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学籍管理论文范文

学籍管理论文全文(5篇)

学籍管理论文

第1篇:学籍管理论文范文

1.1全能急救护理人员欠缺,护士素质参差不齐,护士服务观念陈旧

由于医院护理管理人员缺乏,急诊护理人员均来自不同科室人员,均未经过急诊专科的专业学习和专科培训,低年资护士均没有5年临床护理经验,直接上岗,法律知识缺乏,对处理突发状况的应急能力差,护理经验少,对医院的护理规章制度不能熟练掌握,高年资护士在急诊倒班有厌倦、懈怠情绪,对患者的服务意识差,不能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急诊患者家属普遍存在急躁、焦虑、言语冲动,甚至失态,而急诊的医护人员对各种各样的疾病又司空见惯,觉得家属过于夸张,产生反感情绪,因此,工作欠积极主动。

1.2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个别护士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由于急救设备多,进行口头交接,做不到班班亲自开启各抢救设施查看备用状态,执行各项操作时,由于急救时病情危急,各种记录、标识不及时书写,护理文书记录不严密,查对不严格,抢救患者使用抢救仪器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危重患者的抢救制度落实不彻底,不能及时巡视留观患者,造成液体外渗、滴空液体等现象,均可造成护理不良事件。

1.3相关科室方面的问题

辅助科室如功能科、检验科、放射科、收费室、药剂科等由于急症患者没有时间性,随时来做检查,中午、夜间或节假日期间找不到人、机器现开机,或是患者未带足费用,相关科室不予检查,都会耽误时间,这些都容易引起纠纷,产生不满情绪。

2管理对策

2.1成立科内质控管理小组,加强安全管理

科内成立质控小组,年资高的护士为质控组成员,按照护理质量标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互相监督,及时发现问题,随时告知,每月一次全科护理质量分析会,进行发现问题,分析、整改、反馈、评价,再整改、再评价,建立护理质量持续整改体系,运用现代化质量管理方法,将各种制度真正落实到位,使急诊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化、标准化,真正落实到位,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优质服务。3.2提高科内护士整体的急救护理操作技能重点加强培训年轻护士的严谨慎独精神:根据能级护士制订不同的培训计划,利用每天晨会交班完毕后组织护士按照培训计划进行急救专科理论操作技能的业务学习,学习各种急诊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培养每名急诊护士的快速反应能力,娴熟的操作能力,临危不乱的应急能力,使护理人员在急救时从容应对各种急症,即使急救时间再紧迫,也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保证护理安全。

2.3保障各项制度的落实,加强规章制度的培训

制度健全,但监督管理不到位,也是影响护理质量管理的因素,要不断加强规章制度的学习,尤其是对个别护士进行重点帮教,落实制度的自觉性,不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特别是查对、交接班制度,与平时工作考核挂钩,激发大家严格按照制度完成每一项护理操作,确保急救设备、器材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2.4积极与院领导协调沟通,加强院领导对急诊医学科的重视

医院成立急救小组,遇到大型交通事故和突发意外灾害患者多的情况,急诊医护人员应付不了,由院领导或总值班及时抽调备用人员参加抢救,不耽误任何抢救时机,对没钱无主患者,院总值班可以先签字做检查和入院,辅助科室要制订严格的相关规章制度,夜间节假日须向急诊医护人员说明去向,先做急诊再做平诊,增添新的抢救设备仪器,争取在短时间内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3结术语

第2篇:学籍管理论文范文

1.以人为本的原则

道德激励工作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一些道德激励措施以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在到的激励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2.公正性原则

公正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道德激励时保证学生对激励措施的适应性,避免出现不公正的激励手段,保证学生在道德意识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避免不公正现象对学生心灵的伤害,影响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3.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要求教师在道德激励工作中需要掌握一定的度,激励措施应当在学生能够承受范围之内,过分的道德要求容易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教师应当始终保持宽和、冷静与平易近人的态度。

4.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学生道德激励工作中提高激励措施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并在学生道德实践期间加强各种监督机制与评价审核机制,既为学生提供道德修养上的辅导,又确保学生真正将道德意识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

5.差别对待原则

差别对待原则需要在公正性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性格等基本特点为其制定相应的的道德激励措施,体现道德激励工作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道德激励的主要措施

1.科学建立道德激励的教育目标

道德激励需要设定科学的道德教育目标来指导教育工作。对高校新生一般进行尽快适应高校学生与生活方面的教育,中年级学生道德教育主要以学好专业知识为主,毕业班学生道德教育应当加大职业素养、综合素质与全面成才方面的思考。

