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时政分析论文范文

时政分析论文精选(九篇)

时政分析论文

第1篇:时政分析论文范文

一、时政分析对高中政治教学的影响

(一)学生更易剖析问题

高中政治教学以课本内容解析为主,习题练习为辅,属于纯理论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有在不断的背诵和做习题中才能加深巩固理论知识,这种模式的学习使得学生缺乏对当前时政的分析,将自己局限在固有的答案中,只会总结过去的经验,而不能提出创新性的理论。将时政分析运用到高中政治教学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对当前政治局势的新观察、新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有理有据的提出新观点,不被固有的答案所限定,开放思维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政治的理解分析。

(二)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中政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四大部分,理论知识点多,学生大部分会将理论全部背下来,在答题时多写理论,缺少实践分析,而高考政治考点针对的都是当前时政的分析,学生如果缺少对时政分析的经验,就会陷入迷茫。所以,在教学中,将时政运用到政治中,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指导,让学生从对时政的分析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时政题型的答题思路,提升学生的实践性学习,以此促进理论知识的运用。

(三)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

原有政治老师对政治理论内容理解深刻,但是缺乏对时事政治的客观评价,一是因为教师平时没有时间关注时事政治新闻;二是带领学生做的习题都是主观性很强的政治理论,已经有固定答案但是缺乏创新性评价;三是传统政治教学的模式根深蒂固,难以改变,一旦改革,就需要打乱原有的教学内容,所以,导致老师缺乏时事政治分析。但是现代政治教学非常注重时政分析,因为教育部已经将对时政的分析列入到高考考纲中,所以,教师在理论不断巩固的时候,再加上对时事政治的时刻关注,能够将对时政的分析与政治理论相互融合,融会贯通,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

二、时政与高中政治教学相结合的措施

(一)教师与学生讨论时政

每天新闻都会实时播报很多事件,所以时政新闻的案例很多,教师应该督促学生关注新闻动态,在政治课抽出十分钟时间与学生讨论时政新闻,这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也能让学生了解每天的时政动态。并且老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是存在代沟的,老师更偏重于政治理论,但是学生喜欢自成一格,形成一些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的讨论形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学生可以提出新观点。对于国庆阅兵就有很多可以讨论的问题,比如中国的武器装备不断更新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主席提出的和平理念体现在哪?

(二)历史时政分析

时政分析除了针对当前之外,还应对历史中的大事进行分析,因为历史与政治是分不开的,要学会综合思维理解。比如分析商鞅变法的政治作用和哲学思想,商鞅变法作为改变了战国政治格局的重要举措,对于当时的时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学生对历史时政的分析一是加强学生多方面的时政理解力,二是针对不同时代的时政有一个总体把握,三是巩固理论知识,有效的将理论活用于案例。从而促进学生的政治分析能力,也让老师的教学内容有新意、有突出,激发学生兴趣。

(三)教师加强时政分析能力

高中政治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主,所以对于时政的分析,教师需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功底,并能对时政分析有独到的见解。高中生学习压力大,每天缺少关注时事政治新闻的时间,而政治老师每天只针对政治学科进行研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时政,这就需要教师每天关注民生、社会新闻并进行记录整理,便于在课上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教师既能够对每天的时政有了解,也能够加深专业能力,再给学生讲学时更加轻松,活学活用。

(四)理论教学联系时政

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时候,应该针对课文内容适时加入时政案例,比如对人民币汇率调整内容的解读。近期人民币汇率下调,那么对泰国的哪些方面有影响?从新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每年去泰国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人民币贬值,那么就会降低旅游经费,使更多的人去泰国。并且泰国每年都从中国进口零件、原料、农产品等,人民币汇率下调会降低泰国的进口成本。教师可以先行分析,然后让同学举出反例分析对中国的影响或是继续加深对国际市场的分析。这样更加有利于教学与时政的结合。

第2篇:时政分析论文范文

1. 本文立意新颖。全文以-------为线索,结合各地的准规较全面的分析了------的问题和原因。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内容论证也教科学合理。 全文充分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格式规范。但创新点不够。

2. 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能较好地综合运用行政管理知识 来分析企业行政管理实践问题,论文写作态度比较认真负责,论文内容较充分, 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切合论题的需要,层次结构比较合理,主要观点表达的比较 明确,逻辑思路基本符合要求,语言表达基本通顺。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创新点不足。

3. . 本文选题较合理,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全文以……为主题来分析论证, 对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的…………..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内容论证也较科学合理, 格式较规范,参考的资料紧扣文章主题需要,但创新点不够,论证不够,尤其文 章最后一部分论证太薄弱,缺乏说服力。总体上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

4. 本文以……为主题,重点探讨……..问题,选题基本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范畴, 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 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也较合理,但创新点不够,部分观点论证不充分, 格式还不是非常的规范,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不多。总体上基本合格。

5. 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 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比较紧密,观点表述也基本准确,论证内容比较 具有说服力。 在论证过程中基本上运用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理来分析文中 的主要问题,但参考的资料还欠充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少数观点论证 不深刻和全面。

6. 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 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然 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化解困境的有效建议。 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论文 观点与主题的需要, 实践论证还不够, 但, 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 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7. 论文思路比较清晰,语句基本通顺,层次清晰,观点表达准确。作者比较很 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党内监督实践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并针对党内监督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解决建议, 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 料与主题结合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地方论证的观点不是很明确和有说服力,总体 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部分内容与主题结合的还不是很好,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 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8. 论文主题明确,语句基本通顺,层次基本清晰,观点表达基本准确。作者比较很好的将 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邓小平关于行政改革的思想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格式基本 规范,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但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料太少,部分论证内容与主 题结合不紧密,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9. 本文符合专业要求,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因此,该主题的研究有利于推进我 国-------的进一步发展。全文首先-------的问题,然后分析--------的原因。在此基 础上又分析出相关的------。全文结构恰当,思路清晰,观点基本正确。

10. 论文思路清晰,语句通顺。能很好的调查--------存在的问题。作者对于论文 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 思路清晰, 层次清晰, 逻辑结构合理。 观点表达准确。 研究原理采用恰当。在论证过程中能有效的将专业原理与要研究的主题结合起 来。个别地方论证的观点不是很明确,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11. 全文以-------为题。 重点探讨出--------的问题, 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 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 证方法教合理。参考的资料与主题结合紧密。

12. 全文以-------为题。重点探讨分析--------的问题及原因,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一 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 全文选题新颖, 具有很强的研究性。 全文结构符合要求, 逻辑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观点鲜明,论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论证方法合理, 了大量的数据来论证,更增加了论证的可靠性。能综合运用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来 分析--------,但不足之处主要是语言不是很精炼。

13. 该文参考的文献资料充分且符合论题的需要。该文以--------为例,重点探讨 --------。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 格式规范,能较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运用来分析现实中的行政管理实践问 题。但个别观点论证还不充分。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4. 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 晰, 层次分明。 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 观点表述准确, 论证内容比较具有说服力, 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

