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畜牧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畜牧产业扶贫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畜牧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第1篇:畜牧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立足行业部门职责和职能,充分发挥畜牧水产扶贫优势,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和衔接乡村振兴,结合全县畜牧水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和衔接乡村振兴,以“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提质增效”为目标,以“13426”(“一条主线、三条产业链、四大工作重点、两大工程、六化同步”)为引领,以实施畜牧养殖“66135”和水产养殖“55135”

工程为抓手,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为主攻方向,强化“两个转变”,着力构建养殖业生产、深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经营于一体的品牌化产业体系,引导产业主体、市场主体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与贫困户紧密结合,带动贫困户广泛参与畜牧水产业发展的生产经营。

二、目标任务

到2020年末,全县生猪产能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肉蛋总产达到18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1.4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36亿元;标准化养殖比例达到90%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0%以上;推进畜牧产业重点项目建设6个。通过产业扶贫,带动已脱贫的贫困户收入稳定提高,未脱贫贫困户享受到产业扶贫成果,实现脱贫增收。

三、重点工作

(一)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产业脱贫攻坚。

做到疫情防控和产业脱贫攻坚两手抓两不误,力争把疫情对产业脱贫攻坚收官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全面补齐短板、打牢基础、抓好落实,最大限度降低和挽回疫情对产业扶贫影响。围绕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统筹安排产业扶贫相关工作。深入分析疫情对我县畜牧水产业发展影响,为滞销和购苗补栏困难寻渠道、找出路,推动产区和销区构建“点对点”的对接关系,协调优化畜禽水产动物及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多途径协调解决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用工难问题,支持企业尽早复工复产,稳妥有序推进贫困群众返岗就业。

(二)推进生猪生产恢复。

严格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举措,继续实施种猪场和规模养殖场贷款贴息政策,期限延长到年底,并将新建、改扩建规模猪场建设贷款资金纳入贴息范围。提高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保险保费补贴比例,对生猪规模养殖场(户)购置自动饲喂、环境控制、疫病防控、废弃物处理等农机装备做到应补尽补。严格执行非洲猪瘟等重大疫情报告制度和防控措施,加强疫病防控技术培训和分类指导,提升养殖场(户)生物安全防护水平,鼓励规模养殖龙头企业建立3公里防疫圈,筑牢动物疫病“防火墙”。加大品牌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牧原公司生猪全产业链建设,提升全县生猪产能,确保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

(三)实施“13426”工作体系,推进养殖业转型升级。

“1”即坚持“一条主线”:以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发展为主线。“3”即打造“三条产业链”:畜禽养殖加工产业链、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和水产健康养殖产业链。“4”即突出“四大重点工作”:动物疫病防控“防火墙”工作、动物食品安全检疫检测规范化监管工作、特色品牌创建工作、标准化示范引领工作。“2”即坚持不懈抓好“两大工程”:畜牧养殖“66135”和水产养殖“55135”

工程。“6”即实施“六化同步”:一是以规模化推进一体化。在规模化基础上抓联合体建设,促进现代养殖产业联合。建立完善肉鸭、肉鸡、蛋鸡、生猪和肉牛养殖五个全产业链,打造草食动物产业联合体;二是以标准化推进信息化。推动我县畜牧业转型发展,开展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实验室和快检室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与规模场之间的联结机制,完善信息上报,实现信息共享。开展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动监”平台,实现动物及动物产品产地检疫100%电子出证,做到产地检疫信息化、可追溯。积极推广“互联网+养殖业”,鼓励养殖业主建设网站5家,推广新联禽业物联网模式,加快规模场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三是以园区化推进产业化。依托牧原生猪养殖产业园、益新肉鸡养殖产业园、新联蛋鸡养殖产业园、万亩水产养殖产业园、屏山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完善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发展。

“66135”工程:以生猪、蛋鸡、肉鸡、肉鸭、白山羊、黄牛为六大畜禽支柱产业,以牧原牧业、强英肉鸭、新联蛋鸡、益新肉鸡、“三合一”肉羊、共福园肉牛联合体六大品牌企业为引领,以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为依托推进畜禽养殖快速发展,规范提升300家规模养殖场发展能力,培育50家特色养殖基地。

“55135”工程:以“无公害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河蟹、龙虾、乌鳢(黑鱼)、莲藕”五大特色水产养殖为主体;以“草庙镇草庙村、通海村,丁湖镇樊集村、向阳村,墩集镇项沟村,草沟镇大安村,山头镇大柏村”

为依托,建设五个稻虾(蟹)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打造一个“万亩水产养殖基地”;发展“新汴河万亩‘净水养殖’,唐沱河沿线千亩‘沱河’牌螃蟹养殖,‘两高一铁’沿线千亩乌鳢和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养殖”三条水产养殖带;创建庆海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五十个示范点。

(四)强力推进六大重点项目建设。

全力推进xx牧原生猪全产业链、新联蛋鸡全产业链、益新肉鸡全产业链、青莲特色黑猪养殖、岳场肉鹅养殖和丁湖等乡镇万亩水产养殖六大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项目建设的指导和服务,跟踪项目建设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难题。引导项目建设企业与贫困村、贫困户对接,推广土地流转、就业务工、订单生产、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带贫模式,推动贫困户与带贫主体建立稳定利益联结关系,为贫困村、贫困户增收提供多重保障。

(五)实施“三三制包保,一对一联结”机制,助推脱贫攻坚。

建立“三三”制包保带动工作机制,大力推行“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打造贫困户与养殖经营主体之间联系纽带。实行每名畜牧人员包保3个规模养殖企业、每个规模养殖企业带动3户贫困户制度,落实畜牧系统77名畜牧水产技术人员,包保规模养殖场231个、带动贫困户674户,实行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全员参与。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产业扶贫工作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协作配合;建立畜牧产业扶贫工程技术服务机构,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工作,对贫困户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对贫困户做到手把手交,面对面讲,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对从事畜禽养殖的贫困户的养殖户进行职业农民培训,提高养殖者自身素质,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二)确定精准扶贫对象。

深入开展调查摸底,详细掌握贫困户的情况,了解贫困户的养殖意愿、养殖基础及发展能力,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做到扶贫对象精准。在开展精准扶贫、精准帮扶工作中,全面宣传国家畜牧业发展政策,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发展养殖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三)强化政策落实。

积极落实扶持资金统筹中央和省、市、县财政各类畜牧、扶贫项目等资金捆绑集中使用。积极申请上级部门、金融机构对贫困户的扶持,对贫困户圈舍及配套设施的建设、设备购置、种畜禽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2篇:畜牧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福海县;贫困;调查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2—0085—05

一、文献综述

贫困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是世界著名的“3P”问题之一。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经济现象,贫困是全球面临的问题。对贫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马尔萨斯、马克思等人,1901年郎特里(S.Row ntree)被对贫困定义做了较早阐述,随后的一个多世纪,舒尔茨(Theodore Schuhz)、奥尔辛斯基(Orshansky)、梅尔通(RobertK.Merton)、尼斯贝特(Robert A.Nisbet)、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对贫困的定义不断地完善与修正。而后很多学者对贫困的测度、贫困的类型、反贫困策略进行研究,如森(2003)提出了对贫困进行测度的森指数。康晓光(1995),吴国宝(1996),谭崇台(2002),李实(2001),蔡畴(2003)对贫困的类型进行了划分,主要有体制性贫困,资源匮乏型贫困,生态恶劣型贫困,人口膨胀型贫困,能力衰弱型贫困。反贫困的策略随着贫困的内容的不同也在发生变化,从单一策略(如注重人力资本或者注重经济增长等)发展到现在的多策略结合实施。

对新疆贫困的研究,遵循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轨迹,刘晖(2005),李翠锦(2010),玛依拉·米吉提等(2010)对新疆的贫困进行测度,王哲等(2007),艾沙江·艾力等(2007),朱金鹤等(2011)对贫困的原因及扶贫的策略进行了研究。根据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很少有学者对新疆的县或者乡、村贫困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境,占国土面积的1/6,跨经纬度范围较大,其内部各个地区的气候表现出很大差异性,南疆意味着干旱、沙漠,北疆意味着高山、草原。不同的气候条件、资源禀赋使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表现出很大区别,各个地区的贫困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对新疆不同地区的贫困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福海县是新疆重要边境县之一,对该县的贫困状况做调查分析,并提出适合该县扶贫的策略对北疆阿勒泰地区的扶贫发展具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区概况

福海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阿勒泰地区中部,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部,阿尔泰山以南地域,最北端和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55.67公里。福海县辖五乡一镇一场(喀拉玛盖乡、阔克阿尕什乡、齐于吉迭乡、阿尔达乡、解特阿热勒乡、一农场和福海镇),共有61个行政村。县域人口9.66万人(含驻境围场),县属总人口6.4万人,其中农牧民总人口3.9万人,牧业人口1.5万人,以哈萨克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50.4%。福海县资源丰富,全县草原总面积3535万亩,可利用草场2 300万亩,已初步建成以阿勒泰大尾羊、荷斯坦奶牛为主的良种繁育基地,是自治区的主要畜牧业基地县之一;福海县水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全国十大内陆淡水湖”之一的乌伦古湖,盛产20多种冷水野鱼;福海县有部级开放口岸——红山嘴口岸,边境互市贸易初具规模,成为中、蒙两国边境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9年福海县生产总值完成17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63 438万元,增长9%,二产增加值58 562万元,增长27.86%;三产增加值4800万元,增长16.34%。

十年来,福海县加大了对贫困农牧民的技能培训,通过集中办班培训,召开现场会交流经验等多种方式,贫困农牧民基本掌握了1~2门农牧业实用技术,既调动了贫困农牧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增加了收入,更使他们的素质得到提高。十年共解决了贫困农牧民1732户9 442人的温饱问题,全县20个重点村已通过验收,29个重点村农牧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805元上升到3100元。新时期,国家对边境区域发展和边境地区的人民生存、生产、生活、稳定、和谐、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注,为福海的扶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三、福海县贫困现状调查

