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库信息化建设范文

水库信息化建设精选(九篇)

水库信息化建设

第1篇:水库信息化建设范文

水库工程管理是水利工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水库工程维修以及安全运行一定要确保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国以来由于忽视水库工程管理而造成溃坝事件不在少数,必须引以为戒。我国存在众多的水库工程,管理起来难度较高。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只有认真做好水库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才能促进水利工程的持续发展。

一、我国水库管理现状

我国大部分水库建立的时间比较久,相对应的设施已经老化,管理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当前水利工程的要求,当遇到自然灾害时无法及时有效的应对,缺少信息化技术支撑。水库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常因水库的维修工作不及时、设施操作不当、大暴雨突发应对不及时使水库发生险情等,水库的功能和安全性逐渐丧失,严重时将出现溃坝等现象。国家有关部门对水库存在“重建轻管”现象,水库在维护等方面的投资和关注不够,水库的管理经费缺乏,在此情况的影响下,也减少了水库管理的工作岗位。不少水库在遭到自然灾害的摧毁后没能得到及时的修护,从而降低了水库的整体效益。水库的管理违背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我国个别地区的水库包括小型水库的管理体系中,一直沿用较落后的管理方法。水库的管理机制落后,没有达到建设信息化的水平,不能及时的进行改进和创新。这类管理方法没有科学、完善的水库管理体系,管理人员的考核也没有具体的标准,造成水库的管理工作走下坡路。甚至部分管理者无法及时认清自己的工作,遇到问题不及时汇报,导致问题累积,埋下安全隐患,致使水利工程不能快速发展。

二、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水库是调节径流的重要水利工程。水库管理的重点是做好堤坝的安全管理工作,防止溃坝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水利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信息化建设,可以及时对水库上下游进行监控,通过网络及时观察反映水库大坝及相关地区的实时气象及工程情况的信息,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构建信息访问平台。通过实时水文预报等,能够更加直观、全面的对水库进行多种方案的模拟、分析,并提供解决和管理方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实时数据信息采集系统和处理“数字化水库”的时代已经拉开帷幕。水库效益是需要通过水库调度来实现的,在水库调度中,必须坚持发展服从于安全的原则。水库的发展及调度要权衡多方面的因素,维护生态平衡等需要。为了能够充分的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在水库调度中,需要利用信息化建设进行某些技术工作。

三、水库管理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水资源相对比较缺乏。人均水资源量在世界上的排名相对靠后。要想促进经济发展创建和谐社会,水库管理是否能够发挥自身最大的效益十分重要。在水库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如下:

(一)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全国大中型水库管理机构在计划经济时代上的基本定义是为集体社会提供公益,加之进行生产经营。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换,水利上实施的体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将遭受淘汰的命运。为了水利工程能有更好的发展,必须进行信息化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划分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从根本上规范管理。

(二)忽视水污染问题

在水库管理上的主要问题就是防洪,严格管理以便造成溃坝等严重现象。特别是每到汛期,水库的管理人员都会小心翼翼的做好防汛工作,从而忽视水污染的严重性,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日益增加,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直接对供水和生态安全构成了威胁,没能在抓防汛工作的同时对水库进行污染物的清理工作。为了彻底清楚污染物应由供水部门带头,成立专门的清污机构,定期对水库范围内的淤泥进行科学的清理,以彻底消除底泥对水库水质的污染,这项工程庞大,耗资较高,但与重新修建水库所花的费用来说有明显优势。

四、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水库工程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大中型水库起步较早,从电台报汛、有线电话报汛逐渐向自动化遥测系统等现代通讯手段过渡。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属三峡水库,三峡水电站建立后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泊达到一千零八十四平方公里。除三峡水库以外,其它大型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也在抓紧进行。实现水文现代化是提高水利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虽然目前我国也在进行全国防汛指挥决策系统的建设,但是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中央只管理中央报汛站,尽管统一规划,但是投入渠道却不一样。目前,全国有中央报讯站,各省有气象方面的雨量测站,有山洪灾害防治系统的测站,有地方的水文报汛测站,所以,难以同步进行建设,必须大力加强水文监测、优化站网密度,进行统一规划。必须明确经费来源渠道,统一按照要求,对国家和地方进行共同建设管理。这样,才能确保水文现代化的快速实现。还要注重科研和人才的培训,高度重视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特别是洪水预报系统的研发,即如何将计算机技术、洪水预报模型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包括信息自动采集设备等等。虽然我们也很重视科技发展,但研究范围还是不够广泛,科技含量低。开展研究的课题也相对较少,不利于水文建设的长期发展,为适应新形势的水利发展必须在这一方面尽快改变。为了推进水库管理信息化系统运行,必须对水库工作进行规范管理,确保信息化系统的稳定运行。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化水库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加强管理才能确保水利工程稳定可靠的运行。因此,制定相关的运行管理规程及操作规程,要求系统工作人员严格按规章制度、操作执行,是信息化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关键。水利信息化项目落成后,运行管理费用紧缺是当前水库管理信息化存在极为普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明确维修管理费用的来源渠道是水库管理信息化系统运行的重要保障前提。信息化工作的关键是加强培训技术人才。在水利行业,特别是水库等较为基层的水利单位,现代化技术水平较低、应用管理水平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懂水利又懂信息化的技术人才相当馈乏,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应采取更丰富的学习形式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水库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使水库工程信息化系统发挥出最大效益。

结束语

第2篇:水库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征地移民;信息化建设;水库工程

中图分类号:W3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287-01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批水库项目的实施,其中的征地移民工作也陆续开展起来。在征地移民工作中,需要对项目区大量的实物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并通过一些传统软件进行调查数据的后期统计、整理与分析。但由于征地移民调查数据的复杂性――其数据量的庞大性、其政策的多变性等,致使目前征地移民工作人员在实物调查数据采集、录入和整理期间花费大量时间,且只能将基础数据及成果数据分散存储在各自的硬件设备中,无法达到对数据进行合理地系统化管理,降低了基础数据的可用性及价值,也给征地移民工作的后期展开带来弊端。

1 水库工程征地移民信息化的意义

1.1 数据的统一管理与有效利用

征地移民信息化系统通过合理组织相关数据的分类方式和统一管理数据的录入形式,对数据进行有效完善的集成管理。如使用传统软件采集使用的数据,不仅需要制作大量的表格模板,而且管理也极为不便。征地移民信息管理系统则可以提供统一的录入界面,让多人同时异地且在不同的设备环境中实现数据的统一采集,形成高质量的数据仓库,做到数据归类合理有序、管理使用简单便捷、统计分析精确高效。

1.2 降低项目成本与提高工作效率

征地移民信息化系统的建成将实现数据的统一录入、自动合并与统计分析,避免以往人工统计汇总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后期征地移民安置规划的设计和征地移民安置实施阶段都能通过一系列前期信息系统设计,提供辅助设计和实时进度计划编排和显示,将会大幅提高水库征地移民工作的效率。

1.3 增强了征地移民工作的透明性

对于水库征地移民工作前期调查汇总后整理进入数据库的实物数据,经过合理分析和筛选,可以建立网络查询模式,在征地移民实施工作期间可以开放移民个人信息数据供其查询、调阅。移民通过对自己个人信息的查询,能够及时了解自己在实物调查中涉及的数据信息,同时增加了移民对于征地移民工作的信任感,为地方政府更加顺利平稳的实施征地移民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2 目前我国水库工程征地移民信息化现状

