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跨界商业模式范文

跨界商业模式精选(九篇)

跨界商业模式

第1篇:跨界商业模式范文

本刊推出的“第六届中国最佳商业模式”评选,聚焦于商业模式创新中密集出现的“反周期创新:跨界与融合”。越来越多的产品让我们无法按照沿革了数十年的产业划分去定义。小米手机属于手机制造抑或互联网行业?多利农庄算作农业还是服务业更准确?通过手机商城向城乡农民贩售日杂,应该称作SP还是零售业?

数字技术就像一场波及深广的海啸,陆续地冲一个个海岸——零售、金融、制造、消费电子、物流、文化、传媒、旅游。在冲击中,原先的楚河汉界被弭平,高墙围栏被冲垮。众多过去被认为隔行如隔山的两家公司,突然之间彼此成为竞争对手;那些原先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可能一夜之间便瓦解了你所在行业的地基。变动不羁的时代下,一些以往被认为缺乏市场聚焦的行为,而今却成为必不可少的举动。

而恰恰正是生于这些边界消失的地方,成为了这些商业模式创新的沃土。

所谓“商业模式”,核心要素由三个问题构成:你卖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是你卖而不是别人卖?你如何从这种客户价值创造当中寻找到一种盈利的方程式?每个新的商业模式,都源于对这三个问题的行业通行答案的不满。而跨界者和融合者,可谓是对传统行业边界和行业假设最为彻底的颠覆者。

当电器零售巨头苏宁提出要做“沃尔玛+亚马逊”,变身为同时拥有线上、线下两个渠道,销售包括家电、日化、百货等全品类产品的无边界零售商,几乎无人相信传统和线上这两种文化气质迥异的业务模式能够在一家公司身上兼容。但在苏宁看来,传统零售业早已有无店铺销售的直邮和电视购物形态,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成本更低、信息沟通更为高效的无店铺销售渠道,能够提升客户的购买和服务体验,在此基础上的任何大胆“跨界”,本质上,都是围绕“以服务为唯一产品”这一理念的“分内之举”。

优秀的跨界型商业模式创新,最终目的定非简单的“旧市场+新市场”式吞并。跨界型商业模式创新的生命力,在于在这些“打破”和“颠覆”行为中,是否能够根据客户自身的需求的细微变化,对它进行还原。

第2篇:跨界商业模式范文

1、跨境电子商务人材的能力素质请求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国界或者地区的交易主体,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易以及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投递商品$完成交易的1种国际商业流动,其/:请记住我站域名/被社会普遍认为是1种以电子数据交流以及网上交易为主要内容的商业模式。当前主流的跨境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有:B二B(Business to Business)、B二C(Business to Customer)、C二C(Customer to Customer)。 跨境电子商务面对于的交易对于象来自世界各地,他们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糊口风俗等等,加之电子商务自身触及到的在线支付、物流、计算机网络等知识,因而,要成为1名优秀的跨境电子商务从业者,即要掌握外贸知识技巧,也要掌握电子商务知识技巧。外贸技巧主要是外语口语以及函电能力、报关能力、报检能力、国际商务单证技巧、国际结算技巧、国际运输与货代技巧等,同时要了解销售区域习气以及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并随时关注国外政策的变化。在电商技巧方面,需要知道各大平台的不同运营规则。

2、跨境电子商务人材的几种培育模式

鉴于跨境电子商务人材请求知识技巧综合性高、实践性强的特色,和目前需求缺口大的现实状态,笔者认为应当采用培训机构培训以及学校培育的培育模式。

(1)培训机构培育

目前1些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公司树立了专门的培训机构来培育跨境电子商务人材,如阿里团体旗下淘宝大学,淘宝大学聚拢了一五00名讲师、八0家机构以及三00所院校的社会资源以及气力,为近五00万学员提供了电子商务相干的专业知识培训。 淘宝大学的培训对于象涵盖了电商企业的高层、中层及1些员工。1些地区为了解决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人材缺少的问题,都踊跃引入淘宝大学落户本地区,如二0一四年一一月二九日,陕西省引入淘宝大学,淘宝大学陕西分校沣西培训中心在西咸新区信息产业园西部云谷成立。对于于解决短时间内跨境电子商务人材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运用像淘宝大学这样的培训机构培训急需的跨境电商人材是各地各企业较为有效的1种法子。从长远来看,培训机构主要应当承当跨境电商企业的中高档人材的培训以及培育。此外现有的跨境电商培训机构数量仍是偏少,培训教师也不足,因而建议现有的跨境电商培训机构应当与有前提的培训机构以及高校展开合作,扩展培训机构的数量。

(2)学校培育

第3篇:跨界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字苹果模式 医药行业 企业战略经营 需求导向 跨界经营

美国东部时间7月19日,苹果公司了第3季度财报:第3财季净利润增长逾1倍,且当季毛利润率1年多来首次上升。苹果股价盘中跃上400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市值达到3 690亿美元,接近老大埃克森美孚公司(4 119.省略)每月向包括澳大利亚、印度和中国在内的22个国家的超过2 500万名母亲传递着自己的声音,是全球父母获取信息的首选来源。宝宝中心在全球范围内为世界各地的母亲提供育儿经,包括全球数百名专家的可靠建议、来自众多母亲的经验分享以及对宝宝各个发育阶段的正确帮助。强生公司通过宝宝中心将母婴产品更好的融入和渗透给目标消费者,从而达到了较佳的营销目的。

赛诺菲・安万特2011年4月1日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联合启动了“一站式糖尿病患者教育中心”。作为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得时健康”患者教育项目的重点,“一站式糖尿病患者教育中心”将陆续在哈尔滨、济南等43个城市设立,通过与医院专业医护人员结合,通过设立咨询电话热线、患者教育会、专家讲座等形式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全方位、专业化及人性化的教育,预计今年将有22万名糖尿病患者受惠。

然而,有的企业选择的却是让“金钱”说话,医药行业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上海卫生局2月16日发出通知,3家药械生产、经营企业因在经营活动中存在商业贿赂行为、严重违规被列入上海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黑名单。

启示三:跨界产生的神奇效果

《苹果的哲学》中这样写道:“能否产生创意,取决于你能否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APPLEⅡ创新来源于一个食品加工机,Mygsafe灵感来自于日本电饭煲。除了在产品上面吸收更多跨界灵感外,苹果公司也越来越“不务正业”。

苹果公司最早将跨界思考仅仅聚焦在产品的创新上:推出了iMac,让苹果电脑重新成为“酷品牌”的代表;推出iPod,进入音乐播放器市场。一直到2003年,苹果公司还是一家曲高和寡的“非主流”用户推崇的公司。就在这一年,苹果公司推出了iTunes,最终造就了iPhone和iPad这些革命性产品的出现。此次苹果的创新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将硬件、软件和服务融为一体。这种创新改变了两个行业――音乐播放器产业和音乐唱片产业,有人预言它还将改变出版行业。

苹果公司跨界成就斐然,医药行业实际上一直都存在着“心有旁骛”的跨界。早期的药企主要专注产品的跨界:苗药龙头贵州百灵公司并购了河北和贵州两家药企,借此介入肝炎用药及青霉素药品市场。辉瑞公司针对仿制药厂商美国国王药业的并购也已完成。2011年7月22日,全球第二大药企美国默克(美国与加拿大以外称为默沙东)公司与中国先声药业集团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决定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双方将拿出各自的精选品牌和非专利药组合交由合资企业经营,力求在心血管和糖尿病用药市场实现较大突破。医药企业纷纷尝试跨界经营即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相关多元化战略就是总公司进入若干行业,这些行业的价值链存在着有价值的战略匹配。当不同业务的价值链为跨业务的资源转移、统一相关价值链活动以降低成本、跨业务共用知名品牌以及进行跨业务协作以建立新的或更强的竞争能力提供了机会时,就存在战略匹配[3]。目前制药企业的多元化主要集中在产品的跨界组合,还有一些企业也在探寻业务领域的跨界,药妆日化市场成为药企试水跨界经营的新领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170多家制药企业涉足药妆市场。云南白药、同仁堂、片仔癀、广州敬修堂药业等知名老字号在“药企进军日化”这个市场中做得风生水起。北京同仁堂集团是跨界经营的先行者。虽然早在2005年已合资成立了同仁堂化妆品有限公司,主要是为解决同仁堂药业原来的内服外用的“药”因为“药准字号”的问题而面临停产的境遇。2010年,同仁堂发力“药妆”,连续推出了三个系列化妆品以及一些洗浴日化产品。化妆品依托“同仁堂”老字号,除共用母公司的药材供应商外,在产品研发和新品实验方面也得到了母公司资源的支持,使产品符合药妆安全、科学的标准。同仁堂全国上百家连锁药店成为同仁堂化妆品的“天然”销售渠道。2011年,同仁堂化妆品还将建立自己的专卖店。同仁堂化妆品有限公司借助“同仁堂”之滋养,正在药妆行业走出一片蓝海。

