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范文

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精选(九篇)

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第1篇: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范文

1、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

我国各高校内部普遍展开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评价以教学为对象,以教学目标实现与否为检验的手段,以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为工具,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给予价值上的评价,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科学依据,其中建立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是评价的关键。目前,我国多数高等学校都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内容相差无几,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方面[1],并没有直接出现关于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指标体系。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社会既定发展目标为宗旨的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面向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更应呈现多样化、特性化、终身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模式从偏重知识的教育向注重素质教育转变,而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监督手段,将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发展进程。没有良好的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就不能科学地评价教学工作,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在素质教育的大趋势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起着激励、导向、鉴别与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巨大作用,必将导致其从传统型的单一指标评价转变成素质性的综合指标评价。可见,教学质量评价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而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又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两者彼此促进,且有相互制约。

2、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

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2],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之间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观”引导树立全新的教育质量观。因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不能孤立地评价某个学生的单项素质,应从整体视角考察,看其各项素质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和谐全面的发展。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还需要了解和评价教学实施进程,从而改进与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要从学生的发展需来改革教学评价,再用改革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良性互动,才能达到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因而必须全面实施各项评价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应体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激发受教育者运用科学文化知识,进行自我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注意角色的变换,发挥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发挥它应有的正确的激励、导向、鉴别等功能。因而,制定教学评价体系时以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和互动性为重点,将各项评价指标贯穿在如何灵活、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思维、创新能力的基线上。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评价应体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往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系统知识与技能为重点,容易导致学生眼高手低,动手实践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素质教育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在高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还是通过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要采取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全面考察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使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各因素分布在相应的评价指标中。

3、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点

3.1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的要求,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确定教学目标的核心要素;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理论联系实际,举例贴切,体现出生活化和丰富性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3.2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课堂结构合理,教学策略有目的性、计划性、实效性,还要因势利导,富于变化,避免单调乏味,要灵活调整,照顾到学生的差异,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给予充分的指导;教学手段注重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其它教学辅助手段。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手段,为素质教育的提供有力的支撑。

3.3教学效果。这一重点直接考察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与学生的学习结果,在此主要评价与素质教育要求相关的以下几方面: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包括学生是否全体参与、是否全程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地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面是否广;学生参与课堂的深度,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发展是否全面,学生是否能对知识能运用、迁移、整合、创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是否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第2篇: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范文

【关键词】体育 教学 实施 素质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出于规避单纯科技教育、过分狭隘的专业教育等弊端,教育界也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指导思想,这已为大家所认同,并在付诸实施。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生理、心理机能能力;发展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等,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体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根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而提出的,其目的和任务也就是为了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以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与发展为核心,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以形成和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体发展规律的综合素质。因而它旨在使每个人都形成相对完善的整体素质的教育。这里所说的素质,就是组成人的基本品质结构的思想道德、知识、身体和心理品质等因素。从素质教育的内涵不难看出,它具有其本身的鲜明特点。首先它的主体性。第二是基础性。第三是它的全面性。第四是它的成功性。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就必须充分理解这些特点,并把他们融合在教学中,有目的的加以发展,使之内化成学生的品质结构。

三、致力体现中学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博大精深的自然科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建立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之上的。通过体育理论和保健知识的传授,能够使学生了解体育的意义和作用,懂得体育保健的基本原理,明确体育保健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培养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为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打好基础,使其它素质的发展成为可能。通过对体育教学内容科学性的揭示,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加深学生对体育教学手段和锻炼方法的内涵的理解,能够使自己在锻炼手段和方法的选择上更具有个性特点,并为创造性地运用体育知识,使体育进一步发扬光大创造条件。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等方面,也具有其独特的功能。所有这些,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必须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

四、中学体育教学应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学校体育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方向。学校体育必须充分发挥其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特长等功能,充分发挥体现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等特征。这实际上是对学校体育本质的揭示,也是对中学体育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当然,在学校体育中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体育教学中,就更应该始终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并把它落实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管理中,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在学生全面素质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五、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更新体育教学观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以个人素质的相对完善和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为目标的,它要求尽可能使学生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以实现良好素质的养成。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体育基础,在实现体育多功能目标的基础上,侧重激发学生对体育的高层次的需要,提倡自主学习,自主锻炼,促进他们体育素养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因人而异地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开发个人的潜能,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使中学体育教学成为终身体育教育的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环节。