(一)贫困的总体分布

福海县在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牧区贫困县,根据国家规定的1 912元的标准,2010年,自治区确定了福海县2个扶贫重点乡(喀拉玛盖乡、齐干吉迭乡)和26个扶贫重点村,扶贫重点村贫困人口共2 452户(10 092人),其中喀拉玛盖乡595户(2451人),齐干吉迭乡391户(1610人),阔克阿尕什乡527户(2171人),解特阿热勒乡580户(2383人),阿尔达乡359户(1 477人)。26个扶贫重点村中(非边境村7个,边境村19个)非边境村贫困户数412户,1712人,贫困率达到了57.24%,(各个村的总人口、贫困人口数、贫困率具体所示),扶贫重点边境村贫困户1457户,5933人,贫困率为51.97%。(各个村的总人口、贫困人口数、贫困率具体所示)。根据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福海县的贫困人口分布范围较广,将相关数据带入贫困面公式(贫困面=贫困乡/总乡数),得出福海县的贫困面达到了100%,五个乡都有贫困人口分布,乡乡面临贫困的问题,加大了福海县扶贫难度。

(二)贫困的程度

1.生产生活状况方面。福海县贫困乡村的农牧民生活水平低,生产资料缺乏,生活质量低下,其中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有2052户,扶贫重点村有1.931户,非重点村有121户;没有牲畜的有920户,扶贫重点村有867户,非重点村有53户;没有棚圈的有1 195户,扶贫重点村有1 153户,非重点村有42户;没有温室大棚的2 378户,扶贫重点村有2 152户,非重点村有226户;需要改造住房的农牧民户数为1 244,扶贫重点村有1 131户,非重点村有113户;需要建设住房的2451户,其中扶贫重点村有2 022户,非重点村429户。

收入不稳定意味着生活水平的不稳定,无法通过资本积累实现自我脱贫;没有牲畜,农牧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被剥夺,农牧民的就业、收入成为难题;没有圈棚、温室大棚,农牧民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冒寒放牧的状态仍然没有改变;没有住房,农牧民只能在放牧过程中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总之收入不稳定、生产资料的缺乏、生活条件的艰苦使农牧民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脱贫,而长期的物质贫困容易导致精神贫困,主要表现为文化匮乏、因循守旧、懒散怠惰、自甘落后、乐于贫穷,物质和精神的贫困阻碍了贫困人口中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增大了扶贫难度。

2.基础设施方面。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讯、水利等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条件的基本装备,根据对福海县贫困乡村的调查,福海县的贫困村基础设施相当落后,水、路、电缺乏现象严重,其中人畜饮水困难村数48个村(贫困重点村26个,非贫困重点村22个);干旱缺水村52个(贫困重点村26个,非贫困重点村26个);未通电的村15个(贫困重点村14个,非贫困重点村1个);未通路的村13个(贫困重点村12个,非贫困重点村1个)。

农村基础设施是保证农村各项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是支撑农村经济活动得以实现和延续的必要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减少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成本,降低农业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强度,实现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福海县贫困重点村水、电、路等基本的设施缺乏,把贫困农牧民排斥在现代文明之外,限制了贫困乡村的经济活动能力,阻碍贫困乡村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增长。

3.社会事业方面。社会事业是国家为了社会公众的利益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提供的社会服务,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现社会民主、公平和稳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根据调查结果,福海县贫困乡村的农牧民在社会事业方面享受到的服务很少,未通广播电视的村17个(扶贫重点村16个,非重点村1个);未通电话的村14个(扶贫重点村14个,非重点村0个);没有科技文化室的村31个(扶贫重点村26个,非重点村5个);没有医疗卫生室的村50个(扶贫重点村26个,非重点村24个),就近入学困难大的村34个(扶贫重点村26个,非重点村8个)。广播、电话、科技文化室的缺乏使贫困农牧民无法获得有效信息,在闭塞的环境下,生产生活方式无法得到改变,贫困成为必然;没有医疗卫生室,作为民族病的高发区,患病农牧民无法得到最基本的医治,贫困农牧民的身体素质较差;就进入学难意味着农牧民的孩子很难接受到正常的教育,形成“低水平教育一贫困一低水平教育”的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

总之生产生活状况的恶劣、基础设施的建设缓慢、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一方面降低了贫困农牧民自我脱贫的可能性;一方面增加了市场、人才、信息、资金、技术等现代要素融入贫困乡村的难度,导致扶贫过程中经济活动成本偏高,扶贫开发难度增大。

四、福海县致贫原因分析

(一)贫困原因的理论分析

关于贫困的原因,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的主要代表性人物有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代表格纳·纳克斯(RagnarNarkse)提出的“恶性循环贫困”理论,强调社会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低投入一低收入一低投入一低收入的恶性循环,进而导致贫困;福利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尔马蒂亚·森(AmartyaSen)提出的能力贫困理论,主要是指人群缺乏一定的最低限度的能力,包括免受困苦(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的基本能力,以及识字算数享受政府参与的能力进而导致贫困;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缪尔达尔(Gunnar—Myrdal)“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认为贫困是由经济、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等多种原因循环积累的结果,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这后一因素的变化,反过来又加强了前一因素的变化,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那个因素变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了积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我国学者很多对贫困原因的研究也有很多成果,黄承伟认为中国贫困地区的原因主要有环境约束、能力约束、权利约束,康晓光认为我国贫困地区的贫困主要是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阶层性贫困。

(二)福海县贫困原因的现实分析

贫困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其原因非常复杂,根据以上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理论,结合福海县的具体情况,对致贫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致贫——生态环境脆弱。福海县各种灾害频繁发生,中度以上雪灾平均每5~6年发生一次,重灾机率点25%;干旱平均2~3年出现一次,历史机率为34%~35%;寒潮平均每年发生3次,一般性占65%,中度占26%,强度占9%;大风平均38.9次/年,日平均风速大于4米/秒的年平均日数89天,其他灾害性天气还有雹灾、早春低温、盛夏干热风等。近年来,被县人民誉为“母亲河”的乌伦古河,在福海县境内的河段常遭断流,据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断流55天,2006年断流72天,2007年断流127天,2008年断流115天,2009年1月至9月一直属于断流状态,不仅影响了福海县农牧业生产,更影响到河谷两岸的牧草和林木的生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2.能力致贫——牧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差。贫困农牧民占有生产资料少,自我积累的能力低。贫困村中人均占有耕地不足2亩比全县人均耕地7.4亩少5.4亩,贫困户拥有牲畜的数量少,人均牧畜18头(只),拥有牲畜50头(只)以下的牧户就达700余户;农牧区布氏杆菌病、包虫病、结核病等地方病严重,发病率达18%左右,农牧民的身体素质面临极大挑战,一旦生病,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牧民致贫或者返贫;福海县的贫困人口主要是少数民族,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受教育程度低,观念比较落后,当前因中等以上教育费用高,农牧民难以负担子女学习费用,影响了农牧民素质的提高,这也是造成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3.生产方式致贫——游牧生产方式落后。福海县草原牧区多为少数民族集中聚居地,贫困人口集中,经济社会发展落后。长期以来,牧民为了满足羊群生长需要,不惜在相距500公里的冬夏牧场之间往返。牲畜“夏壮、秋肥、冬瘦、春死”和“大灾多死、小灾少死”的局面严重制约畜牧业生产发展。而且游牧民在放牧过程中靠天吃饭,饱受自然灾害和高寒地区的长期严寒,无法享受良好的医疗和教育,落后的生产方式和艰难的生活状态使农牧民的贫困状态加剧。

4.投资不足致贫——经济发展缓慢,扶贫资金少。福海县是新疆的边境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十年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9702万元,组织实施了扶贫畜、搬迁定居、暖圈建设、低产田改造、饲草料基地等项目,累计发放扶贫畜10778头(只)。但是相对于庞大的贫困人口,这些投入远不能满足贫困人口的需求,由于福海县牧场与牧场之间相距遥远,牲畜转场需长途跋涉,牧民定居半定居水平较低,配套设施缺乏,农牧区人畜饮水及交通、通讯、电力等设施落后,仍需大量资金投入。而且扶贫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益反差大,使得低收入贫困人口还存在很大的脆弱性,容易饱而复饥,暧而复寒。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

五、扶贫的对策建议

福海县的贫困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有针对性的反贫困举措改善农村基本生产条件,有效促进农牧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是福海县扶贫过程中最基本的政策取向。根据福海县贫困情况的调查、贫困的原因分析,扶贫开发的新举措主要包括强化社会服务、加大牧民定居步伐、发展特色支柱产业、采用合理的投资机制、工作协调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

(一)完善社会服务,改善贫困乡村发展环境

福海县应该根据贫困重点乡村人口的分布,瞄准贫困人口,向贫困人口提供食品、衣物等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收入不稳定、没有基本生产资料的农牧民正常生活;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在公路建设方面,坚持“分级管理、民办公助、国家适当扶持”的原则,改变乡村不通公路的状况,改善贫困人口的出行问题,提高现有乡村公路通过能力。在电力建设方面,架设输变电线路,解决贫困人口用电问题。在日用能源建设方面,新建沼气池,解决贫困户的燃料短缺问题。通过努力使绝大多数贫困乡村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在教育事业建设方面,建设新的校舍,引进教育人才,解决农牧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在医疗卫生方面,提供专项经费用于村级卫生室建设,配置急需的医疗设备,培训贫困乡村医务人员,为贫困病人免费提供基本药品和医疗服务;在科技培训方面,做好实用农业新技术的宣传、普及、培训和示范,提高广大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增强农牧民运用科技脱贫致富的能力。

