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精选(九篇)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

第1篇: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

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明,也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间美术。民间美术是哺育滋养华夏民族文化艺术的母体艺术,是形象的民族文化百科全书,理应成为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不断加强,但在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不少高校存在重视西方艺术鉴赏、忽视民族艺术传承的倾向,尤其是民间美术的学习更成为高校艺术教育的盲点。本文从分析民间美术的区域特色和丰富内涵以及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出发,论述了地方高校建立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初步设想。 一、地方高校建立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意义 地方高校主要指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的省、市属高校或省市共建高校。这些高校大多处在地级城市区域,以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地方高校建立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民间美术教学体系是对中国美术教育的补充和完善中国的传统美术是由民间美术、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和宗教美术四大部分共同组成的整体,彼此之间既相互独立、排斥,又相互影响和渗透,最终构成了中国美术的总体面貌。民间美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至少应该与其它三大部分相并列,而居于不容忽视的地位。 中国的美术教育,从李叔同、刘海粟、徐悲鸿等人海外回国兴办美术院校始,就逐步形成了一个既包括西方艺术造型又包括中国宫廷绘画和文人绘画造型的中国特有的美术教育模式,并延续至今。中国的美术教育结构较西方高出一筹,因为它不仅在造型上涉及中西两种体系,而且在史论教学中也包含中外美术史两个部分。但遗憾的是,除少数几个美术专业院校开设过民间美术专业或课程以外,在其它院校中,民间美术教学基本上是个空白。在某些人眼中,传统的民间美术等同于没落和粗俗,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下里巴人”,而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正如没有民间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就失去了基础—样;没有民间美术,我国的美术教育就不完善。因此,将民间美术纳入现代中国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完整的美术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中国的美术教育才能以名副其实、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完整面貌独立于世。 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把乡土美术列入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一般都担负着为本地基础教育培养、培训师资的任务,建立民间美术教学体系也是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对中国美术基础教育的促进和完善。 (二)建立民间美术教学体系有利于促进民间美术的保护和发展 民间美术主要产生和流传在民间,是劳动人民为适应并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而付诸手工生产的工艺美术,它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内容,也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审美理想追求。民间美术是社会文化习俗的载体,蕴涵着民族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具有浓厚的乡土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中国国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故有“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之说。人们在漫长的地域迁徙中形成的不同风俗习惯,孕育了各个地方种类繁多、内涵深厚的民间美术。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的审美品味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他们不再象过去一样喜爱传统的东西,生活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年轻人开始追求时尚,民间美术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祖国五千年文明经典的支撑,离不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本民族的民间文化遗产,振兴民族精神,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共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国的中国,更应高度重视。抢救和保护民间美术,迫在眉睫。 保护民间美术需要国家的法律政策规定,但关键在于地方的具体实施和民间的自发保护。当前,阻碍民间美术保护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缺乏对民间美术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发展意义的宣传,没有形成必要的社会认同;二是尚未建立起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民间美术传承体系,仍在延续原始的言传身教的家族传承方式;三是缺乏热心民间美术保护、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要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民间美术,就要尽快在地方高校建立起民间美术教学体系,使大学生系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特别是地方民间美术的产生、流变、种类、造型、色彩及其审美特点和区域特色,培养对民间美术的感情,使他们成为民间美术的欣赏者和宣传者,并使部分大学生成为民间美术的传承者和研究者。 (三)建立民间美术教学体系有利于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各地纷纷挖掘推出了一批带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认真考察我国的旅游市场会发现,除了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各有特色外,工艺美术纪念品却大同小异,几乎如出一辙,鲜见独具地方特色和收藏欣赏价值的珍品。这势必影响各地旅游产业规模的发展,很难带来理想的经济效益。由于民间美术依附于民俗文化而存在和发展,一件民间美术工艺品往往隐含着一个民间故事,或者象征着一种民俗活动。没有令人赏心悦目、值得收藏的民间美术工艺品,就不可能有令人流连忘返、值得回味的民俗文化活动,也就不可能有地方旅游经济的繁荣发展。地方高校建立民间美术教学体系,培养熟悉当地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的专门人才,不仅有助于深入挖掘、整理和保护地方民间美术,而且还可以在保护、继承的基础上,开发创新出既保持地方民间传统特色又融入现代生活内容的现代民间美术作品,从而推动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另外,经过民间美术课程学习熏陶的大学生们,尽管他们毕业后大多并不专职从事旅游开发和美术设计工作,但即便是他们对民间美术无意间的宣传,也会对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四)建立民间美术教学体系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民间美术教学通常包含民间美术史、民间美术作品欣赏和民间美术设计创作等内容,涉及到美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心理学、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民间美术的造型强调主观想象、自由表现和感情抒发,它是精神的物化产品,较之其他艺术形式,更能形象地、直接地、全面地体现中国民间和民族文化,更能激发大学生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学习民间美术绝不单纯是为了艺术知识和技艺的提高,更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热爱祖国,首先要热爱家乡。学习民间美术,可以使大学生们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从而增进对家乡的感情,立志建设好家乡。有了这种乡情基础,就不难升华为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p#分页标题#e# 二、地方高校建立民间美术教学体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般来说,地方高校无论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办学经费,还是师资力量、办学经验,都无法与重点大学比拟,但就建立民间美术教学体系而言,地方高校却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一)建立民间美术教学体系是地方高校办学定位所决定的应有之举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实践能力强、面向基层的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的发展必须走区域化、特色化和多样化的道路。民间美术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实用性,地方经济发展如此急需这样的人才,而重点高校短期内又难以顾及,这正给地方高校带来了难得的大展宏图的机遇。地方高校应不失时机地尽快建立起民间美术教学体系,培养适应当地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多规格、留的住、用的上的人才。 (二)当地丰富的民间美术教学资源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坚实的办学基础 民间美术源于生活,植根于人民之中。几千年来,它在服务于人民生活需要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在许多民间老艺人身上,积聚着大量的民间美术制作经验和高超的制作技艺。这些都是民间美术宝贵的教学资源。地方高校熟悉当地的历史文化演变,了解当地的文化资源分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资源。新建民间美术教学体系,师资缺乏是首要问题,地方高校可就近聘任民间艺人承担部分实践内容的教学。社会为民间美术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实习基地,教学与实践可以随时随地灵活安排。 (三)生源本地化使地方高校更容易得到当地政府和各界人士的支持 地方高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本地区,毕业后又大都留在本地区工作,对学习家乡的文化艺术、探寻发生在家乡的故事有着一种本能的兴趣和动力。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保证了民间美术基本的教学效果,而且学生还会自发的以新的艺术眼光去搜集、整理散失在家乡的民间美术资料,使民间美术教学体系不断充实。另外,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紧紧围绕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扎根于当地的风土民情,不仅理所当然地受到当地政府的强力支持,而且也肯定会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民间艺人和民间美术收藏爱好者的大力支持。这种支持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 三、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建构 (一)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构成民间美术教学体系主要有四部分构成: 1.非美术专业的民间美术教学。根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2001~2010年发展规划》的要求,“所有普通高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记入学分”。非美术专业的民间美术学习宜列为限定性选修课程,也可先试行选修制,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转为限定性选修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中国民间美术概述、地方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民间美术作品欣赏(就山东而言,可主要介绍剪纸、年画、风筝、泥塑、面塑、布艺、草编、根雕、奇石、陶瓷等)。专科可在二年级开设,本科可在三年级开设,均为36学时左右。 2.美术专业的民间美术教学。美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多是从事与美术相关的绘画设计、教育宣传和研究管理工作,因此,应比其他专业学生有较高要求。美术专业的民间美术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内容包括:中国民间美术概论、地方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民间美术作品赏析、民间美术工艺品的简单制作等。专科可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72学时左右;本科可在三年级开设,108学时左右。选修课由对民间美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选学,主要内容为:民间美术采风考察、民间美术创作设计。选修课一般紧随必修课之后开设,36学时左右。 3.建立民间美术研究室。地方高校不仅应成为地方民间美术的教育中心,而且也应成为地方民间美术的研究中心。因此,可通过建立民间美术研究室的形式担负起两个中心的职责。民间美术研究室可由本校民美教师组成,吸收部分民间艺人参加,其主要任务是:(1)具体组织和实施民间美术教学工作;(2)搜集、整理民间美术资料,包括各种文献、著作、画册、图片以及各类民间美术品实物等;(3)进行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4)借鉴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和表现形式,开发设计现代民间美术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 4.建立民间美术陈列室。民间美术教学不能坐而论道,要特别突出实践性。地方高校建立民间美术陈列室,一来为教学提供了观摩欣赏作品的场所,让学生有机会经常接受民间美术的熏陶;二来也是对当地博物馆收藏的补充。陈列室除收藏陈列师生共同搜集和社会捐赠的民间美术品及有关资料外,还可收藏陈列师生临摹仿制或创作设计的精彩之作。从某种意义讲,学校陈列室更容易征集到有收藏价值的民间美术作品。经过一个时期的积累,学校陈列室一定会越加丰富,成为地方民间美术的宝库。 (二)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条件保障 1.师资。由于我国民间美术教育相对滞后,地方高校不可能有现成的合格民美教师,因而可通过短期进修、边学边教或校外聘任等多种途径协调解决。中央美术学院等几处美术专业院校曾先后开办民美专业或开设民美课程,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地方高校可选派热爱民美专业、事业心强的骨干教师前去进修。要鼓励美术教师每人确定一个专题,专心钻研备课,完全可以承担基本的教学任务。另外,也可聘请当地民间艺人、收藏爱好者和文化工作者到学校兼课、举办讲座或作技艺表演。民间美术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情感教育,学生需要带着情感学,教师更要带着情感教。只要教师的情感真正投入了,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目的就一定能够达到。 2.教材。关于中国民间美术的研究,近年来已有不少专家著述。各个地方的民间美术研究,也或多或少出版了—些书籍资料,我们可从中选择作为临时参考教材。地方高校组织编写具有地方特色、高质量的教材,需要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但应及早规划设计。要鼓励教师认真编写课堂讲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和锤炼,待具有一定水平后再正式出版。#p#分页标题#e# 3.教学设备。民间美术教学既是理论课、欣赏课,又是技能课,需安排大量的实践环节,如参观考察、手工制作等。因此,要有足够的专业教室和校外实习基地,配置性能质量较高的教学设备和专用工具,还应有充足的实习经费和陈列经费作保证。 (三)民间美术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民间美术教学中肯定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这里仅提出在教学指导思想上需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1.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地方高校建立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培养研究民间美术的学者和艺术家,而主要是借助地理优势对学生进行形象的审美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因此,在教学组织安排上,要高度重视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或限定性选修课的教学,防止单纯追求“早出成果”而出现重视美术专业学生教学、忽视甚至放弃非美术专业学生教学的偏差。当然,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提出较高的学习要求,对有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也是完全必要的。 2.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关系。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从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理论高度作系统论述,又要结合实地考察和实物观摩作鉴赏分析或仿制练习。要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特殊功能,如利用多媒体播放民间美术作品图片、实物三维录像和制作过程录像等,以求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继承保护与发展创新的关系。要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不可能有现代文化的发展。但我们学习民间美术,不能仅仅停留在泛泛的“数家珍”和简单的照搬上,要使它的艺术生命得以延续、生存和发展,就要在对民间美术消化吸收、转换升华的基础上,赋予时代的活力,创造新的形式。要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现代审美情趣和现代人的心理特征,把传统美术与现代美术有机结合起来,立足传统,努力开拓,从而达到弘扬和发展民间美术的目的。

