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控合同管理制度范文

内控合同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内控合同管理制度

第1篇:内控合同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 合同管理 调研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054-02

内部控制以责任、牵制、程序、手续等各项制度为控制依据,建立健全合理的组织机构,明确部门和个人的职权范围及其责任界限,规定授权处理程序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部流程和方法。当今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仅只是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查错纠弊行为和防范风险的手段,它已经上升为受到政府监管和社会大众关注的强化法人治理的重大举措。财政部了多项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和行业操作指南,标志着强化内部控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中型国企、上市公司等企业适用的管理制度与手段,它同样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各行业经营活动加强管理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石和重要途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内控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正式施行,该规范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一个内容全面、框架清晰、路径明确的指引,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依法治国,制定了一系列针对以权利制衡权力、预防、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方面具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

一、内部控制调查与结论

A单位为一事业单位,其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保障,财政补助拨款不足部分由单位经营创收弥补。下属事业单位6个,投资兴办国有企业2个。为掌握《内控规范》施行之后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2015年10月,我们对A单位所属8个单位展开了全面的内部控制调研。我们在制定调研提纲的基础上,主要运用了调查问卷、实地查验、个别访谈、抽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A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和执行情况进行了调研,并选取了合同管理的控制情况进行了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一)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调查情况

调查表法,就是评价人员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考虑理想的控制模式,将需要调查的全部内容制成固定式样的表格,由被评价单位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回答,以此来了解测试内部控制的一种方法。我们设计了包括工程项目、对外投资、合同管理和内控方法运用等12项内容,对每个控制点只需回答“是”、“否”或“不适用”,问卷发放给8个单位的职工回答,我们按照各单位职工总数的20%比例发放,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与被调查者和收到多少反正相关,容易发现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A单位在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会议分类管理、车辆单车核算、信息内部公开等方面。如在各种内部控制方法中运用比例最低的是信息内部公开制度,问卷调查其中一部分的内容见表1。

(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调研

我们依据内部控制五要素框架和《内控规范》,结合A单位实际情况设计了内部控制调查的14个项目和110个内容。调查表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按照事业单位的属性进行设计,划分为良、中、差、无和不适用5个级别,依次从控制机制、风险管理、流程控制、货币资金控制、实物资产控制、对外投资控制、预算管理控制、采购环节控制、合同控制、流程手续档案控制、工程项目控制、绩效考评、信息沟通和内部审计14方面进行考核,由各单位负责人根据标准分值进行自我赋值得分,权重系数是根据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确定。设计合理的标准调查表,容易发现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保证调查效果。就内部控制框架而言,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没有根本区别。但在内部控制体系的目标与内容方面两者会有所不同,企业在预算管理控制和采购环节控制方面会有部分不适用的内容,但不影响总体评价。

(三)调查结论

经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8个单位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得分:

调查总体认为A单位普遍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要求,其内控制度遵循了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和适应性的原则。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两方面:

1.内部控制调查显示各单位内部控制整体水平不均衡,部分单位尚未将《内控规范》的要求落实到本单位的制度建设中。一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一些内部控制虚设,管理权限失控,职责不清,内部控制存在着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根据COSO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相关要素。其中,控制环境是其他因素构建的基础,控制环境一般包括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和组织文化等。A单位应从岗位设计和职责权力分配入手,让控制环境在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2.从内控方法运用来看,突出问题是信息内部公开方面较差。由于内部信息的不透明,为管理者的提供了空间,国有资源的运作就会出现随意性和隐蔽性的状态。信息不公开,就没有竞争与监督的压力,各类导致内部控制失衡的现象就会发生。A单位要以此内控调研为契机,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的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二、合同管理内控制度的调研

合同管理为内部控制的关键岗位之一,在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调查的同时,我们选取8个单位的合同起草、审查、签订、执行、备案及监督管理方面进行实地查验。经济合同,作为平等主体之间订立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不论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在合同管理环节及其风险管控方面也具有一致性。2014年以来,8个单位对外签订了100万元以上重大经济合同61份,合同金额10575.15万元,其中以企业对外签订的合同居多。A单位签订的合同类型主要有四类,包括技术咨询和服务合同、租赁合同、购销合同和建设工程合同。

(一)经济合同管理情况

A单位经济合同管理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位制定了经济合同管理办法和技术服务项目管理办法,对合同起草、审查、签订、执行、备案、监督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有专门机构对合同进行了归口管理,负责合同专用章的管理、合同文本档案的存档和编号及合同履行的监督。某设计院的合同监管部门为综合经营室,其合同签订的流程如下:

第二种模式是合同由各单位、各部门自行管理。对外签订合同实行授权委托制,经济合同签订由部门参与洽谈、起草,各部门管理存放合同档案,进行合同登记、统计、归档等日常工作。

(二)合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1.个别合同不能得到有效履行,款项无法如期收回。一些技术服务合同,由于分部实施,项目验收要待各期项目全部完成后才能进行,不能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完成。还有一些项目因主体工程变更,导致技术服务顺延。另外,由于个别业主经济出现异常,已验收项目的尾留款不能如期入账。

2.部分合同条款不全面、缺少委托手续。根据《合同法》《民法通则》的规定,不仅可以是法定代表人可以签订,而且委托人也可以签订,但是其必须有委托授权书,书中明确委托事项的范围时间等问题。调研中发现个别合同基本要素不全,合同主体资格未达要求,条款不完整或约定的意思不明确、不具体。如违约者承担违约责任等条款等于没有约定,签订合同时未充分考虑到自身的风险。另外,个别企业对外出借资质,看似合同总额大,但单位实际收益小。这些因素都容易产生法律风险。

3.部分单位没有对合同实施归口管理,对经济合同的签订流程没有进行制度上的规定和约束,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显然A单位的第二种合同管理模式不符合内控规范的要求。一些签订的合同由相关部门自行保管,没有统一登记编号,对近年签订的合同统计不清,在纠纷发生后寻找合同原本大费周章。

三、内部控制视角下合同管理策略

当前经济环境实际上是一种契约经济,单位对外发生经济行为,除即时结清方式外,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合同是对外交易的主要手段,我们有必要从内部控制视角约束合同管理,预防潜在风险。为增强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我们针对A单位在合同管理方面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首先,增强内部控制意识,提升内控执行力。内控范强调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首先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提高内控意识,明确岗位职责,自上而下,各个职能部门都要将内控意识融入日常工作之中,树立内控制度的权威性。依照《内控规范》检查内控制度设计的薄弱环节,确保不相容的岗位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内部控制重点从单位层面、业务层面出发,明确领导机构责任职能,清晰组织机构划分,规范执行机构业务流程,加强管控监督意识。使制度本身能够突出重点,弥补不足,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以制度保障执行,提高组织运行的理性化程序。强化风险控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对合同风险管控的重点包括合同文本的合法性、经济性和严密性,关注合同的主体、内容和形式是否合法,对方当事人是否具有履约能力,合同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条款是否明确等。对技术服务项目中合同款项无法如期收回问题,建议以项目负责人为主,加大合同资金的追偿力度,解决部分合同不能如期履行的问题。

