6校园双创氛围的营造。双创氛围的整体营造也是组织支持层面的一个影响因素。近几年来,为了加快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国家、省、校各级以及行业企业等组织的双创竞赛数量日益增多。但目前中国高校学生对于双创教育的认识普遍存在偏差,具有较强的投机心理与短视的利益观,双创教育各类活动的学生参与率较低、受益面较窄,仍没有形成较为良好的双创氛围。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必须要形成较为良好的双创教育环境文化氛围。1.1.3制度保障。任何系统的运转都需要有严谨科学的制度为其保驾护航,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也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为其融合提供保障。第一,高校的管理制度会影响到二者的有机结合。高校的教育融合应是多职能部门的有序管理,学校通过成立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实践中心等,融合相关职能部门,在统一领导与部署下,推动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第二,良好考评体系的建立会对融合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角色行为进行规范约束以及适度激励,有助于加快教育融合的速度。从学校的角度来看,高校要对自己的融合结果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评标准,定期对融合现状进行考评,在考评结果的基础上对后续工作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对于教师而言,学校要认可从事双创教育与从事专业教育工作具有同等的价值意义,对于教育融合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有效的激励,以此提高教师在此过程中的积极性;在学生层面,将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纳入必修课程中,根据课程的复杂程度给与学生适当的学分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双创竞赛,对取得优胜成绩的学生实施奖励。设立双创校园基金,为成熟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以支持其商业化的实现,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双创教育的热情。良好的考评体系会使教育主客体的双方对参与双创教育充满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促进融合过程的完成。

1.2外在影响因素

1.2.1创新发展的需要。2020-09,主持召开了科学家座谈会,提出“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3]。随着创新发展需要的不断升级,人才需求量的日益增多,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迫在眉睫。1.2.2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国家、社会以及企业不同层面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都会影响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国家各项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的参与,这一“人才缺口”正需要由各大高校所培养出的创新型复合人才进行补缺,“人才缺口”越大,对高校的人才需求越大,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越迫切。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会加速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当前,中国仍存在“就业难”的社会问题,拥有双创能力的人通过自主创业可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来缓解就业压力。通过教育融合,高校可以提供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在这种全新教学体系的培养下,培养出更多具备双创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有创新型人才的助力。创新人才为企业不断注入新观念、新想法,成为企业发展的活力源泉。所以说,企业的人才需求也会影响到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1.2.3国家政策支持国家政策的支持程度与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效果成正相关关系,国家政策的支持度越高,越有利于教育融合的完成。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8年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提出:高校要着力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要着力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强化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4]。此外,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包含但不限于税收优惠以及免费创业服务等政策,以此促进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工作。

2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内在交互机制

从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内在因素来看,在融合过程中,融合的效果主要受到创新创业意识、组织支持以及制度保障这3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同时,这些影响因素的三级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教育融合的内在交互机制,如图1所示。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否处于学校的战略定位是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大前提,高校不能简单将其与一般教改活动划等号,教育融合应是长期规划。在学校的战略布局下,资金投入的数量会影响到多个因素。首先,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通过多种渠道招聘校内外优秀人才、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聘请具有双创经历和成功经验的企业家担任双创导师等;其次,完善的课程体系及内容、双创平台的构建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得以实现;最后,校园双创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以通过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宣传、开展各类双创教育文化活动来实现,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保证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此外,管理体系与考评体系的正常运转也需要资金的保障。教育主客体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则贯穿整个融合过程,同时意识的培养还与组织支持、制度保障这二者之间相互影响。随着组织支持度的不断提高、制度完整度的不断加强,双创教育的受众群体范围更大,教师学生对于双创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入,教育主客体的创新创业意识随之增强。同时,在创新创业意识逐渐增强的过程中,师生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双创教育所涉及的活动不再被动化、形式化,组织支持与制度保障的完成度随之增强。从战略定位出发,到资金投入对6个三级因素的多重影响,再到创新创业意识与组织支持、制度保障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10个三级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内在交互机制。

