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畜牧业前景范文

畜牧业前景精选(九篇)

畜牧业前景

第1篇:畜牧业前景范文

1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背景

1.1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草食畜牧业是现代畜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区草食畜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但是生产总量和生产方式仍然明显滞后,尤其是饲草料供需缺口巨大,严重阻碍了草食畜牧业乃至整个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步伐。

1.2农牧结合的需要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一连增”,但是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巨大约束,“调结构、转方式”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当务之急,迫切需要加快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

1.3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推行“粮改饲”种植结构调整,变粮、经二元种植结构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增加青贮玉米、青贮甘蔗和优质牧草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通过粮食过腹转化增值,加大农家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才能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农业之路。

1.4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据统计,从1990年到2012年,我国人均口粮消费下降了16%,肉蛋奶消费上升了226%。未来的粮食问题不是口粮短缺,而是饲料粮保障问题。大家普遍认为小麦、玉米、稻米是人们俗称的粮食,其实,畜产品实际上也是粮食。从这个角度来讲,发展食草型畜牧业也是为了改善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选择。

1.5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国家更加严厉的环保法规相断出台,特别是我区“美丽广西”建设活动的全面深入推进,对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排放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粮改饲,可以将养殖粪污施肥还田,很好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符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符合国际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2发展前景分析

2.1粮草资源丰富

广西气候温暖、降水充足,适宜鲜草生长,目前天然草地有1688万亩,可利用面积1266万亩,年鲜草总产量900万吨。另外,玉米是广西第二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894万亩,玉米籽粒产量269万吨,秸秆产量540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48万吨;甘蔗是广西最大宗经济作物(广西是全国产糖第一大省),种植面积1620万亩,原料蔗产量7630万吨,秸秆产量2290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120万吨。丰富的粮草资源为广西推进“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奠定了有利基础。

2.2草食畜牧业基础好

“十二五”期间,我区畜牧业稳步发展,主要畜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2015年末,我区牛存栏445.94万头,出栏149.28万头;羊存栏202.64万只,出栏205.33万只;奶水牛存栏8.98万头,鹅出栏1082.4万只,兔出栏757.1万只。良好的草食畜牧业基础,对牧草饲料需求量非常大,发展“粮改饲”有可靠市场。

2.3产生效益可观

2.3.1经济效益

我区种植青贮玉米亩产量大约为6吨/年(全株),按照目前我区收贮公司对全株青贮玉米收购价350元/吨计算,亩产值2100元。而种植普通玉米亩产玉米大约0.9吨/年,按收购价2000元/吨计算,亩产值1800元。种植青贮玉米比普通玉米每亩增收300元/年,提高16.67%。以试点项目计算,种植青贮玉米饲草料2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4200万元,助农增收600万元。而据资料可查,全株青贮玉米的可消化率可以比秸秆加玉米高30%以上,一般每3~3.5千克全株青贮玉米中约含0.5千克玉米籽粒。如育肥牛每天喂青贮玉米20千克或喂玉米秸秆加玉米粒26千克(24.5千克秸秆+1.5千克玉米粒),同样获得日增重0.6千克;按市场青贮玉米青贮料600元/吨、一般玉米秸秆青贮料400元/吨计算,每天喂青贮玉米成本为12元,而喂一般玉米秸秆加玉米粒的成本12.8元(玉米粒2.0元/千克),喂青贮玉米比喂玉米秸秆加玉米粒减少饲料成本0.8元,饲料成本降低6.25%。

2.3.2社会效益

规模发展“粮改饲”草食畜牧业,既可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还可以对稳定肉制品、奶制品市场供应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可拉动家畜屠宰业、餐饮业的蓬勃发展,增加税收。全株青贮玉米收割时省去了脱粒、晾晒、处理秸秆等环节,能够有效缓解收割时农村缺青壮年劳动力的问题。另外,规模种植青贮饲草料,也需要一定的劳动力,按人均可种植5亩计,每种植1万亩可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同时,大规模推广粮改饲,可以拉动肉牛、肉羊等草食家畜养殖业的发展,并可带动辐射周边农户,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生态乡村”建设。

2.3.3生态效益

“粮改饲”的前提是一定要种养结合,草食家畜养殖产生的粪便经过处理后,就近消纳利用,既可以培肥地力,又可改善耕地结构。“粮改饲”还可以带动秸秆循环利用和转化增值,通过全株青贮养殖,不仅不用考虑秸秆的二次收贮问题,而且还避免了秸秆焚烧引起的环境问题。也就是通过收集家畜粪尿,推广“家畜-有机肥料-粮食(牧草)”生态养殖模式,促进生态能源开发建设。同时,利用家畜粪尿或沼渣,起到了改土肥土的作用,解决因化肥用量越来越多所造成的土壤理化性状日益劣化的问题,同时减少了化肥用量及有害物残留,这既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又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3存在的问题

3.1种养加工生产规模小

种植业各家各户小地块分散种植,养殖场和饲草加工厂规模也小且分散,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导致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益低。

3.2“粮改饲”尚未形成产业

由于“粮改饲”刚起步,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种植、加工、销售和养殖产业链还没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形成,没有形成一体化,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3.3机械装备和科技支撑不强

没有适合南方坡地小块地作业的饲草收获机械,人工收获成本高;青贮微贮加工储存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突破;缺乏适合广西的优质高产青贮玉米品种。

4建议

4.1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粮改饲”工作的顺利实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新常态下发展现代畜牧业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畜牧业工作的领导。要高度重视“粮改饲”工程推进,形成从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机制,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围绕发展中遇到的,如金融协调、土地流转等问题和困难,不断优化完善扶持推进粮改饲发展的政策,营造出有利于粮改饲发展的政策环境。

4.2推广试点经验及时总结

兴宾区、武宣县作为我区2016年“粮改饲”试点县的好做法好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并加以推广,遵循政策引导、农户自愿、市场拉动、因地制宜、合理改种、种养结合、为养而种的原则,根据草食家畜养殖规模和发展潜力和当地土地、水资源、气候等自然因素,结合种植条件,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合理选择“粮改饲”作物种植品种,发挥耕地产出最大效益。

4.3加大资金投入

通过中央财政资金的补助引导,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群众投入的积极性,特别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尽可能吸引社会力量和资金来参与“粮改饲”项目实施,积极协助项目承担主体通过贷款或引进民间资本,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融资机制,确保饲草料种植和收贮工作任务按时完成。

4.4提供技术支撑

成立“粮改饲”技术指导小组,由县(区)农业、水产畜牧兽医部门分管领导担任正副组长,县(区)农业、水产畜牧兽医部门二层有关单位负责人和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水产畜牧兽医站站长为成员,并以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广西畜牧总站等相关科研院校为依托,解决种植、青贮和加工环节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在种植加工等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开展技术指导,加强协作攻关,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学习培训与技术交流,提高技术支撑水平。

4.5加大宣传力度

第2篇:畜牧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 生态观光畜牧业;景区设计;养殖模式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248-03

将观光畜牧业和生态养殖有机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新兴的产业模式——生态观光畜牧业,其核心是畜牧旅游的生态性,是利用生态资源的一种旅游活动,因此,生态观光畜牧业示范园区既是观光园又是生产基地,生态观光畜牧业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必须遵从科学性,使其具有产品生产功能;作为旅游园区,又必须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以满足人们的视觉亲历和心灵感受[1];示范园区的景区设计就是利用农村养殖设备与空间、农牧业生产场地、农牧业产品、农牧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适当的规划设计,以发挥生态农牧业生产效益,在满足游客旅游休闲需求的同时,给游客带来农村和农牧业的知识,将旅游休闲和增长知识结合起来[2]。

生态观光畜牧业园(区)建设,应因地制宜进行设计,位置可选择自然风景条件较好及畜牧业资源丰富的风景区周围,还可在草原、山地草场、养殖牧场、农场、林地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可选择利用周围已有的名胜古迹、人文历史或现代化农村等地点建设园(区),展示农村悠久古老的历史文化或崭新的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观风貌;园址选择应结合区域的经济技术水平,规划相应的园区,水平条件不同,园区类型也不同,要规划用地,留出适当的发展备用地;景区设计在考虑其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持园区与外部区域的联系与协调,营造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园区园林化”。

1 景观规划功能定位

在进行规划前,首先要明确景区规划的功能[1,3]。虽然观光园区是将休闲和生产相结合,但其功能依然有侧重点。如果园区侧重观光旅游,在设计时,就要注重植物搭配,营造良好的景观,愉悦身心,以旅游带动畜牧业的发展。如果园区侧重产业生产,应该将重点放在养殖园的生产和示范方面。确定园区的发展重点之后,就可以打造园区的主题形象。主题形象是根据市场调查情况,结合园区本身的资源状况确定的。一个立足自身资源,适合市场需求的的主题形象可以使示范园区的特色得以凸显,能够打造自己的风格,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4]。一般情况下,景观园区的规划可以分为以下4个功能区:一是生态环保种养区。该区域主要包括种植区和养殖区。种植区可以种植蔬菜、水果、饲草等;养殖区主要是生态养殖各种动物。种植区和养殖区合理布局,种植区可以作为畜禽养殖隔离带,起到工程防疫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将养殖区的粪污进行处理后,施用于种植区,促进其发展。二是能源循环展示区。该区域主要包括新型能源区和有机果蔬区。新型能源主要是指利用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生产沼气和发电,用于生活燃料和生产用电;有机果蔬区是指有机肥用于饲草、饲料和果蔬种植,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三是安全食品加工物流区。设置于种养区,基础设施配套到位。四是商务休闲服务区。设计办公、旅社、会议中心、现代农业科技展览中心、素质拓展基地等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以户外休闲、旅游度假、现代农牧业为核心的休闲商务中心。

