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籍管理制度范文

学籍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学籍管理制度

第1篇:学籍管理制度范文

保证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推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有关条款内容,特制定本制度。

(一)新生入学

新生入学后,各校应根据新生录取花名册,新生档案材料,按班级填好学籍卡和学籍花名册,并统一编好学号。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新生录取花名册,新生档案材料,新生学籍卡和学藉花名册(二份)送区教科局审核学籍,加盖学籍管理专用章。未加盖学藉管理专用章的学籍卡一律无效。

(二)转学

1、外地转入:凡属户口跨省、市、县、乡镇迁移或回户口所在地就读等原因,要求回本镇上学,须持户籍迁移证明或户口簿、家长调动工作证明、原就读学校的转学证明。教导处审查学生的学籍档案合格后,安排到相应的班级就读,并为其建立学籍卡并到区教科局加盖学籍管理专用章,记人转入学生一览表。

2、转往外地:由学生或家长向学校提出转学申请,学校同意后,开具转学证明,办理离校手续并注销其学号。记入“转出学生一览表”。

(三)借读

1、外地学生借读

符合借读条件的学生由家长或监护人提出申请,持父母所在单位证明,借读所在地亲属的户口簿,户籍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或乡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借读证明.原学校的学籍卡或学籍卡复印件,教导处审核同意后安排到相应的班组借读。借读生的学号由教导处统一编临时学号,记入“借读生一览表”。不符合借读条件的户口在外地的学生要求在本校就读。经学校同意后,可作为择校生处理,其手续与申请借读手续相同。

2、本地学生外出借读

由学生或家长向学校提出申请,经学校同意后出具借读证明。学校将外出借读学生的档案材料复印后,将复印件封交学生带往借读学校或在一月内寄往借读学校,并记人外出借读学生一览表。学校保留外出借读学生的学籍。

(四)休学和复学

1、因病休学

由学生家长向学校提出休学申请,并附县(区)级以上医院的病历和诊断证明,确实符合休学条件的由教导处发给休学证明,并在学籍卡、健康卡上注明休学原因,记人“休学生一览表”。

学生因病或其它原因,四个星期不能坚持上课,要办理休学手续,因病要有医院证明。其它原

因应由学生本人或家长提出书面申请,班主任填注意见,教导主任办理手续备案。休学期限最多不超过二年。

2、因病、因事请假一学期累计超过三周,或无故旷课一学期累计超过36节而造成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劝其休学。

3、复学

由学生家长向学校提出复学申请,因病休学者要校验县(区)级医院的健康情况证明,由教导处审核后同意复学,记人“复学生一览表”。复学学生跟不上原年级课程,按留级处理,如学生或家长要求上原年级,经考核成绩合格,可编入原年级。

(五)退学

已学满义务教育规定年限的学生,如要求退学,由家长和学生提出书面申请,学校审核后同意退学,退学学生到同届学生毕业时,当年办理肄业证书。未经审批同意的退学生一律不发肄业证书。

(六)成绩考核

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其余学科均为考查科目。学生学期成绩的评定:平时成绩和期中考试成绩各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学年成绩的评定,第一学期成绩占40%.第二学期成绩占60%。代数、几何并开的,数学成绩各占50%,不举行期中考试的考查科目,平时成绩为40%,考查成绩为60%。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如因生理上的缺陷(如跛足、喉病、色盲等)或因病尚未恢复健康者,由县(区)级医院证明经学校领导批准,可以免试或免试其中一部分。

非中考科目以百分制计。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计算学期成绩。以第一学期40%。第二学期60%计算学年成绩。

(八)毕业、结业、肄业

学生毕业、结业、肄业由学校根据学籍管理规定的标准决定,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需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加盖验证章后方有效。

第2篇:学籍管理制度范文

1学分制背景下现阶段独立学院学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学籍管理保障机制尚不完善

学分制的改革是整个教学管理系统参与的改革,实施学分制学籍管理的关键是教学管理人员。近年来,由于连年扩招,很多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大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疲于应付常规庶务工作,无法花较多的精力去更好的进行学籍管理,这就导致有些有些独立学院学籍管理人员配备相对较少,工作量大。

1.2传统管理模式陈旧

由于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复杂程度大大提高。学分制下的重修、缓修、再修、超前选修、辅修、第二专业学士学位与双学士学位等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复杂性,从而使教学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混乱的状况,同时增加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而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没有及时提高,教学管理的经验又不足,而无法适应教学改革及发展的需要。

1.3对学籍管理缺乏认识

在重视程度上,独立学院领导层面对学籍管理的重视度是不足的,对学籍管理的对待态度不够科学,将学籍管理工作归类为简单的庶务工作,缺乏对学籍管理的详细研究,只是将其作为一项简单的管理工作,更有甚者,将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沿用至现在。有的独立学院对学籍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当面对教学质量评估时才抓一下,随着质量检查的结束,管理力度又会恢复从前,管理效果大打折扣,很少考虑长久的发展与改革。对学籍管理岗位的界定也是比较模糊,只是岗位频繁变动,甚至成为引进人才的家属安置地。

1.4学生自我管理缺位

由于学分制管理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年级和班级的概念,使得在学校管理层面应重新审视其管理对象,由传统的班级群体管理逐步变为对学生的个体管理。然而当下独立学院普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日常工作中往往重管理轻服务,将学生作为接受教育和管理的对象,而对学生自我管理的引导不够。从学生个人层面来看,独立学院在对其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并不清晰,很长时间不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未来就业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在进入高校后,高等教育相对高中紧张、教师家长高度管制的学习方式不同,灵活、松散、开放的学习方式使得原本自律能力欠佳,学习动力不足的独立学院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恰恰因为对自我管理能力的缺乏,导致学生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当部分学生在面对退学或者肄业时,才对一些相关规定有了解。

2学分制改革后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创新思路

2.1开始预警

首先,对于入学的新生应做好充分的宣传普及工作,使学生拥有自我管理概念。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是为了不教”,学校管理者应树立服务意识,把学生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并应重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及自我管理意识。其次,学校应及时建立健全对于入学新生的预警制度,以此激发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对于入学新生,开展学籍处理规章制度讲座组织新生参加学习,以此使新生了解明确毕业所要求达到的条件;再者,还应充分应用案例教学法,请“警醒者”来现身说法,用现实的实例告诉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并提醒学生应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最后,通过印制警示备忘录,将应届毕业生中因学业原因退学降级休学的学生以及导致这些后果的主要成因收录于其中,并对入学新生进行通报。

2.2过程预警

首先,遵循自我管理规律结合学生自身情况,从学生成长层面出发,使其学会自我预警,引导学生在各个阶段可以自觉制订相应的自我计划,对将来有明确的筹划,对自身的发展方向有清晰的认识,对自身的成长有清楚的定位。同时,培育学生定期记录自我学习、生存环境的习惯,使学生清楚地认识自我,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生存状态,为学生进一步对自身的监督、反省提供参考,通过上述方法让学生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弥补自身的不足。其次,在高校管理层面,树立全过程预警准则,监督学生是否充分发挥自我作用。学期初,由教务部汇总不及格课程并报送相关二级学院,相关二级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本人及其家长进行预警通报,让学生本人在了解其目前学习状态的同时也使得其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成绩的异动情况,并相互配合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加强教育,让学生与家庭形成有机合力,避免学生学业出现异常。

2.3结果预警

首先,应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的自身成长目的与学校的人才教育目的相契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自主管理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全体教职工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全体教职工应树立全人教育的意识,而不是停顿在喊口号上,要真正的行动起来,通过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来为独立学院学生实习自我管理提供一个重要保障。在加强自我管理能力时,必须以校园文化的渲染为依托,在创建以良好教风和学风为根本的校园主题文化时,把培育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纳入到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二级学院可以建立学习实践协会,引导学生自觉加入到自我管理的行列。以演讲、辩论、讲座、比赛等方式,在借助校园广播、校园电台、校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通过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途径倡导学生自我管理,营造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围。最后通过评优秀树典型,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风气,通过构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共同理想与信念,进一步完善对校园文化的营造,形成一定的凝聚力,最终通过这一合力来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

