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整理范文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整理精选(九篇)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整理

第1篇: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整理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高考 备考路径和方法 把握好几个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78-01

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新颖、灵活、涉及面广、难度加大,这就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怎样在高考备考中找到恰当的路径和方法,打造出高考备考高效性和实效性,是指导新课程高考历史教师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以下是我在历史高考备考中选用的路径和方法。

1 分析新课程考卷特点,把握授课方向

在新高三上课伊始,就安排原高三历史科组教师,对考过的新课标高考历史科试卷进行归类分析,由专人负责汇总,形成经验在各年级历史科组教师之间交流,再反馈到新高三历史科组,最后结合老高三教师传授的经验和新高三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从而把握高三在新学年的历史科整体授课方向。

2 把握《考试说明》和高中历史教材的关系

高中历史教材版本繁多,形成一纲多本,备考中,教材是基本的教学资源外,高中“历史课标、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也是必备的教学资源。《考试说明》规定了高考的目标、能力要求、知识范围和考查形式,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复习的依据。在备考复习中,融入《考试说明》规定的能力要求,系统、规范、完整把握教材及与教材相关的历史知识,并研究《考试说明》中的例题,才能把握命题特点及解题思路。虽然高考命题高于教材,但教材仍是备考复习的依托,掌握好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概念等,才能使备考复习收到实效。如在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课时,要求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内容全面理解,先是掌握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内容,然后掌握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再掌握二者的不同作用及影响。对于三民主义的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的深刻内涵和外延,教师要给学生分析到位,以此抓住重点、破解难点。

3 把握必修和选修教材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部分内容提纲挈领,在新课标高考中所占比重却高达85%,需要补充的内容比较多,是教师认真讲,学生重点把握的部分。而选修教材内容详实,是对必修教材的很好补充,但是因为量大,复习时间紧,一般复习有顾不上选修教材的现象,我的做法是在复习必修教材内容时,让学生事先预习与必修教材相关的选修内容,复习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让学生同时把握必修和选修的内容,效果比较明显。

4 把握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的关系

新课标,历史学科对知识点的考查难度增强,注重考查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相互关系的理解。这种相互关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一种是横向联系,如历史阶段特征、中外联系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一轮复习是单元复习,以纵向复习为主,主要是夯实基础,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处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便于理解、记忆,否则疲于应付大量琐碎的知识点的记忆,就谈不上主动性的学习和思考。如在中国古代史复习时,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力争做到“点透、线通、面全”,形成立体动态知识网络结构。然后让学生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自己去整理知识结构,提炼要点重点、构建立体知识网络和概括阶段特征。二轮复习是横向复习,以专题复习为主,不应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一是细化成小专题;二是加强对专题中知识的因果关系的分析,而不只是简单的把知识归纳在一起;三是加强横向拓宽,突出空间的延伸。在专题复习时,首先应从讨论问题的思维主线入手,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思考,如从有利于政治、地理学科的结合及有利于综合的思路和途径,形成不同于一轮基础复习的思维方式,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在一轮复习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二轮复习才能拓宽、延伸知识空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5 把握教材和教辅资料之间的关系

高三年级教辅资料铺天盖地,我只给学生选三本:一本是比较全面的复习资料;一本是单选优练;一本是历史单科模拟试卷。教辅资料选好对学生能力提高确实有辅助作用,好的教辅资料在归纳知识点、重点知识讲解上确实有独到之处,在知识点选配习题上也很典型,学生通过解一道题,触类旁通,把这部分知识更加准确的把握。但教辅资料只是对教材知识把握起辅助作用,绝不能使教辅资料代替教材,本末倒置。

6 把握教师讲和学生练之间的关系

备考复习中,教师主要是讲存在的问题、疑惑的知识及有针对性的习题;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备考能力和水平。怎样把握好讲和练之间的关系,对备考复习尤为重要。首先,要积极探讨课堂教学新模式,强化课堂教学复习的实效性。在一轮纵向复习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二轮复习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横向归类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知识整合能力。就要改变以教师讲为主的单一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复习。改变多讲多练、多讲少练、乱讲乱练,甚至不讲只练的片面的做法,提倡精讲精练。精讲,就是必须要讲得要精讲,讲透彻;精练,就是不会的题反复练,在方法上有所得,能力上有所提高,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标高考的要求,在遇到新题、难题时,才能应对自如。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复习,给学生消化理解的时间。复习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注意研究与探讨,让学生抓住核心知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主动去练有价值的习题,使老师讲和学生练有机结合,使备考复习收到实效性。

7 把握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

把握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干基础知识,尤其是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活动、文化运动等,使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把握深层次的内涵、实质和外延,建立重点知识结构体系,单元知识结构体系,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等,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整合知识的能力,有目的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逻辑思维具有活跃性、严谨性、整体性。增强学生备考复习高效性。

第2篇: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整理范文

关键词: 高考历史 选修内容 复习策略

在现行的江苏高考模式中,历史科选修内容占20分(全卷满分120分),而且是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的,考生根据所选的教材在备选的4道题中选做其中的2道。每本教材的内容多但只通过一道材料题考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怎样复习才有效,这让不少高中历史教师感到困惑。

其实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程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色之一,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看,设置与必修课程相辅相成的选修课程是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从学习论的角度来看,设置历史选修课程更有利于学生兴趣、视野和个性的全面发展[1]。就应试复习而言,要从课程设置的目的出发,把握学科特点,笔者认为要提高复习的实效性,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师观念的更新包括学科素养的提高,比如《探索历史的奥秘》通过对向学生介绍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之谜和探究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揭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的方法,体会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2]。这个模块专业性特别强,吸收了大量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其涉及范围不仅对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的,对长期处于中学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而言,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吸收新知的领域。

