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写作兴趣论文范文

写作兴趣论文精选(九篇)

写作兴趣论文

第1篇:写作兴趣论文范文

兴趣的产生总是以某种需要为基础的,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兴趣,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应用文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自己能够感觉到应用文对他们现在和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方面是非常有用的。现在的学生对于公共课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不太重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自己本专业课程也不是特别重视,但是他们对于参加学校里的某些社团和学生会、学联等组织却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当某些课程和这些社团的活动时间上冲突时会选择参加社团活动而不去上课。当然,这样现象的出现是需要我们学校的有关部门进行思考和解决的,但是我们不能逃避现实而是应该正视它、利用它,来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比如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好应用文能够更好的从事班级管理,学习好应用文写作可以更好的完成学生会、学联等社团的一些工作,使学生对应用文写作产生需要,进而产生学习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兴趣。

2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我们要尽量使应用文的教学是从容易到复杂的过程。比如,我们可以从个人简历、工作计划、通知等相对简单的文种来引导学生进行应用文写作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后的成就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应用文后,我们可以考虑将毕业论文等相对较难得教学内容加入教学中来,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用性的素材,还可以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拓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还应该坚持科学性和趣味性兼顾的原则,是学生能够有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我们所开设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是针对其他非中文院系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那么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我们还应该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更为细致的选择。

3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教学方法的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我们可以选择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存在交互性差等问题,没有有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来改善原有的教学,我们可以将教师讲解基本理论的时间进行有效控制,为学生们相互讨论和师生互动交流提供更多的时间。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使用了多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教学效果也是非常好的。教师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主要的作用是监控和引导,只要学生们没有与主题发生重大的偏离,教师只需要最后进行重点部分的点评就可以了,这样形式的教学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教师提前几天布置好作业的话,学生还需要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来掌握相关知识。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也可以考虑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多媒体教室授课过程中将课程内容涉及的图像、音乐和文字等元素结合起来,使课程的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和直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如我们可以在PPT课件中插入相关视频文件来更加形象的展示课程内容和应用场所。随着学生智能手机、便携式电脑等移动学习设备的普及和使用,我们可以开通微博、微信等工具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活动,学生有问题可以相互之间交流和沟通,也可以向老师进行咨询。

4小结

第2篇:写作兴趣论文范文

1. 重视学生生活积累,让学生愿写 作文不知写什么,是约束学生写作兴趣培养的最大的障碍。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深入挖掘生活,广泛猎取生活素材。

在这个积累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有趣、有意、有感的材料写成日记、广播稿或随笔诗,自由练笔,不受过多的形式约束。例如,每堂课的前几分钟,可以交给那些写了随笔的学生,让他们上台把自己生活的记录表达出来。自由练笔的结果是,学生有东西可写了,写作的兴趣产生了,这就达到了培养兴趣的第一步——愿写。

2. 指导写作由浅至深,让学生能写 优秀的范文无疑是学生入门的钥匙,学生作文之前可以从范文中得到启示和借鉴,可以领悟到别人较成功的写作技巧,完成眼前的作文,并逐渐变成自己的写作本领。学生通过适当的仿写,使作文较易获得成功,体验到愉快的情绪,并在写作与愉快体验之间产生联想,认识到写作也可以成为获得愉快情绪的活动,从而感受快乐,自觉地克服某些不利写作的行为,容易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但不是说,作文的审题立意、过渡照应、描写议论等就不用教了,这些知识还是应该在平时的语文范文等教学中让学生识记,或有条件地采用讲座等新颖的授课方式与学生交流,尽可能达到无意识认知,而不致于让学生理解作文就是与抽象的理论划等号。何况,学生仿效作文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他们才有兴趣接受立意、照应、议论等下一阶段的要求。

第3篇:写作兴趣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兴趣;个人兴趣;文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53-05

20世纪90年代,Hidi和Krapp在兴趣研究中将兴趣分成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1,2],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多的从受情境兴趣影响而转为受个人兴趣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最初更多地依靠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与教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3]18。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科本身魅力以及学生自身经验的增加,使他们逐渐认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他们对学科的长远规划和对生活的目标就成为促进他们学习的个人动力。Hidi认为情境兴趣与个人兴趣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1]。一般来说,在教学中凡是与学生的需要及已有知识经验相符合的事物,就会使他们产生情境兴趣;当遇到困难,感到乏味,不愿意再学习的时候,就需要把情境兴趣转化成个人兴趣来推动他们的学习。对某一事物的情境兴趣,只有向个人兴趣发展,这种兴趣才能具有持久性和方向性[3]19。我们所做的研究就是要弄清文化教学在英语学习兴趣中所起的作用。