其次,基于内部控制运行机制,对合同实施归口管理,建立内部核算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系统实质上是一个信息系统,是一个对信息进行收集、核对、整合、传递的过程,并且通过反馈机制进行沟通与改进。按照《内控规范》的要求,设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拟定合同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参与重大客户的资信调查,对各类合同进行法务审查,统一管理合同专用印章和合同档案。建立资金收缴台账和合同履行情况登记表,实现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并由单位审计部门定期对自己的收缴情况实行跟踪检查与监督。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强化关键环节的控制,如对签约主体资格、合同协议履行、变更或解除进行有效监控。把握重点合同,对一些标的较大、风险较大的合同实行会审制度。

第三,提高内部信息的透明度,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工程技术人员对外承揽项目的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共享的平台,对于单位承揽的技术服务项目,应该信息公开、财务公开,运用民主决策程序,采取技术人员内部竞标的方式选择项目负责人和项目参加人,增加技术服务项目的透明度,做到机会公平、规则公开、结果公正。与此同时,单位负责人要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对外承揽项目的积极性,规范外揽项目收入分配秩序。控制出借资质行为,预防风险,提高单位收益率。项目负责人不但关注合同中的自身利益,更要提高技术服务质量,保质保量完成项目任务书,树立良好的契约意识。

参考文献:

[1] 彭俊.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财会学习,2016(1)

[2] 谢海娟,何和阳,刘晓臻.基于五大目标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指标研究[J].财会通讯,2016(3)

(作者单位: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陕西西安 710021)

第2篇:内控合同管理制度范文

现将《水务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水务局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方案

根据财政局《关于转发<四川省财政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的通知》要求,为做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加强内部权力制约,有效防控廉政风险和行政风险,切实将贯彻实施工作落到实处,现就全面推进我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组织领导

局成立由局长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各科室、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各科室)负责人为委员的内部控制委员会(以下简称内控委),负责研究制定局内部控制政策,审定重大风险和重要业务流程的管理制度,部署内部控制的重大事项和管理措施,指导和督促各科室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程序和管理措施。内控委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内部控制工作情况,审议风险事件定级和责任追究建议,提出加强和改进的措施。内控委下设办公室,负责内控委日常工作。

二、工作内容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明确规定:内部控制是单位对经济活动的控制,是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一)控制目标

1.经济活动合法合规。采取必要的措施合理保证预算收支等各类经济活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2.各项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加强资产管理,做到资产实物与财务情况相吻合,合理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3.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可靠。合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客观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4.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做好预算管理,为完成各项财政任务提供资金保障,合理分配各项资金,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作为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局内部逐步完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分立的机制,发挥制度和流程的控制作用,有效预防腐败。

(二)实施范围

内部控制规范实施的范围包括:局机关各科(室)、事业单位。

要充分利用已经开展的科学化、精细化梳理工作和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等已有成果,结合本次内控工作的具体要求,追踪资金的具体流向,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三)实施原则

制定实施内部控制的各项目标时,应当做到:

1.对单位预算收支的全过程进行控制,资金走到哪里,内控跟踪到哪里。

2.突出重点,监控一般,对关键控制点和关键岗位要特别加以防范。

3.要相互牵制和制衡,各项收支业务的决策、执行、监督三个环节要相互分离,各环节的不相容岗位和人员要相互分离。

4.各项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要行得通、做得到、管得住、用得好、可持续。

(四)工作任务

1.梳理并完善经济业务流程。全面梳理并完善预算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六大经济业务流程,同时明确各项经济业务流程中涉及到的科室、岗位、职责、权限等,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2.调整和明确职能分工。明确各项经济业务的归口管理科室、涉及科室、涉及岗位及岗位职责,解决跨科室协调问题。对科室间和科室内职责分工不合理处进行调整。

3.建立关键岗位责任制。对各项经济业务涉及的岗位,尤其是关键性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权限、人员要求以及奖惩办法等。建立健全关键岗位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制度。

4.明确经济业务的权限分配。针对不同的业务支出,设置不同权限的分级授权审批,控制风险避免审批权限高度集中。

5.建立内控评价与监督制度。建立内部监督、风险评估和内控评价制度,确保我单位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实施、发挥作用并适时更新。

三、工作目标

实施内部控制,要通过机构设置、职能分工、岗位责任制、归口管理、三权分离等,将各项经济事项根据管理职能固化到具体的业务流程中,并对应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上。

1.预算业务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内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科室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等。

2.收支业务管理。建立健全收入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收支内部管理制度等。

3.政府采购业务管理。建立健全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政府采购活动管理、验收管理等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

4.资产管理。建立健全货币资金、实物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管理和资金的核查;对资产实施归口管理,建立资产台账,加强资产的实物管理等。

5.合同管理。建设健全合同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财务部门与合同归口管理科室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建立合同履行监督审查制度等。

四、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7年4月1日-4月30日)

对局内控委委员进行调整,强化内控工作的推进力度;制定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深入做好宣传、发动、培训和组织工作。

(二)制度建设阶段(2017年5月1日-9月30日)

按照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强化流程控制、依法合规运行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图。

(三)落实实施阶段(2017年10月1日-10月31日)

将内控理念、控制活动和控制措施固化在相关信息系统;组织开展内控日常检查,切实推动内控机制落实。

(四)完善总结阶段(2017年11月1日-12月31日)

指导和推动单位内部的内控体系建设,总结提升我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经验和取得的成效,在有效执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科室负责人是本科室内控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将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来抓,精心筹划,周密安排,确保内控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

(二)认真抓好落实。各科室要认真查找内控风险并进行评估定级,通过界定各环节岗位职责,完善工作流程,制定完整的内部控制操作规程,并切实抓好落实。

(三)强化责任担当。各科室负责人要牢固树立内控理念,积极引导干部职工将内控意识贯穿于日常工作中,由“要我内控”变为“我要内控”,在科室内部营造良好的内控氛围。

第3篇:内控合同管理制度范文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管理方式,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于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增强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建筑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实践可以发现,当前不少企业管理者在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缺陷和不足,这些问题制约着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益,不利于企业科学化管理水平的提升,正是基于此,建筑企业管理者应当将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依靠内部控制的实施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企业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建筑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建筑企业项目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执行力有待提升。一部分建筑企业项目管理者不重视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建立了相关机构但不能够有效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从管理实践来看,建筑企业一般都制定了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导致内部控制制度难以落实,难以发挥约束作用。同时,内部控制制度不全面,内容上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此同时,建筑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也不到位,事前监督、始终核实以及事后的审计监督也只是流于形式,执行力上需要进一步提升。