2.1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及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也称3S,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和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P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演示,并以地理模型分析方法为手段,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传统征地移民实物调查方式相对落后,开发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征地移民实物信息化系统,可有效提高征地移民调查成果的工作效率。该系统具有根据调查内容需求设置专门数据库,以遥感解释为基础,完整表述土地调查数据并进行现场修正,同时可满足调查工作快速查询、汇总、统计和输出等功能。为在地理空间上实现各种资源调查、规划配置提供了高效的辅助技术手段。

2.2 存在问题

随着“3S”及其集成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广泛应用,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改善传统的征地移民信息化现状的建设条件和技术也已逐渐成熟和完备,且已具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尽管相关单位针对征地移民信息化建设开展了不少的努力和探索,但受限于建设目标和研究重点的不同,更由于信息化系统开发建设资金和时限的限制(开发资金动辄数千万元,研发周期长辄3年或更长),加之在实践应用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目前,国内尚无针对水库征地移民信息化工作领域专业可靠且完整和高效的信息化建设系统。

3 水库工程征地移民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信息化系统的通用性

由于水库移民工作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不同省份之间、省内各县(市)之间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区别,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地区的水库可能会存在政策处理上的不同,这些因素决定了系统既要考虑本阶段所涉及的库区,又要考虑其他库区水库移民工作的普遍性,要能适应各管理对象和环境的变化。这不仅对于系统的开发人员是一种挑战,对于制定和实施征地移民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人员也是一种高要求。因此信息化系统的设计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充分了解分析库区征地移民工作的业务需求,结合库区征地移民工作的共性与特性,形成一套完善、可靠、稳定的信息化系统设计方案。

3.2 信息化系统的扩展性

信息化系统应采用模块化结构思想进行设计。功能模块间相互独立,数据共享。信息化系统在功能上、体系结构上、数据处理上应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扩展性,以便于水库工程征地移民信息化系统的进一步扩展。

对于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各种分组、分工协同作业的情况也同样需要根据实际各地方进行现场测量、绘图、登记等具体的情况采用网络版开发,通过建立服务器的方式实现实时的多输入端录入功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实物调查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3.3 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

信息化系统中的数据直接关系到移民的切身利益,也是工程业主计算投资的重要依据,因此为了要保证水库工程征地移民信息化系统数据内容的高度安全,必须从各方面提供全面的安全机制,保证数据的安全、稳定。

第3篇:水库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水库信息管理中心系统 组织结构 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U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018-01

水库运行管需要多种信息,不仅包括汛情旱情信息、水量水质信息、水环境信息和枢纽工程信息,而且还包括流域上下游经济社会信息、生态环境信息、气候气象信息、地球物理信息和地质灾害信息等。长期以来,水库管理多依靠工程措施,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工程措施已成为重要的运行管理的方式,其合理应用能够促进水库综合效益的发挥。

1 太河水库信息化建设的概况

1.1 太河水库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太河水库位于淄博市淄河干流中上游,控制流域面积780 km2,总库容1.833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128亿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城乡生活用水、发电,及生态补源等综合利用的大(II)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流域连枯连丰显现明显,尤以连枯年出现次数多,暴雨洪水集中于汛期,涨洪历时极短,因此科学管理已成为水库管理的迫切要求,而水库信息管理中心系统的建设是科学管理的条件之一。

1.2 太河水库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挥功能

按照水利部促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要求,2008年前后,水库陆续建成了雨情遥测系统,东、西溢洪闸闸门监控系统、视频监视系统、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以及管理局计算机局域网;2010年建成了供水自动化系统,干渠视频监测系统、水质监测系统。

1.3 太河水库信息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上述系统的建设时没有从系统整体考虑,存在着相互独立,项目功能单一,软件开发建设平台低,信息传输速度慢,数据资源不能整合,信息共享性差等弊端,与管理局同科室、上下级间信息交流手段仍然比较落后,致使信息共享性差、数据不能有效利用等。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

2 信息化系统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组织结构上的问题

现由两个科室分别对先建、后建的两组系统进行管理、维护和修维,造成维护人力资源和设备的浪费。

2.2 各系统存在的问题

缺少数据库系统,数据存储仅依靠电脑硬盘,运行多年来,设备老化,数据存在安全隐患;系统多年未升级改造,很多功能已不能适应现在的需求。

2.3 信息不能共享

现在还停留在手抄报表方式报送水情、雨情信息和供水等信息,许多数据不能得到很好得到应用。例如,各个科室间信息交换(供水量、水情信息、雨情)每天通过电话完成。

3 太河水库信息管理中心系统的建立

3.1 水库水库信息管理中心系统建设构想

总体思路,构建以信息中心网络建设、综合数据库系统建设、信息服务与应用系统建设为基础,综合利用雨情、水情、工情、洪水预报、供水信息、水质信息,整合各个系统,实现系统全局信息的共享,实现信息系统在运行管理和基础性作用,利用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决策,通过人工决策和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相结合,科学调配水资源,实现水库综合效益发挥的最大化。

3.2 组织结构上的实现形式

组织结构上,合并上述两个科室部分职能,成立专门的信息化科室负责信息系统日常维修、维护、信息收集、统计等;成立决策组织机构,由专业人员负责的水资源调度(洪水调度、供水量调度等)。

3.3 技术上的实现形式

3.3.1 计算机网络局域网的改进

升级两级局域网,即办公局域网和坝区局域网。购置先进的办公软件,实现办公信息、水情、雨情、供水等信息共享;办公局域网与互联网相连,实现与外界沟通。坝区局域网局域网整合大坝安全监测系统、闸门自动化系统、供水自动化系统、雨情系统、视频系统等。办公局域网与坝区局域网可以相连,相连时增设防火墙保证坝区局域网的安全。

3.3.2 建立综合数据库服务系统数据库

综合数据库是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的信息支撑层,存储和管理各应用子系统的公共数据,为各应用系统提供支持服务,各子系统的数据交换也是通过数据库进行。水库综合数据库信息应主要包括:雨水情信息(降水量、水位、入库流量、出库流量、供水量等)、工情信息(水库设计指标、工程信息、测压管水位过程线、大坝变形量、大坝浸润线、上下游水位、闸门状况、干渠状况、大坝安全综合评价等)、视频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等。

(1)数据库的建立。

数据库的开发就是通过数据软件,将信息的数据实时传输到数据库中。开发过程严格遵守数据库建设标准程序。综合数据库的建立要充分利用DBMS提供的对数据库的整合技术、中间件技术以及其他标准化措施,有效地实现现有资源开发、利用、共享等。

①实时数据库。实时数据库包括雨水情信息实时数据库、工程情况实时数据库、供水信息实时数据库、水质监测实时数据库、视频信息实时数据库等,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②基础数据库。防洪工程信息数据库、社会经济数据库、防汛数据信息等。③历史数据库。降雨量、水位、入库流量、闸门开度、大坝安全监测等历史数据,能够进行统计、查询、调用等,能够生成报表等。

(2)数据库平台的管理。

①数据库选用专业数据库类型,支持服务器到服务器的远程过程调用,符合开放数据库互联标准,具有良好的应用程序开发环境和强大的数据库开发工具。②能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增加、删除、修改、查询、导出和导入到外部文件操作,并对数据库进行备份、恢复以及各项参数设置。③可分配用户不同权限加强系统管理。

3.3.3 升级建设的应用平台

(1)业务信息子系统。以数据库为基础,将数据库中数据(水情、雨情、水质、工况、供水量、需水量等信息)快捷、准确传达。(2)洪水预报、调度系统。(3)供水管理决策系统。建立上游来水、供水量、水质状况,建立合理的供水模型。(4)升级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实现数据库平台下大坝安全的实时分析和综合评价,实现通过多种建模和评判方法,对大坝安全进行实时监测。

