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出版物管理实施细则范文

出版物管理实施细则精选(九篇)

出版物管理实施细则

第1篇:出版物管理实施细则范文

关键词:科技类学术图书;项目管理;实践

将项目管理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评价等环节的先进管理方式引入到图书出版,将项目管理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图书出版管理,是健全出版社管理方式,进一步赢得市场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意在通过梳理作者所在的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理工社?”)近年来科技类学术出版的实践与经验,阐释当前科技类学术出版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项目管理运用于科技类学术出版的必要性

科技类学术出版相对于一般图书出版而言有其特殊性。特殊性的内在表现为内容系统性强、专业度高,外在表现为篇幅较长、多分卷分册;由于科技类学术著作多用于指导科研生产实践,因此对编辑要求更为专业和严谨、出版节奏控制更为精准和紧凑。项目管理贯穿于出版活动的始终,是科技类学术著作高水平出版的保证。

1.图书出版选题论证和决策的需要

科技类图书出版选题论证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把经济发展、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作为科技出版的主战场,综合考量科技类选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好的图书不仅内容精良、编校精准、印制精细,还要满足作者的要求、读者的需求和社会的导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技类学术图书选题尤其需要进行深入调研,甚至多次论证,以综合多方因素,使项目的前期策划与科研生产实际需求相契合。项目管理本身在调研和决策环节的科学管理方法使出版的选题论证和决策更为客观、可信。

2.图书出版项目高效有序运行的需要

在当前出版环境下,“逆水行舟,慢进则退,不进则亡”,图书出版项目从前期的选题论证到后期的发行推广再不是“慢工出细活”,而是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效率。

对于科技类学术出版而言,高效有序的出版节奏显得尤为重要。更快速准确地领会作者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科研经验对于读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项目管理在计划和实施环节的科学管理方法确保了图书出版项目运行的高效、有序。

3.图书效益跟踪的需要

在运营阶段,需对出版项目实际出版情况与预期目标进行差异分析、比对和及时修正。用项目管理的方法使科技类学术出版项目成为既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讲效率的出版活动,通过闭环控制出版全流程,客观分析出版项目与策划初衷的差异,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针对出版规律和出版项目实际探寻出一条适合科技类学术出版的规律,并指导后续项目。

二、出版社项目管理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的构建

出版社承担的出版任务由多个出版项目组成,出版社层面的项目管理主要包括出版社机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财务核算、分配方式、出版流程管理等。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仅论述单个重点出版项目和多个出版项目并行中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的构建。

1.单个重点出版项目运行注重过程管理

对于单个重点出版项目,出版社项目管理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确立的前提是确保这一出版项目的出版预期与出版社的战略目标一致。科技类的大学出版社多是小而特、小而专、小而精的特色出版社,需将自身定位为服务于相关院校的教学科研,以专业和特色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单个重点出版项目必然服从于、服务于、助力于出版社的特色出版,管理方法上应建立健全《图书质量管理制度》《印刷管理制度》《发行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出版进度安排和进度控制细则》等,注重过程管理,提高单品种效益。

在单个项目管理中,主要由一名执行负责人组织、协调各部门,相关部门指定一名专人负责项目相关的业务,配合、协助执行负责人完成项目。由以上人员组建项目组,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结项。

2.多个出版项目并行注重协调管理

项目组合管理为多个出版项目并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方法。如果说单个项目的推进是战术性的,那么项目组合管理就是战略性的,是在企业发展战略指导下运作多个并行出版项目。并行运作的项目常常因进度、人力资源分配、营销等发生冲突,因此建立多项目协调管理机制,在出版流程中采取不同出版项目采用不同进度控制的方法进行管理。如项目在立项初期确立不同的定位;专业对口编辑优先入选项目的编审校团队;对科技类图书、学术类图书适当增加编校次数;设置生产调度岗位,在多个项目发生冲突时,按照项目重要程度和出版进度要求确定项目的优先级别,用以分配公共资源等。

多个出版项目并行时,其核心工作将转移到出版企业层面的协调和管理。通常由出版企业生产调度,以项目的结项时间为节点安排各项目的进度,并及时与单个项目的执行负责人协调和沟通,将社内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由于图书的出版进度除由项目执行负责人全面推进外,社内的生产调度和责任编辑独自把控各书的编校进度。当多个出版项目发生资源分配矛盾时,根据项目优先级别实施“错峰”出版。此外,在出版过程中,充分调动责任编辑对于重点出版项目的积极性,在整个项目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项目管理应用于科技类重点学术著作出版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理工社?在科技类学术图书领域承担了众多部级出版项目。如承担了多项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连续四年承担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这些出版项目的高质量实施得益于项目管理在出版实践中的深入应用。

1.建立重点选题论证机制

在选题策划上完善科技类学术重点选题论证机制。学术类重点选题以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始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策划选题内容。这些学术类选题内容精深,通常篇幅较大或者具有多个分册。重点选题论证机制为这类学术类重点选题把脉,从项目管理起始阶段开始就充分分析选题方向,选题实施的重点、难点和存在的各类风险,并提出规避风险的有效方法。重点选题论证机制包括项目基本情况、选题实施条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预测以及风险评估分析等。

2.完善重点项目相关管理制度

针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和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理工社?制定并完善了相关项目管理制度。

由社领导牵头,社长办公室、总编办公室、学术出版中心、编校中心、财务部、质检部、印制部结合理工社?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国家出版基金财务管理办法》《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重点出版项目财务管理实施细则》《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重点出版物(图书、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出版工作管理规定》《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进度安排和进度控制细则》等制度,这些管理制度的制定保障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在理工社?的有序进行、规范运行和高水平执行。此外,理工社?成立了“重点项目领导小组”,监督重点项目工作进度,生产调度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在制度层面和管理层面对重点出版项目做出了有力保障。

3.提升书稿出版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管理水平

在重点项目实施阶段,项目组严格管控图书质量,对编辑校对环节、印刷装订环节严格把关。邀请行业专家做交稿前审查,交稿后除严格按照“三审三校一通读”制度进行书稿编辑校对外,额外增加了两次出版行业专家审读。出版社编校中心抽调骨干编辑对项目进行编辑加工,在付印前交质检部全面检查付印样;图书出版后,质检部还对成书进行全面检查。通过严格落实编辑加工、校对、付印核样、成书检查等制度,确保重点项目的编校质量。

对于出版周期较短的重点项目,出版社重点项目领导小组制定了缜密的进度安排和质量保证办法,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邀请社外出版专家审稿与理工社?编辑校对工作同步进行。虽然增加了校对的工作量,但可以确保编校质量并缩短出版周期。此外,每个编校节点均由专人负责落实交接工作,确保流程的无缝对接。

印制部对重点项目图书进行重点落实。提早对装帧设计方案和工艺措施(覆膜、压凹、UV、烫银)进行可行性分析,做好装帧材料、用纸的采购、入库和保管工作,并根据《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重点出版物(图书、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出版工作管理规定》预排印制周期,图书印装过程指派专人赴印厂校验质量。

4.强化理工社?学术出版品牌

理工社?以“科技传播、文化传承”为历史使命,逐步形成了以数字出版为前瞻,以学术出版为主体,以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出版格局。学术出版中心立足于理工社?科技出版品牌,着力于特色出版,沿着“强地、扬信、拓天”的发展路径,持续开发重点出版项目。重点出版项目发行后信息陆续反馈到项目组,对后续重点选题的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项目管理,理工社?积聚了、凝炼了、出版了一批优质项目。从《飞行模拟器》到《中间弹道学》,从《汽车发动机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到《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丛书》,从《航天发射科学与技术》到《航空航天技术出版工程》,其中部分科技类图书被德国Springer和美国Wiley等国际学术出版机构输出到欧美国家。通过承担这些重点出版项目,理工社?科技类学术出版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品味高端、内容精良的学术出版之路。

理工社?应用项目管理保障了科技类学术出版项目的有序实施,加强了理工社?在项目可行性分析、风险评估、项目计划、进度控制、成本分析和项目团队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社情因地制宜地进行修正,初步探索出了一系列针对重点出版项目的管理经验。在我国科技类出版社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项目管理在出版社中的推广与应用的前景是不可逆转的,理工社?在科技类学术出版上运用项目管理并取得了学术出版的繁荣,再次印证了项目管理应用在出版实践中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林杰,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

参考文献:

[1] 郭华良.出版企业选题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第2篇:出版物管理实施细则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企业发展

电子商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为物流功能集成和物流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分析电子商务支持下的企业物流特点,以及建立宏观和微观双控型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模式,就成为企业面对现代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一、物流业国内与国际发展现状

1991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建立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保税区瞄准了与国际物流服务贸易接轨的方向,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进出口贸易联系,初步形成了三大功能体系,即国际物流的集散、分拨、配送体系,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物流中心。

世界著名物流企业美国的“联邦快递公司”,对货物配置通过电子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和信息自动处理。美国摩托罗拉实行24小时全天候物流管理,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美元,使公司成功实现现代“物流”管理。

上海apec通关系示范系统工程的建立,全球四大物流快递企业,联邦快递(fedx),中外运敦豪(dhl)、联合包裹(ups)、荷兰天地快运(tnt  )入主联合快递中,加速了向中国物流市场的扩张。

我国于1997年,国家批准建立全国库存商品调剂网络中心,目前拥有83家分支机构,123家会员企业。该中心推出七大电子设备模式,形成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库存商品在线交易专网。“全库网”采用的是b2b电子商务模式。虽然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滞后,具体说存在以下问题:

(一)物流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对现代物流在提升运输产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作用认识不足。

(二)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自营物流比例过大,专业物流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模式也制约着物流管理的发展。

(三)我国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制约着物流产业向专业化、一体化方面的发展。

(四)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物流发展要跨越地区和部门的限制,需要统一化、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因而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

(五)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缺乏,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很少。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二、信息化是企业物流发展的基础

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模式创新,合理高效配制物流资源,推动我国信息流、物流、商流合理组合。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利用已有的网络优势,建立能同国内和国际物流网相连结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业化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现代化管理;建立和强化有关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物流信息化管理具体应做到:

(一)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建设宽带网域,提升完善信息交换平台,联合构建电子商务平台。

(二)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控制中心,实现物流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益,提高信息化物流管理水平。

(三)培养一支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同时要调整现有物流管理人员结构和组织结构,对要求从事专业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五)要通过现代化信息建立起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条件,实现物流系统,运送方式,装卸、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和风险,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益,要同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保持一致,要同国际先进物流配置网接轨,做到四化:

1、物流运作系统化

企业物流是一种系统性的经济活动。主要通过物流目标合理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技术一体化来实现。

2、物流服务网络化

电子商务发展要求企业物流不仅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而且还要求物流服务向多样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 

3、物流管理信息化

物流现代管理最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管理来实现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企业物流管理,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拓展业务和市场,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4、物流经营全球化

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了全球商务信息交换能力,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企业要在全球化物流经营上进行战略定位,建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国际化物流新观念,实现物流经营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要建立按照国际化惯例进行物流经营的专门机构,实现物流经营的规模化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

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于1996年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主要包括“电子合同法规”,“电子商务税收法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相关法规的建立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物流法规,即包括“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和“部门法规”的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以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尽快使我国物流业适应中国入世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对物流主体的资格和权益进行规范,制定了物流活动的行为规范,保障了国家对物流运行的干预和监督。目前,中国物流法规基本内容可分为三类:(1)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等。(2)行政法规,包括《公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水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铁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航空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发展国内集装箱运输的通知》等。(3)部分规章,包括《关于商品包装的规定》、《国家物资储备局管理办法》、《铁路货物运输规程》、《公路运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管理规定》、《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等。

通过实施以上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新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经济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小静主编.生产企业供应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2]周元福.对现代物流内涵的再认识[j].经济研究,2005,(4).