2.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道德沟通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大大提高各种道德激励措施的效果。在学校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应当主动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与学生状况,从多个侧面考察学生道德状况以及道德学习状况,为道德激励措施的完善提升提供参考。

3.树立道德榜样与行为楷模

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善于培养学生干部,并善于发现学生中间的思想品德休养较高的,通过树立道德榜样与行为楷模,激发学生们的道德心,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模仿道德楷模的意识与习惯。

4.使用道德素质评价机制

道德素质评价机制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激励措施。通过道德评价机制的建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进行品行砥砺与自我修养的积极性与认真程度,是提高学生管理效率的有效方式。

5.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引导措施

第3篇:学籍管理论文范文

国外管理会计学者在研究中大量引入经济学理论。1986年,Watts和Zimmerman在《实证会计理论》中指出:“本书旨在介绍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上的经验性会计文献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论。”该书介绍了有效市场假说、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市场失灵、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企业理论、公共选择、管制理论及契约理论等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应用。齐默尔曼(2000)以机会成本概念和组织理论作为管理会计研究的基本框架,写出《决策与控制会计》。

在管理会计研究中,经济学相关概念的使用比例非常高(50%),经济学成为解释会计现象的一种工具,或是用会计数据来验证经济理论的一种手段。同时,许多经济学家也认识到会计学的重要作用。科斯(1990)认为,会计理论是企业理论的一部分,在经济研究中,应很好地利用会计数据,因为会计数据能够让经济理论定量化,所以经济学家应学习会计学,理解会计数字的含义。国内管理会计学者除了对纯会计理论进行探讨外,也做了很多基于经济学理论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会计理论研究中所应用的经济学理论几乎都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尤为著名的是“过程的控制与观念的总结”。这一时期,会计学界也引入了西方的一些会计理论,但侧重于从会计角度进行规范论述,并没有涉及过多的经济理论。此时对管理理论、组织行为学理论等却引入较多,如“会计管理”的创立以及会计行为学的研究。笔者认为,《会计研究》1992年第6期发表的《科斯定理与会计准则》(刘峰、黄少安,1992),标志着我国会计学者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开始。此后,有会计学者介绍了实证研究方法,瓦茨、齐默尔曼的《实证会计理论》有了中文译本。《经济研究》刊载的相当一部分会计论文也是实证会计研究的文章,主要是利用国外成熟的模型对中国市场进行检验,其中所用的经济学理论大都来自于国外实证会计文献。会计学者对企业理论、产权理论、理论和管制理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一些富有创见的成果。

近年来,公司治理理论成为会计学者应用的主要理论,在会计论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我国的《会计研究》杂志是一本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刊物,该刊自1981年以来,已刊载一定数量的管理会计方面的论文。我们选取1981~2000年《会计研究》上中与管理会计(包括成本会计、成本管理和业绩评价等)有关的363篇论文,进行有关涉及基础理论研究的描述性统计,剔除管理会计与其他理论结合的199个样本,表2表明,经济学在国内管理会计研究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应用频率最高。

二、借鉴经济学的精度、广度与深度

(一)借鉴经济学的精度———以研究方法为例

会计的研究方法根源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规范与实证会计研究像经济学研究一样,把规范法和实证法引入会计研究中。下面我们将对经济学研究方法以及规范会计研究在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与实证会计研究的逻辑推演进行简单的回顾。最早区分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的是西尼尔,而对实证经济分析与规范经济分析做出更严格区分的是大卫•休谟,他提出所谓的“休谟判别法”:从事实性、陈述性的说明不能推导出规范性、伦理性的说明,亦即不能从“是”中推导出“应当”。休谟提出了实证经济分析与规范经济分析的判别标准,即实证经济分析研究“是”与“不是”的问题,规范经济分析研究“应当”与“不应当”的问题。同样,规范会计研究着重于说明会计“应当是什么”,而不限于说明会计“是什么”,因而规范会计研究不满足于现有的会计惯例,而是从逻辑性方面概括说明怎样才是良好的会计实务。规范会计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演绎推理法和归纳推理法两种。