其次,内部控制组织设计上科学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建筑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应当按照有效性、合法性、及时性、全面性以及实用性等特点要求,确保内部控制组织设计的科学合理。组织分工的科学有效可以保障经济业务按照既定的目标来实施,也有利于保护资产、提高管理效率,属于内部控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于建筑企业来讲,集团化、集约化是其发展趋势,无论是子公司还是母公司,或者是具体的项目施工单位都应当结合自身实际以及行业特点设计合理的内部控制组织机构。

再次,建筑企业抗风险能力较低,风险的评估控制能力有待提升。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所面临的生产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所受到的风险因素也越来越多,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正是基于此,风险控制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经常性以及基础性的环节,应当进行专门的人员及以岗位设置,做好风险规避以及风险控制工作。不过在管理实践中,建筑企业的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管控能力普遍需要进行提升和发展。

最后,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不全面,项目风险较多。对于建筑企业来讲,项目一般较多,同时项目的施工时间也会比较长,假如管理控制不到位很容易导致项目管理出现失误,引发损失,增加项目风险。同时在市场招投标中部分建筑企业存在恶性竞争现象,内部控制不到位也很可能会导致项目出现亏损风险。

三、建筑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建议措施

首先,进一步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事前、事后监督以及内部审计。逐步建立和完善预防为主的管理控制体系,逐渐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同时积极采取主动措施,减少管理误差,对于管理偏差分析研究具体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管控。对于建筑企业来讲,其工程项目施工是一个动态的长期过程,应事先确定控制方案加以管控。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的控制作用,将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独立经济监督活动来落实,确保其能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以便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将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评价以及监督活动,依靠对经营活动以及内部控制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等进行审查推动企业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内部审计能够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促进会计制度的贯彻落实,保障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除此之外,内部审计还能够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薄弱环节,帮助管理者查找原因,找出对策,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其次,制定科学有效的施工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在这一方面,建筑企业管理者应当重点制定和完善项目进度控制制度、项目质量控制制度、项目安全控制制度以及项目成本控制制度等。管理者应当结合项目的施工要求来制定整体的项目进度计划,同时对进度计划实施监控,抓紧落实每个环节的施工进度,切实保障项目的整体进度。同时,项目的施工质量也是施工企业管理者应当进行持续关注的重要内容,应当依靠内部控制的强化,制定出尽可能详实的项目质量控制要求和标准,切实保障项目的施工质量。在处理项目质量成本的过程中关注质量损失、预防费用以及检验费用等几个相互关联的关联关系,确保施工质量达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施工成本。安全跟质量同属于建筑企业的生命线,建筑企业在施工中需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要求结合自身生产实际制定安全控制制度,确保施工的安全,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在保障项目质量的基础上还需要制定项目成本控制制度,建立完善内部成本控制制度,严格控制原材料成本,降低项目成本,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

再次,强化建筑企业工程造价的科学管理。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需要有科学合理的工程造价。有些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仅仅注意施工技术,忽视工程施工的经济费用致使工程的经济效益下降,或者为降低工程造价而不能够保障工程质量。风险控制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经常性以及基础性的环节,应当进行专门的人员及以岗位设置,做好风险规避以及风险控制工作。在实际的工程造价管理中,工程经济管理人员应当积极参与到工程施工之中,动态比较分析工程造价,及时掌握造价信息,实现工程造价的有效管控。

最后,加大建筑企业重大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并推进信息化建设,降低市场风险。在投标时需要强化对于招标企业的信誉考核,避免不规范行为。同时加强对供应商的考核,将供应商的资料信息进行完善并进行科学选择,减少盲目性,减少存储挤压、原料短缺以及物价变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依靠信息化建设,提升内部控制的管理效率和效果,依靠机构整合完善集约化管理机制,实施财务资金的集中化管理,对投入和产出进行有效管理,依靠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对费用成本进行管控,缩短中间链条,确保整体优势的发挥。

内部控制是建筑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企业提升自身科学化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实力的必要手段和关键途径,企业管理者应当进一步重视内部控制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自身生产实际和行业特点制定完善符合自身管理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加以落实。建筑企业管理者应当将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依靠内部控制的实施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企业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作者单位为临沂市建设安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处)

参考文献

[1] 胡以亮.构建以内部审计为核心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第4篇:内控合同管理制度范文

一、开工前跟踪审计

工程开工前,内审机构可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进行审查与评价,对工程项目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施工设计、招投标及合同签署等内容进行审核,重点评价工程项目工作的内部流程设计、职责分工、内部控制是否完整、有效等。

(一)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基建规章制度越是健全完善,工作流程越是完整有效、岗位职责越是明确合理,工程质量控制、造价控制、进度控制越是有保障。内审机构首先要审查基建内控制度的健全完整性,以及审查工作流程的完整性有效性。健全有效的基建制度为基建各部门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管理作用提供保障。

(二)建设程序审计

建设程序是国家对建设项目的重要管理控制流程制度,是国家对建设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领域的制度,保证建设行为的合法性,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为按期、保质完成项目做好基础保障工作。建设程序的合规合法也是国家审计及社会审计重要内容,内部审计是以服务工程为目的,也应该关注建设程序。建设程序审计重点包括以下内容: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概算批复、建设用地批准、建设规划及施工许可、环保及消防批准、项目设计及设计图审核等文件是否齐全。

(三)对工程建设资金的审计

资金安全也是跟踪审计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重点审查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建立,资金使用、拨付的审批和监督机制是否完善,建设资金是否落实到位、是否合理、是否专户存储,是否能满足项目建设当年应完成工作量的需要。

(四)招投标审计

基建项目招投标管理情况是政府各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也是确定工程造价是否合理的依据之一。为顺利通过最终工程造价决算审核,内审机构开展招投标审计可重点督促完善招投标管理体系、业务流程及管理流程等方面。

内审机构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审核招标方式是否合规,招标程序包括资格预审、招标方式、开标、评标等过程是否合法、合规;评标结果是否按项目隶属关系报各主管部门备案;是否在规定的期限内签订书面合同,合同中内容是否与投标书承诺内容一致,检查投标保证金的财务处理是否合规;招标机构是否具有相应资质;标底编制单位是否具有相应资质;检查投标保证金的财务处理是否合规等。

(五)合同审计

有效的合同管理可减少和消除企业管理和经营风险,内审机构可重点关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终止过程及合同管理是否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流程。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制度与流程的审查:合同的主要条款是否与招标文件、中标条件相符;合同的执行及变更情况;合同管理情况的审计主要审计管理制度、管理台账、管理机构是否完善。

二、施工过程中跟踪审计

为实现对工程质量、工程造价、工程进度管理的有效监督与控制,内审机构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工程造价进行审核能起到控制与促进工程管理的作用。

(一)造价控制审计

工程造价主要由合同、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等决定,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审计的工作重点是审查合同执行情况及工程中间量变更的管理及控制流程是否有效。内审机构主要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进度款拨付、材料价款及其现场变更签证等内容进行监督控制。

