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业余自我总结范文

业余自我总结精选(九篇)

业余自我总结

第1篇:业余自我总结范文

以前,我总以为自己的会计理论知识扎实较强,正如所有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葫芦画瓢准没错,经过这次实习,才发现,会计其实更讲究的是它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书本上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们也会是无从下手。这次实习,我们是既做会计,又做出纳,刚开始还真不习惯,才做了两天,就感觉人都快散架了,加上天气又热,心情更加烦躁,而会计最大的忌讳就是心烦气燥,所以刚开始做的几天,那真是错误百出啊!!

本次实习的地点是本班教师,按老师要求,我们分成了小组,每个小组5.6个人,围在一起做帐,这样有利于同学交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要求,首先设置: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资产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以及损益类等明细账。仔细阅读模拟材料,判断资料中的经济业务涉及的账户,根据各账户的属性分类,填入账页纸中。最后填写各账户的期初余额。具体步骤如下:

一、设置账簿

首先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要求,首先设置: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资产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以及损益类等明细账。其次根据下发的会计模拟资料,仔细阅读、判断本资料中的经济业务涉及哪些账户,其中:总账账户有哪些,明细账账户是哪个;而后再根据各账户的性质分出其所属的账户类别。再次按照上述分类,将所涉及的全部账户名称,贴口取纸填列到各类账簿中去,并把资料中所列期初余额,登记在相关账户借、贷方余额栏内。最后试算平衡,要求全部账户借方余额合计等于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总账借贷方金额要与下设的相关明细账户借贷方余额合计数相等,试算平衡后方可进行本期业务登记,否则不能进行。

二、登记账簿

首先登记账簿必须使用兰黑墨水书写,冲账时可使用红色墨水,但字迹要清楚,不得跳行、空页,对发生的记账错误,采用错账更正法予以更正,不得随意涂改,挖补等。其次明细账要根据审核后的记账凭证逐笔序时予以登记;第三总账根据“记账凭证汇总表”,我们做了10天的登记,登记完毕要与其所属的明细帐户核对相符。

三、结账

首先详细检查模拟资料中所列的经济事项,是否全部填制记账凭证,并据此记入账簿。有无错记账户、错记金额,如有应及时补正。其次在保证各项经济业务全部准确登记入账的基础上,结出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账和各类明细账的本期发生额与期末金额,为编制会计作好充分准备。

四、编制会计报表

首先在左上角填明编制单位、编制时间;其次根据总帐或有关明细帐资料按项目填列;还必须要使资产负债表要保证左方金额合计等于右方金额合计,否则重填;最后还要编制人要签名。

这次实习的时间是三周,由任春秋老师指导我们做,可是我们只做了1-10号的凭证,总结原因有以下几点:(1)我们之前的理论基础学的不好,以至于在做的tine还要不停的翻书;(2)以前没有接触过会计,很多凭证都是第一次看到,刚开始根本无从下手,怕做错啊!!!(3)年轻人,心浮气燥,对做会计没有兴趣!!所以我们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把会计理论知识好好的复习一下,培养对会计的兴趣!!争取下次再做的时候能够快点!!

这次会计实习,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现总结如下:

我们先做的是出纳工作,出纳登帐的方法:出纳在每一笔经济业务发生的时候,先要取得相关原始凭证,然后根据相应的原始凭证,将其登记记帐凭证。再根据记帐凭证,登记其明细帐。期末,填写科目汇总表以及试算平衡表,最后才把它登记入总帐。结转其成本后,根据总帐合计,填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损益表等等年度报表。这也就是会计操作的一般顺序和基本流程。

现金日记帐必须采用订本式帐簿,一般为三栏式帐页格式,由出纳人员,现在也就是由我根据现金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当计算当日的现金收人合计数、现金支出合计数和结余数,并将结余数与实际库存数核对,做到随时发生随时登记,日清月结,帐款相符。若有外币现金的企业,应当分别人民币和各种外币设置“现金日记帐”进行明细核算。

银行存款日记帐也必须采用订本式帐簿,一般为三栏式帐页格式,也由我根据银行存款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的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结出余额。“银行存款日记帐”应定期与“银行对帐单”核对,至少每月核对一次。月度终了,企业帐面余额与银行对帐单余额之间如有差额,则必须逐笔查明原因进行处理,并按应当月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若有外币现金的企业,应当分别人民币和各种外币设置“银行存款日记帐”进行明细核算。

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必须每日结出余额。结帐前,必须将本期内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全部登记人帐。结帐时,应当结出每个帐户的期末余额。需要结出当月发额的,应当在摘要栏内注明“本月余额”字样,并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需要结出本年累计发生额的,应当在摘要栏内注明“本年累计”字样,并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12月末的“本年累计”就是全年累计发生额。全年累计发生额下面应当通栏划双红线。年度终了结帐时,结出全年发生额和年末余额。年度终了,要把余额结转到下一个会计年度,并在摘要栏注明“结转下年”字样;在下一个会计年度新建有关会计帐簿的第一行余额栏内填写上年结转的余额,并在摘要栏注明“上年结转”字样。现在我们做的只是4月份的帐,所以只要在摘要拦里写“本月余额”即可,但还是要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

每月按理是要对帐,如发现有未达帐项,应据以编制未达帐项调节表,以便检查双方的帐面余额。调节以后的帐面余额如果相等,表示双方所记帐目正确,否则,说明记帐有错误,应及时查明原因予以更正。此外,还应注意的是,调节帐面余额并不是要更改帐簿记录。

第2篇:业余自我总结范文

一、思想方面

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坚忍不拔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前进,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严于律己,友爱同事,乐于助人,努力配合同事的工作,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

二、学习方面

一年来,我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首先,积极参与每月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其次在手机上每天学习学习强国。并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农业技术新知识培训,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通过学习,自己的精神面貌进一步得到改观,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三、工作方面

1.协助开展我县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前期坚守在防控一线,守卡时间长达50余天。截止目前,全县共计无害化处理生猪24435头,无害化处理生猪补助共计30028930元,全县各检查巡查点共计查车120余万车次,检查无害化处理生猪19头,无害化处理生猪产品13.5768余吨,出动执法人员共计13562余人次。

2.积极协助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开展了以蔬菜农药残留、蛋禽兽药残留、水产品兽药残留、“瘦肉精”、生猪屠宰、“春季禁渔”、“三鱼两药”、农药、兽药等专项整治行动。今年共出动执法人员560余人次,出动车辆140余车次,检查经营单位160余家次,查处违法行为60起,立案23起,结案17起(简易程序1起),6起正在办结中,移交公安行政拘留11起, 罚没款总额10708元,增殖放流草鱼、鲫鱼、鲤鱼、鲢鱼等1200余斤,查处整改28起,印发宣传材料3000余份,悬挂条幅30余条,张贴通告50份。

3.做好农牧渔业执法大队的其他常规工作。拟定农牧渔综合执法大队工作计划、方案、简报和总结。并按时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其它各项工作任务。同时做好局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做好西宁冷水鱼养殖园区前期规划相关工作。

第3篇:业余自我总结范文

以前,我总以为自己的会计理论知识扎实较强,正如所有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葫芦画瓢准没错,经过这次实习,才发现,会计其实更讲究的是它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书本上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们也会是无从下手。这次实习,我们是既做会计,又做出纳,刚开始还真不习惯,才做了两天,就感觉人都快散架了,加上天气又热,心情更加烦躁,而会计最大的忌讳就是心烦气燥,所以刚开始做的几天,那真是错误百出啊!!

本次实习的地点是本班教师,按老师要求,我们分成了小组,每个小组5.6个人,围在一起做帐,这样有利于同学交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要求,首先设置: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资产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以及损益类等明细账。仔细阅读模拟材料,判断资料中的经济业务涉及的账户,根据各账户的属性分类,填入账页纸中。最后填写各账户的期初余额。具体步骤如下:

一、设置账簿

首先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要求,首先设置: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资产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以及损益类等明细账。其次根据下发的会计模拟资料,仔细阅读、判断本资料中的经济业务涉及哪些账户,其中:总账账户有哪些,明细账账户是哪个;而后再根据各账户的性质分出其所属的账户类别。再次按照上述分类,将所涉及的全部账户名称,贴口取纸填列到各类账簿中去,并把资料中所列期初余额,登记在相关账户借、贷方余额栏内。最后试算平衡,要求全部账户借方余额合计等于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总账借贷方金额要与下设的相关明细账户借贷方余额合计数相等,试算平衡后方可进行本期业务登记,否则不能进行。

二、登记账簿

首先登记账簿必须使用兰黑墨水书写,冲账时可使用红色墨水,但字迹要清楚,不得跳行、空页,对发生的记账错误,采用错账更正法予以更正,不得随意涂改,挖补等。其次明细账要根据审核后的记账凭证逐笔序时予以登记;第三总账根据“记账凭证汇总表”,我们做了10天的登记,登记完毕要与其所属的明细帐户核对相符。

三、结账

首先详细检查模拟资料中所列的经济事项,是否全部填制记账凭证,并据此记入账簿。有无错记账户、错记金额,如有应及时补正。其次在保证各项经济业务全部准确登记入账的基础上,结出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账和各类明细账的本期发生额与期末金额,为编制会计作好充分准备。

四、编制会计报表

首先在左上角填明编制单位、编制时间;其次根据总帐或有关明细帐资料按项目填列;还必须要使资产负债表要保证左方金额合计等于右方金额合计,否则重填;最后还要编制人要签名。