2 生态畜牧业观光景区布置原则

传统的畜牧业发展以生产畜禽产品作为最终目的,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观光畜牧业与传统的畜牧业其共同点是其主要内容都是畜牧生产,但生态观光畜牧业不以生产畜禽产品为最终目的。生态观光畜牧业是在进行生态养殖的基础上,通过观光休闲,在获得畜禽产品的同时,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的需求,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发展观光畜牧业,先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营造有特色的景观,才能吸引游客[5]。生态畜牧观光园区布置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突出特色

生态观光畜牧业的目的是吸引游客前来开展观(赏)、品(尝)、娱(乐)、劳(作)、科(教)等活动,以农牧业为基础,以旅游为手段,以城市为市场,以参与为特点,以文化为内涵;为使园区在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看农家戏、观农村风光、带农特产品”的旅游消费中实现增收,必须在生态原则上集中建设一批养殖、种植园区,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带;规划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当地资源的潜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养殖园区。要避免生态观光畜牧业园区设计千园一面、缺乏新意和吸引力,营造出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种植养殖景观,如特菜种植、特禽养殖、牧区天然草原草场和自然人文景观。

生态观光农牧业旅游资源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要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包括培育绿色观念,推行绿色标准,实行绿色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开展绿色经营[6];在观光旅游经营中充分利用生态畜牧资源和乡土资源(如特色畜产品、特色蔬菜、尝农家饭等),既体现对资源的深化利用,提高附加值,又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2.2 以人为本,注重文化景观的营造,做到景观风格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规划生态观光畜牧业园时,需要游客更多地参与到种植、养殖、畜产品加工、乘骑、使役等劳动中去,体验自己动手的乐趣,游客的行为活动成为构成景观的重要要素,规划要充分考虑人的行为活动空间,使之成为景观的一个重要部分,真正体现劳动+休闲的模式。

在规划考虑人景交融的同时,尽可能保持养殖区、乡村等原貌,体现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远离复杂,远离功利,远离雕琢,远离装饰,保持乡土文化的简略和淳朴;保持原生态是生态观光景区设计大原则;生态观光旅游景区一般都面积广阔、村寨相连、山水相依,有田舍、牧场、圈舍、森林、草场草地、动植物、山崖巨石、溪涧港湾或者江河、大漠、海洋等,这些“原生态”旅游资源都是不能过多人为干涉或扭曲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的节日民俗更是不可替代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因此生态畜牧业观光规划设计必须突出原生态性,留“乡味”,传承乡土文化[7]。

2.3 兼顾生产与观光的功能

生态观光农业的重要特点是将生产和观光功能结合起来,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生产是基础,只有在生产基础上,开发其生态观光功能,将传统的生态畜牧业生产通过规划设计融入周围环境,使其景观满足游客的观光需求,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例如,挖掘地方文化底蕴并结合当地产业传统,实施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不断开发农牧业生态和休闲功能,大力开发山、水、场、园、林、庄等旅游资源,鼓励发展“名特优”特种养殖,形成由几个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区域特色经济架构[8]。推行健康养殖方式,按草牧、农牧、林牧、渔牧、牧沼等相结合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养殖;坚持非均衡发展,打造优势区域,一园一品或一园多品;或推进专业化养殖,建设优势产业村镇,形成一村一品、数村一品或一乡一品,大力发展生态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镇,逐步建设成生态家园小区、生态畜牧养殖小区、生态农业小区、旅游观光农牧业小区。

3 生态农牧业观光园区养殖模式

生态观光农牧业是将观光与休养、体验与游乐等结合在一起,农牧业既具有丰富膳食的功能、动物生产功能、社会生活服务功能、调节生态功能,也具有旅游观光功能、文化功能和示范教育功能等,融生产、生活、生态和示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生态观光畜牧业是对有明显优势的生态畜牧业和观光旅游业进行综合开发,使种草、养畜养禽、林业、种植业、旅游等作为一完善产业链条,形成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共生关系的良性循环,做到资源共享、统一规划、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形成“1+1>2”的开发模式[9-10]。

3.1 区域开发模式

生态观光畜牧业的养殖模式要以畜禽养殖为中心,重点解决养殖中的粪污问题,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当地风景区,因地制宜配置其他相关产业(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无污染处理业等),形成各个环节相互平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正常、高效、无污染的配套系统工程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生态流循环再生原理为指导设置生产功能区,涉及产业有种植业、林果业、水产养殖业、畜禽养殖业、蜂业等,在提高农业景观生态、经济效益的同时,注意提升景观美学价值,为生态旅游营造出更优美的环境,根据不同区域选取相应模式[9];观光生态畜牧业具体主要有山地、平原、山塘库区等3种形式:一是山地模式。山区区域多林木、果木,园区模式建议以放养为主,与林果业相结合,达到生态、观光、畜牧三者结合的目的。游客在园区可以采摘、山间游玩、购买农牧产品。林区养殖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注重疫病防治,强化防疫措施,做好林区防护设施,避免游客在游玩中发生危险。该模式建议以林下养禽为主,以避免小型园区在屠宰过程中产生问题。防护林的建设还可加速土壤脱盐熟化,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起到良好的生态保护作用。二是平原模式。利用荒滩植草发展牛羊为主的牧业生产,油葵与养蜂相结合;利用滩涂草地资源和作物秸秆,扩大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规模经营。平原地区经济作物多,应以果蔬为主,可考虑通过以沼气工程建设为纽带,用畜禽粪便、秸秆生产沼气,用沼液灌溉作物,沼渣作有机肥,形成畜种、沼气、作物的良性循环,形成“牧—沼—果(蔬)”的循环生产格局。建立林-菇型、林-鸡型复合生态系统,突出生态养殖理念,特别注重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把实现粪污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作为项目建设目标。结合现有的采摘形式,鼓励有机认证、绿色认证,以有机水果、绿色食品、生态肉蛋奶为卖点,吸引城区游客消费。三是库区模式。对海河泽等滩涂可采用农牧渔工多种模式进行综合开发[11]。库区渔业推行健康养殖模式进行鱼塘标准化建设,在鱼塘周边建排污渠道,实行污水与养殖水分开,以保证生产养殖达到无公害标准,同时排污水可用于农作物灌溉,对鱼病采用中草药防治方法。这一模式可以充分利用鱼塘污水灌溉作物,达到生态循环,同时可建设树下垂钓、作物采摘、全鱼宴特色餐饮等项目,吸引游客消费。

3.2 生态养殖模式

设计生态农牧业观光示范区或园区要因地制宜,以生产为主体,提供游客休闲、产品为主线,突出生态养殖;选择合适的生态生产模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生态农业生产设计,以此实现农业系统结构的合理[12]。一是种养结合,养殖项目必须和种植项目结合,做到粪污无害化循环处理,形成绿色或有机种植如蔬菜、水果、菌类、温棚种植蔬菜园,可以提高商品自给率,做到吃得好,拿得走。在养殖和体验区域,其设施要考虑安全性,同时应确保整洁。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体验园、有机水果区,温室蔬菜园区等,瓜果成熟季节可以进行采摘体验;养殖服务内容有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乳制品品尝、奶吧;生态养鹿,开发鹿茸制品,鹿产品、喂鹿童趣;养羊如绵羊、山羊、奶山羊,羊肉或毛制品、羊奶等。二是与林木结合的生态养畜和生态养禽,如林下养鸡,河塘养鸭养鹅,特种家禽养殖;畜禽粪便直接用作农作物有机肥,达到生态循环经济的要求,并使畜产品品质得以提升,提高了经济附加值,肉蛋奶受到游客欢迎,提高园区收入。三是畜禽、土地认养,开辟出租服务,为游客提供种植、养殖天地,平时代管理,如宠物代养、代管理等。四是各种特色服务,游客可在园区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游玩,有自助烧烤、采摘、垂钓、园区劳作、体育运动等多种娱乐项目,利用农家餐饮、山间野味吸引了大量游客如野地种植的蔬菜、野地圈养的鸡、鸭等;该园区依山而建,游客可以随时到山中游玩,同时园区为游客提供KTV、室等多种娱乐方式,使游客有多种休闲方式可以选择。在生态园景观的规划区让游客品尝以绿色、无公害为特色的农家餐饮,使游客通过品尝该农家菜的新鲜和美味后,感受农家的气氛,放松心情,享受农家的自然与纯朴[11-12]。

4 结语

观光生态农牧业开发模式主要依托生态村、风景区和农牧业园(牧场、林场、生态菜园、茶园、果园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设兼具生产和旅游功能的农牧林渔业观光生态园,将生态农牧业与旅游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生态环境作为第一要素,以达到充分利用农牧业生态、土地资源和太阳能,延长产业链的目的。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经营管理生产,以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

5 参考文献

[1] 曹琼,李雪娇,麦热耶木·艾散,等.城市观光奶牛场发展策略探讨——以深圳光明农科大观园为例[J].绿色科技,2012(6):10-12.

[2] 郑军和,史建民.山东省区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2):203-206.

[3] 李同升,马庆斌.观光农业景观结构与功能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2,21(2):77-80.