(1)演绎推理法

它是从一定的会计基本概念出发,推导出研究对象的逻辑性结构。演绎法的推导程序为:大前提—推导结论—验证—具体问题。其主要步骤为:确定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或目标;说明会计基本假设或目标对财务会计的指导作用;根据既定会计假设和目标,推导相关的会计基本原则和会计基本概念;以会计基本原则或会计基本概念来指导会计实务,规定会计的具体处理程序。演绎法的优点是,可以保持相关会计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会计理论的构建具有逻辑严密性。其缺点是,推理的正确性取决于假设前提,如果假设前提错误,则整个推理得出的理论结构将是错误的。

(2)归纳推理法

其特点是,通过对大量现象进行观察,然后加以分类,从中概括出有关概念的内在联系,再把它们组织或表述为理论。归纳法的推导程序为:观察—分类—概括—验证。归纳法的优点在于,它不受预定的模式束缚,把理论概念或结论建立在大量现象的基础之上。但是,该方法的正确性取决于观察对象的代表性。由于选择观察对象的范围和代表性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准确。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会计理论研究主要是以会计假设为前提,推导出会计原则、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处理程序。70年代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决策理论及行为科学等新兴学科向会计领域的渗透,会计理论研究主要以会计为前提,推导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与会计报告的标准。实证会计研究作为一个与传统规范会计研究特点迥异的研究学派,其目的不在于提出会计“应当做什么”,而在于解释会计“是什么”、“为何是这样”,并据以预测未来的会计行为及其影响(罗勇、贾鸿,1998),它是根据实际效用或现实因果关系来选择会计概念、原则、准则和各种程序。实证会计研究的基本步骤为:(1)提出理论假说和有关假设条件;(2)建立理论模型并得出主要结论;(3)对理论假设模型进行经验验证;(4)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提倡在会计理论中引入实证研究的是美国会计学家M.C.Jensen,他在1976年发表的《关于会计研究和会计管制现状的反映》中指出:“由于规范的理论占优势,会计研究是不科学的。”实证会计研究能解释已存在的会计现实“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为什么会计人员要从事这样的工作。自1968年鲍尔和布朗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发表之后,实证研究成为西方会计研究的主流,也使得管理会计的实证研究成为可能。管理会计的实证研究可以表述为:实证研究认为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而这也是经济学大部分以经验研究为依据的研究的基础;以对假设的实证检验代替研究人员的价值判断,对预先提出的理论性假设不是进行一般性的推演,而是采用可观察、可检验的实际证据来进行检验和说明;实证会计研究以定量分析为主,广泛采用精准的计量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实际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这使管理会计研究的结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二)借鉴经济学的广度———以理论为例

人是行为人,而委托人是行为影响的一方。人根据契约为委托人做事,委托人依据契约对人给予奖励。企业的股票持有者与企业经理的角色是不同的,后者是经营(run)企业并做出决策,而前者是在契约签订生效后拥有(own)企业,对企业有剩余拥有权(residualclaimant)。剩余拥有权会产生剩余控制权(residualcontrol),这是一种可以后发制人的机动权(Berle&Means,1932)。理论说明,委托人和人有不同偏好,并且都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人具有机会主义行为,这将导致道德风险(Moralhazard)、成本(包括签约成本、监督成本、保证成本和剩余损失)的产生。1976年,Jensen和Meckling首次提出成本概念,认为成本是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因素,缘于管理人员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这一事实。标准的委托—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的假设之上:一是委托人对随机的产出没有直接的贡献(即在一个参数化模型中,对产生的分布函数不起作用);二是人的行为不易直接被委托人观察到(虽然有一些间接的信号可以利用)。在这两个假设下,有两个基本命题:(1)在任何满足人参与约束及激励相容约束而使委托人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激励合约中,人都必须承担部分风险;(2)如果人是一个风险中性者,那么就可以通过使人承担完全风险(即使他成为惟一的剩余权益者)的办法来达到最优结果。委托问题的产生有四个原因,即授权和控制权分离、不确定性和分散投资风险、科层组织结构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有限理性和个人能力的约束(向荣、贾生化,2001)。委托人需要一种控制系统来使人按委托人的目标来行事,这种控制系统包括三个部分:决策权的分配(谁负责做决策)、业绩计量与评价(向谁报告何种信息)、奖励与惩罚(收集到的信息与人报酬之间的关系)。契约和决策的形成需要以信息为基础,而会计和审计正是与这种信息的收集和传播有关,因此,理论可以用于会计和审计研究中,以分析不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审计程序的效率特点(ChatfieldM、RVangermerch,1996)。对会计领域问题的研究最有影响的学者有:Holmstrom(1979,1982)、Jensen和Meckling(1976)、Watts和Zimmerman(1978,1983)等。理论可以深入到会计学研究的各个领域(JensenMC,1986),其对管理会计的贡献在业绩评价方面更为显著。例如,在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中,用理论来解释会让我们更深地理解会计基础与市场基础、财务基础与非财务基础、相对基础与绝对基础等矛盾。