这次会计实习,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现总结如下:

我们先做的是出纳工作,出纳登帐的方法:出纳在每一笔经济业务发生的时候,先要取得相关原始凭证,然后根据相应的原始凭证,将其登记记帐凭证。再根据记帐凭证,登记其明细帐。期末,填写科目汇总表以及试算平衡表,最后才把它登记入总帐。结转其成本后,根据总帐合计,填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损益表等等年度报表。这也就是会计操作的一般顺序和基本流程。

现金日记帐必须采用订本式帐簿,一般为三栏式帐页格式,由出纳人员,现在也就是由我根据现金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当计算当日的现金收人合计数、现金支出合计数和结余数,并将结余数与实际库存数核对,做到随时发生随时登记,日清月结,帐款相符。若有外币现金的企业,应当分别人民币和各种外币设置“现金日记帐”进行明细核算。

银行存款日记帐也必须采用订本式帐簿,一般为三栏式帐页格式,也由我根据银行存款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的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结出余额。“银行存款日记帐”应定期与“银行对帐单”核对,至少每月核对一次。月度终了,企业帐面余额与银行对帐单余额之间如有差额,则必须逐笔查明原因进行处理,并按应当月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若有外币现金的企业,应当分别人民币和各种外币设置“银行存款日记帐”进行明细核算。

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必须每日结出余额。结帐前,必须将本期内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全部登记人帐。结帐时,应当结出每个帐户的期末余额。需要结出当月发额的,应当在摘要栏内注明“本月余额”字样,并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需要结出本年累计发生额的,应当在摘要栏内注明“本年累计”字样,并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12月末的“本年累计”就是全年累计发生额。全年累计发生额下面应当通栏划双红线。年度终了结帐时,结出全年发生额和年末余额。年度终了,要把余额结转到下一个会计年度,并在摘要栏注明“结转下年”字样;在下一个会计年度新建有关会计帐簿的第一行余额栏内填写上年结转的余额,并在摘要栏注明“上年结转”字样。现在我们做的只是4月份的帐,所以只要在摘要拦里写“本月余额”即可,但还是要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

每月按理是要对帐,如发现有未达帐项,应据以编制未达帐项调节表,以便检查双方的帐面余额。调节以后的帐面余额如果相等,表示双方所记帐目正确,否则,说明记帐有错误,应及时查明原因予以更正。此外,还应注意的是,调节帐面余额并不是要更改帐簿记录。

第4篇:业余自我总结范文

不知道从什麽时候开始,不求人居然成了这个社会的一种时尚。从《取名不求人》《装修不求人》《旅游不求人》《美容不求人》到《看病不求人》《炒股不求人》甚至《万事不求人》,似乎自己解决一切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商业社会的繁荣,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分工与合作的推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合作越来越紧密,为什么“万事不求人”会成为一中潮流呢?如果我们把这本书的名字改为《营销不求人》,也许会有更多的人因为这本书的名字而购买,但我们可以肯定,《营销不求人》这样书籍,根本无法帮助任何业余营销选手成为职业营销选手。因为“不求人”并不是职业营销选手宣布独立以后的下一个目标,宣布独立的职业营销选手的下一个目标是习惯竞争,或者说是把竞争培养成一种习惯。

中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说:“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为什么一定要分清楚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呢?原因很简单,是朋友我们就团结起来,是敌人我们就斗争到底。从营销的角度来讲就是:我们与谁竞争,与谁合作,这是营销的首要问题!除了竞争与合作,无论我们在营销中做多少其他的事情,都是多余的!“不求人”的背后其实就是“既拒绝合作又逃避竞争”的真相。商业社会的繁荣,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分工与合作的推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合作越来越紧密,合作与竞争是所有人在商业社会都无法逃避的现实。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毛主席说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 ,其乐无穷 ”也是毛主席说的,毛主席的意思就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合作和竞争并重,自然是一种最佳状态,但在营销实战当中,到底是以合作为主,还是以竞争为重,就成为了业余营销选手与职业营销选手的分水岭。业余营销选手一直以合作为主,讲究“一团和气”,总是对外宣称“我的朋友遍天下”。职业营销选手始终以竞争为重,不光企业与企业之间以竞争为主,产品与产品之间以竞争为主,人与人之间更是以竞争为主。

职业营销选手坚持,企业与企业之间始终以竞争为主。只有业余营销选手才相信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大于竞争,职业营销选手非常清楚,除了资本的融合以外,竞争永远是企业与企业的关系的最真实状态。业余营销选手认为合作就可以消除竞争,合作就互利互惠天下太平。职业营销选手清楚的知道,合作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完全对等的合作,如果不去与人竞争,合作的机会绝对不会从天而降,合作的主动权更不会因为诚意而落到自己手里。业余营销选手之所以一遇到职业营销选手就不堪一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业余营销选手总是存着用合作取代竞争的幻想,但职业营销选手已经把竞争当做一种习惯。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首先是一个立场问题。经济学上的竞争,就是指经济主体在市场上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既定目标而不断进行的角逐过程。业余营销选手总是试图代表自己的利益,所以业余营销人员经常在营销实战中没有主张。职业营销选手的商业守则是:自己拿出来的名片代表谁,就必须代表谁的利益,所以职业营销选手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把握自己的主张。主张只与立场相关,同样的环境,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立场,就有不同的主张.所以主张从来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立场的不同.主张都是自己提出的,一个没有自己的主张的营销人员,是一个可怜的营销人员.每个主张都有自己的立场,一个不清楚自己立场的营销人员,是一个可恨的营销人员.那些在市场上象没头苍蝇一样乱撞的可怜的业余营销选手,最可恨之处就是经常忘记自己的立场.职业营销选手永远只有一个不变的立场,就是自己所服务的企业的立场.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营销选手与业余营销选手的区别:职业营销选手藏身在企业品牌后面,业余营销选手总是站在企业品牌前面。

在我们百年盛世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关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几乎80%以上的企业董事长都具备职业营销选手的竞争习惯,在民营企业里,这个比例更高,有很多中小企业甚至全公司只有一个人,具备这种只有职业营销选手才具备的竞争习惯,而这个人恰恰就是这个企业的老板,这也许就是众多中小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的真正原因。业余营销选手总是占不稳自己的立场,在自己的竞争力还不强的时候,总是相信合作的诱惑,但职业营销选手绝对不会放弃竞争的立场,哪怕是为了争取合作也不会放弃竞争。

2005年我们在浙江为一个家具企业做招商项目,招商会上一个年轻的经销商老板的发言,令我至今奉为经典,当这个年轻的老板站在讲台上的时候,他每句话都发人深醒:我在上台之前做了一个调查,在所有的商当中,我不是最有钱的,也不是最有经验的,更不是推广能力最强的,但有一样我是第一,我今年刚满24岁,是今天来参会的最年轻的商,若干年以后,我一定会是我们这群人当中最有钱的,最有经验的,推广能力最强的,因为我比你们都年轻。当时会议一结束,我就对百年盛世的项目组成员说:这就是职业营销选手,哪怕是为了争取合作的机会,也不放弃用竞争的态势咄咄逼人!这一次出位,带给这位刚进入家具行业3个月的老板的结果也不多,只有三个:

第一:他当天就获得了我们招商那个品牌的市级资格。

第二:仅用了2年时间,他就成为了当地最大的家具经销商。因为所有熟悉浙江商圈的人都知道,信息在同行业中传递的速度有多快。一开始是参会的人都在说:我们这里出了一个狂妄的年轻人。后来就变成了:我们这个行业出了一个很有冲劲的年轻人。

第三:从那天以后,他就多了一个可以经常免费咨询的私人顾问——赵一沣。

他现在还经常说,他的运气太好了。但我从来不这麽想,我相信他的竞争对手也绝对不会这样想。我们已经在训练的第一天就拒绝了同质化,就算你有机缘对他进行完全的模仿,你也不再会得到同样的结果。所有成功的营销方法,也许都只能是昙花一现,但这样的动作,永远只有把竞争当成习惯的职业营销选手,才能够做得出来。一个职业营销选手刚进入一个市场的时候,就算还不能准确把握到底谁才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宁可把所有人都当成竞争对手,也不会去幻想没有竞争的合作。

职业营销选手坚持,产品与产品之间始终以竞争为主。在第四天宣布独立的时候我们就讲了,只能按照既定的产品功能和服务规则推广产品的人,无论做的多棒,只能算一个职业推销人员,不能称为职业营销选手。一个职业营销选手,必须能够通过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成功开发一个产品。无论是改变配方还是结构,甚至改变包装规格都可以,只要这种改变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同,就算通过。业余营销选手认为,只要关注消费者需求就能通过,但职业营销选手知道,只有聚焦产品与产品之间的竞争才能通过。

所有的产品其实都是有生命的,产品的生命不在于设计上多大程度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而是在于能否在现实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业余营销选手总认为产品的战场是在货架上,所以他们拼命的做堆头和陈列,产品还是没有生命。职业营销选手知道,产品的战场实际上就是客户的大脑。业余营销选手总是认为客户的大脑容量是无穷大的,可以在存储海量信息的同时,做出近乎理智的分析和抉择。职业营销选手知道,客户的脑容量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一款产品没有一个明确的竞争产品,在客户面前说一句都是多余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句都不说。业余营销选手认为,从不诋毁竞争产品,就已经非常职业了,但职业营销选手清楚的知道,无论在客户面前表扬或者批评竞争产品,都是多余的,职业营销选手只告诉客户,这款产品就是用来代替那个竞争产品的。

职业营销选手坚持,人与人之间始终以竞争为主。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无法逃避的本性,优胜劣汰,物竞天择是自然规律。我们百年盛世公司有一句流行语,我们所有人都认同:人类什麽事情都可以做,但就是不能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中国企业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某个企业总是要选择一个竞争企业死缠烂打,某个企业老板总是抓住另外一个企业老板穷追猛打;某些企业高管如果不找一个人来争权夺势就找不到感觉,很多职业经理人总是感叹,不是我能力不行,是我在某个企业排错了队。曾经有一个跨国公司的美国朋友对我说:中国人和中国企业真是太有特色了。我当时笑着说:您有这种感觉,不是因为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太有特色了,而是因为您的胆子太大了运气太好了,这些东西在中国就象“太阳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一样自然,您的胆子太大了,连这些都不清楚就敢来中国做营销,您的胆子太大了!连这些都不知道就能在中国营销,您的运气太好了!因为这些在中国来讲根本就不是什麽特色,是谁都不能违反的自然规律!

