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范文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精选(九篇)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第1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范文

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论证报告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发展规划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经费安排

二,表格

安徽省高等学校设置专业的基本情况简表

专业教师及教辅人员简明表

专业建设带头人简明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表

专业教学周分配表

校(院)审议意见表

高等学校专业评议委员会评审意见表

一,关于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论证报告返回

为了满足滁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根据我校的办学条件及师资队伍情况,拟在我校开办三年制"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应用能力的计算机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要培养方向为计算机软件设计及网络管理与维护,毕业学生至少具备该两方面中的一方面的应用能力.

1.设置本专业的必要性

⑴从全国范围的人才需求情况分析,设置本专业是必要的

目前,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人才是全世界范围内的紧缺人才.根据今年全国各人才市场的统计数据,计算机专业人才在各人才市场的需求量均占前三位,而其中又以软件及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最为强劲,在未来五年中,我国每年需要近百万这方面的技术人才.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各方面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中,大量的是从事基础性技术工作,维护工作的专业人员,而并不全是高学历人才.例如,一般的程序设计人员,即所谓的程序员或软件蓝领,软件工人,未来五年这方面的需求量约25~30万人/年,国家教育部也针对这方面的需求专门推出了建立软件学院的计划以培养各种层次的软件专业人才.而就网络方面而言,从全国范围讲,电子政务, 根据滁州市经

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为了充分了解市场对计算机与网络方面的人才需求情况,我们对滁州市计划发展委员会,经济贸易委员会,人事局等政府部门及扬子集团,安康集团,全柴集团,天大集团等大企业进行了调查访问,同时也对数十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访问.调查表明,在未来的五年中,每年约有300多家中小企业拟开展 另外还有部分教师参加了国外的认证培训与考试.

进制我们还聘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中心主任杨寿保教授为我校客座教授,在杨教授的指导下,在办学思路及教学科研方面,我校均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方面工作的开展,为我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备好了一支胜任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

⑶实验设备及图书准备情况

目前,我校信息中心有专门供学生上机实习用机房5个,微机310台.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有微机80台.

我校于1998年建成校园网,投入运行以来,对教学和科研发挥了重大作用.

另外我校物理系还建设有专门的电路技术实验室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

以上各方面的实验室为我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提供了物质保障.

我校图书馆现有计算机类图书近4万册,中外文计算机类期刊近百种.另外,我校还新建了电子阅览室,其中计算机类电子读物近2万种.

⑷实习基地准备情况

我校与滁州市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为本专业的学生实习提供了保障.目前联系的实习基地共有三个,分别是滁州市国税局,滁州市信息中心,滁州市电信局数据分局.

综上所述,我校已具备了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基本条件.

3.本专业的特色

本专业从计算机学科的基本要求出发,本着理论够用,实践加强的原则,特别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认真总结了我校信息中心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多年的办学经验,同时结合国外先进的IT教学模式,将注重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加大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力度.本专业的

主要特色应该有以下几点:

⑴厚基础:为了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及适应能力,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如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厚实的数学与英语基础;

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本专业的学生在面向市场,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应用能力,因此在课程设计及教学方面,我们将特别注意加大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力度,适当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增加学生的实验与实践时间,特别是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加大学生设计性实验的教学与实验时间;

⑶紧跟学科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我们将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动态,及时调整应用性实践性课程的内容,保证学生学到的是最新的技术,用得上的技术.

⑷"双师型"教师:本专业现有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有丰富的应用开发经验,都有实际的应用项目开发经历,同时也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这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也符合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求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师队伍应该向"双师型"方向发展的要求.

⑸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与培养模式:在本专业的教学中,拟借鉴国外IT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及教学方法方面做必要的改进,以保证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校已先后有4人次的教师接受了国外的认证培训.

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考虑,本专业侧重培养计算机软件编程及网络管理与维护方面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返回

1.培养模式

(1)专业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

(2)修业年限:三年.

(3)学历层次:专科

(4)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备较强的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对象应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业务要求:本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最新应用技

术,如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等.使得学生在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时,至少具备计算机软件编程或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①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②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具备一定的算法分析和编写应用程序的能力或者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

③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④对计算机与网络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⑤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科研,教学和软件开发能力.

⑹就业方向与范围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适合从事一般性的程序设计或网络管理与维护工作.就业范围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以企业为主.本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进一步的发展,参加"专升本"的考试,进一步的参加本科段的学习.

2.本专业主干课程

围绕上述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我们设计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限选课程等几个方面,具体如表四所示,其中部分主干课程名称如下:

⑴高等数学

学时:168

⑵计算机导论

学时:90

⑶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

学时:108

⑷电路技术基础

学时:90

⑸数据结构

学时:108

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学时:108

⑺操作系统

学时:72

⑻计算机组成原理

学时:72

⑼微机原理

学时:72

⑽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学时:90

⑾计算机网络

学时:90

⑿多媒体技术

学时:54

3.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本专业的课程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公共基础课.这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

第二部分,专业基础与专业课.在本部分的课程学习中,要使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使学生对计算机有全面深入地理解,具备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对计算机网络有较好的理解,同时对计算机应用的其它方面也有初步的了解.

第三部分,选修课.通过本部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计算机软件编程或者网络技术方面掌握一定的应用能力.本部分课程为两个系列的选修课,学生必选其中之一.本部分课程强调紧密联系技术发展与应用实际.

详细课程安排参见表四.

4.教学时间体系结构

在安排教学时间体系结构方面,充分考虑专科层次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因此适当压缩了课堂教学时间,加大了实验教学的时间比例.

三,设置本专业的发展规划返回

1.专业的课程调整与发展计划

对本专业的课程调整我们拟遵循的原则是:尊重学科发展规律与教学规律,从实际需要出发,专业基础课程相对稳定,选修课程根据学科技术的发展及时调整.