15. 本文以--------为题,重点探讨--------。选题符合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目标与专业特色,而且选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文章结构安排合理, 层次清晰,写作时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与主题联系紧密,而且参考的资料较新,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能较好地运用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来来分析行政-------, 在论证过程中,主要用理论论证和事实论证。但文章不足之处在与部分语句表达 不清晰,论证还不够深刻充分,创新点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6. 全文以-------为题,选题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全文结构科学合理, 逻辑性强,思路清晰,查阅的参考文献资料符合论文要求。论证方法较合理。论 证内容较有说服力。对问题的分析比较透彻。该生在论证过程中也能很好的将行 政管理专业知识原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 无论从选题上还是观点论证上都符合 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但创新点不够。

17. 本文以--------为题,首先对---------的论述,然后在重点分析-------的原因,并 针对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因此该文在选题上紧扣专业要求,文章结构 科学合理,文章观点表达准确,用词正确,语句通顺,思路清晰。部分与部分之 间联系非常紧密, 在论证方法上采用事例论证与案例论证。 查阅的资料充分合理。 不足之处解决问题的对策还缺少可操作性。

18. 该文以--------为主题,充分体现出时代性和现实的社会价值。全文分------个大部分。首先对-------进行了论述,然后重点分析---------。全文基本上都是紧 扣主题来展开论述。 在论述过程中该生较好的运用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来分析解 决--------问题。语言较流畅,但观点不够精炼。在论证过程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 理论论证方法与实践论证方法。观点表达准确,思路清晰,文章整体性较强。整 体上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19. 本文以-------为主题,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且符合行政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要求。该论文结构基本合理,全文共分-------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在论证过程中,该生的参考文献资料与所 要论证的观点及内容结合紧密,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研究与事例研究法。 用词基本准确。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论据不够充分,还缺乏说服力,个别引用内 容没有标明出处。

20. 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思路基 本清晰,全文内容基本上按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来写,查阅的相关资料也较 多,但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体现的还不够充分,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也还不多。总 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1. 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 参考和借鉴作用。 在全文结构中, 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基本原理问题进行了分析, 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最后为解决前面的问题提 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 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2. 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也体现出较强的时代特色性与实践应 用性,全文结构基本合理,思路比较清晰,语言比较通顺,层次分明,观点表达 基本准确,论据与论点基本上保持一致,参考的文献资料与论题和论文内容结合 紧密,能综合运用行政管理专业原理知识并结合社会实际来分析文中的主要问 题,但格式还不是很规范,创新点不够,部分论点的论证还缺乏说服力,语言凝 练的还不够,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 以…….为主题, 全文首先分析了……, 然后再分析….., 最后重点探讨了……。

23. 全文结构基本合理科学,逻辑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较 合理,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主题要求,从主题到内容符合专业要求,部分与本分 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引文没有标著出来,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 是很多,个别概念比较模糊,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4. 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选题社会热点问题,逻辑结构严谨。观点 表达清楚,论述全面。语言平实简洁,通俗易懂。在论证过程中也能较好地将专 业知识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但论据还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5. 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全文内 容紧扣行政管理专业要求来写,充分体现出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查阅的相关资料 较多。 但不足之处主要是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还不多。 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6. 研究-------为题,充分的体现时代特色性。能为中国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 参考价值。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明显。在论证过程中能教好的将论证 与案例论证结合起来。不足之处是部分论点的论据还缺乏说服力。

27. 以-------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 结构中,首先要调整基本概念提出问题,然后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 ------提出有效的建议。 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 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 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8. 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能较好地综合运用社会理论和专业知 识。论文写作态度认真负责。论文内容教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充分,层次 结构较合理。主要观点突出,逻辑观点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但论证的深度还不 够。

第3篇:时政分析论文范文

2. 本文以--------为题,首先对---------的论述,然后在重点分析-------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因此该文在选题上紧扣专业要求,文章结构科学合理,文章观点表达准确,用词正确,语句通顺,思路清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在论证方法上采用事例论证与案例论证。查阅的资料充分合理。不足之处解决问题的对策还缺少可操作性。

3. 该文以--------为主题,充分体现出时代性和现实的社会价值。全文分------个大部分。首先对-------进行了论述,然后重点分析---------。全文基本上都是紧扣主题来展开论述。在论述过程中该生较好的运用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语言较流畅,但观点不够精炼。在论证过程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理论论证方法与实践论证方法。观点表达准确,思路清晰,文章整体性较强。整体上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4. 本文以-------为主题,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且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该论文结构基本合理,全文共分-------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在论证过程中,该生的参考文献资料与所要论证的观点及内容结合紧密,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研究与事例研究法。用词基本准确。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论据不够充分,还缺乏说服力,个别引用内容没有标明出处。

5. 论文主题明确,语句基本通顺,层次基本清晰,观点表达基本准确。作者比较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邓小平关于行政改革的思想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格式基本规范,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但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料太少,部分论证内容与主题结合不紧密,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6. 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思路基本清晰,全文内容基本上按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来写,查阅的相关资料也较多,但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体现的还不够充分,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也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7. 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基本原理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解决前面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8. 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能较好地综合运用行政管理知识来分析企业行政管理实践问题,论文写作态度比较认真负责,论文内容较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切合论题的需要,层次结构比较合理,主要观点表达的比较明确,逻辑思路基本符合要求,语言表达基本通顺。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创新点不足。

9. 本文选题较合理,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全文以……为主题来分析论证,对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的…………..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内容论证也较科学合理,格式较规范,参考的资料紧扣文章主题需要,但创新点不够,论证不够,尤其文章最后一部分论证太薄弱,缺乏说服力。总体上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

10.本文以……为主题,重点探讨……..问题,选题基本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范畴,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也较合理,但创新点不够,部分观点论证不充分,格式还不是非常的规范,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不多。总体上基本合格。

11. 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比较紧密,观点表述也基本准确,论证内容比较具有说服力。在论证过程中基本上运用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理来分析文中的主要问题,但参考的资料还欠充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少数观点论证不深刻和全面。

12. 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化解困境的有效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论文观点与主题的需要,实践论证还不够,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13. 论文思路比较清晰,语句基本通顺,层次清晰,观点表达准确。作者比较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党内监督实践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针对党内监督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解决建议,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料与主题结合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地方论证的观点不是很明确和有说服力,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部分内容与主题结合的还不是很好,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4. 全文以-------为题。重点探讨出--------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教合理。参考的资料与主题结合紧密。

15. 全文以-------为题。重点探讨分析--------的问题及原因,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全文选题新颖,具有很强的研究性。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观点鲜明,论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论证方法合理,了大量的数据来论证,更增加了论证的可靠性。能综合运用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来分析--------,但不足之处主要是语言不是很精炼。

16. 该文参考的文献资料充分且符合论题的需要。该文以--------为例,重点探讨 --------。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格式规范,能较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运用来分析现实中的行政管理实践问题。但个别观点论证还不充分。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7. 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观点表述准确,论证内容比较具有说服力,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

18. 本文以--------为题,重点探讨--------。选题符合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与专业特色,而且选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文章结构安排合理,层

