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再生医疗技术概念范文

再生医疗技术概念精选(九篇)

再生医疗技术概念

第1篇:再生医疗技术概念范文

关键词:微创外科;微创医学;精准医学

Abstract:Modern surgery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past 30 years under the concept and theory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nimally invasive medicine(MIM).The writer studied the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and MIM,and though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MIM is the mirror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ecision medicine.Precision medicine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individualized medicine.It should be an intact system,and it should b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IM.

Key words: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M;Precision medicine

精准医学是2015年的热门词汇。在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精准医学发展战略,计划于2016年投入2.15亿美元来推动其发展[1]之后,中国也迅速出台了自己的发展战略。然而,目前所提出的精准医学都是借助于基因组测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对某一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志物的分析与鉴定,寻找到疾病产生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同时对一种疾病的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更精确的亚分类,从而实现对疾病和特定患者的精确的和个性化的治疗。这一理念的提出能够推动现代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如果做为一个新的医学体系来提出,笔者认为目前的理念还有一定局限性。

现代外科学在近30年里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微创、微创外科、微创医学等概念和理念的提出。我们对"微创"、"微创外科"、"微创医学"等概念和内涵以及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借鉴微创医学理念发展的哲学思想,对精准医学的未来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1微创医学理念的发展

英国泌尿外科医生Payne于1985年第一次使用"minimally invasion procedure"这个词汇[2]。这个词汇被认为是今天微创外科这个概念的最早来源。事实上,微创外科被广泛接受和应用是继德国医生(1986)和法国医生(1987)完成了腹腔镜切除胆囊术并应用了"minimally invasion surgery,MIS"这个词汇之后。当时的微创外科的概念比较狭隘,它特指腔镜技术,而像超声介入技术、X线介入技术和纤维内镜技术都不属于微创外科;另外它在内容上强调的是技术,缺乏一个完善、系统的理念。虽然微创是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但以当时微创外科的概念和内涵并不能构建一个新的医学体系。2004年,王永光[3]提出微创医学的概念,标志着一个新的医学体系--微创医学的建立。

在微创医学的理论体系下,微创的理念向着诊断微创化,治疗微创化,人文社会微创化延伸。①诊断微创化:胃镜在传统基础上缩小了外径,由原来的9.8~12mm降至5.6mm。检查的途径也由从口腔插入改为从鼻腔插入,使患者的咽喉反射程度降到最低[4]。目前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不久的将来将被手持式血液分析所取代,这种分析仪所需的血液标本仅约0.2 mL,检测过程只需2 min。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更多的微创诊断技术和设备将出现,造福于人类。②治疗微创化包括治疗技术微创化和治疗策略微创化。微创治疗技术除了腹腔镜技术,还包括内镜外科治疗技术:主要包括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经内镜括约肌切开的鼻胆管引流术(ENBD)以及肠镜下结肠梗阻内支架减压导管引流术等。介入治疗技术:主要包括超声或X线引导下的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胆囊引流术(PTGD)和腹腔脓肿引流术等等。微创治疗策略的提出是建立在微创医学的理念之上的。1993年,损伤控制手术概念的提出催生了"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这一理念的确立和推广,不断推动越来越多的外科医师对急腹症的传统治疗进行反思,进而助推了多种急腹症治疗策略的转变,在严重急腹症及其并发症处理方面尤为明显,最具代表性的疾病为急性肠系膜血管病变、严重闭合性腹部损伤和急性重症胰腺炎等[5]。加速康复外科(fast-track surgery)是另一微创治疗策略,主要是通过优化围手术期各种处理,减少手术及其相关的创伤和应激,从而加速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和缩短住院时间。③人文社会微创化: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的心理因素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微创医学的理念是在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服务的同时,使患者在整个医疗行为过程中,心理、精神创伤降到最低,经济负担降到最低。

所以,微创医学理念丰富了微创外科的内涵,赋予了微创外科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样一个理论体系的支撑下,当今的微创外科发展的趋势是,①多元技术的组合应用,如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腹腔镜联合肠镜或胃镜等. 手术适应症的逐渐扩大。如腹腔镜技术由原来的择期胆囊切除术扩到急诊胆囊切除,由胃肠道良性疾病的治疗扩展到肿瘤的治疗。由简单的手术迈向复杂的手术,如目前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治疗越来越遵循循证医学的依据,逐渐走向规范化。④技术与理念并行发展。微创外科不再单纯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理念。2微创医学理念发展的哲学思想

微创医学理念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当代外科学的发展。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理念和技术是一个学科的两个最基本要素。理念是技术发展的方向,技术是理念发展的手段。理念和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互相促进。所以对于一个新的学科,我们要善于发现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在理念和技术两者之间选择相对滞后的一个去加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一个学科更好、更快的走向成熟。

3精准医学发展的思考及展望

精准医学的提出是建立在现有高度发达的科技之上的。与现有高度发达的科技相比,目前的精准医学理念比较狭隘。精准医学的精髓不外乎是追求最佳的诊断、治疗效果,最小的创伤。所以从这一点出发,借鉴微创医学理念发展的哲学思想,笔者认为精准医学与微创医学是一脉相承的,精准医学应该是微创医学的继承与发展,不应该被简单的认为是个体化医疗。他同样应该是从诊断到治疗,从技术到策略,从疾病到人文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精准医学中的精准不但是诊断上的精准,更有治疗上的精准;不但是医疗技术的精准,也要有医疗策略的精准;不但要有疾病管理的精准,也要有人文关怀的精准。

在精准医学时代,疾病的诊治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肿瘤患者在接受治疗前首先行基因组检测,医生根据每个患者的基因组特点制定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将依托先进的技术设备,能够胜任更复杂的操作,同时也将得到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可能会成为精准外科的时代先锋。机器人手术在精准外科时代将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机器人手术系统向更小、更轻便、更方便移动方向发展将是必然趋势,并有望实现多方面的技术优化[6]。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技术正在迅速崛起[7,8],在精准外科时代将被广泛应用于患者的术中诊疗中。现代医学人文精神需要现代医生具备超于常人的一切优良精神品质:仁爱、利他、热心、周到、尊重、谦虚、果断、沉着,科学而不迷信、冷静而不盲目、进取而不保守[9]。而在精准外科时代,外科医生不但要具有上述一般的品质,还要倾听患者及其家属的声音,针对每个患者不同的疾病,不同的心理状态,甚至不同的家庭社会背景而给与更精准的人文关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只有把精准医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医学体系来发展,才能依托现有的先进的技术,更好、更全面地促进当代医学的发展。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必将带给我们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赵晓宇,刁天喜,高云华,等.美国"精准医学计划"解读与思考[J].军事医学,2015,39(4):241-244.

[2]PAYNE S R,FORD T F,WICKHAM J E.Endoscopic management of upper urinary tract stones[J].Br J Surg,1985,72:822-824.

[3]王永光.微创医学--个新的医学理论体系[J].医学与哲学,2004,25(11):1-4.

[4]Haga Y,Esashi M.Biomedical microsystem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Proceedings of the IEEE,2004,92(1):98-114.

[5]李宁.外科新理念:损伤控制性手术[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1):28-32.

[6]唐鲁,李翠,李晓芳,等.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及其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5,29(6):1932-1934.

[7]Venugopal V,Park M,Ashitate Y,et al.Desig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optimized simultaneous color and 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 rigid endoscopic imaging system[J].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2013,18(12):126018.