第5篇:业余自我总结范文

“零值边际劳动生产率”说。首先提出“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为负数的劳动力为剩余劳动力”这一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古典学派的)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1954年刘易斯在英国《曼彻斯特学报》上发表了题为《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在论文中,刘易斯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视为一个空间分布上的非均衡过程。这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而言,都存在一种“二元经济结构”,即以寻求利润为目的的城市现代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部门和以农村传统的自给自足,仅以维持生计而非追逐利润为目的农业部门为代表的所谓非资本主义部门。此种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是,经济发展仰赖于现代资本主义部门的资本增殖与扩张,并有可能不断吸纳传统的非资本主义的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而传统农业由于技术停滞,土地扩展的限制,特别是农村人口增长迅速,资本性投入物少,故这一部门的劳动力极为丰裕,因而形成了“在那些相对于资本和自然资源来说人口如此众多,以致在这种(二元)经济的较大部门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小或等于零,甚至为负数的国家里,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有些作者已经注意到农业部门中这种‘隐蔽’失业的存在,并说在所有情况下家庭拥有土地是如此的少,以致如果有些家庭成员找到其他工作,则剩下的成员仍可以耕种他们所拥有的土地。”(A.刘易斯,1989,3)A.刘易斯接着指出:“但是无论边际(劳动)生产率是不是零或很小,这对我们的分析并不重要。在这些经济里,劳动力的价格是仅够维持生活的最低工资。因此,只要按这种价格提供的劳动力超过需求,则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A.刘易斯,1989,4).刘易斯认为,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高于农村传统农业部门,两个部门的劳动者工资存在很大差距,且城市工业部门由于不断扩展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乡—城市之间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即无制度障碍)的前提下,便发生了传统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的转移,然而又由于传统农业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的性质和城市工业部门存在失业,吸纳劳动力毕竟有限,故现代工业部门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只能略高于农业部门劳动者维持生计的收入水平。“资本主义部门由于指剩余再投资于创造新资本而扩大,并吸收更多的人从维持生计部门到资本主义部门就业。剩余越来越多,资本形成也越来越大,而且这个过程要一直维持到剩余劳动力消失为止”(A.刘易斯,1989,12)。这便是在A.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框架内,边际生产率为零值甚至为负数的劳动力乃是剩余劳动力的经典定义。

对于西方学者的这一概念,我们的评价是:第一,他们对发展中国家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概括无疑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因而是正确的,也就是说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基础。第二,“零值边际生产率”的剩余劳动力概念运用西方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从增量变化的动态角度描述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及成因,对发展经济学的宏观结构分析提供了成功范例,这无疑是刘易斯等人的重要理论贡献。第三,然而A.刘易斯等人以零值边际劳动生产率定义农业剩余劳动力也存在缺陷,这主要是:其一,这一定义是以技术长期停滞,且其他生产要素(土地,资本等)不变的传统农业为前提的,但当代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早已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不同阶段上,远非典型的传统模式,完全不考虑农业转型期农业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投入和贡献等因素,显然与事实不符。其二,采用零值边际生产率来界定是否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一个致命缺陷是,它将农业与现代工业视为同质性产业,忽视了农业是一种广泛依赖外部自然条件(如生态环境,气候等)的风险性弱质产业。与工业生产的外部环境相对固定相比,农业生产不仅依赖土地、劳动力、资本投入的变化,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条件的优劣与变化。举例来说,同等量的要素投入在灾害年份的产出不仅远低于风调雨顺年份的产出,而且可能会颗粒无收。故以灾害年份边际生产率下降为零或为负来判定农业中存在剩余劳动力是否有效是值得怀疑的。

“地—劳比率变动”说。针对A.刘易斯等人的“零值边际劳动率”定义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事实不符的缺陷,中国学者郭熙保、宋林飞等人提出新的定义标准。郭熙保的判别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劳动者人均耕地面积长期呈下降趋势时,我们认为该国(或地区)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郭熙保,1995)。对这个新定义,郭熙保在所做解释中强调,按劳动力平均耕地面积的变动与按区域人口平均耕地变动是有区别的,即劳均耕地的下降不一定意味着人均耕地的下降。他指出这一新定义重在强调劳均耕地变动的长期趋势而非短期波动,如果国家或地区劳均耕地面积几十年均呈下降之势,则农业剩余劳动力存在。其主要理由是:①在农业技术停滞的社会里,农业劳动力的增加导致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下降,甚至降到零。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剩余劳动是肯定存在的,同时农业劳动者人均耕地面积是下降的;②在农业技术进步的社会里,农业劳动者增加可能不会降低劳动边际生产率,反而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总产量,因为技术进步使土地生产率提高了。但是只要农业劳动力人数增加得比耕地面积更快,使劳动耕地面积下降,农业剩余劳动就仍然存在。(这是由于每个劳动者占有耕地面积的减少,一般说来,抑制了农业技术进步,尤其是机械技术进步,规模经营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长潜力的充分发挥。)假若有一部分劳动者从土地上撤出,这些潜力将会充分发挥出来,使剩下的农业劳动者生产率更高,从而使农业生产更快地增长,而不是下降。③郭熙保认为,根据农业劳动者人数与耕地面积的长期时间序列资料可以比其他剩余劳动力定义更简便更容易识别一国或一个地区是否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郭熙保,1995)

我们认为,郭熙保以经验观察为依据从地—劳变动的长期下降趋势来定义剩余劳动力这一点是有价值的,同时也与中国和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事实相符。但他的定义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这就是:第一,若从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变化这一基本点出发,劳均耕地面积下降只是剩余劳动力存在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为首先它安全排除了农业生产其他要素(如资本)以及技术进步、自然条件等内生变量,因而缺乏量化分析的基础,确定剩余劳动力存在及其数量多少有很大的随意性。特别对于土地资源等天然禀赋条件差异极大的国家(如美国与中国、日本等),很难用统一的尺度测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及其规模,郭先生在论证他的新定义的正确性时,还用美国、日本1880~1980年间地—劳比率上升的事例反证出美、日在农业发展中不存在剩余劳动力的结论,他指出美国农业劳动者人均耕地由1880年的11.68公顷,增加到1980年的105.58公顷,增加了8.13倍,同期日本劳均耕地由0.3公顷增加到0.78公顷,增加了1.6倍。(郭熙保,1995)。此外,韩国和我国台湾省1953-1988年劳均耕地分别由0.32公顷和0.53公顷,增加到0.62公顷和0.72公顷。于是他认为韩国和台湾省也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其实,郭先生忘记了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韩国、台湾省之所以出现劳均耕地面积上升的长期趋势的这一段时间,恰恰正是这些国家或地区不断存在剩余劳动力,又不断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过程。这怎么能说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呢?根据郭在《农业发展论》一书中表6-3(郭熙保,1995)提供的数据,韩国、台湾省农业就业劳动力1953年分别为5997000人和1647000人,到1988年分别降到3475000人和1238000人,分别减少252万和40万人之多,这些减少的劳动力不是“存在”的剩余劳动力又是什么?如果1988年以后农业劳动力继续减少,从而地—劳比率继续上升,也是不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证据与理由么?由此可见,按照郭先生的新定义来断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与否,显然难以自圆其说的。

1982年宋林飞对江苏南通的农村劳动剩余问题进行调研时,提出了测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公式:G=(A-F)/A,此公式中G为剩余,表示农业劳动力剩余度,A为农业总劳动力,F为农田耕作所需的劳动力,其中F=总耕地/x亩/劳动力,“x亩/劳动力”表示每个劳动力全年能耕作的土地面积。确定x涉及两个参数:(1)每亩需要的劳动日数(用D表示);(2)每个劳动力全年所能完成的劳动日数(用L表示)则X=L/D。宋先生用这一公式测得江苏南通县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度为56.8%。(宋林飞,1996)。宋林飞关于是否存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测定方法与前述郭熙保的基本思路是相同的,即以劳均耕地面积为尺度来判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所不同的是宋的测定方法是静态的而非动态的趋势,并且在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中加入了两个变数:单位劳动力耕种单位耕地的日时数和单位劳动力每年所能完成的工作日数。宋林飞的定义及测定方法充分考虑农业劳动时间存在季节差异,非常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这与当代西方经济学界广泛采用的(农业)工时及工时的边际生产率的升降来确定剩余劳动力思想是一致的。从这方面讲宋的定义和测量方法比郭的定义更进了一步,在量化分析上更具可操作性。但是,我们认为宋林飞的剩余劳动力定义及测量公式仍然未能充分考虑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和农业技术进步等项变动因素对单位劳动力负担耕地的影响。此外,对单位劳动力年量高工时限度的设定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风俗习惯的巨大差异,特别是不同区域因地势、气候、水土光热等资源条件的不同,单位耕地上投入的劳动工时差别更为巨大。再加之农业技术进步(如免耕法的推广,产业化育种等)以及资本性投入(农业机械、排灌设备的使用)都随时影响每个农业劳动力所能负担的耕地面积的变化。因此,宋的定义及其测量模型,对某一点上,同质性小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测定可能是有价值的,换言之,这一定义模型难以成为具有普遍经济学意义的概念。