次清晰,写作时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与主题联系紧密,而且参考的资料较新,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能较好地运用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来来分析行政-------,在论证过程中,主要用理论论证和事实论证。但文章不足之处在与部分语句表达不清晰,论证还不够深刻充分,创新点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9. 全文结构基本合理科学,逻辑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较合理,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主题要求,从主题到内容符合专业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引文没有标着出来,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个别概念比较模糊,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0. 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选题社会热点问题,逻辑结构严谨。观点表达清楚,论述全面。语言平实简洁,通俗易懂。在论证过程中也能较好地将专业知识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但论据还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1. 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全文内容紧扣行政管理专业要求来写,充分体现出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查阅的相关资料较多。但不足之处主要是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2. 研究-------为题,充分的体现时代特色性。能为中国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价值。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明显。在论证过程中能教好的将论证与案例论证结合起来。不足之处是部分论点的论据还缺乏说服力。

23. 以-------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要调整基本概念提出问题,然后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 ------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4. 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能较好地综合运用社会理论和专业知识。论文写作态度认真负责。论文内容教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充分,层次结构较合理。主要观点突出,逻辑观点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

25. 本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又充分反映出社会现实的需要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正确,能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与要分析论证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该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不仅充分而且与主题结合紧密。但格式欠规范,案例论证不够。

第4篇:时政分析论文范文

>> 国内Moodle平台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h指数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区域创新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地方文献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信息共享空间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播客教学应用的国内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关于心理契约违背的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创新网络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基于作者角度的国内开放存取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近十年国内开放实验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会计准则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外翻转课堂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农业信息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互联网+”相关文献的分析 互联网流量分析技术及部署方案 对互联网流量分析技术研究 国内计量经济学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 中国生态金融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金线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CHEN C M.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3): 359-377.

[3] CHEN C M, SONG I Y, YUAN X J, et al. The thematic and citation landscape of 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1985-2007)[J]. 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2008, 67(2): 234-259.

[4] Working Group on the Representing Children as Members of Communities. 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representing children as members of communities[J]. Nevada law journal, 2006(3): 670-681.

[5] 苗国厚. 互联网治理的三个阶段[J]. 传媒, 2014(22): 58-59.

[6] 郭晓苗. Internet上的信息安全保护技术[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0(3): 50-51, 58.

[7] 李金晶. 关于网络安全中身份认证技术的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8): 158-160.

[8] 程群. 美国网络安全战略分析[J]. 太平洋学报, 2010, 18(7): 73-82.

[9] 华涛. 网络信息安全与全球化时代信息安全国际体制的建立――关于微软视窗系统暗含NSA密钥事件的思考[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0(3): 51-55.

[10] 张新宝. 论网络信息安全合作的国际规则制定[J]. 中州学刊, 2013(10): 51-58.

[11] 谢汝昆. 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范[J]. 图书馆论坛, 2002, 22(1): 35-36.

[12] 李文渊. 谈数字图书馆的网络信息安全[J]. 图书馆论坛, 2003, 23(1): 54-56.

[13] 郭光华. 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 33(6): 110-113.

[14] 张桂霞. 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分析[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1(4): 105-107.

[15] 郑萍, 薛冰. 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政策制定的途径[J]. 中国行政管理, 2009(1): 61-65.

[16] 黄永林, 俞发胜, 王晓红. 中国社会转型期网络舆论的生成原因[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9(3): 49-57.

[17] 孙健, 徐祖迎. 网络舆论监督及其规范[J]. 中国行政管理, 2011(12): 16-19.

[18] 肖涛, 范文达. 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策略探究[J]. 中国行政管理, 2011(12): 24-28.

[19] 贾宝林. 网络民意与政府决策[J].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9(3): 29-33.

[20] 唐克超. 网络舆论对国家安全影响问题探析[J]. 中国软科学, 2008(6): 56-62.

[21] 林绚晖, 阎巩固. 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4): 281-283.

[22] 佐斌, 马红宇.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现状研究――基于十省市的调查与分析[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9(4): 117-122.

[23] 宋争辉. 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J]. 河南社会科学, 2007, 15(6): 123-125.

[24] 邹静琴, 王静, 苏粤.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调查与规范机制构建――以广东省八所高校为例的实证研究[J]. 政治学研究, 2010(4): 65-74.

第5篇:时政分析论文范文

在汇率研究范围内有不少可供选择,本文以汇率均衡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汇率均衡研究在西方汇率理论中仍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也就是一个很有“挖掘”潜力的理论课题。如果我们能用的,取得不同于西方理论但又高于西方理论的汇率均衡研究成果,将是有理论意义的。

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迄今为止,在我国为数不多的汇率研究中,尚没有发现对汇率均衡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成果,可以说这还是一个“空白”领域。而现实是,经济中总存在着“均衡”运行的问题,西方国家如此,我国也是如此。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就强调经济总体和各部门之间的平衡,现在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更需要重视经济的均衡运行。而经济的均衡运行是由许多方面的均衡及其相互配合组成的,汇率便是其中之一。汇率均衡是保征我国对外收支平衡的重要条件,对国内经济的其他方面也将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以理论为前提,以现实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建立我们自己的汇率均衡理论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我希望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本文是在浏览了国内外关于汇率研究的大量和搜集了关于人民币汇率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论述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为汇率均衡一般分析(上篇)和汇率均衡特殊分析(下篇)两大部分。

主要如下(按各章顺序):

首先,对全文的中心议题、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及有关概念作概括说明,并对西方汇率理论中关于“均衡汇率”的研究作了一般性介绍,这些构成绪论的内容。

在上篇中,我们首先将汇率均衡纳人整个宏观经济体系中,建立了汇率这一经济变量与经济其他主要方面之间的均衡关系。这些均衡关系包括;汇率与价格水平的均衡、汇率与贸易收支的均衡、汇率与货币供求的均衡、汇率与利率的均衡、汇率与国民收人及收入分配的均衡、汇率与财政收支的均衡、汇率与资本流动的均衡。这些内容是我们论证汇率均衡的理论基础。

在阐述了汇率与各种经济因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之后。我们又将汇率均衡置于汇率政策目标下,对汇率政策进行了概括分析,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汇率均衡既是一种理想的汇率运行状态,又是一种目标体系。它应成为汇率政策的主要目标,辅助宏观经济发展总目标的实现。作为汇率政策的目标,汇率均衡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对此,我们进行了3个层次的分析,包括:内部均衡与对外均衡、局部均衡与总体均衡、短期均衡与中长期均衡。

汇率均衡不是一个静态概念,而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容既会因汇率及各种经济变量的变化而不同,也会因汇率政策的调整而不同。汇率政策调整对汇率均衡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于汇率政策取向上。汇率政策取向是一个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概念,它引致汇率均衡向着某一个由政策确定的方向变化,这个方向有时是根据客观经济变化而定的,更多的时候是政府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而作出的决策。无论如何,取向性的汇率调整可能会导致汇率均衡在现象上出现一定“偏差”。但是,如果政策取向本身是正确的,是符合经济发展目标的,这种“偏差”就是汇率均衡过程中的必要形式。

在进行了宏观经济环境下和汇率政策条件下的汇率均衡分析之后,我们对有关的汇率指标作了系统性的分析。这些指标包括:购买力乎价、实际汇率、有效汇率(多边有效汇率和双边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等,还有可以估价汇率均衡程度的基本国际收支法。它们能够从不同方面分别测量汇率的真实水平或客观水平。作为量化的汇率指标,它们可以为汇率均衡程度检测、汇率政策调整提供明确的、可行的依据。