二、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总结认识规律

学习历史目的之一是探寻历史发展规律,认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要通过对相关历史事物的比较才能实现。在历史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比较找异同。“同”为历史事物的普遍规律或特征。比如《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不管是古今中外的政治家、思想家还是科学家,在对他们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时代背景,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肯定或否定历史人物;必须分析人物的阶级立场,阶级立场决定了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是评价人物的基点;坚持辩证地分析历史人物,坚持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同背景下历史人物的比较,比如,大一统王朝的政治家的比较,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比较;追求民族独立的孙中山、凯末尔和甘地的比较等。

在2013年江苏高考中,21题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22题克伦威尔和拿破仑是欧洲近代革命的杰出人物,都考查了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教师要科学整合教材,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顺序。”我们可以科学整合必修与选修模块,选择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内容,这是引导学生强化通史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与历史认知的需要。

如在选修一改革模块中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专题有梭伦改革、商鞅变法、欧洲宗教改革、。复习梭伦改革,可对必修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背景与结果了解更完整、全面,学习商鞅变法能对复习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必修二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补充认识,学习宗教改革可对必修三宗教改革中人文精神的发展的体现或内涵理解更准确、透彻,复习可更准确理解维新思想的内容与意义[3]。

具体教学中,我们要把教科书中结论性的知识活化为可以讨论的、探究的主题,精选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并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历史。比如《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每一单元基本上都可以用背景――措施――作用整合,并对这三部分进行适当的材料补充,通过材料的补充,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这三部分都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如果割裂了任何一部分,就难以完整地分析本单元所涉及的改革。

四、教师要进行规范化训练,增强教学实效性

选修部分是通过材料题形式考查,历史科的高考《考试说明》对材料的处理能力明确列出了三条具体要求:一是“阅读理解材料”;二是“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三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4]。

教师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做题方法:一读,是解题的前提;二找,是解题的关键;三思,是解题的核心;四答,是解题的落脚点。按照这样的步骤,在平时的训练中强调规范性,自然就增强了复习的实效性。如2014江苏高考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2分)能注意到从权利分配的角度,拥护者和反对者两个方面,加上分值2分,再加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答案就很容易产生,拥护者:梭伦改革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平民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或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反对者:梭伦改革保留了贵族的一些特权(或贵族政治没有彻底改变)。

在选修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把握科学方法与正确策略,这些问题最终就可以得到解决。我们相信选修课程在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中一定会满足高考的要求,提高课程价值和学习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元忠.高考试题的命题置疑和答题技巧[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

[2]段仁勇.江苏高考能力题研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

第3篇: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整理范文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正确使用历史教材,使高中历史教学符合新课程要求是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讨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使用为核心,阐述了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包括教材与新课标、必修与选修、模块与模块等之间的关系,论述了摆正历史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的位置从而促进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策略。

关键词:

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使用

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课程改革为教学实践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需要解决如何正确使用教材的问题。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一方面,历史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与要求,正确使用历史教材意味着要综合把握与教材相关的多重关系;另一方面,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学科,高中历史教学具有特殊性,正确使用教材还意味着要把历史教材摆在教学活动的正确的位置上。

一、正确认识几个关系

(一)历史教材与新课程标准的关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将新课程教材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就应准确把握《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二者间的关系,使教材使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新课程标准规定了历史教材编写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指导思想,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是课标原则和思想的具体化。所以,新课程标准作为历史教材编写的纲领性文件指引了历史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反之,历史教学活动应当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精神与要求。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深入解读和探讨新课程标准,尤其是准确理解其规定的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历史教材和教学活动所体现的课程理念应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符,在教学活动中和对历史教材的使用中应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组织教学。另一方面,要主动加强对历史新课程教材的解读和研究,综合多种主客观因素灵活处理教材使用,包括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教师个人专业能力,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因素,对教学内容与相关教学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便引导其逐步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二)选修与必修的关系

在新课程标准中,必修课和选修课是高中历史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作为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必修课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求其系统化地了解古今人类社会在不同领域的发展状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主要方面以及科技、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等其他领域。与之相比,历史选修课的专业性更强,其授课对象是历史基础知识较好、对历史这门学科有浓厚兴趣的部分学生(多数省份理科生只修读必修3册,文科生需再修读选修中的2-3册),其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热情,开拓学生的历史眼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想深入学习历史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毫无疑问,多样化的选择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历史的实际需要,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能够有很大帮助。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恰当地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尤其要合理地安排教学时序,要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这一册,与必修一在内容方面有一部分是重叠的,尤其是主题、理念以及知识线索等方面与必修课内容之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二者有机整合起来,将必修一中的相关知识引入到该专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温习相关内容;与此同时,必修课与选修课有本质上的不同,教师应有所侧重地以新的角度讲授该专题,即不同于必修一对于政治文明历程发展脉络的侧重,该册书更加强调各国在不同时代面对不同问题的解决对策以及对各国改革范例对后人影响的讲解。

(三)必修模块间的关系

在现行的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有三个互相渗透、彼此联系的必修模块,它们以各自的不同视角阐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容与线索,彼此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历史教师在教材使用过程中要处理好三个必修模块之间的关系,关注历史事件的联系性,充分利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灵活整合三个模块,对于每节课的既定教学目标,要加以一定的灵活性策略调整,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角度解读历史,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从而完整地掌握专题知识体系,建构起该阶段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增强其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教师在进行某一模块的教学时应适当建立与其他模块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对岳麓版必修一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中的相关内容。又如在讲解岳麓版必修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时可适当引入必修二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的相关知识。总之,要在实际教学中处理好模块间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四)同一专题间的关系