3.4 信息安全体系的建立

系统安全关系到系统是否正常运行、抗击破坏的能力,是衡量系统可靠性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1)物理安全。系统所处环境的安全要符合国家标准;配备大容量UPS不间断电源;做好设备防盗、防毁、防电磁信息辐射泄露、抗电磁干扰等;建设可靠的避雷设施,防止雷电干扰等。

(2)网络安全。数据传输安全:采取静态或者配置CA系统动态密钥等手段进行数据传送;网络设备安全:ACL协议的过滤使攻击无效等手段达到网络设备的安全等;网络管理系统的安全:通过设置专用的防火墙等。

参考文献

第4篇:水库信息化建设范文

石堡川灌区信息化重要性

1问题的提出

石堡川水库座落在洛河支流石堡川河上,坝址位于洛川县石头乡盘曲河村东500m处,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殖、城市供水等任务的中型水利工程。灌区工程建成运行三十多年以来,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发展,由于渭北特殊的地理位置,海拔高程、气候温差、土壤属性及光照资源等优越条件,被国家列为苹果优生区,苹果这一主导产业,带动了商贸、交通、生产资料、服务等行业的发展,灌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随着灌区经济快速发展,工程设施老化、洪涝灾害、干早缺水、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着灌区的经济。伴随着电子信息化产业的日益兴起,灌区水利服务行业作为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应该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水利信息化作为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水资源科学管理、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的基础和前提。由此我们可定义灌区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灌区信息资源,大大提高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准确性以及传输的时效性,做出及时、准确的反馈和预测,为灌区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全面提升灌区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2灌区信息化建设现状

为了解决石堡川水库灌区水资源相对紧缺等问题,促进灌区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石堡川水库灌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经过多方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全灌区现有计算机多台,在办公、财务管理、人事管理、水费征收等方面已经用上计算机。(2)在设计制图方面,设计室计算机已经联成局域网,初步实现制图设计信息资料小范围的共享。(3)在水库大坝安全监测方面,石堡川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已投入使用,渠首站已经建立了监测控制室。系统监测项目主要包括大坝、溢洪道的表面位移、渗流,溢洪道两侧山体高边坡稳定性,库水位、下游水位、降雨量、温度、气压等相关环境变量,水库上游水面状况、溢洪道进水口及闸室泄流状况的视频监视。所有采集到的监测信息可以通过电信网或卫星信道及时传送至管理局及水利厅。(4)石堡川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管理局和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于2001年4月设计建设了石堡川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该系统已投入使用。系统由1个中心站、1个分中心站、1个中继站和11个遥测站组成,遥测站采集石堡川水库流域的雨量和水位,采集到的数据通过超短波通讯方式传输到中心站。系统中心站设在石堡川水库灌溉管理局,分中心站设在石堡川水库渠首,中心站和分中心站同步采集系统内遥测站的实时数据,系统中心站具有对全系统的调动管理权限。(5)灌区设三个灌溉实验管理站,三个站点已经实现地下水、土壤商情信息的采集和计算机处理,提供了信息共享的基础。

3灌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灌区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点实效,但相对于全灌区的信息化建设目标来说,还远远不够。整个灌区灌溉管理站管理信息仍通过人工传递或电话联络。至于灌溉调度、闸门控制、测流等工作全靠人工进行。目前灌区仍存在硬件基础设施、应用基础平台建设不足,阻碍灌区信息获取以及信息的交流,制约着灌区管理水平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情、墒情信息采集点的数量与主要工程设施的控制与监视没有建立。虽然灌区建设了部分信息采集点和采集系统,也完成了部分设施的自动化改造,但是与渠系上需要获取信息的供水、输水、量水与配水总量相比差距很大。信息采集以人工观测为主,很难做到及时、准确;信息传输主要靠人工通话进行;水利工程设施的控制手段普遍较为落后,水量调度仍以人工作业为主。灌区的基础信息采集、计算机网络与信息传输、水利工程信息化联合调控也是以人工为主,基础数据库建设以及信息处理及应用方面基本没有建立。

(2)灌区信息传输的主要通信网络没有建立。目前,灌区主要灌溉信息的传输主要靠人工通话进行,无法满足快速安全传递的需求,导致信息交流的通道不畅、能力不足、效率不高,安全没有保障,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3)灌区基础数据的统一管理平台没有建设,障碍灌区的信息共享与应用。由于灌区信息化硬件基础建设不足,使得信息采集的时效较差、种类不全、内容不丰富、基准不同、时空搭配也存在问题,特别是信息的数字化和规范化程度过低,更加重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尽管灌区多年来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积累了一些基本观测资料,但涉及减灾决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利建设管理等众多急需的相关基础信息资源建设还不很完善,如服务于多层次业务需求的空间数据,水资源调度,工程现状与工程规划设计等的数据采集和应用尚未开展。此外,信息的规范化和数字化程度过低。从水利系统自身的角度看,一是动态信息采集环节薄弱,二是信息积累未能全面规范化,有许多宝贵的原始观测记录、历史文档、规划与设计等资料已因年代久远,未能得到妥善保护而损毁或散失,造成信息损失。与相关行业的信息交流受信息交换机制的制约,要么获取困难,要么因业务侧重点不同,所获得的信息不完全符合其它水利业务应用的要求。

(4)灌区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与政务管理的平台没有建立。灌区水资源的调度仍以人工作业为主,虽然对灌区的水资源调度做过一些研究,但是多数业务数学模型还难以对实际情况做出科学的仿真,再加上受水资源量的约束,因此目前的灌区水资源调度与管理很难满足快速、及时以及多变的用水需求与灌区现代化的发展。再有,灌区的多数政务管理业务也处于手工记录与管理阶段,难以适应灌区的发展需求。

面对上述问题,加快灌区信息化建设进程,是新世纪灌区面临的迫切任务,也是历史赋予水利事业的使命。

4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水利行业作为一个信息密集行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绝不可能独立于信息化浪潮之外。对于现代化水利而言,用手工方式是根本不可能实现。它只能也必须采用现代化手段,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以水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来解决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从过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转变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更为注重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从过去对水质、水量、水能的分别管理转变为对水资源的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在这个历史转变过程中,水利信息化是实现上述转变的重要技术基础和前提,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石堡川水库灌区水利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工程设施基础,各管理站的灌区范围信息、作物种类、面积、产量、水利设施、供水情况、渠道运行信息、田间作物生长情况等信息无法共享。为保证石堡川水库灌区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石堡川水库灌溉管理局有必要利用当今比较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建成覆盖石堡川水库灌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全面提高石堡川水库灌溉管理局的管理技术水平,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调度。提高用水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最终达到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优化利用,做到灌区配水计费公开、公平、公正。

石堡川水库灌区自建成运行以来,通过各种手段积累了大量的灌区基础信息资料,为水资源优化配置、灌溉用水优化调度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建成了渠首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和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等系统,为进一步实施灌区信息化工程项目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石堡川水库灌区信息化工程是以农业灌溉、城乡供水、防汛抗旱为服务对象,涉及到信息采集、话务通讯、数据交换、视频传输、远程控制、优化调度、决策支持等业务内容,所涉及到的现代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化监测控制技术、信息采集与优化处理技术、数据库与决策支持技术日趋成熟并在水利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采集及传输系统、数据处理及中心控制系统的硬件设备、传感器等的生产步入规范化和定型化阶段,设备具有性能稳定可靠的特点。

因此,为了充分发挥石堡川水库灌溉工程的综合效益,确保工程安全运行,提高管理水平,充分挖掘水资源潜力,提高流域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石堡川水库灌区信息化系统工程是必然趋势,也是完全可行的。

第5篇:水库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水族;水族文化;水族信息资源;特色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122.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6-0078-05

