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现碳中和的好处范文

实现碳中和的好处精选(九篇)

实现碳中和的好处

第1篇:实现碳中和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渗碳炉改造 CO/CO2气体分析仪 碳势控制

0 引言

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一道很重要的工序。机械零件,工具、模具、轴承、弹簧,无论其尺寸做得如何精确,如果没有相应的热处理技术来保证其内在质量,则不能保证具有高寿命和高精度。从技术上讲,要搞好热处理,须具备正确的工艺,先进的设备,准确的操作和严格的检查,才能保证工件的热处理质量。特别是操作上的准确性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热处理行业手工操作还占一定比例,需要依靠操作者技能来保证热处理的质量。

1 碳势的测量与控制方法

渗碳是通过增加钢表面层的含碳量来达到改变表面层的组织和性能的一种热处理方法。常用的渗碳方法有固体、液体和气体渗碳。

气体渗碳通常是在周期作业的井式渗碳炉或连续作业的贯通式气体渗碳炉内进行的。传统的渗碳操作及渗层的控制:在渗碳过程中,操作者通常借观察排出的废气火苗来判断渗碳过程炉内气氛是否正常。①做好渗碳过程各种工艺参数的记录,一般每隔0.5h检查—次滴油量和炉压情况。②控制煤油滴量。③装小孔试样。由于操作方法上的不同往往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和工艺标准再现性差等弊端。2011年3月天津的热处理同行及美国专家来到无锡工厂进行技术交流,对公司的热处理设备提出了改造的建议,其中包括改造渗碳炉为可控气氛炉。公司热处理气体渗碳炉为井式渗碳炉RQ3-90-9Z/90KW,1989年6月上海电炉厂生产。按照专家的建议,公司根据现有生产能力做出了两种改造方案,如果把老式的渗碳炉报废,换成新型的热处理生产线,采用可编程控制器或微处理机,费用太高,而且改造过程会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第二种方案是对现有的渗碳炉进行控制系统改造,购买红外线气体分析仪,实现碳势控制,提高零件渗碳质量,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和缩短工艺周期。公司决定采取第二种改造方案,在短时间内改造井式渗碳炉为可控气氛炉,完成设备的改造。

气体分析系统实现碳势自动控制的原理:

当红外线通过多组分的混合气体时,能被其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使红外线的强度减弱,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越高,强度越弱。因此,只要测出红外线的强度变化就可确定混和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并根据上述原理制成红外线气体分析仪。采用光声电转换效应的二氧化碳红外线分析仪可以将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二次仪表根据输入的电信号进行连续指示和记录,并可带动调节器进行气氛碳势控制

2 CO/CO2红外线气体分析仪的应用

公司选用了西克麦哈克的CO/CO2红外气体分析仪系统。该系统由1台模块式微机化气体分析器、机柜、预处理系统及校表系统、电器控制部分组成。见附图。

①模块式微机化气体分析器是由德国西克麦哈克公司生产的具有国际水平的仪器,在实验室分析和工业流程上均有广泛的应用。

②预处理系统采用精细粉尘过滤器,滤除样气中的灰尘等杂质。压缩机冷凝器控制干燥技术,取样采用进口取样泵,自/手动排水/反吹等。

③控制系统包括样气流量计、两通电磁阀、三通电磁阀切换阀等组成,调节样气流量计以0.5L/min左右的流量进入分析仪表分析。

主要技术数据:

①测量范围:0-35%;CO

0-1%;CO2

②线性偏差:0.5%FS

③零点漂移:≤±1%FS/7d

④功率:500W

⑤电源:220VAC±10%,50HZ

红外线气体分析仪的特点是反应快,精度高,可以在环境温度较宽的范围内工作。不怕气体污染,并可以实现多点控制。

3 结论

改造前,炉内碳势靠出炉试块结果和经验调整流量计流量大小控制,且炉内碳势无精确的检测手段。对改造后的渗碳炉进行了连续一年的生产考核,试块的合格率由改造前的97%上升到改造后的98.5%。通过试块层深均匀性实验数据也显示,试块最大层深差仅为0.05mm,改造前5个试块最大层深差达0.30mm。按照得出的数据,说明对井式渗碳炉的技术改造是成功的。公司还为淬火油箱购买了搅拌装置,快速消除淬火油箱油温过高的不安全因素。为金相实验室购置了显微硬度计,使热处理车间能够有效的采集检测数据。通过一系列的改造,热处理车间实现了工艺过程控制自动化,使生产和工艺管理走向规范,使生产过程控制走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王晨.滴注式气体渗碳碳势控制[K].甘肃天水:凿岩机械气动工具杂志编辑部,2009.

[2]气体分析系统说明书.SMC-9

015[K].西克麦哈克(北京)仪器有限公司,2011.

第2篇:实现碳中和的好处范文

/

关键词:模拟实验;工业制备纯碱;实验方案;侯氏制碱法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5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纯碱具有广泛的用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上海高三拓展型教材第106~108页是氨碱法(索尔维制碱法)和联合制碱法(侯德榜制碱法)的内容,在《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试行稿)》[1]中,对“制碱原理”规定的学习水平是“理解”,对“侯氏与索氏法的比较”的规定是“掌握”,属学习水平中的最高要求。这一内容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也是学生掌握的难点。然而教材中却没有安排相应的实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工业制碱原理的理解,笔者期望能在课堂上模拟工业制碱。为此,笔者按资料[2]上的方法进行实验,发现一些方法因耗时过长、步骤太繁等并不适合课堂演示或学生实验。笔者又进行了多次的探索和改进,最终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实验方案一

1.1 实验原理

NH3+CO2+H2O+NaClNaHCO3+NH4Cl

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足量氨气至饱和,然后通入二氧化碳,得到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3]。

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1)仪器:天平、量筒、圆底烧瓶3个、分液漏斗2个、铁架台3个、烧杯、漏斗、玻璃管、试管、酒精灯、玻璃棒、药匙、导管和橡皮塞若干。

(2)试剂:27%浓氨水(ρ=0.9 g/cm3)、氢氧化钠固体、冰水、5 mol/L稀硫酸、碳酸钙粉末、熟石灰粉末、蒸馏水、饱和粗食盐水、澄清石灰水、红色石蕊试纸、滤纸等。

1.3 实验装置和实验效果图

实验装置和实验效果图分别见图1和图2。

1.4 实验步骤

(1)准备:搭好装置,检验气密性。量取20 mL的饱和食盐水于中间的烧瓶中;称取40 g氢氧化钠固体于制氨气的烧瓶中,量取50 mL浓氨水于制氨气的分液漏斗中;再称取70 g碳酸钙粉末于制二氧化碳的烧瓶中,量取150 mL稀硫酸(分几次加入)于制二氧化碳的分液漏斗中。将装有饱和粗食盐水的烧瓶浸入冰水中。如图1所示。