第2篇:再生医疗技术概念范文

微创医学是近十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外科新技术,主要采用微切口和窥镜方法实施手术,它以无须开刀手术(或只需小切口)、创伤小、愈合快、安全可靠受到患者欢迎,目前许多传统开放式手术,已被窥镜手术所取代。

微创医学涉及到许多学科,其中包括泌尿医学、胪脑医学、普外医学、肝胆医学、胃肠医学、肿瘤医学、介入治疗医学等,建立各学科的医学研究和科技推广机构事在必行。

传统外科学受到现代科技发展水平和医学理论的制约,外科手术是当时疾病治疗观念的产物。传统观念的转变,为比较微创理念和方法,还需待以时日。随着疾病诊断的早期化,在21世纪这个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型期内,微创外科将展示更加广阔的前景。

微创医学是在腹腔镜外科发展基础上提出的,一般认为应包括腹腔镜外科、内镜外科、介入放射治疗和介入超声治疗等。这些微创方法治疗的病种,过去是用开腹手术和开胸手术治疗,而这些微创方法的治疗结果等于或好于传统手术方法,对病人机体的创伤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差异显著。

采用普外腹腔镜手术治疗,是国内最早开展微创手术的专业之一,近十年来专家对腹腔镜外科进行了精深的研究,创造(或规范)了多种腹腔镜手术术式,并在全国推广,目前很多普外手术,包括肝、胆、胃肠、阑尾、胆总管和某些肿瘤,可以不开腹而在腹腔镜下进行,其特点是手术细致,伤口微小,目前开展的微型腹腔镜手术又使该专业的腹腔镜技术再上一层楼,很多手术甚至可做到无血无疤,恢复很快,深受病人欢迎,更重要的是至今无重要并发症发生,享誉全国,全国近三十个省市先后有300余名专家接受过培训。

外科学的发展既推动科技的发展,又因后者的进步而臻于成熟。因此,外科的模式总是服从于不同时期的医学观念,取决于医生对特定疾病治疗的理解和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碍美观的切口,痛苦大减的创伤,较快的术后恢复,是实施微创手术的特点。微创手术以其独到的优势,受到医患双方的格外青睐。然而,随着各种高科技手段的不断完善和丰富,微创外科概念的内涵将出现哪些变化?在整个外科领域中它将扮演何种角色?21世纪微创治疗的走势何在?都需要医学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

未来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代医学有了新的认识,患者对疾病治疗的效果和治疗期快速康复的要求越来越关注,自身医学知识也在逐渐提高。这种变化表明,医疗服务中的选择性消费群体正在逐渐增大――这种主动的、有选择的医疗消费将在全国兴起。对于这种变化,医疗机构应该在各项治疗方案与治疗标准、医疗服务项目的设置、医疗服务环境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目前,在中国要开发和营造现代医疗市场的新氛围,要以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方式,引进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将医疗行业机构、生产单位和营销部门组织起来,共同建造医疗保健的广阔平台,为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国有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学科优势、学术环境和技术力量,是我国医疗事业的中坚力量,我们要发挥这种力量的权威性,指导、普及、带动全国医疗事业的发展。

微创医学应有一个新的概念,这就是要扩大视野,使外科治疗微创化,包括减轻患者对创伤的不良反应和改善创伤后的治疗过程。纳米时代的到来,将使外科进入另一个新的境界。在我国外科史上应提倡微创医学,这要成为每位外科医生的信念,亦是外科医生的追求。

微创外科是21世纪外科发展的重点课题之一,目前,已经具备发展条件,关键是改变观念。作为一个医学工作者应当认清和跟上科学发展的形势。树立以病人为本的医疗原则。选用和掌握使用病人得到合理治疗而所受损伤最轻的治疗方法。微创外科与传统外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微创外科必须以传统外科为基础,以传统外科的标准来衡量微创外科的治疗效果,微创医学是外科学发展的方向,有一个集中、扩散、推广、普及的过程,需要全体外科医生的共同努力。

第3篇:再生医疗技术概念范文

   源于中医理论的发展治疗学,是以本土文化为背景,在发展心理学、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基础上,研究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偏移性异常发展与缺失性异常发展而导致疾病的心理活动规律,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在其指导下进行的临床心理治疗则为中医心理发展治疗,其基础理论、治疗技术均渗透着传统中医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的精髓。1中医心理发展治疗理论基础与传统中医心理基础理论  。

  根据中医整体观、发展观理论,通过20余年的临床积累,我们提出异常发展心理理论,并作为发展治疗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人格的本质是个体在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过程中各心理要素发展的结果,人格的形成过程即是个体在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过程中各心理要素发展的过程。

1. 1异常发展心理理论与人格体质论  

  异常发展心理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分为正常与异常,异常人格是精神心理疾病的人格基础,当个体具有异常人格这一发病基础,此时一个负性事件作为扳机点对个体产生刺激,则可能发生精神心理疾病,而要治疗其精神心理疾病,不仅要改善其疾病症状,更要着眼于其人格,纠正其异常人格特征,从发病基础进行治疗,做到从根本论治。这符合传统中医心理理论中人格体质论思想,不同的人格与体质具有不同的患病倾向,在治疗中重视因人制宜、治病求本。   

 通过吸收西方心理学人格理论,异常发展心理理论对于传统的人格体质论有独特的创新与发展。传统人格体质论将不同的人格体质分为不同类型,如阴阳五态人、阴阳二十五人等,个体的人格根据其特征隶属于不同的人格类型。而异常发展心理理论是将人格分为各种人格要素,包括胆商、自我、意志力、思维方式、人际关系、性发展、世界观,每个个体的人格都具有以上所有要素,而个体人格的特征通过各个人格要素发展水平的不同体现出来。人格的异常同样体现在各个要素发展水平上,表现为人格要素发展的缺失和偏移,即某一人格要素发展的不足和过度。根据中医中庸思想,不足与有余都是不平和的状态,例如,意志力的缺失使得个体缺乏动力与坚持性,意志力的过强使得个体固执,不知变通。而要调整人格要素的虚实,则需要相应的技术进行人格要素的补泻,人格要素的缺失与偏移,以及对人格要素的补泻,则是对中医的虚实补泻概念的发展。

1. 2异常发展心理理论与三才整体论  

  三才,即天、地、人三才,三才整体论体现了个体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即人不能脱离生存环境独立存在,人与其所处的环境相互影响。在异常发展心理理论中个体的人格发展受到不良生活环境与经历的影响,其中以负性生活事件以及家长所采取的不良教养方式为主。根据中医心理情志所伤理论[00,这些负性经历对个体产生刺激,使个体处于应激状态,并产生不良情绪,负性经历逐渐积累,则对患者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最终导致异常人格的形成。而在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中除了人格基础,通常还需要有刺激性事件作为扳机点,该刺激性事件也属于所处环境的一部分。

2中医心理发展治疗技术与传统中医心理治疗技术    

发展治疗的主体方法主要是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源于中医气功等理论的TIP技术是通过中医气功入静与暗示诱导等方式,将患者诱导至低阻抗状态,在这一状态中,患者可以不加抵抗地接受信息,从而在潜意识层面进行意念导入治疗的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在异常发展心理理论的指导下,通过TIP技术可以深入患者潜意识,对异常人格发展过程进行修正,实现中医心理发展治疗。TIP技术中包括诱导放松、共情、病机分析、再成长、症状处理、行为疗法等技术,蕴含着传统中医心理治疗技术的精髓。

2. 1诱导放松与静心宁神法   

 TIP技术顾名思义是在低阻抗状态下进行的意念导入治疗,低阻抗状态的营造是通过诱导放松来达到的,将中国的导引气功疗法与西方的暗示催眠疗法进行结合,通过言语和行为的诱导,使患者进入从清醒到睡眠过程的中间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患者可以不加抵抗地接受导入内容,治疗内容可以深入患者的元神,从而达到深入治疗的目的。这种状态与中医心理治疗中静心宁神法所达到的神思处于安静宁谧的状态相类似,即排除外界思绪的干扰,正气存内,心身自愈能力增强。