需要说明的是,股东虽然可以通过审计者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内部审计、民间审计都对审查会计信息、降低信息风险承担重要责任,但在现实中,由于内部审计组织不够健全,地位尚不独立,民间审计会受到审计委托、审计费用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或不愿审查虚假会计信息,甚至出现审计师与企业合谋的问题(陈关亭,2001)。

(三)借鉴经济学的深度———以产权理论为例

我们首先对产权、交易等概念的历史演进及重要性做一个简要回顾,然后阐述管理会计借鉴制度经济学的必要性。完全竞争模型被构建出来,该模型的基本前提假设,如理性行为、公司的规模不经济等,都是非常著名的。其假定还有一个与产权相关的隐含假定是支撑完全竞争模型的基础: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是决定价格的市场条件,对它们的利用反映了私人产权的制度安排;要实现完全竞争,所有的稀缺资源必须是私有的、明确的,并被有保障地拥有。这是从完全竞争模型或者近似完全竞争的模型中推导出的结果,也是由私人分散控制资源而引起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产权制度隐含在完美的假定中,在对与价格具有同样作用的因素的研究中,对产权安排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934年,康芒斯在《制度经济学》中提出交易的范畴。他认为,“使法律、经济学和伦理学有相互联系的单位必须本身含有冲突、依存和秩序这三项原则”,“这个相互的单位便是交易”,“一次交易,是制度经济学的最小单位”,交易“不是实际交货那种意义的物品交易,它们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对物质的未来所有权的让渡与取得,一切决定于社会集体的业务规则”,“交易是所有权的转移”。1937年,罗纳德•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第一次提出交易成本。之后,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著名的“科斯定理”,即“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私人成本将等于社会成本”。后来有学者将其扩展、引申为:如果市场交易费用为零,不管权利初始安排如何,当事人之间的谈判将使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如果交易费用不为零,不同的产权安排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可以通过明确的产权之间的自愿交换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佳效率。

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制度对产权的初始安排和重新安排是必要的。科斯定理说明,通过改善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和企业产权制度,可以不断地降低企业内外部交易成本,提高企业效益。然而,交易、契约、产权的关系如何?哪些类型的交易适合于企业合约安排?哪些类型的交易适合于市场合约安排?威廉姆森(1985)从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方面区分了交易类型,认为涉及高度专用性资产且经常重复发生的交易,适合于在企业内部进行。显然,资产专用性对于为何通过企业配置资源给予了很好的解释,但它不能解释威廉姆森提到的作为“卖者”的企业为何存在。

借鉴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与逻辑演进,管理会计的现代应用必须渗透到制度经济学提及的众多理论(如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安排等),否则,“如果没有产权的界定、划分、保护、监督等规则,没有产权制度,产权的交易就难以进行,产权制度的供给是人们进行交易、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

三、经济学对管理会计的启示

(一)实证研究(计量经济学)的精度———对现代管理会计研究的启示

无论管理会计(作业成本会计与作业成本管理、综合记分卡、KAIZEN成本计算、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计算、行为会计、环境和战略管理会计、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等)的发展趋势如何(余绪缨,2001),无论管理会计研究的内容由内深化与向外扩展如何并举,无论管理会计的选择指标从滞后性向前导性怎样转变,无论管理会计的货币性与非货币性分析怎样结合,现代管理会计的特点、重点及难点研究,都需要计量经济学的背景支持与后台支撑。计量是会计的一种属性,也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二)理论(信息经济学)的广度———对现代管理会计的诠释

传统的管理会计都假定信息是无成本的,或者至少不存在因信息而导致的成本差异。但是,信息经济学理论表明,任何信息都有其特定的成本,信息成本因具体情况而异,信息系统只能根据具体情况来加以选择。理论在信息经济学的基础上,从委托人与人获取信息的角度,结合人的行为因素,在管理会计中得到应用。

