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现经济发展范文

实现经济发展精选(九篇)

实现经济发展

第1篇:实现经济发展范文

低碳的基本概念:除了简单的环境、气候变化问题,还有资源问题。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碳能源对于气候变暖的影响,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从气候变化这个方面提出来的,我国在1994年了《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白皮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首先提出了节能减排,然后是循环经济,最后才是最近热起来的低碳经济。

为什么是低碳经济呢?这涉及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工业化生产方式是以矿产资源为基本原材料,经过规模化的生产加工方式,生产出工业化的产品。利用工业化产品的时候也有一个副产品,就是它对环境造成污染,引起气候变化,从而导致温室效应的。

现在,煤炭、石油、天然气这样一些能源在总的工业化结构里占到87%。工业化生产把地球地层中几亿年所囤积的碳加工生产转化成大气中的碳,对气候形成很大的影响,这种方式获取资源是不可持续的,在反思中我们才意识到要走可持续的低碳经济道路。

1998年,当时联合国的资源署在中国搞了一次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领导者培训班。这个培训班从政策的选择、能力建设、公众意识、行动四个方面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进行了深入阐述,很好地吻合了今天我们提到低碳经济概念。

政策的选择,要求我们必须走低碳和可持续发展道路;能力建设,要求我们在人才的储备和技术准备上做足功夫;公众意识,体现普通民众的参与非常重要;行动,企业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一旦中国企业家自觉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他们的工业发展行为中,能够结合绿色的技术或者投资方向,我相信中国一定能走向低碳经济的方向。

我们现在的形势是非常紧迫,有几个数据可以说明。2007年我国排放二氧化碳达到54.3亿吨,居全球第二;2007年,我国每建一平方米的房屋要释放出0.8吨二氧化碳,每生产一度电要释放一公斤的二氧化碳,每燃烧一升汽油要释放出2.2公斤二氧化碳。从数据上就反映出我们国家的消费处于高碳消费的阶段,非常紧迫。

工业化以后,我们把整个产业方式、生活方式变化了。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经济?按照美国的灾害模拟,如果现在地球平均气温再上升两度的话,会出现南北极的冰川崩塌,海平面上升7米,纽约、东京、曼谷,包括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不会再存在了。温度再上升6度的话,人类就不会再存在了,只能生活在水里了。

另外,《京都协议》2012年将到期,2012年应该是一个分水岭,全世界,包括中国,在这个时点必然有一个选择。

中国政府领导现在已经开始正视到碳排放量的问题,每次与欧美国家元首会见,都把这个问题当作最大的问题来谈,包括前段时间与美国新总统奥巴马的会谈,三次谈及这个问题。前段开了国务院会议。专门提出要发展绿色经济,扩大内需,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生产、交通体系,这是国家要大力发展的信号。

无论是从全球气候极限点、还是全球发展格局、各国高层的认识和判断、还是从中国经济未来走向来分析,低碳经济都是必然要面对的。

现在中国为什么碳排放这么严重?就是制造业独大,这不光是为中国人提品,而且是在为全世界提品,在这个时候,也就变成了污染在中国,消费在国外,碳就集中在中国排放了,这个模式的转变就变得很迫切。如果非要这样,碳的排放就是背负的负担,而环境又没有足够大的空间来消化。经济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必须转变,如果是以内需为主,就以内需的结构来考虑,碳排放量肯定会下来。

低碳经济为什么现在能够提出来,而且我们能够接受?说明低碳经济现在已经有一些基础,一是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潮汐能这些方面我们已经有一些基础,核能的技术现在也应该是安全的模式,已经成熟,这些新的能源结构正在替代原来以火电为主的模式。

一是我们要进行自主的低碳技术开发。

二是作为低碳技术,是有益于全人类的,是带有公益性的。为了人类的利益,应该要求与发达国家建立一种技术的分享机制,既保护技术发明人的利益和知识产权,同时也让这些技术迅速得到普及,如果人类社会在这方面有一个共识,把低碳的技术大量普及,整个低碳经济的推进就会加速。

三是规则。低碳如果仅仅是一种观念,是少部分精英的行为或习惯作用是有限的。规则要考虑经济行为外部性,你在做你的经济行为时所产生的对其他人的损害,这要通过一定的规则计算出来。如果有一个机制,比如一个附加税的形式,在社会全面推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贡献给专门的基金,用于低碳技术的开发、引进、推广和碳吸收补偿,中国社会就在内部形成了一个准碳税,就可以加速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加速技术的提升和改进。

四是文化。布莱尔的中国低碳之行。布莱尔从英国前首相位置退下来后就致力于低碳经济的游说,而且影响到了很多人,包括中国的一些企业,这成了他的使命。如果低碳形成一种文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交往方式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并对人类的未来产生长久的影响。文化是一个长期的事情。法国是消费文化,也就是浪费文化,你让它一下子转过来不行,不像日本,一开始就是短缺,是一个危机型的社会。中国是一个安逸性的社会,包括政府发展经济模式,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这是长期形成的。

