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

人物传记读后感精选(九篇)

第1篇: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

那么什么是碑志类散文?它与传统的人物传记有何差别呢?如何阅读碑志类散文?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

一、碑志类散文的特点

在苏教版选修教材《唐宋家散文选读》中,对于“碑志类散文”是这样解释的:所谓碑志,就是古代的纪念性文字,往往铭刻于金石之上,包括记功颂德和记悼死者的文字。就后者而言,墓前立石上的文字一般称为墓碑或墓表,埋入地下的勒石文字一般称为墓志、墓铭、墓记,都用于叙述墓主的生平、官职,赞颂其学行品德。从这段对于碑志的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碑志类散文虽然有涉及人物的生平事迹,但与传统的人物传记仍有较大的差别。

首先,传统的人物传记主要讲述传主的生平经历,以叙事为主,叙述时较客观,人物的优缺点均有涉及。如《高祖本纪》中,既写到刘邦的仁爱爱民,又写到“未央宫戏父”的情节,足以见到他的癖性。又如《李将军列传》中,虽则写了李广的诸多优点,如爱护士卒,但同时也写到李广的心胸狭隘,如“斩杀霸陵尉”。而在碑志类散文中,因为它的目的是歌颂主人公的历史功绩,只能出现人物的优点,不可能出现人物的缺陷,即使有缺陷也会避而不谈或是一笔带过,所以历史的评价是“多夸谀之辞”。如在柳宗元的一生中,其与王叔文集团是密不可分的,柳宗元的任用与被贬都与之有关,而韩愈与“二王”的政见不一,因而在《柳子厚墓志铭》中,韩愈却对此一带而过,用了“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州司马”这样的语句,用了几个“例出”,将柳子厚的被贬经历一笔带过。就连著名的“八司马事件”,韩愈也是一避再避,实在避不过,便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这样简简单单的几个短语。可见在碑志散文中凡是可能影响后人对传主评价的事件,作者在记录时都可以根据主观意愿进行回避,不用涉及。与之相反,人物传记的作者因为秉持史家“求实求真”的原则,都尽量做了真实而客观的描述,在真实性方面,人物传记更具客观性。

其次,人物传记的结构较固定,行文线索明显。在古人作传时,往往以时间为序,依次介绍传主何时何地做了何事有何效果,这是传记的主体内容。学生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地点、时间起始的语句,这些文字有利于我们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理解全文的内容。如《项羽本纪》中,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项羽一生中几个总要的事件,如巨鹿之战、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垓下之战等。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就比较容易把握每一件事所反映出的人物的性格特征。但在碑志类散文中,由于作者在记录时并不要求完整地反映传主的一生,只需选择其生命中的几个闪光点进行歌颂,因此在选择人物事件时,并不需要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学生在文章结构层次的把握上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2010年江苏高考卷中,文言文阅读的第3题C选项中,“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发生旱灾、蝗灾……”的论述就有些问题,从原文第二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这些事件是同时进行的,而非选项中所说的“随后”。

再次,就叙述的语言而言,人物传记相对碑志类散文要明显客观,而碑志类散文因其情感的需要,故而用于上情感较为强烈,这点必须加以注意。

最后,人物传记以叙事为主体内容,议论抒情部分较少,因而学生在阅读时仅需抓住具体事件得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在碑志类散文中,作者写作时往往由事生情,生发大篇幅的议论感慨,在感慨人物经历时会得出具有一般性的人生议论,这也是常事。如《柳子厚墓志铭》中,在讲到“以柳易播”这一事件时,作者韩愈无法再压制自己的情感,不能仅仅停止在对柳宗元人生经历的叙述上,而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发出“士穷乃见节义”的感慨,通过柳子厚的做法与“平居里巷相慕悦”而“落井下石”之人的对比,高声喊出了柳子厚舍己为人、至纯至孝的优点,感情十分充沛,高度赞扬以柳子厚为代表的这样一批“穷士”。

二、阅读时的注意事项

根据上文中对于碑志类散文与传统的人物传记之间的差别,我们不难看出在阅读碑志类散文时,应重点注意几个问题:

1.注意记叙的主要事件。阅读时要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主人公的性格品质。在这一点上,碑志类散文与人物传记并无多大区别,均是通过事件反映人物的品质,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事件的先后顺序,万不可将事件在文中出现的顺序简单地看做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这一点在解答文章内容概括题时尤为重要。

2.注意文章的议论抒情部分。碑志类散文既要慰藉死者,又要示诸来者,必须对文章的议论抒情部分加以关注。在议论的段落中,有的是作者直接对碑志主人发出评价,有的是作者想通过人物向后人传达某种思想观点。如《柳子厚墓志铭》中,第5段与第6段的议论部分既歌颂了柳子厚的“有道义”,又是韩愈想传达给后人的、勉励后人的中心思想,即“士穷乃见节义”和“文穷而后工”。如果学生在阅读时,没有抓住这些段落,而简单地把这篇文章当做对柳子厚的歌功颂德,则未免有失偏颇。

3.注意辩证的评论人物。因为“碑志类散文”的特殊性,作者在选材时不可避免的有情感倾向,学生在阅读时应注意这一特性,可将文章中对于碑志主人的评价与自己之前对他的认识相结合,切不可犯“完全肯定”与“完全否定”的错误。

第2篇: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

学习人物传记的多种阅读方法,能在阅读整本人物传记之后,学做人物卡片,讲述人物最具影响力的故事,在内心沉淀深深影响自己的人物的精神品质。通过丰富的活动,播下渴望阅读的种子。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每人阅读一本人物传记,并用科学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适当批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童年时期,阅读一本什么样的人物传记,也许就会成就一段什么样的人生。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给我们的成长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前段时间,咱们班同学每人都阅读了一本人物传记。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分享同学们阅读人物传记的收获。

二、介绍――介绍人物之“牛”

1.读了整本书,你觉得你读的这个人物“牛”吗?

咱们就来比一比,看谁读的人物最“牛”。

(学生用简短的语言对所读的人物最“牛”之处进行概述,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点评。)

2.学说人物卡片。

你对这个人物是否真的十分了解呢?让我再来问问你。

(师生对话。主要内容为:哪个国家的,生卒年,他的主要经历,他的伟大成就,他的主要言论、思想,别人对他的评价。)

像我这样问问他。

(生生对话,对话内容大致同上。)

回顾一下,刚才我们的对话主要有哪些方面?

(人物名,国籍,生卒年,主要经历,主要成就,主要言论,主要思想,人们对他的评价等。)

其实把我们刚才对话的这些内容,有条理地说出来,就是简单的人物卡片了。

自己练习说一说。说给同伴听,同伴可要认真倾听,在收获的同时提出建议哦!

(指名学生在全班说说人物卡片)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在读了整本的人物传记后,能对所读的人物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了解。知道人物卡片从哪几方面做,培养语文的思维能力,在今后阅读人物传记时能把一本书读“薄”。】

三、讲述――讲述人物最具影响力的故事

1.著名作家朱自清说:什么是有才华?所谓的有才华,就是能将阅读的东西牢牢地记在心里,并能滔滔不绝地讲述出来。你有才华吗?

