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控制度培训范文

内控制度培训精选(九篇)

内控制度培训

第1篇:内控制度培训范文

【关键词】 石油教育; 培训机构; 内部控制; 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8-0049-0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文简称“集团公司”)于2003年起在上市公司开展内控体系建设,随后于2008年开展未上市第一批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又于2009年开展第二批未上市单位内控体系建设,截止到2010年1月1日,集团公司直属各单位全部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建立起了现代内控体系。作为集团公司的下属单位,石油教育培训机构也必须建立现代内控体系。但是,石油教育培训机构有别于生产型企业,有其独特的行业风险,本文在对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内控体系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应重点关注的内控体系建设内容。

一、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内控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为了解集团公司下属培训机构的内控体系建设情况,笔者面向集团公司下属37家培训机构,采取发放电子问卷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电子问卷37份,收到回复14份,回收率为37.84%。问卷的调查内容分为“培训机构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内控体系建设情况”两部分,第一部分“培训机构单位的基本情况”主要了解石油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概况、培训业务概况、内控体系建设及管理的总体概况。第二部分“内控体系建设情况”主要了解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内控体系建设的具体情况。通过统计和分析,对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内控体系建设现状得出了如下结论:1.教育培训机构重视内控体系建设。在回复的14份答卷中,9家成立了内控管理部门,约占样本总量的65%;设立专职人员的有7家,占样本总量的50%;配备兼职的有4家,约占样本总量的29%。2.建设的原因来自上级的要求。回复建设原因的11家中,全部来自上级的要求,约占样本总量的79%。3.培训规模大,需要内控体系建设。年培训量达到5 000人次以上的有8家,约占样本总量的57%,说明培训工作常态化,有必要建立内控管理体系。4.培训机构内控体系建设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6家单位没有回复内控体系涵盖的培训业务,约占样本总量的43%,说明大部分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内控体系建设范围尚未包含主营的培训业务。5.对于如何改进培训业务内控体系建设缺乏认识。没有一家对“需要纳入内控体系的培训业务还有哪些”这一问题提出建议,表明在该问题的认识上缺乏思考和想法。产生这种情况的客观原因是,培训服务不属于集团公司的主营业务,因此集团公司层面对培训业务流程没有统一的规范,需要各教育培训机构自行建设。站在风险防范角度,教育培训机构需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梳理培训业务流程,识别培训业务风险,从而健全和完善内控体系。

二、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内控体系建设主要内容

(一)建设考虑因素

1.管理制度。石油教育培训机构都存在既有的一些培训管理制度,需要将这些制度进行整理、分析、优化、修订,使得流程有制度可循。2.整体架构。分析和设计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培训管理业务流程架构时须考虑系统化、层级化的目标。3.潜在风险。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在实施培训过程中存在培训行业特有的内外部风险,只有对内外部风险进行辨识、评估和分析,才能综合应用多种风险策略规避或降低风险。4.控制措施。针对石油教育培训机构的各类风险,在业务流程描述时设置控制节点,提出风险防范措施。5.信息沟通。培训业务环环相扣,哪一环出了问题,都会对整个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流程设计时必须考虑信息的顺畅传递。

(二)建设总体思路

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内部控制建设现状表明无须再侧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采购管理等业务的风险与控制的设计,这些在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手册(统一分册)》中已有相应的规范可依循,需要重点研究的是培训管理业务的风险与控制。培训管理业务作为石油教育培训机构的核心经营业务,是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内控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常,内控体系建设按风险及控制所作用的层面不同,分为公司层面控制和业务活动层面控制,石油教育培训机构的内控体系建设也应以这两个层面来开展。

(三)业务层面控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对石油教育培训机构的业务流程架构进行设计。业务流程架构是对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全部业务流程分类和分级的结构化反映,包括流程总图、流程目录和流程定义。业务流程架构设计是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基础,也是反映石油教育培训机构整体业务走向、满足不同管理层次需求的重要工作。虽然石油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组织管理在文字表述上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都包含了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项目立项培训项目实施项目效果评估培训课程开发培训师资管理培训总结报告等环节。因此,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培训管理业务所涉及的流程目录可按表1设定。

然后,在流程目录基础上梳理和规范业务流程,评估业务活动层面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培训业务潜在风险示例见表2。

总体来说,培训业务非常琐碎,从了解学员名单、制定教学计划、制作培训手册、汇总接站信息开始,到落实学员住宿和用餐、落实课堂教室和现场教学、提交用车计划等事项之外,还需考虑各类应急事项的处置,如学员生病就医等。鉴于培训管理工作特定的琐碎性与不确定性,表1和表2的内容未涵盖全部的培训管理业务和风险,且不同的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在组织结构和运营方式上的不同也会导致差异,应依据单位实际业务状况进行具体设计。在实施具体设计时,可采取确定控制目标整合控制流程鉴别控制环节确定控制措施的方法,最终以流程图和风险控制文档的形式加以体现。

(四)公司层面控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公司层面风险是指公司层面上形成的与公司整体相关的风险。应根据企业性质和业务运行特点以及管理的需要进行分析。公司层面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石油教育培训机构面临的外部风险有客户需求变化、行业竞争、法规和政策的调整等;内部风险有培训观念风险、培训技术风险等。举例来说,在组织结构风险层面,可将其定义为“石油教育培训机构的组织结构不合理,导致运作效率低下,从而影响教育培训实施或者长期战略发展的实现”。其风险影响因素有:部门职能交叉、职能缺位以及部门考虑自身局部利益等因素所带来的部门与部门之间工作不协调;上下级之间集权与分权关系处理不当。此外,石油教育培训机构还会面临培训市场需求风险、健康安全环保风险、信息风险、舞弊及诚信风险、知识产权风险、内部基础管理风险等。对于公司层面风险,需要进行公司层面风险控制,公司层面控制是使得管理层确保在机构内部各个领域获得适当、有效控制的重要机制。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公司层面控制措施可以包括: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石油教育培训机构较于其他生产型企业,其风险意识相对来说是比较薄弱的,在大力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时代,培育和塑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并融入石油教育培训机构的企业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在激烈的竞争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2.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应设立内部控制管理部门,涵盖决策、管理、执行、监督四个层次管理架构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形成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网络。

3.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规范。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应对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进行全面细致的规范,建立清晰的授权审批制度,编制权限审批表,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尽可能将内控纳入绩效考核,同时,加强监督,强调信息与沟通,建立反舞弊机制,完善信息系统控制等。

【参考文献】

[1] 韩伟静.培训部规范化管理工具箱[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 邹晓春.培训管理工具大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 时玉同.构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研究[J].企业导报,2010(4):72-73.