在编写体例上,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选择了以专题的方式呈现历史,各个专题以所在模块的某个宏观问题为中心展开探讨,与此同时,在专题内部,又按照不同的小问题分成多课,这些小课构成彼此联系的统一整体。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恰当把握好同一专题内部的关系,综合新课标的规定与学生具体学习状况两个因素,合理增删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可分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工业文明的崛起对中国的冲击”两个主要问题,对于后者新课程标准规定“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历史教材中,这些内容被编为两课,即“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对之进行阶段性划分,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分为产生、初步发展、民国初年“短暂的春天”、统治前期进一步发展以及统治后期的困境这五个基本阶段,借助于对各个阶段出现的原因及意义的分析,使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该专题的基本内容。

二、摆正教材的位置

(一)钻研教材,细化新课标

在现代教学理论中,教材不是用来“教”的,而是用来“用”的,换言之,教材不是教学对象而是教学所借助的材料、资源和工具。在我国,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作为物质载体承载着相应的教学理念,教师参照教材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则以教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对教学目标加以明确,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要树立科学的教材观,深入钻研教材,科学使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有效的“动态性资源”,将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促进历史教学。在备课过程中,历史教师往往注重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对整个模块的课程标准有所忽略,所以为了在教学中摆正教材的位置,教师应加强对模块课程标准进行宏观性的整体解读。以整体解读岳麓版选修六第17课“全村同在画中居——皖南古村落”一课为例,可以从其他章节中提炼相关内容为该课教学选取所需材料,如第一单元“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文化遗产’”包含了与该课相关的内容,可将其视为该课的序言和纲领,对该课的教学很有价值。根据第一单元“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的教学要求,可在讲授该课时引导学生思考西递村和宏村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自然环境保护与文化环境保护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等问题。在对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分析后,教师还应认真钻研教材,搜寻各个版本的历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带着一定的问题有目的地阅读,通过对比分析寻找对教学有价值的信息。第一,要通过钻研教材提炼核心知识点,其依据有二:一是新课标,二是各版本教材的共有或相似内容。第二,对于同一版本内部的相似知识点要注重对比分析,并进行适当的融合,在此基础上筛掉偏离课程标准较大的内容,从而使教学内容的质量更高,提高教材使用的质量。第三,要认真核对细化后的新课标要求与教材钻研成果,查漏补缺,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对新课标要求的遗漏,将其他版本教材中的内容或其他相关材料补充到教学计划中,从而使教学内容更为全面。

(二)广泛涉猎,精选教学素材

高质量的教学素材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仅凭历史教材中的教学素材是不够的,教师应在备课过程中广泛涉猎,认真阅读重要材料,在此基础上以教学要求为依据有所取舍和调整,最终筛选出最佳教学素材。因此,教师应通过书籍、报刊、网络等渠道获得文字、图片、音频、影像等各种类型的必要教学素材。广泛涉猎是精选教学素材的基础,前者仅是最基础的准备工作,在完成素材搜集后,如何使用这些素材使其对教学效果有积极影响更为重要。在素材选择过程中,通常要遵循以下几点:首先,必须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选用素材,每个素材都应起到一定的作用、达到特殊的效果,即促进新课标要求的实现,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第二,要坚持直观化优先的原则,假如教学素材比教材中的文字内容更直观、更易被理解,那么就优先选择素材而放弃教材中的相关素材;第三,忠实于教材原则,素材要尽可能地符合教材,史实和理念不应与教材内容有大的出入,这不但更符合课标要求,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第四,要恰当地处理“质”与“量”之间的关系,选择素材时不要过于求多、求全,而应在适量的基础上求精。

(三)整合教材,构建新思路

正确使用历史教材,要求教师充分整合教材,寻求教材使用和教学的新思路。高中历史课堂上涉及的知识丰富多彩,从另一角度上讲,则可以说庞杂纷繁,假如没有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将多样而细碎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那么教学内容会显得混乱无序,对学生听讲来说也十分不利,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会对教学内容感到一头雾水。因此,在细化课标、钻研教材、广泛涉猎、精选素材后,还应整合教材,努力寻求教学新思路。在教材整合过程中,要注重教材内容和教材外有关知识的整合,将它们进行有目的的增删和取舍。需要注意的是,重新整合并不等于拼凑,还应对选定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使其结构和顺序不断优化。在教材整合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历史课程的课型,防止将历史课设计成理论过于艰深的高校历史专业课,也不能使其成为徒有其表的“导游课”。虽然整合教材与建构新思路存在逻辑上的先后顺序,但在实践中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整合材料需要以新的思路为指导,而新思路的建构则需要来自于材料整合过程的灵感。整合教材与建构新思路之间并非是对等关系,创新思维是长期积累和思考的结果,教学新思路同样需要历史教师在学习、教学甚至生活中勤于思考、博闻强识。

三、结语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材料和工具,是连接课程标准与具体教学实践的桥梁,是教师的授课依据,是学生的学习参考,如何使用教材关系着课程标准能否达成,更关系着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高中历史教材的使用而言,要正确处理好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多重关系,准确把握历史教材在历史教学中的定位,同时要细化新课标、钻研教材,广泛涉猎、精选素材,并积极整合教材、构建新思路,从而使教材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教学综合系统中发挥更大功能,达成新课标要求,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

作者:杨建雄 韦震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邱浪平.高中历史教材在新课改中的有效使用实践研究[J].成才之路,2011(33).