1.有助于管理会计人员在备选决策方案中做出正确选择

在理论体系中,管理会计信息可以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目标服务:(1)用于优化委托人或人将采用的决策的环境进行事前评估,即修正信息;(2)用于评价决策执行的结果,以便在委托人或人之间按照契约的规定来分享上述成果,即业绩评价。决策前信息和决策后信息的作用以及对委托人和人利益的影响,有助于管理会计人员在备选决策方案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例如,业绩评价与激励人的最优努力相关,而人的努力不能被直接监督,如果没有建立业绩与报酬相联系的、能够反映绩效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就不能激励人为委托人而努力工作。

2.对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出现偏差的原因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管理会计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应用都面临现代企业存在的一系列委托关系: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关系、企业经营者与会计部门之间的委托关系、股东与审计者之间的委托关系等。从委托的机制来看,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决定着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出现偏差的可能性与原因。

(1)委托人与人的目标、利益、风险不同

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彼此分离,现代企业存在着一系列关系。委托人和人因各自利益、目标不同,所承担的风险也各异,在某些情况下,一方追求效用最大化时,会损害另一方的效用最大化。

(2)契约的不完备与信息的不对称

会计实务的变化难以预料,这不可避免地使会计法规、会计准则的制定存在滞后性。这些法规、准则不可能把会计实务中所有的情况都包括在内,只能对会计的总体目标、总体原则以及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做出规定,而对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的规定则相对灵活,这使人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时有很大的变通余地。契约的不完备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人可以利用占有会计信息的优势和契约的缺口,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程序及会计处理方法,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对自身的业绩进行夸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产权理论(制度经济学)的深度———对现代管理会计的提示

1.从交易费用的定性到定量分析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深度已经渗透到管理会计研究层面能够涉及的深度,如产权理论涉及的交易成本概念就属于制度经济学的内容。在交易成本理论中,交易成本包括外部交易成本与内部交易成本,涵盖了监督成本、信息取得成本、组织制度成本以及不确定性原因引起的成本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机会成本,即选择不同制度形式的生产或消费所损失的机会成本。在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机会成本理论,这里的机会成本是指选择最优方案而舍弃次优方案所丧失的收入,其实质是选择不同企业组织形式、生产要素配置与管理方式的问题,它贯穿于投资决策、生产组织和产品销售等过程,是既定制度约束条件下的机会成本。对企业交易费用、机会成本在定性基础之上进行定量研究,已成为管理会计的核算分析内容。制度经济学研究正在更为深入地展开,将会为管理会计的领域开辟新的研究空间。

2.以资产的流动性划分资产到从专用性角度划分资产

资产的分类一般都遵循一个原则:以资产的流动性为标准,对资产进行分类和管理。按流动性划分资产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是,信息使用者既不能获得关于无形资产的准确价值计量信息,也不能获得有价值的评估信息。其原因是:(1)存在不能独立存在的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与企业的有形资产相结合无法分离,而能够分离的无形资产价值又往往是在企业经营有形资产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所以人们难以清晰地界定其范围;(2)流动性划分与无形资产的相关程度很低,按照流动性进行划分的资产虽有利于描述有形资产的特性,但不能有效地描述无形资产的特征,也就是说,流动性与无形资产的相关程度很低,信息使用者如果仅利用现有的财务报告信息,是很难评价无形资产价值的。资产专用性并不是为描述无形资产而提出的,但从会计的角度看,专用性对资产进行另一种分类,能够从财务报表中挖掘更多信息。我们可以对资产的专用性进行一下回顾。

1985年,威廉姆森将描述交易的主要维度分为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次数。资产专用性,是指为支持某项特殊交易而进行的耐久性投资。专用性资产一旦被用于某种交易,它就无法在不发生巨大损失的前提下转移到其他交易中。由此可见,资产专用性表明资产有专门用途,其收益依赖于它所支持的专门交易。资产专用性包括地点专用性、实物资产专用性、人力资产专用性、完全为特定协议服务的资产专用性以及名牌商标资产的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是指由于交易双方的协议不可能完全,在交易过程中就可能因为一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出现一些预料不到的情况。在双方进行了专用性投资的情况下,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双方的交易关系更加复杂化,进而出了对契约关系进行调整的要求,并因此对组织与交易的匹配关系产生影响。交易发生频率,是指交易双方进行交易的经常性或重复程度。采用垂直一体化方式,能够提高契约关系的稳定性和调整性能,但垂直一体化会增加组织管理费用。因此,只有对较高频率的交易实行纵向一体化,在经济上才是合理的。需要补充的是,考量交易的另一主要维度应涉及交易效率,交易效率对分工水平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随合约自主权、合约结构的优化、产权保护程度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而提高。

