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写作习惯论文范文

写作习惯论文精选(九篇)

写作习惯论文

第1篇:写作习惯论文范文

不同学科都有着其独特的逻辑体系,法学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研究和论文撰写方法也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对于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在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难免会受到过去所学学科的影响。而本文正是基于对法学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逻辑体系——至少对于部分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给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学习带来的困扰的理解,结合阅读梁治平《清代习惯法》过程中对法学的研究思路进行的体会,对法学理论研究及法学论文的撰写进行了研究。不论是对于非法学本科的研究生还是对于法学老师而言,这样的研究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于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可以提供相应的学习借鉴;对于法学教学的老师而言,或许可以从这样的个案中发现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盲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升教学的效果。

二、《清代习惯法》研究及论证方法回顾

《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一书由梁治平著,并于1996年由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的《“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文丛》系列图书的组成部分,在《清代习惯法》的主题部分,作者共分十个部分对《清代习惯法》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作者不仅对“法”和“习惯法”的概念进行了回顾,并且对“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习惯法”和“习惯”和关系、“习惯法”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国家法”和“习惯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作者将习惯法的调查报告、清代与习惯法相关的官方档案以及清代的民间契约书作为研究的原始资料,以“习惯”与“习惯法”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研究。梁治平对“社会与国家”问题的研究,不论是研究的方法还是论证的方法都体现出一个法学理论大家所具备的特质,对其研究方法和论证方法的回顾和学习,不论对于法学理论学习、研究还是对于法学论文的撰写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清代习惯法》研究方法回顾

文献积累在法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有学者提出“法学就是法律文献学”的观点,在研究中,需要积累大量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研究文献和研究资料。梁治平在《清代习惯法》中对“社会与国家”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证的过程中,无处不体现出文献在研究中的作用,而文献的积累和使用,也是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梁治平在《清代习惯法》中对文献的积累和使用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三个方面。

在研究对象的文献积累和使用方面,梁治平在研究“清代习惯法”的过程中,不仅使用了前北京政府司法部1920前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民商事习惯调查的基础上印行的《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而且还使用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及其他档案馆的清代司法档案,并使用了大量的清代民间契约文书,这些数量庞大的资料都为梁治平研究清代习惯法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而在《清代习惯法》中,作者也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充分的使用。

在研究方法的文献积累和使用方面,在《清代习惯法》的导言中,梁治平就大量的使用了罗伯托·昂格尔、黄宗智、沟口雄三和岸本美绪等学者的研究方法,在《材料、概念与方法》一章,作者更是直接将E.A.霍贝尔概念及方法体系引进到对清代习惯法的研究中。梁治平对研究文献的应用充分的体现出其对这些研究方法相关的文献的掌握程度,也反映出研究方法的文献积累和使用在法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在研究成果的文献积累和使用方面,在导言一章中,对罗伯托·昂格尔、黄宗智等学者的研究方法的引用的同时也是对其研究成果的使用,在《导言》一章中对梁启超和梁漱溟的研究成果的引用、在《民间法、习惯和习惯法》一章中对千叶正士的“法的三重结构”以及《再论习惯法》一章中对ArthurHendersonSmith、R.格尔巴特、胡先缙、MartinC.Yang等学者对“面子”的研究成果更是充分的体现出梁治平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掌握程度,这些研究成果方面的文献积累对梁治平对清代习惯法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论证基础。

(二)《清代习惯法》论证方法回顾

在阅读《清代习惯法》的过程中,大量文献积累和使用不仅为结论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对各种论证方法的熟练使用也使得论证更为严谨。作者在《清代习惯法》中使用了大量的论证方法,本文并不一一进行赘述,仅就作者使用较多的演绎证明方法、归纳证明方法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方法进行回顾和说明。

演绎证明方法的使用方面,以《习惯法与国家法》一章为例,作者通过对“小传统”和“大传统”这一一般性原理和原则作为论据,对作为小传统的习惯法和作为大传统的国家法进行比较论证,并继而对习惯法和国家法的相互影响、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以及两者的联结人和联结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说明。作者在其他章节中还有大量演绎证明方法的使用,这一方法的使用不仅使得论证更易于展开,而且为其结论的形成做了很好的准备,也使的整个论证过程更为合理和完整。