在上篇的一般理论分析基础上,我们展开了人民币汇率的特殊均衡分析。这构成下篇的内容。

首先,对于人民币汇率均衡的特殊前提作了简要说明。人民币汇率的特殊性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体制的特殊性决定了汇率目标的特殊性和政策取向的特殊性,相应地,人民币汇率均衡也具有特殊的含义。

对人民币汇率的均衡分析,是从其历史回顾开始的。在第7章中,我们系统地介绍了人民币汇率的演变过程,同时对伴随人民币汇率历史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人民币汇率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经济体制的许多方面都密切相关。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80年代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汇率政策与我国贸易体制、价格体制、货币供求关系、财政税收等方面表现出日益密切的相关趋势。一方面,汇率政策对于这些方面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或制约作用;另一方面,这些方面的步步深化改革对汇率政策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促使其在目标内容上、政策手段上都进行相应的变革。

在论文的第9章中,我们对人民币汇率的各种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其中包括:人民币购买力平价之评价、人民币实际汇率分析、人民币有效汇率分析、出口换汇成本分析、以及对作为“平行汇率”的贸易内部结算价、黑市汇率、外汇调剂市场汇价进行的分析。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指标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官方名义汇率所不能表现出来的许多东西,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示出人民币汇率变化的真实轨迹及其存在的问题。这些分析是重要的,因为它们能为汇率政策的历史评价、汇率政策的改革调整和人民币汇率的均衡检测提供现实的依据。

根据上篇理论分析的思路,我们在第10章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均衡目标分析。人民币汇率均衡是我国汇率政策的目标,它与一般理论分析下的汇率均衡具有不同的内容,就其本身而言,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内容。我们根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步骤划分出近期的和中长期的人民币汇率均衡目标模式。近期的均衡目标适应干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阶段,是汇率政策改革的现实选择。它取决于3个大前提: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外向型贸易发展战略,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中长期的均衡目标是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汇率政策目标选择,对中国来说是一个较远期的目标方向。可以设想的是,中长期汇率均衡目标将是一个包含更多变量的、较宽的汇率目标区间,是由许多个近期目标区域构成的连续运行轨迹。

在论文的最后一章,即第11章,我们就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有关作了探索性的。这些问题包括: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对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探讨;统一汇率形式、建立健全外汇市场;对人民币可兑换性的探讨。这是我国外汇体制与政策改革中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就这些方面提出的观点或建议是在本文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了一定的基础上阐述的个人观点,也是作者希望将汇率研究运用于现实分析的具体体现。

论文在就上述各方面进行了论证之后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l)汇率是宏观体系中重要因素之一,而不仅仅是一个“价格形式”,汇率均衡也就应体现出各个经济因素之间内在的、有机的“因果链”关系,而不只是一个汇率水平问题。由此决定了汇率均衡研究必须从汇率与各个经济因素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入手,将其纳人宏观经济体系的“大环境”中进行。

(2)汇率均衡是一种理想的汇率运行状态,从汇率政策角度来研究,它就是一种目标体系。汇率政策必须以汇率均衡为目标来确定其具体、手段和调整方向。而作为目标体系的汇率均衡应是全面的、动态的、多层次的均衡,它既由宏观经济目标所决定,又因各种经济因素和政策取向的变化而不断地得到调整。

(3)汇率均衡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均衡汇率,均衡汇率是量化的汇率均衡水平。由于汇率均衡是一个全面的、动态的概念,均衡汇率作为具体化了的目标模式也就不可能是一个“水平点”,而只能是一个由不同时间长度等因素决定的、宽域不同的、动态的、最佳汇率区间,这个目标区间就是汇率政策的“目标靶”,而且是一个可移动的“目标靶”。

(4)对于人民币汇率来说,同样存在着汇率均衡问题,只是传统经济体制的限制使得人民币汇率均衡研究在内容上、上都受到一些局限,对其评价也没有一致的标准。特殊的经济体制造就了汇率均衡以特殊的内容和含义。对人民币汇率均衡进行的特殊分析应着眼于目前和近期的发展,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汇率均衡已成为经济均衡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重要条件之一。汇率政策应该树立汇率均衡的目标体系,并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来确立其内容。为了实现人民币汇率均衡这一政策目标,改革汇率调节机制、发挥汇率的市场调节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汇率均衡仍需要政策取向的引导,但政策取向不应以主观决策为主,而应顺应经济发展,作出有利于市场经济改革的选择。

在整个论文的构思写作过程中,作者力求对汇率均衡这一题目进行有创见性的研究。指导思想有两条:一是不走西方的路子,虽借鉴它们的一些基本理论,但重在用的、辩证的方法形成独立的研究体系;二是将理论研究服务于现实经济生活,唯其能为我国的汇率政策和经济改革提供一些有用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

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本文在一些方面试图作突破性的研究,这些方面是:

(l)将汇率纳人宏观经济体系中,确立汇率与多种经济因素之间的均衡关系;由此得出了更为全面的汇率均衡概念。

(2)指出汇率均衡与均衡汇率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并提出汇率均衡作为目标体系,是一个动态可调整的特定汇率区域的论点。

(3)提出汇率均衡中的政策取向这一概念,对政策取向的特征、含义及其客观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4)对于西方汇率理论中出现的一些汇率指标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深人的分析,澄清了人们观念中对这些指标模糊的或错误的认识。

(5)对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指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其中有些是应用国际上已有的指标模式进行的现实分析,有些则是对我国外汇体制下的特殊汇率指标进行的分析。它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揭示人民币汇率存在的偏差和汇率体制存在的问题。

(6)对当前人民币汇率改革面临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同时,不可避免的是,在全文论述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不少属于因个人理论水平所限或功夫不到而导致的不足或缺陷,也有一些是客观条件限制所致。这就使得文中有些地方没有得到更理想的发挥或更深人的论证。这些地方主要包括:

对于汇率均衡的目标模式,本文只是着重了涵义和基本思路和刻划,而没能建立起一个全面的、理想的模型;

汇率均衡理论还缺乏数量分析方法的进一步论证;

第6篇:时政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政府俘获;交换关系;扎根理论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074133)。

作者简介:李健(1981-),男,辽宁盘锦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府规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F091.3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3-0007-05收稿日期:2011-09-14