(二)加快牧民定居步伐,实现牧民生产方式的改善

福海县贫困人口主要是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因此必须要加大牧民定居的步伐,实现牧民生产方式的改善。牧民定居为牧民的生产生活构筑了一个可以发展的平台,解决了牧民靠天养畜的落后生产方式和长年流离奔波、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在实施牧民定居的工程中,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定居点,定居点应尽量选在游牧民的放牧路线上适宜居住的区域,地势平坦,地质结构良好,取材方便,气候适宜,背风向阳、符合地震设防烈度要求。在建设过程中按照“五通、五有、五配套”(五通即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五有位有住房、有棚圈、有草料地、有院墙林带、有青贮窖;五配套指有配套的技术服务体系、文化室、学校、卫生室、商店等公共设施)的标准实施建设。通过对定居点实施标准建设使游牧民改变居无定所、举家四处游牧的生产生活状态,住上干净整洁、方便适用和抗震性能好的定居房,使用上坚固保暖的牲畜圈舍,享用安全饮水和用电,实现冷季舍饲、暖季放牧,为游牧民摆脱贫困落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特色产业是将经济增长与减少贫困有效结合的最有效方式,加强特色资源和产业的开发与发展是福海县实施反贫困战略的基础。当前畜牧业、农畜产品深加工业、旅游业是福海支柱产业,因此要在支柱产业上做文章,实现农牧民增收。在畜牧业方面,改变传统的牧业生产方式,走牧民定居、牧农结合的路子,建设人工饲草料基地、大力改善种、畜群结构,提高畜牧业的内在质量。优化畜牧业生产布局,大力推进畜牧业的规模化养殖,在解特阿热勒乡、阔克尔阿尕什乡、喀拉玛盖乡、齐干吉迭乡等重点乡村,建立纯种阿勒泰羊品种养殖区、肉牛养殖区,在阿尔达乡、解特阿热勒乡、喀拉玛盖乡建立生猪养殖基地;在农畜产品加工方面,要充分利用福海县27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作用,引导和鼓励其到贫困乡村建立甜菜生产基地、玉米生产基地、油葵生产基地、畜牧养殖基地,为贫困户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形成产业化经营链条,带动贫困乡村农牧民脱贫致富;在旅游方面,福海县要创新旅游管理运作模式,从更高层次上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的领导力度,全面统筹、规划、协调、管理旅游资源开发的规模、重点和节奏,全面开发阿拉善温泉、蝴蝶沟、霍加雪夫岩画、卡拉额尔奇斯河、卓尔特河风光区等旅游景点,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

(四)建立完善的投资机制,保障扶贫项目顺利进行

做好地方财政扶贫资金配套问题,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充分利用国家和自治区两项扶贫资金、行业部门的专项资金、大庆对福海的支援资金、其他资金(中央预算内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群众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五部分资金。坚持“资金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尽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各类项目资金使用范围和投资方向不变,相关部门严格执行各自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独立进行工程招投标、组织项目实施,实行资金报账和工程监理,规范档案资料,分别核算各类项目资金效益并移交、管护,确保各尽其责,各记其功。

(五)激活龙头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扶贫能量,实现政府扶贫与社会扶贫的联动

政府要加强部门协作,创新定点扶贫工作机制,试行“扶贫点、新农村建设点、村建点”三点合一模式,推行“一乡一团、一村一队”的包扶贫困村模式,强化结对帮扶责任制,开展领导干部、党员干部、致富能人与贫困户的结对帮扶活动;建立社会帮扶平台,完善民间帮扶、贫困对象信息、境外社团帮扶协作等社会帮扶机制,促进社会资源整合利用。可以尝试在各乡(镇)、村建立扶贫基金会、爱心银行、互助基金会等民间帮扶组织。组建由扶贫、民政、广电、社会群团等相关部门组成的求助帮扶信息中心,加强与境外社团联系协作,为爱心人士牵线搭桥,建立境外社团参与贫困地区扶贫济困的协作平台。

第3篇:畜牧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牧区脱贫既有优势,也有难点。为此,要走扶贫济困之路,走开发式扶贫之路,走科技教育扶贫之路,走稳定发展畜收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之路.

一、中国牧区经济状况

贫困是整个世界性的难题,中国有贫困,但是中国贫困的比例不算高.

中国现有贫困人口7000万,占总人口的5%多一点。全世界现有贫困人口12亿,占总人口的20%。而我国牧区的贫困人口的比例相对较高,牧区旗县贫困人口比例大多在10%到40%之间。较大的贫困覆盖面已成为牧区实现小康目标的障碍.

牧区经济的现状及特点:一是产业结构单一;二是基础建设不足;三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高,扶贫难度大.

内蒙古24个牧业旗有11个是贫困旗县,牧区旗县贫困面为46%。牧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0%。牧区贫困的地域分布特征呈现为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并存:地带性贫困人口居住条件的共同特点是自然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生活和生产条件相对恶劣,地带性贫困人口困户居多,扶贫难度大;非地带性贫困多是因牧民个体素质差异及体制转轨所致。牧区贫困的文化特征表现为愚昧性与叛逆性并存;牧民因其贫困会失去许多参与社会、参与政治的机会,便渐渐地处于远离社会中心的社会边缘的地位,则容易对主流社会产生离心力,其结果一方面是产生对社会变化反应迟钝、漠不关心的愚昧性;另一方面形成叛逆性,即穷则思变,有变富的可能,也难免有变乱的可能,事实已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富国与穷国之间是国际安全问题,富区与穷区之间是地区安全问题.

二、中国牧区经济贫困的原因

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等是造成牧区贫困的客观因素,富裕程度偏低是一种必然。但是必须看到牧区贫困的经济原因很多,主要表现在:

(一)自我积累能力十分有限

2003年到2008年期间,牧民的纯收入来源主要是来自家庭经营的纯收入,不低于83%,最高达到96%,说明这一期间牧民的生活主要靠自己的家庭经营收入,一般牧民的家庭经营主要是草原畜牧业,而草原畜牧业主要受到自然灾害和市场两方面的影响.

牧民收入渠道单一是影响牧民增收直观而显著的因素。内蒙古草原自然环境恶劣,牧区基础设施不健全,单一的收入渠道很容易使牧民的收入来源受阻。牧民从第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比重既低于内蒙古农民,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牧民收入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出售牧业产品的数量和价格,牧业产品的数量和价格又受自然灾害和畜产品市场价格的双重影响,因此其中任何一个变动,都会造成牧民收入的波动。此外,单一的传统产业难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如不加以改变,对今后牧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十分不利.

(二)牧区内在的脱贫致富动力不足

一方面由于主、客观条件部分干部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另一方面,由于传统贫困文化的习俗化,对外部进步性的作用具有排斥性,致使贫困牧户内在脱贫动力不足。这成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侄桔.

(三)扶贫资金短缺

国贫、区贫旗县有相应的扶贫资金,但贫困比例不低的面上的贫困,国家、自治区无扶贫款,况且牧区扶贫成本比农区高。如,以流动畜群形式扶持一个贫困户需50只羊,每只按200元计价需1万元,而在农区1万元可扶持5到6个贫困农户。国家配备扶贫款夫考虑这一因素。而面上的贫困原则上由地方自筹资金扶持,牧区旗县尚为“补贴财政”,自然无力“自筹”款来扶贫.

(四)其它障碍

如,贫困牧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承载能力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推动扶贫成本上升;素质高的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干部缺乏等等.

总之,牧区摆脱贫困的任务十分艰巨,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少数民族聚居的牧区实现脱贫致富,是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政治和经济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三、解决牧区经济贫困的对策分析

(一)走扶贫济困之路扶贫济困是中国政府的一贯政策,国家对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倾斜是不可少的,也是完全可以奏效的.政府这方面的意图已十分明确,但力度还不够。政府对牧区的投资倾斜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贫困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贫困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要以解决人畜饮水、通电、通路、通邮为重点。牧区生态建设关系到牧区草地资源能否永续利用和草原生态系统能否为内陆提供生态屏障的基础性国土建设问题,这项宠大的工程无政府的资助难以进行;三是发展牧区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以提高牧区人口素质,为其创造社会实践、政治参与的机会;四是培殖牧区的主导产业。当然,贫困牧区不能单单依赖国家的过度倾斜.

(二)走开发式扶贫之路牧区贫困就贫在市场经济不发达。帮助牧区摆脱贫困,首要的是帮助贫困牧区发展市场经济,让贫困牧区长出一个又一个经济生长点。我国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资源、资金、人才等配置不平衡,有差异就有互补。从目前看,东部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优势明显,有较雄厚的生产力基础。而牧区最大的优势是资源丰富。贫困牧区和富裕地区只有开展优势互补,才能缩小贫富差距。牧区和富裕地区要在市场上见面,在市场上接轨,在市场上搞双向投资,双向参股,相互支撑,联合开发,走合作之路,把全国经济的统一性与牧区经济的特色结合起来。在政策导向上,要变单纯的地区倾斜为产业政策的倾斜,要帮助贫困牧区加快市场化、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加快牧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步伐。走开发式扶贫,走联合、合作之路包括:一是鼓励“南企北上,东厂西移”,东部有远见的企业家,近两年纷纷到中西部寻找合作伙伴;二是组织贫困牧区劳动力东进,可以为贫困牧区带来资金、技术和经验;三是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四是推动牧区市场的国际化,以吸引大批外商投资.

(三)走教育、科技扶贫之路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这是已被世界各国证明了的一条成功的反贫困战略。愚昧是摆脱贫困的最大障碍,经济扶贫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不能拔掉穷根,而要使中国牧区摆脱贫困,必须提高牧区人口素质,必须发展教育和科技,通过走教育、科技扶贫之路,贫者能脱贫,脱贫之后能巩固,并能打破贫困人口再生产的链条。贫困牧区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学环境欠佳,师生都在流失。针对牧区教育现状,首先应抓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以向社会输送有一技之长的合格劳动者为目标,而牧区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不能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而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文化、技能和体质等整体素质上,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并为困难户、特困户子女上学解决实际问题。牧区摆脱贫困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针对牧区自我积累能力低的实际,要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传统部门的积累能力和扩张能力,为此,牧区旗县科技工作的重点应从科技培训入手,进行关键性、实用性生产技术措施的普及推广,形成科技进步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的新格局。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增加牧区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成果的推广率和转化率;并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加强合作,开展技术开片、科技培训、超前研究等,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

(四)走稳定发展畜牧业、推动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之路

第4篇:畜牧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二、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

(一)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

目前,在牧区贫困户中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种情况:一是因病致贫,比如因家中一人或几人患了一种需长期医治的疾病,每年需花费不少医药费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0%;二是因灾致贫返贫,主要是长期的自然灾害使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得不到改善,收入低,加上底子薄,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产性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25%;三是因学返贫,主要是学杂费逐年增高,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完大学就得需要几万甚至十几万元,不仅大学的学费居高不下,就中小学的杂费也让一些农牧户难以承受,特别是近年学校大量合并,多数自然村都没有小学,许多小学生和学前班孩子都需要家长陪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开支都很大,一个小学生一年也需要几千元的费用。约占贫困户的10%;四是因残致贫,有些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致残或是残疾人,因不能从事正常的劳动,更不能去谋取发家致富的非常复杂的事情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5%;五是懒惰致贫,一家人不好好种地养畜,更不会去勤劳致富,一年到头等救济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六是其他原因致贫返贫,如孤寡、借贷等原因致贫返贫