第4篇: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整理范文

【关键词】人民版;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体系

一、人民版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点

从目前人民版高中历史课程教材的编写情况来看,其在知识体系上,具有以下优点:在处理知识方面更为灵活;知识的包容性以及专题性较为突出;知识的个性化以及选择性更为明显。但同时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历史内容缺失、重复以及跳跃等;知识的系统性较为破碎;知识的学术化以及专业化不断增强,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比如在高中必修一中关于西欧封建专制制度方面的内容缺失,导致学生对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阶段的封建制度构建所呈现出的进步性不能进行深入地了解,更无法深入认识法国民主力量和专制之间的斗争所呈现出来的残酷性、反复性以及复杂性。

针对上述内容,笔者认为在编写高中历史教材知识点以及在教学时,均应有意识地对其实施调整,淡化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术化以及专业化色彩,改变以往教材中专题孤立静止这一状态,增强教材中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推动其发展。其调整措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入手:第一,在历史内容上对具有其他学科色彩的这些内容实施“历史化”,比如在处理中国绘画、京剧、戏剧、元曲、相对论、明清小说、国外宪法等相关内容的时候,应该防止纯科学、法学、艺术、政治学以及文学的学术化以及专业化特征的出现,最好用具体的历史事件或者相应的时代背景来将这些内容带出,而不是单独地进行某些制度、历史人物、事件以及现象的介绍。第二,注重初中教科书与课标的参照,补充以往所忽略的知识点;第三,尽量避免概念的抽象化,加强语言通俗化,降低其难度,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高中历史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一)课程知识各模块的整合

纵观近年来我国的教学改革情况,在高中历史课程的结构改革上,有很多突破性的尝试,这些尝试不管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念上,一直到今天为止,都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和借鉴价值。因此,在进行教学体系的调整过程中,除了要认识到这一点内容外,同时还应该审慎、积极地汲取国外历史教育观念中的积极因素。鉴于此,笔者认为在高中阶段,进行教学体系调整时,应将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的基础性放在首位,让学生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第一,从思想文化、政治以及经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古今中外历史的叙述,基于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以及其互相作用的特征,在建立和完善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时,应整体研究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注重教材中各模块之间的统筹兼顾与互相参照,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系,从发展和联系的角度来全面、深入且客观地进行历史专题的叙述。

第二,加强各模块内部之间的整合。基于《标准》中的相关内容,教师可将教科书作为其整合的“依托”,基于其自身对历史宏观、微观的理解,在不违反课标的改革精神和不违背其改革目标的基础上,对历史教学体系重新进行建构与整合。比如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必修一,教师可采取以问题作为核心的方式来实施整合,整合单元1、单元3、单元4以及单元8的相关内容,着重探讨我国政治发展的简史。此外,还可采取以对比为目的的方式来其进行局部的整合,比如为了理解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特点之间的不同点,可把单元1、单元6以及单元7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结合,以此来分析和探讨中西古代制度的不同。

(二)通史体例的编写

其编写可从以下两个方案来实施设计:方案一为中外历史“合编”通史体例,将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点分为三个模块,即古代世界、近代世界以及现代当代世界。其中古代世界主要叙述的是人类出现至1500年这一段的历史;而近代世界则阐述的是16世纪至20世纪初这一阶段的历史;现代当代世界则为20世纪后的历史。通过这种体系的设计,使高中阶段的学生逐步了解人类在文化、经济以及政治等方面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方案二为中外历史“分编”通史体例。从初中历史课程教材知识体系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考虑,鉴于该阶段的知识体系较为松散,信息量较小且知识较为零碎等,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对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的认识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因此,在高中历史中将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进行分编,使学生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一个深入、理性且整体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学生对本国历史发展道路及其文明特征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使其树立一种正确国际意识,培养其爱国情感。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历史课程上必须要注重其基础性,在必修课方面可基于政治、文化以及经济这三个模块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作用,来进行中外合编通史或者分编通史的编写。而在选修课程上,则应把多样性以及选择性作为其编写与调整的原则,可通过专题史的编写来达到这一目的。在打好基础后,再由学生自己来继续拓展并深化历史方面的知识,以此加深其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广义.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刘亚芬.高中历史新课程难点问题突破研究——以人民版必修一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胡小娟.浅谈高中历史教材中图文史料对历史教学的作用——以人民版教材为例[J].大观周刊.2012.(14):275-275.

第5篇: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整理范文

一、新课程改革下职业高中历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1.学生学习基础差,课时明显不足

在职业高中学生中,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差,文化课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而新课改下,历史教材容量大,历史学习的课时明显不足。以我校为例,我校是一所职业美术高中,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入学成绩普遍偏低,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历史等社会学科重视不够。学生进入职业高中后,要花费很大一部分精力去学习美术专业知识,特别是到高三后,为了迎接全省专业联考和各高校的专业校考,学生差不多要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课集训,因而学生上文化课的时间不能与普通高中相提并论,课时明显不足。再加上高中历史新教材容量过大,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展开,相对较多的教学内容与非常有限的授课时间形成一对突出的矛盾。

2.课堂教学遇到的困难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高中历史新教材,是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系,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但教材同时也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在职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因为课标规定宽泛而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感到困难,因为学生知识基础薄弱而对教学活动的展开感到困难,因为课时相对不足而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感到困难。同时,有不少学生因为教材内容多而感到学习负担重。因此,有效地整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使之符合职业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成为我们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职业高中历史教材整合的几点做法

1.充分做好初、高中教学的知识衔接

高中新课程体现在课程结构上,由过去的单层结构改为多层次复合结构。以往的高中历史教材主要是以通史为主,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有极大的重复性,既使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很好的历史功底,升入高中照样也能学好历史。而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打破了传统的历史编年体系,由通史变为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以模块教学为特色,突出主题探究,跳跃性较强。

全新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材编写方式、崭新的学习方式对于刚升上高中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挑战性。而职业高中中多数学生在初中的历史学习很不扎实,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历史时空感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的通史知识体系,把握不住必要的历史阶段特征,因而升入高中后学习历史明显力不从心。我们根据职业高中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知识储备,结合学生文化基础差、底子薄的特点,加强了对初中历史教材的了解,从高一开始有重点地进行初中历史知识的回顾与梳理,充分做好学生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尽量减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落差,从而使学生顺利进行高中阶段历史的学习。