2.2共情与疏神开心法

   根据前文所述发展治疗理论中关于病因病机的分析,绝大部分的心身疾病患者在生活经历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教养方式和负性生活事件,然而因为国人普遍的低调内敛的少阴型性格,很多人在经历负性事件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宣泄。在收集病史时需要通过提纲式作业了解患者的经历,尤其是负性经历,嘱患者在保证隐私的情况下写下生活中伤心痛苦的、害怕的事,难以启齿的性方面经历,以及快乐的事和依赖的人与事物。在了解患者的病史后,需要在低阻抗的状态下对患者的负性经历共情,从而使患者的负性情绪得到宣泄,进一步降低阻抗,促进医患沟通等。中医自古在诊疗方面,尤其是进行中医心理治疗中十分重视共情然而在中医心理治疗传统技术中,并没有共情这一西方心理学传入的概念,与之类似的成为疏神开心法,即对患者以诚相待,对患者的不畅情志进行疏泄,并且在疏泄的同时注重给予同情与关怀。

2.3病机分析与说理开导法

     《横帝内经》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与之以其善,……恶有不听者乎”,这段描述了中医心理传统疗法中的说理开导法,指通过医患沟通,使之明了与疾病相关的道理的治疗方法。开导的内容包括患者疾病的来由,并且告诉患者所能做的努力与不应做的事情,建立信心此技术在发展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了解患者生活经历、发病过程后,根据上述发展治疗基础理论进行病机分析,并且在低阻抗状态下将分析的内容导入给患者,使其了解是其成长过程中的负性经历逐渐导致人格要素方面的缺失或偏移,而这成为其精神心理疾病的人格易感性,在遇到某些刺激性事件后,最终发病。同时告知患者正视负性经历与人格方面的问题,经过正确的治疗与医患的共同努力,是可以完善人格,最终达到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使患者树立信心。另外,病机分析也与狭义的“祝由”概念相似

2. 4再成长与暗示解惑法    

再成长技术是针对异常人格发展中人格要素的缺失、偏移所进行的完善人格的治疗技术,是发展治疗的核心。在低阻抗的状态下,使患者回溯到成长过程的早期阶段,根据患者人格要素的缺失与偏移,导入可以促进该人格要素发展的小故事,通过生动鲜活的叙述,使患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由于在低阻抗的状态下,患者可不加抵抗的接受导入的内容,在潜意识层面对导入的故事内涵进行感受与领悟,从而修正患者人格要素的偏移与缺失,而不是直接告诉患者需要在某一人格要素方面需要加强或削弱。这种通过含蓄间接的方式进行心理治疗的技术与传统中医心理治疗中暗示解惑法相似,即通过采用暗示的方式剖析本质,使患者真情感触,以诱导患者在“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意见

2. 5躯体症状处理与移情易性法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合二为一的身心观,以及对心理问题的忌讳,国人的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的l,这些患者往往十分关注躯体症状,甚至己经掩盖了心理问题本身。根据这一特点,TIP技术在低阻抗的状态下指导患者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从关注自己以及自身症状向外转移,从而缓解症状。中医传统心理治疗中的移情易性法,同样是通过转移注意力,派遣情思,达到治疗目的

2. 6行为疗法与志意以绳法

    在中医心理治疗的案例中,很多是通过指导患者行为改变而达到治疗目的,类似于现代心理学的行为疗法。传统中医理论中并无行为疗法这一名称,而志意以绳法可以认为是中医对行为疗法的称呼,指通过一定的方法行为,改变现有的意志,使之从意志到行为恢复常态。发展治疗对意志力的训练十分重视,在低阻抗的状态下,导入意志力训练信息,并且嘱患者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精力,增加活动,改善社会功能,正是志意以绳法的体现。

    此外,TIP技术中还有其他传统中医心理思想的体现,例如,TIP睡眠调控技术中睡眠环境适应技术与习以平惊法类似,再成长技术中的预成长使患者在低阻抗状态下模拟将会发生的一些经历,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的理念。

第4篇:再生医疗技术概念范文

【关键词】外科护理;无菌观念

无菌技术是外科护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技术,是通过清洁、消毒和灭菌等综合技术与措施,使手术环境、手术区域或局部操作部位的病原微生物尽量减少,以及所用的器械达到无菌,最大限度防止发生污染及感染。因此,学习和掌握无菌技术是外科护理的基本教学目标,而学习无菌技术首先必须要树立牢固的无菌观念和严格遵守无菌原则[1]。在外科护理实验教学中学生由于无菌观念淡薄导致出现违规操作,笔者针对这些现象进行思考并列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资探讨。

1 学生出现违反无菌术操作的几个环节

1.1 无菌持物钳的使用 无菌持物钳是用于取用和传递无菌物品的,教学使用的持物钳是放在浸泡有消毒液的广口无菌容器筒内,学生经常犯的错误有:1)取放持物钳时没有打开盖子和闭合钳端或是打开盖子忘记关闭;2)取出持物钳后钳端朝上;3)取出持物钳后远距离去取物品。

1.2 穿无菌衣和戴无菌手套 手臂消毒后只能清除皮肤表面的细菌,在手术过程中皮肤深处的细菌会逐渐移到皮肤表面并迅速繁殖生长。因此,在手臂消毒后必须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方可进行手术。学生在练习穿手术衣的过程中,双手高举超过头部或是向两边伸展超过腋中线。拿手术衣时未戴手套的手碰到手术衣外层。学生练习戴手套时易在一只手戴好手套而另一只手未戴好手套时,戴好手套的拇指习惯性捏住另一只手套的反折面。这些都会造成清洁区的污染。

1.3 手术区消毒铺巾 手术区消毒铺巾的目的是消灭拟作切口处及其周围皮肤上的细菌,操作是否正确直接影响手术的质量。学生在这项练习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1)消毒钳夹纱球方法不正确;2)皮肤消毒的过程中留有间隙,或是同一消毒轨道来回涂檫;3)铺巾顺序错误;4)铺巾过程碰到非无菌区,无意识的挠头、挠鼻子、使用污染物品等。

2 反思与对策

2.1 明确无菌术概念 无菌技术不仅仅只是洗手、穿手术衣、戴手套、手术区皮肤消毒、铺单等操作中的规程,更重要的是贯穿于整个手术的全过程的无菌观念。它是根据科学原理制定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违反,否则就会造成感染的机会。针对学生无菌概念不清的情况,教师可以采用举例、视频、图片等方法加强学生对无菌术概念的认识。

外科的无菌操作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全意义的无菌,而是从有菌再到相对无菌再到绝对无菌的过程。[2]例如洗手前是有菌,泡手后是相对无菌,手套是绝对无菌的,戴手套时只能用手接触其内面,并且穿好手术衣、戴好手套的手也是绝对无菌的。教师可通过示范操作规范和借助显微镜讲解“有菌”、“相对无菌”、“绝对无菌”等概念。只有明确了无菌技术的概念,才可能养成良好的无菌观念。

2.2 教学中树立无菌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身作则,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无菌观念和操作习惯。例如在动物实验中加强无菌观念的培养在外科应用解剖与手术学的动物实验中,可以采取比赛的方式,加强无菌观念的培养。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根据每组犯错误的次数、手术的时间和出血量以及手术后实验动物的伤口感染、愈合情况来综合评价整个手术的质量。对于好的手术组给予适当的奖励,反之给予适当的惩罚。在课后组织讨论,提出问题并分析查找原因,从而可以使学员深深体会到每一个无菌操作环节都能影响整个手术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影响实验动物的生命,从而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在脑子中回想无菌原则,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无意搔痒、摸头;用污染器械夹取无菌物品,接触污染区取器械、取水;器械或纱布无意中被污染后再使用等现象。而且在今后其他课程的动物实验中,我们也应有意识的自觉运用无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树立无菌观念。