一、政府俘获的定义及理论回顾

1.政府俘获的定义

俘获理论最初由斯蒂格勒提出,他通过对比受规制的电力产业效率和不受规制时的效率,得到政府被产业利益集团所俘获的结论(Stigler,1971)。在斯蒂格勒的描述中,俘获是政府被利益集团完全控制下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注定规制政策无法满足效率的目标。随着俘获理论的发展,俘获概念的不断被放宽,佩尔兹曼和贝克尔观察到产业集团的俘获能力具有不确定性,因为规制并不总是偏向于被规制者。在赫尔曼和考夫曼等人的定义中,俘获进一步由“控制力”弱化为“影响力”。Dal Bo对俘获的概念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俘获应该存在广义和狭义的解释。传统的俘获属于狭义的定义,指寡头政治操纵政府人制定政策,甚至在为自己制定游戏新规则时所发挥的作用。广义的俘获概念指产业以任何方式影响政府公共政策。最新的有关俘获的较全面的定义是Baxter提出的,他认为俘获是规制体系内某一特殊的产业部门获得了持续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能够通过干预规制系统造成利益平衡的扭曲。通过对俘获概念的梳理,我们发现,至今为止学术界对政府俘获尚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定义,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政府俘获定义存在模糊的认识,相应地也影响了人们对政府俘获问题的正确判断。在本文中我们将政府俘获定义为:产业通过各种不透明的方式干预政府公共政策以实现集中的市场利益。这个定义包括以下特点:(1)政府俘获的主体是规制的需求方――产业部门,这里的产业不限定于私人机构,也包括国有和外资等不同性质的企业;(2)政府俘获的客体是规制的供给方――政府,这里的政府包括拥有立法权的政府各部门及公共官员;(3)政府俘获的方式既包括合法的政治行为(如游说和政治捐献等),也包括行政贿赂、威胁等非法行为;(4)政府俘获的结果使少数企业通过影响规制政策的制定获得巨大的回报,但这种回报却以牺牲公众利益为代价。

2.政府俘获理论回顾

纵观政府俘获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即20世纪的传统规制俘获理论和21世纪初期的转轨国家政府俘获理论。

(1)传统规制俘获理论

规范意义上的俘获理论是在对公共利益假说的批判中产生的,自斯蒂格勒在《经济性规制理论》中将首次将经济学的实证方法引入规制研究并创立俘获理论以来,传统规制俘获理论先后经历了芝加哥学派、弗吉尼亚学派和图鲁兹学派的演进,各个学派基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政府俘获的形成、影响和治理(张红凤,2006)。但迄今为止,传统规制俘获理论依然存在严重的适用、实证和范式缺陷(见表1),由此也逐渐被新规制经济学中的激励理论和政府俘获理论所取代。

持假说委托模型适用缺陷:以西方国家民主法制为背景,忽略了转轨国家规制环境要素的差异;

实证缺陷:模型普遍缺乏论证,论述依据主要依靠经验和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俘获实证研究的方法明显失衡,并且相关的定量研究在信度和效度上有待商榷;

范式缺陷:在研究俘获问题上受限于单一经济学科视角,没有深入探讨许多相关问题。

(2)转轨国家的政府俘获理论

传统俘获理论主要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规制问题,转轨国家的政府俘获问题一直缺少有深度影响的实证研究。21世纪初,赫尔曼和考夫曼等人在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转轨国家的政府俘获理论。然而转轨国家的政府俘获理论依然存在缺陷,例如,该理论虽然从宏观上比较了高俘获和低俘获国家的差异,识别了俘获者的特征和危害,但依然没有触及企业与政府互动关系的决策机制,且研究方法也存在着局限性。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尝试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我国转轨时期政府俘获模型进行重新建构,较系统地考察不同影响因素在政府俘获形成中的微观作用机制,从而深化我国转轨时期政府俘获问题的认识。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1.扎根理论方法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最早由社会学者Glaser等(1967)提出。它是一种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定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关注于社会过程分析,适用于研究个人过程、人际间关系及个人与更大的社会过程之间的互惠作用(Charmaz,1995)。该方法的特点在于其认为社会学需要建立理论,定性研究或任何研究都应着重资料分析与理论建立,用归纳的方法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结果,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搜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论。其核心是资料收集和分析过程,这一过程既包含理论演绎又包含理论归纳,且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是一并发生、同时进行、连续循环的。具体的研究流程如图1所示。

作为一种质性分析方法,扎根理论既可以用于小样本的比较分析,也可以用于大样本的批量处理。随着计算机辅助的定性分析方法(CAQDA)使用日益广泛,Nvivo 8等系列软件极大地拓宽了这一研究方法的应用领域。目前,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许多学科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费小冬,2008)。我国转轨时期所产生的政府俘获现象既有转轨国家的共性特征,也有我国独特的自身原因,对其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属于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扎根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假设生成研究”,它要求研究者理解情景,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分析和挖掘资料得到一定的研究结论(孙嘉卿 等,2009)。因此,我们采用扎根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2.研究设计

在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研究角度选择。由于政府俘获涉及政府和企业的互动关系,对政府俘获的研究最好从参与人双方入手,以形成相互验证,并增加结论的可信度。但由于现实中很难开发出使政府官员在访谈中说真话的激励机制,本文中我们以参与俘获的企业为研究视角,重点分析企业对政府的负面影响。(2)研究对象的确定。我们将企业与政府的互动关系区分为政府俘获和行败两种。其中,政府俘获是企业影响政府法律、政策和规章或者命令的制定;行败是企业影响政府官员对规制的变通执行。依据这两种相互区别的关系类型,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识别俘获者。(3)数据采集方式。政府俘获是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俘获行为就势必寻求规避社会公众,力图以暗箱操作的方式进行,这使得对俘获进行事前和事中的深入调查是一项几乎不可能的任务,而事后的大量问卷调查又缺乏相应的情境和效度。这对研究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在对此缺乏直接经验的情况下,研究者只能通过间接经验,即通过参与人的叙述重新再现这个互动过程。采用这种重构现场的方法时,我们必须对叙述人和叙述方式慎重选择以保证叙述人有最大的空间、最接近真实地详述整个交换过程。

3.数据采集与理论抽样

考虑到访谈样本的便利性,2010年4~6月,我们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商业大学EMBA和MBA学员中发放《企业商业环境与企业业绩调查》问卷,通过问卷筛选出符合俘获者特征的企业,我们从中选择18家企业作为访谈对象。访谈采取半结构化方式,事先拟定采访提纲,对所有企业都问及相似的问题,对每个访谈对象的访谈时间平均为2~3小时,部分重点访谈对象采取多次访谈。考虑被调查对象存在隐瞒问题的倾向性,我们通过对调查方法和提问进行“优化”设计,以便尽量减少被访者可能产生的心理压力以及由此导致的主观误差。

三、扎根理论研究的过程与俘获模型构建

1.开放编码(opening Coding)

第一,对访谈者回答的整理。对用于构建模型的18个访谈样本,我们首先整理了被访者在访谈期间的回答。为了挖掘我国转轨时期俘获现象的深层次特征,我们对访谈者的回答进行了整理。对访谈者回答的内容比较简单的予以排除;二是对访谈者回答内容过于模糊不清的予以排除;三是对访谈者没有回答的内容也予以排除;最后对剩下的有效访谈的内容进行开放式编码的贴标签(李燕萍 等,2009)。

第二,对访谈者回答的开放编码。根据开放编码的要求,我们对所访谈的18个被访者的访谈回答进行编码,其中建模回答的有163条。为了保证开放式编码的信度,我们采用张红霞等(2009)的方法,由两位编码员分别进行编码,待两位编码员登陆工作结束后核对登陆结果。对于不一致的情况,两位研究者根据文献回顾和相关研究讨论决定,如果无法达成一致则请教有关专家(张红霞 等,2009)。

第三,基于开放编码形成的范畴。经过对贴标签进行多次整理分析,最后,我们得到了拥有10个条目的编码库(如表2所示)。

2.主轴编码(Axle Coding)