[3]刘伟.物流管理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方美琪、钟佳桂: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严冬梅:电子商务物流与配送[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6]杜荣华、刘中、海霞:电子商务与物流[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7]朱桂平、李怀政:物流企业分销网络战略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8]黄小原、卢震: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9]查尔斯.c.波里尔、迈克尔.j.鲍尔:电子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第3篇:出版物管理实施细则范文

[关键词] 难易、大细 循序渐进 注重细节 未雨绸缪

一、道家“大”“小”观及其辨证智慧

“难”与“易”、“大”与“细”是道家辩证法的一对重要范畴。《老子》第六十三章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此章行文虽平易,涵蕴却极丰富。全章围绕着“难”与“易”、“大”与“细”的对立统一,凸显了循序渐进、注重细节、未雨绸缪三重管理哲学的意蕴。

全章以“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为总纲,揭示出“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管理至境。关于“无为”,后世多有以消极、落后名之者,这一误读在近代以来以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缰索绑架老子并给其贴上阶级标签的著述中尤为严重,如冯友兰先生就认为,“《老子》站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主张对于地主阶级政权,于必要时要顺从,以等待时机,反攻过去。”所以,“以退为进”、“逃避现实”是“道家的传统的态度”。甚至庄子的著书立说都是为了“宣扬他的这一套消极颓废的思想”,“用以腐蚀地主阶级及其所统治的群众”。另一种曲解是将老子“无为”理解为权诈之术,如二程及朱熹。今人钱穆在其《老庄通辨・道家政治思想》中,亦把老子定位成一个精于实际打算的大野心家,老子心中之圣人乃“以无私为手段,以成其私为目的”,其“无为”“完全在人事厉害得失上着眼,完全在应付权谋上打算也”这两种误读非惟在思想上曲解了老子的辩证法,更有甚者,险将一人类哲学智慧的瑰宝埋没于偏见的污泥浊水之中。其实,老子的玄思在魏晋时的王弼那里就已得到了正确的诠解。王弼云:“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今人奚侗从道性的角度做了进一步的解说,“道至虚,无为能致虚极,是‘为无为’也;道至静,无事能守静笃,是‘事无事’也;道至淡,无味能安淡泊,是‘味无味’也。”显然,道家辨证智慧的最高境界即道的境界,道性无为,故最高明的管理即“无为而治”。

然则道的形上境界如何落实于现实生活呢?《老子》以“难”与“易”、“大”与“细”的辨证关系为中心,从方法论的层面为我们铺垫了通向“无为而治”的具体道路:第一是循序渐进,“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首先强调的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序”,即先易后难、先细后大的次序,这也是天下事物共同的存在和发展之序。第二是注重细节,即特别关注事物发展链条上的“小”。因为事物的发展壮大皆起自细微,故“小”在道家哲学中具有特别的意义。所谓“大小多少”,按高亨的说法,“‘大小’者,大其小,小而以为大也。‘多少’者,多其少也,少而以为多也。视星星之火,谓将燎原。睹涓涓之水,云将漂邑。即谨小慎微之意。”第三是未雨绸缪,即强调哲学与逻辑意义上的“先”,“先”于事发而为,则不劳事后之为。为在事先,在事物向反面转化之前就防范于未然,这是无为之为。是以,懂得“难易、大小”之道的圣人自始至终不自以为大,不急功近利,故而终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

二、循序渐进的企业发展之道

在风起云涌的当代企业界,大家似乎都在强调抓住机遇,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然则,在道家看来,企业的经营管理、发展壮大和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样,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子》第二十四章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谓踮起脚跟,难以站稳;跨步而行,难以远行。陈鼓应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就是自见、自伐、自矜的譬喻。这些轻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的行径,短暂而不能持久。”所以,只有依据客观条件、合乎客观规律,让事物循序渐进地发展才是自然合理的。一切根据人为的热情和主观的因素来拔苗助长行为都是与通流天下的大道背向而驰的。老子之所以强调无为,就是要消解人为的盲目性、主观性、狂热性。人的本性,喜欢追求“高、大、全”的辉煌,孜孜于想当然的有为;道的本性,却常守虚静柔弱,以“无为”的方式而为;人的本性,好大喜功,追求跨越式的发展速度,却往往事与愿违;道的本性,甘于淡泊,顺应事物自然的发展,却达至“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

循序渐进是道家自然智慧的必然要求。反映在企业管理中,对那些头脑发热的管理者无疑是一记警钟。企业的任何发展战略都不可脱离客观条件与客观实际。跨越式发展不是没有可能,但正如《老子》第二十三所言,“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暴风骤雨式的战略与举措在现实中非但不能持久,而且很容易沦落为一种暴政、一种导致灾难性后果的“”。

白酒企业、曾经的央视标王秦池的衰败正是“”的恶果。真可谓成也标王,败也标王。秦池通过竞争标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还是因为标王,“秦池大厦”又在很快的时间内轰然坍塌。企业发展战略,固然要强调抢抓市场机遇,实现快速发展,可当这种“抢抓”和“跨越”违背了时代要求、超越了客观实际,则必然沦落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市场过客,昙花一现罢了。

《老子》第六十四章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不但要成为我们做人的价值取向,也要成为我们经营企业的行为准则。

三、注重细节的企业经营之道

《老子》第六十四章指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即是说世俗之人常常在事情快接近成功时就失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子做了回答:“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常人办事,一开始皆能谨小慎微,一丝一毫考虑周详;及至接近成功,则不免骄狂懈怠,小节不拘,则终至功亏一篑。注重细节,防微杜渐,这是道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作为细节的“小”何以如此重要呢?其实,这同样是上引“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所蕴涵的第二重含义。《老子》第五十二章曰:“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明”是道家所揭示的得道境界,亦即哲学上的本体境界,象征一种烛微洞幽的无上智慧。“见小曰明”的意思是能察见常人容易忽略的事物细微之处的叫做“明”。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管理者要善于培养自己以小知大、以近知远、见微知著的本领,更多地注重管理中不为人重的细节问题,因为在有序的管理链条中,一个与系统不太协调的小小细节往往可以影响链条的运行,影响全局之“大”,决定事业的得失成败。

《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鲁国之法,鲁人为人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辞不受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受教顺可施后世,非独以适身之行也。今国之富者寡而贫者众,赎而受金,则为不廉;不受金,则不复赎人。自今以来,鲁人不复赎人于诸侯矣。’孔子亦可谓知礼矣。故老子曰:‘见小曰明’。”《齐俗训》述此事而论之曰:“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远。”孔子被赞誉为“明”,就因为他从子贡辞金的行为中洞察到其将要产生的严重负面影响。现代管理,不仅信息量大,而且瞬息万变,多种管理因素纠结在一起,往往牵一发而全身动。管理者要培养自己敏锐的市场反应能力和长远的战略规划能力,就一定要有一种系统的眼光来观察、梳理、思考并重视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细节,要警示自己:企业每一个“大”的成就都源于细节的完美,忽略“小”,就不可以成其“大”;以小知大、以近知远、见微知著,这是现代管理者的必备素质。

四、未雨绸缪的企业危机管理之道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第三重含义即是指未雨绸缪的企业危机管理之道。如上所述,从一般方法论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说明一个循序渐进、注重细节的原则和道理,而且非常富有逻辑与经验的说服力。但道家的辨证智慧并不满足于一般方法论的层次。作为一种管理哲学,《老子》的“难易大细”隐藏着更为深刻和根本的“为于不为,危于不危”的大智慧。道家不仅强调方法论上的“无为”,更追求结果上的“无不为”。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无为”何以导致“无不为”?要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必须超越常识的层次而进入道家的本体境界。碧虚子陈景元说:“图度其始易之时,则于终无难矣;营为于初细之日,则于后无大矣。”圣人无为,非不为也,乃以无为的方式而为;圣人无事,非不事也,却是以无事的方式而事。《老子》第六十四章云:“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意思是为之于始易之时,治之于未乱之前,未雨绸缪,在事情还没有什么苗头的时候就处理好了,当然也就不劳事后的补救了。斯乃无为之为、无事之事也。

当代企业实施危机管理,大多是在危机发生之后,追求“转危为机”的最优化结果,殊不知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危机出现之后的补救,而是通过准确地预见企业可能出现的危机,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危机的到来。这有如中医里的治病养生,其实最好的医治是“治不治”,即一种不使自己生病的智慧。严君平《老子指归》云:“大难之将生也,犹风邪之中人:未然之时,慎之不来;在于皮毛,汤熨去之;入于分理,微箴取之;在于藏府,百药除之;入于骨髓,天地不能忧而造化不能治”。医术真正高明的医生并不是那些能根治疑难杂症的人,而是使疾病消弭于已然之前的人。《冠子》世贤第十六记载,魏王问扁鹊,你们兄弟谁的医术更高明?扁鹊的回答是:“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因为“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所谓治未病,虽然名气无法传出去,但实际上医术最高。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扁鹊本人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只看到他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做手术,故而以为扁鹊医术最高,名气反而响遍全国。扁鹊兄弟的故事无疑为我们的危机管理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事后补救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预防。中国古代有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的寓言,可在市场竞争接近白热化的今天,管理者永远不要做亡羊后的补牢者,一定要补牢于亡羊之前。比尔・盖茨有一句“盛世危言”: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正是这种“离破产只有18个月”的危机感,微软公司才能实施真正成功的危机管理,使危机消泯于无形,发展成为世界最有名的高科技企业。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998年版,第316~318页

