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控及风险管理范文

内控及风险管理精选(九篇)

内控及风险管理

第1篇:内控及风险管理范文

在我国政府对电力行业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及电力企业电网资产投资额度的逐年提升,给供电企业运行管理施加了不小的压力,供电企业针对自身的风险管理以及财务内控要求也在逐步提升。文章从现今供电企业自身存有的风险管理及财务内控手段进行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

供电企业;风险管理;财务内控

风险管理在当前供电企业运行管理中,主要是企业针对各类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由此制定出较为完善的应对措施,将供电企业运行风险指数控制到最低,确保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财务内控在其管理运行中主要是消除财务管理中存有的薄弱点,为供电企业节省下大量的可利用资源,促使企业可以朝向可持续发展方向不断前行。

一、当前供电企业在运营管理中主要存在的财务风险类别

(一)在体制经营期间存在的财务风险

供电企业在发展运行中,主要影响到企业财务稳定因素为实际用电用户的多变需求,继而导致生产与供应之间日渐激化的协调问题成为了财务风险的根本原因。例如,供电企业自身所获取的经济效益不能填补自身基础设施维护与基本运营产生出的费用,且收益金额到账时间同预期时间有一定的差距。与此同时,供电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管理仍会受到来自材料市场波动的影响,长期下去势必会造成安全使用问题的发生,上述情况都是目前供电企业在运行管理中存有的问题。

(二)在资金筹措方面出现的财务风险问题

虽然当前供电企业在资金管理运作方面,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体系,且针对资金管理部门在具体工作期间,都已经具备了资金管理责任意识,大部分企业员工基本上都能在所属岗位中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对于资金应用到实际生产经营中所具有的实际意义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但是现行不少供电企业自身没有充分的重视财务资金的运用方式,且缺乏一定的科学运行目标,使得供电企业实际资金运行同现实情况会出现严重的偏离;供电企业缺乏对自身财务管理实施全程追踪,也是导致财务安全问题的一大主要诱因,更为严重可以迫使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体系同财务运作系统相分离,不能切实的发挥出监管效用。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就需要供电企业在资金管理过程中,结合当前资金管理流动性及安全性的特点,在保证使用资金满足合法、合规的条件下对资金业务实施规范化管理,对供电企业中的资金管理结构实行合理安排,以此来提升资金周转效率,以此来全面的降低资金财务风险,借助内外部有效融资等多渠道进行系统管理,从而加大资金收益。

二、新形式下供电企业自身建立的风险管理及财务内控体系的有效对策

(一)制定出与财务管理体制相适宜的风险管理目标

结合上述供电企业中存有的财务风险类别,企业在内部管理中应该最先确立财务资金使用明细目标,将现存在于供电企业中的实际财务风险隐患进行深入的解读,并依照当前市场环境下对供电服务质量需求,以此来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就供电企业自身在进行资金投资后,实现资金安全性分析;供电企业在明确财务控制核心目标及内容后,进一步的深化、完善财务内控体系,并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采取全面追踪的方式实行监管严控,在管理过程中,依照企业资金实际使用状况,切实将短期项目建设同长期资金投入进行有效结合,促使二者可以通力配合,从而确保供电企业可以在发展运行中增强经济效益。

(二)加强事前管理控制力度

当前供电企业在针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过程中,其财务管理部门应该结合实际财务状况来制定出因地适宜的财务风险系统以及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以此从根本上对供电企业财务管理中常见的风险隐患实施有效管控,工作人员通过有效利用财务风险识别系统和财务预警系统,可以对财务管理工作中现有的风险问题实行进一步的确认,指明财务风险缘由,切实帮助管理人员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制定出有效措施。在此我们针对两者进行具体分析,供电企业运用财务风险识别及财务预警系统主要是为了辨别供电财务上存有的风险大小,以及对企业自身存有的风险程度等。同时,二者作为在供电企业进行财务风险控制前所进行的控制行为,准确洞察供电企业内部存在的各类生产经营活动及业务办理事宜,对企业自身所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可以全面掌控,并在第一时间内针对潜在风险实施预警。

(三)加强事中管理控制力度

供电企业在实施风险事中管理过程中,要积极采用财务稽核控制方法进行有效管理。供电企业内部要及时建立一套将日常财务稽查同专项财务稽核相结合的财务稽核工作制度,以此来促使财务内控管理更具体制化、规范性。供电企业为了高效提升平日里财务稽核效果,就要最大限度的满足信息化和集约化这两个必要的条件。原因在于,首先,信息化在实践运用中可以向风险监控提供最佳的在线及实时化的条件,且能够在风险监管中全天候的跟踪并发现供电企业在运行管理中现存有的现实及隐藏的亟待解决问题,以此来针对问题本身提出合理化措施;其次,集约化在实践管理中可以结合供电企业自身财务状况,适时的对财务稽核范围进行了扩大,为供电企业后续的业务内部管理控制提供了可以实施的环境及条件。供电企业在实施风险监控过程中,应该加大力度对自身运行期间的基建、物资、预算、资金及营销等业务环节实现高效的信息化集成效果,进而确保风险监控手段可以发挥出最大的实效,从而在实施在线的稽核规则及在线稽核范围中创造出便利的条件。

(四)供电企业针对风险管理流程实行有效规范

供电企业财务内控及风险管理工作全面流程具体有以下内容:在风险管理初期实行原始信息的收集、风险评估和应对、财务内部控制、针对各类风险进行监督与改进、实施风险预警等。供电企业要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出风险管理同财务内控相结合的报告制度体系。该报告制度体系具体划分为定期、不定期的报告形式,且实际报告内容含有供电企业当下的风险评估状态、风险管理工作目标和具体内容、针对重大事件的风险管理和财务内控情况以及整个供电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信息建设现状等。结合上述内容,依照上级所指示出的具体要求来进行适当的调整;供电企业可以每一年都对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做出相应的评价报告,主要针对企业目前所执行的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建设进展进行详细的汇报,以及对来继续实施风险管理与财务内控做出的可行性计划等。