任何课程的教学,都负有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两个主要任务,体育教学如此。智能化就是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范型化就是指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精选,能起示范作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正确方法,吸取知识、获取经验,使之能在此基础上,通过转化与重新组合成产生新的方法和手段,以获得终身学习和科学锻炼的能力。因此,既要采用“快乐体育”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到体育的乐趣,也要运用“磨难体育”手段,使他们的意志和品质得到锻炼,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六、问题讨论

(1)作为一种教育指导思想、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体育教学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构建起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锻炼能力,形成终身锻炼习惯,发展智能,陶冶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全面促进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和发展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第3篇: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误区;革新途径

一、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校教学实践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思想不断的被深化,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推进,现代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化与发展,迫使高校进行体育教学理念及模式的革新,在不断改革的进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陷入了一定误区。首先,部分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其次,教学的手段过于单一,高校体育教学设施不够完善,相关体育教学实践难以有效的开展。体育教学在学生成绩的评定方面存在不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低下,体育教学的实际成效甚微。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误区及革新途径研究

(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误区

1.教学理念缺乏科学性

高校体育教学理念集中反映了学校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态度及观念,是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的整合,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指导着学校体育教学按期完成。由此可知,教学理念具有系统化及理论化的特征,对学校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目前,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学理念的具体确定方面存在巨大的误区,首先,应试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缺乏一定的素质教育理念,人们思维模式的固化造成体育教学理论层面陷入误区,教学实践开展过程中,理论框架的搭建不够完善,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难以体现。其次,就体育教学实践操作层面而言,由于科学理论导向及支撑作用的欠缺,造成操作行为具有明显的盲目性特征,即理论建构缺乏明确的时效性,最后,就学科层次而言,我国体育教学隶属于副科范围,学校及学生在思想上对体育教学实践不够重视,体育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较低,影响了体育教学理念的确立,实际教学理念的实用价值低下。

2.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存在误区

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有序开展依赖于科学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模式的建构以一定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思想为指导,是对教学活动中各要素间整体功能及内在联系的整体把握,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有序性、稳定性及固定性,是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结构框架及既定程序的集中体现。现代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应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依据社会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但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在教学模式选择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下,体育教学改革实施实际成效较小,教学模式的实际功能退化现象严重,在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方面依旧沿袭传统的达标检测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组织的提升。教学内容以传统的项目为主,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及个性化需要,差异化教学难以实现。

3.体育教学发展取向存在误区

高校体育教学在发展取向上存在一定的误区,由于没有正确思想的指导,教学改革实践在路径选择、发展方向及目标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普遍存在取向不明的现象,致使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效性不强。

4.体育教学改革运用操作手段存在误区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操作手段的x择关乎整个改革教学实践计划的实施实际成效,是高校改革理念的几种反映。操作手段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改革的实际成效。就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而言,主要的操作手段有改革计划的制定手段、改革开展的实施手段、监督手段、组织手段及修正手段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计划制定手段是改革的基础,计划实施手段是改革完成的有效途径,组织手段是改革的保障,监督手段具有规范及修正的功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操作手段是多种要素的集合,任何一方面存在漏洞或者缺陷都会造成整个改革计划的难以实现,使得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陷入误区。

(二)高校体育教学革新新途径

1.强化素质教育理念,摒弃应试教育思想

为避免高校体育教学革新陷入误区,应不断的强化素质教育理念,摒弃应试教育下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与束缚,高校体育教学实践应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基础,遵循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在体育教学理念设计过程中将适应性、导向性及规范性作为主要的理念选择标准。

2.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基础选择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教学实践过分的彰显形式,改革的实际成效甚微,科学教学理念的指导作用难以有效的发挥。高校教学模式的构建缺乏科学性,因此,高校应从社会实际需求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选择体育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及发展,实现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完善,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实际的成效及意义。体育教学应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及个性化发展,倡导终身体育的思想及理念,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以实事求是的思想为指导,消除改革中功能主义思想的影响

为保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健康式发展,避免部分人员以改革之名谋求个人利益,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消除功利主义的影响,采用科学的手段及方法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推进。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引入开放式的教学理念,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4.优化教学模式及体育课程的设置

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形式主义的束缚,高校体育教学应积极的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采用多元化的而教学模式,从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出发,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打破传统模式下以班制及系别为依据的规模化教学,实现学生自主选课、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及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途径。体育课程内容的具体设置应依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设计,教学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依据市场需求、学生兴趣、学生个性特征及认知水平等变化等进行及时的调整。学校应通过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也可通过与其他高校联合的方式进行开放式教学,体育课程的设计应具有针对性及实用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的推进,但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及模式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陷入一定的误区,为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教学应结合社会及学生的实际需求,以科学的理念的为指导,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最终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闫莉莎.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误区与修正途径[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8:78-79.