[2]钱 穆:老庄通辨.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28,137页

[3]王 弼:老子道德经注.北京:中华书局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老子,1998年版,第115页

[4]奚 侗:老子集解.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159页

[5]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07页

[6]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2页

[7]何 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843页

第4篇:出版物管理实施细则范文

>> 因事成制”:中国新闻法制建设的传统路径 中国新闻法制建设的自由观念屏障 法制建设的基本路径 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对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意义 农村土地制度法制建设的路径选择 因事而异 把握家园沟通的技巧 董必武与新中国的法制建设 试论中国可持续法制建设 安全成产管理中的“三识六制” 菲律宾人质事件的媒体表现及新闻法制建设 《暂行报律》风波与民国初年的新闻法制建设 智利的能源法制建设 农村法制建设的重要探索 试论设计行业的法制建设 聆听法制建设的足音 国外的青少年法制建设 试论企业档案的法制建设 习惯对法制建设的影响 对努尔哈赤法制建设的评析 能源法制建设之发展路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因事成制”:中国新闻法制建设的传统路径 因事成制”:中国新闻法制建设的传统路径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肖燕雄 梁凯")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因事成制”是古代“因势成事”路径的具象化,也是“资相循诱”模型的升级版。事实不仅是法律变革的外在压力,也是法律革新的内在资源。在三个历史时间段上,“因事成制”被证明是我国新闻法制建设路径中的一个优良传统,而且是能够为未来提供启迪意义的一个传统。 关键词:新闻法制;建设路径;传统;“因事成制”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4-0008-03

政治学者在总结奥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中的观点时说,构成一个可有效运转的制度的规则体系应该包括三个层面:价值性规则,如民主、自由;框架性规则,如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细节性规则或情景性规则。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基本上只是在价值和文本的层面上接受着西学知识,没有切合中国实际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生成为制度,即制度中的细节性知识缺乏。基于此,该学者受陈寅恪先生启发,提出主义的西学与中国固有传统“资相循诱”的模型。“循”是因循传统,“诱”是西学诱导传统生成优良规则[1]。这一模型认为,中国传统中也有普适性的价值规则和框架规则,只是缺乏西学的情景性激发和诱导使之明确和彰显。虽然对于构成这一模型内涵的“中国传统”的认识大有争议,但模型的构建本身对于本文的行文思路启发不小。比如,它引导我们去厘清“明确和彰显”传统规则的动态过程是怎样一个过程,即,“诱导”为什么会发生、如何发生等细节性、情景性规则需要我们去填补。故而,笔者在此处继续深入思考,总结了一个法制变革的新模式:“因事成制”模式。“因事成制”就是古代之“因势成事”路径的具象化,也是“资相循诱”模型的升级版。笔者曾经专文论证过,“因事成制”在我国未来新闻法制建设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法理上的可证成性。本文则明确,“因事成制”也是我国新闻法制建设路径中的一个优良传统,而且是能够为未来提供启迪意义的一个传统。

一、研究方法:“回到现场”与“叙事探究”

由陈平原、夏晓虹主编的《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自从2009年出版以来,已有不少书评为之叫好。笔者以为,这本书之所以能够引起共鸣,与其说是它的内容多有新意,不如说是观念、方法上的创新与实践。正是这后一方面,即观念与方法论上的意义,使此书显得与众不同。在该书中,陈平原先生提出的“回到现场”,可以说就是全书的“总纲”,其他的立论、叙述和界说则基本是这一总纲的延伸、发挥与实践。所谓“回到现场”,按照陈平原的解释,就是一种进入历史,进而“触摸历史”的方式,其方法是“关注‘瞬间’、‘私人’与‘感性’,希望从具体而微的角度”,以达到“展现那不大为今人关注的另一种‘五四’风貌的目的”[2]。“回到现场”作为学术阐释的基本前提的同时,本身也是在“触摸历史”。 陈平原在其独立撰写的、稍早于本书出版的著作《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的“导言”里说:所谓“触摸历史”,不外如是借助细节,重建现场;借助文本,钩沉思想;借助个案,呈现进程[3]。研究历史,离不开事件,这就涉及“事大”、“事小”之分。陈平原说,所谓的大与小,“并非指事物本身的体积,而在于其能否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无深入发掘与阐释的可能,以及是否切合自家心境与文化理想”[3]。

后来,有学者在陈平原的论著基础上作了如下总结:研究者只有回到历史现场,才能准确认知和把握研究对象的生成性而非现成性,过程性而非目的性,关联性而非因果性,才能从客观现实而非某一价值判断或理念出发考察、认知和阐释研究对象,才能在现象学层面历史地、现实地、具体地描述和呈现研究对象[4]。按照现象学大师胡塞尔的观点,认识主体之间的共识或知识的普遍性的根据是人的“统觉”、“同感”、“移情”等能力。而人的“统觉”、“同感”、“移情”必须借助于具体对象。如果是对历史的共识或形成历史知识,这个对象就必须是历史事件,我们就需要回到历史现场;如果是对现实的共识或形成现实观念,这个对象就必须是现实事件,我们就需要感同身受这个现场。

新世纪之初,叙事探究作为一种新颖的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首先被应用于教育经验研究,后来被逐渐推广运用于其他学科。它以叙事的方式思考生活,强调走进故事、撰写现场文本。将叙事探究加以系统化的加拿大学者说:“对于我们,叙事是呈现和理解经验最好的方法,经验就是我们所研究的东西。我们叙事地研究经验,因为叙事的思考是经验的一个关键形式,也是撰写和思考经验的关键方法。实际上,叙事的思考是叙事现象的一个部分,或许可以说,叙事的方法是叙事现象的一部分,或者是叙事现象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说,叙事既是社会科学的现象,又是社会科学的方法。[5]”陈向明评论说,叙事探究不是以一个问题开始,而是以一个研究者感到好奇的现象开始;“叙事地思考”即是用一种有着内在意义联系的方式来思考人类的生活经验和叙事探究活动本身[5]。

本文将尝试用叙事探究的方法研究中国新闻法制建设的历史与现实路径,只不过不会像社会学者那样对事件做田野式深描,只求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叙述清楚。在这个寻求本质还原的过程中,在现实观照中,对于特殊事物或事件选取或创造(按照胡塞尔观点,这个事物可以是经验之物,也可以是没有经验的或想象的事物)显得十分重要;在书斋研究中,如何叙述这个事件便处于基础性地位。

二、“因事成制”:我国新闻法制建设中三个历史节点的共性特征

我们先来考察晚清至1949年之前的报刊创办管理制度,其中包括1905年前后、1930年初中期两个时间节点的制度变迁。

这期间的报刊法制主要有七个:1906年的《大清印刷物件专律》、1908年的《大清报律》、1911年的《钦定报律》(刊布时,有些报刊又称之为《修正报律》《修订报律》)、1914年的《报纸条例》、1930年的《出版法》、1931年的《出版法实行细则》、1937年的《修正出版法》。这些法规在创办管理制度方面以批准制为主,只有清末的《大清报律》、《钦定报律》和1930年的《出版法》采用注册登记制。而《出版法》的注册登记制是短命的,第二年(1931)10月7日旋即被《出版法施行细则》详尽地规范为批准制。所以严格说来,只有在清末两报律存在较为宽松的注册登记制,嗣后则被严厉的批准制所取代。《大清报律》之所以采用注册登记制,是因为受了日本1883年的《新闻纸条例》的影响。笔者能见到全文的日本于1909年公布的《新闻纸法》(稍后于《大清报律》、稍前于《钦定报律》),其中第四条就这么规定:“第一次发行10日以前,须将有关事项呈报地方官厅。”

即使同是批准制,也可通过比较看出新闻传播法规由1914年的较开明之管理制度逐步走向30年代较专制之管理制度的变化趋向。清末民初我国立法者取法日本,把新闻纸法与出版法分别制订,互相独立存在。于是1914年既有《出版法》,又有《报纸条例》。该年的《出版法》对图书的出版实行注册登记制,1930年的《出版法》规定在书籍发行时以两份呈送内政部增删,到了1937年的《修正出版法》则对书籍及其他出版品在出版发行时无任何限制。可见对书籍的出版管理呈日趋松懈之势。可是,对报刊的出版管理却不加放松,三个《出版法》对报刊一律实行批准制(笔者把1930年《出版法》的注册登记制视作事实上的批准制,因为有《施行细则》的司法条文限制,但其中又有曲折。详下文)。同时,申请登记手续日益繁难,关卡越来越多,主管登记批准之机构也日趋上层化,审批者权利越来越被强调,分级、分层管理意在严格限制报刊出版。

纵向地比较,只就媒体创办管理制度而言,《大清报律》和《钦定报律》有其不可否认的开明色彩和进步特性。这一开明与进步,乃清末特殊情势与事件促成学习日本所致,细数下来环环紧扣者是:1900年7月20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第二天,慈禧化妆逃出北京。1901年1月,清廷上谕,宣布实行新政。同年8月,返回北京后的慈禧太后为了挽回颓局,宣布更改旧有法制,包括制定“集会言论出版之律”。1904年2月10日,日俄战争爆发。战争的转折点是,1905年5月27日至28日,远道而来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峡同日本联合舰队进行了大规模海战(即对马海战),俄国舰队几乎全军覆没。随后日军又占领了库页岛的一部分。至此,大规模军事行动停止,日本取胜。日本以君主立宪的蕞尔小国战胜俄国那样一个专制大国,给清廷上下以很大的震动。清廷遂于1905年7月决定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当年12月成行。到次年7月21日,五大臣先后回到中国。五大臣回国后提出需要紧急办理的三件事,其中就有:颁布“集会律”、“言论律”、“出版律”,对民众的集会自由、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进行确定和规范。1906年9月1日,在采纳了五大臣的奏章意见的基础上,清廷了预备立宪的上谕,宣布“仿行”。这一年的12月5日,清末立宪派开始结成组织推动君主立宪。1908年8月27日,作为预备立宪的重大成果的《钦定宪法大纲》颁布实施。1908年9月,宣布九年预备立宪,同意成立咨议院和资政院。