2.根据印象,打开传记,浏览对你影响最深的事例,准备讲给同学们听。

3.写作指导。

还记得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说勤奋》《谈礼貌》吗?这些课文为了表明作者的观点,都列举了名人的故事。这就说明平时的阅读积累是多么重要。如《滴水穿石的启示》列举了齐白石的事例,《说勤奋》列举了司马光、童第周、华罗庚的故事,《谈礼貌》列举了岳飞、的故事,有了这些故事,文章就具有说服力了。那么,你知道这些作者写作的秘诀是什么吗?

我们在阅读了人物传记之后,要能将这些事例储存在自己的脑海里,随时能提取出来。下次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了。

【设计意图:读了人物传记之后,要能学以致用。本环节的设计结合所学的课文,让学生明白,在读书时要能将最具感染力的故事多读几遍,能讲述出来,并能在写作时信手拈来,这才算是所谓的“有才华”。】

四、分享――分享阅读好方法

1.同学们,在你们阅读人物传记的时候,老师一直在默默地关注着你们,发现很多同学阅读的方法非常科学。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2.交换方法。(预设:前后联系的方法,随时批注的方法,与其他名人比较的方法,串联的方法,与同伴交流的方法,交流不同科学家系列,重读法,不同版本的比较阅读等。)

3.选择记录科学实用的阅读方法。

每人提取几个你认为最适合的阅读方法,写在书的扉页上。

【设计意图:好的阅读方法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彼此将阅读方法进行交流,将会获得更多的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是让学生终生受益的事情。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五、汲取――汲取人物传记正能量

1.文学巨匠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徐老师说:“生活里拥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拥有了翅膀。”

那么,读了这本人物传记,你拥有了一双怎样的翅膀?

2.生答。师即时点评。

孩子们,相信坚强勇敢、淡泊名利、永不言弃等一双双隐形的翅膀,会陪伴你们一起成长,让你们飞得更高更远,陪伴你们实现心中最美丽的梦想。

【设计意图:读人物传记,除了要了解名人事迹,更重要的是要从名人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成长的力量,让名人的优秀品质成为一双隐形的翅膀,陪伴自己一起成长。此环节的设计不仅是一处说话练习,更是学生情感、意志、品质的一次升华过程,可谓一举两得!】

六、交换――交换阅读新的人物传记

通过今天的交流,此刻你的心中对哪本人物传记有了新的阅读渴望?为什么想读?你将如何去读呢?

希望孩子们在读人物传记的时候,能够为这个人物做个人物卡片,能讲出其中最影响自己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能用科学的阅读方法。有了阅读的冲动,就要化作阅读的行动。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幸福,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

下一个月将是我们班的人物传记交换阅读月。一本换几十本,真是赚大了!孩子们,美国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每人都必须读完56本人物传记,这些传记的精神力量深深地影响着美国的学生。相信,我们班的孩子一定也能做到,甚至会做得更好!

【设计意图:本堂人物传记导读课是对学生阅读了一本人物传记之后的交流,更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开启阅读其他几十本人物传记的新起点。交换阅读是最合理、最实惠、最简便的方法。学生在经过交流指导后的阅读,一定是高品质、高效率的。】

七、总结

美国诗人惠特曼曾经说过:“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如果早开的是紫丁香,那么它就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同样会成为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孩子们,尽情地阅读吧,因为阅读是人间最优雅的姿态;爱上阅读吧,因为阅读会让我们的生命变得美丽芬芳。

【教后所思】

每一次研究课之后,我都会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蓦然间我发现,这节课我与学生都获得了精神的成长,这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课堂。这节课是我从教近二十年来的一次大胆尝试,与以往语文课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真正超越了课堂,真正超越了教材,更是真正地超越了语文本身。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有时对我们产生深刻影响的往往就是我们心中某一个“偶像”的成长历程,偶像的成长历程会为我们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因此,这节导读课堂,我所选择的主题是“人物传记”,我无比渴望这节课能带给孩子们长远的影响。

整堂课框架分明,每一个环节都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第一个环节指向学生的概述领悟能力,第二个环节指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个环节指向学生阅读方法的习得,第四个环节指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第五个环节指向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以及共享阅读资源的情怀。在这节课上,教师时而“隐身”幕后,将课堂的舞台真正交给学生;时而是学生的“知音”,在学生的阅读分享交流中穿插自己的阅读感悟;时而又是“良师”,在学生回答出错或是遇到困难时,从旁引导,共同思考,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学习伙伴。

第3篇: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史记;历史美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史记作为中国历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作者司马迁一生的精华,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在史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并了解了一些历史的史实,在阅读中感受着《史记》给我们带来的一种美的欣赏和心灵的愉悦。

司马迁自小对历史就颇感兴趣,历游天下,加之自身的遭遇和受到先秦美学思想的影响,《史记》给人感受最深的就是他对善的追求和悲、奇的历史审美。司马迁用一个个真实的人物形象的刻画给我们展示着这种美。在130 篇的鸿篇巨著中,人物传记就有112篇,特别是其中对于一些悲剧人物的刻画十分出色。在司马迁满怀激情的文字间,我们看到了历史人物崇高的品质、奇伟的言行以及不朽的功劳,同时这些人物身上更是富有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我们也就在这部人物的巨著中感受着其善、悲、奇的历史美。

(一)突出的悲壮之美

我们知道在112篇的历史人物描写中,悲剧人物就达120多个,自杀、或是被杀的就达37个,还有各式的悲剧人物大都没有善终,并且就连司马迁本人其实也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史记》中的悲剧美是其最明显的一个特征,这种悲剧性对于历史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1.悲剧的历史人物:

史记中向我们描绘出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并且将自己的一种悲剧思想寄托在这些人物当中。首先是一些大人物的历史命运悲剧。这个方面的典型代表,就是项羽。司马迁先其实在写结局的时候其实已经在前面奠定了项羽的悲剧基调。项羽性格上志大才疏、好高骛远“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学万人敌。”鸿门宴上项羽也是刚愎自用、妇人之仁,结果并没有除掉刘邦―这个未来大患,由强到弱,困于垓下、乌江自刎。其次,小人物中也不免悲剧的历史色彩。司马迁在游侠以及列传中,刻画了很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曹刿、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虽是一介草民、却身怀绝技、豪气万丈、重义轻利。在这其中其实也蕴含他进步的历史观和审美思想。再者,一些悲剧的人物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其中我们读到的是有关戚夫人的悲惨经历。刘邦驾崩后,先是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被吕后骗至京城鸡酒毒死;接着戚夫人也被吕后断其手足、挖去双目,烧灼耳朵、灌下哑药,被残害成人彘,对于吕后的这种行为,她的亲生儿子惠难以接受发出“此非人所为”的痛苦哀鸣。司马迁通过戚夫人母子的悲剧形象,流露出对玩弄权术女主的极端鄙视与憎恶之情,和对戚夫人母子任人宰割的悲剧命运表示深切同情。我所说到的这些人物可能远远不能全部代表司马迁笔下的所有人物,但至少我可以从中体会出这些历史人物的悲剧色彩。