我们现在是世界工厂,耗费我们的资源,也部分地利用世界的资源,生产的东西拿到国外销售,但环境污染受损害最大还是我们生产国。资源分可耗竭性资源和非耗竭性资源,可耗竭性资源又分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从理论说,应尽量多利用可再生资源和恒定性的资源,尽量减少或避免利用枯竭性的资源。

实现这一原则的核心在于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利益机制,有了这样一个机制,各国经济发展才可能有一个自我约束。

美国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目前是独领,在大量进行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一定要引领世界的新的经济浪潮。在交通领域,美国现在在做氢动力技术的研发,日本确定了电动力汽车的世界标准,中国也要做这个准备,否则将来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成本就将会越来越高。

我们现在提的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提法已经很多了,但我们需要抓住一个关键点,这就是机制。

现在低碳经济在中国对多数人来讲仍然是一个扫盲的过程。低碳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代表人类发展的方向,考虑到了环境,资源,是唯一可行的持续发展模式。

从未来发展看,对环境问题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特定的机制。基本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节能减排的一些指标化的要求。二是对污染物排放的碳排放交易机制,这个机制目前正在完善过程中。交易机制最大的好处是通过合理的付费和购买排放指标,用经济的方式解决环境问题,产业发展本应承担一定的成本,这个机制一旦形成,对目前中国还在发展中的产业来讲都会找到一个合理的生存点。三是政府补贴。利用财政的力量、公众资金的力量来引导发展方向。

要让低碳经济在我们国内真正的生根发芽,需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协调起来。这就需要考虑建立低碳实验区,在此基础上把低碳真正地深入到中国实际中。

现在欧盟已经有限额的贸易体系了,我们现在才开始考虑筹建体系。英国是中介机构在世界上领先,德国已经把全部的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彻底准备好了.日本则是建一个二氧化碳排放量文易的制度。从这些角度看.无忙从哪方面讲我们都相当落后了。我们现在无论准备好还是没有准备好,这场仗必须打,我们要更多地了解游戏规则,抓住机会,更多地参与。

我们需要寻找这么一些机制,让整个经济更加有序。在这个意义上,国家需要统筹,对于一个地区,也需要对地区建立分立机制,让地区有积极性,推动经济的发展,用市场机制来化解各自为政的状态。像浙江、江苏这些小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都需要通过经济的布局和产业提升走向低碳经济。

第2篇:实现经济发展范文

江苏作为东部发达省份,目前人均GDP已经超过3500美元,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新的起点上要实现新的跨越,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坚持好中求快、优中求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系统工程,作为全省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我们将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式直接相关。我省三次产业中,工业比重过大、结构偏重,服务业比重偏低,这是单位GDP能耗高、环境压力大的主要原因。要以“调轻、调高、调优”为方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二、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一是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集中力量发展重点优势产业,着力在延伸产业链上做文章,在提高产业附加值上下功夫。加大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推动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和生物产业成长壮大。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组装为主向自主研发创造转变。做强做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纺织、轻工、冶金、建材四大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与制造业的融合联动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增强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突出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发展软件、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品市场服务业,努力发展商务服务业。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努力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大力发展服务业外包业务。

把促进集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举措

集聚发展可以破解要素制约,节约资源能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集约发展。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布局。沿沪宁线产业带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沿江产业带重点发展基础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港口物流业,加快建设汽车、船舶、医药等特色产业基地。沿东陇海线产业带重点发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加快建成新兴制造业密集带。沿海经济带重点发展临港产业、海洋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二是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以国家和省级开发区为载体,优化开发区规划布局,整合开发区资源,突出主题开发,着力建设专业化开发园区。加强开发区功能建设,努力降低综合商务成本,推进开发区共建共享,引导企业进一步向园区集中,增强开发区集聚、产出和创新能力。三是发展产业集群。重点以专业市场和区域品牌建设为抓手,大力培育集群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推动支持每个县(市)建设1-2个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四是培育壮大企业集团。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加快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大公司、大集团。

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在能源资源约束强化和低成本竞争优势弱化的情况下,只有将增长更多地建立在自主创新、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才能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带动转变。一是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力度,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企业。支持企业建设各类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二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依托重点项目,开发一批关键技术,推动创新成果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把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有机结合,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技术。用足用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三是开放配置科技资源。积极引进国际科技资源,鼓励引导企业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支持企业、研究机构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与跨国公司共建研发战略联盟。支持沪苏浙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区域科技资源的整合集成。四是改善创新环境。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服务。实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建设富有创新

创业能力的各类人才队伍。

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节能减排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一方面,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使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降下来;另一方面,抓好节能减排,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实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要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切实将节约优先、环保优先方针落到实处。一是加强源头控制。把节能评估、环境评价、节约用地作为市场准入的强制性门槛,实行耗能产品最低能效标准,扩大强制性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已建火电厂要加快脱硫改造步伐,新建火电厂都必须同步安装脱硫设施。严格控制高能耗项目,严禁新开工高污染项目,继续做好小化工集中整治工作,产业转移要严防污染转移。依法淘汰消耗高、污染重的落后装备、工艺和产品。二是突出重点领域。加强冶金、电力、石化、建材、纺织等5个重点行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实施十大节能减排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强水污染治理,突出抓好太湖水污染综合治理。三是推进技术进步。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支持节能环保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加快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技术改造。积极开发清洁能源、替代能源。