第2篇:内控制度培训范文

关键词:服务;大运行;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效和(1962-),男,江苏连云港人,江苏省电力公司生产技能培训中心副主任,经济师;陶红鑫(1973-),女,江苏如皋人,江苏省电力公司生产技能培训中心,高级讲师。(江苏 苏州 21500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039-02

为实现国调网调运行业务一体化运作,实施各级变电设备运行集中监控业务与电网调度业务高度融合的调控一体化“大运行”是国家电网公司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国际一流企业的重要举措,是“五大”建设的重要内容。“大运行”的实施对调控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培训中心如何主动作为,为“五大”在人才培养方面提供积极有效支持?笔者现就江苏省电力公司生产技能培训中心为服务“大运行”建设培训工作进行总结。

一、“大运行”对调控人员业务能力的要求

江苏省电力公司是国网公司实施“三集五大”工作先行试点单位。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大运行”建设工作要求,省、市、县三级调度、监控及变电运行工作要实现调控一体化,将全省500千伏交流变电站监控业务集中在省调;将地区范围内220千伏及110千伏变电站监控业务集中在地调;将县域和市区范围内的35千伏变电站及配网自动化相关设备的集中监控业务并入县调和市区配调。“大运行”工作涉及的调度、监控及变电运行三个岗位工作职责变化最大。省调因为增加了全省30个500千伏交流变电站监控业务,不仅原有人员知识结构不能满足需要,人员也严重不足,必须立即增加新进人员;地调随着县域220kV及110kV变电站的上移交接,地调监控范围扩大,监控压力剧增,对于调控人员同样面临业务能力、素质及人员不足的问题。县(配)调调控专业融合度高,调控员专业知识基础较差,经验不足。而且新的调控一体化EMS系统、地县一体化调度自动化系统以及SG-OSS平台的省地县一体化OMS系统应用使老员工面临工作范围及职责的巨大扩展,新员工需要迅速学习并掌握新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尽快胜任岗位需要,保证“大运行”工作按计划于2012年6月实施,并能保证电网安全、高效和可靠运行。

二、调研培训需求并制订培训方案

为更好地服务于“大运行”建设对培训工作需要,更好地了解省公司、各供电公司调控中心业务变化情况以及公司对员工培训的工作需求,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开发出适用于调控岗位的培训教材、培训实施,使培训工作更加贴近实际,在省公司人力资源部和调控中心的帮助下,培训中心领导亲自带队,组织有关专家和教师多次赴省公司调控中心和地县公司现场调研,了解实施“大运行”后调控岗位业务变化、对调控人员业务能力要求、调控人员业务能力现状等,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培训需求细化。

根据现场调研和问卷调查进行了各专业的“培训需求”分析,完成了《基于“大运行”体系下电网运行人员培训研究及方案设计》的调研报告,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该调研报告还被评为2011年度省公司基层单位优秀调研成果。

三、认真组织培训实施并保证培训效果

针对“大运行”实施后省公司调控中心急需新进调控人员、市县调控人员岗位工作内容变化开展了专项培训,以满足省、市、县三级调控人员的培训需求。

1.省公司调控中心新进人员的培训

根据“大运行”建设方案,省公司将成立500kV监控中心对全省30个500kV变电站进行集中监控。省公司调控中心现有人员根本无法满足集中监控工作需要,遂紧急从各地市公司抽调30多人。为使从各地市供电公司监控中心抽调的500kV监控运行人员能尽快熟悉监控业务、胜任监控岗位要求,以保证“大运行”建设按计划实施,省公司决定对抽调的监控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培训中心举办了省公司2011年“大运行”500kV监控运行人员及2012年新进调控人员培训班。

培训中心在省公司人力资源部和调控中心指导下,根据省公司“大运行”建设要求、调控岗位职责和业务能力要求,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迅速制定了培训方案,得到省公司人力资源部和调控中心的充分认可和确认。

为期近两个月培训时间内安排学员学习的内容有:监控岗位工作职责、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全省及各地区电网接线方式;全省500kV变电站典型一次设备、二次设备;事故处理;厂站端自动化系统主站端监控系统;全省500kV变电所现场实习等。培训采用集中授课、交流研讨、仿真演练、现场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中心安排实践与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老师任教,并聘请调控中心和供电公司调控、运行方面专家来中心授课。不仅教授学员专业知识、技能,同时也加强对学员的思想和工作作风教育,使学员能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岗位的重要性、自己的工作对公司、社会的影响,增强学员学习的自觉性。加强对学员的工作作风教育,教育学员牢固树立安全、高效、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还对学员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提高他们处理复杂事故的能力。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中心多次与调控中心、培训学员进行沟通,安排中层干部担任班主任,全程参与培训工作,及时听取他们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及时修改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调整培训方案。同时做好学员食宿、业余活动等各项组织服务工作,保证了培训班的顺利实施和培训目标的圆满实现。

2.市公司调控人员培训

由于市公司调控人员同样面临工作岗位职责增加而原来的调度员、监控人员和变电人员知识结构存在不足的问题,急需要培训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

培训班的主要内容包括:调度管理制度、调度术语及设备状态转变的典型操作;调控一体化规程规定;PMS系统应用;变压器、母线、高压开关及线路等设备停送电操作;继电保护原理、保护范围及动作过程;厂站运行监视信息测控装置;小电流接地系统接地分析判别处理;DMS系统应用;地县一体化等。培训班对原来从事调度员工作的人员加强了监控和变电运行方面知识、技能的培训;对原来从事变电运行的工作人员加强调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同时共同增加了调控一体化、继电保护、自动化运行和智能电网等相关专业的培训,拓展调控人员的知识面,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两年来,培训中心先后完成四期市公司调控员技能培训,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促进了市公司调控一体化工作的实施。

3.县公司调度及监控人员交叉换岗培训

根据“大运行”建设要求,为实现县公司调度与监控的融合,对调度与监控人员实行“交叉换岗”培训,以帮助调控员更快地熟悉岗位业务技能。培训中心组织调度人员系统学习监控知识,监控人员系统学习调度知识。培训班注重调控专业工作流程的培训,注重专业融合,增加了新知识讲座。培训中心先后完成八期县公司调控一体化调度及监控人员交叉换岗培训班,经过培训的人员能熟练掌握调控日常工作流程等内容,基本具备胜任调控业务工作的能力。

4.研制调控一体化仿真培训系统

为主动适应省公司“大运行”建设调控一体化要求,提高培训效果,培训中心主动研制“大运行体系下的调控一体化培训仿真系统”。该系统能实现省调、地调、500kV集中监控、220kV集中监控以及变电站运维等调控一体化联合培训功能,成为适应省公司“大运行”建设后第一套有效的大型仿真培训系统。2012年该系统获得国家专利。

培训中心利用调控一体化仿真培训系统成功开展了调控一体化下分角色联合反事故演练培训。将省调、地调、500kV监控、220kV监控、500kV/220kV运维人员安排联合演练,按照调控一体化实际运作流程进行仿真事故处理。多角色、多工种联合演习的创新培训模式受到了调控专业培训班学员的热烈响应和高度评价,为调控专业培训在创精品、铸品牌、提高培训效果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培训中心还在国家电网公司电网运行高级技师培训班中运用该方法,同样受到学员们的充分肯定。他们认为这种别开生面的综合业务演练不仅仅是一个学习体验过程,更是提高处理事故应变能力及技术水平的极好平台。2012年利用这套联合仿真培训系统,培训中心还成功地承办了江苏省电力公司地级调度机构监控专业调考操作考试,提高了调控人员对调控一体化的认识水平、操作和事故的处理能力,以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5.承办其他网省公司“大运行”相关培训班

第3篇:内控制度培训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222-01

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单位主要面临两大问题,第一,对外部环境变化如何适应,其次,对内部资源如何协调与充分利用。因为单位对外环境适应性是在内部协调性基础上建立的,为此,必须对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加以重视,这也是单位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内部控制是一切职能控制程序形成的主要手段,只有确保其管理系统的完善及规范化,才能提高单位的发展速度。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况

作为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在实践中逐渐产生、发展及完善。在建立与完善内部控制中必须以预防为主,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各种失误的产生,进而达到管理效果及效率提升的作用。作为政府部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要素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等,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的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与规范的过程。