1.工程进度款拨付的审查。在跟踪审计过程中,首先审查工程进度款拨付的工作流程是否有效,是否能达到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建设单位逐级制衡、控制造价的目标。

2.材料价款审查。材料价格确定要根据合 同条款进行区分。材料若为建设方自行购买,则要对材料购买各环节内部控制的严密性进行审查。如果合同为统包价,材料价格跟踪审计主要以材料选择是否与合同承诺一致予以确定。

3.变更签证的确定。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内审机构要审查是否有明确的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流程。其次,审查根据变更的提出方是否有相应的控制流程,同时,审查控制流程中工程现场监督和工程量的核实工作有控制环节及控制措施。变更签证单的内容决定了签证流程的不同,只有发挥监理、造价咨询机构监督、鉴证职能才能从源头上控制工程造价。

(二)工程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审计

工程质量审计是跟踪审计最重要的环节,是“免疫系统”功能最好的诠释。首先审查工程质量管理是否完善,参建方有否有控制质量的有效措施,管理流程是否健全有效。内审部门主要审查工程管理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环节内控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审核质量控制措施、进度控制措施是否真实有效,重点审查和评价设备材料验收是否合格、中间环节验收、隐蔽工程验收的质量控制措施落实是否有效。

三、工程竣工后跟踪审计

工程竣工验收后,此阶段内审机构要严把审核质量控制关,重点关注工程造价咨询公司是否有效履行职责。审计首先要查看工程结算流程是否合理有效,就争议费用是否存在有效的沟通机制,其次要对施工方提请竣工结算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进行审查。

第5篇:内控合同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事业单位

一、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从2014年1月施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开始,通过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也普遍存在内控体系建设缓慢、内控制度建设不健全、内控体系组成不科学等问题导致内控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在发现问题与改进过程中应逐步建立风险监控、自我评价和风险预警系统,借助信息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发现风险并及时化解。

(一)内控体系组成不够全面,内控流程有待完善

内部控制是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双重控制,不能有所偏颇。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内控意识有待提升,部分单位有制度未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相关制度建设存在瑕疵,操作性差。内控流程不是空泛的表面工作,它应与业务流程保持协调,例如全面预算管理应落实到业务科室,财务工作应加强事前评估与事中监督等。

应建立卓有成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与可监督、可管控的内控流程。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对本单位内控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必须高度重视内控工作,全面理清内部职能、明确工作环节,加强不相容岗位分离与审批授权控制、加强预算控制及财务监管、分析总结内控风险点,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制定风险预案及对应策略,才能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内控架构设置不够科学,内控有效性有待加强

事业单位内控架构应当依据内部控制规范,明确职责分工。有单位未成立内控建设领导小组,无重点监控与风险评估机制,未设立整改固化与信息公开机制;有单位忽视不相容岗位设置,出现合同订立与审核不分、采购与审批职责不分等问题。事业单位特e是涉及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若没有合理实行权责配置方案,没有科学细化权力运行流程,就会丧失对风险节点控制,形成风险隐患。

提高内控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国家财产安全稳定。应明确分配职责、合理配置人员。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组织架构、业务性质,确定内控重点和目标,确认相关部门管理职能,严格执行分事、分权、分岗,责任到位、责权对等,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

(三)内控信息公开机制不够健全,自评机制有待落实

在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中,信息公开机制是重中之重。目前常见问题的:单位原有档案信息和部门电子数据没有充分利用,未建立内控信息化平台,内控信息未定期对外公开。事业单位须充分考虑内控信息化平台的设计和运行问题,应当依据内控规范,遵循重要性、全面性原则通过整理数据资料,保证内控信息完整,保证内控信息公开机制的有序实施。

在内控信息公开基础上,积极开展内控自我评价也是应重视和改进的内容。包括内控建设实施与制度完善情况、不相容岗位与职责分离情况、内控管理信息系统覆盖情况、各业务层面管理控制情况,并基于以上评价结果形成自评报告作为部门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也成为今后内控体系与实施工作改进方向,达成内控目标。

(四)内控监督检查不够常态化,考评整改有待提升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定期、定点、定岗的监督检查很关键。虽然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健全,但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部分单位负责人内控制度建设“第一责任人”意识还比较薄弱,缺乏内控知识学习。内控监督检查需要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形成常态化,要在整个业务流程中时时监督检查,不能掉以轻心。

在开展业务活动时需严格按照内控程序、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执行,内控专职监查人员,借助内控信息平台发现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不断改进完善,将风险系数控制在最低值。同时将单位和个人内控制度实施情况和检查结果与干部任命、绩效评定、年终考核相结合,加强监督与奖惩制度,及时解决问题。对内控过程中相关失职、失察部门和责任人违规行为进行追责问责,才能使考评整改成为内控制度趋于完善的推动力。

二、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目标与建设重点

(一)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目标

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目标是健全内控制度、完善内控措施、提高内控执行力、确保内控有效性,最终建成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国有资产安全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监督反腐有效长效、公共服务有序推进。

内控体系建设还须严格遵守内控五大基本原则:1.全面性原则: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监控;2.重要性原则:重点岗位、重要项目、重大环节;3.制衡性原则:职责分工、相互制约、有效监督;4.适应性原则:紧跟法规、调整提高、修订完善;5.成本效益原则:控制成本、扩大效益、适当平衡。

(二)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重点

制度完备不等于管理到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才是二者通达的必经途径。事业单位内控建设重点应在以下四个环节,战略制定、机构人员、内控实施、检查评估。

1.强化内控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控战略目标。加强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领导责任主体意识,强化政治意识,确保制度健全、执行有力、监督到位,培养良好的内控意识,打造适宜的内控环境。科学合理的内控战略目标必须与事业单位主旨相一致,旨在规范事业单位业务活动,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约束和监督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效能,实现管理服务目标。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内控人员综合素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关键因素在人,内控从业人员应严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勤奋善思、知识丰富、知法守法、公正客观,应在专业性、政策性、法制性三方面加强培训,加强内控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促进个人业务素质与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应科学完善内控人员考评办法,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奖罚政策,激发内控人员积极性、责任感,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和谐统一。

3.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保障内控体系实施畅通。内控制度不能用一般性管理制度来代替,应当围绕收支业务、全面预算、财务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活动寻找内控重点,保障组织权力规范有序。科学制定内控制度,确认内控管理职能和部门关系,合理进行责权分配,保证单位内控体系科学高效运行。

4.建立内控信息系统,加强检查整改效果。事业单位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内控信息系统,减少人为差错。将内控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等原则融入系统中,通过分析发挥内控系统的反馈作用。信息系统的建立也将为内控监督与整改创造条件,通过基础指标数据比较,使得风险预警、阶段评价和节点整改成为可能,借助信息系统可健全内控监督制约机制,可对内控实施质量及检查整改效果进行动态评估。