按此原则,专业基础课程的调整周期相对较长一些,拟三至四年一次.选修课程,将不断淘汰落后的技术课程,紧密联系市场需求,每两年时间调整一次选修课程,以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在选修课程方面,拟开设两个方向(系列)的选修课程.一个方向是计算机软件编程方面,另一个方向是网络管理与维护方面.

本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向省级重点专业努力,争取将其中的二至三门课程申报为省级重点课程,五至八门课程申报为校级重点课程.未来我校升本后,争取开设本科的相应专业.

2.教师的配备与培训计划

我校一向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办好本专业,并保证本专业有较好的发展势头,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积极引进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加大本校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为本校年青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与锻炼机

会等.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目前已初步具备了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有关这方面的详细情况请见附表.为了保证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学校拟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一步采取如下措施.

(1)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拟订今后每年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一批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充实本专业的教师队伍.在引进时特别注重本专业教师人员结构和整体知识结构,注意学历梯度,职称梯度和年龄梯度.学校已制订了专门的人才引进计划与措施.

(3)聘请校外专家为兼职教授.考虑到我校的实际情况,拟聘请国内知名大学的专家担任我校的兼职教授.担任或指导部分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对我校教师进行指导,以便更快地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4)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交流.拟与省内的其它高校合作开展横向的科研项目,以便拓宽本专业教师的知识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实验条件的配备与建设计划

我校现已基本具备了开设本专业所需的实验条件.信息中心现有微机310台及多媒体教室8个,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现有微机80台.物理系有电路技术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实验室.我校1998年建成校园网.我们将从校内资源共享的角度考虑,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验室,发挥其效益.

同时,为了进一步地做好本专业的教学工作,学校计划投资如下:

2003/2004学年度投入40万元,新建一个计算机网络实验室.

2004/2005学年度再投入30万元,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实验室.

四,本专业所需经费安排计划返回

为了搞好"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建设,确保其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和本专业的健康发展,在近三年内计划投入110万元资金用于本专业的建设,具体安排如下

: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40万元;

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30万元;

图书资料:40万元;

第2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教学 教学改革 高职

1 序言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教育形势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已经转变为以就业为导向、学制改革、订单培养以及职业规划,其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人才。

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是培养具备计算机网络系统设置、运营维护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相统一的技术,涉及到现代计算机产业中的智能硬件、软件等互联网应用。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现代互联网发展十分重要。

所以,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改变课程开发的模式,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更是高校信息教育最为核心的部分,如何在探讨过程中引入全新技术;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增强实践能力;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教程,让学生掌握有关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同时掌握与计算机有关的基本技能,作为信息类专业的授课教师,在改革教程时必须认真思考上述问题。

2 对专业技术模式进行创新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高校信息教育的专业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安装、高度、维护以及管理方面的能力,培B能够从事实际工作,能够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实干型人才,能够承担网络工程施工、网络设计、网络管理等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2.1 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在内容组织方面,应当注重把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与实际的应用相结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对知识的具体应用进行简介,确保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网络原理及相关的网络协议,并且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组织方面主要以班级为单位,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在多媒体教室开展;还有些适宜采用小组模式,例如网络设备的安装和设置、网络调试与具体布线等,都应当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同时整个网络操作系统、各个网络配件的安排也可以通过局域网完成。

2.2 将培养学生能力当成重点

对职业教育而言,教与学的过程并不是单纯传授学科内容,更多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来培养学生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由于课程具有极强的实用性质,因此应尽量做到“边学边做,学以致用”,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时,应当注重尺度的把握,在实践的同时带入转专业理念,把教、学、做融合成一个整体,确保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全面掌握相关理论。通过案例,可以让学生掌握各项基本技能,从而懂得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

2.3 推行双证制度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性质特殊,因此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还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专家为学生讲课,或者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企业,让学生熟悉工作环境、熟悉项目流程以及网络的最新技术。从而让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认知更加直观,可以根据工作岗位的需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倡导学生考取专业的资格证书,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竞争能力。学院还应当鼓励学生参加各个企业的专业资格认证考试。从而确保学生有能力更快适应将来的工作,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3 对技术方法进行创新

多年以来,高校教师对技术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基本上应当遵循以下原则:课程应当符合就业需求,培养当前社会急需要的人才;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信能力;在研究中应当尽可能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以增强效果,积极推行双证制,也即倡导学生参加学历证书考核的同时还应当参加各种技能证书的考核,有鉴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方法:

3.1 挑选最适合的教材

学习过程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要想确保整个过程顺利开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挑选合适的教材。在教育学生时应当充分考虑当前新的动态,应当将主流技术、实用技术以及基本知识、常用工具及重要的应用结合起来。高职院校教材最突出的特征是操作性强,也就是说教材的内容必须实用。所以,教师首先要做的,是选择最合适的教材,同时还可以自行编制教材,尤其是借助于本校环境开展各种实验的教材,还可以向学生及时传授新技术,确保学生的技术知识能够适时更新。

3.2 引进优质资源

学院应当尽一切努力创造优越的条件,同时采用最先进的手段辅助,通过互联网与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基础设施,让学生将学与做结合起来;将学生放置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积极与各个企业取得联系,运用企业资源,将一些企业专业人才请进课程,向学生传授有关新技术的知识,确保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更新自己的技能。

4 总结

高等职业教育始终应当将学生放在第一位,所有的活动都遵循相应的教育理论,注重激发学生学生兴趣,将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总体目标,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掌握所有的基本原理以及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各种形式的方法加以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懂得如何思考问题;还可以与各个企业进行合作,推行“双证书”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对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同等视之,对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与应用知识的结果进行考核,从而完成高校职业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文清.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6(20).