四、结语

第4篇:学籍管理论文范文

目前,由于很多高校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二级学院的质量缺少重视,导致了二级学院管理问题非常突出,表现在这样几方面:

1、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

二级学院的制度大多源于校本部制度,与二级学院的民营机制间存在矛盾,针对性不强,严重影响了制度的落实。有些制度与二级学院的管理特点不吻合,解决方案不合理,严重影响管理的效果。很多二级学院只是摘取了本部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只见树叶不见森林”,导致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全面,管理不规范。例如:校本部的一些档案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与科研制度等都与二级学院有加大差异,如果克隆这样的制度,对于二级学院的管理将是不科学、不规范的。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对于二级学院的管理制度建设督察验收不够,也是导致二级学院管理不规范的一个原因。

2、内部管理部门职责不清

二级学院的管理是个综合性工作,部门之间分工不分家,工作的协调性是高效管理的基础。当前,高校二级学院还处于发展的起步期间,很多职能部门的设置与协调工作不科学、运行不成熟。部门间分工不明确,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经常发生矛盾,很多现象如:“利益目前部门争夺不休,难题面前部门互相推诿,管理人员不管学生学习,教学部门不问学生管理”等问题非常普遍,而这些工问题的原因在于部门分工职责不清。同时,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机制,教师与辅导员、教师与领导、辅导员与领导之间“自扫门前雪”,缺乏高效的部门之间的反馈机制。导致部门工作脱节,管理工作效率低,执行力不到位。

3、高校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由于高效对二级学院的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很难把一些非常优秀的人员任命到二级学院中,导致学院管理队伍素质不专业。很多行政干部是老师出生,对行政管理不熟悉,有的还要承担课务,精力不够用;一些具体工作人员是受到学校照顾的职工家属,学历低,能力差;有些是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老弱病残教师;有些是刚分来大学生,没有管理经验。随着高校现代化管理工作的发展,这些管理与工作人员难以适应高校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管理工作,如图书管理、教务管理、教研管理、德育管理工作等。例如:政治辅导员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日益增多的心理焦虑和障碍最理想的教育主体,他们的道德水平、工作能力、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工作的效果。但目前的辅导员队伍大部分是刚毕业留校的学生,缺乏经验,工资待遇低,这影响了教育工作的质量。

4、学生管理制度的落实严重不到位

不健全的制度还面临着不到位的落实问题。当前很多二级学院对于学生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制度成为形式,最后不了了之。例如:学生上课接打手机、吃零食、去厕所,做实验的时候不遵守实验室管理制度等,这些现象在原来的学校本部情况不严重、不突出,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但在二级学院,这个问题显得非常突出,但是如果老师与管理者还是用以前的思维来对待这样的现象,则会让不良习气急速蔓延,严重影响学校形象。同时,二级学院学生考试不及格、逃课、迟到、打架等现象发生频率高,而学校对于这些现象的处理有制度却落实,导致这些现象长期得不得遏制。

二.高校二级学院管理工作改进的措施

针对当前二级学院管理工作存在的这些主要问题,应该对其管理制度与管理机制进行新的优化,建立具有二级学院特色的新管理模式。以提高学生为根本目标,构建体制健全、科学民主、高效通达的学校管理体制与体系。

1、建立具有二级学院特色的科学管理体系

二级学院要针对本院学生特点、学校规模、运营模式等,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特管理模式与管理文化。一方面,要继承学校本部具有历史底蕴的文化特质,把握好学校本部文化的核心与精髓,保证二级学院的管理文化传承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包括学校共有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与社会责任意识等,这些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也是二级学院必须继承的部分,以确保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另一方面,二级学院要在基础本部的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基础其基本精神与思维方式,对于具体的操作层面的制度要结合二级学院的特点进行改造,对于制度执行过程中的侧重点重新定位,形成最有效的管理体系。健全的制度是管理文化的基础。二级学院的管理制度同样要健全,制度必须涵盖到管理的各个层面,管理要求要全面,消除管理的盲区。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考核制度、实验管理。实践管理。野外实习管理、学生学习习惯管理、学生思想德育管理、安全管理、宿舍管理、就餐管理、水电管理、档案管理、考勤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等等,这些管理制度都要在基本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予以健全。同时,要注意二级学院的特点,要加强实践活动的管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德育管理,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