,约占贫困户的5%。

(二)影响和制约贫困农牧民脱贫解困的主要因素及存在问题

1、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

2、农牧业基础建设薄弱、生产单一,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3、农牧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程度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增大,对于一家一户以分散经营方式为主而文化素质偏低的农牧民来讲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同一品种的农畜产品在某一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而国内需求增辐不大,产品不能大量出口时,农牧民收入就会大幅降低。

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牧业生产的新品

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要求农牧民加强这方面技术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绝大部分农牧民则无所适从,很难把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

另外,一些贫困地区农牧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干劲。

4、牲畜分配不均,牲畜占有量差距大。

牲畜是牧民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但多数地区牲畜分配不均,多的多少的少,据统计,全旗18.5%的养畜大户饲养着全旗70%的牲畜,如岗根苏木张勇一家4口人,饲养700多只羊,人均175个羊单位。而贫困农牧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饲养牲畜仅3个羊单位,还有一部分无畜户。

5、劳务经济发展缓慢,富余劳动力比较多。

劳务经济发展缓慢,随着农牧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原来大量的手工劳作被机械代替,就使一大部分农牧民从以往的生产劳动中摆脱出来,形成大量劳动力资源闲置。目前,全旗有闲置劳动力达3.5万人之多,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务输出量不大,仍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加上近年禁牧舍饲又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重新返回牧业生产中,劳务输出难度大。每年组织输出人数在1万人左右。

6、牧区生产生活支出高,成本大,收入不稳定。

,约需投入1.5亿元。五是右旗属高寒低温区,且持续时间长,取暖时间长达6个月,牧民维持基本生存状态所需开支较大。

7、公共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全旗每百平方公里有乡镇0.078个,每百平方公里有等级公路4.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有医疗机构(含医疗点)0.25个,每百平方公里有中小学1.04个。一半以上的嘎查村不通电话。尽管各嘎查村已经通电、通路,但村路质量还有待于提高,电网质量和电价仍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同时,又是地甲病、氟病等地方病区,全旗病区人口达4万多人,占农牧民人口总数的34.6%。

三、牧区扶贫开发中值得借鉴的一些做法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主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和到村、到户原则,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实现低收人口稳定增收为目标,主要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世行贷款扶贫,产业化扶贫,移民扩镇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并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为尽快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创造了基本条件。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值得在今后工作中借鉴和继续应用。

2、产业化扶贫项目从调整产业结构出发,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一是通过扶持培育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增强其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农牧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合作共赢关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贫困农牧民进入市

场的风险。二是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大了对种养殖基地的建设,重点扶持培育出一些扶贫专业村、专业小区,通过产业化建设,使小区(专业村)的贫困农牧民实现脱贫致富。

3、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是加快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实现“减少农牧民,富裕农牧民”,的新的战备性扶贫措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定单培训”方式通过各培训机构对那些收入低、生活困难、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劳动力进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真正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从而达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

4、科技扶贫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特别是项目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都离不开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和保证,离不开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5、社会扶贫对扶贫开发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是一项社会性工作,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或一个项目能完成的任务,必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来。在这项工作中,市直、旗直各扶贫联系单位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进一步探讨解困办法和扶贫的新途径

扶贫开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摆在了各级扶贫部门工作者面前,进一步研究探讨贫困地区的解困办法和扶贫的新途径是一项新的课题,根据多年的扶贫工作经验,鉴于以上牧区贫困户存在的不同致贫返贫的因素及存在问题,采取不同类型扶贫方式十分必要。贫困原因不同,贫困程度不同,其脱贫的难度也各不相同。对某种原因暂时致贫返贫的,如因小孩上学,或盖房娶媳妇而致贫的家庭,当儿女走上工作岗位或儿媳妇娶进门后,此类家庭通过自己艰苦创业,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脱贫。如果在扶贫工作中再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扶持,这类家庭脱贫速度会更快。但是,对天灾、人祸等原因致贫的贫困户就不同了。特别是一些家里有长年卧病在床需医治的病人,因自身无力也无法从事或找到一个什么职业,那么,脱贫的难度就会相当大。

第5篇:畜牧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乡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乡,目前仍有贫困户491户,共2662人,其中人均670元以下的特困人口为164户,808人,人均670元至865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为327户,1854人。由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耕地少、草场贫瘠,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农牧民文化素质低,各项经济建设发展缓慢,xxxx年人均收入仅达2477元,是青河县最为贫困的一个乡。为此我乡紧紧抓住扶贫重点乡的机遇,积极申报项目、狠抓项目落实,发动贫困户积极性,参与扶贫开发,开创了**乡扶贫工作的新局面。

一、完善机构、建章立制,加强各级扶贫组织管理。

扶贫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要加强领导,建立一个完善的领导机构和组织网络,有了完整的领导组织机构,才能确保各项扶贫工作从乡镇——农牧业村——贫困户各个环节的顺利开展,为此我乡及时成立了乡扶贫领导小组和扶贫办公室,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亲自抓扶贫工作,同时由一名副书记、一名副乡长具体负责扶贫工作的实施,并在各重点村也相应成立了扶贫领导小组、资金管理小组、项目监督小组等各项组织,每个重点村由一名副科级领导干部任组长,长期负责该村的扶贫工作,同时聘请了村里有威望的老党员、宗教人士,有文化的年青人、妇女干部,以及关心公益事业的农牧民群众等作为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扶贫工作,监督资金的使用和项目的实施。

为了确保扶贫领导机构切实能从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利益出发,组织实施扶贫工作,我乡还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约束领导者的行为,如《扶贫资金管理制度》、《项目招投标制度》《项目监督制度》等,还明确规定了各类领导小组、办事人员的工作职责,以完备的制度管理扶贫工作,做到从乡到村各级扶贫组织健全,人员落实、管理严格,加快了我乡扶贫工作的进度。

二、明确重点、理清思路,认真做好项目申报工作。

扶贫项目的确定不但与贫困户脱贫致富息息相关,而且直接关系到全乡的经济发展,为此我乡在确定扶贫项目时,经过了深入调研和周全考虑。一是广泛征求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意见,让农牧民群众提出本村经济发展的出路,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致富增收的想法,并将各种建议汇总,了解贫困户的真实愿望;二是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确定我乡的发展思路为“发展三项产业、搞好四项建设”,即:全力发展养殖业、积极调整种植业、大力建设林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狠抓饲草料地建设,加快牧民定居建设,促成牲畜良种基地建设,并紧密围绕这个思路,确定我乡的扶贫项目;三是与每年的工作计划相结合。我乡在确定扶贫项目时,首先把当年的工作重点列入规划之中,如棚圈建设、饲草料地开发等,利用扶贫项目资金,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发展,四是着力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反映最迫切的问题。在选定项目时,优先考虑农牧民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与农牧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如哈拉乔拉卫生室建设、别斯铁列克村吊桥建设等,都是农牧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乡及时把它列入**年扶贫项目中,进行申报。通过科学论证、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建议,我乡正确把握扶贫工作为贫困人口服务、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结合实际,认真做好了扶贫项目的申报,为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三、责任到人、各司其责,狠抓扶贫项目的实施。

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在于扶贫项目的实施,项目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扶贫效果,关系到贫困人口能否真正受益,摆脱贫困。xxxx年我乡共实施扶贫项目3个,到位财政扶贫资金61万元,完成牲畜棚圈建设46座,购买生产母畜1125只,覆盖贫困户115户,贫困人口623人。为抓好扶贫项目的实施,我乡主要采取四项措施:

一是做到责任到人,组织到位。我乡与各重点村签订项目实施责任状,明细考核标准,每一个项目都有1-2名副科级领导干部负责抓落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出现违规现象,将直接追究第一责任人责任,重则处于行政处罚、轻则批评教育,并将工作完成情况与年底考核相挂钩,同时在每个项目实施时,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确定工作人员,专项负责项目实施,做到项目不结束,人员不撤离;

二是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确保扶贫项目见成效。我乡积极转变扶贫方式,由政府主导式扶贫向群众参与式扶贫转变,通过宣传教育,激发广大贫困户的热情和积极性,发动贫困人群积主动投身于扶贫工作,参与扶贫开发,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通过自身辛勤劳动取得扶贫效果,如在xxxx年实施的两个进村入户项目《**农区养畜》、《玉依塔斯绒山羊养殖》中,贫困户自己四处联系,亲自选购扶贫畜,乡扶贫办为其做好检验、登记、建档等服务工作,贫困户通过精心饲喂、放养,繁殖,不断壮大畜群,实现增收。

三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贫困户自我脱贫能力。为提高贫困人群的生产技能,我乡还专门针对xxxx年实施的项目内容,组织开展了科学养畜、牲畜育肥、三贮一化、基本建筑技术等培训班,培训农牧民群众1200人次,有了生产技术,我乡贫困户投工投劳完成了石木结构的牲畜棚圈40座,发展农区养畜875只,绒山羊养殖350只,改变以往“想致富、没技术”状况,为扶贫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四是强化监督机制,共同维护扶贫成果。为保证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我乡加强了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督工作,首先建立了专门的监督机构,负责监督全乡的项目实施,此机构发现问题后立即要求乡镇整改,在达不到整改效果时,可直接向上一级扶贫组织反映。其次发动群众监督,把项目实施的步骤、对象、资金到位情况、资金发放情况向广大群众定期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乡、村扶贫组织要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种疑问,做到公平公正。确保扶贫项目切实发挥成效,带动农牧民脱贫。

四、群策群力、发挥特色,拓宽增收渠道。

xxxx年我乡在全力抓好县扶贫办统一实施扶贫项目的同时,还进一步发挥本乡特色,广开思路,通过多种渠道,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共同时实现了人均增收225元的目标。

一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我乡主要以牧业生产为主,气候独特,光热条作好,为此我乡以加快畜牧业发,加大饲草料地建设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xxxx年全乡牲畜最高饲养量达9.06万头(只),同比增长3.4%。其中绒山羊3.77万只,产绒量达7415公斤,同比增长3.6%,畜牧业增加收入达45万元。xxxx年我乡进一步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种植籽粒玉米3160亩,占总播面积的36%,种植饲草4727亩,占总播面积的54%,饲草料总种植面积达到总播面积的90%,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饲草保证,同时受今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我乡仅玉米种植一项比去年增收37万元。