归纳证明方法的使用方面,主要体现在《再论习惯与习惯法》一章中,在该章中,作者在回顾E.Ehrlich、P.Bohannan、L.Pospisil、RoscoePound以及SybilleVanderSprenkel等人对“法”的定义的基础上对“法”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除此之外,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过程中,也大量的使用了归纳证明的方法。使用归纳证明的方法,通过以已有研究成果为论证的基础,对一般性的原理或论题进行的论证,使得所论述的原理和论题更为客观合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方法的使用方面,主要体现在《习惯法起源举例》和《习惯法制度考略》两章(虽然其他章节中作者依然有使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方法,但是以这两章的使用最为广泛),在习惯法的起源举例中,作者枚举了自然、社会变动、智虑者、祖先崇拜、迷信、感情、道德和流传等8种习惯法的起源,而在接下的“习惯法制度考略”中将习惯法的制度归纳为婚姻、析产与继承、永佃及一田两主、典与卖、找贴、会、中人等8个种类,作者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方法,有效的解决了在习惯法起源和习惯法制度论证中面临的困难,对习惯法的起源和习惯法的制度进行了论证。

三、法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常犯错误反思

在阅读《清代习惯法》的过程中,在被作者的研究方法和论证方法所折服的同时,也对一些广泛存在的法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错误进行了反思,特别是对当年学术界在法学研究中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反思。与梁治平作为法学大家在《清代习惯法》中所体现出的丰富的研究文献积累和严谨的论证所形成对比的是,在当前的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错误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研究方法选择不当和研究结论缺乏坚实的基础等三个方面。

在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方面,在研究的过程中,在选择好研究的对象后,需要收集大量与之相关的研究资料,对于法学研究而言,由于法学研究的特殊性,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论是使用理工科以及管理学科的调查和统计的方法进行法学实证研究还是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都需要积累大量与之相关的研究资料,只有在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文献积累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公允性,而这,却恰好是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短板。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方面,研究方法的选择需要依据研究的对象而定,在确实研究的对象后,需要根据所需要达成的研究目标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而对于非法律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在进行法学研究的过程中掌握的研究方法相对较少,在选择研究方法时也缺乏应有的灵活性。

研究结论缺乏基础,即论证的严谨性方面,其本身也是由于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和研究方法选择缺乏灵活性的直接结果,在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容易出现简单罗列观点、论证不合理以及逻辑不合理的问题。

四、法学理论研究及论文撰写方法的建议

对于当前的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研究方法选择不当和研究结论缺乏坚实的基础等问题,应当分别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克服。特别是对于当前的法学理论研究和论文的撰写,更是应当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克服,提升自身的法学理论研究能力和法学论文撰写水平。

首先,应当加强文献积累。加强文献积累,具体而言,包括加强研究对象相关的资料以及文献的积累、加强研究方法的文献积累和研究结论相关的文献积累,对于还未确定研究对象的法学研究生而言,主要是加强研究方法方面的文献积累。

其次,应当加强法学理论学习。对于法学而言,在研究的过程中,既可以从实证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从理论的高度进行研究,但是要想在法学研究中取得成果,只进行实证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分析现实问题的理论实质,因此,在加强法学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部门法学理论、法理学甚至哲学方面的理论学习。

最后,应当加强写作锻炼。在法学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论文的好坏会直接受到作者写作水平的影响,而写作水平的提升,除了不断的进行写作之外,并没有其他的捷径可循。在加强写作锻炼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文献积累和法学理论学习,多动笔,唯有此,才能撰写出合格的法学学术论文。

结语

本文以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视角,结合阅读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的体会对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研究中对法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研究资料积累不足、研究方法选择不当和研究结论缺乏基础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文献积累、加强理论学习和加强写作锻炼的提升法学理论研究能力和法学论文撰写水平的建议措施。由于学习法学的时间较短,并囿于当前的写作水平以及研究时间的限制,文中未免存在不足之处,对于这些不足,期待读者和同行专家的批评指正,以便在以后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1996.

[2]邵六益.社科法学的知识反思——以研究方法为核心[J].法商研究,2015,02:111-119.

[3]陈瑞华.法学研究方法的若干反思[J].中外法学,2015,01:22-28.

[4]於兴中.法学研究中的科学方法[J].浙江社会科学,2014,09:140-144.