3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外在动力机制

第2篇:探究教育范文

关键词:科学探究;科学教育;低碳节能;情景化教学

一、科学探究培养目标

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推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这部标准要求学校的科学课程把“学科学作为一种过程”,并强调“学科学的中心环节就是探究”。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1]。科学探究的具体培养目标包含四个方面: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2]。(1)科学观念: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理解科学的本质,生成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等观点与见解;形成学科观念与跨学科观念并能够将其应用于科学现象的解释与实际问题的解决。(2)科学思维:学生掌握分析、综合、分类、比较、概括等抽象思维方法,空间认知、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方法和发散、迁移、重组等创造性思维方法,将其合理应用于科学学习过程。基于经验事实抽象概括出理想模型,发展模型建构能力;运用推理与论证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提出解释,发展推理论证能力;批判看待不同观点和结论,通过不断检验和修正提出创造性见解,发展创新思维能力。(3)探究实践:学生能够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具备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和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能够学会设定学习目标,计划、监控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发展自主学习能力。(4)态度责任:学生能够对科学持有积极的态度,保有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权威知识,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善于创新、乐于合作、积极分享;形成热爱自然、珍惜生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社会责任感;能综合考虑社会责任、伦理道德、公共规范与法律法规等,对社会性科学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四个素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科学观念作为科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是其他素养发展的基础。科学思维作为科学探究过程中所需的关键能力与核心思维方式,是素养发展的核心。探究实践不仅是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所形成的关键能力与对科学探究的本质理解,同时也是其他素养发展的关键途径。态度责任是在探究实践和科学思维支撑下科学观念的内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通常学生在学校的科学课堂学习中,主体性、参与性、参与科学性和实践性都较为欠缺,针对这种情况,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探索提出把科技馆展品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一种科学探究学习模式,使科技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效衔接,提高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素养、科学技能、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并落实于行动。

二、一个展项引发教育活动

坐竹筏,依次穿越美丽的家园、城市蔓延、冰川融化、燃烧的大地、极端天气、城市湿地,亲历全球变暖带来的各种极端环境的震撼场景……这不是童话故事,这是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的全球变暖展厅,在这个集合多种现代科技艺术表现手法的沉浸式体验区中,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全球变暖体验区在低碳馆最受观众的欢迎,很多青少年学生体验完后便产生疑问“为什么地球的气候环境会越来越恶化”“我们身边有清洁的能源吗?”“我们应该如何节约能源”等一系列与能量相关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结合低碳馆海浪发电、太阳能热发电、风力发电、阳光照亮夜晚、漫游智能电网、地热之城、太阳能之城、风能之城、换灯前后、大楼还是电站、城市能源规划师和能量转换机等能量相关展品,并且通过进一步的探究、讨论才有可能解决。为了充分利用和挖掘出展区的展品资源优势,我们设计出“全球变暖”主题教育项目,它既延伸了展区的教育功能和展品的教育价值,又与学校教育活动有区别。实物展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更直观和拟真的情境条件。该项目面向小学中高段各年级学生,将科技馆展品和科学课程紧密结合,以全球变暖这种普遍生活体验为切入口,逐步展开对能量的认识,让青少年了解能量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化,并储存在一些物质之中,同时能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动手实践,体验清洁能源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低碳生活的观点。如何在一个以场馆资源为依托的教育项目中实现上述综合性的学习目标?下文介绍的项目开发和实施经验也许对从事科技场馆教育的工作者有借鉴。

