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范文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精选(九篇)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第1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范文

关键词: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评价体系;DEMATEL;矩阵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1-0082-05

一、问题缘起

MBA教育从1991年至今在中国已经发展了22年,目前有273所大学被授权进行MBA教育培养。随着被授权招生MBA的高校数量增加,MBA如何提升教育质量内涵,以增强各院校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社会、MBA院校和考生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各高校间招生数量、学费等差别化的评判关键。

MBA教指委秘书长仝允桓教授指出:MBA教育发展要注意突破招生瓶颈,保证基本规模,理顺体制机制,建设师资队伍[1]。张跃华(2009)从整体MBA教育现状和问题分析,提出了科学构建评估指标的建议。国辉(2003)在确保MBA教育质量的问题上,提出了构建科学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原则。章达友(2010)从中美MBA教育对比中,提出了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文献梳理表明:在已有的MBA教育研究中,对如何达到MBA评估要求的方法和手段的研究较多而对质量内涵提升进行评价和分析的则较少。对已经颁布的MBA评估指标分析,评估的内容涵盖了MBA培养的过程,评估的分值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侧重点。但从已有的研究文献和目前使用的评估指标分析,问题集中在指标的数量多、部分分值不能判断出关键指标及指标的相互影响关系。这对各个MBA院校发展特色化和差异化的战略,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而言没有帮助。我们还需要深入地对影响MBA教育质量内涵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找出提升质量内涵的关键点,为各MBA院校如何发挥各自特色优势提供方向性建议。

二、MBA教育质量内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需求-供给理论,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决定了MBA院校的有效供给。

从图1可以看出,MBA院校从需求出发进行相关的培养目标设定,应当包含7个要素。本文从“提升MBA教育质量内涵”的视角出发,依据2009年版《中国高校MBA教学合格评估方案》[3],结合上述培养目标及研究生培养过程、环节,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指标、过程指标和输出指标来研究。从目标评价出发,根据目标指标、过程指标、输出指标相结合的评价理念初步构建了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有六个维度、二十二个子因素,从左到右依序编号为F1~F22,具体指标如图2所示:

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共同对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产生影响,理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提升MBA教育质量内涵的基础与前提。

三、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评价体系因素分析模型

DEMATEL(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决策试行与评价实验室)是由美国学者提出运用图论和矩阵工具进行系统因素分析的一种方法,是在深入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直接影响矩阵,并通过矩阵的相关运算,计算出各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以及算出各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从而确定各影响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和在系统中的重要程度。

DEMATEL通常采用的0-4标识,但此数据区间表示各因素间相互影响关系时过于笼统,有失偏颇。为了提高其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本文拟采用更加精确的0-9标志来标识[4]。其中,0表示两个因素之间没有相互影响关系,9表示二者之间具有极强的相互影响关系,因素之间关系的强弱从0至9逐步递增,如此得出直接矩阵Y(因素i对j的影响程度用矩阵中的元素Aij加以表示),将直接影响矩阵Y标准化为X,即对Y每一行的行元素求和,将Y除以最大的行和,公式如下:

X=1max1≤i≤nnj=1AijY

将此矩阵标准化,并据此求出综合影响矩阵T=X(I-X)-1以及每个元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原因度、中心度。同时,也可得出矩阵中各元素所对应的影响因素所属的种类,即其为原因因素或结果因素,影响度与被影响度之差为该元素的原因度。如果原因度大于0,表明该元素对其它因素影响大,称其为原因因素;如果原因度小于0,表明该元素受其它因素影响大,称其为结果因素。

根据上述步骤的计算,可以计算出每个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以此来判断各因素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和与其他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4]。

据此我们提出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如下图3所示:

(一)原因因素分析

由表3可知,课程设置的原因度最大。可见,合理的课程设置有益于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MBA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实现,课程则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及实施过程的统一,是实现MBA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MBA课程设置结构是否合理,课程质量的高低,其实施是否有效,都直接关系到构建MBA人才合理知识结构和培养必备能力素质的实现。因此,是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的最重要的环节。从原因因素分析的因素顺序,对各MBA培养院校的启示是很明显的。如果在有限的能力、精力、财力和资源或其他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依据原因因素的分析顺利,有重点有步骤地逐步提升MBA教育质量内涵,尤其是若依据各自学院的特色和优势,结合原因因素的顺序分析,对提升学院MBA教育质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结果因素分析

结果因素是由于受到别的因素影响从而对MBA教育质量内涵的提升产生影响。因此,应该找出最原始的影响因素来加以改善,从根本上提升MBA教育质量内涵。由表3可知,教学管理是最大的结果因素,高效合理的教学管理为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但这个因素又受到培养目标、教学设施与设备、师生比、人员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通过控制原因因素对教学管理这个因素的影响,保证为MBA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为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服务。对于剩余的结果因素也可作类似的分析,但是最终都归结于原因因素的影响。

(三)各因素的中心度

根据原因结果图中各元素的中心度可以看出,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的关键切入点主要集中在几方面:

1.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这个模式不完全是指现有的全日制和半脱产的时间模式,而更多的是指“贴近实务,注重实践”的培养方式。这个方式区别于以往传统的本科或者其他类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更强调应用性创新,实现从实践中提炼理论,从理论中演绎实践的目的。为达到此目的,科学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MBA教育课程设置的经验,合理设置课程结构与时长、制定适时适校的教学计划,成为提升MBA教育质量内涵的第一步。

2.学生满意度。根据MBA教指委的评估标准,其中学生满意度的评估主要体现在对任课教师的测评和结果反馈。从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这个满意度的测查不能全面涵盖培养的整个环节,而仅仅是课程目标的测查。这就需要各MBA院校,依据自己开展的培养内容,设计更加全面的测查指标,以实现整体满意,从而提升MBA教育质量。

3.教育特色与创新。一个系统能够持续发展,在于系统内充满生机与活力,在于不断实行制度创新,以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5]。从MBA教育的主体特征来看,特色教育主要体现在特定目标人群的选择、特色课程的开发、特定目标人群的不同能力培养等方面[6]。学校作为教育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可以在中心度分析的结果中,从办学定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开发到学员联系等指标方面考虑,找到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特色创新的点,以求突出特色教育的系统化和专业化,从而为MBA目标人群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学习教育。

五、结论

随着MBA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谋求长期生存和发展,MBA教育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各要素进行质量控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对而言,一些要素,如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等的质量控制做得较好,达到了基本的要求;而一些要素,如质量评估、教育特色化和国际化方面,还有待改进和完善。只有各要素的质量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才能从整体上提高MBA的培养质量,从而使我国MBA教育在未来保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仝允桓.认识MBA教育[Z].2010-10-22.