综上可见,立宪活动得以展开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1905年的日俄战争。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朝野上下要求制定新闻法制的呼声重新响起,清王朝也决定顺应历史潮流,着手进行近代新闻法制建设,有限度地开放报禁、言禁,给人们创办报刊的自由权利。在这期间,1906年7月或稍后(五大臣刚刚全部回国),《大清印刷物件专律》《报章应守规则》颁发;1907年8月,《报馆暂行条规》施行;1908年3月,直接参考日本报纸法的《大清报律》颁布;1911年1月,《钦定报律》颁行。两件大事――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引发“新政”、日本取得日俄战争胜利导入“仿行”――终于使得近代新闻法制建设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总之,正是这些“不堪”或“讶异”的事件促使晚清王朝放下身段,选派五大臣去“睁眼看世界”,而且眼睛越睁越大,以至于直接参考、移植日本的相关法律,从而在出版管理制度上有了“惊人的一跃”:从《大清印刷物件专律》《报章应守规则》和《报馆暂行条规》的批准制跃上了稍后两个“报律”――《大清报律》和《钦定报律》的注册登记制。

上述七个制度中有三个属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后两个法规的出台与中国国难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行注册登记制的《出版法》于1930年12月16日通过实施,但《出版法实行细则》推至次年10月7日才颁布,它明确,对报刊实行批准制管理。此时,“九一八”事变刚刚过去二十天,严酷的形势催生了严苛的战时舆论管理。1932年1月淞沪之战开战。国民政府在一片慌乱中临时决议迁都洛阳。为了换取舆论的支持,回应国人对言论自由的呼吁,召开国难会议,集思广益将言论自由与《修正出版法》的提案纳入政府的修法工作,放松对舆论的管制。《出版法》于1930年颁布,而1932年初旋即进行修正讨论,从颁布到修正时间很短,个中原因,除了《出版法》本身的不足与舆论的反弹,的确离不开“淞沪之战”这件大事所催迫的政治与军事形势。然而,1932年5月,《淞沪停战协议》的签订解除了政权延续危机之后,搁置对《修正出版法》的讨论,重新颁布《宣传品审查标准》,收紧对舆论的管制。总之,《出版法》作为官方颁布新闻出版的行为规范,其修正始末及对舆论控制的松紧程度基本上与涉及政权的核心事件共同消长。1935年7月12日,紧承《宣传品审查标准》之精神的《修正出版法》经“立法院”多次讨论通过。它与1930年的《出版法》比较,内容管理方面的主要变动有:(1)延续1931年《出版法实行细则》的内容,将注册登记制改为批准制;(2)将主管官署由省级政府下调为县级政府;(3)战时禁载事项中,增加了政治和地方治安两项。对于这种加强新闻管控力度的做法,新闻界表达了强烈的反制行为。南京、江苏、北平、上海等地新闻团体与记者公会纷纷向中政会和国民政府请愿,要求复议《修正出版法》。同时,内部如胡汉民等人也公开批评《修正出版法》。在多方压力下,国民政府不得不对它重新修订。后来,1935年底,日本策划“华北自治运动”、“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卢沟桥事变引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一系列事件使得新闻界与国民政府的关系由冲突转为调适,政府宣布开放言论,新闻界让渡部分权利。《修正出版法》的修订工作重新处于销声匿迹状态。但是,两年以后,政府借机在“七七”事变的第二天(1937年7月8日)让一再难产的、严苛的《修正出版法》终于得以实施。从1930年到1937年,国民政府的《出版法》的建设历程历经波折,仿佛坐过山车一般。期间经历了“九一八事变”、“淞沪之战”、《淞沪停战协议》签订、“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每一个事件都对《出版法》的命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闻法制建设具有与具体时事相俯仰的鲜明特点。于此,还有一个反例可资证明。1947年,由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的《出版法修正草案》是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对出版法进行修正,但是,这一次就没有前一次幸运了,由于一片反对之声,加之又无核心事件能将分裂的人心暂时凝聚起来,所以只好无果而终。

我国新闻法制变革的最近一个案例是2008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以下简称《采访条例》)。但其源头应该追溯到2006年11月1日颁布、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以下简称《采访规定》)。

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以后,全世界的新闻记者、特别是关心中国事务的新闻记者最关注的事项之一是,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实施的外国记者在华采访的待遇将会怎样?亦即,在奥运会这样高度世界化的事件中,中国政府如何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并与世界通例保持一致,这就是《采访规定》的诞生背景和现实要求。在2006年11月1日这一天,各方得到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采访规定》遵循奥林匹克运动会惯例,为外国记者在华采访提供了相应的便利。但是,人们的关注并未到此为止。外国记者担忧,在北京奥运会结束近两月、北京残奥会结束的一个月后,即2008年10月17日《采访规定》自行废止后,他们享受的开放待遇,会不会于这一天戛然而止?如果按照惯行思路前行,“一切又回到从前”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一些怀抱“覆水难收”心理的良善人士从心底里企望,中国政府能够“借坡上驴”地让奥运会时期的《采访规定》成为常态。如,《南方周末》曾经提问:“这个规定将到10月17日为止,你判断中国向外国媒体敞开的大门会不会在奥运后关上?”有关官员答:“《规定》是到17日就结束了,有关部门会出台新的制度衔接上。[6]”果然,2008年10月17日晚,外交部新闻官员举行中外记者会说:10日18日,《采访规定》自行废止的当天,《采访条例》颁布施行。《采访条例》延续了《采访规定》的开放精神和做法。至于三个制度的内容详细比较,因为笔者已有论文论及,故在此不再赘述。

三、历史境遇在现实中的展开:“因事成制”路径的现实生命力

在多事之秋需要法律的快速应变,新闻法亦不例外。乱世之事不再有,但风险社会里的事件变幻无穷。约110年前、80年前、8年前的历史遭遇不可复制,但是,即使“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而温暖一仍其旧,历史事件的本质性意义无疑会在现在和将来得以复现。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风险和变数的社会。风险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个人生活与社会秩序的不确定性。一般认为,风险是“关于某一事件/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发展目标的影响的描述”[7]。风险既来自客观现实,也可能源于现代性的制度和观念。根据吉登斯、贝克等人的观点,“晚期现代性”造成了世界范围内时间与空间的“脱域”,主体间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已转换为主体“无需在场”。于是,在交由专家决定公共生活的年代,一切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就随之而来[8]。

风险社会无疑给法的确定性带来了冲击。法的确定性是相对的,风险是绝对的。风险社会里法的不确定性的功能性诱因在于,法律的滞后性。法律的滞后性造成法律在重大的危机事件中的无能为力。在法治社会里,应对如此重大风险却又必须依靠法律。此时,如果还将法律视作一个封闭的系统、自足的体系,我们要么变得手足无措,要么依赖于行政决断,而这又是与法治精神相违背的。所以,法律需要建立弹性化机制,即,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情势的发展变化,法律为了保持其现实性和生命力,也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和修改。中国学者说,法社会学家卢曼似乎发现了在法律规范和社会现实的边缘存在着“曲径通幽”的门扇,提供了作为规范的法律与作为事实的外部环境互相沟通的线索和津梁[9]。这一“门扇”和“津梁”就是风险事件。所以,“我们有必要把风险管理纳入法学研究的范围内,把所谓风险社会的现实化作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一个前提。[9]”

当今中国社会还是一个同质化程度降低的社会。一方面,社会成员之间生活境况严重分化;另一方面,社会成员的观念多元化、思想活跃化。这两方面的变化导致各阶层、各群体间的社会主张与利益诉求日益复杂,甚至彼此冲突,进而带来中国法治建设很大的复杂性。“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法治理论与知识既难以为当代中国法治现象提供恰当的解说,更难以为当代中国法治实践提供有效的导引,由此而产生了从中国现实出发,进一步审视法治的内在矛盾,探索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应有机理的现实要求。[10]”同质化降低,异质化突现,偶在事件、例外状况成为当前社会里的“常量”,而对于这些新“常量”如何以法制去规范之,是摆在领导者面前的巨大课题。职是之故,应对异质化社会的新闻法制建设的应有机理,有何现实要求?这正是当政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因事成制”思维无疑是这一思考的具体表现,是“再造政治”以主动担责的具体作为。事实不仅是法律变革的外在压力,也是法律革新的内在资源。

第5篇:出版物管理实施细则范文

以群众认可为标准,组织开展宣传发动,注重向周边群众多做宣传;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县城市管理局20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希望大家喜欢!

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城管局以转变理念,创新工作为出发点,坚持全面统筹协调工作,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管理工作水平。深入开展学习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全国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创建”、“XX省优秀管理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狠抓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狠抓管理源头,狠抓重点问题,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形象。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严抓疫情防控工作。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期间XX县城管局挑起重担,全力以赴投入到抗击疫情第一线。

一是对全县小区进行封闭式管理。采取一切措施,密切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小区疫情防控工作。督导物业公司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和公共区域卫生清扫、消毒等工作;指导物业公司设置废弃口罩集中收集箱,按要求处理好废弃口罩,保障物业小区疫情防控落到实处。

二是全面开展清洁消除工作。保洁工作不停止,消杀工作不放松。XX县环卫所XX余名环卫工人,在疫情卫生防护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坚持一线保洁不停止,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全部送至XX县垃圾发电厂无害化处理;对全县主次干道及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消杀。同时,督促、指导XX个镇(场、街道)XX个自然村开展好疫情防控工作。

三是全天候巡查防止人员聚集。利用宣传车在主次干道、社区巡回宣传,利用城区LED广告牌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及相关防控规定,张贴、发放防范疫情的公益彩页5000余张;配合相关部门针对餐饮行业开展大排查,确保了疫情防控期间餐饮行业零营业,确保无聚集性用餐。

(二)强化市容管理工作。疫情过后,全面查纠辖区市容市貌违规行为。共查处流动摊点XXX余处,出店经营XXX余处、占道经营XXX余处;查处违规经营烧烤夜市XXX家;开展学校周边环境整治XX余次;集中整治市容市貌XX次,清除野广告XXX余处;查缺补漏“门前责任区制度”,新签XXXX余户;共张贴XXX余张车辆违法停车告知单;接收和处理各类“三城同创”交办单、“12345”工单、舆情回复、人大代表交办单、县长信箱、市长信箱、省长信箱共计XXX余次。规范广告设置,排查安全隐患。明确广告设置要求,对不规范的落地广告牌、灯箱、过街横幅、布幔广告等进行拆除。