三、情境创设设计探究活动

“全球变暖”主题活动主要针对预约的青少年学生团队,至少以一个班级(40人)为单位,活动内容主要可分为五个环节:能量之旅、能量探索游戏、生活和能量、小小探索者课程和校内延伸学习。活动实施过程学生将被分成4个小组,每组10人,设一个小组长,这样的小组规模对于参观体验、讲解、游戏和实践课程等具体活动有较强的操作性,讲解员和辅导员比较容易掌控,学生活动的效果也最佳。能量之旅环节安排两位讲解员,一位带领两个小组学生坐竹筏先体验全球变暖展厅,感受资源与能源的日益紧张造成的环境污染加剧和气候灾难频繁,然后步行参观煤、石油、天然气能源矿产、太阳能、声、光、电、热等多种能量形式联系在一起的展品,在大量具体现象基础上逐步形成比较抽象的能量概念。另一位讲解员带另外两组的线路相反,这样可以避免一个展品前面人数众多影响体验和讲解效果。学习过程中兴趣是起点,该环节能充分利用科技馆丰富的展品资源调动学生对能量的兴趣,这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情境创设应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挑战权威、合作互动,从而形成一种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情境创设应满足以下几点:首先,情境应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关联,促使学生自主感知科学探究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其次,情境应该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创设,贴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后,情境应当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出问题阶段,学生主要通过观察,将现象与概念进行联想以激活先验知识,结合对现象或环境中变量间关系的分析,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从多个视角上提出不同的问题;比较和区分所提问题的可行性,进一步确定自己的研究问题,明晰学习目标。概而论之,学生需要在观察、联想比较、类比、分析、发散等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来抽取、识别和明确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对中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独立提出、鉴别和区分科学问题存在一定困难,教师需要提供辅助材料来帮助学生感知到情境中的实际价值,建构学习的意义;关注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帮助他们对所提出问题进行聚焦和转化,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和归纳科学问题的特征。能量探索游戏环节要充分培养学生遇到问题会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九宫格游戏,经历一个简单的科学探究过程,例如先发给每个小组长一张空白A4纸,按井字形对折,形成9块等大区域,这就是所谓的九宫格,然后学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来到能量转化机展品前,让学生带着以下6个探究的问题仔细观察:看到了什么能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有哪些用途?彼此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又是如何相互转化?每个问题的答案要经过小组讨论确定后写在九宫格里,剩下3个格子可以自由设计问题并探究答案,20分钟后每组轮流提供问题答案,讲解员对认可的答案格子做上标记,最后看哪组的九宫格里被标记的格子所连成的直线或斜线总数多,最多的组将获得小小纪念品。这个环节探究的展品必须互动性和探究性强,学生在第一个环节可能只是走马观花,但在这个环节却可以在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能量种类以及转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有了对能量的初步认识和全球变暖厅的体验,学生自然而然会有疑问“我们生活中能量具体使用情况又是如何的呢?如何节能保护地球呢?”因此设计了生活和能量环节,该环节会每人发一份《生活和能量》活动单,活动单上有家用电器和常用交通工具使用时所消耗的能量值,让学生根据平时使用时间粗略算出一天所消耗的能量值,例如烧饭、洗衣、洗澡、冲马桶和上下学等,学生可以比比谁家生活最低碳、最节能,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自己家还能在哪些地方节约用能,为地球的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这个环节的计算和讨论,学生能回归到自己实际生活,明白自己是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用能、低碳生活的。光靠节约用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需要大力开发和使用新的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等,因此我们设计一个实践动手制作环节,学生可以在相应的展品面前探究并制作简单的太阳能车、太阳能船和水果发电等,每个动手做的实验过程设计都遵循科学探究的流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这些情景化探究活动使学生印象深刻,也培养了学生更加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体验了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这是学校课堂上所难以实现的。

四、校内外结合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全面考查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以及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发展;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参与评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综合利用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满足不同教学阶段的需求。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通过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由此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其目的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帮助学生实时监控自己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情况,指导学生的下一步学习。二是协助教师监控学生的学习表现,以便于教师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导。评估主体包含教师评估、同伴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自评。评估内容包括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供的“脚手架”的有效性。在教学结束后,可通过总结性评价,了解学生对总体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从而为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和下一步改进提供依据。在总结性评估中应该从多个维度设计评价细目表,全面评价学生的素养发展等级。最后的环节是由校外体验回归到校内学习,一方面学生可以写日记将馆内活动的感想与收获和学校老师做分享,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对相关能量教学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另一方面科技馆辅导员通过带队老师填写的“全球变暖”主题教育反馈单也可以对活动情况做适当调整,例如针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纪律难以掌控,老师建议活动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竞赛,表现好的加分,最后积分高的小组发小奖品,我们后来尝试这个方法,效果很好。

五、探究式的科学教育活动更有吸引力

“全球变暖”活动是针对浙江省小学六年级“科学”课程能量单元的校内教学内容,通过充分挖掘馆内资源与学校课程的结合点和最佳结合途径进行策划和设计的。该活动通过深入开发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低碳科技厅常设展览的能源相关展品、沙盘、模型、教具和小小探索者课程等馆内资源,在展示、体验、互动、表演和教室等区域展开科普教育活动,与课程实施要求相整合互补,弥补了青少年在学校教育中缺乏亲身体验科学探究实践的不足,同时也提高了馆内资源的教育价值。学生在学校学完能量单元课程后来馆内体验全球变暖活动,可以更直观、更立体、更全面地理解能源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其形成低碳节能的生活理念。虽然探秘活动的设计是根据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材,但是并不局限于只适合六年级学生参与,探秘活动内容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其他年龄层次青少年心理和知识结构等特点,可以针对不同对象进行灵活调整,以提高其普适性。同时,探秘活动的内容选择也是灵活多变的,可以根据青少年的年龄层次以及在馆停留时间,全部体验或者只选择体验其中一项感兴趣的内容,其中每一项活动都包含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样就可以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和兴趣,在互动体验中学习关于能量的科学知识。“全球变暖”将适合青少年年龄特点的一系列活动以“探秘”的形式串联起来,既有认知又有互动,既有探究又有合作是此项活动的创新点。情景化教学的授课内容由专职辅导员,利用讲解、实验、道具表演的多种形式,传播与生活贴近的科技知识或与学校课本内容不一样的数理化问题解决方案等,启发并带动观众参与进来,使教学非常活跃,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增强。低碳馆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此项主题活动深受广大青少年及老师、家长的喜爱,同时成为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开展探究式科普教育的一项成功案例。“全球变暖”主题系列活动已经成为低碳馆吸引青少年儿童走进科技馆、爱上科技馆、学习科学知识的一大亮点。