第2篇:写作习惯论文范文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良好的学习习惯、较强的语文学习能力是优化语文教育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主要包括九种:

1.勤查字典、辞书、工具书的习惯。学生要学好功课,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学生遇到生疏的字词,教师不要急于奉送答案,而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一查,然后写下来,让学生养成习惯。

2.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圈、点、勾、画,学会旁注、评点文章,对文章的重点词句要动笔画一画、摘一摘,写点简要的评语,记下自己独特的感受。

3.写字端正、清洁、认真的习惯。现在的中学生,写字水平令人担忧。有的潦草得看不清楚,有的不规范。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坐姿端正,握笔正确,笔顺规范,字迹清晰,字体大方。能写一手漂亮的字是立身行事的资本。在这一点上,教师要带一个好头。语文教师的字,尤其是粉笔字,要写得端庄大方,一丝不苟,成为学生模仿的样板。

4.独立思考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读书要善于思考,思考的要义在于融会贯通,变知识为能力。有思考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力量无穷的人。中学时代正是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许多成果就是思考的结晶。教师要培养学生勤于动脑,遇到问题先认真想一想,改变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毛病。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善于通过教材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5.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写日记既能磨练意志,又能提高写作水平。教师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要做到:消除学生害怕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指导写作方法,让学生领会、掌握写作技巧;定期给予评讲和表扬,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日记、周记是学生最直接有效的练笔方式,是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好途径。写好日记、周记贵在坚持,重在指导,还可以培养学生做事有恒心的品质。

6.切磋琢磨的习惯。只有形成讨论、研究、争辩的风气,才能促成学习上竞争的局面。大多数中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甚至激烈的辩论,对中学生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7.预习功课的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都要预先做好准备,才有可能把事情办好。预习是学好知识的一种好的基本方法,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搞好预习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听课效率。许多成绩优秀的学生,都能做好课前预习,有一套预习的方法,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课前预习好,听课时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就能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和求知欲,化被动为主动。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便可形成和提高,对今后的学习乃至终生进修都有促进作用。

8.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的习惯。听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积累知识、发展智能的主要途径和形式,是学生的基本学习活动和最主要的学习方法,是学好功课、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上课的时间是十分宝贵的,要提高四十分钟的效率,学生就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积极思维。要边听边思考,学中有思,思中有学;要记好笔记,听得全面,记得精炼。上课过程中,师生要积极配合,双边互动,学生积极发言是教师讲课好坏的“晴雨表”;教师要本着“多表扬、不批评”的原则,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9.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做好复习的习惯。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学生总是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些学习任务。“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就是强调复习的重要性。复习是重温已学过的知识,使之得到巩固,在头脑中加深痕迹,在记忆中得到强化。复习能较好地巩固已学的知识,复习能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复习能够使已学的知识得到补充和深化,复习对提高学习效果极为重要。

这些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对于促进学生自觉获取知识,提高自学效率,发展自学能力,将产生积极影响。这些好习惯可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良好习惯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坚持不懈地反复强化才行。

第3篇:写作习惯论文范文

关键词:对比修辞,英语写作,教学研究

引言:在语言学领域,对比修辞是一个运用非常广泛的分支,从最开始运用到英语写作教学中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了。对比修辞最早是从结构语言学里面分化出来的,将语用学融合到其中,在很多第二语言的协作学习当中,对比修辞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试验和探索。本文主从对比修辞的基本概念,对比修辞方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具体作用来入手,进而详细的分析英语学做教学中对比修辞的启示。希望本文可以给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1.对比修辞的基本概念

对比修辞是第二语言学习研究领域里的一个课题,最早是由美国的运用语言学家对第二语言的写作研究而引发的,所谓的对比修辞,实际上也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写作技能时碰到问题和困难,通过第一语言也就是自己的母语当中的一些修辞方法来融会贯通。美国的著名研究学者Kaplan在1996年的时候第一次提出了“对比修辞”这个专业术语,经过很多年的探索,研究以及实验,他把对此修辞理解为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比和参照。如今,我们习惯将对比修辞看成是不同语言在遣词造句的习惯以及篇章结构的组织方面的差异和联系。换句话说,在对比修辞的方法下,学生可以通过一种语言来学会另一种语言的写作技巧[1]。

2.对比修辞支持英语写作的理论依据

对比修辞主要的运用对象就是外语的学习,尤其是外语的写作,对比修辞就是说从母语的语言习惯过渡到外语语言习惯的过程。在林大津看来篇章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是对比修辞学发展的基础,对比分析的理论是对比修辞学的理论前提,而且,对比分析本来就可以算作话语分析法的一种。话语分析法指的是语言内部句式之间的一种连接关系,通过母语语言的习惯,会深刻的影响和干扰第二语言的学习和写作。对比修辞融合了多种语言理论,包括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理论、语言关联方面的理论、修辞学方面的理论、篇章语言学方面的理论还有读写和翻译方面的理论,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对比修辞的方法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和价值,汉语语言习惯会帮助英语写作者更好地理顺写作的思路,文章的组织结构以及修辞技巧,对比修辞的方法为英语写作的教学带来了新的视角,也帮助英语写作教学解决了很过困难和问题[2]。