二、内部控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一)预警人工成本的作用

在内部控制系统中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可以将人力资源管理所有内容充分展现出来,并起到规范业务流程的作用。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SAP-HP系统及ERP系统的运用,可以帮助单位相关人员对工资报表、工资总额进行有效管理。利用内部控制管理可以定期整理与核对工资报表及工资总额,对人工成本增长情况进行有效控制,避免错报、漏报等现象出现在内部管理中。

(二)规划人才培训的作用

员工培训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在员工培训中,必须对员工发展加以重视,在加大培训力度的同时,做到员工潜能的挖掘。在人力资源内部控制管理中,应为各个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员工今后发展方向应利用培训加以确定。这种专业技能培训,不仅帮助员工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质,还为单位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在员工培训中,应对市场经济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将员工发展与单位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实现单位与个人的共同发展。

(三)监督员工考勤的作用

日常人力资源管理中,考勤资料管理占有重要位置。完成一个考勤周期后,遵循部门、周期及年度等标准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考勤资料进行装订,确保其安全性与真实性,同时将这些资料作为员工升职加薪的重要依据。为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应在内部分配方案中纳入考勤资料,并与员工工资直接挂钩,以此提升员工工作效率,为单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也越来越高,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少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将给单位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甚至给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带来严重的影响。基于此,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重视内部控制,制定符合其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为单位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完善,并没有在单位所有部门进行有效应用,也没有向单位发展的各个业务领域及操作环节进行完全渗透,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秩序混乱、管理不当等现象,进而造成严重后果。例如,部分单位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等,同时还存在部分单位根本没有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个人兼职多项工作任务,导致分工不明确,失误频发。这些问题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大量存在,都源自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其原因为组织结构不合理,制度体系不健全及单位管理者素质低等,导致管理脱节,出现工作失误,给单位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失。

(二)培训力度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单位内外部环境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员工产生技能上的差距是发展的表现,这种现象十分正常,但现实发展中,单位必须对员工进行新技能、观念及专业素质的培训。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中管理者对员工培训并不重视,也没有将单位人才培训看做是其发展的长远投资。在员工培训中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制定合理、全面的培训制度,导致培训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被动性、片面性。随着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部门事业单位已经意识到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开始加大员工培训的力度,但培训中其形式却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如专家座谈讲座等,导致培训缺乏针对性,培训效果不理想。

(三)人力资源退出机制不健全

单位遭到法律诉讼及声誉受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人力资源退出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单位员工辞退及解聘中所产生的矛盾,为降低与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事业单位必须严格遵循其战略目标,在依法办事的前提下,进行人力资源退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并选用渐进方式进行退出计划的执行。在实际工作中,因人设岗情况的长期存在,导致单位人力结构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应选用合理的处理方式对单位人力结构进行优化精简,进而对单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应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问题的措施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管理中必须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并对各个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同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及职业道德。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对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进行有效处理,确保管理不存在较大的误差。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法律体系,加大依法办事的执行力度,对内部控制效果进行有效提升,并促进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

(二)加大员工培训力度

在员工职业素质及专业能力提升中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具有重要作用。为向员工传达单位对员工要求是新员工培训的主要目的,同时,培训也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主要方式。人力资源是事业单位所有资源中增值潜力最大、最具有投资价值的资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其主要内容为员工培训,而员工培训是单位经营投资中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基于此,必须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员工培训力度,对员工的发展加以重视,制定每一个员工的工作发展计划,利用人才培训,对员工工作生涯起到良好的规划作用。在提升员工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为员工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这样可以确保单位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三)健全人力资源退出机制

在单位发展战略目标实现中,其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人力资源退出机制的建立与健全。如人力资源设置不合理,只进不出,将出现滞涨等情况,进而对单位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影响。人力资源退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可以确保单位人力资源的高效与活力。在单位退出机制中,可以利用自愿离职、再次创业、待命停职等多种方式,促使不适应单位发展战略及流程的员工退出,将高素质人才配置 到更适合其发展的岗位,确保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与战略目标的实现。

在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与单位具体情况相结合,进行员工退出机制的建立与健全,并明确退出条件与相关程序、内容,保证有效实施员工退出机制。经过相关考核,如部分员工不能对其岗位胜任,可通常培训或调职等方式进行人才合理分配,应遵循相关规定解除不符合职位需求人员的劳动合同。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及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中,降低内控风险,对事业单位发展至关重要。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与规范业务流程具有重要作用。在建立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应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健全人力资源退出机制,提高其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 莹.试论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构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应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3(3).

[2] 杨碧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问题与建议[J]. 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11).

[3] 王文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第4篇:内控制度培训范文

影响和制约企业教育培训控制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培训理念的制约

1.对培训投入的认识存在偏差。现代企业教育培训将企业教育培训纳入战略规划,视教育培训成本为战略投资。企业紧紧围绕企业战略基本方针和任务,按照规定投入培训资金,但对投入的认识不够,45.2%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经费增加企业负担。高层缺乏对资金的理顺、调控和监督,需要提高教育培训资金利用率。对培训的认识偏差还存在于培训项目的确定上,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培训缺乏严格培训需求分析,不是根据企业发展和职工绩效确定培训内容,而是由基层单位填报计划,基层单位征求职工意见确定需求,这样的计划很多对单位是无意义的,有的直接由上级单位确定培训计划,导致计划多数不符合基层单位和职工发展实际。

2.教育培训覆盖范围不合理。随着培训范围的不断扩展,现代培训已覆盖企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各个方面。部分企业的培训主要集中在技术技能和营销模块,对现代管理、个人发展等培训严重不足。

3.职责分工不明确,协助机制不健全。调查发现,62.3%的被调查者认为教育培训是人事部门的工作,甚至部分人员认为企业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主要是因为职工素质不高,职工素质不高是人事部门培训做得不好,不是我们职能部门的主要责任。

(二)控制体系的制约

教育培训成效控制体系是企业实现有效控制的核心。没有控制体系的建设,就无法规范有序地对教育培训成效进行掌控,企业的培训成果转化目标、规划、流程和监督等方面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制约转化质量。当前,国内企业对如何提高教育培训成效几乎都没有具体规定,在这方面的认识存在不足和误区,而控制体系又是提高培训成效的关键环节。

(三)成效辅导和激励不足

当参训人员掌握了学习内容后,如何应用到工作实际,实现知识转化,转化计划如何具体落实、如何给予指导和帮助?多数企业主要靠职工自己管理培训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自己监督自己成效大打折扣,参训人员培训后更多的是搁置一边,培训成效辅导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企业教育培训知识应用的实施质量。同时,激励制度的不完善很难调动全员提高培训成效的积极性。

二、完善培训控制体系,提升教育培训成效

如何有效控制教育培训成效,提高投入产出效益,成为企业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企业应在教育培训中做好培训文化打造、沟通辅导、分类控制和激励等工作。解决认识偏差、控制体系不完善等制约培训成效的突出问题。根据培训特点细化培训类别,按照培训类别采取不同的转化措施和转化流程,健全提高培训成效的流程控制体系,加强成效辅导,实现教育培训成效的有效控制。

(一)打造自己的培训文化

解决教育培训理念的问题,就要营造适合自己的培训文化。首先,转变领导的培训观念。让领导对现代培训理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使其明白教育培训投入应该是企业战略投资的一部分。其次,转变职工认识。要通过宣传和学习,让全体职工明白教育培训的目的和意义,纠正培训是福利、培训是旅游、培训是休息的错误认识,灌输培训是提升个人能力、实现职业规划、提升公司绩效的重要途径。再次,明确职责分工。培训不只是人事部门的工作,培训成果的实现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人事部门是培训的组织者、管理者,各部门是提升教育培训成效的执行者、监督者和反馈者。因此,要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共参与,协助推进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培训需求分析,化被动为主动