六、结语

科技馆作为社会教育场所,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它将枯燥、抽象的课本知识以生动、直观、互动的形式展示出来,能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解决学校课堂教育不易解决的问题[3]。而科普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知识的普及和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校外教育机构的协同努力,二者应该保持着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我国各地都有各式各样的科技场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场馆在配合学校教育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4]。

参考文献:

[1]牛灵江.科技辅导员工作指南[M].科技辅导员工作案例,2011,5:80-81.

[2]胡卫平.思维型科学探究教学的理论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6).

[3]白宗新,陈竞蓉.科技馆的社会教育功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3):176-177.

第3篇:探究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校教育;体育教育;关系

在1999年,国家就颁布了有关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教育部根据其中的计划和纲要,在全国的中小学校和高校大力推广体育和健康教育课,“健康第一”作为全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得到了统一。目前健康第一的理念,已经突破了体质健康的观念,让体育工作者依据学生的需求去改变学校的体育,以满足学生的健康需求。在学校课程中,如果开设了健康教育学课,好处有非常多,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帮助我们国家的健康教育事业得到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从小方面来说,可以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尤其是在提高学校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社会责任感上,有非常大的作用。但是现在还有很多人对于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关系不了解,所以需要我们深入的去理解和探究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关系,从而促进发展。

1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科学内涵

随着生活水平都越来越高,社会上人们对于身心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重视,以前的人们只是在生病时才会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而现在在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身心,各方面的健康。以前人们认为的身体健康就是不生病,长的强壮,这个是从生理的方面来说的。可是现在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以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使得人们的健康情况越来越不好,比如高强度的工作,会使人们压力加大,心里会承受更多的压力,所以现在所说的健康不仅仅是指的身体健康,更包含了身心健康。人们现在也发现了身心健康对自己是一个特别大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身体健康对自己的影响,所以现在的人们不仅仅只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渐渐的了解到了身心健康与身体健康与自己所处的环境存在一定的联系,也了解到构成自身健康的主要因素是身体素质因素和社会因素,而且又对自身身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所以人们逐渐开始完善自己的健康概念。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就有健康教育学家提出,人们所谓的健康,不仅指身体,还有心情和精神的方面都能够具有活力的一种状态。而且世界卫生组织也将健康的定义更加明确和完善,也提出了健康不仅仅是说人没有疾病和身体强壮,更是要每个人在身心等各个方面都有一个非常好的状态。

1.1健康教育

我们现在所推行的健康教育,是需要向学生传输健康知识,让他们建立卫生的行为,同时把改善环境作为核心的教育。我们在学校为什么要推崇健康教育,就是为了让人们拥有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通过每个人的改善,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健康状况的提高。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通过教育促进,还有干预的活动,通过学校有目的的干预,让人们拥有更加健康的理念,从而使他们能够有更加健康的行为习惯,通过这样使他们能够预防疾病,然后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最后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水平。

1.2学校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学校健康教育是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校体育来说,他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基础,通过学校体育教育,能够让更多的青少年身体更完美的发展,身心更健康的发展,同时也让他们学会基本的体育锻炼的技能和知识,让他们以后都能够拥有保持运动良好心态,让他们能够拥有每天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首先是通过教师的指导锻炼他们的身体,增强他们的体质;其次,是能够让他们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还有体育运动技能,让学生们学会更加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式,让他们能爱上运动,喜欢运动,逐渐的提高他们在运动方面的技术水平。