3,对比修辞对英语教学的几点启示

一直以来,英语写作的研究都是通过汉语写作习惯和英语写作吸光相互进行对比来开展的,对这二者之间共性研究更为突出,人们在学习外语时也习惯去运用双语思维。英语写作不仅仅是用英语思考的过程,特别是那些英语水平比较一般的学生通常都会自觉的借鉴中文写作的方法和思维。有学者表示过,学生在利用英语写作时,会积极地调用一切母语知识来辅助英语的写作,所以对比修辞的研究显得十分有价值,下面就是对比修辞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的启示。

首先,对比修辞可以帮助英语教师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英语和母语之间的关联关系,也能够清楚的找到外在形式上的差异所在,老师可以将英语的各种语法体系在沐浴中找到恰当合适的对应语法。汉语里面通常都是先从句后主句,但是在英语里面却是先主句再从句,这种差异可以让老师们更好地掌握英语语法的规律以及英语思维和习惯,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们做好区分,让学生可以体会两种语言的内在联系,又可以清楚的了解差异所在[3]。

其次,英语跟汉语之间的差异不是简单的停留在句子的表面,在语篇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把request文体当坐例,按照Kirk-patrick分析的request,salutationface workpraisereason(s)for requestrequest(s)sign off是它们的格式,英文分析却是这样的结构:salutationrequest(s)reason(s)for requestface worksignoff。所以,通过英文以及汉语的语篇差异,可以做适当的迁移转接,找到英语语篇的新规律。利用对比修辞方法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不同语言的规律和语言文化。因此,通过两种语言相似性的迁移以及两种语言差异的区分,可以很好地帮助英语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对比修辞方法在外语写作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以及使用价值,通过母语的语言习惯以及语言思维可以进一步指导和帮助第二外语的学习,尤其是第二外语的写作。对比修辞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具有丰富的理论支撑,同时也有很多的实践依据,为了要更好地指导学生学好英语的写作技巧以及英语的写作思维,学生和老师都需要坚持利用对比修辞来辅助英语写作的教学与学习,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之下,英语写作在对比修辞的指导下一定变得简单易行。

参考文献

[1]吴慧坚.对比修辞理论负面效应研究述评[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47页.

第4篇:写作习惯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策略

一、前言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习惯是一个人在生活中逐渐养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或反应趋势。良好的习惯养成将会影响人的一生,它是人生各方面能取得成功一个必备的要素。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学习习惯是学生进入学习生活初始,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模仿、练习而养成的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学习方式。

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特别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力能力差,但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强,所以加强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训练就成为每一个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低年级的教师尤其重要。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

我们都知道“幼学如漆”这个词语所蕴含的道理。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反之,如果从小写字便马虎、随便,久之,积习难返,甚至由此影响到学生的生活态度。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如今越来越多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强调应聘者的应聘书必须手写,就是要从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为了让学生达到正确的书写姿势,可从以下方面努力去做:一是编写字口诀。把正确的书写姿势:坐姿及握笔的要点通过语言加详细的动作,形象地教给每一位同学,然后把书写姿势编成减化的口诀:“写字时,要做到:A坐姿,头正、身直、脚平;B握笔摆好‘三个一’,眼离书本约一尺,手离笔尖约一寸,胸离桌子约一拳。C心平气和,态度认真。”让学生熟记成诵。把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图在家长会上教会家长,图和口诀印发给家长,让家长配合学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每次写字前先念口诀,再练字,真正做到“练字先练姿”。二是树立榜样,多鼓励。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结合教学给坐姿及握笔姿势非常正确的同学拍照,展示给大家看,每节课都特别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小明星”,让身边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改掉不良的书写姿势。

三、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教师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要从刚入学的儿童抓起。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

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结合本班学生状况实际,生活环境实际,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空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校一位低年级语文教师学以致用,课堂上我们随时可以听到她那“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生字、词语”、“你愿意读哪个词就读哪个词”、“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们听听”、“读得真好,再加把劲,相信你会读得更好。”等等鼓励学生的话语。分组、开火车、男女同学竞赛阅读等形式,总是让人难以忘怀。每个教学环节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留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上开辟了学生展示自己的天地。学生有意识的自主学习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有意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自信地读和说,尽情地去体验,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非常有意义。