一、建设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的意义

水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水族总人口为40.69万人,主要集中聚居在贵州省,共有36.97万,占水族总人口的90.86%。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水族人口20.24万人,占三都总人口的64.8%,全国60%以上的水族人口居住在三都。水族人民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内容丰富、异彩纷呈的水族文化:水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水书,水族历史悠久,水族的端节、卯节与众不同,水族民歌有大歌、双歌、单歌、兜歌、调歌、诗歌等5种唱法,水族舞蹈《斗角舞》《铜鼓舞》《芦笙舞》独具特色,水族的剪纸、刺绣、印染、纺织、木刻、石雕等民间工艺花样繁多,水族的墓葬文化更为丰富……由此产生了大量具有水族文化特色的信息资源。水族文化信息资源是水族产生、发展、变化的间接体现,它忠实地记录了水族人民古往今来的全貌。通过建设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不仅可以方便我们了解水族的历史和现在,而且还可以为深入研究水族文化提供客观依据。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有利于促进水族地区经济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

为了解水族信息资源建设现状,课题组于2008年4~8月期间走访了水族聚居的三都、荔波、独山、都匀等县市的文化及民族管理部门,还调查了黔南民族师院图书馆、贵州民族学院图书馆、黔南州图书馆、贵州民族图书馆、三都县图书馆等文献服务单位。通过调查,发现水族信息资源存在分布零散、收集不全,收藏数量少、类型单一等问题,特别是上个世纪出版的一些文献资料,很多文献服务部门没有收藏。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一个文献服务部门对水族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收藏,也没有哪一个部门对水族文献信息了如指掌,更未形成系统的水族文献资源服务体系,极不利于水族文化的宣传和发展,也不方便进行水族文化研究。我们有责任利用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实物的、数字的方式,特别是数字的形式把现有的水族文化信息资源记录下来,依托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化信息手段,进行全面、广泛、有序的整合,把它以专题数据库的形式保存。建立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抢救和收藏水族文献信息资源,构建水族文献服务管理体系,提供良好的水族文献信息服务,对传承和保护水族文化、促进水族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地处水族地区唯一的民族本科院校――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应在水族文献服务管理体系中起到核心作用,其图书馆应把水族文献信息资源作为特色馆藏,将其建设成为水族文献信息中心,与地方政府机构协调,分工合作,形成共建共享的管理体制。

二、建设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可行性分析

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可行性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开发技术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要考虑是否有丰厚的水族文献信息资源来保障。

从技术可行性来说,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可以纳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简称CALIS)的子项目――“全国高校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中。全国高校专题特色数据库是CAI IS“十五”建设的子项目之一,在遵循“分散建设、统一检索、资源共享”的原则下,鼓励具有学科优势和文献资源特色的学校积极参加专题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目前全国共有61所学校的75个项目获立项目。这75个项目中没有涉及到水族民族文化内容,构建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不存在重复构建和浪费资源的现象。“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可以根据CAlIS专题特色数据库项目管理组颁布的《CAl IS专题特色数据库软件功能和技术要求》、《CAlIS专题特色数据库信息描述元数据规范》、《CAI IS特色库项目本地系统技术规范》等的要求,采用相关的国际国内通行标准来设计。目前,国内TPI、麦达、快威、方正、义华等十余家数据库软件公司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都通过了专题特色库参建馆本地系统CAI IS认证,可为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提供专业技术平台服务。作为水族所在地区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可根据CAI IS特色库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文献数据库的建库标准申请CAI IS立项资助,成立以图书馆人员为核心的项目建设组。组成由图书馆学专业、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民族学专业人员构成的项目团队,从而为特色库的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

从资源保障体系角度来说,由地处水族地区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承担“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完全可以确保数据资源完整、连续和系统性。黔南师院成立有“水族文化研究中心”、贵州省和黔南州政府已经明确黔南师院作为水书研究基地,将在黔南师院成立“中国水书文化研究院”,每年划拨不低于20万元的专款加以建设。黔南师院的水书文化研究还获得了国际巨星成龙先生150万元的捐助。贵州省水家学会挂靠在黔南师院,其领导成员和学会会员中有许多是黔南师院的专家学者。黔南师院与水族地区政府、水族地方研究机构及文化管理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对水族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占有十分便利的条件。因此,黔南师院承担“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项目的建设,能充分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可为项目的建库提供强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

三、水族文化信息源的收集思路

数据收集是数据库建设的基础。水族文化数据库的信息来源应主要是文献信息源。水族文献信息资源主要有书写型、印刷型、声像型、数字型等。其中水族书写型的信息源主要是水书。水书是水族人民用水族古文字书写的书籍,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水族印刷型文献信息源主要是与水族经济文化有关的图书、期刊、报纸、档案、会议资料、政府出版物、内部出版物等。水族声像型信息源主要是与水族经济文化活动有关的声频、视频及图片资料。水族数字型信息源主要是指与水族文化有关的专题网站、水族地方政府网站以及其它民族网站上的内容。对水族文化信息源的收集必须做到数量多、覆盖面广、体系完整,应遵循全面性、系统性、价值性、准确性、适宜性和针对性原则。要确定合理的收集范围,确定信息源的类型,确定信息的内容形式,确定收集的渠道等。下面主要从内容范围、方法途径两个方面提出收集思路。

1 水族信息资源搜集的内容

水族信息源的内容范围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水族文化典籍:水族有自己的文字――水书,水书是水族人民用水族文字书写的宗教典籍,是重点收集的内容。近年来,水书的收集整理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效。据调查,截至2008年8月,三都县档案馆收藏有水书1200册:荔波县档案馆9000余 册,独山县档案馆250册,都匀市档案馆36栅。此外,一些学术研究机构、图书馆和个人也收藏有部分水书。各档案馆对已经征集到的水书进行了整理、编目、归档、分类、编纂和破译工作。②水族文化研究专著:据调查,水族文化研究从清咸丰十年(1860年)起,讫今已近150年的历史。早期有代表性的研究专著有莫友芝的《红崖古刻歌》,岑家梧的《水书与水家来源》,张为纲的《水家来源试探》,李方桂的《水话研究》,近年来又有王品魁等译注的《水书・正七卷・壬辰卷》、《水书・丧葬卷》,潘朝霖等主编的《中国水族文化研究》丛书(共八卷),何积全主编的《水族民俗探幽》,韦章炳著的《中国水书探析》,潘一志著的《水族社会历史资料稿》,石国义著的《水族村落家族文化》,三都县委及政府主编的《中国水族医药宝典》等著作;③水族民间文艺及文学作品:如《水族双歌》、《水族情歌》、散文集《秀水三郁》,水族民间故事《百宝马》《月亮山》,水族民间歌谣集《凤凰之歌》《岛黛瓦》,水族史诗剧本《远古走来的贵族》等等;④水族地方志、年鉴、史料、政府出版物、内部出版物等:如《三都水族自治县志》、《兰都年鉴》、《水族风俗志》、《三都水族自治县概况》、《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组织史资料》、《三都水族自治县历史大事记》、《走进神秘三都》、《三都统计年鉴》、《县庆40周年资料汇编》、《三都水族自治县交通志》等;⑤关于水族文化的视频音频及图片资料:如旅游宣传光碟《凤羽水乡》,50年县庆光碟《神秘三都》、走近科学专题片《神秘的水书》、电视剧《水家山寨的铃声》,水族画册《都柳江畔水族人》,中国水书文化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视频光碟《媒体看水书》等等;⑥水族音乐舞蹈作品文献资料:如《铜鼓舞》、《斗角舞》等经典舞蹈的舞蹈图谱及音像资料,水族民歌歌谱及录音资料等;⑦水族研究论文:据调查,贵州省水家学会召开的八次学术交流会共收到论文、调查报告900余篇,整理编印了《水家学研究》论文集4册,还出版有《水家研究通讯》会议文献。在维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论文数据库中还有若干公开发表的水族研究方面的论文;⑧水族文化传承人的资料:如水书先生,马尾绣艺人、水族歌师歌手、水族研究专家的录音录像摄影及文字介绍资料等;⑨水族民间工艺制作资料:如水族马尾绣、剪纸、石刻、木刻、干栏式建筑、水族服饰、九阡酒等民间工艺制作的说明书、图片、研究报告、铜鼓拓片、产品样本图等等。