[2]东方慧博.中国MBA现状调查报告[EB/OL].(2007-03-13)[2013-05-06].http://.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高校MBA教学合格评估方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8-41.

[4]段万春,林江珠,孙永河.基于改进DEMATEL方法的云南省社会中介组织健康发展影响因素辨识[J].经济问题探索,2010(8):92.

第2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范文

关键词:教育 内涵式发展 人本 全面 效能

教育内涵发展的概念

内涵是指事物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是事物的质的方面,它回答该事物“是什么”或“什么样”的问题,表示内容和实质。外延是指事物所反映的对象或对象范围,是事物的量的方面,它回答对象“有哪些”或“是哪些”的问题,表示数量和形式。内涵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协调、要素质量优化、素质水平提高、综合实力增强等。教育内涵发展是指教育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在坚持硬件达标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创新制度、改善管理、优化教育结构、调整学校布局、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法、开发和利用教育要素的潜在优势、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共享率和使用率,从而增强学校效能、提高教育质量。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特征

教育从外延扩张走向内涵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自然演进,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反应。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

(一)教育需求的阶段特征

我国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告别了短缺教育阶段。但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充足,今后面临的是需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教育发展进入了“优质教育阶段”,质量问题成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人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即要达到“办好每一所学校,配好每一位校长,关心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积极作用,教育好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放心”。

(二)教育投入的阶段特征

教育工作的重点过去着重抓硬件,经费投入、学校建设、仪器配备等等,解决了“缺保障”的问题,告别了“收费发展”阶段。但区域教育发展水平、个体享受教育机会仍不均衡,当前需要解决教育“保障均衡”的问题,教育发展进入了“均衡、公平”阶段,教育投入和公平问题成为热点问题。

(三)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

解决了“少资源”的问题,告别了“规模扩张”阶段,但办学理念、体制机制、教学方法仍不先进,当前和今后需要解决的是“讲效益”的问题,教育发展进入了“内涵发展”阶段,体制机制问题成为要研究的关键问题。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要由继续保障硬件的同时,着重注重软件建设。即要注重教育思想的更新、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教学的改革以及学校的管理。在提高教育质量上,硬件、软件都重要,并且软件更为重要。要提升教育发展的内涵,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总之,进入新时期,要着重提高质量,转移教育工作重点。教育事业面临着中国崛起、低碳经济、民意社会、时空拉近、转变增长方式的时代特点。特别是在下一个十年,教育需求、教育投入、教育发展都将凸显阶段特征。

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

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有关人士强调“要以内涵发展为导向,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这说明教育的内涵发展,既是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也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内涵发展,当前就是要根据当地教育的发展目标,在现有基础上和各项工作中,进一步协调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内部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突出质量第一意识,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符合教育方针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学校不断提高内部“加工能力”,努力实现几个转变:即从数量扩张为主向质量提升转变;从教育应试向提升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转变;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向“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转变;从自上而下的垂直化管理向发挥每个主体积极主动性的扁平化管理转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人本

内涵发展就是要摆脱外在功利目标的束缚,逐渐向教育本质回归,即回归到发现人、发展人这个使命上来。这里的“人”,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既包括员工,也包括学校管理者,还包括学生家长和社会相关人士。而实现这种回归必须以认识人为基础,以尊重人为前提,认识人是为了发现人,尊重人是为了发展人。人本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目的,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充分发挥校内外各方面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受教育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校教育而言,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服务于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进步,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具有自我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对于学校办学来说,就是要以人才为本, 确认并保证广大教职员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二)全面

第3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范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供给侧 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02

Abstract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o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At present, in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changed radically, and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serious, the higher education also faces the problem of "supply side" reform.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majors and courses, strengthening undergraduate teaching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foundation, deepen teaching reform,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dergraduate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research promote teaching and enhance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level.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supply sid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内涵建设是高等教育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量。所谓内涵建设,本质上来说,最关键的就是两个字“质量”,就是强调要高度重视质量的建设。无论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要来看,还是从大学生就业需要和社会各界对教育服务的要求来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都成为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当务之急。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指隶属省区市地方政府管理、具有显著行业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的高等学校。这类高校中大多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而且这类高校在前几年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下,普遍走了一条以规模求发展的外延式发展之路,导致生源质量、师资队伍、教学实验设施等出现了与学校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进而出现了学生就业难等问题。面对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需要,加强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教学内涵建设,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尤为迫切。

1 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夯实本科教学内涵建设的基础

一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首先,高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优化专业与学科结构。按照协调学科、注重特色、适应市场需要、提高就业率、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以及“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少而精、新而实、博而通”的思路,有步骤的制定本科专业的发展与建设规划,动态调整本校的专业结构。主动完善以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为引领,以支撑学科为辅助,以新兴学科为增长点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类型、结构和层次,从而促进其形成合理的专业布局。其次,要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学科专业特色是高校最关键、最重要的办学特色。经过长期的发展,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部分专业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背景下,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由于资源和财力的限制,要实现发展新突破,就必须保持特色,凝练学科专业方向,保证优势学科在国内或国际上的领先性,并将这种优势转化在专业建设上,以此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当前,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应将特色专业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突破口,尤其是要以部级、省级特色专业和名牌专业为龙头,下大力气抓好特色专业建设,使特色专业更“特”,不断提高特色专业的整体水平,努力使特色专业保持在行业乃至国内外的优势地位,使学校的优势专业更加凸显,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再次,要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在抓好特色专业的同时,也要注重突出其他专业的特色,努力使学校所有专业都能形成具有不同于其他高校的特色,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

二是加强课程内涵建设。课程内涵建设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抓好理论教学质量。理论可以用于指导实践,努力提高理论教学水平,是高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工作。但理论教学不能一味灌输,课程安排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并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与课程的主动参与者。

其次,抓好实践教学工作。实践教学是学生将“知”与“行”合二为一的桥梁,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并能够切实的提高综合能力。地方行业特色高校要不断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各学科与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不断对实习和实训基地进行动态调整,构建系统完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与质量,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精神与创业创新能力。

再次,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地方行业特色高校要不断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叉点,通过寻找两者的结合处,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调一致的教学体系,探索并实施实验教学分段培养,坚持实践锻炼本科四年不断线,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 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本科教学内涵建设的方法