制药企业进军的实际上远不止化妆品市场。东阿阿胶利用阿胶原料开发出桃花姬膏保健食品;江中药业推出初元氨基酸系列功能食品;王老吉药业推出了一款外用治疗痤疮的产品祛痘凝胶;昆明滇虹药业推出了6款中草药牙膏……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功效性是医药企业的核心优势,能够给予跨界产品强势支持。例如白药牙膏立足于云南白药兼具止血活血的功能,将白药的功能从治疗扩展到“防”上面,把护理保健作为白药牙膏的主要功能、特别是把牙龈出血的人群作为主要的推广对象。白云山则依托自身板蓝根大王的优势,利用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功能的特点,把板蓝根药品扩展到更易购买、更易服用的板蓝根饮料上面。总体来看,中药企业进入快速消费品市场是对现有产品销售范围的一种延伸,也是对其品牌的延伸,通过在细分市场的耕耘最终在快速消费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7月6日,国内最大的民营医药流通企业九州通公告,联手京东商城高调试水网上药店,这是医药企业跨界经营的又一思路。2010年5月,商务部“十二五药品流通行业规划”(下称“规划”)中明确提到:“发展基于信息化的新型电子支付和电子结算方式,降低交易成本。”国药控股电子商务项目经理鲁振旺表示,未来网上卖药将成为B2C的必争之地。此后,国内最大的医药分销集团国药控股与当当网传出合作绯闻,华南地区的医药商业龙头广州医药启动了旗下的药品网上电子交易平台―――广药健民网上药店。

越来越多的药企正在将关注的眼光从药品投向更为广阔的领域,而新的营销模式、新的渠道管理也正成为这些制药企业发展的新的课题。如何从“苹果模式”中学习新的媒体商业模式,如何借鉴“苹果模式”进行自己的跨界腾飞,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子安.中国市场营销[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119.

[2] 刘子安.中国市场营销[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46-47.

第4篇:跨界商业模式范文

因此,这就给跨界营销模式的产生提供了机会。

跨界营销模式的优势 :

跨界营销门槛低、效果显著,企业只需要花很少的一笔费用就可以实现比单独营销更好的目标。跨界营销无论对于知名的大品牌,还是不知名的小品牌,都是一个非常有效而且低成本的营销模式。

跨界营销的分类 :

当前,跨界营销分为以下三种营销模式。

水平跨界营销:不同行业、不同品类之间,根据目标一致性,实现优势互补,创造竞争优势的营销手段。

五粮液联手章光101合力开发名为“千寻”的保健酒以及眼下盛传的五粮液与巨人集团的跨界联姻;TCL冰箱和农夫山泉饮料跨界渠道开发、跨界传播推广;家电与房产的跨界营销;酒水企业投资酒店开发商,冠名某某大酒店等等。

五粮液、茅台集团各自都在以不同方式向保健酒、葡萄酒涉足与延伸,目的就是为了巩固与增强自身品牌价值在“酒”行业的“龙头”地位,采取的一种由白酒向其他品类的水平跨界营销手段。

跨界营销模式是一种战略营销联盟体,一种双赢或者多赢的战略运作手段。水平跨界营销对企业来说,是对迥然不同的事物的搭配或者延伸,但是由于水平跨界营销的核心是跨界的事物必须拥有同等价值的力量与影响,从而共同创造出集合性的整体优势。

纵向跨界营销:厂家与商家两个不同的个体连成一线,共同投入市场、共同建设渠道、共同服务消费者,实现利益共享,实现合力打天下,实现厂商之间的战略联盟。如:经销商持股厂家、厂家与经销商跨界成立营销公司、经销商买断品牌经营、经销商从厂家贴牌经营等等,都是厂商之间根据各自的经营优势进行的联合。

泸州老窖2006年为了加强与经销商的关系,分别向分布在华北、华东和华南的大区域经销商增发股份。2007年上半年,泸州老窖营业收入12.94亿,同比增长27.58%,如此辉煌的业绩,经销商功不可没。

陕西太白酒业集团也是采取厂商跨界营销模式,把区域市场大经销商吸引为公司的股东,甚至成为董事会成员,最终形成战略联盟关系,双方的资源、品牌、利润空间与支持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所以,纵向跨界营销的核心在于厂商合作的双方一定是建立在战略目标一致、思想理念一致、行为动作一致的基础上,双方才能在跨界营销的合作过程中,达成默契与双赢,否则,很容易在合作过程中产生歧义,造成合作的夭折。

交叉跨界营销:企业、合作单位、消费者之间形成三位一体的联动式关系,企业、合作对象、消费者共同享受到各自所需的价值与利益。

玩转交叉跨界营销的高手应该是可口可乐了,可口可乐在体育营销、餐饮营销、游戏营销甚至音乐营销等方面的精湛表现,无不渗透着交叉营销的精髓。可口可乐与加拿大两大音乐公司mymusic与MuchMusic的交叉跨界营销就是一个经典案例。在合作日程中,可口可乐专门生产一批容量600毫升的可口可乐、雪碧等,在产品标识下面,藏有价值5美元的代金券。整个活动中,代金券总金额累计达到1.35亿美元。而这些代金券,消费者既可以用来购买mymusic网站的任何CD,还有机会立即获得包括MuchMusic公司BigShinyTunes乐队在内的三场音乐之旅。

在酒水行业,青岛啤酒曾跨界某冰柜企业、酒店,开展“奥运门票抽奖”活动,这也是交叉跨界营销的一种尝试。

不过,交叉跨界营销的主角是消费者,而企业、合作对象只是规则的制订者、操作者,但在整个营销过程中,三者却是融为一体的共赢者。

跨界营销的具体步骤 :

首先:寻找可以跨界营销的品牌。

操作跨界营销,重要的是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品牌或者行业一起合作。

在寻找跨界营销品牌时,企业必须将双赢作为合作的前提。在现实的操作中,并非所有的品牌都适合进行跨界营销,因此,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去寻找合作品牌。 常用的方法有:

消费习惯法:即从自身品牌的功能、用途出发,按照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来寻找合作品牌。

酱油品牌与鸡精的跨界营销,就是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在煮菜的时候,消费者往往放了酱油,最后还得加点鸡精。休闲食品品牌可以跨界啤酒的品牌、家具品牌可以跨界电器品牌等等都是同样的道理。

服务嫁接法:根据企业经营特点或者服务特点,将不同产品、服务或者经营模式进行嫁接。比如中秋节期间,月饼生产厂家跨界EMS特快专递。

受众关联法:该法主要用于有上游或下游消耗品的品牌。即根据品牌本身的上游或下游消耗品使用情况来寻找合作品牌。比如打印机品牌可以跨界打印纸品牌、汽车品牌可以跨界石油或润滑油品牌、洗衣机品牌可以跨界洗衣粉品牌等等。

认知一致法:本来是毫不相关的两种或者几种事物,但是鉴于它们的消费者在某些方面或者产品印象影响的雷同性,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跨界,而且成为有效影响力的效果。

其次:寻找契合点、明确共同目标。

任何营销都有目的,通过营销目的,找到跨界营销的不同品牌的契合点,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确立双方所要达成的共同目标。

无数企业跨界营销的成功经验表明:跨界营销的品牌契合点越大,共同目标越接近,跨界营销的效果将会越显著。所以,企业决不可忽视在如何寻找更多契合点、制定更合理的跨界营销目标上的努力。

三九药业当年联合《新周刊》一起进行品牌推广,实际上就是一场大型的跨界营销。三九药业的一些新OTC产品,急需打开市场、扩大知名度;而《新周刊》也刚在媒体界出道,没有什么知名度,也迫切需要知名企业在其上露脸、曝光。

利用这个共同的契合点,双方一拍即合,举行了一系列营销活动。在整个合作当中,三九药业只付给《新周刊》很少的费用,就赢得了一个品牌宣传平台;而《新周刊》也凭借和三九药业的合作,在医药界赢得了更多的广告客户。

再次:制定一个双赢或多赢的方案。

跨界营销最大的目的是要实现合作品牌间的共赢,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制定一套高效、务实的双赢方案。

根据笔者的经验,在制定双赢的方案上,比较理想的方法是:由合作双方各自列出自己在营销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并提出各自与对方合作的方式和意向;然后,根据双方所列出的目标和合作方式,找出双方的共同点和可结合点,再据此进行具体的跨界营销方案的策划。

最后:强有力的贯彻执行。

作为营销活动的类型之一,跨界营销在具体执行时,也必须遵循事前测试、事中监督、事后评估三个流程。

跨界营销进行的不是单一品牌的营销,而是两个或者几个不同背景和文化的品牌的跨界营销,难免会有磕磕碰碰的事情发生。因此,为了保证营销活动的万无一失,跨界营销的双方必须组成总指挥中心,专门负责整个跨界营销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配合和协调。

注意事项:

关联性:跨界营销是根据不同行业、品牌、类别、环境、嗜好的消费者之间有着某种共性或者某种联系的消费特征,把一些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相互渗透,体现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审美方式、服务意识等,来赢取消费者好感,实现更大市场的占有。

可操作性:企业在进行跨界营销的策划和运筹时,必须注意考虑营销活动是否符合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习惯,营销环节是否过于繁琐,大至整个方案、小至每个细节它们的可操作性有多大?切忌闭门造车,完全不顾市场和消费者的情况,而胡乱“拉郎配”。