最后须要指出的是以地—劳比率为基础,郭和宋的剩余劳动力定义均将侧重点放在农业的种植业上,事实上除种植业外大农业的其他产业如林业、养殖业、畜牧业、渔业以及家庭副业中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力是绝不能用每个农业劳动力所能负担的耕地面积及其变动来测定的,这也是郭熙保、宋林飞地—劳比率变动测定法的重大局限性之一。

国际标准比较法—H.钱纳里“发展模型”。1975年西方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构建了“世界发展模型”。H.钱纳里采用库茨涅茨统计归纳法对全世界101个国家1950-1970年的社会统计指标(含27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为因变量(Y),其他27个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为自变量(X[,n])的回归模型——“世界发展模型”。根据这一回归模型,H.钱纳里划分了人均GNP小于100美元到大于1000美元等9个等级的“标准结构”量表。根据这一量表可以确定与不同等级相应的27种社会经济指标的标准数值。各个国家或地区便可将自身的实际与这一“标准结构”进行比较从而找出其发展的差距。从H.钱纳里的“标准结构”模型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均GNP=800美元这一等级下第一产业(该模型称之为初级产业)劳动力是总劳动力比例的30%,当人均GNP=1000美元这一等级时,第一产业劳动力比例降到25.2%(H.Chenney,M.Sycquin,1975,38)。宋林飞根据钱纳里“标准模型”对中国农业劳动力剩余率的测定为16%,在用库茨涅茨系数对中国价格扭曲因素在钱氏模型高估作了修正后,计算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剩余率(他称为不合理配置率)为13.8%,(宋林飞,1996)。笔者按1995年中国的人均GNP等级为800美元左右,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例为52.2%的实际数据,与钱氏标准模型相比较,并同样扣除价格扭曲因素,测得当年的剩余劳动力率为16.4%。若按1995年全国总劳动力6.89亿为基准计算,当年农业剩余劳动总量为1.13亿,与90年代中期官方和国内经济学家估计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在1.3-1.5亿相比,用钱氏标准模型测得的这一数字显然存在低估的偏差。我们认为H.钱纳里模型为各国测定是否存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数量比例提供了一个标准,这是很有比较研究价值的模型,但是它的最大缺陷是忽略了各国千差万别的国情条件,除了各国社会经济指标通过回归构成了一种纯粹形式或马克斯·韦伯称之为“理想型”模式之外,更忽略各国文化和制度因素的影响,例如滞留于中国农村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由于人为的城乡户籍制度壁垒而不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不能流动和转移,这与世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情形迥然相异。因此将适用大多数国家发展趋势和特点的模式来套中国农村和农业的情形,很难得出对中国测定农业剩余劳动力有用的结论。

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定义

根据中国农村现行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利用的经验事实,我们试对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概念重新定义如下:

1.农村劳动力:指户籍所在地为农村社区的人口中15-64周岁的男性和女也与中国和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事实相符。但他的定义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这就是:第一,若从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变化这一基本点出发,劳均耕地面积下降只是剩余劳动力存在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为首先它安全排除了农业生产其他要素(如资本)以及技术进步、自然条件等内生变量,因而缺乏量化分析的基础,确定剩余劳动力存在及其数量多少有很大的随意性。特别对于土地资源等天然禀赋条件差异极大的国家(如美国与中国、日本等),很难用统一的尺度测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及其规模,郭先生在论证他的新定义的正确性时,还用美国、日本1880~1980年间地—劳比率上升的事例反证出美、日在农业发展中不存在剩余劳动力的结论,他指出美国农业劳动者人均耕地由1880年的11.68公顷,增加到1980年的105.58公顷,增加了8.13倍,同期日本劳均耕地由0.3公顷增加到0.78公顷,增加了1.6倍。(郭熙保,1995)。此外,韩国和我国台湾省1953-1988年劳均耕地分别由0.32公顷和0.53公顷,增加到0.62公顷和0.72公顷。于是他认为韩国和台湾省也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其实,郭先生忘记了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韩国、台湾省之所以出现劳均耕地面积上升的长期趋势的这一段时间,恰恰正是这些国家或地区不断存在剩余劳动力,又不断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过程。这怎么能说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呢?根据郭在《农业发展论》一书中表6-3(郭熙保,1995)提供的数据,韩国、台湾省农业就业劳动力1953年分别为5997000人和1647000人,到1988年分别降到3475000人和1238000人,分别减少252万和40万人之多,这些减少的劳动力不是“存在”的剩余劳动力又是什么?如果1988年以后农业劳动力继续减少,从而地—劳比率继续上升,也是不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证据与理由么?由此可见,按照郭先生的新定义来断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与否,显然难以自圆其说的。

1982年宋林飞对江苏南通的农村劳动剩余问题进行调研时,提出了测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公式:G=(A-F)/A,此公式中G为剩余,表示农业劳动力剩余度,A为农业总劳动力,F为农田耕作所需的劳动力,其中F=总耕地/x亩/劳动力,“x亩/劳动力”表示每个劳动力全年能耕作的土地面积。确定x涉及两个参数:(1)每亩需要的劳动日数(用D表示);(2)每个劳动力全年所能完成的劳动日数(用L表示)则X=L/D。宋先生用这一公式测得江苏南通县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度为56.8%。(宋林飞,1996)。宋林飞关于是否存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测定方法与前述郭熙保的基本思路是相同的,即以劳均耕地面积为尺度来判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所不同的是宋的测定方法是静态的而非动态的趋势,并且在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中加入了两个变数:单位劳动力耕种单位耕地的日时数和单位劳动力每年所能完成的工作日数。宋林飞的定义及测定方法充分考虑农业劳动时间存在季节差异,非常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这与当代西方经济学界广泛采用的(农业)工时及工时的边际生产率的升降来确定剩余劳动力思想是一致的。从这方面讲宋的定义和测量方法比郭的定义更进了一步,在量化分析上更具可操作性。但是,我们认为宋林飞的剩余劳动力定义及测量公式仍然未能充分考虑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和农业技术进步等项变动因素对单位劳动力负担耕地的影响。此外,对单位劳动力年量高工时限度的设定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风俗习惯的巨大差异,特别是不同区域因地势、气候、水土光热等资源条件的不同,单位耕地上投入的劳动工时差别更为巨大。再加之农业技术进步(如免耕法的推广,产业化育种等)以及资本性投入(农业机械、排灌设备的使用)都随时影响每个农业劳动力所能负担的耕地面积的变化。因此,宋的定义及其测量模型,对某一点上,同质性小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测定可能是有价值的,换言之,这一定义模型难以成为具有普遍经济学意义的概念。

最后须要指出的是以地—劳比率为基础,郭和宋的剩余劳动力定义均将侧重点放在农业的种植业上,事实上除种植业外大农业的其他产业如林业、养殖业、畜牧业、渔业以及家庭副业中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力是绝不能用每个农业劳动力所能负担的耕地面积及其变动来测定的,这也是郭熙保、宋林飞地—劳比率变动测定法的重大局限性之一。

国际标准比较法—H.钱纳里“发展模型”。1975年西方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构建了“世界发展模型”。H.钱纳里采用库茨涅茨统计归纳法对全世界101个国家1950-1970年的社会统计指标(含27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为因变量(Y),其他27个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为自变量(X[,n])的回归模型——“世界发展模型”。根据这一回归模型,H.钱纳里划分了人均GNP小于100美元到大于1000美元等9个等级的“标准结构”量表。根据这一量表可以确定与不同等级相应的27种社会经济指标的标准数值。各个国家或地区便可将自身的实际与这一“标准结构”进行比较从而找出其发展的差距。从H.钱纳里的“标准结构”模型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均GNP=800美元这一等级下第一产业(该模型称之为初级产业)劳动力是总劳动力比例的30%,当人均GNP=1000美元这一等级时,第一产业劳动力比例降到25.2%(H.Chenney,M.Sycquin,1975,38)。宋林飞根据钱纳里“标准模型”对中国农业劳动力剩余率的测定为16%,在用库茨涅茨系数对中国价格扭曲因素在钱氏模型高估作了修正后,计算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剩余率(他称为不合理配置率)为13.8%,(宋林飞,1996)。笔者按1995年中国的人均GNP等级为800美元左右,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例为52.2%的实际数据,与钱氏标准模型相比较,并同样扣除价格扭曲因素,测得当年的剩余劳动力率为16.4%。若按1995年全国总劳动力6.89亿为基准计算,当年农业剩余劳动总量为1.13亿,与90年代中期官方和国内经济学家估计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在1.3-1.5亿相比,用钱氏标准模型测得的这一数字显然存在低估的偏差。我们认为H.钱纳里模型为各国测定是否存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数量比例提供了一个标准,这是很有比较研究价值的模型,但是它的最大缺陷是忽略了各国千差万别的国情条件,除了各国社会经济指标通过回归构成了一种纯粹形式或马克斯·韦伯称之为“理想型”模式之外,更忽略各国文化和制度因素的影响,例如滞留于中国农村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由于人为的城乡户籍制度壁垒而不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不能流动和转移,这与世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情形迥然相异。因此将适用大多数国家发展趋势和特点的模式来套中国农村和农业的情形,很难得出对中国测定农业剩余劳动力有用的结论。

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定义

根据中国农村现行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利用的经验事实,我们试对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概念重新定义如下:

1.农村劳动力:指户籍所在地为农村社区的人口中15-64周岁的男性和女移与对策》,《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2期。

⑥H.Chennery,M.Sycquin,PatternsofDevelopment,1950-1970,OxfordUniversitypress,1975.

