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探究型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探究型课程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探究型课程教学设计

第1篇:探究型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动画 造型设计 教学质量

动画造型设计课程是动画专业的必修课程。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训练与学习,从而使学生不仅学会画动画角色的造型,更重要的是学会“设计造型”,学会创作让人过目不忘的动画角色,是动画造型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这关系到学生能否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也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动画人才的必要所在。现将如何提高动画造型设计课程教学质量这一问题作如下探究。

一、实施五大能力训练,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

1.想象力思维开发训练

动画是一种充分体现想象力、创造力与创作者主观意识的艺术形式。动画造型设计工作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需要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来完成。开课伊始,需要引导学生尽快入门,进而诱发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概括性地介绍动画造型的基本概念、艺术特征、风格类型等内容外,更主要的是开展一些想象力思维的开发训练。例如通过触摸练习,让学生利用触觉展开丰富的想象,不受形式、内容表达、风格、材质等方面的限制来自由绘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比如材料应用,根据材料本身的特性进行想象和创作,通过对材料简单的改变和调整,达到塑造形象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造型基本能力训练

本科动画专业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在进入大学后首次接触动画造型设计,之前接受的美术基础教学以素描、色彩为主,且是单纯的写实能力训练,对动画造型的认识很模糊,甚至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前都没有画过速写。一些接触过动画造型的学生脑海中更多的印象来源于日式造型或是迪斯尼式造型。迅速提高学生的动画造型基本能力,是顺利开展后续的课程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整体动画设计能力的关键。

造型基本能力训练主要围绕两方面进行:一是临摹。临摹在动画造型设计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为了尽快地掌握动画造型规律,临摹是最好的捷径。但往往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不加思考,做一些机械的依样画葫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临摹的艺术价值,在临摹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其次,要有针对性地临摹,讲方法、讲步骤,在观看不同艺术风格的动画影片的基础上,让学生收集各类优秀的造型资料,对其形体结构、风格、表现手法、艺术语言等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特点、掌握规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二是速写。动画造型具有很强的超现实和夸张的主观创造特点,但其创作的原始参照还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造型设计的源泉。观察生活与动画造型创作是密不可分的,是学生掌握动画造型创作的前提。课内速写的对象主要以学生模特为主,在教学设计上,按照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要求展开速写训练,运用结构、动态、剪影等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对象。课外速写的对象以生活场景中的人物进行专题角色的研究。观察其日常的行为习惯特征,并要求学生用绘本的方式来记录他们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对于不同身份、职业、年龄的人们要加以关注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对于现实形象的观察和提取能力。

3.设计表现能力训练

夸张变形是动画特有的一种表现方式,目的是表现形象或事物的个性与共性特征,使动画形象更具有代表性和表现力。首次接触动画造型设计的学生,可能一时无法掌握夸张的表现手法,不能顺利地将思维方法从写实中脱离出来,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设计表现能力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夸张、异化训练是循序渐进的。首先,让学生用简化外形的方法去表现对象,也就是用归纳、概括的手法将自然形态造型特征加以整理,去粗取精,删繁就简,使艺术形象更加单纯化,性格更加典型化,在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保持原有的典型化形态和动态造型特征。在实际的教学训练中,可以让学生用解构法,将真实素材进行简化,提炼出基本形体特征,并以最简单的几何元素来表示;或是将解构的几何元素进行重新归纳组合,从外形轮廓上加以区分,形成各具特色的角色形体特征。其次,通过改变比例的方法,在对角色性格、职业、视觉表象等的综合认识基础上进行夸张变形,有意识地改变对象的比例、外形、色彩等属性,将重要的、有特色的、有必要的和具有一定符号化功能的元素进行夸张、凸显和重点表现,使对象具有更为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将概念化的人变成具体化的人,使其具备独有的身份、年龄、职业、地域、性格等,赋予角色一定的个性特征。

异化是指应用一些超乎想象又在某种情况下有其合理性的事物进行有机的结合和连接,营造一种更加有说服力和震撼力的表现效果。在教学训练中,可以用嫁接和局部借用的手法进行物质性地异化,提高学生的造型设计表现能力。

4.设计语言开发训练

动画造型包括了一切平面或是立体的美术形式与手法,无论是写实的、夸张的、装饰的、象征的或是超现实的,都可以任意发挥并不受工具材料的限制。自动画片诞生以来,艺术家对动画片的表现风格作了大量的探索与创新,如剪纸、折纸、泥偶、布偶、实物、沙土、水墨等形式,大大丰富了动画的表现语言。这些丰富的艺术形式,都是从其他艺术形式上借鉴而来的。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木版年画、刺绣、戏曲脸谱、剪纸、泥木布玩具等一些传统民间艺术、绘画作品以及现代设计艺术中的产品设计、广告设计、平面设计等造型设计语言综合起来,总结它们的特点和规律,最终与动画造型设计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提炼其特点,汲取其精华,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设计语言。此外,可以通过材质造型练习,利用不同的材料将动画造型设计立体化、理化、真实化,这样不仅满足了不同视觉形式的动画片的造型设计要求,也能激发绘画功底相对薄弱的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立体空间造型能力。