2.3 完善教学设计 无菌技术作为外科护理学的基础,开课较早。若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经常强化,即使纠正错误,学员也很容易遗忘,操作易变形。教学设计不周全体现在实践操作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反复强调无菌操作的原则性和重要性,没有很好的把理论知识结合到实践操作教学中。无菌术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知识是树立学生无菌观念的基础,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操作习惯的关键环节。此外,学生对无菌技术在临床医疗和护理操作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违反操作后造成的严重后果。教师可在教学设计环节中加入相关的知识学习,例如举医疗事故的例子、视频展示医疗纠纷案例、挂图等。

2.4 采取多种方式巩固和加强无菌观念 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而在课后采取多种方式巩固课堂上已掌握的的无菌技术,强化无菌观念是非常必要的。课后学员书术记录时,应注意回想自己在手术课上是否有违反无菌原则的行为,并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共同研究改进方案,避免相同的错误再次出现。其次,利用课余时间观看教学录像,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也是对自己无菌技术的规范。另外,组织年级的基本操作技能比赛,让学生在展现自我能力的同时,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强化无菌技术。最后,可以进行实地的外科手术的观摩,能够增加学员的感性认识,让护理学生深刻认识到无菌技术掌握的程度,不仅反映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而且反映其职业道德,更直接影响病人的健康和预后,这有利于护理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形成无菌的概念,培养无菌观念,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医院感染会延误患者康复的时间,导致医疗纠纷,增加医疗费用,给患者、家属和医院都造成严重的后果。无菌技术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无菌观念是护理人员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当今是医学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无菌技术也是不断发展的,养成了良好的无菌观念,这有利于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发展新的无菌技术,为将来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再生医疗技术概念范文

【关键词】 医院文化; 管理; 核心竞争力

Create characteristics of hospital culture to promote hospital core competence YANG Xu-dong,HAN Jiu-e,HE Guang-feng.The ENT Hospital of Jiaozuo,Jiaozuo 454150,China

【Abstract】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is the key factor in the medical market, and it can be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n building.Undoubtedly, cultural factors is a very important aspect among those factors.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the culture impact on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hospital from the hospital culture,the core competitiveness,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d intern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and the excellent hospital cultures influence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hospital.Hoping that the hospital culture will be the soul of the hospitals core competitiveness, so as to promote scientific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

【Key words】 Hospital culture; Management; Core competitiveness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5.086

焦作市五官医院坚持以“真情服务患者,爱心奉献社会”的服务宗旨,以文化战略为先导,全力打造特色医院文化,通过先进文化凝聚职工队伍,促进医院管理,实现了医院可持续发展,使医院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1 概念及特征

1.1 医院文化概念 医院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医院文化是指医院的主体和客体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创造的特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在长期医疗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理论、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行为准则[1]。医院文化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由医院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精神文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管理特征和医院精神等构成的文化氛围[2]。

1.2 核心竞争力概念及内涵特征 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指能够使医院在某一或某些领域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是通过优秀的文化与医务实践融合而形成的本医院独特的能力[3]。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就是知识和技能,是在整合及优化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难以被模仿的、优于竞争对手的能力。

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包括:(1)知识性。核心竞争力是医院积累性学习的结果,反映医院的综合学习能力。(2)价值性。实现患者所看中的价值,能为患者提供实实在在的好处。(3)独特性。是一所医院所独有的,其他医院无法轻易占有、转移或模仿。(4)延展性。具有打开医疗服务潜在市场,拓展新的医疗领域的作用。(5)动态性。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需要不断地提升、发展和完善[4]。由此可见,核心竞争力是医院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医院只有培养和构建起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医疗市场上占据主动地位而从容不迫,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文化因素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构建良好的医院文化,以培育医院核心竞争力是保持医院长盛不衰的根源所在。

2 医院文化与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关联

2.1 医院文化构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麦肯锡7S模型”由Peter、Waterman 两位管理学者于1980年提出[5]。7S模型总结了最佳企业成功的7个要素,即战略(Strater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风格(Style)、人员(Staff)、技能(Skill)和文化(Shared values)。7S模型指出,只有当这7个要素都非常优秀与和谐时,企业才会获得核心竞争力,才能取得长久成功。何军等[6]将7S模型借用到医院并赋予新的逻辑,构建了医院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见图1),用来描述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体系以及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模型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医院文化塑造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提供了基本手段。

在构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7个要素中,文化要素居于核心地位,其他6个要素都深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技术可以学习,结构可以移植,制度可以效法,人才可以猎取,但医院全体员工内在追求的医院核心理念、医院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即医院文化却是很难移植和模仿的。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在医院文化之中,渗透到整个组织之中,而恰恰就是组织内达成共识并为全体员工深刻理解、指导行动的医院文化,为一个综合且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基础,因此,在影响医院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中,医院文化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和源动力。

2.2 医院核心竞争力与医院文化存在着辨证关系 两者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处理得好会相得益彰[7]。因为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管理都是任何医院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换言之,在医院管理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着力于内在动力的培养,认真培育自己的高素质、成梯次、有潜质、能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医务人员人才队伍、专家队伍。

3 医院文化对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和作用

医院文化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医院的中心来开展,只有寻找一个有形的载体,使医院文化之魂附之于上,才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3.1 医院文化指导着经营战略的方向 医院的经营战略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和信念基础之上的。不管医院制定的经营战略正确与否,首先都必须有全体员工的自觉地、积极地贯彻执行,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战略方针与文化不协调往往是最终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医院文化正是以其所塑造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行为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医院经营战略的方向[8]。

本院通过以发展为主体的大讨论,公开征集院徽、院歌、院训等系列活动,激发了人人参与医院管理的热情,确立了“文化帅院、人才兴院、品牌强院”的发展战略,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医院发展远景激励员工脚踏实地朝着既定目标努力。

3.2 医院的制度文化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医院制度作为医院文化的一部分,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完善的医院制度体现了医院管理规范化及科学化的程度,对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塑造医院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9]。本院根据自己的发展方针和文化理念,完善机制,创新管理,以人为本,突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进行系统工作。不断推出适应新的竞争形势的管理制度,实施“学校、军队、家庭”人本管理模式、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和流程再造等。使医院制度应与医院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并且能够很好地反映医院发展过程中管理水平和管理规范化提高的程度。良好的医院制度文化有利于医院的稳定和发展,对于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3.3 加强医疗技术建设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医疗技术从构成要素来看,是人的智慧和临床经验、医疗方法和技能、医疗仪器设备手段三大要素的有机结合,以人的智慧和临床经验为核心,以医疗方法和技能为中间层,以医疗仪器设备手段为外显层[10]。简而言之,医疗技术以人才为核心,是人才、技术和设备三大要素的有机结合,三大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一,医疗技术人才是医疗技术的核心内容,是决定医疗技术质量的关键要素。医院人才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疗技术质量。医院要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就必须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注入强大生命力。第二,医疗技术创新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医疗技术创新当前已经成为加快医疗技术水平和提高医疗技术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强大动力,重视和加强医疗技术创新,医院才能不断地保持可持续性发展,才能获得持久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是保障医疗质量的物质基础。医疗质量不仅依赖于医务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的设备条件。引进和应用先进的医疗设备仪器已经成为现代医院提高医疗质量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医院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决定了核心竞争力不可能单纯地建立于技术、设备或人才的基础上。医院在获得了设备、技术或是人才后,整合于医院自身独特的文化之中,使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

按照医院“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人有专长”的发展理念,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始终接轨于当前的专科技术前沿。每年都要派出技术骨干赴知名医院和院校开展长期的专题学习进修,学归后,书面专题汇报,提出科室业务发展计划、开展新业务并备案;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坐诊、讲学,开展实践带教工作,通过提升技术能力,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塑造独特的专科品牌,实现了“科有专病、人有专长”的特色发展。

3.4 塑造良好的医院形象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外现 成功始于口碑,形象决定未来。两个核心价值观“患者需求至上”和“倡导团队医学”,已经成为本院的行为准则。这些价值观每天都在被实践着、更新着,向成千成万的患者及其亲属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注重相互尊重,强调员工价值的组织文化,让员工每时每刻都能够感受到尊重的力量;相互尊重提升人文关怀,提升员工自愿精神,使员工更甘于付出;相互尊重可以增强个人自信,提高工作热情,提升团队认同和凝聚力,形成“风正、劲足、心齐、气顺”的良好的工作氛围。

医院的宗旨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的健康服务”。当今市场经济总体上已形成买方市场,患者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已经成为医院命运的主宰。哪家医院或哪个医生医疗水平高、质量可靠、服务优良,患者就喜欢哪所医院,就会找哪个医生看病。良好的医院形象够更好地获得患者的认同,让广大患者能够在众多的医疗服务当中,认识本单位所提供的服务,并进一步认知、美誉[11]。

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认为,维系员工关系的真正力量是文化,即员工的共同观念和准则[12]。它们以无形的方式灌给、协调,使员工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从而提高团队精神,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文化”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它以其约束、凝聚、渗透和导向等特有的功能成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院核心竞争力铸造灵魂,以推动医院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程荣尧.医院文化新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7.