三、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制度配套与实施步骤

(一)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制度配套

1.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制度配套在单位层面上应包含内控组织机构设置制度、审批决策制度、关键岗位设立及轮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内控信息管理制度。具体如组织层级、汇报对象、工作岗位设定、工作人员要求、规则与原则标准、信息公开等。尤其是具体执行机构必须明确,内控工作范围必须明确,内部审计与监察部门必须明确。

2.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制度配套在业务层面上主要分以下几部分:一是预算业务方面应包括预算编制及执行制度、预算岗位责任制度、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决算管理制度等;二是收支业务方面应包括收入管理制度、经费支出管理制度、业务岗位责任制度、收入支出风险管理制度、收入支出备查表、收入支出业务流程表、公用经费管理办法等;三是政府采购业务方面应包括采购管理岗位责任制度、采购申请授权审批制度、采购招投标管理制度、采购业务管理制度、采购风险管理制度、供应商管理责任制度、供应商风险管理表等;四是国有资产管理业务方面应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国有资产管理流程、国有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制度等;五是合同管理业务方面应包括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合同风险管理制度、合同违约纠纷处理管理制度等;六是建设项目管理业务方面应包括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建设项目管理风险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管理流程等;

3.内控体系的评价与监督方面应包括内部评价与监督制度、内部评价与监督流程等。

(二)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实施步骤

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必须加强宣传培训,强调其重要性。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主持制定工作方案并承担领导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及人员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沟通反馈,统筹部署。

1.明确组织保障与机构设置:成立内控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办公室,明确职责分工,编制计划,确定流程,开展内控专项知识培训,组织项目启动。可请专业咨询公司或机构指导协助,以保证体系的专业化、系统化和合理化。

2.开展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通过设置问卷调查,结合内部调研,分析统计并对单位层面风险进行风险评估,编制风险数据表,识别重大风险。

3.梳理内控流程与监控重点:对单位关键业务流程进行细化梳理,了解管理现状,发现薄弱环节,建立内控流程图,标识监控重点。内控流程须明确围绕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等建立,以保证内控流程的全面与规范。

4.内部控制评价与整改完善:按照监管要求及管理实践,对内控建设实施与制度完善情况、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情况、内控管理信息系统覆盖情况、预算收支采购等业务层面管理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可进行内控抽样测试,查找执行缺陷,编制内控缺陷汇总表,按照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提出分类整改意见,直至整改优化。

5.建立信息系统与内控报告:事业单位要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做为内控制度落实平台,定期编制内控实施情况汇总表,汇总各阶段、各环节实施情况,定期编报单位内控管理反馈表,每年末应根据全年内控评价及内控缺陷整改情况,编制单位内控自我评价报告,由单位内控领导小组审核报上级领导审批,同时按规定及时公开披露。

四、结语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规划单位层面包含组织机构、决策部门、关键岗位、会计系统、信息系统,业务层面包含预算、收支、合同、采购、资产、建设管理等,可设置重点领域进行专项风险防控。通过全面调研、梳理业务流程、识别系统风险、选择风险对策、确定整改方案等措施修订完善管理制度,应充分贴合单位实际,具可操作性、可评价性。

建立框架。搭建适合本单位的内控体系框架,通过梳理财务内控管理体系,转向预算、采购、资产、信息系统等各业务环节,再延伸到人力资源管理、单位组织架构、单位文化等单位层面。

发现风险。事业单位业务性质千差万别,管控风险,投资风险,资金风险、资产风险等风险点各不相同。识别关键点、控制风险点,及时纳入信息系统动态管控,及时评估整改,保证内控体系有效长效。

制定制度。风险逼人,制度先行。内控体系最直观的成果就是各项内控制度。制度是否科学,表现在单位风险的整体把控、单位发展的良性推动、单位内部的和谐互动、单位文化的全面优化中。

评价完善。内控体系的规范长效运行,依靠监督改进和持续完善机制来保障,借助信息系统定期评价、持续修正,才能让内控体系良好运转。内控风险评价能帮助发现风险、评估风险,及时控制、整改、优化,解决风险。

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按照内控标准和规范发挥作用,体现其系统性和科学性。整体策划、找准目标、分段实施,真正使内控体系成为强化事业单位管理、提升内部治理水平的推手,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效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晓凌.关于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8).

[2]潘维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建设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1).

第6篇:内控合同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医院管理;应用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及医疗行业的特殊性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方法,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二)我国医疗收支的复杂性

目前,我国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医疗、药品收入。在现有的体系下,医院应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对医疗服务的项目进行监测,因为影响医院收入的因素较多,使得医院无法对各项与收入不能匹配的费用进行准确、合理的分摊,最终导致医院无法进行有效的成本核算。

(三)医院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现代医院在运行中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其贯穿于医院运行的各个环节中。例如,医生给病人诊断、护士执行医嘱,以及财务信息的录入、提取等。信息系统的运行关系着医院的方方面面,提高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能够为内部控制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医院内部控制管理的基本性原则

(一)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应当涵盖医院内部各种业务及相关岗位,并应当针对关键岗位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医院内部控制管理涉及内容较多,既要注重医院短期目标,又要和医院长期发展规划相符合,最后还要和医院其他管理相协调。

(二)合规合法性与客观性相结合原则

合规合法性原则主要是指医院必须以国家已经颁布的法律法规为主,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坚持客观性原则,根据医院自身情况,制定出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同时也是医院建立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重点。

(三)社会性与公益性原则

在制定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时候,要全面考虑社会公益性,遵循以病人为中心,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原则。

(四)权责明确与相互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必须在机构设置、业务流程等方面上形成一种相互监督和制约的机制,同时还要兼顾运营效率。只有合理设置了组织机构、岗位,才能合理划分其权限、职责,并做到权责明确。总而言之,该原则要求医院保持机构和内部控制监督人员的独立性,使其相互制约而达到平衡。

三、医院内部控制管理中所存

在的问题医院内部控制管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中: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及控制程序。本文就此进行论述,以进一步规范对医院的管理,推动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一)控制环境问题

当前大部分医院领导对内部控制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意识薄弱,使得医院内部的控制工作无法得到落实。同时,由于医院内部组织结构不合理造成了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力度不强,直接影响到了医院的整体管理效率。

(二)会计系统问题

目前很多医院在会计信息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无法准确反映医院的真实情况,严重阻碍了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实施,直接导致会计信息处理效果下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控制程序中的问题

在内部控制程序中,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没有责任承担的审批、审核,容易流于形式,导致内部控制依赖于经办人的自我控制。在很多医院中,内部控制的条件不完善,缺少健全的监督机制,使得医院资金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如在采购医疗设备上没有提前预算成本,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同时因为监督力度不足,致使设备采购存在很大的问题,最后出现资金流失现象。

(四)信息沟通方面的因素

医院及时、准确地收集内部控制的材料,确保信息在医院内部和外部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以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但是在很多医院缺少有效监督,大多数医院的内部控制都只存在于形式上,没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五)部门之间缺乏牵制与沟通