3学分制背景下独立学院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3.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籍管理队伍

面对学分制的实施,学籍管理队伍在其建设和运行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首先,作为学籍管理任务的主体执行者,学籍管理队伍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因而要摆正其主置和发扬其主体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除了尊重、关心、鼓励他们以外,还应当通过集中培训等方式,开发和应用其潜能。其次,通过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学籍管理新理念的形成。思想观念形成的进程实质上是主体意识形成的进程。因此,应当让树立以教学为中心,学籍管理为育人效劳的责任和意识。另外,组织展开学籍管理研究活动。学籍管理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技术性任务,同时也是一种应用研究性的任务。通过实际的研究去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因此作为学籍管理人员应当结合实际,发明性的展开实验和研究。

3.2实行学籍的二级管理

实行学分制之后,信息的交流与反馈就

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弹性学制的实施,将会给学籍管理带来某种程度的冲击。教务部门等一级学籍管理部门已经之后,再次需要充分发挥各二级学院在学籍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二级学院的主动性,一方面能够结合本学院培养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并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市场需求,拟订学习方向和计划,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有利于宽口径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选修课程设置的增多以及不同的学生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选课的数量增加,使得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再与之相适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教学管理工作上的混乱。因此只有在一级学籍管理与二级学籍管理相互配合的保障下,理顺各种关系,完善学生学籍的管理,才能使学分制下的各项工作落实到较为理想的状态。

3.3建立信息化的学籍管理支持系统

该系统的设计概念是利用一套登录、统计分析、资源共享和学生信息数据软件在计算机上,与学校的二级学院、档案室相互衔接室。为师生多方位提供计算机管理服务。这样的概念实际上有其可行性、校园网的建立、信息技术的管理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体系。

第3篇:学籍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学籍管理 制度选课转专业辅修

2013年5月初,教育部公布了《2013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不含军事院校和港澳台高校),公示名单中,2013年具有高校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共有1266所;2013年2月8日,教育部公布《关于2013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备案结果的通知》,该通知显示2013年经教育部共备案的高职拟招生专业1088个,专业点47591个。总的来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多,专业多,学生就业压力大,但是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很庞大的。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满意的人,大多企业不愿意招毕业生。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现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籍管理制度方面。

目前大多数高职专科类学校依然按照传统学术型本科教学的方式,只是通过减少课程和缩短学制的方式,将三年大专变成浓缩版的“小本科”,没有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采取合理的引导机制,也没有着眼于市场和职业院校的特点设置合理的学籍管理制度,缺乏弹性和活力。

第一,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职业教育的定位,我们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大多数业内人士已有共识,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技术型人才。着眼于这一点,我们的选课制度,应该有所改变,不应该在进学校的时候就很明确地细分专业,而是大致划分一个大的方向,比如建筑类、艺术类、机械类等等。在进校的第一学期通过弹性的选课制度,尽可能在有限有时间里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为他们在本行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打下基础,而且课程的设置上也并不一定是一门课非要排满一个学期,应根据该门课的内容确定上课的时间长短,或者采取目前很多培训机构“滚动开班”的这种形式,这样有助于多开本行业综合课程,也有助于学生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多了解本行业基本知识,思维开阔起来。

笔者曾经到国内某知名CG培训机构考察,该培训机构就是采用滚动开班,教师采取全国调配的形式,分别从一个月到半年不等的各层次的CG教学,半年学制的基本上是导师制度,跟着做两个项目,学生出来基本可以到公司里上手做项目,学员很受用人单位欢迎,有不少从本科毕业的学生,专门到这个机构培训强化,表示在这机构三个月,比在学校里四年学的技术多,从这一点,可以看得出来,我们很多的院校,在选课和课程的安排上出了问题,没有利用好学生的积极性来充分调配他们的时间,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和学生时间的荒废。而该CG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则表示,在大学里学过基本的美术和相关理论,在他们这里的培训中表现会更优异,因为大学生领悟力强,他们所做的只不过是把大学的理论和项目结合起来集训罢了。

在学生的选课与修课上面,我们现在有可能是做得操之过急,急于把这一个学科的所有细节都告诉学生,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误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仅在于学了多少,而是在于他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应试教育出来的学生,到了大学,他们并不知道怎么去主动学习,大多数是被动的,认为考试要考的,我就去学,考试不考的,就不重要。在我们做职业教育的选课制度的时候,应该是要顾及到这种观点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兴趣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的素养是职业教育的先行兵。

第二是我们的转专业制度。“以人为本”的精神应该贯穿于职业教育体系中,在转专业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很明确地做出制度,不能把对某一专业特别感兴趣或者特别有天赋的学生困在他不感兴趣或者让他学得痛苦的专业上。比如,可以进行一些校内转专业的选拔性测试和专业综合测试,对于符合条件的学生,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是允许他们转专业,尽量扭转高考的一考定终生的不公平性。因为学生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上,大多是盲目的,当他们真正学会思考自己需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时候,专业却成为了他们的羁绊,我们职业教育没有必要划无数个圈,把学生固定在某一个圈子里,走不出去。

第4篇:学籍管理制度范文

远程网络教育学籍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研究学籍管理制度是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面对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我国成人高校要不断将科学、先进、高效、规范的管理理念引进学籍管理领域。制度要创新,理念要先进、学风要抓紧,质量要保证,这便是成人高校远程网络教育学籍管理制度体系的核心体现。

一、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1.学籍管理制度

学籍管理制度是维护学校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成人高校学籍管理部门首先是根据成人教育规律和特点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学籍管理制度,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职责和权力,促使学生自觉用学校学籍管理制度来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力保学生在学校为他们设计的学习轨道上圆满地完成自己的学业。

2.入学新生资格审查

新生注册环节处于学籍管理工作的“入口”位置,学校录取工作结束后,新生必须按时入学报到注册后才能获得正式学籍。凡是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来学校报到学生,学籍部门要在网上或在省级以上的报纸上相关通告;凡是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学校将取消该生入学资格。

3.学籍异动处理

为了维护成人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需要专门人才,成人高校要按照学校学籍管理规章制度要求,对出现休学、复学、留级、退学、转学、转专业等学生学校要及时做出学籍异动处理,促使学校的规章制度人人皆知,文件精神人人知晓,做到学籍管理制度的公正化、公开化、人性化和透明化。

4.毕业生资格的审查

毕业审核环节处于学籍管理工作的“出口”位置,在毕业之前,学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鉴定:检查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受过行政记过处分;检查学生是否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是否全部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统考科目;毕业生照片是否全部采集上网;升本学生的专科毕业证书验证报告是否通过;学费、教材是否全部缴纳学校,缺一者,都不能正常毕业。

5.其他学籍管理工作

学籍部门的其他学籍管理工作内容很多,这些工作都是为保证和维持学籍管理工作正常运行奠定基础。其他学籍管理工作主要是:受理每年毕业生图像采集工作的具体行程安排;处理日常的学籍异动事务;开具学籍证明、学历证明;统计分析在校生情况;制定学籍管理进度表;分类整理学籍档案材料并归档;不断探讨成人高等教育规律和特点,并用先进理论指导工作实践。

二、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

传统的学籍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它不仅大量地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在很大程度上还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在面对当今网络信息化时代,学籍管理工作常常出现缺乏应对能力,无法满足现代管理要求,严重阻碍了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1.教学管理模式陈旧的困惑

我国大部分成人学校至今仍在采用传统“自学+面授”的教学管理模式,成人学生上课常常受到“时空”限制,工学矛盾十分突出;其学校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相对滞后,教学质量不够理想,从而导致了成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学生成绩持续下降,每年学生退学人数是当年入学新生的15%~20%,学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2.“学年制”管理带来的困惑

目前我国成人高校基本上还是执行“学年制”学籍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早已不再适合成人教育特点,第一,成人高校有许多学生已经是本科毕业,但由于单位工作需要,故重新来学校选择对口专业学习;第二,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化和多样化也十分明显。基于现状,学校应该尽早推行“学分制”管理更为合适成人教育。因为成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学习能力来权衡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只要修满学分,学生自己可掌握提前毕业事宜。