(2)制备:将装有浓氨水的分液漏斗打开,产生氨气通入饱和粗食盐水中,20分钟左右时,观察到饱和食盐水上方有大量的白雾产生。再打开装有稀硫酸的分液漏斗,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饱和的氨化粗食盐水中。约5分钟即有浑浊出现,约15分钟能看到大量的白色固体析出。

1.5 母液处理

1.6 实验注意事项

(1)食盐水用粗盐(杂质可做为晶核,若无粗食盐,可在饱和食盐水中加几粒食盐晶体)配制,效果明显,析出碳酸氢钠更快;

(2)制备实验中先通入氨气达饱和后再通二氧化碳,插入食盐水中的导管用尖嘴且导管口靠近烧瓶底部,这样产生气泡多而小有利于碳酸氢钠的生成,效果好。

1.7 实验的优缺点

本实验现象明显,产生的碳酸氢钠固体较多;母液的处理能很好地说明侯氏法的优点。实验的缺点是装置庞大、耗时长,仅制备实验就需近35分钟,母液的处理需要约20分钟,因此不宜作为课堂实验。本实验涉及到的知识及操作较多,如:气体的制备,气体的性质,尾气的处理、过滤等,若作为课外学生实验,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良好载体。

2 实验方案二

2.1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同实验一。

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1)仪器:天平、试管、药匙、圆底烧瓶、分液漏斗、铁架台、烧杯。

(2)试剂:粗盐颗粒、饱和氨水、冰水、5 mol/L稀硫酸、碳酸钙粉末。

2.3 实验装置和实验效果图

实验装置和实验效果图分别见图5和图6。

2.4 实验步骤

(1)准备:称取8 g粗盐,加入到30 mL的饱和氨水中,配制饱和氨化粗盐水于大试管中。如图5搭好装置并检验气密性。称取50 g碳酸钙粉末于圆底烧瓶中,再量取100 mL稀硫酸于分液漏斗中。

(2)制备:将装有配制好的饱和氨化粗盐水的试管浸入冰水中,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约5分钟看到沉淀,约十分钟时,产生大量白色沉淀(见图6)。

2.5 母液处理

母液处理方法同方案一。

2.6 实验的优缺点

此实验的优点是现象明显,产生的碳酸氢钠固体量多,耗时短,约十分钟,适合做演示实验。课前需准备好饱和氨化粗盐水,也适合作为课堂学生实验。

3 实验方案三

3.1 实验原理

NaCl+NH4HCO3NaHCO3+NH4Cl

氯化钠饱和溶液与碳酸氢铵饱和溶液反应,得到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

3.2 实验仪器和试剂

(1)仪器:天平、试管若干、烧杯、玻璃棒、药匙、酒精灯、铁架台。

(2)试剂:饱和粗食盐水、固体NH4HCO3、蒸馏水。

3.3 实验效果图

图7是静置约1分钟时的现象。

3.5 母液处理

母液处理方法同方案一。

3.6 实验注意事项

(1)碳酸氢铵溶液不稳定、易分解,需现用现配或临上课前配好。

(2)20℃时,氯化钠溶解度是36 g/100 g水(质量分数26%,ρ=1.2 g/cm3),碳酸氢铵的溶解度是21.7 g/100 g水(质量分数是19%,ρ=1.1 g/cm3),则饱和食盐水的浓度是5.3 mol/L,而碳酸氢铵的浓度是2.5 mol/L,因此采取以下措施:①碳酸氢铵的体积是饱和食盐水体积的2倍多;②将饱和碳酸氢铵溶液倒入饱和粗食盐水中出现浑浊更快。

3.7 实验的优缺点

此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可作为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试管实验。但浑浊完全沉淀需要较长时间(用离心机可以加速沉降)。

总体来说,笔者设计的三个实验方案中,方案一是按照教材的叙述,也是化工生产的实际流程,要制备氨气和二氧化碳,为提高碳酸氢钠的产率,先在饱和食盐水中通氨气达到饱和,再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因为涉及到两种气体的制备(若用盐酸制备二氧化碳还需要净化装置)、尾气的处理等,装置庞大,要得到大量的碳酸氢钠固体耗时也较长,不宜作为课堂演示,但该设计却是非常好的学生课外实验的题材。方案二是利用实验室现有的氨水,只需要制备二氧化碳一种气体,操作简单、耗时短,宜作为课堂实验。方案三是饱和碳酸氢铵溶液和饱和食盐水混合的试管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也能体现工业制备纯碱原理的本质,适合做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试行稿)[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89.

第3篇:实现碳中和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ECOSUNIDE,碳源,慢速降解有机物,易降解有机物,反硝化

 

生物除磷脱氮的方式是在厌氧、好氧的交替过程中,依靠硝化-反硝化实现生物脱氮,同时厌氧释磷-好氧吸磷达到生物除磷的目的,脱氮除磷这两个过程均需要有足够数量的有机质作为碳源。在硝化反硝化系统中,通常认为BOD5/TN<4-6为低碳源,工程实践中当其达到8时,氮去除率可达到80%[[1]]。而对于磷,BOD5/TP>15-20以上才有较好的除磷效果[[2]]。由于气候条件,居民生活方式,污水收集管网等原因,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碳源普遍较低,故通常采用的A2/O、A/O工艺需要补加部分碳源才能达到理想的氮、磷的去除效果。本文以完成ECOSUNIDE工艺改造的徐州污水处理厂为实例,探讨工艺中脱氮除磷碳源的利用来源分析,以及ECOSUNIDE工艺在解决此问题中的优势。

1低碳源下污水工艺

为了解决低碳源问题,在不投加额外碳源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延长泥龄到60天的方法[[3]],可以采用强化厌氧段时间,延长厌氧停留时间到3小时等方法实现生物脱氮除磷[[4]][[5]]。这些方法表明在缺少外碳源的情况下,可通过调整工艺的运行,利用细胞衰减产生的碳源与细胞内碳源进行反硝化。

表1为徐州污水处理厂和德州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表,从进水水质看,均属于低碳源进水范畴。两污水处理厂经ECOSUNIDE工艺改造后,工艺泥龄在20天左右,厌氧池停留时间在1-1.5h,并没有超长的泥龄和有意增加厌氧时间,但仍取得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磷介于A-B标之间,其余均达到A标(GB18918-2002)。实践证明低碳源情况下的进水同样可以实现较好的生物脱氮除磷效果。

