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高中信息技术课件精选(九篇)

高中信息技术课件

第1篇: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时机把握

(一)在教学开始阶段创设情境

教师要全方位、多途径地搜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美术鉴赏素材,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先进技术设备,科学有序地对素材进行挑选、分类、加工、制作,建好素材库;在进行鉴赏教学之前,老师可以根据鉴赏教学的内容进行情境创设,这样能够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比如说,在讲到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欧洲绘画欣赏教学的时候,老师展示一些学生自己熟悉的欧洲画家和代表作图片,让学生自己说出名字和代表作,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然后老师可以分析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新课的导入,讲解鲁本斯、伦勃朗的代表作。等到学生的积极性消退,注意力开始分散的时候,老师可以进行疑问情境的创设,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得到集中,教学效果也能够提高。比如,在教学《心灵的慰藉》时,先用计算机把佛教造像和佛教音乐进行合成,让学生一边看着画面一边欣赏佛教造像,肃穆宁静之心油然而生,感受佛教造像给人带来的那种祥和、宁静与发自内心的快乐。

(二)根据提问的时机、突破点以及难点进行情境的创设

在鉴赏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把握时机进行情境创设,比如说进行提问点的把握,在学生困惑或者听不懂的时候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相关的知识点。比如说,欣赏到清明上河图的时候,配上一点欢快的音乐,从网上下载3D动态图,直接从静态上升到动态,提问学生清明上河图究竟画了什么内容,其特点是什么。学生仅仅通过一个人的思考,很难全面地回答,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的思考和提问,并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一定的指导,特别是那些容易混淆的知识,老师更应该给予学生解释。在讨论结束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老师再进行补充,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难点、把握重点。

(三)在学生需要鼓励的时候进行情境创设

老师在进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处于愉快而轻松的氛围。心态好,学习兴趣才会提高,进取心和自信心才会增强。比如说,在讲到木刻版画鉴赏的时候,很多学生没有接触过木刻版画,无法很好地理解版画的时代和需要,教师可运用PPT课件激发兴趣,对制作版画进行分析指导,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刻刀,并教授学生怎样用刀,让学生对木刻版画有初步的认识。学生在上手工课的时候,兴趣往往会比较大,在学生做完之后,老师要评价并多鼓励学生,这样学生的兴致会提高,鉴赏的时候也会更投入,更易理解。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形式

以往的教学手段和办法比较单一,学生鉴赏的积极性很难真正被调动起来,这便要求老师根据需要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鉴赏学习的积极性。

(一)创设直观感受的情境

创设直观感受情境指的是,在教学的时候,老师通过实践来展示事物或者进行事物的描述来进行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比如说,在鉴赏素描作品的时候,学生很难理解调子在素描中的作用,老师可以拿出几个石膏体,让学生近距离进行观察,理解其明暗变化,这样欣赏素描作品的时候,学生更容易理解。比如,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教学,可以使平面物象动态化、立体化,这样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利用FrontPage、Dreamweaver以及Photoshop和Flash等软件,将平面图片转化成动感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民间美术一节教学为例,先设计十二生肖剪纸形象,然后用计算机制作诙谐的动画效果,从而使原本单调乏味的讲解变得更加生动。

(二)通过学生的参与创设情境

在鉴赏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鉴赏的内容,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参与进来,来进行情境的创设,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作品。比如说,在讲到美术作品艺术语言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材质不同导致艺术效果的不同,可以让学生带着相机走进大自然,让学生触摸大树、墙壁、各种金属材质,课上运用多媒体播放照片,请学生谈谈感受并分析制作的可行性。老师也可以准备几幅材质和机理各不相同的作品,以便让学生理解材质不同对作品的影响。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时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在情境创设的时候,教师必须把握合适的时机,这样才能保证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兴趣和鉴赏水平。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中来,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使高中美术鉴赏课流光溢彩。

第2篇: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革新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同时,为响应国务院总理于2015年提出的“互联网+”计划,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互联网+”已变得十分重要。这也正体现了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革新势在必行。

1传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一些问题

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在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够清晰,教学内容过多过杂,教学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没有体现“互联网+”的思想,没有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应用案例教学内容等。

1.1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通过调研许多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公共课,发现很多院校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义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目标,将两者的教学目标相混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办公及常用软件的应用等等,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奠定必要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比计算机课程的范围更加广泛。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偏重的是计算机技术性的知识,而信息技术课程偏重于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来解决生活、工作的问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传输信息、整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2课程内容过多过繁

我们国内大多数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浓缩、简化而成,课程内容繁杂、陈旧,缺乏针对性,不能及时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动态及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作为非计算机专业课,一般都安排2学期,每周2学时,共72学时左右,但是课程内容却非常繁杂,几乎浓缩了计算机方方面面的知识点,从计算机基础理论到办公软件的使用,从常规媒体技术到多媒体技术,从网络的应用到信息的查询,从各种硬件的使用到各种软件的学习,这就给教师带来了异常艰巨的任务,时间紧内容繁多,学生也消化不了那么多的知识,出现了厌学情绪,好像是什么都学了,但学习过的内容根本就掌握不了。

1.3高职信息技术教学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重复的一些内容

高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的现象,例如:powerpoint、word等办公软件的一些基本操作已经在中小学重复学习过。

1.4课程内容的人文关怀缺失、没有体现“互联网+”的思想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促进行业的飞速发展。而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人文关怀缺失,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不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专业情况,学生需求,理论性太强,普遍性太强,没有针对性,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在“互联网+”时代,没有涉及到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应用案例教学内容。

2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革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立足于“互联网+”,“互联网+”便是将当前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促进行业的飞速发展。因此,高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实用,实效,行业结合”为原则,高职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避免与基础教育阶段重复的内容出现,也要把握好内容的难度和深度,适当拓展一些新兴技术和工具的使用,增加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应用案例。