2.遵循教材,有机整合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特点,以“模块”+“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教材呈现出模块式、中外合编、专题式等组合形式,各个模块之间,既各有不同侧重,又有密切的联系。高中历史共分成3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历史Ⅰ》反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历史Ⅱ》反映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史实;《历史Ⅲ》属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选修课分为六大模块,贯通古今中外,涉及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和文明成果等,在历史必修课之外,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自主选择空间,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重视研究各个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打破教材模块专题束缚,对教材重新整合优化,在专题中体现历史的整体性。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史实割裂,时序混乱,内容重复,我们认真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把握各个专题核心问题的基础上,主要在同一模块中进行各专题之间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参照,统筹兼顾,凸显历史的整体感,加强教学效果。我们针对高中历史教材三个必修板块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选取部分内容的专题体例,忽视了知识间相互联系、互为依托的情形,我们从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突破重难点等方面整合相关知识,从教材的顺序和结构上重新对专题内容进行整合。通过教材整合,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加集中、主题更加突出,更好地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整体性;通过教材整合,我们帮助学生认知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形成完整的历史认识体系;通过教材整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多视角、多层次、中外贯通的目的。

3.借鉴不同版本的课程资源,构建丰富的知识体系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打破了以往人教版一统天下的局面,实行“一标多本”,出现了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四个版本。四个版本的历史教材,都是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虽然选取的主要史实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各个版本的侧重点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特色,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真研究课标的要求,同时注意阅读、比较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课程标准,更加准确地把握专题知识的核心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不同版本教材选择性利用,合理取舍,博取众家之长。

第6篇: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整理范文

关键词:研读;历史教材;备考效率

1.熟记目录,让目录成为复习的向导

模块专题章节目录是该专题最简要、最突出的中心和线索,它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学生通过阅读目录可以理清历史史实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对历史知识的梳理与理解。怎样熟记目录呢?一是了解目录的编排特点;二是反复接触,即复习课文内容之前都要看一遍目录;三是按照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顺序调整目录,以适应自己的思维习惯;四是以课名为基础,回忆相关知识,加深对课名的“印象”,如人民版教材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就可以从课名入手,回忆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特点、统治者的农业政策等知识。

2.细读课文,充分发挥课文每一部分的作用

每一课主要包括:导言、正文、历史纵横、图片及说明、学思之窗与思考、本课要旨、探究学结等部分。复习时不能把正文内容看看就了事;更不可不愿意花时间静心看书而只热衷于做题。复习的目的是夯实主干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全方位了解,因此细心看书是十分必要的。

(1)导言。导言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唤起求知欲。一般而言,导言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启发性的特点。复习时要力求从导言中挖掘知识,以作为正文内容的补充。

(2)正文。正文是课文的主体部分,需重点掌握,学生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看书、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构建知识结构(知识表);二是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如必修二第五专题正文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看到这一点时就要从雏形开始出现的原因是什么、雏形开始出现的表现是什么、为什么只是开始出现世界市场的雏形等方面思考,进而理解观点;三是对正文中提到的知识要“追根”,力求把知识弄清楚,充实自己的知识。高考是对知识的综合考查,因此在复习中不能仅限于复习某个知识点,而应该纵横联系,前后贯通,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加以整理归纳,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点、线、面相结合,构建“网状”知识体系。如人民版必修三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教师就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正文内容,探讨以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历程为中心,梳理本专题的核心主干知识,既看到了历史史实之间的联系,又看到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每一次的思想裂变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3)图片和历史纵横。“图片”和“历史纵横”从内容来看属于历史材料,其作用在于印证某个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复习时,要看(读)懂图片和历史纵横的材料,弄清它们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或现象;另外,可以据此设计问题,以提升自己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思考的能力。如: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此段材料说明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的商品输入,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可以据此设计以下问题:①1845年,洋货“充积于厦口”的原因有哪些?②洋货“充积于厦口”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样就进一步发挥了此段材料的作用。

(4)学思之窗与思考。“学思之窗与思考”一般由一则材料和相应的思考题组成,其材料大多是对教材内容拓展或印证课文中的观点与现象,其问题一般有较高的思维要求。对“学思之窗与思考”的材料要认真阅读,要认真思考题目并用规范的语言与格式进行表达。用好“学思之窗与思考”,不仅可以深化对知识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自己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5)本课要旨。“本课要旨”是对本课知识的高度概括,基本上为历史结论。一方面可以“本课要旨”为“终点”,回顾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理解“本课要旨”的几点结论。可以说,记牢了“本课要旨”,对本课的知识也就掌握了一半。

(6)探究学结。“探究学结”实际上是针对本课主要内容设计的思考题,学生可以借助这些问题检查自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不管以前是否做过,在第一轮复习时,最好想一想、做一做。

总之,对课文内容,一方面要耐心地、细心地,从前到后、从上往下地阅读;另一方面,要用心、用脑,把教材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够生成新的知识和认识。

3.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因为教材提供的知识有限,提供的历史材料更有限,这意味着高考不能只复习教材。作为文科学生,要养成阅读史学著作、上网查资料、探究问题的习惯;要关注时事,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如果对教材中提及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经常对一些国内外重大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能够对自己身边的现象多几分追根溯源的劲头,那么,当你做高考题时,就不会觉得无从下手,就不会觉得脱离或超越了教材。

4.注意“古今贯通”,适当地将必修1、必修2、必修3相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新课标教材根据主题把历史划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这样一种编排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造成了知识的割裂。实际上,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交错发生,相互影响。因此,复习时要尽量解决某些知识被分割的现象,把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如复习必修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就要下意识地联想到必修一中“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必修三中的“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并能够弄清这些知识间的联系。这样将有助于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总结,以简单而有效的方式理清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发现历史的轨迹及其发展趋势,从诸多现象中抽取最具时代性的特征。