教学改革是本科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教学改革的过程就是使高校的教育教学规律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过程,也是广大师生对高校的教育教学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说白了就是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说白了就是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本科教学内涵建设的方法,重点是要转变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就是要 “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创新;要从“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变到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与兴趣;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也应有所转变,从学生的学习素质、道德素质、合作与交流能力、审美能力、运动与健康水平等方面全面评价,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

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反映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个高等教育根本性的问题,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培养方式、管理制度、评价标准、保障体系等。对于地方行业特色高校而言,如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既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人才的现实需要,更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地方行业特色高校要按照这一要求,结合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实际,从三个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突破将人才培养模式仅仅局限于专业教育的框架,将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实现在素质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模式,确立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从当前社会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需求来看,需要高等学校着力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强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同时也是一个教育过程。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专业教育是在宽口径的学科专业背景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使学生成为具有科学素养、文化底蕴和健全人格的人才,在人才市场中有竞争力,在迎接未来的挑战中更具有发展潜力。因此,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将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逐步建立素质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模式。

二是转变传统的知识论的教学观,要求高校不能将教育过程简单的等同于教学过程,将教学过程简单的等同于认识过程,而是要在育人的过程中,将知识学习过程、科学研究过程、社会实践过程、自我教育过程有机结合,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是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文化素质要求日益提高,高校育人一定要加强人文精神培养,将人文精神融入各科教学与实践课程当中,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并且融入到各类创新创业教学中,并对其进行统筹规划与协调,做出科学的设计与安排,从而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要实现科研教学相互促进,不仅以科研促进教学,还要以教学促进科研,不断提升本科教学内涵建设的水平。高校中,学生科学研究被认为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更高级体验。我们要通过制度变革推动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要建立一种符合教学科研工作规律的评价体系,通过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探究性、启发性教学,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开展探索性、研究性学习、自主实验与创新活动的学习新模式,努力构建一种融教师科研与教学于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衔接,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个体创新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的学术生态环境。

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大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高等学校,不管从事什么专业的教师,都应该做一定的科研工作,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必须兼备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因此,要进一步修订完善科研工作的有关制度和政策,营造更加浓厚的科研工作氛围,通过良好的科研工作氛围加上科学规范的考核激励机制,教育引导、鼓励支持广大教师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能够把科研成果转化,使前沿性的科研成果能够为教材建设和教学实践做出贡献,同时,也要能够把科研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课程上接触到科研工作,把各种科研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当中去,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研爱好与特长,营造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钟秉林.加强科学谋划提高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6(1):21-26.

[2] 王和强等.内涵发展是民办高校的必然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6(8):28-30.

[3] 郭霄鹏.贴近行业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43-44,49.

[4] 郭霄鹏.保持行业办学特色加强学科专业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14):18-20.

[5] 何颖等.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6(7):33-35.

第4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175-02

根据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会议精神,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是: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因此,高等学校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带动高等教育整体实现内涵式发展,推动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的提升。

一、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

一方面从逻辑的角度来说,有“内涵”与“外延”两个概念的区别。所谓的“外延”说的其实就是一个整体概念所包含的针对的对象范围。理念中的“内涵”是指一个整体概念中所包含的事物本质属性的综合,另外一方面就是理念中所提出的“发展”,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意义是从事物的内部因素出发,以事物内部的构造为发展的动力,从而促使事物的长久持续的发展。其中包括的内部因素如协调结构、优化要素、提升质量、提高水平、增强实力等;根据以上的概念辨析,对于高等教育这个范畴来说,依靠大学发展的推动因素与动力到底是外部变化还是内部结构,我们可以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两个部分,即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曾有学者提出“外延式发展”是指通过学校增加学校硬件设施,学校占地面积,学生数量等策略来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发展模式;而“内涵式发展”则是指通过依据高校历史经验,塑造自身特色,调整内部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长久持续发展。总而言之所谓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理念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是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基本目标,以提高和培育核心竞争力为重心,以合理配置内部资源、科学整合内部要素为前进发展动力的自我发展。

二、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理念的基本内容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理念提出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

转变发展理念,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前进,最主要的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跃居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但是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水平并不统一。我国现在所包含三千一百多万学生的二千七百多所大学中,能够进入国际一流大学层次的学校并不多。在国际方面我国的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是论文的被引用数仅仅是世界第七。从往年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部分高校的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还是需要改进的;从国际角度来看,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欧美又掀起了新的一轮提高教育质量浪潮。如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以及美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行动计划,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这些当今高等教育强国的改革新方向。尤其是欧美国家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对高等教育引领创新发展的要求更加紧迫。他们所体现出的共同理念是,加强人才培养与时代变迁的各方位适应,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注重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其中有两个特别现象值得我们重视:一个是欧美国家高等教育把提升在校学生的就业能力确立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向,树立多样性和多元化的质量观。另一个是针对其他国家强化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建立高水平的教育基地。从国际教育发展的这两种趋势可以看出,在全球新一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改革浪潮中,各国都选择了自身的发展重点,各补所短,各急所需。从而也提示我们应该立足实际,转变发展理念,加快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赶超步伐。党中央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理念提出的必由之路是强化特色

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教育特色。它具有独特性、持久性、发展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实践证明,高等学校的发展必须要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只有形成了每个学校发展的特色,才能在同行竞争中凸现出自身的价值,保持永久的生机和活力。但在近十多年的时间里,高校规模不断的扩张。并且各地都存在着学校办学目的和办学结构趋同的现象。部分高校片面向综合性大学靠拢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丢失自己的特色,缺乏自己的个性,最终导致学校的发展停滞、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职业多样化都要求高校培养出有自我特色的学生。无论从学校立足和学校兴盛来说都需要高校树立自己的特色风格;如在国际知名大学中,牛津大学的特色就是导师制;斯坦福大学的特色就是产学研结合;哈佛大学的特色是学分制。同样的,在国内知名大学中,北京大学走的是自由之路、人民大学走的是人文发展的道路、而兰州大学则是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各高校依据自身的历史与经验走内涵式道路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生命力。因此,在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通过强化特色来增强竞争实力,是高校争取到更大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理念提出的必由之路。

(三)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理念提出的内在要求是注重创新

在以往的二十年当中,从国际历史经验中可以发现人们在知识与技术领域取得的巨大突破都表明了科学进步、技术创新和改革是创造社会财富、提高国家竞争优势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源泉和关键动力,而在加速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进程中最重要因素是人类的创造力,也就是要培养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科学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这就不仅仅要求我国教育的目的只是提高公民素质和普及教育,而是把重点要放在培养能创造和能开拓新思想、新成果、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这就更加需要我们转变教育发展理念,坚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最主要的也是人才的竞争,并且新一轮竞争的焦点就是在各国富有科学、技术竞争力和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的比例上。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而言,加大培养各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力度是实现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从我国国家政策上来说,《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就“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问题明确提出了“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按照少而精、高层次、国际化的原则培养”的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我国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任务,也就是说“主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因此,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理念提出的意义