排查镂空字安全隐患XXX处、消防通道隐患排查XX处。为破除城区非机动车乱停乱放“顽疾”,公安部门移交了部分商业街区机动车违法停车处罚权,联合交警部门施划(补划)机动车停车位XXX个,整治城区主次干道及重点区域的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发放《非机动车停放秩序规范停放告知书》X万余份,走访宣传X万余户,张贴宣传单页X万余张;劝导市民规范停放非机动车约X万余次,纠正乱停放非机动车约X万余辆;宣传发动群众近XXX余名。共暂扣乱停乱放非机动车XXX余辆,清理占道停放僵尸车XXX余辆。

(三)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大力实施全国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创建工程。一是全力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置设施工程。督导各镇(场、街道)在选址、建设等环节严格标准的情况下,继续实施垃圾分类处置设施建设,2020年,累计完成XX处设施建设,在建XX处,7月底全部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

二是高效监管垃圾分类运行工作。依托数字化监管平台,对XX处垃圾分类处置设施安装了视频监控器,结合日报表,全面监控各镇(场、街道)垃圾分类收运处置情况,目前,XXX处垃圾分类处置设施运行正常,平均日处理XX吨左右。同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激励各镇(场、街道)每收集XX斤厨余垃圾按照0.0X元的标准奖补。

三是加大推进试点镇垃圾分类工作。督导XX街道、XX镇、XX街道、XX镇、XX镇、XX镇X个省级示点镇切实做好农村垃圾分类工作,补齐短板,查漏补缺,2020年5月份顺利通过了市城管局的现场考核。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一是全面实施“123”建设体系。选取专业施工队伍和监理机构,严把质量和标准,确保建设质量不走样。2020年上半年,推进各镇(场、街道)公厕全部完成选址,1-6月各镇(场、街道)公厕完成建设并已投入使用XXX座。

二是加强公厕运维监管。制作了公厕设施一档案,每天现场查看各镇(场、街道)公厕建设进度、质量情况,并随机抽查建成公厕的开放、保洁情况,有序推进全县农村公厕建设任务,建成公厕基本实现正常使用。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标工程。一是制定指导性文件。先后制定《2020年环境整治达标村提升工程考核办法》、《2020年标准版整治达标村提升工作考核评分细则》、《2020年升级版整治达标村提升工作考核细则》等文件,同时,排定整治节点计划,列出任务清单。二是提升整治标准。将全县XXX个环境整治达标村划分为一级区域、二级区域,一级区域为升级版整治达标村XXX个,

二级区域为标准版整治达标村XXX个。“两带两路”沿线村庄为一级区域升级版整治达标村,即:XXX示范带、XXX示范带、XXX国道(XXX-XXX段)、XXX省道XX段(XX-XX段),其他区域为二级区域标准版整治达标村。

三是强化督查力度。组织3个督查组,每天现场督查,每天通报,督促各镇(场、街道)有序开展整治工作。目前,各镇(场、街道)加大整治力度,组织机械和人员,共对XXX个标准版整治达标村、XX个升级版整治达标村进行了整治提升。四是提升垃圾治理工程。以市场化运营方式,着力提升镇村保洁水平和质量,推进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等市场化、专业化环卫保洁体系工作。积极探索“五网协同”运行机制。

一方面,组织XXX公司科学编制“五网协同”实施方案,并向县政府汇报X次,根据县领导要求,继续完善和细化实施方案另一方面,试点先行,指导XX镇、XX镇实施“五网协同”试点工作,目前XX镇、XX镇已与市场化公司签订协议,并开展试点工作。

(四)省级优秀管理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实施XX省优秀管理城市创建工程。一是做好创建前期准备工作。组织人员起草编制实施方案、任务分解表、考核细则及摸底情况表等文件,同时,成立创建工作小组,安排专人负责。二是召开台账资料制作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召开台账制作培训会议,进一步规范台账目录、内容、时间符合创建工作要求,积极收集规整部门台账资料。三是推进创建工程建设。督促XX治理工程、XX整治工程等XX项创建工程,加快实施建设,确保各项考核指标基本达到创建要求。

(五)环卫保洁工作。认真做好道路清扫保洁、洒水降尘工作。建立了“机扫、普扫、高压冲刷、动态保洁、督导巡查”的“五位一体”精细化保洁制度,实行“全方位洒水、定时段清洗、地毯式吸尘、精细化保洁、公交化收集”的五位一体深度保洁模式。在加大人工清扫频率的基础上,加大了机械化设备的投入力度,配备了吸尘式扫路车、洒水雾化车,实行以机械化清扫为主、人工保洁为辅的道路清扫作业模式,提高道路清扫保洁质量。

配备装载机、抽水车、三轮冲刷车等机械,对路面及时清理和冲刷,避免二次扬尘。使用护栏清洗车定期对道路中央隔离带护栏进行清洗,对沿线垃圾桶、果皮箱等环卫设施及时擦,确保达到无残留垃圾、无漂浮垃圾、无积灰、路面见本色的要求。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生态文明。

一是在建成区新建X座二类水厕,新建刘元中转站X座。所有水冲式公厕实行专人管理,严格按照公厕管理制度进行保洁管理。二是对全县环卫所辖的垃圾收集容器、中转站进行了清洁及粉刷、安装防蚊蝇门帘,厕内安装灭蝇灯,放置灭蝇药物,大大降低通过蚊虫传播疾病的几率。三是检修、更新中转站设备,确保全县日收集转运的约XX吨垃圾,运至垃圾焚烧发电场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XXX%。

(六)扬尘管理工作。开展施工现场扬尘治理检查。对所有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定期进行综合检查,每月至少开展X次专项联合执法检查,下发工地整改通知书、告知书XX份,对全县不达标的工地立案处罚,对已拆未继续施工的地块,将责任落实到各属地,下发问题交办单XX余份,联合市场监管局、街道办、环保局联合执法,下发整改通知书XX份,规范整改烧烤X家,清理取缔烧烤店X家。

(七)物业管理工作。试点实施“两定一撤”加快推进垃圾分类。

一是推进XX、XX、XX、XX街道的34个小区,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定点定时投放。全年完成XX、XX、XX、XX街道所有小区垃圾分类房建设。二是建立垃圾分类台账月报制度。从宣传发动、教育培训、组织领导、党建引领到分类收运建立一套完整的垃圾分类规范台账,并严格落实垃圾分类台账和数据月报制度。创新小区考核方法,促进物业服务提升。一是修改《XX县物业管理考核实施细则》,使实施细则更注重对管理实效的考核。

二是使考核的内容更深入化、更专业化,从人员配置、秩序维护、环境卫生向更专业的设施设备和公共部位的维护保养方面去延伸。三是制定考核内容的量化标准,使考核从主观判断到有据可依。使考核的杠杆真正能促进物业管理的提升。

开展小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群众获得感。对小区进行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对小区卫生死角、乱堆乱放、乱拉乱扯、乱贴乱画、僵尸车辆、出店经营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清理,共计清理僵尸车辆XX余辆,小广告、条幅XXXX余处,查处出店经营商贩XX处,并且清理完成后每月进行回头看,对出现反弹的小区进行回头再整治。

疏堵并重,开展飞线治理。积极开展飞线充电治理工作,在居民小区张贴发放相关宣传资料XX余张;已经完成子隆小区、韩坝小区充电桩安装和“三网”弱电整治试点工作;目前正在对九龙城、惠民小区、御景云城、汉邦景城等XX个小区开展飞线充电整治,共清理小区“飞线”XXX余根,收缴电瓶车接线板XXX余个,暂扣堵塞逃生通道电动车XX辆,作出行政处罚XX起;已推进XX、XX、XX等小区的XX栋高层安装商业化充电桩XX组,共XX个充电插口。开展打通“生命通道”集中治理行动。

开展打通“生命通道”集中治理行动,切实加强消防通道管理。一是指导物业企业统一发放和张贴公告XX份,联合执法检查XX余次,清理楼道杂物、自行车电动车XX余处,清理楼道违规电动车充电XX余处,清理障碍物XX余处,打通封闭消防通道XX余处。二是进一步规范小区消防车通道标识设置和日常管理工作,督促物业企业按照标准划设醒目标志标线,设置警示标识标牌,引导车辆规范停放。

三是督促指导物业企业依法履行消防通道管理职责,认真开展自查自改,重点清理消防车通道违法停放车辆,违章搭建构筑物或者设置摊位,违法设置铁桩、石墩等固定障碍物。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加强小区管理,提高企业服务意识。根据《物权法》、《XX省物业管理条例》、《XX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规定、签订小区物业服务公司责任书。按照《XX县物业管理考核实施细则》抓好各小区考核。同时,建立健全物业服务企业“红黑名单”制度。有力推进我县物业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物业企业规范健康发展,为构建公平、有序、诚实守信的物业服务市场环境奠定基础。进一步排查小区消防安全隐患问题,电动自行车是否集中停放、充电以及电线是否套管、有无私拉乱接等现象;深入各街道小区,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面改善和提升小区综合环境。

(二)全面开展XX优秀管理城市创建活动。以综合整治为关键,重点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农贸市场周边环境、城郊结合部、城中村、老旧小区、背街小巷、住宅小区等方面进行集中整治,着力解决垃圾治理、马路市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等突出问题。

以破解难题为重点,破解占道经营、扬尘治理、环卫死角、居民小区管理滞后、长效管理等难题。以项目建设为龙头,推进公共环卫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加强停车泊位建设。以优化职能为核心,提升城市环卫保洁、市政公用设施、集贸市场、绿化、河道管理与整治、交通、环保、行政执法等管理水平。

以群众认可为标准,组织开展宣传发动,注重向周边群众多做宣传,取得他们的支持,让广大群众参与整治、参加管理、参与互动,提高群众的满意度。通过不断破解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实现城市管理水平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确保2020年我县高标准创成XX省优秀管理城市。

(三)深入开展全国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创建活动。督促各镇(场、街道)加快垃圾分类处置设施建设,推进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宣传培训、激励引导等工作开展,同时,指导各镇(场、街道)在垃圾分类资源利用上下功夫,发酵产物在充分资源化利用的情况下,打造产业链,产生经济效益,反哺垃圾分类前端,形成垃圾分类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垃圾分类全区域全覆盖,达到全国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创建要求。