(五)开展事后财务内控管理的评价分析

为了确保供电企业所建立的财务内控管理的保障机制可以发挥出实效,企业需在内部开启针对财务稽核效果的分析及评价活动。供电企业在设计分析、评价活动中将财务内控指标进行细分,并切实将指标考核内容发挥出实效,由此来对供电企业财务内控评价主体进行相应的改进与完善。

(六)改进供电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环境

当前,在供电企业管理中主要制约财务内控管理成效、影响财务内控环境的关键性因素有以下方面,供电企业自身文化内涵、员工素养以及企业现存的组织管理结构、权责分工体系构建等。但是,无论供电企业要采取怎样的管理手段进行约束控制,其主导企业财务内控决定性因素依旧是人。换句话说,一个企业内部管理中制定出多么完善的制度体系,如果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有效监督,将不会促成财务内控目标的合理实现。因此,供电企业为了快速改进自身存有的财务内控环境,就要做到以下两点内容,其一,供电企业要同审计部门以及外部监督机构实施积极有效的沟通,针对供电企业内部实行的事中及事后风险管理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对于供电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现状进行有效评价;其二,积极在供电企业内部针对财务稽核队伍进行综合素质的培训工作,并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制定绩效考核制度,对于企业有效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上的奖励,进而从根本上促使供电企业财务内控的软实力得到有力提升。

三、结语

总之,在供电企业内部管理中,首先要对企业自身的财务实施有效管理,确保财务安全,这样才能减少财务上存在的风险危机,使得供电企业内部系统可以实现正常运行。基于供电企业在现行管理过程中还需存有财务管理上及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需对实际内部管理实施严加管控,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评估及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以此来有效的财务上的风险隐患,促使财务风险得到全面控制,推动供电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可以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熊淑敏.浅析供电企业当前的风险管理和财务内控[J].中国经贸,2015(11).

[2]姚涛.浅议供电企业财务风险及会计内部控制[J].未来英才,2015(16).

第2篇:内控及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问题分析 解决措施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风险管理是在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够实现企业内部控制,有序的企业内部控制才能够有条件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但是两者之间也有区别,企业内部控制侧重于企业财务和审计活动,风险管理主要针对项目的决策等行为。

二、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的薄弱和管理水平的不足

企业所面临的许多风险之中,对于风险的识别和应对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目前来看,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是比较薄弱的,企业风险管理的技术也比较低,对于企业自身还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以及应对风险的能力等。

(二)对于内部控制的理解不足

目前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理解比较面片,只对传统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比较重视,而忽略了对传统内部控制之外的一些风险的控制,比如一些企业外部的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变化等,都得不到加强,如果企业度这些条件进行重视,就会为企业营造更好的内部和外部发展的空间,以减少企业许多风险的发生,实际上,由于企业对于这些问题的不重视,后果将不可估量,所以企业在以后的故那里模式中不断加强和完善。

(三)缺乏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机制

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只是形式,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去实施,形同虚设。即使有的企业进行实施,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问题,无法发挥对于高层管理者的制约作用;内部控制不能应对内部控制以上的风险,而企业就会缺乏对于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有效控制和监管这会带来许多风险的发生。对于企业管理者的业绩的考核往往只是以利润为目的,而忽略了对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这不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和执行。

(四)企业规模比较小,管理人员的素质比较低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企业的激励机制的不健全,而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一些企业的规模比较小,企业的结构不完善,企业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技术进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比较低,这会严重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再加上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管理方法,这会严重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一些企业的员工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和法律意识,就难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导致自身受到侵害等等。

三、加强和改进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企业的风险识别,建立风险预防体系

企业的风险识别能够不断加强企业对风险的管理。风险识别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简单的去推测。因为风险作为一种不确定的行为,不断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就需要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风险识别以后。就要对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评估所坚持的原则是全面客观性的原则,评估方式分为定性和定量的评估,在评估时要对风险进行等级的划分,这样的风险评估才是最完善的,才能够提高企业的发展。

(二)提高对风险的应对能力和管理水平

不断加强对企业审计部门的管理才能够有效进行内部控制管理。对于企业审计部门的工作是准确的反应企业的管理现状和经营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企业的管理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准确的评价,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不断加强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因为审计人员的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对于加强职业道德和提高自身的修养非常重要。

(三)加强和完善企业制度的建设

加强和完善企业制度的建设,进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首先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明确企业的主体,调动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加强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加强企业核算人员、审计人员的风险预防的知识,对企业员工做定期的培训和开展相关的座谈活动,使企业员工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解,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不断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和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四)重视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信息收集、反馈

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不断变化的过程,要不断观察市场经济发生的变化,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风险管理,定期整理和收集相关的信息,并建立一个反馈的系统,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四、结语

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风险管理的措施,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赖章奎.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关系之探析[J].管理观察, 2008 ,(13).

[2]张淑慧.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评估方法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8).

第3篇:内控及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煤炭贸易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指引

一、煤炭贸易企业及煤炭贸易特点

煤炭贸易企业是以煤炭为交易对象,从事煤炭买进卖出的贸易物流企业。与一般贸易相比,煤炭贸易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交易对象特殊,煤炭作为国家宏观调控范围内能源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二是市场价格波动频繁且波动幅度较大;三是贸易最终用户相对固定,多为国民经济中重要耗能企业,如火力发电厂、炼钢厂、焦化厂等;四是贸易数量大且交易金额高;五是贸易链条长、贸易形式多样化。