5.应用能力训练

从目前来看,动画形象衍生产品已成为动漫产业链中利润增长最快的一个部分。动画造型是否具有应用性,是否具有市场开发的潜在前景,对动画片的商业成功具有毋庸置疑的影响。因此,对于动画造型设计者来说,深刻了解动画衍生产品市场,具备衍生产品设计能力,也就是说。加强动画造型应用能力培养,将动画形象开发成日常生活中装饰性、娱乐性、学习性的大众消费品,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动画造型设计课程后期可增加衍生产品设计环节来提高动画造型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资料收集、设计制作三个环节来展开训练,有意识地让学生分别尝试多种形象运用方式,如直接运用和发散运用、整体运用和局部运用,甚至组合运用等。这种以动画形象为基础的二次创意,将产品与形象融为一体,既可以突出形象,又保持了统一的风格,还能使产品具有差异化的特色和趣味,增加了衍生产品的消费价值。

第2篇:探究型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摘 要】根据我国新课改要求,各阶段学校都相应进行了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旨在积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极大提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就高中数学微型探究教学的意义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实现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目标,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http://

关键词 高中数学;微型探究教学;意义;方法

1.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各学校都先后进行教学模式调整和创新,从而进一步符合新课改要求,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高中阶段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面对严峻的高考压力,教师和学生都在寻找一条有效教学和学习的道路,从而最终顺利通过高考。高中数学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和晦涩,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是对高中数学老师最为严峻的拷问。

2.微型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对高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1微型探究教学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新型探究式教学模式已经被很多学校和学科引用,并且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高中数学课程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难度,学生在接受相关数学知识时存在一定困难,加上其内容很少涉及学生自主探究课题,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甚至会出现“听天书”的听课现象。针对此问题,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对教材探究课题的深入认识和挖掘,结合实际设计合理的微型探究教学课题。

所谓微型探究教学其本质是数学探究教学和学习的形式之一,是指教师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深入掌握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的探究因素,围绕教学重难点,结合实际设计和创造合理的探究课题,让学生针对此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只有真正掌握微型探究教学的内涵才能更有效的实现高中数学探究教学。

2.2微型探究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

“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所学知识充满兴趣,教师教学活动就会事半功倍,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成为每科教师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视的一方面。高中数学其本身晦涩难懂,抽象开放的特点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出现很多学生“谈高中数学色变”的现象。教师通过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和数学教材特点,在总结和借鉴其他学科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数学课堂中实行微型探究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深入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科学合理设计和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围绕所学重难点知识进行自主探讨和分析,一方面突破僵化课堂模式,活跃了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3微型探究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这门课程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最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死记硬背现象,它对学生创新思维有很高要求。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会举一反三,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通过开展微型探究教学,让学生能亲身体会数学相关概念的来源和产生过程,从而能在具体实际问题中具体运用。这种探究模式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避免思维定式思考问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高中数学微型探究教学的实施方法

3.1根据概念的产生过程设计微型探究课题

数学概念和其他学科概念一样,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是学生接受知识点的基础,因此,根据概念的产生过程设计微型探究课题是非常必要的。数学概念是从具体实际活动中抽象出来的本质特征,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点之前设计形象、生动的探究课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相关概念,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比如几何教材中的“线面垂直”概念,教师首先让学生回忆先前学习“线面平行”时将其转化为“面面平行”的过程,同理,我们也可以先将“线面垂直”转化成“面面垂直”,让学生观察教室墙面和地面的垂直关系,根据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观察从而真正理解“线面垂直”的含义。

3.2根据例题导入设计微型探究课题

教师在教授新知识点时,例题解析是非常重要的,教材中的例题演练具有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作用,教师可以抓住例题演练设计科学合理的微型探究活动,进一步实现引导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比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前,教材中出现典型例题解析,即“鸡兔同笼”案例,教师可以根据此典型导入,结合实际生活设计类似的微型探究活动,让学生按4-5人一组进行小组探究讨论,一起探索解决方法。根据例题导入情境设计微型探究课题,一方面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能力,通过例题启发,进一步接受知识点。

3.3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微型探究课题

不管是概念探究还是例题探究都离不开我们的实际生活。数学原理本质上来源于实际生活,从具体生活情境中逐步抽象出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讲解知识点时需要回归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设计微型探究课题,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原理”和“三角形稳定性原理”时,教师让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利用到两原理的现象,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启发,各抒己见,教师在听取学生探讨结果后,以典型的“伸缩门”和加固课桌时斜钉木板的实例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数学原理解决问题,结合实际设计微型探究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微型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够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微型探究活动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进一步将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同时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http://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柴西琴.浅谈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中小学教育,2002(2).