[2]黄育云.教育学教材教法研究[J].四川出版社,2002.

[3]昌跃明.浅谈网络实验室的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06(9).

[4]兰晓红.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5]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第四版.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02).

[6]吕同斌.关于高职教育实训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7]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02).

作者简介

张刚(1978-),男,山西省平遥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山西青年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

第3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双证融通;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内容

职业学校的学生职业能力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学生取得多种证书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但在推行“双证书”制的过程中,存在着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专业核心能力要求相互脱节未能融通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校以示范校重点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建设为背景,对“双证融通”进行研究与实践,探索其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施双证融通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未能实现自然衔接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设置的课程大多数未进行市场需求调研与分析,导致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之间缺乏对应关系。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习内容未能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制定,因此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之间产生脱节。

(二)教学资源无法支持双证融通的实施

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存在不足的问题,包括资金支持不够、师资力量缺乏以及实践环境匮乏。就中职学校目前的状况而言,专业理论教师实践经验少,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技能训练,而且在大多数教学中,教师偏向于知识体系的培养。“双师型”人才的匮乏,也是职业教育当中的软肋。。

(三)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不健全

尽管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这些制度相对分散,尚未形成配套体系,加之措施的执行力度不强,使得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中职学校本质是以就业为导向,与职业岗位完全衔接为目标。这就导致了中职学校不少比例的学生在未来就业岗位方面没有认定的对应职业,并且没有配套的资格证书考试。

(四)企业对双证融通制度缺乏支持

在大多数企业看来,学校的品牌和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他们所看重的,而资格证书只是作用测试和选择人才的一种参考。企业都是根据学生的工作表现、实践能力和业绩来界定学生的薪酬,而很少会按照学生所持有的证书级别去决定待遇。虽然学生取得的证书越来越多,等级也越来越高,但是证书的含金量却日益下降。而且,大多数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施“双证融通”的基本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确认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应关系后,中职学校要从双证融通的本质含义上寻找二者之间的基本对应关系,并通过建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来确定。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采取企业调研、专家指导、教师研讨、学生座谈等形式,制定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职业资格证书与岗位要求一一对应。

(二)提升教学水平,完善教学设备

我校2013年4月成为国家第三批示范校建设单位,国家投入1000万资金支持专业建设,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包括充足的实训场地,以及符合生产要求的仪器设备,以设置真实的工作环境。积极与企业合作,学生到企业参观并参与具体工作实践。在师资队伍方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选聘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教师通过企业实践增强社会认知,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

(三)创新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法

首先,可以实行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要加强和改进对校外实践教学的考核,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可以为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制定质量评价标准。将实践技能考核与岗位能力要求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水平、综合素质以及管理水平。其次,可以以证代考。学生结束专业课程的学习后,把专业课程的考核标准变成与其相关的职业技能考试,将学生获得与该课程相关职业技能证书作为结课标志。最后,可以采取答辩式考核。

(四)拓宽融通渠道

1.教学与学校生产相结合。我们在实训中结合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承接生产任务,让学生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平面设计实训过程中,承接学校的设计任务;综合布线实训中,承接办公室的布线任务,让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参加实训,感受企业的真实氛围,锻炼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

2.教学与技能大赛相结合。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加强技能训练、突出技能培养。在“双证融通”的实践中,我们除按教学计划要求的技能训练与实际操作外,还将技能大赛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了一套包括组织宣传、自愿与推荐报名、预选、培训、参赛、考核要求及赛后总结表彰的工作流程,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五)提高双证融通的权威性和影响度

双证融通要求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权威相当,继而还应该赢得公众的认可。公众认可包括认可职业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能获取相当的能力,愿意参与其中,以及认同持证者能达到相应的规定等。我校在建设示范性职业学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达到双证率95%以上才准予毕业,这样增加了双证融通的影响力,学生的认识度增强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有了促进作用。

三、实施“双证融通”的成效

(一)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双证融通”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校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根据企业要求定课程、根据岗位标准练技能、根据社会评价验质量的理念,为深入开展“双证融通”的教学模式提供思想保证。

(二)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学校实行“双证融通”,将理论教学与实训实习教学融为一体,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双证融通”的实施使教师在实践中增加了学习、进修的机会。教师在参与企业生产、科技创新、技术培训等工作中,丰富了理论知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实施“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区域经济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适应知识更新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高

“双证融通”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从近年来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看,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普遍以“留得下、用得上、能力强、素质高”的鲜明特色被社会认可,毕业生对口率达95%以上。职业教育实行双证融通制度,顺应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虽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但是随着双证融通制度的不断推行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必然会在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发挥日益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奇.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1).

[2]宇.论学历与资格并重的中职教育模式[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4(1).

第4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4-3277-03

1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高等教育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任务之一,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作。那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就尤为重要,我们在开发本专业课程体系之前首先明确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大量企业走访,深入了解企业人才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数量需求,明确本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群。然后针对职业岗位群进行深入解剖,从中提炼出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以适应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为主要依据进行课程体系构建。通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课程体系进行反复论证,开发出具有行业特色,符合高职实际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方向)课程体系。

2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方向)现状及前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全球信息网络化,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从事网络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网络软件开发、测试,网络管理及网络安全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获取信息的工具。

3 职业目标及岗位群分析

3.1明确职业目标

本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大量、长期的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数量需求,最终将培养的毕业生的职业目标定位于面向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的工作过程,该工作过程的流程如图1所示。

3.2 确定岗位群及核心技能要求

在完整的面向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的工作过程包括了售前、售中和售后三大阶段,每个阶段对应的岗位群、岗位职责和所要求的核心技能有所不同,但有许多共性,具体如下。

