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产品行业研究范文

医药产品行业研究精选(九篇)

医药产品行业研究

第1篇:医药产品行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产业集群;医药产业;竞争力;GEM 因素分析模型

中图分类号:F26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187-04

引言

医药产业集群是指处于以医药产业为核心、相关辅产业为支撑,在某一地域范围内高度集聚,相互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形成其综合竞争力的地域医药产业综合体。其中,制药企业生产其产业集群最终产品,科研机构和医药技术企业提供药品生产所需要的产业技术支持和中间产品供给,公共平台等相关服务机构为产品商(供应商)提供营销、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医药产业集群为提升医药产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国家整体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发展的医药产业集群是一个区域经济实现快速、提升医药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行业,涉及到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医药产品是用于诊断、医治或预防人或其他动物疾病的特殊商品,在使用上具有极强的专属性,在质量上具有极度严格性,在时效上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消费上具有被动性,在需求上缺乏弹性。医药产品的研发过程较长,包括从基础研发、实验室的试验、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获取新药证书到正式生产等主要阶段。这些特殊属性使得其研发、生产和经营具有不同于一般行业的独特运行机制。因此,如何正确分析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高其竞争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应用GEM因素分析模型研究了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分析了集群竞争力,力求为企业以及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现状分析

通化是“中国三大天然药库”之一,现已查明的药物资源有1 133种,已开发利用的有90多种。通化市是吉林省医药产业基地,是中国首家被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授予“中国医药城”称号的城市。在丰富的资源禀赋支持下,通化医药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迄今为止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为手工作坊制药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较先进的工业化制药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由保健品向治疗药转化的产品结构转型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创新发展阶段。

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需求,又加大了生物制药的研究与开发,以特色重要和生物药为依托,形成了两大医药板块企业集群。在产业集群的管理上,本着企业、政府、社会联动的服务原则,扶持企业做大地方医药产业品牌。

在创新的驱动下,截至2007年,全市医药企业可生产21个剂型4 605个品种,其中:自主研发的130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3种,中药保护品种103种,进入医保目录品种699种。其中,“东宝集团”的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填补了国内空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可以生产人胰岛素的国家,这个项目已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

目前,全市已有制药企业94户,约占全省的1/3。其中8户企业已进入全国中药工业利润百强行列,2009年修正药业集团以产值116亿元位居全国制药工业第四位。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215.5亿元、增加102.2亿元、利润14.2亿元,分别占全省医药工业的49%、58.4%和35.4%。医药工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连续多年排名第一,产业总量和效益连续二十二年居全省首位。2010年1―6月份,通化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产值135.5亿元、增加值50亿元、利润8.6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45.4%、35.2%和53.6%,医药产业发展持续向好。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已经重点建设“集安市新开河人参产业园区”、“柳河医药工业园区”、“辉南医药工业园区”、“东昌中药产业园区”、“梅河口医药工业园区”和“通化开发区医药物流中心”。同时,初步形成了以 “修正”、“东宝”、“金马”、“万通”、“华夏”、“振国”、“紫鑫”和“茂祥”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到2009年末,通化市近百户医药企业中,有44户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41户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其中9户企业发展为集团公司。

目前,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效应已经显现,形成了产值上百亿的龙头企业带动,不断出现新兴企业的良好局面,现已拥有近百家医药企业。2009年底,全市医药企业产值超亿元的有19户、利润超千万元的企业9户,医药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优势地位已经形成。2007年、2009年,其医药产业集群被中国社会科学联合中心评为“中国百家产业集群”。国家先后授予通化市为“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医药)”、“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2010年2月,又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医药产业示范基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自然增长、老龄化比例的加大以及医疗体制改革和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为通化医药产业集群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利环境。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在专业分工,合作创新能力,品牌声誉和区域整合等方面的核心竞争优势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在发展中还面临着产业链不紧,效率低,协作性不强,单纯追求地域空间上的集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优化升级困难等问题。因此,提升通化市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引导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医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是医药产业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GEM 因素分析模型

GEM 因素分析模型是加拿大学者 Tim Padmore 和Hervey Gibson 于1998年在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 [3~4]。该模型采用一种系统方法来评估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劣势,它的方便性在于能把握集群的关键症状,并提供解决这些症状的分析框架。

GEM模型确定了影响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包括“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本地市场”、“外部市场”。六个因素被分为三对:(1)“因素对I”――基础(Groundings)包括“资源”和“设施”;(2)“因素对II”――企业(Enterprises)包括“供应商与相关辅助行业”和“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3)“因素III”――市场(Markets)包括“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GEM模型是这三个“因素对”名称第一个字母的缩写,根据GEM模型研究的结果,两两因素间可以互补,这种互补作用在“集群量化过程”中可以得到体现。

为了清晰地了解一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GEM模型尝试对影响集群竞争力的各个因素进行量化。通过量化可以使企业了解自己的优劣势,为以后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也方便相似集群的比较研究。对影响集群竞争力的六个因素赋值。每个因素可赋值1到10分(最高为10分,而5分为平均水平),赋值过程是一个主观的评定过程,需要评分者对相应的标杆(benchmark)有充分的了解。各分值表示的意义如下:10分――非常优秀,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数一数二;9分――优秀,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排名前五名内;8分――良好,具有本国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优势;7分――不错,具有本国范围内的竞争优势;6分――及格,具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实力,但没有竞争优势;5分――适当及格,具有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的实力;4分――水平有限,具有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实力;3分――水平很有限,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可能影响到整个集群的发展;2分――水平较差,离全国平均水平较大距离,这种差距对集群造成的影响已经显现;1分――很差,离全国平均水平较大距离,这种差距已经严重阻碍集群的发展。

最后按照下面的经验公式计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总得分:

GEM=2.5*[(A+B) *(C+D)*(E+F)] 2/3

其中,A-F表示各个因素的得分。

如果一个集群六个因素的得分都在5分左右(达到平均水平),那么它的GEM得分为250左右,说明此企业集群的竞争力达到国内平均水平;而当六个因素的得分达到8分左右(在本国范围内有很强优势),那么它的GEM得分将在640左右,说明此企业集群竞争力在国内来说是相当高的;如果所有因素的得分都接近10分,那么本企业集群竞争力的GEM得分会接近1 000,说明此企业集群的竞争力是世界级的。

有两类数据,都是来自问卷调查,第一部分调查的目的是调查各个因素的权重;第二部分调查的数据是企业家根据通化医药产业集群运行的状况对各因素的打分。

首先,遴选专家。本研究中所选取的专家涵盖产、官、学、研专业背景,具体的受访专家为:医药产业的企业家30位;政府官员和工作人员10位;专家学者20位。

其次,设计与填答问卷。此部分的具体做法是:第一,设计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咨询表。第二,以电子邮件或者亲自送达等方式向他们发出问卷,由这些专家通过两两比较重要程度的方法,对各层子元素对上层因素的重要性给予评分。

最后,分析与整理结果。针对第一次问卷过程,在个别显著不同于全体平均的项目,以电话及电子邮件询问受访者,探清其价值取向,探究其原因,是来自个人的偏好,或是对问卷的不了解,尽量使整体获得意见上的收敛。将各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位专家,由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或者保留意见不变。将专家的评分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结合第二部分问卷数据,应用GEM模型计算,得出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GEM得分。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可以初步计算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GEM得分是分521。这说明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处于全国上等水平,比预期得分要高。从调查中可以看到,“中药开发”,“地域资源”等的得分是较高的,而“高新制药”,“高科技研发”以及“国际竞争”的得分是最低的。这正是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软肋。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医药企业之间的合作还是低水平的,并没有形成“战略联盟”,而在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方面的认识也是只限于本企业,而且并没有把这方面作为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战略。

三、GEM模型下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GEM 因素分析模型对影响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的要素分析从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角度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为分析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供了依据。根据GEM分析的结果,我们对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如下。

1.资源要素层。通化地处东北亚经济圈腹地,是国家边境开放城市。同朝鲜、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经贸合作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地缘人缘上的优势,有着独特的区位条件。优越的地理条件为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所依托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提供了基础条件。

长白山素有“立体资源宝库”之称,仅通化市境内就有中药植物资源1 133种,资源优势为通化市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化生态资源良好,林业、中草药材、野生动植物和矿产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备,能源充足,资本市场活跃,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中药之乡、葡萄酒之乡、人参之乡、优质大米和滑雪之乡,是全国创业辅导重点城市。

通化市是中国中药材的主要产地,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到2006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 582.6公顷,年生产中药材27 964吨,总产值50 139万元。在种植上,实施了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保证了优质原料的提供。目前,通化已成为吉林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部级长白山中药材基地和国家医药出口基地。

2.科研创新要素层。通化市积极鼓励医药企业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大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企业积极寻求与科研院所、高校协作,以企业为主建立长期合作科研机构50余个。产学研结合为企业从三个方面带来了明显变化:在改善装备创新工艺、提高检测水平、实施GMP改造上得到了全面提高;在医药教育体系建设和培养人才上得到加强;在创新项目和成果开发上有了突破性进展。修正药业集团先后与天津大学、吉林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中科院上海研究所、珠海民彤医药研究所、长沙维神医药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取得良好的业绩。推出了一类、二类新药多个品种,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但是,通化医药研发的主体仍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内部设置科研机构的比重较低,以企业为主题的可以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医药产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先导性产业,国际跨国公司注重新药品的研究开发,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高达10%~15%;而国内药品进行研发的经费不足利润的2%。企业投入少、创新能力差一直是困扰通化市医药发展的深层次关键问题;人才评价机制和鼓励机制不健全使得医药企业缺乏专业性的科研创新人才,许多企业极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要靠仿制和克隆。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科研配套条件,大部分企业无法成为医药研发的主题,使得一些关键性产业化技术长期无法实现突破,制约了医药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等领域延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无法及时跟上和满足市场需求。由此造成通化医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长期处于低端锁定的状态。

3.市场要素层。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内大部分企业名牌产品少,企业之间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雷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众多企业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围绕一个产品进行生产,不注重在产业链条的延伸上下工夫。目前,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在全球分工体系中还处于加工制造环节,缺乏上游的研发,设计环节和下游的市场营销环节的延伸。由于医药企业普遍缺乏有国际药品市场运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国际化经营能力薄弱,产业链无法充分延伸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弱。

4.环境保护要素。制药工业是全国六个重污染行业之一,特别是制药行业中的原料药生产,产生废物大,污染危害严重。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6 000多家工业污染源重点监控企业中,医药企业占117家。许多医药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条件相对偏差,工艺落后,为最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注重环境保护,不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周边植被土地破坏严重,水体和大气污染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使企业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5.政府要素层。通化市政府将基地建设作为医药城建设的基础工程,坚持以产业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人才为动力,扎扎实实地做好基地建设的每一项工作,使基地更具备科技含量和引导作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科技基地建设,巩固了“中国医药城”技术创新领先地位。