5.巩固教材知识,注重做题的过程

(1)做题的过程是巩固知识的过程。通过做题能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深化,还能发散思维,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做题不能盲目,方法和质量至关重要。做题是复习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做题不只是为了检查知识掌握的程度,而是为了逐步积累审题的方法、逐步形成规范表达的习惯、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2)解题后要总结。解题后进行总结是提高做题效率最重要的环节。总结的内容主要有命题者有什么意图、题目设计的巧妙之处……

(3)做题要善于积累。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验,二是教训。如果把平时练习和考试中错的题目积累成集,并且经常翻阅复习,就会大大提高复习效率。

总之,历史学习的内容包罗万象,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涉及领域多,学生在学习如此繁多的内容时,既不能盲目地看书,也不能一味地做题。应该以高考题为导向,用心看书,有选择地做题,不以记忆知识为主要目的,而以理解知识、提升能力为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庞国斌,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第7篇: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整理范文

一、整合的必要性

1.教材容量与课时的矛盾突出。一方面,根据课程规划,历史学科的课时量急剧减少,如高一年每周只有两课时;另一方面,由于教材容量过多,老师基本上不可能按规定的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如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共七单元27课,完成全部内容的教学需用40课时左右,按每周两课时安排,则需用20周左右的时间。秋季学期通常有20周左右,但扣除各种假期后,实际的可用时间约为18周,如果再减去各种考试、活动的时间,实际上课时间只有16周左右,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呢?自从使用新教材以来,许多学校都没能按时完成必修一的教学任务。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一对突出的矛盾,这迫使老师们都在拼命赶进度,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很难想像,这样的教学状态下,学生怎能产生学习的兴趣?课堂质效如何提高呢?因此,在课时不能增加的情况下,如何整合教材内容,使之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便成为一线教师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2.学生要求与教材编写的矛盾明显。从课堂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学习历史,而是希望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真正感受到有生命形象的、能与之自由沟通、给人以启迪的过去的世界。但审视高中历史教科书,莫名高深的理论,枯燥乏味的内容,松散跳跃的结构,晦涩难懂的史料,把人类数千年所创造的、具有鲜活生命的历史,人为地分割成一大堆学生,甚至老师都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却又必须记忆的历史概念、历史理论、历史观点。如此的教材,怎能让学生对历史兴趣起来?!同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一些历史现象在3个必修模块的教学中被分别以不同的侧面出现,教学内容上出现重复和割裂。因此,要增强学生学史的兴趣,提升课堂的质效,就必须对教材进行整合,以弥补教材自身所存在的这些缺陷。

3.学生认知水平与课程要求的矛盾尖锐。新课程要求高中学生必须在较扎实的知识储备及理论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但是,由于中考制度的制约,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历史学习不重视,历史学科边缘化现象严重,导致升入高中的学生历史知识实际上是处于空白和盲区。高一年绝大多数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薄弱、历史概念含糊不清或混淆,基本不能正确描述历史事件;解题能力极差,基本没有形成正确的审题、解题的方法与能力,也就更谈不上学科学习能力的养成了。本人曾经对07级、10级两届高一年新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与认知情况进行了课堂调查,在受查的11个班级中,能完整准确说出中国古代王朝更迭顺序的学生不足20人,能较准确地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描述的几乎为零。在此情况下,学生读高中历史书如读天书一般,很难提高学习兴趣,更别提形成理性思维了,如此学习历史,谈何质效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决不可以照本宣科,应充分研究生情,合理地整合教材,降低难度,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

二、教材整合的指导思想与依据

1.指导思想: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材观

马执斌先生说:教科书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教学规律,由学科专家编写,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供学校施教使用的文本教学材料。教科书是学生直接的学习对象,是理解课程内容,实现课程目标的媒介。

这就是说,教材相对于教师而言,是教本,而不再是教学与考试的唯一依据;相对于学生而言,是学本,而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唯一的载体。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尤其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目标和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优化、整合重构。

2.依据:课标与生情

教材整合的最主要依据是课标。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新课程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标准。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它的灵魂是历史课程标准。教材整合的另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学生情况。你所教学生的学科基础,对学科现有的认知程度、学科兴趣,课堂与你配合的程度等等因素,都会对你整合教材的成败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不论使用哪种版本的教材,教师都应依据课程标准,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创造性地编制教学方案,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三、整合的形式

1.课间整合。新课程的编写者试图让每一课都按一定的主题来展开历史,但有些课文的编写却不利于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的学习。如在讲授岳麓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3、4课时,可将第4课第二子目“皇权的不断加强”的内容,调整到第3课第一子目“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演变”后进行讲授,并把第4课第一子目“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也调整到前列两子目后进行讲授,定名为“中央集权制度内的矛盾斗争”,把第3课的“选官制度”和“监察与谏议”放在其后,定名为“中央集权制度下的选官与监察”,这更有利于学生认识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其规律,提升其学习的时效性。

2.单元内的整合。新课程采用了模块+专题、必修+选修的结构,基本上是一个专题为一个单元,而且单元内各课知识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有利于知识结构的构建。这为我们在教学时,以单元核心问题为基础,从顺序和结构上重新对单元内容进行整合提供了可能。如岳麓版必修1第三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共有5课内容,讲述近代前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及中华民族反抗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斗争历程,课标要求是“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我们可把其中的第12、14课进行整合为“内忧外患下中国政治的沦丧”,把第13、15、16课整合为“近代前期中华民族的奋起”。通过整合更能体现课标的要求,主题更加明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

3.单元间的整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形式,有利于学生多视角、多层次地认知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但也存在专题之间知识跳跃性大、同一问题的因果不连贯、中外史实割裂等问题,这使得学生很难把握专题间的内在联系,学习起来往往感觉无所适从,尤其在模块复习时,这些缺陷及其所产生的学习障碍就更为明显了。因此,教师有必要调整其顺序,降低学习难度,优化教学效果。如在进行《政治文明历程》模块复习时,可把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内容进行整合,定名为“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也可以把第一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的第20课及第六单元整合在一起,定名为“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