第3篇:实现经济发展范文

一、__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对实体经济及旅游业产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海外和入境的长线旅游明显下降。根据中央和我省对经济形势的判决,20__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和我省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对旅游业来说同样意味着困难。对此,我们要有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既要看到挑战,又要看到机遇。要认真分析形势,积极应对困难,又要坚定信心,变挑战为机遇,努力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__旅游“二次创业”。

(一)20__年__旅游产业面临的挑战

第一,我县旅游产业将面临宏观经济环境带来的严峻考验。据专家预测,今后2—3年,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周期可能会持续较长,影响程度也会较重,国内外居民对未来就业状况和收入预期不容乐观,势必影响到居民的消费行为,旅游消费需求将可能萎缩,出游方式会发生变化,出国出省的长线旅游会明显减少,以就近的短线旅游为主。

第二,旅游产业竞争更加激烈,保持较快发展难度增加。国内各省区及省内各地州、各市县加大旅游宣传促销,以吸引更多境外游客,旅游客源市场分流的压力巨大,势头很猛。山东省“山东人游山东”活动全面实施,广东省也打出“广东人游广东粤游粤精彩”等,各地都在开展有特色、有新意的旅游宣传活动,加快开发适应市场要求的旅游新产品,创新旅游体制机制,全面提高旅游综合竞争力。最近,我省也提出“云南人游云南”的口号。有些省市财政发放旅游消费券,都是刺激旅游经济的措施。

第三,推进我县旅游“二次创业”的矛盾不断凸现。突出表现在:一是加快旅游产业大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理顺;二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宣传促销投入不足;三是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企业“散、小、弱”的状态还没有取得大的实质性的突破;四是旅游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还不健全;五是财政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足,这些问题严重制约我县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二次创业”的加快推进。

(二)20__年__旅游产业面临的机遇

我国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和我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保增长的重大政策措施,地方各级政府也推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应对之策。县委、县政府更加强有力的领导,国家国民休闲计划和强制带薪休假制度的进一步推行都将给我县旅游产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第一,县委、县政府更加强有力的领导将有力地推进我县旅游产业的更大发展。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在20__年1月召开的第十二届三次党代人会和第十五届二次人代会上,县委、县政府将旅游产业摆上更加突出的主导产业地位,《工作报告》中的篇幅份量在产业结构布局中举足轻重,为全县旅游产业的大发展营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扶持,明确了将__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我县继工业、农业的第三大主导产业的奋斗目标,积极帮助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将更加有力地促进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第二,便捷的交通网络即将形成,给我县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蒙新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石蒙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玉蒙铁路顺利推进,蒙河铁路顺利开工,蒙文高速公路、红河机场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便捷的交通网络和滇越大通道的形成,将快速地提升我县旅游的通达性、舒适性和竞争力。

第三,云南世博集团、中信集团等战略性投资伙伴的引入,将产生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行业龙头作用。世博集团将投资开发的__县长桥海旅游度假区项目,已列入20__年省政府考核红河州政府的重大旅游项目,争取年内开工建设。类似长桥海旅游度假区旅游重大项目的实施,是__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二次创业”的强力支撑。打造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推得出的旅游强势品牌,是真正做大做强__旅游产业的关键所在。

第四,县委、县政府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我县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后劲。力争启动实施东门城楼,对外通商旧址恢复重建、月牙塘片区、铁货街至人民中路明清风格商业步行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以及加快诸子百家园等景点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开发,努力实现在城市建设中不断挖掘和充实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新城区更富有现代文化气息,突出现代文化特色;老城区力争恢复历史文化风貌,突出明清风格和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建筑特色,增添城市文化景观,重现云南近代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城市建设围绕“增路、添景、造绿、治污”四个重点展开,争创部级园林城市。这些举措都为发展城市观光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第五,红河州蒙开个城乡统筹发展试点,是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利好因素。我县今年内将完成乡镇、中心村和重点村的规划工作,加快新建和改造乡村公路的通达、通畅工程的投入,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充分利用__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资源,鼓励支持兴办各种形式的“农家乐”,大力发展观光型、体验型、生态型、休闲型等乡村旅游。

通过以上的分析判断,我认为__旅游产业的发展是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

二、20__年__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20__年是“扩内需、促增长”之年,也是推进__旅游转型升级和“二次创业”最为关键的一年,做好20__年全县旅游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20__年全省全州旅游工作会议,__县第十二届三次党代会、第十五届二次人代会有关旅游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及20__年红河州弥勒旅游现场办公会议精神,以加快蒙开个城乡统筹、经济社会一体化改革试点为契机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改革,围绕云南省推进“五个一批”重大项目和红河州“一点(哈尼梯田)一线(滇越铁路)两片区(文化览胜区、康体休闲区)”的总体规划思路,结合__实际,统筹“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进行__旅游产业布局,以确保增长、改革创新、统筹发展、提高质量为主线谋划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抓好旅游产业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旅游市场监管、重大旅游项目推进、旅游发展规划、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加快推进__旅游“二次创业”,实现旅游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__年,力争启动建设一座高星级旅游饭店,办好两个节庆会展(石榴节、过桥米线节),完成三项旅游规划(__旅游业总体策划、__县旅游发展规划、长桥海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评审和报批,推进六个重点旅游建设项目(长桥海旅游度假区、滇越铁路旅游、二个旅游小镇、三个旅游特色村等)的规划和可研工作,推出几条精品旅游线路,引进一家交通企业开发城市旅游观光线路,依托__职业高中建立__县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启动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修改完善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组织参加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编纂制作一批旅游宣传品,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通过努力,力争实现20__年接待游客129万人(次),旅游收入7.8亿元。