3.学生成绩网络共享的困惑

目前许多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已经实现了校园互联网的学籍管理,但是由于其许多功能尚不完善,受时间、地域、技术的限制,故外地学生无法在网上查询到自己的考试成绩以及在校学籍状态。造成了学生不能及时掌握自己的所有学籍信息,学习显得十分被动。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学生长期不能实现学籍、成绩信息共享,势必对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考试影响很大。

4.学籍管理技术性薄弱的困惑

许多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实现了校园互联网建设,大大提高了学籍管理工作效率,但由于学籍部门缺乏专业技术性的学籍管理人才,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共享程度较低,学籍管理软件本身缺乏有机的联接功能,不能够涵盖学籍管理工作的各个具体环节,学籍各项数据接口性较差,不能实现真正的数据共享,不能满足学籍工作的具体要求,对学籍管理工作中的特殊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5.学士学位信息不能查阅的困惑

高校毕业生档案资料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它的价值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但在许多方面仍然不能满足广大民众的要求。例如,虽说学生在教育部的“学信网”上能查到自己在校的学籍和学历信息,却在教育部的“学位网”上看不到自己在校获得学士学位信息,对毕业生在社会上就业方面造成了很大影响。

6.学籍管理队伍素质偏低的困惑

由于成人高校领导普遍不重视学籍管理工作,所以学校很少潜心研究新形势下学籍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问题,大部分学籍管理人员都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随着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校明显缺乏既精通学籍管理业务又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向专业的高度、宽度和深度的延伸和发展。

三、成人高校远程教育学籍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与研究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手段被大量应用到实践活动中。远程网络教育的诞生,意味着教育观念开放,教育资源、教育过程、教育对象都要开放。学籍管理工作是远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校应出台适合远程教育理论去指导学校学籍管理的实践活动,进而逐步形成与网络时展相吻合的远程教育学籍管理制度体系。

1.推行远程教育“网教+面授”管理模式

传统的“自学+面授”成人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严重限制了成人教育向前发展。“成人学员的学习主要以自学为主,因此成人教育更多的是应该走出课堂,实现教学场所的社会化”。远程网络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手段使得传统教育向远程教育的开放性、广泛性发展。故成人院校应推行“网教+面授”的远程教育管理模式,实施从传统的班级管理转移到单个学生的个性化管理。

(1)“网教+面授”管理办法

网络教学与面授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网教+面授)已成为主流,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网教+面授”远程教育管理模式不受时空限制,便于成人学生根据自身工作实际情况,自由选择网上学习时间,学生的工学矛盾相对能得到缓解。远程网络教育主要是学生通过点击网上课件(或是光盘课件)来完成课程的全部学习任务,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向教师提交作业,下载学习材料;同时可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安排集中面授和考试预约,“网教+面授”的平时成绩可考虑占60%(网上作业20%,网上出勤20%,面授20%),课程考试成绩占该课程考核成绩的40%(卷面考试成绩)。

(2)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能解决远程教育学习问题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通信工具的普及,为远程开放教育开展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G智能手机和Wi-Fi智能手机的问世,使得基于他们的移动学习在3G网络和Wi-Fi网络的支持下,具有的移动性、交互性、共享性和个性化学习等特点,可以满足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任何内容的学习愿望,渐渐成为一种备受欢迎的大人化学习方式。但是3G网络收费比较高,这会给学员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只要学习者提前将学习资源下载到手机上然后脱机浏览就可以减少上网费用。

2.推行“学分制”管理建设

远程网络教育是基于学分制学习基础上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进度,制度灵活,故“学分制”是远程网络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1)“学分制”管理工作的思维定式

学分制的实现,彻底改变了原来“学年制”沿袭下来的不利于学生发展、扼杀学生个性的管理制度和体制;远程网络教育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资源,在学籍管理上逐步实现了从传统的班级管理到学生的个别化管理;在教学形式上由原来的“以教为主”变成“以学为主”;在选择专业上,允许学生自由选课、允许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学习进程;在毕业时间上,学生只要修满学校规定的教学计划就可以提前毕业,充分体现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办学理念。

(2)“学分制”管理工作制度建设

学分制是学籍管理制度体系改革中的难点和重点,“实行学分制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就要建立一套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的运作机制。新机制要结合学校实际,突出有序性、可操作性的特点,不但要完善学分制总体方案,还要建立学籍管理方面的各项制度”。

根据成人教育规律和特点,学校应该制定一个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选课制度、主副修制、重休制;跨类专业可实行互换制、实施成绩互认制(高校之间同层次公共基础课可以互认免考);同时学校要制定出“学籍有效期”,取消留级,允许学生延长学习时间,但最多可延长为两年,使得学籍管理制度既要吻合“学分制”特点,还要符合成人教育规律。

3.推行成绩管理网络化建设

成绩管理是学籍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实现成人高校远程网络教育成绩管理建设和成绩资源共享是当前急切解决的问题。

(1)学籍信息管理模块的构成

学校要采用优质的计算机、服务器和网络设备作教学支撑,积极对外开放学籍管理内容和数据。学籍部门可以把学校招生数据库直接导入学籍库后,按专业、学制、形式、层次、年级建立学校的学籍管理系统,分别建立“学籍管理”“成绩管理”等模块。学籍部门编排学生班级和学号,并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规定时间上传全校新生信息数据。

(2)成绩管理资源共享建设

成绩管理模块是把原来单机版的正考成绩库和补考成绩库合并成一个网络版的成绩库,成绩库里有学生姓名、学号、班级、专业、身份证号码等字段,学校把学生成绩模块直连接在Internet网中,让学生本人和各教学站点在网上及时查询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时学校对分布在各个地区的教学站点的管理人员和学生分别设置上网查询密码权限。具体工作由学校学籍管理部门负责监督。

4.增加学籍管理技术性建设

成人高校推行远程网络教育,是一项多头绪、多层次、高规格、高要求的细致工作,具有极强的技术性。

(1)开发现代化的学籍管理软件

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制度是一项集技术性、时效性、政策性和原则性为一体的权威性管理工作,现代远程教育又是信息技术高度集成的教育,成人高校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问题汇总和系统分析,并依据成人远程教育特点对计算机学籍管理模式做出精确设计和规划。

(2)开发现代化的学籍管理功能

现代化的学籍管理软件功能:录入及增减数据功能;查询、留言功能;统计、检索和报表功能;上传数据功能;系统维护功能;预警提示功能等。学籍管理系统应具有安全保密度,应设有不同权限口令,以便实行民主监督,增加学籍管理的公开、公正透明度。学校应尽早增加“学籍管理预警制度”,即在每个学期考试和补考结束后,对于出现累计四门以上课程不及格的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会自动提示,亮出“红牌警告”,提醒学校及时告诫学生提前做好相关课程的复习和补考准备事宜,以免学生因累计缺考课程过多而造成“掉队”状态。

5.实施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信息资源共享建设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资源网络系统的建设不仅对全国高校档案工作今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高校的各项工作也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1)加强毕业生档案信息建设

当今,成人高校毕业学生只能在教育部“学信网”上看到本人的基本学历信息,却看不到学士学位信息;毕业生档案资源社会共享是一个多元的系统工程,教育部门应该尽快提出一个可运行的机制,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其总体规划、框架设计、标准建设、数据收集、质检措施、录入备份等工作都需要全面地精心设计。上级主管部门应尽早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快速地查询到自己的学士学位信息,不能影响毕业生的正常就业。

(2)毕业生档案资源共享标准化建设

建立健全毕业生档案信息库是实现远程网络教育学籍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依据。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是实现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前提和基础。档案资源管理标准化建设主要包括信息采集标准化、储存标准化、档案管理标准化、网络标准化、管理软件标准化等,只要把“标准”制定完善,才能保证各项工作有标准可依,按标准执行,从而提高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规范性和时效性。