企业培训经常是下一个通知要求哪些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举办某某内容的培训,请大家务必参加,若不能参加务必向领导请假。这样的培训通知会让职工觉得参加培训是上级安排的,是被动的,自己只是去应付上级的检查,培训结束就不会认真思考、积极应用,效果自然不佳。企业和职工是否需要培训,需要什么样的培训,这是企业培训工作初期阶段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培训工作的基础,直接影响培训工作各环节成效。企业应结合实际构建自己培训需求分析模型,就是要规范培训需求分析,从企业发展和职工成长需要出发,分析培训需求,确保培训需求符合企业战略需要,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更符合职工的职业规划,通过构建模型,提高培训计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训前应该让参加者查找自己工作的不足,自己想进一步提高的地方,这些地方的提高对自己、对公司有什么好处,让职工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参加培训。树立职工自我发展意识,把“要我培训”变成“我要培训”,提高职工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三)加强控制沟通,确保信息畅通

教育培训主要涉及到组织者、培训机构和参训者三方人员,即组织者———公司,参训者———干部职工,培训机构———行业培训学校、外部培训机构和企业内部讲师。建立良好的沟通制度,可以实现以上主体间信息的有效传递。对于企业来说特别要加强和培训机构的沟通,因为多数培训是在培训机构实施。通过沟通了解参训人员应该学到什么、掌握的情况如何、应用时注意什么等,以便于目标明确地指导参训人员实际运用。通过和参训人员沟通,开展培训绩效辅导,了解和掌握参训人员的学习思想动态、培训愿望和培训转化情况,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内容,增加职工个人成长的相关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多了解职工培训后的情况,注重发现知识和技能运用的困难环节,根据职工培训成效转化困难的不同情况,开展培训绩效的具体辅导,从而全面提高培训成效控制的质量。

(四)明确特点,分类控制

多数企业的培训主要包括机关行政管理、生产、市场营销、物流配送、后勤服务和个人发展等。通过调查总结,为便于对教育培训成果实施有效控制,可以将企业的教育培训分为思想理念类、行为类、操作类和业务技能类。

1.思想理念类培训。思想理念类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党性教育和行业发展理念、个人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这一类培训内容相对抽象,主要以理论和认识为主,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周期较长,短期内难以见到成效,并且难以考评培训转化成效。针对这一特点,应注重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参训人员的理解与心得,转化为实践,探索不足,创新学习理念,再指导实践,并注重考核的长期性。比如某市烟草公司通过培训学习“两个至上”行业价值观,学习结束后要求参训人员撰写心得体会,在思想认识上发生了哪些转变,有什么新的认识,这些认识对以后的工作有什么好处等。将学习心得在单位内部进行公示,接受大家的监督。要组织参训人员给未参训人员上课或者开展讨论会,通过讲解和讨论将其学到的新观点传递给其他职工,扩大培训影响范围。半年或更长时间后,参训人员撰写思想理念的指导意义报告,详细总结新思想给自己带来的变化,由相关部门对成效进行总结,努力探索新理论。某市烟草公司根据培训成效的创新,提出“明示承诺制度”这一新理念,用新的理论指导实践,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上级公司的认可,在全国烟草行业推广。

2.行为类培训。行为类主要指言行举止的行为准则、文明礼仪、活动和表演等,这部分内容具有快速转化性,且便于考核。但这部门内容最具有反复性,因此,应当长期强调。某市烟草公司开展演讲培训,培训结束后,学员要根据学习内容对照自身不足,详细列举自身手势、发音、语气等需要提高的地方,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同事和领导的监督,半个月后由同事不记名提出其转变不到位的地方,告知本人。这样反复进行三次以上,强化其行为意识。对其整体转化情况给予客观的总结再升华,将同事们良好的评价传达给本人,提高其成就感和主动转化意识。同事们在提出意见的同时,也是对自己要求的提高。通过实施成效控制,某市烟草公司演讲人员各类行为表现得到升华,在全国烟草行业演讲比赛中取得一等奖。

3.业务技能类培训。业务技能类主要指管理、沟通、生产、营销和服务等,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方面,这类培训内容以技能为主,随着环境的变化技巧也相应变化,环境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给这类培训的实际运用带来困难。应分以下几个步骤来控制培训成效。某市烟草公司开展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培训,一是培训后撰写总结,并且对总结进行具体要求,比如培训师讲的关键点、重点和难点,切实将培训内容转化为职工个人认识。二是对照标准查找不足。将培训内容逐条逐项与自己比较,详细列举自己在工作应用中存在的差距。三是根据差距制定转化计划书。计划书要详细到周甚至到天,写明自己如何去做、如何运用,将计划书报培训主管部门和自己的上司。四是检查和辅导。培训主管部门和上司应定期对参训人员的转化计划进行检查,查看其落实得是否到位、是否按期落实、落实绩效如何等,发现问题不要批评而应给予鼓励,纠正转化方向。五是交流座谈,提高创新。对参训人员转化计划完成后,召开座谈会,相互交流经验,让大家共享成果,扩展成效辐射范围,同时,通过总结创新业务技能。某市烟草公司在培训成效控制中取得成效,创新了理论,提出查处分离制度,得到省级部门肯定,部分建议被国家部门采纳。六是持续提高。由参训人员和自己的上司深度交谈,这种交谈应该是平等的交谈,总结成绩也要指出不足,找出哪些地方需要再提高、再改进,提出新的培训需求,通过培训持续提升工作绩效。

4.操作类培训。操作类主要指设备操作、软件应用培训,这类培训内容应用的环境相对稳定,具有可预测性。这类培训要突出模拟操作,培训结束后及时开展工作,通过实际操作强化操作技能。撰写转化报告,查找不足,及时向培训师请教,全面提高自己实际操作能力。公司要为其提供各类环境条件,支持其开展工作,严格按照技术标准给予考核,确保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第5篇:内控制度培训范文

一、 教师专业化培训绩效评估的定位

对小学教师进行绩效评估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自身专业能力。教师的绩效评估经过了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阶段,由强调评价目的向强调绩效管理转变。对小学教师的绩效评估管理也逐渐贯穿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包括职前阶段和职后阶段。教师培训是教师职后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部分。但是,目前很多学校虽然很重视教师培训在教师职后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但并未将其纳入到对教师专业成长系统绩效评估的过程中,因此,只有对教师专业化培训的绩效评估进行理性定位,才能使教师培训绩效评估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师培训的绩效是指在教师专业化培训的过程中,通过资源的调配、课程的合理安排以及有效的管理,使教师在培训后产生实质性的改变。教师专业化培训的绩效评估则是指语用绩效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师培训中的教育绩效的综合评价,包括教育目标的制定及实现情况,为了实现教育目标,配置了怎样的教育资源以及安排了怎样的教育活动。教育目标的制定可以理解为在规划教师培训时所制定的培训目标,而实现情况则是教师在培训完成后培训目标的达成度;教育资源及教育活动的安排则是为教师培训活动提供了什么样的资源,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是指教师培训项目的规划、管理和组织,主讲教师的选择,培训活动的安排设计等。