自上世纪4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的教学法学家将文化引入语言教学,语言与文化的讨论就一直是外语教学的热点。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也曾掀起过轰轰烈烈语言文化大讨论,至今对语言文化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探究仍方兴未艾。纵观前人研究,多针对外语专业学习者,强调文化教学作为外语学习的一个部分,论述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必要性,以及文化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其中零星提到文化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真正探究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的理论和研究很难见到,笔者曾就文化教学对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可行性作过理论论证[4],本研究则是从实证出发,用调查数据来说明文化教学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影响,并尝试寻找一条较为有效的文化教学模式。

一、研究设计

1.测试。被试者为本校大一学生。测试时间为学年的第二学期,此时有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四级考试。按照文理科专业,随机抽取会计、会展、汉语言文学、新媒体、信息工程和信计科学六个专业90名学生,发放问卷90份,回收85份。

2.测试工具及预测。本次研究采用问卷法。测试工具是自行编制的问卷,计分方法采用从“很不同意”到“很同意”的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问卷首先将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区分,分别为性别、专业(非英语专业)和目前英语水平(是否过四级)。测试题第一题考察学生对英语的内在兴趣,命名为个人兴趣。其后测试题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Q2-Q14)为文化类型兴趣,测试题来自各种文化类资料以及学生的预测调查结果的整合。第二部分(Q15-Q24)为努力程度,参考的是高一虹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中的部分试题[5,6]。第三部分(Q25-Q36)为文化教学模式,主要参考陈申对文化教学的分类[6]102-156。调查问卷在正式发放前在学生中进行预测,并根据结果进行调整改进。实测问卷整体信度(Cronbachs Alpha)达到.913,三部分各自信度分别为.899、.791、.861。

3.数据统计。问卷所得结果全部转换成数字形式后,输入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1.因子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第一部分的文化类型兴趣和第三部分的文化模式进行因子分析。第一部分结果显示KMO=.813,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结果为显著(p=.000),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正交旋转提取出三个公因子,第三个公因子(包含8、9、10题)解释性不强。当规定因子为2个时,这3题与2至7题归为同一个公因子,概括性更强。2个公因子累计解释百分比69.293%。对文化类型的归类此处采用语言文化教学中的文化分类方法,将因子1归纳为“大写字母C文化”,因子2为“小写字母c文化”。前者指“人类文明成果和对文明所做的一切贡献之总和”;后者指“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和传统等”[7]325。因子结构及载荷见表1。

第三部分结果显示KMO=.806,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结果为显著(p=.000),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正交旋转提取出三个公因子,累计解释百分比60.364%。分别命名为交互模式、传统模式、综合模式。因子结构及载荷见表2。

2.文化兴趣、努力程度、文化模式的组间差异。将第一部分的文化类型兴趣13个题目相加之和的均值命名为总体文化兴趣作为变量进行分析。将第二部分努力程度10个题目相加之和的均值命名为努力程度作为变量进行分析,其中5个反向选择负值题在计分时已反转。以性别、专业、目前英语水平为自变量,以文化类型兴趣(取大写字母C文化、小写字母c文化正交旋转得出的公因子值)、总体文化兴趣、个人兴趣、努力程度、文化模式(取交互模式、传统模式、综合模式正交旋转得出的公因子值)为因变量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目前英语水平对个人兴趣和努力程度有显著效应(分别为F[1,77]=14.424,p=.000和F[1,77]=6.082,p=.016);性别对交互模式有显著效应(F[1,77]=7.905,p=.006)。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估算边际均值如图1。

从总体上来看,女性、文科和已过四级的学生在各项指标上分值都要比男性、理科、和未过四级的学生高些。语言文化在我们教育体系文理分科中属于文科,更侧重于情感理解和欣赏。而女性情感边界相对更敏感,文科生又比理科生接触语言文化的机会更多,语言文化水平较好的学生对语言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更深入,因此他们对语言文化的兴趣会更浓厚,也会相应投入更大精力,对各种文化模式也具有更大的接纳度。

(1)兴趣的组间差异。具体来看,两种文化类型兴趣与总体文化兴趣以及个人兴趣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在个人因素存在情况下,文化兴趣对个人英语兴趣是有促进作用的。总均值上看,大写字母C文化为-0.3869,小写字母c文化为0.1235,也就是说学生更倾向于小写字母c文化。小写字母c文化从生活方式的视角诠释文化,更贴近现实,也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在三组自变量中,目前英语水平与个人英语兴趣关系呈显著水平。可以看出,英语水平好的学生对英语及其文化有更广更深的认知和理解,包容性也更强,因为了解而喜爱,更容易建立起个人兴趣。各兴趣结构中,小写字母c文化和个人兴趣在专业上的变化与总体变化有异。文科生的大写字母C文化和总体文化兴趣值都高于理科生,但小写字母c文化分值要小于理科生,而这一变化也导致个人兴趣值上文科生也略微低于理科生。从中可以看到大写字母C文化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及其对文科生的深远影响。而对于文理专业学生相对接触较少的小写字母c文化,它的变化对个人英语兴趣的影响却直接而有效,是必须引起我们重视的。