第5篇:跨界商业模式范文

一、现阶段中国企业商业领域跨国经营的特点

对中国商业企业对外投资状况的分析,不能脱离中国对外投资整体状况。国内学者多对中国对外投资行为及目的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一些被公认的结论:中国现阶段对外投资依旧停留在初级阶段,以促进出口、获取技术和战略资源的市场动因为主,还没有进入贸易替代性投资为主的跨国经营阶段。因此,从中国商业领域的对外投资来看,目前促进出口目的的商业领域投资仍是主要部分,典型的是分布在世界各国的中国商城项目。

1998年,温州商人在巴西圣保罗建立第一个“中国商城”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在世界各地兴建“中国商城”犹如雨后春笋,蔚然兴起。截至目前,温州商人已在喀麦隆、俄罗斯、荷兰、阿联酋、美国、蒙古、英国、智利及芬兰等国建立了十几座“中国商城”,从事中国商品的批发与零售,标志着中国商业开始在世界商业领域重新崛起。

除了这些具有独特中国特色的“中国商城”外,其他现代零售业态也积极进行海外经营的探索。首当其冲是超级市场业态,1999年8月,北京天客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莫斯科店正式开业,这是第一家在中国境外开业的中国超市。虽然天客隆在莫斯科仅仅持续经营了3年多,但这是中国零售业向国际市场发起的一次积极的尝试和强有力出击。它也预示着中国零售企业从此将前仆后继,昂首阔步迈向国际化经营道路。其次是专卖店业态,随着中国一些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型制造业企业,如联想集团、海尔集团、华为集团、中兴集团纷纷开展国际化经营,开始在国外进行商业布点,构建销售渠道,一大批与此相关的专卖店在国外设立。再次是专业店业态,2004年11月8日,香港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开业,拉开了国跨国经营战略的序幕,2006年初,已初步完成了在东南亚市场开店的考察,并以新加坡为中心,向外辐射到泰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及中国台湾地区。最后是百货商店业态,2005年底,北京华联集团以2000万元人民币价格从新加坡知名地产商嘉德置地手中购得新加坡西友百货。这是中国零售企业第一次以并购的方式进行国际化扩张,同时也是国内零售企业第一次进入新加坡市场。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商业对外投资有着以对外贸易为主导的“国际化”特征。除了单纯的出口贸易,许多中国公司开始在海外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这是目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最主要的模式。而真正意义上由大型商业零售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参与跨国经营的案例仍比较少,并且表现出一定的特点:

1.商品销售多为中国特色产品。各类中国商城主要销售中国商品,包括家电、日用品、食品等;同仁堂海外扩展,销售是中国所特有的中药;联华进军日本市场也是从生鲜产品着手。一般而言,中国零售企业实施跨国营销过程中,都会使用中国产品以降低风险,扩大出口。

2.进入方式多以合作方式进入。我国零售企业缺乏国际经营经验,以独资的方式进入目标市场,承受的风险较大。天客隆在莫斯科的投资就因对目标市场的不熟悉,对市场的调研不够,对当地市场的风险性评估不足等原因而失败。因此,现阶段我国零售企业较多选择与目标市场战略伙伴合作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如联华在欧洲合作开展批发中国商品的业务。

3.多以在香港证交所上市的零售企业为主。这一类企业多半在香港进行业务经营,有一定的海外营销的经验,或者借助香港资本市场的强大融资能力为其进行海外投资提供资金支持,如同仁堂、国美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展。

4.规模偏小、技术管理支持能力不强。典型的中国商城模式,仅仅是对中国各类商品市场的简单复制,缺乏统一协调管理,造成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服务意识淡漠,更不用说发挥统一配送、品类管理这些先进管理技术的规模优势。因此,造成很多中国商城与所在地居民、政府之间关系紧张,发展陷于困境。

二、中国企业商业领域跨国经营的动力因素

(一)充分的“内向国际化”使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的竞争能力日益提高,零售理念与国际零售企业的差距日益缩小

国内学者把中国零售业的对外开放,称之为“内向国际化”。本研究认为这种概念界定在研究中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外向国际化”方面的意义重大。中国零售跨国经营意味着中国零售企业在国外市场与国外零售企业进行竞争;而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则是中国零售企业在国内市场与国外零售企业进行竞争。无论是“内向国际化”还是“外向国际化”都意味着零售理念的国际转移。虽然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环境不同,但是国际零售理念的技术属性是一致的。

因此,通过“内向国际化”过程实际上是提升了本土零售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而这种能力是进行跨国经营的必要条件。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可以使中国本土零售企业有机会直观、全面地观察和学习到其现代化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模式,对提高中国零售业管理方法和经营技术作用巨大。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供应链系统,应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采用条码技术和POS系统,对商品的购、销、存实行网络管理,建立起自动补货系统以降低库存水平,极大提高了物流效率,使管理水平与跨国零售企业的差距不断缩小。

另外,通过与跨国零售企业的竞争,我国零售业各种业态均得到迅猛发展,已经从形态单一的传统的封闭式百货零售业,发展为今天的多层次、多业态、开放式的零售业,这些均有利于中国零售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活动。

(二)制造业跨国经营与产业链的逐步完善为中国零售业国际化提供了良好条件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消费品制造加工中心,面对日益饱和的国内市场,以及贸易壁垒,制造业正在从商品输出模式向资本输出模式发展。“中国制造”的许多产品已畅销到国际市场的各个角落,“海尔”、“TCL”等著名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已经成功的开始战略转型,而这一转型过程的关键是品牌的输出和渠道的控制。而在国内市场,由制造商、零售商、物流商、消费者等主体构成的产业链条基本清晰,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的速度开始加快,逐步形成两类基本的产业价值链条:

一种是以大型制造业企业产业资本主导的产业虚拟价值链条,其控制着国内某一产品的销售、物流的完整销售渠道,形成各类专卖商店,而随着制造业对外投资,那么也必然伴随着销售渠道的海外复制,如典型的海尔海外扩展模式。另一种也是最主要的类型,即商业资本控制产业虚拟价值链条,这些大型零售企业通过取得流通渠道的控制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引导生产企业的生产活动。

此外,这两类产业链发展都促进了产业链上相关行业的快速成长,如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和金融、信贷、保险等服务行业的市场化、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等,使产业链条结构日益合理,功能日益完善。伴随着中国制造业海外扩展速度的加快,与此相配套的产业链也就必然要延伸至海外市场。而这其中,中国零售业的跨国经营首当其冲。

(三)海外华商团体为中国零售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建立了桥梁纽带

众所周知,海外华商为中国改革开放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伴随着中国经济转向以资本扩展为特点的财富增长阶段,海外华商必然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根据中国新闻社的《2007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可以看出海外华商从事批发零售业、餐饮服务业的为数众多,而且遍布广泛。这无疑是中国零售业海外扩展的一座重要的桥梁。

三、中国企业商业领域跨国经营海外投资的布局

正如我们此前讨论的中国海外商业领域跨国经营的特点可知,由于目前中国正处于制造业发展的成熟过渡期,中国在海外的商业经营表现出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商业经营形态特点。因此,对中国商业领域跨国经营应站在全局高度谋划发展,首先是确定中国商业领域海外投资模式的整体布局。

(一)制造业企业建立海外营销渠道投资模式

建立海外营销渠道投资模式,是指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机构,进行海外销售渠道和网络布局,将产品直接销往海外市场。据商务部公布对外直接投资数据表明,到目前为止,这种投资模式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商业领域最主要的模式。这种投资模式包含两种制造业企业,一类企业不仅在国外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而且建立商业营销网络;一类企业仅在国外投资建立商业营销网络,从事中国进口商品的销售。

目前这一类海外商业投资模式一般采取两种方式扩展自己的海外商业网络,一是并购海外品牌,二是直接在海外投资商业零售网络。前者是通过兼并收购海外知名品牌这个“壳”,然后借助这个“壳”对产品进行包装,通过这个“壳”本身具有的销售渠道和网络,快速打入海外市场;后者通过自建海外商业零售网络,多以品牌入股的合资形式或采取特许加盟与连锁经营等其他方式进行拓展。如同仁堂中药及中式餐饮企业,以及在海外进行生产营销的大型制造业企业,如海尔等在海外构建营销网络采用这种模式。

(二)完善以销售“中国制造”为特征的中小商业企业聚集型海外投资模式

前面我们在分析中国商业企业海外投资现状时,特别针对中国所特有的“中国商城”经营形态作出了说明,可以说是中国所处发展阶段一种特色的中国制造的出口销售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和加以改进。

首先这种商业形态的经营模式值得深思。从现有的中国在海外的中国商城项目的特点可以看出,项目的发起一般来说是商业地产开发商,采取的是商铺招租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对商铺的协调管理的疏忽,导致出售商品质量低劣、服务质量落后等问题存在。其次,由于没有对商铺统一管理,因此,整个商城没有发挥规模效应,如从国内购货、物流配送等。再次,由于分散经营,导致信息化水平落后,现金交易成为常态,使商品追踪、业绩管理等成为空谈。究其原因,这种海外投资模式仅仅是国内商品市场的复制,只能停留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层面。