二、煤炭贸易企业的内控薄弱点及风险点

贸易资金及往来账项管理的内控薄弱点、风险点主要表现在五方面:一是贸易资金管控缺位,如存在账外资金账户、出租出借资金账户、代收代支贸易资金或委托第三方代收代支贸易资金以及公款私存现象。二是应收煤款长期挂账,具体表现为应收煤款账龄较长且金额较大。三是以预付款形式对外拆借资金,资金被无偿使用。具体表现为以预付煤款的形式对外支付资金,但未签订贸易合同,后因贸易不成,预付款被退回,资金被无偿使用。四是预付、预收款同增,资产负债虚增。具体表现为贸易交易已实质性完成,但与上下游长期未进行结算,导致预收账款、预付账款无法销账,资产负债不实。五是坏账损失金额高。具体表现为计提坏账准备金额较大且存在坏账损失风险较高。贸易业务管理内控薄弱点、风险点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开展无商业实质贸易,具体表现:业务毛利微薄或亏损,采购合同与销售合同除价格条款外,商品名称、数量、规格、结算方式、提货方式等其他条款均基本相同,且无运输及验收手续;贸易仅有结算单据,无运费、验收及相关单据,且无出入库手续,仅在收到下游客户煤款时扣除微薄毛利,然后将剩余煤款直接支付给上游供应商;上下游购销合同同一日签订,在收到下游客户货款当天直接支付给上游供应商,且毛利率极低;将下游客户支付的承兑汇兑直接支付上游供应商;煤炭在流转环节缺少过程管控程序,如无商品运输、验收、仓储手续,无出入库手续等;不垫付贸易资金,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一一对应,作为中间商的贸易企业不承担煤炭数量、质量差异风险,仅通过贸易结算收取微薄毛利。二是开展融资性贸易。具体表现为以贸易之名行融资之实,即利用国有煤炭贸易企业的信用,虚构贸易背景,对外出借资金。三是定价决策相关制度不健全或定价决策程序执行不到位。具体表现为未建立销售定价决策相关制度,未执行定价决策程序或定价决策过程缺少正式书面记录或者记录不完整无法进行跟踪追溯。四是未对供应商、客户进行信用评价。具体表现为在选择贸易供应商时对其未进行信用评价,在预付煤款后,供应商不具备履约能力,未按合同供煤且长期占用预付的煤款;或在与客户交易时未对其进行信用评价,导致煤炭发出后应收煤款长期挂账难以收回。五是贸易结算滞后导致收入确认不及时。具体表现为贸易活动已完成但未及时与上下游公司办理贸易结算,导致收入确认滞后。六是期末库存煤账实不符。具体表现:贸易已实际完成但仅与上游企业进行了购进结算长期未与下游企业进行销售结算导致库存煤账存实无;在贸易过程中对商品煤炭的跟踪管控不足或对储煤场监管不力,导致商品煤炭在流转过程中丢失、被盗或产生异常的损耗。税务及法律方面内控薄弱点、风险点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涉嫌虚开增值税发票,如在无商业实质贸易中,作为中间商的煤炭贸易企业在收到上游公司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时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同时向下游公司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而该项贸易在上下游乃至整个贸易链条之间未进行实质性交易,上下游公司或贸易链条中任一公司被税务机关认定为虚开增值税时,作为中间商的煤炭贸易企业都会涉嫌其中。二是印花税计提缴纳不足。具体表现为未按照煤炭购销合同合计金额及属地税务局具体规定足额计提缴纳印花税,存在滞纳金及税务处罚风险。三是涉诉案件多,法律风险高。表现为在交易前未对供应商和客户信用情况及履约能力进行评估,在交易过程中,未关注或未持续关注供应商、客户履约能力,未建立配套法律风险监管机制来平衡贸易行为所带来的法律风险,导致被诉案件和起诉案件“双多”。

三、煤炭贸易企业的内审策略及企业强化内控风控的方向

(一)收集整理贸易管控制度,关注定价政策及客户信用评价制度的建立执行情况收集整理煤炭贸易企业贸易管控制度,审查其建立执行情况,结合贸易业务实际开展情况,对其建立和执行有效性进行评价,关注是否存在管控制度形同虚设或管控制度与具体执行“两张皮”现象。重点关注贸易定价政策制定及实际执行情况以及客户信用评价实际执行情况。

(二)比对审阅购销合同,关注贸易业务的实质形式煤炭贸易企业业务模式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对其审计时,需要具有“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审计思维,将采购合同与销售合同进行比对分析,结合交易背景、交易环节、交易毛利、交易标的物的实质控制情况等,对存疑煤炭贸易业务合同流、票据流、资金流、货物流和信息流进行系统梳理和逻辑分析,重点关注无商业实质的煤炭贸易和融资性煤炭贸易。

(三)全面梳理资金账户及往来款项,关注大额应收预付款煤炭贸易企业往来款项具有其特殊性,在审计过程中要结合上下游的购销合同、应付预付款项以及贸易资金的流向采取分门别类的审查方法。一是在整体划分账龄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对长期未发生业务客户的大额应收款项,收集与该类客户现状有关的信息,分析应收款项收回的可能性,合理确定坏账损失的金额。二是在梳理现有资金账户及其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贸易合同、财务账面记录及账户资金流水,审查是否存在账外资金账户、出租出借资金账户、代收代支贸易资金或委托第三方代收代支贸易资金以及公款私存的现象。三是审查预收、预付账款,结合购销合同及其实际履行情况,在账龄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大额预付贸易款的退回情况及对上下游预收、预付款的销账情况,合理确定企业贸易债权债务的真实情况。

第4篇:内控及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企业利润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企业也越来越正规,其内部控制制度也逐步走向规范,但是目前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已经与风险防控理念相结合,因为各种各样的风险时刻威胁着企业的财产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从内部控制的规范完善入手来提高自身风控风险的能力。内部控制与风险防控虽然独立存在,但是目标一致、联系紧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现代内部控制规范和制度的建设,不能离开风险控制理念和方法的应用。论文通过对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的论述,了解其现状,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找出解决之路。

一、简述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概念

1.内部控制的概念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为了保护企业财产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确保经营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全面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实施的一种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的手段。企业内部控制是通过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阶层、各工作环节和程序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管,全面贯彻经营策略、执行管理任务,以实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经济效益实现、扩大企业利润空间的目标。