三、加快推进__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创新旅游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

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按照“大旅游”的旅游管理模式,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强力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是健全完善__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工作协调运行机制,把分散的行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职权集中、权责一致、高效管理的综合性旅游管理体制,实现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和管理三位一体,促进旅游管理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进一步破除体制、部门分割和城乡分割的壁垒,建立促进旅游产业良好发展的新制度,形成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机制。要明确有关部门在旅游业发展中的目标任务及责任考核,制定工作督查、信息共享、工作例会等各项规章制度,使之成为县委、县政府在涉及旅游产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重大问题的咨询研究机构和旅游工作中跨行业、跨部门职能的议事协调机构。二是建立纳入财政预算__的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有所增长。积极开展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招商引资政策、财税扶持政策的研究,争取和落实做好重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工作。三是筹建__县旅游投(融)资经营管理公司,建立旅游投融资平台,实现由政府投资为主向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为主的转变,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四是加强和理顺旅游行业管理职能,适应旅游改革发展需要,从人、财、物等多方面加强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能,理顺管理职能关系,将全县列入旅游开发的景区、景点纳入旅游部门归口管理,统一规划,整体开发。五是筹备召开__县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真正形成加快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工作格局。六是统筹城乡旅游业一体化发展。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统一开发,整合新农村建设的农、林、水、电、乡村公路等建设资金,集中投入到乡村旅游示范村和旅游小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创造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基础条件。

(二)全力推进国际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商务会展中心的形成

在《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__是全省八个会展商务基地。要吸引有实力的企业进入我县进行会展商务旅游的投资开发, 建设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争办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的商务会展活动,并争取在__落户,使之成为常年性,定期性的商务会展活动。年内,我县有可能争取尝试承办一届世界华文广告节。__是云南旅游线路节点城市,居于铁路、公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的枢纽站,将来有望实现增开昆明经__至河口的旅游专列和航空支线航班,成为游客集散中心。最近,州、县政府正在积极地与昆明海关等有关方面协调争取在__设立综合保税区,省政府已经确定__为重要的滇南区域性物流中心。20__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实现货物进出口贸易的零关税,__特有的区位优势,将会成为滇南甚至东盟的国际贸易中心。

(三)加大 旅游招商引资力度,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支撑,是实现重大突破的关键。强力推进支撑性大项目建设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要集中力量规划和建设旅游重大项目,以项目集聚旅游产业要素,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旅游产品升级。要实行旅游重点项目领导挂钩督办制,保证各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进一步加强旅游重大项目的跟踪检查和协调力度,及时掌握旅游重大项目的进展动态,做好项目库的储备和充实建设工作。按照“旅游资源有明显优势,开发建设有较好基础,市场开发有良好前景”的原则筛选出一批旅游重大项目予以扶持和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是影响实施的关键一步,要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好开工建设前的用地、规划、环评、开工许可等前期基础工作。重点旅游建设项目在开工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循“项目效益最大化,项目设施景观化,项目污染零排放,项目垃圾无害化”的原则,保证项目建成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四)培育市场主体,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旅游是一个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开放度较高的产业。旅游产业化发展的程度取决于旅游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大企业大集团的数量决定__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__需要若干个象云南世博集团这样规模实力强的大型旅游企业,使优质旅游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聚效益。通过大企业整合旅游资源,进行行业扩张,发挥行业龙头带动作用,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扩容。从而使__旅游业“小、散、弱”和“满天星星没有月亮”的行业现状根本改观,把__建成旅游经济强县才有希望。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我县要拓展与云南世博集团合作开发旅游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要继续引进看好__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市场前景的战略投资者入驻__发展旅游产业。再者,继续扶持成长性较好的中小企业做强做大,充分发挥其在增加就业岗位、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协作配套服务、旅游市场拾遗补缺的积极作用。

第4篇:实现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尤其是由化石燃料过度消耗所导致的全球变暖,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全球变暖严重危害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刻触及到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一现象亦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的概念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正由科学共识转变为实际行动,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的大趋势逐渐明晰。近年来,低碳产品标准发展迅速,并且有可能演变成绿色贸易壁垒。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席于2007年9月8日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上,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随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纲要都表明了中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承担节能减排责任的决心和态度。

新疆是一个以高碳能源为主的资源依赖型省区,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会持续增长。作为欠发达地区,以低碳经济为发展导向,有助于新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新疆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现状

(一)经济总量

虽然新疆地域辽阔,占中国面积的1/6,但新疆远离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和重心,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中处于劣势地位。2009年,新疆生产总值5418.81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名第25位,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36%。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533.69亿元,增长12.6%,增速比上年加快4.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5.9个百分点,依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能源