第3篇:探究型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一、高效课堂必须有实用的教学目标

高效课堂首先必须有明晰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有了明晰、准确、实用的教学目标作导引,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学习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数学3》“古典概型”这节课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1.通过引例的计算,发现并归纳、整理出古典概型的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古典概型的含义,并能在实际情形中辨析、区分是否是古典概型。

2.通过引例的计算,发现古典概型概率计算的规律,并能进行一般意义上的诠释。

3.能把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化归为古典概型问题进行解决,在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时,至少有80%的学生能够合理地选用树形图、图表等方法进行。

这样叙写的教学目标,较之于课标的表述,既忠实体现了课标的要求,又更为具体、明晰,便于导引设计教学活动,也便于形成教学评价方案。

二、高效课堂必须有科学的教学设计

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在课时目标确定之后,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做到重点突出,难度突破有法。教学设计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即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探索化,即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材料,由学生自主地探究发现数学结论和解决问题。

如在“函数y=Asin(ωx+?渍)的图像的教学设计中,围绕教学的重点“探究函数y=Asin(ωx+?渍)(A>0,ω>0)的图像与正弦曲线的关系”,将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先给出问题组:y=sin(x+1)与y=sinx的图像有什么关系?y=3sinx与y=sinx的图像有什么关系?y=sin2x与y=sinx的图像有什么关系?然后是学生探究活动:从图像对应点坐标关系、函数对应法则等方面分析,并用多媒体(几何画板)动态演示。

在以上的教学设计中,突出了重点,抓住了难点,科学地分配了时间和精力。教学设计中既使用了合情推理,又用到了逻辑推理,构成了一个学生自己探究发现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了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化整为零、分解问题、各个击破的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不但较好地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亲身经历了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

三、高效课堂应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新教材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新课程的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的引入强调背景,使教材生动、自然而亲切,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发展自然而然而不是强加于人。在探索阶段,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应用阶段,通过对探究过程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篇:探究型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探究型教学模式,创新能力

一、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1.创设教学情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所谓教学情景,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某个知识而设置的一种教学氛围。设置教学情景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这一环节中,重要的是教师如何设计问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哪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探究,哪些内容由教师直接讲授,这需要教师仔细斟酌。教师在确定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内容后,要合理设计问题。就计算机基础课而言,操作技能类的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如Windows环境下Office 2000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Internet的概念及应用、五笔字型等,其中很多内容适合进行探究型教学。如在“WORD字处理软件”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在简单地讲解WORD基本界面和文档的基本操作后,就可对文档的排版和图形操作等内容,采用探究型教学模式。首先利用CAI课件设计问题的情景,将几幅设计完美的文档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文档的编排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通过对该文档的介绍,引导学生明确其中的各知识点,如艺术字、插图、文本框、字体的设置、背景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份精美的贺卡或班级简报等。在PowerPoint一章的教学中,在简单介绍演示文稿的制作、编排和外观设置等内容后,让学生结合专业特点选择中学部分教学内容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2.实施探究操作,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索。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不拘一格,从多角度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上机操作等方式掌握新知识,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这一过程学生可独立完成,也可由数人合作完成。数人合作的益处在于通过互相交流、共同研究、取长补短,可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相互启发、积极思考、共同提高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实施探究操作过程中,教师应给以相应的指导,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学生的探究过程给以及时的评点,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的思考,逐步完善探究活动。如在设计贺卡和制作班级简报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些学生只使用简单的字体设置及插图,造成版面呆板时,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尝试采用加入文本框、背景、水印和正确使用色彩等方法,增强版面活力,使设计更加完美。在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过程中,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画面的活泼,过多地使用动画,而没有考虑到这样做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提醒他们在设计时要防止上述倾向、多考虑课件的实用性。由于教师提出的任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通过不断的探究学习掌握新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重视交流、总结,做好评价探究结果工作

交流、总结、评价探究结果是整个探究式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态度、知识点的掌握以及最终的探究成果等进行总结、评价,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给以概括性的讲解。具体作法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讲述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方法、创作手段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可进行互相交流,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其成绩给以肯定,对其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从而使教师预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成果展示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也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成果让大家共享。在评价探究成果的环节中,应鼓励学生多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允许互相争论。教师作出否定评价时,应持慎重态度,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进行探究型教学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加强双基教学,扎实探究基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我们主张对计算机基础课采用探究型教学模式,这并不等于完全排斥和否定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对探究式教学能否有效地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探究式教学之前,应对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讲解,使之具备相应的背景知识和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使之能够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去完成教师布置的探究任务。

2.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探究问题

设置探究问题是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问题设置得合适与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在使用探究型教学模式之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对可用探究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设置恰当的探究问题。在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调控,以减少学生操作的盲目性。

3.加强上机实践环节,建立良好的探究环境

第5篇:探究型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1.计算机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与教学的改革

2.计算机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探讨

3.研究生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研究

4.机械类研究生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5.计算机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初探 

6.非计算机专业工科研究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结构分析

7.面向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人工智能教育

8.对跨专业报考计算机研究生现象的分析 

9.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管理模式的研究 

10.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11.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与教材体系建设的实践

12.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统考与自主命题“双轨制”政策的实效分析——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 

13.计算机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14.计算机专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

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16.国内外计算机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分析

17.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实践

18.浅谈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

19.计算机应用专业软件工程方向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与培养

20.计算机专业毕业研究生在京就业情况及启示——以辽宁科技大学毕业研究生为例

21.MIT计算机科学领域研究生培养问题研究

22.研究生《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教学与实践

23.计算机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24.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教学的研究

25.美国大学计算机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26.计算机研究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7.我国研究生教育计算机管理的探讨

28.面向创新型研究生教育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研究

29.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

30.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课程设置探讨

31.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

32.以科技竞赛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33.浅谈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4.计算机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35.研究生阶段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教改初探