二、 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的现状

1.评估主体单一

当前,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的评估者一般是国家或省级教育管理部门,承担培训的培训机构或者教师本身。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培训机构还是教师自身,都不能完全客观公正地反映出教师培训的质量。管理部门在进行培训评价时,受到自身角色定位的限制,很难完全掌握每位教师培训的真实状况。培训机构由于对教师培训的期望不同,在评估过程中难免掺杂个人因素,有时为了维护自身声誉,甚至打出“感情牌”。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评估时,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喜好,会使评估的效度和信度都在一定程度上打折扣。有学者对教师的培训满意度调查显示,在培训刚结束时,培训教师对培训效果是最满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培训激情的散去,培训的满意度就会逐渐下降。由此可见,缺乏第三方参与的评估体系不能对教师培训进行有效跟踪,存在一定缺陷。

2.评估内容片面

目前,我国教师培训更多关注的是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教师培训评估指标的制定没有统一的标准,“国培”、“省培”以及地方委托性培训的评估标准多由培训管理部门制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方面,评估范围笼统模糊,评估内容呆板僵化,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常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培训教师,忽视了不同学科培训教师之间的差异性及培训需求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各地教育部门对教师培训时的硬性要求使得培训成为一种功利性的任务,限制了教师培训选择的自主性,导致了教师培训评估时的行为偏差。由此可见,评估指标的科学合理性影响到整个教师培训绩效评估的运行,多维度、多元化的评估内容的构建将直接影响教师培训绩效评估的效果。

3.评估结果模糊

对教师专业化培训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培训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基础教育的差距。大规模开展教师培训近5年(2010年-2015年)来,教师培训的评估较为强调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评估结果较为模糊,一方面,甚少将评估结果用于甄选培训机构,对培训机构的优胜劣汰的指导意义值得商榷;另一方面,评估结果的片面性仅仅体现在对培训机构的表扬和批评上,没有对参加培训教师专业成长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梳理和总结,无法对教师后续专业成长进行个体诊断和对症下药。

三、 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绩效评估的路径

1.增强培训教师的主体性和客体性

培训教师作为培训的对象,既应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更应主动积极从专业发展的角度进行自我评价,也即教师既是培训的主体,也是培训的客体。教师只有保持深度和持续性地参与,才能对培训的意义和价值有更深的体会,才能明确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实现培训绩效评估的指导价值。

教师的主体和客体地位体现在在绩效评估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项目的深度参与,不仅评估项目实施的内容、达成的目标、使用的资源,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检验,因此,教师可以有效地参与绩效评估维度的制定,包括培训评估的目标、培训效果的判断等等。还可以建立教师与培训专家、培训管理者的绩效研讨制度,为培训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交流的平台,使教师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专业成长道路,通过培训来反思自身问题,听取他人意见,切实提高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

2.创新多元化的评估内容

许多培训项目将评估片面理解为项目结束时培训教师的满意度评估,这种单一的评估内容严重偏离了教师培训的目标,也阻碍了绩效评估的有效性。多元化的评估内容可以同时兼顾教师培训,包括外显性的成果和内显性的成果,同时,由于小学教师工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评估内容也应兼顾科学性和灵活性,对待不同学科的教师参与培训评估的侧重点也应不同。最后,要创新多维度的评估内容,可以针对培训教师的年龄、知识结构特点,分学科建立不同的评估体系,既可以从培训开始前的需求调研、培训过程的管理、培训后的追踪三个维度全方位地进行评估,也可以从项目管理者的角度、参训教师的角度、主讲教师的角度对培训进行评价。

3.建立发展性的绩效评估模式

传统的教师专业培训是以满意度调查为主的评估,而发展性的绩效评估模式是以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模式,这种绩效评估模式注重教师在培训中及培训后专业素养的提升。首先,要以参训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评价的主体,对教师的专业结构、教育教学水平和所接受的职前教育及职后培训有一定的了解。其次,在评价过程中,除采用传统的依托绩效指标体系的定量研究法,还应与定性评估相结合。如教师的师德水平修养、教学技巧的活动等,这些都很难用指标来考核。只有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才能对教师培训做出比较全面的判断。最后,培训管理者要注意搜集真实的信息,避免由于参训教师对培训机构夹杂感情因素造成的信息不准确,可以采用走动、互动交流、课堂观察等方式来获取一手信息。

4.实施项目的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

项目的前馈控制是指在管理的过程中,利用能够得到的信息,把计划所要达到的目标同预测目标相比较,并采取措施修改计划。同期控制是指按照切实可行的程序对管理的过程进行监控。反馈控制指在计划实行一段时间后进行的事后控制,为下一步计划的实施总结经验。就教师培训的绩效评估而言,前馈控制在项目实施之前,可以从项目的需求调研入手,与参训教师积极沟通,通过观察情况、收集整理信息,根据实施方案,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纠偏措施。在同期控制中,可以从项目是否按计划实施,实施过程是否顺畅,能否按达到预期培训目标进行监控。反馈控制阶段更为重要,首先,反馈控制为培训管理者提供了关于培训效果究竟如何的真实信息,如果评价的结果显示教师专业成长标准与现实的偏差很小,则说明计划的目标是达到了;如果偏差较大,就提示培训管理者利用这一信息在制定新的培训计划时定得更有效。其次,反馈控制还可以增强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在将培训的新理念带回教学的过程中,理论与实际联系中仍然会遇到新问题,后续的跟踪反馈可以更为有效地联系和指导教师。可见,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绩效评价模式,可以弥补现行教师培训评估中的不足,真正通过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殷雅竹,李艺.论教育的绩效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2002(9).

[2] 沈军.“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6).

[3] 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公共组织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毛伟宾.教师职业发展与教师教育[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4).

第6篇:内控制度培训范文

一、培训基地概况

基地自2000年开办以来,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已成为省内一家特色鲜明、业绩突出,集调度中心、集控站、变电站运行值班员培训为一体的综合电力仿真培训基地。

南京供电公司的“OPEN2000EMS能量管理系统”,于1999年底通过验收鉴定并投入运行,2000年获江苏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从2000年开始基地利用该系统的调度员仿真培训系统(DTS),逐步开展培训各类调度员和变电运行人员,并应用在市公司的反事故演习。

“变电站集中监控仿真培训系统”于2001年正式立项,并于2002年9月通过验收。依托该系统,2002年10月起正式用于变电站值班员的仿真培训工作。培训对象包括220kV、110kV和35kV集控站/变电站值班员。2003年初,后继项目“地区电网综合仿真培训系统”启动,该系统于2004年2月开发完成并通过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鉴定。该系统投入使用后,基地的仿真机增加了500kV变电站仿真和调度-变电综合仿真,培训对象扩展至500kV变电站值班员。

2009年中心为了更好的适应变电技术的发展,在原有系统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升级改造,与中国电科院签定了增加两个500kV仿真变电站和两个220kV仿真变电站三维多媒体坊真系统和500kV及220kV集控站仿真系统,现在已投入培训使用。到目前为止基地已有500kV、220kV、110kV、35kV变电站仿真及500kV、220kV集中监控系统共计13套。

基地现有仿真机房总面积近500平方米,有仿真教学室五间,多媒体教室五间,用于培训500kV、220kV、110kV、35kV变电站和集控站值班员,一次共可容纳200名学员培训;基地的内部服务器设有提供电力系统知识多媒体学习网站,通过基地内设的百兆网络,学员在机房可以访问网站,自助进行一次设备、继电保护设备、变电运行事故处理、电气符号查询等课件的学习。

目前,本仿真培训基地开展的业务主要有:500kV、220kV、110kV变电站、集控站值班员的仿真取证和复审培训和单元制等级工培训,变电站值班员中级工、高级工、技师技能鉴定,变电运行岗位培训、公司新进人员、转岗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并已举办数期省、市公司变电站值班员的岗位技能竞赛和市公司迎峰度夏反事故演习。