2 水族文化信息源的收集途径。

信息的采集工作,是一项十分艰辛而又细致的工作,水族文化信息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采集:①征订、零购。这是水族文献信息收集的正式途径。可通过文献征订目录订购公开出版发行的水族地方文献;通过互联网络了解非邮发的内部交流地方刊物出版发行的动态,并及时订购。②建立征集网络。这是水族文献信息征集的关键,主要征集那些非正式出版的内部资料、各种文献汇编资料及视频资料。水族文献主要分散在水族地区的文物管理所、史志办、民宗局、宣传部、图书馆、档案馆、文体广电局、民族艺术团、博物馆、政协文史委,党史办及民族研究机构等部门。项目组应与这些单位建立长期友好的协作关系,争取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并在经费上有所投入。③向社会人士征集。水族地区有不少潜心钻研水族文化的专业人士,他们多年致力于挖掘搜集整理研究水族文化,收藏了一定数量的水族地方文献精品,特别是早期的文献。项目建设组可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与其接触,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可收集到不少珍贵的年代较早的水族文献资料。④网上下载。可通过搜索引擎或者网上信息采集工具等搜集互联网上的水族文化信息。也可利用现成的大型数据库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检索有关专题,对其中有关水族的研究论文进行提取和整合;还可直接到水族文化专题网站上进行收集;如三都县民族研究所主办的“三都水族网”,贵州民族学院主办的“中国水族文化网”,贵州民族文化宫主办的“贵州民族文化网”,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促进会主办的“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信息网”,三都县政府主办的“三都党政网”等网站上都有丰富的水族文化信息资源。⑤析出复制。有许多水族地方文献信息被收录在大型丛书、文集、报刊等文献中,如《黔南日报》设有“三都专版”,《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作品选》等中包含有水族方面的文献。《中华民族》57集大型电视记录片中有《水族》专集等。项目组可通过复印、扫描、摘抄、剪辑、复制等手段进行搜集。

四、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结构组成

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可进行分类组织为以下几类数据库:①水书文献数据库。对水书进行规范化、数字化处理,使水书变成易检索、易复制和不受时空限制的机读式文献,可为水书的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文献保障。②水族文献书目数据库。主要包括所有与水族有关的书目文献题录数据。③水族电子图书全文数据库。主要包括正式出版的图书和地方文史资料等。可从光盘出版物、超星图书馆等电子信息资源中获取全文信息。也可自行对收集的纸质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④水族研究论文全文数据库。主要收录与水族有关的学术论文,包括正式出版的期刊论文和会议交流论文。⑤水族剪报和网上资源全文数据库。主要包括各种报纸和网站上与水族有关的、有一定意义和研究价值的资料。⑥水族电子图片库。主要包括与水族有关的地图、旧照片、民俗照片、节日活动照片、自然景观图、书画作品、工艺美术作品、拓片、实物图片等。可从宣传部门、文史档案部门和网络上获取资料。⑦水族多媒体数据库。包括历年水族端节、卯节、文艺演出、节日庆典等活动中拍摄的音像资料,可从文体广电部门、宣传部门以及其它参与制作的政府部门以及民间个人手中获取;⑧水族文化传承人信息库。建立水族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民间艺人资料库,便于掌握水族文化传承情况,是水族研究者的情报源。可包括对他们进行录音、录像和访谈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特长或成就作介绍的文字资料。目前,三都、荔波、都匀、独山等地政府部门正在开展对水书先生的普查和建档工作,可为水族文化传承人信息库的建立提供基础数据。

五、水族文化信息源的加工和技术处理

数据信息收集上来后,必须进行整理加工和技术处理,把那些最有价值、最具水族特色的文献信息挑选出来,将其转换成为数字化信息资源,并进行分类组织存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检索需要。一般要按照数据转换一数据标引一数据审校一分类存储一内容的步骤进行建库工作。

1 数据转换:对水族纸质文献资源的技术处理,可采用CALIS认证的数据库创建软件,通过扫描将纸质文档变成图像存放到计算机里,并借助OCR识别系统转换成电子文本,从而将大量的水族地方文献数字化。音像资料可通过专用设备和相应软件转换成统一的音像格式文件。对于图片、水书、歌谱等形式的水族文献,可扫描后以图像存贮方式作为原版显示,并录人必要的检索标引字段,作为建库的知识点,从而高质高效地完成各种载体文献信息的数字化处理。

2 数据标引:在数据库建设中,各种文件都要一组用于描述内容属性的元数据进行标引,这是信 息存储、交换、处理和检索的基础。数据标引决定数据库的检索效率,并直接影响数据库的质量。在数据库标引中,要统一按照《CALIS专题特色数据库信息描述元数据规范》中所规定的书目信息、网络资源信息、图像信息和全文信息等元数据规范处理。确定每一课题的重要主题词、链接字段、组配检索策略,扩大检索面,提高查准率。

3 数据审校:加工后的各种数据文件要进行质量检查,以减少数据转换中的失误,保证每一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可采用人工审校和机器审校两种方式配合进行。

4 分类存储:数字资源加工完成后,要将各种数字化文件分类存储,并严格做好数据备份工作,以免因为数据丢失造成损失。

5 内容:目前国内通过CALIS认证的数据库制作管理系统,具备了信息转换、内容、数据检索和系统管理功能。可以选定一家公司的产品作为水族文献特色数据库创建、和管理的平台。实现对数字资源的加工、管理和内容。

六、水族文献特色数据库的管理措施

第6篇:水库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统计信息;经济发展;建设

1 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意见,实现统计监督,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统计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提高统计机构和人员的工作效率,以较少的投入,获取更多、更快、更准的统计信息,提高统计的时效性。就目前信息技术水平而言,统计信息化就是要实现网络化统计,在网络环境下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完成统计设计、统计数据的采集、处理、传递、储存和等统计信息的生产和管理活动。统计部门作为政府收集社会信息的主要机构,它承担的最基本职能就是信息职能,即利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采集、处理,传递,存储和提供大量的以数据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信息,并把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整合好,管理好,开发好,为国家决策提供更充分的依据,为社会各界提供更优质的信息产品。统计信息化建设是国民经济和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之一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统计数据生产模式,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2 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年来的发展,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的统计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基础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统计信息网基本通达到全国地市级,统计的网络环境已经形成,各级统计部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性能也普遍有了很大提升,统计系统内网络传输方式已基本实现了数据报送。统计信息内部网已成为统计部门间信息交换的主渠道,网络化服务正在成为统计部门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优质服务的主要方式,特别是面向社会建立的统计信息网外网,正逐步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重要途径。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如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还比较低,只停留在网页更新信息、局域网共享等层面上;缺乏复合型的信息系统管理人才,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信息网络通道不够通畅,资源不能高度共享;多重视硬件建设轻视应用软件投资;信息安全保障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等,这些都阻碍了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 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3.1 统计数据采集信息化。要实现统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改造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具体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第一简化统计指标,将其与业务信息系统相结合,努力实现基本统计数据到统计信息的自动实时加工。第二数据采集方法信息化,尽可能采用统一的信息采集平台。第三完善统计计量方法,在原有统计计量方法的基础上,引人数理统计的方法,加强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测定,尽可能使统计计量方法规范化,标准化,以便于内外系统之间信息交换与对比分析。