2学校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要坚持面向全体的学生,为学生全面更好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还要通过法律来保障儿童,以及青少年他们在学习方面的权利,还要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教育规律,使学生的发展更加生动活泼和积极主动。在这其中,普遍认为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一点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育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促进,是通过整合学生的人格的全方面发展,并且不能够仅仅只是注重他们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就是说如果一个学生跑步跑得特别快,我们就认定他在体育方面是优秀的,这样是不行的,意思就是不能通过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来判定他们在体育上的优劣,而是要通过体育为他们的身心带来的成效来进行评判他们的体育成绩。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他们的发展,应该是要有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发展,这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或者说因人施教,不能够直视统一的刻板的标准来推动体育的发展。一个人的未来如何,教育的影响战略很重要的一部分,学校教给给学生们更多的知识,交给学生适应今后不同变化的能力。所以学生的体育发展应该再保持以前优秀的基础的同时,做到可持续发展,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有更好的体质,和更优秀的健康,而不能仅仅只是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好的成绩和获得更好的技能,他们完美的毕业,他们学习这些体育技能,不仅仅只是在学校有用,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也更重要。所以说,体育教育需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在发展,也更需要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是时代所趋,符合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也符合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范围,学校体育教育将健康第一作为其主要的指导思想,希望通过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刚做学生的身心各方面综合发展。学校健康教育以及体育,对于现在提倡的全民健身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现在的学校健康教育,更应在体育教育他原本的学科体系中增加有关现代健康教育的思想,基本特征是人的整体健康发展,使人的身心能够统一,促进人们全方面的和谐良好发展。可以预见,在未来,因为体育健康教育的结合,使得更多的学生的发展更加健康,更加全面,也会使整个社会对于体育的需要越来越大,最后的影响就是使整个社会处于热爱体育的思潮之中。在历经了60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思考,对于学校体育的理念等方面的提升是不可磨灭的,我们可以骄傲的说,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已经取到了非常重要的成绩。虽然取得成绩是非常好的,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就是目前的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思潮还缺乏系统性,没有系统的思想指导,这会使得体育健康教育失去方向,教师盲目的去教学生,往往会适得其反;其次就是目前的体育健康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不够成熟和理性。因此,两者要更好的融合的话,需要把握它们之间的规律,然后再将他们合理的引导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体育健康教育也要在适应时代的基础上,更适合学校体育的特点。当前的教育提倡的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对于我们现在推动学校的体育健康教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更充分的理解素质教育,它是包含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将这些有机的融合在教育活动中,这样的教育被称为素质教育。但是虽然推崇素质教育,就目前的教育体制来说,很多学校对于体育课的重视还是不够的,就中小学来说,很多学校仅仅只是因为怕学生在上体育课受伤而带来麻烦,就减少甚至不上体育课,就算有的学校会上体育课,也是放任学生在操场上玩,没有对他们进行合理的体育教育,并且还会用很多的时间去检验学生的体育达标成绩,对于有些学校来说,上体育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真正的为了学生考虑,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所以有些学生会认为学校上体育课,只是为了检测他们的体育能力,所以他们为了体现自己的能力,就会不断的练习,都忽视了体育所蕴含的真正的理念。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当他们走出校门时,就不会再进行体育锻炼,这样对于他们的自身身心发展也是不好的。一个对于体育连兴趣都没有的人,怎么可能让他们有终身体育的思想呢。所以目前推崇的健康第一的体育指导思想,还是合理的,以后有可能有更优秀的思想产生,也不能影响它曾经做出的突出的贡献。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会成为未来体育健康教育思潮的发展,因为体育健康教育,他是要根本上通过体育来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在人与社会以及自身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到了这种和谐,当前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来说,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健康并不只是关注他们的身体是否健康,更要关注他们的心里,让他们能够在阳光下成长,让他们能够每天都能进行锻炼最后达到使他们身心更加和谐发展的目的。所以对于学校来说必须要设置足够的体育课程,而且还要合理的设置体育课程的内容,让他们能够强健身体,拥有更加健康良好的身体素质。我们也知道,当人有不好的情绪时,如果进行体育运动,让体育运动给自己带来乐趣,可以更好的将一些不良情绪清醒发泄,而且体育运动也有一定的规则,会使学生在遵守体育规则的时候,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这可以逐渐的渗透到他们的社会生活之中。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所追求的健康,不仅仅只限于身体,更在于社会的健康。现在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证明以经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作用,也理解了健康它的真正意义,在以后的发展中,体育健康教育将会有更好的发展。教育不仅仅能够锻炼人们的身体,还能够更好地培育人,德育和智育想更好的发展,必须重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健康教育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随着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的不断加深,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理解也越来越丰富,对于体育运动的热爱,也不断提高,人们也知道了,体育不仅仅只是可以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让你们身体更健康,同时也了解到了体育对于人们身心健康是有很大的帮助。面对如今快节奏压力大的社会生活,人们可以更好地通过体育锻炼去释放压力,缓解自己身心的不适,这也逐渐让人们增强了对体育运动的喜爱。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是时代所趋,也是人们思想不断进步的证明。我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人爱上体育,进行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李明芳.“健康第一”思想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关系[J].体育与科学,2000(07):58.

[2]周学荣.关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确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3):18.

[3]舒盛芳.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01):99.