2.1删减陈旧、已学过的内容

对于高职学生已在低年级学过的或陈旧过时的内容要尽量删减,例如,对于学生在中学阶段曾经学习过的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在高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里还列出了详细的操作演示步骤。没必要重复讲授的内容要尽量摒弃或更新,所以在高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中无需再次出现,要以提高篇(应用案例)出现,比如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制作课件,制作汇报材料等。

2.2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为使信息技术教学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应设置为必修课+选修课的模式,其中必修课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基础部分,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基础知识应包括以下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网络应用及常用软件、移动网络办公设备。这些课程内容属于信息技术中的基础知识,因而将其作为必修课;其中选修课是根据不同学科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开设的课程,如面向工科类专业学生开设《VisualBasic程序设计》或《c++程序设计》课程,面向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数据库技术》或《网页设计》课程,面向艺术类专业开设《图形图像处理》或《Flas制作》课程,面向师范类专业开设《课件制作》课程等。这些课程内容是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提升和拓展,作为学生的后续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来选修不同的课程,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应该进行调整,循序渐进,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和需要来选择自己学习的内容。

2.3突出网络应用及常用网络软件课程内容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大幅提升。引导学生有效地使用计算机互联网进行搜索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大量的数据中高效地检索出有价值的信息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是当前学生一项必备的生存技能。其次是掌握各种网络软件的使用,才能更好地使用和加工处理这些信息。如迅雷、Flashget、电驴、BT等常用下载软件的使用,会下载在线视频,会在论坛附件上传,软件下载,视频下载;压缩解压缩软件的使用;PDF阅读器的使用;各类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如:微信、MSN、QQ;微博的使用;邮件的使用等等。应该掌握的网络应用方法如:寝室宽带安装及设置,校园WLAN接入,手机WIFI接入。业局域网软硬件共享,常用软件的下载、安装及使用,各种邮件的管理和使用,远程协助等。

2.4增加各种新兴工具、技术的应用课程内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设备的出现,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设备,为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比如利用手机美颜相机功能进行图片的简单快速处理。利用各种app进行快速处理信息;了解安卓、苹果和微软三大移动设备操作系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云桌面、虚拟化等新技术的出现,信息技术课程应增加这些计算机领域的最新元素的课程内容,更能迎合高职学生的新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慕课”的出现,引发了高等教育的剧烈震荡,“慕课”改变了几千年来的教育模式,也意味着信息技术与数字化学习时代的来临。因此,高职信息课程应增加这些课程内容:介绍国内外“慕课”;介绍一些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介绍一些公开课;介绍一些专业论坛;介绍在论坛主题,论坛回复,上传下载图片、附件等的在线论坛互动基本操作;介绍博客、SecondLife网络社区、网络实时会议等互动学习的操作;介绍加入相关的QQ群、微信公众号进行学习交流;介绍“云”存储与备份等等。

2.5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增加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应用案例课程内容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了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专业领域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时刻与实践结合,时刻关注信息技术的新兴技术、工具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力争做到每一次的课堂学习能为今后的工作岗位服务,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实用性,教师就要在教学内容上多下工夫了,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与时俱进并增加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应用案例,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电子表格和数据库时要增加相应的案例教学内容,比如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案例有:个人简历,报名表,班级学生一览表,成绩排名表等等;与今后工作岗位相关的案例有:财务报表,工资表,产品成本统计表,进出口统计表,仓库产品一览表,销售统计表等等,应当应用案例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调整。

总之,高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改革势在必行,高职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发展必然要站在“互联网+”潮头的前面,面对愈发严峻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显得尤为重要,应该从现实需要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作为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进行积极改革,对学生实施按需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使其适应时展新形势,从而将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赵萍.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的变革[J].智富时代,2016(5):183-185.

[2]张焕俊.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分析[J].新课程研究,2016(3):46-47.

[3]林刚.刘宗国.秦硕谦.《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建设的缺失及对策研究——对现有部分教材的内容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5(15):71-74.

[4]严从.林韵.高职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改革[J].信息技术,2013(12):242-243.

[5]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35-36.

第3篇: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关键词】微课 中职教师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063-03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岗位的必备能力。影响教育信息化水平主要有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因素,教师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本文以广西物资学校为例,探索以微课为推手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现代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岗位的必备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提出以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为核心,从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明确要求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上述文件要求教育信息化实现新突破,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增强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因此,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应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普及,职业教育信息化也变得越来越受重视。教师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关键在于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不再属于特殊技能,而是现代职业学校教师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只有掌握了信息技术,才能满足教师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

二、影响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因素

影响教育信息化水平有客观与主观两方面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资金与设备。信息化教育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各项设备也需要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没有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就难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2.高|量的信息资源匮乏。网络应用最关键的是资源的配置,但是目前校园网上的资源有限,优质资源则更是稀缺。

(二)主观因素

1.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较低。当前,教师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还不够普及。如果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意识不强,应用能力不高,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就很难推进。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的使用能力、网络的使用能力、网络环境下资源的检索、技术和信息资源与课程的整合能力等。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教师并不具备这些能力,或者能力较低。

2.教师信息化素养较差。不少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够,对先进的教学理论认识不足,过分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师仍沉湎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面对先进的设施也只发挥出极少的功能,仅用于文字录入、普通 PPT 展示等,甚至将信息设备束之高阁,当作摆设。

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没有设备,电脑高手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教师不具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就算拥有优质设备和资源也是浪费。应用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教师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薄弱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素。

三、中职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偏弱主因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其水平高低大致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经济发达地区的信息化水平要高于经济落后地区,呈现出东部高于西部、城镇高于农村的特征。广西物资学校无论是信息技术硬件设备配置,还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状况,在广西乃至国内西南片区,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广西物资学校教育信息化情况进行研究,对同类型和相近类型的中职学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近十年,广西物资学校教室及实训室建设不断发展,配备了先进的设施设备,硬件条件、教学环境不断改善,有些设施设备甚至排在全国先进行列。但是,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薄弱,各年龄结构和专业学科结构的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水平也参差不齐。教师只采用单一的 PPT 展示上课内容,而音频、视频等手段使用较少甚至舍弃,无法充分展示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开展更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学质量和效果差强人意。