第2篇: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

一、民间文化的传承、交流状态与儿童美术教学环境的创设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儿童的形象思维经过了学龄前期的涂鸦期(1.5~3.5岁)、象征期(3.5~5岁)及图式期(5~7岁)与学龄初期的写实期(7~12岁)这四个阶段。学龄前期的幼儿由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其美术活动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游戏性、模仿性、求全性及稚拙性等特点。[1]儿童对于艺术作品的创作,仅仅停留在直观的形象思维层面,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对于事物的认识,也处在“对”与“不对”的简单判断阶段。儿童对自己作品的判断永远是“对的”、“好看的”和自以为是的。

在创作的过程中,民间艺术家进行的是全方位的艺术创作,画、塑、剪、糊等要样样精通,通常进行创作时不是事先拟定草稿,而是信手拈来且一次成型。“目识心记”是民间艺术家学习的过程,通过“目识”师傅“信手拈来”的创作过程,“心记”师傅的创作规律,再通过个人循序渐进的实践,才能达到“得心应手”的创作效果。这种经验性的、直观传递性的传授方式,积淀着不知多少代人对某种技术性创作的经验总结。基于此,接受者能够直观地认识事物并达到再创造的目的。[2]

节庆、庙会、祭祀、红白喜事等都是民间艺术家创作和展示其艺术作品的时机,无论是炸响的鞭炮、喧天的锣鼓、嘹亮的唢呐,还是孝子的哀嚎、和尚的诵经,这些民间活动与文化氛围营造了民间艺术不同的创作环境。民间艺术家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创作,并将其作品通过一系列活动给予展示。无论是创作还是展示,学生(徒弟)都要全程参与。全面感知艺术的方法,这是我国民间艺术传承和交流最典型的特征。

美术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美术教育学科本位的倾向,进而建立文化美术和生活美术。民间艺术家将传统文化与生活十分紧密地结合起来,用满腔的热情创造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儿童美术教学中,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构成了美术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借助书籍、图片、实物、音像等工具,让儿童进入到一种艺术体验的环境中,感悟美术作品、分析美术形象、聆听美术故事、创作美术形象,从而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情。

民间艺术家必须在特定的环境,如民间节庆、祭祀、婚俗丧葬礼仪等中创作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作品。儿童也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在游戏、亲情、友情和自然现象中感知世界。因而,在儿童美术教学中,从感知能力到形象思维能力,从临摹到创作,文化情境创设都是至关重要的。民间有一则《画匠画佛》的故事是这样讲的:徒画弥勒佛,其笑容总不尽如人意,问多次,其师笑而不答。一日再问,其师笑而举手,做逗儿状,徒弟不解。过数日,师抱其胖儿,徒举手逗儿,儿乐呵呵笑容满面,徒见之遂喜,原来如此也。一尊身形胖大、光头大耳、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佛像立挥而就。这种“笑”是无法用文字描述的。因而,教师要在文化情境中,将民间美术与节日习俗相结合,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悟”其“真”,培养儿童对民族故事、传说及艺术传统的兴趣,也要引导儿童自我感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树立科学、平等的文化价值观念,在美术学习中感受美术,从而使学习更具娱乐性和趣味性。

二、民间艺术的造型理念与儿童审美意识的培养

程式化、意向造型是民间艺术造型的核心理念。由于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造型理念和审美意识。民间美术承载了更多民族地域文化、和生活形态中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象。民间美术的实用性、概括性、随意性、象征性及完美性等特征,是民间艺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形象理解,并以符号化、程式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中国戏曲当中的动作、脸谱、服装,民间美术中的构图、色彩、造型等皆为高度程式化的理念。

受地域性、民族心理与民族文化的影响,各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自身的审美特质和造型语言。儿童审美意识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其造型理念带有强烈的民间意趣。超时空的构图、主观性的色彩、稚拙的线条,这些是民间美术和儿童美术所共同拥有的特征。例如,X光机的透视构图意趣,大红大绿、对比强烈的色彩观念等。