第4篇:探究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英语教育;创新发展;双向互动

新媒体结合了多媒体与互联网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将各类资源整合分类,方便人们搜寻合适的教学资料,并且为教师展示教学材料提供了新方式,这极大地便利了教学工作的开展。在另一方面,新媒体网络平台还具有交流互动的功能,能够通过新媒体技术来分享教学资源、交流思想。这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时间与空间限制。本文分析详细分析新媒体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从而探索科学的教学策略来创新英语教育教学,供大家研究参考。

一、新媒体在英语教育的应用意义

在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其在教育方面的运用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本文从以下几点来探讨其对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激活英语课堂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新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元素,通过各种新手段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地吸收课程知识。利用新媒体技术将知识点融合进图像、视频、音频、动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知觉来感受教学知识的魅力,从而加深印象,牢记知识内容。

(二)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关注教学技能的提升,往往会忽略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普遍不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教学质量不乐观。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需要,提供动态教学,增加了课堂的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自觉参与课堂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成果。

(三)构建全程化学习模式

新媒体依托强大的网络技术,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它除了能够运用于课堂教学之外,还能在课外时间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学习任务,让他们利用网络平台去查询阅览英语学习资料,自主进行英语学习,或者参与网络微课程教学,在课外时间学习更多的英语知识。让学生的时间得到充分的运用,建立起全程的英语学习模式。

二、新媒体视角下英语教育的创新发展对策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为了更好地开展英语教育教学,笔者从以下几点来创新教学方法:

(一)有效利用微课程,优化整合英语教学资源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微课这一新的教育形式,近些年,微课因其高效的课堂教学功能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很多教师参与研究其教学价值。而微课也不负众望,利用其本身的功能特性,很好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方便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传统的课程教学缺乏合适的教学工具,教学活动开展起来会相对困难,于是教师更多地注重与教学内容的开发。但是无论如何创新,他们的大部分教学还是围绕着书本的文字教学进行,很难有机会去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开展起来的难度也很大,所以,课堂教学普遍沉闷,缺乏生机。微课的出现使教学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在英语教学中,微课成为了基础的教学工具,教师通过微课来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轻松的教学环境。但是英语的微课教学资源并不丰富,无法完全依靠微课教学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英语知识体系。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不断地优化教学资源,将所有的微课教学资料整合利用,并且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不断开发新的教学材料,形成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过程。

(二)构建英语学习沙龙和兴趣小组,激活课堂氛围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创建了很多方便交流的平台,腾讯QQ便是其一。为了方便教师随时教学,学生随地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构建英语学习沙龙,这与传统的英语沙龙不同,它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分享,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任何地点与圈内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及时解决心中的疑问。另外,教师可以组建兴趣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英语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分享自己在英语学习中的事物,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活跃。在课后,小组之间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网络互动,一起探究英语学习的乐趣,感受英语知识的魅力,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使课堂教学便得更加有趣。

(三)注重信息技术推广和教师培训,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面对学生对新媒体教学的需求,学校积极开展新型教育模式,不断改革教育教学。但是在教学中,教师的地位不容忽视,他们依然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教师的能力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水准。新媒体的融入在让教学形式变得多样的同时,对教师的施教水平也有了较高的要求,要科学地运用新媒体技术教学,就要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所以,学校要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够进行培训,推广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从而完善课堂教学体系,深化课程教学的改革。

三、结束语

英语教学模式得以创新发展依赖于新媒体技术的运用,网络教学方便教师寻找全面的教学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在新的教学形式下能够专注于课堂,快速地吸收理解新知识。这是一种多边互利的教学手段,值得教师深入探究其教学价值,创新发展英语的教学方法,使英语教学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影.文化育人:从大学文化的视角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3):175-176.

[2]沈艳敏.新媒体视角下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的创新[J].职业教育,2016(5):181.

[3]王华,邹世享.新媒体视角下的教育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2017(3):51-53.

第5篇:探究教育范文

关键词:直播教学;问题分析;情感教育;策略

随着网络直播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行业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国家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在不断加强,而在网络直播教学环境下的高校大学生,存在对直播教学接受度过低、学习兴趣较弱、学习的主动性较低等多方面的情感教育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率。以下就大学生在直播教学环境下的情感教育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分析直播教学中存在的大学生情感教育的问题,优化直播教学的效果。