[2] 吴佳佳.医院文化塑造与现代化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5):51.

[3] 王向东.什么是医院核心竞争力[J].医院管理杂志,2003,10(3):264-267.

[4] 连斌,许苹.医院核心竞争力[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70-78.

[5] 乔庆宇.基于麦肯锡7S模型的高职院校员工培训[J].辽宁高职学报,2006,8(5):135-137.

[6] 何军,金家贵,马勇,等.医院文化 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核心[J].西南国防医药,2007,17(5):647-648.

[7] 于晓松.打造特色医院文化 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J].现代医院管理,2007,21(6):42.

[8] 贾晓莉.医院文化在构建和谐医院中的地位和作用[J].医院管理论坛,2008,25(7):11.

[9] 钟声,张义梅.提升文化软实力 增强核心竞争力[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3):102-103.

[10] 张凤娟.医院文化与医疗安全医疗质量的关系[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9):3019.

[11] 刘一星,杨健.全面加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文化建设[J].中国医药导报,2010,5(7):144-145.

第6篇:再生医疗技术概念范文

关键词 基因组医学 精准医学 医学遗传学 教学改革

Abstract Genomic medicine integrates life science and clinical medicine with the human genome, and applies it to clinical practice.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medical education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ent society. Medical genetics is a basic course of medicine is important, in the face of clinical change caused by genomic medicine, in order to make the teaching and discipline development to adapt, and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 will change the course system and teaching model,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above aspects.

Keywords Genome Medicine; precision medicine; medical genetics; teaching reform

近些年恚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已经步入“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新时代。精准医学主要利用疾病基因组学以及药物基因组学大数据,通过基因诊断并以此为依据对疾病进行分类、分型,根据基因组特征,采用最新的个性化治疗等技术,为病人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最有效的药物,最安全的剂量,对传统的医疗模式进行革命和创新。

基因组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而迅猛发展。基因组医学是由诸多科学家在2003年为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年时所提出的一个医学领域的新名词。基因组医学是以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为基础,将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相整合,从而将基因组的研究成果快速地应用于临床医学实践,这将是贯穿21世纪的在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

在基因组医学时代背景下,各临床专业科室都必须适应基因组医学带来的临床变革,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医学遗传学作为一门基础和临床相互融合且发展飞快的学科,不仅要求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求其可以将相关知识致力于临床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对医学遗传学传统教学内容及模式进行调整。因此,如何以基因组医学为导向,着眼于精准医学,推进临床医学教育,加强医学遗传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医学遗传学的临床应用,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其普及社会是我们面临的问题。综上所述,我们对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思维等进行了改革。

1 改进课程内容设置

我们以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医学人才为目标,根据医学专业的发展特点,合理设计医学遗传学课程,而课程的设置、编排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进程、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质量。因此,课程改革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1]

首先,对于基本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我们将围绕遗传病开展教学,课前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让学生对遗传病基础有一定了解,课堂抽查课前预习效果。课堂上从临床遗传病常见病例着手,用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介绍其发病机制,如何导致疾病发生和具体的研究方法,然后系统地介绍遗传物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再从临床遗传学角度开展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基本知识点和原则逐点介绍。

其次,根据医学遗传学课程发展需要,我们新增加生物信息学内容,介绍如何利用信息学和统计学等学科的技术,收集、整理、研究目前快速发展的基因组测序、蛋白质组序列测定、结构解析和代谢组等领域的大规模数据,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实例,讲解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通过病例为示范,引导学生将生物信息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例如我们实验室收集到一个高度近视的隐性遗传家系,致病原因未明,我们先采用基因芯片进行连锁分析定位致病区间,然后对两个患者和一个正常人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指导学生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法对三个样本的测序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对检测到的患者共有的而正常人没有的外显子区间影响功能的纯合突变进行初步筛选并对定位致病区间的突变在家系内进一步筛选验证,最后成功定位到3号染色体189713156位置上的NLEPREL1基因一个GLN氨基酸的终止突变。该基因与胶原蛋白的装配和稳定性有关,此突变与带有白内障和玻璃体视网膜退化表型的非综合征型高度近视有关。这样的案例式教学法不仅巩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进行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涉及数千种遗传性疾病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和前沿性并存的特点。[2]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最前沿的科研动态及相关遗传病的研究进展,我们同时开设了“医学遗传学研究进展”课程。“医学遗传学研究进展”是一门以“医学遗传学”课程为基础的课程,它着眼于现代医学遗传学最新最受关注的领域,旨在让学生对医学遗传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升华,它的课程内容紧跟国内外前沿,针对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内容和最新进展设置讲座内容,结合教师当前研究的科研项目进展加以讲解,促使学生了解和关注医学遗传学的前沿进展。该系列讲座强调结合基础科学和临床科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开阔学生的眼界,掌握最前沿的科研进展。

2 改革课程体系

绝大多数疾病均与遗传相关,临床中每个科室都应不断更新对相关疾病的知识,因此我们在临床医学范畴下的二级学科的教学环节中应增加相关医学遗传学内容的介绍。例如,消化系统专业课,我们将增加消化系统的遗传学基础知识的介绍;神经内科专业课程,我们拟设置专门的神经内科遗传病及致病的遗传学基础的章节,系统介绍神经内科常见的遗传病种类、遗传学基础、分子和细胞系诊断方法以及相应的遗传咨询要点。

将基因组学作为一个大平台,根据不同的学科,每个学科上课的比重都不一样,把基因组医学与疾病基因组学灌输到临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教授核心知识点,并且把基因组医学、遗传病学、精准医学、个体化医疗等理念贯穿到临床教学中去,使学生掌握从基因组水平上考虑对疾病诊断、防治与治疗的重要观念。通过打破常规,教授新的医学遗传学理念,以鼓励学生不拘泥传统的循征医学思维模式,以基因研究为导向,提倡“精准医学”,让个体化医疗这一概念从理论中走向生活。

3 转教学思维,引领学生建立个体化医疗的观念

在教学上,我们率先突破常规的循征医学思维模式,建立以基因研究为导向,提倡精准医学的思维模式。“精准医学”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其本质上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精确寻找到疾病原因和治疗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亚分类,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这是对传统医疗模式的革命和创新。[3]美国总统Barack Obama在今年年初的国情咨文中正式宣布精准医学计划(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该计划的提出是集合了诸多现代医学科技发展的知识与技术体系,体现了医学科学发展趋势,也代表了临床实践发展的方向。[4]我们顺应时展潮流,率先将个性化医疗、精准医学的理念引入课堂,不断渗透精准医学理念,使学生掌握从基因水平上考虑对疾病诊断与防治的重要观念。