2.风险管理的概念

企业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可能造成企业经济利益流失的因素。风险管理是对风险的确认、预防和控制,旨在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企业风险管理通过对风险辨识、估测和评价来选择管理风险的方法,对风险进行实施监管和妥善处理。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减少风险给其带来的损失,有助于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为企业未来发展做出正确决策,最大限度的保证经营管理的正常运行,保护其财产安全和完整,实现企业经营活动目标。

3.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结合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的实施有效预防财务报表造假现象,端正员工工作态度,依法办事,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确保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能够获得真实、有效的经营现状,促使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与此同时,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遵循其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保护企业资产安全,促进企业各项发展策略的顺利实施,进而推进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控制的关系

1.内部控制与风险控制的内在关系

(1)风险控制包含内部控制

从组成结构来看,风险管理包括内部环境、设定目标、风险评估、风险辨认、活动控制、风险对策、信息与沟通和监督八个部分组成;内部控制由环境控制、活动控制、信息与沟通、风险评估和监督五个部分组成。由此可见,风险控制包括了内部控制。

目前,内部控制作为实施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在确认风险和控制风险环节起到重要作用,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地位。内部控制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使企业领导层及时了解到真实的企业现状,企业经营者及时发现风险,并找出正确方法予以解决。如果企业缺少内部控制,将很难保证风险控制的有效性或效果不明显,进而造成企业发展失衡、待滞。

(2)内部控制等于风险管理

在一些学者眼中,内部控制等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企业可持续、稳定的发展。内部控制是实现风险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延续。如果没有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则无法有效进行,也就达不到预期目标;如果没有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工作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3)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互为前提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同属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范畴,互为前提,都是通过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以实现减少风险、扩大利润的目的。企业风险是源自于收益的不确定性,所以,实施有效的经营管理来确保企业未来收益最大化是最科学的风险管理。实际上,风险管理目标就是通过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来实现其利益最大化。但是,一旦风险管理不能有效实施,损失将会转化为成本,根据“利润=收入-费用”的原理,同等收入的情况下企业利润空间会缩小。

2.内部控制与风险控制的异同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二者关系紧密,目标一致,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风险控制实现企业财产安全、完整和企业利益最大化。

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虽然有着共同目标,但是实施工作的具体范围不尽相同。风险管理是对可能与风险有关的经营管理程序或内容进行监督和控制;内部控制是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阶层的监督和管理,不仅仅是与风险相关的,而是实现企业内部的全面覆盖。风险管理旨在通过风险控制,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内部控制不仅要对风险有敏锐的洞察,还要发现和帮助企业经营者解决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关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未来发展的建议

1.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现状

(1)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缺乏先进的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对风险的认识不够,导致风险管理体系落后,不能及时的发现风险、控制风险、化解风险。由于风险管理体系发展的落后,导致内部控制不能全面、有效的运行,进而严重阻碍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2)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未能实现整合。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系发展阶段,国内、外经济环境瞬息万变,因此给企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包括机遇,也包括挑战。显然,传统的内部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美应对风险带来的危险。只有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有效结合、互补互用,才能化解风险,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如果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继续分开管理、分开运行,其实施将受到限制,不能有效发挥起作。

(3)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了解不够,导致不能正确运用。通常情况下,企业不能准确梳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工作不能承上启下,致使对风险的控制工作不能正常、有效的进行。内部控制要为风险管理提供工作资料,风险管理为内部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如不能依据二者关系进行工作,将阻碍风险控制,严重影响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2. 完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策略

(1)提高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地位。由于行动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与支配,所以风险管理得到重视是进行风险控制和内部控制的主要前提条件。目前,我国与内部控制相关的政策与规范正在逐步完善,企业要认识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的其作用,提高其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价值,进而减少其财务和管理风险。

(2)建立严格的风险评估机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相互关联的,风险评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是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基本途径。在内部控制设计上要设置风险识别点,在内部控制流程上要融合各种风险识别方法,在内部控制培训上也要对风险识别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有所涉猎,发现风险点后,还要结合专业技术方法和经验进行风险评估。然而风险评估的进行也是与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完善和自身内部控制经验相关联的。

(3)聘用、选拔高素质人才,培养员工业务能力。高素质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要通过严格的招聘、面试等制度挑选适合的人才。对在职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开积极展技术交流活动,提高员工专业素质,及时更新员工知识储备,从而使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

(4)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体系。企业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流通体系,加强各阶层之间、各部门之间、各员工之间的信息沟通,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实现企业资源共享,以此达到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及时、准确掌握企业现状的目的。

四、总结

根据前文的分析,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与明确二者关系,是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作为企业抵御风险的重要手段,必须加强合作,互通信息,全面贯彻企业经营管理方针,有效控制风险,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企业要高度重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建设,强化风险意识,积极应对,有效防范。

参考文献:

[1]顾红斌.浅析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金山企业管理,2013,(3):42-44

第5篇:内控及风险管理范文

近年来,如何引导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以便应对日益复杂的经营管理风险,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运用规范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

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关系研究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经营中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更多的关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内容。

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建立在解读、评价美国COSO报告的基础上,随着诸多学者开始从风险管理的视角研究内部控制,并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对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丁友刚、胡兴国(2007)认为,随着经济与组织环境的变迁,内部控制的思想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从简单经济环境下的实物风险控制,发展到报告风险控制、经营风险控制以及合规性风险控制。最后,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融入到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中。

李国忠(2009)以中国神华为例对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企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全面风险管理的水平:(1)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基础框架;(2)建立风险动态重估机制;(3)建立经营指标风险动态监控预警机制;(4)实施风险导向审计;(5)开展风险管理考核;(6)搭建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框架。