1直播教学的特点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直播教学的模式飞速前进,上线了多种多样的网络直播教学软件平台,并且每个平台的功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可以通过自身情况选择合适自己的软件平台,因此受到了高校大学生的喜爱与追捧。研究网络直播教学我们可以发现,线上的直播教学相比于线下的传统教学而言有着许多方面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1不受地域与时间的限制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需要有“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而直播教学中的师生不用再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较为方便快捷[1]。学生可以通过连接网络的智能手机、台式电脑或者笔记本电脑等硬件技术完善的电子设备进行泛在学习。而且直播教学的一大优势是可以录制并保存每一节上课教师的教学视频,一方面,录制好的课程视频可以方便地提供给未能及时上课的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进度;另一方面,学生也不需要随时紧跟教师记笔记而担心错过重难点问题的讲解,可以在下课后反复观看教学视频,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对疑难问题的充分理解,提高教学与学习效率。

1.2实时交互性强

直播教学交互包括学生与教师交互、学生与学生交互、学生与教学内容交互以及教师与信息技术交互4种交互类型,线上的直播教学交互在一定程度上优于线下师生面对面的教学交互[2]。直播教学中的学生可以通过发送实时的消息弹幕来与教师进行互动讨论,教师会根据学生提供的信息积极地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例如:学习通平台上的班级群可以帮助教师进行线上授课、作业的布置与检查、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测试,直播教师与终端学生用户的互动方式为文字、图文、语音、视频这4种类型,都具有较高的交互水平。

1.3青年学生易于接受

我们可以发现“95后”和“00后”的青年学生已经成为直播教学中学习的主体,具体可以表现在“大学生MOOC慕课”“学习通”“云课堂”等学习平台的用户多为青年学生[3]。青年学生在直播教学过程中相比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来说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表现为:对直播教学更容易接受,闲余时间较多,青年学生整体较为自由,懂得如何正确快捷地操作电脑、手机、iPad等设备进行线上的直播学习;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寻找合适自身的学习状况、自身条件以及学习能力的教学视频以及线上直播教师,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

2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存在于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流互动中,是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媒介,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和情感,使得学生的知识水平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以及对学习产生积极正向的情感体验。

2.1情感教育的概念

情感教育,指的是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凭借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性情感的一种教育。它能帮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心灵,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4]。情感教育可以营造出一种有益于师生之间交互的课堂氛围,构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得学生的情绪情感朝着积极正向的方向发展,能够尽最大能力去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情感认知偏差问题。

2.2情感教育的特征

2.2.1可接受性情感教育中的接受性是指师生双方教育活动中的主体,都需要融入教育活动中来,两者缺一不可且要相互尊重,是一种具有审美性质的教育活动。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尝试去接受教师以及接受整个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同样的,教师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去包容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获取学生的认可,从而达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2.2.2兴趣性情感教育中的兴趣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要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由兴趣作为学习的先导,通过兴趣将学生带入课堂学习中。除此之外,情感教育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不是盲目地全部接受,而是要在学生学习知识和对未来生活有帮助作用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状态以及学生的个体发展来进行筛选,选择出适合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进行培养和发展。2.2.3主动性情感教育中的主动性是指通过情感教育使学生按照自己制定的目标,有计划、有规律地去学习,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有效资源,而不是一味地荒废学业。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主动性能够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自我内驱力,促使大学生朝着目标方向前进。2.2.4认同性情感教育中的认同性是指通过情感教育使得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对学习的知识以及本专业课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建立起对学习积极正向的评价,认同自我,提高对专业课的认同感,进而取得成功,这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

3直播教学环境下对大学生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直播教学在我国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线上学习平台也渗透到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但在直播教学环境下对于大学生的情感教育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对直播教学的接受度过低、学习的兴趣较弱、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对自身专业认同感偏低。

3.1大学生对直播教学的接受度过低

大学生对直播教学接受程度过低具体可以表现在大学生对线上直播的教师接受度低和对直播教学的网络系统接受度低。直播教学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降低了在线教学教师的门槛,导致教师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使得直播教学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例如:部分大学生在刚接触到直播教学时遇到了实时讲授能力较差以及素质道德低下的教师,会对直播教学平台中的其他教师一视同仁,教师的权威逐渐丧失,长此以往,会导致对直播教学的教师接受度低;除此之外,直播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过程中使用到的设备和网络是否流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对直播教学的接受度降低。

3.2大学生学习兴趣较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引导大学生心理活动和注意力集中在与专业相关的地方,促进大学生的求知欲,对专业知识的积极学习、探索与研究,进而养成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探究的能力[5]。高校大学生在直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习兴趣较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大学生本身的自控能力较弱,在直播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迷恋于虚拟的游戏世界或短视频来虚度时光,无法产生学习的兴趣。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或对该专业的厌恶也会导致在直播教学过程中无法提高学习兴趣,不能及时端正好学习态度,导致教师进行直播教学时思想极易抛锚,注意力分散,对于讲授的知识难以理解,更有甚者出现逃课、旷课等现象,学习兴趣便会逐渐减弱。