二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转移富余劳动力。xxxx我乡根据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加强劳务输出,实现增收。首先组织富余劳动力前往石河子拾棉花,外出务工等,增加收入;其次要求在本乡实施的扶贫开发、水利建设等项目,必须有10%的劳动力是雇用本乡农牧民,通过参加工程建设,增加收入。xxxx年我乡共转移富余劳动力270人,人均增收67元。

第6篇:畜牧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项目名称:   牲畜养殖(羊)

申报时间:    2019年7月2日

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实施单位:**人民政府

项目实施年限:2019年

项目负责单位:**扶贫办、**财政局

**产业发展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 总论

项目名称:牲畜养殖(羊)

项目负责人姓名及联系电话:******

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及规模:为**3户贫困户发放30头生产母羊,每户发放一头生产母羊。

项目建设拟定起止年限及项目建设期:2019年

申请资金来源:申请财政扶贫资金解决。

项目投资总规模,投资组成(申请资金、自筹资金等):

项目总投资3万元,申请财政扶贫资金3万元。

二、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位于**以东55公里的**,东邻**,西邻**,北邻北天山,南邻**,是一个典型的农牧业结合型乡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国道从该镇贯通而过,发展畜牧养殖优势明显。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逐年进行,**贫困户已基本实现畜牧养殖入户项目全覆盖,但部分贫困户具备养殖羊的条件,且有养殖扶贫羊的意愿。

(二)可行性

**通过近几年各层面帮扶力量的帮扶,**户贫困户已于2017年全部脱贫,2016年以来依托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三批发放扶贫牛141头、羊30只,畜牧养殖项目也基本实现全覆盖,部分贫困户具备养殖羊的条件,且有养殖扶贫羊的意愿,对3户贫困户实施畜牧养殖(羊)项目,可一定程度上壮大贫困户生产资料,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项目的提出既符合国家、自治区、**脱贫攻坚工作的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又符合项目区贫困群众的需要。是符合国情、符合民生、切实可行的精品“民心”工程。

四、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为**3户贫困户发放30只生产母羊,每户发放10只生产母羊。

五、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为**3户贫困户发放30头生产母羊,每户发放10只生产母羊,需资金3万元。

(二)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3万元,争取国家财政扶贫资金3万元。

六、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后,可使受益贫困户扩大养殖范围,为项目区贫困户壮大生产资料、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二)社会效益

项目建设主要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分析,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党和政府最大限度地为贫困户提供脱贫致富的基础和政策支持,通过爱心扶贫工程,为贫困户扶持增收致富生产资料,帮助弱势群体脱贫致富,使贫困家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第7篇:畜牧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一、项目提要

1、项目名称:内蒙古鄂前旗毛盖图小尾寒羊良种繁育工程建设

2、建设性质:新建

3、项目建设单位:鄂托克前旗毛盖图苏木 法人代表:林霞

4、建设地点:内蒙古鄂前旗毛盖图苏木

5、项目申报单位:内蒙古鄂前旗扶贫开发办 法人代表:贺西格道格陶呼

6、投资规模及构成:总投资40万元,其中购买种畜38万元,其它费用2万元。

7、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4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0万元,群众自筹10万元。

8、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 项目建成之后,将直接带动毛盖图苏木150户农牧户,可使毛盖图苏木牲畜良种率和单位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良繁体系的建设,畜种质量的改善,销售利润大幅度增长,可使项目区农牧户人均纯收入增加500—800元。

二、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1、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办《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可研报告编制提纲》;

2、农业部《西部地区农业开发建设规划》;

3、国家计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4、鄂前旗“十五”经济建设规划;

5、鄂尔多斯市《建立畜牧业强市、绿色大市的决定》。

三、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1、综合评价 本项目建设对于该地区牲畜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对于探索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发展优质畜牧业,从而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区具有良好的饲养基础,当地农牧户饲养经验丰富,经过培训,完全可以按照先进的技术规程生产建设,鄂前旗有着广阔的草原资源和庞大的牲畜养殖阵地,鄂前旗畜产品清真市场已开始投入运营,已具有很好基础,由于清真市场产品以无污染和高质量而拥有了较高的信誉,对项目产品的销售极为有利。目前市场、产品已与宁夏有长期销售合同。整个项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相比传统牲畜饲养方式,可极大地减轻对草地资源的利用强度,提高牲畜整体质量,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因此我们认为项目可行。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1、农牧民培训和当地的技术服务是保证项目技术路线贯彻执行的基础,必须加强。在项目安排有关建设内容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应在项目实施后就此制定有效的政策。

2、建议尽快实施项目。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第一节 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

毛盖图苏木是鄂前旗的一个纯牧业苏木,XX年全苏木牲畜头数达到19万头(只)。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下,全苏木经济及各项事业建设迅猛发展,畜牧业经济健康发展。在跨入新世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如何使全苏木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如何使全苏木广大农牧民增加收入,是摆在全苏木人民面前的重大问题。鄂前旗党委、政府制定“十五”规划,做出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确立了鄂前旗经济发展的绿色大旗、畜牧业强旗的远景发展规划,全面推动饲养业发展。为适应国家农业部“西部地区农业开发建设规划”和国家计委、经贸委“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等国家产业发展和行业发展规划,特提出“鄂前旗毛盖图小尾寒羊良种繁育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节

项目由来和简述

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鄂尔多斯市“二次创业”也向纵深方向发展,XX年,农村牧区实行舍饲圈养、休牧、禁牧,农牧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鄂前旗畜牧业经济在“西部大开发”、“鄂尔多斯市二次创业”中快速发展,畜牧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发展具有高质量、高效益的畜牧业势在必行。本项目由此而产生,该项目对鄂前旗畜牧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项目初步拟定以鄂前旗毛盖图苏木形成基地+农牧户的小尾寒羊改良、养殖经营格局。根据区域划分,在辖区6个嘎查150户农牧民中实施该工程,通过联户生产、经营的格局,形成一定规模的良繁网络。这将对毛盖图苏木的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对发展舍饲圈养畜牧业,减轻草场压力,全面开展生态建设、治沙防沙、建立“生态型高效益规模化家庭牧场”等都将起到推动作用。

第三节 项目提出的必要性及意义

鄂前旗毛盖图苏木位于毛乌素沙漠腹部,自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草场逐年退化,十年九旱,沙尘暴频发,是边远地区。本项目建设十分必要,一是尽快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是毛盖图苏木一切经济建设的首要问题,所以有必要认认真真、切切实实解决这一重大问题。二是随着农村牧区经济不断发展,改造沙漠,推动生态建设,恢复草场植被,给子孙后代留下“山川秀美”壮丽草原,有必要舍饲圈养、休牧、禁牧、退牧还草。而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养殖业正适合于这个形势。项目的提出正是现阶段农村牧区生态建设的必要。三是毛盖图苏木是个纯牧业苏木,而且以土种山羊和绵羊为主体经济,经济结构单调,单位产量不高,且品质不优,效益低。因此,有必要以畜种改良为主调整优化牧业经济结构,大力全面发展优质畜牧业,提高现代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结构优势。现阶段正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因此,项目的提出正是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必要要求,从各个方面考虑,多方面考查,建设小尾寒羊良种繁育工程是当地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出路。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条件

第一节 项目区概况

牲畜良种繁育项目区选在毛盖图苏木,牲畜总饲养量为18万头(只),项目区位于鄂前旗东北部,与鄂托克旗接壤,总面积约293万亩。风大沙多,气候干燥,十年九旱,全年平均降雨量250—300毫米左右,蒸发量为降雨量的四倍左右,日照时数2800—3000小时,无霜期130—150天,平均风速3米/秒,项目区8个嘎查、34个牧业社、906户农牧户、3399人。项目区以蒙古族为主体,蒙汉民族杂居。毛盖图苏木现有牲畜16.8万头(只),现已开发饲草料基地1.4万亩,打井配套700多眼,建标准化养殖棚圈480处,青贮窖560多处。项目区各农牧户饲草料基地都很好,最少有20亩水地,最多有100亩水地,养殖业基础良好,饲草料充足,资金、劳力、技术等条件已具备,饲养潜力很大。项目广大农牧民已把草场围封,建立了“生态型高效益规模家庭牧场”,户均种植饲草料50亩,家家户户都已建立起了棚圈和青贮窖,饲草料自给有余,已创造了舍饲圈养养殖的各项条件。敖达黑色公路贯穿于项目区,邮电通讯普及全苏木,程控电话遍布项目区。文化娱乐、农贸集市也很发达,南邻敖勒召其镇,北依鄂托克旗,经济社会条件优越,项目具备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条件,对毛盖图苏木乃至鄂前旗的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项目开发的有利条件及可行性

近几年来,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逐渐突出,比重增大,发展快,效益高。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及地方“十五”规划中草场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以草为主、生态环境建设、休牧禁牧、舍饲圈养等方针都为本地区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创造了良好的、前所未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给毛盖图苏木难得的机遇,苏木党委政府已下定决定,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扎扎实实的把以畜种改良为主的畜牧业的重点工程来实施好,把该地区建设为鄂前旗小尾寒羊繁育基地。从拟定项目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资源环境及农牧林水等基础建设来看,项目具有可行性,具备了各方面的条件,一是牲畜改良舍饲圈养,有利于减轻严重恶化的草场的负担,恢复植被;二是该地有足够的饲草料和人工草地,尤其适合于进行青贮,养殖有了最基本的保证,项目实施有现实的可行性。从国家牧区经济建设角度来看,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利有利于牧区经济建设的政策,该地区基础建设大大增强,尤其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生态建设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证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等国家和自治区项目工程以来,基础建设发展更快,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对发展优质、高效益养殖业创造了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雄厚基础。二是毛盖图苏木认真坚决贯彻落实了上级有关农村牧区各项经济工作政策,农牧林水电机全面发展,交通、通讯、邮电、文化等方面长足发展,基础建设牢固,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适应于入世后的新形势,优良畜种的竞争能力很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十分可行,只要认真实施项目,采取妥当科学措施,该项目一定会很好的实现。