陈关亭、黄小琳、章甜(2013)认为我国尚未形成公认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关键问题在于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指标权数和评价模型的非标准化。他们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称ERM框架)(COSO 2004)并结合我国相关规范设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研究指标权重,联合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简称FCE)构建模糊评价数学模型,实现了内部控制评价从定性分析到定量研究的转变,合理解决了在模糊环境下综合评判多因素、多层级内控系统的不易定量、不宜精确判断问题以及单独使用层次分析法所致的主观因素影响,有效提升了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李维安、戴文涛(2013)分析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三者产生的根源,从战略管理角度构建了三者的关系框架,既理清了理论方面存在的误区,又为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制定和实施有关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规范和措施提供了指导。

3.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应用现状

3.1 把内部控制体系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相互独立起来

建设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两者在内涵上也有一定重合,企业需要综合考虑自身业务特点、发展阶段、信息技术条件、外部环境要求等,确定选择合适的管理体系和建设重点。比如,在监管严格的金融业或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制药与医疗行业,风险管理的迫切性更强,企业以风险管理主导内部控制可能更方便。而在另一些企业,为了符合信息披露中内部控制报告的要求,企业以内部控制系统为主导、兼顾风险管理可能更适合。在相关管理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有时候先做起来比争论更有意义。

3.2 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在企业实践落地难

由于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引进,与国内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和观点存在较多的差异和差距,目前这些理念和方法还更多的处于导入阶段,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还不能在这些框架和概念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和语言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这就造成了企业在这方面的理解有差异或者关注度不够,除非出现强制性的相关规范和要求。其实这些理念、概念的出现并不是说企业就缺乏这些,事实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这些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我们将散布于企业管理各个方面的相关元素按照框架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补充、修正和组合。

3.3 国内尚未形成公认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尚末形成公认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其中尚末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指标权数和评价模型。虽然国内外理论界对内部控制评价模型、指数、指标和权数有所研究,但无论观点还是结果都不尽一致,甚至存在较大差异。如2012年的厦大内控指数和迪博内控指数(陈汉文,2012;胡为民,2012)即对我国内部控制百强企业的内控水平给予了迥然不同的回答―在百分制下内控指数均值分别为65.67和87.55(差异值21.88),排序差异率100%,指数值差异率100%,入围差异率77 %(其中,排序差异率指两家根据内控指数统计出的百强企业顺序排名差异率,指数值差异率指相同的入围企业内部控制指数的差异比例,入围差异率则表示进入内部控制百强企业的不同企业差异比例)。与此同时,我国99%以上的上市公司管理层自评报告和外部审计师的内控审计报告却认为其内部控制体系是有效的。

3.4 把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理解为建章立制

在企业实践中,普遍认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就是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把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理解为建章立制。认为按照相关部门或主管单位的要求,建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就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其实从COSO框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被明确为是一个“过程”,不能当作某种静态的东西,如制度文件、技术模型等,也不是单独或额外的活动,如检查评估等,最好是内置于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作为一种常规运行的机制来建设。

4.结论

健全的内部控制框架会促进企业全方位的发展,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运行、企业财产的安全和战略方针的贯彻和实现。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类拔尖,在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否完善。因此,我国企业还需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进取。

参考文献:

[1]黄丽霞.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初探[J].管理纵横,2010(15)

[2]周冀.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06)

[3]周莜琪.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第6篇:内控及风险管理范文

现阶段,各高校规模逐渐增大,为了更好促进其发展,需要对现有资金进行科学预算及有效控制,保证资金能够用在正确之处,减少资金流动和周转出现问题的几率。

一、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财务管理方法、方式存在风险问题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财务管理方法在各高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用网络管理方法可以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并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是此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因为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对网络管理方法和相关操作系统没有足够的了解,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有时会导致一些财务数据出现错误或者数据信息丢失。此外,操作人员在浏览器中下载一些资料,未对其是否带有病毒进行考虑,从而使操作系统带有病毒软件,以至无法正常进行使用,对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产生不利影响。其二,在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一些操作人员会因为一己私利出现泄露或者随意更改财务数据一类的问题,导致财务数据的完整性较低。其三,黑客分子比较容易入侵系统,导致高校财务信息外漏,严重时将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投资方面存在风险问题

各高校的投资主要包括教学设备材料、后勤经营以及证券投资等,如果高校财务工作人员未对上述几项工作进行合理预算且管理人员未进行严格管理,则会出现资金损失的问题,严重时甚至导致高校资金链短缺。

(三)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不完整

合理的管理机制是保证财务风险管理顺利展开的基础,但是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当前多数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存在不完整的问题,未派专业人员从事管理工作,并存在管理制度缺乏完整性以及管理方法较为落后等问题。为了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各大高校需要对现有的管理机制进行完善。

(四)高校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偏低

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现阶段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存在专业水平和素质偏低的问题,其对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的内容认识不够深入,无法将每项内容落实到实际管理工作中,以至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人为错误时有发生,导致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无法达到预期要求。除此之外,各大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数量有限,财务管理人员存在身兼多职的情况,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从而导致管控效果明显降低。

二、提高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构建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其一,对财务管理体系进行完善。高校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实际情况对传统的财务管理体系进行不断完善,主要包括:组建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对财务报告、资金预算等进行明确规定以及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等。高校需要从以上方面着手提高财务内部控制的水平。其二,对财务支出及固定资产进行严格管理。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对支出资金的使用目的和方向进行管控,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进行提高,对投资项目的计划进行研究,判断其可行性,从而提高投资准确性,减少资金浪费情况。此外,还要对支出资金是否有账簿以及报表等进行检查;使用分类方法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需要进行准确记录,为后期管理过程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对预算工作产生足够的重视

通常情况下,在资金使用前需要做好预算工作,通过预算工作最大程度保证资金使用在合理之处,并且在保证质量和效果的情况下将资金使用量降至最低。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同样如此。在高校准备投资或者采购教学设备材料时,财务管理人员需要进行预算,在预算过程中对使用资金的数量进行准确计算,之后根据预算结果对资金支出进行合理编制。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预算编制内容进行实际工作,在保证投资项目或者材料设备购买工作质量的同时将实际支出更好控制在预算范围内,从而对财务内部控制效果进行提升。