为加强信息化建设,广西物资学校专门成立了专项课题组,采用申报广西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立项的方式推进此项工作,以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随着广泛的课堂调研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广西物资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弱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内在动机。部分教师观念落后,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义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因此在态度上不重视,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传统教学方式的辅助工具。殊不知,现代信息技术将使传统教学模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第二,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的机会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运用信息技术感到困难重重。

第三,学校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评价体系及鼓励措施不够完善,教师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不足。

四、以微课为推手,促进中职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一)微课是实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教师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计算机的使用能力、网络的使用能力、网络环境下资源的检索、技术和信息资源与课程的整合能力等。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需要寻找有效的途径,从易到难、从简到繁。

在教学实践当中,微课是一种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在线网络学习课程,它短小精悍,且具备以下优势:首先,微课只需短短的几分钟就能清晰明了地解析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师生可随时观看视频,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其次,微课视频是自由的,播放可快可慢,可顺播亦可倒播,可仔细推敲,也可摘录。微课让观摩者思考更充分,反思更有效。再次,微课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实现个性化专业发展。制作微课所运用的信息技术可浅可深,可易可难,既可使用入门级的信息技术进行初级制作,也可以运用专业级的信息技术进行精湛制作。适合各个层面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由于每个教师的教学经历、经验和能力不同,制作的微课也具有不同的个性。一般来说,新生代青年老师技术水平较高,微课动画效果较强;中年教师技术能力和教学经验俱佳,能制作优质微课;年长教师教学经验老道,技术能力偏弱,制作的微课形式较简单,但注重教学内容体现,对教学很有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微课优势突出,深受师生喜爱,可广泛用于教学当中。而且微课是多种信息技术共融的结合体,无论是开发哪一种类型的微课,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如摄像机、录音笔、计算机、手机、视频编辑软件、PowerPoint 软件、绘图类软件、Flash 动画软件等设备及软硬的应用。微课的开发可简可繁,既适合初学者入门,也适合有相当技术水准的教师进一步提升,因此,微课是实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二)以微课为载体,分级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借助微课制作具有涉及信息技术面广、技术难度可深可浅、老少咸宜的特点,课题组确定以微课为切入点,针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现状,对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开展专题培训,推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

1.骨干带动,分层推进,整体提高。微课制作融合了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按制作方式分类,微课可分为拍摄型微课、录屏型微课、软件制作型微课、录课笔微课、混合型微课等五种。课题组根据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特点,设计相应的培训内容,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对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教师,培训的内容相应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如音频编辑技术、Flash 动画制作,以帮助这部分教师制作更精湛的微课。对于零基础的教师,则培训的内容则相应偏向简单、基础,如录屏软件、图片处理软件,使其能够完成简单微课的制作,鼓励他们树立进一步掌握信息技术能力的信心。

课题组将制作微课所需的信息技术进行梳理、归类,根据知识的逻辑关系及教学对象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将内容模块化,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培训。具体见表 1。

经过分级分期系统培训,老师们对微课制作的方法有了更加全面、清晰的认识,骨干教师能够完成精美的微课,零基础的教师也能完成初级微课的制作。在微课任务的驱动下,教师通过微课制作掌握了多项信息技术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2.建立竞赛培训激励机制,以竞赛促提高,推动教师不断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竞赛是促进某种技能更快提高的最佳途径,是检验技能水平的最佳手段。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学习及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帮助教师取得竞赛好成绩,不断提升教师自信心,学校配合广西教育厅的各项信息化教学及微课大赛工作,积极组织教师参赛。为了扩大参赛面,让更多的老师参与比赛,学校预先组织开展校内微课等信息化教学竞赛,并以比赛为目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学校特别邀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评委经验的全国中职名师,到校开展主题为“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培训;邀请具有三年部级信息化大赛评委经验的专家给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的老师进行个性化指导。组织教师参加“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万里行’培训班”,参加广西级信息技术培训,到发达省市参加信息化专题培训。学校制定了相关的竞赛激励制度,对获奖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资奖励。通过竞赛激励教师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新,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信息技术资源共享

为了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给大家提供信息技术学习平台,广西物资学校建立数字化校园资源共享平台,把教师们优秀的教学微课、课件、教学设计、论文等实时上传更新,学校组织信息技术专家将最新的信息和应用软件、信息采集工具、多媒体硬件、软件的使用方法做成课件或视频在平台上,供教师们学习。教师们可随时观摩调用,实现资源共享,使平台成为全校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教师之家”。此外,学校还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网盘等,既实现了资源共享,又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五、成效

第一,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信息化教学成绩显著。通过多方面工作的积极推动,广西物资学校教师积极参加信息化大赛,取得的成绩逐年上升。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和“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中,2015 年、2016 年广西物资学校共有 43 件作品获自治区级奖项,其中一等奖作品 16 件、二等奖作品 13 件、三等奖作品14 件。9 件作品代表广西参加全国大赛,获得一等奖 2 件、二等奖 4 件、三等奖 3 件。两项比赛共有 138 人次参赛,参与人次多,覆盖专业学科广,学校因此分别被广西教育厅及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评为“优秀组织单位”。此外,学校教师成功申报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自治区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共 8 项,公开发表相关论文 20 余篇,广西物资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第二,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的提升,创新了课堂授课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将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从被动式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带来就业质量的根本改观,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薪酬待遇较过去有明显提高。尤其参赛获奖选手,还未毕业就直接与用人单位签约。广西物资学校形成了以竞赛为抓手,以教学质量促就业,以就业质量促招生的良性循环,品牌形象得到提升,深受社会广泛认可和赞誉。

六、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微课研究在中职教育领域仍处于初级阶段,不论是利用微课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研究,还是利用微课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方面,研究成果还比较少,这与微课“火热”的现状显然不够匹配。同时,微课在教学中的作用与生命力也需要更长时间的考验。