为引领学生建立个体化医疗的观念,需要我们加强各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使现有的教学知识体系更加完善,让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我们积极推进与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预防医学、材料学、计算机学等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既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交流,又培养了学生跨学科的思维模式。通过交叉学科的建设,学生将本科专业知识和医学遗传学知识重新组合,更具创新性思维。我们还成立了“教育部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吸引了不同专业的学生进入医学遗传学领域来,学生在实践课题或项目的设计当中,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并引进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利用其他学科的优势来弥补自身不足。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已进入大数据时代,高效准确地处理数据显得愈发重要。以医疗大数据作为支撑,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是“精准医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数据分析平台。我们与生物信息专业进行合作,将临床诊断中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再将分析的结果反馈到临床中去,建立个体化医疗。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不但传授医学遗传学核心知识点内容,而且将精准医学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从基因水平上考虑对疾病诊断与防治的重要观念。

医学遗传学发展非常迅速,基因组学技术和规模化的特征将会延续并发扬,大数据、复杂信息、新概念和新知识等等,都在不断地催生新的教学思路和新的思维境界。从“DNA到RNA再到蛋白质”和各类“组学”研究,最终将汇集在一个或者数个生物学命题下(比如癌症、代谢疾病、脑发育与认知等),形成一种整合性、更高层次的“数据―信息―知识”消化和理解过程。[5]作为医学遗传学教育工作者,要针对未来生物医学基础和临床科学的发展,整合基因组生物学新的学科前沿,运用新的概念和技术,将“3P”医学时代――预测 (Predictive)、预防(Preventive)和实现个体化(Personalized)治疗的理念融入临床医学教育中, 为实现全社会“从实验室到病床”、“从实验室到家庭和个人”的卫生与健康保障,及时地、有效地提供专业人才。

*通讯作者:夏昆

L芟钅孔手焊孟钅坑?01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年中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2015年中南大学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计划和2016中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项目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金波,朱金玲,侯霞,张玉萍,刘爽.构建培养新型医学人才的医学遗传学课程体系改革[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6:3106-3108.

[2] 刘迎春,邹起练.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初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7-49.

[3] 本刊综合.曹雪涛院士谈精准医学[J].人人健康,2015.7:14-16.

第7篇:再生医疗技术概念范文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各种污染严重,环境日益恶化,加之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癌日益逼近人们,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治疗肿瘤,依靠良好的治疗方案,先进的医疗设备,这些都固然重要,积极的心态尤为重要,是治疗任何疾病的前提。

对抗癌症怎样才科学

目前癌症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据1996年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于恶性肿瘤的约700多万人,并有1000多万新发癌症病人,我国每年癌症发病人数约160万人,癌症死亡人数约130万人。34~54岁年龄阶段癌症是第一死因,55~74岁的年龄阶段仅次于心脏病。而且癌症的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还在逐年上升。癌症的死亡率相当的高,人们都处于谈癌色变的恐惧状态。为此肿瘤的预防、诊断及治疗越来越引起世界各界的重视。

通过科学的防治,规范化的三级预防癌症的防治有了可喜的成绩:通过一级预防:去除病因,约有1/3的癌症患者预防癌症的发生,通过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约有1/3的患者可以治愈,通过三级预防有1/3的癌症患者可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命。

一级预防是最根本的途径,消除治病因素,包括:饮食、吸烟、病毒和感染、不洁的性生活、工业污染、酒精、辐射等。可大大的降低癌症的发生。

恶性肿瘤是进行性发展的疾病,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极为重要。早期恶性肿瘤通过规范、科学的诊治,治愈率是非常高的。即使为中晚期恶性肿瘤通过治疗,也可以缓解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为:手术、放射治疗、化疗、生物靶向、内分泌、免疫、中医中药等。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一种或几种的综合治疗。故通过科学规范的诊治,癌症是可防可治的。

科学防癌

目前全球范围内,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是逐步上升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环境因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所致。如何远离癌症,首先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尽量少食用高脂、高糖、高热量食品,营养全面,不偏食,多进食时令蔬菜和水果,每天适量运动锻炼,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态。另外,接种疫苗,也可以远离某些癌症。例如,接种乙肝疫苗,降低了乙肝的发病率,也可以减少肝癌的发生。对于一些具有癌症高危因素的人群,要进行定期的有针对性的防癌的查体。例如,每个月女性要自己检查乳房是否对称、有无肿块等,特别是家里亲属有乳腺癌患者的;对于长期吸烟的中年人,要定期进行双肺的检查;亲属患有结直肠癌的人群,也要定期进行大便隐血或肠镜的检查。这样就可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一旦得了癌症,要尽快治疗。首先要放松心态,许多人一旦得知自己得了癌症,就悲观绝望,从意志上就垮了,有许多患者其实是被癌症吓死的。现在随着医学的发展,癌症已不是不治之症了,一些癌症也可以得到治愈。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癌症列为慢性病。早发现、早治疗,是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的。一旦确诊为癌症,要到专业的医院求治,只有规范的治才有良好的效果。癌症的治疗是要综合治疗的,根据病情的需要,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各种手段联合在一起,得到一个理想的治疗效果。整个治疗的过程也比较长,一定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坚持下来。当然,任何治疗都有副反应的,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副反应也大大减轻了,绝大多数都是能够耐受的,病人都能够顺利的接受治疗。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饮食营养,多进食一些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的食物,合理搭配,尽量少吃高脂肪的食物。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和功能锻炼。例如,乳腺癌手术后的患者要锻炼上肢的活动功能,每天尽量把患侧的胳膊向上举;鼻咽癌放疗的患者要进行张口锻炼;放疗的患者要注意保护照射的皮肤,不要暴晒、抓挠、冷热刺激等。这样可以减少治疗的并发症,使生活质量更好。

系统治疗结束后,并不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进行复查。最好回当初治疗的医院进行复查,因为他们最了解你的病情和治疗经过,针对复查情况,提出下一步的建议。

提高肿瘤科学防范意识

目前中国癌症已经兼具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癌症的流行特点,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和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5种癌症杀手,乳腺癌已成为女性的头号杀手。癌症高发地区大城市高于小城市,城市高于农村,农村地区癌症患者发病率上升速度、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

大多数癌症的发生都与生活方式因素、慢性感染性因素、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很多专家表示,40%的癌症是可预防的,但需要个人、社会、政府、医学界紧急行动起来,阻止癌症发病人数、死亡人数的上升。

据山东省淄博万杰肿瘤医院黄术林主任医师介绍:“科学抗癌”首先是科学的问题,所谓科学不是巫术,不是祖传秘方,在现在的医学科学领域叫循证医学。循证医学是1996年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其核心的思想是任何的医疗卫生方案、决策都必须依据科学的临床实践带来的最佳证据。所以循证医学的概念和法院的法官断案一样,以前的法官断案主要是靠个人的经验智慧和良心来断案的,但是现在的法官必须依靠证据,所以医学上也是这样,传统医学讲经验,现代医学更重视的是信息和证据,必须要依据科学得出最佳的证据,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法。

科学抗癌再者是抗癌概念,黄术林表示:“抗癌分三个方面,一为防癌概念,二为治癌概念,三是康复概念。从专业术语上来说,主要是肿瘤的三级预防的概念。一级预防,主要是病因学的预防。二级预防,是我们经常说的三早问题,就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级预防,主要是针对中晚期肿瘤的规范化综合治疗的问题。而到目前为止,任何早期肿瘤,只要早期治疗,规范化治疗,绝大多数早期肿瘤都可以彻底治愈。”

而实际情况中,科学抗癌的理念在我国普及得并不算好,有很大比例的人认为肿瘤是不可治的,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15%。如我们在农村开展乳腺癌免费筛查的时候,半数以上登记者都拒绝筛查,她们认为“反正治不好,筛查也有害”。“应该说,我国百姓对于肿瘤的误区还有很多,改变这种现状不只是医务工作者的事,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 一位肿瘤医院的专家说道。