主轴编码是为了将开放式编码中被分割的资料,通过类聚分析在不同范畴之间建立关联。在建立关联时,需要寻求一定的线索,并分析各个范畴在概念层次上是否存在潜在的联结关系。为此,我们将开放式编码中能呈现出不同范畴之间联系的访谈回答逐一分析,试图解析出其中潜在的脉络或者因果关系。

表2 开放编码形成的范畴

编号主范畴概念(企业访谈整理)1政治环境政府干预强度、政策显著性、政策透明度、政策参与度、规制分权程度等2经济环境汇率的变动、融资便利性、税率、工资水平等3产业环境产业集中度、产业规模、产业联盟、产能利用率等4企业能力企业规模、企业资源、企业收益、组织结构等5企业意愿高管的政治倾向性、企业分化的程度、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企业道德等6阳光轨道提供信息咨询、帮助官员晋升、政治经营、直接参与、调动社会力量等7灰色轨道拉官员入股企业、旋转门、赞助官员旅游、经常给官员及亲属送礼、安排官员子女等8黑色轨道行政上贿赂、以破产为由胁迫地方政府救助、威胁政府官员等9政治联系与政府部门建立关系单位、与政府官员建立人际关系

通过主轴分析,我们发现,在访谈样本对问题的回答中,存在一定的因果分析和逻辑推理关系。我们将这些因果关系和逻辑分析思路进行归类,可以形成以下4个大类的关系(如表3所示)。

表3 基于主轴编码的四大类关系

编号关系类别影响关系的范畴(对应编码)1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产业环境2企业能动性企业能力、企业意愿3俘获行为阳光轨道、灰色轨道、黑色轨道4交换关系政治联系

3.选择编码(Select Coding)

本研究将表3中的四大类总结为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产业环境(1、2、3)为外部环境,企业能力、企业意愿(4、5)为企业能动性,阳光轨道、灰色轨道、黑色轨道(6、7、8)构成俘获行为、政治联系(9)构成交换关系。它实际上构成了一个以制度―能动性―行为―关系为核心要素的政府俘获分析的新框架,在该框架中,制度限定了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域,预设了两者相互作用的可能集合;能动性反映出企业在外部环境影响下的反应冲动;俘获行为是潜在可能向现实转变的过程;交换关系则是政府俘获的中介力量,它通过比对行动者力量来揭示原本毫无现实关联的行动者交往的未来,从而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政府俘获则是政府和企业理性互动的结果表现。本文将这四大范畴编码为我国转轨时期政府俘获模型,见图2。

4.理论饱和度检验

作为决定何时停止采样的鉴定标准,理论饱和度检验是指不可以获取额外数据以使分析者进一步发展某一个范畴之特征的时刻(Pandit,1996)。我们将访谈者的回答编码进行随机抽取,以检验理论饱和度,发现没有形成新的范畴。

实线表示传统模型中总结的作用的关系,

虚线表示本研究中总结的作用关系

四、我国转轨时期政府俘获的形成与作用机制

基于扎根理论建构的俘获模型可以解释我国转轨时期政府俘获形成的原因特征,进一步的研究需要了解这些原因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政府俘获形成的作用机制,从而为我们分析问题和提供政策建议提供更加充足的理由。

1. 我国转轨时期政府俘获形成的原因特征

(1)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指企业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所产生的信号,这些信号对企业来说是一种足够强的刺激,它构成企业俘获政府的制度诱因。制度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承载着两种功能: 一方面, 制度构成了双方交换的规则, 约束着双方行动的可能性边界;另一方面, 制度成为交换的内容, 也即充当起资源,决定了它的市场供给、需求以及有效价格(金太军 等,2011)。从访谈中,我们得出转轨时期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由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产业环境构成。

(2)企业能动性。企业能动性是指企业对外部环境刺激或影响作出的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它构成政府俘获的主观诱因。企业的能动性对政治决策制定的影响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意愿和能力。显然,一个企业既需要意愿也需要能力才能俘获政府。在能力方面,我们发现,企业规模越大、经济资源以及政治经验丰富的企业在影响政府决策方面相对于其他企业具有更大的优势。在企业俘获政府的意愿方面,采取地域部门化的企业由于需要同时面对不同的地方政策环境,其俘获政府的意愿越强烈,此外,当企业高管的政治倾向性越强以及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程度越高时,企业俘获的能动性也越大。然而,俘获的反竞争性被一些企业认为是不道德的,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即使它们具备俘获的能力也可能不去俘获政府。

(3)俘获行为。政府俘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它源于参与人对社会经济利益的追求,其实现基础是参与人一方期望影响另一方而产生合意的结果。俘获行为千差万别,从参与人之间的单边控制到相互控制, 从行为方式的合法到非法,而且这些不同的手段常常相互交织在一起,不断深化并且制度化。相对于西方国家企业普遍可以通过制度途径实现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和干预,我国企业的俘获行为普遍缺乏规范性。目前仅有少数企业能够通过为政府提供信息咨询、帮助官员建立政绩、政治经营策略、直接参与政府决策、调动社会力量等“阳光轨道”与政府建立联系。一部分企业由于所面临的道德制约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在影响力手段上采取权钱交易、举报要挟等“黑色轨道”实现对政府官员的单边控制,相当一部分企业通过利益捆绑、给予其他好处等“灰色轨道”实现与政府官员相互控制。

(4)交换关系。交换关系在我国转轨时期政府俘获形成中占据了关键的位置,构成政府俘获的中介变量。在我国政府与企业交换过程中,我国关系网络特有的开放性和变动性特征使交换参与人之间的互动充满“人性化”。企业既可以通过正式的交往将自己打造成政府部门的“关系单位”,但更多的是通过同乡、同学、近姻亲和朋友之间的非正式关系影响政府所控制的各类资源的流向(黄少卿,2006)。此外,在利益的导向下,组织或个人能够通过关系的扩展把交换辐射到其他拥有关键资源的关系网络中,从而增加关系网络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关系的收益。

2.交换关系与政府俘获的形成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在我国转轨时期政府俘获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的正是这种交换关系,他们是衔接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纽带。通过关系网络与权力的结合,企业得以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访谈对象的深入分析,得出了我国转轨时期政府俘获的形成机理。同时,对影响政府俘获形成的原因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细致研究,构建出制度―能动性―行为―关系为核心要素的政府俘获分析的新框架。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有关我国转轨时期政府俘获现实问题的研究尚未起步,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传统俘获的理论大多仅限于规范性描述,无论是在研究方向还是实践应用中都存在较大的不足,尽管后来的转轨国家政府俘获理论从实证角度展开了分析,但始终无法使我们了解其背后的交易模式。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对我国转轨时期的政府俘获进行了改进建模。从应用角度,改进的模型严格从对俘获者企业的访谈资料中分析归纳得出,研究发现:政府俘获的形成不仅依赖特定的制度基础,更存在内在因素的驱动,从而弥补了我国政府俘获研究的空白;从实证角度,本文摈弃了“均衡”、“租金”、“信息”等“大而空洞”的概念,将研究重点放在切实可供测量的企业对政府的微观作用机制上,打开了传统政府俘获模型的“黑箱”;从方法论角度,本研究是社会学中质性研究法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可以弥补传统俘获理论中单一经济学研究范式的不足。

政府俘获具有巨大的社会危害性,累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社会的全面腐败。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然而,当前关于如何减少转轨经济中的政府俘获现象一直缺乏系统性的尝试,更缺乏来自于国际经验的所谓通用模式。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在治理和防范政府俘获问题上,我们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政治经济领域改革,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我国转轨时期政府俘获形成的具体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管控:(1)削弱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并对之进行重新定位,根据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限定政府行动的界域,使其依法行政,接受公众监督,担当好舵手和服务者的角色;(2)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企业道德建设,树立企业正确的政治倾向;(3)建立有效而完善的法律约束机制,例如出台阳光法案、游说法、政治捐款法、采购法、信息公开法等,对企业政治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4)通过健全企业内部机制、建立政企边界跨越机构和外部谈判制度完善政企沟通的合法渠道,增加促进政企关系良性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费小冬.2008.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要素、研究程序和评判标准[J].公共行政评论 (3):23-43.