[4] 徐海顺,卞新民,汤国辉.城郊矿区废弃地观光农业生态规划[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275-279.

[5] 李彦苇,陈霞.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布局的原则--以赣榆县观光农业发展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2(8):362-363.

[6] 尹华光,王晓彤.试论绿色旅游的实现形式[J].生态经济,2006(3):114-116.

[7] 汪升华,陈田,刘洋.都市郊区生态旅游地规划与开发的核心理念[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1):49-52.

[8] 李晓颖,王浩.“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5):300-306.

[9] 李金才,邱建军,任天志,等.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功能与效益分析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3):46-50.

[10] 刘常珍.镇江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践与对策建议[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4):52-54,59.

第3篇:畜牧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畜牧业;应用现状;前景

信息技术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很重要作用,但是也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畜牧业发展大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传统产业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1信息技术在畜牧业发展中的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运用在畜牧业行业的时间比较晚,还处在发展的初期,主要运用在档案信息记录、饲料配比率计算、模拟系统设计等比较普遍。在养殖场地使用相应的管理软件对畜种的生命体征状况能够进行及时的检测,使养殖场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的科学规范化。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畜牧业的养殖过程中,能够对畜种的产量盈亏情况进行准确记录、分析等,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在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对育种的数量、饲料配比量等都进行严格的把控[1]。但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畜牧业养殖者思想比较传统、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相应的信息计算管理知识和技术,不能够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利用;第二,相应的信息技术设施价格贵,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有的养殖户受到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根本不能够承受这样的经济压力,使得信息技术运用在畜牧业中受到了限制;第三,国家政府部门缺乏重视,对相应的畜牧业信息技术人才培训力度不足,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畜牧业发展的作用。

2信息技术在畜牧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2.1物联网技术,实现精细化管理

物联网计算是一种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测和管理的一种新型的网络技术[2],将其应用到畜牧业中是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畜牧业产业发展创新的关键。就奶牛来说,把这一计算应用到奶牛的养殖过程中,能够对畜种奶牛的饮食状况、产奶总量等进行监控,对养殖人员合理的饲料分配,疾病的防范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将扫描技术运用到养殖过程中,不断地调整更新技术,达到精细化管理的效果,降低养殖风险发生几率,促进畜牧业养殖的精细和智能化发展。

2.2建立溯源体制,保障食品安全

所谓的食品安全的溯源体制,指的是各类食品在销售时期的每一个环节,包括(畜牧养殖、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餐饮等环节)中,都要经过严格的监控和管理[3],使得所销售的产品具有安全性。这一体制的建立,可以使管理体制变得更加规范,弄清管理的职责范围,对所生产的食品进行严格的把控,避免不合格的食品流通到市场,使食品的质量安全得到一定保障。以猪肉为例,在对猪养殖的过程中,需要给每头猪挂上耳标,也就是仓库管理系统,保证其和数据库中记录的猪的种类、数量、健康程度等相符合,能够方便对猪养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追踪检测。猪被屠宰的时候,应该将原有的耳标换成GSI标识,再将收集到的每头猪的情况记录到相应的管理系统中。将在猪肉售卖的过程中运用GSI标识方便对该食品的流通方向、存储状况等各类信息监控和管理。在食品售卖的过程中,购买者能够利用计算机、手机、短信等各种方式对食品的供应和销售状况进行了解,实现溯源。

2.3互联网+,更新传统畜牧业体制

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给各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2015年。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互联网+”纳入进去,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将传统的畜牧业和互联网联系在一起,实现商品的交换,是电商必须要完成的,这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畜牧行业的电商工作,一定要找准合适的发展模式,不能够盲目定位,要做到线上与线下的和谐统一,再利用微信、淘宝等作为食品流通的途径,减少营销所需的资金投入。另外,还应该找准食品发展的特色,深入挖掘产品的内涵,树立品牌形象,降低风险发生几率,利用合适的平台,满足消费者实际的需要,将互联网和畜牧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3结语

信息技术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畜牧业发展体制上的创新。将信息技术运用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在使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对畜牧业相关的养殖和生产工作严格的管理和监控,对相应的数据信息进行准确记录、分析,将畜牧业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传递给相应的管理部门,实现畜牧业的发展更新。因此,科学化、标准化的信息技术是促进畜牧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张杰,董庆土.甘南州传统经济模式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制约及调整思路[J].草业科学,2015(8):65-67.

[2]张继英,师守祥.甘南生态经济建设支撑体系研究(五)保障体系分析[J].草业科学,2014,20(6):79-81.

第4篇:畜牧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无公害畜牧业;发展优势;发展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景东县畜牧业在改革中前进,在发展中壮大,畜牧业由附属农业的副业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但是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解决了“吃饱”问题之后也逐渐过渡为“吃好”,对产品的种类需求不但越来越多,对畜产品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视,无公害畜产品越来越受社会公众的青睐,这使我们清醒意识到在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畜产品的安全问题。

1景东县资源状况

1.1自然资源

景东素有“天然南国”之美誉,它位于滇西南中部,普洱市北,地处澜沧江以东,哀牢山西坡之间,境内群山从集、千峰耸翠,拥有部级自然保护区哀牢山和无量山,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干凉同步。全县有各类型草场13.47万hm2,可利用面积为11.55万hm2,年总产鲜草104.52万t,人工种草729.2hm2,粮食总播种面积45346.67hm2,总产量188000万t,豆类播种面积10211.67hm2,产量15433t,薯类种植3349.87hm2,产量16729t(40%用于饲料)。

1.2生产现状

2016年底全县畜禽存栏3187360头(只)。其中牛存栏78241头,羊存栏141581只,猪存栏445316头,禽存栏2504492只(鸡2384628只)。大牲畜出栏44445头,肉羊出栏92091只,肥猪出栏403959头,禽出栏4320658(乌骨鸡4216758只),肉类总产量45778t,禽蛋产量2001t,畜业产值141696687元。

2发展无公害畜牧业的优势

2.1生态环境优

势景东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工业欠发达,无工业“三废”污染,许多村社还保持着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运用农药、化肥和兽药的观念淡薄。水源无污染,病原微生物均未超标,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是景东县发展无公害畜牧业的优势所在。

2.2畜种优势

多年来畜禽品种的选育及改良工作成效显著,已初步培育出一些耐寒、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风味极佳,生长速度相对较快的地方品种,如:乌骨鸡、黑山羊、黄牛等,它们适应性强,发病率低,用药量少,是开发无公害畜产品的理想品种。

2.3天然饲草、饲料优势

景东县草场绝大多数都是天然草场,其生态环境不被污染,加之近年来国家实施的西部生态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大了对天然草场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同时又新增了许多草场面积,年产数千吨的天然优质牧草。加上景东县种植的大量无农药、化肥的玉米、稻谷及豆类等,为畜禽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绿色能量和蛋白质饲料,从而避免畜禽“病从口入”。优质天然的饲草饲料为大力发展景东县无公害畜牧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4政策、市场优势

(1)中央提出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

(2)生态工程建设,种草养畜项目的实施为畜牧业赢来了优惠政策和一定的资金扶持,能繁母猪保险的开展也为养猪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3)中共景东彝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景东无量山哀牢山绿色生态经济带的意见。市委、市政府提出“生态立市,绿色发展”。

(4)消费者对安全无公害的畜产品要求越来越强烈,对生态无公害畜产品消费需求较多。景东县生产的生态猪及其腌制品——黄草岭、徐家坝火腿,土鸡、黄牛、黑山羊、驴以其特有的肉质鲜美、生态、无污染等优势倍受县、市、省内外消费者喜爱。

2.5农民饲养水平提高,科技意识增强

畜牧兽医技术部门通过几年的宣传培训,种、料、防、管等科学技术己走入千家万户,为大力发展生态、安全、营养成分高的无公害畜产品提供了牢固的饲养技术基础,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工作,为发展无公害畜牧业提供了技术指导。

3发展无公害畜牧业的途径及措施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政府要抓紧制订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及具体实施细则,增强发展畜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畜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及时解决畜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为无公害畜牧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3.2抓好畜禽品种选育及推广

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依据,不断进行品种改良,提高经济效益。具体应做以下工作:(1)猪良种推广:在交通方便的村社全面推广人工授精,在边远山区推广优良品种本交改良,使三元杂交良种仔猪覆盖面达到90%以上。(2)牛品种改良:以推广牛冻精改良为主,使改良覆盖面达到80%以上,主要选择肉用品种进行改良。(3)山羊良种选育及推广:以本地黑山羊提纯复壮为主,选育出无量山系和哀牢山系不同地点的优良种公羊,有计划地进行异地种公羊调配。(4)乌骨鸡良种选育与开发:采取淘汰制选育法,选育出景东乌骨鸡地方特色良种,使全县选育后的乌骨鸡饲养覆盖面达到80%以上。在引种过程中,种畜禽要进行严格疫病检测,控制好疫病的带入。

3.3健全并管理好基层兽医组织,提高人员素质

景东县应加强县、乡、村、社防疫部门的组织与领导,增加经费,更新设备,充实高素质专业人员,使防疫能力与日益复杂的疫病和日益严格的要求相适应。

3.4严格防疫制度

根据景东县疫病流行情况、疫病的性质、气候条件、畜禽的健康情况及其他因素来选择使用疫苗的种类,制订出完整的免疫程序,实行规范化作业。对饲养场、饲养户应定期对生活区、生产区、圈舍内外环境、畜禽身体进行认真严格的消毒,并提倡养殖户自繁自养,减少生猪(仔猪)市场流动量,减少疫病传染机会,以确保畜禽健康生长,从而减少发病率,减少用药量。