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用成年人的审美意识来指导和品评儿童课堂。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现代信息技术获得较大进步,人们逐渐忽略了民间艺术,导致民间艺术迅速衰落。在这种状态下,中小学教师不愿也不会将民间美术引入课堂。在小学一至六年级的美术课堂中,能够直接涉及中国民间美术文化的课堂占比不到20%,而以自然物象为观察对象的课堂占比是50%,美术基础知识课堂占比是30%。儿童美术教学中,人文社科知识的内容较少,民间艺术知识涉及不多,因而,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十分有限。

儿童对基础美术知识的了解,不应仅仅局限于春天是嫩绿的、嫩黄的、粉红的,夏天是深绿的、火红的,秋天是金黄的、橘红的……,也就是说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物象的细致观察和表现上。中国民间艺术的造型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和概括,以民间美术色彩为例:红色、黄色代表着喜庆,代表着皇权;丧葬仪式中所用的蓝色、白色、黑色象征着凄凉、惨淡、悲痛。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运用,深受传统阴阳五行学的影响,形成了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色——青、黄、赤、白、黑,五时——春、夏、季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等因素的象征关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将这些民间文化的基础知识穿插于小学美术教学当中,儿童就无法欣赏中国传统艺术,更无法理解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造型与色彩观念。

感性、直观、抽象、完美是民间艺术与儿童美术创作的共性。民间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以感性的、直观的视觉去审视世界,以夸张的、抽象的、尽可能完美的画面去表现世界。儿童也是一样,“所有的儿童创造都不是对物体原物的模仿,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正是由于这种儿童先天认知的思维混淆,使他们自身原创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足以支配自己的世界,所有对外界的感知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3]

无论是民间艺术家的有意,还是儿童的无意,其造型理念中均表现出一种超自然、超物类、超科学、超逻辑的自由思维状态。在这种思维状态之下,其画面显得充实、饱满、自由与奔放。所以,在儿童的眼里,小草可以歌唱,大海能够呼吸,树木可以和云彩聊天,马儿可以长上飞翔的翅膀,小朋友也可以在月球上荡秋千。因而,教师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将中国民间美术的审美元素与造型理念融入其中,有益于儿童民族文化情感的形成,更有益于儿童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民间艺术的创作技艺与儿童造型能力的形成

民间艺术家的创作技艺是全方位的,眼、手、脑共同协作,绘、雕、剪、绣、塑等各种技法综合运用。而这种全方位的动手实践能力恰恰是今天电脑时代所缺乏的,却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对儿童群体的传统文化认知和文化情感的启蒙具有重要意义。民间艺术家通过用心观察去写生的作品,以自身的表现需要为出发点,非常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和释放,所造之形不是对视觉形象的直接复制,而是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对印象本身进行能动性的改造、修饰、规范、取舍和提炼,使其造型特征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与典型,将其融于剪纸、年画、刺绣等形式中。[4]

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在长期的工艺创作实践过程中,民间艺术家在选材、布局造型及设色等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民间艺术家造型的稚拙化、完美化、平面化和程式化,构图的规整化、秩序化,对称性、均衡性、多样统一性,色彩的象征性、对比性、民俗性和质朴、真挚、热烈的情怀,对于儿童美术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民间艺术家在各类民间作品创作中,有其独特的创作规律和创作技艺。在具体实践中,民间艺术家以谚语、歌谣等形式进行技艺交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作品创作。民间艺术家坐在暖暖的炕头上,唱着信天游,剪着窗花,与文人雅士或专业艺术家在宁静典雅的环境里进行专业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处。专业艺术家以系统的理论和技艺进行传承;民间艺术家以歌谣、顺口溜形象地总结民间艺术的技艺特征。这些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技艺经验,成为民间艺术创作朴素理论和创作实践的依据。

民间技艺口诀对形式的总结体现在形象造型、色彩、纹饰、结构等方面,其中最为普遍的是造型艺诀和设色艺诀。民间技艺口诀内容丰富多样,包含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玩具艺人总结的塑造口诀“从下而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上色口诀“从上到下,先淡后浓,先白后黑,头发靴子最后”、“落笔如飞,厚薄均匀,头色不过四,身色勿过三”。[5]这些朗朗上口的画诀不仅仅是民间艺术家技艺的总结,也是中国传统绘画技艺的精髓。

民间艺术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而且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在逐步缩小,如何在这种尴尬的状态下,保护、拯救、传承民间美术文化是值得所有美术教育工作者重视的议题。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条件的完善以及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儿童美术教学更多地依赖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逐步向西方美术教育模式看齐。但遗憾的是西方美术教育模式缺失了美术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民族化。民间文化是广大群众自己创造的文化,是源头,是根,是一个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载体,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美术教学特别是儿童美术教学,必须强调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否则在我国特定的社会形态转型时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会面临被中断的危险。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以课堂教学、兴趣小组、采风考察、民俗实践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儿童在欣赏与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历史与人文的教化,提高审美能力、创作技能和求知欲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民间美术视野下师范院校艺术类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编号:GS[2013]GHB084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武葵英.美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63.

[2]刘吉平.陇南民间美术创作状态与文化传承[J].文艺评论,2009(4).

[3]徐青青.民间美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58.

[4]谢子静.让民间艺术融入儿童美术教育[J].文艺争鸣,2010(7).

第3篇: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民间美术;传承;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的民间艺术,特别是民间美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现当代社会让中国民间美术依然保持活力,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

一、现当代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

1.记录的保留

要想保障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其记录下来。由于科技发展,目前相关机构除了可以采用文字、图画的方式来进行记录,还可以通过数字手段,比如摄影、摄像、录音等来进行记录,尽力将民间美术完整地保留下来,让后人可以体会到民间美术的美。同时,目前,各省市也有开展相关工作,对当地极富有特色的民间美术进行立项,然后对每一个项目都进行详细调查,调查范围包括工具材料、工艺特点、传承历史、流行区域等,并且进行归档,以保证民间美术的遗存。

2.挑选传承人

对于民间美术的传承来说,挑选传承人是关键。因为只有挑选出优秀的传承人,才能让民间美术一直流传下去,继续散发活力。如果民间美术缺乏传承人,那么其传承就会很快中断,并且无法再复兴。比如说剪纸,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处处可见,然而只有孝感的剪纸于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这其中除孝感剪纸自有其魅力和特点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传承人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

3.创造出经济价值

在商品经济社会,民间美术想要得到良好的传承,就必须遵循商品经济社会的规律。让民间美术工艺品进入市场并且创造出客观的经济价值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传承民间美术的方法。同时市场也是最好的检测机器,可以通过市场的选择,激发民间美术的创新意识,让民间美术工艺品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

二、中国民间美术的创新

1.贴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中国民间美术想要进行创新,首先就是要有清醒的认识,认清现在所处的社会现状,认识目前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这样才能在进行民间美术创新的时候走对方向,才能更好地让大众接受民间美术。比如说孝感的雕花剪纸,曾在20世纪50年代就根据当时的政治环境特色创作了《保家卫国》《伟大胜利》等艺术品,当时获得了社会大众的高度赞扬。而到了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孝感的雕花剪纸已经有了更多的样式,除了传统的雕花剪纸,还创作了《百凤图》这样既具有传统特色又较为新颖的大型艺术作品。

2.改变传承的方式

传统民间美术传承方式,一般都是采取以小单位为主,在较为狭窄的环境中进行传承,比如说师徒、父子、母女等这样的方式,代代相传。然而,在现当代社会,如果还采取这样单一的方式进行传承而不进行任何改进,很有可能会被社会淘汰,导致传承断绝。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剧烈冲击,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想要从年轻人中找到合适的传承人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要想让民间美术能够一直传承下去,当地政府可以考虑与学校进行合作,让民间美术进入学校,通过兴趣小组的形式,让学生接触民间美术,从而引起他们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并且让他们认识到保护民间美术的重要性。