传统的国有制药企业既是通化制药产业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瓶颈。通化市在发展制药业上遇到的第一道坎,就是企业的体制,冗员众多、包袱沉重、技术老化、运转不灵活。为了提高企业经营活力与效率,通化市政府进行了不断深化改革,推进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通化市委、市政府进行了不间断地接力式改革。这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经营活力。

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社会法人投资为主题,加强和完善药品专利和商标等工业产权的保护,保证投资新药的企业对专利产品的工业和销售在保护期内拥有独占权。以构建医药研发基地,生产基地,仓储基地为主体,大力打造大型医药物流平台,不断提升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四、提升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途径

通过GEM分析,我们对提升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建议如下。

1.体制创新:转变管理方式,调动企业积极性。第一,传统制药企业的体制僵化,冗员众多、技术老化,既是通化制药产业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瓶颈。为了提高企业活力,要对其进行深入彻底地改革,进行充分的股份制改造,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第二,加大产业整合力度,通过组织形式的转变,提高产业经济效益。本着政府协调、行业组织、市场引导、企业运作的原则对区域内外的企业进行整合,以满足企业的扩张与发展。通过联合、租赁、并购和重组等手段,对医药企业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医药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形式能形成与世界大型跨国集团对等竞争的世界级大企业,加速构建区域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为了提高通化市医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行业内部横向并购重组扩大规模,尤其是对中药行业等传统优势行业,以发挥整体优势,实现规模扩张,稳固国际市场份额,形成能与世界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对等竞争的大型企业。第三,积极推进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一是依靠大专院校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并与省内外大学与科研机构联合成立药品研究机构。二是用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到通化工作,其中包括在外阜建立技术研究中心,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智政策。三是鼓励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脱离原单位到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这些政策措施将为通化医药企业进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2.市场创新:构建“走出去”平台,拓展市场发展空间。第一,医药产业、特别是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与传播,既要市场信同,更需要主文化认同。在一定意义上说,拓展市场、传播中医药文化是中华医药走出去的重要环节。因此,企业需要树立开放的全方位的市场营销理念,积极抢占国内市场,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实行双轮驱动、重点突破、逐步占领、做大品牌的营销战略。第二,搭建医药和生物制药“走出去”的平台。由政府协调组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积极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加快国家化发展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先走出去,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建立研发中心或在外设厂等方式,利用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研究能力和优秀人才,生产在国家上适销对路的产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发挥集群优势是提升通化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实现超常规的资源集聚,资产增值和资本扩张,形成强大的竞争实力,加速构建区域性医药产业集群,努力提升通化医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第三,认真研究国际营销策略。中国中成药一直是东南亚市场的主要货源,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在东南亚一带发展医药加工项目,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医药产品销售网络,广泛传播中医药产品,使这些国家逐步形成畅通的国际市场销售渠道。企业做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自主创业产品,建立中国的生物制药产品,创造世界品牌。

3.加大中药产业的扶持力度。中药产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但目前中国中药产业发展缓慢,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仿制和克隆药品泛滥,缺乏行业标准和规范,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通化市具有良好的中药产业背景,其中的大部分医药销量都来自于中药。因此,要加大对中药产业的扶持和保护。通过建立中药标准化制度,可以提高中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增强重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建立标准可以有效应对技术壁垒,合理保护中国中医药产业的自身利益。要建立和完善中药服务网络,加快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中医医院和县级中医医院建设,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广泛传播和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潘爱华.泰州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高山,王静梅.基于GEM模型的江苏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3):235-248.

[3]仇保兴.小产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陈雪梅,等.中小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第2篇:医药产品行业研究范文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把握药品监管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一)各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要牢固树立科学监管理念,正确处理监管与发展、商业利益与公众利益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到发展是监管工作的基础、监管是又好又快发展的保证,始终把食品药品监管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创新思路,优化环境。以监管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努力形成监管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充分利用监管部门的政策和技术优势,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的指导和帮扶工作,指导企业实施GMP、GSP,改善企业的硬件设施、工艺水平,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竞争能力。要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生产和流通的监管,加大对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公平公正、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净化药品、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营造良好环境。

二、充分运用政策引导和监管手段,鼓励支持药械生产企业资源重组整合,做大做强

(三)各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要积极引导医药产业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医药产业发展。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落实国家和省政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产业发展等有关政策规定,形成促进产业发展合力。支持企业资源重组整合,鼓励同行业兼并,引导一批有实力的重点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组建大的集团公司,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积极支持国内大型医药集团产业转移我省;对在我省医药领域投资兴业的,要提前介入,全程服务,在政策咨询、协调联系等方面做好服务。支持和指导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达到依法改进生产工艺、扩大产品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增强企业效益、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四)各级药品监督机构要发挥应有作用,支持现有医药园区、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要加大技术帮扶力度,重点支持合肥、芜湖、蚌埠、淮南工业园区的发展,发挥园区产业的聚集效应,支持以园区产业集群为载体积聚医药资源,打造一批年产值过10亿元的医药产业集群。

(五)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等部署,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内医药产业的发展。积极争取,主动协调,落实综合配套改革的有关政策措施,促进各有关部门加强医药科技创新投入,进一步提高我省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励创新创业人才发挥更大作用。

(六)鼓励医疗器械企业优化组合,促进医疗器械企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加强企业的资源整合,做大做强,形成有专业特色的优势企业群,加快我省医疗器械产业结构的调整,全面提升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水平。

(七)加大对重点企业、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实施药品审评认证和强化医疗器械质量体系管理等措施,促进企业强化管理,用好用足已具备的生产条件和能力,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医药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三、密切产学研联系,促进我省医药科技成果及时转化

(八)加强依托在安徽省药物研究所内的“安徽省现代中药制剂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安徽省药物缓控释工程技术中心”、“安徽省新药临床前安全评价中心”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免费向全省开放,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带动全省药物研究开发水平提高。

促进有关大专院校、医药研究机构和企业的联系,构建药品和医疗器械技术开发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争取与长三角对接,为医药行业提供创新技术、信息、成果转化等一站式服务,加快产品的研发与创新。重点支持安徽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支持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心早日通过国家认证。

(九)指导帮助企业重视知识产权,指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抵御经济风险能力。

支持研究机构以科研成果和技术形式入股,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造福公众身体健康的产品。鼓励研发单位与生产企业对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举办多种形式的医药创新论坛、医药创新要素对接会及药品生产研究对接会。

四、以中药材产业化为抓手,大力促进我省中药事业发展

(十)研究制定“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按照省政府部署,落实有关政策,加大对中药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提升中药材产业化科技水平、精深加工水平、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全面推进中药产业化。

(十一)按照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道地化要求,加快全省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发挥地域特色,鼓励建设一批道地药材基地,打牢中药产业发展的基础。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投资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积极推进中药材企业申报《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提高中药材生产质量。

引导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中药材、中药饮片、提取物、中成药等对外出口。

五、鼓励研究创制新药、医疗器械,提高我省医药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

(十二)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医药研发人员的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对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注册申请工作予以针对性的咨询和培训,帮助其熟练掌握国家有关规定和工作技巧,提高工作水平。

(十三)营造良好的研发环境,规范和完善新产品注册监管体系及研制现场核查管理,提高我省新产品研发整体水平。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医疗器械的开发上市。

(十四)在药品注册的资料受理、形式审查、现场核查和抽样检验等环节开辟绿色通道,加快申报速度。对于抗肿瘤、治疗艾滋病的新药以及突发应急所必需的药品等给予支持和鼓励,实行随到随审。鼓励企业采用中药制药新技术。不断完善我省中药生产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和创新体系。抓好中药新药、新医疗机构制剂的研制工作,在保证中药疗效的前提下,改进中药传统剂型,提高中药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提高我省中药新产品的研发水平。

(十五)支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研制光机电一体化、新型医用材料、体外诊断试剂等医疗器械新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十六)促进我省药品包装工业的发展。大力推广应用新型药品包装材料,对药品包装材料品种注册的申请,特别是新型药品包装材料的申请实行快速受理、审查上报,对企业申请工作给予针对性的咨询帮助。

六、支持现代医药物流建设,完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调控、企业运作的方式,鼓励、支持、引导具有药品现代物流条件的药品批发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建立并完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实现物流配送中心的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和竞争优势,推动我省现代医药物流的健康发展。

(十八)严格药品经营企业市场准入,加大药品流通企业整合力度,促进药品经营企业整体水平提高。重点扶持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发展,鼓励同行业兼并重组。充分运用政策导向和监管手段,推动合肥、淮南等医药物流园的建设,支持和引导国内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入驻园区,利用其流通渠道和强大的辐射能力,拉动我省医药经济的发展。

(十九)继续推进农村药品供应网建设。鼓励和支持我省大型药品批发企业和区域性药品配送中心向农村配送质优价廉的药品,减少流通环节,形成覆盖全面、供应及时、质优价廉、安全有效的药品供应网络。

七、发挥技术监督优势,为医药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二十)加快全省药械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在进一步拓展检验检测能力、提高技术监督水平的同时,为产学研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

(二十一)充分发挥技术监督机构人才、设备、技术和信息优势,采取帮扶、指导、合作攻关、共享技术资源等形式,重点支持一批基础好、潜力大、前景广的药械生产企业提高检验检测能力,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

八、积极开展面向医药企业的培训工作,为全省医药企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十二)依托我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专业人才集中、技术实力显著的优势,加大对全省涉药行业的人才培训力度,在充分征求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我省医药产业科技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

(二十三)强化执业药师的继续教育。加强对关键岗位、关键环节医药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推进岗位培训、学历教育等,提高药学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从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充分发挥执业药师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提高医药生产经营技术水平方面的应有作用。

进一步推进药学专业中初级技术资格考试,使全省有更多的药学专业人才获得专业技术资格。

九、构建和完善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信用体系,促进皖药企业诚信发展

(二十四)引导和督促企业牢固树立“企业是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大力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研究、生产、经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并纳入日常动态管理。

(二十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守法意识、自律意识,强化企业质量意识、信用意识、品牌意识,培育守信典范,激励守信企业,弘扬守信行为。

第3篇:医药产品行业研究范文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未经注册在互联网上借虚假机构并/或盗用合法药品生产企业的名义,违法宣传销售具有治疗糖尿病等某些疾病药品特性的产品进行查处。具体的产品名称和网址情况如下: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9年12月30日

1.产品名称:“花旗・糖胰特康胰酶胶囊”,标示企业名称:中国中医医科院疑难病研究总院,网址:省略;

2.产品名称:“温肾TM降糖宁胶囊”,标示监制单位名称:中国中医学会基因药物研究院,该品种系盗用北京勃然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降糖宁胶囊批准文号。该产品非法销售订购电话:4008160605,“24小时康复热线”:010-51651972;

3.产品名称:“奥舒肽胶囊”“格瑞莱胶囊”,标示企业名称:北京附属医科大学精神障碍康复中心,网址:省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0年1月8日

对于违法宣传销售具有治疗高血压等疾病药品特征的产品进行查处。具体的产品名称和网址情况如下:

1.产品名称:“美克诺・肌诺泰”,标示企业名称:北京国际医学研究科技合作推广中心,网址:省略;

2.产品名称:“腰痹通胶囊”,标示企业名称:中国医科大学腰椎病颈椎病研究总院,网址:省略。该产品系盗用合法药品生产企业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腰痹通胶囊的批准文号;

3.产品名称:“止咳喘系列特效中药”,标示企业名称:中国中医哮喘病研究院,网址:省略;

4.产品名称:“联邦・稳压肽”,标示企业名称:中国高血压病理研究总院,网址:省略;

5.产品名称:“联邦・骨泰康”“联邦・脊肽宁”,标示企业名称:中国国际骨病康复研究院,网址:省略;

6.产品名称:“依尔洁软胶囊”“清雅颗粒”,标示企业名称:北京国际狐臭病研究院,网址:省略;

7.产品名称:“益脑康泰”,标示企业名称:中国中医药头痛病理研究总院,网址:省略;

8.产品名称:“澳润胶囊”,标示企业名称:中国股骨头坏死医学研究总院,网址:省略。

第4篇:医药产品行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药;新药;市场调研

一、中药与其它商品的区别比较

1.产品策略

(1)中药的传统特色。中药是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应用于临床防病、治病的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升华,中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传统。现代中药科技的发展使传统的中药具有了时代与传统相结合的特点。中药的传统特色主要有:中药产品一般都需要加工炮制才能以商品出售,中药商品分为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两种,中药剂型分为传统剂型和现代剂型两大,中医的辨证论治对中药的使用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中药成药的新药开发一般都沿用古方或验方,中药复方依据药物的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君臣佐使、配伍的十八反十九畏等理论指导下才能组方成功。(2)中药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中药是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的特殊商品,国家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的对药品进行监督管理。全国人大、国务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制定了针对中药的专门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药品种保护条例》、《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等。(3)中药种植、生产、流通、使用过程的监控。国家为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以及安全性,在中药种植、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控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4)中药新药开发特点。中药新药开发具有高投资、高风险、长周期、知识密集、专业性强、国际化程度高等一系列特点。(5)药品实行分类管理。我国药品分类管理依据《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对药品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其核心目的就是有效地加强对处方药的监督管理,防止消费者因为自我用药行为不当导致滥用药物而危及健康。通过规范对药品的分类管理,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进行自我保健和自我药疗。

2.中成药的价格管理

价格是市场中最活跃的要素,为了加强中成药价格的管理,我国政府制定了调整药品价格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中成药价格的制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药品政府定价办法》中提出的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格的价格标准。

3.中成药销售渠道的独特性

中成药销售终端没有其他普通商品那样的广阔的空间,其销售终端只有医疗机构和药房两个销售终端。国家对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建议医疗机构药品采购要实行公开招标采购或参加集中招标采购。国家对执业药师进行培训和监督管理,中药执业药师必须通过国家中药执业药师的考试并注册以后才能上岗工作。国家规定城乡集市贸易市场可以出售中药材,国务院另有规定的除外。城乡集市贸易市场不得出售中药材以外的药品。

4.中成药促销特点

(1)中成药的广告管理。我国中成药的广告具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体系。其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广告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2)中成药推广的医药代表。由于中成药的专业性和广告的局限性,大部分药品生产企业或经营企业用医药代表向医疗机构或药品零售企业进行宣传和促销。

二、中药新药前期市场调研应注意的问题

1.背景研究

从中药市场调研的角度来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中药新药开发的经济环境:财政政策、金融政策 、贸易制度,影响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经济环境因素除了上述以外,还应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以及商业基础设施等的状况。中药企业竞争环境分析的重点应该放在同类药品的竞争上来,同时西药行业的同类药品竞争也是关注的重点。在同类药品竞争中我们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包括:品牌、价格、剂型、剂量、市场占有率、疗效、毒副作用等。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会给医药企业带来各种契机和发展,当然也存在着种种威胁。医药企业要搞好新产品的开发,必须充分重视医药科学技术环境的调研。

中医药行业的政策,是国家及有关政府部门为推动中医药行业发展而制定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表明国家一定时期内在中医药科研、生产、经营销售等活动中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并以此调动或约束人们在中医药行业的各项活动中的行为。②与中药新药开发有关的法律、法规

2.相关疾病的专业论述

在进行开发中药新药立项前期的综合全面的背景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要对其即将研制开发的新药进行相关疾病和用药环境的专业性论述,从医学专著专业方面信息收集和处理以及论述的过程中获得对此类中药新药的更深层次的信息和数据,为进一步调研铺平道路。在医学专著专业论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该领域的流行病学与防治概述,相关医疗发展概况,中国该领域用药市场概况,新产品、新技术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中药传统用药及处方行为的优势与不足等。

3.竞争者研究

对中药生产企业影响最大的还是在同一行业间的竞争。中药行业的竞争程度往往取决于行业竞争结构中的各个因素:新进入者、替代者、购买者和供应者等。了解和分析中药行业竞争结构,是制定中药新产品开发策略的起点。在某个细分市场中把握现有同类产品的竞争信息是一个中药生产企业在开发一个中药新药立项前所必须作到的,只有对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才能为自己即将开发的产品提供充分的信息和决策依据。在同类产品竞争分析中应该将同类产品按照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列入医疗保险药品与未列入医疗保险药品进行分类列表和比较。比较的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名称、生产企业、剂型、规格、单位、销售量(月销售量、年销售量)、销售额(月销售额、年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等。

4.目标消费者研究

(1)医生。医生是处方药品和部分非处方药品的消费引导者,处方药和部分非处方药经过医生到达患者手中,所以研究医生的选药行为,对于中药新药开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①医生选药行为研究。医生选药行为研究就是通过研究医生对患者所患某一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以及医生进行处方选择治疗药品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对医生选药行为进行研究为发现市场机会、进行产品定位提供相关信息和可靠依据。②影响医生选药的主要因素研究。在进行医生选药行为和态度研究中,最主要的一项内容是要了解影响医生对某种疾病进行选药的因素。找到促使医生进行某种药品的大量选药的条件,从而为中药新药的开发奠定基础。通常对影响医生选药的主要因素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因素、包括药品的疗效因素、药品的品牌因素和药品的营销因素、医疗保险因素。(2)消费者。中药新药开发的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必须建立在研究消费者市场和消费者行为的基础之上。中药新药消费者行为涉及的面很广,内容错综复杂。消费者对一个中药新药的把握一般有三方面的知识:中药新药属性,中药新药利益,中药新药价值满足。进入医疗保险目录对于中药新药的推广很重要。调查显示,当消费者经常使用某种疗效不错的公费药变为自费药时,有近一半的享受公费医疗的消费者会从公费药中寻找替代药品,只有近13%的消费者会自费购买这种药。

5.中药新药临床疗效研究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其消费过程中如使用不当或误用误服,会延误疾病的治疗,加重病情,严重的会影响人民生命安全。市场对药品的要求总的来说是疗效好、毒副作用小。药物方面的因素有药物的量效关系、药物与剂型的关系、中药复方的配伍关系;机体方面的因素有:患者机体方面的差异与药物效应的关系密切,有时是对药物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年龄与性别、个体差异、遗传因素、病理状态、精神状态。毒副作用研究,国家对中药的毒副作用已经开始重视起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承担全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收集、评价、反馈和上报工作,组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方法的研究,承办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资料库和监测网络的建设及维护。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第5篇:医药产品行业研究范文

一、**市中医药发展基本情况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市中医事业和中药产业加快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全市共有公立中医医疗机构20所,含中医医院17所,研究所、门诊部3所。其中,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市中医医院)1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5所,二级乙等中医医院1所。增城市中医医院为国家示范中医医院(县级),花都市中医医院为省示范中医医院(县级)。市、区属中医医院共有病床2254张,占全市总病床数的14.11%。共有中医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325人,占全市医师总数的15.0%。在市、区属医疗机构(含西医机构)中医人员中,共有中医博士11名,中医硕士65名,主任中医师44名,副主任中医师275名;在读博士研究生8名,在读硕士研究生95名和参加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班20名。**年全市、区属医院总诊疗人次为2552.4万人次,其中中医诊疗798.9万人次,占31.30%。

“**”期间,**获得部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项目1项,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10项、市级中医专科(专病)23项、市级治疗特色诊疗技术项目9项。有市级立项课题431项,省级立项课题94项。**年,我市荔湾区中医医院不孕不育专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年8月花都区成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年11月**市中医院“肠炎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年12月荔湾区通过创建有中医药特色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复核评估。

医药产业是**重点发展的7大产业之一。全市66户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中,有中药饮片加工业和中成药制造业21户。敬修堂、陈李济、和记黄埔、王老吉、香雪制药、中一药业等中成药企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完成工业产值69.39亿元,同比增长4.9%,分别占全省行业总产值的28.9%,其中中药饮片加工和中成药完成总产值近22亿元,占全市医药工业产值的31.7%。消渴丸、华佗再造丸、夏桑菊、复方丹参片、板蓝根和抗病毒口服液等6个中成药名优品种年销售收入超亿元。

二、我市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基本做法和体会

我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中医工作。**年8月,市政府召开发展中医工作会议,以“111”人才培养计划和“1357”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工程为重点,加大投入,加快推进我市中医事业发展,同时,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大力推进中药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领导,加快中医事业基础建设

我市成立了振兴中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协调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检查督导振兴中医工作规划执行情况。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好振兴中医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年全市发展中医工作会议后,我市先后两次调整充实了振兴中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增加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相关主管领导作为领导小组成员,从而强化了组织机构,完善了工作协调机制。

为了夯实中医事业发展的基础,我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期间,市本级财政共投入中医专项经费4210万元,支持发展中医事业。其中,用于“1357”中医专科建设近1100万元,中西医结合科研项目研究经费550万元,创建部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区)近500万元,中医药进社区330万元,中医人才培养费用180多万元。与此同时,我们增加了对中医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扩展业务用房,改善就医环境条件。增城市、花都区中医医院分别易地新建。从化市中医医院对医院发展重新规划,重建住院大楼。黄埔区中医医院**年投入上千万元对住院大楼进行装修,越秀区中医医院在业务大楼上加层扩大业务用房300平方米,越秀区正骨医院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征用土地3000平方米,新建医院住院部,**市中医医院新建门急诊大楼正在紧张的施工中,番禺区、花都中医医院都建立了ICU病房。随着医疗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医院的社会、技术、经济效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科技兴医,努力提高中医服务整体水平

为切实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的能力,提高中医整体服务水平,我市印发了《**市中医科技工作“**”计划》,制订了中医专科建设的“1357”工程,即建设1个以上达国内先进水平的中医专科,3个以上省级重点专科,5个以上市级重点专科,7项特色诊疗技术,着力加强专科(专病)建设。

为了促进中医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我们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年花都区中医医院和黄埔区中医医院分别成为省高等医药院校的临床教学医院,**年**市中医医院成为**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天河区中医医院引入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并于**年3月正式通过了国际质量认证。