黄少卿.2006.中国转轨时期合同执行机制研究[J].洪范评论3(2):1-20.

金太军,袁建军.2011.政府与企业的交换模式及其演变规律―观察腐败深层机制的微观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 (1):102-118.

李燕萍,郭玮,黄霞.2009.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J]. 科学学研究27(11):1685-1691.

孙嘉卿,金盛华,曹慎慎.2009.灾难后谣言传播心理的定性分析――以“5.12汶川地震”谣言为例[J].心理科学进展17(3):602-609.

张红凤.2006.利益集团规制理论的演进[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56-63.

张红霞,马桦,李佳嘉.2009.有关品牌文化内涵及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12(4):11-18.

CHARMAZ K. 1995.Grounded theory[C]// Smith J A, Harre R, Langenhove L. Rethinking Methods in Psychology. London: Sage.

GlASER B G, STRAUSS A L. 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 New York: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PANDIT N R.1996. The creation of theory: a recent application of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J]. The Qualitative Report, 2(4):1-13.

STIGLER G J. 1971. 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J]. 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2(1):3-21.

(编校:育 川)

Formation Micro-Mechanism of State Capture in Transition Period of China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LI Jian

(Management School Haerbing Comercial University, Haerbing 150001, China)

第7篇:时政分析论文范文

内外政经形势变化下的新型两岸关系刍议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约因素探讨

试论“反服贸风波”的民粹主义性质

“3·18学运”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反服贸风波”对两岸经贸关系影响分析

试论奥巴马政府对售问题

台湾土地制度变迁及其启示

观察“九合一”选举的三个视角

台湾“九合一”选举述评

2014年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形势评估

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回归中国的本意

“互联网+”时代下未来两岸关系之思考

上任以来台湾泛蓝政党间关系探析

台湾维护海洋权益的困境与出路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刍论

两岸政治谈判的台湾政治环境评析

当前美台关系中的TPP议题浅析

试论台湾地区的政体形式及其走向

意图与美国建立互信的策略与迷思

蔡英文“维持两岸现状”主张评析

从国际因素看台湾“反服贸风波”

由“九合一”选举看台湾政治制度的缺失

解读“九合一”选举结果的三项意涵

中国“本土化”走向观察

近20年台湾“大选”中的两岸因素

蔡英文再任党主席后的两岸政策评析

两种理论模式与一种动力分析框架之比较

台湾2016“大选”蔡英文两岸论述的修辞分析

试论治权分离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可能

台湾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年选民政治参与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两岸经济合作:深化与融合

两岸经济交流格局下的两岸产业合作趋势研究

台湾参与国际海洋法法庭审理机制之前景及影响

美台围绕军售问题互动分析——以潜艇议题为例

从和平发展到“冷和平”:两岸关系回顾与前瞻

台湾加入亚投行之挑战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与的发展模式差异及对台湾政党政治的影响

台湾加入TPP与RCEP的挑战与利弊分析以及对两岸关系影响

中美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互动与奥巴马政府的对台政策

“台湾共同体”建构的延续:从“太阳花”到“九合一”

任内台湾同拉丁美洲关系的进展与困境

互联网选民动员模式:基于台湾“九合一”选举的分析

新发现19世纪西文地图与及其附属岛屿的归属

“柯文哲现象”探讨——兼论对台湾政党政治的影响

任内“‘务实’参与国际组织”策略:观察与评估

两岸群内文化结构变迁及其关联性——基于群际互动思维的分析

青年投票与“婉君现象”翻转“九合一”选举:基于民调的分析

第8篇:时政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 行政管理 课程体系 设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国内高等院校逐渐开设了行政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行政管理理论、较高的现代行政管理素养和技能,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分析、写作能力,熟悉国家经济规则和法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行政管理人才。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原因方方面面,其中该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未能面向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导向出发是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着重探讨课程设置与教学的合理性。

一、现有课程体系简述

本文参照国家教育部《行政管理教学规范》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资料,并通过访谈、调查,多方收集相关开设本专业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将行政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总结成以下六种情况:

第一是公共基础课程。是高校本科生必备的高等基础教育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政治经济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大学生思想品德、军事理论、大学语文、体育等。

第二是专业核心课。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法学导论、行政学、行政法学、政治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

第三是专业基基础课,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中国行政制度史、地方政府学、政府经济学、行政组织学、市政学、公共政策导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行政伦理学、中国行政思想史、比较行政体制等。

第四是专业方法与技能课,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应用方法与技能课程,主要是运筹学、行政案例研究、定量分析技术与方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政府绩效评估、逻辑学、人事测评与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公务秘书学、公文写作与处理、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建设、办公自动化与应用等。

第五是专业其他课程,是指除了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以及相应的专业技能外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有领导科学、行政监察学、非政府组织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学、社区发展与社区管理等。

第六是专业拓展与素质修养课程,旨在拓宽知识领域,增强专业素质,主要有经济法学、公共关系学、企业管理基础、信息学概论、实用口才学以及其他文史哲类课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这要求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要反映和适应社会需求,现有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方法并不能体现这一社会需求。

二、现有课程体系的缺陷

1.理论性课程偏多,操作性课程含实践、实验偏少。从前面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设置上可以看出,偏重理论性知识的灌输,而轻操作性技能的传授,比如说对行政学、管理学等理论性课程给予高度重视,但操作性课程含实践、实验等的课程的设置却相对薄弱。

2.定性课程偏多,定量课程偏少。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制设置还倚重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实际的我国治学的传统研究思路,可以看出课程体系设置上,定量类的课程较少,仅限于运筹学、政府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与宏观)等几门课程,

程,这就造成了我国的行政管理教育出来的好多学生不能对公共问题进行量化分析,只会搞理论,这是造成教学与实际脱节的原因之一,这客观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3.政治学、管理学类课程偏多,经济类、法学类课程偏少。国内开设行政管理专业高校调查资料显示,政治学类、管理学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大,而经济类、法学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偏少,行政管理的大多数内容都与经济有关。这样的课程设置明显不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部门需要大批熟悉我国法律和经济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国的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更要趋于满足实际需求。

4.课堂讲授类课程偏多,案例分析与讨论类课程偏少。从前面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设置上可以看出,基础理论课的门数、学时偏多,课堂讲授类课程多为理论性课程、定性类课程,而案例分析与讨论类的课程则多为操作性课程,目前好多各高校仅开设行政案例分析这门课上,讨论类课程无论在开无论从在开课数目上,还是在学时安排上,都明显的表现为不足。