⑦加里.贝尔克等(人力资本,生育率与经济增长》,《政治经济学杂志》98卷,1990年。

⑧罗伯特.卢卡斯:《论经济发展机制》,《货币经济学杂志》22卷1980年。

第6篇:业余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 电网企业 资金 “零余额”

一、导言

《现金为王:企业危局求生的破冰之斧》道出了企业得以良性运作的诀窍:合理管理现金。企业的现金如同潘多拉的盒子,运用得好便会给企业带来无穷的机遇与活力,运用不当则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一个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应不断思考应该如何管好用好资金,找寻合理的资金结构,对资金进行合理安排以求得高回报,促使资金迅速并良性流动实现盈利最大化的目标。资金只有用活了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一滩死水永远无法让企业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归根结底就是对现金流的管理。任何企业的行为离开了现金流都是空话。

今年4月下旬,南方电网公司在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过程中采用“日间透支,日终补足”的方式向各分、子公司提供零余额结算服务,从而减少资金在各分子公司下属单位的沉淀,实现各分子公司对其下属单位资金的有效管控。该措施自3月份起在超高压公司及其下属10个分公司顺利开展,当月累计办理透支交易758笔,透支结算金额达5700万元。“零余额”管理在大型国有企业――南方电网成功打响了第一炮。

二、实施资金“零余额”管理的必要性

总体而言,伴随着改革开放及市场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各个电网企业都在积极主动地引入国外先进的资金管理模式。但由于国内电网企业在资金管理的观念上存在严重滞后现象,导致资金管理水平一直难以上升。具体表现为:第一,电网企业严重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学习能力不足,忧患意识不强。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网企业资金管理模式的发展,使之与电网企业体制改革产生巨大差距。第二,我国电网企业内部具体项目资金下达日期滞后,预算单位因时间关系产生当月银行账户无法支出导致形成“资金池”,该项资金无法得以盘活。第三,电网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申报使用资金的部门编制的预算及所签订的施工合同中对支付款项缺乏精确计量,只是粗略地统计一个大约数,由于数据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给企业资金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第四,我国电网企业同其他行业一样在业务项目管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就事论事的现象,财务就是财务,数据就是数据,预算管理成为摆设,企业内部监控力度极弱。第五,电网企业缺乏相应的人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一问题在我国各个行业普遍存在。国内企业对资金管理的重视才刚起步,资金管理方面的人才存在很大的缺口。在相关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的状况下,企业资金管理显得步履维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电网企业内部资金管理存在明显问题,资金的“零余额”管理的实施无疑是针对这一症状的一剂良药。

三、资金“零余额”管理的具体操作流程

零余额账户是指财政部门或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的用于办理预算资金支付清算的账户,其日终余额在与设立在中央银行的国库单一账户清算后结零。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看出,零余额账户是一种办理预算资金支付清算的账户,是一个过渡性账户。从集中支付的角度来看,零余额账户以零余额为核心,即始终保持账户日终余额为零,确保国库单一账户对预算资金的集中管理,体现集中控制的原则。

总体上来看,“零余额”管理办法主要是在电网企业原有资金收支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将所有收入账户和支出账户进行零余额管理。具体过程如下。

1、收入账户的零余额管理

在我国,电网企业主要通过四大银行――工、农、中、建――来实现收入账户的零余额管理。首先,四大银行的收入账户按照资金归集原则建立省市多级联动账户体系,这样一来银行可以将收入账户资金实时划转至省公司账户,而市县级分公司收入账户日终余额始终为零。市县级子公司在四大银行以外收入的资金通过转账划入省公司账户。一般要求,这些子公司每天应将在四大银行以外的银行开设的收入账户金额转入四大银行收入账户,再由四大银行通过多级联动账户体系将该类资金逐级上划至省公司账户。整个过程中,各分公司必须每日核对收入账户资金明细,及时与开户行核实材料,确保资金划转的准确性,实时监控。

2、支出账户的零余额管理

我国电网企业针对支出账户的零余额管理改变了传统的先拨款后支付方式,而是采用市县级电网公司资金日间透支、省电网公司账户当日将资金缺口补足的方式,实现支出账户的零余额目标。市县级分公司透支资金金额一般由省公司根据其申请额度进行批复,在未审批前透支限额以预付额度为准。市县级分公司发生支出时直接从支出账户中透支,所透支款项当日由四大银行自动从省公司账户中扣除,这样一来,市县级分公司支出账户余额始终为零,同时不发生任何透支利息。

在支出账户的零余额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市县级电网公司透支资金的申报。市县级电网分公司必须结合当年预算,准确并合理地预测下月资金需求同时编制经营性资金申请表,逐层上报上级财务部门,再由省电网公司设定支出户的透支限额,最后逐级将透支限额下放到各级子公司。在日常运行过程中,上级电网公司必须做好透支核对与监控工作,确保资金的良性运作。

四、对资金“零余额”管理的评价

1、资金“零余额”管理的优点

首先,资金零余额管理保障了电网公司收入的真实性,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收入虚报的可能。一直以来,各级电网分公司都是报喜不报忧,为了粉饰自己的政绩基层领导往往不惜做假账、钻财会空子来达到虚增收入的目的。资金零余额管理规定收入只要是已进入收入账户就必须及时划入省公司总账户,杜绝了虚假收入的产生。以往的资金管理实行收支差额管理,一些基层领导会采用同时列示收入和支出的方法来隐藏收入,减少上缴的收入,严重的话就会造成腐败现象的发生。零余额管理要求收入资金需及时划转到总公司账户避免了这一现象。

其次,资金零余额管理确保了省电网公司对支出的控制。以往省电网公司对资金支出的管理采取层层下拨的方式,市县级电网子公司所需资金往往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到账,造成资金支出的滞后,影响分公司开展各项业务。同时,省电网公司只是对子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对支出的明细状况不能实现全面了解,容易造成资金的浪费。资金零余额管理实现了市县级子公司支出和省公司支出的同步进行,资金的使用过程也尽在母公司掌控之中,这样做将更加有利于管理部门对公司整体资金形势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此外,资金零余额管理也使得资金被中间层挤占、克扣、挪用的现象明显减少。

最后,资金零余额管理实现了省电网公司的财务集中管理,根本上克服了资金多环节拨付、多头管理、多头寄放的弊端,加强了企业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市县级电网分公司的日收入及时划转到省电网公司账户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金的集中,便于实现财务经营的规模效益,更有利于企业筹措资金,也有利于总公司的集权性。同时,省总公司集中了资金可以进行统一采购大宗物品和集中支付相应资金,也减轻了电网企业支付贷款利息的负担。

2、资金“零余额”管理的缺点

首先,资金零余额管理对企业业务流程要求高,国内大部分企业一时很难达到这一条件。同时,没有业务管理的精益化就不可能实现资金的零余额管理。企业业务流程模糊不清,组织结构混乱,职责权利划分含糊等都会严重阻碍企业推行资金零余额管理。

其次,资金零余额管理要求各个分公司制订准确的资金预算表,对资金的需求进行细致的分析预测,这对分公司的财务人员专业技能是个考验。如果企业缺乏财务方面的人才,那么财务预算工作只能是粗略的估计,很难准确地预测企业资金的需求变动情况及趋势,资金的零余额管理也就很难实现。

最后,资金的零余额管理要求分公司日常透支额度以省公司审批的额度为基准,超过额度的透支需要上报经批准后方可透支。这样虽然显示了公司资金支出的谨慎性原则,但超额度透支在逐层上报的过程中需要耗费较多时间,上层领导还需要时间对该项透支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做出决定,分公司缺少自主性,由审批带来的时滞很可能给企业造成经济利益的流出。

五、实行“零余额”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省电网公司应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管理,对市县级分公司所开设的银行账户进行管理监督。各个分公司银行账户在开立、变更、撤销时均需要得到省公司的审批,经省公司同意后方可办理相关业务。对于那些未上报审批便开设的账户一律视为“小金库”处理。分公司所有账户信息都要纳入资金管理系统由省公司统一管理。账户在开设、变更、撤销时需及时上报省公司,更新资金管理系统。省电网公司对分公司所有银行账户实行统一编码制度:每个银行账户对应唯一指定编码,作为银行账户内部管理的重要依据;所有银行账户都必须按照指定用途使用,不允许超范围使用。

其次,省电网公司应不断加强结算纪律管理。为了杜绝现金坐支的情况发生,省电网公司在进行资金管理过程中应该严格限制资金的使用,收入的现金和银行收入账户的现金均不允许直接用于开支,所有支出所需资金必须出自银行支出账户。同时,收入的现金应该做到及时上缴存入收入账户,超过限定额度的支出必须由银行支付。禁止白条抵库和私设“小金库”。

最后,鉴于网络技术的提升,网上银行业务不断推广。各个公司可以利用网上银行在线操作资金结算相关业务,缩短资金结算时间,加快资金结算速度,实现公司经济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网上银行业务的开展和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电网企业必须围绕资金零余额管理这一核心,从企业经济利益的内在需要出发,结合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责任,在保障资金的同时,兼顾资金零余额管理,把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与财务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电网企业对网络系统的定期安全维护也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六、结束语

我国电网企业推行资金“零余额”管理已初见成效。在不断实践过程中电网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逐步优化并规范业务流程,精益化进行财务管理,从而更好地完善“零余额”管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资金“零余额”管理在电网企业的顺利推广也有助于其他行业的资金管理,成为别的行业的楷模。同时,高校也应培养资金管理人才,为企业推行更有效的资金管理提供人力保障。总之,“零余额”管理资金的理念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化将更有助于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丁伟:以资金“零余额”为控点强化财务精益化管理[J].云南电业,2011(2).