新疆资源丰富,占全国储量的30%左右,其中,石油储量是208亿吨,占全国土地石油储量的30%;天然气10.47万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34%;煤炭预测储量达2.19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储量的1/3;日照丰富,年总辐射量在5000光焦耳/平方米―6600光焦耳/平方米,仅次于,居全国第2位;有九大风区、四大风口,风能资源占到全国陆地风能资源的40%,居全国第2位;此外,新疆的生物质能、地热、水能等的开发也具有相应的优势。历年来,新疆都是能源输出省份,而且新疆每年都在给国内其他省份的经济发展提供资源,而且逐年上升。

(三)碳排放

2009年新疆的碳排放量为7321.174万吨标准煤,在中国排在第20位,属于碳排放量较少的省份。但这并不意味着新疆的低碳工作做得好,人口少,人均GDP低是碳排放量少的重要原因。虽然新疆的碳排放总量不多,但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其增长速度是很快的,万元GDP碳排放量也是很大的:从1978年到2009年,新疆碳排放总量的增长速度为年均19.15%,远高于13.39%的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新疆的万元GDP碳排放量为1.711734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0.578426吨标准煤的三倍多。因此,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必然使新疆的碳排放量大幅度增加。

二、制约新疆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因素

新疆发展低碳经济存在以下一些制约因素:

(一)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新疆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长期制约因素。当前新疆能源消费仍以化石燃料为主,煤炭和石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一直保持在80%左右。2007年,新疆的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1.7%,石油占20.3%,天然气占13.1%,而水风电等新能源只占4.9%。同时,新疆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决定了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二)新疆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发展低碳经济之间存在着矛盾。新疆经济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沿海等发达省区一直有着很大的差距。目前,新疆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而工业化和城市化一般伴随较高的碳排放强度。新疆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区域经济的欠发达客观上造成了其经济结构低碳化调整有一定的难度。

(三)新疆发展低碳经济存在技术与资金难题。先进的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方面,新疆面临着总体技术水平落后和缺少先进技术引进的难题;另一方面,无论是发展或是引进低碳技术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基础。 因此,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新疆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一)政府主导,制定规划

首先,新疆应制定中长期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路线图,明确各个阶段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选择1-2个市级工业园区,进行低碳经济试验和示范,构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产业的比重,逐渐形成低碳产业群。 同时,要将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新疆 “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制定相关专项规划时体现发展低碳经济,编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和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引导低碳经济发展。

其次,政府应制定并出台有利于新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制定符合本地特点的风能、太阳能及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质能源发展规划,设立可再生能源开发基金,建立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的补偿机制。加强石油、天然气行业监管,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制定天然气利用政策,强化需求管理,保障供气安全。

最后,扶植低碳产业,提供资金支撑。政府要在财政上支持低碳项目的开拓和实施,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激励低碳项目的投资和建设,从而增加低碳规模,同时还要围绕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发展和延长产业链。如光电、风电、节电、输变电等新能源设备的研发制造业都很有潜力可挖。因此,通过开发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途径。

(二)培育全民低碳意识,创新低碳消费文化

低碳消费方式(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一种文化。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生产环节降低对碳资源的消耗,流通环节降低碳资源的污染,消费环节降低对碳资源的依赖。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把低碳文化变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把低碳消费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

(三)将发展清洁能源作为突破口,以建设低碳城市为引领

一是大力发展风能。新疆是全国风力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大型并网型风力发电非常适合新疆的地域特色。二是加快利用太阳能。三是合理发展生物质能。重点推广生物发电、种植能源作物,开发新型农村能源产业。另外,新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坚持集约化建设理念,做到城市建设不影响基本的地形构造,不影响碳汇森林容量,不影响城市文脉及周边环境等,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同时推进建筑节能设计,倡导低碳装饰、低碳装饰材料的使用。鼓励发展城市低碳交通,倡导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鼓励人们外出时选择步行、乘坐公交或骑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以实现城市运行的低碳化目标。

参考文献:

[1]韩德麟,高志刚.新疆资源优势及开发利用[M].商务印书馆,2003.

[2]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

[3]徐广月.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4]柯健.低碳经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9).

第5篇:实现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 区域经济 可持续协调发展 市场经济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环保与节能政策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以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促进经济、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给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可靠保障。发展循环经济与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概述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循环经济是遵循资源到产品、产品到再生资源的模式进行发展的,具有资源开采低、资金投入少、利用率高和污染物排放量较少等特点,可以使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促进生活环境平衡发展,从而达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控制生产污染物的产生,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垃圾生成,最终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展循环经济将使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给环保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关系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两者有着如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时,忽略了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片面的注重工业生产效益增长,致使大量空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排放出来,导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给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影响。发展循环经济,提倡低能耗、环保和维持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实施环境污染有效控制策略,对工业生产全过程进行实时监督,可以从根本上防止环境污染产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达到提高我国区域工业发展水平的目的。

(二)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经济不断增长过程中,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给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许多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提高资源最有效利用率,运用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促进资源回收利用,从而达到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循环经济模式的产生,让垃圾变废为宝,使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变废为宝产业不断发展,给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可靠保障。

(三)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快速转变,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最初的粗放型转变到了集约型,有利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于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化建设中,