(三)突出重点,狠抓人才队伍培养

为加强我市中医人才队伍建设,“**”期间,我们坚持在职教育和临床实践为主,注重抓教学基地、师资队伍、教学制度三个方面的建设,突出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基层适用人才两个重点,实施层次分明的继续教育。市卫生部门制订了“111”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要求,到**,在本市中医系统建立一支拥有10名以上博士生,100名以上硕士生,100名以上优秀中青年中医人才的中医药骨干队伍。为确保计划落实,我们采取了多种积极的措施。**年印发了《关于推荐和评选**市优秀中青年中医骨干的通知》、《关于选送**年度在职临床医师报读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通知》,确认**市优秀中青年中医骨干107名;选送在职临床医师报读临床医学硕士学位95人,报读博士学位8人。**年,我市又启动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在全市卫生系统内选拔20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进行为期3年的中医古籍和中医临床实践的培训,旨在尽快培养医德高尚、理论深厚、医术精湛的中医大家。**,市卫生部门又制订了《**市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项目方案》,对100名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进行为期半年的中医药知识和临床专业技能培训,加强中医药临床能力培养,为农村培养实用型的中医药临床人才,提高农村中医药服务水平。此外,“**”期间,共对1000多乡村医生进行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四)分类指导,加强农村中医工作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有效缓解农村地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们始终把农村中医工作视为重中之重,以创建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区(县)为契机,把握重点,分类指导,大力发展农村中医工作。在详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各区(县级市)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有重点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和工作方案,扎实推进,狠抓工作落实。各区(县级市)的创建工作各有特色。目前,我市已有花都区、从化市、增城市先后成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县)。

(五)示范带动,稳步推进中医药进社区

**年我市印发了《**市中医药服务示范社区建设方案》。**年,我们确定了10个中医药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单位,并从中医专项经费中投入1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大了推进中医药进社区的工作力度。在市委、市政府统一指挥和大力推动下,我市荔湾区以“一个目标,三个到位,六大工程”来创建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即以“把荔湾区建设成为有中医药特色的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实现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做到资金到位,管理到位,措施到位,通过推进综合改造工程、推进卫生信息化工程、加快人才建设工程、提高卫生专业队伍整体素质推进中医建设工程、体制创新工程、加强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工程等六大工程,有力促进创建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年11月,荔湾区顺利通过复核评估,成为广东省第一个有中医药特色的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六)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医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中成药制造业是**医药产业效益的支柱。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的跨越式发展,是**中成药制造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我市医药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为此,我们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我们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使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的建设取得一定进展。目前全市医药企业中,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占全省医药行业的43%;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个,占全省医药行业的37%。另外,还建有一批实验室、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有医药研发人才近7000人。目前,我市医药行业中,技术开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都设在企业;90%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研发经费90%来源于企业;科技成果80%来源于企业。这些研发机构和人才已经成为我市医药工业自主创新体系的骨干力量,有力推动了产品结构向技术高端和品牌化发展。在全市医药行业中,拥有广东省名牌20个,占全市省级名牌的20%。

二是鼓励企业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提高持续创新能力。近年来,我们引导企业进行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许多企业将名优中成药产品的二次开发作为发展现代化中药品种的重要途径。如脑心清片是白云山中药厂独家生产的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纯天然中成药制剂,是创利重点药品,现有工艺技术装备不能满足迅猛增长的市场需求,为解决这一瓶颈问题,企业投资7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及生产规模,还带动了企业在提取分离、制剂成型及分析鉴定等多方面技术的更新发展。**名优中成药指纹图谱质量控制示范研究的7个中药品种全部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的鉴定,标志我市中成药制剂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三是促进上下游配套,建成中药科技创新大平台。围绕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过程,分批建设上下互补的一系列平台:依托广药集团汉方现代中药研究开发中心,建成“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依托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建成“**现代中药质量研究开发中心”;依托中山大学药学院,建成“药物药理药效评价实验室”;依托广药集团医药工业研究所,建成“新药临床前安全评价实验室”。通过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将生物材料、产品检测、临床应用等上下游关键技术组成一个大平台,组织力量联合攻关。如广药集团汉方公司于今年5月完成国家“现代中药提取、分离、纯化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经全面试产验证,工艺技术指标、产品质量、投资规模、生产能力己达到项目预期要求,综合提取车间也已通过GMP国家认证。

(七)积极培育医药企业创新机制,为**医药创造提供保障

一是推进政策创新,不断加大对医药产业创新的扶持力度。近年来,我市把发展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相继出台了《**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指导意见》、《**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思路以及实施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医药产业发展。同时,向药业产业发展提供财政资金扶持。**年~**年,我市共对医药行业65个项目提供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以及技术改造贷款项目财政贴息资金7484.076万元。此外,我市初步建立了科技风险投资体系,约有6亿元风险资金投向医药产业。良好的政策环境,强力吸引了国内外医药优势企业和人才向**的集聚。德国拜尔、美国百特、新加坡虎豹集团等国际一流医药制造企业与广药集团的合资合作,有效地增强了广药集团乃至整个**医药工业发展的后劲。香港记黄埔、香港同兴药业以及欧洲排第二位的欧洲联合医药等国际一流医药销售企业,分别与**医药企业合资、参股、合作,为建立和完善**中药企业的国际销售网络,推动**医药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是推进品牌创新,实现名牌产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积极引导广药集团实行“复合品牌”战略,对同一种产品赋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牌。广药集团把各品牌都统一在广药集团的大旗下,企业用“广药”作为主品牌,以涵盖企业的全部产品,同时又保留所属企业富有生命力的老字号品牌作为副品牌,从而突出功能产品的个性,占有不同地区、不同消费群体的市场。这样,一方面从整体上提升了广药集团的知名度,同时又利用复合品牌提升原有老字号品牌的档次。广药集团潘高寿、广药集团陈李济等,共同烘托起广药集团的知名品牌,打造中国一流药业企业。

三是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启动“225科技工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重点创新工程”和“中药现代化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加强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提高中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中药产业关键技术研究,提升中药产品竞争力;加快中药新药和名优品种二次研究,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较好地推动**中药现代化研究和产业发展。

四是推进企业制度创新,不断增强企业活力。以股份制、混合经济促进广药发展,完成了“广药”和“白云山药业”两个股份公司在境内外三地上市,不但筹措资金14.39亿元,更促进**药业成员企业的经营方式逐步与国际接轨,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原来只是一个校办企业,1994年成立后一直举步维艰。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进行股份制改造,建全了管理和激励机制,激发了科技人员创业热情,科研、生产发展迅猛,一年后的销售收入就增长了10倍。**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56亿元,利润3000余万元,并作为华南地区首家高校企业在深交所正式上市,募集资金1.48亿元。此外,原**轻工研究所、医药工业研究所通过改制,分别进入**美晨集团和医药集团,“产、研”的联合成为新产品开发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五是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我们积极推动广药集团等企业的企业信息化,加快集团一体化步伐,实行管理创新。在此基础上,搭建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目前,**医药商品交易中心的电子商务平台已有917个供应商、4866个品种在实行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活动,成为珠江三角洲医药产品的集散地和辐射源。

(八)大力推进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为中药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为扎实推进中药现代化工作,我们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市共有板蓝根、穿心莲、广藿香等8个中药材GAP生产基地,药材种植面积约23430亩,年产中药材7000多吨,年产值近8000万元。

一是加强对中药材GAP基地建设的指导。**年,我们研究制定了《推进**中药现代化工作方案》,对GAP基地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年制定《**市医药产业发展要点》,再次强调要发展大宗药材GAP产业化种植基地,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为中药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加大对中药材GAP基地建设的扶持。近几年,**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和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先后支持了白云山板蓝根、穿心莲,敬修堂九节茶和香雪广藿香等一批重点中药材GAP基地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有力促进了我市中药材GAP基地建设的深入发展。

第6篇:医药产品行业研究范文

一、品牌成为消费者购买药品时重要的考量指标

随着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与政府积极倡导自我医疗保健的新观念,“大病上医院,小病进药房”已成为药品消费的普遍消费模式。如右图所示:各个收入阶层的消费者购买感冒药的主要场所为药店。过去5年中我国OTC市场增长快速,年增长率超过20%,预计未来10年仍将保持这一增长速度,超过我国药品市场的平均增长率,OTC市场前景广阔。一些富于快速消费品营销经验的市场人员开始进入医药企业,非处方药营销的快速消费品营销特征日趋鲜明。

(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IMI市场信息研究所《2004―2005年消费年鉴》)

二、塑造强势品牌成为药品企业营销传播活动的重要目标

广告主研究所数据显示:2005年被访药品企业希望通过广告活动达成的主要目标为提升或保持品牌的知名度;2005年被访药品企业使用的广告种类中,品牌广告、企业形象广告相比较2004年出现上升趋势,产品广告呈现下降趋势。

(附:多选题,限选两项。2004年有效样本数:32;缺失样本数:0;总计样本数:32;2005年有效样本数:26;缺失样本数:3;总计样本数:29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

(附:多选题。2004年有效样本数:32;缺失样本数:0:总计样本数:32;2005年有效样本数:27;缺头样本数:2;总计样本数:29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

案例:2006年央视招标会上,诸多国内药企参与角逐,北京同仁堂、江西仁和、贵州同济堂、西安亨通等第一次参加招标,借助央视宣传平台塑造强势品牌;广药集团旗下“标杆”企业潘高寿药业,成为2006年“医药第一标”,一举竞得4块标的,包括焦点访谈提要后极为抢手黄金时段广告;民生药业争夺“最喜爱的春节晚会节目评选”冠名。

三、广告投入巨大,电视、报纸是药品企业品牌传播的重要广告载体

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广告监督司的数据统计,药品广告从2000年的16.21亿元,猛增到2003年127.48亿元,2004年上升到204.35亿元。2004-2005年度广告主研究所研究数据表明,药品行业广告主在营销广告费用的分配上,虽然广告费用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仍然位居第一位。电视对于在较大范围内迅速提高产品知名度、塑造品牌形象比较有效,相对于电视媒体的直观、感性,报纸媒体则适合理性诉求,可以更为详尽地介绍药品的特性,符合药品的特殊性。

(附:2004年有效样本数:23;缺失样本数:9;总计样本数:32;2005年有效样本数:19;缺失样本数:10,总计样本数:29;2006年有效样本数:19;缺失样本数:10;总计样本数:29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

四、激活终端的深度营销

终端零售药店是药品销售的重要阵地,加大终端建设的投入对医药企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随着医药行业的终端业态多元化趋势的加强,除了传统的卖场、超市、零售店,还兴起了厂家专卖店、社区生活馆、网络会员终端、健康咨询中心等等多种形式。