中国民间美术是我们文化历史中宝贵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的根,是滋养整个民族文化气质的沃土。因此,对于中国民间美术,我们,还有我们的后辈,一定要保证其传承和发展。只有传承,才能不丢失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只有发展,才能让中国民间美术在现在这个社会不被淘汰,不会消逝。而想要发展,那么中国民间美术就必须要创新,不只是技法上的创新,还要有观念上的创新,要紧跟时代潮流。同时,在传承的方式上也要进行创新,脱离小农思想的传承人寻找方法,可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民间美术,这样才能让大众体验到民间美术的美,才能更好地去保护民间美术,为民间美术打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第4篇: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

中国文联广泛开展对外文学艺术的交流活动,并积极组织和推动各个团体会员开展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每年接待数以百计的外国文学艺术家代表团来华访问,同时组织为数越来越多的中国文艺家出国访问,与国外文艺界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交流,增进了中外文艺界的友谊和合作。

中国戏剧家协会

成立于1949年7月24日,原名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1953年更名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简称中国剧协)。迄今注册会员有11万余人,团体会员34个。

中国剧协与40多个国家戏剧界进行了友好交流。1981年加入国际剧协。2008年10月在南京成功举办第31届世界戏剧节。同年9月,中国当选为国际剧协常委会成员国。

中国剧协举办的戏剧活动主要有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中国校园戏剧节、BeSeTo(中韩日)戏剧节等;设有中国戏剧奖,含梅花表演奖、曹禺剧本奖、优秀剧目奖、小戏小品奖、校园戏剧奖、理论评论奖等6个子项,2009年增设终身成就奖。2005年成立梅花奖艺术团。

现任主席:尚长荣

中国音乐家协会

成立于1949年7月,实行个人会员与团体会员制,现有个人会员14万余名,团体会员36个。中国音乐家协会下设9个专业委员会,并拥有60余个专业二级学会。

其工作任务是:组织会员深入生活,繁荣音乐创作;组织不同门类、高水准的音乐演出活动,为优秀音乐表演人才提供展示的平台,组织中国音乐“金钟奖”等比赛和评奖活动,表彰和奖励成绩突出的音乐家,组织学术研讨活动,推动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评论工作;开展社会音乐活动,提高国民音乐素质;开展对外音乐交流,推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现任主席:赵季平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成于1950年3月29日(1987年以前称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87年改为现名),在全国命名中国民间文艺之乡50余个,设立各类民间文艺研究基地、博物馆20余个。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致力于组织、规划、指导全国性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及民俗文化的考察、采集、保护、传承、培育、扶持、发现,表彰民间文化艺术各类人才,开展国际民间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组织学术交流、艺术展览、文艺演出、民间文艺节会活动,举办旨在奖励各种民间文艺成果的部级民间文艺“山花奖”评奖,保护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全方位推动中国民间文艺事业发展进步。

现任主席:冯骥才

中国美术家协会

成立于1949年7月。协会实行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制,集中了全国各地有成就,有影响的美术专家、学者,是综合美术各门类的,全国美术界唯一的部级美术组织。目前有会员11006人。

中国美协负责组织、指导全国美术家进行美术创作和理论研究,承担国家重大美术展览的组织实施、评选评奖,举办大型的全国性美术展览和各种学术展览,出版学术刊物,开展学术研讨,提倡美术教育,努力做好联络、协调、服务工作,构建和谐向上的美术家之家,促进中国美术的繁荣和发展。

现任主席:刘大为

中国电影家协会

成立于1949年7月,原名“中华全国电影艺术工作协会”,1957年改称“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1960年改称“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1979年改称“中国电影家协会”,简称中国影协。实行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制,目前拥有团体会员31个、个人会员6000多名。

主要任务是:履行联络、协调、服务职能、发挥组织、引导、服务和维权作用:致力于电影理论研究和学术评论,做好电影文化宣传出版工作,扶植、发行放映、研究创新的优秀成果,推动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人电影界的交流,致力于中外电影文化交流工作。

现任主席:李雪健

中国书法家协会

成立于1981年5月,现有团体会员41个,个人会员1.2万余人,是由部级的书法家、篆刻家、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家和书法活动组织,管理工作者组成的全国性专业团体。主要任务是广泛团结全国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不断发展和壮大书法事业,切实做好和政府联系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以及书法爱好者的纽带和桥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加强同港、澳、台地区和各国书法界的联系,为发展和促进中国书法艺术作出贡献。

现任主席:张海

中国舞蹈家协会

于1949年7月成立。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吸收舞蹈表演、编导、理论、教育、编辑、管理及在群众舞蹈组织活动中卓有成就的舞蹈家为会员,目前在全国拥有3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舞协及产业文联舞协团体会员,7000余名全国个人会员。

中国舞协的宗旨是:促进和活跃舞蹈艺术创作,进行理论学术研究及作品评论,举行专业舞蹈比赛,发掘培养舞蹈人才,开展群众性舞蹈活动,丰富大众文化生活,组织中外舞蹈文化交流,繁荣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艺术事业。

现任主席:赵汝蘅

中国曲艺家协会

是全国各民族曲艺家组成的人民团体,它的前身是1949年7月成立的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备委员会,及其后改建的中国曲艺研究会和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的基本职能是联络、协调、服务,通过各项艺术活动,最广泛地团结曲艺家和曲艺工作者。协会现有团体会员34个、会员5000余人。

现任主席:姜昆

中国摄影家协会

成立于1956年12月,同志先后两次为协会题写会名。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全国性摄影组织,中国摄影家协会目前拥有各省、市、自治区摄影家协会团体会员32个,行业性摄影团体会员21个,个人会员1.7万余人,汇聚了中国最优秀的摄影家,以及在摄影理论、教育、出版、活动、技术、制作等方面富有成就的专家,为繁荣发展中国摄影艺术做出重要贡献。

现任主席:王瑶

中国杂技家协会

成立于1981年,现有团体会员30个,个人会员2700余人,主要负责联络、协调、服务和业务指导各杂技团体;组织杂技评奖、演出、交流、观摩等活动;组织各种形式的杂技理论研讨和评论活动;收集、整理和研究国内外杂技资料,积极传播信息;开展中外杂技人士和团体交流、互访、考察活动;宣传介绍中国杂技发展状况,广泛进行国内外艺术交流。

现任主席:边发吉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

第5篇: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贵州民间美术资源 引进课堂 引进策略

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先生在“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的序言中是这样描述:“中国是一个工艺美术十分发达的国家。贵州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尤其发达的省区。表现为不同的刺绣、挑花、陶艺、木雕、漆作、剪纸,世代相传,这样的遗产实在万分珍贵。趁现在这些东西还存在着,趁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所认识,应该去做一些抢救性的工作……不同地区的人就可能看见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想想他们都是出自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劳动者之手,都是出自那些从来没上过学堂,受过正规教育的民间艺人之手,却又是那样的精美,那样经得起任何审美法则的和尺度的挑剔,我们都会心存感动……”。而今受到现代信息不断的冲击,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正在逐渐消失,贵州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不断呼吁保护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贵州的现代美术教育如何妥善保护和传承贵州民间美术,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贵州民间美术资源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地域偏远、交通不便使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持着相对的完整,一些民族工艺仍保存着古朴原始的自然生态与和谐风貌,民间美术资源遗存相对完好。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贵州民间美术的生存环境已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传承关系上,许多民间艺人的年龄在60岁以上,青少年中有兴趣并愿意专门学习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使本地的一些民间美术品种产生了传承的危机。