内控的作用不仅强调监督与约束,同时也强调了协调效应的发挥。在医院部门多、人员分布广、管理复杂、责任重大的情况下,协作与监督的有机结合应该是内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各个部门之间由于利益和责任的关系缺乏沟通与交流,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大大降低了内部控制的效用。

四、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医院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要从三个环节考虑。第一,医院领导加强重视,提高自身认识,进一步规范医院管理工作,准确落实内控制度。第二,合理设置组织结构,确保其独立性,提升审计部门的权威性。

(二)完善会计系统管理制度

完善医院内部会计每个环节的管理制度,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同时,还需要建立起监督管理机制,定期进行关键岗位的轮换,以防止问题的出现,同时起到有效监督的作用。

(三)完善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

在医院的内部管理制度上,控制管理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是整个医院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要想完善内部控制的程序,就需要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以有效监督整个医院的财务及业务,使财务制度趋向规范化。控制的关键问题是相关管理人员的授权制度,明确各岗位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因此,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保证医院健康发展。

(四)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确保信息系统稳定运行

医院可以采取座谈、集体活动等方式,加强科室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医院团结发展。医院要重视对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制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操作人员明确相互责任,确保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全面发挥出医院信息化的高效性。

(五)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发挥出监督作用

在审计部门中,医院内部审计水平在不断提高,内部审计正由传统的内部审查向着监督和评价方面转变,要使其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出合理的控制作用。

五、结语

总的来说,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极为重要,应将其融入到医院管理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它不仅能完善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还可以防止资产流失。因此,医院必须做好内部控制和监督管理工作,完善相关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程序,从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南,李萍,李世云,钟鸣,刘勇华,何均华.温特斯线性和季节性指数平滑法预测模型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6(1).

[2]王蔚文.浅析内部会计控制在医院药品财务管理中的设计与运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3(12).

第7篇:内控合同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企业内控管理制度;改革创新;促进发展

2014年中国领导人提出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一种区别于以往经济发展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求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以创新为主要的发展动力,结果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实现产业升级和企业模式的转变。新常态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和企业的升级转型,对企业内控制度的转变有深远的影响,也为其带来了改革创新动力。

一、经济新常态下对企业内控管理环境的影响

不同地域企业受到不同的影响域的企业和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新常态对内控管理环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别。在我国中西部的一些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势头并不迅速,所以在经济发展中,其受到的宏观环境变化影响与中东部企业相差巨大。造成新常态中国企业内控管理环境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有,第一,市场发展格局和环境的改变。现阶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消费者对低端消费品的需求大大降低,将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科技含量的,高质量高端的产品,而这些产品的研究需要企业内控管理改变以往死板的管理模式,发展一种由于鼓励支持创新的人性化内控管理。同时,市场资金和金融产业紧密结合,对企业内控手段和跨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国家因素,新常态下,企业商业模式与现代互联网结合,实现网络平台交易,过去粗放的市场经济和金融改变,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同时企业本身需要向环保绿色的方向发展和转型,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市场资本对企业内控的监管更加严格,更加透彻。第三,内控手段发生变化。中国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促进内控管理手段向人性化方向发展,同时受到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冲击,势必会在这个方面寻求改变。第四,现阶段生产要素的改变。如今我国各种资源的高度利用导致了企业以前发展低成本优势改变,基本生产要素成本增加必然要求企业内控在成本和资金管理计划上更加精准和细致,现如今的生产需要与科学技术为生产力结合,要求企业内控面对全新的管理制度,促进人员工作,企业在面临的方方面面的改变中,内控管理制度必然迎合改变。在经济新常态的改变下,企业需要精确分析内控环境改变的主要诱导因素,以及其影响程度,让企业内控与经济新常态相结合,维持一个稳定的管理和与时俱进的管理发展。

二、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内控管理制度面临新的发展

(一)内控手段新的发展变革

企业的内控制度要想得到有利的实施,需要内控手段科学化多样化。经济新常态下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经济发展和企业建设与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之间的有效结合。在新常态的影响下,企业内控手段逐渐向信息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逐渐实现快速便捷有效准确的内控管理。以往的企业内控手段单一,内控人员依据内控制定制度,以文件和计算的方式对企业活动实施管理和监督,现如今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而且还在不断的革新,大数据时代已经渗入到经济房展的各个方面,随着网上交易和网络化商业的发展,这些模式方法的应用,让数据分析处理更加快速,工作实现高效性,在新常态下,以科学和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的内控管理变化势必影响内控手段的多元化发展。

(二)控制内控风险和实施有效内控监督机制

控制内控风险和实施有效内控监督机制是经济新常态下内控管理制度发展的新方向。以前企业内控的管理制度比较落后,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监督体系和风险预测制度,所以内控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发展日趋完善,在如今经济改革变化下,企业内控制度得到改革创新是必然趋势,也是发展的要求,同时内控的程序和执行也会更加标准,对企业发展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有了完整的风险评估体系,内控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此外,实施长期有效的内控监督制度体系也是新常态下企业内控面临的新的发展趋势,在过去的监督体系中,实行内控人员的监督不能实现有效准确的监督,所在必须改善,内部监督逐渐向企业内部多元利益相关主体转变。

(三)内控体系化完善和强化执行

内控管理体系化和标准化是内控制度执行的前提。新常态下,企业内控管理在企业资源的配置以及人员分配上更加完善优化,内控制度完善和多元化发展,内控手段和方式以及操作流程方面更加完善,这都是企业内控体系日趋完善的主要体现。在新常态下,企业发展的内控管理制度将会与现阶段经济发展相适应,实现内控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升级。但是,在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内控的执行力度不够,还需要进行强化。主要是由于内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层次不齐,在业务水平和思想建设上有待提高,内控管理中存在很多无用的或者效率极低的条例,影响了制度执行效率。而且内控手段和评断标准的出入,也是造成执行力度不强的因素。所以需要改变。

三、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改革变举

(一)抓住经济发展趋势,实现内控和社会环境的有效结合

在经济新常态发展下,对企业来说,企业发展和管理环境的变化,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企业要把握新的经济环境下,经济的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迎合经济发展的势头,实现新常态下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和企业经济发展环境的有效结合。首先,企业需要做好内控制度和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结合。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接轨,也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的环境下,跨国公司和国际化集团实行垄断和渗透的发展策略,所以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社会企业都将是一次很严重的撞击,企业发展外部环境艰难严峻,是阻碍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在新的经济环境影响和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下,企业产生转型变革和发展结构逐渐达到优化,这对企业而言是一种机遇,所以企业需要结合外部变化的环境,以企业的竞争力和内部发展结合,实现内控的有效发挥作用。另外,企业还需实现内控和企业内部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结合。企业发展的内部环境主要是企业的组织生产和产品以及监督管理制度等等与企业据实发展相关的因素,实现内控与内部环境结合是一中“安内”的措施,提高企业内部管理,再生产监管上足够重视,最终实现内控管理和企业发展管理的双向结合。