2004、2005年广告主研究所研究数据显示,药品行业广告主加大了终端推广费用和其他推广、宣传费用。企业一方面通过POP广告、捆绑销售等促销手段加强促销力度;同时可以在药店设立专柜甚至建立自己的连锁药店,增加企业对终端网络的控制;此外还可以和药店结成营销战略联盟,如促销联盟,凡是购买某处方药的顾客可以优惠价购买该药店的其他商品。

具体来说,医药广告主的终端建设可以落实到以下两个层面。

一是生动化建设,即终端包装展示的形象指标描述。通过充足数量和形式多样的终端宣传展示品:灯箱、条幅、KT板、立牌、吊旗POP、台卡(历)、招贴画、笔记本、圆珠笔、测量仪等等,充分包装和生动展示零售终端形象。

二是店员培训,很多企业在打通全国市场时都因缺少一支掌握这种服务能力的成熟销售队伍而遭遇瓶颈。对销售人员的培训内容包括:企业概况、产品功效及卖点、服务态度及礼仪规范、产品摆放及终端布置、市场反馈及简单投诉处理等

另外,药品企业在终端的线下活动逐步丰富,惯用的有社区宣传、专业学术推广会、会务营销、沙龙俱乐部等。

1、社区宣传

深入社区宣传是药品企业主要运用的终端宣传手段之一,社区宣传消费者心里防御性低,便于与消费者在放松的状态下沟通,容易得到消费者的好感,许多医药广告主与专门社区活动的广告公司合作,在社区医疗站及社区宣传栏等地粘贴、摆放宣传品,举办义诊、健康知识普及讲座等活动进行社区宣传。

案例:2005年康恩贝启动深入终端的“飓风3000计划”,即投入3500万元,深入3000个社区,召开3000场健康讲座。康恩贝希望通过对这3000个社区的耕作,本年度实现产品销售增长1.2个亿2:

2、专业化学术推广会

医生的推荐对消费者购药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医生群体看重药品药理合理性,专业化的学术推广会能向医生群体进行详实的药理分析,给出医生开药方的理由。专业化的学术推广会既考验药品销售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考验企业药品的含金量。

案例1:辉瑞公司在进入我国市场后主要运用的是人员推销策略,他们没有在大众媒体做过一次广告,而是首先派出400名医药代表分别驻进我国的50个大中城市,直接面向医生推广药品、向缺乏医疗常识的大众开展疾病教育,以此来宣传企业的品牌,推销自己的产品,从目前看其效果已经开始显露。

案例2:国内合资药厂如中关史克、西安杨森、上海强生、北京诺华等的产品销售一般比较平稳,原因就在于他们非常重视直接面对医院的营销。

3、上门拜访、俱乐部

医药行业广告主还通过对医药终端店员、销售经理、医生等群体进行上门拜访、建立俱乐部等方式,加强业内联系与沟通,完善激励机制。

案例:东盛制药。东盛制药在收购启东盖天力制药之后,成立了店经理沙龙和店员俱乐部。经过五个月的发展,有近万家药店加盟,两万多名店员成为俱乐部会员。通过这两个组织,该公司成功地掌控了医药零售终端的现实情况,了解了消费者的需求,使企业的终端消化能力得到加强。

4、会务营销

会务营销提供了更多与目标消费者交流的机会,使顾客产生较高的忠诚度,引发的不只是现场销售,往往还有后续阶段销量的上涨。此外,会务营销中的情景安排,如邀请权威的医学专家,充满创意的会议流程,有利于塑造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形象。

挑战篇:新形势下药品营销传播面临的新挑战

一、利润下降、广告费用的缩减

由于药品降价政策、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

2005年药品行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增速有所减缓,利润增长幅度首度下降;从终端市场看,药品主要销售场所医院用药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2001年到2004年扶摇直上的医院用药增长势头趋缓。同时,在高销量及高利润增长下形成的巨额营销传播成本,使得当前药品企业不堪重负。据统计,2005年上半年与2004年上半年同期比较,在报纸广告投放中药品广告投放首度出现负增长。广告主研究所研究数据显示,2005年药品行业的媒体投放费用出现整体下降,2004年被访药品企业认为有利于企业竞争的媒体投放费用占年度总广告费用的平均比重为50.3%,2005年这一比例下降到44.8%。缩减广告费用、调整营销传播费用的分配,同时保证有效传播成为药品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大挑战,业界纷纷探讨新形势下药品营销传播的对策。

(附:2004年有效样本数:23;缺失样本数:9;总计样本数:32;2005年有效样本数:24;缺失样本数:5;总计样本数:29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

二、政策监管和传播环境的日益严峻

政府相关监管政策不断出台,加大了对药品企业在产品生产、广告投放等营销活动各个环节的监管和控制。同时,从信息传播渠道角度看,医药企业同样面临着媒体环境的日益纷繁复杂,传统媒体传播效果日趋下降,新型媒体的高效操作尚待探索,药品企业要面对媒体运作门槛越来越高的困境。从信息传播的接收层面看,消费者碎片化的媒体消费趋势下,消费者了解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媒体的忠诚度下降。

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法律政策范围以及传播环境中,有效地开展营销推广及信息传播活动成为医药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营销传播呼唤差异化及创新

2006中国医药营销峰会暨第五届中国医药营销峰会,以“引领医药营销,推动营销变革”为宗旨,试图探讨新营销传播模式。药品行业广告主苦于在广告创意、表现,媒体选择,产品促销等方面受到以往固定模式的局限,难以在营销手法上突破和创新。

面对这一困局,如何打破仿制药品同质化竞争的坚冰、建立差异化的消费者市场,并在此基础之上产生差异化新营销传播举措,以突显产品及品牌特色,成为摆在医药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链接二:2005年我国仿制药报批数量正在以超常规的速度猛增,2005年第一季度报批量再创历史新高,而且仿制之风还刮向了中药产业,中药所占的份额从原来的21%,增长到现在的57%。

四、面对三个终端的营销传播资源的协调分配

当前医院市场仍为药品销售的主要渠道,占据80%的药品销售份额3,专业性、学术性的精耕细作是医院市场的有效传播手段;第二终端“城镇药品零售市场”处于快速成长期,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日趋成熟、理性;全国建立起的覆盖93%的县、88%的乡(镇)和62%的行政村的农村药品监督网,成为医药企业竞相争夺的第三终端,农村市场开辟在即,农村市场虽然空间巨大,但是消费能力低,看中低价格。

三大终端市场潜质各不相同,消费者的购买模式差异化很大,探索与企业整体战略导向相一致,符合三大终端发展进程,拉动三大终端销售的营销传播行为及营销传播资源的协调分配对于企业的整体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五、药品广告公信力弱化引发传播资源浪费

由于一些药品企业夸大宣传等不规范行为,药品行业声誉受损。2005年截至11月,移送工商部门查处的药品违法广告2.39万份,信誉危机造成消费者对药品广告公信力的质疑,消费者购买药品行为日趋保守,通常固定的使用熟悉的、惯用的品牌。在此前提下,新品牌进入市场的广告宣传门槛急剧增高,不得不加大宣传费用,继而形成恶性循环竞争,带来药品企业宣传费用极大浪费,严重地干扰和阻碍了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趋势篇

一、药品行业广告主媒体选择的新趋势

(一)侧重使用终端媒体、区域性媒体的趋势广告主研究所的年度研究发现,2005年药品行业在全国性媒体上广告投放下降幅度更为剧烈,如2005年选择在中央电视台和全国性大众报纸投放广告的被访企业分别下降24.3%和21%。从总体上看,药品企业的媒体投放更为看重区域媒体和终端媒体对销售的直接拉动作用,户外、店头或商场POP、地方电视台、地方性大众报纸、交通工具等是被使用最多的媒体。随着药品企业营销传播费用的吃紧,以及消费者对大众宣传公信力的质疑,企业逐步加大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终端推广行动,其中人员推销、公关等说服力强的传播方式得到企业的重视。

(附:多选题。2004年有效样本数:32;缺失样本数0;总计样本数:32;2005年有效样本数:28;缺失样本数:1;总计样本数:29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

(附:2004年有效样本数:21;缺失样本数:11;总计样本数:32;2005年有效样本数:19;缺失样本数:10;总计样本数:29;2006年有效样本数:17;缺失样本数:12;总计样本数:29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

(二)新兴媒体走入视野

越来越多的医药广告主开始注重对新兴媒体的开发利用,将一些新兴媒体纳入传播渠道,向目标受众精确传递广告信息。广告主研究所研究数据显示,2004年如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媒体尚无走入药品企业的宣传视野,2005年骤然增至25%的被选择率。

(三)专业行业媒体仍被倚重

国内一些医药专业媒体以其专业化和系统化的服务已经赢得业界的共识,行业报刊、杂志及网站等专业媒体成为医药产品特别是处方药产品的重要传播途径。广告主研究所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被访医药广告主的广告投放对专业杂志、专业/行业报纸的选择率分别为46.4%、42.5%,远超过一般杂志的28.6%比例。

二、药品行业营销传播的策略新动向

(一)拓展市场空间,转型“健康产业”

伴随消费者关注健康的普遍需求以及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制药企业逐步融入到“健康产业”的大潮中来,以关注人类健康为己任,引领营销传播活动,给企业开辟更宽阔的发展空间。从产品技术层面看,药品细分更加明确,如适合不同年龄病人的药品:儿童型药品、老年人药品;适合不同工作类型病人的药品:如司机用药、商业人士用药;如满足人们对纯天然药品的需求,研发植物提取药品等等。

(二)产品差异化突围

广告主研究所研究数据显示,产品策略是药品企业最为侧重的基本营销策略,与2004年相比较,2005年这一选择比例继续大幅度提升,表明企业更加关注对产品的投入。

(附:单选题。2004年有效样本数:31;缺失样本数:1;总计样本数:32;2005年有效样本数:25;缺失样本数:4;总计样本数:29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

1、中药的崛起

随着以天然植物药为主的天然药物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以及中医的流行,中药市场逐渐复苏。相当数量的医药企业开始着手开发我国的传统医药,尤其一些老字号中药企业已经开始大规模地打造中医药市场的行动,如2006年央视招标吸引了同仁堂、云南白药等一批中药老字号企业。

2、原创种类药开辟新市场空间

当前药品同质化竞争激烈,仿制药盛行带来同类药品低价格竞争,药品种类的突破成为企业取得市场优势摆脱低端竞争,获得高价值利润的杀手锏。2005年世界范围内掀起药品研发的新潮流,诸多国际制药巨头加大原创药的研发实力;我国致力于国际化路线的大型药品企业2005年逐步加大药品自主研发的力度,为全球化竞争储备实力。

链接三:由英国贸易和工业部的“2005全球企业研发排行榜”(The2005R&DScoreboard)显示,戴姆勒・克莱斯勒、辉瑞制药和福特汽车占据了企业研发投入前三位。在排行榜的前15家企业中,共有医药业4家,辉瑞制药(美国)、葛兰素史克制药(英国)、赛诺菲―安万特制药(法国)和强生制药(美国)。这4家企业是在最近5年内新上榜的公司。