第三节 主要制约因素及解决办法

项目实施主要制约因素是资金问题。因此,项目将想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发挥各界的积极性,通过群众自筹、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多方面筹集资金,尽快立项,扶持项目顺利实施,把优良畜种推广到千家万户,并向周边地区输送,提高科技含量,增加农牧民收入,脱贫致富。 第四章 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鄂前旗毛盖图苏木位于鄂托克前旗东北部,处于毛乌素沙漠腹地,南与敖勒召其镇毗邻,东与昂素镇相接,北靠鄂托克旗,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并举的牧区苏木。全苏木共辖8个嘎查,34个牧业社,有农牧户906户、3399人,总土地面积29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80万亩,沙化、盐碱化面积40万亩,占总土地的15%。全苏木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无霜期长,土质肥沃,为发展粮料经济作物、牧草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近年来,该苏木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敖达柏油路从其境内穿过,实现村村通路,开通无线寻呼台、无线接入网,实现村村通电话、公路、农电。XX年粮料总产量突破360万公斤,牲畜存栏数达16.8万头(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31元。发展牲畜良种繁育基地项目有关良好的基础条件。

第五章 市场分析及销售方案

一、市场分析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以建设绿色大旗、现代畜牧业强旗为目标,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的,狠抓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绿色无污染的优势,大力发展肉牛、奶牛养殖和乳产品加工,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有效地带动了全旗经济的发展。 鄂托克前旗是一个畜牧业大旗,XX年度全旗牲畜饲养量达124万头(只),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实施,现代畜牧业经济在国民生产中比重日渐增大,实施的“现代畜牧业示范工程”、“四个千户富民工程”等工程的实施,优良种畜的占有比例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与新任务的要求,优质的畜种进入广大农牧户中是当前迫在眉捷的大事。毗邻鄂托克前旗的地区近年来,特别是党的xx大以后,把发展地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但当前畜牧业经济仍是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过程中的初级阶段,畜群结构比例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是大力调整阶段,优质畜种的市场需求仍很大。 鄂托克前旗毛盖图苏木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体的牧区苏木,畜群结构单调,比例失调,是制约畜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XX年,毛盖图苏木党委政府结合地区实际,制定了XX至XX年远景奋斗目标,并对产业化发展做出了长远规划,拟从XX年至XX年平均以10万头(只)牲畜递增的速度,到XX年达到70万头(只)。根据这一目标要求,该项目区的牲畜改良工程任务就十分艰巨,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将得以大力发展。 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以发展集约型养殖业介导的产业政策,生活消费向营养型转化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趋向,发展优质、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畜牧业是集约畜牧业,这对于拥有丰富草牧场和大面积饲草料种植基地的毛盖图苏木来说,建设牲畜良种繁育基地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产品生产及销售 根据国内外市场的情况及鄂前旗畜产品清真市场的销售渠道。项目产品的销售方案如下: 良繁种畜:XX只,当地及周边地区。 项目产品将突出科技和优质,高效益、高质量的特点,逐步打开并占领市场。 鄂前旗建设“绿色大旗、畜牧业强旗”将是本项目产品销售的主要优势。

第六章 项目建设方案

一、建设规划及内容 改良工程建设:购进小尾寒羊种公羊50只,种母羊400只。改良工程建设拟在毛盖图苏木6个嘎查

1、巴音乌珠嘎查,购进种公羊8只,种母羊68只,项目总投资6.2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

2、乌兰浩舒嘎查,购进种公羊8只,种母羊67只,项目总投资6.2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

3、库伦嘎查,购进种公羊7只,种母羊70只,项目总投资6.0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

4、沙日浩舒嘎查,购进种公羊12只,种母羊70只,项目总投资7.8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

5、伊克乌素嘎查,购进种公羊7只,种母羊60只,项目总投资5.5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

6、巴音什里嘎查,购进种公羊8只,种母羊65只,项目总投资6.1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

二、产品方案

1、繁育区:改良优质畜种1万只,出售XX只。

2、饲草料基地:项目区优质牧草(干草)基地满足良繁基地的饲养需求,且是一家一户小生产形成的良每链,暂不考虑饲草料基地建设。

三、技术方案

1、良种繁育:采用的品种为优质小尾寒羊,采取杂交配种、引种相配等方式,进行良种繁育。 建设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服务体系,为改良基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断提高改良种畜的质量。 由山东梁山地区引入优良种畜。

2、饲草料基地

(1)项目区饲草料基地充足,以就近的农田草牧场为基地,通过采用整地、施肥、播种、中耕清除田间杂草、灌溉以及田间管理等措施,使饲草饲产保苗率达95%以上。

(2)项目区优质人工草地亩产干草达500公斤,饲料专用玉米亩产鲜秸秆3000公斤,亩产籽实400公斤。

(3)牧草以紫花苜蓿、沙打旺为主要品种,玉米以饲用青贮为主要品种。

四、建设期及实施进度 本地区养殖业发展较好,根据项目规划的建设内容,遵循畜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参与国内其它地区类似项目的建设经验,确定项目从XX年开始建设,建设当年受益。

第七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本项目投资估算采取概算指标法进行。引种价格按当地以及产地现行价格估算;投资贷款部门的利息按年息的6.21%进行估算;利用国家和地方开发经营的资金按2.4%的点用费计算。其它投资按照相关行业的有关定额标准进行估算。 按基本费用计,各分项目投资额如下: 良繁工程总投资为40万元,其中购买种畜38万元,其它费用2万元。

二、资金筹措 本项目所需投入资金由申请财政扶贫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两部分组成。在项目总投资中,申请财政扶贫资金30万元,占总投资的75%;群众自筹10万元,占总投资的25%。

第八章 财务评价

依据内蒙古自治区颁布的有关政策和法规以及国家计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财政部农发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可研报告编写提纲》,以国家现行的财税和价格体系下,分析和计算项目的成本、费用、效益及现金流量,编制相关财务报表,计算各种评价指标,以分析本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据以判项目的可行性。

一、产品成本估算 根据项目所用原辅材料在当地的价格,以及同行业的有关调查数据和本项目的实际,对单项成本和费用进行了估算,以此基础上估算总成本费用。其基础数据如下:

1、主要直接原料引种种公羊平均每只按3600元计,种母羊平均每只羊按500元计。

2、销售费用按销售收入的8%计算。

3、管理费用按直接费用的3%计算。

4、建设期内的利息计入项目总投资,其后的利息计入财务费用。

5、正常年修理费按折旧的1/3计算。

二、产品销售收入、税金及附加

1、销售收入 良种繁育年出栏牲畜XX只。项目达产后年总销售收入为80万元。

2、利润及分配 所得税按利润总额的33%计算,正常年税后利润为23.1万元,提取10%的盈余公积后为本项目的可分配利润。

3、盈利能力分析 计算各项财务指标如下: 投资利润率:42.15% 投资利税率:47.23% 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36.62% 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49.42% 税后财务净现值(ic=10%):130万元 税前财务净现值(ic=10%):212万元 税后投资回收期:3.6年(包括建设期) 税前投资回收期:3年(包括建设期)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财力内部收益率远大于12.8%的行业基准收益率,净现值大于零,项目在财务上可行。

第九章 环境影响评价

小尾寒羊良种繁育是属生态保护性舍饲圈养项目,对环境不但没有任何污染和破坏,而且对牲畜的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以畜肥改良土壤、农田加肥等都有很大好处。

第十章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与农牧民增收

一、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本项目建设将使毛盖图苏木养殖从传统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促进当地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辐射和带动当地150户农牧民的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可使当地的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序大大提高。

二、农牧民增收 根据我们的调研,每只改良小尾寒羊的生产成本约200元,出售每只架子牲畜农民可获纯收入400多元。

三、其它影响 项目的实施还将对农牧民进行短期培训,这将有助于提高当地农牧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并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第十一章 组织机构与经营管理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以及在项目建成后,建设单位将以严密的组织机构,健全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措施和完善的营销网络,确保该项目工程的顺利建设和项目建成后的高效运作,达到预期的经营效果。

一、组织机构 毛盖图苏木党委政府对该项目建设十分重视,拟成立政府苏木达任组长,苏木人民政府、农牧业综合服务站等单位参加的良繁基地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该项目的组织协调以及处理和解决涉及与地方有关的疑难问题。并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作为项目建设的决策机构,对项目建设实行全面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有关职能部门,对口负责各自的工作。具体组织管理体系见图。

二、经营管理模式 本项目采取“公司+基地”的模式进行运作和经营。在整个项目的运行结构中,饲草料基地为养殖基地提供饲料,基础畜种由工作人员进行饲养和日常管理,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个良繁基地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项目各环节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基地工作人员在这一共同体中承担着繁育以及仔畜到架子牲畜的饲养任务。领导小组作为本项目的建设主体,承担着牲畜的改良、科技服务。在项目建成后,各环节之间,即饲料种植与良繁基地之间,工作人员与良繁基地之间都要在领导小组的管理和监控、协调下进行单独核算,相互这间通过合同契约,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商业化运作,通过利益杠杆,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不少地方的实践证明,这一运作模式符合规模养殖业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推动农牧业产业化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项目建设的内部管理 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户管理,并由项目总部统一调拨和支配,要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严格实行专款专用,严禁项目资金挪作他用,提高资金效率,保证资金安全运转,对项目内物品购进要多方均价降低成本,节约投资,提高质量。要分类制订详细的项目技术标准,在具体施工中严格执行。要建立项目检测评价,聘请有关专业人员对项目建设的质量优劣、资金使用情况、工程进度、效率等进行全面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改正,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8篇:畜牧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根据会议安排,现对年农村牧区及扶贫开发工作安排如下:

一、年农村牧区工作预期目标

按照盟委、行署下达的“十二五”期间农牧业工作责任目标要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低于300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18亿斤以上,完成退耕24.4万亩,新发展绿色农业9万亩,有机农业0.8万亩,特色农业4.5万亩,完成设施农业建设1万亩。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控制在315万头(只、口)以内,其中,奶牛存栏4.5万头,肉牛存栏18万头,肉羊存栏269万只,生猪饲养量达到24万口,肉鸡饲养量达到100万只。年完成高标准旱作基本田20万亩,新增水浇地5万亩,原水浇地节水改造8万亩。完成人工造林及封山育林30.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2.6万亩,封山育林18万亩。支持新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30个,其中,以土地流转整合为主的种植业合作社11个,其他养殖业和产加销一体化合作社19个,培养盟级示范合作社6个、级示范合作社8个。“新网工程”新建乡村连锁店50个,实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950元。