36.计算机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37.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国内外高校培养模式对比分析

38.计算机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探讨

39.学术型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研究

40.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41.美国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分析——基于22所美国著名大学统计数据的分析

42.教师领导力在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43.美国知名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教育探索

44.韩国KAIST大学计算机学科研究生课程结构分析

45.对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的探讨

46.研究生体育与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机支持系统的研究 

47.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48.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49.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提高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

50.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信息计算机管理的探讨  

51.研究生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教材分析

52.医学研究生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现状及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53.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发展与网络课程改革——对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系统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54.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

55.地方高校计算机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6.探索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

57.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效果评价 

58.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改革  

59.研究生能力培养——《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教学的启示 

60.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讨 

61.关于全日制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62.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 

63.依托学科建设咨询专家组 科学制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培养方案

64.天津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初探——以计算机专业为例 

65.从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看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基础课教学

66.工程化实训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e-Boyer-CIPP”创新应用体系研究 

67.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分析

68.浅谈提高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及实践

69.中医药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医药信息学相关课程教学探索

70.高校二级学院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开展与实践——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 

7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 

72.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73.全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计算机管理研究协作组举行成立会 

74.计算机学科工程研究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75.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讨 

76.计算机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77.研究生计算机文献检索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模式创新——以石家庄铁道大学图书馆为例

78.面向研究生的计算机动画教学

79.研究生计算机教学问题探讨——面向研究型大学非计算机专业

80.计算机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81.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

82.计算机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项目驱动为核心

83.研究生课表的计算机自动编排

84.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 

85.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社会保障、计算机、审计

86.国内外计算机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分析

87.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与实践 

88.提高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

89.对研究生开设计算机信息检索课的构想与实践

90.计算机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保障体系构建

91.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下研究生专业英语写作教学的多样化模式探索

92.创新型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93.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计算机信息管理研究

94.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95.财经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96.用于研究生教育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概况

97.一个基于计算机辅助实施的研究生中期筛选系统方案

98.硕士研究生招生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究

99.研究生教育计算机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尝试

100.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与教学质量保障的探索与实践  

101.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102.基于计算思维的高校研究生计算机公共课程设置

103.我校硕士研究生计算机口语测试及其反拨作用

104.数学专业报考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之个案调查

105.计算机辅助仿真模拟器对心血管专业研究生在冠状动脉造影技能培训中的作用

106.计算机管理是保证研究生招生质量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107.学科建设是提高研究生质量的根本途径——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培养侧记

108.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109.以应用为导向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10.按一级学科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的探索

111.医学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12.基于项目驱动的计算机类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113.对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应用计算机处理就业信息的探讨

114.全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计算机管理发展迅速

115.硕士研究生招生过程中的计算机管理

116.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教学改革初探

117.协同创新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118.采用计算机参与管理 提高研究生管理工作水平

119.面向新时期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20.计算机互联网与中医研究生计算机课教学内容的更新

121.医学研究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

12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之我见

123.面向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开设计算神经科学课程的思考

124.医学专业研究生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

125.面向财经类高校研究生计算机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探讨

126.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第6篇:探究型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数据库课程;个体差异;分类教学实践模式

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国家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秉承“夯实基础、面向应用、培养创新、国际接轨”的办学宗旨,在创造性的“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下,完善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完成了学科方向布局、分类分层培养课程体系建设[1]。基于总的学科发展与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培养规划的目标,我们对主干课程之一的数据库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核心和基础,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也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数据库课程不仅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专业、信息管理专业等的必修课程,也是大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选修课程。通过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学生应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与实践技能。在同济大学计算机系的本科专业必修课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由于学科发展和分类分层培养目标的确立,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模式与体系需要进行新的规划与设计;另一方面,数据库课程相关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知识背景、创新能力以及未来的就业取向等多方面的差异,也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研究课题。要取得好的教学与实践效果,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所长,需要不断的研究与探索课程的教学实践模式。

基于计算机系学科发展与专业人才培养总体规划,根据数据库课程自身的特点、数据库相关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并参考国际、国内一些主要大学数据库课程的教学资源和科研文献,我们提出一种数据库课程分类分层教学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学习兴趣、知识背景和创新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为3种类型,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侧重不同的教学与实践内容,更好地体现该课程教学的基础性、科学性、先进性与实用性。

1课程的教学对象分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2]。

但是,同一年级同一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背景和创新能力并不完全相同,如有的学生数学基础好、擅长理论分析,有的学生编程能力强、喜欢软件开发,有的学生则倾向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管理。因此,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总体规划,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将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对象与培养目标分为以下3种类型:

1) 理论强化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将具备坚实深入的数据库理论知识,掌握扎实的实验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能独立开展科研和实际工作。

2) 工程研发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将掌握数据库基础理论和主流数据库软件产品,以及数据库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具备较扎实的研究与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技能,成为国内乃至国际认可的高级研发型工程技术人才。

3) 应用管理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将掌握数据库系统基础理论,以及数据库系统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方法,熟悉主流数据库软件产品,能较好地设计、管理与评估数据库项目方案。