6.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

“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社会化、大面积、大容量的办学特点,学籍管理具有复杂性、特殊性、政策性和时效性的特点,担负着承上启下的职能,起到了纽带和桥梁的作用。”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者在学籍管理制度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它要求管理工作人员具备极强的计划性、组织性、准确性和原则性,这是做好远程教育学籍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

(1)树立“服务至上、创新思维”理念

面对远程教育网络的兴起,学籍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首先必须拥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必须拥有团体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学籍部门要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人力资源队伍,增加部门的凝聚力;把“服务至上”“创新思维”理念看作是学籍管理工作质量评估;学籍管理人员要具备教育管理能力与研究能力、信息化技术能力;站在教学科研最前端,不断将科学、先进、高效的管理理念引进学校学籍管理领域。

(2)引入竞争机制

学籍管理是一项集技术性、时效性、政策性和原则性为一体的权威性工作,是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在工作方面学校要引入竞争机制,学校制定用人政策,创建职业资格证书用人制度,学籍管理人员要经过严格考察,聘请学历高、品行好、技术强的优秀员工就任重要岗位。学籍管理人员要迅速地实现自我转型,努力将自己转变成一个懂得学习策略和学习技术的输出者。

质量是远程教育的生命线,学校要以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和新手段构建远程教育学籍管理制度体系,这是成人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确保远程教育学籍管理制度体系运行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江瑜清.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11,(23).

[2]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在远程开放交流教育中的应用.中国远程教育,2012,(5).

[3]陈文涛.高校学生管理转型期的学分制学籍管理体系.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5(l).

第5篇:学籍管理制度范文

本文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籍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学籍管理的项目化管理对策,尤其是具体的项目化管理措施,能够为我国高职高专学籍管理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以期提高我国高职高专学籍管理水平,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成都纺专;学籍管理;项目化

1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籍管理工作概况

1.1院校简介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称成都纺专)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并报国家教育部审核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创建于1939年,已有70多年的办学历史。在该高职院校管理中,对学籍管理工作非常重视,将学籍管理工作贯穿到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当中,发挥出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1.2成都纺专学籍管理工作内容及项目化管理情况

作为衡量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工作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十分重视学籍管理工作。学籍管理工作划分为:①日常学籍管理工作。包括为学生办理日常的学籍手续(休学、复学、退学、转专业)、学生基本信息变更、学生电子注册、学生学籍注册、学生毕业证书制作发放等。该类工作属于经常性工作,需要重点做好相应的工作记录。②定期开展学生学籍调查工作。③定期为学生提供学籍查询服务。④学籍数据统计分析工作。

2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启动与执行

2.1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目标

根据项目目标制定的SMART原则,成都纺专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目标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图1成都纺专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目标一是建立全程式学籍管理工作体系。将学籍管理工作涵盖学生从入学到最终的毕业,从而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各种信息,确保学籍管理工作能够发挥出良好的作用。二是构建学籍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专门创建和开设网络用以上传学生学籍管理信息,通过学籍管理系统来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确保学籍管理的相关信息能够及时得到查询与快速更新。三是构建多元化的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格局。在学籍管理工作中,需要涉及到各个主体,包括学生、外部单位等,在开展项目化管理中,强化与内外部的合作,将资源和信息有效结合,使学籍管理工作的内容更加丰富。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施,另一方面学生利用这些资源更好地开展学习以及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四是实现学籍管理工作全方位跟进。学籍管理工作涵盖很多方面,包括学生的学籍信息、特长、优点、求职意愿等。将相关信息纳入到学籍管理当中,这样一方面实现对学籍的规范管理,扩大学籍管理的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学籍信息为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等提供依据,更好地发挥出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作用。

2.2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计划

在启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工作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通过管理计划来明确学籍管理工作各个环节需要重点开展的工作、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各种问题的应对策略。在制定计划时,需注意:第一,整体性把握项目管理的各个过程要素。为保证项目化管理计划的严密性和可靠性,在制定的过程中要有全局观念,能够整体地把握项目管理的各个过程,综合地考虑项目管理的各个要素。第二,选择性涵盖项目化管理的各个知识体系。项目管理包括项目整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在制定项目管理计划的时候需要根据项目的需要有选择地涵盖这几个知识领域的相关内容。第三,动态性调整项目化管理的各个计划内容。项目化管理计划制定完成后,在项目管理执行过程中要做到动态的根据项目进行的情况,对计划中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变更,以保证项目在复杂多样的环境中能够顺利地完成。针对成都纺专学籍管理工作的特点,制定一个完整的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计划应该包括:制定和修正项目各阶段的详细工作任务计划和目标,对管理各项管理对象进行计划。

2.3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实施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更需要对学籍管理工作实施创新性的项目化管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构建完善的学籍管理项目化管理体系。项目化实施过程中,需要依照项目计划,监控进程,实时进行项目控制,以确保一切按计划行事,并根据掌握的情况随时对项目实施进程进行优化。项目控制实施有效的重点在于定期、及时地监测实际进程,并与项目计划进程进行比较,如有必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学籍管理工作的项目化控制主要是成立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小组,组织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培训、制定学籍管理工作计划及实施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方案。具体实施策略有:一是将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分阶段予以实施。可以分为月度工作阶段、季度工作阶段以及年度工作阶段,结合每一阶段的具体工作,开展相应的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并明确各个阶段的具体工作任务,以此来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施。二是明确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责任人,并采取责任人工作汇报的形式来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施。结合实施情况以及涉及到的各个部门,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并采取月度工作汇报的形式,由相关的责任人汇报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施情况,以此来促进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得到更好地实施。三是定期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在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项目化管理业务知识培训时,还需要加大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考核力度,通过考核,实现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监督与奖惩,营造良好的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环境。

3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实施保障

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为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实施提供保障,本文将从制度体系、程序及行为规范、健全运行机制、队伍建设这些方面开展,并制作了相应的实施保障甘特表以及甘特图。结合以上对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实施保障的具体内容及时间要求,本文将采用甘特图表示方法更为清晰地表示出来。

3.1健全学籍管理制度体系

一是制定相应的学籍管理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如奖惩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相关制度,通过具体的制度为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确保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以此来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现。制度建设是项目化管理实施的基础,只有建立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才能够做到有制度可依,一切工作按照制度予以执行,这样可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朝着既定的发展目标实施。二是定期对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籍管理制度的时效性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如国家政策变化、学校扩招等。学校可以通过专门的学籍管理制度讨论会议的形式,由项目化管理小组负责召集与学籍管理工作相关的人员参与会议讨论,并由参会人员针对项目化管理的开展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与制度修订建议,在此基础上,对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确保学籍管理制度能够为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3.2规范学籍管理程序及行为

一是制定学籍管理程序及行为准则。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确定哪些部门负责哪些具体项目、哪些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负责哪些具体的工作等,通过管理程序与行为准则予以明确。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则按照学籍管理程序与行为准则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确保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正常有序地开展。二是定期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管理程序及行为准则掌握情况进行考核,确保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按照管理程序及行为准则开展项目化管理。项目化管理小组可以定期采用考核的方式,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依据,同时根据考核中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反映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与培训方案,帮助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更好地遵守学籍管理程序及行为准则。

3.3健全学籍管理运行机制

一是制定学籍管理运行岗位职责手册,确保学籍管理工作能够正常运行。根据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执行情况,制定学籍管理运行岗位职责手册,通过职责手册来明确各个部门、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具体岗位职责,各部门及学籍管理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岗位职责手册开展工作,以此来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高效实施。二是制作学籍管理运行组织结构图,并定期为学籍管理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结合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际情况,制作学籍管理运行组织结构图,按照组织结构图的具体内容为学籍管理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学籍管理运行组织结构图开展工作,避免各部门之间的纠纷与矛盾。

3.4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

第6篇:学籍管理制度范文

Abstract:The school register management is a university studen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regular work. Our country University school register supervisory work experience's three have developed the stage, the implementation electron registration is advances the university school register management reform the essential action. This article the subject matter which and faces in view of the university school register management's present situation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discussion, and unifies the related working practice, proposes the advancement university school register management modernization and the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countermeasure.