第4篇: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实用;改进;组合;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228-02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普及的信息时代,掌握计算机技术已经是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需要,且已成为当今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作为21世纪的主人,掌握电脑操作这一信息处理的工具尤为重要。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为了培养优秀的跨世纪人才,必须提高教学效益,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下面就我对计算机教学的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 教学内容应以实用为主,突出表现为更新、更深的特点

教学内容改革应当适合素质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要以实用为主,自编或选用多种教材,体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原则,做到从实际出发,注重效益,有计划、有重点、分地区、分层次地发展和普及计算机教育。教学内容也应当随着时代的科技进步不断更新和调整。正如《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所提出的“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那样,教学内容知识面不但要更宽广,而且要更新更深,既有思考的,又有动手的。我校计算机课程注意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初一年级我们主要安排学生学习了计算机发展史、键盘指法强化训练、磁盘操作系统以及ucdos汉字系统等。

2 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的原则

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提倡“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一些理论概念(如文件、目录、路径等),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要简赅地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在学生实验时,我们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错误,反对让学生放任自流,无目的地实践。

3 改进教学手段,组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改革教学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计算机教学手段改革应自觉地走在各学科前列,为学校教育创设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加强传统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等)与现代媒体(如计算机技术、卫星技术等)的组合优化教学,注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

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探讨和建立新型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标准,大力推进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

现代社会由于其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人们需要更快更方便地获得知识来适应社会发展,传统教育手段已无法解决这一困境,我们必须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中找到出路。我认为,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发展计算机网络教学,是明智之举。大量事实表明,在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下,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完全被摒弃,学生是真正作为学习主体去主动探索学习的,教师可组织生动形象的、图文声并茂的语言教学,并可以利用大量的软件资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是以往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正是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学习、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才得以真正实现,从而体现教学互动性。这样,教育再也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结果,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去发现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从而让学生都获得与科学家们一起参与课题研究,去挖掘考古,去探索星体奥秘等过程的喜悦。我们的经验也表明,这样得来的结果比耳提面命的讲授深刻得多、鲜明得多,更多发挥他们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4 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他们是在塑造人,是培养学生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劳动者。学校应该拥有一批热心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也要大力宣传在计算机教育改革中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使教师们都认识到,普及计算机教育已刻不容缓,培养拔尖人才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奉献,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而自觉主动完成教学任务。

未来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计算机教师一方面要朝一专多能方面发展,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自觉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自己教育现代化的意识,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提高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撰写论文的水平,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进行教学教研活动。

5 中学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向

第5篇: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范文

【提要】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重任。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网络,则凭借其快捷、便宜、先进、信息量大的优势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思想政治网络教学是政治教改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素质教育对思想政治教学的迫切要求。网络教学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创新教育、主体教育、主动性教育、全面教育,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能力、动手能力、想象力、观察力、判断力等。网络教学是思想政治教学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教学方式和手段。 【论文关键词】网络教学 素质教育 创新 【正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改的深化,多媒体电化教育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Internet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中小学教育网也迅速涌现,现代教学媒体逐渐替代了传统教学媒体。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流,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更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网络教学手段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正被广泛地应用。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恰当地运用网络教学手段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素质教育理论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素质教育具体包括:1、创新性: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态度,促进学生不断地理解和掌握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与手段,勇于探索。2、主体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3、全体性: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是少数学习尖子或学习最差的几个学生,这是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注意的问题,也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特征。4、全面性: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劳动技能、思想品德、和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应试教育异化了教育的本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德、智、体、美、劳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转化为只追求智育的发展。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园地。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根据思想政治教学的知识广泛性、时事性、说服性、列举事实性等特点。网络教学是思想政治教学为实现这种教育的最好教学方式和手段。 现笔者结合思想政治“四结合”的教学经验,就思想政治网络教学与素质教育谈谈看法。 一、 网络教学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要求的创新性 江泽民总书记在谈到创新时,他深刻地阐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引进技术,就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要求我们贯彻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之源。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和训练教育对象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性智力。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是优化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不仅仅于课本上所学到的东西,课本上学习的东西太少了,应试教育就是这种一切为了考试、升学率的教育,偏重书本知识,而忽视了课外知识和其它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课本来就是一门讲授型、趣味性不强的课程,很多教师只会对学生讲授知识点,学生记忆知识,课下老师对学生训练知识,完全是课本的“知识”,轻视对学生辩析能力、查找资料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造自己需要的知识能力等。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的后果。素质教育则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应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解决一切问题。 网络教学是教师利用Inte