4.模块间的整合。三个必修板块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选取部分内容的专题体例,忽视了知识间相互联系的关系,造成有些知识内容的重复与割裂,不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与认识。因此,教师要从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突破重难点等方面整合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认识体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这在高考总复习时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如把岳麓版必修1的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与必修2的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和必修3的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等内容进行整合,课题名称定为“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

第8篇: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整理范文

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引导考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广东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是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组成部分,是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考核报考理科类和体育类专业的考生历史学科学习情况的水平测试。因此,无论是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认真重视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使学生顺利通过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

下面谈谈本人在普通高中历史科学业水平考试复习中的做法。

高中理科班历史课时少,每周只有两课,而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多、范围广,包括高级中学课本《政治文明历程》必修Ⅰ、《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Ⅱ、《文化发展历程》必修Ⅲ。时间跨度涉及古代、近代、现代史。授完新课,大约只有十六周复习时间。怎样在如此少的授课时间内复习完如此多的内容呢?我的做法是:把握纲要,系统复习。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目标,是以普通高级中学《政治文明历程》必修Ⅰ、《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Ⅱ、《文化发展历程》必修Ⅲ的章节为单元,按认知领域的测量目标分类方法,从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面拟定考查内容。根据这些考查特点,我在具体内容复习中也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内容。

(1)在识记历史知识方面,要求学生们须识记的知识范围包括:历史事实 (包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和历史结论。

为了帮助学生识记我采用如下各种方法:同类性质事物归类法。如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有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71年巴黎公社;1917年十月革命;1919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样学生比较全面掌握了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情况。按事物发展时间顺序去识记。如国共第一次合作,1923年中共“三大”确立同孙中山领导的进行合作的方针;1924年“一大”召开,实行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组建国民革命军;1926年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1927年“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标志大革命失败。这样学生比较完整地掌握了国民大革命事件。

(2)理解历史知识方面,要求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历史概念、历史阶段特征、历史线索和历史观点。理解并解释历史材料、解释历史事实和历史变迁。历史事实不是孤立的,它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我在复习中注意让学生多层次、多方向去联系,去掌握知识。

如讲工业革命时,为什么说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史重要的阶段?要从各方面影响来认识:从社会关系看,影响到人们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从生产技术变革看,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使生产力迅速提高,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大大促进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从国际关系看,工业革命提高了资本主义国际的实力,大肆掠夺亚非拉民族国家,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

从多方面去联系理解知识,不仅可以把握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能认识事物本质,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3)在历史知识应用方面,要求学生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观点;领悟和判断历史价值观念。例如:中国近代历史是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那么如何认识这个结论呢?在复习中我就引导学生从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发动的主要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去分析。《南京条约》是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影响是使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是1895年甲午战争中日战争中签订的,它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辛丑条约》是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签订的,它使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分析比较,抓住“开始”“大大加深”“完全沦为”特点了解中国近代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过程。从而得出结论――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而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激发学生为建设高度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的决心和信心。

第9篇: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整理范文

   课堂教学指导思想:

   重视基础永恒不变;体现一定探究性;强调有效性。

   其中,探究性贯穿于全过程:每节课设计1-2个问题,该问题要创设情境;要体现重点难点、能够起到归纳整理、能够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要有头有尾(除开放性题目外,要有答案)

   备课上课:

   要联系学生生活与学习实际;环节:基础知识→问题探究→思想升华;慎重取舍知识点;稍微向深处挖掘;经常进行知识点联系;提醒学生上课记、写、看;每一节课至少要让学生微笑一次,珍惜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其中,历史人物评说,在精神道德方面(思想升华)考起来可能性较大(爱国主义、求真求实积极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生观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民主法制进步观念、正确的国际意识---)

   方式方法或者注意点:

   依据江苏课标说明和08考试大纲,凡是考纲中“认识”的知识尽量全部整理成问答题跳远题尽量做(跳高题已经不多);

   学生做过的经典问答题都要求整理在专门的历史主观题积累本上,并有计划的默写检查;

   进行滚动式默写,默写不过关必须有说法,默写必须有周计划、月计划、学期计划;

   江苏各地5月试卷尽量让学生做,掌握答案,课间、三餐时间前后、午休前,夜寝前皆指导学生怎么背历史,有耐心,尽量少斥骂学生,多口头说教与鼓励,用多种方法刺激学生的历史学习激情,让学生喜欢老师。

   坚决贯彻市教研员思路:

   专题性要加强;进度不要快;第一轮一定要打好基础。按照历史学科规律教学(重点知识一定要补充全、强化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学生一定要抄下来);

   目标锁定高三6班约15人、高三3班5到8人;多谈心,经常刺激其神经;作业特殊化。

   课程进度

   20xx年1月1日前完成第一轮复习;

   20xx年3月10日前(一模)完成第二轮复习;

   20xx年3月15日(一模)到5月15日进行20xx届广东、山东两省地级市试卷和江苏各地08届高三期末、一模、二模、三模试卷(约30套)练习;

   20xx年5月下旬,江苏5月卷强化。

   1.高三历史备课组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加强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江西省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要求》的学习与研讨,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强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设计,努力开创高三年级历史学科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为完成高考目标、实现靖安中学高考的新辉煌而努力奋斗!