3.2 统计数据分析信息化。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灵魂,不实现信息化的统计分析,就无法领悟到统计数据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含义。利用先进的统计分析处理软件,建立统计数据库,对数据进行信息挖掘和分析,是统计分析信息化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3.3 统计数据传递信息化。要实现统计数据传递信息化,首先要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统计调查工作模式,提高统计工作效率,保证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第二以数据库为依托,实现网上统计信息的在线处理、查询等,实现在线数据处理工作模式。第三推动统计工作的电子化、网络化,丰富统计信息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内容和方式。第四借助现代通信技术,通过网络环境完成信息传递和信息管理,优化统计资源配置,提高统计的效率和准确度。

3.4 统计数据信息化。统计数据信息化是以信息网络为依托,以统计数据库、数据分析信息化为源头,利用统计服务网络子系统,建立统计信息网站和综合信息反馈服务的统计数据库体系,开辟统计服务的新内容、新形式和新领域,实现统计服务的网络化、社会化。

4 统计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4.1 加强网站建设。统计信息网站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它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统计业务知识密切结合的产物。统计信息网站的建设是统计信息化发展的具体体现,是统计工作自动化、网络化的依托,是统计行业自我宣传、服务社会的窗口。统计信息网站应成为数据采集、信息、政务管理的平台,所以统计网站建设的好坏,是否得到有效利用,直接关系到统计信息化的成败。网站的建设还应实现基层单位数据直报系统。

4.2 做好统计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统计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的主要基础工作,也是统计信息与服务的主要手段和窗口。统计数据库的建设应包括:统计元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工作库、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进度数据库、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人口数据库及相关的综合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等。

4.3 加强信息安全防范措施。统计信息作为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统计信息的搜集、加工和,经常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入侵、攻击,造成统计信息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些问题,应建立统计信息网络灾难恢复备份系统、统计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统计信息网络系统防病毒系统。还应制定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经常进行安全保密教育,对重要的信息交换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有效保障信息网络和信息内容的安全。

第7篇:水库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资源;资源共享;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044―04

一 问题的提出

以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善着教育教学的环境、深刻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教育信息化的范围逐渐拓展、进程逐渐加快、成效逐渐显现。在教育部“校校通工程”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思想的指导下,各种规模的校园网、教育网正在迅速地建设和发展中,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与此同时,各级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努力使教育网摆脱空洞、无用的闲置状态。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力,基于各种建设方案的教育信息资源库正逐步完善,教育信息资源也正在教学、科研及教育管理等各方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育信息资源库是承载教育信息资源的实体,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方案直接影响到整个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管理和利用,是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方案设计还处在探索阶段,中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复杂不一的国情决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所以我们亟待一种符合国情、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教育信息组织方式。校园网作为当前学校教育普遍采用的教育信息资源承载平台,校建教育信息资源库自然成为人们最关注的教育信息资源组织方案之一。而共建中心资源库这一方案更加符合新的信息资源建设理念,也必然引起一股研究和实践的浪潮。本文试比较二种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方案。

二 校校建库和共建中心资源库方案的比较

1 建设理念的比较

校校建库方案(如图1所示):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基于各自校园网的符合该校师生的教育信息需求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各校资源库由校园网接入区域教育主干网,达到分别建设,共同交流的目的。

共建中心资源库方案(如图2所示):以县为中心,集中资金建设大型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实现区域内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方案。具体方案解释如下:以县为中心,集中资金建设大型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各级基础教育学校不断扩充和丰富中心教育信息资源;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促进均衡发展;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教育学校信息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协调发展。[1]

校校建库方案是由教育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分别投资,由学校自行建设、管理,库内资源的建设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本校教职工、学生的需求,在区域内的各部门、学校可以通过教育主干网互通有无。而城乡共建共享方案,则一改以往校校建库的资源建设思路,采用集中投资、建设、管理、高度共享的区域资源配置方式,资源库是面对整个区域教学、管理需求,集合各校特色资源于一体,在区域内构建和谐、公平、高效的资源利用平台。

2 经济效益的比较

政府用于教育的投资必须要重视经济效益以求得持久的发展。用最少的钱办最优质的教育,是我国国情所要求的。从经济的角度来衡量资源库建设方案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前期的投资,二是日常的支出。

试想,如用500万元用于投资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区域内有10所高中需要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库。按照校校建库的方案,将资金平均分配到每所学校,每个学校都只有50万元的建设经费。每所学校建立的教育资源库都必需从教育资源应用平台、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到每一门课程的教案、试题、课件一一做起。那么可想而知,真正用于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符合个性需要的教育信息资源的经费则少之又少,这样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会造成各学校、地区在教学资源、人力、物力上的巨大浪费。而学校资源库的日常支出,如资源库的扩容、网络硬件的维护与升级及日常管理等费用,则成为了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一大负担,长此以往将难以维持。

如果按照共建中心资源库方案,以县为中心,集中所有500万投资经费,架设区域教育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并且统一建设大型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这样,同类教育信息资源只需要制作一次,更多经费可以用于建设和维护小型教育资源库所不具备的、较为稀缺、难以维系的教育信息资源,使每一分钱都用到增加资源数量、提高资源质量上去,从而使经费利用更加合理,投资效率更高。资源库日常的升级、维护、管理的费用由政府部门统筹支出,不仅大大减轻了学校的负担,而且确保了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公平共享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需求。

3 管理效能的比较

有效的使用源于有效的管理。为了避免资源库作为一个评价学校、评估当地教育发展水平的摆设,在建设信息资源网之后,更要重视日常的网络维护及资源管理的工作。[2]要保障一个教育信息资源网正常、高速、安全的运行,并且能够做到危险预测、故障报警、故障恢复,这对于一个学校的人员素质、设备性能、资金投入都是很大的考验,更是要求管理者有良好的指挥能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许多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仍旧力不从心,那些较为落后的农村学校更是不堪重负。与网络管理一样,资源管理能力直接影响资源利用率。然而,目前大部分学校对教育信息资源的管理还较为随意,对资源的命名、分类及资源的组织、加工方式只是依赖管理者个人的认识,没有固定的标准。[3]每个学校对资源的加工标准、分类组织方式各不相同,无法统一,这将直接影响教师、学生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

以中心资源库作为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网的逻辑中心,区域内的学校通过教育主干网接入中心资源库,这种组织形式大大减轻了学校的管理负担。集中建立中心资源库不仅可以确保管理者的高素质,网络基础设施的高性能,技术人员的高技术水平,同时可以统一规范资源管理工作。高质量的网络环境,为整个区域的教育部门、学校提供了通畅的资源获取途径,而资源加工分类的标准化及组织管理的有序化,更是在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之间打通了一条无障碍的交流渠道。通畅的资源获取途径及无障碍的交流渠道无疑为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新铺平道路。

4 资源质量的比较

资源库的丰富程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量,二是质。所谓量,指的是库内资源的存储量,质则是指资源形式的丰富程度。目前,学校建立信息资源库,主要是通过购进各类现成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同时组织、鼓励教职工自主制作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信息资源。但是,学校所拥有的资金有限,能够买进的教育信息资源并不多。学校的资源建设水平较低,所制作的资源大多是以文字呈现教学内容的HTML和PPT格式,这些资源只是文字教材、资料的电子化,提供的往往只是单一的具体的服务,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3]