3.5规范饲料管理

采用优质饲料发展无公害畜牧业的关键环节在于饲料的选择,只有用纯天然、无污染、无毒害、无副作用的绿色饲料才能保证生产出安全的畜禽产品,饲料加工生产过程中,要逐渐改进,尽量减少杀菌剂,抗生素添加,要保证酶制剂,益生素、中草药提取物、维生素等活性物质的有效性,从而控制好激素及饲料添加的药物在动物产品中的残留。

3.6加强对兽药生产、经营、使用的管理和监督

要加强兽药的使用管理,实行处方用药和非处方用药分类、管理,尤其要强化对动物养殖场兽药使用的监督,严禁使用禁用药品,严格兽药使用剂量,严格遵守停药期兽药使用准则,从而控制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量,多推广应用中草药对家畜疫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确保畜牧业的良性发展和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3.7建立无公害绿色畜产品基地县,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

通过深入调查市场,结合资金、环境、社会条件充分论证,从而确定养殖规模。并积极鼓励养殖大户、专业户、民间中介组织参与兴办畜禽产品营销企业、专业批发市场,与农民形成稳定的产供关系。同时实施名牌战略,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采取多种形式,把相关的企业、农民联合起来,最终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工、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从而保障无公害畜产品有路可销。

3.8建好畜牧业信息网

信息是一种资源,同时又是一种生产力。通过建立信息网络,可以快速、灵敏、准确、可靠的信息来引导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并且可相互探讨畜牧业的新技术和提高生产的各种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孟平.论西部边穷地区绿色畜产品的开发[J].四川畜牧兽医,2003,(2):10-12.

第5篇:畜牧业前景范文

一、加强专业引导,让学生看到美好的前景,点燃希望

(一)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紧缺,就业前景好

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主要看一日三餐中肉、蛋、奶的比例,要想碗中肉、蛋、奶的含量高,必须要靠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发展得好坏,主要靠畜牧兽医技术人才。我国畜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肉、蛋、奶的需求。制约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瓶颈是广大农村及养殖大户缺乏畜牧兽医中、初级人才,尤其是近几年肉、蛋、奶的价格创了历史新高,农民朋友和养殖专业户想扩大养殖规模,但由于请不到技术人员,大多是望洋兴叹。专家论断,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畜牧兽医技术人才是最紧缺的人才之一。因此,就读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好。

(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大有作为,致富路子长

人们一致认为:风险最大、回报最高的是“炒股”,其次就是搞养殖。但养殖的风险可以通过畜牧兽医技术使之降到最低限度。近几年通过养殖发家致富、甚至成为大款的大有人在。就拿咱们县的农民来说只要家里养羊养牛的人家,他们每年的收入都比种地强好多倍,同时也比外出务工强得多。一些悟性高的人,已经初尝了搞养殖的甜头,不仅自己努力钻研畜牧兽医技术,还把自己的子女“悄悄”送到职业学校就读畜牧兽医专业,为他们将来发展养殖规模作好技术准备。

(三)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优惠政策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畜牧业发展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摆上了议事日程,农村畜牧业发展机遇空前,潜力巨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优惠和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大力发展畜牧业。不仅如此,全国许多地方,在国家优惠和扶持政策基础上,利用地方财政又给以大力扶持。

只要让学生明白了以上的道理,看到了畜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畜牧兽医专业良好的就业优势,领悟到国家优惠政策将给他们带来的实惠,他们就读畜牧兽医专业的愿望自然就会强烈起来。

二、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学习

(一)专业理论的学习:

在理论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日常学习当中。教师在开展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讲解新知识时,务必要明确“教学工作实际上是从质疑到解疑的过程”这一概念,在课前设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解。这样一来,就能够使他们带着问题上课,让听课有目的、有重点,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其次是教学工作的开展要有针对性。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偏低,有着所处年龄段特有的思维模式,教师应在对这种思维方式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课堂导入法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最后是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学知识可以用来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使他们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使学生学习兴趣能够长久的保持下去。

(二)实践教学的实习:

专业教师要极力抓好学生专业实践,专业教师仅仅上好专业“校内”课还远远不够,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切实的实践操作中体会方法、熟练技能、体验成功。下面介绍几种实践方法:

1.工学结合的方法,这种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环境,给学生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实习课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形式多种多样,有一个月内半个月在校学理论,半个月工作,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

2.校企合作的方法,我校实行了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3.师傅加教师的方法,学生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专业老师学习理论知识,每两周学校把学生送到实训基地实习两到三天,安排每个专业人员也就是师傅带五名学生并教他们实践操作。

三、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自主创业

学生们读书的直接目的就是能就业或创业,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除了注意加强就业观和创业观的教育外,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帮助学生就业或创业:

第一、选择条件好的企业长期合作,在毕业前让学生到该企业顶岗实习3~6个月,学校派专业教师与企业技师一道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质,顶岗实习后学生再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

第二、学校多和养殖大户联系,并为他们推荐技术高的学生。

第6篇:畜牧业前景范文

论文回顾和梳理巴林地区畜牧业发展脉络,总结其发展中的经验是了解其历史的需要也是为今天更好更快发展的需要。根据历史文献对建国前巴林地区畜牧业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分析,并对其兴衰之原因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建国前;巴林畜牧业;历史总结

巴林蒙古地处西拉沐沦河北岸,大兴安岭南段山地,是连接东北、华北、内蒙古北部和环渤海地区的交通枢纽。其所处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环境,使巴林地区经济尤其是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长期保持着牧业经济为主的状态,为漠南蒙古地区少有的保持传统经济的地区。

一、早期的畜牧业

巴林地区远在六七千年以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距今五千三百多年前的“富河文化”是以渔猎为主,兼营农业和过着定居生活的先民①。巴林右旗敖包恩格日青铜器时代遗址②,属于为青铜器时代夏家店上层文化(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类型表明,经济生产发生了转型,畜牧业在本区第一次盛行,出现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和制陶技术为辅。因此,“这是一种受商周青铜文化影响而又独具特色的游牧民族文化③。唐朝时本地属于奚地,《五代会要》说,“地宜羊马,羊则纯黑,马越前,蹄坚善走”④。到了辽代“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马逐水草,人仰湩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⑤。还设群牧机构进行管理⑥。且辽代已熟知合理选择牧场,利于畜牧发展的生产技术,⑦辽代宗以后,因自然灾害等诸多原因,畜牧业逐渐衰微。金至明永乐年间,畜牧业占据整个西辽河流域,一直延续到清初。⑧金世宗充分利用这里有适宜发展农牧业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在辽代的基础上设置七个牧群,中耶卢枷群牧就包括临演府(路)。因自然的优越与政策上的得力,使临演府(路)地区的经济,超过了金代前期,这也是金代时临演府(路)人口的高峰期。元代的巴林地区属中书省全宁路,为弘吉刺部鲁王分地。弘吉刺部属民以游牧畜牧业为主,王府牧场“畜马牛羊累巨万”⑨,由此推断弘吉刺部所豢养的马牛羊应该不少。而元代的巴林部众隶属于岭北行省,虽蒙古地区也曾垦种过屯田,但蒙古居民的基本生业,仍是游牧业,直至元末蒙古仍以粗放的游牧经济为生产的主要形式。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泰宁、朵颜、福余三卫,并诏令三卫“各领所部,以安畜牧⑩。当内喀尔喀南下时,明廷对其入侵泰宁卫地域时,其经济方方式依然是游牧生活。至明永乐年间,畜牧业文化景观占据整个西辽河流域,一直延续到清初。

二、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牧业

蒙古高原属温带草原,如上所述,其特定的地形、气候、植被分布状况决定了在该地区传统农业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因此,在这一地区生活的人多“以牧养为生”。巴林部也不例外,以畜牧业为其生产方式,并且常年“随水草畜牧”。清以降,在清廷采取扶持甚至保护畜牧业政策,并辅以大灾赈济及赡养等措施,使畜牧业有了较好的发展。19世纪末,俄罗斯蒙古学学者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受沙皇俄国外交部派遣赴中国蒙古地区考察,他们……“在抵达噶勒达苏台河右岸后,我们已进入巴林右旗扎萨克王(小巴林扎萨克王)旗境内。景色一下子就变了:耕地像是被切掉一样,现在我们周围已不是连绵不断的耕地,而是青草茂密的草原了。”在这丰美的草原上,巴林人孳养着五畜,其中牛的数量最多,“许多牧主原来有十头牛”,据当时每户5口计,十头牛正好能养活一户,说明到19世纪末,巴林地区的经济中畜牧业仍占有主导地位,是人们养家糊口的重要形式。为了发展传统畜牧业,巴林人“为牲畜盖了专门的棚子”,而且扩大了家畜种类,不仅有牛马羊驼,而且“这里的驴子多的惊人:驴子好几百头一群一群地走着,驴叫声充斥草原”。但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原始游牧业抗击灾害能力低,因整个巴林地区连续四年牛大批倒毙,牛疫造成了许多牧户仅剩下两头牛,甚至一头牛,生活无保障,导致越来越多的巴林人从事农业。巴林地区的畜牧业在困境中继续发展,至民国四年(1915)时,巴林两翼旗居民仍以牧业为主,农业为副,且左翼旗的畜牧业与阿鲁科尔沁旗齐眉久负盛名到民国初期。巴林两翼旗畜牧业状况是:“右旗马约8000头、山羊约1万头、骆驼约200头、牛约15000头、绵羊约1500头;左旗马约2500头、山羊约1万头、骆驼约200头、牛约8000头、绵羊约1000头”。民国二十四年(1935),因社会动荡等因畜牧业发展收到一定的影响,牲畜发展情况不均衡与民国初年比,巴林左旗牲畜增长率马增19.6%、牛增28.9%、羊增63%;巴林右旗牲畜增长率牛增34.2%、羊增23.3%、骆驼增36.5%、马降53.5%。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巴林右旗各努土克、各区牲畜总头(只)数,与民国二十四年(1935)相比马增68%、牛增15%、羊增47%;巴林左旗牲畜总头(只)数38,865头(只),比民国二十四年(1935)增加了10.1%。到了1949年本地区畜牧业发展情况与1948年比,巴林右旗马降1.34%、牛增19.8%、羊增13%、驼增1.3%;巴林左旗马增0.73%、牛增0.78%、羊增0.67%、驼增0.77%。虽然两翼牲畜总头(只)数在增加,但增长幅度逐年下降,仅巴林右旗的情况看,自民国四年至民国二十四年(1915-1935)的65%下降到民国三十七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8-1949)的11.7%,畜牧业生产的萎缩可见一斑。