3.3大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教师提前上传的资源进行的学习,教师以远程辅导和答疑为主[6]。在师生异地分布的状态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几乎是必然的,且成本较低、落实较快、灵活性高,缺点主要是互动感弱、学习氛围差、对学生自制力要求较高。当代大学生主要为“95”后,他们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是在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种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思维以及学习方式都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在网络直播教学环境下的大学生,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都是由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作为媒介来联系的,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相对而言比较淡薄,再者大学生不再受到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和制约,会被多姿多彩的网络世界所吸引,导致大学生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缺乏对学习的自主性。

3.4大学生对自身专业认同感偏低

专业认同是个体学业进程中对就读专业的认同表现,也是学习者极其重要的职业准备之一,专业认同感会影响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专业能力的发展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7]。在高校中有部分大学生存在对于自己所报考的专业持消极的、不满意的态度,存在这种态度的原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考上喜欢的学校,在选择专业时服从了调剂,缺少对该专业学习的兴趣,对人生规划也没有清晰的定位,导致对于自身专业的认同感偏低;二是由于大学生自身并没有很好地查阅报考专业相关的资料,而是听从了家长的安排,盲目地报考了学科专业,在入学后出现了逆反心理,导致其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更加导致了在网络直播教学环境下的大学生专业认同感更加低下,大学生对该专业的不满意会导致大学生对专业学科学习兴趣的减少,在直播教学平台中很少主动去搜索教学视频来观看学习,更有甚者出现厌恶的情绪情感,即使有大学生去搜索教学视频观看,但是由于缺少对这个专业领域更为宏观的、系统的认识,教师教育质量较低,也很难在课堂学习过程掌握核心知识,导致大学生还是对自身专业认同感偏低,不利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4直播教学环境下对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策略

在网络直播教学环境下,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问题进行策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的实施策略包含以下3个方面:要提高大学生对直播教学的接受度、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提高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

4.1提高大学生对直播教学的接受度

提高大学生对直播教学的接受度要提高对直播教学教师选拔的门槛,因此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首先要建设一支骨干的教师团队,以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为和身心,加强教师媒体下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8]。教师要时刻牢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利用直播教学的特点,加强师生之间的交互;同时,教师在直播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区别网络资源,并对每节课程的网络资源都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检查,确保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接受度;也可以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入手,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知识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的学生设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不断完善以提高大学生对直播教学的接受度。此外,还可以从提高直播教学的系统方面着手,需要优质的技术支持,例如优化网络学习环境,保证直播教学过程中网络的通畅,完善直播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声卡、麦克风、电脑等设备,同时设置完善的线上师生互动平台或互动板块,在直播教学课程结束之后,可以更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以及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4.2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从有益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从大学生易于接受以及感兴趣的方面来教授专业课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9]。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教师在直播教学环境下为大学生介绍Photoshop软件时,可以尝试展示有利于大学生生活的功能,例如为学生展示Photoshop软件制作的精美图片、修图的前后对比等,激发大学生学习Photoshop软件的兴趣。此外,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部分大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是不喜欢这门学科,因此教师就要发挥网络直播教学的优势,依据大学生偏爱互联网的特点,挑选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资源,如图形、音频、视频等,图文并茂地呈现学习内容,刺激学生的视听觉等多种感官,将抽象的学习内容以客观、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进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

4.3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利用网络直播教学中存在的信息差,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信息差是指大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信息掌握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学生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是较强的,一般表现为对学习内容的需要[10]。而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取的学习资源能够引发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网络直播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善于运用信息差原理,在直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步步为营,循序渐进地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让学生一直处在存在信息差的环境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另一方面,直播教学可以适当降低课后作业的难度,但同时要保证作业题型的多样性以及有效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课知识之后,检测学习效果,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后作业,朝着目标方向前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4提高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

专业认同感越高的大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动机,因此,在直播教学环境下提高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尤为重要。在直播教学环境下,教师方面,利用网络直播教学平台,给学生推送更多的关于本专业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以及现状分析,提高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理解和认可度,并且可以在直播教学过程中满足大学生的专业需求,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了解以及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专业认同感;直播教学平台方面,要加快专业学科的建设以及改进课程结构和设置,使专业课程合理化,均衡化发展[11]。例如:就教育技术学专业来说,教师可以设置更加合理的课程规划,在直播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为学生展示该专业的专业特色和已经取得的成果性作品,专业的前沿热点话题、科研动态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智慧课堂、人工智能、编程等,在网络上多收集关于该专业的专家论坛以及学术交流,为学生播放讲解,提高大学生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认同感。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