关键词:学籍管理 学籍 电子注册

Key words:School register management school register electron registration

作者简介:余海峰(1979-),女,安徽安庆人,上海电机学院助教,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163-02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如今,高校已经由过去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转变为面向大众的素质教育,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在不断增长,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档次在不断提升。这些无疑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学籍管理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也同样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因此进一步完善学籍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对推进学籍管理工作的科学化、高效化、制度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过程

所谓学籍,就是学生按照国家招生计划规定,经过高考择优录取后,经过学校全面复查并办理入学注册手续所取得的在校学习资格。高校学籍管理是根据国家对高校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制定规章、制度、办法,并按一定的程序对取得入学资格的学生从入学注册、成绩考核、升留级、转系(专业)与转学、休学、复学、退学、奖励与处分,毕业与毕业资格审查等方面进行的管理。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包括静态的管理和动态的管理,如毕业后学生的成绩管理属于静态管理,一般仅供查询;在校期间的学籍异动属于动态管理。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人工管理、内部信息化管理和网络信息化管理三个阶段,分别扼要介绍如下:

1、 传统人工管理阶段(1995年以前)

1994年前,我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由各高校自行印制、颁发。1994年,国家实行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统一印制、分级管理制度。自从开始,各高校的学籍和学历证书一般都是靠手工统计方式进行管理。由于统计与管理的数据庞大,手工操作方式简陋导致数据混乱、出错率高,难以准确得记录学生学籍变动情况。特别是学生学籍成绩管理以及毕业生数据清理、毕业生资格审查、各类统计报表填写、数据上报等等,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时间,更是错误难免。因此,手工管理方式极大地限制了高校的学籍和学历证书管理工作的开展。

2、 内部信息化管理阶段(1995-2001年)

1995年2月,国家教育部首次要求高校将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手段引入学历证书管理工作,由软件系统代替手工操作来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技术水平。在学籍管理上,国内大部分高校开发了适合自己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计算机内部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我国学历证书的管理力度和管理层次,提高了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性。然而,随着各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展,相互独立、各自为阵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系统明显存在不足,无法适应高校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一方面它无法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和浏览功能;另外一方面,它不能满足社会各界对于高校学生学籍、学历信息的检索与验证要求。因此,在管理水平和技术层面上,学籍管理工作亟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3、 网络信息化管理阶段(2001年以后)

2001年教育部开始建立了学历电子注册制度,了《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实现了从制度上维护国家学历制度和学历证书的严肃性,并且对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电子化、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几年的实施和探索,教育部于2007年3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暂行办法》,将新生数据核对工作进一步升格为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正式纳入到高校学籍的日常管理范畴。自此高校学籍管理逐步向电子化、信息化、制度化方向迈进,新形势下,实施电子注册制度是高校学籍管理的必然选择。但由于我国高校学籍电子注册起步较晚,时间较短,加上技术更新慢等方面的原因,高校电子注册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进一步完善。

二、 当前学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学籍管理经过几个阶段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无论是从管理理念还是技术层面上都比以往的管理水平进步很多,但是在实行学籍管理电子化、信息化、制度化过程中又不断遇到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研究,以逐步推进学籍电子注册制度的完善和成熟。

(一) 学籍管理制度宣传力度不够

许多在校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并不是非常了解,甚至部分管理人员和老师都不是很清楚,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制度宣传工作力度不够。学籍管理是针对每个取得学籍的学生进行的各方面管理,可以说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如果学生本人对此项制度不了解,那么对学校做出的处理决定也很难理解和接受,那么学籍管理制度就很难有效执行,学籍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就无法实现。例如:有的学生在违反了制度受到学校的处分时才知道有此项规定,这样不仅影响学生个人在校期间的学习表现,而且也影响我们执行学籍管理的真正目的的实现。

(二) 学籍管理与其他部门的信息管理不畅通

高校在早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部署,各行政部门和教学单位之间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自成一体,而且各自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也不统一,这就形成了信息孤岛,给全校范围内数据的整合和共享带来了困难,学籍管理就难以准确快速地建立学籍信息库,难以和其他部门同步更新学籍异动信息。例如:招生部门提供的新生数据格式大多与学籍管理软件中的数据格式不匹配,需要二次开发。信息的不对称不畅通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疏漏和隐患,这无疑会增加学籍管理工作的难度,也影响到为其他部门管理工作提供所需的便捷信息。

(三) 学籍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学籍管理工作繁琐而且工作量极大,它要求每位管理人员不仅具有极大的耐心、责任心,还要具有相关的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另外学籍管理在高校管理体制中容易被轻视,甚至被认为只是一项事务性的工作,因此在聘用学籍管理人员时对其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没有经过严格考核,在上岗前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在任职过程中更没有为学籍管理人员提供学习、交流和培训的机会,仅仅依靠原有的知识和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导致学籍管理人员的水平难以适应高校规模的扩展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带来的挑战和压力。

(四) 学籍管理软件的应用有待升级

各高校开发和应用的学生综合管理系统已经基本上能满足高校学籍管理的要求,并能有效地实现学生信息的电子化管理。高校在引进各种软件公司开发的学生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校的学籍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但也出现新老系统交替存在障碍,需要一段时期的适应和调整。新系统在启用后,管理者还不能完全掌握它的所有功能,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软件的优势。另外,高校内部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学籍库与教育部下属的学籍管理平台上的学籍库字段格式要求不匹配,对学生的学籍信息记录要分开独立操作两遍,这严重影响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有待进一步开发优化,以实现同步操作。

三、 探索完善学籍管理制度的对策

提高学籍管理认识,更新学籍管理理念。学校各级部门与领导应真正从思想上做到认识统一,重视学籍管理工作,才有利于学籍管理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化、现代化。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学籍管理,牢固树立四种理念, :(1)树立服务理念;(2)树立法制理念;(3)树立创新理念;(4)树立学习理念。各高校不仅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学籍管理工作,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投入,引进计算机技术人员,开发先进的学籍管理软件,加强管理人员和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和学习。

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进一步开发管理系统中的其他模块,推广管理系统的兼容性和实用性。如增加新生原始数据导入模块和新生报到数据模块,供招生办和学工部分别登陆使用,这样可以使学籍管理的信息库数据更加实时性,以实现各部门数据共享查询和使用,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规范学籍信息异动的流动程序,实时动态化的更新数据,并及时和各部门沟通协调,让最新学籍信息资源由各部门畅通共享。

完善管理硬件配置,提高人员管理水平。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的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取决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从目前高校学籍管理的现状来看,无论是人员配备还是现代化办公条件,与教育部对高校学籍管理提出的要求相比,还是存在不小差距。第一,学校应当划拨专项经费,按要求配备现代化硬件设备,使各级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基本实现专人、专机、专项经费,为电子注册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第二,必须提高管理水平。管理人员首先要具备耐心、细心、责任心,有效地保证学校学籍管理工作正常运行;其次要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的学习,提高计算机管理水平和业务管理水平,学校应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和交流学习,这样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科学管理。

完善电子注册管理制度,实现规范科学管理。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是从2001年开始实施的,它有力地维护了高校的声誉和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是打击、防范假文凭、抵制社会不良行为的有效措施。所谓电子注册是指高校将经过合法招生录取的学生基本信息,以电子数据表的形式上报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审核通过后,再上报国家教育部审核备案。电子注册共分三种类型:新生注册、专升本学生学籍异动注册和毕业生学历证书注册。教育部对外公开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提供了网上学历认证查询,这些权威数据来源于电子注册工作。电子注册与学籍管理相辅相成,电子注册对规范高校学籍管理起到了督促检查的作用,同时又受高校学籍管理的好坏影响。

高校学籍管理是一项长久、深入而又具体细致的工作,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成熟的经验和技术,进一步探索改进的方法,提高学籍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程度,加强学籍管理工作的技术含量,使得学籍管理工作更适应网络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制度化和现代化的学籍管理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戎.高校学籍管理与电子注册制度建设[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虞娟.新形势下高校学籍管理的分析和探讨[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5).