针对我国国情提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理念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形势下,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塑造自己的教育特色,发展内涵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力。另外,中国现代和谐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总量、质量、结构等各方面的要求日趋突出,可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还存在着培养结构不合理,老师与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都不完善,于是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以及现在的培养状况不能供应之间存在着矛盾,并且近几年在求职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学生找不到工作,很多单位招不到人才的现象,这也反映了现代中国社会对高层次人力资源的需求渐渐从以量为主转为以质为主的转变。中国高等教育应该转变思想,适应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理念的要求,注重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科研创新水平,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朝马,等.浙江理工大学内涵式发展战略思考[J].高等教育学刊,2008(1):932-935.

[2]杨德广.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6(1):7-11.

[3]朱志文.对高校办学特色的理性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3(9).61-64.

[4]郝克明.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J].当代教育科学,2004(17):5-10.

第5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范文

关键词: 成人高教;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内涵;特点

收稿日期:2006―01―19

作者简介:罗永彬(1963-),男,汉族,浙江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陈龙根(1952-),男,汉族,浙江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研究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成人高等教育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如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也成为大众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成人高教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新内涵和新特点。

一、成人高教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新内涵

(一)教育质量的新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全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问题,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一个包括高等教育所有主要职责与活动的多层面的概念”。“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系统的组织结构、法定的任务或特定学科的条件和标准”。由此可知,教育质量“涉及到高等教育所有的主要职能及活动:教学、培训和科研工作的质量,即其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课程的质量以及作为教学和科研之必然结果的学习的质量”。强调“不能仅从不同课程的学术作用上去作狭义的理解。还要对有关学生的质量和基础设施及学术环境的质量等问题予以重视”①。

1.主体要素结构内涵

保证教育质量的结构要素,它是由主体构成要素和必要构成要素两部分组成。主体构成要素,是指高等学校的不同群体在各自的岗位上,参与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系统、各个环节显示的质量,这是成人高校内部质量保证的结构要素,也是保证教育质量的主体结构要素。必要构成要素,是指高等学校以外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体制、政策、机制、市场等外部环境要素的质量,这是必不可少的外部质量保证要素。两者存在着以内为本,内外结合,以外促内,以内应外的内在的联系和质量保证规律。

2.过程要素结构内涵

教育质量是与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个动态的概念,也是与成人高校自身所处的地位,人才培养的层次、目标、规格,以及人才培养过程相联系的一个概念,最终则体现于毕业生进入社会承担相关职业的适应度上。由此可见,教育质量是人才成长的一个积累过程,这个过程涉及高等教育所有的主要职能及活动:涉及成人高校教学、培训、管理和科研等要素的过程质量。其过程的结构要素则由不同阶段的教育过程目标、教育实施过程和过程结果评价、反馈、调整等组成的,由低级向较高级、高级发展的一个全程性过程结构要素体系。

3.内容要素结构内涵

教育质量的内容结构要素,正如以上所述,它是由特定的任务或培养目标决定的。包括了高等教育所有主要职责与活动等多层面的内容,具体而言,高校内部包括相关的行政服务体系、学术组织体系、教学与教学管理体系、学生工作体系的各级各类组织对培养人才工作全过程的服务质量,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高校外部则包括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的政策导向、质量监督、检查评估等,人才市场的信息搜集、分析、反馈和促进就业、转换岗位等,以及社会参与、社会评价等的工作质量。

(二)教学质量的新内涵

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和基础,或者说是教育质量的狭义理解、狭义表述。因此,教育质量与教学质量是统一的。

成人高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将体现在所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专业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健康状况的养成上,或者说最终反映在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能在多大程度上适应社会的需要上。因此,“高等学校培养工作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正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反映②,也是教学质量的本质反映。

教学质量的新内涵集中体现在:(1)它是成人高校整体工作质量或者说是成人高校系统管理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是教师群体进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专业学术研究,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并与教学对象的实际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综合体现;(3)是学生群体的基础、个性、爱好和学习自主性、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程度的综合表现;(4)是教学管理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提供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教学服务,创造相应学习环境和条件等工作质量的综合作用结果;(5)是成人高校为社会服务提供的主要“产品”,也是它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功能的集中表现。由此可见,教学质量的内涵与教育质量的内涵具有同一性。

二、成人高教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质量保障体系“是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所有要素的集合”③。即是说把保障质量的诸多要素――人员、资源、管理、业务技术等要素根据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组织起来,使之为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而互相配合、努力工作的一个动态工作体系。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亦然。它的内涵决定于保障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按照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方针和目标,将成人高校学校内部和外部诸多要素有机地组合,形成一个能够保障教学质量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体系。具体而言,其内容构成如下:

(一)外部保障体系

基于成人高校外部因素涉及经济、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带来的产业现代化、信息化、知识化的快速发展,驱动了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人才需求的专业结构、素质结构的不断变化, 促进了社会人员快速增长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等。这些外部因素对教学质量方针和目标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建立与之相对接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首要的。包括建立学习、认识和实施政府颁布的有关政策法令、发展方针、规章制度等宏观导向、约束、保障和评价体系;掌握人才市场对成人高校培养的人才需求量与质的动态信息,毕业生进入市场反馈的量与质的有关信息,以及分析、调整教学质量目标等工作体系;接受社会对成人高校的需求信息和社会评估等工作体系与成人高校外部方针、政策、规范、法规、制度、程序、规范、环境、相应的运行机制等宏观体系相对接的组织和机制保障体系。

(二)内部保障体系

成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和核心部分。也是成人高校内部系统诸多构成要素的质量保障和诸多工作环境质量保障的综合表现。具体而言,主要包括:(1)组织质量保障。系指学校行政组织系统、教学和学科组织系统、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系统、生活管理和服务工作系统等提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2)教学质量目标和质量评价体系。系指专业设置质量、新生录取质量、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方案、课程模块、课程要求、课时教学要求、教学工作程序和规范、教学资源指标、学生学习规范、其他教学文件、教学实践基地与实验设施、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毕业生就业质量等质量保障体系。(3)人员质量保障体系。人员质量保障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特别是教师的质量保障和学生的质量保障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重中之重。当然管理人员队伍和其他服务人员队伍的质量也是不可忽视的必要条件。必须通过对人员的考核、聘任、培训、晋升、解聘等途径提供保障。(4)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体系。系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环节、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上述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上述各教学环节的优化、高效的运行机制,不同阶段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等。(5)教学质量观念和方法保障体系。系指ISO质量管理体系的有关理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观、科学发展观、人才培养素质观、优化课程结构观、终身教育观等为导向,确立相应的思想保障以及从高校实际出发,通过深化改革等途径来实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