   二、年级基本情况:

   20xx届共有5个文科班,其中(3)(4)班为文科平行班,(5)班是文科重点班,(9)班为文科实验班,(12)班是文科补习班。

   三、工作措施:

   1.以备课组长牵头,认真落实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主要讨论各章节的教法、难度的控制,需要补充哪些知识和教学方法,统一目标、内容、重点、难点、进度、难度,要求每一位教师做好教学反思工作,教师之间加强交流。

   2.组织高三历史教师认真分析历年高考历史试卷,关注各方对试卷的评价,从中探索命题的趋势。

   3.认真选题命题,组织高三教师认真分析每次月考、联考情况并做出考试分析,依据抽测反映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4、每复习完一单元进行一次强化训练,每两周进行一次周考、一次历史单科测试,基本每周六进行一次文科综合测试,每月一次月考,以巩固复习成果。另外有十五套卷,每周晚自习的时候训练并讲评。

   5.重视试卷的讲评:知识联系到位,对象点评到人,问题析疑到底,对策共议周全。

   四、考卷重点突破问题:

   1.学生的材料提炼归纳能力的类别强化训练;

   2.材料的背景知识的定位;

   3.论从史出基本素养的训练;

   4.热点知识和周年知识的训练;

   5.历史性语言的表述能力训练。

  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根据实验区省份文综历史试题的特点及高考阅卷中所反映的问题,结合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的现状,整合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及复习策略,特制订高三历史下学期复习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三个“明确”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综合》、四种版本的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根本大法);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考试说明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需特别注意:不同版本的教材要注意比较,相互借鉴使用,在使用时要求同存异。

   新一轮课程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教育部有关领导就明确地提出了要以高考的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可见高考命题思路也要紧跟课程改革,努力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这使得新课标下的高考呈以下特点:

   第一,基础性。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它不追求非结构类知识的广度,更加重视对结构类知识的把握,就是要求掌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x省的文综试题的考查表现在知识考查的基础性,绝大多数的题目都是基于主干知识的考查,着重考察学生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思维深度,要求学生通过新材料或关键词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不是空中楼阁,它离不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承载作用。

   第二,历史性。指的是历史课程的育人目标通过“历史事实”来实现,而不是抽象的理论灌输,历史不同于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历史性”,这体现在贴近现实、不避热点。注重试题的现实性不是简单地考“热点”,简单地图解历史,而是通过考点的选择体现当今社会和世界的重大问题和整体走向,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并以此来考查考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如试题中的所涉及的“人民币”“中美关系”“社会保障”等问题。

   第三,人文性。就是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指向现实,具有现实性;指向学生的成长,尤其是指向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历史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xx年高考x文综历史试题取材生动、亲切,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对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考查也屡屡出现,如对“服饰”“民族关系”等问题的考查。

   第四,研究性。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倡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有机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标程标准所倡导的。20xx年高考x文综历史试题突出体现了这一点,如第12题对根据地示意图的判断等题。

   第五,地域性。各省单独命题,体现地方特色是近年高考试题的重要特征。各省自主命题注意以地方相关的历史知识为背景创设情境,为考生营造了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20xx年各省试题中有明显的体现,x卷第29题以x在中国、世界的地位为主题。

   3.明确内容进度

   必修内容: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选修内容: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等。

   二、复xxx程——三轮要求

   (1)时间安排:20xx年3月-4月。

   (2)复习思路:以专题知识为主,整合必修、选修模块,贯穿中外、联通古今。加大对知识点与线的相关材料的阅读理解,包括对各版本教材之间知识点的衔接,包括对历史概念的把握、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观点等。

   ①专题的设计:专题设计形式要灵活,要服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可采取四种类型:即线性专题(纵向专题)、时段专题(某一特定时期,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等)、问题专题(以某一问题为中心,包括热点专题)、地域专题(如环渤海地区等),专题的设计既要突出历史主干知识,又要注意重点、热点问题,可纵可横,可大可小。

   ②二轮复习可采取四步复习法

   第一、“知识归类”:把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归类到专题中。这种归类决不是所有相关知识的简单罗列,关键在要捕捉那些能有承前启后作用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组成知识网,以体现专题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第二、“分析比较”:在专题史实的归类完成之后,着力分析专题的特点,要选择与本专题相关、相近的问题(包括本专题与地理、政治之间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加深理论认识,从微观上升到宏观,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单科上升到综合,以准确、完整地把握专题的特征。除此之外,还应该选择一些相关的高考试题或典型的模拟试题,尤其是近几年的跨学科试题,分析其只是要求和能力要求,以加深对专题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复习巩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计划地复习专题内容,包括完成二轮复习资料、复习专题相关的教材,准备专题考试。这一过程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必须有明确的要求,例如记忆二轮复习资料的有关史实,阅读教材的规定章节,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思考题等。

   第四、“测试和讲评”:每次考试的时间根据需要确定,一般以一节课为宜,也可两个专题合在一起进行考试。“讲评试卷”的前提是教师要认真批改试卷,通过批改试卷发现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生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据此决定讲评的内容和方式。学生失分一般有四种情况:(1)知识欠缺;(2)能力欠缺;(3)审题失误;(4)技术失误(如图错选项、写错年代,错别字等):教师应对症下药,结合有代表性的典型错题深入分析,使学生从深层上弄清楚失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以免重犯。

   讲评时尤其要注意总结解题方法,培养解题能力,同时要强调答题的步骤、技巧和格式。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能力,教师应该经常进行审题训练,可设计一些问题,只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方法和答案要点。这种训练费时少,效果好,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值得提倡。

   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一、备课组教学总体目标

   本学期历史教学主要是完成必修一第七、八、九专题和必修二经济史的内容,而这学期我们对学生又进行了分科,即学习文科的同学将要面临历史的高考,所以对学生上学期不重视历史科的学习,应该作一些说明和鼓励,我们常说,科教兴国,教育的兴衰维系国家的兴衰!根据现在四川省的高考要求,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同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既分工又合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

   二、历史备课组整体教学策略基本要求

   1、对备课组的基本要求:全组成员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使我们高一历史组更加优秀;互相交流进一步研讨教材及适合与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进度安排及周课时进度的安排

   第1周:;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2周: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3周: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4周:古代的经济政策;讲评练习。

   第5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曲折发展。

   第6周: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及讲评练习。

   第7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

   第8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第9周:大众传媒的更新、专题总结。

   第10周:期中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