表1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情况

Tab.1 WWTP inlet sewage quality

第4篇:实现碳中和的好处范文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地球生态环境在一系列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野生物种减少和土地沙漠化等问题中被破坏,并且导致环境条件变得越来越糟糕,对人类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近二百年来,世界各国工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被排放至空气中,诱发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气温上升、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都是由碳污染引起的。经济发展到现在,很多国家也逐渐意识到未来的经济增长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了,各国必须大力研发清洁能源技术,采取措施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立志将全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随着《京都议定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协议的签订,各国都需要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而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所谓低碳经济,一般是在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借助一些新手段,如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企业转型等,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需求量,从根本上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达到发展社会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双赢的经济形态。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的影响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在一些相关学科的研究基础上,如社会科学、环境经济学等,运用基本的会计原则确认、计量和反映环境和有关社会责任事项,整理出真实的会计信息供给使用者使用,并且最大限度的合理配置相应资源,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效益。这就是低碳经济下,会计核算的本质。

1.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把有关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会计信息,提交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供给利益相关者、报告使用者、企业管理层,利于利益相关者做出投资决策、管理者做出经营决策。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是在低碳经济下两种层次分明的会计目标。利于基本的会计职能方式,督促相关会计主体对一些手段进行创新,如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进而实现低能耗、低排放生产,达到推动经济低碳、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而会计管理中的具体目标是指收集所有可靠、真实的信息,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对其存在的问题给予充分的披露,同时还帮助企业管理人员从实际的角度来了解和掌握低碳经济下的生产状况,为以后各种决策的制定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些目标促使企业注重保护环境,积极治理污染,合理把握投入与产出的比例,防止出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盈利情况。

2.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对于碳排放权的核算,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低碳经济下的企业会计核算。从性质上看,碳排放权是公司的一项无形资产。但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我们通常会把一项资产在未来的使用过程中能为企业创造的经济利益来对该项资产现在的价值进行衡量。但对于排放而言,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能为企业创造的利润是无形的,其通常不可以用财务指标来衡量,体现的是外部效应。因此,对碳排放权进行经济计量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大的困难。例如,一个企业拥有的碳排放权过多,打算将其销售给其他企业,这种情况下由碳排放权获取的收入就可以归纳到企业的收入中;对未曾购买但是已超出碳排放权限额的企业,需要计入负债处理。在刚开始对碳排放权进行分配的时候,政府通常会根据不同企业的发展历程来对其排放权给予针对性的分配,此时该项权利的计量一般会计入无形资产的。因此,在不同情况下对企业碳排放权进行计量时,需要给予针对性的会计处理。

3.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在企业低碳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主要包括两种:第一种是把低碳会计项目设定为单独项,并将其增加到会计报表中,例如,在财务报表的负债和资产栏中增加“节能投资”“低碳固定资产”及“应交环保费用”等项目,而在损益表中通常需要增加“低碳收入”“低碳成本”及“低碳节能奖励”等科目;第二种是借助单独报告的形式,将单独的低碳资产损益表、负债表等会计报表上报给使用者。两相对比,越来越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倾向于查看第二种方式计入的会计信息。提供单独编制的低碳财务报表,能够将从投料到生产、销售以及服务等各个环节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信息清晰的展示给报表的查看者,能系统、全面的披露低碳工作的进度和效率。与此同时,政府和企业的相关部门也可以正确的确认、计量企业中与环境活动有关的各项工作的投入、支出、成本,更明了的分析支出和效益的比例以及对是否继续开展这些工作做出决策。

三、低碳经济下企业会计核算面临的问题

1.相关理论研究不足

我国的会计学会于1980年成立,较晚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加之低碳会计是一门边缘性学科,缺少研究人才。虽然经过多位学者的多年努力,有效地提高了会计学理论研究和实证效果,同时缩断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随着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要求会计人员不仅掌握会计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资源、环保知识。如果未加大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起到抑制作用,使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总是落后于西方国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2.相关法律存在滞后性

西方国家会计理论研究的超前性并不是他们低碳会计迅速发展的全部原因,其主要的原因是,西方国家可以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英国、德国、芬兰、丹麦及荷兰等国家,他们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制定了碳税;对一些耗能比较高的产品,设定了能源效率消耗标准,对于那些产品生产不合格的企业给予了严厉的处罚。目前我国仅制定了一些与会计相关的准则来对会计核算行为进行规范,而在低碳会计领域还未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从而导致相关企业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导致部分企业在进行低碳会计时缺少必要的法律监督,在低碳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核算中也缺少统一、规范的标准。这种缺乏明确衡量标准的企业所披露出的低碳会计信息,根本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基本需求。

3.会计人才的缺乏

低碳会计工作的开展,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学、环境学、生态学、管理学等基础学科。这就要求企业会计人员不仅对会计学知识有全面的掌握,还要熟知生态学、环境学等知识,了解国家相关的能源状况。但目前企业里的财会人员,基本素质普遍较低,会计知识的掌握尚且存在问题,更别提对生态学、环境学等方面知识的熟知,致使他们难以恰当的处理环境问题研究环境相关的绩效问题。而学校里培养的会计人才一般都较为集中在传统会计的学习,缺乏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教授,很少培养低碳会计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专业会计人才的缺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低碳会计工作的发展。

4.对于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存在缺位

为了维护企业的自身利益,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如实地披露自己的低碳会计信息,这是逃避社会责任的体现。我国目前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制要求企业披露自己的低碳会计信息,但是站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之上,相关国家管理部门必须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来强制执行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对于不合格的企业加以停产整顿,以有效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5.社会上对于低碳会计的了解程度不够

会计行业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指导性的意见,这一点众所周知,提到低碳会计很多人都不甚了解,这是导致低碳会计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我国近几十年来一直在追求经济增长,但是却忽略了对环境的破坏,虽然国家提出了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口号,但是还没有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发展不能以环境的破坏为条件,因此发展低碳会计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社会上对于低碳会计的了解程度不够使低碳会计推广困难,很多不了解的企业甚至存在抵触心理。

四、提高企业实行低碳会计的措施

1.加大低碳会计教育、宣传力度

低碳会计不单单是会计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任何企业都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推动企业发展,同时也不能过度保护环境而影响企业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最好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使两者共同发展。低碳会计工作需要定期向全社会普及,对低碳经济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和教育,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低碳理念。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低碳会计核算体系,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促进低碳会计工作的发展。尽可能的让公众、企业、市场在短时间内接受低碳会计并为之努力。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想要更好地推动低碳会计发展,就需要对企业的相关行为给予约束,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尽可能早的出台一些法律法规,对已有的环境保护制度进行完善,明确企业的相关责任人,及相应的处罚制度。除此之外,还要组织相关人员完善低碳会计准则和制度,明确规定低碳经济会计信息的披露体制。各级的环境保护部门也必须切实履行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职能,严格环保执法,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充分发挥出法律的效力。