(一)构成体系性

正如以上所述,成人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由高校的办学观念、内部的相关方针、政策、规范、制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及其运行、教师的学术质量和教学水平、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等构成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国家、社会提供的相关方针、政策、法规、程序、规范、信息和相应的运行机制等宏观质量要素构成的高校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所组成,从而鲜明地表现出构成体系性的特点。

(二)质量保障性

教学质量既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命线,就必须将保障教学质量作为成人高等学校的第一追求。人才培养是一个过程,教学质量既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最后结果――毕业生服务社会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上,也表现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和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工作质量上。只有不断提高教学过程和服务过程的质量,相辅相成,教学过程质量才有保障,进而保障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从而,在目标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三个层面上形成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质量保障性特点。

(三)全员参与性

人才培养是成人高校的基本任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由领导、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组织体系,教师、教学服务人员和学生组成的教学体系,以及其他人员组成的服务体系,都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在教学质量保障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使教学质量保障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工作质量的综合表现。从而,体现出全员参与性的特点。

(四)过程动态性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质量保障方针、质量目标和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质量保障过程的组织,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的运用,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等,都要依靠各级各类管理人员、教师,以及所有学生或学员在各自的岗位上的积极行动,将各自承担的岗位职责和任务融于实现教学质量目标的过程之中,使质量保障过程成为体现质量目标的过程,并通过质量阶段结果评价及时反馈,对质量目标、质量保障过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如此往复循环,鲜明地显示过程动态性的特点。

(五)不断完善性

教学质量保障需要进行全程性监控,包括过程前置监控、过程实施监控和过程阶段结果监控。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性,产生的知识不断更新,工作性质不断变化,工作岗位不断变动,工作单位不断更换,以及人们职业不断转换,教学对象的需求、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使成人高校内部确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质量标准也处于动态变化中。通过上述的全过程监控,及时反馈和调整,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体现其不断完善性。

(六)形式多样性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质量设计、教学质量保障程序、教师质量保障、学生学习结果质量保障、终身学习质量保障等方面。教学质量设计包含教学质量设计观念、教学质量保障直接目的、教学质量保障的规章制度、教学质量全过程监控等。教学质量保障程序包含建立相应组织机构,确定教学质量目标,制定教学质量保障计划,实施教学质量保障计划,进行教学质量考核等。教师质量保障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之处,需要通过试用、聘任、培训、考核、晋升、解聘等来实现。

(七)运行周期性

成人高校培养人才,按学生个体而言,一般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或结业为一个周期。按课程而言,一般从课程授课开始到课程结束为一个周期。对教师和所有工作人员而言,一般从接受聘任始到聘任期满止为一个周期。对学校整个工作运行过程而言,一般以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为一个周期。上述各个周期性活动的过程质量和上下两个周期相互衔接质量与教学质量保障关系密切,不仅决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质量,还决定它运行的周期特性。从而体现其运行周期性特点。

(八)全程服务性

基于教学质量保障活动贯穿于学生或学员从入学到毕业或结业的全部学习活动和生活过程之中,同时也贯穿于教师和每一个工作人员从聘任到离任的全部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过程之中。因而成人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活动既是一个全程性管理活动,也是一个全程性的服务活动。从而鲜明地表现出它的全程服务性的特点。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 2004.

②王冀生.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0, (1).

第6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范文

1.1素质的涵义、结构

素质教育是我国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研究素质教育必然涉及到素质这个问题,因为人的素质是作为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其狭义的素质概念是指人生来就具有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特别是脑的特性,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在素质教育的研究中,关于素质概念的理解,在内涵和外延上都突破了狭义的素质的概念。在素质的内涵上不再局限先天的遗传的生理素质,而且包括后天的素质,在外延上既可指个体素质,也可以指群体的质量或性质。概括地说,广义的素质包括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指在先天的生理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从而在后天获得的相对稳定的属性。根据素质的涵义和人的身心活动特点,笔者把人的素质基本结构划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个层次。生理素质包括体质、体格、神经系统、脑、感觉器官、运动器官、本能、潜能、体能等。心理素质包括认知、需要、动机、气质、性格、自我意识和个性等品质。社会素质包括科学、道德、审美和社会生存等素质。上述关于素质的概念和素质结构的观点,是现代素质观,成为素质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1.2素质教育的涵义和内容

我们分析了素质的概念和基本结构以后,就有可能进一步对素质教育作深人的研究。由于素质教育是作为应试教育相对立的概念提出来的,因此,必须对应试教育的涵义与特征作出解释。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着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我们把这种倾向叫应试教育。学校体育的应试教育主要反映在重视以参加比赛为主的校运动队训练,忽视大多数学生的体育教育,我们把它称为“应赛教育”近些年我国为r克服应试教育积极采取措施,实行把体育作为升学考试的科目,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积极进行练习,但仅局限在考什么练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应试教育”又应运而生了面对这一问题不能不令人思考,什么是素质教育,它的涵义和内容是什么,学校体育如何进行素质教育任何科学研究,最基础的工作是对研究对象的木质作出概括,提出界定素质教育早在80年代就已出现、并广泛地被人们使用,但对这一概念的涵义的认识却是多种多样究竟如何对素质教育的概念作出科学的界定.成为素质教育研究的关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涵义作了明确的界定,即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木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反映。根据上述概念的界定和多年来对素质教育研究的成果,可以概括出素质教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二是从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从人的共性与差异性特点考虑,促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和素质教育概念的科学界定及其基本特征的揭示,为我们研究素质教育的内容提供了前提条件。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技能素质和社会素质的教育。以上素质教育概念、特征和内容的明确,为我们研究和实施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2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更新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观念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观念上的一场变革,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前提。我国自从1903年公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并设置体操科以来到现在为止的近百年间,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观念经过了六次较大的变革。20世纪初期军国民主义体育教育思想从日本出人我国,并伴随着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在我国学校得到广泛推广。体育课主要以传授兵式体操为主。192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壬戌学制”,宣布废除军国主义教育,由欧美的自然体育取代兵式体操,并把学校的体操科正式改为体育科。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以儿童为中心,提倡民主、自然的体育教育,主张体育即生活,强调体育的科学化、教育化,体育教学的个体化,体育教学环境的自然化,体育内容的游戏化,以自然的运动为手段,培养学生民主自由的人格。这在我国学校体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治的原因,我国学校体育对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全面否定,学习引进了前苏联的以掌握技能为主的体育教育思想,一直到70年代我国学校体育主要是以“三基,’教学为主,以竞技运动为中心。虽然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方面有所收获,但对增强全体学生体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在70年代后期有人提出学校体育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质教育”的观点,并在学校体育中得以实施。但由于体质教育把学生作为纯生物体强调身体训练,忽视心理和社会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产生喜欢运动而厌烦上体育课的倾向。