目前,国内已有许多高校,以不同形式的实验班或培训课程,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别培养。如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实验班”、同济大学的“图灵班”和“卓越工程师班”等。在数据库课程分类教学与实践模式研究探索中,我们把计算机系特色教学的“图灵班”、“卓越工程师班”和其他学生分别作为数据库课程教学的理论强化型、工程研发型和应用管理型对象。

2课程的分类教学与实践模式

对于上述3种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我们在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总纲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调整课堂授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选用不同教材,安排不同的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开展不同的课后活动,引导学生研究与解决不同的开放思考问题,尽量充分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研发能力和学习兴趣等在各自擅长和需要拓展的领域内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2.1分类调整授课内容

数据库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基本概念、关系数据库基础理论、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完整性、关系查询处理和查询优化、数据库恢复技术、并发控制、数据库设计与实现以及数据库技术的新进展等。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有针对性地拓展和加强不同部分的知识。

1) 对于理论强化型学生,拓展和加强关系数据库理论知识,强化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原理与相关算法实现,如存储、索引、查询处理及其优化、事务处理、并发控制、数据库恢复等的机制与主要算法。教材上倾向于国外原版教材,即《Database System Concepts》[3] 辅之以《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4]和《Database Systems: The Complete Book》[5]。

2) 对于工程研发型学生,在关系数据库理论知识基础上,强化DBMS的底层算法实现与数据库系统工程设计方法,介绍基于一种主流数据库产品的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教材上使用国内经典教材结合国外原版教材,即《数据库系统概论》[6] 辅之以《Database System Concepts》[3]和《Database: Principles, Program- ming, and Performance》[7]。

3) 对于应用管理型学生,则在关系数据库理论知识基础上,强化关系数据库的查询优化技术、数据库事务处理技术、数据恢复和并发控制技术、DBMS的安全技术和完整性检查技术,介绍基于主流数据库产品的应用系统设计、开发与管理技术。教材上使用国内经典教材,即《数据库系统概论》[6]辅之以《Database System Concepts》[3]和《数据库系统原理》[8]。

2.2分类安排课程实验

数据库课程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安装与配置、数据库使用、SQL语言使用、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完整性和数据库编程等。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在课程实验中有针对性地安排了不同的内容。

1) 对于理论强化型学生,课程实验将完成6~8个DBMS底层算法的研究与实现,主要包括存储、索引、查询处理、查询优化、事务处理、并发控制、数据库恢复等算法,另外还有一个理论方法探索或实际应用系统研发的综合大作业。

2) 对于工程研发型学生,课程实验将完成4~5个DBMS底层算法的实现,如存储、索引、查询处理与优化等的算法,完成1~2个通过ODBC访问数据库、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开发实验,一个实际系统工程研发相关的综合大作业。

3) 对于应用管理型学生,课程实验将完成6~8个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与管理相关的部分实验,主要包括安装了解DBMS、SQL数据定义与查询、SQL更新与视图,数据库事务处理、数据恢复与并发控制、数据安全性与完整性以及一个实际应用开发管理相关的综合大作业。

2.3分类进行课程设计

数据库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数据库系统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实践能力,全面拓展数据库原理课程相关的综合研发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实现一个实际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熟悉并能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理论,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开发技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动手能力,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分析DBMS的体系结构与主要技术,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课程相关的理论技术发展与前沿动态。数据库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3个方面。

1) 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研发:综合运用数据库理论与技术方法设计一个较完善的有实际意义的数据库;掌握流行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ORACLE/ DB2等的应用与开发技术;利用高级语言开发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2)DBMS研究分析以及功能实现与扩展:以开源代码的DBMS为基础熟悉并研究分析DBMS的体系结构、基本功能及其实现,完成一些系统功能的实现和进行相应的可扩展性研发,形成系统分析报告、算法实现软件包和技术文档。

3) 领域研究综述与热点问题研究探讨:跟踪数据库相关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发展,完成相关的前沿研究或技术问题的综述,对领域热点问题开展研究探讨,形成综述报告、技术报告或研究论文。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开展不同主题的课程设计,有不同的考查侧重:

1) 对于理论强化型学生,课程设计更强调在开源代码的数据库系统如Postgres上,针对DBMS底层实现做进一步研究与扩展,以3~5人的课题小组为单位,分析开源DBMS的体系结构和主要的技术方法,并对其中某方面进行重点研究与扩展实现;此外,强调对领域前沿的了解,对某方面理论与技术研究的综合把握与研究分析,并能对一些领域热点问题展开研究探讨,完成领域某方面的综述报告和研究论文。

2) 对于工程研发型学生,课程设计强调在Oracle或SQL Server等数据库产品基础上,以实际应用为背景,以3~5人的课题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中等规模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并要求对系统研发过程中的各个设计与技术实现环节能够有较全面的把握;此外,强调对领域技术动态的了解,并能对领域技术和应用有较全面的认识和分析,对实际系统研发能形成有效的技术方案和分析报告。

3) 对于应用管理型学生,课程设计将以3~5人的课题小组为单位,在Oracle或SQL Server等数据库产品基础上,构建一个实用的数据库系统,强调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和过程的全面把握,以及对项目研发过程中各个实践环节的全面调度与管理;此外,强调对领域研究与技术动态的了解,对系统开发与应用相关的知识体系和管理模式有较全面的认识和分析,能对实际项目开发与管理形成有效的方案和分析评估报告。