二、突出重点,力推进农村牧区工作再上新台阶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深入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经营。今年政府继续安排20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和整合农牧业产业化扶持资金2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资金326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化专项资金297万元,退牧还草二期工程项目资金1020万元,盟本级和鄂尔多斯援建补助资金3000万元,革命老区产业化建设资金500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000万元和正在积极争取的“兴边富民”农牧业产业化资金、扶贫产业化资金、整村推进资金及自治区级奶牛养殖小区、生猪养殖小区建设资金,重点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

一是设施农业方面,结合我“十二五”时期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年新建种植面积450平方米的标准化温室大棚3000座。每个园区建设规模达到100座以上,并达到验收标准的每座大棚补贴1万元。任务分别落实在发展设施农业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较高的镇、归流河镇、镇、镇、很镇、、镇和镇。同时,投入5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和整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资金,在农区、半农半牧区苏木乡镇建设450平方米标准化冷棚2500座。每个园区建设规模达到50座以上,并达到验收标准的每座棚本级补贴2000元,有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化项目的地区可享受项目资金扶持;投入35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通过“一事一议”的形式,重点解决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使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功能更加齐,发挥更好的效益。此项工作由农业局牵头,国土、规划、财政等部门配合落实。项目实施必须做到先规划审批,后再建设,确保各项程序不漏,建设质量不差。

二是畜牧业五大基地建设方面,结合退牧还草二期工程,按照整村推进的模式新建户户养畜专业村30个,新建棚圈3400处,其中,每个专业村必须达到100户以上,每户圈舍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每户肉羊存栏达60只以上,验收合格的每户补贴3000元;投入15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新建标准化肉羊、肉牛、奶牛(托牛所)养殖场共计15处。每个养殖场棚舍面积均在2000平方米以上,肉羊养殖场年出栏肉羊达到500只以上,肉牛养殖场年出栏肉牛达到200头以上,奶牛养殖场或托牛所奶牛存栏达200头以上。验收合格的按照棚舍面积每平方米补助50元;投入6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和整合畜牧业良种补贴资金,对新建的15个规模化养殖场引进优质种公畜,加快改良步伐;投入4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新发展养殖规模在5000只以上的肉鸡养殖户20户,每户鸡舍面积均在500平方米以上,验收合格的每平方米补助40元;投入6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新建年出栏300口以上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15个,每个养殖场猪舍面积均在800平方米以上,验收合格的每平方米补助50元。以上畜牧业产业化项目由畜牧业牵头,其他涉农部门和各苏木乡镇(场)力配合,严格按照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规范操作。

三是土地规模化经营方面,投入44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在农区、半农半牧区苏木乡镇新建规模化土地流转面积在3000亩以上的种植业专业合作社11个。新建合作社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并土地流转经营规模达到验收标准的,政府责成农机部门解决30%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同时,奖励40万元的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资金。此项工作由供销社牵头,农机局、农业局等部门配合实施。

四是新技术推广方面,年重点推进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引用和技术指导。结合农业科技体系示范县、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继续完善乡村两级农技队伍建设。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等项目,年内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户500户以上,培训农民10万人次,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300亩。加快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提高太阳灶和沼气的投入利用率。继续推进玉米一增四改、大豆垄三栽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马铃薯大垄栽培等粮食增产四大核心技术,推广测土施肥200万亩。围绕“亩千元田”工程,加大大田蔬菜、架豆、甜玉米等特色种植业和庭院经济推进力度,年内以镇、索伦镇、、镇、镇、镇、镇为重点,种植甜玉米、架豆、中草药、油豆角等特色农业4.5万亩。推广农业保险230万亩,继续实施260万亩良种补贴项目,使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良种化。

(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改善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基础条件。年我整合涉农部门项目资金1.16亿元,重点推进中心村、移民村和项目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整合粮食增产项目资金1100万元,旱作基本田建设资金3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2393万元,财政现代农业项目资金2000万元,土地整理项目资金4157万元,巩固退耕还林后续工程中的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资金800万元,小型农田水利和牧区节水灌溉项目资金850万元,年新增水浇地5万亩,节水改造灌溉面积8万亩,实现高标准旱作基本田20万亩。

以上已经落实的项目分布13个苏木乡镇的50个嘎查村,总建设面积为16.73万亩。通过上述项目建设,年预计完成打机电井1382眼,配套潜水泵1382台套,建设井房1382座,配套变压器126台,配套柴油机发电组292台套,架设高低压线路276.9公里,铺设节水低压管道426.8公里,修建机耕路115.97公里,补植农防林15.15万株。结合项目投资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广泛调动群众积极性,在范围内坚持不懈地抓好农田草牧场水利基本建设,有效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

(三)以实现生态文明化为目标,力抓好林业发展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年上级下达的退耕任务为24.4万亩,人工造林12.6万亩,封山育林18万亩,实施禁牧530万亩,落实草畜平衡704.04万亩,草原围封95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48平方公里。为完成此项工作,整合林业部门的“三北五期”防护林、退耕还林建设资金,水利部门的水土保持建设的各类资金,畜牧业部门的退牧还草封育和人工种草项目资金,盟、本级安排的林果业发展资金及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中的农防林建设资金,搞好农村牧区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一是各地将今年的退耕地块的相关信息务于3月1日前上报林业局,林业局汇总规划和GPS定位后,上报委、政府,并组织落实。

二是继续加强乡两级公路和四旁绿化工作。林业局要抓紧将今年的义务植树和国家项目造林任务指标分解下达,调动各地各方面积极性的同时,重点治理“三山两河”视线区域。投入3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鼓励发展2万亩林果产业。继续加大防火、防虫宣传力度,严格控制野外火源和森林有害生物源头,确保年无大的森林草原火灾的发生,无重大森林病虫害疫情的出现。

三是加大林地禁牧和封山禁牧政策的落实。结合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年农区、半农半牧区面实行年禁牧,牧区达到“草畜平衡”。这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就是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进一步完善生态管护队伍建设,落实管护人员和管护责任。森林公安、草原监理等执法、监督管理部门要集中力量,对偷牧、夜牧、乱开滥垦等违法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

四是继续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争取上半年完成登记发证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项目,使国有林场职工能够早日住进新房。

五是认真组织实施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委、政府要求每个苏木乡镇必须完成一条流域的治理。要通过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重点解决水土流失严重、山洪灾害频发区域的治理问题。水务局要帮助基层搞好规划和项目储备。镇要努力建设好首期农业开发水保治理项目,完成治理坡耕地30.12平方公里任务,镇要完成水土保持治理14.28平方公里任务,归流河镇要完成黑土地治理4.84平方公里建设任务。

(四)以促进耕作机械化为目标,加快提升现代农机化装备水平。紧紧抓住国家的惠农政策,年内计划争取农机具购置补贴1000万元、自治区牧民购机累加补贴200万元,加大对现代农机具补贴力度的同时,投入460万元实施保护性耕作4万亩。年完成机耕作业280万亩、机播作业270万亩、机收作业90万亩、深松100万亩,使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3.2%。加大农机安生产监管力度,年内完成拖拉机安技术检验17000台、无牌拖拉机注册2000台、无证拖拉机驾驶员培训考核1700人,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农机安生产事故。

(五)以抓好“三个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产业发展。一是抓好牲畜“种子工程”,以肉羊、肉牛改良为主,年完成大小畜改良配种130万头(只)以上,完善宝格大山种畜场建设,年内向牧户提供2000只以上优质大尾羊种公羊;二是抓好“增草工程”,年内在牧区建一处3000亩的优良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在农区建一处秸秆转化示范点。完成人工种草50万亩,其中,种植多年生牧草10万亩,种植一年生牧草40万亩;三是抓好退牧还草工程,年完成围栏封育95万亩、草地补播35万亩、人工饲草料地建设2万亩,棚圈建设3400处。同时,以防治牲畜口蹄疫、布病、猪蓝耳病、猪瘟、禽流感和鸡新城疫等六个强制免疫性疫病为重点,面做好畜禽免疫工作,各项免疫密度必须达到100%。特别加强布病、炭疽病防治工作,对检出的布病羊部进行扑杀,对健康羊进行灌服免疫。同时今年4-5月份对所有的牛和炭疽病疫区内的其它易感动物进行炭疽免疫,免疫密度要达到100%,确保年布病、炭疽病发病人数下降40%以上,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六)以整村推进为突破口,扎实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七)以扶持优势产业为抓手,加快推进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畜产品加工合作组织建设。积极扶持3000头奶牛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力争4月份开工建设,实现当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依托三江农业1万吨马铃薯深加工项目,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在镇建设2000亩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并带动周边地区15—20万亩马铃薯种植发展。继续扶持永润畜类加工有限公司,促进我肉羊产业健康发展。争取黑龙江建鑫牧业有限公司在我投资发展黑毛猪养殖产业。加快推进王集团在我建设的新农村獭兔养殖项目,争取年内开工建设。

(八)以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为重点,增强农村牧区发展活力。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引导农民多种形式适度规模化经营;经营管理部门要力配合畜牧部门,做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后续工作,依法依规发放《草原使用证》;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案件受理及裁决力度,确保农民的案件逐年减少,政府的负担逐渐减轻;稳步推进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三资”清理登记工作,力争年底面完成“三资”清理登记工作任务。认真实施农村牧区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努力改善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条件;积极探索惠农惠牧政策落实的体制机制,加强资金管理,规范软件建设,及时足额发放各项惠农惠牧资金,面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三、提高认识,力做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

今年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是,围绕实施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三大工程”和加快推进产业化扶贫,力争今年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32%,贫困人口减少1.6万人。