随着教育和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80年代学校体育由体质教育向注重学生身、心、群全面发展的“三维体育观”演进,并在80年代后期从日本学习、引进了愉快体育的思想。愉快体育是在日本“新学力观”指导下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根据美国卡尔•路易斯1938年提出的游戏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把握运动的特性,运用不同的运动方式满足学生对运动的需求。日本学校体育经过十几年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过份强调学生的娱乐性而导致运动能力的普遍下降,这一问题已引起日本教育界的关注。我国学校中的愉快体育教学到目前为止人们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模仿,还没有从理论到实践上把握愉快体育的内涵和本质,很多地方的愉快体育教学变成了放任教学,难以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我国学校体育系统性的、整体性的、实质性的改革。首先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第二是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现代学校体育教育观,学校体育必须冲破以竞技运动为中心和片面追求金牌的模式,力争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健身活动。这既是我国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所要求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所要求的。第三是树豆终身体育观,重视培养学生体育态度、兴趣、习惯和体育实践能力,使学生终身享受体育的乐趣。第四是树立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观念,家庭和社会要担负起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责任,形成以学校为主,以家庭和社会为辅的一体化体育教育模式。

2.2把健康教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我国学生的健康状况仍令人忧虑。据调查统计,营养不良和低体重学生达32.6%,超重和肥胖学生达7.3%,小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特别是心理障碍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另据上海市调查统计,中小学生心理发病率达15.04%。如何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之中,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这既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应完成的重要任务,也是新世纪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者应努力探索的新课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健康标准,一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新的健康标准的提出,正在带动学校体育卫生观念与功能的转变,原有单纯注重大肌肉活动量,增强体质和提高竞技水平的办法,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更不能激发和满足全体学生参与体育和健身活动的需求。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新的健康教育观,并积极进行健康教育的各项实验,把先进的知识、技术、经验和成果迅速地引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尽快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2.3重视培养学生体育学科能力

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一个人的素质水平,实际上是他的能力结构效能的综合反映。在素质教育中寻求最佳的知识结构,实现最佳的能力结构,是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近些年国外对学生基础学力的要求和评价有了重大变化,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提到第一重要的地位,把知识、技能、理解退后到末位。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等之前,必须以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为前提。这种基础学力观的排列顺序是同教学流程相吻合的。首先必须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展开思考和判断,并在这个过程中主动练习、掌握各种技能,最后达到认识和理解。通过无数次的循环,学习水平不断提高,以至上升到相当高级的程度,从而使学生由过去的“学会”变成“会学”。当然,过于强调体育兴趣、态度的培养而忽视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就会导致学生运动能力的下降。因此,学习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有机的结合,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体育学科能力主要包括主动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体育运动实践能力等。体育运动实践能力包括基本活动能力、锻炼能力、体育娱乐能力和体育欣赏能力等。培养学生体育学科能力,是学校体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不应局限在体育教学,也应在课外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全方位中进行。

2.4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树立起新的思想观念之后,必须要有一整套教育措施和方法予以保证。

首先是要构建新的学校体育与保健课程体系。依据国际上普遍遵循的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则,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为:小学低年级阶段以运动教育为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要对运动教材进行加工,使其游戏化,通过各种游戏使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小学高年级阶段以目标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通过运动实践体验到实现目标的愉悦,逐渐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爱好和基本活动能力。中学阶段逐步实行选修课程,并随着年级的提高逐渐扩大选修的范围。强调问题解决学习、自主学习和系统学习,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我健身的知识、意识与能力,使之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养成经常锻炼身体和自主运动的习惯。高中阶段以选修课程为主,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点适当扩大选择的运动领域和项目。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和保健的方法,形成自我健身的技能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具有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意识和本领,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第二是更新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现代教育要求学校体育的教材力争做到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趣味性与系统性的统一。重点是研究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的问题。

第三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现代学校体育教学,已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立体化的大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由注重掌握技术、技能,向注重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态度、兴趣和习惯的方向转化;由单纯强调运动成绩和达标成绩的学习结果,向强调学习过程转化;注意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自主活动;教师的角色要重新定位,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向以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转化;由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化;体育保健理论课程要由单纯的语言讲授,向运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教学转化,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和自主运动。

第四是评价方法。学校体育素质教育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监控体系,在评价内容上要改变以学生身体素质达标成绩的单维性评价,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多维性评价;变注重学生运动成绩的结果评价,为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实行学生素质发展综合记录。在评价的方法上,要做到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特别是被评对象积极参与评价,这是评价科学性的重要体现。在评价方式上,根据体育特点应强调体育运动实践活动是素质评价的有效方式。

第7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范文

关键词:远程开放大学;内涵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一、远程开放大学内涵建设的结构体系

2006年教育部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工作基本结束。2007年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会议聚焦开放教育内涵建设,正式拉开了我国远程开放大学以内涵发展为重点,推进开放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序幕。以此为推动,各远程开放教育院校在总结自身办学实践和办学优势的基础上,纷纷提出了各自的内涵建设重点,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收获了丰硕成果。对此,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专业期刊《中国远程教育》多次进行了专题介绍,如《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学校新跨越》等。丰富多彩的实践说明了远程开放大学内涵建设的多样性。

远程开放大学的内涵建设是一个多层面和多维度的结构体系,有学者指出,“内涵建设是一种持续力的培育,其建设内容随着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从开放大学的本质特征和开放教育所处的现阶段来看,目前在内涵建设上应侧重学科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应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电大文化建设。”。有学者认为,“远程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因此远程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所把握的要素也不同。远程高等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基础层、支撑层和保障层三个层次以及相应的要素。因此,远程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也应围绕这些要素来开展”。基础层包括技术平台和教学资源,支撑层指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保障层包括管理和监控。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远程开放大学内涵建设的认识与把握,对远程开放大学内涵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远程开放大学的内涵建设,就是指围绕远程开放大学的本质属性,遵循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在教育资源投入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各项能力建设和质量建设,开发和利用学校的潜在优势和现有资源,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其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根本在于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一)管理体系建设