2、打造具有高度执行力的管理机构

首先,二级学院要在发展的起步期做好职能机构设置的科学规划与管理工作,使二级学院在新一轮高校办学模式竞争中赢得一个有利的位置。要按照学院管理工作的要求,对职能部门进行科学分割,明确其职责与功能。同时,要注意二级学院的职能部分与学校本部的管理部门之家的上下级业务指导关系的维护,这样既能保证二级学院管理部门之间的互相配合,又能保证二级学院延续学校的管理文化,把二级学院的管理纳入到学校整体管理系统之中。当前,很多二级学校成为学校的独立学院,这样的说法与做法已经脱离了学校文化发展的需要,二级学院管理制度的缺失及其民营机制的尝试过程中,很容易导致民主管理的盲区。实行民营机制管理的二级学院要发挥民营机制的优势,做好“服务帐”,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要建立选择监督机制与绩效管理机制,实行教代会与学代会的共同组成的决策监督机构,对部门决策进行评估监督,领导适当放权,还权于部门。推行问责制度,对于一些决策与实施中的错误进行问责,与职务晋升与岗位待遇挂钩,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率。实施绩效管理,对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评价管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成本效益、满意率、成长指数等各个方面进行积分评价,促进工作人员工作质量的改进。再次,要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关键是优化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逐步避免部门职责不清导致的矛盾与混乱现象,提高制度与决策的执行力。当前,很多大学在办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学校的机构设置基本不变,新职能由旧机构接纳,随着学校发展不时进行修修补补。很少学校进行一次重新的洗牌,问题在发展中积压,形成学校发展的巨大包袱,改革势在必行。未来,学校的管理方式应该由以往的增加管理层次转变为增加管理幅度,使管理层次减少、管理幅度增加,各个部门密切联系,统一协作,集权与分权相统一,从而形成一种高效运作的管理模式。面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者角色混同问题,实行层级管理体制,合理分配权力,建立一个高校的层级管理制度与结构。建立一种扁平式的网络化的层级管理运行模式,让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互相联系、有效运作。

3、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改进工作作风,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将管理和服务、育人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管理创造民主、自由、平等的育人环境。管理者应充分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主体地位,尊重人的基本权利,把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通过情感激励、目标激励、成就激励、评价激励、奖惩激励等多种形式,调动高校各类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为人的自我实现创造条件和机会。其次,加强行政管理干部与职工的学习培训与督查。用科学发展观思想促进作风与方法的改变。建立学习制度、反思制度,更重要的是建立督查评价制度,让管理人员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建立在教师与学生满意的基础上。再次,实施高校行政管理岗位专业化工程,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岗位的领导任命必须确保懂得专业管理。减少一些教书不行、学术落后、一心做官的教师“退”入行政管理部门,减低了行政管理的水准。同时,引进一些专业人员到具体岗位中来,提高职工的素质。同时,高校教育管理者应不断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智慧,减少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收益。

4、加强二级学院学生管理工作

当前,对于二级学院管理工作来讲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管理。尤其是管理的制度落实存在很大问题与难题,二级学院的学生行为习惯与违纪问题对学校形象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损害,这体现在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这里不一一赘述。要加强二级学院的学生管理,首先要对制度本身进行重新审视,制定一个与学生生源质量相吻合的制度,针对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与经常发生的违纪现象,从源头上进行遏制,对新生进行强化管理,强制性如归。同时,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通过各种德育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把德育与二级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对学生进行就业与理想教育,让这些学生有理想、有追求、有奔头,让理想化为中期与短期的目标,成为激发学生进步的动力。

第5篇:学籍管理论文范文

第一,要理顺学校与学生管理部门的关系。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学校的职责在于制定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使学生管理部门有章可循;学生管理部门在执行规章制度过程中,努力践行自己的责权利,切实履行学校赋予的管理职权,与此同时学校不宜过多干预学生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使其充分享有自主权。第二,要理顺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会、团组织的关系。学生会和团组织是学校两个比较重要的学生群众组织,是学生管理部门的好帮手。作为最重要的学生自治管理组织,学生会一直充当着学生管理部门的得力助手。理顺二者之间的关系,要点有二:首先,从各个班级选举能力较强的学生加入学生会,从组织基础上确保学生自治管理。其次,从制度上保证学生会的自治职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学生会的积极性。学生管理部门要善于将自身的工作目标转变为学生会的实际行动。同时,对于团组织的管理要注意和学生会区分开来,二者虽然同属于学生群众组织,但分工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理顺学生会和团组织的关系也很重要。一是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注意保持协调配合;二是在体制上可以实行交叉任职,比如学生会主席兼任团委副书记,学生管理部门长兼任团委书记等。第三,要理顺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的关系。技工院校高年级学生部分以“老大哥”自居,自恃比低年级学生熟悉、适应学校环境、周边环境,低年级学生自然就有防备心理,甚至恐惧心理。有些低年级学生不服输、不服气,有时还会和高年级学生抗衡,轻则语言冲突,重则肢体冲突。因此,如何协调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理顺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心理教育,二是沟通交流,三是制度约束。