基地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热心于电力企业职业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现有6名专职指导教师,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人。同时为了突显电力系统专业培训的特点、满足企业培训工作的需要,基地还从南京供电公司、江苏省检修公司、江苏省电科院及南京工程学院等单位聘请了相关专家作为仿真培训兼职教师,增强扩大基地师资队伍。

二、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健全

为加强对基地各项工作的组织管理,及对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基地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有《仿真培训员工作标准》、《培训管理手册》、《仿真培训项目流程管理细则》等,其中《培训管理手册》包含了大量二级文件,如《培训班管理制度》、《班主任制度》、《教师守则》、《学员守则》、《考场纪律》、《监考人员职责》、《仿真机房管理制度》、《考勤制度》和《设备管理制度》等等。

基地设有标准的档案室,自基地建立之初,所有仿真系统的技术开发文档、仿真站相关设备资料、规程、教案、验收鉴定资料、各期培训班学员练习、考卷等资料统一分类归档。并利用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对基地的各类管理制度、文件、每期培训班的计划、通知、经费、成绩、反馈等施行统一电子化管理,实现了培训管理流程的标准化。

三、培训教学管理

基地自举办仿真培训以来,十分重视仿真课程的开发与仿真教学特色的研究。提出了“立足电力需求,培养技能人才”的办学思想,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并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争创电力行业仿真培训优秀基地:一是以供电企业员工能力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抓好专业建设,加强实践性教学,实现培训与企业生产需求接轨;二是建立培训质量管理体系,设计培训项目标准流程及系列标准文件,实现对培训质量的有效控制;三是引导和鼓励教师投身科研和教学改革,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锻炼教师,并发挥学员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四是教学过程向社会开放,加强与电力系统专业院校的合作关系。

培训项目流程管理方面,基地严格按照《仿真培训项目流程管理细则》对培训项目实行的统一、规范化管理,对培训项目实施中的:项目下达-培训需求调查-计划制定-项目实施过程管理-考试、反馈与统计-资料归档几大环节均有明确规定,实行规范的管理和控制。确保培训各个环节有序、高效、可控,以达到不断改进培训质量,提高学员和送培单位满意度的目的。

培训计划制定按照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要素,并且符合仿真培训理论和上机培训所占比例适中的要求,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制定了500kV、220kV、110kV变电仿真取证及复审培训,公司新进人员培训及变电职业工种等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能力培训等多种类型教学计划模板。在每次具体的培训开班之前,仿真教师与送培单位部门进行沟通,了解培训需求,灵活调整培训内容,制定适应不同对象的具体教学计划。

培训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按计划执行教学任务的同时,实时收集学员反馈信息,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讲解。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了教练、讲师、督导三种角色,并根据仿真教学的特点,引导学员在仿真培训过程中不断总结和自我学习,激发学员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创造良好的的培训氛围。

培训反馈和改进,每期培训中教师观察学员的反映并及时调整培训内容重点,培训结束后,每位学员填写培训反馈表,反馈内容包括培训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教师水平、食宿安排等方面,有专人汇总反馈内容并总结培训效果,反馈汇总后向教师、培训班各组织者、送培单位培训结果归档。并定期回顾各期培训反馈数据,绘制各项指标变化曲线,作为采取改进措施的根据。

四、培训业绩

第7篇:内控制度培训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校 内部控制制度 组织实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0-9889(2014)09B-0054-03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近年来,很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都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来制定、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来防范风险,提升管理水平。和企业相比,由于中小学校属于公益性单位,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这一特点,因此中小学校风险控制意识不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为适应发展,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财政部于2012年11月正式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4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然而,目前很多中小学校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正式施行该规定。本文提出组织实施中小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以供中小学校参考。

一、中小学校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对经济活动进行管控的需要。中小学校属于公益性单位,虽然不以盈利为目的,不需要进行效益核算,但其对资金使用方面有较大的自主性,如学校食堂采购、食堂收支、小卖部采购及收支、学校的物资采购、基础设施维修等,需要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对这些经济活动加以管控,才能合理保证学校经济活动合法合规。

(二)保护资产安全有效的需要。中小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不以盈利为目的,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管理意识不强,资产使用效率不高,固定资产台账和固定资产卡片制度没有建立或不完善、资产领用及调拨手续不完善、资产盘点和处置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盘盈盘亏的资产没有及时查明原因并追究责任,造成资产的流失,因而需要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来规范各项资产管理流程,从而起到保护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三)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的需要。近年来,中小学校事件时有发生,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实行不相容岗位、授权审批、集体决策等一系列内部控制措施,来保证处理经济业务时相互制约,从而避免营私舞弊,达到预防腐败的目的。

(四)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可靠的需要。通过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合理保证中小学校财务报告的合理合法性,减少产生虚假财务信息的可能,从而为学校以及主管部门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

(五)提高管理运行效率的需要。随着中小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很多中小学校从财政拨款的办学模式中走出来,形成多元化的筹资办学模式,除财政拨款外,民间也有部分资本投入,这就要求中小学校在管理运行效率、控制财务风险以及其他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实现这些要求,中小学校必须实施内部控制制度。

(六)中小学校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校规模较小,经济业务量少、业务较为单一,人员配备有限,由于这些特点,中小学校对内部控制度的认识和执行度远远落后于企业,导致当前中小学校的内部控制度建设参差不齐。为保证学校的健康良好发展,实施中小学校内部控制制度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二、中小学校实施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实施内部控制的动力不足。对企业而言,实施内部控制有利于规避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提高盈利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因此,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动力与生俱来,并且积极主动。而中小学校主要从事公共服务,其投入、产出效益难以量化,同时,事业编制的中小学校,其资金来源为财政拨款,从而缺乏实际的驱动力。

(二)内部控制意识淡薄。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然而,由于“升学率”直接影响学校的排名,中小学校的学校领导普遍认为“升学率”才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内部管理普遍存在“重教学质量、轻内部管理”的现象,思想上不重视,内部控制意识淡薄,从而缺乏实施内部控制的主动性。

(三)组织管理不到位。在人们的习惯认知中,中小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学校的重点工作在教学方面,而财务等部门只是辅后勤工作,因此没有设立独立或兼职的内部控制职能部门、专职或兼职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也没有独立的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或人员等,从上到下缺乏统一的部署和组织。

(四)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体系不健全。财政部于2012年11月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中小学校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法律基础和理论基础,但目前从整体上看,大多数中小学校仍未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建立起来因学校领导觉得手续烦琐,影响办事效率而没有落实到位,没有发挥其有效作用。或者只建立部分业务流程控制,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学校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五)培训工作不到位。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培训范围有待扩大。一是人员培训范围有等扩大。目前就学校财务系统而言,只对财务人员进行了培训,但是对学校领导、其他业务流程的人员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培训。二是跨业务流程的培训尚空白。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需要跨到其他业务流程。比如,收支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租金收入与合同控制流程、收支业务中的政府采购业务付款与政府采购业务控制流程等关系密切,这就需要财务人员不仅对收支业务了解,还需对合同、政府采购等业务流程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执行内控。

2.培训内容有待进一步细化。对具体业务流程的控制措施、具体做法方面的培训尚欠缺,学员只是从宏观上了解内部控制制度,而不是从业务操作中感知内控制度。

3.各个基层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够。目前中小学校财务人员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牵头下,通常会组成腾讯QQ工作群、微信群等业务交流的群,但针对内部控制建立的讨论群却没有,也没有针对内部控制的实施开设研讨会,各个基层单位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开展内部控制。