指远程开放大学的管理者为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通过建立和健全自身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优化学校办学资源,调动学校一切人、财、物、时间等力量,调动全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学校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

(二)教学体系建设

指远程开放大学根据我国远程教育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管理各要素合理组合的结构形式。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管理与评价等内容。远程教学体系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开放性教学系统,其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现代教学方式,具有时空不限,多向交互等特点。

(三)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一般是指远程开放大学根据远程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为远程学习者提供的包括多种媒体学习资料,多种学习指导、辅导,多种学习设施和手段等的以全程、全天候、全员、全方位为特征的助学服务,旨在帮助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业,达到培养目标要求。远程教育教与学相对分离的特点决定了学习支持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需要建立统一的技术支撑平台,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远程服务;提供动机激发、问题解答、形成性评价、组织交流与协作,以及心理咨询等学习支持服务;提供标准化的学习场所、优质快捷的资源传输、周到细致的学习过程指导以及创建优良的学习环境等。

(四)质量监督体系建设

质量是内涵建设的根本,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抓内涵建设必须要确立质量为本的观念,贯彻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观念。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监督体系包括宏观的对整个教育系统的监控和微观的教学各个环节的监督和评价。包括由政府和社会为主的外部监督和以学校为主的内部监督体系。

(五)文化体系建设

远程开放大学文化是全国电大系统在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由师生员工创造、传承、积累和共享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等。物质文化,是学校中人的活动、体现一种精神价值的物质群,如校园内的建筑、绿化、美化,也包括各种媒体信息技术;制度文化是指由各种规章、条令、程序所组成的条文及其执行系统;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是指远程教育师生员工所信奉的价值观念,这种信念成为学校组织成员的精神支柱,是他们行动的指导原则。

二、远程开放大学内涵建设的关键点

(一)管理体系改革

远程开放大学的管理体系改革应有开放大学的特色。从宏观方面来看,主要是系统如何管理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大系统无论是职能还是办学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身取得跨越发展的同时,也因为受到机制、体制等因素影响,产生了许多较深层次的问题。系统一度是电大的优势,然而随着开放教育的深入发展,电大系统运作与各省级电大自身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尽管电大目前还是以系统的方式在运作,但是系统已经出现一些不稳定因素。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是其中的两个关键要素之一。

从微观方面来看,主要是各远程开放大学自身如何有效管理的问题。电大多年来沿用了普通高校的机构设置、人员考评及管理制度等,尚没有形成有开放大学特色的管理体系。远程开放大学应从管理制度、机构设置、教师工作量标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推行特色管理,解决管理难题。应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建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及开拓性较强的管理队伍体系,按照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模式,建立稳定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二)教学体系改革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远程开放大学是一所面向社会所有成人,以“宽进”为特点,没有严格入学限制的大学。学生来自各行各业,经历和学习基础都差别很大,再加上工学矛盾等给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增大了难度。目前一些教学改革和模式探索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材、教法直接套用在开放大学的学生身上。

远程开放大学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学生实际情况,调整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职业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和课程设置、课程及资源建设、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为导向,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的特点及发展需要、学习者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灵活地设置专业和课程,增强专业和课程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方式,与企业、行业界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结合,促进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有机衔接。以更为先进的理念和独到的视觉,创新课程建设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适应学习者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需要。提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从素质、理论、实践等多方面人手培养,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服务、面授辅导、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培养具有现代化学习观念的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有能力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对知识的探索,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建立健全注册及学籍管理、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过程监控、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现远程开放大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网络远程教学的特点。

(三)支持服务体系改革

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学习支持服务的重要性。因此,建设满足远程学习者需要的支持服务体系日益成为各远程开放大学的着力点。如英国开放大学的工作重点已从课程资源建设转向对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而法国的国家远程教育接待中心(CNED)按照学生是“客户”的服务理念来建立和运行其远程接待系统。我国的部分远程开放大学通过建立学习支持服务部门和远程接待中心,来加强对学习者的支持服务。

远程开放大学在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中应突出服务的全面性、有效性、及时性与个性化。明确对学习者支持服务的范围,包括:对修学专业、选课咨询提供的相关信息、建议和指导,课程学习前的联系,答复学生对一般学习技巧的需求,课程学习中的支持,辅导教师在学生做第一次作业之前提供的帮助,课程学习中期的提前介入支持,职业生涯支持,对考试和课程总结性考试的支持,课程学习结束后的提前介入支持等方面。构建完善的基于网络的学习者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与面授相结合的模式,着力建设规模较大的专业化、职业化、信息化服务团队,加强对学习者的教学互动、及时指导和个性化服务,帮助学习者树立完成学业的信心,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提升专业与职业技能。

(四)质量监督体系改革

质量保证与监控是每个大学内部事务的重中之重,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有赖于完善、持续而严谨的质量监督体系建设。远程开放大学逐步建立与完善了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监督机制、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了质量监督和评估工作,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在质量监督机制方面,多数远程开放大学基本形成了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评估办公室和教学督导组的质量监督组织和运行机制,按照其职能范围分别对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各个环节、教学实施过程等进行监督。远程开放大学应进一步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构成中,更多地吸收校外学科专家和企业行业专家参加,加强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课程设计、课程使用与淘汰、学业检测等方面对教学标准和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的力度。进一步明确教学评估办公室和教学督导组的职能,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等人员,对教学各环节现状和诸多部门执行质量的程度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为制定新方案提供依据,进而形成有效反馈的闭合运行系统。

在质量标准保证和评审体系方面,远程开放大学应适应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形成完整的《远程开放大学教学质量和标准体系》。在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可以建立分委员会或者多个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制订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并对质量措施的执行情况把关。

在定期和不定期的质量监督和评审方面,远程开放大学每年每学期开展了网上教学检查、实践教学检查等专项教学检查工作,并每年年终开展年报年检工作,同时还接受教育部组织的对远程开放大学系统的评估。远程开放大学应从学校和学科专业两个层面双管齐下来完善内部评审工作,明确两个层面评审的时间、程序和范围,将质量监督和评审落到实处。调查与收集来自于学生和辅导教师的反馈数据,为改进课程设计、开发和传播过程,完善学生支持服务体系提供有用信息。重视对反馈数据的分析和审读,有助于远程开放大学了解自己在教学、学生服务、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加以改进。