(2)努力程度的组间差异。努力程度在三组自变量上的变化依然与总变化一致,其中目前英语水平对努力程度关系呈显著水平,说明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其在英语上的投入也相对较多。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越深入,也越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能激发起对这一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懂得越多,其投入也相应较高。

(3)文化模式的组间差异。文化三模式按总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交互模式(0.567),传统模式(0.345),综合模式(0.302)。相比之下,交互模式更受学生喜欢。交互模式的教学方式以体验、互动为主,学生能亲自参与并能直观感受,即时思考、消化、领悟,这样的形式活泼且有效,更受学生欢迎。传统模式中的学生主要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自身参与度较小。综合模式兼有传统模式和交互模式的特点,但被动性和互动性都没有前两种模式那么突出,其对文化的探讨上要更加深入,对学生形成一定的挑战,因而两者接受程度都不高。文化模式在三组自变量上的变化延续总体趋势,特别是交互模式在性别方面呈现显著水平。大体上女生与男生相比,其与人交流欲望和沟通技巧更高些,在人际交往方面边际更开放,而男生可能更加内敛和封闭些。

3.兴趣结构内部关系及兴趣与努力程度、文化模式的关系。

(1)文化兴趣与个人英语兴趣。以大写字母C文化、小写字母c文化、总体文化兴趣为自变量,个人兴趣为因变量做单变量方差分析,均值统计如图2所示。

两种文化类型和总体文化兴趣对个人兴趣的估算边际均值总的走向是由低到高,也就是说学生对文化的喜爱或多或少都能促进其对英语的个人兴趣。三条折线中,大写字母C文化与总体文化兴趣在起伏走向上非常接近,从低点开始,起伏向上,到中高兴趣区间,兴趣值都是急剧升高,在各自最高值处,个人兴趣值也达到最高。而小写字母c文化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起点相对较高,在中高兴趣区间也有急剧升高的表现,但到文化兴趣最高值处却反而下落到中等水平。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文化兴趣促进个人英语兴趣的形成过程中,要真正培养学生对英语的个人兴趣,必须使学生的文化兴趣水平达到较高的程度,而且大写字母C文化在此发挥的作用更重要更有效。如前所述,大写字母C文化是以往文明的提纯和精粹,是人类智慧的尽善尽美,因此其对人内心的影响和触动应是深入和持久的。另外,这与我们传统的文化教学也有关,传统的外语教学把阅读书面语言和了解外国文学作为首要教学目标,而不是把交际能力放在首位。这是和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相协调的。因此学生长期以来接受的文化知识是以大写字母C文化为主,因此它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各方面的影响也是最主要的。

(2)兴趣与努力程度以大写字母C文化、小写字母c文化、总体文化兴趣和个人兴趣为自变量,努力程度为因变量做单变量方差分析,均值结果如图3。

努力程度总体是随兴趣值增高而增高。其中大写字母C文化、小写字母c文化、总体文化兴趣三折线都是起伏向上,在中低兴趣值区间,起伏较多,到中高值区间,一路升高;而个人兴趣始终保持向上趋势。大写字母C文化和总体文化兴趣较小写字母c文化和个人兴趣变化幅度相对较大,特别是在兴趣中高值区间,两组自变量对努力程度的值都急剧升高并各自达到最大值,但前者的急剧拉升幅度和最高值都要大于后者。

由此可见,个人兴趣在学生对学科的投入上具有持续稳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当学生对学科的个人兴趣达到高值时,这一促进愈加明显。文化兴趣在学生对英语的投入上的作用并不是一贯的,毕竟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因素各不相同。但就文化而言,如果学生只是将文化当作英语学习当中的一种调剂,一种消遣,那么这种兴趣只能是暂时性的,产生不了持久的动力,这在中低文化兴趣区间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了;但当学生对英语文化真正产生浓厚兴趣时,由此产生的动力将是异常强大的。另外,两种文化类型对努力程度的不同影响和大写字母C文化与总体文化兴趣走势的相似性应仍与之前讨论的文化性质和传统文化教学模式相关,但努力程度的最高值出现在大写字母C文化和总体文化兴趣上而不是个人兴趣上,让我们感受到文化兴趣所蕴藏的能量也许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大。

第4篇:写作兴趣论文范文

我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提起作文,经常听到学生对作文畏难烦恼的感叹之声:“作文真难!”学生对作文的厌倦心理,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认真培养产生的。