3.2.1工作过程:售前阶段

工作岗位:售前工程师;售前技术支持;系统工程师。

岗位职责:跟踪和挖掘客户需求,完成方案编写、投标、产品选型、售前交流、售前测试、客户引导、产品演示等销售支持工作,协助项目经理协调管理客户关系。

核心技能:有较强的口语表达力、沟通协调能力、项目组织能力; 较强的网络方案规划、设计和方案撰写能力;熟悉国内外主流网络设备厂商产品的最新应用。

3.2.2工作过程:售中阶段

工作岗位:系统集成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测试工程师。

岗位职责:制定合理的网络架构和网络解决方案;与客户进行良好的技术交流及研讨,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完成系统集成项目中的设计、实施、测试、维护等工作。

核心技能: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熟悉各类网络主流技术,精通国内外主流网络产品的配置、优化与测试;能熟练搭建主流服务器,并对数据库、服务器进行优化。

3.2.3工作过程:售后阶段

工作岗位:网络信息管理员;运维工程师;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

岗位职责:及时对客户提供维护管理技术支持,并为客户提供相关培训;对网络监控进行分析为客户提供故障诊断和排除以及网络优化设计;分析评估安全漏洞,并制定相应安全管理策略。

核心技能:具有良好的文档撰写与培训能力;熟悉各类网络监控技术,具备网络故障的分析、判断、解决能力;熟悉主流网站开发技术,能对网站进行维护、更新、升级。

3.3人才培养质量要求

本专业的职业目标主要定位于每一岗位群中要求具有熟练专业技能及较高技术应用能力的高、中级职位。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也是紧紧围绕着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过程中需掌握的核心技能。

5 课程体系的重要支撑

1)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

无论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应先行一步。因此有计划、有目的让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为教师创造对外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成立工程团队,多做工程,多做项目,通过项目锻炼教师实践技能,这样才能造就一支真正适合高职特色的师资队伍。

2)深化产学研、为专业发展提供可靠依托

产学研结合要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定位,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按市场规律推进产学研的多赢局面,充分调动企业、行业参与人才培养、支持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使双方保持长期、稳定、健康的合作关系。

3)突出高职教育中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很大的不同就是要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要通过大量的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并在这些实践环节中高度重视职业道德培养,按行业标准组织项目实施。突出我国高职教育优势,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鼓励学生参加国际认证。

将行业认可度高的国际认证的配套课程引入到专业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参加CISCO、Microsoft等国际认证考试,通过大规模组织学生参加国际认证,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保障学生的就业质量。

6 结束语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于2006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我院的“1221”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国高职教育近十多年摸索出来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新路子。我们在“1221”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开发了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相信这篇文章对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圣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6(35): 14-15.

第5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 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45-02

一 引言

在过去的十来年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到了迅猛发展,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不少院校尤其是示范性高职院校也渐渐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依托校企合作办学,坚持特色,以深化改革的思路来谋划科学发展。培育高职院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群是形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每个专业群都要围绕一到两个核心专业,为适应区域经济的人才需求,探索和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建设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并同时带动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增强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龙头,带动网络系统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图文信息技术等计算机类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夯实基础,强化特色,提升内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根据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具体情况,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工作谈几点认识。

二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基础

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经过国家示范性重点培育高职院校5年的建设,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拥有一支力量较雄厚、结构较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几年来,通过引进专家、选送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进修、以老带新、互相学习等方法和途径,本专业基本形成了以高级职称教师领头、中级职称教师作为支撑、初级职称教师为后备力量的专业教学团队,大部分教师直接来自企业生产、管理岗位,持有行业权威职业资格认证。

在兼职教师聘用方面,通过建立兼职教师数据库,收集大量的行业、知名企业的专家信息,并且指定专人与专家保持密切的联系。从2007年建库至今,在册专家人数已达到了50多人,可以满足本专业对兼职教师的需要。

2.初步建立了以项目为载体、校企共建的课程体系

建立了以专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教材的编写以项目为载体,注重实效性和实用性,努力做到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零距离。多门核心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发了项目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材并运用于实际教学。如CCNA认证课程则直接采用思科官方开发的最新权威教材。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Windows组网技术”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交换机与路由器原理及配置”、“Linux系统管理与组网技术”、“网络数据库SQL Server”已建成院级精品课程。

3.实训基地具备一定规模

校内实训基地中建有网络技术中心一个,包含网络基础实训室、网络系统集成实训室和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中包含有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包含有校园网。

4.引进行业权威认证,在校内建立认证考试中心

学校引进思科的CCNA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把CCNA培训课程融入本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此外,还设有高新技术ATA认证考试点,开设有华为网络助理工程师、工信部网络安全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项目。

5.科研、教改成果显著

2007年以来,学校承担区级以上科研、教改课题4项,院级课题9项。学生在许多全国性的比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如在第四届“思科网院杯”2009年度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中,本专业学生与国内著名大学本科学生同台竞技,以广西第1名、全国第11名的成绩进入复赛,在复赛中取得了全国第12名的成绩。

6.社会服务能力强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的同时,依托学院的教学设施和实训设备,对中职教师和社会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了计算机技术培训,先后培训中职教师250人次;同时,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还进行横向科研开发,成功开展了2项课题的研发工作;并且积极扶持兄弟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三 专业建设改革的内容

1.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校企合作的推进过程中,在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认证培训、项目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只要找准切入点,找准校企合作的结合点,是可以做到互利互惠的。学校通过把美国思科公司的CCNA认证课程融入到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而得到该公司的大力支持,不仅在认证考试费用上给予低折扣的优惠待遇,而且给予教师免费培训和赠与网络设备等帮助,该公司也表示今后还将长期合作。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国内外知名网络相关企业的内在需要,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场地安排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沟通和协商,建立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