2.创设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司马迁给我们展示出的人物的故事仿佛以一种剧幕的方式展开,让人物和史实栩栩如生的展示在人的眼前。给我最深感受的还要数荆轲在阔别前的悲凉。“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高渐离击筑,荆柯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士皆填目,发尽上指冠…荆柯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读到此处,我们不由得想象出一副夕阳下壮士上路的画面。通过这种悲凉环境的晕染,我们感受着这其中的悲凉,也能预示出这其后的悲剧结果。

最后,其实司马迁也通过对语言的运用来达到悲剧的效果,在前面这种悲凉的气氛就是因为这种语言效果造成的。

(二)人物的奇美

我们在《史记》中能读到一些不同于前代的新颖的观点和态度,奇,就是司马迁历史观点进步、审美思想的一种体现。通过这些新的视角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对于奇人其事的描写让我们印象深刻,神医扁鹊、少女缇萦舅父、矮人晏子这些经典的人物都是出自《史记》。

1.人物选择奇:司马迁为“奇人”立传是对传统史学入传标准的突破。他书项羽于本纪,列陈涉于世家,为游侠立传,他说道“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更问道“此谓天道,是邪非邪”,他敢批评汉武帝“文网亦稍密矣”。并且,他热情歌颂不屈服于命运而坚决抗争的英雄,同情被宰割的善良正直的弱者,体恤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下层人民。他能以另一种角度,以更客观地角度去看待这些历史人物,这是奇的重要一面,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动。

2.事奇:司马迁在人物的事件安排上虽然在史实的基础之上有一定的夸张色彩,但是仍然突出的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物传奇。在我读到的对项王的描述,可以感知项王的英勇奇伟。“项王令壮士挑战,汉有善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披甲持戟挑战,楼烦射之,项王目真目叱之,楼烦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至东城之战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目真目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些事件虽然有一定的夸张色彩,但是也就更突出了人物的奇伟。

3.语奇:《史记》的语言不仅在叙述描写方面生动传神,而且议论语言也意韵悠长、引人发思。具体的不同人物语言也有着个性化的色彩,总体上来说多姿多彩。在《刺客列传》中描写写荆轲刺秦王的场面给我以很大的震撼:先以勇士秦舞阳面对秦王的威严被吓得“色变振恐”作铺垫、对比,接着写荆轲刺秦王的具体情况,运用一连串动词如“见、把、持、拔、逐…负、击、断、掷等”以及短句,使得语句紧促,透出一种紧张的气氛。

以上三个方面的奇,其实都体现出司马迁对传统思想的突破,而爱奇也正是司马迁的伟大之处。他用“反正统”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人生和历史,使我们感受到一些正统史家所看不到的东西,更使《史记》具有了很高的思想价值。

(三)善美的贯穿和追求

悲剧性的本质是揭示人格中‘善’的内在力量,当一个本来是高尚的人物,因为冷酷的命运而遭到覆灭时,我们有了命运的悲剧。司马迁的《史记》其始终都贯穿着对善良的赞扬和对权贵的鄙视。对善良被践踏、恶人横行历史现象,司马迁也提出也自己的困惑与诘问,如在《伯夷列传》中的那段评论最为动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或择地而蹈之,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通过这些也给我们后人以深刻的反思,将善最为评断美的一个标准,以一种善美的态度为人处事。

《史记》中真的有很多美的东西,它的悲、善、奇都值得我们慢慢细读品味。要欣赏感知《史记》中的美,就要首先对《史记》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且在熟识的基础上还应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和历史知识、在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去阅读,思考感知其中的美。

参考文献:

[1] 张隆溪译,朱光潜著.悲剧心理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 江秀玲.理想 信念 毅力――《史记》悲剧人物简论[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03)

[3] 魏良.悲壮――《史记》之美[J].南京大学学报.1998(04)

第4篇: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有130篇,记载了皇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生史记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中生史记读后感范文1《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高中生史记读后感范文2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阅读史书,以史为鉴,可以鉴往知来。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史籍中,《史记》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写就了史记。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三间多年的历史。

在《史记》中,我最喜欢的片段就是《殷本纪》了,《殷本纪》中的纣,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人都比不上他。他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他特别宠爱妲己,一切都听从妲己的。他让乐师涓为他制作新的俗乐,北里舞曲,柔弱的歌。他加重赋税,把鹿台前库的钱堆得满满的……就是这样一个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却如此荒淫无度!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读一读《史记》吧,你会发现更多奇趣奥妙!

高中生史记读后感范文3中国文学家鲁迅曾经说过: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最近有幸拜读,希望将读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史记描绘了从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与个人的喜怒哀乐,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去描绘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其对远古时代传说的记载与对奴隶制社会的描写,是古今史书的独一无二的记载,所以其历史考察价值是无穷的。但百姓为何要读它呢?因为它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离骚》是战国时期屈原的优秀代表作,史记能与它相提并论,是一种荣幸,从中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学价值是无与伦比的,这也是史记备受古今各界人物推崇的原因所在。

史记上的故事使我流连忘返,其中收录在《吕不韦列传》中的吕不韦举荐子楚使我印象深刻,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吕不韦见了秦昭王庶出的孙子子楚,很同情他。吕不韦为了帮子楚而游说秦国,子楚答应:只要他游说成功,便与他共享秦国。于是吕不韦拿五百金送给子楚,有那五百金游说秦国。他找华阳夫人的姐姐,用重金贿赂她,并向其举荐子楚,让其劝华阳夫人:“你何尝不找一个贤能的人去认他做干儿子?我看子楚非常贤能,是个人选。于是,华阳夫人与太子安国君决定将子楚作为继承人。吕不韦调了几个宫女与他同居,子楚要她们,吕不韦给了他,但隐瞒了其中有一个已经怀孕的真相,后来,这个女人生下了嬴政。后来,他们趁变乱逃回秦国。这时,安国君即位,没过多久,子楚即位,后来,嬴政即位,吕不韦获重赏。

读完史记,我百感交集,史记中那人物的悲欢命运使我彻夜难眠,我从史记中汲取历史中的教训与成功的秘诀,我觉得史记身上有一些东西是帮助我们走向漫漫人生路的养分。总之史记使我对历史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一开始我认为历史是一种高不可攀而不可侵犯的尊严,是史学家才会研究的东西,史记离我们凡人很遥远;读了它之后,我觉得历史与我们的距离近在咫尺,而并不是那么遥远,史记也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比如从项羽的身上,我们就能看出他那勇猛善战的特点,正因如此他才打败了秦王朝;也可以看出他不善待部下,急功近利的特点,这也使他最终走向没落。史记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这样,有优点也有缺点,他受到重用到没落都有他自己的原因,从中可以看出人生兴旺之道,这也是一种独特的魅力。总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综合到现在是:以史为镜,可以知方向。

在书海中遨游,史记这样的好书伴你终生,但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并重的古代着作恐怕只有史记一部。所以,史记是一部的的确确的好书,一部古代典籍,一部艺术珍品!