第一,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阅读,唤起他们的写作兴趣。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文章和精彩片段,这为搞好写作教学提供了良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学生在头脑中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源源不断“流淌”出来。要想让学生写出好文章,不但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学生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自然也就下笔如有神。

第二,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从实践中积累写作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所听、所想和所感的东西,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通过郊游、春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引导学生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事情过程,观察生活细节,若有感受和心得体会,就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撰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真正写出有血有肉,贴近现实生活的文章。

第三,教师要给予学生成功感,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千万不可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要努力找出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予以鼓励;对于那些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地提出较高的要求。使学生既充分肯定自己的成功之处,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以来,无论写作能力优、差的学生,都能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写作的成就,从而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我在每次辅导学生作文后,都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明显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还产生很强的激励效果。除此之外,我还鼓励学生办班级手抄报、写广播稿、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等,并鼓励他们勇于向报刊投稿。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做法,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彻底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第四,教师要组织学生自己评改作文,切实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批改形式是组织学生互批互改,引导学生批改作文时要求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二是一字一句地认真阅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符号等,采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来,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评语。这样以来,学生对作文便达到自作自改自满意,无论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基础薄弱的学生,都会对相互批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吸取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喜欢动笔的良好习惯,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写作兴趣,激发浓厚的写作激情。

第五,发挥特长。在每学期重点练习写作某一文体的前提下,教师可在开学初、期中、期末安排几次自命题作文,连体裁、题材也可不限,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自己长于表达的文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这样,必然会涌现出许多有真情实感的优秀习作,显示出不同的学生写作某种文体的特殊才华。教师充分肯定这些习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写作特长并加以引导,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达到培养作文兴趣的目的。

任何一种心理的形成,都不会是一劳永逸的。中学生的作文兴趣不仅需要认真培养,而且应当强化巩固。教师的任务在于不断向学生揭示作文的基本规律,以形成永久性的作文兴趣,使之终生受益。

1.热爱生活,将暂时兴趣变为长远兴趣

一两次作文的成功和教师的鼓励,可以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但这种兴趣是暂时的,缺乏牢固的基础。教师须通过启发,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逐步明确作文同生活的关系:“作文、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了的事情。生活中间包含着许多项目,作文也是一个。”(《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第103页。)“作文是我们生活里的一件事情。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39、90页。)养成热爱生活,严肃地对待生活,一丝不苟地练习作文的心理习惯,懂得生活是作文植根的沃土,把热爱生活,观察积累作为写好作文的基础,培养对作文的长远兴趣。

2.勤于实践,在练笔中“自悟其理法”

中学生作文须经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反复训练,方能体味其中的甘苦,掌握写作技能,以至感受到作文的乐趣,最终形成个人的兴趣。正如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论集》中所言,“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他又说:“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39、90页。)真正使学生在“历练”的过程中“自悟其理法”,对作文产生兴趣,根本是引导学生对作文的实践性有深切的认识,长期坚持练笔。

3.争取突变,鼓励达到作文的“高峰”

第5篇:写作兴趣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学术研究兴趣 途径

一、大学生学术研究兴趣缺失的原因

1. 高等教育体制自身的存在的弊端

虽然高等教育阶段比基础教育阶段教学水平及各种硬件软件的水平要高很多,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弊端决定了高校学生的学术研究兴趣不会很高。在高等学校,我们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还是采用应试教育的考试方法,学生们发表自由言论发表自己见解进行学术研究的机会很少。我们在大学里的课堂上并没有学到很多自己进行学术研究的知识和技能,实践能力也很缺乏,而一旦我们到达研究生阶段就硬性的要求我们要具有学术研究兴趣具备学术研究能力并且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合理的。在整个高等教育阶段我们几乎没有培养这样的能力,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培养,可到了一定时间却硬性的要我们出成果,这样的成果是不会包含学生自己的兴趣点在里面的,即使有也是很少的一部分。

2. 论文的要求过高

有些高校对于大学生盲目的提要求,没能充分考虑到尚处于学术生产“初级阶段”的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因此,在论文写作中提出了一些过高的要求及不切实际的规定。比如在部分高校里,规定研究生必须在指定的核心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才允许论文答辩和毕业,这给研究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动机,影响了学习效果。而像一些著名的学术研究专家,穷其一生可能只发表一两篇具有真才实学的学术文章,但是在现阶段我国高校里这种情况是不被接受的,作为学生我们要面对毕业就业的压力,必须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完成规定的论文数量,为了完成任务我们的兴趣只能先被抛在一边。