三、巴林畜牧业发展的历史思考

巴林地区畜牧业有其长期传续的历史,巴林两翼旗畜牧业未能快速增长,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畜牧业生产经营的粗放式无法保持持续发展。散养这一传统方式在巴林地区仍然存在,“当时蓄群牧放情况看,牛组织群放者305群,轮放279群;马组织群放者52群,轮放者59群;羊组织群放者220群,轮放246群;散放者牛21头、马247匹、羊3大群。组织放牧者达47%以上,轮放者达51%,散放者2%,但是到了秋季基本都散放了”。因为散放等原因,畜群受到狼害较常见,1948年巴林右旗因狼害损失1937头只,1949年4804头只;1948年巴林左旗因狼害损失共计342头只。除了狼害以外,匪患也是民国时期影响巴林地区畜牧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民国二年(1913),赤峰州知事申报巴林匪扰年歉情形“昭乌达盟旗及巴林洵旗等均受匪扰”;春季牧场的防火措施不到位,冬季储蓄草历史较短,之前本地区历史上未见有此类记载,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见有巴林右旗“规定大小牲畜每头平均三车草”,共打7294车,26072130斤的记载。在解放前的漫长岁月中,冬季多是有圈无棚,即使有棚子,但多数为秋搭春拆夏没有。遇到晚秋冷雨,早春风雪,牲畜损失相当严重。如民国三年(1914)冬,本旗降大雪深达三尺,夭气极寒,许多牲畜饥冻而死。应对灾害如果有足够的冬草储备也能安全过冬,但是未能重视打羊草,所以春天瘦死牲畜情况常发生,1949年巴林右旗全旗瘦死羊就501只。其次,畜群结构不尽合理,繁殖率较低。所谓畜群结构,从广义上说,一是群体结构,即一个地区或单位,因地制宜保持的牛、马、羊等各类牲畜的比重;二是畜种结构,即各类牲畜中不同品种的构成,主要是良种畜和改良畜的比重;三是畜群结构,就是畜群中,种公畜、基础母畜、育成畜等所占的比重。在数量畜牧业为主的年代,本地区传统畜牧业畜群结构来看,仅以巴林右旗为例,民国四年大(含马、牛、驴、驼、骡)小畜(含绵羊、山羊)比例为66.8%和33.2%;民国二十四年为50.2%比49.8%;民国三十七年(1948)为51.6%和48.4%;1949年为50.9%和49.1%。长期以来本地区种畜缺少,仅以1949年为例,巴林右旗所缺种畜中牤牛缺121头、駬马10匹、羊耙40只,这些是按照平均每20-25头乳牛一头牤牛来计算的,如果按畜群来计算相差更多。加上种畜分布不匀,各地对种畜调剂不均衡不及时,“部分地区五六十头乳牛一头牝牛也没有,十余头乳牛有二十三头牝牛的现象”;畜群繁殖也未能把握好时机,“如白音汗村有6个牝牛,时期套5各牝牛到坝后拉盐去了”,延误了配种以及繁殖,使牲畜繁殖受到影响。近半数的母畜未繁殖,其中牛因为出售、丢失、宰杀而损失牛占4.8%,损失率高于繁殖率3.3%;马繁殖占全部马数的7.8%,损失率达到马15.0%,加上“因为群众随便骑骒马的关系,特别降低了繁殖”。而羊的发展速度一直处于较稳定状态,但增速不高,山羊繁殖占全部山羊数的5.9%、绵羊繁殖占全部绵羊数的15%。牲畜的繁殖上一般情况下,牛马的繁殖率应该在70%以上,羊的繁殖率应该在80%以上。由于经营管理的粗放式,牲畜死亡率较高,以1949年为例,牛的死亡率20.6%、马的死亡率55.9%、山羊的死亡率18%、绵羊的死亡率45.1%,这不仅影响畜群数量的增长,也会影响续重的平衡以及出栏率。第三,畜群防病防疫措施不到位,成为发展畜牧业的大敌。在解放前,本地区各种疫病流行,如马牛传染病如马鼻疽、腺疫、牛痘、口蹄疫等,马牛寄生虫病如马胃蝇、马蛔虫、牛皮蝇、牛肝片吸虫等,羊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如羊痘、布氏杆菌病、炭疽、羊鼻蝇、羊疥癣等,猪传染病和猪寄生虫病如猪瘟、猪肺疫、猪丹毒、猪囊虫、猪蛔虫,鸡传染病如鸡瘟、雏鸡白痢等。在病疫面前无适当的预防与治疗措施,畜牧业毫无保证。“防治牛疽1938年、1942年右旗曾两次发生过较严重的牛瘟,1943年虽在全旗范围内进行牛瘟血清注射,但效果不大。”民国三十二年至民国三十三年(1943-1944),在巴林左旗查干哈达、哈达英格一带流行牛瘟,造成牲畜大批死亡;民国三十八年(1949)旗内牲畜发生炭疽病863头(匹、只),全部死亡。民国三十八年(1949)巴林右旗发生一般疾病牛879头、马71匹、羊1813只、驴169头;牛疫814头、疥病牛7头、马406匹、羊527只、驴1头、驼100峰,占当年马的总数的6.75%、牛的2.86%、羊的3.25%、驴的2.25%、驼的38.6%。民国三十八年(1949)以后,东北人民政府和热河省人民政府派防疫技术干部会同旗和努图克、嘎查家畜管理委员会共同防治,情况很快发生重大变化。

除此之外,还有各级政府决策及政策也对畜牧业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牲畜出栏率是反映一个地区畜群周转速度、牲畜饲养经济效益和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于历史资料的奇缺,无法分析更早些时候的情况,仅民国三十六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7-1949),巴林右旗牲畜出栏情况看,牛3.7%、11.9%、2.76%,马18.6%、12.9%、8.6%,羊5.25%、4.29%、6.78%,羊的出栏率稍有提高外,牛和马的出栏率在明显下降。而巴林左旗的情况是民国三十七年(1948),牲畜出栏率牛1.48%,马5.01%,驴1.64%,骡8.10%,羊1.52。这里畜牧业生产的真正目的是生计需要,能否满足当地5530户,占总户数的46.5%、23080口占总人口的40.9%。牲畜出栏率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据民国三十七年(1948),巴林右旗旗牲畜出栏情况,当年牲畜出栏率仅13.6%。因为经济效益低,无法保证牧民生存需求,加上游牧经济本身的脆弱性以及清廷的政策导向,使牧地开星成为必然。但是,“巴林左、右旗至大兴安岭未放垦地带,一直到清末民国初仍以畜牧业为主。

新中国建立后,巴林地区畜牧业发展有了新景象。从牲畜饲养、畜种结构、繁殖出栏、饲养方法、牲畜改良、优良种畜管理、疫病防治、牧业现代化项目试点建设、牲畜经营方式等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国初,巴林地区响应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的“增加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的发展畜牧业总方针,1952年比1949年增长52.8%;1957年比1953年增长74.3%;1983年牲畜总数达到1001292头(只),首次超过百万。巴林左旗2013年牧业年度牲畜存栏204.6万头只。纵观巴林地区畜牧业发展历程,尊重自然环境禀赋以及传统行业优势,长期稳定的发展经济类型是区域经济稳固发展的基础,而因地制宜地制定实施有利于又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科学经营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巴林左旗志编辑委员会.巴林左旗志[M].巴林左旗林东印刷厂,1985.