第二,现行的激励保障机制有待完善。虽然大多数老师已经积极投入到努力提升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行动当中,但还是有少部分教师认识有待转变,依然停留在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当中。如何创新现有制度和教学评价体系,以持续不断地促进教师自觉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成为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我们的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强化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不仅要注重信息技术本身,更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各专业及学科中的应用,让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实现有趣、有用、有效的“三有”课堂,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春燕,张翼然,周丽娟,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对策探讨[J].职教论坛,2014(11)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4)

[3]邓万碧.浅谈如何提高广西物资学校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J].科学教育前沿,2014(7)

[4]刘明俊.中职学校利用微课促进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5)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教育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GXZZJG2015BO42);2016年广西教育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GXZZJG2016A023)。

第4篇: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教学质量

正文: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强调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中学生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而培养学生具有这种素养和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必须达到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为实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下面结合我校实际与多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浅析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一、高标准创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系统环境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较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支持。高标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是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若无软、硬件环境保障,谈何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校按照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与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根据校情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全面规划,在坚持"功能上的先进性,教学上的实用性,结构上的整体性"的原则基础上,每年划出一定的资金,完成相应设备的配置。近年来,我校已投入上百万元,保证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软、硬件环境:

1、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2间教室有128台工作站,并均配有服务器与教师机,并安装有网络教室控制设备。软件配置上包括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需所有的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系统。教师机配有网络教学软件远志公司的LANSTAR。

2、多媒体教室:共有3间,内有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液晶投影机、实物展示台、音响设备等。

3、师生音像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以及校园网络中心。

以上各环境已初步建成校园网。这些软、硬件系统环境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重要性的宣传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目前不是中学高考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与教学的开展。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是使我们的教育行政领导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认识到培养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是能否成为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领导具有了这种新理念后,必然会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从而为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打好教学氛围。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他们的成长与学习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实例,使他们尝到具有这种能力后对学习其它学科有巨大帮助的甜头。这样学生就有了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动力。有了领导的重视与学生的主动求学,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有了内部的动力与外部的条件了。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要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必须具有一组爱岗敬业、专业知识精堪、同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高素质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师资相对的比其它学科薄弱。信息技术又是知识更新最快的一门学科,因而对教师的知识的更新要求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培养与培训,使之能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我校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是有力的,对我们参加各种培训是大力支持的。我校现有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4人,其中一人99年度被评为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二人是省级"计算机骨干教师"。4位教师都在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师资保障。

四、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好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系统;领导与学生的观念更新了(领导重视了,学生肯学了);具有了一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课任教师了。三个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条件都具备了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相长;我们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进中学的课堂,时间还是很短的,是一门新学科、有新特色。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上,我们必须采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具有本学科特色的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想、方法与手段。下面介绍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较成功,达到师生教学相长,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探索。

转贴于 方法一: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是富含创新意识的一门学科,是非常适宜实施互动式教学的一门中学新课程。首先,现有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条件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互动式教学,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成熟,更为互动式教学插上了飞跃的翅膀。信息技术教学的互动性能体现教学双方互通信息,共同发展的交互作用,符合教学的最终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善思考,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科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我们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互动性教学呢?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讲授法,采用老师讲授与学生使用交互式CAI学习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初接触计算机的人往往会觉得难以入门,或者在使用过程会因一点微小的失误而茫然失措,或者会为开关机先按哪个按钮而烦恼。教师的讲授是非常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与掌握,而采用一些CAI软件进行互动式的学习,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开天辟地》、《万事无悠》等,另外教师自制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课件。通过界面图形化,可视化,大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吸收,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又将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乐于去学。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这样会使学生不断体会知识点,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并不断在实践中主动探索,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与教师共同讨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②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教学信息可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教学时的课堂气氛,作业的完成情况,测验、考试情况分析等方面,还有学生的提问,发现、创新、实践方面也能够获取教学信息。利用所获信息教师可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的侧重点,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③实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互动式。我们强调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是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同一知识环节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能力,教师可在及时收集教学信息时对不同学生实施因"人"施教,如思想上不想学的学生,可配合思想教育,难以理解的部分则可以放慢教学进度,详加讲解,配以教学光盘,通过上机指导实践使学生掌握等,要求教学上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教育。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二:强化上机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为了提高上机实践课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设计好上机实践的任务。 那么,如何来设计上机实践的任务呢?任务不宜定的太死,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科学的任务。例如:字处理软件WORD模块的上机实践可设计如下的任务:每位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期班刊,要求:①一个富有创意的主题。②班刊应含有艺术字、图像、图形、各种风格的文字以及表格。③作品完成后,学生互相评测。为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我们提供上网、数码相机等技术与设备。同时教师在上机实践中要科学引导,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辅导。任务设计得好,直接激发学生的上机实践热情与创作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开发与培养。另外,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并适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测,公开赞扬每位学生作品的优点与创新之处,个别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培养协作精神。 通过这样的上机实践,必然使学生信息素养不断进步,从而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必须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永恒追求的主题。

参考文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

第5篇: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随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以它强大的功能实现着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变革,使得数学教学从单一的黑板静态模式变为动态演示模式,从教师讲、学生听到“师生互动式”教学,从“学数学”转向“做数学”。它拓展的不仅仅是学习的空间,更打开学习思维的闸门。可以说信息技术给高中数学课程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然而,在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

1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当前,部分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完全改变过来,课改意识不强,对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缺乏心理和技术的准备,甚至还有抵触情绪。很多教师只有在开公开课或学校要求时才使用信息技术,只有极少数的教师在教学内容需要或学生学习需要时使用。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远远不够,在制作CAI时费时费力,有时候因为怕麻烦就不使用信息技术了,在学校硬性要求用信息技术时就带上信息技术老师当助手。

1.2 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偏低: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处理软件的使用,但是其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水平,与信息技术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与数学密切相关的软件几何画板、Z+Z智能平台、Advanced Grapher、TI图形计算器等,教师能够熟练掌握的并不占多数,能熟练制作课件并能在教学过程经常运用的教师也只有参加课题实验的几位骨干教师。