要想不断的扩充资源数量,同时保证资源质量,不仅要有雄厚的资金保障,买进大量的数字化期刊、文献资源库等,更要做到充分整合各类资源,激发更多资源的创作,促使教育信息资源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从制作、积累、使用到创新再生的良性循环。区域教育信息中心资源库就可以保证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从而促进区域教育资源的交流和创新,学校、教师、学生获得了良好的参照素材,就可能产生更多的新思路,促使更多新内容、新形式、新风格的教育信息资源的不断涌现。之后,这些新资源又不断的积累、整合进中心资源库中为他人所交流共享。这样的教育信息资源的良性循环不仅使中心资源库更加有活力,更是激活了该区域的教育信息化事业。

5 使用价值的比较

为使用者提供所需的资源是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基本使用价值,除此之外,一个优秀的信息资源系统还能够以其多样的资源和优质的服务帮助使用者更加合理利用资源,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理论上,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教育信息资源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但实际上,校园资源库难以提供足够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和广泛的交流渠道,教育信息资源从数量、质量上都难以满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多种需要。如果找不到所需资源,教师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制作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若资源数量有限,缺乏同类资源的比较,则会不加思考的拿来就用。这样大大影响了教师使用教育信息资源的积极性和教学信息资源的使用效果。而对于学习者而言,没有良好的学习资源的支持,自我学习、自主学习就成为空谈。如此被动的信息资源使用方式必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是不符合现代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要求的。

集中建立区域共享的中心教育信息资源库不仅是教学材料的汇集,更是教学中的创新作品的孕育温床;不仅是新的教学媒体形式,更是新的教学传播系统。中心资源库能够为教师学生提供充足的教育信息素材,解放重复制作基础性资源的时间、精力;中心资源库能够提供形式多样的资源,帮助教师、学生一改以往的“拿来就用”的信息使用方式,让使用者提供可以对资源进行鉴别、比较、分析,更加合理的利用资源;中心资源库能为使用者提供交流、共建的平台,激发教师、学生创造思维。

三 校校建库与共建中心资源库方案的比较结论与启示

1 比较结论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共建教育信息资源中心资源库方案与校校建库方案相比:经费利用率达到最优化;资源充足、多样,符合用户需求;资源组织规范有序,便于交流共享;同时符合地方现实情况,最大程度的整合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实现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具备可行性及推广意义。

2 对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方案的启示

(1) 开放学校教育信息资源,扩大资源共享范围

2008年11月底教育部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面向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加强与农业、劳动、财政等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为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提供支持和帮助。现在,学校不仅担负着学校内部的教育,也逐渐承担起周边地区的公共教育、社区教育以及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的责任。因此,加快开放学校教育信息资源为周边地区教育事业共用既是当前形势的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信息资源库的构建应该打破传统的学校教育信息资源为学校所专用的传统障碍。在网络硬件方面,集中经费建设基于教育主干网的大型资源库,覆盖整个区域,网络扩展性强,降低各校各部门各自建库的负担。从投入经费上看,中心资源库的建设工作由地方教育局主办,在资金上可以与其它各部门协调与分担,共同建设、管理资源库。同时,构建合理资源共享机制,通过权限管理将不同内容的教育信息资源面向各类用户分别开放,以保证不同的用户群对教育信息资源的需求。这样,让教育信息资源库不仅为学校教育服务,同时使其它形式的教育受益,提高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将教育信息资源的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影响力、推动力扩大到学校以外的教育事业。

(2) 共建共享教育信息资源,促进区域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在教育机构之间和教育群体之间公平的分享教育资源。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必然导致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即使在县城的学校,也存在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的区分,这些差距造成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状。

区域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应当更具体地考虑地区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这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获取教育信息的公平程度。除了学校之间开展各种协调、帮扶活动之外,通过优化区域教育信息资源配置让教育信息资源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区域内教育信息资源的公平共享。通过共享平台交流资源建设成果及教学经验,促进教育工作者不断进步、自主创新,以此缩小各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差距,使不同学校学生受到更加公平的教育。比起小范围的独立建库,更需要扩大信息共享、资源公平的范围,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在各个学校内乃至整个区域的等质等量的公平共享,更有力的推动区域教育公平的发展。

四 结语

区域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环节,“零建散用”是不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律的,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才会带来最大的效益。在积极推广共建中心资源库方案的同时,我们不该一味否定基于校园网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而应根据具体需要,结合二者优势,以区域教育信息中心资源库提供的公共教育信息资源为基础,同时鼓励符合学校需求的校园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从而在满足各类用户对教育信息资源共性化及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区域教育信息资源整体质量和共享率。

参考文献

[1] 熊才平.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城乡共享[M].武汉:科学出版社.2008(12):48-50.

[2]寇凤琳.浅谈校园网的管理与应用[J].成功(教育),2007(2):194-195.

[3] 马秀峰,亓小涛.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3):55.

[4] 曹卫真.地方高校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7(8):32-35.

[5] 柯和平,李春林.基于网格技术的区域性教育资源库共建共享机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1):63-68.

[6] 傅毓维,郑佳.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71-74.

[7] 宣绚,程建钢,王学优.标准化基础教育资源库的研究与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3(4):55-58.

[8] 郑勤华,陈 丽,李爽.关于远程教育资源标准及资源库设计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2(6):31-34.

[9] 区建峰,何克杭.支持新课改的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6(4):69-75.

[10] 张鹏,刘宇.对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共享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11):58-59.

第8篇:水库信息化建设范文

阐述了我国中药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针对当前中药信息系统存在的诸多不完善之处,提出应将数据库共享技术、数据库知识发现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中药信息系统的建设中,从而提高我国中药信息系统的建设水平,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 中药 信息系统 问题 对策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 because there are lots of disadvantages, the author advised to use some advanced technology in the systems, then we can raise th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boos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information system; problems; solutions

中药是我国医药科学的特色,是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wWW.133229.cOM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中药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指导。面对迅速增长的中药数据,建立中药信息系统成为实现中药信息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已建有大量的中药信息系统数据库,比如中医药文献库、中医药成果数据库、中药化学结构数据库、中医方剂数据库等等。这些数据库较好地解决了中药信息资源索取困难的问题,对中药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这些中药信息系统依然存在不尽人意之处。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中药信息系统的现状和不足,探讨了其对策与发展,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中药信息系统的发展情况及其重要性,从而推动我国中药事业的发展。

1 我国中药信息系统存在的若干问题

1.1 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完成近百个类型不同、规模不等的中药数据库的建设,并投入使用,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数据库中的内容相似,研究人员检索到的信息多为“二次信息”,“一次信息”较少,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造成了资源的无形浪费,而且数据库的持续性建设状况也不够好,内容得不到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较为陈旧[1]。

1.2 数据库内容不够丰富

1.2.1 现代文献多,古籍文献少在现有的中药文献数据库中,现代文献数据库占很大比重,而古籍文献数据库所占比重较小。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存的中医药古籍超过10 000种,各种不同的版本超过37 000种[2]。面对大量的中医药古籍文献,目前国内却很少有相应的数据库出现,这使得前人的智慧停留在中医药古籍文献的书本中,很难满足信息社会人们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的需求。

1.2.2 题录式或文摘式数据库多,全文数据库少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几个中药数据库能查到文献的全文,而且内容不是很全面,大多数据库只提供题录式和文摘式数据,但是,研究人员检索信息时往往希望能获得全面、详细的内容,而建立全文数据库是满足研究人员信息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将中药数据完整保存的有效方法,更是为中药数据库知识发现提供了必要条件[3]。

1.3 多媒体技术在数据库中运用较少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中药信息的研究整理,对中药知识的传播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国内中药数据库中包含的多媒体数据总的来说数量较少、内容简单。事实上,对中药信息来说多媒体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中药生药材或中药饮片的图谱、中药化学成分的分子结构、中药材的显微结构等等,都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多媒体技术在中药信息系统中的较少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药的国际化进程。