其次,民间美术在很多人心目中丧失了地位,通常当我们提到“民间美术”常常会听到“太俗气了,难登大雅之堂”之类的言论,其实只要是真正了解欣赏民间艺术的人,都能感受到它质朴而强烈的艺术魅力。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蕴涵民族性的艺术创作更具感染力。不理解、不欣赏,不爱好,甚至不屑,形成审美观上的一种偏见,这是民间艺术在现代人意识上的一种较普遍的反映,这种意识严重地影响到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民间美术的教育缺失,目前中小学的课程安排中,与民间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涉及本地传统文化的课程更少。许多学生在整个中小学学习过程中,就没有通过课堂接触过民间传统文化,甚至有的高校亦未涉及当地民间美术的教学。

另外,对这一学科的理论研究很少,重视程度不够等等。这些都是造成贵州民间美术衰败乃至消失的重要因素。如不重视和抓紧抢救保护,脆弱的文化生态环境会在现代工业文明中迅速地消失。保护民族美术文化要从教育人手,要使民族民间文化得以生存、传承和发展,必须使民间美术进入课堂。

二、贵州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的实施策略

首先,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地方学校不可能有现成的民间美术教师,一是通过短期培训、边学边教或选派热爱民间美术专业、事业心强的骨干教师专门进修。鼓励美术教师承担民间美术研究的课题,专心钻研备课,承担基本的教学任务。另外,聘请当地民间艺人到学校兼课、举办讲座或作技艺表演。早在上世纪初,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曾经邀请民间艺人来校为师生授课,把民间美术引进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经验。

第二、加强地方高校美术专业的和非美术专业的民间美术教学。美术专业学生民间美术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内容可为:贵州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贵州民间美术作品赏析、民间美术工艺品的设计制作等。如蜡染、陶艺、剪纸等都可进入课堂教学。对民间美术有浓厚兴趣的专业学生还可以进行选学,内容为:贵州民间美术采风考察、民间美术创作设计。对非美术专业的学习可列选修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贵州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贵州民间美术作品欣赏等。

第6篇: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贵州民间美术资源 引进课堂 引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071-01

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先生在“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的序言中是这样描述:“中国是一个工艺美术十分发达的国家。贵州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尤其发达的省区。表现为不同的刺绣、挑花、陶艺、木雕、漆作、剪纸,世代相传,这样的遗产实在万分珍贵。趁现在这些东西还存在着,趁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所认识,应该去做一些抢救性的工作……不同地区的人就可能看见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想想他们都是出自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劳动者之手,都是出自那些从来没上过学堂,受过正规教育的民间艺人之手,却又是那样的精美,那样经得起任何审美法则的和尺度的挑剔,我们都会心存感动……”。而今受到现代信息不断的冲击,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正在逐渐消失,贵州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不断呼吁保护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贵州的现代美术教育如何妥善保护和传承贵州民间美术,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贵州民间美术资源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地域偏远、交通不便使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持着相对的完整,一些民族工艺仍保存着古朴原始的自然生态与和谐风貌,民间美术资源遗存相对完好。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贵州民间美术的生存环境已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传承关系上,许多民间艺人的年龄在60岁以上,青少年中有兴趣并愿意专门学习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使本地的一些民间美术品种产生了传承的危机。

其次,民间美术在很多人心目中丧失了地位,通常当我们提到“民间美术”常常会听到“太俗气了,难登大雅之堂”之类的言论,其实只要是真正了解欣赏民间艺术的人,都能感受到它质朴而强烈的艺术魅力。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蕴涵民族性的艺术创作更具感染力。不理解、不欣赏,不爱好,甚至不屑,形成审美观上的一种偏见,这是民间艺术在现代人意识上的一种较普遍的反映,这种意识严重地影响到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民间美术的教育缺失,目前中小学的课程安排中,与民间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涉及本地传统文化的课程更少。许多学生在整个中小学学习过程中,就没有通过课堂接触过民间传统文化,甚至有的高校亦未涉及当地民间美术的教学。

另外,对这一学科的理论研究很少,重视程度不够等等。这些都是造成贵州民间美术衰败乃至消失的重要因素。如不重视和抓紧抢救保护,脆弱的文化生态环境会在现代工业文明中迅速地消失。保护民族美术文化要从教育人手,要使民族民间文化得以生存、传承和发展,必须使民间美术进入课堂。

二、贵州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的实施策略

首先,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地方学校不可能有现成的民间美术教师,一是通过短期培训、边学边教或选派热爱民间美术专业、事业心强的骨干教师专门进修。鼓励美术教师承担民间美术研究的课题,专心钻研备课,承担基本的教学任务。另外,聘请当地民间艺人到学校兼课、举办讲座或作技艺表演。早在上世纪初,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曾经邀请民间艺人来校为师生授课,把民间美术引进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经验。

第二、加强地方高校美术专业的和非美术专业的民间美术教学。美术专业学生民间美术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内容可为:贵州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贵州民间美术作品赏析、民间美术工艺品的设计制作等。如蜡染、陶艺、剪纸等都可进入课堂教学。对民间美术有浓厚兴趣的专业学生还可以进行选学,内容为:贵州民间美术采风考察、民间美术创作设计。对非美术专业的学习可列选修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贵州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贵州民间美术作品欣赏等。

第三、加快贵州民间美术教材的编写研究和完善教学设备。各地方高校应组织编写具有地方特色、高质量的教材。鼓励教师认真编写课堂讲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和锤炼。民间美术教学既是理论课、欣赏课,又是技能课,需安排大量的实践环节,如参观考察、手工制作等。因此,要有足够的专业教室和校外实习基地,配置性能质量较高的教学设备和专用工具。

第四、举办民间美术讲座,不定期的邀请当地一流的民间艺人来校园办讲座,以座谈、现场表演及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同学们了解民间美术精湛的技艺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特别是对一些难以实施课堂教学的民间美术种类,应多以讲座、视频等形式加以介绍,这样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又让学生对家乡民族文化有更广泛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他们对家乡民间美术的热爱之情。

第五、建立民间美术研究所,地方高校应成为民间美术的教育中心和研究中心。民间美术研究所由专业教师组成,并吸收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参加,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实施民间美术教学工作;搜集、整理民间美术资料,进行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借鉴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和表现形式,开发设计现代民间美术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

第六、建立民间美术陈列室,展示优秀民间美术作品,一方面为教学提供了观摩欣赏作品的场所,让学生有机会经常接受民间美术的熏陶;二是对当地博物馆收藏的补充。陈列室除收藏陈列社会上有价值的民间美术品及有关资料外,还可收藏陈列师生临摹仿制或创作设计的作品,便于学生参观学习。

第七、建立民间美术的校外实训并重视田野调查,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的教学,还应让学生走出去,与当地民间艺人交流,虚心请教,深入民间体味当地民俗活动与民间美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进行调查研究。

将贵州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来,可以说是一项双赢的决策:贵州民间美术因学校教育的延续能免遭断裂与绝迹的命运,并能不断向前发展;学校美术教育因为有民间美术的加入能增加新的活力,教学内容得到丰富,有了最直观的贴近生活的史料与教材,民间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给学校现代美术教育提供借鉴与启示;同时,充分利用民间美术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给现代美术教育带来发展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1]杨晓辉《贵州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贵州人民版社2006年10月

第7篇: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民间美术;高等美术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005-0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来灿烂文明的结晶,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发展中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民间美术是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其中孕育着传统的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髓,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观念,应该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是高等学校贯彻素质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