社会发展对生产力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快速转变,推动区域经济向着生态、环保型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产生,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注重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使资源有效利用率得到最大化提高,对于促进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区域经济市场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二十一世纪,我国要不断创新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者立于不败之地。现代化建设中,自然资源的总量在不断减少,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循环经济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使城市之间的经济差异不断变小,从而提高区域经济市场竞争力,推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三、发展循环经济应采取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认识,优化产业结构

现代化建设中,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增强环保和节能意识,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以给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提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同时,对发展循环经济进行全面规划,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从真正意义上调整产业结构,从而成功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氛围,给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二)加强管理,创新发展机制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企业要加强管理,监督生产工人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不断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使工业生产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和一体化发展。例如:建立监督考核部门,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考核,加大绿色生产和消费的宣传力度,用绿色GDP来评估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情况,从而提高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国家扶贫政策、奖励政策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不断创新发展机制,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率真正提高,给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创造有利条件。

(三)注重投资,提升科技水平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发展是从根本上控制生产污染物的产生,避免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回收可再利用物品,减少垃圾生成,最终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因此,国家和政府必须注重垃圾产业投资,培育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使可持续发展战略真正落到实处,促进循环经济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运用先进高科技技术,创新投资机制,与国际接轨,使节能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等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新工艺快速形成,从而推动循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有效策略,促进循环经济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以提高区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给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林珠.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2]冯德祥.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冲突协调的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2012.

[3]常永智.经济区域竞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3.

第6篇:实现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林业产业;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1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270-01

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为明显,具有调节气候、提供资源、促进经济、增加收入多种功能。然而在过去,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对森林过度开采,乱砍滥伐现象泛滥,使得林业资源越来越少。破坏了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相继出现,反过来牵制了经济发展。因此,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在增加林农收入、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坚持以林为主,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兴办经济产业实体,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发展林业产业经济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是当前国内面临的两大难题,而林业建设则是缓解这一局面的有效手段。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对森林资源进行培育和保护,并提高利用率,使其多种效益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进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就当前而言,林业必须实现产业化,将其作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内容,而且还要符合现代化特点,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减少污染、保护森林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必然要求,也是获取木材资源、推动经济进步的有效手段。林业的生态效益极为关键,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只重经济不重生态的做法必将带来严重损失。所以必须协调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才能在林区林农经济发展中,真正使林业的发展成为生态和经济共同发展的促成动力。

2 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策略

2.1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首先,需要全面认识到林业的经济价值及生态价值,认识到两者的相互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生态效益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如果其在销售中,能够赢得消费者很大程度的青睐,就会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其次,需要充分认识到森林资源的有限性,而且在认识到其有限性的同时,需要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率,这直接关系到林农的收益问题,鉴于这些方面的原因,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发展林业产业的必要性,坚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另外,为了实现林业和林业产业发展,需要做好宣传,引导林农改变传统单一的砍伐和粗加工的经营方式。加大财政投入,将林业产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的内容纳入经济建设和发展项目中,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农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运用科学技术,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展林业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相信科学,依靠科技手段,严格按照科学技术的规律对林业进行管理、控制和养护。首先,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核心的发展体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方法,加强对林业的病虫害管理,促进林业发展的可持续化和现代化。其次,要严格按照自然发展规律,按照科学研究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生产,尊重客观事实。在认清客观现实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林业的研究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研究;利用现代化的新科技手段培育树种,提高树种的成活率及生长质量;努力研究和培育适应林区生长的物种,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林产经济;充分利用新技术在林业和林业产业的深加工上下工夫,获得林业生产的再创造性经济收益[1]。

2.3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2]

林业的整体经济结构会对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对林业经济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调整,可以优化林业的经济结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这不仅能够实现其良好的发展势头,另外还能够为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将林业的发展作为第一产业的时候,其导向是市场需求,加强对短期内工业原料林、特优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的建设;将其作为第二产业时,需要强化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从而促进低层次原料的加工转向高层次综合的高精深加工;在第三产业方面,必须全面加强生态林业、种植业、养植业与花卉旅游业的结合,共同发展。重点加强对生产布局的调整,充分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作用,让先进的产业充分发展,淘汰掉落后的产业,对传统产业加以改进,使其在当今市场中具有更加优质的适应能力。另外,需要做好全面的市场调查,充分了解市场动向及市场需要,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对自身进行调整,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实现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 发展林业产业经济,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林业产业发展作为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发展林业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林农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力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林场(圃)改革步伐,将场办社会分离出来,纳入公益事业。规范森林资源流转,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广泛吸引和利用域外资金开展产业基地建设、促进龙头企业发展、推动森林旅游开发,以多元化、多渠道、多主体投资方式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实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同步协调发展。一是稳定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抓好苗木花卉产业,扩建生产基地,建立交易市场,提升营销能力。抓好油茶产业和竹产业。抓好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产业等,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特色产业。二是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抓好森林食品和森林旅游的开发。加强林下产业与市场的对接,农户与龙头企业的连接,积极稳妥地扩大示范点建设,努力提高林地生产力的立体复合经营和生态循环经济水平。三是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扶强扶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培育和引进上规模、有潜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林下和林产经济龙头企业,着力抓好林业龙头企业和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不断增强企业和合作社的辐射力、带动力。四是不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激发广大林农和各种社会力量投身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实现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林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走多元化林业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和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发展林业经济,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稳定推进特色产业、林下经济和林业产业化发展等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实现整体生态的良好发展与运行,而且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在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加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实现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实施战略