[2]巴林右旗志编纂委员会.巴林右旗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

第7篇:畜牧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S85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58

由于畜牧行业的发展与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的发展护卫充分必要条件,当畜牧业发展前景较好时,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也将得到较高的重视度,当基层畜牧兽医技术较高时又将促进畜牧行业发展,而为了提高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更好的促进畜牧业发展,应从根本上对其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并找出其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以防止体制问题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1 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度不高

目前基层畜牧管理部门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并未按照既定的要求与制度方案进行严格管理,也并未将生产者作为第一责任人,所建立的体系不够完善,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安排较为混乱,无法将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此外,相关部门的领导人员本身知识储备能力不够,导致其无法更加深入的认识到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往往会受传统的规章制度及财政经费的影响,降低管理效率与质量,导致管理力度与重视度偏低。

1.2 各部门管理权限划分不够明确

在当前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体制较为分散,职责划分不够明确,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中,基层畜牧兽医管理机构所实行的是多部门共同管理的政策,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只能交叉现象,在工作过程中极易发生相互推诿、不了了之的现象,降低整体工作效率,使改革速度非常缓慢。

1.3 基层认识的偏差性

目前仍有较多的人员将基层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定性为全保或全包,对体制改革中所提出的两步走部署的认可程度不高,因此对机构职能划分、人员合理分流的执行度还不高,思想观念比较老旧,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创新与改革的接受能力不高,严重影响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与推广,致使创新与改革工作进展缓慢。

2 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对策

2.1 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近年来畜牧行业发展迅速,对兽医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兽医技术对畜牧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应首先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基层需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重要性,以增强其工作的演技性与相应的管理力度,以更好的保证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的效果,而为了进一步提高畜牧产品的附加质量,还应依照相关的法律规定,对畜牧产品的质量进行检验与监管,以防止人们食用到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对健康产生影响,同时也能够防止质量不合格的畜牧产品出口到国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由于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效率对畜牧兽医的发展前景具有较为直观的作用,在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时,还应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以保证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整体效果。

2.2 逐步完善管理体制

管理机构与管理体制问题,是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创新与改革的根本,因此为了保证创新与改革的效果,应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以提升管理效果与效率,在完善体制的过程中,应将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职能权限进行良好的划分,减少工作过程中因责任划分不清导致发生问题后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出现相互推诿的状况,使工作人员之间产生嫌隙,对日后工作效率产生影响,而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应制定出合理、公平、科学的奖惩机制及晋升制度,对能力较高的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并向工作人员展示良好的职业前景及平台,以减少员工的流失率,将人性化与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融入到管理体制中。

2.3 提升监管力度

为了保证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创新与改革的效果,在工作过程中,应设有专门的监管部门对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管,更好的保证畜牧产品及畜牧产业的安全,对质量不合格或带有疾病的畜牧产品进行统一销毁,以免其对自然环境产生污染,或通过空气进行疾病传播,对人体产生伤害,同时防止因质量问题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冲击后对国内市场造成不良影响,此外,为了保证执法的力度,相关部门领导人员应做好带头作用,以使改革创新的结果更为实际、有效。

3 结束语

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在我国应用的时间较短,因此实施过程中有较多的问题,为了保证管理效果,在对管理制度创新与改革的过程中,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责任感,逐步完善管理机制,将各职能部门的权限进行合理划分,并搭建良好的平台,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并减少人员流失,进而更好的促进畜牧行业发展。

第8篇:畜牧业前景范文

____在多年的畜牧工作中时刻牢记着自己是一名党员干部,用个人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带动他人,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遇事和班子成员多沟通多交心。在他的影响带动下,____市畜牧兽医局不仅有一个团结、务实、高效的领导班子,而且全局上下形成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在他主持市畜牧兽医局工作之前,许多中青年干部多年勤恳工作而没有相应提拨,许多技术骨干多年奋斗在一线而没有获聘相应职称,全市仅有1名市管专家,聘任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11名,直属事业站所办公条件差,没有实验仪器设备,特别是市畜禽良种场机构职工长期发不足工资,怨气很大,时常上访,困难多、压力大。面对上任初始的重重困难,____顶住压力、承受痛苦,带领市畜牧兽医局全体干部职工一步一步走出困境。

他首先改革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让广大畜牧科技人员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同时还引进了一批高素质人才,树立了部门新形象,并且制定了继续教育的制度,先后有23人获得了本科以上学历,树立了一批技术骨干。同时,按照因事设岗、按岗聘任、签订聘约的步骤,对43名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全部按岗位进行了聘任。2011年市畜牧兽医局已有3名市管专家,聘任高级职称7名、中级职称20名。此外,先后表彰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拔尖人才34名,并充分改善办公条件,首先保证技术专家的办公室和办公设施,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技术干部待遇,确保技术专家用车。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机制、凝集人心、培养团队,他带出了一批领导干部和骨干专家,向组织推荐提拨了1名正县级干部、6名副县级干部, 局班子和干部队伍得到极大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的骨干力量明显增强,畜牧系统人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畜牧兽医局的精神面貌改变了,广大畜牧干部职工思想统一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畜牧系统你争我赶干事创业的全新景象。

畜牧兽医局的工作基础打牢了,局面稳定了,人心凝聚了,但在凸显的成绩面前,____并没有沾沾自喜,他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要推动畜牧业发展,就要走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之路。”他把畜牧业发展摆在了首位。为此,他一次又一次深入基层调研,访农户,看猪圈,了解畜牧业发展的现状;他抓住一点一滴的时间钻研业务,读信息,探技术。

____地处黔中腹地,生态气候特别适宜畜禽的生产,具有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的独特优势。且交通便利,距离畜产品主销区广东、重庆等地较近,时空优势明显。2002年,____当上____市畜牧兽医局副局长之初,便开始周密的考察调研,并大胆地迈出了第一步。他按照“打基础与加快发展同步推进”的发展思路,加强良繁、防疫、饲草饲料、畜产品安全、畜产品加工、市场信息等六大基础体系建设。从引进人才到争取资金,从项目的设计到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他亲自运筹帷幄,迎难而上。几经波折,终于迎来了____市畜牧业的春天。

如今,____市畜牧系统以昂扬的态势着力加快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步伐。首先是养殖水平处于全省领先水平,畜禽良种覆盖率显著提高,____市生猪、肉禽、蛋禽基本实现良种化;工业饲料使用率基本达到100%;畜禽死亡率远远低于国家控制标准;规模化程度高,生猪规模比例32%,____省生猪规模养殖比例17.8%;肉鸡规模比例61%,____省肉鸡规模养殖比例50%;蛋鸡规模比例100%;标准化养殖起步良好。同时,还建设了部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3个、省级12个,占____省15%。此外,还夯实了良种繁殖体系,目前,____在建三个祖代种猪场,存栏祖代种猪将达到1万头,年可生产父母代或纯种猪10万头。通过一系列的发展,____市现有的55个纯种猪场存栏纯种母猪1.5万头,年可提供二元母猪15万头,可提供400万头以上优质三元杂交仔猪,是____省最大的外二元母猪和外三元杂交仔猪供应基地。数据显示,2011年,全市畜牧业产值预计达到33.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46.3%。

送思路、送技术、送项目到基层和企业

如何把____的区位优势、基础条件优势、生态资源、优良品种资源等转化为经济优势。作为一个专家型领导,他有着创新性的思路。如指导柳江公司在我市石漠化山区发展生态牧养蛋鸡,探索出了把石漠化劣势转化为资源优势的富有特色的路子,通过双有机认证创造了知名品牌,提高了土地单位产出率,创造了公司加农户的有效模式,从而把生态概念价值转化为实体经济价值。如通过详细论述在黔中建设百万头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的可行性和高效盈利前景,引来了雨润集团在____投资建设12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通过与生猪贩运户深入交谈,带着他们到外省生猪市场考察调研,西秀区中所村20多户农户自发投资建设了百万头生猪交易市场,经过发展成为部级定点市场。

作为一个专家型领导,他亲自为养殖农户进行培训,在西秀区小山养殖小区、平坝县青山村、关岭县岗乌镇、紫云县林下养鸡小区,都看得到到他的身影,这些地区,先后一一发展成为养殖专业村,带动了十乡八里农户发展养殖。为把先进的养殖经营理念传授给更多的养殖户,他坚持给全市的4000多个规模养殖场(户)进行了一遍高级培训。

他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每个项目他亲自到现场考察,他常说:“我们安排实施项目,一定要选择有条件、有积极性、有市场的养殖场和乡村,只有这样,项目才有效益、才会成功,才能通过项目引导发展”。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成功实施的项目,让广大农户亲眼看到了发展养殖的高效益,引导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畜牧业,全市畜牧业迅速发展,养殖企业和农户普遍增收。

以真诚和信誉打动投资者

现阶段____市的农业现代化总体上是政府推动型的发展,这样的发展

需要政府拥有较强的财政实力,才能开发____丰富的畜牧业发展资源。然而,____市财力较弱、用地困难、技术水平仍然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如何破解这些问题是摆在____畜牧人面前的一道大难题。“加强基础体系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工作,争取上级扶持,突出发展适宜____的生猪、蛋禽、肉禽产业,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强力推动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畜牧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____经过深思熟虑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为了引进企业、引进资金发展畜牧业,____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充分利用自己中国养猪经济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养猪经济高端专家团专家的身份,多次到河南、四川、湖南、江苏、广大、东北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投资推介活动,把____的资源、环境、产业等优势介绍给更多的投资商,通过内联外引,引来企业和资金投资____畜牧业,同时,连续4年主持全国生猪产业高端论坛和对接大会,2008年,还在____省首次组织召开了全国养猪产业对接大会和中国养猪技术经济论坛,通过论坛交流,使____市畜牧技术人才、养殖企业开阔了眼界,减小差距,交到了行业朋友,得到了合作机会。仅2011年就引进项目14个,资金19亿元。