(四)继续抓好扬尘管控工作。制度到位、组织到位和措施到位,严格按照XX个百分百要求狠抓拆迁现场扬尘治理工作的落实情况,强化拆迁工地扬尘和渣土运输管理。

(五)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工作。根据《XX省城市管理执法规范化建设标准(试行)》(XX城管[XXX]XXX号)文件精神,首先要把城乡建设领域的执法权进行集中,由一支队伍进行执法,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无人执法。按照创建法治政府和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要求,积极开展行政权力清理工作。结合城管局职责要求,统筹抓好安全生产、信访稳控、综合治理等维稳工作。

第6篇:出版物管理实施细则范文

关键词:出版企业 图书仓储 精细化管理

近年来,随着出版行业网络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传统图书出版企业的市场被压缩,利润空间下降,加上管理水平不高,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为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微利市场中获得发展,通过提高图书仓储效率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不失为一项有效策略。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强调企业要将管理工作做细、做精,重视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无疑对出版企业图书仓储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作风贯彻到企业每个环节的一种管理模式。”[1]

精细化管理强调目标的细化、分解和落实,强调运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以取代笼统、模糊管理的不足。精细化管理是企业追求品质卓越、领衔发展的选择,是企业战胜竞争对手、超越自我的需要,也是保证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指导思想。“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市场分工越来越细,产品利润趋向于零,同质化越来越强,差异越来越小,对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2 出版企业图书仓储管理之现状

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仓储获得了巨大进步;然而,部分出版企业,尤其是民营出版企业,在图书仓储过程中仍沿用粗放管理模式、强调经验管理。出版企业图书仓储书目种类多、货量大,仓储员工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责任意识,因此在图书仓储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2.1 仓储图书货位凌乱

由于仓储图书品种多、货量大,图书在入库时间和数量上不一致,加上仓储货位的易变性以及仓储图书整理的不及时,入库图书的存放货位很容易出现混乱,给配发货工作带来了不便,尤其对于仓库新进员工,需要较长时间(15-30天)才能掌握一个仓库所有品种图书的确切货位。

2.2 仓储损耗居高不下

出版企业图书仓储损耗来自人为和自然两方面原因,人为方面,仓储员工乱扔、乱踩、乱拆、乱画、遗失图书时有发生;自然方面,仓库迟滞货物多,占用仓储空间,导致新到图书不能及时入库,库外存放即会因保管不善而发生损毁。此外,仓储作业工具、材料运用无标准,不合理使用及无节约意识导致浪费发生。

2.3 仓储员工消极怠工

从事配发货的员工多以初、高中毕业生(短期工)和接近或已达退休年龄为主,前者年龄偏小、流动性大,对于职业缺乏认识,表现为“混日子”、“打发时间”;后者年龄偏大、稳定性较高,但年迈体力不支,抱有“混饭吃”的心态。而基层管理者缺乏科学管理意识,从而发生了仓储员工的消极怠工现象。

2.4 工作考评难以量化

出版企业仓储员工工作繁琐、量化程度低,缺乏严密的考评体系,员工工资评定仅依据管理人员主观印象,使其工作努力程度与报酬不成正比。另外,该类出版企业对管理者和员工均施行区别化管理,导致员工心理不平衡,影响了工作量的完成,并加深了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的矛盾。

2.5 仓储员工缺乏培训

为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多数民营出版企业对于从事仓储工作的新进员工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仅依靠以老带新以及员工个人的实践摸索;另外,从基层成长起来的管理人员同样缺乏管理技能,粗暴对待普通员工。员工与管理人员均缺乏培训与发展机会,工作乏味、关系紧张,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2.6 仓储工作环境较差

部分出版企业图书仓储工作环境差,仓库外表整洁,但内部不乏脏乱现象,反映在:仓库地表和货物上布满灰尘、货物违规摆放、作业巷道狭窄、空气刺鼻等。员工基本上是被动地接受任务安排,主动性差;领导与员工相互妥协,忽视了仓储环境对于图书质量、员工身心健康与工作效率的重要性。

3 出版企业图书仓储精细化管理之策略

实现出版企业图书仓储的精细化管理,近期来看,可以规范员工仓储行为,提高企业仓储效率,降低企业仓储成本以提高企业竞争力;长远来看,对于员工精细化管理意识的培养,可为企业发展培养懂经营、会管理的人力资源。

3.1 仓储物品精细化管理之策略

首先,加强仓储图书货位管理的精细化。合理的图书分类,对于明确员工职责、图书统计与分配、加速图书流通等具有重要意义,可采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即对仓库分区、对图书分类并加强对货位与图书的流转管理。依据图书版本或小学、初中、高中的不同对仓库货位分区,再根据图书具体品种按区摆放;平时要保证货位与图书的相对固定,以便工作人员寻找;根据图书流转速度设置流转货位、预备货位;张贴仓库平面示意图于仓库显眼处,标注出货位与对应的图书品种,并及时标注更改货位与图书的变动。

其次,加强仓储图书保管的精细化。当图书经检验合格签收入库到图书被发货出仓之前即图书的仓储保管期。为保证图书质量,仓库内图书必须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一线员工在搬运、整理图书时,要做到不乱扔、不乱踩、不乱拆、不乱画。对于因仓储货位紧缺而未能入库的图书,要做好防雨防潮工作,避免因天气恶劣而导致图书损毁,努力实现质量“零缺陷”。此外,仓库负责人应根据“ABC管理法则”对不同性质和种类的图书分别进行重点管理和一般管理,对配书中余下的散书要及时整理以避免发生图书的窜位。

最后,加强仓储工具材料管理的精细化。对于图书仓储过程中工具材料的运用和管理应有制度可循,实现操作的规范化,相关部门要培训员工以最有效的途径完成作业。为员工配备工具袋以存放作业工具,减少作业工具的遗失、损耗;节约图书在入、出库过程中的工作材料,如包装纸,要裁剪合理、回收利用,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而大大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3.2 仓储员工精细化管理的策略

首先,加强仓储员工精细意识的培养与贯彻。只有思想上具备了精细化意识,在实践中才会自然应用。“对于多数员工而言,在思想上都愿意接受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和行为模式,也愿意去改变旧的意识观念,但在行动上要真正做到却很难,往往会出现言行不一致的情况。”[3]因此,培养、贯彻精细意识就需要公司领导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并在工作中给予员工不断的强化和激励,使精细意识融入到员工的工作生活中,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加强仓储员工考评的精细化。“量化考核是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和重要手段,目的在于激励,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3]由于出版企业图书仓储员工的工作量化难度大,所以有的企业就没有考评,仓储员工薪酬一致;而有的企业仅依据管理人员对员工的印象,考评存在很大随意性。为此,公司应建立健全员工考评体系,将仓储工作进行细化分类、责任到人,吸收来自员工互评、个人自评和领导评价等多方面的意见。

最后,加强仓储员工管理培训的精细化。“精细化始于管理者,实施精细化管理首先要求公司要有明确清晰的职责体系,”[4]仓储部门管理者要为企业培养人力资源,更要充分发挥现有人力资源的效用,做到人岗匹配。在图书仓储部门,工作单一、效率低下,为调动普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应建立考察机制以观察员工在工作中的能力、态度和个性特征;在企业建立轮岗制度,让仓储员工接触不同的职位,为其创造成长成才机会。此外,公司应定期开展对于普通管理者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能,以及对于仓储员工工作技能的培训。

3.3 仓储环境精细化管理之策略

良好的仓储环境不仅有利于降低库存商品的损耗,且有助于仓储员工良好工作心态的保持,有利于出版企业仓储工作的开展和仓储员工工作效率的提升。起源于日本的“5S”现场管理技术即仓储环境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5S’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五个项目。”[1]实践证明,“5S”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效益,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素养与满意度。

在图书仓储环境中,整理即判断仓库中的必需与非必需物品,降低必需物品的存货,并将非必需物品及时清除以腾出仓储空间;整顿即在整理之后对仓库物品进行分类摆放、整齐排列、明确数量,从而利于仓储员工寻找;清扫即将工作场所清扫干净,去除工作场所各区域的脏污,保持整体环境、图书和工具设备处于清洁状态;清洁即干净整洁,通过反复坚持前面的“3S”活动,使工作现场保持正常状态,使员工精神愉快;素养即提高员工素质,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组织纪律和敬业精神,使员工养成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作业标准的良好习惯和工作作风。

此外,为改善图书仓储环境,图书出版企业应该积极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仓储程序,对图书的仓储管理实现实时、精确的监控,以便加快仓储图书的周转速度,提升仓库的吞吐能力,最终提高仓库利用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参考文献:

[1]范爱民.精细化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8.

[2]方能斌.浅析企业精细化管理[J].企业管理,2010,(7):78-79.

第7篇:出版物管理实施细则范文

摘 要:文章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电子刊物版权问题的抽样调查与分析,归纳总结了当前图书馆电子刊物风险情况,并提出了规范制度、强化管理、完善政策的相应具体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1-0106-03

作者简介:王洪华(197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图书馆馆员。

1 图书馆电子刊物版权概况

1.1 美国电子资源版权政策

美国图书馆馆藏电子刊物以事先获得权利人授权为基础,涉及的版权问题可比照复制权进行,在相应法律框架下承担必要的责任与风险[1]。美国电子刊物版权的政策原则主要依据宪法第1条第8款的规定[2],在对作品持有者进行法律保护的基础上,允许在一定条件下自由获取该作品,在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非营利性使用时,在一定的界限内,根据合理使用原则,可以自由获得版权作品[3]。如果超出合理使用界限,应协商许可证或者在许可同意的前提下才可使用版权资料,电子刊物服务提供商和图书馆在签订许可协议时,对版权的特殊的限制均作出明确规定,部分资料均有点击选择条款,必须接受条款才能进行下载使用[4]。从上述法律条款和相应规定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对用户使用电子刊物的版权防范意识较强,版权侵权行为控制比较具体和到位,这也是美国用户普遍对电子刊物版权的认知程度较高的主要原因。

1.2 我国电子资源版权政策

与欧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电子资源版权问题研究和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版权政策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普遍,多种版权政策共存。二是版权政策内容还不够详细和完整,对违规行为的处理缺乏可操作性。三是版权政策的约束力还不强,技术支持不够。2008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制订下发了《北京大学校园网电子资源使用管理办法》,《办法》明确提出了电子资源的使用及维护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为依据,并提出了应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规定,并遵循合理使用的原则,对电子资源的范围也有十分明显的说明。该《办法》是目前为止我国关于电子刊物版权问题最完善的管理政策,对图书馆电子资源违规使用调查和处理均提出了明确管理办法,可视为未来电子刊物版权管理的政策框架[5]。