五、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

第5篇:写作习惯论文范文

关键词:学困生 写作习惯 培养

好的写作习惯对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观点已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但是,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来采取怎样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写作习惯,关于这个方面的探讨似乎还开展不够。

学困生有其自身的智力因素、心理特点和学习方式,因此,对于他们的写作习惯的培养,就不应该泛泛地搬用一般的教学方法,而是应该按照“因材施教”这项教学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学困生写作习惯的现状及成因

何谓“习惯”?据《辞海》的解释:“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那么,学困生的写作习惯究竟如何?以本人所执教的农村初中八年级的一个班为例(该班共有学生54人),从积累素材、审题、构思、课外练笔等四个方面对他们进行观察和调查,其写作习惯的状况如下表:

而学困生中更存在着动笔前的构思不够,作文缺少创意;行文中,出现不具体、不生动,没有个性的张扬,公式化较严重;个别文章空洞无味,习作语句不通、不连贯,作文水平还停留在四、五年级的现象。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在写作上不良“行为方式”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牵涉到智力因素、学习目的性、各学科之间的配合以及家庭环境、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但是毋庸讳言,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和培养写作习惯不从实际出发,“一刀切”的做法,也导致了学困生良好写作习惯的迟迟不能形成。

二、课外练笔――宁精毋滥,务求实效

有不少语文老师从熟能生巧的观念出发,经常布置学困生课外写小作文、随笔、日记,想通过强制性的“多练”来提高学困生的写作水平,其用心当然是好的,但是常常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对于学困生写作习惯的培养,一开始不宜强调课外练笔。课外多练笔,对于学习上进心强,能够基本达到各年级写作要求的学生来说,乃是一种有意义的习惯。然而,对于那些学习进取性弱,对课内作文已感到很吃力的学困生来说,课外再写,只能作为强制性的“额外负担”。学困生被逼勉强去课外“练笔”,常常是去抄袭或写得空洞无物,教师对此再批评一番,如此恶性循环,学困生对作文仅有的一点情感也被撵跑了,以致于最终失去了作文的自信心,产生了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怎样能养成学生多练笔的好习惯呢?

其实,现在学生当中作文水平较高的,究其根源也在于教师不是简单、片面地只从多写入手,而首先是从丰富学生的生活与情感入手。对于学困生来说,更要注意组织他们参加能激发兴趣、热情的多种活动,同时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如春天让他们去春游,开展“寻找春天的脚步”等富有兴趣的观察活动,使他们趣味横生,情感激荡,以至达到想说、想写的境地,再让他们写这个过程。只有当学困生已经产生兴趣,想要主动地活动的时候,让他们去练笔才是最有效的。

三、素材积累――先课内后课外,读写相联

学困生对积累素材,看书摘抄也有他们与众不同的看法。不少学困生在小学开始学写作文时就有这方面的好习惯,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却提出了“积累素材,摘抄佳句没有用处”的结论,于是把这个习惯丢了。

这是为什么呢?一般来说,从材料积累的目的来看无非有二:一是立足于长远,即把收集的东西作为“营养”储藏,以应不时之需;二是注重眼前,即收集的材料,在短期内能马上派用处。学困生的学习责任心不强,学习时贪图省力,好走“捷径”,缺乏意志和毅力,所以,他们往往注重后者,要求积累的材料能马上与作文题“对上号”,反之,便指为“无用”。另外,一个人要善于运用积累材料去解决新问题,就必须具备联想的能力。联想是对旧知的重组织,也是旧知产生新知的桥梁。而学困生一般说来思维不活跃,反应较迟钝,不会联想,这样就很自然地产生了积累的材料“派不上用场”的看法。

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把课本教学与作文教学自然地挂起钩来,将作文要求与学困生听广播故事、看名著自然地挂起钩来,在智力方面培养他们想象与推理的能力。在分析课文时,在指导作文时随时向学困生点明,这段心理描写,做哪类题目可以模仿;哪段动作描写,写什么样的人物可以借鉴;这几句写景的句子,做哪类文体可以参考。……这样慢慢引导,反复示范,学困生就能逐渐养成揣摩佳句的习惯,也就不会感到他那本小本子收集的东西“无用武之地”了,收集材料的兴趣也就会浓厚起来。如此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材料的积累就会从课本内扩展到课本外,从校内延伸到社会,好习惯也就会巩固下来。

四、审题构思――先放后收,反复循环

至于培养学困生认真审题、认真构思习惯的问题,一开始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一般来说,学困生对作文视为畏途,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奉命完成任务。他们每做一次作文,教师在审题、构思方面提了一大堆要求,还未动笔,心里就“寒”了起来,感到此“关”难过。试想,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能养成写作的好习惯吗?