民间美术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和民族色彩,是人民群众在群体生活中的艺术创造,而且它并非仅仅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创造,而是反映了民间文化和民族文明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传播民族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渠道。民间艺术建立在普通大众的精神生活的基础上,是美术创作者对于自己内心心灵和精神生活的一种表达,也反映了民间文化的精髓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民间有很多为人们所熟知的事物都是民间美术作品,例如年画、对联、刺绣、剪纸、香包、面塑、石雕纸牌、风筝等等多种多样、数不胜数,种类十分丰富。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却进入到了低谷期,很多的民间美术艺术面临着无人传承并逐渐消亡的态势,例如苗族的蜡染、壮族的铜鼓等,有很多本地区的人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对他们的认识与发展了。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伐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外来的美术理论和美术作品也为人所瞩目,中国的民间美术面临着新的威胁,并且显得十分无力。这其中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民族文化自身的原因,随着新的文明和社会观念的大量涌入,民间美术的创作者由于自身的心理原因对于民间美术的创作兴趣大减,创作的作品也日渐减少,这也反映了民间传统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的无力与妥协。鉴于目前这种形式,国家开始着手对很多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抢救”,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从长远来看,比抢救更重要的是传承,民间美术不仅需要保护而且也要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够保证民间艺术有更长远的发展。高等学校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于宣传民间文化,培养未来的美术人才都具有重要意义,理应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

二、高等美术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民族传统文化的逐渐消亡,民间美术中也有很多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国家的大力保护。对于民间美术不仅要保护,而且要使更多的人接受并传承它。高等学校的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美术教育教学的地方,要在传承和发扬民间美术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等学校承载着发扬和传承民间美术的重要使命,但从当下高等学校的美术教育来看,教学方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没有使民间艺术占有足够的教材内容与教学空间,更多的是一些美术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教学,就算在教学中论及民间美术的内容也语焉不详,不能够充分地对某一地区的民间美术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所以,从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中的民间美术所占比例来看,民间美术的学习和传承情况是不容乐观的。

对于地方的历史文化,高等学校应该根据民间美术的具体特点延伸到美术课程中来,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理念,积极从生活中汲取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继承和发展民间文化。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民间美术的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民间美术的教育意义,只是单纯就美术理论和美术文化进行讲解,不能充分发挥民间美术的教育意义。每个地方都有其特有的地方文化,民间美术也是这些地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地方都有其独具地方特色的美术形式,这些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美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民间美术就是弘扬中国的传统的美术艺术,也就是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日渐衰微的今天,弘扬和继承民间美术是文化发展的必要之举,它是对中国传统艺术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三、做好高等教育与民间美术的对接

1、高等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课程的设置

高等美术教育中应该设置专门的民间美术这一课程,并编写相关的教材,使民间美术的教学有根有据。通过教育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和了解中国的民间美术,进而继承和弘扬民间美术,使民间美术在更广的范围内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设置专门的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是保证民间美术得到更好的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质量和高素质的美术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和相关教育部门要在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方针和课程标准方面抓紧建设,并设计出合理的民间美术教学体系,培养符合时展要求的美术人才。民间美术的教育要立足于弘扬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设计出具有民族风格的高校民间美术课程,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提高高校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要想提高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综合水平,必须提高高校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鼓励高校教师根据专业的要求发表专著和学术论文,提高高校美术教师的科研能力。高校美术教师要适应高校艺术教学的改革,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将民间艺术中的题材选择、色彩搭配、图形绘制以及文化内涵等各个方面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内

去,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计划当中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民间传统美术带给他们的审美感觉和心理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对民间美术作品的消化理解能力,真正从更高层面上加深对于民间美术的理解,提高自己的鉴赏和美术创作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美术素质。

3、加强对民间美术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艺术创造都起源于民间,民间蕴藏着大量的民间美术课程资源,例如建筑艺术、手工产品艺术等都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这些民间美术中的审美元素都值得纳入到高校民间美术的课程中来,在美术课程中渗入民间美术的元素,吸引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兴趣,在课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进而明晰自己在保护民间艺术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例如在高校美术专业的图案课程上可以启发学生们对传统的剪纸等艺术的图案进行研究和设计,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专业水平,同时也能够继承和发展当地的民间艺术,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四、结语:

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中设置民间美术这门课程有利于系统地传授民间美术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高等学校要专门设置相关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并积极开发相关民间美术资源,促进民间美术的传播,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秦国防.高等美术教育教学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文教资料.2009.(13).

第8篇: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美国西进运动;媒介技术;帝国性质;报纸媒介

美国是殖民者对于北美洲大陆的发现、和开发过程,根基于源于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公平的理想主义观点。美国的发展壮大来自于奴隶们的勤奋开拓,稳固于相对民主与健全的法律体系。其发展的规模巨大背后的动力在于殖民者对于领地的贪婪和对财富的渴望,其中西进运动的是美国版图扩张的重要事件。但是西进运动的拓荒者们却在美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光辉的篇章,在屠杀大量原住民,占领其领地的同时,奴役与同化北美大陆的原住民,将最原始、最纯粹的北美文化扼杀在血与火的野蛮屠西进之路中。

美国西进运动除了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推之外,对于文化的外爆式传播也有重要作用,文化的传播主要是利用其报纸媒介,利用报纸媒介的媒介特性,美国借此迅速扩张,同时传播思想与文化,在短期内使扩张的新领土居民的意识形态与传统美国文化之间的鸿沟消失。

一、美国西进运动的两大动力――原动力与推动力

(一)美国西进运动的发展历史。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者对北美大陆内陆的财富越发贪婪,同时他们依靠工业革命对欧洲科技水平的高速提升,在这两个因素的推动制之下,殖民者开启了的美国的西进之路。西进之路在屠杀原住民与毁灭北美文化的同时美国社会也进一步巩固了国家根基,同时也为整个美国经济、社会组织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西进运动对美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但是这些积极地影响都是建立在无数尸骨之上的。美国殖民者的西进之路其实就是一部北美住原住民的血泪史,这场声势浩大的侵略运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于第一次北美独立战争之后。这次的西进运动中,开拓者们攻入纽约、宾夕法尼亚、乔治亚州的西部地区,大量屠杀当地原住民,最终定居下来,建立了肯塔基、田纳西和俄亥俄州这三个美国新的州府。

第二阶段:在北美第二次独立战争之后,1812年的西进运动无论从规模还是对原住民的屠杀数量上都比较第一次西进运动有了明显扩大。其结果是美国有新诞生了五个州府,分别是:印第安纳、伊利诺斯、路易斯安娜、密西阿比、阿拉巴马和密苏里州。

第三阶段:美国开拓者最后一次西进运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阿肯萨斯、密歇根、得克萨斯、依阿华和威斯康辛州这五个新的州府有被美国开拓者纳入了美国的版图。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几十年的西进运动,美国的疆土也得到了数倍的扩张,当时的美国版图面积几乎相当于整个欧洲大陆的面积,人口也从起初1790年的300万激增到西进运动结束时1860年的3100万。

(二)美国西进运动的原动力。政府对于贪婪资本的支持和欧洲工业革命带来技术上的迅猛发展,促使美国政府有强烈的需求向西进运动,这两点成为美国西进运动的原动力之一。美国政府早就将西部视为其战略与资源要地,爱德华・厄威瑞斯特就曾多次指出:“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在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就像亚洲大陆上波斯、米堤亚和亚述所处位置一样重要,注定要担当起保持力量均衡的使命――成为影响美洲东西部的中心。”西进运动中,美国政府为征服这片战略与资源要地,不惜用屠刀将北美原住民与北美文化屠杀在西进之路上,如果西进之路对于美国人来说是勇敢、探索之路的话,那么对于北美原住民来说西进之路就是一条血与泪的道路。

为了使西进之路在法律上得到认可,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鼓励开拓者们去西部拓荒。在1784年至1785年间短短一年时间里,美国国会曾两次通过《邦联条款》的决议,宣布西部的一些州对已放弃的西部领土和从英国手里获得的领土归其管辖。1785年,美同颁布了其历史上最重要的土地法之一的《西北土地法令》(Northwest Ordinance)。除了在法律上将西进之路合法化之外,美国也大力发展西进的交通建设,在1825年美国政府就将大湖和哈得逊河成功连接,建成西进的最主要航线。与此同时还建成了从马里兰州西部的坎伯兰到伊利诺斯州的旺达利亚的全长952公里的公路。无论是河道还是公路的快速建设,这都加快了拓荒者西进开发的速度。