(一)扎实推进扶贫开发“三大工程”。第一,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程。要抓住机遇,研究政策,吃透政策,盯紧项目,抓好启动。一是编制片区规划。目前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与扶贫攻坚十年规划初稿已经形成,正在进一步完善当中。层面要加强与国家和自治区的协调对接,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规划,力争国家和自治区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和新兴产业化项目优先向我布局安排。二是抓好启动实施。今年我将启动11个嘎查村的连片开发项目,集中改造危房840户,涉及财政扶贫资金4088万元。三是创新开发模式。坚持连片开发与工业布局、城乡统筹相结合,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相结合,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涉农部门年度项目相结合、村容村貌整治与优化农村牧区发展环境相结合,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整体推进。第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今年我要完成12个贫困嘎查村整村推进任务。首先要落实具体扶贫措施。以促进增收为核心,根据具体情况和贫困户意愿,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逐村逐户落实扶持措施。其次要保证集中投入。结合今年盟启动实施的新农村新牧区试点及我确定的中心村建设三年规划,融合各种涉农涉牧资金、厅局帮扶资金和集中连片资金,集中组织投入,重点实施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牧户”工程,确保抓一个成一个,力争到年实现78个特困嘎查村基本达到新农村新牧区标准。再次要实现“四有三带动”。每个嘎查村要有一个科局定点帮扶,有一名副处级以上干部联系,有一名驻村干部包扶,有一名大学生村官,通过企业带动、能人带动、党员带动的方式,扶持贫困嘎查村整体脱贫,确保整村推进工程取得实效。第三,易地移民搬迁扶贫开发工程。坚持规划先行、群众自愿的原则,整合利用生态移民、草原补奖、扶贫开发等方面资金,重点对水库移民、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和条件成熟的村屯实施易地移民搬迁和移民扩镇。兴安村要在完成整体搬迁入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建设,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年底顺利通过自治区验收,为争取下一批移民项目打好基础。同时,抓好中胜村四社移民搬迁工程,将危房改造、草原生态奖补安置转移等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力争年内将中胜村四社153口人转移安置到兴安村。积极争取游牧民定居工程和草原生态奖补转移安置项目资金,支持满族屯满族乡移民安置工作。

(二)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涉农涉牧项目要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要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积极推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规模化生产模式,力争实现每户有一项增收项目、嘎查村有特色产品、苏木乡镇有产业化基地。据统计,目前境内的23家砖厂、金昌公司大米加工、绿蓁公司脱水蔬菜加工、白辛沙果深加工等已经投入生产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和正在争取建设当中的牛屠宰加工、镇三江农产品深加工、集团3000头奶牛养殖示范项目等面启动后,中小型企业年就地转移安置人数可达3800人以上,人均务工性收入达8000元以上,为当地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搭建了平台。所以,各地、各部门要加大对本地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力度,促进贫困嘎查村农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努力开展公益性岗位,促进新生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稳定就业,稳步增收。

(三)继续做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本着动态管理的原则,一部分脱贫户需要销号,部分返贫户需要继续录入,特别是国家提高贫困标准后,我贫困人口达13.9万人,录入工作加重。同时,启动片区国贫国家贫困监测工作后,需要定村定人对生产经营活动和收入支出情况进行面监测,录入国务院扶贫办扶贫统计监测系统。我需要确定5个嘎查村,每个嘎查村抽20户进行定点监测。这两项工作系统性强,涉及面大,工作量大。各苏木乡镇(场)和直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安排专人负责,确保按时完成统计、录入工作,保证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和连续性。

第9篇:畜牧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一、基本情况

(一)总体情况。

 永安镇地处大兴安岭南麓,突泉县最北部,素有“突泉北大门”之称,东与吉林省洮南市接壤,南与东杜尔基镇相接,西与六户镇相连,北与科右前旗白辛乡毗邻。111国道和省际大通道纵列从境内腹地通过,距乌兰浩特市50公里,距县城54公里。永安镇属浅山丘陵区,镇内有海拔800多米高闹牛山一座,塔克吐河和哈拉沁河年径流量0.8亿立方米。全镇总面积416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行政村、1个社区、63个自然屯,总户数9310户、25668人。其中:汉族人口11548人,蒙古族10493人,其它少数民族3627人。有房户6460人,常住人口19376人。共有低保人口1095户2122人,五保户104人,退伍军人264人,60岁以上老人6049人。共有基层党组织25个(其中3个党总支),正式党员794名,预备党员13名,流动党员156名。

(二)资源状况

全镇共有耕地23.86万亩,人均9.29亩,其中水浇地8万亩,人均3.1亩,林地面积21.4万亩,草场面积8.2万亩。粮食品种以玉米、大豆、谷子、葵花为主,裸地蔬菜以白菜、萝卜、大头菜为主。境内有喜利多铜矿、杜乐砖厂、永乐砖厂、杜乐蒙古族工艺品厂、乐佳食品有限公司、杜兴萝卜干厂、万和酸菜厂、永发食用菌基地,哈拉沁肉羊养殖小区、四家子和靠山秸秆转化厂等工业企业。庭院经济主要有果树、大榛子、食用菌、葡萄、粘玉米、蔬菜等。

(三)产业发展情况

我镇产业结构主要围绕土地流转、订单农业、小畜换大畜、优畜换劣畜等方面进行调整。主导产业除大田种植外,培育了肉羊肉牛养殖、裸地蔬菜种植、食用菌栽培、果村经济林等一村一品项目。

一是肉羊产业。发展以三阳牧业为龙头的肉羊产业,肉羊存栏10万只;二是肉牛产业。以田田顺合作社为主要带动,结合牧业再造突泉工程发展的肉牛产业,肉牛存栏2800头;三是食用菌产业。以永发村菇丰菌业有限公司和永安村佟喇嘛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种植香菇、滑子菇、杏鲍菇、灵芝、木耳等十几个品种,年可生产菌棒320万棒,产品远销北京、沈阳、浙江、江苏等地;四是裸地蔬菜。以绿兴食品公司、万和酸菜厂为依托,辐射带动杜兴、永乐等村发展裸地蔬菜种植,品种以萝卜、白菜为主,种植面积5000亩,年加工萝卜1万吨,产品出口韩国;五是马铃薯种植。发展马铃薯种植基地,在永久、永巨等村种植马铃薯500亩,通过合作社带动,以马铃薯为原料在永久村进行粉条加工;六是乡村旅游。以哈拉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永安村柳树湾度假村为依托,打造蒙元文化乡村旅游,建设农家院、采摘园和餐饮一条街等旅游产业;七是杂粮杂豆。以永乐村、杜兴村和永安村科技示范园区为依托,发展杂粮杂豆2000亩。

(四)精准脱贫工作情况

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75户2822人,已脱贫493户1055人,未脱贫782户1767人,2018年计划脱贫429户1046人。

一是产业落实情况。截止9月底,贫困户通过自养牲畜、入股分红、护林员就业、承贷分红、黑木耳栽培、芦花鸡养殖、政策兜底等措施脱贫498户、1066人,扶贫成效明显,贷款手续已做完。其中,贫困户资产收益269户554人,三阳牧业“铁畜代养”带动贫困户161户346人;哈拉沁村春莲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73户123人;突泉县泉龙牧业有限公司带动贫困户35户85人;黑木耳种植带动贫困户35户91人;突泉县宝润红酒公司承贷分红带动贫困户215户;芦花鸡养殖带动贫困户286户。

二是危房改造情况。2018年我镇经第三方鉴定,有CD级危房1010户,目前已改造完成918户,其中新建299户,维修619户,目前我镇CD级危房存量为92户,正在加快推进速度,确保,在11月10日前危房全部清零。

三是健康扶贫方面:贫困户已全部免费享受农村合作医疗,已免费体检2321人,并建立了健康扶贫档案,享受大病救助17人,政府兜底7人,享受家庭医生个性化签约服务包892人。

四是教育扶贫方面:我镇贫困户享受教育扶贫共173人,其中学前教育阶段享受教育扶贫政策6人;义务教育阶段享受教育扶贫政策107人;高中教育阶段享受教育扶贫政策9人;盟外就读学生享受教育扶贫政策5人;大学新生(新生以外)享受教育扶贫政策28人;享受“雨露计划”教育扶贫政策16人;普通高校新生入学资助2人。

五是生活救助方面:享受生活救助贫困户60户124人,已发放生活救助补贴资金共计29.76万元。

六是“三大”工程情况。(1)牧业再造突泉工程。已完成牧业再造突泉工程贷款手续6个村599户,发放贷款599户1895万元,已经购买大畜501头(只)。(2)党群心连心工程。注册“靓丽永安”公众号1个,组建村屯“党群心连心”微信群24个,入群5000多人。在平台上广泛宣传和公开公示镇村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和相关政策,梳理群众诉求,搭建“政策措施下行、诉求问题上行”的平台,有效解决政策宣传不到位和诉求解决不及时的难题。(3)素质提升工程。重点是加大宣传和落实力度,通过农民夜校、积分制管理、入户一对一讲解等多种方式,宣传党的政策,鼓励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勤劳致富、孝老爱亲、劳动光荣的典型,提高新时代新型农民综合素质,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打牢思想基础。

七是驻村包扶情况。截至目前,在扶贫工作中,全镇有县级包扶领导4人,厅局帮扶单位3个(自治区水利厅、自治区国税局、神华准能公司),盟级帮扶单位3个(住房公积金、安华保险、疾控中心),县级帮扶科局有财政、发改、经信、统计、环保、国税、教育、卫生8个单位,共选派第一书记15人,驻村工作队员63人,我镇和科局共有包户干部350多人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在管理上严格落实“周例会、月调度、季报告、年总结”的考核机制,实行“钉钉”签到,确保干部驻得住、有效果。

八是京蒙对口帮扶情况。2018年7月,京蒙对口帮扶工作启动,良乡镇与我镇结成一对一携手奔小康帮扶单位,重点在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合作交流。经过双方协商和多次沟通,良乡镇计划投入30万元的扶持资金用于我镇的扶贫产业,主要发展肉牛养殖,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已确定用于购买安格斯基础母牛,养殖场已建完,地点在永安镇永乐村。9月10日,与北京航天恒丰企业进行对接,已签订合作协议,在三阳牧业生物菌生产方面给予技术和原材料优惠支持,利用三阳牧业现有设备,委托加工航天恒丰的产品,增加企业的收益,通过增加企业收益支持所帮扶的永巨村产业发展,计划每年扶持不少于10万元。同时计划支助大学生1名,每年1万元,到毕业为止。

二、下一步发展目标和重点

永安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和资源优势,在做好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下一步的发展目标以打造民族团结为特色的旅游产业,重点有以下几个思路。

一是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四家子村为依托,打造蒙元文化特色村,风情小吃一条街,蒙古手把肉一条街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景区;

二是以省际大通道、111国道和永巴等旅游线路为依托,重点打造京津冀、阿尔山等旅游驿站,着力开发杜乐、杜兴、永乐、永安等村的路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