三、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完善建议

本文针对于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设置上的缺陷,提出完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1.对于公共基础类课程,各个高校在保持原有水平基础上,还应注意以下环节。

第一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理论及形势与政策、大学体育等这些课,在教学时要避免流于形式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多重视对培养学生素养,并设置相应的实践环节。

第二建议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加强高等数学等课程的学习和教育,高等数学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提高定量分析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学习定量性课程打下基础。

第三在大学英语在具体设置上和教学上,要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在口语、听力、写作课的课时上分配要加大比重。

第四应增加计算机应用课程,特别应增加上机操作实践的课时。大学语文的设置要

避免流于形式,注意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对写作能力的培养。

2.对与专业核心课程,保持现有较好的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继续完善

要突出行政法学、经济学(微观和宏观)的重要地位,设置充裕的课时以保证学生扎实地掌握其内容,并能根据理论知识具体分析行政法学案例和经济现象。同时也要注意这两门课程的具体开设时间次序,这样很重要。应视提高管理心理学在课程中的地位,授课时切忌仅限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该课程应设置一些实验环节辅助其教学。对于法学导论的设置要处理好与法律类课程的关系,对中国政治制度、社会学等课程不应设置过多课时,只需学生了解即可。对各相应开始本专业的高校不能为了突出行政管理学的专业特点,而突出行政学课程。

3.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应注意以下问题

高度重视公共政策分析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综合分析(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是政策分析)能力,高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适应时展的要求。要重视行政伦理学课程的地位,设置课程体系时,不能忽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对中国行政制度史、地方政府学、政府经济学、市政学的重要性相同,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时,应避免区别对待。

4.专业方法与技能课程设置上,高校应重视所有这类课程的地位。

要把公务秘书实务放首位,由于社会对毕业生的公务秘书实务能力要求特别高,这就要求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把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作为重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要重视行政案例的地位,增加讨论性课程的课时,以提高学生对行政事务的分析能力。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视管理定量分析、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两门课程为重中之重的课程,以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变化。对于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建设、办公自动化与应用只要做到让学生基本掌握其课程要求即可,没必要浪费过多课时。

5.专业其他课程和专业拓展与素质修养课,主要要关注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度。

四、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优化策略

1.协调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针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之间比例失调的现象,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应转变“偏重理论性知识的灌输,而轻操作性技能的传授的传统理念”,增加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课程,同时注意某些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特征。

2.均衡定性课程和定量课程比例。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一定要处理好定性课程和定量课程之间的关系,既要使两类课程所开设门数的比例合理,又要确保两类课程的总课时在量的分配上合理。

3.控制政治类、管理类课程总量,重视经济类、法学类课程地位。通过调查发现政治学类、管理学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大,是制约课程体系发展的重要原因。

4.缩减讲授类课程课时,增加案例分析、讨论类课程课时。缩短较容易的、不重要的讲授课程的课时,但重要的讲授课程不能缩短。在增加案例分析、讨论类课程的课时同时,还要注意某些讲授类课程可以用案例分析、讨论的方式灵活授课。

参考文献:

第9篇:时政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公共政策;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070-02

公共政策分析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吸取、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经验的基础之上,也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分析系统。但是,鉴于我国国情较为特殊,而且公共政策发展起步较晚等因素,这一体系并不十分完善,而且存在一些问题。对于我国公共政策分析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予以分析讨论,对中国政策科学的研究和公共政策分析体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共政策分析不同于公共政策,综合国内外学者观点,公共政策就是政府选择或者决定做或者不做的所有相关公共事务,是政府对社会价值所做出的一种权威性分配。而公共政策研究主要将重心放在“方法”的运用上。“方法”是主要指公共部门对公共政策进行制定的具体过程,也包括公共政策的内容。同时,这种“方法”也是对公共政策研究探讨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其本身的内在规定[1]。人们对公共政策本质的探究和分析决定了公共政策制定和政策活动的基本类型和模式,同时也会对政策分析的形式与结果产生影响。也可以理解为政策分析、政策本质和政策解释的活动,三者从理解意义上讲,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一、公共政策分析的实质

自从政府的统治职能、经营职能以及服务职能进行转变以来,政府部门自身的工作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新型的服务型政府,政府需要对于公众提出的要求给予及时有效的回应与解决。同时应注重效率与质量并存。社会公共问题作为政府服务的中心和重心,使得公共政策替代原先的治理理论和方法,并且逐步成为政府解决社会事务的重要工具。国外学者对于公共政策分析的实质有大量不同的观点,但结合我国国情,可以将政策分析活动理解为是分析人员将现实政策问题作为研究议题,以政策分析过程为指导,以实现民主为目的,同时带有能动性的政策主张和创造活动[2]。对此特作如下解释。

第一,公共政策分析是具有专业性的活动,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参与。公共政策分析是需要依靠专业人员运用相关专业知识以及分析能力的活动,这一规定强调了公共政策分析活动的专门化、职业化程度。

第二,公共政策分析的主线是以政策进行过程而展开的研究活动。在政策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在政策研究领域,先后建立了线性政策过程模型与非线性政策过程模型[3]。政策分析的目的就是将不同的政策研究模型加以综合,形成具有科学性、专业性的政策分析过程。公共政策分析的目的是为政策制定、实施等行为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因此,政策分析工作应以政策过程为先导。

第三,政策分析不是进行政策制定的行为。从事政策分析的相关人员虽然有专业能力,但是分析专家是不可能仅仅凭借理论知识来决定国家政策的。政策分析是相关知识专家运用科学的手段,在进行充分调研活动的基础之上,根据具体国情向相关部门和公众提出有效的行动建议的具有专业分析性的科学研究活动。

第四,各个部门的交流沟通是公共政策分析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政策分析人员通过将已存在的政策资料转换为政策信息,进而形成完善的政策理论体系,然后以书面形式进行表达阐述,使得决策者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最先进最完善的政策理论信息。

二、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分析的主要特征

目前我国的公共政策分析研究主要是将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从公共政策分析的特征和功能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实现经济的和谐长远发展是我国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因而公共政策分析的重心在于为经济建设服务。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紧密围绕着“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体,研究制定了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公共政策。从另一角度分析,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为公共政

分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同时,发展经济建设一直是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重要国策决定了我国目前的公共政策分析必须将发展经济、搞好社会经济建设为研究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路线方针。

其次,实证调查研究是保持公共政策分析时效性和客观性的重要依据。我国的公共政策分析要求将逻辑分析、实例调查、理论概念三者相结合。要坚决杜绝和避免以感性认识代替理论分析的行为。实证分析的目的是将实践调查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实践调研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党在在进行公共政策制定以及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毛泽东同志曾经强调指出:“各级党委,必须将调查和研究工作相结合。杜绝党内少数人不作调查,不与群众沟通,做出具有个人主观主义的所谓政策。”可见,实践调查是公共政策分析能否成功的关键[4]。公共政策分析实质是对政府政策从制定到实施以及终结这整个过程的研究,这一系列活动必须保障其客观性,从而才能确保公共政策能够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