一、树立全面的绿色理念

一方面要全面加强宣传力度。宣传要涵盖社会和经济的不同领域,经济活动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不同环节。宣传的对象要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众等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主体。绿色理念是近几年来新兴的理念,影响范围比较狭小,在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加强宣传,有利于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利用学校的传播教育功能,把绿色价值理念根植于祖国的未来之中,使之从小树立绿色价值观,长大后能够践行绿色理念。加强政府的导向作用,政府采购产品和服务时要采购绿色产品和服务,以此鼓励企业走节约生产、清洁生产的道路,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改进人类生产方式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引导公众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形成绿色消费模式。通过对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引导公众购买绿色产品,改变不良的消费习惯,利用社会公众对绿色经济的监督功能,倡导绿色消费,形成绿色消费模式。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影响作用,公众的绿色消费有利于企业进行绿色生产。进而促进整个绿色经济的发展。

二、制定发展绿色经济的实施战略

推进绿色经济的顶层设计,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绿色经济的实施战略。加快绿色经济实施战略的制定步伐,进一步明确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推进绿色经济的先行试点工作,建立绿色经济的示范点。在立法执法、制度建设、市场标准和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绿色经济更多的支持。地方各级政府要转变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绿色经济实施战略。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对本地区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资源浪费。建立既能有效利用资源能源,又能不破坏污染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制定完备的绿色经济实施战略,使绿色经济得到全面发展。绿色经济涵盖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具有覆盖范围广、影响因素多的特点。因此需要国家从全局高度进行统筹规划。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战略制定还相对滞后,没有对产业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不同的地区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在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存在盲目发展绿色经济的问题。有资料显示,我国如今有十几个省市提出要建立新能源基地,或者打算将新能源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有很多城市将风能和太阳能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产业。如此的重复建设将会带来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等问题。因此,首先我们要借鉴国外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依据我国具体国情,制定中长期的发展绿色经济的实施战略,把发展绿色经济与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宏观层面上对绿色经济进行制度设计。其次,要针对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制定不同的实施战略,使发展绿色经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绿色经济是全面发展的经济,所以要在国民经济的不同行业、不同部门都实施“绿色化”。单个行业的“绿色化”只能产生微弱的效应。所有行业、所有部门都实行“绿色化”,能够带来集群效应、规模效应。最后,要统筹地区、行业和部门的发展。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部门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依存的。因此统筹发展能够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提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形成发展绿色经济的合力,共同推进绿色经济发展。

三、推进绿色经济立法工作和标准建设

目前,我国在一些环保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经济领域立法还不完善的问题,为了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绿色经济法律体系,弥补法律法规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不足。针对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出现的不符合绿色经济发展要求的现象,我们要专门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予以规范。在能源使用、资源保护和防治污染等方面,我们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绿色经济具有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我们要制定专门的政策措施对符合绿色经济发展的生产投资消费进行鼓励和支持。人们受到政策鼓励,就有了积极性,这能极大的促进绿色经济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也能激发企业进行技术革新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要制定一套完备的标准体系,从市场准入方面严格控制不符合绿色经济的产品的流通和消费。使绿色产品有统一的标准和行业规范,淘汰不符合绿色经济的产品,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更新换代。

四、推动整个产业朝绿色化方向发展

要加强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朝绿色化方向发展,鼓励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对进行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农户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要把发展重点放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上来。在金融方面也要加大对绿色经济的倾斜力度,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传统产业和绿色新兴产业都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柱。但是传统产业并不就是落后产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产业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必经之路。绿色新兴产业又是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使传统产业和绿色新兴产业协调发展。一方面要推进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进行绿色化改造。对一些传统的高污染产业,诸如煤炭、电力、冶金、钢铁等,要加强技术革新,淘汰落后产能。对重点污染企业要加强升级改造,淘汰落后的技术和设备,采取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少的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要推动绿色新兴产业的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大都处于刚起步阶段,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它们的发展亟需国家政策的支持,我们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此外,我们的一些企业想进行技术革新,但是找不到相应的技术,同时科研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却找不到应用的地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推动整个产业绿色化发展的关键。缺乏技术支持,绿色经济就无从谈起。研究成果得不到有效应用就只能被束之高阁。因此,我们要提高科研成果的转换率我们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的资金投入,同时积极引导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研究机构依据企业需要进行科学研究,这样研究出来的成果就能有效的应用在生产上。企业利用先进的研究成果,推进技术革新,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在市场竞争中也能处于有利地位。

作者:康芳泉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董炳艳,靳乐山.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研究进展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5,2.

[2]李岩,付娟,刘辉.完善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几点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6,4.

[3]刘丽萍.国外的绿色税收制度[J].科学决策,2006,7.

[4]赵重女.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理论界,2005,30.