因此,为了将这种中国特色的商业形态发展壮大,必须改变商业地产开发为主导的投资模式,必须以大型商业零售企业为龙头,发挥中小商业企业聚集优势的海外投资模式。具体模式设计为:以大型商业企业购物中心形式或以中小商业企业联盟形式经营商城,商铺采取特许经营的形式加盟,前提必须有商业企业或企业联盟统一管理,包括信息系统、配送中心、商品采购、售后服务的标准化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现今出现在世界各地商城项目中的问题,使这种促进中国商品出口的商业形式得以良性发展。

(三)国商业企业海外投资模式

以上两种商业形式,真正意义上并不是我们所研究的商业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形式。但是作为当前中国工业化阶段所表现出的特殊形态,也显示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从商业形态的海外转移而言,这两种类型显然不是主流形态,但就本研究而言,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中国商业企业的海外投资模式,也就是说以商业零售或批发为主营业务的中国商业企业的对外投资问题。下面我们就这一海外投资模式的策略进行详尽的分析。

四、中国企业商业领域跨国经营海外投资的策略选择

从零售业国际化的发展规律和中国零售业特点来看,中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应采取区域渐进推进的方式,循序渐进,先进入相似的国外市场,然后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进入方式方面,中国商业企业应对新建、合资、收购、兼并、特许经营、战略联盟等几种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即对控制力度、资源投入、所承担风险等方面进行选择,最终选择一种能使企业长期利益最大化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经营业态方面,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零售结构通常差别较大,应该根据东道国市场的零售文化来调整经营业态,一般选择一种或数种在当地最具成长性的主力零售业态,避免与东道国传统零售业态在同一水平上过度竞争。另外,中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应采用本土化策略,重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异,根据东道国市场的特点,经营不同的商品组合,注重零售技术的本土化转换,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的多层次性和差异化。

(一)经营目标国家选择

中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的区位国家选择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从对其具有零售理念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入手;二是从文化习惯、地理接近的周边国家切入。概括来讲,中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应在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或低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取得突破与发展,然后再进入欧、日、美市场,即采取先易后难的战略步骤。

具体来说,目前中国零售企业应重点考察经济发展状况较好、较有市场潜力,与中国政治关系稳定的发展中国家,较为理想的区域主要是东南亚地区,其次是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期的东欧、拉美国家。而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时,首先选择华人集聚地区,其次在进入方式上要选择风险分担型的进入模式,这样可以在尽可能低风险情况下积累在发达国家经营的经验。

另外,实施跨国经营的零售企业应做到充分了解当地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法律环境,赢得母国和投资对象国政府的支持,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合理的选择经营对象国,制定适宜的、有弹性的投资和发展计划。

(二)合理经营业态选择

中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选择经营业态,要依据东道国市场结构和投资母国业态经营特点进行权衡,因地制宜选择。首先要对东道国市场结构做适应性分析,主要包括进入市场的市场集中或分散度、公共交通设施、政府管制、城市规划及规则,土地价格和店铺租金、物流基础设施、制造业与批发业的发展水平、住宅状况、人口规模与结构、收入水平与结构、消费者的流动性、偏好、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这些因素是决定一国零售业发展与适应零售结构的客观必要条件,也是决定一国零售理念所能够达到的高度。其次是对投资母国零售业态经营特点进行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各种经营业态的发展成熟程度、各种经营业态在母国发展所必须的生存条件等。这些因素决定投资母国对东道国零售理念绝对势差,以及各种业态的可复制性程度,在选择海外经营业态时,必须考虑到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是否达到了业态生存的基本条件。而对于业态经营均比较成熟发达零售市场之间的投资,由于零售理念的绝对相似,上述这两方面的因素已经不是决定性因素。

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零售理念的相对差别,即根据各国消费文化等因素做出的零售技术、经营技巧的差异化调整。就目前国际间零售业态转移的总体特征来看,跨国经营业态选择一般是在投资母国国内处于成熟期,而在东道国则处于新兴具有成长性的业态。因此,当前世界零售业态转移的重点放在了服务对象主要是大众消费者群的大型连锁超市。中国零售企业在向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或者相对落后的海外市场扩张时,在国内成熟的业态模式有可能成为东道国的新兴业态,将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百货行业进入鼎盛发展时期,由于居民收入增加、消费需求旺盛,近年来中国大型百货商店通过实行连锁经营、高层次发展,百货商店成为零售业中发展最成熟的业态。

另外,由于百货商店形态与购物中心业态具有天然的可转换性,因此购物中心在中国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各大城市的政府商业发展规划纷纷将购物中心的兴建列为重点。包括超级市场、各类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由于经过多年与外资企业竞争不断磨砺,均表现出一定的成熟度,因此均具备了向外转移的基本条件。因此,可以考虑将这些业态输往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或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我国的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国家、东欧国家、拉美国家等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市场。而对于发达国家零售市场,超级市场、专卖店和便利店应是主要形式,并且应在海外华人集聚地区内开设,提供与当地零售商差别的中国日用品与杂货品,或是中国特色商品。

(三)适当进入方式选择

合资或独资新建、并购、特许经营、战略联盟等是进入的主要方式。零售企业进入方式的选择是比较复杂的决策过程,企业应根据对控制程度、资源投入、所承担风险等方面要求,根据各种进入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市场进入的难易程度和文化差异的大小来权衡。

从零售企业国际化能力的强弱方面来说,当零售企业处于跨国经营的起步阶段,受资本、技术和经验的制约,可以采取合资、特许经营、战略联盟方式进入。从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和文化差异的大小方面来说,当市场进入难度较大,又与母国的文化差距较大时,可采取合资方式进入;当市场进入比较困难,文化差异并不大时,可以采取并购方式进入;当市场进入难度不大,但文化上有较大的差异时,采用特许经营,利用当地的授权人复制成功的经营模式;当市场进入比较容易,文化上没有什么差距时,采用独资方式等。

当前,中国零售企业在选择市场进入方式时,由于资本和技术能力相对有限,目前可以进入方式采取合资方法为主,同时以特许经营、并购、战略联盟方式为辅,当对东道国市场的适应性增强之后再伺机过渡为独资经营。

总而言之,中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必须对企业自身条件及目标进行详细分析,进入海外市场国家是否是实现发展目标的必要途径;零售企业具有的资源和能力是否足以支持在海外市场开展经营业务;零售企业的核心业态是否可以直接向海外市场移植,或需做出怎样的本土化调整。另外,中国零售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过程中,必须保证以标准连锁战略为扩张的前提。标准化战略包括经营管理的标准化和产品的标准化,包括企业组织结构、店铺经营模式、物流配送系统、产品的采购等等。对于扩张的速度,则要根据零售企业物流系统的承受能力而定。从中国零售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短期内兴建相对高效率的先进配送中心则成为比较可行的事情。

因此,中国零售企业在进入他国市场时要先建设一两个配送中心,再从配送中心以辐射状开设分店,但在初期分店的数量不宜太多。待熟悉和掌握了当地市场的运作方式和各方面情况以后,再逐步扩张。总之,中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扩张规模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一定要在配送中心的基础上量力而行。

参考文献:

[1]肖怡:《商业连锁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及其管理模式》,《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4期.

[2]石春莉:《零售业跨国投资扩张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商业时代》,2007年第9期.

[3]赵萍:《中国零售业的国际化探讨》,《商业时代》,2006年第30期.

[4]郑淑蓉:《略论零售业的国际化模式》,《经济问题》,2006年第9期.

[5]赵萍:《世界零售业国际化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1卷第4期.

第6篇:跨界商业模式范文

回首刚刚过去的2013年,冷链物流产业格局发生了新一轮变化,冷链物流面临企业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电商物流与传统冷链物流融合的多重考验。资本对冷链物流行业的热衷依然不减,跨界冷链与冷链跨越是企业面对机遇与突破传统冷链服务的共同话题。

冷链物流行业整体发展情况

据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2012年全国年营业额在1000万以上的500家冷链企业的冷库总容量为1900万吨,冷藏车数量为3.2万台。2013年统计显示,在500家规模企业中,106家企业计划购买冷藏车2845台,占总量的9.4%,其中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计划购买1244台,占发展总量的44%;有121家企业计划建库1357万吨,占总量的72%,其中纯第三方冷库经营单位计划建库80万吨,占发展总量的6%。如按一般项目建设周期估算,到2015年500家规模企业的冷库容量将达到3200万吨,冷藏车数量将为3.5万台。照此发展,冷库库容从2008年的850万吨提高到2015年的3200万吨,将提前超额完成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依托巨大的刚性市场需求以及全行业共同努力,犹如异军突起,呈现出整体的快速发展势头。2013年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有3方面:

2013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冷链物流行业政策,使得冷链物流行业面临一个利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尤其在药品经营指标管理规范出台后,对以药品为代表的冷链物流行业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由电子商务发展而产生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冷链宅配,刺激了冷链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

行业发展日趋标准化,业内领先企业的龙头作用日益凸显。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化规范体系逐渐增多,且行业逐渐向综合型冷链物流商集中发展。