3.加强理论和实证研究

在进行低碳会计操作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这说明了低碳会计理论有待完善和成熟。低碳会计所理论和方法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尤其是对计量的各个环节并未实现突破,导致低碳会计缺乏与实际相结合的支点。我国低碳会计理论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急需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如果政府和有关部门能结合当地的会计理论研究情况,加大研究力度,以更好地完善我国企业低碳会计理论,以此来补充我国低碳会计的理论框架,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助于环保工作和低碳经济工作的顺利进行。

4.培养所需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企业需要更多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实施低碳会计。在培养会计人员时各大高校,就应该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他们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涉猎一些生态、环境、资源等多方面的知识,全面发展。对于在职的会计人员也如此,加强他们发展低碳经济下会计审核的思想,在工作的同时随时对自己充电,使自己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更好地帮助企业管理者实现低碳成本的效果。

5.加强对企业的监督与管理

由于受到自身利益的影响,大部分企业不愿意对自己的低碳会计信息给予纰漏,也不太愿意承担企业应担起的社会环境责任。此时,会对企业的监督机构和国家相关部门的作用就得到很好的体现。例如,环保部门可以借助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处理一些不履行低碳会计信息披露责任的企业,给与相应的警告和现金惩罚;对于警告后未做出改变的企业,甚至可以直接对企业领导人给与一定的处罚。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和国家审计部门也可以建立专门的审计机构,来加强对企业低碳会计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对一些不合格的企业,可以督促他们不断完善低碳会计进程,改善低碳会计工作现状。而国家审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则主要是根据国家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企业的会计准则和相应的会计制度,对企业已经披露的低碳会计信息还要给予重新的审计,主要是审查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真实性等,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编写低碳会计审计报告。与此同时这些部门还有权利处罚不合格的企业,促使企业完善低碳会计工作,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审计工作的进行,也让大众对企业产生信心,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

五、结语

第5篇:实现碳中和的好处范文

一、组织机构

为了做好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预防和救治工作,县人民政府成立防控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二、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

(一)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各乡(镇)、部门要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建立由防控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基层单位和企业具体实施、运转高效有序的联动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及造成的危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二)明确职责,各司其职。预防和处置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各司其职。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日常工作,负责情况综合、督办检查、协调联络工作。

县卫生局负责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救治和信息报告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科普宣教工作。

县公安局负责流动人口、各种娱乐场所的管理防范工作,并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相关处置工作,查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中涉及的违法犯罪行为。

县安监局负责相关生产单位的通风等预防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和指导工作。

县民政局负责指导社区和村组织开展相关防范工作以及做好事件发生后的救济救助工作,向特困病人提供医疗救助金。

县文广局负责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和警示教育工作。

县财政局负责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防控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县建设局负责建筑工地、农民工居住地相关场所燃煤安全,协助有关部门加快城郊结合部住宅区的改造工作,从根本上杜绝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

县教育局负责指导各类学校做好相关教育和防范工作,要求各中小学对学生进行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相关防范知识的宣传。

县环保局负责组织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环境监测工作,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提供监测信息,发生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工作,为中毒事件提出应急处置建议。

县气象局负责及时天气气候变化情况、易引起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天气的预测预警工作,将影响通风、排烟的气象预报纳入灾害天气预报范围,并向广大群众发出预警提示,提示群众注意防范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

县质监局负责炉灶具等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查和执法打假工作。

县工商局负责打击炉灶具市场非法经营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拟定本辖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防范工作方案,同时组织对本辖区的居民进行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防范知识宣传,及时进行隐患排查。

三、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大力开展防控一氧化碳中毒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广泛组织、动员公众参与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预防控制工作。对可能引起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情况及时进行分析、预警,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防控和应急处理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管理,分级响应”的原则,政府各级各部门负责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依靠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组织开展相关工作,各部门应按照方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3)加强协调、信息共享。政府指挥协调相关部门,及时通报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共同研究分析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对可能发生的中毒事件要实施预警提示,对已发生的中毒事件协调联动,积极处置。

(4)反应及时、处置有效。加强应急反应机制建设,做好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的保障工作,不断提高应急能力,迅速、及时、有效地应对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四、工作时间:

年12月15日至年4月1日,整体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年12月15日-年12月25日。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单位制定工作方案,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县电视台要播放预防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宣传资料,提高市民预防能力。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阶段,年12月25日-年12月31日。各乡(镇)人民政府及各有关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对公共场所、城郊结合部、建筑工地民工居住地等隐患较大的场所进行排查,由县卫生局牵头,县工商局,县质监局、县公安局等部门配合,针对销售不合格劣质炉灶具行为进行专项整治行动。

第三阶段:继续巩固阶段,年1月1日-年4月1日。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单位按《工作方案》要求,按照职责分工,加大日常宣传、检查工作力度,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五、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市民防范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街道、社区的活动室、文化站、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场所,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市民防范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宣传教育。各企事业等用人单位要加强对劳务工及其他外来人口的安全宣传。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使其了解防范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二)加强安全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各乡(镇)部门要定期对辖区内学校、宾馆、招待所以及城中村、出租屋、工厂宿舍、劳务工集中居住区使用燃煤、热水器的情况进行检查。要强化房屋出租人的责任,督促承租人进行自我检查,及时发现、消除安全隐患。

(三)落实监管责任,确保安全。建设、质检、工商等部门要按照监管职责,落实监管责任,提高监管效率,进一步加强对城市燃煤和民用燃气燃烧器具的安全监管,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要坚决禁止其生产、销售和使用。

(四)处置及时,信息畅通。发生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后,相关单位要立即赶赴现场,核实情况,必须及时将伤亡情况如实上报县防控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内容应包括中毒事故发生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员姓名、性别、年龄、户籍地、暂住地、中毒原因及目前处置情况等。

第6篇:实现碳中和的好处范文

论文关键词:金融政策;低碳农业;信贷支持;低碳经济

低碳农业是在全球气候日益变暖的前提下,针对当前传统农业投资大、耗能高、污染严重等缺陷,从保护自然资源环境的角度提出来的。低碳经济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各国之间的竞争开始表现为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的竞争。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步伐刻不容缓。农业生产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源泉,同时碳素也是由于土壤圈转化而来的。低碳农业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保持农作物的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低碳农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这就需要更好地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的支持作用,为低碳农业提供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1 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性

1.1 发展低碳农业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效应的重要前提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2007年,IPCC公布了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报告中明确指出:在1906年到2005年的100年时间里,世界的气温平均上升了0.74度。同时,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多,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上升。因此,发展低碳农业迫在眉睫。发展低碳农业,能够更好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增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保护地球作出了巨大贡献、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1.2 发展低碳农业是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基础