3.学术研究的功利性

任何的学术研究都不可能是纯粹的、非功利性的。在学术研究中一旦掺杂进这样的因素,学术研究的兴趣就会大大减弱。作为学生,我们的学术研究也不是单纯的,写论文是我们在校期间的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如果我们达不到学校要求的学术论文数量我们就会面临难以毕业的问题,因此我们只能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兴趣去研究。如果我们是业余的研究人员,没有毕业的要求,没有学校的压力,即使我们达不到学校规定的要求也不会对自己的学业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现实是我们不可能忽视这些问题,为了学业,为了晋升,只能放弃兴趣。因此,学术研究的功利性是导致学术研究兴趣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4.学术研究成果解决现实问题的滞后性,减弱了学生的学术研究兴趣

众所周之,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研究现实是生活中存在的热点问题,然后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但是,实际上很多学术研究成果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学术研究兴趣的途径

1.健全完善现有高等学校教育体制,创造有利于进行学术研究的条件

高等学校要改变原有的教育体制,开展灵活教学,活跃课堂气氛,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学术研究的积极性。特别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已经比较成熟,不必再采用本科和基础教育阶段满堂灌式的教育方式,而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发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教给他们进行学术研究的方法和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技能。从开始就交给他们简单的学术课题进行研究讨论,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慢慢培养他们自己的研究兴趣,学术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长期培养。而不是等到必须要他们进行学术论文写作的时候再强硬的教给他们死板的写作方法和硬性的写作要求,这样不仅无兴趣可言,写作的内容也只是流于形式,质量更不会很高。

2.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聘请各专业的专家到学校进行学术讲座,高质量的学术讲座会让学生从中学到很多在课堂上无法了解的知识,不仅是涉及本专业方面的专业知识,也会了解到专家对这一领域问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潜移默化的学到很多相关的知识。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术问题的讨论,特别是对他们各自感兴趣的话题组成不同的小组,定期开展学术讨论会,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任何情况下老师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堂上师生间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各自查资料发现问题然后各自发表意见,形成自由的学习讨论氛围;课后,老师可以组织各种小型的沙龙讲座,对学生或老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大家在进行讨论,在这些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能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也能让他们明了自己的兴趣点在哪,这样对他们的论文写作和学术研究都会有很大帮助。

3.适当降低对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硬性要求

影响学生学术研究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对学生们提出的要求过高,以学生自身的能力很难达到那样的要求,因而打击了他们进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在各种活动中都有一个动机最佳水平问题。“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有随动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而在比较困难的课题中,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部分高校对学生提出的在重要期刊上发表若干篇学术论文作为他们毕业的条件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首先学生们的学术水平达不到那样的级别要求,并且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对学术论文的写作的帮助也并不大,突然间让他们写出该水平的学术文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现实的。

参考文献

[1]杨玉圣、张保生,学术规范读本[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157.

[2]徐有福,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3-24.

第6篇:写作兴趣论文范文

1.利用作文的目的性、功利性、适用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七八年级的语文教学侧重于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而九年级的语文教学则主要是为学生参加中考服务的,作文教学贯穿于九年级语文教学整个过程。作文分值在中考卷中为50分,占全卷总分一半左右,如此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应把它作为培养初中学生写作兴趣重要的诱因充分加以利用,从而排除学生怕写作文的畏难情绪。虽然作文水平提高缓慢,它不像数理化那样立竿见影,学生对作文训练也没有对数理化那样的热情,但是只要教师讲清其中的利害关系,学生对写作的淡漠就是可以转变的,毕竟谁也不愿意放弃这50分,这50分是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的写作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中考成绩。从社会的效应上讲,良好的作文写作水平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并且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小到生活中的写信交友,大到将来搞学术研究、写论文、办理其他公务等都离不开作文从这些方面加以引导,只要从道理上向学生讲明了作文的重要性,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2.抓细节、巧点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作文,常苦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无论可发,勉强写来,总觉牵强、平淡,少有神来之笔,让人难以兴奋激动,击节拍案。

这种情况,在我看来,原因之一在于作者未能就文章的中心、人物性格、故事的发展,抓住问题的症结,一味平铺直叙,泛泛而谈,使文章显得单调平板,写出的作文往往分数不高,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欲望就不高。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使文章生动、出彩,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抓住细节。通过细节说话,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人物的性格。在细节的运用上,学生要吃透文章的主题、人物的性格,选准细节、点到为止、惜墨如金。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用心体会,用心实践,熟能生巧,巧生点睛之笔。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提高。

3.教师亲自参与作文写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创造能力,教师写好“下水文”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无论教师的写作水平如何,与学生一同投入写作的“海洋”游上几个来回,都会使同行的学生兴奋不已。其好处有几个方面:一是教师从自身的体验出发,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行文,等等,均由于“现身说法”的缘故,而使学生倍感亲切。二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教师尽情交流的快乐。同一个题目,同一种要求,同一个时间,教师与学生登上同一个“舞台”,这本身就体现出语文教学迷人的人性色彩,学生渴望交流的愿望得以实现,必然会给写作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三是教师敢于把自己的“下水文”拿进讲评课堂,与学生作文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挑刺,并尝试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的一个评判过程,必然会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并始终保持战胜老师的“欲望”。这样的写作课,怎会不激发学生的创造情趣呢?