冷链物流市场变化状况

货品品类变化

从冷链物流行业整体规模和增长速度两个角度看,目前冷链物流行业的货品品类可以细分为水果、水产品、冷冻食品、乳制品、肉类、蔬菜等。2013年水果和水产品消费量依然较大,多年来始终是重点货品品类,并且随着冷链物流成熟度的提高其需求增速也在逐渐提升。

2013年医药类产品的增长同样不容忽视。近几年由于医药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对经营设施、企业资质等严格审查,医药产品在冷链运输上的占比越来越高。在前100种最畅销药品中,有冷藏温控要求的药品已经占到45%。现在采用冷链物流的医药类产品主要是疫苗和血液制品,未来诊断试剂这一市场将会进一步放开,因此从长期来看行业发展空间良好。

客户渠道变化

2013年最让业内感同身受的,就是由电子商务催生的冷链物流宅配市场的新兴。冷链物流宅配的客户群体按可分为B2B和B2C两个市场。2012年数据显示,B2B占总体市场的3/4,B2C占总体市场的1/4。虽然B2C市场规模较小,但受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从2010~2012年的3年间其年均增速已经达到80%~120%。

由于冷链物流市场的整体发展,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升,客户购买频次增多,以及生鲜产品尤其是海鲜产品高达50%的毛利率,使得当前电商企业纷纷推出专业的生鲜产品品类,或是加大对生鲜产品品类的拓展。

B2C市场的冷链物流模式主要分为3种类型:通过零售商下单后,由原产地直接配送至消费者、销售给主经销商或供应批发市场。可以看到,这3种模式对冷链物流行业均有强大推动作用。随着各大电商企业不断发力,预计到2015年,冷链物流宅配市场规模可以达到40亿元人民币。

价值链的变化

冷链物流企业由单个环节服务领域逐渐向一站式综合性企业服务领域扩展。与过去相比,综合型冷链物流供应商所占比例逐渐增大,企业在服务过程中都逐渐向立体化、跨界方向发展。

当前存在的问题

冷链物流行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一直以来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这些问题成为困扰和制约冷链物流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

我国食品物流体系还不完善:我国食品冷链物流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很多重要的行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高效的整合,部分地区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仍然滞后于食品工业和消费市场需求的发展速度,市场化程度低:目前第三方专业化冷链物流企业大多是由过去冷藏运输或仓储企业转制转型而来,企业规模小、服务网络不健全、市场覆盖面窄,技术素质和职业素养亟待提高,还不能提供完全意义上的冷链物流服务;

食品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薄弱,食品冷链物流信息技术相对落后:尤其是一些关键性技术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无法集成配套,依然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

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趋势

回顾新世纪以来,物流行业、快递行业都经历了布局扩建、应对外资、盲目发展、产能失衡、整合并购等发展过程,行业经过多次洗牌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冷链物流作为物流行业的专业细分领域,应多借鉴整体物流发展的情况和运行状态。今日的巨额投资有可能成为以后沉重的包袱,因此,看清行业形势,摸准发展轨迹,才能使企业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中资本和网络无处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影响着企业的日常商务活动。跨界是非专业领域资本投资某一专业领域的商业模式,生鲜电商和连锁餐饮的快速兴起和向冷链物流行业的跨界,对冷链物流行业充满了考验和机遇。

跨界冷链带来的是创新,其接受市场冲击能力、竞争能力、整合能力是传统冷链物流企业不具备的。目前冷链物流行业利润大多低于8%,并非高盈利行业,且专业化程度非常高。需要通过餐饮企业和生鲜电商企业与冷链物流企业跨界合作,在联合的基础上实现跨界多赢,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带来行业新的发展机遇。

第7篇:跨界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 产业链;商业网络;企业国际化;浙商;台商

[中图分类号] F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2-0117-05

[作者简介] 谭世坪,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博士后,广州暨南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两岸经济发展对两岸社会的影响、台商在大陆创新模式与跨国经营网络。(北京 100084)

一、引言

台商与浙商目前都已卷入全球化进程中,只是台商由于更早介入,处于较成熟阶段,已积累了相关的经验,而浙商大规模的跨国投资时间并不长,处于开始阶段的探索过程中。本文对浙商与台商产业链发展整体战略的比较主要是从两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浙商与台商网络整体的战略选择比较,包含对外投资主体的构成分析、两者对投资区域的选择决策因素以及对投资项目选择的比对进行研究。第二部分是浙商与台商商业网络整体的发展模式比较,主要探讨两个族群跨界进入模式的异同以及跨界后发展模式的差异。将台商与浙商放在一起比较,既可以发现其同与异的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先发者”(台商)的经验提供给“后起者”(浙商)借鉴,还可为其他商群进行自身发展跨区经营的优劣势分析提供帮助。

二、浙商与台商网络整体的战略选择比较

(一)对外投资主体的构成

对外投资主体的构成直接影响到跨区商业网络的构建及其战略选择,就台湾方面来说,其对外投资的主体呈现由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转型的趋势。从下表1可以看出,在平均规模上,台商对外投资的先锋仍属于较小型企业,然而台商的平均资本规模是逐年增加的,显示出正朝资本密集的趋势发展。

近20年来我国台商对外投资主体的先锋为中小企业,这一点似乎有悖于经济学常识。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也表明,能够成功地进行对外投资的往往是拥有强大经济后盾的大企业。然而这一点并不适用于台商。这种现象是产业调整造成的。随着台湾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优势的急剧丧失,中小企业无力以较长时间换取产业的生机和市场的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以及转移生产基地成为其主要的生存之道。反之,台湾大型企业的对外投资则起步较晚,1994年台湾的一些大型企业才开始在东南亚地区投资建厂,其中一些大型企业如台塑、远东等对东南亚的投资使得当年的该地区的直接投资额增长了3.2倍。

而浙商对外投资的主体一直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截至2007年6月,浙江省对外投资的2809家企业中有1910家是民营企业,占总数的68%。具体来说,4类企业的国际商业网络最为典型:①以万向、飞跃、正泰、星星冷柜为代表的生产家用电器、汽车零部件等产品的企业。这类企业多从国外引进生产流水线,经过消化、仿制和创新,形成自己新的生产能力,随后为了维持这种生产能力以及打破国际保护主义的制约而进行生产外移。②以远东化纤、龙盛集团、天台银轮机械等为代表的生产纺织、机械制造等产品的企业。这类企业的产品技术要求已趋于标准化,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开始逐渐丧失,因此急于产业外移。③以钱江摩托、星月集团等为代表的符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生产结构和相应的技术与消费成本水平的相关技术型企业。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较小,工业化程度不高,技术和熟练劳动力缺乏,不适应发达国家大型跨国企业所采用的大规模使用资本密集型设备和技术进行生产。④以康莱特制药、新利软件、浙大网新、横店东磁公司等为代表的生产生物工程、信息技术、超导材料等高新技术的企业。虽然这类企业在浙江民营科技企业中所占比例较小,但是随着国家对高科技产业的扶植,此类产业在对外投资中将具有极强的上升趋势。

(二)投资区域的选择

台商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主要考虑海外生产据点,重视的是当地社会或开发区条件、政策及其他实质性优惠、地方政府绩效、产业群聚效应、市场前瞻性及公共安全等因素。就台商投资的具体区域选择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的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其投资目的地除了少数是西欧、北美与日本等核心地区外,中美洲、东中欧以及澳洲等地的投资很少。就整体而言,台商的投资区域以临近的东南亚与中国大陆为主,其商对大陆的投资热潮不断,有着后来居上的态势。据有关资料显示,自1991年至今,在大陆的台资企业已达7万多家,台商投资总额已达800亿美元,分别占大陆41万家外资企业和4200亿投资总额的1/6和1/5,而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总额超过了在大陆以外全球投资的总和。据台湾“经济部投审委员会”资料显示,愿至中国大陆投资的台商数目占45%,而愿至东盟投资的台商数量合计共占55%。从表2可以看出,在回答“增加海外投资据点所考虑的地区”时,55.4%的 企业表示中国大陆为首选。而就已经发生的投资来看,台商每年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均占总投资额相当大的比例(见表3)。

台商对大陆进行投资是有深刻的经济及社会背景的。除了土地、劳动力的低廉和充足以外,中国大陆市场的潜力和吸引力确实是其他地区所难望其项背的,此外台湾与大陆属同一文化圈,语言与风俗相同,给台商带来了莫大的腹地,这一切都促进了台商对大陆的投资。

浙商的投资区位选择相对比较复杂,现就省外投资及海外投资的区域选择两方面进行论述。从浙江省外投资来看,据2004年浙江省工商局公布的《从浙企外迁看我省个私民营企业生态环境――关于全省民营企业外迁资金外流》的专题调查报告显示,浙江共有3058家民营企业外迁(迁出省外),外迁企业对外投资总额226.3亿元,外迁企业在省外创造的总产值达453.59亿元。浙商在全国部分地区的投资情况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就投资总额来看,排名前6位的为黑龙江及甘肃(并列)、湖北、天津、河南及云南(后二者并列)。而从投资企业数来看,排名前5位的地区为河南及甘肃(二者并列)、黑龙江、海南及新疆(后二者并列)。从企业家人数来看,排名前6位的地区为河南、湖北、广西、湖南、云南及新疆(后三者并列)。由此可以看出,河南、湖北以及黑龙江成为浙商投资的热门地区。从浙商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来看,浙江的境外投资项目遍布6个大洲、121个国家和地区。从2006年境外投资的区域分布来看,对亚洲、欧洲、北美的投资比较集中,投资比重分别为37.3%、27.1%和14%。而具体国家(地区)则主要集聚在俄罗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及中国香港等地,合计约占总投资额的56.4%。