第6篇: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范文

一、在音乐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音乐教育开展的基础,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音乐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是构建学校文明的基石,也是实现学生全方位发展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开展学生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断的加强素质教育开展的力度,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音乐人才。通常而言,学校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三个方面的内容,如果学生具备了扎实的知识功底,并且表现出超强的实力,自身的音乐素养得到提升,那么有效的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从而使得社会能够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学生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充分的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大量的吸引各种优秀的文化资源,不断的与其他的学科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加强各科与音乐这一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使得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修养。音乐素质教育在启迪人们只会以及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音乐素质教育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以及帮助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由于音乐素质教育有着如此多的开展优势,因此,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就有其一定的必要性。

二、在音乐素质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能够使得音乐素质教育的效果得到凸显,就需要相关的音乐教师能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不仅要能够掌握各种音乐常识,而且还能够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的推动音乐素质教育的开展,注重人格培养,在提升自身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带动学生素质人品的提升。

2.选择适宜的音乐教材。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音乐教材,所选择的音乐教材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教育价值,并且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严禁选用低俗的音乐教材。在加强音乐素质教育开展力度的基础上,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尽可能的将音乐教材进行简化,突出教材的专业性,加强基础知识的扩建,在音乐教材中,多融入一些贴近生活的教育内容,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进行教材研读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培养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得学生自身的音乐审美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

3.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学生音乐教育中也需要应用到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等。合理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对音乐素质教育进行有效的推动,使得学生的音乐素质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素质教育要始终贯穿整个音乐教学

第7篇: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范文

以多媒体技术为标志的信息革命,不仅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带来变化,也给教育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革。信息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是否能够迅速地获取、检索、分析、处理相关的有效信息已成为衡量人才的一个基本标准,因此信息能力也应成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现代教育技术在改变受教育者认知方式的同时,也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在现代的职业教育课堂中,教师不再只是以黑板和讲台为媒介,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的接触到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扩大学生的直接经验范围。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非止于课堂,课后的探究与摸索也非常重要。有了计算机平台的辅助,学生们之间可以更好地进行信息交流,教师也可以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导,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机制。现如今凡事都讲究合作,学习也是如此,个体与个体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知识与知识之间也不是。通过开展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形成和谐平等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而合作学习还依赖于现代教育技术构造的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等。

二、素质教育成果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真实显现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包括影视技术、多媒体技术在内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广泛的表现能力,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地表达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由于这些优势,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职业院校进行课堂教育、专业教育的辅助手段,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广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是学生在现阶段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现代教育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学生对书本上的刻板理论和教师的枯燥讲解往往难以接受,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播放的视频图像中的故事,却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职业学校学生大多行为习惯较差,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急于改变,却又力不从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播放一些影音片段,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明辨是非善恶,模仿视频中或生活中一些好的行为,有效的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8篇: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职业素质教育;高校;实施方案

在顺应新时期国家对高等人才的需求特征,近年来职业教育理念贯穿于高校教学管理始终。但从现阶段所反馈的信息来看,似乎职教理念传播的力度要大于实际的执行力度。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其可归因于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转变高校人才培养理念还需要理清诸多内涵性的事物,所以目前仍在理念传播和实践探索阶段。第二,职业素质教育对于我国高校特别是本科高校仍属于新鲜事物,在模仿国外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还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形态,所以当前仍聚焦于对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中。可见,要提升高校素质教育水平不仅需要从教育理念的转换上下功夫,而且还需要通过引入中国元素来夯实实践步伐。由此,将茶文化纳入到高校职业素质教育之中,也就成为增强中国元素的应有之义。

1高校职业素质教育面临的挑战

结合笔者的教育管理体会,当前高校职业素质教育面临以下三个主要挑战:

1.1教育目的不清晰

或许不少高校管理层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但却缺乏理性的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不同,教育目的更突出教育者的主观判断和价值取向,这直接关系到今后如何形成有效的校本教育模式。然而,在集体认同职业教育素质的重要性之后,不少管理者并不清楚应给予学生植入何种程度的职业素质,以及也不清楚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具体要求是什么。这样一来,就使得高校职业素质教育演变成为了一门课程,并以公选课的形式在全校开设。

1.2教育手段不稳定

在以前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笔者感到职业素质教育的手段较为单一,但现阶段所反馈的信息则显示,职业素质教育的手段略显得不太稳定。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有趣的现象,是由于高校职业素质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校际交流中必然会存在着“弱校”模仿“强校”,强校在探索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教育手段,而弱校也在模仿中不断调整已经成型的做法。所以,教育手段就显得不稳定。

1.3教育评价难实施

高校职业素质教育同样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从而来审视学生被教育的效果,以及对今后教育模式的调整提供素材。但现实表明,由于学生的职业素质的习得属于内隐性信息,所以通常的教育评价手段几乎无能为力。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的出现,即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往往在“我向思维”下,来构建针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模式。

2茶文化应对挑战的功能分析

那么如何看待茶文化在应对上述挑战的功能呢?为此,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2.1茶文化助力教育目的的形成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构建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时提出了建构起他们的人文素养。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在于,形成具有中国元素的人文素养,将有助于他们在职场上的人际交往,以及在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中能形成自我抗压体系。为此,茶文化助力教育目的的形成便在于通过将茶文化的显性元素和隐性元素综合进行提炼,通过发挥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品茶体验,在引导和启示下完成对其人文素养的建构。关于这一点,思路是清晰的。

2.2茶文化助力教育手段的稳定

当前素质教育手段的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教育思路的不稳定性,这从一定程度上归因于教育者的功力心态使然。第二,教育的着力点具有不稳定性,这主要归因于还未能形成校本特色。随着将茶文化导入教育手段之中,便能在茶文化相对收敛的元素体系下,完善大学生的人文涵养和心性修养,从而就使得教育思路植根于茶文化的传递始终,最终获得稳定性。再者,突出大学生的心性修养,以及建立自我反思的能力和自觉,则使教育的着力点锁定在特定的环节了。2.3茶文化助力教育评价的实施前面已经提到,由于职业素质具有内隐性的特征,所以这就使得传统的教育评价手段趋于失效。通过引入茶文化,就能借助茶文化的显性元素来将学生的人文涵养和心性修养外在的表现出来。因此,这就起到了助力功能。

3引入茶文化功能的路径思考

3.1对茶文化引入结构的思考

这里已经明确了茶文化的功能定位,那就是用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涵养和心性修养。由此,应该怎样组配茶文化的显性和隐性元素来支撑起这一功能呢?从笔者所在高校的经验可以得出,若是突出显性文化元素那么对于茶具、茶道等的引入必然需要伴随对教师的培训,即使教师能够胜任这一教育环节,但现有的教育场地仍是一大制约因素。因此,最终的思路应在于借助显性文化元素的启示作用,最终导向对茶文化隐性元素的解读。

3.2对茶文化引入空间的思考

显然,高校在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时,往往将其作为一门素质实践课程来开设。其中,就是对教学场所的一种考虑。但对于茶文化的知识传播和最终所要导向的结果来看,仅仅从教学层面来对待茶文化显然是不够的,所以还需要在充分挖掘大学生社团的职能来推动茶文化的传播。另外,茶文化若要起到助力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功能,那么茶文化必然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传播,所以借助学生社团的开发性和环境植根性的优势,便能起到较好的传统作用。

3.3对茶文化引入程度的思考

毫无疑问,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所以这里需要思考茶文化的引入程度问题。具体而言,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第一,不能对教师产生不适感,这种不适感往往在于教师现有的知识储备无法驾驭茶文化的传播,而且茶文化的传播已经超出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程度。第二,茶文化的传播应建立起问题导向,这样才能防止其走偏。

4实施方案

根据以上所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起实施方案:

4.1校本要求下提炼茶文化元素

目前,在高校所进行的素质教育领域,大都未能形成校本特色。这样一来,就无法使素质教育与学生的专业能力融合起来。可以这样理解二者的关系,即职业素质能力开发和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型,从而在非智力因素的支撑下来增强专业能力这种智力因素的发挥效果。因此,将茶文化引入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之中,就必然要考虑到与本校学科、专业结构的适应性问题。具体的做法包括:第一,分析不同专业群学生在人文素养的短板。第二,针对短板来提炼茶文化中的各类元素。

4.2融入职业素质教育课堂体系

我们不能排斥现行职业素质教育的课堂形式,只是认为需要将职业素质教育拓展到课堂以外的时空范围。为此,这里就需要建立合理的融入机制,使得茶文化能与现行的课堂教学形式相适应。笔者建议,可以设置茶文化知识教学专题,或者在专业实训环节设置职业素质养成训练项目,然后将茶文化教学和茶道引入到职业素质养成训练项目之中。这里需要大力挖掘实训教学对茶文化的承载能力,从而满足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要求。

4.3拓展学生社团对茶文化支撑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类别十分丰富,尽管不同类别社团的活动主题不同,但其都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因此,可以设置专门的职业素质拓展社团,这在不少高校被称作:社会实践部。在这样的社团中,可以通过举行主题讨论、校园宣传等活动来推动“茶文化与人文素质”之间关系的传播。从而,激发大学生能从身边最常见的品茶项目中来反思自己的职业素质养成问题,以及借助茶文化的清新淡雅来梳理自身的心绪。

4.4形成引导启发式的教育模式

将茶文化引入到高校职业素质教育之中来,需要在启发式的教育模式下来开展工作。不难理解,大学生在现有的成长阶段上已经具备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还存有青春期所赋予的叛逆心态。因此,若是采取说教式、批评式的教育模式,这将在大多数学生心中产生腻烦情绪,从而不利于茶文化助力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可见,选择引导和启发式的教育模式是符合现实需要的。

5展望

今后,还需要将茶文化传播与高校的通识教育联系起来。我国高等教育对学分要求高,学生压力大,不少学生为了修学分而选择通识教育课,这就使通识教育课的效果打了折扣。问卷调查中,对于“通识教育课对提高知识素养的效果如何”这一问题,32%的学生回答“有效果”,34%的学生认为“不太明显”,24%的学生表示“没有效果”,还有10%的学生说“还没有上通识教育课,说不清楚”。与会专家分析称,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主要有三方面问题:一是对高校管理者的绩效评价内容较单一,致使多数高校过于关注专业课程设置,却常忽视通识教育;二是大学传统院系设置、课程安排与通识教育存在一定冲突,过多的专业课程占据了学生大部分学分和学习时间,使得通识教育的开展空间被压缩;三是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随意,且师资严重缺乏。由此,当前还应在师资引进和对现有师资进行人文元素培训上下工夫。

6小结

本文认为,当前需要关注高校在职业素质中所面临的三大挑战,并重视茶文化在应对挑战中的功能。茶文化的应用的实施方案可围绕着:校本要求下提炼茶文化元素、融入职业素质教育课堂体系、拓展学生社团对茶文化支撑、形成引导启发式的教育模式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作者:周澜 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丹,程芳.创业型经济视角下弹性学制对大学生创业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2014(24):125-126.

[2]吴小明.新经济形势下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若干问题分析[J].继续教育,2013(10):57-59.

第9篇: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范文

关键词:量化评价;工作考核机制;素质创新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社会大主题下,素质教育的提出可以说为我国的教育确立了根本的方向。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活泼、生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无论是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还是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无一不与人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需要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学校教育如何适应科技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各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均制订了自己的教育改革规划,其共同之点都是注重素质培养,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建立素质培养目标体系

具体为:(1)品德培养目标。(2)能力培养目标。(3)身体素质培养目标。(4)审美素质培养目标。

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

1.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随着教育的发展,过去的许多知识已不能适应现阶段的教育实际。教师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树立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观点,才能逐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2.健全教师工作考核机制

建立和完善教师工作考核体系:(1)紧抓工作态度考核。(2)盘活教师的用人机制。(3)探索教师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3.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

教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任务,教师是崇高神圣的职业,应该受到全党全社会的尊敬。在全社会倡导和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气,既是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又是时展的要求。

现阶段我认为有效实施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1)以人为本,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统一认识,营造良好的创新素质教育环境;(3)创新教学,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4)完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