[2] 张秋霞:关于供电行业资金零余额管理模式的实施[J].财经界,2010(12).

[3] 李巧梅:论企业应用“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模式[J].太原科技,2006(7).

第7篇:业余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于2007年1月1日开始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充分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并考虑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在对旧会计准则(注:此处所指旧会计准则包括2006年2月15日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之前已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修订的同时,新增了一系列的会计规范。对于新会计准则是有效制约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还是为其留有了更大的空间这一问题,理论界自其颁布以来就一直争论不休,但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结论。现在,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已按时披露了其实施新会计准则第一年即2007年的财务报表,为对其进行分析提供了可能。鉴于此,本文选取了我国部分上市公司2005年、2006年和2007年三年的相关财务指标数据,利用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运用SPSS统计分析工具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新会计准则前后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新会计准则是在对原有1项基本准则和16项具体准则进行修订的基础上,加上新的20余项准则和准则的应用指南所构成。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不再将历史成本计价作为会计核算基本原则,而是有条件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可以说,此次会计准则体系修订涉及的会计改革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史无前例的。据此,我们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设:

假设一: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从整体上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有显著不同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由于经营环境、公司基本情况等的差异会使其对新会计准则的执行产生区别。就上市公司而言,不同行业板块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对其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冲击是不同的,对其盈余管理所产生的冲击也不尽相同。据此,笔者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

假设二:新会计准则对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不同

我们的研究样本选自2007年12月31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公司。由于要进行2006年度和2007年度两年数据的对比,笔者以2006年度在沪深两地交易的公司为基准进行选择。考虑到虽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普遍性,但也不能假定所有上市公司都实施了盈余管理行为。鉴于此,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我们以2006年度财务报告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为选取的基准。

2006年在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公司中共有139家公司被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按照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这些公司共涉及农林牧渔、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仓储、信息技术、批发零售、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传播文化和综合类11个行业。为了保证每一年份、每一行业组合有足够的样本可以进行回归,我们对行业进行了适当归并和调整。主要做法为:(1)删去农林牧渔、建筑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传播文化类上市公司。因为一方面,这几类中的一些行业特性与其它类型的差异较大,难以归并,另一方面,有几类行业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数量很少,将其剔除对研究结论不会有太大影响。(2)将信息技术类公司合并到综合类。

经过上述过程,并剔除截至2008年4月30日尚未披露年报公司和5家数据异常公司,最终得到涉及制造业和综合类的102家上市公司,其中制造业69家,综合类33家,两年共计204个样本。这些样本中包括仅发行A股上市公司、同时发行A股和B股上市公司以及同时发行A股和H股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2006年审计意见类型数据取自万德数据库(WIND),样本公司财务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参照了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的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并进行了交叉核对。

二、盈余管理的计量

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有三种:应计利润分离法、具体项目法和盈余分布检测法。国外最常用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是应计利润分离法,即用回归模型将利润分离为非操纵应计利润和操纵性应计利润,并用操纵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大小和程度(夏立军,2002)。分离应计利润常用的计量模型有五种,它们分别是: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行业模型、截面Jones模型、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本文采用由Jones模型衍生出来的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来计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是在Jones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收入的操纵修正后得到,具体模型如下:

NDAi,tAi,t-1=α1(1/Ai,t-1)+α2[(ΔREVi,t-ΔRECi,t)Ai,t-1]+α3(PPEi,tAi,t-1)(1)

其中,NDAi,tAi,t-1是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公司i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ΔREVi,t是公司i当期营业收入和上期营业收入的差额,ΔRECi,t是公司i当期期末应收账款余额与上期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差额,PPEI,t是公司i当期固定资产价值,Ai,t-1是公司i上期期末总资产,以上指标均可以直接取自样本公司的年度报表或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得到。α1、α2、α3是不同行业、不同年份的特征参数,这些特征参数的估计值根据方程(2),并运用经过行业分组的不同年份数据进行回归取得:

TAi,tAi,t-1=β1(1Ai,t-1)+β2(ΔREVi,tAi,t-1)+β3(PPEi,tAi,t-1)+ε(2)

其中,β1、β2、β3是α1、α2、α3的OLS估计值,TAi,tAi,t-1是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公司i的当期总应计利润,ε为剩余项,代表公司i当期总应计利润中的可操纵应计利润部分,其他变量含义和方程(1)相同。

DAi,tAi,t-1=TAi,tAi,t-1-NDAi,tAi,t-1(3)

式中,DAi,tAi,t-1表示公司i当期的操纵性应计利润,它可以用来衡量公司i当期的盈余管理程度。在上述应计利润模型中,总应计利润的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资产负债表法,另一种是现金流量表法。本文对总应计利润的计算采用现金流量表法,计算公式如下:

TAi,t=NPi,t-CFOi,t(4)

式中,TAi,t为公司i当期的总应计利润,NPi,t为公司i当期的净利润,CFOi,t为公司i当期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我们对样本公司2006年度和2007年度分行业进行参数估计时有关变量的特征值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以下从表1到表2反映了描述性统计的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2006年度在69家制造业公司中,总应计利润的均值为-0.08,最大值为0.48,最小值为-0.60;2007年度制造业公司中对应数值分别为0.06、8.07和-1.92。为了比较两个年度制造业公司总应计利润的大小,我们忽视总应计利润的方向而对其取绝对值。在对两年数据进行比较后可以看出,2007年度制造业公司总应计利润不论是最大值的绝对值还是最小值的绝对值水平都远远高于2006年度的,但是其均值的绝对值却小于2006年度的水平。

如表2所示,2006年度在33家综合类公司中,总应计利润的均值为-0.15,最大值为0.12,最小值为-1.21;2007年度综合类公司中,对应数值分别为0.29、5.32和-0.82。对两年数据进行比较后可以看出,2007年度综合类公司总应计利润不论是均值的绝对值还是最大值的绝对值水平都远远高于2006年度的,但是其最小值的绝对值却小于2006年度的水平。

(二)回归分析

首先,对方程(2)分行业分年度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3到表6。

可以看出,由于模型的解释能力不是十分精确以及样本量的关系,制造业类和综合类中的多数样本公司变量回归系数的t值都比较小,模型的拟合优度也不是很高。

接下来,利用分行业的回归方程回归结果与方程(3)可分别计算出样本公司2006年度和2007年度的操纵性应计利润。为了分析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究竟有无实质性影响,我们分别对制造业样本公司、综合类样本公司以及全部样本公司的两年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了配对样本的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7、表8所示。

可以看出,2007年度全部样本公司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均值为-0.05,2006年度全部样本公司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均值为-0.15。同上文一样,我们对其绝对值进行比较,从表面上看,2007年度比2006年度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均值略有下降,似乎盈余管理程度有所降低,但由于T值为1.17,双尾P值为0.24,所以统计结果并不显著,拒绝原假设,本文的假设一,即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有显著不同并不成立,表明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从整体上看较之旧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是同样也没有明显证据表明其扩大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

2007年度制造业类样本公司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均值为-0.26,而2006年度的为-0.14,对两者的绝对值进行比较后,似乎2007年度制造业类样本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要高于2006年度,但由于T值为-1.62,双尾P值为0.11,统计结果不显著,所以这个结论并不成立。因此,可以说新会计准则对制造业类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并无显著影响;综合类样本公司2007年度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均值为0.39,2006年度的均值为-0.17,取绝对值后,2007年度的操纵性应计利润大于2006年度的,而且由于T值为3.06,P值亦小于0.01的显著性水平,表明这个结论在统计意义上是显著的,说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反而扩大了信息技术类和综合类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空间,提高了其盈余管理的程度,由此可以验证本文提出的第二个假设,即新会计准则对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不同。

(三)稳健性检验

在估计各样本公司的操纵性应计利润时,应计利润的算法是:总应计利润=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同时也考虑了另外一种算法,即总应计利润=营业利润-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并根据这一公式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回归,所得结论与本文结论基本一致。