高中生史记读后感范文4五月份,我读了《史记》这本书。

《史记》里有个故事叫《孙武练兵》,是说:春秋时代有个军事家名叫孙武,有一天去见吴王阖闾,吴王问他能不能训练女兵,孙武说:“可以。”于是吴王便拨了一百多位宫女给他。孙武把宫女编成两队,用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为队长,然后把一些军事的基本动作教给她们,并告诫她们还要遵守军令,不可违背。不料孙武开始发令时,宫女们觉得好玩,都一个个笑了起来。孙武以为自己话没说清楚,便重复一遍,等第二次再发令,宫女们还是只顾嘻笑。这次孙武生气了,便下令把队长拖去斩首,理由是队长领导无方。吴王听说要斩他的爱妃,急忙向他求情,但是孙武说:“君王既然已经把她们交给我来训练,我就必须依照军队的规定来管理她们,任何人违犯了军令都该接受处分,这是没有例外的。”结果还是把队长给杀了。宫女们见他说到做到,都吓得脸色发白。第三次发令,没有一个人敢再开玩笑了。

我明白了:人要大公无私,不能因为某些利益而开后门。要踏踏实实的做人。

在一些故事中,也有这样的人物:有一个叫南阳的地方缺一个官。晋平公问祁黄羊:“你看谁可以当这个县官?”祁黄羊说:“解狐这个人不错,他当这个县官合适。”平公很吃惊,他问祁黄羊:“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笑答道:“您问的是谁能当县官,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认为祁黄羊说得很对,就派解狐去南阳作县官。解狐上任后,为当地办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阳百姓普遍好评。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一个法官,你看谁能担当这个职务?”祁黄羊说:“祁午能担当。”平公又觉得奇怪,“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祁午确实是我的儿子,可您问的是谁能去当法官,而不是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于是又派祁午当了法官,后来祁午果然成了能公正执法的好法官。

《史记》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高中生史记读后感范文5有这么一本书。深暗的棕色封面上,镌刻着的“史记”两个大字,是那样的入木三分,矫若惊龙,闪烁着民族智慧的光芒。翻开书页,一股书香气扑鼻而来。每一个字充满坚韧、睿智的文字将我深深吸引,如漫游在中华民族历史的海洋,无法自拔。

这本书就是《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中国史上第一本传记体通史,撰写了一个个名主办璀璨的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蔺相如,英勇无比的西楚霸王项羽,坟书坑儒的秦始王……许多繁星般的人物,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挥之不去。其中,廉颇负荆请罪令我折服,荆轲刺秦王反被杀使我惋惜,秦始王求取仙丹、坟书坑儒让我愤怒……就这样,书里一个个特点鲜明,性格迥异的人物牵动着我的心,让我难以忘怀。

课《史记》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更是让人折服!窄小的囚窗,潮湿的监狱,残忍的酷刑,让司马迁受尽身体和精神的折磨。可他退缩了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于是,他毅然拿起笔,忍辱负重,馒头苦干,用信念直淌笔尖,完成了这部历史巨作。

第5篇: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

传记这种文体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司马迁开创了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纪传体”。古代的史传注重史料的真实及表述的准确,作者基本上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冷静态度对传主做客观描述。魏晋以后,文史开始分流。“五四”运动后,很多小说开始带有“自传”色彩,加大了对人物主观情感的描写,传记文学也由传统的体裁向现代的文体演变。

上个世纪,关于人物传记的书最早都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像《贝多芬传》、《马克-吐温自传》等。80年代,人们经历了“”、农村下放,困顿之中看到这种伟人传记,它就像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人们重燃希望。当时我生活费中很大一部分都用来买书,翻看这些传记,有一种遇到高人的感觉。书里说出了你明白却又无法表达的想法,读着读着会很兴奋,那时候阅读就是一种快乐。

人物传记的对象有很多种,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等等。读者关心军事家雄才伟略,好奇艺术家的成名之路,所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对象,作者会选择最适合这个人物的描写方式。

我曾经写过《朱自清传》,朱自清是知识分子,而这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自我反省,所以和很多从头写起的传记不同,我是从他弥留之际的回忆和反思开始写起。我和朱自清同为扬州人,又同样教书育人,他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正所谓以人为鉴,他身上那种执着的品性也潜移默化影响着我。

人物传记的传主一般都是在各个领域做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对读者而言,他们有一种偶像和模范的意义。某种程度上来说,真正静下心来阅读人物传记的人都有积极进取的意识,他们对人生目标和方向有思考,渴望可以做得更好。否则,他们就会随便找一本通俗小说看了。

第6篇: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写的一部史学名着,他给史学家们开创了一种新的写历史的方法,因此被史学家们所推崇。作者司马迁用卓越的手法,独居匠心的技巧,锻造出了这本文学史的巨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看史记读后感600字左右,欢迎阅读!

看史记读后感600字左右1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对《史记》的最高评价。《史记》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和列传70篇,记叙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之初年间大约300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

阅读《史记》,我们可以在作文中旁征博引,因为《史记》中的典故、成语、人物、史实能使我们妙笔生花,使文章生动,具有深度和广度。记得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鉴“,这在我阅读《史记》的过程中心领其会。

司马迁在遭遇腐刑的不幸之后,并没有气馁,而是立志”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历经20余年的专心著述,他终于完成了”穷天人之迹,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由此,我深深地被司马迁这种发愤著书,且不畏人生险阻的精神所感动。自我反思:现在的我成长在日趋小康的幸福生活里,还有什么理由去埋怨,去气恼?人生坎坷,我应用心去面对每一天的新鲜,健康,快乐!

阅读了《史记》,再加上听了古代文学老师的讲解,我对其中项羽这一历史人物,颇感兴趣。项羽不再是自己心里原先所认识的那个人物,而是对其有了一个比较全新的认识。《史记》中主要描写了项羽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件事:巨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充分显示了其骁勇善战的军事才能,进而为其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鸿门宴里,又由于他的不善于考虑后果,没有听顺其谋士范增的计策,而使得刘邦顺利脱逃。

这也就预示了他会因此次的疏忽(即没有为后来的统一大业扫除障碍),而不能坚固其西楚霸王的地位。因而,在垓下之围的兵败情形下,他落得个自刎的悲惨结果。其中也充分表现了一代英雄在面对爱姬时,不忍分离而又不得不离别的儿女情长,和那种不服输的倔强性格。我认为项羽是一个有勇有谋的英雄,只是他的勇大于他的谋。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我们不能片面地评价项羽,更不能仅仅从他的失败中而否认他也是一个有谋略的人。

看史记读后感600字左右2《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而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了各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时代中各领域英雄豪杰和记载国内外少数民族的“列传”,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历代英雄人物的气概与豪迈。

比如说列传中的“刺客列传”里的聂政、荆轲等人。以前,我认为刺客不过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袭的人,但史记上的叙述,让我明白,有些刺客是不仅仗义疏财、劫富济贫,而且对君子赤胆忠心,像有些为了自己的国家去行刺君王,是冒着生命危险的,随时都有可能被处死,真可谓是有去无归。虽然如此,但他们依然一心为君,就像荆轲临走时在易水河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更有那后来身中八剑却仍一心想着太子丹,这就是他们的赤胆忠心的最好表现。