(三)投资项目选择的比对

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台资企业大都选择建立垂直式的分工模式,将企业的总部根植于台湾,由其负责研发及财务管理,而将下游的组装、生产等部分交给投资对象进行。这种形式的投资项目选择一方面可以维系并巩固其在该产业全球商品产业链中所擅长的环节;而另一方面,台商也藉此增加海外分厂,扩充企业规模,成为后进的跨国企业,虽然在规模上可能无法与欧、美、日等抗衡,但这却是台湾独特的跨区商业网络构建的特征。

一般而言,台商对外投资大都以制造业为主,主要原因在于台湾的中小企业大都以制造业为主,而制造业也具有相对高的管理优势。根据台湾“经济部”的资料统计,主要项目包括电子及电子产品制造业、金属制品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化学品制造业、金融保险业、服务业以及纺织业等等。

此外,台商在选择具体项目时,会因目标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及加利曼丹、马来西亚的沙巴及沙捞越两个州,其木材资源非常丰富,台商在当地的投资项目就以木材为主;泰国北部的清迈地区,其气候适合于龙眼的生长,而龙眼又非常适合制造蜂蜜,因此在清迈的厂商就以制造蜂蜜为主;而印度尼西亚、缅甸的劳工非常低廉,每月只有50美元左右,因此,台商大都投资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纺织业及其相关产业。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地区)具有的独特优势。以电子机电产业以及纺织产业为例,对于电子机电类产业的跨区网络的构建来说,由于电子业厂商属于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特别重视产业的群聚效应,力求维持产销体系的资源创新性结合。而对于纺织产业跨区商业网络的构建而言,由于纺织业者属于劳动力密集产业,在目标市场国的项目选择上比较注重劳动力的来源、价格以及能够涵盖多元庞大的消费市场的项目。

浙商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主要涉及机械、纺织、电子、轻工等行业,就投资的具体项目来看:①资源开发项目。以2006年为例,浙商在境外投资中涉及森林和矿产资源开发的资源开发型项目新增10个。至此,浙江省在境外投资的资源开发型项目累计近30多个。在有色金属乃至石油、天然气等行业浙商也不断涉足。浙江资源的匮乏、资金急需新的出口,使越来越多的浙江资本瞄上了国外丰富的矿产、森林等资源。2006年8月,倪召兴在加拿大注册成立“加拿大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开发油矿;2004年宁波华州矿业有限公司在非洲加蓬揽下了1.1万平方公里锰矿项目的勘探权,该矿年产锰可达300万吨;2005年越南一座年产30万吨的铬矿也已被浙商收入囊中。②产业升级项目。浙商对外直接投资形式已经从简单的贸易公司和办事处,向境外加工贸易、境外资源开发、境外营销网络、境外房地产开发、境外研发机构、境外商品专业市场发展。2006年,浙江全年共批准10个并购项目,其中中方投资2206万美元。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中国香港等经济发达地区,涉及纺织、服装、机械、化工等领域,企业性质包括生产企业、贸易公司和研发机构等。③区域性战略项目。从投资项目转变的趋势来看,以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为目的的对外投资项目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其中,轻纺产业投资方向倾向于档次高、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的产品;一般加工项目倾向于投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投资点逐步转移至发展中国家。飞跃、华立、康奈、德力西等著名浙江民营企业,也积极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在国外建立了研发中心、销售网络和生产基地。

三、浙商与台商网络整体的发展模式比较

(一)跨界进入模式的异同

在跨界进入模式的选择上,台商与浙商皆采用贸易、投资、战略联盟等方式进入目标国市场,在这一点上具有趋同性,然而就进入的方式来说,二者又有各自独特之处。

1.台商的进入方式

(1)“母鸡带小鸡”式的进入方式。这种方式通常是由一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携一定量的上下游中小企业一起进行对外投资。实行这种方式是由台湾独特的产业链结构所决定的,若不采取此方法,则无论是牵头的大企业还是上下游的中小企业都无法独立完成自身的产业转移。对于大企业来说,拥有低廉的劳动力以及土地资源的目标市场国往往不具备相应配套设施的生产能力,因此无法完成大企业进行日常生产所需的订单要求及质量要求;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则深受目标市场国组装大厂的影响,母厂没有过来,企业找不到订单。所以,开始一定要与母厂一起进来。此后,再去开发协力厂和客户母厂。这一“母鸡带小鸡”的模式在台湾的电子机电类产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1992年台达电子赴东莞投资(徐伟杰,1999)、1995年明基在苏州投资(张家铭,2005)等等皆是“母鸡带小鸡的” 外移形态。

(2)“假OEM,真FDI”形式。以台商在东莞的投资为例,台商以“假OEM,真FDI”的方式通过外资形态的资本注入,在广东东莞以及福建莆田建立供应世界鞋类市场的新基地,从而使其成为全球鞋类供应、采购网络的生产环节。同时,相当多的台商以OEM起家并以OEM的姿态前来大陆投资,但因为体验并且看好目标国市场的前景,对于目标国内销市场越来越重视,除了积极转型为以外销为主的经营形态之外,还逐步开拓目标国内销市场,甚至建立起自有品牌,试图在全国商品链的阶层体系寻求向上流动。电子业明基电通于1999年创立了BenQ的自有品牌。对他们来说,目标国市场提供了台湾企业自创品牌、经营品牌的良好时机和舞台。(施振荣,2005)

(3)投资移民方式。这是台商投资的独特形式,即以投资形式建厂,并长期在目标国居住,发展成家族式企业,由第二代、三代的移民继续经营该产业。台湾对外的投资移民已经过了三轮高峰,并且台湾向目标国进行移民的大都是携带资金前往的。由于台商以资本家的身份前往目标国,目标国的政府与人民大都非常欢迎,良好的投资环境及相当的礼遇,使得台商不仅愿举家移往目标国,甚至愿在当地购屋置产,获取当地的居留权,有计划的常驻。而台商的这种方式也受到了目标市场国的赞赏,例如,许多东南亚国家的政治人物都在公开场合赞扬台商对该国的贡献,称他们不仅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亦带动了该国的经济发展。

与此相比,浙商则倾向于采取收购目标市场国的企业、上市公司或在海外建立销售公司等销售网络,以实现跨区商业网络的构建。

2.浙商的跨界进入模式

(1)群居国际化模式。根据波特(2002)的观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往往是群聚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通过一定区域内的群居,企业也可以增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浙商企业在构建跨区商业网络的时候较多地采用此种方式,与台商“母鸡带小鸡”的方式不同,浙商的对外投资倾向于横向的企业之间的聚集,如海宁皮革市场在莫斯科建立的“海宁皮革专业市场”,温州企业在巴西开设的“中国商城”、在胡志明市建立的“中国小商品市场”,义乌企业在南非等地设立的“中国小商品市场”等等。

(2)以合资方式进入。目前以股权投资方式进入目标国的企业主要有万向集团及正泰集团等等。其主要路径在于通过浙商企业在国外的分公司或办事处收购其他公司的股份,由于办事处或分公司较为了解目标国市场运作情况,同时由于与母公司保持了一致,因此降低了风险。以万向集团为例,2000年4月,万向集团整体收购了美国舍勒公司;2000年10月收购了LT公司35%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2003年10月万向占有洛克福特公司33.5%的股份而成功地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等等。

(3)借壳/造壳上市方式。借壳/造壳上市的优点在于:一来可以规避国内的政策监控,简化上市程序,二来可以利用避税政策实现合理避税,这种方式主要运用于向中国香港投资的科技企业。例如,中程兴达打造中程科技Maga Start之壳在香港创业版上市,迅速筹得1.1亿港币,成为浙江省第三家在香港创业版上市的企业。香港市场对于浙江科技民营企业的吸引力源于它是在同一文化背景下最成功的国际资本市场,容易与投资者沟通。其独特的经济、政策、地理、文化优势也使浙商越来越多地以造壳上市的方式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二)跨界发展模式的差异

跨区商业网络是一种动态的存续,在不断发展变化,适应新的情况以维系整个商业网络的运行成为台商以及浙商所面临的最艰巨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双方战略的不同造成了跨界发展模式的差异。

1.台商的跨界发展模式

就台商来说,台商通过不断的本土化来维系跨界商业网络的发展:

(1)人才的本土化。根据有关专家的调查,中小型企业的台商人才本土化实施相当彻底,甚至只有总经理一人的情形。这项政策的实施效果与企业投资时间有关,一般而言,落户越长的台商其人才本土化越彻底。大型企业因为技术及管理的运作要求,台商派遣的人数一般比较多,初期大约都是二、三十人,然后随着当地培训计划的进行,多半在二、三年内减少大约一半的人数 ,并且持续人才替代的本土化政策,希望三、五年中逐年精简到五名以内(张家铭,2002)。