1.4 数据库共享平台建设不完善如能通过网络将各中药数据库的信息相互联系起来,以便研究人员在某一个数据库中能够查询到其他数据库的相关信息,即实现数据库的资源共享,这将比独立使用任何一个数据库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然而,由于目前国内中药数据库的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中药数据库共享平台的建设成为一个难题,真正的数据库资源共享难以实现,影响了中药的信息化发展。

1.5 数据库智能化程度不够高国内大多中药数据库的功能仅限于一般性查询中药的各种信息,缺少对各种信息的深度挖掘和规律发现,智能化程度不够高。中药数据库中存储的各种信息是人们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如果开发的数据库仅是对存储的信息进行一般性查询,而缺少对查询结果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则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2 中药信息系统的研发对策及其发展

2.1 建设全文数据库,完善系统信息全文数据库是中药数据库建设的发展趋势之一。目前,我国虽已建有部分中药全文数据库,但所占比重极小,大部分仍为题录式或文摘式数据库。中药全文数据库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将导致信息资源的部分丢失,制约中药数据的知识挖掘进程。

建设中药全文数据库,不但能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信息需求,而且在完整保存中药信息和中药数据库知识发现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建设中药全文数据库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2 应用多媒体技术,丰富系统内容从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只提供文字数据的单一媒体信息服务,将逐渐被多媒体的信息服务所取代,因为后者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全面、更生动的高质量信息。比如,运用多媒体技术对中药的生长过程进行全程播放,将比仅仅使用文字数据对其进行描述更为生动、形象,有助于人们对中药学知识的掌握和深入了解。

国内已经开发的中医药多媒体数据库有四川省中药研究所的《中药学图像和文字数据库》、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晶体结构图谱库系统》、江西中医学院研发的《常用中药素材库系统》等[4]。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在中药数据库中的广泛应用,是中药数据库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所在。

2.3 建设数据库共享平台,实现中药知识库的构建资源共享是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然而,当前我国的中药信息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各类型不同、规模不等的中药数据库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研究人员在检索信息时往往无法在一个数据库中获取全部信息,而需要进入其他相关数据库重新进行检索。为把有限的资源组织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建设中药数据库共享平台,实现中药知识库的构建,成为中药信息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知识库(knowledge base)是知识工程中结构化,易操作,易利用,全面有组织的知识集群,是针对某一(或某些)领域问题求解的需要,采用某种(或若干)知识表示方式在计算机存储器中存储、组织、管理和使用互相联系的知识片集合。建设中药知识库能有效捕获和保存中药的各种信息,并将中药的数据库信息相互联系起来,实现数据库间的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将大大提高研究人员的信息检索效率,加快中药知识的传播速度和中药事业的发展。

2.4 运用数据库知识发现技术,提高系统智能化水平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中药领域的数据也在迅速膨胀,激增的数据背后往往隐藏着重要信息。目前的数据库系统可以高效地实现数据的录入、查询和统计等功能,但无法发现数据中存在的关系和规律,无法根据现有的数据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缺乏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知识的手段,因而导致了“数据爆炸,但知识贫乏”的现象[5]。而数据库知识发现技术(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kdd)就是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知识的有力工具。

kdd是人工智能与数据库、统计学、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交叉产物,是对海量的中药数据进行多方位、多学科、多层次的智能分析,进而搜索发掘出有用信息及其相关规律的技术。当这些相关规律不断被总结时,建立中药的各种模型成为可能,最终能够辅助决策,这将大大提高中药信息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加快中药现代化的研究进程[6]。

2.5 建立政府职能机构,协调管理系统建设目前国内中药数据库建设的无规划性,较容易造成大量资源的无形浪费。为避免资源浪费、提高中药数据库质量,有必要建立一个权威的政府职能机构,协调管理中药数据库的建设,解决数据库建设的无序状态,减少或杜绝低水平重复现象,从而提高我国中药数据库的建设水平。

为实现中药数据库的集成和共享,制定有关医药数据库的国家标准也成为中药信息系统发展的需要。只有在中药数据库的建设中做到统一性和规范性,才能使中药数据库的集成与共享成为可能。因此,建立政府职能机构协调管理中药信息系统的建设,将更加有助于推动我国中药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锦屏,简云江.中国自建医药数据库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卫生软科学,2001,15(6):52.

[2]周琳琳.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现状分析(ⅱ)[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10):86.

[3]李湘君.中医药信息资源现状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7,21(3):227.

[4]章新友,余润民,张惠.常用中药素材库系统的研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4:28.

第9篇:水库信息化建设范文

1膜下滴灌信息管理的现状

新疆灌溉以膜下滴灌为主,灌区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是发挥农业支柱性作用的前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是全国最大的农垦区之一。因为该地区灌溉分散、水资源有限,导致灌水管理工作非常复杂,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灌区的管理水平和效能已经成为了节水灌溉改造的重要内容。建设各类信息采集和监控站点,开发基础数据库系统和水情监测管理系统,能有效提高节水灌溉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准确性,保证信息传输的时效性。目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灌溉信息管理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灌溉田地环境差异较大等问题有待解决。建设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能帮助管理人员制订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还能使灌溉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妥善完成经费的管理工作。

2膜下滴灌信息管理的内容

2.1信息管理功能

信息管理系统以节水管理业务和技术需求为向导,以实现农业节水空间信息的快捷查询、方便维护为目标,通过整合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为膜下滴灌节水提供具体的实施方案。信息管理应遵循标准化、实用性、开放性的原则,让用户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膜下灌溉信息管理系统是由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组成。该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实现文件管理、地图浏览、信息查询、信息统计、数据编辑和用户管理等功能。信息管理模块可以完成土壤、品种、病虫害等基本信息和不同生长期棉花的栽培管理技术等基本信息的存储、查询和检索。

2.2信息获取和传输

膜下滴灌信息管理系统需要采集棉田基本数据、灌溉实时数据和土壤属性信息等。因为数据类型不同,所以,信息采集的手段和方式也不同。对于静态资料,在基础资料信息化的过程中,进入灌区数据库的资料基本不更新;对于动态资料,需要定期或不定期采集。一般情况下,根据信息的类型和属性,可以选择在线监测、自报监测、便携巡检等方式获取。信息管理的数据需要以通信链路为载体传输。灌溉棉田通信系统覆盖面积大、区域广、地形复杂,为了节省投资、减轻维护人员的工作,一般采用当地的电信宽带网络实现互联,完成信息的传输,同时,也可以选用信号质量稳定的无线公网传输信息,但要以安全为原则。

2.3信息存储和管理

信息存储和管理是整个灌区信息化业务应用系统的基础,其设计和构架的合理性关系着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这一部分主要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的选择、数据表的设计和数据的部署格式等。信息存储和管理是建立在所有业务共同应用的基础上,一旦数据库出现故障,就可能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甚至会丢失数据。因此,对数据库的日常管理尤为重要。数据库的日常管理包括数据库的运行状态监控、数据库的增长情况监控和数据库检查。

2.4软件开发

数据库技术是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各类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决策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数据库(Database)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数据库有很多种类型,从最简单的数据表格的存储到能够进行海量数据存储的大型数据库系统,它们都在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美国Microsoft公司推出的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系统——SQLServer是可扩展、高性能、为分布式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所设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实现了与Windows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基于事务的企业级信息管理系统方案,有先进的管理系统支持Windows图形化管理工具,支持本地和远程的系统管理和配置,具有强大的事务处理能力,支持对称多处理器结构、存储过程、ODBC,还有自主的SQL语言。

3结束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