全球气候的变化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出能力。同时,气候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农业方面的相关专家认为: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30年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将会下降10%左右,如果到了21世纪中后期,玉米、水稻和小麦等粮食作物的产量将会下降37%。因此,我国更好的发展低碳农业,是解决粮食稳定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大力发展低碳农业,推广先进的技能环保农业技术、创新能源技术,更好的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3 发展低碳能力也是提高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

党中央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当前,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农作物的农药残留问题,造成了农产品的污染,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农作物收获之后,很多农户焚烧秸秆,造成了大气的污染。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环境,同时也危害着农民的健康。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只有发展低碳农业,才能够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为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供重要的保障。

2 金融政策对低碳农业的信贷支持的现状 1 金融机构对低碳农业的资金支持不充足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步伐刻不容缓。但是由于我国的低碳农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这就需要更好地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的支持作用,为低碳农业提供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投入资金和技术匮乏,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欠缺。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投资的风险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资助低碳农业的方面力度不大。政策性银行虽然加大了对低碳农业的投资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投资主体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提升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但是,政策性银行在承担某项具体职能的时候,会受制于利益差别的影响,造成用于低碳农业的资金发生产业流动转移。这样就造成了政策性金融银行对低碳农业的资金和支持力度不够,影响了低碳农业的稳定发展。 2 我国的金融政策对低碳农业的融资体制过于保守,对投资产业的信心不足

我国的金融机构在对低碳农业的融资过程中,融资体制过于保守,金融机构和金融政策对低碳农业的发展前景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和认识,对低碳农业的投资信心不足,从而导致了低碳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融资困难的情况。这样一来,低碳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缺乏先进技术和充足资金的支持,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越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利于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低碳经济也处在萌芽阶段,再加上低碳农业的风险性比较大,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对低碳农业的投资是很少的,阻碍了低碳农业的发展。 3 低碳农业的利益回报不稳定,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到目前为止,我国低碳农业还处在政府的投资阶段。由于低碳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这一种非市场化行为,这样就不能有效地保证社会的投资者得到自己应有的那份回报和收益。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资金对低碳农业的投资积极性就不高,投资融资的渠道也变得狭窄,从而严重制约了低碳农业投资的多元化和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

3 强化金融政策对低碳农业的信贷支持 1 进一步加强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

完善政府职能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对低碳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能源的立法工作,完善立法体系。政府要积极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保障能源发展战略的有序运行和实施,进而确立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的法律地位。第一,要积极制定和修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法律法规,为更好的保护环境和缓解温室气体的排放奠定重要的基础;第二,积极制定与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通过法律法规等手段激励和引导经济主体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第三,政府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企业和银行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发展。其次,政府要完善奖惩制度,做到赏罚分明。积极鼓励经济主体和民众提高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惩罚,形成对民众的法律约束;再次,政府要加快推进我国的能源体制改革,加快能源改革的步伐。积极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积极推动当前我国可再生资源发展的体制建设,进而能够更好的培育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资源,实现政府职能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 2 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低碳农业的金融政策支持

首先,不断加强和完善关于低碳农业的技术创新和改造工作,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各类银行和金融机构要从低碳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前景出发,开展金融产品和金融信贷的管理制度创新,更好地利用我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努力建立起由金融政策支持的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长效机制。其次,要积极完善企业征信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在金融政策对低碳农业的信贷支持过程中,金融机构应该加强与低碳农业相关部门的合作与沟通,积极监督和引导金融机构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改善节能环保领域的融资服务。再次,相关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金融理念,充分发挥我国金融机构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加强对低碳农业投资的创新力度,降低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筹资成本。

3 支持农业领域低碳技术的引进与开发,提高低碳领域的技术水平

在发展低碳农业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靠先进科学技术的保障。农业政策性金融要积极把金融信贷与低碳科技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支持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科技成果的推广,提高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大力推广低碳农业的科技成果。比如说;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小组在河南成立了低碳农业合作试验示范基地,对低碳农业进行了研制和开发。通过多年的努力,这个小组研发了应用生物质碳工程的转化技术,新型高质量肥料的研制开发,最终形成了规模的生产力,促进了低碳农业的发展步伐。 4 大力支持农资行业发展,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转贴于

党中央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当前,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就是来源于农作物化肥的使用和牲畜的粪便。例如,生产和使用氮肥产生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310倍,牲畜的粪便产生的二氧化碳是人的80倍。因此,低碳农业的金融性政策首先要加大对农资行业的投资力度。可以通过对牲畜粪便进行有机处理。比如可以推广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将牲畜的粪便以及生活垃圾制造成沼气,这样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清洁能源,促进农业低碳化的快速发展。另外,还要加大金融机构对肥料改进的程度,国家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以及缓控释肥等,促进农业肥料利用率的提高,进而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了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 5 金融机构应该严格管理,突出重点,加强对低碳农业的金融服务工作

首先,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对技术改造和创新的支持。各个银行金融机构应该研究有关节能环保产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加快信贷管理和金融产品的制度创新,进而充分利用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建立信贷支持节能创新的长效有机机制。国家的政策性银行要加大对科技产业重大项目的支持和投资力度;其次,建立低碳农业的贷款交易平台。贷款交易作为一种最新的银行业务,对经济战略的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发展低碳农业的过程中,可以加大对低碳农业发展的贷款力度,实现银行信用风险的分散和转移;再次,实现金融机构外部监管框架和层次的宏观化。通过加强系统性、宏观性的监管框架,进而形成积极有序的同行业竞争态势,实现信贷工作的有序运行。 6 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第7篇:实现碳中和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碳化秸秆;氮磷吸附;城市生活污水

中图分类号 X7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4-0080-03

Abstract:The activated carbon with the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the strong adsorption capacity is often used to absorb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sewage and other substances. The straws carbonized by continuous rotary technology had been carried on in this studies in the city sewage treatment,and comparation of the adsorptivity of cornstalk with kenaf core a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sorption rate of kenaf stalk was better than the corn straw’s,and the adsorption rate of two kinds of carbonized straw 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creased with the adsorbent adding;The adsorption rate of carbonized straw on phosphorus reached the maximum when the adsorption time is 1h,and nitrogen is 12h;the effect of the pH was complicated,the adsorption on phosphorus is better in alkaline circumstance than in acidity,nitrogen is the highest in neutral conditions.