2.4分类开展课后活动

数据库课程以各种形式的课后活动,培养不同类型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1) 对于理论强化型学生,增加一些相关的领域研究现状和动态的介绍,提出一些开放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广泛地了解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学术前沿的研究热情和研究能力。由教师引导学生去找寻一些课程相关的理论与技术热点或难点问题,主要追踪数据库领域的重要国际会议与国际期刊,国际会议如SIGMOD/PODS、VLDB、ICDE等,国际期刊如ACM Transactions on Database Systems (TODS)、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TKDE)、VLDB Journal等,以及追踪国际国内一些著名的数据库研究小组,学生以自由组合小组形式展开针对某个主题的研究探讨,完成领域综述以及研究论文,并在讨论课上做口头报告;更进一步鼓励学生加盟数据库相关领域导师的实验室和课题组,参与相关的实际科研项目的研究。

2) 对于工程研发型学生,增强数据库前沿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的介绍,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前沿的研究探索热情和研发能力,由教师或企业研发人士引导学生去探讨一些相关的理论与技术热点问题,完成领域技术分析报告以及研究或技术型论文,并在实验课上做口头报告;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导师的实验室和课题组,具体开展一些相关实际课题的研发;引导学生在小学期的企业实习期间有效地参与和完成实践项目的调研和分析设计与实现工作。

3) 对于应用管理型学生,加强数据库软件产品和应用案例的介绍,培养学生对本学科技术前沿的研究探索热情和应用管理能力,邀请企业数据库工程师举行讲座,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些相关的技术热点问题,完成领域综述以及数据库系统开发案例分析报告,并在实验课上做口头报告;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导师的实际项目研发;引导学生在小学期的企业实习期间有效地参与相关企业项目的研发与管理实践的调研分析。

3结语

数据库课程分类教学与实践模式是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模式的探索,通过对学生个体

差异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分类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集中实验以及课程设计和课外辅导,因材施教。在数据库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我们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探索和逐步应用分类教学和实践模式,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外实践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从学生们的课程作业、实验报告、技术分析报告、应用系统设计、DBMS分析报告、领域综述报告、研究或技术论文、参与相关导师的研讨班与课题工作、期中和期末考试等情况来看,分类教学和实践模式在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的热情与潜力,大部分同学取得了较好的学习和实践效果。当然,我们还需要不断研究数据库课程教学与实践各个环节,特别是课程自身的体系与数据库日益发展的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技术应用间的关联,以探索更合理、更优化的教学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 蒋昌俊,苗夺谦,王晓国,等.“一体两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EB/OL]. [2009-02-19]. 高教教学参考,2009,3(1):1. /Model1024.asp?id=1425.

[2] 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2006修订)[EB/OL]. [2009-09-30]. cs.tongji. /prog/InforWeb/publish/newsdetail.jsp?newsno=904.

[3] Abraham Silberschatz,Henry F. Korth,S. Sudarshan. Database System Concepts(影印版)[M]. 5th ed. New York:McGraw- Hill,2006.

[4] Raghu Ramakrishnan,Johannes Gehrke.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M]. 3rd ed. New York:McGraw-Hill,2002.

[5] Hector Garcia-Molina,Jeffrey D. Ullman,Jennifer D. Widom. Database Systems:The Complete Book[M].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2002.

[6] 王珊,萨师煊. 数据库系统概论[M]. 4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 Patrick O’Neil,Elizabeth O’Neil. Database:Principles,Programming,and Performance[M]. 2nd ed. San Fransisco: Morgan Kaufmann,2001.

[8] 李建中,王珊. 数据库系统原理[M]. 2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Classified Teaching and Its Practice Model for Database System Course

GUAN Ji-hong1, WEI Qing-ting1, 2

(1.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China;

2.School of Software,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6, China)

第7篇:探究型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1.微型探究教学含义

伴随着教学模式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学开始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了探究式教学方式。但是由于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本身的思维能力缺乏一定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导致了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无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微型探究教学就产生了,微型探究教学是探究教学在高中教学应用中的优化,同时也是探究教学的一部分。

微型探究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一些小故事或者实际生活,对课堂教学内容中的难点进行具体讲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高中数学的学习是在理论知识的积累下进行思维和智力的学习培养,加上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将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模式完全抛弃转变为探究式学习,虽然在外表上是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实际上根本无法更好的适应高中教学,微型探究教学模式其实就是结合了传统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形成了适应高中学生的教学模式。

2.高中数学微型探究式教学主要内容

(1)重点理论知识讲解。在微型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理论知识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于高中数学而言。数学学习是在积累必要的理论知识之后,进行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微型探究式教学中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有助学学生积累必要的知识理论,更好的支撑数学的教学工作。

(2)提出问题。在经过重点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之后,老师要根据所讲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知识点的结合分析来解决问题,同时,学生主动提出一些问题,老师进行辅助性的思路指导,经过问答的方式来进行具体知识点的应用和问题发现与解答,在交流的基础上促进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3)知识点的深化、演变或实验。在高中数学微型探究教学中,知识点的演变和深化十分重要。数学教学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必要的知识点演变深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开放性。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问题的发现和解析,在巩固学生相关知识点的同时可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或者通过具体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数学的作用和含义。