链接四:我国是仿制药大国,对于徘徊于自主研发门槛外的绝大多数仿制医药企业,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据统计,将近1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级”专利药品在2006年迎来一个专利到期高峰,通用名药市场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预计2006年全球仿制药产业的增长将超过专利药,很可能以18%~19%的速度增长,成为历史上增幅最大的一年,并将带动未来几年的增长:

(三)“实心”品牌宣传策略

1、OTC单一品牌宣传拉动营销全局我国《广告法》规定,处方药只能在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进行宣传,不允许在大众媒体上做广告。随着2005年非处方药遴选完毕,医学、药学媒介刊物界定完毕,药监局将进一步加大药品广告的监管力度。在此趋势下,药品企业逐步调整传播策略,将原本用于处方药的广告投入到非处方药的广告宣传中,实行OTC单一品牌,多元产品的品牌策略,借助OTC单一品牌的高知名度、美誉度建设起企业品牌和形象,进而拉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整体销量,东盛集团的3A模式成为典型的案例。

案例:东盛制药3A模式。东盛3A模式中的3个A,是一个强有力的产品品牌、一个强大的企业品牌和一个强势的系列产品品牌。在“抗感风暴”过程中,东盛用白加黑支撑起东盛科技的企业品牌,东盛企业品牌知名度、笑誉度得到消费者认可后,拉动东盛系列产品群,使得处方药、非处方药的整体销量在东盛企业品牌的支撑下剧增:

2、公关活动深度解释品牌内涵

针对当前药品广告公信力弱化,国家工商局对药品广告的严格监控,企业加大组织公关活动力度,与消费者展开直接沟通,进行产品品牌、企业文化的内涵的解释,以增加社会公众对产品、企业的深度了解和信任

(1)加大传统媒体软性新闻宣传力度

医药企业一方面尝试开发隐蔽性较强的软文广告,如报纸软文广告在OTC及处方药的宣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医药企业也加大了软性新闻宣传攻势。企业通过捕捉行业及企业自身的新闻点,如产品研制的纪实、上市信息、人物特写、企业文化、经营模式的分析等,增加在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次数与质量,扩大企业的影响力。

(2)建立危机预警及反馈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和应对能力

危机事件,尤其是产品危机对药品行业的杀伤力格外严重,危机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有时甚至会对品牌造成毁灭性的伤害,危机公关成为近年来药品业内人士所普遍关注的课题。广告主研究所研究数据显示:2005年74.1%被访药品企业遭遇过不同程度的危机,产品危机、行业危机、企业内部组织和人员危机是主要的危机形式,对企业的形象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很多医药企业都建立了相应机制,并注意引进和储备相关专业人才,提高企业的危机管理和应对能力,防患于未然。

案例:罗氏再借“达菲事件”重塑诚信形象:罗氏制药在2003年非典风暴中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更多为“奸商”,使罗氏制药的商业诚信和社会良知受到过公众的广泛质疑:在2005年的禽流感事件中,罗氏制药拥有生产专利的产品达菲被证明在应对禽流感中有一定的效果,罗氏制药借助禽流感疫情进行一系列的公关活动,进行企业形象再造,如:罗氏公司在中国市场采取了“暂时停止在市场上公开销售达菲、所有储备药品交给卫生部实行统一调配”的措施,同时还许诺“将达菲的生产专利在紧急情况下授权其他药企生产”、“在紧急状况下,将为世界卫生组织无偿提供300万盒达菲胶囊”。成功的公关活动将罗氏向一个诚信、大度、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推进,赢得社会公众的谅解。4

(3)支持公益活动

药品是救人济世之物,与公益活动造福民众的特征相一致,面向社会公众及医药产品最终消费者的公益活动对于品牌知名度宣传、品牌美誉度提升,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支持公益活动是药品企业公关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案例:白云山和黄中药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倡导“食品药品安全工程”,率先扛起“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的旗帜,并创立“全球家庭过期药品回收机制”,成功创造了本年度中国医药行业最受瞩目的社会焦点。从公司自发启动、各地药店积极参与,市民热情监督和反馈,到医院和政府或参与或呼吁,这一绿色公关让企业树立了亲民、责任的形象5。

1本篇药品行业营销传播策略全报告主要考察医药企业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两大类产品的营销传播策略,不包括保健品、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的营销传播动态。另外,若无特殊说明,本报告中的案例和数据来源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数据案例库:

2《中国医药报》,《“政策助跑”医药企业欲借力社区营销杀出重围》。

3《中国医药报》,《“政策助跑”医药企业欲借力社区营销杀出重围》。

第7篇:医药产品行业研究范文

一、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蒙医药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中药、西药甚至是其他的一些民族医药比较。还面临着一系列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除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缺少产业化人才、缺少资本融通渠道、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普遍性问题外,一些现实状况也严重制约了蒙药产业的发展,其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基础理论的挖掘、整理和理论创新工作薄弱,人才匮乏

作为民族医药的一支,蒙医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成了一套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蒙医药的特色,也是蒙医药产业发展的源泉。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目前对继承和发扬蒙医药理论及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开展得还很不足,没有挖掘和整理就谈不上发扬和创新。缺乏资金及人力投入,已成为制约蒙医药业发展的“瓶颈”。

(二)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的应用比例还不高

蒙医药是特点明显的医药科学,其指导理论、用药机理和制备工艺都具有鲜明特色。在世界医药技术和理念飞速发展的今天,蒙医药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应用。但是,由于基础理论的挖掘、整理及创新和突破不力,造成关键技术的原创比例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低水平重复开发,制约了蒙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速度。

(三)蒙医药资源保护性开发工作不力,质量标准低

由于部分蒙药的有效成分没有明确的定性、定量指标,含毒性的药品、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的检查不规范,加之分析手段落后等原因。质量控制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我国地域广阔,有着丰富的蒙药资源,但存在对其资源分布、储量、生态状况了解不足的问题。加之蒙药所处自然环境的破坏、药材滥采滥挖现象严重及“重药用开发、轻药源培植”的急功近利思想,加剧了这类医药资源的破坏,需要尽快开展蒙药材的标准化完善和GAP基地建设工作。

(四)蒙医药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流

许多蒙药制药企业生产方式落后,产品的质量、疗效、稳定性缺乏保证。也缺乏原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目前,蒙医药企业还没有出现跻身国家500强和天然药物全国60强的大型企业。多数企业尚未对产品的后续开发,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结合体。缺乏根据自身市场反馈而进行自主开发新药的能力,无法真正构建产品的知识及技术壁垒,产品结构单一、雷同,必将加剧蒙医药市场的不正当竞争状况,极大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五)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有待改善

蒙药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动。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需要有特殊的融资渠道。近年来,尽管内蒙古等地政府对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但是蒙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时间不长。促进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还不够完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六)品牌影响力小,投入不足

对蒙药药理、药效以及作用范围宣传不够,没有形成国内知名的蒙药品牌,导致消费者对蒙药的疗效机理缺乏认识。制约了产业发展。同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创新意识不强。科研投入能力不强。政府对蒙药科研、生产的扶持力度不够,通过金融市场获得资金较少,导致产品研发严重滞后,技术装备落后,产业竞争力不强。

(七)蒙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太少,研究机构和蒙医高等院校势单力薄,且资源整合不够

全区蒙医药工作人员只有5000人左右,虽然内蒙古各个盟市及辽宁、吉林、青海等省的许多地区设有蒙医药研究所进行蒙医药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及传统理论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但内蒙古自治区目前还没有一所独立的蒙医药大学,蒙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体系严重滞后。蒙医药研究机构也不成体系,各自为战,缺少合作。药厂、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人才、仪器设备没有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合力。

二、加快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使蒙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

加快内蒙古蒙医药事业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进程是蒙医药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在蒙医药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挖掘整理蒙医药古籍文献、提高蒙医药人才素质、加强蒙医药科学研究、推进蒙医药标准化建设等工作显得尤为迫切。自治区人民政府也非常重视蒙医药标准化工作,2005年专门成立了自治区蒙医药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并拨付专项经费,开展蒙医药的标准化工作。

(二)培育造就龙头企业,注重新药品种的开发

内蒙古蒙医药生产企业存在着组织结构多、小、散、乱的状况。要使蒙药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必须通过联合、兼并、破产、重组等方式,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使有效资产由劣势企业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与此同时,依靠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发展有优势和特色的蒙药产品。铸造蒙药品牌。近几年来,内蒙古的医疗单位及药品生产企业,在蒙药的新药开发方面表现出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广泛、申报类别高、剂型多样化的趋势,但与医药业发达省市比较仍显新药品种数量少,蒙药特色品种少等不足。内蒙古在蒙医药的研究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如何将科研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是蒙药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目前,内蒙古已形成两个类型的研发力量,一是以蒙医院和蒙药研究机构为主的科研型力量,一是为生产医药产品企业为主、通过联合与自身发展方向相同的蒙医或其它研究力量的实用型研发力量。促进企业与医院、研究机构的有机联系整合各方面技术力量,是提高蒙药创新的能力,是加快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进一步建设完善蒙医药服务体系

全区现有中蒙医药机构107所,综合医院多数都设有中蒙医药科室,75.4%苏木乡镇卫生院、61%的嘎查村卫生室、8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7%的社区服务站能够提供中蒙医药服务。今后应该建立健全以自治区、

盟市蒙医院为龙头,以旗县蒙医院为骨干,以综合医院蒙医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和农村牧区卫生院、卫生室为网点的蒙医药服务体系。作为蒙医药机构发展和完善的保障,首先,进一步完善蒙医药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建立“统一管理、归口协调、分工合作”管理体制;其次,以旗县级蒙医院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农村牧区三级蒙医院服务网络建设,并配备蒙医及医护人员:最后,大批培养蒙医药人才的同时,提升蒙医药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适应将来蒙医药业的发展需要。

(四)创建优良品牌弘扬民族文化

依靠企业现已形成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发挥自治区医药、保健品已有的营销网络的优势。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和加快市场营销网络的建设速度。提高销售队伍的素质,以优质的服务。创新的营销策略,抢占医药市场的制高点,将产品做大、做强,树立中蒙药的知名品牌。可采用三步走的策略:1.品牌建设策略。继承传统蒙药文化和药方,利用优势资源,根据市场需求,研究开发药效好、毒副作用少的非处方药品,起个响亮的名字,设计出安全、方便、特色包装,创作出富有蒙古族文化内涵的公益广告宣传片,选择好传播媒体,针对目标市场进行宣传,深深地影响现在和潜在消费者群体,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民族文化形象。2.品牌发展策略。品牌发展依托消费者的认知和满意。所以,蒙药制药企业必须有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和近期的营销策划,建设好营销研究队伍和营销管理队伍,深度调查研究消费者(患者、亚健康者)的心态和需求,保证药品质量,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让更多的患者满意,让患者口服心服。巩固蒙药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民族文化形象。3.品牌管理策略。有了高质量的产品,服务态度好、患者很满意,良好的品牌形象自然就形成。保护品牌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法律。维护形象主要是加强品牌管理。品牌管理需要严格的品牌管理制度和高素质的营销管理队伍作为保障,避免发生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和终端市场失控的结局。