Key words:Carbonized straw;Absorp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City sewage

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I养元素,排入水体中会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生长繁殖,水中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目前,常用的脱氮除磷的方法有沉淀法[1]、混凝法[2,3]、生物法[4]与接触法[5]等。碳化秸秆是植物秸秆发酵产气碳化后形成的化肥,是一种质地疏松的热性速效肥,除含速效钾外,还含有磷、钙、铁、镁、硫等有效养分[6]。秸秆碳化是将秸秆经烘干或晒干、粉粹,然后在制碳设备中,经干燥、干馏、冷却等工艺,将松散的秸秆制成木炭的过程[7]。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秸秆资源十分丰富,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总量超过6亿t,其中可以作为能源利用的在3亿t以上。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农村地区把煤炭、液化气等常规能源作为炊事取暖用能的首选,大量的剩余秸秆被遗弃在田间地头付之一炬,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8]。碳化秸秆取材方便,不仅成本低,节约资源,而且能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吸附后还能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元素。为了提高秸秆利用效率,在连续回转式工艺条件下碳化玉米、红麻2种秸秆,利用碳化后碳粉吸附宜春市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中的氮磷,分别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和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吸附后污水中氮磷含量并优化不同条件下的氮磷去除率,最后对比2种碳化秸秆的吸附性能,以期为秸秆的开发利用提供新前景。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中所用秸秆均采自当季本地农田,秸秆碳化采用连续回转式的碳化工艺,在300~350℃碳化10min。试验用生活污水取自宜春市污水处理厂,在-2℃的条件下保存,实验前提前冷却至室温。

1.2 试验方法 分别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和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污水中的氮磷,分为3种不同的实验条件,并优化不同条件下的氮磷去除率。

1.2.1 确定最佳投加量实验 将不同量的碳化秸秆与污水放入离心管中,再放入电动离心机中振荡吸附0.5h,之后离心、过滤,分别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和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滤液中残留的氨氮与磷的浓度,根据吸附去除率确定最佳投加量。

1.2.2 确定最佳吸附时间实验 在最佳投加量的基础上,将一定量的碳化秸秆与污水放入离心管中,放入电动离心机中振荡吸附,设置不同的吸附时间,之后离心、过滤,测定氨氮与磷的浓度,计算吸附去除率,确定最佳吸附时间。

1.2.3 确定最佳pH值实验 在最佳吸附时间下,将一定量的碳化秸秆与污水放入离心管中,调节溶液的pH在2~11之间,放入电动离心机中振荡吸附,之后离心、过滤,测定氨氮与磷的浓度,计算吸附去除率,确定吸附最佳pH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碳化秸秆对磷的吸附优化实验

2.1.1 磷标准曲线 用磷酸二氢钾配制的磷标准溶液绘制磷标准曲线,为之后测污水中的氮磷含量提供依据(图1)。

2.1.2 不同投加量下碳化秸秆对磷的吸附 由图2可以看出,在一定的投加量范围内,2种碳化秸秆呈现出相同的规律性,随着碳化秸秆投加量的增加,磷的浓度逐渐下降,直至最大投加量下磷浓度最低。实际过程中,投加量要适当,满足出水水质要求即可(考虑碳粉的去除及成本)。另外,对比了不同投加量下的碳化玉米秸秆和碳化红麻秸秆对磷的吸附效能(P>0.05),二者差异不显著。

2.1.3 不同吸附时间下碳化秸秆对磷的吸附 图3显示,投加量在0.08g的情况下,不同吸附时间磷浓度都有所不同。玉米、红麻2种碳化秸秆对磷的吸附规律趋向一致,磷的浓度都是先降低后缓慢升高又逐渐下降,1h和12h时磷浓度都比较低,此时吸附效能较大,考虑到实际污水处理量,选择1h为最佳吸附时间。从图3可以看出,玉米碳化秸秆的吸附效能略低于红麻碳化秸秆的吸附效能,在最佳吸附时间下比较二者的吸附效能(P>0.05),差异不显著。

2.1.4 不同pH值下碳化秸秆对磷的吸附 从图4中可以看出,不同的pH值对吸附效能的影响非常大;不同PH值条件下,玉米、红麻两种碳化秸秆的吸附规律基本一致,都是在低pH值下有较低的吸附效能,随着pH值的增加吸附效能迅速上升,中性状态时已有较高的去除率,弱碱性及碱性状态,几乎完全可以把磷吸附出去。因此,吸附实验最好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进行,此时对磷的吸附性能最好,去除率也高。图4显示,红麻秸秆碳化后吸附情况稍好于玉米碳化秸秆,具体比较二者在弱碱性中的去除率(P>0.05),差异不显著。

2.2 碳化秸秆对氮的吸附优化实验

2.2.1 氮的标准曲线 用氯化铵配制的氨氮标准溶液绘制氮标准曲线,为之后测污水中的氨氮和磷提供依据(图5)。

2.2.2 不同投加量下碳化秸秆对氮的吸附 从图6可以看出,碳化秸秆对氮的吸附有一定的影响,随着两种碳化秸秆投加量的增加氮浓度的变化呈现出近似的规律性,随着玉米碳化秸秆的量增加氮浓度迅速下降随后缓慢下降,而随着碳化红麻秸秆的加入量增加,氮浓度起伏波动,并最终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总体而言随投加量的增加,碳化玉米秸秆对氮的吸附效能上升;碳化红麻秸秆对氮的吸附先下降,后上升,然后稍下降。碳化玉米秸秆是在最大投加量下,表现出吸附效能最好,而碳化红麻秸秆在投加量0.04g和0.08g情况下都有较好的吸附效能。综合二者,选择0.08g为最佳投加量。在最佳投加量下,对比二者的吸附效能(P>0.05),结果表明差异不显著。

2.2.3 不同吸附时间下碳化秸秆对氮的吸附 由图7可知,在不同的吸附时间下,氨氮浓度都有所不同,在最初的吸附时间内吸附效果不显著,在吸附达到3h时氨氮浓度下降,随后随着时间增加又有所增加而后下降的趋势,2种碳化秸秆呈现出相同的规律性,二者几乎都是在12h时对氨氮的吸附达到最好。玉米碳化后秸秆表现出较好去除率对氨氮,红麻稍差。对比二者的去除率(P>0.05),结果显示二者在最佳吸附时间下,去除效果差异不显著。

2.2.4 不同pH值下碳化秸秆对氮的吸附 根据图8显示,不同的pH值条件下,碳化秸秆对氨氮的吸附作用有较大的波动,随着pH值的增长氨氮浓度上升,吸附性能下降,而后氨氮浓度逐渐下降,吸附性能又逐渐上升,在中性条件下浓度达到最低,吸附性能也最好,随着PH值越来越大,氨氮浓度也越大,吸附性能下降,由此可知,在中性条件下,碳化秸秆对氨氮的吸附性能最好,此时的去除率最高。对比此条件下二者的去除率(P>0.05),结果显示差异不显著。