在《史记》里,我认识智勇双全的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陈轸,少年有为的孟尝君,错失良才的魏惠王,贪利失地的楚怀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不从浊流的屈原。

屈原是楚国著名的大诗人,他知识非常渊博,口才也很好,无论是对外交际,还是管理内政,他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楚怀王很赏识他。可是,屈原的才华受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在楚怀王面前造谣生事,楚怀王听得多了,也就信以为真,渐渐地疏远了屈原。德才兼备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长诗《离骚》,多年来屈原报国的愿望未能实现,最终跳进汨罗江自尽了。

读了《史记》后我才明白,原来在古代所谓的“品行不正”也大多都仅仅是“行”不正而“品”正,他们一心只为王,他们如果没有那“品”不正的王,一定是英雄,这让我深刻的了解到了一个决策者的重要性。包括屈原等人在内,都是因为堕落的现象,导致有些人只想着个人利益,才会让那些真正为国家着想的忠臣落到悲惨的下场,也许在古代,皇权才是最重要的吧……

看史记读后感600字左右3《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既是中国伟大的失血著作之一,又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学经,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分为四个部分——本纪,世家,列传。其中最精彩的便是记叙人物的列传了。

拿《刺客列传》来说。提起刺客,一般人可能认为只是暗中偷袭,附和权贵,唯利是图,卑鄙无耻的小人,但读了《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后,你会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的,在《刺客列传》中,有着豫让为智伯报仇的忠,也有聂政报答严仲子的义。其中聂政刺杀侠累后为不连累家人,竟自己剥掉面皮,令人感动。荆轲,曾是一位平民,被燕太子丹器重,后来在明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情况下仍为太子丹行刺秦王。

再说说《孟尝君列传》。孟尝君田文,门下宾客众多,其中不乏鸡鸣狗盗之徒,这些被别人认为不务正业,品行不端的人,竟能在孟尝君遇难时帮他逃脱困境。

其实,在《史记》这部千古著作的背后,还有着司马迁本人的努力。

司马迁出生于一个世代史官的家族,自幼受父亲司马谈的熏陶。司马谈为汉武帝时太史令,他深感处于国家一统,国力强盛,百废俱兴的时代,却未能写出一部像孔子《春秋》那样的传世之作。于是临终前交代司马迁“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三年后,司马迁继父职担任太史令,为了撰写史书,司马迁可谓是耗尽了毕生精力,他大量搜集文献资料,二十岁就开始四处游历,足迹几乎遍布了西汉王朝的全境,考察过很多古代遗迹,搜集了诸多古代逸闻,从而掌握了相当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素材。在这期间,他还曾受宫刑的痛苦和耻辱,但这也使他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从此司马迁的目光更敏锐,更有洞察力,也更专注于完成这部卷帙浩繁的史学著作。

看史记读后感600字左右4我的书柜里有许多书,有一本书,我从未读过,不过现在一读就迷上了,那就是《史记》。

《史记》是司马迁写的,里面记载了从上古黄帝至西汉武帝期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是“韩信胯下之辱”读了后感觉这个事情太不可思议。

韩信出生在淮阳城,家里穷得叮当响。乡邻认为他没出息。韩信每天走街串巷,很少回家吃饭。又因为他对农事一窍不通,怎么办呢?韩信有自己的办法:去别人家做客。不管人家愿不愿意,就进屋吃饭,晚饭吃完还要借宿一夜,久了就干脆不回家了。后来只要一到吃饭时间,家家户户都会把大门闩上。一个亭长收留了他,结果韩信被亭长的妻子气走了。

冬天一到,之前帮助韩信的洗衣大娘也走了,他在淮阳城的集市里逛,想讨点肉吃,结果次次都是什么都没讨到,没几天屠夫们都知道了为什么韩信每天都来这转悠,一个屠夫拦在他面前,让他要么从胯下钻过去,要么拔剑打一架,韩信最终还从胯下钻了过去,满街人都讥笑他胆小怕事,是扶不起阿斗……恰恰相反,韩信成名后,赐给分他食物吃的漂母黄金千斤,这亭长几百钱,还让那屠夫做中尉,见众人都不理解,韩信说杀了他只是徒逞一时快,而且正是受了那一时侮辱才激发他更加刻苦地学习和做事,发誓要出人头地,所以才会成为今天他。众人听了心里纷纷佩服韩信坚忍的性格。

他是个熟读兵法,血气方刚满怀兴国安邦之抱负的堂堂七尺男儿,居然能够忍受恶霸的欺负和胯下之辱,看了以后太让人吃惊了,如果没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办得到?也正因为具备这些优秀的品质,韩信为自己的国家立下了丰功伟绩,最终被封为“王”更让我感到震撼这样一位功臣名就大将,并没有居功,反而不计前嫌,还有他心胸豁达乐观态度,太值得我学习了!在我周边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可能被羞辱的时候,也因为因不下这口气,起了以牙还牙之计,结果是两败俱伤,家庭破碎或者是牢狱之灾,这样就成了生活中牺牲品。

我真佩服韩信,懂得忍辱负重,积聚力量,而且是三思而后行,可我呢?忍耐度为“0”做事鲁莽,那怕是受了一点侮辱,我都会大发雷霆,与对方吵架,有时还会大打出手。

看史记读后感600字左右5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父亲司马谈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临死前嘱托司马迁帮他继续完成史书。然而,司马迁因替一位将军辩护而遭受酷刑,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身,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最后,一部鸿篇巨著《史记》诞生了。

司马迁在忍辱负重的情况下写完了《史记》,那是多大的痛苦!这是因为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他才能继续坚持下去。没有了责任感,任何事情都无法很好完成。

试想想,如果校长没有责任感,我们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如果老师没有责任感,我们的班级又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即使做一个小小的班干部,也要有责任心,尽职尽责帮助老师分担工作,帮助同学。如果连这一点点责任感都没有,将来怎么可能成为栋梁之材?

为了自己、为了社会,让我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就开始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吧!

最近,我们学习了第11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章讲述司马迁从小就受母亲河和英雄故事的激励,有收父亲影响,喜欢上了历史,后来当他专心写作时,因为他为一位将军辩护,而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他在监狱里宁愿把个人耻辱抛之脑后,也要把《史记》写完,就这样,他奋笔疾书,忍辱负重了13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史记》,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死得便有价值,死得重于泰山。

像司马迁这样的人数不胜数。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带兵打下了楚国,并活捉了楚王勾践。吴王让楚王当马夫,楚王为了不让国家灭亡,受尽了耻辱,忍辱负重了几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回国后,他每天睡在柴房里,每到饭前都要尝一尝胆的苦味儿,就是为了让自己不忘记在吴国的耻辱,并让自己牢记"落后就要挨打"他每天一边种田,一边练兵。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楚国后来发奇兵灭掉了吴国。

汉朝开国大将韩信,在汉朝未统一之前,有一次,一个小混混看不起他,便在大路上拦住了他,说:"你有本事就拿剑刺我,要么就从我的裤子底下钻过去。"韩信知道:如果杀了他,就要坐牢,如果不杀他,就要忍受极大的侮辱。最后,韩信为了能为国家效力,从小混混裤子下面钻了过去,忍受了"胯下之辱"。