4.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能仅仅靠语文课堂,语文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有人会说,农村缺少开展课外活动的条件。其实,只要我们动脑筋,办法就比困难多。

4.1持之以恒地向学生选送优美的时文,尽可能地弥补语文学习环境的先天不足。优美的时文散见于各类报纸杂志,如果我们将其汇集起来,送给学生,那么学生就能用较短的时间,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

4.2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各种活动,诸如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辩论会等。

4.3鼓励学生大胆参加有关的征文活动,积极向有关报纸杂志投稿,发动学生自编刊物,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发表欲。

总之,学生留心观察、用心读书、欢心活动,就会有自己的想法:想法的形成和想法的表达都要用到语言文字。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5.鼓励激发动力

在作文教学中,不能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太高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文章的闪光点,在给予肯定的同时,提出好的建议;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文课上,挑出一些质量好、进步比较大的学生作文在班里朗读,并张贴在教室里,让他们相互阅读、互相学习,这样能够产生很强的激励效果。经常鼓励学生参加办班级手抄报、写学校广播稿等。教师的这些做法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让语文写作变得多姿多彩,让作文不再成为学生的难题。

6.相互评改,提高能力

在作文批改中,最忌在学生盲目的状态下,教师一手草批后下发给学生,再不过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题意,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可从中得到教训;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可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实践证明,学生相互评改作文,会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写作兴趣。

7.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不能忽视氛围的力量,在全班营造一种写作的氛围,作文教学可事半功倍。作文课后,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最简单的是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或办手抄报,既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又会达到很强的激励效果,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浅谈农村中学生作文兴趣现状及兴趣培养.

第7篇:写作兴趣论文范文

有些人对外自己没有兴趣的、但是必需学习的功课,往往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不愿认真地去学习它,而只是“单打”地去学自己有兴趣的那一门,因而形成学习中的偏废现象。这些只从自己的兴趣来决定学习什么和不学习什么的人,认为兴趣是“天生就的”一种“秉性”,是不能加以改变的。事实上,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有兴趣或没有兴趣,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先进的、唯物论的心理学科学告诉我们说:

“……什么是有兴趣的呢?

首先是那些与一个人的生活活动、兴趣在他面前的任务、与他所迷恋的工作,以及与这种工作对他所激起的思想与关心等相密切联系着的东西。一个为某一种事情或某一种思想所吸引住的人,他对所有一切与这种事情或这种思想相联系的东西就感觉兴趣,因而他便注意这所有一切的东西。一个正在研究着某一问题的学者,就会立刻注意到那些为别人所不注意的,看起来仿佛抽签琐碎的细节上。苏联伟大的发明家之一,谈到他自已时说道:‘所有一切机器的原理都使我发生兴趣,我乘坐在电车中,就向窗户外瞧瞧,汽车是如何地行驶着,它是如何地转变(当时我就想到耕种机的驾驶法)。我注视着所有一切的机器,例如,消防用的梯子,并且懂得了应用它的道理。’”(注一)

根据这种科学的观察,兴趣乃是由人们的生活活动、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以及人们的工作任务所决定的,即是由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实践决定的,而不是“天生就的”。这个道理,是显然易见的,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同志,由于他对人民有高度的责任心,他热爱自己的工作,为了作好自己所担负的工作,所以对外那些一切与他的工作有关的事情就感觉兴趣。学习也一样,如果我们首先认为自己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首先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任务,从这个任务出发,那么,不论学习什么,也有兴趣去学了。