1.3 信息技术的运用被简单化 : 首先,部分教师把投影屏幕当成黑板。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完全用投影屏幕代替黑板,结果影响了学生视觉感知的一惯性,使学生对整课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受到影响;也因屏幕上的内容一屏一屏稍纵即逝,影响了学生领会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对问题的逻辑思维推理,而且也影响了学生记课堂笔记。实验证明,课堂上记笔记的学生回想讲过的内容的概率是不做笔记的7倍。因此,完全用屏幕代替黑板,就会影响多媒体在教学辅助方面优势的发挥。

其次,高中数学信息技术的使用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把信息技术看做对电脑的使用,用PowerPoint来呈现教学的内容,罗列信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被预先制作的课件拖着鼻子走,被动地接受课件所展示的内容,学生成为“信息的接受者”。

1.4 偏重多媒体,忽视教师的教学风格: 一些教师在注重多媒体所带来的优越性的同时,却忽视了自己多年来形成的鲜明的教学风格。其实,其他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是多媒体无法完全取代的,如实物、简笔画、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等。对于多媒体课件,教师必须亲自创作,把自身的教学风格融入课件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这样学生易于接受。不能违背多媒体辅助教学“辅助”的本意,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5 信息技术的运用目的不明确: 利用信息技术上数学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到底是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还是为了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常常一味地将教学内容全部搬上屏幕,并没有按既定教学目标积极地依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有些教学内容甚至是别人做好的现成东西,并不符合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不具有时代精神,甚至违背了课程改革初衷和教学原则。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会认识到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1.6 软硬件设施不完善的问题: 受经济条件的约束,目前有很多地方还没有完善的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设施,可能教室里的多媒体演示器就是仅有的信息技术设备,而这个演示器的清晰度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差,影响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效果。往往做不到教师人手一机(电脑),每间教室一个多媒体平台,想全面展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只是句空话。

2 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若干策略

2.1 树立全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参加信息技术知识培训,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做好自身准备。对教师信息技术和教学技术的培训可采用“任务驱动式”进行。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学技术,使数学教师熟悉和亲身体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环境(如几何画板、Z+Z智能平台等),形成信息技术是教学的一个天然的组成部分这种意识,从而在以后自己的教学中也把信息技术作为有力的工具。

2.2 观摩借鉴整合的典范: 观摩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课或课堂实录的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分析他人整合成功的经验,发现他人在整合中的不足或值得思考的地方,深入探讨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时机、环节和作用以及教师的作用。这样,教师在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同时,又具备了现代的教育思想,就能够摆正教师、学生、信息技术等教学要素的关系,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地组织教学。

2.3 创设有利于整合的教学情景: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必须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师应仔细分析学生的特点并找到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结合点,用最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提高学习质量。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多种情境,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和过去的经验去探索与解决问题,而且能促进知识的迁移。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数学课就会变得生动形象,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就得到培养。

2.4 明确整合中师生的角色: 数学学习强调小组合作和师生间的交流。因此,整合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当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景、合作、探究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它不可能完全替代师生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整合过程中既要注重技术层面的优化,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6篇: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幸福指数;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34-03

一、影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幸福指数的因素

1.重复授课,容易倦怠

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师资普遍不足,多数学校仅有一两名信息技术老师。因此,经常出现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带数个平行班级的情况,造成重复授课太多,让教师感到枯燥乏味,精神倦怠。

记得在一次省级信息技术研讨会上,一位农村高中信息技术老师在发言中谈到:他们学校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课时为每班每周一节,而该校高一、高二年级分别为14个班级,信息技术老师却只有两名,两名老师每人负责一个年级,每周14节课时。14节课时比起“语数英”等学科虽然不算太多,但同一教学内容每周重复上课14次,枯燥的重复授课简直能把人逼疯……。对于这位老师的感受,我们农村中学的大多数信息技术老师都能感同深受。确实,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一周内重复上14次,就算你再有激情,教学艺术再高超,如此的单调重复授课,让信息技术老师们苦不堪言,当然也就很难体会到教学的快乐,更谈不上职业幸福了。

2.任务繁重,身心疲惫

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就需要更多的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现实中,特别是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师资配备普遍不足,导致信息技术老师在学校往往身兼数职。因此,有人形象地把信息技术老师比作学校的“勤杂工”,教职工的“大众赤脚医生”。

确实,在多数学校,信息技术老师除了自身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着像学校网络管理、机房维护、电子学籍、教师的教学比赛课件制作等,甚至学校办公电脑、教师家庭电脑坏了都会找信息技术老师去处理。不仅如此,有些学校甚至都没有专职文印员,像文件打印、考试成绩册的编排等都交给信息技术老师代劳了。如此繁重的工作,往往让信息技术老师们感到身心疲惫,甚至有种疲于奔命的感觉。

3.学生对学科重视不够,课堂纪律差

良好的课堂纪律能使师生关系融洽,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开心。但现实中信息技术课堂纪律却并不理想,经常出现课堂纪律差,甚至老师难以掌控的局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与大多数省份信息技术学科属非中考、高考学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重视不够有关。

由于学生把信息技术学科看成“副科”,从心理上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着抵触情绪,导致信息技术课堂纪律越来越差。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信息技术老师在讲台上演示讲解,学生躲在显示器后面玩电脑游戏、上网聊天或看视频,老师来检查时,学生赶紧关掉游戏佯装着去操作软件,如此的“猫捉老鼠”式课堂教学让信息技术老师们大感头痛。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很难看到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且课堂纪律差,这也是导致信息技术老师感受不到职业幸福的一个因素。