第7篇:学籍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高校 以人为本 学籍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A

1学籍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性

高校学籍管理是指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在校阶段所涉及到的入学注册、学业成绩、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退学、毕业、身份信息更改、学历证书等相关事宜的管理,是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行为规范。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新生入学资格复核、学籍电子注册、学籍档案建立等为主要内容的入学管理;以学生信息管理、学籍异动管理(休学、退学、复学、转学、转专业、升留降级、奖励与处分等)处理、学年注册等为主的在校生管理;以毕业资格审查、毕业相片采集、学历学位证书制作、学历电子注册注册为主的毕业管理。

高校通过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籍变化情况,了解和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从而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和决策。因此,学籍管理在稳定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高校校风学风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对遏制非法中介、规范高校招生、打击学历造假、维护用人单位的权益方面等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学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学籍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如招生数量增加、办学规模扩大,生源结构复杂化、教学资源日趋紧张等,这些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对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但高校所使的现行管理理论和制度,不少未及时进行补充和修订,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制度如弹性学制、学分制等没有很好落实,难以适应学籍管理形势的发展变化。

2.2学籍管理系统功能不全

学籍管理工作因本身任务重、数据量大等特征要求必须使用功能强、效率高的管理系统。而当前高校使用的学籍管理系统往往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管理部门之间学籍信息无法互通、共享,影响工作效率;系统网络化不足,学生办事耗时耗力,造成学籍管理工作量大,重复性劳动多;系统不能与学信网、各级数据平台很好地兼容,适应性和稳定性不强。

2.3管理理念落后

高校在学籍管理工作中,往往存在上级对管理人员重使用、轻培训的现象,学籍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按惯例、按指示办事的情况,使工作停留在传统型、事务型的意识和能力上,缺乏灵活性。具体表现在学籍管理人员面对较为繁琐的学生事务时,往往通过行政命令手段或强硬态度解决,很少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性关怀。

2.4管理队伍能力不足

学籍管理工作技术性较强,且繁琐枯燥,要求管理人员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部分管理人员未经过系统的培训,欠缺学籍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和实战操作经验,对规章制度和相关政策文件的理解不够深入,实际工作中面对大量繁杂的事务时容易出现错误,极大地考验着学籍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这也造成学籍管理人员的流动性一直高居不下,给学籍管理工作的稳定性、延续性造成很大影响。

3以人为本的学籍管理理念实质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解放学生的思想,保证学生的潜能得到全面的开发。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迅速扩大,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对学生的人性关注,在管理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教务管理工作,过于强调制度化和命令式,忽视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同时,某些管理制度过于死板落后,灵活性不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任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都应该围绕该目的进行,学籍管理工作也必须紧紧围绕“育人”这一中心思想开展,从学生需要和社会需求出发,注重学生在学籍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4建设以人为本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建议

4.1完善学籍管理制度

回顾学籍管理工作发展历史,从2001年国家实行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到2004年开通学历电子注册图像校对系统,再到2011年教育部启动学籍学历信息管理数字密钥工程,保障学生学历信息的机密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等。这些重大举措,无一不对学籍管理工作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在建设学籍管理制度时,要结合我国的教育政策方针和制度,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指导下,改变思想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从而保证建立的制度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大学生是一个向往自由的群体,追逐个性的特点尤为突出,所以学校应表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学习、成长,激发学生创造性。同时,高校在建设学籍管理制度时,也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和保障,积极号召学生参与到建设学籍管理制度工作中,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民主、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学籍管理制度。

4.2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籍管理机制

学籍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而健全的管理机制则是学籍管理的重要环节,关乎教学秩序的稳定与否。高校在进行学籍管理工作时,应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努力建立健全的学籍管理机制。首先,高校对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视应上升到学校层面,成立由校、院(系)两级领导的工作小组,各部门共管齐抓,院(系)教学秘书和辅导员(班主任)具体落实,同时争取让全校师生参与学籍工作的监督,不断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同时,高校学籍管理应本着“管理者即负责者”原则,建立管理分级责任制,明确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如规章制度的制定及完善由谁承当,组织和人员的统筹、协调和监督该谁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又该如何分配角色等。只有明确了职责,健全了责任制度,学籍管理工作才能规范、高效。再次,建立健全的学生申诉机制。不管是基本的学业记载、信息异动、在校期间获得的荣誉或受到的处分等都对学生的就业、未来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认为不公平的处理结果应给予学生申诉的权利,如成立校长信箱、院长开放日,设立举报箱等,让学生有良好的渠道表达诉求。

4.3提高学籍管理人员水平

学籍管理人员不仅需要较强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也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一方面学籍管理人员除了认真学习和研究各项政策和规定,还需自觉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如利用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学籍管理业务培训来交流管理经验,学习业务技能,取长补短;此外,学籍管理人员要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在繁琐枯燥的学籍管理工作保持高度责任感,承担起一名合格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同时在行使管理权利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解决困难,树立主动服务意识,把“管理即服务”的思想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高校也应制定行之有效的学籍工作奖惩措施,定期对学籍管理人员进行考核,以考促学,拓宽学籍管理人员知识面,提高工作效率。

4.4完善学籍管理系统

如今,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学籍信息量的急剧增长和日趋复杂,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学籍管理需求,因此必须不断强化学籍管理信息系统,以适应现代教育管理的发展需求。

4.4.1建立完善的学籍系统管理平台

首先,完善学籍管理系统的功能。完善“学籍管理”“注册流程管理”“学生管理”“学生证明管理”“通知书管理”等学籍管理系统功能模块的设置,并根据需要不断调整和设置新的管理功能。其次,维护学籍管理数据库的正常使用。学籍数据库是基础数据库,学籍管理系统必须做到实时更新学籍数据才能保证教务系统正常运行,财务系统正常收取学生学费,图书管理系统正常借还书等。最后,做好学籍系统管理平台与其它数据平台的对接工作,实现学籍信息的兼容,优化学籍信息资料档案管理,减少重复劳动。

4.4.2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网络手段,促进学籍管理信息化

建立从新生报到入学、缴费注册、学年注册、学籍异动、奖励、违纪处分、毕业审核、学历电子注册等信息化管理手段。通过校园网,让学生随时可上网查询自己的信息、成绩、学分、选课、缴费等情况,对自己的成绩和学籍信息有异议的可及时反映,还能查询到学籍管理的规章制度,了解期末考试总体安排,掌握转专业、提前就业、考勤、考试、领取毕业证书等有关规定,甚至能自助进行休学、复学、课程免修、免考、保留学籍申请,通过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服务支持平台。

4.5注重管理理念的灵活性

学籍管理作为一项政策性较强的工作,要求实际工作中要努力遵循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基于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和人本理念,学籍管理工作必须灵活化。首先,学生对教育的选择具有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要求,灵活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如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在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多样化,学生可按规定选择提前或延迟毕业。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和学习节奏来安排大学生活,把学生从大学课程的接受者变为决策者。其次,要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和兴趣。如转专业,一来学校应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经学生同意,必要时适当调整学生所学专业;二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学籍管理的灵活化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和人性关怀,有助于学生将学籍管理上的规定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5结束语

高校传统的学籍管理工作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因此高校在学籍管理制度、理念和人员等方面必须进行改进,尤其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融入学籍管理工作当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升服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保障,从而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婧贤.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籍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学术・理论,2014(10):129.

[2] 李江.关于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探讨[J].鸭绿江,2014(11):342.