二、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若干建议

职责关系理顺后,笔者认为,做好技工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搞好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重视思想教育。大多数技工院校学生进校时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易失去信心,自尊心易受到伤害,因此,教师应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扬长避短,积极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及时肯定、及时鼓励,帮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新树立起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由于技工院校学生大多年龄偏小,对外面的世界和本专业了解甚少,因此对前途和未来常常充满了迷惘。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和前途的观念,比如,向学生介绍本学校本专业当前的就业情况,介绍所学专业的前景,介绍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最新动态。请已毕业的学长向学弟学妹们介绍获得成功的真实事例,或就某些典型事例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组织或模拟各项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上进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择业观。第二,在学生管理中要注意开导性的“理”首先,发挥学生自治机制的作用,通过学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学生会组织及成员结构,层层聘任,按期考核,建立起学生自治体系。在学生管理部门的领导下,由学生会将学校各时期的学生工作任务分块落实到有关部,再由各部将工作任务逐一落实到干事或各班的有关干部身上,并及时督促检查,将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及时向包括学生管理部门在内的相关部门反映,为有关部门及时提供广泛、可靠的信息,为学校各部门的工作决策提供依据。这样,学校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就可以抓大事,及时调整工作重点了。学生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均由所属部进行考核,每学期期未根据整学期的考核情况进行评比表彰。其次,做好学生的课外教育工作。顾名思义,课外教育工作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课外教育工作开展得好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新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现实和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课外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活动的设计应符合技工院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遵循自主自愿的原则,结合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社会性,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组织领导作用。除了学校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外,学校还应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动员家长努力教育和管理好学生,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联动机制,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第三,实施“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为了人、依靠人、尊重人”。倡导“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其基本内涵就是为了学生、依靠学生、尊重学生,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教育管理过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交流”的双向过程,技校学生大多还处于叛逆期,单向的交流和管理只会引起学生在接受上的对抗性。因此,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应以人为本,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入手,让学生不带负面情绪,自愿的接受管理。一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院、学生的管理,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学生骨干队伍;二是做好学生管理人员的选聘和岗前培训,明确学生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任务;三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样让学生以他人为镜,规范自己的行为。其次,要树立人本理念,强化服务意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管理者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随着职业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学生越来越成为特殊的教育消费群体,学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要以“爱”为中心,转变工作作风,放下架子,以“老师”的形象影响人,以“服务生”的姿态服务人,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理念,给予学生人性化的关怀,为学生的成才保驾护航。最后,要构建和谐的技校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发展已成为技工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相较普通高中生而言,技工院校学生学习压力较小,而叛逆心理相对较强,因此,更有必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此阶段,技工院校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对老师的依赖减少;二是学生的感性色彩减弱,理性色彩增强;三是师生关系日益复杂,稳定性降低。针对师生关系特点,教师应做到

(:1)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信任学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积极引导,把个体差异作为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工具。

(2)坚持学高为师,德育先行。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坚持“学高为师”的前提,视野开阔、知识渊博、专业基础扎实的技工院校老师更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信任,在情感上也易于被接受。教师要言传身教,坚持将德育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3)坚持以情动人,师生共同进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情动人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对于技校学生,教师应摒弃偏见,在学习和生活上真诚的去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及时鼓励、及时表扬,以情动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而师生共同进步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最终目标,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淡化教育者、管理者的角色心理,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主动向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相长的双赢局面,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第四,改善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愉悦人的心灵,还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思想。技工院校应当经常性开展有关文体、公益活动,比如如专题班会、文化论坛、课外兴趣小组、无偿献血、助困救灾等,此外,适当适时地举行普法教育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人情化。同时,技工院校要加大投入,努力营造一流的育人环境。通过校园绿化可以美化校园,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舒适、美好的教育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保证学生有一个快乐的心情学习和生活,对学校产生情感。同时要建立宣传阵地,通过电视转播台、广播站、图书馆、阅览室等形式,让学生在优越的条件下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