(2)融资或资金本土化。大多数台商企业的融资对象是当地银行,其原因有:信用贷款,必须是银行的长期往来客户;外资银行不能操作人民币业务;台资银行业务太少,绑手绑脚。此外,大多数目标市场国信用系统尚未完善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许多交易行为都是依靠信用系统运作,因此经常发生纠纷。在这样的情况下,台商一般对外投资的做法都是保守谨慎的。因此,资金本土化成为首选。

(3)生产本土化。台商为了营运的顺利,会充分适应并利用当地的土地、劳动、政策、法令、产业经济结构等本土条件,使其生产协力网络的组织以特定方式进行社会镶嵌,如生存过程的局部内部化、厂商赶工生产的相互支持、成立联谊会与地方政府协商等。

(4)营销本土化。台商清楚地认识到目标市场国消费人口多、市场大的事实,积极转变经营形态,将外销比例中某部分转移到内销市场中。此外,有些台商实际上已经自创品牌,在目标国相关地区建立了良好的行销管道,创造相当不错的成绩,不但成为当地的著名商标,并且进一步放眼整个目标国的市场。

2.浙商的跨界发展模式

浙商的跨界发展模式注重的是倾向于对资源的整合以及资本运营,为此,其发展模式出现两大极端:

(1)资源整合型发展模式。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必须使企业掌握价值链中对于创造价值有重大贡献的关键流程与资源,并使企业本身所拥有的核心能力与价值链中最重要的环节紧密搭配,以保障利润的实现。此类发展模式以贝发集团最为典型:贝发改变了传统文具企业将终端消费者作为利润唯一来源的模式,通过对产业链的整合和可控制的网络体系,使其他文具企业和文具商也成为自己的利润来源。通过品牌授权合作分销模式,赚取分销商的部分利益。通过品牌授权加盟终端连锁模式,赚取终端商的部分利益。通过品牌、形象、产品、价格、物流和运营的统一,获取品牌的溢价权。

(2)资本运营发展模式。采用此类发展模式的浙商倾向于借壳上市或者自主上市等方式以达到资本市值快速翻倍的目的,如苏泊尔、网盛科技、天马轴承、天外天伞业等。相当多的浙商通过股权进行金融投资,如雅戈尔参股证券公司、传化控股新安化工等等,许多浙商将上市及资本运营作为扩大本企业实力的一种方式,并期望这种方式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为本企业取得更多的发展资金,从而在跨区商业网络的建设中具有更有利地位。

四、结论

台湾跨区商业网络的构建是多种因素共同组成的结果,就国际因素而言,亚太地区的稳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得此地区充满投资的诱因。具体来看,浙商与台商在构建跨区商业网络过程中存在如下不同(见表5)。

参考文献:

[1]陈菲琼.民营科技企业国际化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董碧水,顾复琪.3000多家民营企业离开浙江对外投资226亿[N].中国青年报,2004-08-16.

第8篇:跨界商业模式范文

2016年11月21日,中国国家高端智库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在《今日中国》首次《2016年互联网经济热点报告》。

《报告》指出,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升温,互联网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互联网与农业、制造、流通、金融、旅游、餐饮、医疗、教育、交通、物流等传统行业跨界融合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和流通企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等创新商业模式,探索适应消费结构转化的新生产、贸易方式,互联网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发展的驱动引擎。其蓬勃生机也成为低迷的世界经济中一道靓丽风景,国际社会将之称为中国的“数字革命”。《报告》根据网络调查和大数据分析,总结出2016年互联网经济十大热点。

热点一:正式提出实施 “网络强国战略”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纲要》共20篇,其中多个篇章涉及互联网内容,在第六篇“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别指出:“牢牢把握信息技术变革趋势,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动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信息经济发展壮大”。2016年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36次集体学习时,中国国家主席进一步强调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并对建设网络强国作出部署,指出要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加快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加快提高网络管理水平,加快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加快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治理,加快提升中国对网络空间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建设网络强国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通过互联网技术、模式等改造传统产业,不仅要推进“互联网+传统产业”,更要实现“传统产业+互联网”,促进互联网经济各类商业模式创新、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国际化发展,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制定,提升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国际话语权和竞争力,并以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推进改革和经济升级,形成以创新为驱动的经济发展新格局,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热点二:跨境电商“4.8新政”出台及延期

2016年4月7-8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财政部等11个部门《关于公布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清单的公告》、海关总署《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出口商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要求自4月8日起实施新的跨境电商监管政策。这些政策在主要从事进口的跨境电商企业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被业界称为“4.8新政”。虽然随后相关部门宣布部分监管政策延期一年实施,但业界普遍对一年后跨境电商的政策趋向存在疑虑,大部分企业减少了对跨境电商进口的布局。相关数据显示,各进口跨境电商试点城市的跨境保税进口皆比新政前明显减少,进口金额平均下降30%左右。2016年商务部公告,为稳妥推进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监管模式过渡,过渡期限将延长至2017年底。过渡期内,继续按照试点模式监管,对天津、上海、杭州、宁波、郑州、广州、深圳、重庆、福州、平潭等10个试点城市经营的网购保税商品“一线”进区时暂不核验通关单,暂不执行化妆品、婴幼儿配方奶粉、医疗器械、特殊食品的首次进口许可批件、注册或备案要求;对所有地区的直购模式也暂不执行上述商品的首次进口许可批件、注册或备案要求。但对于过渡期后,是否会出台新的政策,或完全按照“4.8新政”实施,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热点三:新增12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继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后,2016年1月,国务院又批准在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合肥市、郑州市、广州市、成都市、大连市、宁波市、青岛市、深圳市、苏州市等12个城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要借鉴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六大体系”、“两个平台”的经验和做法,因地制宜,突出本地特色和优势,着力在跨境电子商务B2B方式相关环节的技术标准、业务流程、监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为推动全国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创造更多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以更加便捷高效的新模式释放市场活力,吸引大中小企业集聚,促进新业态成长,增加就业,支撑外贸优进优出、升级发展。2016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改进口岸工作支持外贸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支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由国家发改委和海关总署牵头启动的国家跨境电商服务试点也不断扩展。目前,各试验区的建设工作在有序推动,其发展重点也各具特色,为构建中国便捷、诚信、高效、安全的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大通道探索新路径、打造新模式。

热点四:网络约车合法化

2016年7月,交通部联合公安部等7个部门联合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给予网约车合法身份,将此类车辆登记为“预约出租客运”,并对诸如私家车准入门槛、管理权限等细节做出规定。该《办法》2016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首个正式承认网约车合法化的国家。2016年10月8日,北上广深相继首批网络约车征求意见稿。最为严格的是北京,要求网约车辆应符合载客运输服务的基本条件,除司机需本地户口外,车辆须是本市车辆号牌的5座三厢小客车或7座乘用车,车身张贴网约车专用标识,车辆经营权期限自车辆注册登记之日起最长不超过8年(或行驶里程达到60万千米时),车辆经营权不得擅自转让。上海要求网约车司机需有本市户籍,且在本市取得驾照。广州相对宽松,只表示限车籍不限户籍,按政府监管平台接入技术要求,将车辆卫星定位装置相关数据直接接入政府监管平台,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即可,《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8年。深圳最为宽松,要求司机持居住证即可。监管政策对网络约车的市场垄断、对小型网络约车企业会带来相对利好,对民众打车的人生安全等也会带来更多保障,但由于北京等地的限制较多,网络约车将成为“奢侈品”。

热点五:互联网金融迎最强监管

艾瑞咨询日前《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提出,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正在成为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这一趋势的支撑下,互联网金融企业注重研发投入,专注用先进技术创新业务及产品服务,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征信等行业领先的技术应用,在改善传统金融服务、输出科技金融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16年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与此同时,银监会等15部委联合《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央行等17部门公布《通过互联网开展资产管理及跨界从事金融业务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央行等14部委公布《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证监会等15部门联合公布《股权众筹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保监会等14部门联合印发《互联网保险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工商总局公布《开展互联网金融广告及以投资理财名义从事金融活动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互联网金融迎来自始以来最强监管。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对P2P等行业将产生重大影响,但其根本宗旨是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加强全口径外债宏观审慎管理,整顿规范金融秩序,严厉打击金融诈骗、非法集资和证券期货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各级地方政府也分别印发了当地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以建立和完善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特点的监管长效机制,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

热点六:网络交易商品质量抽检问题频发

2016年10月,国家工商总局公布2016年网络交易商品质量专项抽检结果,国家工商总局对在淘宝、天猫、易迅网、京东商城、苏宁易购、1号店、国美在线、唯品会、当当网、亚马逊中国等国内市场主要电商平台上交易的商品质量进行了抽检。抽检商品涉及电风扇、电磁炉、电热水壶、手机、电源适配器、插头插座、转换器、行车记录仪、儿童用品、儿童玩具、家用纸制品、成人服装、内衣、运动鞋、箱包、卫生巾、儿童安全座椅等日常消费品,共计抽检商品503批次,经检测共发现172批次商品质量不合格,总体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为34.6%,内在质量不合格的商品占93%。对于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商品,工商总局已责成相关省市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严格依法查处。