据悉,在媒体上介绍过的一些抗癌明星中,多数是采用了质子治疗、诺力刀或者光子刀治疗的放射治疗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很多人还对放疗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上,简单的说放射治疗,是利用射线杀死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愈肿瘤的目的。这些放射线包括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X线治疗机产生的深部射线,加速器产生的高能X线,还有各种加速器所产生的电子束,质子,中子,负兀介子以及其它重粒子等。

对于一些病种,放射治疗效果虽好,但很多患者依然会担心放疗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其实随着放疗技术的进展,外科手术式的放射治疗使其副作用已经大大降低。如对非小细胞肺癌病人来说,早期如采用精确放疗,5年生存率高达70.8%以上,能和手术媲美;而对中晚期病人,放疗结合化疗、靶向治疗更是主要方法。

良好心态是战胜肿瘤的最好方法

相信大家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有些人一旦得了癌症,就灰心丧气认为是不治之症,没有被病魔击败之前自己的信心先倒下了,看着癌症诊断书,就像是看见了死神的镰刀挂在自己的脖子上。

第8篇:再生医疗技术概念范文

关键词:安注意义务;标准;医生差别;地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本条规定的是医务人员的注意义务,确定了医务人员的注意义务的标准就是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注意义务是医疗侵权责任的核心要素,是否违反医务人员的注意义务是界定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存在过失与否的基准。

一、医务人员注意义务的概念

注意义务传统上是英美法系国家判断侵权行为是否存在过失的核心概念。《牛津法律大词典》将注意义务解释为:一个人对他人造成损害后,只有当法院判定被告在当时的情况下,对原告负有的不为加害行为或不让加害行为发生的法律义务,而被告却由于未加注意,或未达到法律所要求的注意标准,或未采取法律所要求的预防措施,而违反此种义务时,他才在法律上对受害人承担过失责任。如果在当时不存在注意的义务,由此发生的损害都属于无侵权行为的损害,被告不承担责任。无独有偶,大陆法系的“过错”侵权责任历经曲折的发展,也演绎出了注意义务的司法判例和法律规定。法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都于19世纪中后期纷纷建立了客观过错理论。这种客观过错的理论和司法实践,与英美侵权行为法学上过失责任理论的通说相符,尤其与美国《侵权行为法重述》中就过失所下的定义及所为的注释不谋而合。[1]因此有学者认为,客观过错理论采取的义务分析方法和“良家父”的客观判断标准与英美法的注意义务殊途同归。大陆法过错侵权责任的根据逐渐远离传统的侵权法理论而逐渐靠近英美法系侵权法,为两大法系国家过错侵权责任原则的统一奠定了基础。[2]在此背景下,我国侵权行为法也明确规定了医务人员的注意义务,并将其作为判断医务人员是否存在过失的前提。但对于医务人员注意义务的概念,侵权行为法则没有规定。综合注意义务的相关概念,我们认为,医务人员的注意义务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积极履行其职责,对患者尽到最大的善良注意义务,通过谨慎的作为或不作为避免患者受到损害的义务。

二、医务人员注意义务的标准

(一)英美法系国家医务人员注意义务的标准

在英美法系国家,医生作为专业人员,其注意标准高于普通的人员。正如判断普通人是否存在过失的标准为是否尽到一个善良注意人的合理标准,判断医生的行为是否合理则在于医务人员的行为是否达到一个“合理医生”的标准。而判断一个医务人员是否是“合理医生”的标准,则是由Bolam诉FriemHospitalManagementCommittee一案所确立的伯勒姆标准”(Bolam test)。该标准主要包含两个方面:(1)医务人员的注意标准是行使和声称拥有此种特殊技能的通常的熟练人员所应达到的标准;(2)如果医务人员在治疗病人的时候采用了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被当时所熟知某特定治疗的一群负责的医务人员所接受并认为是适当的,那么既使存在一个主张适用不同方法的医学观点,该医务人员也不承担过失责任。但随着实践的发展,这种判断标准呈现出的由临床标准判断法律事实问题的倾向逐渐受到批评,因此,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官保留了对医疗行为专家意见的再次判断的权利,对医务人员是否有过失最终的决定权在于法院。[3]

(二)日本医务人员注意义务的标准

对于注意义务的标准,日本引入了“医疗水平”这一概念。而关于医疗水平的界定,则首先经过了是“学术研究范围内的医学水平”还是“临床实践范围内的医疗水平”的争论,最终法律界接受了“临床实践范围内的医疗水平”这一标准,但针对这一标准,又经历了“普及说”、“客观说”、“相对说”、“医疗规范说”和“法规范说”的发展阶段。所谓法规范说,是指:医疗水平的内容不应当仅指医疗行为在临床的普及与否,而应该是医务人员临床工作的法的规范。法律在规定其内容时,应当综合考虑医务人员所处社会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及其他诸情况。[4]但法规范说自被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着质疑,即其一,按照法规范说的内容,医疗水平的概念已经等同于注意义务的概念,如此,医疗水平这一概念是否尚有存在的必要。其二,法规范说没有解决如何认定某种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的问题,因为该问题是把某种医疗行为的实施规定为法的义务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法规范说在没有对医疗行为进行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就进入了法律层面的价值判断,从而缺乏事实判断的基础,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带有盲目性。[5]

(三)我国医务人员注意义务的标准

我国的侵权责任法中对医务人员的注意义务进行了规定。确定了医务人员注意义务的标准是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从法律的规定我们可以推断出,侵权责任法似乎引入了“医疗水平”的概念,并将“诊疗当时的医疗水平”作为判断注意义务的标准。然而,侵权责任并没有进一步对“医疗水平”进行界定。究意“医疗水平”是“学术研究范围内的医疗水平”还是“临床实践范围内的医疗水平”。此外,诊断当时的医疗水平是否当单纯的指“医疗”的层面,还是包括其它的因素,如医疗机构的性质、所在的地域等。按上述对日本“医疗水平”的发展的分析,“医疗水平”这一概念出现时与“注意义务”这一概念并不是一种并列的关系,而是一种包涵的关系。随着实践的发展,按照“法规范说”的概念,“医疗水平”已经发展成为和“注意义务”并列的一个概念。因此,对“医疗水平”这一概念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一直是日本法律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反观我国的立法,既然将“医疗水平”确定为医务人员注意义务的标准,是否意味着承认“医疗水平”是“注意义务”的一个下位概念。即并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专注于技术层面的事实判断和法律判断。事实上,对于医务人员,在我国,其从事医疗行业的工作的前提一般来说是通过国家统一的考试,然后取得从事该行业的资质。比如我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一个人如果要合法行医,需要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医师资格(包括执业医师资格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并且到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因此,只要某一个人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在法律上就可以认为该人具备了从事医生职业的知识和技能,而这种能力的取得不考虑地域、医疗机构资质、医务人员资质等因素,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是统一的。因此,对于其它的因素,只是影响“医疗水平”的因素,而不属于“医疗水平”内容的范畴。

四、影响医务人员注意义务标准的因素

(一)医生的差别

现代医学的首要特点是分科分类更细,并且其范围在不断扩大。医生可分为一般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全科医师指不分科别,为病人实施医疗行为的人员。专科医生则以特定的诊疗科别为范围。专科医生其研究和诊疗范围专注于医学的某一领域,按通常之理解,其诊疗水平应高于全科医生。专科医师由于系从事专门性的研究,故就该科范围内之医学水准,自应较全科医师之水准为高,其注意义务之具体标准,自不能依全科医师之注意标准定之,应以平均同科医生现所拥有之医学知识、技能为基准。换言之,一般(全科)医师如已尽医师之平均注意,即属履行了客观的注意义务,专科医师则不然,虽尽一般医师的平均注意程度,仍不能不认为客观义务的违反。[6]在英美法系国家则认为,如果一位医生声称自己为专家,此时应适用的注意标准应是一位合理的专家的注意标准,而不是一般医生的注意标准。此时,医疗专家应行使“其专业领域的通常技能。”[7]不过专家的注意标准仍是一个通常胜任的专家的注意标准,而不是最有经验的最出色的专家的注意标准。[8]在我国,也有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之分,因此,对于专家,其注意义务的标准就不应当同于普通的全科医生,应当高于全科医生,但也不是要求其达到最杰出的专家的水平,而是同一个层次的专家的一般水平,如果专科医生尽到与其同一层次的专家一般的注意义务,则认为其已经履行了相关的义务而不存在过失。