(六)缺少有效的考评监督机制。表现在以下方面:

1.考评体系不完善。无论一项制度是多么先进和完善,在没有考核的情况下,都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而且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也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并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才能保证其实施效果。而目前就学校财务系统而言,上级主管部门还没有针对中小学校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建立完整的考评体系。

2.监督机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由于中小学校人员配备有限等自身特殊原因,内部监督的形式通常只有学校教代会和工会委员会,而没有设有专门的内审机构或由专业的审计、财务等相关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的监督委员会,造成其内部监督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三、实施中小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执行动力。以制度形式形成职责分明、岗位分工明确、互相制衡、协调高效的管理机制,实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良好学校文化。落实人员对现行执行的上级、本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形成制度汇编落实,对超过年限的制度适时修订,对制度欠缺的业务部分制订适合的制度。只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内部控制与全体教职工的关联度,才会有动力去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二)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内部控制环境是推动内部控制工作的火车头,是其他所有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而加强中小学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最不能忽略的就是内部控制的实施主体――全体教职工,只有真正调动每一位教职工参与工作的热情,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得以有效实施。

1.提升领导层的内控理念。上级部门针对领导层举办有关内控研讨班,整理近年因内部控制实施不到位出现的违法违纪案例,下发给他们学习,使他们能够感知到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2.加强宣传。通过学校内部业务公开栏、校园内部网、简报等做宣传,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全体教职工主动介入和参与内部控制的各项活动,引导全校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文化氛围,提高内部控制的实施水平和实施效果。

3.保持沟通顺畅。利用内部考核和职工代表大会的形式,加强校务信息公开,推动校务工作透明化,让全体教职工可以和校长进行直接沟通,形成良好的反馈和监督,营造顺畅的沟通环境。

(三)强化组织管理。实施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学校各个方面的业务,为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设立内部控制管理领导办公室。上级主管部门、学校在单位内部成立内部控制管理领导办公室,视人员情况可单独设立,也可设在财务、办公室、纪检等部门,负责组织内部控制度实施过程中的联系、协调、工作汇总、监督和考核等工作。

2.强化领导的组织责任。校长等领导层人员对学校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中小学校内部控制,首先要明确校长等领导层人员在学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主层地位,校长应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全过程实行统一的组织领导。

3.落实责任人。由学校指定胜任能力的人来担任学校的内部控制管理员,具体负责协调、督促各个内控业务流程的有效执行。对各具体业务流程,将该业务所属部门的部门负责人指定为该业务流程负责人,具体操作人员指定为业务流程责任人,负责在处理业务时严格执行内控制度。

(四)建立健全中小学校内部控制实施体系。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以标准建设为基础,建立规范体系。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基础上,上级主管部门建立一套科学的、权威的、统一的中小学校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明确中小学校内部控制的具体要求。

2.以学校为实施主体,制定实施细则。主管部门组织,抽调各学校各业务模块的精英,成立内部控制工作小组,负责制定中小学校内部控制实施细则,作为建立、执行、评价及验证内部控制的依据。实施细则必须符合以下要求:一是全面性。制定的细则要全面覆盖中小学校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渗透到学校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具体包含总则、学校层面控制、业务层面控制、相关制度汇编、检查评价与考核办法、附则等共六大部分。分别对中小学校内部控制的原则、目标、学校及业务层面的控制措施、目前执行的相关政策文件、考核办法以及流程、部门责任分工等进行明确规定。二是可操作性。从学校层面和业务层面两个方面设立内部控制流程,内控工作小组编制完成各流程工作底稿后下发各学校进行测试,汲取各方意见综合后形成标准工作底稿后再下发执行,保证其具有可操作性。

3.以主管部门监管为补充,促进实施机制常态化。首先,为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得到贯彻执行,上级主管部门应督促学校每半年按内部控制流程具体要求进行自查,抽取一定业务量进行测试,形成工作底稿、将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连同自查报告一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其次,落实自查发现问题的整改。上级主管部门对各学校上报的自查工作底稿及自查报告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出具有指导意见的整改通知,督促学校整改。

(五)做好培训。应做好关键人员的培训工作,进一步细化培训内容。

1.抓好关键人员的培训工作。一是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大对中小学校领导层的内部控制理念的培训,引导其树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和理念,在思想上有足够的重视,才能顺利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加大各单位内控管理员、财务人员等关键岗位人员的前瞻性和纵深层次的培训力度,对这些关键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

2.进一步细化培训内容。加大对业务层面控制的培训,对具体业务流程的控制措施、具体做法方面等进行培训,以及将关键岗位人员的职业道德、法制观念、专业知识和技能等纳入培训,让学员不仅从宏观上、理性上了解内部控制制度,而且从日常的业务操作中感知内部控制制度。

3.加大各流程模块的横向联系力度。对合同控制、收支业务控制等关联密切的流程之间,适时组织跨流程模块培训,使各流程责任人对其他的相关流程有理性的认识,了解掌握其他流程在本流程中的业务处理方法。比如,财务人员应培训合同流程,在处理资金业务涉及合同时能掌握其处理方法。而财务部门的资金支付业务流程,应对各部门负责采购的人员进行培训,让其了解资金支付的控制要求,规范经济活动。

(六)建立有效的考评监督体系。包括以下三方面:

1.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一是确定检查的方式和方法。每年由上级主管部门的内部审计人员、归口流程责任人、从各学校抽调业务精通的人员组成检查小组,或聘请会计师事务所,采取每年轮流抽查的方式进行检查。二是对被检查单位进行评价。对抽查到的各学校之间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找出问题,追根溯源,同时肯定成绩,对被检查单位进行综合评价,对执行不到位的业务控制点要求学校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学校予以通报批评并建议撤换领导等惩罚。

2.将检查结果纳入个人考核。上级主管部门将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纳入学校领导的考核范围,学校则将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纳入相关部门负责人升迁的考核范围、具体责任人的年终考核中,层层落实,以提升各层次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推动学校内部控制环境的良好发展。

3.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根据检查结果,对优秀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和表彰,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执行不到位的控制点,视其风险大小程度,建立对领导、流程所属部门负责人和具体责任人的对应处罚措施,并将考核结果体现在绩效工资中,进一步调动全体人员的主动性。只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考评监督体系,奖罚分明,才能激励和鞭策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中小学校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对于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小学校内部控制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各学校应综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将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内部控制措施长抓不懈,使内部控制常态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文永英.中小学校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

[2]张燕霞.加强中小学校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J].财政届(学术版),2013(22)

第8篇:内控制度培训范文

(一)目标

为切实做好全县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提高防控水平和应对能力,及时有序地开展疫情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对学生健康和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安全稳定造成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工作预案。

(二)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防控,科学应对;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三)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对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的重要指示。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县各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开展的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应对准备及应急处置工作。

二、组织管理

(一)组织机构

全县各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在教育局统一领导下,成立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学校及幼儿园的病毒肺炎防控工作。

全县各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实行病毒肺炎防控工作主要领导负责制、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任务、目标和责任。

全县各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成立病毒肺炎疫情应急处置小组,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开展本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的病毒肺炎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二)职责分工

1.教育局职责

(1)教育局负责指挥、协调、管理本县内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结合实际制定本系统病毒肺炎防控应急预案,组织开展本县内学校校医和健康教育教师病毒肺炎应急培训和演练,配合专家组排查疑似病例,开展本县内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动员及宣教活动,组织开展对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病毒肺炎疫情的应急处置。