社会上也有些人一受到侮辱就想不开了,,甚至去死,这样的死毫无意义,一点价值也没有,可以说是轻于鸿毛。

第7篇: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展现;细节;直接引语;动词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说其在史学和文学上的地位。而如果从新闻角度来分析,《史记》中的篇章,尤其是本纪、世家、列传部分,对新闻报道也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史记》则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在新闻的重要原则——新鲜上,二者截然相反。但二者同是基于事实,刨除时效性这一因素,新闻与史学有许多共通之处,这就使二者具备了比较研究的基础。

为了保证真实性,新闻报道设定了许多写作规则,比如对新闻五要素以及消息来源的交待必须明确清晰等,《史记》并没有遵循这些规则,但司马迁所记叙的事件,他描写的人物,虽历经2000多年却仍然鲜活生动如在眼前,比现今许多标榜“真实”的新闻报道更加可信。这绝不是因为《史记》的“史”字号分类,而是因为司马迁创作态度的严谨、创作手法的高明。这种对事实的艺术表达,值得所有的新闻从业人员学习。

一、要展现,不要讲述

新闻报道实际上是事实的图解过程。事实的图解是指通过记者和信源的叙述,使事实能以图像的形式出现在受众脑海里。新闻作品的价值在于读者是否“相信”作品中图解的事实,记者通过图解事实,使读者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从而影响读者。

司马迁的《史记》,正是通过 “实录”来图解事实的写作方法。它以人物为中心,将有关的历史事件记载到人物传记中,构成一个有始有终的完整的线形故事。如信陵君的传记是由亲迎侯生、窃符救赵等故事构成的;廉颇和蔺相如的传记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的;孙膑的传记包含田忌赌马、马陵道破杀庞涓等故事等。

司马迁不是依照一定的程式去写作和塑造人物,也不使用定义的或概念性的语言简单的陈列出来,而是选择历史事件中的关键时刻,以人物为中心,突出描写他们与事件有关的活动,一个矛盾接着一个矛盾地展开,步步紧逼,扣人心弦,历史事件复杂的发展过程就这样生动地、明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纽约时报》的一位高级主编,曾经告诉后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记者里克·布拉格:“给我看你所看到的一切,用文字来描绘一幅画面,然后,我就可以跟随你的脚步。”这一点,公元前91年完成的《史记》已经做到了。

二、重视细节

文章因细节而生动,新闻报道中的细节、小插曲、逸事、幽默等可让报道增加可读性,是再现当时情景的一个重要手法。读者读了这种新闻作品,会有一种入其境、见其人的感觉。

如果我们将以下列举的《史记》中的细节描写方法运用于新闻写作中,新闻报道一定更具感染力。

如描写外貌,写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李广“为人长,猿臂”,蔡泽“易鼻、巨肩、魋颜、蹙齃、膝挛”等等,虽然比较简单,却各有特征,使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可视性。

描写神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秦王欲强夺和氏璧,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怒发上冲冠”,好像可以亲眼看到一样。

又如故事场景的细节描写,著名的“鸿门宴”故事,人物的出场、退场,神情、动作、对话,乃至座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

再如生活细节的描写,这在一般历史著作中出现很少,在《史记》中却相当多。如《李斯列传》中李斯观仓鼠食粟想到 “人之贤不肖,辟如鼠矣,在所自处耳!”,陈平为乡人分割祭肉想到宰割天下等。这些琐事,单纯从史学角度来看,是毫无价值的,但正是这些生活细节,让这些历史人物“活“了过来。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与现代记者不同,《史记》虽然以“实录”著称,但司马迁不可能近距离观察那些人物,他笔下的细节描写,必然有虚构成分。但《史记》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却异常地生动逼真,这是由于司马迁对各种人物都有深刻的观察,对人的天性及其在不同环境、地位上的变化有深刻的体验,这些人物形象才能如此活跃而富有生气地浮现在我们面前。

这也提醒了我们的记者,细节的真实性,一是来源于细致的现场观察,另外,也要注意对人性的观察和体悟。

三、多用直接引语,少用间接引语

新闻报道很重视直接引语的运用,除了因为对话的吸引力和表现力外,还因为那些由事件参与者亲口说出的话,能使报道更具真实感。曾获美国芝加哥论坛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汤姆·沃尔夫说过:“逼真的对话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吸引读者。它也比其他任何东西都能更快、更有效地表现角色的特点。”

《史记》中直接引语的运用,能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对话”的作用。

刘邦、项羽微时见到秦始皇巡游的威仪,各说了一句不甘于自己地位的表白。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多有羡慕;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则更多仇恨与野心,表现了他强悍爽直的性格。

韩安国下狱为狱卒所辱,他以“死灰岂不复然”威胁狱卒,狱卒大言不惭地说:“然即溺(尿)之!”活现出小人物在可以欺凌大人物时不顾一切的粗野和痛快。

当然,记者不是速记员,我们在写作时也不是“有话必录”,把所有新闻源所说的很长的、重复的引语一字不拉地记下来,而是要选择能够体现人物特征,展现事件发展的关键性直接引语。

四、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和副词

新闻报道要求记者不应该以任何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立场,不得感情用事。但感情的流露常常是不自然的和无意识的,避免感情用事的有效方法是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多用不带色彩的中性动词。因为动作宜于准确和清晰的描述,而形容词和副词的外延相对较广,不同客体对形容词和副词的感应可能有所不同,容易给人模糊的印象。

《史记》对动词的使用非常到位。比如,《项羽本纪》中写项羽垓下突围一段: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此处皆是对话和动作描写,项羽仅率二十八骑,于几千骑兵的围困下,斩将杀兵,瞪瞪眼睛喝叱两句就吓得对方“人马俱惊”,英雄盖世不着一字,而于文中尽显。垓下突围没用“险”字形容,至今读来却仍让人心惊肉跳,由此可见动词的感染力之强。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为了创作史记,曾经游历全国,遍搜各类史料,但无论如何,他不可能起死人于地下进行当面采访,与现代记者相比,他所引用事实的真实性多少要打点折扣。但《史记》通过对事实的艺术表达,弥补了其在真实性上的“误差”。日本近代学者斋滕正谦曾说:“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史记会注考证》引《拙堂文话》)。这说明,通过艺术感染,事实可以更加真实。并且,读者在相信“这是事实”的同时,更能体会到艺术的美感。如果新闻作品能达到这样的感染力,将超越“昨日黄花”的水平,成为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司马迁. 《史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2](美)梅尔文·门彻著. 《新闻报道与写

第8篇: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

在我们看来,都市报在主旋律人物报道创新的三个向度上都大有可为,从主题把握上,大处着眼,体现“高度”;从文本操作上,细处入手,体现“精度”;从传播系统来看,整合策划,体现“气度”。