第8篇:学籍管理制度范文

1学籍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性

高校学籍管理是指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在校阶段所涉及到的入学注册、学业成绩、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退学、毕业、身份信息更改、学历证书等相关事宜的管理,是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行为规范。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新生入学资格复核、学籍电子注册、学籍档案建立等为主要内容的入学管理;以学生信息管理、学籍异动管理(休学、退学、复学、转学、转专业、升留降级、奖励与处分等)处理、学年注册等为主的在校生管理;以毕业资格审查、毕业相片采集、学历学位证书制作、学历电子注册注册为主的毕业管理。

高校通过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籍变化情况,了解和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从而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和决策。因此,学籍管理在稳定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高校校风学风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对遏制非法中介、规范高校招生、打击学历造假、维护用人单位的权益方面等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学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学籍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如招生数量增加、办学规模扩大,生源结构复杂化、教学资源日趋紧张等,这些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对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但高校所使的现行管理理论和制度,不少未及时进行补充和修订,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制度如弹性学制、学分制等没有很好落实,难以适应学籍管理形势的发展变化。

2.2学籍管理系统功能不全

学籍管理工作因本身任务重、数据量大等特征要求必须使用功能强、效率高的管理系统。而当前高校使用的学籍管理系统往往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管理部门之间学籍信息无法互通、共享,影响工作效率;系统网络化不足,学生办事耗时耗力,造成学籍管理工作量大,重复性劳动多;系统不能与学信网、各级数据平台很好地兼容,适应性和稳定性不强。

2.3管理理念落后

高校在学籍管理工作中,往往存在上级对管理人员重使用、轻培训的现象,学籍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按惯例、按指示办事的情况,使工作停留在传统型、事务型的意识和能力上,缺乏灵活性。具体表现在学籍管理人员面对较为繁琐的学生事务时,往往通过行政命令手段或强硬态度解决,很少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性关怀。

2.4管理队伍能力不足

学籍管理工作技术性较强,且繁琐枯燥,要求管理人员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部分管理人员未经过系统的培训,欠缺学籍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和实战操作经验,对规章制度和相关政策文件的理解不够深入,实际工作中面对大量繁杂的事务时容易出现错误,极大地考验着学籍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这也造成学籍管理人员的流动性一直高居不下,给学籍管理工作的稳定性、延续性造成很大影响。

3以人为本的学籍管理理念实质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解放学生的思想,保证学生的潜能得到全面的开发。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迅速扩大,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对学生的人性关注,在管理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教务管理工作,过于强调制度化和命令式,忽视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同时,某些管理制度过于死板落后,灵活性不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任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都应该围绕该目的进行,学籍管理工作也必须紧紧围绕“育人”这一中心思想开展,从学生需要和社会需求出发,注重学生在学籍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4建设以人为本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建议

4.1完善学籍管理制度

回顾学籍管理工作发展历史,从2001年国家实行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到2004年开通学历电子注册图像校对系统,再到2011年教育部启动学籍学历信息管理数字密钥工程,保障学生学历信息的机密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等。这些重大举措,无一不对学籍管理工作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在建设学籍管理制度时,要结合我国的教育政策方针和制度,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指导下,改变思想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从而保证建立的制度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大学生是一个向往自由的群体,追逐个性的特点尤为突出,所以学校应表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学习、成长,激发学生创造性。同时,高校在建设学籍管理制度时,也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和保障,积极号召学生参与到建设学籍管理制度工作中,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民主、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学籍管理制度。

4.2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籍管理机制

学籍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而健全的管理机制则是学籍管理的重要环节,关乎教学秩序的稳定与否。高校在进行学籍管理工作时,应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努力建立健全的学籍管理机制。首先,高校对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视应上升到学校层面,成立由校、院(系)两级领导的工作小组,各部门共管齐抓,院(系)教学秘书和辅导员(班主任)具体落实,同时争取让全校师生参与学籍工作的监督,不断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同时,高校学籍管理应本着“管理者即负责者”原则,建立管理分级责任制,明确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如规章制度的制定及完善由谁承当,组织和人员的统筹、协调和监督该谁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又该如何分配角色等。只有明确了职责,健全了责任制度,学籍管理工作才能规范、高效。再次,建立健全的学生申诉机制。不管是基本的学业记载、信息异动、在校期间获得的荣誉或受到的处分等都对学生的就业、未来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认为不公平的处理结果应给予学生申诉的权利,如成立校长信箱、院长开放日,设立举报箱等,让学生有良好的渠道表达诉求。

4.3提高学籍管理人员水平

学籍管理人员不仅需要较强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也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一方面学籍管理人员除了认真学习和研究各项政策和规定,还需自觉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如利用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学籍管理业务培训来交流管理经验,学习业务技能,取长补短;此外,学籍管理人员要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在繁琐枯燥的学籍管理工作保持高度责任感,承担起一名合格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同时在行使管理权利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解决困难,树立主动服务意识,把“管理即服务”的思想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高校也应制定行之有效的学籍工作奖惩措施,定期对学籍管理人员进行考核,以考促学,拓宽学籍管理人员知识面,提高工作效率。

4.4完善学籍管理系统

如今,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学籍信息量的急剧增长和日趋复杂,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学籍管理需求,因此必须不断强化学籍管理信息系统,以适应现代教育管理的发展需求。

4.4.1建立完善的学籍系统管理平台

首先,完善学籍管理系统的功能。完善“学籍管理”“注册流程管理”“学生管理”“学生证明管理”“通知书管理”等学籍管理系统功能模块的设置,并根据需要不断调整和设置新的管理功能。其次,维护学籍管理数据库的正常使用。学籍数据库是基础数据库,学籍管理系统必须做到实时更新学籍数据才能保证教务系统正常运行,财务系统正常收取学生学费,图书管理系统正常借还书等。最后,做好学籍系统管理平台与其它数据平台的对接工作,实现学籍信息的兼容,优化学籍信息资料档案管理,减少重复劳动。

4.4.2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网络手段,促进学籍管理信息化

建立从新生报到入学、缴费注册、学年注册、学籍异动、奖励、违纪处分、毕业审核、学历电子注册等信息化管理手段。通过校园网,让学生随时可上网查询自己的信息、成绩、学分、选课、缴费等情况,对自己的成绩和学籍信息有异议的可及时反映,还能查询到学籍管理的规章制度,了解期末考试总体安排,掌握转专业、提前就业、考勤、考试、领取毕业证书等有关规定,甚至能自助进行休学、复学、课程免修、免考、保留学籍申请,通过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服务支持平台。

4.5注重管理理念的灵活性

学籍管理作为一项政策性较强的工作,要求实际工作中要努力遵循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基于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和人本理念,学籍管理工作必须灵活化。首先,学生对教育的选择具有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要求,灵活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如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在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多样化,学生可按规定选择提前或延迟毕业。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和学习节奏来安排大学生活,把学生从大学课程的接受者变为决策者。其次,要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和兴趣。如转专业,一来学校应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经学生同意,必要时适当调整学生所学专业;二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学籍管理的灵活化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和人性关怀,有助于学生将学籍管理上的规定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9篇:学籍管理制度范文

建设学习型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但当前延安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存在学籍管理制度相对滞后、缺乏网络操作平台、历史遗留问题多;学籍管理人员匮乏,素质参差不齐;学籍档案管理不规范;学籍异动多,信息变更不及时等问题。要适应“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全面开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局面”,必须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高度重新认识成人高等教育,构建开放型服务型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体系,提高学籍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水平,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

关键词:

学习型社会;学籍管理;问题;对策

一、学习型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提出新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已经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党的十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根本保障;要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高度重视和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全面开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局面。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将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作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在信息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创新的频率加快,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成员只有终生不断学习,才能有效应对各种新的挑战。学习已成为个人、组织,以及社会的迫切需要,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型社会强调全民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其基本内涵是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实践,促进人的终身发展与完善;其基本特征是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领域的开放社会性、教育过程的终身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结构的多维性、教育途径方式的灵活多样性,最终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学习型社会要求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和普遍化。与此同时,为满足个人随时学习的需要,社会也将提供相应完善的机制和手段,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机会和方式。成人高等教育的工作中心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因此创建学习型社会,成人高等教育应当担负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创建学习型社会,需要以发达的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条件作为基本的“学习型”条件;以构建开放互动的学习制度为全方位学习的保障;以教育培训提升人的能力,实现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为途径;以激励创新的体制和氛围为外部条件;以不断超越原有的观念和结构为目标。但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和羁绊,现有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系在目标、结构、制度、方法等方面明显地暴露出它的陈旧过时,难以符合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二、当前延安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延安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现状