(2)教育局和各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要加强与本县卫生行政部门的配合,建立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和固定联络员制度,形成政府领导下的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

2.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职责

(1)要坚持晨检制度和报告制度,明确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传染病疫情的报告人,负责传染病的监控与报告工作。班主任每天都要掌握每个学生的出勤和身体健康情况,对因病缺席的学生,要了解掌握病因、及时追踪。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要掌握全体师生的身体状况,对身体异常及有可疑症状者实行疫情快报制度,发现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时,应当在2小时内及时上报属地疾控中心和教育行政部门(卫生保健科室)。教育局接到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疫情报告后,及时报告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县卫生防疫部门,重大疫情报当地政府。对缓报、瞒报、漏报者,要逐级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2)密切关注与疫区回归人员有密切交往的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和师生。各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要及时掌握师生情况,做好登记调查。

三、应急处理措施

1.教育局成立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如有疑似病例,指导小组人员应立即到达现场协助卫生防疫部门开展有关工作。

2.在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卫生、教育部门报告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疫情的单位名称、地址、时间、人数等有关内容。

3.立即停止学校群聚活动,停止可能造成流行的一切活动。

4.在上级各部门未达到前,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可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将病患人员隔离。

5.积极协助医疗卫生机构救治学生,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报告、人员分散隔离,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搞好健康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普及病毒感染的肺炎和其他相关传染病的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卫生防疫的意识和自我保健的能力;要对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校医及保健教师进行病毒肺炎和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监控与报告等方面的培训。

2.改善环境卫生和做好应急准备。要积极组织学生(幼儿)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疾病的免疫能力;积极采取措施,确保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厕所等学生(幼儿)学习和生活场所的通风与清洁卫生,消除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条件,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要有专人负责,保证消毒药品与消毒器具的充足有效。

第9篇:内控制度培训范文

关键词:技能竞赛;培训基地;建设

2012年,在集团公司、高培中心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中电国际人力资源部按照“人才强企,团队无价”的人才工作理念,协同生产运营部、中电检修(中电国际技术技能培训中心)等部门,指导系统所属各单位,健全完善培训体系,建设培训基地,广泛开展技能竞赛培训,并鼓励员工参与上级单位举办的各类技能大赛,以赛促训,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了全国技能大赛冠军,展现了中电国际人才优势,为中电国际安全生产和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全国技能大赛夺桂冠,实现集团公司在全国技能竞赛夺冠“零”突破

2012年9月21日,在第八届全国电力行业继电保护工(发电企业)职业技能竞赛颁奖仪式上,代表集团公司参赛的中电国际选手平电公司胡磊勇摘桂冠获第1名,实现了集团公司在全国技能竞赛中冠军的“零”突破。另外三名选手分获第19名、第22名、第26名的好成绩。

集团公司成立以来,中电国际在组队参加的集团公司焊工、热控检修、集控值班员、继电保护等各类技能大赛,获团体第一名13次,个人一等奖10次,并多次获得个人前三名。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员工选手个人能力的展现,也是中电国际坚持“培训树人,文化兴企”培训理念的具体体现,更是践行静水深流企业文化结出的丰硕成果。

1.建选拔机制,不拘一格选人才。无论是焊接、集控运行值班员、燃料采制化,还是热控检修、继电保护竞赛,中电国际要求系统各单位开展“三级”选拔。通过层层选拔,为优秀人才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同时有力地促进了系统各单位员工的广泛参与,相互间交流切磋,实现技能全面提升。以2012年继电保护竞赛选拔赛为例,做到了1人参赛,10人参与(竞赛或裁判),整个过程对每一位参与者技能水平都是一次检验和提升,更体现了团队优势。

2.创良好环境,做选手“后盾”。集团及以上层级竞赛,中电国际人力资源部统一部署,为选拔出的选手选集训教材、制定集训计划,进行赛前脱产集训,并安排理论和实操教练进行专业科学辅导。竞赛过程中,安排专业领队和教练全程跟踪,帮助现场分析、制定策略,解决选手们的衣食住行;在2012年全国继电保护技能大赛前夕,为缓解选手的竞赛压力,专门安排了心理顾问进行一对一辅导,让选手充满信心轻装上阵,保障了选手在竞赛中正常发挥。

3.形“树人”氛围,促技能人才成长。竞赛作为选拔高技能拔尖人才的重要手段,每次竞赛后,对获奖选手都进行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2012年12月24日,中电国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会暨2012年技能比赛获奖表彰会在北京召开,是重视技能人才培训成长的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营造了良好的重视高技能人才的氛围,必将促进各类技能人才的成长。

二、平圩培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三个”技能培训项目开创了全国或集团公司第一

中电国际、平电公司高度培训基地建设,公司本部在规划、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保障,积极为基地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并对基地建设提出总体要求。2012年公司平圩培训基地初步建成,其中“三个”技能培训项目开创了全国或集团公司第一。

1.建成了全国唯一的600WM汽轮机本体检修实景培训项目。该项目2011年筹划,2012年4月开工建设,12月竣工。培训设备采用的是平圩发电公司一期600MW亚临界汽轮机技改淘汰的汽轮机高压缸、中压缸;起吊设备为一期引风机改造下的40T行车,可开展汽轮机本体检修作业培训和行车起吊作业培训,是目前国内唯一具备600MW汽轮机本体实景培训的基地,为汽轮机本体检修专业通岗培训和项目负责人专业化培训提供了平台。

2.建成了全国系统最完备、技术最主流的控制系统培训项目。有五个培训室:温度培训室、压力培训室、气动执行器培训室、综合控制培训室、继电保护培训室。温度培训室配备5套完整的便携式温度校验装置及标准元件,可开展热电偶、热电阻、温度开关等热工温度元件及仪表的校验。压力培训室配备有多套手动、半自动压力校验台,气动执行器培训室配备多套气动执行器及配套的多种气动仪表教具。综合控制培训室包括计算机控制系统、过程控制对像两个部分。机房配置有集散控制系统(DCS)3类8套、施耐德程控器(PLC)3套,所使用的DCS及PLC均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主流设备,保证和现场实际生产过程的同步。过程对像室安装有平电公司和厂家共同开发的过程控制对像5套。继电保护培训室是全国火电企业中专业化继电保护培训单元,涵盖火力发电厂继电保护专业主重要保护的培训工作,配备装置有发变组保护:南瑞RCS985系列二套,线路保护:南瑞RCS931AM一套、母差保护:深瑞BP-2B一套及相关的保护辅助设备。控制培训现已成为集团公司控制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计划承接集团公司2013年热控技能人员轮训任务。

3.建成了集团公司集成度最高的600WM亚临界、超临界、1000WM超超临界大机组一机多模仿真运行培训项目。2012年初,仿真培训中心迁到新的培训基地,共有三套系统,一套是600MW亚临界仿真模型,由东南大学和平电公司联合开发、设计;一套是首台皖电东送600MW超临界仿真模型,由高培中心、清华同方和平电公司联合开发、设计。两套仿真机分别按照平电#1、#3机组实际生产流程进行开发、设计,仿真程度高,培训效果好。第三套为即将开工建设1000MW超超临界机组仿真机,届时,三套仿真系统可实现一机多模灵活机动切换模式,模拟双机一控的运行控制情景。

2012年11月17日,集团公司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在平电召开,集团公司工委、人力资源部、高培中心以及各二级单位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或技能鉴定站负责人对平电培训基地建设给予了一致的好评:中电国际在人才技能建设上确有其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