(二)革新内控管理手段,实现科学化管理

在新常态经济的发展下,企业要依靠现代科学的手段和信息化作为辅助,提升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实现企业内控管理手段的多样化和科学化,力求打造科学化集约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要充分发挥信息和网络优势,将企业内控管理与数据、信息、和动态分析变化相结合,实现内控的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引进先进的管理办法和操作技术,例如在企业中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这个数据库也可以与内控管理相结合,对资产和产权所有人等科目进行一一分类,做到管理清晰化。同时,结合互联网发展成功经验,将内控和管理和发展实现网络化,信息集约化,实现有机的结合促进发展。总之,在经济新常态下,信息化网络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企业内控需要积极结合这些发展模式。

(三)强化企业内控监督与风险评估系统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强化企业内部的监督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实现企业的内部环境的稳定和内控管理约束是当前变革发展的核心关键所在。首先,需要对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和职业道德进行强化;其次内控管理体系需要加强完善,保证内控的有效实现;再者内控管理还需要形成一整套标准化科学的流程,规范合理;最后在新常态经济发展下,企业必须强化对内控风险的意识,这些风险包括企业内部的一些因素,还有外部环境造成的一些不可控因素,故而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评估内控管理体系,通过强制性、政策指引的方式实现内控风险控制的目的。对于企业风险,需要积极规避,但是还需要加强自身管理,实现及时弥补,有效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约束力。

四、结语

在经济发展变化的这种格局下,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偏向于内部协调与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依靠现代信息新技术,网络化为手段实施创新。内控和制度在新常态下逐渐完善,但是还是有不少影响因素,存在管理风险。所以,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势头和新常态下,企业需要结合时代变革,对企业内控实施创新发展,寻求适应新常态的路径,结合现展技术,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来敏.经济新常态下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6(19):25-26.

[2]刘晓霞.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内部控制的改革与创新,财会学习,2017,(4):250-250.

第8篇:内控合同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财务 内部控制 风险

一、财务内部控制的概念

财务内部控制是在财务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由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每个工作环节中,按照不同的工作性质、内容、范围进行控制。

二、电网企业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电网企业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企业,具有投资大、设施分散、资金密集的特点,如果管理松弛、内部控制缺失,不仅浪费资源,也极易滋生违法犯罪行为。因此,电网企业急需加快财务内控制度的建设,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必然要求

国资委《关于加快构架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评价(2012)68号)文要求:各中央企业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工作、统筹协调,周密部署,抓紧推进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执行,推动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也是电网企业改革的方向,其核心内容是要求企业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体制,而财务内部控制则是企业自我约束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三)财务内部控制是企业财务计划实现的保证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企业财务计划的实现,要保证企业财务计划的实现,就必须对企业财务计划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调节。

(四)防止经济犯罪的有力措施

大量事实说明,权利未受到制约,内控制度缺乏或形同虚设,财务管理混乱等是违法犯罪能够得逞的根本原因,由此也说明了财务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要点

(一)人员素质控制

按照岗位职责要求编制岗位说明书,规定任职条件,从工作经验、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对人员素质控制。

(二)职责权限控制

企业从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应有明确的管理职责,清晰的事权与财权,严格的审计与监督。

(三)业务流程控制

整理规范现有流程,持续审视和优化流程,必要时流程再造,使每个流程都可以从头到尾由一个职能机构管理,做到机构不重叠,业务不重复,达到缩短流程周期、节约运作成本的作用。

(四)会计程序控制

严格遵守《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会计核算程序和控制规则的规定,按要求进行会计岗位设置、分工,实现职责清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五)投资权限控制

对投资规定严格的审批程序,职能部门按程序工作,在投资论证基础上进行严格的审查,必然会制约乱投资行为,提高投资可靠性。

(六)财产物资控制

对企业非实物资产应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定期核对、分析,并采取措施催收,防止因超过时效或债务人原因形成呆坏账;对实物资产应制定管理制度,明确有关部门职责,严格规定新增、变动、处置等报批程序,并进行定期清查。

(七)审计监督制度

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经营工作的专职监督机构,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内部控制体系的评审方面,即首先审查各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科学、严密,再抽查一定数量的经济业务看是否符合内控规定,从而对审计单位的内控体系作出评价,对存在的问题督促其完善。

四、电网企业如何做好财务内部控制

(一)制定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

内部会计管理控制制度是指以财务管理工作为核心,与财务活动的合法性、资产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有关的控制。

(二)科学管理和维护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1.结合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其他各项管理制度及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对比测试,找出企业管理制度的关键点、内部业务流程的关键点、控制制度的控制点,分析三者间是否缺漏,三者间公共部分的点集、两两相交的点集及相互独立的点集。

2.经过了测试后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将不断地进行持续性的改进和测评。

3.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内部流程相交的两个圆中,让两者交集掌握在合理的范围内是内控制度管理成本控制和业务风险防范两者权衡的重要结果,是实现财务内控制度有效和效益的关键。

4.企业的内部流程会随内部机构的变动而改变或随业务性质的变化而变化,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应根据业务流程点及他们相关交点集的变化而不断持续变化。

(三)建立风险库、实现风险管控一张网

作为电网企业实行集约化管理和一体化管理,业务流程与风险点具有共性,建立完善的共享风险库,形成统一的风险防范作业标准,实现风险管控一张网。

(四)设立财务风险管控指标

与经营管控指标结合设立相应的风险管控指标,以此考核下属企业与相关业务部门,来保障企业的业务需求,又可防范风险。

(五)防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过度复杂化

1.复杂化的内部控制制度带来管理的低效和管理成本的上升,企业需要在内部业务流程中进行重新整合和分工,让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同时让同质性业务的流程尽量精简合并,同时借助电子信息化的方法来避免错误和失误的发生,来改变控制的节点,以实现内控制度的合理有效和管理效能的提高,而不是从逃避风险的角度来做一味的增加控制节点。

2.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将带来业务总体控制点的减少,使业务流程趋向更加的合理高效,通过建立授权和分权的管理,增加违约和违责的机会成本,将可能实现管理和内部控制效率的上升。

3.非重要业务的关键流程尽量避免出现重复交叉控制,否则将引起管理资源的浪费,争取每一种风险只需一个控制环节或控制点就能实现,每种风险内容不出现交叉。

五、小结

电网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完善过程是伴随整个企业制度的发展而动态地持续的改进过程。财务内控制度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一个与其他管理制度的不断融合,改进的过程,会随着企业其他管理制度的完善而变得精炼,也可能随着业务流程的改造而变更,变得更加深入精细。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与其他管理制度的配合最终的效果是降低企业的内部管理风险的同时提升管理效益,使企业的整个管理制度变得合理、高效的。

参考文献

[1]陈业菊.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选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

[2]郑芳.集团公司财务控制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5).