2.实践“企业引领、职业化训练”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区域经济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特点和高技能专门人才规格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依托行业企业,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建网、用网、管网”三项职业技能;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岗位能力分解,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与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以项目训练为主线的“企业引领、职业化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职业认证教育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积极推行“双证”毕业制度,规定学生在领取毕业证书前必须获得一个以上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证书。目前,学校已经把CCNA认证课程融合到正常教学体系中,考取CCNA证书成为了基本要求;而且计划在选修课中增加CCNP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考取CCNP证书;鼓励优秀的学生自学CCIE,争取获得CCIE等顶级国际认证。加强校企合作,以项目训练为主线,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教学。依托广西工业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北部湾园区学院进行“厂中校”的学习。每学期分为三个阶段:校内学习阶段、北部湾园区学院实习阶段和到企业顶岗实习阶段。三个阶段交替进行,每个学期至少安排学生到北部湾园区学院参观实习一周,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将来的工作环境,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达到职业认知的目的。校内学习阶段以项目为主线,整个学习过程都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内完成,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岗位技能,实现职业认同的目的。每个学期最后五周安排学生直接到企业实训,让学生熟悉网络组建的基本流程、企业生产工艺及岗位技能,三年当中学生反复多次到企业实训。一方面,学生对职业有了较深入的认知;另一方面,也掌握了企业先进的技术。每个阶段均采用项目教学方法,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培养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通过学生到企业岗位工作实践,让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提升岗位技能。通过多阶段的顶岗实习,确保学生在毕业前累计都到过企业从事网络相关专业工作一年以上,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无缝过渡到实际工作环境中。

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的课程体系

第一,职业认证课程融入正常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更符合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继续完善CCNA认证课程教学。在学校建立VUE考试中心,强化学生认证考试,提高认证通过率。

第二,提高认证课程级别,培养技术全面过硬的高级技能人才。在完善CCNA认证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把CCNP和CCIE等思科网络技术的顶级认证培训融入到实际教学中,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紧缺的高技能高技术型人才。

第三,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训练课程。通过校企合作,深化课程改革,深入分析“建网、用网、管网”工作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制定网络技术人才的职业能力标准,校企共同开发并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案例专业课程,编写具有鲜明职业特色、“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材,将Cisco、华为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职业认证课程融入实际教学,实现职业资格认证课程与基础专业课程相融合,使课程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岗位对技能和知识的要求,对学生实施职业化训练。

4.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高的教学团队

通过校企互派教师、合作教学、合作开发项目、合作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使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高的教学团队。

5.建设具有“校中厂”、“厂中校”特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针对国内外知名网络设备生产企业、网络安全系统集成企业和通讯与互联网运营企业在员工培养、客户培训、设备和软件系统潜在用户的培育、项目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内在需要,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场地安排等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共同合作,在校内建设以企业名字命名的网络设备系统集成实训室、网络安全实训室、项目开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与考试中心等具有真实企业环境特征的“校中厂”实训基地;在企业内建设具有“厂中校”特征的校外实训基地。

6.带动计算机类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

通过重点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带动网络系统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图文信息技术等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全面推动专业群各专业的整体水平提升,形成群体优势,做到资源共享,提高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综合能力。

7.增强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

发挥本专业及专业群在IT技术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培训、职业认证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开展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开展网络系统集成和软件项目开发技术服务,主动承担区域内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带动责任,加强对口帮扶服务。通过多种渠道对北部湾经济圈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信息化支持。

四 结束语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有其自身特色,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建设服务的需求,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已初步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龙头,以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为主干,以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图文信息处理技术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并且在专业改革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专业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9)

第6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网络技术应用不断深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外包业在迅速兴起,未来5年,我国对从事网络建设、网络应用和网络服务等新型网络人才的需求将达到100万人,培养和培训服务外包人才120万人,供需缺口十分巨大。目前,我国网络人才缺口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政府上网工程的推动下,需要配备大量的网络应用、网络管理人才,对网络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第二,企业网络工程的建设、网络设备的配置、网络安全维护等方面都增加了对网络方面的相关人才的需求;第三,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升级趋势明显,信息技术外包(ITO)人才缺口巨大;第四,现有的媒体网站、商业网站以及我国1000万家中小企业,它们要跟上信息化发展的脚步,急需系统掌握网络技能的专业人才。

1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能力培养定位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由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构成,专业能力是培养重心。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产学研结合,适应行业技术发展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在掌握网络系统管理与应用开发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础上,具有从事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集成、网络设备配置、网络管理和安全维护的基本能力,以及基于Web的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初步能力,能快速跟踪计算机新技术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 岗位能力构成分析

2.1 职业面向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网络集成与工程监理、Web网页制作与网站设计、信息安全与网络管理的高级网络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在国有企业、私有企业、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的网络中心、部门机房或设备科做网络管理员,从事网络布线、设备安装、调试、配置与维护工作;从事网络运行维护与安全管理工作;从事网页设计与开发及小型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等工作。毕业生也可在商业网络公司、计算机公司从事网络建设与网络设备销售及售后服务工作,在专业的Internet服务公司从事网站规划、设计、素材采集加工、网页制作、网站运行维护等工作。

2.2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包括基本素质(非专业能力)与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各子项均有其能力构成与知识支撑,构成模型如图1所示。

除了图1列出的具体岗位技术能力,基本素质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品德: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行为能力;(2)学习能力:包括科学思维方式、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语言与文字表达、创造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3)合作能力:包括团队精神、协作意识、与人交往等方面的能力;(4)心理承受能力:包括承受挫折、适应新环境、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能力;(5)自我管理能力:包括安排工作计划、组织与协调、对事物做出正确判断等方面的能力。

3 课程设置与专业能力培养

3.1 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设置要与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相适应