(三)美国西进运动的推动力。同时促进西进运动的宣传手段就依赖与报纸产业的崛起。出版物刊登新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和罗马帝国,但被公认为报纸的出版物却出现于7世纪早期,第一张报纸出现在德国,随后报纸传播到现在的瑞士、奥地利、荷兰以及英国等国家的城市中。到19世纪下半叶,城市化、新型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经济变革、文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造纸、印刷和电报技术的发展,刺激了报纸的快速发展,并且这三种技术的发展使报纸发行人满足人们对报纸不断增长的需求成为可能,尤其是电报技术与印刷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使报纸媒介解决了传播距离、发行量和印刷成本上的难题。

电报技术于19世纪30年代随着工业化在英国和美国发展起来,电报技术的出现使报纸在当时不仅改变了传播与运输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人们想到报纸传播一词时的基本思维方式。电报技术为报纸提供了一种思考传播的模式,被称为――传递模式。

18世纪、19世纪开始报纸产业的生产技术出现了一次真正的变革,这一变革说明了报纸生产技术在关键方法和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当变革出现时,经常是人们对于报纸需求的结果,反映了社会变革和读者需要。印刷技术的发展对于报纸来说解决了出版数量和印刷成本上的难题。

当报纸在解决了传播距离、发行数量和降低成本等技术问题之后对于美国的西进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宣传推动力。促使了美国西进运动发展的三个阶段。

三、美国西进文化传播的原动力

媒介有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不同属性的媒介对于文化的传播效果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加拿大传播学大师伊尼斯①在其专著《传播的偏向》一书中对于媒介属性有这样的定义:“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社会组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正是由于这样的媒介属性,伊尼斯提出了传播偏向论。他认为媒介可以分为:口头传播的偏向与书面传播的偏向(或者是时间的偏向与空间的偏向)。

由于媒介的性质不同,那么媒介对于文化的传播效果影响巨大。伊尼斯发现:“媒介可以分为两大类,两者有一个基本的区别:有利于空间上延伸的媒介和有利于时间上延伸的媒介。”前者如象形文字、汉字、羊皮纸、书籍等,笨重而耐久,倚重视觉和口头传统的结合,有利于宗教的传承和帝国的持久稳定:后者如拼音文字、机械印刷的拼音文字、莎草纸、电报、广播等,轻便但难以保存,偏于听觉和书面传统的结合,有利于帝国的扩张但难以持久稳定。

(一)媒介的性质偏向与文明走向。媒介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机制。在伊尼斯的定义中媒介有两种属性一种是“时间偏向的媒介”,另一种是“空间偏向的媒介”。媒介的性质决定着文化传播的方式,文化传承的媒介性质是“偏向时间的”,那么文明呈现出一种循环模式,如果文化传承的媒介性质是偏向空间的,那么文明的将呈现出一种扩张模式。

伊尼斯指出,“时间和空间都不是抽象的;时间以一种循环的方式展开,是圆的;空间则是方的。”对于一种文明而言,如果只是注重传播偏向的一种方式去传播文明,那将破坏文明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从而促使文明的衰落,甚至导致帝国的崩塌。所以文化传承应该同时依托不同属性的媒介进行传播,以实现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平衡。“时间观念与空间观念维持恰当的平衡。我们不仅关心对广阔空间的控制力,而且关心对长久时间的控制力。”

具体而言,时间偏向的媒介具有图像特点,需要受众的视觉理解,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只有具备高度相似的背景文化基础才能实现有效的传播,从而抵消这种媒介笨重不便携带所致的难以时时参考的属性缺陷。但是这一属性可以产生和培养稳定持久的文化观念。空间偏向的媒介具有随意组合的特性,从而呈现出高度的复制性,便携快捷的特点,偏重于口语传播模式,也使媒介变成了书面化的外在知识载体,随取随用,有空间优势,促进了庞大的融合性文化的建立,但不同成员的个性化表达容易随意组合,引起混乱,致使文明崩溃。

(二)媒介性质决定帝国性质。媒介的性质不同,导致文化的传播效果不同,由于文化的出传播效果不同进一步导致了帝国的性质不同。伊尼斯在著作《帝国与传播》中将帝国分为两种属性的帝国:一种是政治性帝国,另一种是宗教性帝国。

政治性帝国是一种空间的控制,大肆扩张领土,从而传播本国文化,这种属性的帝国,自身文化呈现出外爆模式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形成入侵和取代。这种文化的强行入侵和取代使得帝国原文化吞噬其它文化,这种吞噬文化具有不稳定性;而宗教性帝国则是倚重时间的传承,对于其它文化表现出排挤和歧视,使得本国文化深入人心,难以被其他文化所吞噬,这种帝国文化表现出紧收模式,这种传承文化具有保守性。同时由于这样的特点宗教属性的帝国容易改朝换代、帝王更替。

帝国文明的稳定需要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恰当平衡,对于空间的控制能力和时间的控制能力都要重视。对于空间问题与时间问题的本质,伊尼斯在《帝国与传播》一书中的定义是:“空间问题既是军事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时间问题既是朝代问题和人生寿命的问题,同时也是宗教的问题。”所以媒介传播文化也成为思考历史进程与走向的一种途径,而承载着不同属性帝国文明的兴衰。

(三)媒介技术二元论观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②在口语传播时期提出二元论学说,其主要内容是:“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他认为:“意识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意识的本质在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物质不能思想,意识不会广袤;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

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提到:“媒介对社会形态、社会心理都产生深重的影响。同时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所以伊尼斯提出了媒介技术决定论的观点。麦克卢汉③在媒介技术决定论的基础上提出媒介即信息的理论。媒介及信息指的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

将柏拉图所说的二元论观点延伸,借鉴到媒介对于文化传播的作用方面可以看出伊尼斯与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技术决定论对于帝国文化传播的特点上并不全面。媒介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由于其性质的不同对于文化的传播确实存在巨大的影响,但是无论是对于时间偏向的媒介还是空间偏向的媒介(或者是政治性帝国还是宗教性帝国)而言,媒介技术只是一种传播的手段,而忽略了技术使用者的思想与意识形态。

媒介技术和传播属性对社会的影响的确是存在的,媒介对于文化的传播除了自身属性决定传播效果外,同时取决于使用媒介技术的传播者的目的与意识形态。政治性帝国利用媒介技术的属性传播文化,在空间上入侵和吞噬其他国家文化,但是媒介的技术和属性本身并没有入侵和吞噬的意识,一种强势文化“吞噬”一种弱势文化的行为其本质应该是媒介技术使用者的目的与意识形态所决定的,与媒介技术本身无关。

所以媒介技术决定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将技术的发展凌驾于人的意识形态之上的观点,但是对于不同属性的帝国,文化的传播发展中媒介技术使用者的目的与意识形态也不应该忽略。媒介只是传播文化的一种载体(或技术手段),其本身没有任何意识目的性与意识形态观念。

三、小结

1775一1781年的独立战争以及1812―1814年的第二次独立战争,北美十三个英属殖民地摆脱了殖民统治,清除了殖民影响,消除了向西扩张的制约,建立并巩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美利坚合众国。美国的西进的运动中报纸对其起到巨大的宣传作用,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于西进运动只是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对于文化的传播媒介技术只是一种手段,而最主要的是媒介技术使用者的意识形态,因此媒介技术二元论应该在文化传播中占有重要作用。(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解:

① 伊尼斯,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受业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获硕士学位,后转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著名社会学家帕克,获博士学位。两本代表作《传播的偏向》和《帝国与传播》成为传播学的经典。