(五)搞好药材基地建设,保障蒙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8篇:医药产品行业研究范文

科学也好,闹剧也罢,沸沸扬扬的讨论,其意义早已超出了争议本身。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早已证明,中医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存废之争的实质是对中医自身发展瓶颈的反思,而非废除中医的喧嚣鼓吹。

为此,本刊特组织刊发中医药产业系列专题报道,总结与展望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前景,尤其是广大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科研机构及中医药制药企业等在推动我国中医药产业创新与发展中的重大贡献,以探索中医药发展的现代化路径。

1 “闹剧”上演下的中医危机

10月7日,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在互联网上发起了取消中医的征集签名活动,提出建议:告别中医中药;删除《宪法》第21条关于中医的内容,中医5年内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民间;立即停止中医中药研究等。一石激起千层浪。据传,这一签名活动得到上万人的响应。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对中医的存废之争由来已久。据媒体报道,我国最先提出废止中医的是100多年前的清代儒学大师俞樾。

俞樾1879年发表《废医论》,明确提出废除中医的主张。接着,曾留学日本的浙江医师余云岫扛起了废除中医的大旗。他于1916年出版的《灵素商兑》,极力主张废止中医的观点广为流传。

1929年,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在当时卫生部副部长刘瑞恒的主持下,提出了“废止中医案”,最终因受到社会强烈抵制而未果。

1950年,新中国卫生部召开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余云岫在会上提出了“淘汰多数,保留少数,加以改造,变为医助”的“改造中医案”。

百年废医之争,在此次网上签名事件中达到高潮。虽“万人”签名的废医报道被证为谣传,然关于中医科学性及其发展瓶颈的讨论却在以讹传讹的争议中日益白热化。

相对西医,中医的优势显而易见。西医成本高昂,因为西医的特点是需要对病人进行大量检查,才能作出判断,比如做CT等,因此带来了成本的上升。而中医却费用低廉,能够有效缓解我国全民医保过程中的经费瓶颈,特别是对农村医疗改革、社区医疗建设能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10月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会议,再次强调了中医的地位问题。“世界传统医学史上,除了中国的传统医学外,曾经有古希腊、印度、埃及等传统医学,但经过漫长的历史,只有中医学绵亘不衰,并随着我国的开放政策,正逐步走向世界,受到世界医学界的青睐。”

然而,面对西医的冲击和挑战,中医正日益面临传承和发展危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民国初年,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为50万人,而现在只有27万人。在对一些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的调研估计,其中只有10%的中医能开汤药处方。

与此同时,中医难以用现代医学原理简单地加以解释,同时囿于实验室环节的相对薄弱,医生的从医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相比中医,西医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人可以直接站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前进。而中医的医生即使拿到前人的研究心得,不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积累经验,也很难真正掌握、运用自如。因此,中医亟需通过健全自身理论体系,完善自身标准建设来应对其传承和发展危机。

2 从“闹剧”到正剧:需要正视的发展困境

由于西药研发成本高、时间长,以“自然疗法”为特点的中药产业已然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但是,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仍然偏低,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仿、改制品种泛滥以及标准、规范的缺乏等已成为主要制约瓶颈。

产业水平低下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统计,按来源来分类,中药资源可分为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3种,分别有11146种、1581种和80种;按使用情况可分为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3种,分别有1200多种、4000多种和7000多种。近2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亿美元。

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占全世界人口25.22%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天然药物仅占世界天然药物市场的3%~5%,中药出口额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与我国天然药物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2003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中成药和饮片)达810.2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11%,仅占GDP的0.69%。

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中医药产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薄弱等软肋。根据美国制药协会统计,2000年,美国开发成功一个新药投入8.02亿美元。研发成本的投入占总销售额的15%以上,而我国远远低于这一水平,不足5%。此外,美国需要十多年时间才能研发出一种新药,而我国一些企业或者研究机构花费5、6年时间都认为过于漫长。

目前,我国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药,基本都是流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药”,其生产工艺大多没有改进。比如,六味地黄丸,虽然名称和外包装在不断变化,但是仍沿用张仲景时代的生产工艺。驰名全国的云南白药,生产工艺起源于彝族,也有上百年历史了,同样缺少创新。

产业化程度偏低

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仿、改制品种泛滥市场是当前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痼疾。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中成药已发展到35大类、43种剂型,可生产中成药4000余种,产量50多万吨。截至2005年7月,中药企业已发展到1231家,其中约80%以上通过GMP认证。但是,这些企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各自为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制药企业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而这些小企业用于新药物的开发研究投入微乎其微,技术附加值极高的新制剂的开发也处于落后状态。因此,为了生存需要,“进行有限的仿制”便成为许多企业选择的捷径。

目前,我国新药的审批条件是,只要符合安全、有效的标准就有可能获得批准,有没有优势和特点并不在审批考虑的范围内,这使每年都会有大量新药上市,其中仿、改制品种占有很高比例,致使新药不“新”。截至2005年上半年,获国家标准的中药品种已近1万个。而在美国,一年批准的新药只有20多个。

产权保护意识缺乏

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目前,许多中医药企业、研发机构和科研工作者不谙专利,缺乏品牌意识,结果导致不少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发明反而由外国人抢先申请了国际专利,如青蒿素、六神丸、牛黄救心丸等,使“洋中药”大肆入侵,给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和经济损失。王智民提供的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进口的“洋中药”超过26亿美元,各种品质的“洋中药”竟占领26.3%的国内市场。

理论、标准、规范缺失

缺乏完善的中医理论、标准和规范,是目前中医药产业现代化与国际化困境的关键所在。与西医的“对抗医学”不同,中医属于“平衡医学”,它是依靠药物、非药物疗法调整人体机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和效果,强调的是整体调理、综合治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对医药疗效的认识,普遍是以西医药的标准来衡量,国际标准也是按西医标准制定。目前我国尚未完善的评价中医药疗效的办法和指标,这既不符合中医治病机理,也难以充分体现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

3 标准化:现代化的核心瓶颈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也是我国卫生健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如何继承与发扬我国中医药传统,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方面,业内已取得基本共识,即通过知识创新开创一个科学新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培育一个健康大产业,并明确了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方向:“中药现代化不是中药西药化,中药国际化不是中药西方化”。

有专家指出,中医药国际化就是中医药疗效和科学内涵得到国际社会公认,中医独特的医疗保健康复模式及其价值被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国际社会理解接受,中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医药和保健品主流市场,中医药标准规范成为国际传统医药标准规范,中医药文化得到广泛传播的过程。

目前我国中医药产业的战略方向包括两方面:一是充分运用现代医学、生命科学、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对中医药理论体系和长期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去伪存真”及与现代科学的沟通融合,在生命科学领域创立一个新的学科体系,以实现中医药理论质的进步和方法学的突破;二是在保持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医药学的发展成果和有关国家传统医药的管理经验,研究建立一套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能够得到国际公认的中药标准规范体系,并使之成为国际传统医药标准。

“十五”期间启动中药标准化工作以来,无论是科研院所还是中医药企业,都积极参与并承担了许多常用中药材和复方的标准化研究工作,完成了“黄芪、黄连、乌梢蛇等12种中药材标准”和部分中药材的炮制标准,完善了部分中成药复方的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的稳步推进,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中医药产业从药材种植、炮制、饮片加工、现代剂型改造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一系列革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变,中医药标准化正成为构建我国中医药产业保护体系的重要基础。

中医药现代化使一批传统中成药制造企业获得了持续增长的动力,如同仁堂、云南白药实现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成为市场机构投资者的重点投资品种。随着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调整与发展,以基础医疗和自我医疗为主的OTC市场将获得极大发展空间,在传统的近10万个经验方中,已有3000多个品种成为OTC产品,占所有OTC品种的77.85%,成为我国OTC药物的主力。

目前,中药工业和商业企业虽有了一定规模,但产业化程度不高。以中药材专业化生产为特点的中药农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作为以科研、教育、信息、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知识产业则刚刚兴起。此外,根据中医药理论和临床诊疗需求,研究开发中医药诊断、治疗、康复以及保健等方面的仪器、设备、器械等,有望成为一个中医药发展的一个新兴行业。

4 现代化: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

面对西医的冲击和挑战,“十五”期间,我国中医药工作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突出专科专病建设,继承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努力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中医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化等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产业由传统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在“十五”即将结束之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培育现代中药产业”,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国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更是对如何发展中医药产业做出了系统部署,即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医药产业。

《纲要》规定,今后15年的工作重心为“重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研究中医药诊疗、评价技术与标准,发展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技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中药资源,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和国际合作平台建设”。

与此同时,《纲要》还指出了今后十五年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实途径:“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此后的2006年9月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对外《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要求继续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天然药物的发展,明确指出,我国天然药物资源丰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制药手段,开发现代中药新药及天然药物,并实现产业化,发挥中医药特点优势,满足国内外回归自然、崇尚天然药物的需求。面对现代医药的一些窘境,天然药物在全世界被重新重视。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10年内将在世界上全面兴起。目前全球使用天然药物的人数约为40亿,各国正不断放宽对中医药的限制,中药销量逐年攀升,中医药产业在全球正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

大量的现代化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防治癌症、肝炎、风湿性疾病、糖尿病等复杂性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调节等方面有独到优势。2003年中医药参与防治SARS表明,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独特优势。研究结果还显示,中医药在艾滋病治疗等方面能够治疗机会性感染,调节免疫功能,减毒增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而且,中医药成本相对较低,适用性广。

发展中医药意义的突显,不仅使中国加大了中医药科技的投入,欧美许多发达国家也加强了对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药的研究,国际社会对传统医药的发展态度越来越积极。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新的全球传统医学战略规划。2004年4月,欧洲议会和理事会通过了关于传统草药法规的修正案。在美国,中医也逐步取得合法地位,被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纳入医疗保险范畴,为中药走进美国主流市场拓宽了道路。

有专家分析指出,西医“一统”医疗市场的局面终将打破,天然药物产业势必成为全球制药业中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中药产业将成为世界医药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然而,自“九五”期间开始对中药现代化战略进行研究,10余年来仍未从根本上推动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为此,“十一五”规划继续把中医药现代化作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课题。

有专家指出,我国中医药产业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在加强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的同时,着力于传统中医药特色的传承和保持、中医药标准和规范的制订及中医药技术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全面推进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⒈制订和完善中药标准和规范,积极开发中药新产品

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制订和完善中药标准和规范,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及民族药新产品。优先开发有中医药疾病治疗优势的药品,特别是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稳定可控的中药新药;加快发展作用机理明确、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中药复方药物。根据自然条件,遵循“地道药材”原则,加强地道中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和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以及濒危稀缺中药材的人工种源繁育;实施中药饮片生产加工的GMP认证;推进藏、蒙、维、傣、彝、苗药等特色民族药物现代化。