2 高校图书馆电子刊物版权侵权风险分析

2.1 电子刊物版权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笔者通过网上对全国“211工程”大学图书馆电子刊物风险防范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选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全国“211工程”高校图书馆。调查结果见表1。

通过表1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对于图书馆电子刊物侵权问题重视程度普遍不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专有出版占比低,仅为8.44%,复制权占比仅为34.25%。②信息管理不够明确,半数左右高校无信息管理制度。③电子刊物版权惩罚警告占比低,仅为9.87%。④管理不够细致,信息更新和高校均不足5%。

调查结果也显示,全国“211工程”大学中仅有53所制订出台了相应的图书馆电子刊物管理政策,其余近50%的高校均无相应管理政策。仅有5份图书馆电子刊物版权正则的机构为高校,其余均为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部、网络部等分支结构,在对93份各类图书馆电子刊物版权政策跟踪研究发现,仅有4个进行了更新。目前有约10%的图书馆曾由于用户违规使用电子刊物而受到电子出版物供应商的警告等处罚。而这些表现归根结底均是由于对电子刊物版权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造成的。

2.2 图书馆电子刊物版权风险

图书馆在获得电子刊物合法使用许可的前提下,应提前向电子刊物权利人获得相应授权。馆藏刊物数字化与发行权、广播权、复制权并不是平行权利,可视为复制权的行为,在对图书馆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的过程中,对于版权问题可根据复制权规定进行处理,同时需要在相应法律框架规定内进行,否则可能会导致侵权指控风险[6]。研究中我们发现,仅有34.25%的图书馆实施了复制权管理,大部分图书馆对电子刊物复制权、网络出版权、专有出版权、信息管理权构成的侵犯不够重视,存在与读者共同承担侵权责任的风险。

2.3 数据库引进和开发造成的版权风险

我国著作权法明确提出,独创性是编辑作品受到保护的前提和基础,图书馆电子刊物及编辑作品只有其作品的选择以及编排的行为完全符合著作权法关于独创性和原创性要求时,相应的电子数据库才会获得著作权保护。然而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拥护网络出版权的图书馆仅为44.37%,在电子刊物数据库建立中存在较大风险,如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尊重既成数据库开发和公众利益的平衡,是图书馆建设的主要核心问题之一。对于图书馆引进的数据库,其中涉及版权问题主要表现在非授权用户私设服务器的IP地址,调查结果显示,非法IP占比达到4.11%,数量达到861次。用户出现数据库内容恶意下载问题多存在商业利益目的。这些行为违反了事先的约定,违反了版权利益数据库开发将导致数据库被禁用,并可能被追究侵权责任。图书馆将举行共同及个别承担责任。

2.4 图书馆技术措施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进步,图书馆馆藏资料权利人的权利有了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图书馆馆藏刊物数字化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图书馆电子刊物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的,因此,在版权保护技术手段上存在更大难度。当前大部分图书馆在管理方面依然侧重于对规避侵权的技术措施,在规避技术措施的方面尚存在较多的管理漏洞。

2.5 图书馆下载和打印服务中的侵权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电子刊物信息资源的访问主要手段包括下载、浏览、打印等。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进行下载,要求用户在打印时一定要注意版权问题。下载并打印可视为复制处理,在客户使用馆藏电子刊物时建议图书馆对用户进行一定限制,在用户进行下载和打印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版权法的有关规定,对于下载未发表的作品,必须由原始版权拥有者提供必要的授权。

3 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版权侵权风险防范策略

3.1 健全的版权保护制度

随着图书馆建设的不断深入,电子刊物的版权保护应被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并被赋予新的内涵,为适应图书馆发展和电子期刊版权保护的要求,在健全版权制度方面应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①要将版权保护作为经常性、日常性工作进行管理。②要进一步明确版权保护的责任人和激励措施。③要在醒目位置对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的版权保护和版权管理信息进行清晰的标注,使用户清楚了解版权声明。④建立监督制度,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确保版权管理措施得到有效实施。⑤建立赔偿制度,著作权人警告后立即停止和终止服务。⑥建立版权持有人之间的沟通机制,以提高图书馆著作权保护的透明度。⑦建立许可和收费制度,报刊转载法定许可使用工作的图书馆,根据法定标准费用,如果没有版权拥有者,应该在使用工作回来后一个月内传输发送中国版权保护中心。

3.2 加强读者管理

图书馆版权所承担的侵权风险大部分均是由于读者非法使用的作品侵犯造成的,如果读者均按照管理规定阅读图书馆馆藏电子刊物,则完全可以避免侵权问题。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加强读者的管理显得尤为紧迫,要进一步严格落实登记制度,对读者制定版权保护规范服务,相应版权保护条款应包含在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签署的相应合同条款中,确保图书馆能获得读者的真实身份、地址和证明自己的资格和行为能力。这样,工作人员一旦发现有侵权事件,应及时向读者发出警告,并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有义务告知读者版权拥有人的真实信息。图书馆还应在网站醒目位置介绍版权保护知识,提醒读者版权保护,并提前告知读者侵权后果。图书馆还应加强对读者的监督和指导工作,及时纠正读者不良行为,消除读者使用电子刊物中的侵权风险。

3.3 完善版权保护政策

要多措施并举地对图书馆电子刊物版权政策加以完善,注意发挥图书馆协会的作用,及时制订出台行业的版权保护政策,并应在相关网站上进行公示。电子刊物版权保护政策包括:版权拥有者通知图书馆藏书其作品的使用的目的、方法、范围;对版权拥有者的版权保护承诺,并通知版权持有人应享有的权利,版权所有者有权随时获得信息,并要求对其作品进行删除,对各项诉讼权利和其他权利及免责声明等均应做出明确规定。受版权保护的政策应该是动态和不断变化的,根据新的形势和变化对版权保护政策进行调整和更新,确保图书馆版权政策更加规范和系统。

4 结语

图书馆不能等待完全建立健全了相应法律制度后再进行建设,必须走与法律同步发展的道路。每次新技术的应用,科技成果库中的版权制度均会用碰撞的结果告诉我们,图书馆的发展需要技术支持,技术应用需要法律的保护,法律需要技术实践获得新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杨利华,冯晓青.图书馆工作中的著作权问题之我见[J].著作权,2001(4):26-29.

[2] 苑世芬.香港与内地高校图书馆版权政策对比研究――以香港中文大学为参照[J].图书馆论坛,2012(5):16-20.

[3] 秦珂,王凌.我国部分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版权政策的分析与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0(2):9-12.

[4] 华海英.建立学术论文数据库中的著作权问题[J].图书馆杂志,2002(2):59-61.

[5] 肖秋慧,李明杰.当前俄罗斯公共图书馆活动中的著作权问题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5):395-397.

第8篇:出版物管理实施细则范文

刚刚过去的2007年,可谓化妆品行业的“新规年”。《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于7月1日实施;《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2007年版)》于8月1日实施;备受行业关注、经过卫生部两次征求意见稿的《化妆品标签标识管理规范》还未正式出台,国家质检总局的《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便提前出炉,并将从今年9月1日起施行……对于这一系列新规以及带给美容化妆品行业的种种影响,国家卫生部化妆品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杜达安先生给予了详细解读,希望能够对广大美容化妆品企业在新的一年的生产经营有一定的帮助。

焦点一禁用物质种类增至3倍

变化:2002年版《化妆品卫生规范》中规定化妆品中禁用的化学物质有421种,而2007年版经新增及变动,现共有禁用物质1208种。除了禁用物质外,新规对于限用物质等原料也做了新规定,比如将卫生部2006年公布的《染发剂原料名单》纳入限用原料名单中;对防腐剂、防晒剂、着色剂、染发剂中部分原料进行了调整,包括删除、增加和改变限用条件等。同时还增加了几种新的禁、限用原料的检测方法,如部分抗生素的检测方法、4种去屑剂的检测方法等。

解读:2007年版《化妆品卫生规范》参考了欧盟等有关规范,结构变化不大,但要求更细、更严格,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在禁、限用物质的规定上。在增加的禁用物质中,有几种原料对化妆品生产企业影响比较大,比如以往具有争议性、常违规用于抗痘产品中的“甲硝唑”,及在祛痘及去屑产品中常违规使用的“酮康唑”,均被明确列入禁用物质;以往能用于染发剂中的“醋酸铅”,也成为新增的禁用物质。

影响:新版《化妆品卫生规范》的颁布,说明有关部门对美容化妆品的管理日趋严格,尤其是原料管理方面,要求企业在选择和使用原料时更注重其纯度,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不过目前我国的化妆品检测方式相对比较落后,对于新规范中许多禁用成分的检测方法尚待完善,所以执行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

焦点二防晒效果测定与标识不能夸大

变化:新版《化妆品卫生规范》对防晒产品SPF值做出了明确规定。当所测产品的SPF值高于30,且减去标准差后仍大于30,最大只能标示SPF30+,而不能标示实测值;宣称具有防水、防汗等功效的防晒化妆品,应具有有效的实验依据。

解读:关于防晒指数SPF最大值只能标到30+的规定以前就有,新规定则要求只要是防晒产品就一定要检测SPF值。而且制定了PA值的检测和标识方法,这一点虽然不是强制性条款,但只要在产品宣传中提到“可以防止紫外线UVA、UVB”,就一定要检测产品的PA值。以往我国没有PA值的检测标准,商家只要出示国外检测机构的检测数据,相关部门对这些检测机构的实力进行评估后,就认可该PA值。如今国家确定了PA的标准,也就意味着我国相关机构有能力自己进行PA值的检测了。

影响:这一规定对防晒产品的影响较大,有效杜绝了商家借SPF值及防水等功效对防晒产品效果进行夸大宣传的行为。

焦点三工厂周围30米内不得有污染源

变化:《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2007年版)》要求,化妆品生产企业应建于环境卫生整洁的区域,周围30米内不得有可能对产品安全性造成影响的污染源;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有毒有害因素的生产车间,应与居民区之间有不少于30米的卫生防护距离。

解读:新版《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明确要求化妆品生产企业建立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如产品出现重大卫生质量问题,必须及时召回;眼部用护肤类、婴儿和儿童用护肤类化妆品的半成品储存间、灌装间、清洁容器储存间,要达到30万级洁净要求等。强化了化妆品生产企业作为化妆品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对各类化妆品生产企业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同时也便于企业准确执行。