(二)地域性的因素

关于医务人员注意义务的标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地域性因素。关于地域性因素主要是指地域规则和全国标准的问题。在美国,地域规则形成于19世纪八十年代,其预设的前提是:较之大城市的医生,这些医生在获得信息、接受培训的机会以及设备配备方面较为不利。[9]至于全国标准,则认为对于医生的医疗水平而言,应当采用全国统一的标准。然而日至今日,虽然美国的医学教育已经呈现出一种标准化的趋势,但并不意味着地域差异并不存在。到目前为止,哥伦比亚特区以及其他29个州采纳了全国标准,而其他21个州继续维持某种程度上的“地域规则”。[10]可见,地域规则并未完全被美国的司法实践所摒弃,在很大范围内还得到广泛的适用。而之相对应,我们来考察我国的相关情况,在侵权责任法的征求意见稿中已经涉及到了关于医疗水平中地域因素的规定,但侵权责任法最终删除了相关的规定。当然,这种立法是考虑到诊疗行为的复杂性。但是否就意味着在判断医务人员的注意义务时可以不考虑地域性因素呢。实际上,在我国,地域性因素是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国家。这种状况反映到医疗卫生领域就是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卫生较薄弱。尽管在行业准入制度上我国是采用统一的执业医师考试,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经验科学的医学,医疗水平不是仅仅通过一项或某几项考试就能衡量的。不同地域,不同级别的医院的医务人员的水平差异是明显存在的。否认这种差别的存在不仅不利于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虽然,采用同一的标准可以解决司法实务中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但实际上,司法实务中一直无法回避地域性的因素,法官在解决具体的个案时不得不考虑地域的因素。因此,地域性因素也是影响认定医务人员注意义务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金凌.略论注意义务对我国侵权行为法的启示[J].法学评论(双月刊),2009(2):126.

[2]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02.

[3]赵西巨.《医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81.

[4]新美育文.“医师的过失,夏芸译,载张新宝主编.《侵权法评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164.

[5]夏芸,《医疗事故赔偿法――来自日本法的启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28―129.

[6]黄丁全.医事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346―347

[7]Maynard v. West Midlands Regional Health Authority [1984] 1 WLR 634, 638, 转引自赵西巨.《医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54.

[8]O’Donovan v. Cork County Council [1967] IR 173, 190,per Walsh J(Sup Ct Irl); Corelli v Girgis[1980] 24 SASR 264,277, per, White J. 转引自赵西巨.《医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54.

第9篇:再生医疗技术概念范文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062-02

民国初期,国外归来的医学博士当权,推行了废除中医的政策。但中医依然顽强的生存了下来。新中国成立,、亲自批示保留中医,1958年10月11日在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的报告中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使中医在我国的医疗体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中医有其独特的文化传承和独立的理论体系。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功不可没。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进程中,我们采用的是以西方科学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科学理论,而我们本土的文化和医疗技术则被淡忘了。有了骨病,很多人去挂西医,除非是风湿类,才会想到中医。为什么?不是中医过时了,而是消费观念没有确立。

中医的诠释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思想为背景的,在传统文化被淡忘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医解释的失语和误读也是在所难免。有些学者在现代科学领域可能有高的学术造诣和成就,但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方面则可能显得有点小儿科。还有一些所谓的炒作名人,对中医一无所知,却要大放厥词。中医不科学?非也。中医中有不科学的地方,但是更多的则是咱们不能解释的抽象的科学。中医有很多是神乎其技的。但是太多的江湖医生是以中医的形式出现,才诋毁了中医的信誉。正是这些学艺不精的家伙造就了中医现在尴尬的境地。两千多年中,古人是怎么防病治病的?又是怎么度过瘟疫的?没有中医哪有中国的历史?古人的体质特别好?现代西医已经走向了悖论,治病先是五花八门的药,原来的病是好了,但是吃出了其它问题。

中医不会衰亡,争议是好的,它会让更多的人清醒。为了医学的发展肯定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主,以西医的主要技术为辅。当然,中医自身也要不断发展、前进。应用辨证的观点看待中医和西医。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字“函”。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它的意思。但是,有人研究过它的历史吗?最早,它是象形文字,本来的意思是“舌”。后来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被转化了,变成了盛物品的匣子,或者传达消息的信件、信封。它的变化可谓天壤之别。中医,与其相对的是西医。当我们定义一个概念的时候,如果不断的简化缩小它的概念范畴,所产生的结果就是使其相对的词语发生了扩大和新的分支。同样的,当中医演变为中国传统医疗的时候,西医就囊括了中国现代医疗。有多少医院对中医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科?概念的演变,是由于中医本身缩小了自己的范畴而引起的。而这样的缩小肯定会使自己感受到各种束缚。虽然自然规律仍然在发展着,虽然中国医疗在发展,中国医疗技术与手段在发展,但那已经不被大多数人定义为中医了。虽然西医已经被我们本土化很多,虽然我们把中医利用现代科技发展了,但是,没有相关的引导,在整个社会里,被普遍的误认为那是西医手段!于是,整个社会看到的,就是“中医”几乎没有发展嘛!在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在环境污染严重的当代社会,在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的当代社会,中医医疗也学会了吸收了西方国家的医疗手段,它利用高科技,发展出了心理治疗、音乐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它扩充了!它当然发展了!

这让我们想起了“洋火”。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引进了国外的“火柴”,我们叫它洋火,同时我们斥责自己,怎么发明了却没多应用呢?若干年以后,中国人自己生产了很多“洋火”,人们又改叫它“火柴”,也许再过若干年,这段历史被遗忘,人们不再在意。韩国人,把针灸宣扬成自己的东西,还要拍部“大长今”来炫耀,得了便宜还不卖乖,但是“大长今”居然还能在国内热播,不可思议。

现代科学技术仅是人类文化进程的一个方面,远远不能对自然及生命作出更加合理的解释,而现代科学理论也是建立在一定科学实践基础上的一种科学假说,也是一种近似的解释,也有其局限性。而中医学的很多理论和应用未必低于现代科学。中医注重从宏观的,天人合一的角度去诠释生命。中医学中难做出合理的解释,很多非常成熟的理论,象阴阳学说,经络学说,五运六气学说等,即便用现代最前沿的科学理论也不能解释清楚。

中医传统医疗的价格比较低,医疗成本相对低,对环境污染小。这个不能忽视的优势是它长期存在的关键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民间长时间争论“中医存废”以来,中国最高一级政府给出的最为郑重的官方态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张大宁是一位中医药坚定的支持者、研究者和实践者。他说,中医药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带有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是建立在长期经验和文化积累上形成的一种特殊体系,中医药能够绵延数千年,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疗效。中医药要想站得住脚,不能只是靠民族特色,而是要靠疗效方面的优势。中国医学要在社会上稳固自己应有的地位,还需要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中医要加快现代化的发展,无论从理论还是药物,都要向前发展,要用现代方法来发掘中医药的宝库。

今年两会,医疗体制改革成为此间热议的话题。“仅凭中医或西医一支力量不可能担负起十三亿人口的医疗保健任务。”中医药在中国卫生事业中的地位不可替代,种种观点汇成一种声音,中医药不是民族博物馆里的展品,中医、中药,中国不会放弃。应该促进中西医优势互补,共同为全国人民的医疗保健和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