从职业岗位能力构成图可以看出,职业岗位能力是由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构成,其中专业能力是以“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通用技能、计算机网络专项技能和专业技术综合应用技能”为基础,以“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及其维护”为核心的能力,包括网络组建能力,网站建设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在这种能力构成基础上,开发构建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根据我们多年的实践,课程体系包括三大类:基础理论和基本素质课程,通用能力课程,核心能力课程。

(1)基础理论和基本素质课程。基础理论和基本素质课程主要有:“两课”,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外语、市场营销等课程,以及职业素质课程、国际思维和企业文化训练课程。其目的是培养非专业能力。

(2)通用能力课程。通用能力课程开设,(下转第77页)(上接第75页)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程序设计能力和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机系统维护。主要课程有:C/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专业英语、计算机网络原理、微机软硬件配置与维修、数据库原理、算法与数据结构等课程。

(3)核心能力课程。核心能力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专项技能和专业技术综合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组网能力需要开设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集成与设备管理,网络技术实训等课程,使学生具有硬件及网络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网站建设能力需要开设网页制作技术,Web技术,AJAX,网络数据库开发,动态网站建设与开发等课程。培养学生网络管理能力,需要开设Internet技术,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Linux系统及网络管理、网络服务器配置与管理、路由交换机配置与管理、网络测试与故障诊断、网络入侵的检测与防范等课程。在核心能力课程教学完成的基础上,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调研、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学生能力与企业所需能力的差距。

3.2 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关键

学生专业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要求学生素质全面,掌握的技术技能必须适应岗位的要求。从专业技能构成来说,专业能力培养可以分散到各课程技术能力培养上来,通过技术能力积累逐渐形成专业能力。因而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关键。在课程体系中的诸课程之间,教学内容各有侧重,互相关联又不重复。主要包括网络技术基础,桌面操作系统管理,网络操作系统管理(Linux操作系统管理),网络集成与设备管理,综合布线技术,WEB数据库应用与开发,Internet安全访问技术等内容。

3.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强实训环节可以促使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特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1)切实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熟练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重要保证。主要措施有:聘请企业网络专家为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进行咨询指导;在企业建立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生产实习提供场所与技术支持;与企业开展培训及技术项目合作,建立面向未来的“双赢”合作机制。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设实训基地,为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专业技能提供了良好平台。它将会进一步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打下基础,同时还将形成基于实战的专业课程教学案例,最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增强素质的前提下,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和意识,成为一个优秀的高技能网络人才。

(3)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训和实习等实践环节,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推行“课堂教学-项目实训-岗位实习”交替并举的特色培养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课堂教学与动手操作有机结合。在“做中学,学中做”,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仲英.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6.

第7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网络技术;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近几年,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日益广泛,对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各种层次的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目前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员的需求面广量大,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计算机网络专业,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基础性的网络开发和应用型人才,例如日常网络软件和硬件维护,从事网页制作、小型的网站设计等基础性工作。传统的课程设置重视理论课程的教学,不太注重实践性教学,例如一般的学校都要开设C语言、数据结构、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原理、网络数据库(ASP)、网页制作、JAVA程序设计等课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课程设置大部分都是理论性的,显然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不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应该培养网络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网络应用型人才,也就是应该培养有一定理论知识,而动手能力强的,有基本组网能力和保持网络正常运行的实际维护能力的人,下面结合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重点谈谈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改革和探索。

一、建立专业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出本专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直接决定了本专业改革能否成功。因此,应确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原则。在此原则下,采用多种措施和方案,紧扣能力培养中心,合理规划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在三年的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完成相关课程理论教学后,马上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理化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达到5:5,甚至4;6。对于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完成理论与实验教学后,迅速安排一到两周的实训,对学生在专业相关领域以项目驱动式进行全面的动手能力培养。

最后一年主要用于上岗实习、毕业设计、专业综合实践等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各种操作技能和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使其在实践中学习、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并形成在岗位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师实践能力

针对计算机专业发展迅猛,高职院校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存在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较低的现象,需要加强校内外的学术交流,加强同行间的合作,学习发达地区教改的成功经验,不断吸取教改和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确保专业教学体系的先进性。同时,我们将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做好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此外,还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和科研合作单位的便利条件,让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科研和工程项目,更新教师的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专业教改作好知识储备和技术准备。

四、采用实训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校实训和到社会中的实际的企事业单位去实习缺一不可。在校实训是为了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实际动手操作,对各种知识有更具体的认识;到企事业单位去实践是让大家了解未来自己工作的岗位是什么样的,应该掌握哪些技能,自己还欠缺哪些技能,这样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要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其中要将实践环节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动手能力,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真正掌握实际动手能力,成为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计算机网络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范文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须充分重视教学改革。本文旨在探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文中详细阐述了重构高职课程结构、建立合理有效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结构、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内容。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主题,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着力建设合理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也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体现高职特点,重新构建课程结构

研究职业特色和工作过程,以现场为依据,从知识、能力、素质多方位入手,重点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按照公共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选修课四个模块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基础理论课程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职业课程设置不应以学科知识和技能内容综合起来,着重整体知识和技能的广泛性、融合性和实用性,避免课程内容相互重叠和分量过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现代企业生产广泛适应性。

选修课程应结合职教实际向微型化即注重特定技能培养方向发展。各种类型的选修课程在课程结构中应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其中包括具有地方特色、行业特点以及能够体现个人特长的选修。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其对专业的理解,又能照顾到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促使其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

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跟踪21世纪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和拓宽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

改革实践教学,切实重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按照实验与检测、实习与实训、工程设计和施工来构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纵向上与理论教学交叉进行,横向上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和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3着力建设合理有效的理论教学体系