(三)加大高校财务内部审计管理力度

高校财务内部审计主要指预算工作、资金支出、固定资产以及负债等进行审计。下面对上述内容分别进行说明。其一,?υに闵蠹乒ぷ鹘?行说明。在预算工作开始前管理人员需要对预算方法、预算流程以及预算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进行调查和了解,在各方面均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预算,在预算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进行全程监管,保证预算工作的进度;在预算工作完成后需要对其准确性和合理性进行检验,如果在检验过程中发现任何错误需要及时同预算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使预算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其二,对资金支出审计工作进行说明。在对资金支出进行审计时管理人员需要对报表的合理性、是否存在违反规章制度的现象、资金支出是否有相关凭证等进行检查,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同时在资金支出后需要对其是否全部使用到项目中进行监管。其三,对固定资产审计工作进行说明。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审计时,管理人员需要对其评估及统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判断,对高校收购以及购置的资产是否有专门账簿记录进行验证,同时需要对已经不存在的固定资产是否注销进行检查,进而保证固定资产的准确性。其四,对负债审计工作进行说明。负债审计主要指对高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欠债的情况进行检查,如果存在负债的情况时需要对高校的偿还能力进行评估,同时需要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从而减少财务风险出现的可能。

(四)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管理队伍

为了有效解决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偏低的问题,各高校需要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团队。在选择财务管理人员时需要对其各方面能力进行综合考评,将考评结果作为主要依据对加入财务管理队伍的人员进行明确,进而对现有财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进行提升。在工作过程中各大高校需要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聘请专家作为培训讲师,根据当前财务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和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确定培训内容。通过培训过程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且能够学习到更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对原有的方法和理念进行不断创新。除此之外,各高校需要加强沟通,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交流经验的机会,在交流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取他人之所长对自身的缺陷进行弥补,从而为实际管理过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为财务内部控制创造良好的环境

为了保证财务内部控制工作顺利进行,各高校需要为财务内部控制创造良好的?h境,主要应做到:相关部门需要加大财务内部控制宣传力度,让各大高校领导人员对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产生足够的重视,对下级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意识进行改变,持有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工作;此外,需要对财务内部控制提供充足的资金,进而提高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

第7篇:内控及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资金管理 内部控制 风险防范

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确保资金的使用安全,防止资金链的断裂,企业必须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建立健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以确保合法有效的经营管理活动[1]。

1.资金和资金管理的概念

本文所涉及的资金的概念主要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手头上的现金,银行存款(包括外币存款的项目)、备用现金、其他货币资金等等。

资金管理的主要内容。企业资金的最初来源,主要是股东投资和公司制企业从银行借或发行债券,用于购买原料,设备,以及支付的劳动力成本和其他费用,通过企业的经营销售,出售成品而收回的货币资金。当企业拥有可供分配利润,向股东分配的利润,贷款或到期的债券,还能够还本付息。当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时,企业就可以进行投资,以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当资金短缺,投资于金融产品销售,以满足生产和管理的资金。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将资金管理分为筹款活动、投资业务及资金经营活动的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观察[2]。

2.资金管理涉及的主要风险

(1)融资决策不当,引发资本结构不合理或无效融资,可能导致企业过度融资成本或出现债务危机。(2)投资政策失误所造成的盲目扩张或丧失发展机遇,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或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3)资金调度不当,经营效果不得力,可能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或资金冗余。(4)资金主动控制不严,可能导致资金挪用、侵占、撤回或受到欺诈。

企业应当按照自己的发展战略,科学确定投融资目标和规划,提高资金授权,批准,测试及相关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集中资金活动,明确的融资,投资,经营,其他方面的职责,权力和工作分离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和评价资金活动,实施问责制,以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有效运行。企业会计部门负责日常的资金活动的日常管理工作,参与的投资和融资计划的可行性研究。在决策过程中的投资和融资,总会计师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应参与。公司的附属子公司,应采取合法的有效措施,加强子公司资金业务统一的监控。一个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应该探索财务公司,资金结算中心资金等等集中管理和控制模式[3]。

3.企业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措施

3.1营运管理应重点关注的风险

(1)资金管理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可能遭受外部处罚,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2)资金管理没有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可能是由于重大的错误,舞弊,欺诈造成的损失。(3)开立银行账户,批准使用,检查和清理,不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造成的资金损失可能会导致处罚。 4)资金记录不准确,不完整的,可能会导致该账户不值得或导致的财务报表信息失真。 5)损失的说明,涂改,伪造,盗窃和非法使用印章的,它可能导致的资产损失,法律诉讼或信用损失。

3.2岗位分工与职责批准

企业要建立资金业务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力,以确保处理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控制和监督。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1)批准拨付资金和执行。 2)资金的保管,记录库存。 3)资金的会计记录和审计监督。企业应配备合格的人员从事资金业务,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从事资金业务的人员和定期岗位轮换。企业主要会计岗位,可以实行强制休假制度实施后,岗位轮换期不超过五年。执行的主要会计岗位,岗位轮换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在企业内部公布的。企业应建立一个资金的审批授权体系和制度,并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来办理资金支付业务[4]。

3.3现金与银行存款的控制

企业应当加强现金库存限额的管理,超过库存限额的现金应当及时存人入开户银行。企业应当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本企业的现金开支范围和现金支付限额。不属于现金开支范围或超过现金开支限额的业务应当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企业现金收入应当及时存入银行,不得坐支现金。企业借出款项必须执行严格的审核批准程序,严禁擅自挪用、借出货币资金。企业取得的货币资金收入必须及时入账,不得账外设账,严禁收款不入账。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实行收支两条线和集中收付制度,加强对货币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企业应当严格按照《支付结算办法》等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开立账户,办理存款、取款和结算。银行账户的开立应当符合企业经营管理实际需要,不得随意开立多个账户,禁止企业内设管理部门自行开立银行账户。企业应当定期检查、清理银行账户的开立及使用情况,发现未经审批擅自开立银行账户或者不按规定及时清理、撤销银行账户等问题,应当及时处理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洪义.完善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浅析[J]. 中国集体经济,2010(08):102-103