第8篇:实现经济发展范文

从2013年来看,要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方面为重点,进一步理顺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关系,稳定居民收入预期,优化消费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消费能力和意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需求,增强经济的内生活力与动力。

不断扩大内需是增强经济内生活力与动力的关键,而对促消费和增加投资都有巨大作用的城镇化,应当成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点。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仅为50%左右,距离城镇化完成阶段仍有20多个百分点的差距,城镇化发展空间依然巨大。在2013年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城镇化都将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发挥这一最大潜力的作用时,要避免简单化、粗放式、高耗能、低质量的城镇化倾向,要通过合理规划和积极引导,将城镇化进程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合理把握城镇化的节奏,既要使城镇化进程不影响农业稳定生产大局,又要保证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及时跟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化对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的支持作用。

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现在我们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达到美国的48.5%,人均GDP超过5400多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从先行经济体的实践看,这一时期经济增速既有趋势性回落的要求,也面临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这给宏观调控能力带来了更大的挑战。2012年,针对形势变化,党中央国务院把稳增长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了宏观调控政策的预调微调力度,取得了较好效果。在2013年,要充分利用当前宏观调控政策储备和空间充足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并及时适度予以调整,实现财政货币政策的合理分工和更好配合。一方面,要通过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发挥其在结构和利益调整方面的典型优势,更好地调整政府与企业、政府与个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大对小微企业、低收入群体的财政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加大实体经济系统的资金供应,切实降低各类微观主体的资金成本,进一步理顺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效、更有利、更充分的金融支持。

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实质上反映了数量与质量、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在经济调整时期,更易导致为追求增长速度而有意放慢结构调整的步伐。这种与有质量、有效益发展目标相背离、只是单纯将问题延后的做法,在实践中应坚决予以规避。2013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为实现“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的目标,同时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应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和步伐。具体来说:一是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着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和三高一资行业发展的产业指导;二是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经济效益显着、符合产业政策发展的行业和重大项目给予支持,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三农”产业等的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和提高实体企业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培育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创新驱动模式;三是进一步强化能源资源消费总量控制,形成对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和单纯追求GDP目标的硬性约束,并着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实现能源资源利用的集约化、减量化。

展望2013年,虽然经济运行的挑战犹存、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但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条件依然良好,物质基础和综合优势依然明显。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第9篇:实现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 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问题 低碳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众所周知,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至使全球气候气温逐年上升,呈现出愈演愈列的反弹态势。由此带来的南极冰川溶化问题不容回避。环境问题不仅仅体现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上,也表现在含氟物质的大量排放上,严格控制这些有害气体的排放已经刻不容缓。

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人们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环境保护模 范城市的涌现,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事实依据。通过大量的污染和生态 破坏的教训以及环保模范城市的成功经验,我们在认识上取得了两点重要的收获。

首先,我们认识到,环境与经济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们不是主从关系,而是 并存的关系,特别是经济对环境有着很强的依赖性。环境条件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失去环境的支持,经济就会衰退。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方比环境条件差的地方具有经济发 展的优势。保持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的良性循环,对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关 键性作用。这个认识提升了环境保护的地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由从属关系上升为并列关系。以前人们认为发展是发展,环境是环境,完全是两回事,甚至有人认为两者是对立的。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到两者关系密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已经开始处在同一条直线上,而且距离越来越近。人们甚至开始意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环境保护要与经济发展要并重

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之间的问题是一项重大的历史选择。我们不能因为要保护环境而舍弃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点,也不能因为只追求经济建设而忽略环境变化带给我们的不利因素。高端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已经势不可挡。所以它也必将荡涤整个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环境问题依托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众望所归,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技术革新的问题,能源的优化问题,才能实现当前技术能源的合理配置有效的遏制温度上升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的问题也很多,加强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群众对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如何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至关重要。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占用一定的资源,处理不好,会破坏环境。但就如何处理好这个关系,首先要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无论是稳定问题还是社会发展问题,都需要加强发展。从目前来看,在发展的同时,更应该考虑环境问题,使环境保护能起到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也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直以来,我国始终把环境问题作为关系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民生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环保惠民的理念,以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环境保护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来加以推动,努力让城乡环境更加美好,让人民喝干净的水、呼吸更加清新的空气,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资源环境矛盾也日益凸显。我国各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坚持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内容加以推动,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环境意识明显提升,积极投身和参与环境保护,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根本保障和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按照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最终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家的政府部门,在处理相关问题方面要坚持把服务发展、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检验标准,切实为企业解难,为群众排忧,为基层服务,真正体现出服务的宗旨和理念,落实以人为本、环保惠民的要求,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四、利用高新技术促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一味从自然界索取,必将被大自然所惩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实现高新产品的研发。

能源问题必须摆在首位,煤、石油、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日趋减少,而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对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资源与经济的发展几乎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只有减少开发量,为子孙后代赢得宝贵的发展时间和资源利用。主要的也是减少人为的气体粉尘排放量,使空气质量维持在良好的标准范围。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正逐步向成熟期过渡,前景是非常美好的。

解决环境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污染,这一点相信只要在这些问题上达到绝对的科技含量是能够解决的。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能、地热能、核能等等。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能源必将给我们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并用高新技术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为人类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侯利红.中国环保之父曲格平.中国石化报,2007-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