3.1整合课程内容,优化体系结构

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全局来看,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重新审定、合理调整总的课程设置。针对“学分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减少专业必修课,按照网络工程、网络软件开发和网络安全三个方向增加选修课。明确每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加综合素质养成需要的宏观性课程,充实新兴的高科技成果和传播宏观、战略思想与观念的课程内容,删除陈旧的课程,减少过时的内容。以体现研究型教学方法,即讲思路、讲方法、讲要点,使学生存疑求异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和质疑,达到“讲一练二考三”,如计算机科学知识更新快,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取舍,增加课题性讨论,反映应用前沿的知识,技术精华(如宽带网、接入网,网络数据库等)。

3.2继承传统,强调创新

目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各有关院校从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的改革都作了许多有益的改革与实践,但对教学方法上的考虑还有些欠缺,根据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重新审视继承下来的教学体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建符合研究型教学方法,适应时展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通过控制学生实现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能动地去继承、组合、批评和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进而构建起自己新的认识结构,达到“活学活用”,并有创造。

3.3提炼基础,注重应用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不是一个“层次”,更不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它也应该在专科、本科、第二学位、以至更高的学历层次上举办,“职业技术教育向高层次延伸”也是时代的呼唤,我们在培养模式上也应提倡“宽基础”,才能有较广泛的社会适应性,但随着科技进步,新知识层出不穷,教学体系中,一定要提炼基础性内容,并注重向应用性内容延伸,前期的基础课不仅仅是为专业教学和专业课程服务,其意义在于,基础知识与学生的潜能和悟性结合,内化为学生的科学与文化素质,凭借它去开辟新的领域,适应新的专业。

3.4贴近就业市场,重视资格认证

加大将行业培训的内容纳入日常教学,采用“实践、技术、应用”的案例讲解替代“原理为主”的授课模式。使日常授课达到或接近社会认证的强度和难度,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态度,由原来老师授课“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特点”为学生要“适应老师的授课特点与强度”。

4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积累了相当成熟的经验,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网络技术发展迅速,课程内容更新快,课程内容综合性,实践性强,使学生学习难度大。同时,教学时间相对不足,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且近年来学生的基础差距比较大,教学形式单一,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一,某些教师知识相对较窄,工程实践少,既不能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和协调学习,又不能很好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新思维,这不但使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而且更难以适应社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教学方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革。

4.1精讲多练

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特点和目前师资状况,实施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即在课堂上讲授重、难点及关键知识与课外上机练习,借助教学软件上机自学相结合,并注重上机练习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可随时上机。

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更应该充分利用当今的网络技术,基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为以“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为教学四要素的教学模式,建立集课件、作业、答疑、讨论、考试为一体的网上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4.2现场教学

计算机网络发展到现在,可以说无处不在,网络的设备先进,应用广泛,给我们教学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在校内有局域网(校园网),在社会有城域网、广域网、企业内联网、企业外联网,以及各大网络公司的先进设备。我们可以超出课堂,带领学生到各现场教学,使学生即学即用,开阔了视野,了解了网络技术及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传统教学方式远远所不及的。

5强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研究型教学方法更能体现高职的特点,更适合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研究型教学包括理论有启发式,问题的讨论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以及实践教学的多样性。

5.1采用理论启发和问题式方法教学

理论教学中,注重概念的理解和技能的训练,采用理论启发和问题式方法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系列课程中有很多概念、名词、定义、定理、规则,对学生而言,几乎每一节课上均要接受数十个新的术语或定理,这显然有很大难度,而且很易产生枯燥甚至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在设计中,要分门别类准备各种问题可提前交给学生,讲课中对问题引而不发,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讨论和回答,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使学生对讲授的理论知识能够真正理解掌握,起到良好的效果。

5.2抽象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在许多课程中的概念、定义、规则,教材中对其描述的很精练,初学者感到很抽象,如操作系统中的“进程”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讲解时,我们可和校运动会的“程序册”和“运动会进程”相结合,使学生既理解了进程的概念,也弄清了程序与进程的关系。

6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实用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采用实验作业、综合练习、课程设计、面向应用和开发服务实际问题的毕业设计。使学生在“调查―分析―综合”和“实践―理论―实践”的逐步深入中,理论基础掌握得到加深,应用能力得到升华。

6.1根据学生兴趣开设实验选修课,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结合各门课程的实验进度,根据学生兴趣,开设实验选修课,支持学生创新。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几乎每门课都有大量的实验上机。开设选修实验后,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这样就保证了实验内容不断更新和发展,培养的学生不再是“千人一面”,个性将得到较好的发挥。

6.2大作业与课程设计结合,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

对不同的课程门类,进行大作业与课程设计相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综合设计和多环节的综合实践,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技术进步与发展动向,从而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3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两种形式或它们的结合

毕业设计和结业论文要求学生在校内外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企事业部门(含校内)的一个实际的开发课题,课题具有一定的新颖性、重要性、独创性和相对完整性。在毕业实践的过程中,做到五个相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提高相结合;毕业实践与科研相结合;师生结合;教学相长;毕业实践与就业相结合。

7加强教材建设

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编写一批反映教学改革成果,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特色,适应高职高专需要的专业主干课教材。

教材内容要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应用性,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重点放在理论、原理的应用思路、应用方法,操作技能及安全分析等。突出通俗性、趣味性,适应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特点,体现改革的精神。

教材建设要逐步规范化、体系化。在目前无合适教材的情况下,要采取自编教材为主,通用教材为辅的原则,逐步形成基础公共课教材、专业方向教材、实习实训指导教材三大系列。

8结束语

只有本着“以人为本、以实训室建设为龙头、以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为核心,以行业应用为重点”的原则,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在专业建设方面争取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双林.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11:(1).