大家知道,“英雄的文艺战士”高玉宝,小时只念过一个月零几天书,当他在一九四九年开始写书时,十个字中就得问人家七、八个。后来,经过两年多的文化学习,他已经基本上达到了过去一个人在许多年之内的努力所能达到的文化程度,写出长达二、三十万字的小说来。可是,我们从他所写的“我学文化的经验”(注二)一文里看到,当高玉宝开始学文化和写书的时候,也并不是一下子就有了兴趣的。他说:“我一开始学习文化的时候,也是不爱学习,总觉得不如休息一下舒服。”谈到他开始写书的情况时他又说:“可是写书比单学文化困难更多,巴掌大的一张纸,一天写不了半张,歪歪扭扭的真难看,一上火,把笔一放,不学了。心里想到,像我这样的老粗,不能学文化啦,更不能写书,好好干革命就成,何必找这么多麻烦,不如到外面玩玩好。”那么,高玉宝后来学文化和写书的兴趣,究竟是从那里来的呢?从他的经验里,我们又看到,当他开始学文化和写书遇到困难而没有兴趣时,他就又这样想:“可是没有文化,工作上碰到了困难,心里真难过。”“没有文化,工作搞不好,没有文化,更不能掌握近代化武器,我想到这里,就决心学文化和写书了。”又说:“自己是个共产党员,在文化面前低了头,以后怎么去完成艰钜的任务呢?自己检讨一下,学文化的决心又来了。“从高玉宝学文化的经验中,我们明白地看到:他学文化和写书的决心,是经过自己的思想斗争、经过自我批评,认识到学文化是自己对党对人民应完成的任务而产生的。正如他在进行自我批评时所说的:“自己是个党员,不应当不学习,从前在旧社会受苦不能读书,今天有这样的机会不好好学习,是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呀,“他这样自我批评之后,学习的“劲头就又来了”。“后来,学文化的鳖扭劲一点也没有了,学习两个月后,就感觉非常有兴趣。越写越爱写,越学越爱学,连作梦都是学文化啦。”由此可见,如果能像高玉宝一样,把学习看作是自己对党对人民应有的任务,从这个任务出发,那就会有兴趣去学习的。因此,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而没有兴趣的时候,就应该像向玉宝一样要进行自我批评,用以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如果不端正,不能把自己所应学习的东

西看作是自己对人民应有的任务,那么,除对那些为达到自己个人目的而有兴趣的东西以外,恐怕不论再学什么,也不会有兴趣了。一九五二年高等学校招生时,有的同学对于学习“下水道”工程很不感兴趣,他认为干下水道工程,“既肮脏,还落个默默无闻”。还有的同学对于学习“火力发电”不感兴趣,他认为“将来水力发电普通了,学火力发电的人就吃不开了”。从这些想法里,我们清楚地看到,许多人所谓“没有兴趣”,往往实质上只不过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的一种藉口,是个人主义思想在作祟。因此,所谓有兴趣或没有兴趣的问题,首先是个学习态度端正不端正的问题。学习态度端正了,不论学习什么也就有兴趣去学习了。

但是,这并不是说,只要我们学习态度一经端正之后,马上就会对我们所要学习的知识的本身也就有兴趣了。要使我们对于所学的知识本身也有兴趣,那还得努力从那些知识本身的内容中去找寻,从自己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实践活动中去培养。

这就是说,当我们对于那些知识的本身还根本不懂或者懂得很少的时候,还是不能立刻就对它有兴趣的。学习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凡是我们不感觉兴趣的东西,也常用就是我们根本不懂得的东西,或者离我们所知道的很远的东西。例如我们对于其一专门问题毫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就去听这一专门问题的报告,那是很难感觉到兴趣的。

第8篇:写作兴趣论文范文

关键词:作文;兴趣;培养

对中学生来说,没有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就等于没有学习语文。要抓好作文训练,就要从作文兴趣的培养入手。那么,怎样培养中学生的作文兴趣呢?下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几点体会。

一、频率固定,每周一练

中学语文课,每周都至少有一天是两节连堂的,其用意何在?就是让语文教师能够有一个连贯的、比较充裕的时间来开展语文活动。而作文训练,就是语文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比如,2015年春季期,我的连堂课是星期一的第一节和第二节,我就对学生明确宣布,把每周星期一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定为固定的作文训练时间。通过固定的作文训练频率,学生不仅消除了“这周也许不用写作文了”的侥幸偷懒心理,而且养成了写作文与为写作好准备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作文兴趣。

二、课内完成,互评互改

我的做法是,一上课,就马上布置作文,写作时间限于第二节上课前。截止的时间一到,就算行文未尽,也得停笔,防止拖拉。然后,让语文科代表负责收集作文本,再按照纵行之间交换的原则,让同学之间互评互改。第一评改人的评价要点是:字体;字数;错别字;语病;标点符号。逐个对照,给出评语,写上批改人的姓名和日期,再将作文本交给第二评改人。第二评改人的评价要点是:中心;结构;详略;过渡;记叙文的情节、语言、情感;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也逐个对照,给出评语,写上评改人的姓名和日期。这样,既帮助同学指出不足,又学习了别人的优点,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得以锻炼,得以进步,获得兴趣。

三、教师抽查,选优朗读

学生互评互改的同时,教师巡堂检查。发现有优秀作文,待评改结束后,就适当选取一些在课堂内朗读。这样,既能使全班学生共同欣赏到优秀作文,又能使优秀作文的作者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兴趣。

四、选优抄写,张贴上墙

第9篇:写作兴趣论文范文

关键词 作文培训 真情实感 兴趣

学生的作文尽管说是一种练习,但实际上也是一种创造。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大量的材料准备,丰富的想象能力,流畅的表达功底,对生活的认识感悟。这对于一个少不更事的初中生来说,是不易办到的。那又怎样才能让学生能写出既具真情实感,又能表现生活认识的作文呢,我个人认为: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写起。