第9篇:内控合同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 内控制度 问题 措施

所谓高校内控制度就是为了合理保证学校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运行,保护高校的资产安全,防止舞弊、纠正错误,使财务信息真实完整,采取措施控制风险以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益,能实现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

一、高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控的意识比较薄弱

目前高校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对成本核算的需要不适合,对办学的经济效益和成本不是很重视,这是造成对内控意识不强的原因。学校领导对内控认识不到位,甚至不知道内控,因此许多高校的内控制度一直没有建立。

(二)还未建立有效控制风险的系统

近些年来,一些高校由于规模扩大,配套设施增加对资金需求量大,有可能需要多渠道进行筹资,经济业务也日渐增多,潜在的风险不可避免。特别是近些年随着银校合作的开展,高校贷款投资学校建设,高校的债务沉重,存在巨大的债务风险。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0年底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已达到5000亿元。而绝大多数高校的还贷能力有限,一些高校连债务利息都无法偿还,有些高校迫于还贷压力连续数月冻结财务报销,暂停教师对外交流和科研项目经费,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发展。另外一方面,部分高校盲目对外投资,或者违规投资,使得投资风险有增无减。据不完全统计,高校进行的对外投资坏账率达70%。

(三)高校在内控的对象和范围上欠周全

在学校内部大家普遍认为内控是财务部门或管理部门的事情,被控制的对象应该是会计和管理人员。高校对财务部门的服务态度要求较多,而忽略了财务部的监督和控制的作用。这样导致财务人员不能对一些业务和过程进行强有力的控制。在内控范围上比较多的重视对纳入校级预算资金的控制,而因为对科研经费以及创收收入等因控制难度大,往往出现监督不力,控制不严。对重大决策、资金调度、资产处置以及其它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判断没有进行集体讨论解决。

(四)在固定资产管控方面还比较薄弱

对固定资产的管控主要表现在采购、日常使用以及报废处置等阶段。大多数高校将主要控制点放在对资产的采购环节,而对资产的日常使用的管理和控制关注较少,致使部分资产使用不当提前坏损。在采购固定资产阶段,许多高校都选择了政府采购模式,利用完善的招标管理模式,堵塞了采购中的漏洞。而在报废处置固定资产时,手续相对简单,报财务或相关部门会签即可,很少有相关技术部门到现场勘验核实,处置资产漏洞明显。

(五)对合同的订立和管理的控制不严格

许多高校对经济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及可能隐含的风险认识不足,对各类经济合同没有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高效经济合同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合同和管理合同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建立;随意对外签订合同,未能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实行合同归口管理;没有统一规范的合同文本;合同章管理不严格。

(六)内部控制的监控、执行力度不够

一些高校在内部职能部门设立上欠考虑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和相互牵制等;一些部分人员配置不合理,出现业务相互交叉,有的身兼数职造成职责不明;内审的审核和稽核不到位。许多高效虽然也设立了审计部门,但是相关审计制度不健全,审计缺少独立性,对高校财务工作审计重视不够,致使审计工作流于形式。

二、建立健全高校内控制度的措施

(一)强化高校内部控制观念

财政部联合五部委已经发出通知,从2009年7月起在上市公司中全面推广、执行企业内部控制有关规范和文件,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等。笔者认为高校应当结合实际参照和借鉴《企业内控基本规范》来提高对内控的认识,将建设高校内控工作重视起来。可以安排具体的部门和人员来具体负责高校内控制度的建立,要求学校领导起带头作用,对内控的建立和执行进行监督,确保内控被有效执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不仅要求对国内已有的内部控制理论进行总结,还要求学习和理解国际上的内部控制先进理论,汲取其精华。同时,对国内外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建立健全其他具体的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操作规范,从而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高校要将内部控制理念作为学校的组织文化理念,在各级管理层和员工中广泛宣传。加强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提高管理信息质量,使管理信息在各管理层级之间及时传递,以进一步增强高校的内部控制观念。

(二)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加强风险防范与监控

高校必须加强风险意识,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风险控制就是要求高校各级领导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投资、风险报告等措施,对高校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目前我国高校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为债务风险,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加强贷款的科学计算与财务分析,制定防范风险措施。贷款前,对贷款资金的使用要多方比较,反复论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及具体效益,测定贷款风险度。贷款后,制定还款计划,落实还款资金来源和各种充分保障措施。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保证有一个合理的资金结构,维持适当的负债水平,使得贷款能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资金活力,提高办学实力。对于规避投资风险,重点是抓好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并根据项目和金额的大小确定审批权限,对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因素应制定应对预案,建立完善的投资分析制。

(三)明确内部控制对象与范围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高校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高校及其校办产业、后勤实体等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将财政性经费和包括创收经费等在内的预算外经费都统一纳入到内部控制的范畴中来,制定较为全面的内部控制措施。对重大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它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制约程序应当明确。单位内部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对于每项业务,均建立严密的控制程序,并找准关键控制点。各项业务,在财务审批上实行经手人、单位和部门负责人、财务人员、主管财务的校领导会签制度,个人不能决定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凡是没有会签的票据一律不准入账等,规范教育资金管理和使用。审批制度是强化内部控制不可缺少的核心措施。财务收支授权审批制度应包括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财务收支审批程序、财务收支审批人员责任以及非常重要的货币资金支付业务的规定程序,支付申请、支付审批、支付复核、支付优化内部组织架构,科学划分各管理部门的权限和职责。

(四)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

建立设备采购论证和评估机制,由不同机构分别执行采购论证和仪器价值评估职能;建章立制,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化管理。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严格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落实资产登记、保管、核算、出借、报废等制度;采取有效的奖惩措施,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对各部门的闲置设备,无偿收回,对该部门下一年的设备经费进行控制和压缩;对购进一年以上尚未正式使用的大型仪器设备,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并根据实际需要重新做出调整;对使用效益好且还有购置需要的,给予财政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积极探索建立大型设备网络管理系统,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的开放性。

(五)建立与完善经济合同内部控制

高校应建立和完善经济合同归口管理制度和经济合同订立授权制度,将重大经济合同的复核纳入学校法律顾问机构的职责,加强对合同印章的管理,严防合同欺诈。

(六)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力度

从高校的整体管理框架来说,贯彻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当时内部审计制度,高校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应当高度重视,进一步的健全内审制度。高校审计机构应对高校内部的情况进行了解,熟悉高校特色,参与从规划制定、经费安排、资金筹集到招生、就业、教学、科研等具体方面的内部控制,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监督:内部控制有无漏洞,能否防治、发现和更正可能出现的差错和舞弊;是否一贯有效执行内部控制措施、怎么执行等;对内控制度的完整、合理、有效性进行分析和价值评定,提高内控水平,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总之,高校内控制度的建设不可一概而论,也不可急于求成,需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建立并不断完善,这样建立的内控制度才具有可行性,才不至于被虚伪,使内控制度切实的为高校带来好处,为高校长远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