一、典型人物报道做出“高度”:把握人物命运与社会命脉的连接点

都市类报纸的勃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为价值取向,在提供生活信息、满足大众娱乐、抚慰情感需求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与此同时,当前民生新闻的同质化、表象化和浅层化却也成为都市报的不能承受之重。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党和政府对都市类报纸寄予更高期望,读者的阅读取向也日益复杂和多样化。诚然,都市报擅长以“新闻故事化”的操作方式吸引受众眼球,对当事人个人情感和人生波折予以铺陈细述的报道在当前都市报中大量存在,但都市报同样应当满足读者深层次的阅读趣味,进一步提升自身对主流资讯进行整合、解读和再阐释的能力,在这一方面,重品质和讲责任的都市报就不能回避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30周年・时代标杆”放弃了都市报对小情感、小曲折的惯性迷恋,它实际上是针对这种偏向的一种补缺性写作,它直面社会重大主题,以人物写时代,关注人物当下的生存语境和发展空间。“时代标杆”系列报道选取了13个典型新闻人物,在他们当中,有院士,有传奇商人,也有农民、民营企业家、大型国企发明创造能手……选择这组人物的标准是,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他们所在的行业变化中举足轻重的参与者,或者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进步的关键见证人。例如,有“中国光纤之父”之誉的中科院院士赵梓森,从上世纪70年代和同事拉出我国第一根光纤样品,到今天预言百倍于今天宽带的高速光纤将入户寻常百姓家,从一个侧面彰显了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对人们生活带来的深刻改变。而另一个新闻人物,汉正街第一代盲眼商人郑选举,从15块钱起家的小商贩变成董事长乃至汉正街首富,这一经历不仅是个人的传奇,更是改革开放进程中个体经济发展史的生动写照。选择这样的人物绝非追求报道的神秘化或者奇观化色彩,而是以相当平实的语言记述了这些人物对社会转型和变革的体认与感受,用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切身体会诠释改革开放30年发生的巨变,牢牢把握住时代变革和发展的大主题,从而大大增强了典型人物报道的特色。

二、典型人物报道做出“精度”:寻找市民视角与宏大叙事的关注点

一些都市类报纸对重大题材的时政新闻兴趣不大,以为很难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这是个误解。事实上,问题不是出在主旋律上,而是出在唱主旋律的技巧上。如果能够突破以往的思维定式和报道模式,寻找普通读者对重大题材的关注点,就能大大提高报道的可读性甚至是必读性。可以看到,《楚天金报》连续四年策划的重大主题人物报道,都充分利用了区位新闻优势,是对本土化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或重新整合,例如,湖北籍将军在中国革命史上绝对是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个群体,他们在革命年代的丰功伟绩值得后代永远怀念和传诵,而“将军本色・先进性楷模”这一组系列报道却是从一个更有新意的角度开掘,讲述这些老同志从革命一线退下来之后的生活点滴,从而避免了从档案资料进行“新闻翻新”对于读者可能造成的审美疲劳。同时,今天的新闻正是明天的历史,采写这些老将军晚年中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也是对革命前辈精神财富的抢救性保存,这本身就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

为了做出“精度”,“将军本色”系列报道将笔触延伸到报道对象的情感世界,力求写出质感,写出精神。这组报道抓住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细节,显现了老将军质朴无华的作风和博大豁达的胸襟,其中,特别是那些原汁原味的将军语录令人动容。刘华清将军拒绝了对仍在农村务农的胞弟“帮一把”的要求,他说:“你留在村里有田种,有活干,不是很好吗?还想到哪里去?”魏国运将军回到老家,面对县领导为他准备的土特产,说话掷地有声:“土特产也是礼品,我不要。再说无功不受禄。”王诚汉将军同样是将金钱、名利等身外之物看得极其淡薄,他的话语朴实却充满哲理:“再有钱也不能一人睡两张床,一双眼睛看3个电视,一张嘴吃5碗饭。”

典型人物要走进读者内心,保持温暖人心的热度,还必须与百姓当下的现实生活找到契合点,即便是在面对“将军本色”这样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报道题材时,编辑部也总是在思量,当今读者需要什么样的精神食粮,怎样的报道能够真正打动百姓。因此,采写中突显了那些最具有人物个性特点、同时也最富有时代色彩的情景,例如刘西尧将军对找他办事写条子一律拒绝,汪运祖将军要在过世后把所有存款和住房作为党费上交,不给子孙留任何钱物。编辑部对此的理解是,用将军精神重构时代脊梁,既是激活红色记忆的需要,更是关照现实生活的需要。“英模风范”系列中的一则报道讲述“社会主义金融卫士”潘星兰出名后参加自考,拒绝了作为劳模可以加20分的优录政策,展示了英模在新时代的新风采,这样的报道避免了以往典型报道常有的居高临下、贪大求全、穿靴戴帽、套话连篇,以朴实的文字让典型人物的精神世界活现于报端,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

为做出“精度”,记者要尽可能地争取“零距离”采访,切实感受典型人物的真实处境,融入典型人物的精神世界。一名女记者在现场采访中看到全国劳动模范吴天祥赤脚泡在居民“水漫金山”的家中,于是记者也打着赤脚站了进去……受到精神洗礼后的记者表示:“即便写100遍吴天祥,我都能写出新意和感动。”而感动自己正是感动读者的前提。

三、典型人物报道做出“气度”:以全面策划提升典型报道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主旋律报道是资源,不是负担。有些人认为,主旋律报道就是给宣传部门或者是领导同志看的。其实,这种偏见实在是难以成立,因为主旋律报道几乎少有例外地都是重大题材,如果策划采写包装得好,同样也是读者乐于接受的产品。为此《楚天金报》将时代先锋四个系列报道全部刊发在位于封底的品牌版面“冰点焦点”上,大胆使用整版新闻设计,使得这组报道呈现出大气磅礴的恢弘气度。同时采用新颖的版面语言,在标题设计上体现用心,例如,写明星农民朱建华的经历,用三个小标题《怕端泥饭碗,曾四处漂泊》、《小小票据本,藏有大文章》、《经营合作社,再做带头人》,模拟民间章回话本语体,语言生动活泼、亲和耐读,更加贴近读者的阅读需要。

要做出气度,就需要策划先行,最大限度地发掘新闻资源的内在能量,通过有效的新闻配置,以达成舆论峰值。“大策划,大主题,大典型”报道不能盲目上马,前期必须做好认真分析,把握时代特点,摸准读者脉搏,报道要有预案,精心策划,找准大多数读者的兴趣、注意力之所在;中期必须组织好报道团队,采访时要有效利用新闻资源、充分挖掘。为了全面了解典型人物的背景,编辑部多次召开专题策划会,并大量查阅相关资料,获得对采访对象立体的感性认识,以“将军本色”系列报道为例,采访前期编辑部查阅了600多万字的史料,总编辑韩少林和记者一起深入到红安、大悟、麻城、监利等革命老区,历时30多天,采访将军故土的群众、干部、研究人员等400多人次,获取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此外,《楚天金报》在提升典型人物报道传播效果方面也做了积极尝试。报社十分注重提高主旋律报道与市民互动的亲密程度,组织了多场与读者和专家的专题讨论会,形成“每有大策划,必有大讨论”的良好传统,在与受众双向交流的良好氛围中加强和扩散了传播效果。例如在老山英雄邱应发的报道见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俞正声两次批示,建议将他作为重大典型突出宣传,并推向全国,并请武汉市委主要领导关注老英雄的生活状况。在《楚天金报》连续十几天推出“明荣知耻・英模风范”报道时,热线电话被热心读者打爆,报社顺势邀请朱伯儒、马学礼、吴天祥等8位英模走进编辑部与读者共话荣辱观,结果在江城引发了一股强烈的学将军、学英模的“追星热”。