第8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范文

内涵式高职教育的发展一般来说有其自身的涵义,通常来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就是再最短的时间内将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凸显出来,这就需要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和政府部门加大高职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通过质量的提高加强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高职院校做好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深入的来讲,就是要培养一种内涵式发展得特有文化氛围,做好办学理念的培养和坚持,使得高职教育体现出一种特有的文化属性并带给所有的高职生一种自豪的文化感受。这需要在培养人才上要严格要求达到相关目标的规定。高职院校要做好改革和完善的决心,不能因外界的行动所动摇。

二、加强优势专业建设,以此为推手做好内涵式高职教育

专业是高职教育的基点,是办学的主要内容。内涵式教育的发展必须要以优势专业的建设与加强为主要任务,把内涵建设的基点放在专业层面是正确而科学的选择。深入来讲就是要加强推动一批优势专业的建设来促进内涵式教育理念的深入,为高职教育的质量提升助一臂之力,同时为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首先必须要有优势专业的建设目标,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并根据周围市场需求做好优势专业的正确定位。优势专业必须是一门有潜力的职业,能够有较长时间的市场需求,并且要完善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不仅师资队伍要落实完善,相关的办学条件也有完备,并且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教学,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影响。作为对于机械类和建筑类专业需求比较广泛的地区,我们可以加强金属材料、建筑工程、环境化学、机械自动化和电子专业的开设与完善,作为优势专业加强。其次对于优势专业的开设院校要与相关的政府支持部门做好一个优势专业建设的规划,做好优势专业的建设标准和相关支持办法。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根据区域的市场特点做好相关部门的协助工作,尤其多个高职院校并存的情况下,主管部门要做好相关专业的分工,推动每个高职院校的哦偶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并且中间可以互补互助。再次任何专业的开展与建设都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专业建设要做为内涵式发展的重点。做好专业建设的办学机制,并且要有培养不同层次专业人才的办学方案,做到有特色的先进性教学。同时专业开展的过程中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和理念的传达到到位,其中最重要要吸收高素质的师资力量。高职院校中必须要办成有特色的龙头优势专业,以带动相关专业的设置,提升社会影响力。最后优势专业的开展也要加强创新探索任务的开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没有明确目标的摸索阶段,有了一定目标的探索阶段,推进大众化的规模发展阶段和专科层次的内涵建设阶段,目前处于按照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要求,加强以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的内涵建设阶段。

三、小结

第9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范文

关键词:办学理念;特色内涵;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21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9.139

理念是行动的导向,办学理念是学校科学健康发展的行动指南。办学理念通俗地讲就是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办学理念即一所学校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它包含了办学思想、价值取向、培养目标、教育策略、行动准则等,并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符号。广义地讲,学校的每一处工作、每一个行动和每一个细节方面都体现着办学思想,影响着学校的科学发展。

一、明确办学思想,体现价值取向

天津一中的办学理论是“培养合格的人才”,上海闸北八中是“帮助每个学生成功”,北京十一学校的是“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发展”……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应该体现出先导性和先进性,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每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都要有符合实际校情的特色,要突出重点解决的问题,体现学校的整体价值取向,学校的整体重心工作都要向着办学理念去努力和迈进。

二、加强理论研究,提升科研水平

学校办学理念的形成如果离开了文化建设,都会显得粗浅单调而难以持久。体现现代办学理念,就是要把先进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当中,这就需要有一支爱岗敬业、专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科研来带动理论与实践的提升,通过理论的完善和提升来指导学校的实践工作,进而体现学校的先进办学理念。

学校要制定出符合学校办学理念的工作计划,指导教师要按照办学理念制定教师工作计划,学校的工作和活动要紧紧围绕计划开展。学校的教育科研活动要体现出具体的办学理念,从理论学习、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合作教学等方面都要有所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目标,要高于现状,给教师以适度的挑战,不断达到预定的目标。

三、拓展育人途径,促进全面发展

学校办学理念的最终落脚点应该体现在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发展上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国家所需,是人民的期待。学校办学理念必须以人为本,拓展育人渠道,促进全面发展。

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摒弃“无效、低效、负效”的行为,实施有效教学。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师生的有效活动,让学生经历从会学到自主学习的成长历程,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发展。

开设校本课,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校本课程要着眼于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和个性化作为首要任务,能在课程中体现学校的办学风格和特色,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有效开展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十报告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充分运用评价的导向作用,开展多层次、多类别、全方位的多元评价,才能引导学生在自信中享受成功,在评价中走向成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快乐的发展。学校和教师要真正把教学当作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终极目标。

强化民主意识,创设开放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在民主平等的条件下与学生交流,吸引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新奇的想法,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不墨守成规,不拘于形式,乐于探索,别出心裁,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四、强化过程管理,提升办学水平

过程管理是保证教育教学秩序正常运行的关键,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基础性工作,更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得用科学的管理艺术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作为管理的首要标准,强调“身教重于言教”,带头讲服务、讲奉献,把教学业务水平和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重要的地位,用优良的师德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异的教育质量是一所学校的中心目标。学校要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和“以质量求发展”的观念,把培养人的素质和提高人的综合能力作为质量的首要条件,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学理念必须以活动为载体,集中体现和展示学校的教育过程。学校要通过各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展示平台。通过活动来发展心智、提升兴趣、培养能力,使学校成为社会、家长放心、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抓好过程管理和任务落实。学校工作量大面广,细小的工作不胜枚举,所以应该以务实的态度抓好落实,要精心决策、全面落实才能收到实效。要贯彻办学理念,过程管理可谓是最重要的环节,落脚点不能只看结果,更要看执行的过程。学校事无巨细,不能抓大放小,也不能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好的理念、好的思想,必须要有科学细致的执行系统进行配合,要细化实施步骤,研究操作方法,注重参与过程,避免纸上谈兵、人浮于事。同时还要善于及时进行工作检查和反思,及时进行目标矫正,把办学理念落实到具体化的各项工作中,从而努力开拓创新,不断谋求学校新的发展。

五、培育学校特色,实现内涵发展

培育学校特色、打造教育品牌,促进学校内涵提升,可以使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水平、发展空间及办学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做好教育教学基本工作的同时,以学校特色和内涵作为突破口,才能为学校的办学理论找到发挥作用的渠道,才能通过特色内涵来提升学校的发展动力。学校特色内涵的发展,重点要体现在特色活动与特色课程上来,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陶冶学生情操,发展思维品质,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创新能力作为特色活动和课程实施的教育目标,努力让特色活动及课程成为学校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