4.学科边缘,师生情感淡漠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是中小学生在校期间的一门必修课程。而由于受到硬件条件的限制,一些农村中小学由于硬件条件不足而不具备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条件,但即使有的学校硬件条件允许,却在追求升学率的指挥棒下被扼杀了。对于信息技术课是否开设?怎么开设?各初中学校随意性很大。高中阶段虽然很多省份明确规定学生未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则不予颁发高中毕业证。但现实中,由于技术学科学业水平测试门槛低,再加上测试可信度不高,导致学生、家长甚至学校领导、老师都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可有可无,这种状况加速了信息技术学科的边缘化,使原本稚嫩的信息技术课程走向十分尴尬的境地。

由于学科边缘化,在师生心目中,信息技术学科永远都是“副科”,信息技术课本身课时就少,还经常被一些“主科”占用,再加上有些信息技术老师上课随意性大,缺少与学生沟通、交流,这些都是导致师生情感淡漠的重要因素。因此,经常出现信息技术老师给学生上了一两年信息技术课,学生却不知道信息技术老师姓甚名谁。

师生情感淡漠的另一个方面是很少有信息技术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不能担任班主任就很难与学生深层次沟通。有人说过:“当教师没有当过班主任就像当兵没有摸过枪。”的确,一位教师如果教了一辈子书都没有担任过班主任工作那将是人生的一大遗憾。因此,信息技术老师难以担任班主任工作也是信息技术老师感到无职业幸福感的另一个因素。

5.地位、待遇偏低,心理失衡

尽管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除了平时的教学工作任务外还干了很多辅工作。但学校是以教学为中心,没有中考、高考成绩来说话,即使你工作再努力、再认真,你也很难得到学校领导、家长、社会的认可。特别到了年终评优、晋级都是信息技术老师感到最失落的时候。因为大多数学校的评优、晋级,不管是采用积分制还是教师间互评,中考、高考成绩仍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而大多数信息技术老师既无班主任工作经历,又无毕业班教学实绩,更无中考、高考成绩。因此,评优、晋级对信息技术老师就很难了。这也是导致信息技术老师感到无所适从,无职业幸福感的又一个因素。

二、解决对策

1.避免重课太多,转变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老师重课太多在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笔者认为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还得靠我们自己。首先,信息技术老师应根据自己所在学校的现状,用好现有资源,以尽量减少同年级重复授课太多的情况发生。如在每学期开学前学校分配授课任务时,就要及时向学校领导建言献策,尽量实现跨年级授课。如果确实师资有限而不得不带多个同年级班级时,要想方设法去转变教学方法。比如,我们可以把同年级不同班级的信息技术课上成对比课、实验课,寻找最佳教学效果,这种方法对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很有帮助,为今后参加各类教学基本功大赛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为避免重复授课太多的情况,我们可以在同年级不同班级教授不同的内容。如让几个班级先上必修课,另几个班级上选修课,这样能够有效地错开同一教学内容在一周内重复上课太多的情况发生。

因此,只要我们多想办法,转变教学方法,也能让你在每一堂课教学中都能感受到新鲜感和幸福感。

2.发挥学科本位,不当“勤杂工”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首先你要明确当好“教师”这一角色。当好了“教师”,你就可能取得更多的成绩,得到师生的肯定,你才能在课堂中体现教师的生命价值。因此,分清了主次过后,你会明白,课堂教学才是你的本职工作。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钻研教材,研究新课标,利用新课程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深入探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典型问题。找准了落脚点后,然后根据学校教学环境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中长期目标,并规划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比如通过辅导学生竞赛、参加优质课大赛、教师基本功大赛、开展课题研究、制作参赛课件、撰写教学论文等,通过竞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各种比赛成绩中体验到信息技术老师的职业幸福感。

当然,当“勤杂工”也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比如,大多数信息技术老师都有为其他学科教师通宵达旦制作比赛课件的经历。这看起来是在为他人作嫁衣,其实,通过帮助其他学科老师制作课件,不仅对自己技术是一次提高,同时,通过帮助他人也会为自己树立良好的口碑,为自己的人生发展提供良好的人际基础。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逐渐在本领域里成长起来。

3.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有人说:“信息技术老师很难交到知心学生”。这句话虽然有失偏颇,但确实也反映了我们信息技术老师与学生之间淡漠的师生情感。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我们信息技术老师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反思我们对信息技术课教学是否投入了,是否能够真正以“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理念去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在现实中,确有一些信息技术老师对信息技术课教学较为随意,像“三无” (课前无教学设计、课中无教学辅导(放羊课)、课后无作业和教学反思)教师也大有人在。这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教师一定很难深入到学生中去,也很难真正去了解自己的学生。所以,师生情感淡漠就不难理解了。

因此,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我们首先应该反省我们的教学行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多关心自己的学生、了解自己的学生,对那些在信息技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帮助;对信息技术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要多关心、多辅导;对喜欢玩游戏的学生要加以正确的引导。相信,只要真心付出,学生心里有一杆秤,自然也就愿意与你交流,并最终成为你的知心朋友。

4.找准突破口,化解困境

大多数信息技术老师都抱怨在学校总感到地位、待遇低人一等。其实,与其抱怨学校的不公正待遇,倒不如退而结网,多加强自身发展,立足本学科,找准突破口。

当前,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完全可以乘此大好时机多出成绩,实现自身价值。比如中央电教馆每年都举办全国性的课件大赛,逐级评比。我们信息技术老师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在平时多学习、多借鉴、多积累,随着技术、审美等的日趋成熟,你一定能够制作出优秀的作品并获得好的奖次。而如果你对程序设计或电脑制作很擅长,你也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兴趣小组,精心培养在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近年来,我们看到身边就有这样一批信息技术老师在辅导学生竞赛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最后自己也成了这方面的名师、专家。

因此,只要你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在工作中做个有心人,你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化解只当“勤杂工”的困境。

三、结束语

只要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端正态度,转变观念,立足学科本位,强化自我发展,发挥自身特长,心系学生,奉献教育,就一定能在这场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也一定能成为领导器重、同事认可、学生喜欢的优秀信息技术老师,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幸福。

参考文献:

[1]刘永福,张成英. 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幸福指数的调查――以青海省民和县农村中小学教师为个案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04).