其实,教师出题后,只要跟题目有关,就应该鼓励学困生放胆去写,不必过于考虑材料的取舍是否合理,全篇的布局是否妥当等问题。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只不过强弱程度不同。学困生也有他的生活,他所熟悉的人和事,教师在写作教学时千万不能因其差,而剥夺他们自由观察和思维的权利和机会。对于这五花八门的第一稿,教师只需从中取出典型的数种进行剖析,与学生一起讨论修改方案,然后由学生各自对其习作进行修改润色。只有到这时候,才提出扣住题意,突出中心,详略得当,层次连贯诸如此类的要求。

如此一放一收,多次反复后,学困生便能慢慢地从放与收的比较中逐渐悟出审题与构思之奥妙,长此“操练”,重审题、精构思的习惯才会一步步自然形成。

参考文献:

[1]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第6篇:写作习惯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学习;习惯;工具书;质疑;背诵;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结合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认为应着重培养学生具有以下四种学习习惯。

一、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最重要的工具书是字词典。北师大版教材自二年级上册就开始安排查字典的训练,且每单元都有,其目的主要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的具体做法是: 学生在课文预习时至少查3-5个生字词;在课堂上尽量选择典型的字词当堂动手查字典,重在义项选择;在课外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字词务必翻阅字典并注上音。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养成了查字典的习惯。在学习中,一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去向字典请教,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学习当中的障碍,树立了自信,同时也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勤于质疑的习惯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鼓励、引导孩子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质疑的方法多种多样:1.可以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如在教《回自己的祖国去》时,刚板书完课题,就有孩子提出:老师,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回自己的祖国去?他为什么要会自己的祖国去呢?此问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他们急于从书中找出答案,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2.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质疑。如:教学《沙漠之舟》一课,在学完课文后,就有同学问:老师,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骆驼和沙漠里的小船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为了更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笔者领着学生又把课文读了一遍,指导他们抓住关键词语,很快就查找到有关的语句,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还可针对文中的空白处质疑。如教学《圆圆的沙粒》一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对此,沙粒们议论纷纷:‘啊呀,从今以后,他再也看不见美丽的阳光、奇妙的海景,听不到滚滚的涛声了!……’‘它简直把自己关进了牢狱,太可怕了!’……”在这里,作者对于其他沙粒对于钻进蚌壳的圆圆的沙粒的议论并没有一一进行描述,这就给孩子们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时,就可用这些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想象、质疑问难,想想沙粒们还会说些什么?以此进行再创作。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相信,只要我们努力,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一定能养成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勤于背诵的习惯

背诵是大量积累材料的最有效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不可错过。多读书,多背诵一些好的文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对培养孩子的语感也有一定的帮助。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对于课本中规定背诵的课文,笔者都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对于课文中出现的某些精彩片段,如《瑞雪图》中对雪中、雪后美景的描述,虽然课本上并不要求学生背诵,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仍然指导学生去熟读并抄写在摘抄本上。本学期笔者结合教材要求学生背诵15首古诗,对于每一首古诗,笔者都要先详细向学生讲解诗的意思及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指导背诵,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课外阅读中遇到的佳句名篇,如《小学生同步拓展阅读》中的《猫》等文章,笔者也提倡学生背下来 ,以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语言储备,方便将来习作、口语表达时信手拈来、出口成章。本学期,笔者每个星期都要安排二、三次背诵的作业,或一段课文、或一首古诗、或几句格言、谚语,而且有布置就有检查,在班干部检查的基础上,笔者还要有目标、有针对性的随机抽查。这样学生对于背诵作业都会高度重视。长期坚持下去,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很有益处的。

四、勤于实践的习惯

第7篇:写作习惯论文范文

【关键词】:汉语文素质 学习习惯 培养

“汉语文是工具。”它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一个人的汉语文素养如何,无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汉语文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汉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汉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这样的表述:汉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汉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汉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汉语文素养”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它要求学生有“语言的积累”“语感”和“思维”作为知识基础,注重“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品德、审美情趣、个性、人格等各个方面及其相互作用,以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汉语文素养?这就与养成良好的汉语文学习习惯密切相关。

二、中学汉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中学汉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不愿意学,对学习汉语文缺乏兴趣和动力,老师教起来索然无味的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文学习习惯是搞好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有利于为将来提供创新人才。那么,怎样帮助孩子养成汉语文学习习惯呢?