当然,《楚天金报》的这几组大型系列报道的创新也远非终点,比如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读者联系,充实版面元素(配发采访手记、将精彩人物语录单列),创新版面语言(对电视交叉蒙太奇结构的借用进行今昔比较、对民间话语更自然流畅的移植)等等。典型人物报道从来没有固定模式,创新在于发现,包括发现新的新闻视角、新的采写方式、新的报道视野、新的写作结构、新的编辑手段、新的处理语言。

第9篇: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

1.纳入校本课程计划,强化阅读指导开发校本课程,每两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外名着,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严格控制作业量,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半小时自由阅读时间。教师不断地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思路,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如:阅读指导课:这种课型主要是教给小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小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会做简单的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学会上网查找资料;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

一、二年级写填空式读书笔记,

三、四年级写摘录式读书笔记,

五、六年级采用摘录好词佳句和感想相结合的形式。读物推荐课: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我们要上好读物推荐课,可以通过讲解主要内容、朗诵精彩片段、讲故事等各种形式向学生推荐读物,也可以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互相介绍自己喜爱的书籍。阅读欣赏课:这种课型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阅读材料,可以通过配乐朗诵、角色表演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审美能力。读书汇报课:这种课型是在学生课前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主要形式有:①读后叙述: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书籍的内容。②开展辩论赛:对读物中所提到的相关论点开展辩论,促进阅读效果的提高。③交流评论:交流自己阅读的方法,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④表演展示:让学生把看过的内容,自编成小品、课本剧等形式,在汇报课上进行表演。

2、加强图书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学校要着力做好图书室装备工作,丰富师生的阅读资源。学生报刊读物种类多,数量足,不少于5种,班级各类报刊累计不少3份;每学期向师生提供不少于3本的必读书目。学校要有专用阅览室,力求面积足、采光好、布置美。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专、兼职图书管理员,各班级配有学生兼职图书联络员,建立健全图书借阅制度,有计划的开展借阅活动,保证学生每学期平均借阅3-5本书。开辟“跳蚤”书市,鼓励学生将家中的藏书变为“行走的书”,以书为媒介,广交书友。要利用校园空间,合理地设置阅读文化环境,让师生主动亲近阅读。定期推荐一些可读的优秀书目,以供教师和家长选择引导孩子读书。

3、倡导师生同读,实现师生共进。书籍记载

着人类成长的历程,把文明代代相传,绵延至今。无论是严谨雄辩的哲学思想,还是奥妙无穷的科学知识;无论是精美绝伦的唐诗宋词,还是神奇有趣的神话传说……无不以书的形式传承至今,书籍是人类历史的见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从促进师生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引领教师和学生,形成“与书为伴”、“与书为友”的良好读书风尚,实现‘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文明”目标。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教师,引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形成学习、思考、教学、提高的良性循环。在教师间开展读书笔记交流、读书知识竞赛、经典诗文诵读、读书故事讲述、读书成果展览等活动,激发教师读书热情。教师每人每年购置2本图书,订阅1份报刊(必是教育杂志)。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每学期都要举办“语文课外阅读名着讲座”,每位语文教师每学期上一节课外阅读公开课,要有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跟踪检查记录。通过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同写一幅字的“三同”活动,达到师生共同成长。

4、开展多种活动,培养阅读兴趣有计划地举办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看报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辩论赛、读书笔记展评等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组织“书香班级”、“班级阅读之星”、“诗词诵读大王”、“小书法家”评比,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提升学生读书质量。

5、强化考核评比,促进共同发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我校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把学生的课外阅读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之中。各部门要狠抓计划落实工作,以检查促开展,以活动促提高,以评比促提升。尝试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

6、加强课内外结合,拓展阅读时空以阅读课为主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自觉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四、具体安排:

(一)前期准备

1、创设浓郁的校园阅读氛围。利用校园空间,合理设置阅读文化环境(如廊道文化、阅读墙、标语牌、宣传栏、校园花木文化、班级图书角等)

2、建立健全班图书管理体系,每班配有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借阅和收发工作,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图书和同学们交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3、配齐班级的报刊,建立健全报刊管理制度。

(二)常规性过程管理

1、每学年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引导学生学会选择读物,倡议家长与学生共读。

2、使用学校的图书室和阅览室,引导学生博览群书,积累知识。

3、定期开设“语文名着阅读讲座”或“名着欣赏讲座”。

4、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读书卡片展、阅读手抄报。

5、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读书沙龙活动、赛诗会、文学人物评论会。

6、定期组织“书香班级”、“班级阅读之星”、“诗词诵读大王”、“最佳读后感奖”、“最佳读书小报”等评比活动,激励学生自主读书。五、活动阶段:

(一)宣传发动,制定计划。

1、每位学生制定个人的读书计划,使他们充分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

来读书。如:安排中午的时间,晚上完成家庭作业后的时间,周

六、周日的休息时间。每天读书不得少于半小时。

2、做好家长的宣传工作。提倡在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选择合适的读物,慢慢引导孩子扩大阅读范围。

(二)实施行动。

1、开辟三大阅读时空:

(1)充分利用《阅读与写字》这门新课程,在比较正规的时间段,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阅读指导方式,例如:开启词句百宝箱、美文美段赏析、读书故事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享受到读书的快乐。

(2)充分利用早读、午间、课前五分钟、放学十分钟等零散的阅读时间段,培养语文值日生,开设晨曦书简,带领学生欣赏优美词句段或古诗词,使阅读时时在、处处有,使学生天天采到果实,寻到宝藏,及至打开知识的大门。

(3)发动学生把好书带回家,和家长共读一本好书,开辟出家庭这块阅读的馨香乐园,使阅读成为家庭的一种习惯,使阅读更好地促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2、开展交流活动。例如,学生选取一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让大家一起分享。老师和学生一起共读一本书,谈谈读书心得。

3、老师做好导读工作,引导学生阅读方法。提倡个性阅读,初步教给学生读书做记号,读书做笔记的简单读书方法。要求学生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摘录在“采蜜本“中,鼓励学生多写读后感日记。同时,定期进行读书笔记展评供大家欣赏。

4、运用教材进行拓展阅读,从教材扩展延伸。在用好教材以外,安排一些相关的读物。例如,学习课文《开天辟地》后,引导学生阅读神话故事。这样,既可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又将课外知识融入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对自己的帮助。

5、利用板报和每天诵读《日有所诵》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通过做书签、古诗文诵读、绘制读书小报、讲故事比赛、读书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六、具体安排3月份:

1.充分利用语文课堂主阵地,广泛宣传读书活动的意义,让学生懂得“我的眼睛因好书而明亮,心灵因好书而澄清,品德因好书而高尚,灵魂因好书而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