2.3 讨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优化,可以看出,碳化红麻秸秆对污水中磷的吸附效能优于碳化玉米秸秆,碳化玉米秸秆对污水中氮的吸附效能比碳化红麻秸秆略强,然而2种情况下,二者的吸附效能均差不显著,由此,碳化秸秆的种类可能对城市生活污水的氮磷吸附效能影响不大。另外,根据优化实验结果,也可看出碳化秸秆对氮磷的吸附效能比较强,对城市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有较强的能力。表1通过对比使用碳化秸秆前后的水质情况,显示出在优化条件下,碳化秸秆对城市生活污水的氮磷去除效率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3 结论

研究表明,碳化秸秆对城市生活污水中的氮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具体吸附情况如下:

(1)对污水中磷的吸附:玉米和红麻2种碳化秸秆对磷的吸附都随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吸附时间变化的规律相似,都在pH为1h时吸附性能最好;随pH的变化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在碱性条件下的吸附性能优于酸性条件。

(2)对污水中氨氮的吸附:玉米和红麻2种碳化秸秆对氨氮的吸附随投加量的变化有一定的波动,但是总体而言,在一定投加量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随着吸附时间的变化呈现一定的浮动趋势,但是总体随吸附时间的增加,吸附效能增加;随着pH的变化则有不规律的变化趋势,但都是在pH值为中性时吸附性能最好。

(3)比较2种碳化秸秆的吸附性能,发现二者对污水中氮磷的吸附效能没有显著性差异,有可能碳化秸秆的种类对氮磷的吸附效能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张慧,代静玉,李辉信,等.炭化秸秆对水体中氨氮和磷的吸附性能及其与粉煤灰和炉渣的对比[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11):86-88.

[2]王浩,成官文,宋晓薇,等.化学沉淀法去除稀土湿法冶炼废水中钙与高浓度氨氮研究[J].环境科学,2013,34(7):2718-2727.

[3]刘宏波,祖叶品,王 辰,等.混凝法处理不锈钢电解抛光废水的试验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3,33(8):41-43.

[4]牟润芝,刘 浩.印染废水在海水混凝法强化除磷技术中的应用研究[J].给水排水,2010,36(12):56-58.

[5]贾艳萍,姜修平,姜 成,等.屠宰废水处理技术与应用进展[J].水处理技术,2015,41(5):5-10.

[6]张永利,李 平,吕先林,等.UASB+高负荷生物滤池法/固体接触法工艺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水处理技术,2007,33(5):63-66.

[7]杨孝海,秸秆焚烧与综合利用的问题与对策[J].甘肃农业,2003,8:23-26.

第8篇:实现碳中和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低碳农业;问题;实现模式

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代人的不断努力和补充才能实现。在我国现今的发展形势下,低碳农业的建设并不遥远。基于此,对低碳农业经济理论进行介绍,指出当今低碳农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个实现模式以供选择。

1低碳农业

1.1内涵

低碳农业是在气候变暖与低碳经济的双重影响下产生的,以二氧化碳为度量指标,以低碳农产品的生产为导向,以碳汇产品为架构而产生的生产体系。其最终目的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善农业的气候环境,保证食品健康和改变环境质量。低碳农业是为了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也是为了人类的未来考虑。

1.2特征

1.2.1“三性”特征

低碳农业有长期性的特征,即要立足于农业的长期发展;全球性特征,即需要全球都充分重视,做到低碳生产、改善地球的环境;外部性特征,即低碳农业的发展成果要实现共享。

1.2.2“三化”特征

综合化特征,即低碳农业要涉及到更多的农业领域,不仅是种植业,还要在林业、菜地等领域进行;产业化特征,即生产规模要大,实现产业化发展;现代化特征,即利用最新技术,指导农业生产。

2低碳农业发展问题

2.1起步晚

我国的低碳农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并未被大多数地区所用。我国的制造业和工业都未达到低碳的要求,农业的低碳就更需要时间积累。高碳的生产模式并不容易打破,因此低碳农业的普遍实现还是一个问题。我国农业的高碳体现在很多方面,观念不好转变。生活方式、农作物的秸秆处理都存在问题。农民在处理农作物秸秆时多用直接焚烧的方式,而薪柴则是砍伐树木获得的。但秸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很高,部分农村地区天然气、煤气的使用也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2碳排量高

我国农业碳排放量过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劳动力数量多。我国在农业生产上的人力投入约是世界投入的1/5,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都要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这些生产模式对环境、资源的影响是很恶劣的,也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农作物的连片种植更是破坏了植被,各种不合理的生产使碳排放量无法得到根本的控制。

2.3碳汇及固碳能力弱

我国的生态系统管理落后,没有成熟的技术,使现有的碳库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种子的选择和培育技术落后,使种子发芽率低,增加了碳排放量。食物在摆上餐桌前的每个过程都是由大量的碳排放产生的,而我国在各个环节缺乏可行的管理措施,也未对碳排放予以控制。因此,我国彻底实现低碳农业还需要很多探索。

2.4矛盾存在

低碳农业的长期性决定其是一个长远目标,而农民追求的却是短期效益。农民缺乏低碳意识,也不认为低碳有必要性,两者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农民作为低碳农业的实践者,生产方式还是较为落后,这种生产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的收入较低。在这样的收入水平下,农民是不会选择低碳农业这种高成本的生产方式。同时,收入水平低也导致作为社会的大部分群体的农民不会去购买低碳产品,而选择购买低碳产品的较高收入人群却不涉及低碳农业的实践。同时,我国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不会轻易改变传统观念的,这也是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3低碳农业实现模式的选择

生产技术的落后、农民素质的低下、经济效益的影响,都使我国低碳农业在实践过程中荆棘密布。农民对现有生产方式的依赖使他们不会轻易发生转变,土地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在短期内也无法改变。而且,我国的农业生产过于分散,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增加了统一的低碳行为的难度。在这些条件的制约下,我国必须要探索低碳农业不同的实现模式。

3.1减少碳排放量

产业链不管是在工业还是农业上都是最好的生产方式。在整个产业链的建立下,可以征合产、供、销之间的资源,同时对农业垃圾进行科学处理,使之再利用。这样可在生产源头控制碳的排放量,也可借鉴生物农业的发展思路和方式来开发使用低碳机器,利用最新技术来生产绿色肥料。在产业链的生产中力求改进工艺,降低能耗,使农产品低碳环保、安全卫生。

3.2创建碳汇农业模式

农业的碳汇功能对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因此,应注重湿地、海洋、草地等碳汇能力的开发。以退耕还林或植树、种草等方式,最大程度地还原森林的生态能力。森林是丰富的碳储库,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把碳素锁在植物中。

3.3实现“碳中和”的模式

“碳中和”要实现立体模式,立体模式其实是一个大系统,它能重建并适当地恢复大自然中的食物链,使动植物能够和谐相处,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模式。

4结语

目前,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不仅有政策支持,也有技术的投入和研发,但由传统农业转变到低碳农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发展低碳农业时不可过急。要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可持续地进行发展。我国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已经被剖析,接下来要对实现模式进行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刘静暖,于畅,孙亚南.低碳农业经济理论与实现模式探索[J].经济纵横,2012(3):64-67.