②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写下了许多哲学的对话录,并且在雅典创办了著名的学院。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如同许多古老的文献,柏拉图留下的文集残缺不全、而且依然存在争议。

③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他是20世纪名副其实的传播学大师,是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

参考文献:

[1] 容新芳.论美国西进运动的原动力[J].河北大学学报.2003(28)

[2] 姚艳梅.美国西进运动与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对比及启示[J].河北学刊.2011(31)

[3] 江涌 叶初升.美国西进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4)

[4] 吴国红.浅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J].编辑之家.2012(5)

[5] 李占军.新媒体时代广播发展路径微探[J].中国广播.2011(04)

[6] 周亭.从“广播”到“宽带”――媒介融合时代电视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J].现代传播.2012(1)

[7] 郭宁.浅谈媒体新格局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J].中国报业2013(14)

[8] 王秋安.自然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9)

[9] 时培建 戈峰 王建国.外来物种入侵后的多物种竞争共存的集合种群模型[J].生态学报.2009(3)

[10] 李其名.“报纸消亡论”的媒介生态学思考[J].中国出版.2013(3)

[11] 王恩铭(著).当代美国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1,154,69

[12] 罗伯特G皮卡德(著),杰弗里H布罗迪(著),周黎明(译).美国报纸产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

[13] 詹姆斯・W・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60,164

[14] 大卫・斯隆(著),刘琛(译).美国传媒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18

第9篇: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民间美术 教育 思考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总结出来的美学形式,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我国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并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

一、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教育的衰落

“言传身教”是中国古代民间美术教育中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它主要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饱含着鲜明的民族情感、民族气质和淳美的艺术精神,体现着劳动人民传统的审美思想和美学观念,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发扬民间美术可以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变革,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民间美术的原生态面临严峻的挑战,出现后继无人的现状,可以说我们已经已经失去了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民俗环境。另一方面,自古对这一学科的理论研究就很少,人们对民间美术教育重视不够,民族民间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众多的民间艺术形式面临着艺绝人亡的尴尬境地,即使其中属于美术的物质性表述还依然存在,但属于文化的那部分已缺少了原始生态的味道和神奇灵动的本性及生命力,也就是所谓活态的保护及传承。

二、加强民间美术教育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民间美术教育应与当地的民间美术特色相结合,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利用天然的有利资源营造本土的民间美术氛围。民间美术中的许多品类如年画、剪纸等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益补充,能给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给学校美术教育增添新的活力。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时不刻地向学生展示着民族民间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民族自豪感。在港、澳和我国台湾地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十分重视,经常会举办一些旨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国际交流”的活动,如香港著名的设计师靳埭强先生的设计作品中经常用到一些中国民间物品:木尺、麻将、毛笔等等,它设计的这些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设计作品得到了国际设计界的好评。他还发起了靳埭强设计奖即全球华人大学生平面设计奖,意在让学生把古老的民族文化运用现代设计的观念表现出来,推动民间文化的薪火传承。

三、建立新形势下的高校民间教育模式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美术院校是民间美术传承的主渠道之一。美术院校不但承担着教授一般传统美术知识的任务,还应该在专业美术教育体系中加重民间美术的直接教授的比重,让更多学生有亲身体验民间美术的机会。

1、确立高校民间美术教育的教学目的

学习民间美术的目的是为了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将民间美术的元素有机的运用到现代设计理念中的创新能力。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倡和保持文化艺术的民族性和本土性显得尤为重要,而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艺术形象必然产生于自身丰厚的文化土壤。因为传统的艺术形象在造型语言的背后都承载着中国人特有审美理念、价值观念与人文思想。所以开设民间美术课程不仅是教育的问题,更具备了一种文化上的战略意义。但在目前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中,大多以艺术表现和技术的开发为主体,所学课程仍是西化了的绘画专业模式,民间美术课程在美术教育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也决定了它们在美术创作中的差强人意。归根结底,还是对传统艺术、民间艺术不够重视所导致。中国民间美术语言造型非常丰富,但如何使传统的本土文化符号转化为一种能为当代人所接受和喜爱的艺术形象,还缺乏深入研究。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育应注意到,民间美术是中国本土文化中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语言,不论是民间木版年画、剪纸、面具、泥玩具、皮影、刺绣、印染等都是艺术创作所必要的造型元素,但如何把这些丰富的形象具体化、个性化并加以综合提炼,仍需要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创作理念,提高对民族本土文化的亲和度,不仅要解决创作技术和方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教育,这既是文化上的整合,也符合美术教育的发展规律。

2、“请进来”和“走出去”——高校民间美术教育教学新手段

“请进来”就是请民间艺术家走进课堂。采用“言传身教”的传统民间美术教育方法,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将当地的民间美术资源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聘请民间美术传承人来学校讲课传授民间工艺技法,通过学校民间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来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这一绚丽的宝贵文化遗产。走出去”即到民间采风,通过采风去探寻中华民族母体艺术发源的历史和赖以生长的环境条件,欣赏原汁原味的民间美术作品,亲身感受民间艺术品的制作过程;开设民艺学与欣赏课,提高理论修养;将民艺内容贯穿到多项基础课的教学与实践中,将民间美术的优点化为艺术创作的血液。另外,要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充分利用博物馆和一切有益的社会资源,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下开展教学。如参加民俗活动、参观民间美术展览,同时关注生活中民俗事项的存在。通过民俗活动收集、发掘、鉴别尚存的民间美术品,与民间艺术家交朋友,共同感受生活,认识和理解民间艺术家的创作思维。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十分重视博物馆的作用,许多美术课程就是在博物馆里完成的,因此,在博物馆常常能见到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参与讨论作品的情景,教学的直观性很强,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他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重视。有条件的地方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介的优势,广泛收集民间美术资料,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地域辽阔,不可能以一种模式进行教学,只有加强地域性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才能形成自身的特色,从整体上丰富民间美术教育。

3、编写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美术教材

民间美术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传达着人们的美好情感和审美情趣。但是,这种艺术精神的传承与显现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而民间美术教材的编写无疑承担着这样的任务。民间美术教材是民间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本土民间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完整地把握民间美术的艺术精神,统筹安排教学大纲与内容。现阶段教育部门虽没有一本完整的民间美术教材,但随着民间美术在现行美术教材中的比重加大,相信几年以后将会出现民间美术教材。对于民间美术教材的编写,一是给予民间美术以一定的课程地位,也可以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此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二是给美术教师一定的教学参考依据,让他们结合具体教学情况实施课程教学。三是教材的编写为学生提供了民间美术学习的方法,也展示了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民间美术的艺术美感与精神。

4、加强高校民间美术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民间美术精神的传承与延续,美术教师是关键。教师是学习的激发者和信息的呈现者,教师的认识程度对学生学习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达到对民间美术整体、辩证、动态的综合把握,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民俗学、艺术学、人类学与宗教学的知识,并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准确、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表述相关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应充分利用、融合现代媒体技术(如电视、电台、录像、多媒体、互联网等)来推广优秀的民间文艺作品,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实现民间美术再创新。

结 语:

民间美术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映射着民族精神的光芒。在艺术需要多元化的世界里,中国的民间美术正由于它的独立文化内涵使得全世界每个人都会觉察到它的存在价值,中国的民间美术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属于未来,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中国美术教育的文化支点,也是中国美术走向世界的理由,我们对它的研究和借鉴,并将其融入现代美术教育中,不是对历史的复归,而是发展中的又一个助力,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间美术的文化价值,弘扬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应用于美术创作,应该成为美术教育工作者们共同关注的大事。

参考文献

[1] 冯骥才《紧急呼救》文汇出版社,2003.1

[2] 陈平《关注本民族的民间美术》,美术,2005.2

[3]王树村《中国民间美术史》,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

[4]靳之林《论中国民间美术》, 造型艺术 , 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