影响:这一规定对于中大型化妆品生产企业来说影响不大,但将会淘汰一批规模小、生产能力不强的化妆品生产企业。

焦点四明确界定化妆品标签禁用词汇

变化:化妆品标签禁止标注的用语涉及近百个词汇,其中包括三大类:虚假夸大用语,如“特效”、“高效”等;明示或暗示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效果,如“除菌”、“抑菌”等;医疗术语,如“提高细胞再生能力”等。

解读:未来5~10年,主导化妆品市场的将是天然植物及中草药化妆品,面对中医药美容这块诱人的市场蛋糕,中外品牌都非常关注。但化妆品与药品必须严格区分,一些具有药物功能的宣传术语不允许出现在化妆品标签中,这是《化妆品卫生规范》不能动摇的一个原则。

影响:从标签规范的角度讲,无疑对于化妆品行业以及消费者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不少企业也存在一些担心,禁止在化妆品标签上使用“中草药”词汇等,会影响中草药文化在化妆品领域的发展。

焦点五化妆品标识要标注全成分表

变化:经过卫生部两次征求意见稿的《化妆品标签标识管理规范》还未正式出台,国家质检总局的《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便于2007年秋季提前出炉,并将从2008年9月1日起施行。《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有两点最受关注,一是要求化妆品标识要标注全成分表;二是把牙膏正式列入化妆品的管理范畴。

解读:之前国家并没有要求化妆品标识需要全成分标注,因此这一规定对美容化妆品行业影响最大,意味着化妆品企业必须对之前的产品包装进行重新调整。

第9篇:出版物管理实施细则范文

[关键词]出版信息;中文图书;分辨质量;影响分析

目前,由于网络文学创作的影响,出版市场中出版物的数量极速上升,出版信息变得极为复杂。这样为中文图书的分编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尤其是分编工作质量的影响更是显得极为突出。互联网时代下,怎样控制中文图书的质量,成为图书馆亟待解决大问题。

一、目前出版信息系统组成

随着我国新闻出版总署全面整合中国版本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迎来了全新的面貌。相比于传统的中国版本图书馆,目前其职能增加了更多的编制以及管理职能,比如出版物书号、条码以及在版编目(CIP)等编制职能,利用信息数据技术的管理职能。基于新增的职能,中国版本图书馆也新设置了全新的部门,即出版物标识部,旨在建立健全关于出版物的印发之前信息和样本信息之前的数据系统。该出版信息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书号实名申请系统、在版编目系统和样本库办理系统。

(一)书号实名申请

书号实名申请是新闻出版总署推行的一项意义重大的改革措施,对我国出版物的发行和分编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正如国家领导人评价该系统时提到:“这一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够改变过去一号多书、买卖书号等多项弊端,是向改革创新要秩序的范例。”

要先了解该系统,应先要知道何为书号。书号其实与商品条码类似,是一种专门的技术标识,出版信息系统中的书号就是标识出版者以及出版物。现阶段,该系统充分结合了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原有基础编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了自动识别技术。

从技术层面来讲,书号实名申请系统的框架结构主要是SOA架构和多层的C/S结构。大体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展现层、应用层以及数据层,通过三层结构的分别部署实现自动识别技术。展现层部署的地方是本地用户的客户端,应用层通过后台的应用服务器来部署,数据层就部署于数据库的服务器。目前,客户端的操作系统大多采用微软的Windows,以.net平台为系统的开发平台,而服务器主要是通过Linux操作系统来进行运行,以J2EE为开发平台。

(二)在版编目(CIP)

出版机构在出版图书的时,一般会为编目机构或者图书馆中编目部门提供出版图书的书稿清单,这样相关部门和机构才可以进行图书的编目工作,也就是在版编目。

目前,我国出版市场中出版物的数量日益激增,对我国的编目和报道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提高工作的及时性和效率性,防止我国图书馆独立编目的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人力和财力的浪费。针对这种情况,在版编目的出现就显得极为重要,可以有效地改善以往集中编目卡片供不应求的缺点。

当下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CIP系统趋于信息化和自动化。与书号实名申请系统一样,CIP系统的框架也是SOA结构,以JE22中分布式计算系统的计算基础,设计语言大多采用JAVA语言,可以实现跨平台的部署。为了达到各种用户的要求,CIP系统利用了C/S以及B/S的混合模式。通过CIP系统,出版社和图书馆进行编目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数据的上报、接收、修订等操作,在管理数据上,可以实现数据的导入、导出、查询、统计和状态显示等。

(三)样本库管理

从理论上来将,样本实际上是受审查客体表现出来的形象或者其本身的组成部分。样本库就是样本整体归纳出来的总体。在进行样本库管理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样本可以客观的反应总体状态,需要有相关的规范明确总体,总体中的观察单位也应属于同质,样本抽查时应遵循随机原则,同时还要具有充足数量的样本观察量。

图书样本库管理系统正是基于样本理论而建立的图书管理系统,目前样本库管理系统更多重视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立,一方面是可以提高出版物样本的抽取,另一方面样本分析的效率得到了有效地增强。因此,面对庞大的出版物数据,通过样本库管理,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实现科学的管理工作。

样本库管理系统技术的实现主要依靠Aleph500TM图书馆系统。数据库的建立使用Oracle数据库,结构上使用多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样本库管理系统主要通过编目模板来实现编目工作,该模板除了具备编目工作,还集成了编目系统以外的不同方面工作,支持各种格式的数据,可以进行一个数据库的访问和相关数据的检查及索引。

二、出版信息对中文图书分编质量影响

工作是图书馆编目类人员进行图书分类管理的首要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目的就是为了检索是否有相同的图书,或者新书是否已经到图书馆。虽然图书管工作看似简单,实则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与困难,一旦图书的出版信息不规范或是出现错误时,又或者ISBN出现重号问题时都会影响的工作,进而影响到中文图书的分编质量。如ISBN号的规范化处理就会影响到工作:

ISBN号是由十位数字组成的,并被划分为四段的国际标准书号,其中这四段分贝表示书本的地区号、书序号、出版社代码以及校验码,如“7―5384―2015―0”就可以表示为紧邻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某书,经过多年的发展ISBN已经成为了简单快捷、结构严谨的图书馆高校检索方式。但是随着出版市场的不断发展,由于出版商对ISBN号的不重视及其对ISBN号的滥用,出现了分配混乱、错误的问题,这些不规范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编目员的工作,进而影响到读者的检索。

书目著录通常情况下,图书都需要经过编目员的分类给号,并根据MARC格式进行著录,在生成完整的数目数据后,才能被读者查检。一旦出版信息出现不准确或不完整,就会影响到数目著录信息的完整和准确,进而严重影响到读者的检索。而规范化、准确性的出版信息则会促进中文图书的分编工作,更加方便读者检索与利用。

三、中文图书工作质量控制

(一)分编前质量控制

中文图书在分编之前的质量控制是中文图书分编总体工作的开展基础。其中主要包涵了分编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升、中文图书分编细则制定以及中文图书分编规则制定等相关内容。就分编人员工作能力提升来说,这就要求分辨工作人员在参与分编之前应当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分编工作对于分编人员的知识素养要求偏高,大多工作属于脑力劳动。因此,分辨人员工作能力的培养应当从专业知识能力和理论水平的提升入手,确保其往后的分编工作质量能够得到保障。具体而言,分辨之前分编人员应当树立良好的分编思想素质。严格贯彻落实党的方针路线,确立自己的鲜明立场。而且,分辨人员一定应当具备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分编过程中任何环节和细节都能做好,并对图书馆的性质、地位以及作用明确。有条件的分编人员可以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参与分编工作交流会和分编培训,确保其分编过程中的课题价值能够提升,文献内容能够丰富。

另一方面,分编过程中细则和规则的制定应当切实与分编工作的特点联系起来。抓住分编工作的工作量大、细节多、程序严密等特点。分编细则和分编规则的制定一定要将分编工作的严密和灵活结合起来,规范整个分编工作流程,以确保出现分编混乱的问题。

(二)分编时质量控制

分编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注重的是分类工作、编目工作以及典藏工作。在分类工作的过程中,分编人员务必进行图书分析、图书、类目分析、编制分类以及标引类号等工作。例如在进行图书之后一定要根据目录、引言等相关内容进行图书主体分析,并依据分辨细则将其做好分类;多卷书以及丛书尽量集中进行编目,确保索书号的前后能够一致。

另一方面,编目主要是用于图书清醒和图书特征的解释,切实关系到图书数目的数据,更是图书馆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的直接影响因素。故而,分编工作人员在开展编目工作时应当树立质量艺术,让数据库能够保障完整和准确。这就需要编目工作人员及时进行图书著录工作,认真审核并校对每一道工序。

最后,在典藏过程中,分编人员应当根据图书分辨的质量严格审核,尽量避免著录项目、种次号以及分类号等方面的常规错误。一旦在校对和审核过程中发现分编质量没有达到要求则需要及时进行修正。

(三)分编后质量控制

分编后的质量控制关键是主要注意分编质量的检查并建立质量信息的反馈系统,这样面对中文图书分编工作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可以从最大的程度减少工作的出错率,使工作的服务水平能力显著提升,从而为读者创造质量较高的数据库。

中文图书分编工作后期的检查是完善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这就需要建立健全质量检查制度。在后期检查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建立激励机制,以促进和调动分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激励图书馆每个人都投入到质量检查的工作中,将图书分编的每个环节或者流程都可以得到有效地控制。同时,激励员工投入到检查中,还可以实现多种检查的形式,比如专检、自检和互兼等,这样更进一步的加强了检查工作流程的严格性,保证出错率的同时,也可以快速更正出现的错误,极大地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浪费,从而使分编质量增强。

建立质量信息的反馈系统是为了提升分编工作的服务性,通过读者信息的反馈,图书馆可以及时了解工作质量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馈信息的整体和分析,总结出工作的经验。通过反馈系统,既可以及时记录每项出错的信息,防止相似问题的再次发生,还可以改善前期的分编工作,为以后的工作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建立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时,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平时的质量问题,另一方面是分编过程中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工作。

结束语

新形势下,中文图书分编工作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的图书管理系统。同时,为了提高分编工作的质量,应从分编前、分编时和分编后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通过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实现分编工作的效率化和服务化。

参考文献:

[1]李永红.图书分编工作流程的最优化问题探究[J].成功(教育),2013,(4).

[2]李永红.新形势下中文图书分编工作的质量控制[J].企业导报,2013,(07).

[3]刘若瑾.图书馆图书分编加工业务成本分析与比较[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2).

[4]叶子盈.试论图书馆外文小语种图书分编工作[J].图书馆论坛,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