学籍是受教育者的学习资格,成人教育学籍档案是继续教育学生入学资格、学习成绩、奖惩及毕业等情况的真实记载,反映了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学籍管理是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培养过程的学习资格管理,是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治校的重要体现。[1]其目标是依据学校制定的学籍管理条例,以教学计划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科学规范的学籍管理既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又可以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并且有效保障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关系成人教育办学规范化制度化,直接影响办学质量和效益,进而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延安大学现有60多个成人招生专业,各类在校生近12000人,已毕业各类学历教育学生40000余人。伴随着成人教育的发展,延安大学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体系也日臻完善,并在学生入学登记、学籍记录、在籍注册、学习成绩、学籍变动、奖惩登记、学籍管理制度、实验设计毕业生论文、学位申报审批、证书管理、毕业生鉴定登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目前延安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延安大学成教办学类型、授课形式和学制等方面的改革,推动了成教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数量激增。而成教自身的多样性,也导致了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复杂多样性。目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延安大学成人教育的学籍管理手段相对落后,规范化标准化不够,效率低下,还难以完全适应办学的要求,尚待与时俱进。

1.学籍异动率高,信息变更滞后

学籍异动涉及专业、身份信息、学习形式的变更,以及转休学等诸多方面,是学籍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2011年-2015年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延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每年在校生学籍异动平均比例高达8.89%。这些异动大部分虽是学生的意愿,但更多是由于管理不到位,相关工作人员信息变更不及时,造成学生在毕业信息审核时无法网上学历注册或者网上学历信息出错等问题。既影响学生正常的毕业和学校学籍管理工作,又给学生带来众多的经济和精神的压力。

2.学籍管理制度相对滞后,学籍档案管理不规范

教育部没有针对高校成人教育学生学籍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延安大学现行的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相关管理制度是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制度来制定并执行,这种制度明显与实际情况不适应。同时,也存在着与学籍管理相关的制度相对不完善、制度措施不执行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如由于学籍管理制度的相对滞后,2015年因“学籍注销”导致学籍异动占当年异动的61.93%。现阶段,延安大学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的流程和操作的标准,尚缺乏统一的规范。使得档案在形成过程中,收集标准不统一,收集时限难一致,归档材料不规范。此外,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重招生、轻管理已成普遍现象。学院管理人员与学生联系少,甚至长期无法取得联系。加之对学籍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籍管理工作难以做到及时、科学和规范,导致学籍建档不及时,材料缺失严重,难以保证学籍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2011年-2015年,每年因学籍清查导致的学籍异动的比例均较高,平均比例为31.13%。

3.学籍管理缺乏网络操作平台

自2003年以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实现了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但延安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籍管理目前尚无学籍教务管理系统,没有独立数据库,无法保证数据格式与教育部学籍管理系统平台的一致性。而随着教学点地理分布的不断增多,由于无法与各教学点实现网络化实时链接,新生入学注册的学生基本信息都是由各教学点单机操作汇总到继续教育学院,在校学生学籍异动都是报送表格文字资料。学籍管理信息量大,各教学点随报随送,既增加了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又导致上报材料缺失、迟滞、不准确,甚至有些堆积到临毕业之前才处理。缺乏学籍管理网络操作平台,使得延安大学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学籍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4.学籍管理人员严重匮乏,管理能力参差不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学籍管理,使得学籍管理更加规范,并且对学籍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延安大学继续教育实行的是继续教育学院———各学院的两级纵向管理模式,由继续教育学院对其他学院的相关继续教育业务进行领导,在各个学院内部单独下设学院继续教育管理人员,负责继续教育管理方面的相关事务,并联系继续教育学院。目前,继续教育学院学籍管理人员少,而各学院均无专职学籍管理人员,均为兼职。兼职人员从事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由于精力上不能保证,业务上缺乏必要的系统培训,加之对成人学籍管理的复杂性认识不足,人员流动性大,工作质量难保证。对2011年-2015年学籍异动的分类统计,可以反映出:学籍异动中“学籍清查”占比为31.13%“,信息修改”占异动比为21.98%,“转专业”占比为18.82%,“学籍注销”占比为12.48%“,毕业生照片管理”占比为8.96%。这些异动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相关学院学籍管理人员未及时将学籍信息告知学生,并把学籍变动信息统计上报,使得学籍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都大打折扣。

5.学籍管理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我国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经历了从不规范逐步走向规范,从纯手工管理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发展历程。教育部是从2001年全面实施学历网上注册。对于1991年~2000年的毕业证书虽进行过统一网上补录,但由于延安大学院校整合,以及校内院系撤并等一系列历史原因,加之补录学历证书认证时间跨度长达10年,导致目前仍有部分学历数据尚未上网。此外,个别学生考取学籍的时间跨度较长,也易出现漏报现象。这不但增加了专升本等资格复查难度,而且加剧了学籍过程管理和学历注册审核的复杂性。使得学籍管理日常工作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从而影响了学籍管理工作的整体推进。2011年-2015年,仅学籍类(学籍注销、学籍清查)异动,就占学籍异动43.61%。

三、解决延安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一)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高度重新认识成人高等教育

我国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必须拥有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大军。随着新的产业结构和新的生产方式不断涌现,对新技术新专业的再培训,新知识新理论的再学习就成为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这也是我们党始终倡导“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深刻意义之所在。建设学习型社会,高校成人教育无疑是最主要的培养渠道和最有力的支撑。在学习型社会中,教育贯穿于人生全程,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是教育发展史上一场根本性变革。因此,高校在当前成人教育报考规模逐年缩小的背景下,更应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高度重新认识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功能作用,[2]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深化改革,推进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重点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二)构建开放型服务型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体系

2015年5月23日在山东青岛召开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国家主席发来贺信。信中强调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由于成教学籍管理是高校成教管理系统的核心,又是兼顾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需求的关键结合点。加之成教学生的培养方法和普教大学生的教学模式有着极大的差异。因此,要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就必须从顶层设计的层面,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抓住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这个关键载体,重构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体系。从而既满足成人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又符合继续教育国际化趋势,并通过这个系统对成教学生进行有效的学籍管理。为此,一方面,增强学籍管理平台的信息载体功能,对成教学生实施规范有序、良性互动、及时到位的全面管理。另一方面,将终身学习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推动以云计算技术支撑的网络学习、新媒体移动终端学习的普及力度,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内容更加优质和丰富、信息更加即时、方法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途径和学习资源。适应这一形势,就必须拓展学籍管理的服务内容,以现代学籍管理平台为核心,实现教务、教学等数字化平台的融合,建立开放型服务型即时型的综合学籍管理体系。只有这样,高校的成人教育才能融入“教育终身化”之中。

(三)提高学籍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水平

1.建立和完善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制度体系

应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制度,结合延安大学成人教育的实际,建立和完善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制度体系,建章立制。并且将其贯彻和落实在实际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推动学籍管理的规范化,提供制度化水平。

2.规范学籍档案管理

根据学籍管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针对招生到学生毕(结)业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环节,制定学籍档案管理的流程和操作的标准,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规范学籍档案管理。

3.实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

适应信息化学籍管理的要求,必须建立学校独立的成人学籍管理系统,并且实现与教育厅和各教学站点的互相联网。学籍管理系统能够使学生随时查询和打印本人在校期间所有的课程成绩,了解学籍相关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教学点的学籍管理人员则可直接通过系统上报、统计学籍信息和数据。而与教育厅的有机链接,则使系统数据库信息资源实现了共享,真正达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科技化。

(四)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

成教学籍管理人员是学籍管理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因此,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学籍管理队伍是保证学籍管理质量的关键。为此,学校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推动成人学籍管理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建立学籍管理人员培训机制,定期开展学籍档案管理意识教育、新政策理论学习和计算机方面的业务培训,使管理人员从思想上明确学籍档案的重要价值与作用;[3]深刻认识到做好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保证;增强学籍管理专职工作人员自身的档案管理意识和专业水平。把成教学籍管理系统构建成“学习型组织”;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籍管理人才培养,引入奖励机制,稳定学籍管理队伍。从而使成教学籍管理队伍的人员构成精英化、业务培训常态化、考核评估制度化。

作者:罗世乾 杨晓华 单位:延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曾平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籍管理系统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