“企业能够落户____,是对____这座城市的信任。作为投资者,到____来投资,会面临着‘两个什么’的问题,即____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到____投资有着什么样的前景?”____说,为纳税人服务好,让企业放心、安心、舒心、开心地在____投资,是我们畜牧人的重要职责,我们一定会尽全力为企业搞好服务,____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4年,就为引进的河南柳江集团公司提供了办公楼、高级技术骨干,为华西希望特驱集团、湖南唐人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调土地,为雨润集团____黄瀑肉类加工有限公司解决收购生猪、评选龙头企业等具体问题,同时,还对引进企业生产技术、项目实施等环节进行指导,并协调相关部门申报安排项目等。

在____市,____被百姓赞誉为“安全局长”。“安全局长”绝不是徒有虚名,这与____对动物疾病防控检疫的严谨态度是分不开的。他常说:“疫病防控始终是头等大事,只许成功,别无选择。”他是这样要求的,也是这样执行的。

在疾病防控方面,他一直坚持依法防疫、依法治疫。建立了政府、部门、防疫员、养殖主体等多层次、全方位的联防联控责任机制,采取划片包干、责任到人等办法落实防控责任,构筑动物防疫体系,率先在____省建设了动物防疫四级体系。建成了1个市级、6个县(区)级融冷链、诊断、监测、监督、培训基础设施为支撑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83个乡镇兽医站,1834个村级动物防疫室,并达到有防疫员、有防疫室、有防疫设备。此外,不断巩固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着力打造生态品牌和绿色品牌,从源头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累计建设认证80个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及产品,绿色畜产品认证4个,有机蛋品认证2个(通过欧盟和中国双有机认证)。2010年农业部组织89个大中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____市畜禽产品抽样监测合格率100%,排名全国第一。并初步建成了黔中饲料工业生产基地,有生产企业23个,年生产能力达80万吨,连续多年保持饲料抽检合格率98%以上,“三聚氰胺”、“瘦肉精”检出率为零。

第9篇:畜牧业前景范文

一、项目提要

1、项目名称:内蒙古鄂前旗毛盖图小尾寒羊良种繁育工程建设

2、建设性质:新建

3、项目建设单位:鄂托克前旗毛盖图苏木 法人代表:林霞

4、建设地点:内蒙古鄂前旗毛盖图苏木

5、项目申报单位:内蒙古鄂前旗扶贫开发办 法人代表:贺西格道格陶呼

6、投资规模及构成:总投资40万元,其中购买种畜38万元,其它费用2万元。

7、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4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0万元,群众自筹10万元。

8、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 项目建成之后,将直接带动毛盖图苏木150户农牧户,可使毛盖图苏木牲畜良种率和单位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良繁体系的建设,畜种质量的改善,销售利润大幅度增长,可使项目区农牧户人均纯收入增加500—800元。

二、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1、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办《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可研报告编制提纲》;

2、农业部《西部地区农业开发建设规划》;

3、国家计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4、鄂前旗“十五”经济建设规划;

5、鄂尔多斯市《建立畜牧业强市、绿色大市的决定》。

三、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1、综合评价 本项目建设对于该地区牲畜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对于探索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发展优质畜牧业,从而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区具有良好的饲养基础,当地农牧户饲养经验丰富,经过培训,完全可以按照先进的技术规程生产建设,鄂前旗有着广阔的草原资源和庞大的牲畜养殖阵地,鄂前旗畜产品清真市场已开始投入运营,已具有很好基础,由于清真市场产品以无污染和高质量而拥有了较高的信誉,对项目产品的销售极为有利。目前市场、产品已与宁夏有长期销售合同。整个项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相比传统牲畜饲养方式,可极大地减轻对草地资源的利用强度,提高牲畜整体质量,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因此我们认为项目可行。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1、农牧民培训和当地的技术服务是保证项目技术路线贯彻执行的基础,必须加强。在项目安排有关建设内容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应在项目实施后就此制定有效的政策。

2、建议尽快实施项目。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第一节 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

毛盖图苏木是鄂前旗的一个纯牧业苏木,XX年全苏木牲畜头数达到19万头(只)。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下,全苏木经济及各项事业建设迅猛发展,畜牧业经济健康发展。在跨入新世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如何使全苏木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如何使全苏木广大农牧民增加收入,是摆在全苏木人民面前的重大问题。鄂前旗党委、政府制定“十五”规划,做出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确立了鄂前旗经济发展的绿色大旗、畜牧业强旗的远景发展规划,全面推动饲养业发展。为适应国家农业部“西部地区农业开发建设规划”和国家计委、经贸委“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等国家产业发展和行业发展规划,特提出“鄂前旗毛盖图小尾寒羊良种繁育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节

项目由来和简述

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鄂尔多斯市“二次创业”也向纵深方向发展,XX年,农村牧区实行舍饲圈养、休牧、禁牧,农牧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鄂前旗畜牧业经济在“西部大开发”、“鄂尔多斯市二次创业”中快速发展,畜牧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发展具有高质量、高效益的畜牧业势在必行。本项目由此而产生,该项目对鄂前旗畜牧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项目初步拟定以鄂前旗毛盖图苏木形成基地+农牧户的小尾寒羊改良、养殖经营格局。根据区域划分,在辖区6个嘎查150户农牧民中实施该工程,通过联户生产、经营的格局,形成一定规模的良繁网络。这将对毛盖图苏木的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对发展舍饲圈养畜牧业,减轻草场压力,全面开展生态建设、治沙防沙、建立“生态型高效益规模化家庭牧场”等都将起到推动作用。

第三节 项目提出的必要性及意义

鄂前旗毛盖图苏木位于毛乌素沙漠腹部,自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草场逐年退化,十年九旱,沙尘暴频发,是边远地区。本项目建设十分必要,一是尽快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是毛盖图苏木一切经济建设的首要问题,所以有必要认认真真、切切实实解决这一重大问题。二是随着农村牧区经济不断发展,改造沙漠,推动生态建设,恢复草场植被,给子孙后代留下“山川秀美”壮丽草原,有必要舍饲圈养、休牧、禁牧、退牧还草。而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养殖业正适合于这个形势。项目的提出正是现阶段农村牧区生态建设的必要。三是毛盖图苏木是个纯牧业苏木,而且以土种山羊和绵羊为主体经济,经济结构单调,单位产量不高,且品质不优,效益低。因此,有必要以畜种改良为主调整优化牧业经济结构,大力全面发展优质畜牧业,提高现代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结构优势。现阶段正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因此,项目的提出正是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必要要求,从各个方面考虑,多方面考查,建设小尾寒羊良种繁育工程是当地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出路。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条件

第一节 项目区概况

牲畜良种繁育项目区选在毛盖图苏木,牲畜总饲养量为18万头(只),项目区位于鄂前旗东北部,与鄂托克旗接壤,总面积约293万亩。风大沙多,气候干燥,十年九旱,全年平均降雨量250—300毫米左右,蒸发量为降雨量的四倍左右,日照时数2800—3000小时,无霜期130—150天,平均风速3米/秒,项目区8个嘎查、34个牧业社、906户农牧户、3399人。项目区以蒙古族为主体,蒙汉民族杂居。毛盖图苏木现有牲畜16.8万头(只),现已开发饲草料基地1.4万亩,打井配套700多眼,建标准化养殖棚圈480处,青贮窖560多处。项目区各农牧户饲草料基地都很好,最少有20亩水地,最多有100亩水地,养殖业基础良好,饲草料充足,资金、劳力、技术等条件已具备,饲养潜力很大。项目广大农牧民已把草场围封,建立了“生态型高效益规模家庭牧场”,户均种植饲草料50亩,家家户户都已建立起了棚圈和青贮窖,饲草料自给有余,已创造了舍饲圈养养殖的各项条件。敖达黑色公路贯穿于项目区,邮电通讯普及全苏木,程控电话遍布项目区。文化娱乐、农贸集市也很发达,南邻敖勒召其镇,北依鄂托克旗,经济社会条件优越,项目具备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条件,对毛盖图苏木乃至鄂前旗的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项目开发的有利条件及可行性

近几年来,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逐渐突出,比重增大,发展快,效益高。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及地方“十五”规划中草场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以草为主、生态环境建设、休牧禁牧、舍饲圈养等方针都为本地区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创造了良好的、前所未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给毛盖图苏木难得的机遇,苏木党委政府已下定决定,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扎扎实实的把以畜种改良为主的畜牧业的重点工程来实施好,把该地区建设为鄂前旗小尾寒羊繁育基地。从拟定项目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资源环境及农牧林水等基础建设来看,项目具有可行性,具备了各方面的条件,一是牲畜改良舍饲圈养,有利于减轻严重恶化的草场的负担,恢复植被;二是该地有足够的饲草料和人工草地,尤其适合于进行青贮,养殖有了最基本的保证,项目实施有现实的可行性。从国家牧区经济建设角度来看,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利有利于牧区经济建设的政策,该地区基础建设大大增强,尤其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生态建设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证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等国家和自治区项目工程以来,基础建设发展更快,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对发展优质、高效益养殖业创造了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雄厚基础。二是毛盖图苏木认真坚决贯彻落实了上级有关农村牧区各项经济工作政策,农牧林水电机全面发展,交通、通讯、邮电、文化等方面长足发展,基础建设牢固,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适应于入世后的新形势,优良畜种的竞争能力很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十分可行,只要认真实施项目,采取妥当科学措施,该项目一定会很好的实现。