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三、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1.培养学生乐学的习惯

如今的学生敏感,活跃,接受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庞杂,这就为习惯的培养奠定了生理和心理基础。尤其是受“应试教育”影响的老师,搞机械重复地抄写,背离了汉语文教学的宗旨和规律,使学生渐渐丧失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乐学汉语文的习惯。

首先,遵循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既了解他们的共性,又了解其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挖掘其内在兴趣。

其次,培养对汉语文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即主动进行学习。

2.培养学生书写规范的习惯

字要写得规范、清楚、匀称、整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悉心指导并严格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定期举行展览评比,褒扬优秀者,特别耐心说服字迹潦草者限期改正,督促其纠正不良的书写态度和习惯。

3.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

这主要指养成做听课笔记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听课或阅读时在书上“圈、点、勾、划、批注”,把中心句、关键词、过渡、照应和结构层次、主要内容以及学习重点、难点等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并随时把自己的想法和质疑写在旁边,这样边阅读边思考,效果更佳。

4.培养学生养成“好读书”的汉语文学习习惯

适当增加阅读课,发动和组织自主读书活动,养成“天天读几页,一月一本书”的读书习惯。凡是习惯大都是经过反复实践养成的。然后,通过读书比赛、演讲、辩论等汉语文活动,加大监督力度,督促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5.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习惯

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作用与日俱增,对初中学生来说,口头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锻炼情商,增强与人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大力开展汉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把它纳入有目的,有组织的,有指导的活动之中。

实践证明,通过这些活动的有效组织和开展,同学们不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性格也活泼开朗起来,为将来参与社会交际做好心理准备。

6.培养学生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汉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质疑、探索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是验证汉语文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尺。在改革与创新的今天。创新、质疑、探究是汉语文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

因此,在汉语文教学中,必须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热烈的课堂氛围。

总之,从一定意义上说,习惯的养成有助于能力的形成,所以在汉语文教育教改中,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汉语文教学尴尬局面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如果能切实地抓好两三种良好习惯的培养,就可能走出教育困境,提高学生的汉语文素养。我深信良好的汉语文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必将使学生受益匪浅,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写作习惯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初中;衔接

【abstract】the language discipline has utilizable, the humanity characteristic, the language is spirited, also has reading, to write two big requests, how to complete high,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engagement, enhances the student to the language discipline understanding, is a current big topic, therefore the teacher must pay great attention the student to study the method the instruction, carries out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truly, raises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keywords】language teaching;high junior middle school;engagement

初中生升入高一,很多同学常常有一种不适应感。这种情况也体现在了语文学习过程中。要使学生提高语文水平,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好高中与初中语文的衔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思想上的衔接高一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学了 9 年语文,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升到高中后,发现高中语文与初中的差不多,从思想上放松了对语文的学习。 

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使学生认识到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严肃考虑自己未来生活道路的时期,是优良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时期。告诉学生不要松气,要加强各门功课的学习,特别是语文的学习。其次,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对发展智力、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性,认识到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表达思想的工具。未来的人才需要良好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需要良好的写作技能,这些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语文学习的。再次,开讨论会,纠正对语文学科的错误看法,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 

2知识上的衔接高中阶段的语文知识比初中阶段更系统、更复杂,但高初中的教材是统一的,高中的学习必须借助初中的知识。 

2.1让每个同学对自己初中学过的语文知识,自觉地进行查缺补漏。 

2.2可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初中语文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短期突击复习的方法,使学生回顾旧知识,系统掌握已有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 

2.3教师上课,应吃透教材,找准高中语文知识的衔接点,做好听说读写的衔接,以旧引新,自然过渡。 

3学习方法的衔接高中阶段是学生为将来走向社会或进一步深造打基础的时期,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很重要的。由于初中阶段无论生活上还是心理上,学生的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错综复杂,用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知识,有些可能不太奏效。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改正语文学习方法中不合理的地方,使学生掌握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等环节的方法。加强指导学习,使学生会听、会读、会说、会写,适时举行语文经验交流会,使学生建立起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其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高中生自己占有的时间相对多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初中自学能力的基础上,再进行自学能力的提高。再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有计划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预习的习惯、复习的习惯、摘抄的习惯、背诵名句名篇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编写提纲的习惯等等。 