[2]宋艳. 从中航油事件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J]. 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3):78-79

第8篇:内控及风险管理范文

企业内部控制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部分非常重要,其是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内部控制是指受企业董事会与管理层人员的影响,为实现经营运行的效果、效率,提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合理保障,进行设计的过程。(1)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是确保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以及相关信息的完整性及真实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及经营效果等,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2)企业内控的基本原则。第一、全面性原则。企业内控贯穿于企业决策、执行以及监督的全过程,覆盖了企业各项业务及事项,实现全过程以及全员性的控制,不存在内控的空白之处。第二、重要性原则。在综合考虑的前提下,注重重要业务事项以及高风险领域,且采取更加严格的控制策略,保证不存在重大的缺陷。第三、制衡性原则。应在治理结构以及机构设置、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互相影响、互相监督的牵连机制,同时还应考虑企业的运营效率。第四、适应性原则。应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以及风险水平等因素相符,且随着企业经营状况、企业文化的变化而进行一定的调整。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内控系统是一个全面、重要、制衡以及适应性强的系统,对企业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二、发电企业财务内控风险管理的问题

1、职责权限划分不清晰。发电企业的财务内控活动贯穿于整个发电企业内部所有的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交易授权、不相容岗位、业务流程以及操作规范、规章制度、独立检查以及控制标准等多方面的内容。而目前大部分企业均存在着权责划分不明以及未构建授权及分配责任的方法。企业的各个部门及人员之间权责分配不够清晰,出现问题互相推脱,使得企业的财务内控无法贯彻到底。某些发电企业缺乏独立复核制度,对某些重要的工作环节未进行独立复核,不能保证经济业务的正确、真实以及完整性,从而极易造成职权滥用以及舞弊贪污等现象的出现。

2、重视审计监督以及忽略服务建设的问题。审计监督是企业财务内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它能够有效地改善发电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升发电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十几年来,发电企业并未真正履行财务内控审计的真正职能。企业内部审计形式主义非常强,独立性较差,企业内部审计忽略了防错防弊的职能,高度强调查错纠弊,各类正式文件均注重监督。这种过分地强调内部审计监督,而轻视服务建设的思维,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个较大的重大误区。

3、内控制度执行力较差。发电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内控制度多采取通用制度,未建立权威性财务内控体系,使得内控制度多流于形式,财务内控制度只是为应付检查而设立。从执行力而言,发电企业的财务内控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未有机结合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若不能有效加强风险管理,强化财务内部控制,将对企业发展、生存造成严重影响。

三、加强发电企业财务内控风险管理的措施

1、完善发电企业财务内控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由于企业财务内控风险管理具有复杂性高以及综合性强等突出特点,发电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财务内控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提升财务内控风险管理的重要地位。具体而言,完善发电企业财务内控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主要包括:(1)发电企业构建起专门负责财务内控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主要职责包括:第一、应该及时地审批企业财务内控风险管理方案,且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强的意见;第二、全面及时地对日常经营管理中的财务内控风险监控结果加以全面地了解,一旦出现偏差或者出现潜在的威胁,那么就应该出台整改纠错方案,将企业损伤降低至最小范围内。(2)为了更好地落实财务内控风险管理工作,发电企业还需要加强对相关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训。从事财务内控风险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高尚的职业道德,需要全面掌握财务会计、企业管理、法律、税收、金融、审计等知识。发电企业应该为其创造良好的培训条件,及时更新知识体系。

2、积极营造财务内控环境。财务内控环境的管理对发电企业财务内控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内控环境确定了管理层的基调,且会对人们的财务内控意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基本原则为:(1)健全的道德观及诚信的文化。组织应该具备明确的价值观,监控各项活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2)有效而独立的董事会。应构建独立且有效的监督机制。独立而有效的监督,可以是来自于企业外部的机构或者个人,也可能来自于企业的拥有者。(3)管理层的运行方式促使良好的控制。管理层应该设定目标,且为各项活动设定一个基调。(4)权限以及责任的分配与财务报表的目标是一致的。权限以及责任的分配是从董事会与财务总监开始的。

3、加强发电企业内部预算管理控制。在预算管理方面,企业应将年初预算目标进行分解,层次落实到部门以及责任人,每月进行对标管理以及预算分析,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且坚持“管理从严、指标从优、费用从紧”等原则,实行“年零基、月滚动、周分析、日监控”的滚动预算管理模式,以合理计划作为龙头,调整资金流为主线,以实现全面的动态化的预算管理。具体而言,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1)组织落实与责任清晰。根据发电企业全面预算动态化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及时成立以总经理为组长的全面预算动态化管理领导小组,且从企业实际出发,汇编印发了发电企业全面预算动态化管理手册,全面对企业生产经营目标责任加以了解,细化各个部门的实施细则,明确了全面预算管理动态化分析、监控考核等闭环控制流程。(2)构建全面的预算管理动态监控机制。发电企业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预算滚动调整机制,强化预算管理的过程控制。根据企业的相关要求,及时编制并报送各类指标报表,经过月度经济分析会进行分析,通过周监控对于预算值差异较大的指标及时预警及纠编,以充分地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

4、构建动态管理、风险评估体系。发电企业要加强财务内部控制,首先需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完善风险评估程序,建立财务状况风评模型,建立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的预警系统,加强外部的风险管理,提升事前风险的防范能力。动态掌握企业会计人员的思想状况,若会计人员发生违纪、违法行为,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化解该类风险。

第9篇:内控及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Abstract: the internal control environment is a enterprise establish and implement the internal control foundation, the human resources policy is to influence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key factors. A good human resources policies,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internal control in the enterprise smooth implementation, and reasonable assurance that enterprise strategic objectives.