[2]张济洲.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调查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1,(7).

第7篇: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关键词]山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5-0048-02

在中小学的学科体系中,信息技术课应当是其中的核心与关键。从本质上讲,信息技术课兼具技能性与知识性的特征。完善现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有助于提升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确保他们能迅速接受新时期的信息技术。然而相比于发达地区和城市,偏远山区的农村中小学通常不具备健全的教学条件,从而阻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面完善。从现状来看,偏远山^的农村中小学仍没有配备健全的软硬件设施,这种状态下也很难完成信息技术的课程实践。由此可见,山区农村的中小学亟待健全信息技术设施,通过全面改进日常教学的方式来提升广大农村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全面提高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

近些年来,很多山区农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一些家庭也拥有了接触网络的条件。然而受多种条件的制约,仍有很多家庭并不具备接触信息技术的必要条件。因此,山区农村很多中小学生在平日生活中很难真正接触网络,一些学生甚至没有亲自实施过计算机操作。很多学校虽然开设了基础性的信息技术课,但是并没有配备与之相应的硬件设备。

中小学生处在特殊的成长阶段,对于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多数学生渴求接受新奇的信息技术,但是自身缺乏必要的学科基础知识。山区农村学校由于缺乏必要的设备,以至于无法开设正常的上机课程。由此可见,现阶段的山区农村中小学亟需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状况。

二、山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问题

(一)硬件设施

由于欠缺必要的硬件设施,以致很多山区农村中小学很难构建实践性的课堂,这种现状在根源上阻碍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从现状来看,有关部门及其人员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于山区农村中小学生的重要价值,也为其提供了相应的资金补助,但总体而言,很多学校仍没有摆脱资金的困扰,无法为学生选购先进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从现状来看,很多学校仍沿用传统式的简陋机房,某些学校甚至没有机房。在日常生活中,山区农村的中小学生通常很难获得上网机会,对于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接触较少。由于欠缺先进的硬件设施,导致很多中小学生并不了解最基本的信息技术原理,同时也很难获得自主上网操作的机会。

(二)思想观念

较长时间以来,山区农村的中小学都很难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综合质量,这种状况源于教师欠缺必要的素质教育意识。山区农村中小学的管理者与教师仍然不能接受和认可新型技术,还没有转变最基本的意识与观念。受应试思维的困扰,师生经常觉得信息技术属于“副科”,只要能应对各学期的考试就可以了,不必再去深入探究。在这种观念下,师生通常对信息技术考试得分给予了过分重视,却忽视了最根本的信息技术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首先为学生讲解基础性的原理,然后选择与之相应的习题让学生练习。这样做固然有助于提升考试分数,但却背离了新课改的基本宗旨。

(三)专业教师

山区农村欠缺优质的师资队伍,因此学生无法获得优良的信息技术教育。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讲,管理者很容易忽视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专门培训,对于新时期的信息技术课也不够重视。同时,不少山区农村学校根本不具备师资培训的必要条件,这一现状造成了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严重匮乏。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讲,许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性,认为只要能应付日常的课堂讲授就可以了,因此很难提升信息技术课的实效性。

三、山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进对策

(一)整合教学设施

对于山区农村中小学来讲,整合教学设施的基本前提就在于获得资金保障。有关部门应当对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完善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如:学校机房的主机与服务器等都需要及时进行更换,确保其适应新的信息技术趋势;必须创造条件,为师生接入宽带网,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对于现存的信息化设备要进行全方位的升级与改进。实质上,完善软硬件资源与设施的过程具有长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转变思想观念

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当大力转变意识和观念,真正意识到新式技术对于自己和学生的重要性。只有转变了思维,才能逐渐接受新时期的信息化工具,摆脱僵化狭窄的应试教育教学思路。应当明确的是:山区农村学生只有具备了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与实践技能,才有可能应对未来的激烈竞争。为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想办法激发广大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运用多样化的方式来提升课堂实效。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关于动画制作的基本知识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与Flash有关的生动视频或者短片,这样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三)重视教师培养

提升信息技术课的综合水准,关键在于培育优良的师资队伍。山区农村中小学应对师资培训给予更多关注,通过综合运用全方位的手段和措施来鼓励教师参与培训。同时,教师也应当自觉接受新型的信息技术,致力于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重视了自身素养的提升,教师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信息技术课,从而真正培育出高水准的信息化人才。

从现状来看,山区农村的中小学大都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改进的必要性,也开始尝试着创新现阶段的课程教学。然而,很多山区农村的中小学目前仍没有健全的师资队伍,课程教学所需的硬件也相对不够完善。由于欠缺必要的资金与相应条件,山区农村的中小学生通常很难开展信息技术实践,这很不利于提高课堂实效。因此,有关部门及学校需要为其提供必需的资金与软硬件资源,在未来的课程实践中师生也需要更加密切地配合。只有全方位地进行改进,山区农村的信息技术课堂才能提升综合水平,在此基础上促进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全面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马保平.浅析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对新课改教学有效性影响的研究[J].学周刊,2013(28).

[2] 吕建明.农村小学利用省编“学习资源包”辅助信息技术教学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9).

[3] 丁兵.陕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J].安康学院学报,2012(4).

[4] 邓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之路[J].现代教育技术,2012(S1).