4写作上的衔接初中阶段要求学生能写一般的记叙文,在作文中议论成份较少。而高中则要求学生完成复杂的记叙文和初级的议论文,也就是记叙文中要掺入议论,议论文中则要求表现出一定的思辨能力。由于议论能力差,许多在初中作文时有几篇得意之作的学生,到了高中却似乎有一种“江郎才尽”的感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从以下着手指导。 

①指导学生多读一些短文的杂文、文艺评论等,将议论精彩的文句勾画出来,反复诵读。 

②进行议论语言的训练。议论语言不同于记叙与描写语言,它有自己的词汇系统。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充实相当数量的议论常用词语,力求形、义准确把握。其次要熟悉常见的议论句式。议论句式多是复杂单句或复句,它不象描写句、抒情句那样句式单一。 

第9篇:写作习惯论文范文

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保证。教育如能对学生培养起良好的习惯,学生就能轻松地游到理想的彼岸。

1 写字习惯的培养

写字的良好习惯,需从小抓起。它应该包含两层:(一)执笔姿势、书写姿势正确。(二)书写符合要求。对低年级小朋友而言,应做到横平竖直、正确、整洁;中年级开始使用钢笔,应要求行款规范,纸面干净,并有所入体;高年级的写字除做到字迹工整、行款整齐外,还应有每分钟不少于20个字的速度。教师应该根据各阶段的具体要求,做有针对性的训练。另外,教师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教师的板书工整、清楚,对学生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2 预习习惯的培养

自觉、主动的预习习惯,是学习的“原动力”,只有使学生主动开发“潜力”,才会使他们将学习变成自觉行为。

新课标从中年级开始提出“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但我认为预习并不是摘几个词语,让学生回家解释,或者让学生给课文分分段,写写段落大意,而应该重在让学生养成一种观念与习惯。如使学生明白理解词语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联系上下文,你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可以用笔在书上写下来,有什么疑问,也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强调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主要目的在于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如果预习与复习互相配合,相辅相成,则会收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指导学生一拿到课题,先想,我从课题中想知道什么。如《田忌赛马》一文,生1:我从课题中,想知道田忌是怎样赛马的?生2:我想知道田忌和谁赛马?生3:我想知道他们赛了几场?生4:我想知道比赛规则是什么?生5:我想知道比赛结果怎么样……通过看、想、说、问,把自己带入课文,利用急于想验证我猜测的对不对及我想知道的答案课文中是否有?在哪里?学生为了快点掌握故事的来龙去脉,就会聚精会神,进入如饥似渴的状态,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有时,我让学生在预习后给老师设置作业题(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答案),看看谁的作业题能难倒老师。为了考倒老师,学生预习时可是花了一番心思,这样自己感觉哪里有疑问,哪里难理解的,也都心中有数。但这种自觉、主动的预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及时督促、变着法子激励、引导,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或变成无奈的应付,痛苦的负担。

3 使用工具书习惯的培养

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叶圣陶老先生认为,一个人应该把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看作是“终身伴侣”。但现有的学生往往怕麻烦,从不主动使用工具书。在教学中,我经常要求学生有不会写的字、不懂的词等等不许问同学答案,要自己动手查字典解决。有时上课碰到吃不准的读音,我就带头和同学一起查字典,并且比一比谁快。我认为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自己解决阅读中的疑难,这不是最典型的主动求知吗?

4 动笔习惯的培养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习惯,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耳闻目睹,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和写作素材,让他们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的就可以把它记下来,这样,学生天天动笔学写,训练写的次数就多了起来。而在读书笔记中,我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语言素材,写作文时就可以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不限体裁,不规则字数、时间地写,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任学生思路尽情驰骋,自由地倾诉,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少一点条条框框,多一点稚气,从而训练了学生动笔的习惯,也能磨练他们的语言,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5 积累习惯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见作文就头痛,冥思苦想也写不出好的文章,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学生的头脑中空空如也。积累可以从语言积累和文字积累两方面入手。新大纲要求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另外还有推荐的80首古诗,这些都可以作为语言积累的材料。文字积累的方式则是多种多样,可以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精彩的词语,优美的句子则马上摘录在固定的一本笔记本上。或者教学生采取剪贴的办法积累有关材料,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交流积累的情况,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加深他们的文化底蕴。

6 勤于思考习惯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勤思善问,“打打破砂锅问到底”,才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作为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发问,质疑。比如我在教《五彩池》第二自然段时,我就抓住文中语句构词的特点让学生质疑。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