Keywords: human resources; Risk management;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人力资源政策及其内容

人力资源是指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而录用的各种人员,包括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内容有: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员工的考核晋升与奖惩;关键岗位的员工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轮岗制度;掌握国家机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等内容。企业应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员工的重要标准,切实加强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的素质。

2.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风险

(1)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可能导致企业发展战略难以实现,这一风险侧重于企业决策层和执行层的高管人员。在现代企业中,决策层和执行层对于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关注这一重要风险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牛鼻子”。也就是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当通过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不断验证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工作效率。如果发现重大风险或对经营不利,应当及时评估决策层和执行层的高管人员是否具备应有的素质和水平。在决策层和执行层高管团队的评估考核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不胜任岗位工作的,应当通过有效的方式及早加以解决,避免企业面临崩溃或走向消亡。当然,也不完全限于高管人员,其他人员缺乏和过剩、结构不合理等,也可能影响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2)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善,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经营效率低下或关键技术、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泄露。这一风险侧重于掌握企业发展命脉核心技术的专业人员,他们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资本”。就实现发展战略而言,核心专业人才的流失,无疑会给企业的正常运作和长远发展带来巨大隐患,同时也会对人力资源造成巨大损失,为留住核心专业人才,企业要有容纳人才共同创造价值的企业文化和环境,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做到以事业、待遇、情感留人与有效的约束限制相结合。对掌握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的员工,要按照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防止企业核心技术、商业机密泄秘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

关键人员轮岗制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关键。企业除了适时的培训和严格的制度外,还要实行定期的岗位轮换,关键岗位轮换制度是保证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有效方法。如果不实行定期轮岗制度或管控不严,企业将会出现舞弊行为,企业财产遭受损失,甚至经营亏损。

(3)人力资源退出机制不当,可能导致法律诉讼或企业声誉受损。这一风险侧重于企业辞退员工,解除员工劳动合同等而引发的劳动纠纷。为了避免和减少此类风险,企业应根据发展战略,在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良好的人力资源退出机制,采取渐进措施执行退出计划。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企业中因人设岗现象的存在,造成组织结构臃肿,那么辞退不具备胜任能力以及闲置冗余岗位的员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精简结构,保证企业信息的顺利流通,使内部控制执行渠道得以改善,同时要充分体现人性化和柔性化。

3.人力资源引进与开发环节的控制措施

企业招聘是保证员工素质的第一环节。招聘员工可以通过资格审查、初选、面试、测试以及甄选等方式评估应聘人员的技术情况和掌握的技能,以及调整其过去有无不试行和渎职情况的发生。企业根据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情况需要,制定年度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完善人力资源引进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按照计划、制度和程序组织人力资源引进工作,企业选拔高级管理人员和聘用中层及以下员工,应当切实做到因事设岗,以岗选人,避免因人设事或设岗,确保选聘人员能够胜任岗位职责要求。企业选聘人员应当实行岗位回避制度,企业选聘人员后,应依法签定劳动合同,建立劳动用工关系。

企业应建立选聘人员试用期和岗前培训制度,对试用人员进行严格考察,促进选聘员工全面了解岗位职责,掌握岗位基本技能,适应工作要求。试用期满考试合格后,方可正式上岗;试用期满考试不合格者,应当及时解除劳动关系。同时应当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建立员工培训长效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关心员工职业发展的文化氛围,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员工的知识、技能持续更新,不断提升员工的服务效能。

4.人力资源使用与退出环节的控制措施

(1)人力资源使用

企业应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的激励约束机制,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进行严格考核与评价,以此作为确定员工薪酬,职级调整和解除劳动合同等的重要依据。为了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要创新激励保障机制,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要建立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分配激励制度;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多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打破“大锅饭”体制。

人力资源的绩效考评结果应当着重运用于改进工作绩效、薪酬及奖金的分配、职务调整、培训与再教育、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作为员工退出的重要依据等多方面。 绩效考核应与薪酬相挂钩,要切实做到薪酬安排与员工贡献相协调,既体现效率、福利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吸引所需员工,降低员工的流动率,同时激励员工提高员工士气及对企业的认可与忠诚度。

在人才的使用过程中,还要注意策略,通过对人压担子,给路子,搭梯子,促进人才的快速成长,真正做到量才适用,人事相宜,既使人才感到轻微的压力,又不至于感到压力过大,工作职位稍有挑战性,有助于激励人才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善于克服人力资源管理的“疲劳效应”。在人才发展最好时,要适时地调整岗位的职位,使之始终处于亢奋和临战状态。因此,企业应当制定各级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员工定期轮岗制度,明确轮岗范围、轮岗周期、轮岗方式等,形成相关岗位员工的有序持续流动,全面提升员工素质。

(2)人力资源退出

建立人力资源退出机制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人力资源只进不出,人力资源就会造成滞胀,严重影响企业有效运行。实施人力资源退出,可以保证企业人力资源团队的精干、高效和富有活力。通过自愿离职、再次创业、待命停职、提前退休、离岗转岗等途径,可以实现不适合于企业战略或流程的员工直接或间接地退出,让更优秀的人员充实相应的岗位,真正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战略目标。

企业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健全员工退出机制,明确退出的条件和程序,确保员工退出机制得到有效实施。企业对考核不能胜任岗位的员工,应当及时暂停其工作,安排再培训,或调工作岗位,安排转岗培训;仍不能满足岗位职责要求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解除劳动合同。

企业应当与退出员工依法约定保守关键技术、商业秘密、国家机密和竞业限制的期限,确保知识产权、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的安全。企业在关键岗位离职前,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工作交接离任审计。同时,应定期对年度人力资源计划招待情况评估,总结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分析存在的主要缺陷和不足,完善人力资源政策,促进企业整体团队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