第8篇: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甘肃初中信息技术教科书是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编写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办公应用软件的操作应用。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这些软件的基础上,掌握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课改前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也是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应用、网络安全等基础知识,主要强调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新课改后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高一年级阶段学习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并选修一门选修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及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初步)。必修模块主要是初中利用信息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进一步提高,要求学生学会从我们身边发现问题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

通过调查近三年来高一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情况,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几乎是零。按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很难实施教学任务,只能从最基础的知识点教学,先让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面对农村计算机硬件配置低的环境,农村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确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农村初中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导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举步维艰

新课改实施三年多来,大多数城市学校对计算机教室进行了更新换代,至少城市学校的生机数基本是每人一台,而农村学校至今仍旧是项目配置,运行速度慢得惊人,还每2至3人一台计算机,致使农村信息技术教学举步维艰,实现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就更加艰难。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真的不容乐观,大部分学校还是沿着老路教学,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工具不会使用,尤其是对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培训再培训,只是领导的口头话和应付检查的表册文件,真正没有实施利用信息技术享受优质资源的计划。使得农村相当一部分学生流失,不得不在农村就读的孩子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上越落越远。学校还是2007年农村远程教育硬件配置。学生生均机是0.5台,每周2节信息技术课程,其实只是每周一节课。在限定的教学时段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农村初中毕业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为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相当一部分学校初中根本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即使有些学校开设了也是课程表的课程或者是让两三个学生一台电脑玩游戏而已;其二,受升学考试的影响,信息技术没有纳入初中考试科目,社会、家长和学校对其不重视;其三,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误认为上信息技术课就是教学生上网。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只能从键盘、鼠标的运用开始教学。其实质是城市课改改得多,农村课改改得少。

二、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完成新课改教学任务

首先,“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教学手段。当堂消化所学知识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给学生安排的学习任务必须是一些基础知识的实例,使得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并对知识点在实践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对知识的应用有了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的各个任务必须是一个整体,各任务之间组成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例如,网络技术应用课程中网站开发、网页制作教学中,安排学习任务要科学、适当,要注重实效和可操作性,并要具有针对性。教师应由原来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知识,获得操作技能,强化其理论知识。

其次,信息技术课教学更应注重边讲边练。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所以在每一节实际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分成理论知识讲解和实际操作练习两部分。教师在计算机教室讲一个理论知识或某一操作,让学生实际操作一部分,这样学生掌握的速度就更加快些。事实证明,这有利于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和巩固。高一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主要是以信息的处理与交流为主,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与表达、与交流、存储与管理为线索呈现学习内容。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学生按照这条主线,提前探究新的学习内容,这样可使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探究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能快速地掌握操作技术。

第三,按照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将学生分组。分组时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在保证大部分学生学习实际的基础上,适当采取分层教学,对于极少数基础特好的学生,主要通过新的探究任务来提升能力,使其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有一定的创新;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要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协作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农村学校硬件配置环境低的问题。如在选修3“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中,组建局域网实验中,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生组网,通过实际网络连接方案,学生学习通信基础知识和协议软件的安装,最后学生成功组建一个局域网,实现资源共享。

新课改后,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主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利用农村所具有的软硬件资源,让学生获得相应的信息创新能力。

第9篇: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1吃透教材,充分掌握各个软件教与学的特点

吃透教材,充分掌握各个软件教与学的特点,由教学生“学会”变成教学生“会学”,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知识和学习实践中自我筛选和设计目标,自己寻找学习内容,自己确定学习方法和学 习途径以及自我管理学习过程的能力。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把握好新教材的教学宗旨。首先吃透新教材,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对课 本中Word、Excel等十余个软件逐一操作,对使用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问题和预见学生会出现的问题逐一记录下来,在讲课和上机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指 导。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对每个软件按课本要求,只介绍部分主要功能,其余的放手由学生自己去大胆使用。作业布置得灵活,学生们做的有的比书本或教师 要求的更好,这就开发了学生潜能。由原来的教学生“学会”使用各个软件变成教学生“会学”,会探求各软件中包含的各项功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自主 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知识会更主动、兴趣会更浓,培养好这种学习方法,对学生今后自己学习、迅速掌握新开发的软件有很大好处。

2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提高学生整体水平

计算机设备和网络条件是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物质基础,学校要尽量配备满足教学需要的计算机房或多媒体教室,配备数量合理、配置适当的计算机和相应的外部设备(打印机、投影仪、扫描仪等);尽量建设满足学习和活动所需的局域网,尽量连接因特网。务必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营造安全的信息环境,提供健康有用的信息,通过技术防护过滤与人员监控相结合的方式,主动预防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侵蚀。学校还可根据本地的设备现状,灵活选择具体的技术平台和学习工具,不必拘泥于一种技术平台;鼓励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避免教师统一指定所有活动工具。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条件较好的家庭、当地中心学校、图书馆、信息中心等场所的计算机设备和数码相机、扫描仪等信息技术工具,为学生的上机实践和动手操作创造必要条件。

但是,现在很多学校还不具备以上条件,我认为提高学生素质并不仅仅是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所能给予的。换句话说光凭先进的计算机设备而不注重信息教师自身的努力是培养不出高素质学生的。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中要根据本校自身实际,尽量讲好各个软件,但不能求全,以免光片面强调硬件因素,使本校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受限。根据学校机房计算机的配置情况,上好信息课。要把那些又能讲、又能练的软件讲好、练熟。对那些学生机无法使用的软件,点明要点,在教师机上进行演示。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就能克服 机房计算机配置的不足,使全体学生的水平有很大提高。

3针对学生的差异加强各个环节的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以及信息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差异是实际存在、不可避免的。那么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如何做到上好这门课程,使学生整体素质都得到提高呢?我们认为这需要加强教学中各个环节的研究。从电子备课、课堂讲解、上机训练、个别辅导、布置作业等。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备课、课堂上既要让学生学好所讲的内容,掌握重点、排除难点,又要灵活处理好问题,这在上机课中是经常出现的,象机器出现故障,软件设置出现问题,学生操作不当等,处理不好,很可能就完不成教学要求,更不能使一些差生达到教学目标。上机中为了减少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差距,可以把学生分成好、中、差几类,对学生进行辅导时,针对不同类学生给出不同的要求。尤其在学生上机操作过程中,没有计算机液晶投影仪这类高档设备教室网络软件情况下,只凭信息课教师一人是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的,这个时候要充分发挥那些计算机特长生的优势,辅助教师完成为同学排除障碍,指导其他学生具体操作等工作。利用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带动差生,互相协作、共同进步。通过课堂45分钟让全体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信息知识。课上知识扎实了,课下才有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

4不断总结经验,以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