(4)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对过程的重视。在一般教学中,关注的是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同样的,微型探究教学有着更为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是,微型探究教学比传统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对于过程的体验和感受。在微型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过程的吸收、体验,来具体培养自身的数学逻辑能力和整体思维框架能力,在其基础上感知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二、高中数学微型探究教学现状

1.老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大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微型探究教学模式有着比较大的差别,微型探究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来进行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是一种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活跃的教学方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体,通过对书本内容知识的讲解从而解决书本内容的教学,课堂一般情况下比较死板。

在我国高中学校里,尤其针对数学等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学科而言,极大多数的老师都是年龄比较大的老教师,他们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绩,基本上已经完全适应和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现如今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提倡微型探究教学模式,导致许多老师无法完全接受并且在教学中实施和利用,基本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

2.学生本身习惯传统教学方式

大部分的高中学生都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成长和学习的,他们长久以来已经养成了一些传统教学的习惯,对于微型探究教学模式很难接受。在微型探究教学模式下,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数学学习工作,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发挥不出微型探究教学的作用。

3.学校对于微型探究教学缺乏正确认识

高中的学习在整个学习生涯中可以说是学习任务比较繁重的阶段,学生面临这能否考上大学的问题,学校面临着升学率能否增加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学校不敢轻易的更换教学方式,学校怕在更换了教学方式之后,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再加上微型探究教学本身的运用并不是十分成熟和广泛,许多高中学校无法对其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导致了其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运用困难。

三、高中数学微型探究教学实施策略

1.结合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微型探究教学活动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从而利用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话题或者实际问题来吸引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微型探究教学活动中。微型探究教学可以更好的带动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微型探究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的前提就是必须要吸引学生,让学生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习惯从而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因此,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十分重要。

2.将概念学习融入到微型探究课题的设计和分析中

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在相关概念知识的基础下进行数学解题,相关数学理论和概念是支撑数学学科的基础,而高中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也是数学学习的基础。高中数学很多的概念都是抽象化的,在传统教学中通常需要老师进行长时间深入的讲解,而在微型探究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利用生动形象现实例子或者故事设计,来更加明了的讲解出相关概念,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也在思想上有一个更深的印象,同时这种方式可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3.结合例题进行微型探究课题

在高中数学课本中,都有着十分典型的例题,这些例题的作用就是让学生更加明了的理解相关数学概念,或者启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可以通过对书本例题的演变来进行相应的探究课题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从分析问题中巩固学过的知识,在解决问题时获得新知识。

4.将微型探究课题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将生活与微型探究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切实的从实际生活中去感受数学,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利用学生所处的实际环境进行课题的设计,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整个课堂轻松化,让学生灵活的掌握相关知识,而不是传统枯燥的学习。

第8篇:探究型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交通工程设计;科研;教学模式

《交通工程设计》课程又名《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是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1]。由于《交通工程设计》课程理论概念多、知识结构复杂,一些高校老师提出了该课程改革的设想,探讨了多种新型教学模式[2]。但现状教学改革研究多为单纯的案例讲解和分析。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是对科研项目进行教学化再开发,使科研与教学融合的效果最大化[3]。考虑交通学科的综合性,将科研项目研究全面结合理论教学,有助于《交通工程设计》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交通工程设计》课程特性

《交通工程设计》课程涉及交通专业的交通规划、交通安全和交通控制等领域,且与光学、电学和管理学等领域知识密切相关,因此该课程知识体系较复杂,公式和原理数量较多,学习难度较大。

二、基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的《交通工程设计》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旨在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交通工程设计方案,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队合作的科研精神,同时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探讨,引导学生自发进行文献阅读,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一)课堂理论知识教学依据教材内容,结合相关规范和指南,编制多媒体课件。同时采用视频制作软件,以驾驶员为第一视角,制作生动活泼的公路沿线交通工程设施视频。在此基础上,灵活展示交通安全设施、收费系统、监控系统、照明系统等交通工程设计方案。(二)案例式教学(1)依据教师参与的科研课题,进行典型案例探讨。引入“交通安全评价”、“交通安全专篇”等实际工程案例,结合科研成果,在教师进行案例分析后,组织以案例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该学习活动将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实际案例的优缺点,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2)开展师生专题案例研讨会。在讲解一定数量的案例后,要求学生归纳该类科研问题,提出《交通工程设计》课程涉及的若干研究方向。(三)科研项目研究(1)应用型科研项目研究。针对《交通工程设计》课程涉及的各个具体交通工程系统,设置特定的科研型课程项目。该项目研究周期短,研究目的明确。例如预先给定校园周边某条道路的初步设计方案,要求学生依据现行标准、规范和指南,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在课余时间完成现场调研,进而通过路线、路基路面、交叉口、交通特征等交通安全要素分析,进行该道路的交通工程系统设计。(2)研究方法培养。根据学生科研项目研究的进度与问题,教师及时讲解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方法,并指导学生有效处理相关工程材料,要求学生以标准格式撰写研究报告和画出CAD设计图纸。(3)团队精神培养。工程项目是团队合作的结果,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材料收集和数据调研,并能够在小组内部形成研讨的氛围。(四)项目成果汇报与点评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推荐一名代表进行项目成果汇报。在汇报过程中,要求其余学生发现项目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疑问,并让汇报小组现场回答。在各研究小组结束项目汇报后,首先教师总结本次项目研究的经验与不足,然后各小组进行科研效果自我评判。对学生而言,通过交通工程设计项目研究,可深入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同时了解交通工程设计的诸多专业技术。(五)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的典型成果。通过项目成果汇报与点评,发现学习与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生,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指导他们参与学术论文写作。(六)指导学生作好课程学习过程记录要求学生在听课与实践后,完成学习过程记录。通过记录与总结,促使学生将该课程知识系统化,并能及时总结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进一步活跃,保证学习经验和方法得到稳固发展。课程学习过程记录包括理论知识总结、案例问题归纳、项目研究经验、项目汇报方法、学术论文撰写过程等内容。(七)考核方式改进根据学生的案例探讨深度、应用型科研项目研究能力、项目成果汇报效果、学术情况和课程学习过程记录,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将科研项目的内容适当放入期末试卷中,结合理论知识考核,给出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