第三节 主要制约因素及解决办法

项目实施主要制约因素是资金问题。因此,项目将想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发挥各界的积极性,通过群众自筹、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多方面筹集资金,尽快立项,扶持项目顺利实施,把优良畜种推广到千家万户,并向周边地区输送,提高科技含量,增加农牧民收入,脱贫致富。 第四章 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鄂前旗毛盖图苏木位于鄂托克前旗东北部,处于毛乌素沙漠腹地,南与敖勒召其镇毗邻,东与昂素镇相接,北靠鄂托克旗,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并举的牧区苏木。全苏木共辖8个嘎查,34个牧业社,有农牧户906户、3399人,总土地面积29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80万亩,沙化、盐碱化面积40万亩,占总土地的15%。全苏木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无霜期长,土质肥沃,为发展粮料经济作物、牧草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近年来,该苏木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敖达柏油路从其境内穿过,实现村村通路,开通无线寻呼台、无线接入网,实现村村通电话、公路、农电。XX年粮料总产量突破360万公斤,牲畜存栏数达16.8万头(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31元。发展牲畜良种繁育基地项目有关良好的基础条件。

第五章 市场分析及销售方案

一、市场分析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以建设绿色大旗、现代畜牧业强旗为目标,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的,狠抓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绿色无污染的优势,大力发展肉牛、奶牛养殖和乳产品加工,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有效地带动了全旗经济的发展。 鄂托克前旗是一个畜牧业大旗,XX年度全旗牲畜饲养量达124万头(只),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实施,现代畜牧业经济在国民生产中比重日渐增大,实施的“现代畜牧业示范工程”、“四个千户富民工程”等工程的实施,优良种畜的占有比例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与新任务的要求,优质的畜种进入广大农牧户中是当前迫在眉捷的大事。毗邻鄂托克前旗的地区近年来,特别是党的xx大以后,把发展地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但当前畜牧业经济仍是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过程中的初级阶段,畜群结构比例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是大力调整阶段,优质畜种的市场需求仍很大。 鄂托克前旗毛盖图苏木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体的牧区苏木,畜群结构单调,比例失调,是制约畜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XX年,毛盖图苏木党委政府结合地区实际,制定了XX至XX年远景奋斗目标,并对产业化发展做出了长远规划,拟从XX年至XX年平均以10万头(只)牲畜递增的速度,到XX年达到70万头(只)。根据这一目标要求,该项目区的牲畜改良工程任务就十分艰巨,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将得以大力发展。 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以发展集约型养殖业介导的产业政策,生活消费向营养型转化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趋向,发展优质、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畜牧业是集约畜牧业,这对于拥有丰富草牧场和大面积饲草料种植基地的毛盖图苏木来说,建设牲畜良种繁育基地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产品生产及销售 根据国内外市场的情况及鄂前旗畜产品清真市场的销售渠道。项目产品的销售方案如下: 良繁种畜:XX只,当地及周边地区。 项目产品将突出科技和优质,高效益、高质量的特点,逐步打开并占领市场。 鄂前旗建设“绿色大旗、畜牧业强旗”将是本项目产品销售的主要优势。

第六章 项目建设方案

一、建设规划及内容 改良工程建设:购进小尾寒羊种公羊50只,种母羊400只。改良工程建设拟在毛盖图苏木6个嘎查

1、巴音乌珠嘎查,购进种公羊8只,种母羊68只,项目总投资6.2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

2、乌兰浩舒嘎查,购进种公羊8只,种母羊67只,项目总投资6.2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

3、库伦嘎查,购进种公羊7只,种母羊70只,项目总投资6.0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

4、沙日浩舒嘎查,购进种公羊12只,种母羊70只,项目总投资7.8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

5、伊克乌素嘎查,购进种公羊7只,种母羊60只,项目总投资5.5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

6、巴音什里嘎查,购进种公羊8只,种母羊65只,项目总投资6.1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

二、产品方案

1、繁育区:改良优质畜种1万只,出售XX只。

2、饲草料基地:项目区优质牧草(干草)基地满足良繁基地的饲养需求,且是一家一户小生产形成的良每链,暂不考虑饲草料基地建设。

三、技术方案

1、良种繁育:采用的品种为优质小尾寒羊,采取杂交配种、引种相配等方式,进行良种繁育。 建设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服务体系,为改良基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断提高改良种畜的质量。 由山东梁山地区引入优良种畜。

2、饲草料基地

(1)项目区饲草料基地充足,以就近的农田草牧场为基地,通过采用整地、施肥、播种、中耕清除田间杂草、灌溉以及田间管理等措施,使饲草饲产保苗率达95%以上。

(2)项目区优质人工草地亩产干草达500公斤,饲料专用玉米亩产鲜秸秆3000公斤,亩产籽实400公斤。

(3)牧草以紫花苜蓿、沙打旺为主要品种,玉米以饲用青贮为主要品种。

四、建设期及实施进度 本地区养殖业发展较好,根据项目规划的建设内容,遵循畜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参与国内其它地区类似项目的建设经验,确定项目从XX年开始建设,建设当年受益。

第七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本项目投资估算采取概算指标法进行。引种价格按当地以及产地现行价格估算;投资贷款部门的利息按年息的6.21%进行估算;利用国家和地方开发经营的资金按2.4%的点用费计算。其它投资按照相关行业的有关定额标准进行估算。 按基本费用计,各分项目投资额如下: 良繁工程总投资为40万元,其中购买种畜38万元,其它费用2万元。

二、资金筹措 本项目所需投入资金由申请财政扶贫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两部分组成。在项目总投资中,申请财政扶贫资金30万元,占总投资的75%;群众自筹10万元,占总投资的25%。

第八章 财务评价

依据内蒙古自治区颁布的有关政策和法规以及国家计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财政部农发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可研报告编写提纲》,以国家现行的财税和价格体系下,分析和计算项目的成本、费用、效益及现金流量,编制相关财务报表,计算各种评价指标,以分析本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据以判项目的可行性。

一、产品成本估算 根据项目所用原辅材料在当地的价格,以及同行业的有关调查数据和本项目的实际,对单项成本和费用进行了估算,以此基础上估算总成本费用。其基础数据如下:

1、主要直接原料引种种公羊平均每只按3600元计,种母羊平均每只羊按500元计。

2、销售费用按销售收入的8%计算。

3、管理费用按直接费用的3%计算。

4、建设期内的利息计入项目总投资,其后的利息计入财务费用。

5、正常年修理费按折旧的1/3计算。

二、产品销售收入、税金及附加

1、销售收入 良种繁育年出栏牲畜XX只。项目达产后年总销售收入为80万元。

2、利润及分配 所得税按利润总额的33%计算,正常年税后利润为23.1万元,提取10%的盈余公积后为本项目的可分配利润。

3、盈利能力分析 计算各项财务指标如下: 投资利润率:42.15% 投资利税率:47.23% 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36.62% 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49.42% 税后财务净现值(ic=10%):130万元 税前财务净现值(ic=10%):212万元 税后投资回收期:3.6年(包括建设期) 税前投资回收期:3年(包括建设期)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财力内部收益率远大于12.8%的行业基准收益率,净现值大于零,项目在财务上可行。

第九章 环境影响评价

小尾寒羊良种繁育是属生态保护性舍饲圈养项目,对环境不但没有任何污染和破坏,而且对牲畜的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以畜肥改良土壤、农田加肥等都有很大好处。

第十章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与农牧民增收

一、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本项目建设将使毛盖图苏木养殖从传统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促进当地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辐射和带动当地150户农牧民的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可使当地的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序大大提高。

二、农牧民增收 根据我们的调研,每只改良小尾寒羊的生产成本约200元,出售每只架子牲畜农民可获纯收入400多元。

三、其它影响 项目的实施还将对农牧民进行短期培训,这将有助于提高当地农牧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并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第十一章 组织机构与经营管理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以及在项目建成后,建设单位将以严密的组织机构,健全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措施和完善的营销网络,确保该项目工程的顺利建设和项目建成后的高效运作,达到预期的经营效果。

一、组织机构 毛盖图苏木党委政府对该项目建设十分重视,拟成立政府苏木达任组长,苏木人民政府、农牧业综合服务站等单位参加的良繁基地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该项目的组织协调以及处理和解决涉及与地方有关的疑难问题。并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作为项目建设的决策机构,对项目建设实行全面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有关职能部门,对口负责各自的工作。具体组织管理体系见图。

二、经营管理模式 本项目采取“公司+基地”的模式进行运作和经营。在整个项目的运行结构中,饲草料基地为养殖基地提供饲料,基础畜种由工作人员进行饲养和日常管理,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个良繁基地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项目各环节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基地工作人员在这一共同体中承担着繁育以及仔畜到架子牲畜的饲养任务。领导小组作为本项目的建设主体,承担着牲畜的改良、科技服务。在项目建成后,各环节之间,即饲料种植与良繁基地之间,工作人员与良繁基地之间都要在领导小组的管理和监控、协调下进行单独核算,相互这间通过合同契约,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商业化运作,通过利益杠杆,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不少地方的实践证明,这一运作模式符合规模养殖业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推动农牧业产业化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项目建设的内部管理 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户管理,并由项目总部统一调拨和支配,要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严格实行专款专用,严禁项目资金挪作他用,提高资金效率,保证资金安全运转,对项目内物品购进要多方均价降低成本,节约投资,提高质量。要分类制订详细的项目技术标准,在具体施工中严格执行。要建立项目检测评价,聘请有关专业人员对项目建设的质量优劣、资金使用情况、工程进度、效率等进行全面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改正,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