考虑到各行业样本公司的数量可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我们采用雷光勇等(2006)的做法,把全部样本公司作为一个总体进行了回归,然后利用方程(3)计算出了2006年度和2007年度的操纵性应计利润,最后也对其进行了配对样本的T检验,检验结果并无明显差异。

四、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一)研究结论

综合以上实证结果,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未能发现存在明显的证据支持本文的假设一。这一结果说明新会计准则从整体上并没有像一些激进的学者所宣称的那样扩大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但也没能有效地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本文亦提出了足够充分的证据验证了假设二。我们认为,本文的经验证据有助于进一步分析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例如新的盈余管理手段和过程,有助于监管机构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监管以及会计准则制定者评估和完善会计准则。

(二)局限性

我们的研究可能存在以下局限性:(1)本文是基于注册会计师能够识别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并能最终反映在对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类型上来选取样本的,因此选取的样本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由于样本数量有限以及理论界对审计意见识别盈余管理的能力尚存在质疑,无疑会对研究结论产生一定的影响。(2)在利用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对样本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计量时,由于各行业的样本数量有限,必然会影响模型的拟合优度及其有效性。我们的实证研究亦发现,不少样本的应计利润多元回归模型无法通过F检验或有关回归系数无法通过T检验。因此,如何提高操纵性应计利润计算的精确性,从而增强模型的解释能力,将成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

第8篇:业余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业余训练;田径;运动成绩

业余田径训练不同于专业训练,训练有间断,技术性相对不强。小学生业余田径训练是提供坚实后备力量的重要来源,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突出重点,发挥优势,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人才培养”的业余训练方针,对小学生业余田径训练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这样的研究对取得优异的训练成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生业余田径训练实施策略

我多年来开展小学生业余田径训练为基点,从实际出发,以

运动训练为参照,不断地对小学生业余田径训练的特点加以研究与总结。要使小学生业余训练真正做到有实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认认真真准备

(1)科学合理选材

“选材的成功就等于训练成功的一半”,因此,选材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关键。在选材工作中,只有经验和科学测试相结合,不断地跟踪观察,对那些身体形态好、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智商高有悟性、对训练项目有兴趣的学生,才可选作训练培养的重点对象。

(2)认真制订计划

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有长远的训练计划。业余田径训练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循序渐进,区别对待,合理安排运动量,重视身体训练和基本技术训练。

2.扎扎实实训练

(1)基础训练要扎实

在业余训练过程中,要打好扎实的基础,强调系统训练,全面提高运动员健康水平和发展身体素质,不断提高竞技水平。在训练实践中我认识到,学生没有全面素质的提高,就很难保证在某一个专项上取得好成绩。

(2)勤比、勤赛,快提高

在训练实践中我认识到,优秀运动员苗子不通过比赛来锻炼培养是不行的,因为很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必须在比赛中不断完善和巩固提高的,这是竞技体育的特点。所以,我在训练过程中经常会让他们进行一些比赛。

3.仔仔细细落实

(1)记录反馈,及时到位

训练和比赛结束后都要认真地做好记录。便于教师横向和纵向地比较分析学生进退步情况,清楚地看出优势和不足的项目,以便于下一步工作重点的确定。及时到位地把信息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清楚自己的水平,明白与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差距,从而让他们鞭策自己努力训练、进步。

(2)总结分析,经常有序

要经常性地总结经验与分析问题。通过总结训练的实践、经验和他人的工作经验,分析比较有关业余田径训练特点和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效性。

二、实施效果,反思与展望

第9篇:业余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 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 动机 审计质量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手段或者安排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会计数字为基础的合约的结果(Healy and Wahlen,1999)。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有两种实现方式: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Schipper,1989)。前者单纯通过操纵会计数字改变财务信息,其手段主要包括变更会计政策以及变更会计估计等;后者则为通过进行真实的经济活动影响财务信息,其手段主要包括降价促销、过度生产以及削减必要的研发支出或者期间费用等。与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相比,真实盈余管理虽然很早就被学术界所认识,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只有一些比较散碎的研究成果。但是近年来,国外学者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兴趣明显加强,涌现出了一批比较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已有的研究显示,在英美这些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中,管理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普遍与实证会计理论“三大假设”有显著相关关系(Roychowdhury,2006;Amy Y. Zang,2007;Gunny,2010;Cohen,2010)。在国内,目前专门探讨管理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的文献还没有,国外已有研究结论在我国上市公司是否成立还有待检验。本文选取2002年至2004年我国制造业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企业管理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进一步验证实证会计的“三大假设”,拓展盈余管理的研究广度。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Jensen和Meckling(1976)将企业定义为“一组契约的联结”(a nexus of contracts)实证会计理论的创始人Watts和Zimmerman(1986)以契约观赋予了会计数据新的内涵:“那些有关于产权和契约理论的文献认为,会计数据常被用于各种契约(债务契约、薪酬契约和企业内外部各种章程),这些契约往往包括对企业的各种限制,正是由于这些契约是以会计数字为基础的,进而产生了对计算和报告会计数字的需要。”更进一步,基于契约观,他们提出了实证会计理论的“三大假设”:债务契约假设、薪酬契约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围绕着这“三大假设”,西方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Healy,1985;Jones,1991;Deangelo,1994;Sweeney,1994),这些研究结论均表明,“三大假设”对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盈余管理的方向和强度都是有显著影响,下面,本文从“三大假设”的视角出发,分析其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提出本文研究假设:

(1)债务契约。经典的理论表明,公司的债权人与股东之间存在冲突(Jensen和Meckling,1976)。企业债权人将资金借给企业,只能够取得固定的回报率,其看重的乃是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稳定性和按期收取利息,到期收回成本的无风险性。而企业股东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通常会强迫管理者投资高收益的项目,却往往忽视了这些项目的高风险。所以债权人在将资金借给企业的同时,通常会与企业订立一些限制性契约,当企业违反这些契约的时候,债权人对企业进行加息或者提前收回本金等惩罚。实证会计理论认为,那些处于债务违约边缘或者违约可能性很大的公司,通常会进行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活动。债权人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就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宗文龙等(2009)发现,在我国2007年新会计准则首次允许企业资本化研发费用以后,资产负债率越高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将研发费用资本化处理。Roychowdhury(2006)研究证明,在美国的上市公司中,资产负债率与企业中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强度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提出本文第一个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管理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

(2)薪酬契约。根据理论和激励理论,在两权分立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企业股东在无法直接观察管理者是否努力工作的情况下,可以基于企业盈余信息,与管理者签订薪酬契约,以降低成本,增加企业价值(Jensen and Meckling,1976)。以盈余信息为基础的薪酬契约,使企业管理者是否领取薪酬以及领取多少薪酬取决于企业年末的利润的水平,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企业管理者产生为了获取更高报酬而进行盈余管理活动的动机。Watts和Zimmerman(1986)也指出,由于公司高管报酬是以会计信息为基础设定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公司经理为了提高个人效用,倾向于采用盈余管理手段操纵企业当期报告利润水平。可以预计,当期企业会计利润比较低的管理者,相较于企业会计利润高的管理者而言,其具有更加强烈的动机运用盈余管理手段提高报告利润,以获得更高的报酬。由此,提出本文第二个假设:

假设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营业业绩越差的上市公司,管理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

(3)政治成本。企业的会计利润,通常被相关部门认为是企业垄断市场的“证据”,进而对企业进行反垄断惩罚,为了避免被惩罚,企业的管理者会产生进行盈余管理调减报告利润的动机。政治成本动机通常是和企业规模联系在一起的,企业规模越大,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越强,越容易受到政府监管部门和外界的关注,企业管理者盈余管理的动机就会越大。国外不少学者的实证研究也都证明了政治成本动机的存在(Han等,1998;Monem,2003)。我国学者高燕(2008)研究发现,企业规模越大,其财务报表中的可操纵应计利润越小。宗文龙等(2009)研究表明,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可能将无形资产的开发费用进行费用化处理,降低当期盈余。申慧慧(2010)发现,资产规模越大的企业,越倾向于进行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Gunny(2010)针对美国的上市公司进行的研究也显示,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活动强度与企业规模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提出本文第三个假设:

假设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上市公司规模越大,管理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微弱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2年至2004年三年期间,沪深两市交易所所有上市的制造业公司为研究样本,选取2002年至2004年的年度数据,是因为我国从2001年开始实行新会计准则,2005年开始股权分置改革,选择在此之间期间的样本数据,可以排除这些事件的影响。选择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是因为制造业上市公司占我国所有上市公司的半数以上,是典型的实物产品生产的企业,具有很好的研究代表性,并且可以排除行业的影响。另外,本文所选数据均选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本文所用统计软件为STATA10.0版。总共获取初始样本4161个,为了保证回归结果可靠,按照如下标准对初始样本数据进行筛选:剔除所有不是制造业类的上市公司,关于行业的分类标准,参照的是我国证监会公布的行业划分标准;剔除所有在2000年至2004年年度期间新上市的公司,许多研究表明,我国企业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会进行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活动,导致随后年度经营业绩的下降(张宗益等,2003;徐浩萍等,2009;陈胜蓝,2010),选取滞后两年的数据可以较好地排除掉这种影响;剔除研究期间任意一年证券名称前被冠以“ST”或者“*ST”的样本数据;剔除样本期间任意一年企业Roe绝对值超过100%的样本数据;剔除样本期间,任意一年变量数据缺失的样本。经过以上样本筛选程序后,最后共获得1149个研究样本,样本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三)模型构建和变量定义 从已有的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文献来看,Roychowdhury(2006)对真实盈余管理的估计方法比较具有代表性。将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具体分为三种:第一种为销售手段,企业管理者利用降价促销、赊销等方式刺激当期的销售量,在销售的边界利润增长率为正的情况下,销售量的增长会使得当期利润上升,但是当期现金流量不仅不会同步上升,反而会下降;第二种手段为生产手段,企业管理者可以扩大当期的产品生产量,降低每个产品所分摊的固定成本,当分摊的固定成本下降幅度超过边际成本上升的幅度时,扩大产量就可以导致当期利润的上升,同时企业的营业成本和存货的价值也会上升;第三种手段为经营手段,企业管理者可以削减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各项必要的费用支出(如研发支出、职工培训费以及职工福利等),达到激增当期利润的目的,在当期利润上升的同时,企业当期的期间费用会下降。对应于三种手段,Roychowdhury(2006)构建了三个计量模型以估计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强度的大小:

式(3)

以上三式:下标i代表特定企业,t代表第t期。变量CFO代表企业经营创造的现金流量,选用企业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性现金流量项目数值替代。SALES代表企业的销售量,选用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项目数值替代。?驻SALES为第t期主营业务收入与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之差,A代表总资产,用资产负债表中的总资产项目数值替代。PROD为企业当期企业生产产品的总成本,用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与资产负债表中存货变化量之和替代。EXP代表企业可以操纵的费用,因为我国财务报表中没有具体披露研发费用,所以用利润表中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项目数值之和替代。选用分年度,分行业的截面样本数据代入上面三个模型进行OLS回归分析,估计出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所创造的经营性现金流量、所生产产品的总成本以及所发生的期间费用。各个模型经回归后的残差分别代表了企业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所导致的非正常经营现金流量R_CFO,非正常总成本R_POD以及非正常期间费用R_EXP。根据以上分析,如果企业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当期企业会呈现出以下的一个或者多个特征:较低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即R_CFO0;较低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即R_EXP

为了研究企业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与实证会计理论三大假设相关的动机,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各个假设,构建如下总体估计模型:RMit=α0+α1*Sizeit+α2*Levit+α3*Roeit+α4*Bigfourit+α5*DAit+?着it 式(5)

在具体进行OLS回归分析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估计误差,真实盈余管理强度的三个分指标在合成总体指标时,可能会出现正负相抵现象,影响最后结论,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参照总体估计模型,对三个分指标同样进行OLS回归分析,模型如下:

NEGR_CFOit=α0+α1*Sizeit+α2*Levit+α3*Roeit+α4*Bigfourit+α5*DAit+?着it 式(6)

R_PRODit=α0+α1*Sizeit+α2*Levit+α3*Roeit+α4*Bigfourit+α5*DAit+?着it 式(7)

NEGR_EXPit=α0+α1*Sizeit+α2*Levit+α3*Roeit+α4*Bigfourit+α5*DAit+?着it 式(8)

在式(5)至式(8)四个估计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为真实盈余管理的分指标或者合成指标,解释变量中的Lev、Roe和Size分别代表与本文研究假设相关的企业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控制变量Bigfour为虚拟变量,当企业聘用的注册会计师来自国际“四大”时,变量取1,否则取0,在模型中加入此控制变量是为了排除外部监管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影响,已有的许多研究显示,当审计企业的注册会计师来自国际“四大”时,企业管理者更有可能采取不容易被察觉的真实盈余管理操纵利润(Gunny,2010;Cohen,2010),所以预计其系数的符号为正。控制变量DA代表企业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的强度,真实盈余管理和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两者的关系,既有可能是相互替代,也有可能是相互补充(Roychowdhury,2006;Amy Y. Zang,2007),所以,不能够预计其符号。模型中各变量的具体意义和计算方法如(表2)所示。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表3)中可以看到,在2002年至2004年,无论是真实盈余管理的各项变量还是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的变量,在平均值上均接近于0,这不足为奇,因为本文本来就是用的回归模型的残差值替代两类盈余活动管理强度,关键是观察最大值、最小值和标准差,从表中可以看到,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各项替代变量无论是最大值还是最小值的绝对值都远远大于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这很有可能是企业管理者为了逃避各种监管而选择了更加不容易被察觉的真实盈余管理所致,真实盈余管理各项替代变量的标准差也是大部分高于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这表明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大于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企业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报酬率和总资产的分布情况都比较正常。聘请国际“四大”审计的企业只占全部样本的5.5%左右,这一方面可能是“四大”的审计收费过高所致,漆江娜等(2004)的研究发现,在中国审计市场上,国际“四大”收费显著高于本土事务所,溢价幅度达到30%左右;另一方面可能是我国审计市场上对于高质量的审计需求不足所致(刘峰等,2002)。

(二)相关性分析 (表4)显示,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真实盈余管理的各项替代变量之间大部分都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企业管理者可能同时采用三种手段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总替代变量RM与债务契约替代变量Lev、薪酬契约替代变量Roe、政治成本替代变量Size、外部审计质量替代变量Bigfour和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替代变量DA均成显著相关关系,其中,RM与Lev呈现正相关关系,表明受到债务契约限制越大的企业越倾向进行真实盈余管理。RM与Roe呈现负相关关系,表明当期业绩越差的企业,其管理者越倾向于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提高报告利润,进而增加其薪酬。RM与Size也呈现负相关关系,表明企业规模越大,受到的各种关注越多,其管理者越不倾向与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而RM与两个控制变量Bigfour和DA之间也呈现显著相关关系,其中,RM与Bigfour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与原本的猜想是相反的,但是注意到Bigfour与Size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所以认为这有可能是因为规模大的企业,越愿意聘请国际“四大”审计,同时,规模大的企业中真实盈余管理的强度越弱,这种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所致。而RM与DA之间呈现出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有可能是两种不同盈余管理方式呈现出相互补充的关系,也有可能是没有排除其他变量的影响所致。值得注意的是,代表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的变量DA与代表外部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Bigfour呈现负相关关系,而且在10%的水平下显著,说明了审计质量高的外部审计的确对企业的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也支持了蔡春等(2005)的研究结论。从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中,的确可以看到各个变量之间的两两相关关系,但是这种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在没有排除其他变量影响的条件下所得出的,所以不符合所提出的3个假设的前提:“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所以,必须做进一步回归分析。

(三)回归分析 (表5)显示,在控制了企业当期外部审计质量和非正常应计利润后,真实盈余管理的总替代指标RM的OLS回归结果证实了所提出的三个假设。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真实盈余管理强度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平均影响为0.207),表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其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以避免违反债务契约的动机越强,支持提出的第一个假设。企业的营业业绩与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平均影响为-0.137),表明企业的经营业绩越差,其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以提高会计利润,增长薪酬的动机越强烈,支持提出的第二个假设。企业的总资产与真实盈余管理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平均影响为-0.048),表明企业规模越大,受到各方的关注越多,其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弱,支持提出的第三个假设。更进一步,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强度与外部独立审计质量也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平均影响为0.07),与相关系数矩阵中的结果相反,也说明了在控制了其他影响企业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动机的因素后,外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越高,企业管理者为了达到利润目标,选择不容易被察觉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动机越强。与国外已有研究结论不同的是,本文的回归结果中,衡量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强度大小的非正常应计利润DA与RM呈现出异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平均为1.033),说明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真实盈余管理与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我国审计市场整体审计质量不高所致,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所致。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总替代指标RM相比,两个分指标NEGR_CFO和R_PROD的回归结果也都对本文所提出的假设做出了很好的验证,但是可操控费用指标NEGR_EXP却不支持本文的假设,分析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被解释变量的构建与已有研究不同所致,Roychowdhury、Amy Y. Zang、Gunny与Cohen等学者均是使用企业SG&A与研发支出之和作为可操纵费用的替代,但是由于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报表中并没有包含总体费用和研发支出,只能选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之和作为可操纵费用的替代变量,所以导致结果不理想。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将薪酬契约的替代变量换成企业总资产报酬率(Roa),将非正常应计利润的估计模型换为Kothar(2005)所提出的进一步修正Jones模型(在原有的修正Jones模型中加入控制变量Roa)估计出DAroa,代入本文构建的研究模型式(4)至式(8)中进行OLS回归,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研究结论不变。

四、结论

本文以2002年至2004年在沪深两市交易所上市的所有制造业类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实证会计理论的“三大假设”为研究基础,并考虑了外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和企业的非正常应计利润后,详细考察了企业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结果发现:为了减少债务违约的可能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其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为了提高薪酬,企业的营业业绩越差,其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为了避免引起各方的关注,企业的规模越大,其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微弱;为了逃避高质量的审计,企业管理者使用不易被察觉的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两种盈余管理手段:真实盈余管理和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两者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呈现出相互补充的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企业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也明显受到“三大假设”的影响。了解企业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有助于从源头上认识和控制这种行为,将有关监管部门及其稀缺的资源投入到有强烈动机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企业上,同时,企业的股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也应当对此类上市公司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蔡春、黄益建、赵莎:《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审计研究》2005年第2期。

[2]高燕:《所有权结构、终极控制人与盈余管理》,《审计研究》2008年第6期。

[3]刘峰、张立民、雷科罗:《我国审计市场制度安排与审计质量需求》,《会计研究》2002年第12期。

[4]漆江娜、陈慧霖、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审计研究》2004年第3期。

[5]申慧慧:《环境不确定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审计研究》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