第9篇:实现碳中和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塑料模具 表面处理技术 提高 使用寿命

中图分类号:TG1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006-01

根据原理的不同,表面处理技术大致可分为化学热处理技术和表面涂覆处技术。表面加工强化处理技术。模具表面处理的方法纷繁多样,早已从传统的表面淬火,如感应淬火、火焰淬火等、热扩渗技术(包括渗碳、渗氮以及渗金属等)、热喷技术等蜕变成如今的物理气相沉积技术(PVD)、化学相沉积技术(CVD)、离子注入技术等。激光和电子束等新能源具有将能量集中、快速加热、自激冷却等特质,另一方面,这种处理方法有利于保护环境、便于实现自动化等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塑料模具表面处理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1 关于塑料模具表面处理技术的探讨

1.1 表面淬火

表面淬火的目的在于获得高硬度、耐磨性强的表面,并使得模具内部保持原有的良好韧性。此项技术常运用于机床主轴、齿轮以及发动机的曲轴等。

表面淬火技术可在淬火的同时快速加热,使得塑料表层很快达到淬火的温度,在热量尚未渗透到工件心部前立即进行冷却,以此来实现局部淬火。目前,运用最广为广泛的当属感应加热法。感应加热表面淬火需要在感应圈内通以一定频率的交流电,这样可以使得感应圈周围产生频率相同的交变磁场,由于集肤效应,产生的涡流会集中在工件的表面能够让工件迅速达到淬火所需温度,随即向工件喷水,这样就能将工件表层淬硬。在塑料模具型腔沿口运用局部淬火还可以避免其分型面出现溢料的现象。

1.2 表面扩散化学热处理

化学热处理是将工件置于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和保温,使介质中的活性原子渗入工件表层,改变表面层的化学成分及显微组织,从而使工件表层获得所需特殊性能的热处理工艺。其类型包括渗碳、氮化、碳氮共渗等,旨在提高工件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疲劳强度;渗氮、渗硅、渗铝等则用于提高工件的抗腐蚀性、抗氧化性。目前,应用最广的化学处理是渗碳、氮化和碳氮共渗。

1.2.1 渗碳法

渗碳件主要技术要求。碳势要在1%左右,根据性能要求而定;碳浓度梯度要平缓,这样有利于渗层与基体的结合,减少剥落,对于一些零件甚至规定共析层的总深度不得超过60%~70%;渗层深度主要取决工件受力和设计寿命等因素,对于一些薄而小的零件,渗透层面深度一般不超过截面尺寸的20%。

渗碳钢塑料模的热处理特点。对于有高硬度、高耐磨性和高韧性要求的塑料模具,要选用渗碳钢来制造,并把渗碳、淬火和低温回火作为最终热处理;对渗碳层的要求,一般渗碳层的厚度为0.8~1.5 mm,当压制含硬质填料的塑料时模具渗碳层厚度要求为1.3~1.5 mm,压制软性塑料时渗碳层厚度为0.8~1.2 mm。渗碳层的含碳量为0.7%~1.0%为佳。若采用碳、氮共渗,则耐磨性、耐腐蚀性、抗氧化、防粘性就更好;渗碳温度一般在900 ℃~920 ℃,复杂型腔的小型模具可取840 ℃~860 ℃中温碳氮共渗。渗碳保温时间为5~10 h,具体应根据对渗层厚度的要求来选择。渗碳工艺以采用分级渗碳工艺为宜,即高温阶段(900 ℃~920 ℃)以快速将碳渗入零件表层为主;中温阶段(820 ℃~840 ℃)以增加渗碳层厚度为主,这样在渗碳层内建立均匀合理的碳浓度梯度分布,便于直接淬火。

1.2.2 渗氮法

渗氮常称为氮化,就是将工件放在含氮介质中,加热到较低温度(480 ℃~600 ℃),使氮渗入其表面,形成以氮化物为主的渗层。有些钢种的氮化层硬度高达1000~1200 HV,渗后不必进行提高硬度的淬火处理。氮化层的高硬度是因高硬度氮化物弥散分布在基体中所造成的,随渗氮温度温度升高,氮化物片厚度增加,与母相的共格关系开始破坏,硬度降低。氮化层的耐磨性远高于渗碳层,渗氮工件的变形小,处理后不再进行加工就可以使用,高精度的工件也只需要精磨、研磨或抛光。在渗氮层中形成大的残余压应力,有利于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渗氮温度一般稍代于淬火钢的回火温度范围。调质状态的结构钢渗氮时,工件心部保持了状态的回火索氏体组织,在得到高硬度表面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渗氮具有处理温度低(一般为550 ℃~570 ℃),模具变形甚微和渗层硬度高(可达1000~1200 HV)等优点,因而也非常适合塑料模具的表面处理。含有铬、钼、铝、钒和钛等合金元素的钢种比碳钢有更好的渗氮性能,用作塑料模时进行渗氮处理可大大提高耐磨性。

1.2.3 碳氮共渗法

碳氮共渗又名软氮化或低温碳氮共渗,即在铁-氮共析转变温度以下,使工件表面在主要渗入氮的同时也渗入碳。碳渗入后形成的微细碳化物能促进氮的扩散,加快高氮化合物的形成。这些高氮化合物反过来又能提高碳的溶解度。碳氮原子相互促进便加快了渗入速度。此外,碳在氮化物中还能降低脆性。氮碳共渗后得到的化合物层韧性好,硬度高,耐磨,耐蚀,抗咬合。

最常用的的是在井式渗碳炉中滴入煤油或甲醛、丙酮等,同时向炉中通入渗氮用的氨气。气体碳氮共渗所用的钢种,大多数为低碳中碳的碳钢及合金钢。共渗温度为820 ℃~860 ℃。气体碳氮共渗的碳、氮含量最主要取决于共渗温度,温度越高,共渗层的碳含量就越高,氮含量越低;反之,碳含量越低,氮含量越高。

2 结语

通过表面处理技术,我们可以随意改变模具表层的成分和组织,可增强模具的内部韧性、表面硬度以及耐磨性、耐热性和耐蚀性等,这些都可以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延长模具的使用期限。对于模具生产者来说,便面处理工艺成本将会大大降低,模具的工作条件、其经济因素也会得到改善。虽然便面处理技术尤其是新型表面处理技术在模具制造过程中的应用程度还不够高,但随着表面工程技术的发展,其发展前景广阔,必将在今后的模具选材和制造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旭海,蒋建清,江静华,等.塑料模具的表面强化技术[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3(5):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