[2] 岳经伟,张国清. 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3] 朱伟,刘群.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4] 李振军.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浅谈[J]. 科技信息,2008,(24).

[5] 闫俊伢. 高校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 太原科技,2008.

第9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网络专业;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学习评价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是一种培养社会及企业急需的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根据这个指导方针,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方法应结合高职网络专业培养目标,依据社会对网络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功能与职业人才规格来制定。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实质是基于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由工作任务(项目)的过程分析推导出典型的工作过程,再从这一典型工作过程中导出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建立起来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

此课程体系特别强调和突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注意理论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配合,以促使学生能顺利地将所学知识向技能转化。根据以上分析,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应建立起以下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结构

虽然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但它还兼有高等教育的角色,这是高职与专业培训机构的最大差别。为此,应将专业课程结构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公共基础课。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公民和现代职业人所应具有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共同性的基础知识、技能与素质所涉及的课程为基础课程。该类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体育,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

2.专业技术核心课程。专业课程是指依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为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知识、技术、技能、素质等而设置的课程。依据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特征分为以下四大类:

(1)理论课,指以理论知识为教学内容的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数据库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TCP/IP原理、专业英语,

(2)实务课程,主要指教学内容既包含理论知识又需要技能实训的课程。包括网络操作系统、程序设计基础、网页设计基础、局域网交换技术、远程接入及路由技术、综合布线技术。

(3)技能实训课。技能实训课是指以技能实训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包括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集成技术,服务器、存储与备份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网站建设。

(4)岗位实习。岗位实习主要指直接面向行业和岗位,让学生感知职业岗位的课程。包括专业认知考察、岗位见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

3.拓展课程。拓展课程是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为增强职业发展后劲,提高综合素质,提高竞争优势所设置的课程。拓展课程分为专业拓展(可开设美工基础、图像处理技术、Flas设计、JAVA程序设计等课程)、人文素养、艺术基础与欣赏等几类。

二、课程实施及学习评价体系

要培养出能零距离上岗的高职人才,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因此在实施网络专业课程的教学时,必须建立起与学院实际相适应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为了更好地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完善教学过程,还必须为课程实施过程建立起相应的科学评价体系,以保证课程实施质量。

(一)课程实施

为了高质量地实施课程,需要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同时还要重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结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采用“1.5+0.5+1.0”的工学结合、学工交替、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学做合一”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需求(可由调研部分IT企业得出需求),将专业教学融入企业的生产链,作为企业生产的某一个环节,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按照“1.5(公共基础课程和专门课程)+0.5(综合性实训课程+职业素质训练课)+1.0(校内生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该模式将能力培养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基本能力阶段、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阶段和岗位能力阶段。

“1.5”为基本能力培养阶段。主要进行公共课程和职业专门课程的学习,进行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培养。

“0.5”为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阶段。此阶段依据企业需要,按职业岗位群或专业大类的要求,重点实施综合性和生产性实训项目、职业素质实训项目等。这些项目有的在校内基地进行,有的在校外基地进行,以提高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要培养目标,达到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进一步发展的能力。职业素质实训项目将主要邀请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指导,为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训和就业做好准备。

“1.0”为岗位技能培养阶段,主要开展校内生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训,以提高职业岗位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

2.校企合作、共建学习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中要按实际生产需求和标准进行基地建设,将学生的实习与生产性实训融入企业生产链的某一环节,使校企在产学合作中能够发挥各自优势。实训基地在设计上以完成专业培养目标中的技能培养任务为目标,能实施专业群和相关专业的主要实训项目,体现完整性。同时,紧跟技术发展潮流,分步分阶段实施建设计划,确保基地建设的技术先进性。注重虚(虚拟)实(真实)结合,提高实训基地的运行效率;重视管理,提高实训基地的运行效果。

3.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体现职业性要求的专业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与企业合作的办法,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体现职业性要求的专业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职业性主要体现在,结构是“双师型”的,知识和技术背景是主要源于企业的,技术特征是应用型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提高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教学能力:重点提高针对网络技术职业岗位进行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开发能力。二是技术能力:要求要具有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加强校内实践技能培训,利用实训基地的技术条件组织专业教师积极为中小企业开展网络建设、维护、技术开发、产品研发等技术服务,在生产和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

4.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模块化教学:在专业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中,按照职业岗位的能力和规格要求,实施课程体系的模块化改造,使每一个教学模块,对接一个职业岗位能力。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与企业合作,建设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4门左右。

(二)学习评价建议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具有以下特点:课程体系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占很大比重。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工学结合课程、综合实训、校内生产性实习、校外顶岗实训等构成了课程体系的主体。因此,宜采用以下对应的学习评价方法:

1.改变传统的以甄别和选拔为主要目的的评价目标导向,树立以评价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理念。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通过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评价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要从过分关注学生学业成就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查。学业成就曾经是考查学生发展、教师业绩和学校办学水平最重要的指标。然而,现在人们在继续关注学业成就的同时,也开始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是否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以及是否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逐步过渡到考查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在评价中日益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发展价值。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在传统的学习评价中,人们认为量化考试是客观、科学、严谨的代名词。于是,以纸笔考试为代表的量化评价成为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手段。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把质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质性评价以其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优点而更具科学合理性。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要使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各方交互过程。这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发展的体现。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教师及企业指导人员共同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校教育与相关企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进步。

5.注重过程,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即从过去的过分关注结果的考查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传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它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往往表现为“一考定终身”。同时,这种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却漠不关心,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而关注过程、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它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一定时期的学习状况,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及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6.校企合作制定评价标准,并共同对学生实施评价。根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及企业需求,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并在实施过程中密切合作,共同对学生实施评价。

参考文献:

[1] 池瑞楠,蔡学军.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