三、结语

第9篇:探究型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高中信息技术;自主探究学习;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086-02

普通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基础的信息知识,渗透必要的思想方法,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对其进行必要的加工、分析、管理,综合处理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积极实施差异化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升自身素质,做学生学习的指路人,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1 以生为本,做好学情调查,为实施差异化教学做好准确

尽管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是省级重点高中,但随着普高的普及率提升,生源的质量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各有差异。面对这样的教学实际,在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做好学情调查,为实施差异化教学做好准备。差异化教学包括设计符合学情的课堂探究活动;对教材有效整合,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实际,最大限度提高教材使用效率。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基础能力测试等多种途径对每个学生进行具体了解,为分层实施,进行差异化教学做好准备。在具体实施差异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案,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比如设计基础性的知识、能力发展的知识、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等,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基础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信息社会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认知途径。有些学生基础比较好、有特长、学习欲望强,他们对信息技术学科达到酷爱的程度。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将之成为一项特长发展下去,为将来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埋下希望的种子。而对于基础相对弱一些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基础性知识为主,着力传授学生适应社会必需的信息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笔者曾经接手过一个班级,从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掌握情况来看,千差万别。针对学情,笔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采用差异化教学手段,在进行实践操作时,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引导基础弱的学生,实时演示,有效指导。通过这样的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班级的整体学习能力,有利于自己课堂教学的组织;另一方面为教学评价奠定了基础,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不同程度的提升。

2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型课堂教学新模式

高中信息技术内容的学习具有多元化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及提高思维表达能力等都是课堂教学目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型课堂授课模式,学生不仅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案,同时培养合作精神、创新能力,激发思维能力。在实施探究性教学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探究类型。

简单知识点的探究 对于比较简单的基础知识,教师的枯燥讲解不如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能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比如在“Excel数据计算”一课,对于“单元格的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知识点,学生经常忘记而造成计算错误。在教学中不如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次错误,待技术出现错误后,再引导学生去认真分析过程中的错误解决,探究解决的办法。

给定课堂案例,组织学生探究 在有关作品设计教学中,经常采用案例式探究形式,是呈现完整的案例,通过问题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最终能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案例式探究一般以成功的作品为基础,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后,让学生围绕作品展开自主探究,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指导,并给予合理评价。

以网络为主题的课堂探究 网络环境下的探究课堂,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灵活设计网络环境下的主题探究活动。网络探究活动首先明确探究主题,关注探究的过程,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探究方式,获得知识,提升探究能力。如运用刚学习的“网页的设计与制作”这节知识内容,笔者曾设计过这样一个探究性学习活动:首先让学生搜集大量关于诗人杜甫的诗词,并深入研究杜甫亲民、爱民的思想,然后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个“诗圣李白”的专题网站。学生兴趣浓厚,设计新颖,网页分布千差万别,内容丰富,色彩艳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提高教学效率

回归生活,让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是课程改革的方向。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材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这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围绕实际生活展开,让该学科成为教师和学生真正的生活“朋友”。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结合学生生活和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有目的开发和拓展,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整合生活中有关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知识,并把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去,体现直观性原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学习信息技术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时,以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础,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法,将抽象的算法理论与生活应用融于一体。在具体课堂教学实践时,可以先让学生接受“算法设计的基本知识”,然后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VB程序设计”提出来让学生通过有趣的实例来了解基本的算法,也就是把“算法实例”的理论知识穿插到“程序设计”中,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用生活和学习的实例来理解算法,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4 提高自身素质,教学相长,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信息技术知识在不断更新,并且更新速度非常快。所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一定要紧跟时代,紧跟潮流。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而且要加强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掌握,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大胆探究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总结新方法,积极投入到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中去。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主动性和实践性的培养,并大力提倡学生的协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总之,新课程要求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明确学习目的,认真踏实刻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励学生在探索与思考中发现并提出更新、更深的问题,在更高层次的思考、探究中给学生指导和帮助,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的学生问题意识和发现意识,在对未知世界的解密中发掘学生的潜能,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新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意义,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大胆探究,努力实践,努力成为一名有人格魅力和个人真知灼见的优秀的计算机教师。■

参考文献

[1]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