热点七:eWTP写入G2O杭州峰会公报

在G20杭州峰会中,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之一。跨境电子商务首次进入G20议题,尤其是马云在B20提出的建立全球电子商务平台(eWTP)被写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欢迎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B20)对加强数字贸易和其他工作的兴趣,并且注意到B20要求构建全球电子商务平台的倡议”。eWTP是一个由企业主导、广泛参与、公私对话的平台,具体措施包括孵化跨境电子商务新的行业标准和规则,完善基础设施,分享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区等经验,目标是促进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的发展,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eWTP可以作为跨境电商国际规则的一个引领,其全面推进不仅需要解决跨境电商的技术问题,更主要的是解决国家间产品质量标准、关税等制度性的问题。获得世界主要贸易国家的共识和广泛认同,是eWTP得以建立的第一步,eWTP在本次G20中登上世界经济舞台,将有利于打破全球贸易壁垒,提升中国参与和引领跨境电商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促进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开放、包容、自由化、便利化发展。

热点八: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

2016年11月16-18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办。来自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16个国际组织的1600位嘉宾围绕“创新驱动 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展开对话交流。其间,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创新、转折点成为业内嘉宾谈及最多的话题。主席通过视频发表讲话指出: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互联网快速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化,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互联网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会并致辞表示,中国愿与各国一道,以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为指引,加强彼此间政策协调与合作,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努力。BAT等国内外互联网企业领军人物参加大会并发表演讲,15项全球最新科技成果集体,其中一些堪称颠覆性的行业突破,使得世界互联网大会成为全球互联网顶尖科技的汇集地和观察世界前沿技术的新窗口。

热点九:2016“双11”电商成交额再创佳绩

2016年11月11日当天,天猫成交额1207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增长32%;京东“双11”下单量超过3200万单,同比增长130%,交易额同比增长59%;苏宁易购“双11”全渠道订单量增长193%,线上订单量增长210%。此外,国美、唯品会等电商平台“双11”当日的销售同样比2015年大幅增长,小米、华为、暴风科技等公司的全网销售量也继续高歌猛进。天猫数据显示,“双11”当天四川、湖北、河南三省成交额位居中国全国省份成交额10强之列,其成交额均超过30亿元人民币。京东数据则显示,河南、陕西、新疆等中西部用户的客单价较2015年大幅增长。此外,多家电商平台的数据还显示,西部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用户购买的高端手机、品牌服饰、品牌家电产品、保健品、个人洗护产品的数量也较2015年大幅增长。国家邮政局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双11”当天,中国各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件2.51亿件,同比增长52%;中国主要电商企业共产生快递物流订单3.5亿件,同比增长59%。国家邮政局通过大数据预测,2016年“双11”期间(11月11-16日),全行业处理的业务量将超过10.5亿件,比2015年同期增长35%;跨境电商每天产生的快递业务量将超过1000万件,比2015年同期增长5倍。业内普遍认为,电商经济还会进一步带动物流、金融等行业的发展,并且将和线下零售、信息技术、制造业等多个产业实现融合发展,进化为内容更加丰富的“新零售”,最终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第9篇:跨界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商业价值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99

[中图分类号]F713.36;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2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贸易主体,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实现消费者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的商业运营模式。这种贸易方式正在改变传统的进出口贸易的方式,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增长点。而海外仓则是在跨境电子商务条件下的重大创新,它能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进而提升跨境电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1 海外仓的建设推动外贸的品牌化发展

由于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薄利多销”贸易方式基本形成,这导致了我国许多生产企业缺乏品牌意识。海外直邮虽然避开了海外贸易中介,但是,受长期贴牌和我国国内电子商务环境的影响,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地位并不是很高,伪劣产品急剧增加,导致消费者投诉、维权等事件频频发生,也引发了一些企业之间的价格战,很多卖家的利润大打折扣。因此,卖家开始在运费上精打细算。

在海外仓的运作模式下,货物进出海关会接受进口国的严格监管,那些伪劣产品以及不符合进口要求的产品,很容易被进口国海关查出,因此,出口国付出的代价是十分沉重的。如2015年12月,法国开云集团就曾在美国阿里巴巴以“同款”“香奈儿”的搜索建议鼓励卖家寻找香奈儿的假货。此后阿里巴巴则加大了对出口卖家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轻则会屏蔽店铺若干天,重则会永久冻结店铺。因此,海外仓的建设会对我国外贸企业产生深远影响,推动我国的外贸企业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树立品牌观念,注重挖掘自身产品的品牌价值,使品牌产品更具有号召力,以增强海外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

2 海外仓有助于实体企业的产品创新

我国虽为制造业大国,但是大多数都是代加工方式,所以定价权不在我国企业的手中,企业多处于产品价值链的最低端。许多实体企业挣扎在生存边界,无暇顾及产品创新,大部分企业的利益直线下滑,深感外贸商务越来越难做。随着直邮模式的出现,虽然能够获得价格主导权,但是物流问题却成为了中间的一道壕沟,挚友模式意味着卖家在无法提升价格的前提下需要把产品更加迅速地送至消费者的手中,虽然在时间上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昂贵的邮费上却使卖家面临着严重的价格压力。

海外仓模式能够解决直邮的许多问题,许多消费者十分愿意进行第二次消费,即使消费的增值服务费会十分的昂贵。这样使海外仓的价格和销量均呈现上升趋势,继而提高了企业的利润。根据eBay2016年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海外仓商品的买家好评率为45.5%,而海外仓商品的售价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平均增加了30%~40%,海外仓商品的发货速度比国内的发货速度快5.2倍。海外仓带来的直接效益让企业不在为产品的创新而发愁。电商企业只需要在消费者的体验度和满意度上下功夫,而这些远比提升产品容易得多。由于海外仓这种崭新的模式能够解决跨境电子商务邮寄的问题,让跨境电商企业的盈利空间大幅度提升,盈利空间的扩大也使企业具有资金能力去进行这种创新,海外仓的投入远远要低于其所带来的重大回报。因此,越来越多实力雄厚的跨境电商企业愿意在前期投入成本建设海外仓,小企业也正在抱团发展,海外市场的拓展迫使各大跨境企业不得不对自己的产品加以创新。

3 海外仓促进构建绿色跨境电商

线上销售、线上发货再通过直邮模式可以不用通过进口国的各中介公司,而使商品直接到达消费者的手中,海外仓的销售模式必定会引起贸易中介公司的强烈反对和不满。从2003年开始,美国的实体商店卖家就向政府提出报告,要求征收网络销售的销售税,一开始他们所针对的仅仅是美国本土的电商企业,但是自从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以来就迅速成为了主要的针对对象。原因在于,当时阿里巴巴进驻美国时并没有建设属于自己的海外仓,并没有属于自己的自营仓库,在直邮的模式下偷税漏税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争议迫使阿里巴巴在海外迅速调研,菜鸟网络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由此可以看出,海外仓的建设能够化解实体商家与跨境电商之间的矛盾,有助于构建绿色的跨境电子商务环境。

近几年来,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呈高增长趋势。在大数据的运作下,海外成交量和成交额也在不断扩大。通过海外仓直接向海外顾客发货,不仅让消费者提升了购物体验也提高了电商企业的声誉度,这种安全便捷的物流运作推动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

4 海外仓加快国际市场的细分

海外仓模式下,商品的价格组成会发生很多变化,不再是直邮模式下单件货物的“成本+运费”,而是“头程运费+成本+本地配送费+仓储费”。而且,海外仓的模式下企业不能一味地追求“统一定价”,而是要根据进口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别定价”,这样会使市场细分更加明显而且合理,超低定价不仅会使企业的利润降低,会导致进口国的零售企业失去竞争力,也会激怒进口国的零售实体,造成的后果可能不堪设想。海外仓模式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企业进行调和,调和的过程就是适应市场的过程。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鸟网络”就是从大市场中细分出来的部门,现今,“菜鸟网络”能够运用大数据精准预测市场,结合买家预定及商家备货数据从容面对市场的变化。“菜鸟配送”现在遍布许多大小城市,比起普通的快递公司一站一点的驻扎方式更加快捷有效地对包裹进行配送,这种快捷的物流配送方式使物流行业大洗牌。

可以说,海外仓货物的定价需要考虑更多因素,这将意味着跨境电商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融入市场。当下,我国海外仓模式的对外贸易交易量还非常小,虽然有实力的电商企业开始对海外仓进行调研和战略部署,但是大部分的电商企业还没有动作,海外仓以其突出的商业价值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新发展,这也将成为我国外贸行业转型的新起点,因此,值得更多的外贸企业去尝试和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1]Marconi D.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Europe:Is China a Pollution Haven?[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2(3).

[2]鲁旭.基于跨境供应链整合的第三方物流海外仓建设[J].中国流通经济,2016(3).

[3]鲁旭.外贸B2C海外仓的流程再造效果与市场价值[J].对外经贸实务,2015(11).

[4]魏子群.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商业模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5.

[5]薛健.海外仓兴起 助力跨境电商加速启航[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6(8).

[6]潘意志.海外仓建设与跨境电商物流新模式探索[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5(9).

[7]陈祥燕.海外仓:航运企业发展跨境电商的突破口[J].世界海运,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