一、兴趣是创作的导师,成功的灵魂

那么什么是好文章呢?对于这个问题,不仅是学生追寻的,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一直探讨的课题,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诗论家钟嵘在《诗品序》中曾这样说过“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认为“感天动地”才是好文章。

为了使文章能“感天动地”,古今中外的诗人、学者、教育家、心理学家等等又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研究“感天动地”的策略。结果发现一个惊人的结论:那就是都认为兴趣是写作最好的老师。

而关于“兴趣”的论述非常多,普遍都是这样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远一点,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贝弗里奇说:“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那么这种“激发兴趣”的方法是否可行,是否有科学依据呢?

有人试验:对一些大白鼠播放音乐。过一段时间将他们同没有听过音乐的白兔比较,发现前者聪明、伶俐、活泼。脑科学研究专家、诺贝尔获得者R·W·斯佩里对人脑的研究也证明: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求异思维以及语言、计算功能,名为“理性半球”“逻辑半球”;右脑具有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求异思维功能,偏重对音乐、舞蹈、节奏、绘画等空间形象和识别,与人的想想功能相适应,故叫“情感半球”或“创造半球”。

二、选好训练材料,激发创作兴趣

我指导学生作文,发现只要材料选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我们前面刚上过的作文课《寓言新解》,一则“癞蛤蟆给天鹅的一封信”就引得学生激情满怀,题目一给出,群情激奋,学生奋笔疾书,一蹴而就,而且多数学生都争着读自己的作文。当然写出的作品也像范文一样,引用诗词、俗语、方言等,出彩的地方,便引得学生哈哈大笑。

三、创设虚拟情境,引导即时兴趣

(一)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灵感的催化剂。精心的创造条件,进行情感蓄势,让学生的情感尽量的越积越高,达到不吐不快的关键时刻,顺势抛出作文题目,肯定会争先恐后的写作。我曾用过这个方法:课堂上带一个精美的礼品盒,告诉学生这节课的作文题目就是“一个精美的礼品盒”。

(二)来点恶作剧。这是捉弄人的游戏,学生最喜欢。准备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一些醋,一个瓶子里装卸酱油。方法指导以后,让两个学生上台品尝,再喝的时候,让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和心理感受,课堂写作肯定出彩。利用多媒体创造情境。多媒体是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音乐于一体的先进的课堂教学手段,它可以实现让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我们在课堂上运用它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兴趣。

四、与学生同写作,用行动激兴趣

对于学生我觉得教师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只有亲其师方能学其师,乃至超其师。当然,我们不能误认为教师的作文就是样板,如果理解成样板,以后写作文就会生搬硬套,那就与我们的初衷南辕北辙了。要鼓励学生的斗志,敢于与老师较量、比试,这对他们的写作能力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和提升。

五、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写作兴趣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上学的时候上地理课,老师给学生讲“地球的自转”说“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老师的口音重,说成了“太阳从东方奄奄兴起”,学生听不懂,他又重复了几遍,学生还是听不懂,这位老急了,钻到桌子底下,然后一边说一边演示,只见从桌子底下慢慢地露出一个光头来,学生方才明白,顿时课堂里哄堂大笑。幽默讲完以后,立即给出题目让学去写,估计不会有多大困难。

还有小沈阳讲的幽默笑话:一个人被后面两个人追赶,由城里追到城外,一直追到高速公路上,还不罢休,那个人跑快,后面的跑快,那个人跑慢,后面的两个人跑慢,前面的那个人实在跑不动了,看到了岔路口旁有一片坟地,那个人情急之下就跑了过去,一屁股就坐在了上面。见你刚到这里,留下悬念让学生去完成,此时学生的胃口已经比吊了起来,不能不写,最后再公布答案,给学生一个惊喜,收效较好。

有可能有的学生知道这个故事,我们的老师要多准备上一个这样的故事:比如捉鬼的故事。但学生的兴趣是不持续的,不能真正的说明学生喜欢作文,要想让这种兴趣持续坚持下去,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兴趣,只有激起了学生的认知需求,才是真正的“乐学”。

六、写作的三重境界,与学生共勉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这种兴趣呢?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曾提出写作的三种境界,会给我们的老师指点一点迷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次第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地三境界也。这三种境界精辟地阐述了治学中“苦”与“乐”的关系,只有从乐趣入门,才能“独上高楼”,进而入迷,地苦学,人瘦了,衣带松了,但“终不悔”,最后终于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取得成功的乐趣。简言之:就是从乐趣入门—苦学登堂—独上高楼。我们说:艺术是相同的,只要我们留意就能发现许多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