⒉重视中药工程装备的开发与运用

针对中药事业的发展,加强技术投入,研制开发适合中药制药技术的配套设备。重点开发单元制药技术及配套设备,新型中药饮片生产工艺与装备,包括提取、分离、浓缩、纯化、干燥、灭菌、制剂、包装及物料传送等生产过程在内的组装式自动化生产线,中药制药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控技术。

⒊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天然药物

参照国际标准,借鉴国际天然植物药发展经验,按照有关国家的药品注册要求,发展我国的天然药物,实现在发达国家的药品注册,进入国际药品市场。优先发展超临界萃取技术、连续逆流循环、大孔树脂吸附等高效活性物质提取分离技术。

5 中医药现代化的四大基本任务

继承、发展、创新与国际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四大基本任务。中医药现代化“继承”的主要任务为:对中医药传统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现代诠释,深入挖掘中医药科学文献和古典医籍,构建中医药知识库系统;建立中医药个体化诊疗体系,对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用药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与挖掘,构建中医药现代传承技术体系;继承、研究传统制药技术和经验,转化为中药工程化技术和工艺规程;大力强化对中医药传统知识和技术体系的继承、整理和挖掘。

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为:建设现代中医诊疗体系;建立中医药疗效、安全性评论方法与标准;开展中医药治疗重大疾病,预防、保健的适宜技术研究;研发中医诊疗技术与专用仪器设备,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发展绿色中药种植(养殖)业,确保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研制适用于中药(复方)生产的工艺、工程技术及其装备,提高中药制造业水平;加强以中药为基源的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新产品研发;进行疗效确切的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水平。

第9篇:医药产品行业研究范文

中药现代化产业作为我国的新兴产业,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后续支柱产业、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举措。为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以满足政府和企业制定、实施贵州省“十二五”中药现代化发展规划、贵州省“十二五”中药材生产发展规划政策的需求。 1建立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的必要性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贵州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快速发展,新药研究开发效果显著,制药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201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3.333万hm2,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实现总产值180.61亿元。2005—2010年,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9.5%,中药现代化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中药现代化产业已成为支撑贵州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并已纳入贵州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范畴。为全面了解和掌握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为贵州省委、省政府制定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进一步增强我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竞争实力,为规范数据上报,客观、真实、动态地反映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态势,课题组在贵州省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贵州省统计局的指导下,联合贵州省农委、省林业厅、省工信委、省商务厅、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研究制定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 2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的依据和目标及原则 2.1制定依据 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主要以《贵州省文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试行)》《贵州省第二次经济普查实施方案》《基本单位统计制度》《吉林省运行监控体系构建方案》,贵州省农林牧渔业综合统计报表制度(贵州省统计局)、林业统计报表制度(国家林业局)、医药工业统计报表(工业和信息化部)、药品流通统计报表制度(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统计报表制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统计报表(科技部)、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统计系统培训手册(贵州省、贵州省统计局)、交通运输科技统计报表制度(交通部、国家统计局)等统计制度和手册为依据。 2.2总体目标 围绕《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2006—2020年)》《贵州省“十一五”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意见》《贵州省“十二五”中药现代化发展规划》和《贵州省“十二五”中药材生产发展规划》的部署和要求,以确保“十二五”时期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目标,以进一步完善现代化中药材生产体系、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现代中药制药生产体系、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为目的,结合了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实际,研究制定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 2.3基本原则 能够反映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趋势的原则:必须坚持系统性、科学性、特殊性原则;必须坚持联系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原则;必须坚持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分工负责原则。政府统计机构负责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价值量指标统计的组织实施,部门统计单位负责相关行业实物量指标的统计[1]。 3中药现代化产业概念的界定和统计范围 中药现代化就是以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为基础,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规范和标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中药。中药产业化主要包括:一是通过中药生产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建设,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工艺、质量和药效的稳定性。二是加强药品上市后的再研究,了解不良反应,阐明作用机理,建立和优化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中药-中药;中药-化学药;中药-生物制剂),进一步夯实临床基础。三是加强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技术的科研攻关与技术装备,实现工艺再优化、质量再提高、剂型系列化。四是在中药开发、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各个环节,要全面制定和实施GAP、GCP、GEP、GUP、GLP、GMP和GSP等各种标准和规程。 基于以上分析,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实物单位复杂,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统计工作,其统计的概念、指标内涵及外延不同于常规统计中国家规定的行业标准分类。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参考目前国家的划分标准,我们将中药现代化及相关产业分为4个门类和26个小类,包括:中药材的种植、化学药品原药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兽用药品制造、生物和生化药品制造、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制药专用设备制造、医疗诊断和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口腔科用设备及器具制造、实验室及医用消毒设备和器具的制造、医疗和外科及兽医用器械制造、机械治疗及病房护理设备制造、假肢及人工器官和植(介)入器械制造、其他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西药批发、中药材及中成药批发、医疗用品及器材批发、药品零售、医疗用品及器械零售、科学研究、医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技术检测、技术推广服务、科技中介服务、其他科技服务等。统计范围包括贵州省范围内涉及中药材种植业、中药林业、中药产品及以中药为主要原料非药用途产品,包括保健品、化妆品等研发、生产加工、中药商业及流通、药品监督管理、中药科技等6个方面。 4调查方法及行业界定 采用全面调查、全数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4.1全面调查单位 #p#分页标题#e# 医药制造业:包括化学药品原药制造(2710)、化学药品制剂制造(2720)、中药饮片加工(2730)、中成药制造(2740)、兽用药品制造(2750)、生物和生化药品制造(2760)、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2770)。专用设备制造业:包括制药专用设备制造(3644)。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包括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3681)、口腔科用设备及器具制造(3682)、实验室及医用消毒设备和器具制造(3683)、医疗和外科及兽医用器械制造(3684)、机械治疗及病房护理设备制造(3685)、假肢和人工器官及植(介)入器械制造(3686)、其他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3689)。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研究与试验发展:医学研究与试验发展(7540)。专业技术服务业:技术检测(7650)。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技术推广服务(7710)、科技中介服务(7720)、其他科技服务(7790) 4.2全数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单位 中药材种植业:包括中药农业和中药林业领域的中药材种植(0140)。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业:包括西药批发(6351)、中药材及中成药批发(6352)、医疗用品及器材批发(6353)。医疗用品及器械零售业:药品零售(6551)、医疗用品及器械零售(6552)。这3个行业大类单位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确定划分标准,将调查对象划分为限额以上与限额以下两部分,限额以上单位采用全数调查,限额以下单位采用抽样调查。个体经营户分别以中药农业和中药林业领域的中药材种植、药品零售、医疗用品及器械零售等4个行业为子总体进行抽样调查。 5统计报表和主要内容 5.1统计报表 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表分为基层表和综合表。基层表适用于中药种植业、中药林业、中药药品(以中药为主要原料非药用途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以及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和执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的单位填报。综合表适用于以中药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为对象填报,它是其他综合汇总表在基层表的基础上汇总形成的综合统计表。 5.2主要内容 部门中药产业综合发展情况、中药药品销售情况、中药产业基层单位名录情况、资产情况、生产经营及财务情况、人员情况等。 6调查时间及报送方式 6.1调查时间 实行年报制度,报告期为第二年的2月—3月。各县(区)报市时间为2月28日,地州市汇总报省时间为3月10日。调查单位实行网上直报,报送时间由各地自定。各县(区)综合表以传输方式上报。 6.2部门统计 (1)中药现代化产业法人单位基本情况统计。 (2)中药农业统计包括3张表[2],分别为基层表2张:中药农业企业财务状况,中药农业生产情况;综合表1张:中药农业基本情况。此部分由省农委主管部门按照行业统计原则,组织其所属单位填报基层表,由填报单位报上级主管部门,省农委主管部门收集审核后报送省中药办。 (3)中药林业统计包括2张表,分别为基层表:林产中药材生产情况,综合表:林产中药材生产情况。此部分由省林业厅主管部门按照行业统计原则,组织其所属单位填报基层表,由填报单位报上级主管部门,省林业厅主管部门收集审核后报送省中药办。 (4)中药工业统计包括4张表[3],分别为基层表3张:制药工业企业生产、销售总值,制药工业企业财务状况,制药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出口量、生产能力;综合表1张:制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情况。此部分由省经信委按照行业统计原则,组织其所属单位填报基层表,由填报单位报上级主管部门,省经信委收集审核后报送省中药办。 (5)中药商业和流通业统计包括6张表[4],分别为基层表3张:典型药品批发和零售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典型药品批发和零售企业商品购进、销售、库存情况,典型药品连锁零售企业经营情况;综合表3张:典型药品批发和零售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典型药品批发和零售企业商品购进、销售、库存情况,典型药品连锁零售企业经营情况。本部分由省商务厅按照行业统计原则,组织其所属单位填报基层表,由填报单位报上级主管部门,省商务厅收集审核后报送省中药办。 (6)药品监督管理统计包括6张表[5],分别为基层表3张: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制剂基本情况,中药材种植基地(GAP)和制药企业(GMP)认证情况,中药企业GSP认证情况;综合表3张: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制剂基本情况,中药材种植基地(GAP)和制药企业(GMP)认证情况,中药企业GSP认证情况。此部分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行业统计原则,组织其所属单位填报基层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收集审核后报送省中药办。 (7)中药科技统计包括10张表[6],分别为基层表7张:中药企业科技活动及相关情况,中药企业科技项目情况,中药领域事业单位科研活动及相关情况表,中药领域事业单位科研项目(课题)情况,中药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研发平台建设情况,中药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研发平台项目情况,中药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研发平台科技成果情况;综合表3张:科技项目(课题)情况,科技成果情况,中药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研发平台情况。本部分由省科技厅按照行业统计原则,组织其所属单位填报基层表,由填报单位报上级主管部门,省科技厅收集审核后报送省中药办。 7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的制定流程 课题组通过国内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收集,在省统计局的指导下,结合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现状,在不断完善现有医药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中药统计涉及的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和6个领域主管部门的反馈意见,研究制定了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课题组建立了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部门联动协调机制,通过与贵州省科技厅、贵州省经信委、贵州省农委、贵州省林业厅、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贵州省商务厅等业务主管部门共同合作开展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形成了一种既分工协作,又能拓宽统计口径,逐渐填补中药现代化产业总额、总成本、增加值等历史数据空白的统计机制。#p#分页标题#e# 8结语 本文制定的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是以国家相关报表制度和贵州省产业统计报表制度为依托,通过对相关行业进行确定,对个别细分行业扩大到全面调查范围。统计体系构建秉着宜简不宜繁的原则,报表制度的设计体现了既能全面发展中药现代化产业,又能满足产业增加值核算的需要。通过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的实施,结合重点企业、重点领域基础资料,对有关数据进行测算和分析,不断修改和完善报表,并及时搜集整理全国有关中药现代化产业的统计信息,为各级部门和企业的管理与决策做好统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