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双减下的素质教育范文

双减下的素质教育精选(九篇)

双减下的素质教育

第1篇:双减下的素质教育范文

教师关于双减政策的个人心得    近日,中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主要指导思想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作为一名在职教师,我认为“双减”政策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让学生的学习回归学校,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家长负担,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回应社会关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利好政策。“双减”减什么,义务教育阶段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教育包括课后服务等全部回归学校。确保“双减”政策的落地,我们就要大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够得到优质的教育,并且逐步优化作业布置和课后服务方面的工作,更好地让学校所拥有的优质教学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回归校内教育就是回归教育本心。“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校老师的教学中心是需要摆在校内的。要想有效实现“双减”,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在学校内学足学好,这样才能够缓解家长焦虑。“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阅读、文学、艺术等教育,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双减”政策的出台,让作为教师的我看到了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力度。政策的出台,将减轻家长的负担,让“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有了希望。同时也督促着教育者,要想更多办法去努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希望加大力度将政策落地落实,切实取得实效。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就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时时刻刻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放在心上,承担起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使命任务。

 教师关于双减政策的个人心得

   7月24日中央了双减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执行。双减又称“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目标:1、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并将负担提升到未成年保护法的高度。2、减轻家庭教育负担。3、将教育回归到学校。4、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并规定,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标,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加强质量监督,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对于学生作业量给出了明确的标准,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要求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

   对于课余时间,鼓励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保护好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家长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

   “双减”工作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政治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国之大计。作为一线教师,更是站在了“双减”工作的主阵地上,更要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到学习工作中去。

   在我看来,“双减”不是让学生远离学习,虚度光阴,轻视教育,更不是在教育质量上做减法,不是在教育责任上撂挑子。而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要认真备课,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要健全作业模式和形式,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同时转变教育评价方式等。

   我认为具体的做法有:

   一、学习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有新的认识,更新教学理念,明白减负并不是单纯的削减作业数量,关键是如何在“减负”的同时提高质效。

   二、增强集体备课,仔细钻研教材,使各单元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依据单元目标制定合理地课时教学目标,并依据各班的实际情况,修改教案,有针对性地对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行训练。

   三、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情境,培育学习兴趣,以“学生发展为本”,精讲简练,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从而提高40分钟的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

   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围绕听说读写相结合进行。有目标,避开随意性。在讲解课文中完成。如: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对容易写错的,在检查预习时重点强调,采用集体书空或抄写或形近字等方式牢固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运用各种办法或近、反义词,或联络上下文理解。找出本篇课文中想像说话的训练点,进行说话练习。课后及时写下。有了课堂上说的基础,回家完成写的任务就轻而易举。对文中的重点段落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减轻了学生业余负担。

   五、课外作业,细心筛选,仔细编排,如在教学中总结出经典基础性作业和练习,作为常规试题仔细练习。让学生作业负担小,又得到最大的训练,做到及时高效。每周针对单元目标出好周周练,进行一些操练。

   六、设计分层作业:对各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做作业。同时还注意作业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让中差生把完成老师的作业当作一件乐事。避免作业中的重复现象,尽量设计精而简的作业,作业的布置要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渐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总之,练习只是手段,让学生在课后获得巩固才是最终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为教师要精细设计每一个课堂作业,做到少而精,让学生在乐中获得学习,获得巩固,增强练习的有效性。

  教师关于双减政策的个人心得

   近日,中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主要指导思想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作为一名在职教师,我认为“双减”政策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让学生的学习回归学校,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家长负担,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回应社会关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利好政策。“双减”减什么,义务教育阶段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教育包括课后服务等全部回归学校。确保“双减”政策的落地,我们就要大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够得到优质的教育,并且逐步优化作业布置和课后服务方面的工作,更好地让学校所拥有的优质教学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回归校内教育就是回归教育本心。“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校老师的教学中心是需要摆在校内的。要想有效实现“双减”,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在学校内学足学好,这样才能够缓解家长焦虑。“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阅读、文学、艺术等教育,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双减”政策的出台,让作为教师的我看到了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力度。政策的出台,将减轻家长的负担,让“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有了希望。同时也督促着教育者,要想更多办法去努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希望加大力度将政策落地落实,切实取得实效。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就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时时刻刻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放在心上,承担起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使命任务。

教师关于双减政策的个人心得    最近关于政府下来的双减政策,犹如一颗深水炸弹,将波澜壮阔的培训行业,炸出底部。而关于双减政策对于教培行业影响的解读,更是铺天盖地的来袭。拍手叫好声,异义声,痛苦挣扎声。。。这一切,其实无论是众意沸腾还是探讨为什么这个政策,都是无用的,与其纠结于这些,还不如,想想未来的影响。因为这是国家政策,是坚决要做下去的。

   站在国家的角度:

   2021年的人口普查,让国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放开三胎。但是二胎都不敢生,何况三胎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国家一调研,奥,原来是民众负担也太重,不敢生,都被房子和校外培训给压怕了,所以房地产存在问题,所以培训机构也存在问题。那好办了,解决掉。先一刀切,解决掉民众最疾苦的问题,不让周末 节假日和寒暑假补课,这样就解放了大多数。至于造成的少数问题,再慢慢解决就是,反正不影响国家的战略性布局。比如,一个地方100个学生,只有60个能上普高,其它去职业类院校。对国家而言,谁能去上都一样,反正就那么些数,所以直接对培训机构釜底抽薪没有关系。

   所以,国家这一政策之后,知道会有一些小问题存在,也必然会逐步解决这些问题。而解决的方案,笔者也尝试着预测如下:

   1、在一刀切培训机构之后,会让这部分原来学校满足不了的职责,再转移到现有的公办学校,比如现在开始的晚托,后面将会完善晚托的内容,引入素质类和特长类课程,满足不同的需求;

   2、治理素质类课程,取消各种考级的乱像,优化升学加分内容;

   3、引入社会公益力量,引导留存下来的社会培训青少年机构,加入到公益社区和公益课程中来,来弥补国家力量的不足。最终实现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目标;

   4、改革现有的教师工资评价体系,教师资格证审核体系,师范体系,师范类老师实习体系,通过这些的改变,实现教师职责的重构,社会对教师的认知。

   5、在这里单独提一个是:结合公立学校,建立公益社区,实现青少年可以在 文化 素质 体育方面在寒暑假得到更好的锻炼,而这些实现的参与者,可以让师范类大学生在正式入职前为主体参与,即能得到锻炼和实习的机会,也能赚点收入。当然,退休的老教师也可以发挥余热了。

   站在社会的角度:

   有拍手叫好的,觉得国家终于要治理这个造成父母辛苦的罪魁祸首了;有忧愁未来孩子怎么办的;也有无所谓后面再看情况的。以上的看法不一而论,但是有几个问题我们总规是要面对的:1、那些拍手叫好的基本上是觉得上学上到什么程度,靠自己孩子就好,不需要太多费心,原来都报,也不得不给孩子报,现在好了,都不报,所以也就不用假装关心孩子,为孩子报了,说到底这样的家长基本上是读书无所谓论,并且本身绝对教育不了孩子的。他们不懂得再优秀的孩子是需要给引导的,是需要从课本之外给予人生的体验和认知的,这些对孩子的成长也很重要。2、那些因为双减政策而过于忧心的家长,也没有必要焦虑过多,等待国家政策更明晰的配套办法,看看依靠学校的力量可否达成,如果实在达不成,办法总是会有。

   站在培训机构的角度:

   现在是重新洗牌的时候,无所谓冤枉不冤枉,是成功的急流勇退还是刚入行赔的血本无归,这些都是这阶段造成的一些现象,是没有办法的事。

第2篇:双减下的素质教育范文

   教师关于义务教育“双减”意见心得体会

   xx小学缪华良校长的讲座令我感受颇多。缪校长在介绍凤凰小学的“校本化实践的三项行动中”中提到“有所不为,做好五个‘无’”。“双减”下的作业设计确实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沙龙交流中,各位教育专家碰撞智慧火花。特别是素养导向下的作业设计与落实的探讨,为作业优化设计提供了思路、阐明了方法。浙江省教研室喻伯军老师总结了八个字:“精选、先做、全批、返回”,高度凝练,醍醐灌顶。如何击破这八个字,如何落实这八个字,我想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式:

   一、主题式作业,实现学科整合

   主题式作业是对学习资源的一种重新整合,这类作业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融通学科,使语文外延得以充分展开,构建大语文。如学习了《燕子》一课,让学生把课文内容画出来,并用简短文字说明,或根据内容制作小燕子。美术课上老师进行评价,讲解,修改作品,实现语文与美术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践式作业,实现知识内化

   实践式作业的设置要激发学内化课本知识的作业,学会把语言内化为技能。如学习了《守株待兔》一课,可以组织学生把它改编成课本剧表演出来。这样的作业训练了学生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让语文学习充满挑战。

   三、分层式作业,实现各取所需

   作业的设置的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增加学生对作业的选择性,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层级的作业。我们可以为学生设置基础性作业(侧重字词句等基础性知识训练的习题),能力性作业(侧重于段落、篇章和习作等练习题),拓展性作业(侧重于读写结合,内容拓展性习题),三种作业自助餐供学生选择,使不同学力的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学有所获。

   四、趣味式作业,实现学而不厌

   单调的学习活动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并会心生厌倦。因此作业的设置也应贯彻愉快教学原则,增强趣味性。如在学习了“田”、“地”“雪”字之后,布置学生猜谜语作业。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形象地记忆生字,一石二鸟。

   思想引领行动,行动践行思想,聚焦“双减”,深化课改,不断提升作业设计能力,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为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赋能。

   教师关于义务教育“双减”意见心得体会

   通过上周关于小学生减负的问题探讨,我感受颇深,我们对学生的“减负”不能作平面化的理解,似乎“减负”仅仅是减轻书包、减少作业,减少学生在校时间,甚至取消考试。诚然,这些都是“减负”手段,并不是“减负”的真正目的。“减负”既不能平面化的理解,也不能“一刀切”。我们客观的发现,学生的负担并不是都重,而是“负担”不合理:机械学习负担重,实践活动负担轻;考试分数重,习惯培养轻;用脑负担重,动手负担轻;心理负担重,思想疏导轻。更何况,由于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他们学习负担的轻重又不能一概而论。教师的职责不是把课本,教参中的文字重复讲出来,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应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达到完整。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应试教育留下的“毒瘤”,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新世纪具有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的健康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创造成长空间 我认为,创造学生更多的自主成长空间,个性化地发展学生的特长,是做好 “减负”工作的关键一点。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两个层次”、“两个针对”、“六个让给”的灵活学法指导体系。“两个层次”是目标原则。浅层目标:让每个学生懂得一些通用型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高层目标: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即能根据自己的学习个性、风格和能力,对通用型的学习方法进行灵活选择或再创造,提倡适者为上。

   二、提高教师素质众所周知,教师的教学能力强,教学效率就高;教学效率高,学生的学习容量就大,学习效率也高。这种意义上分析,“减负”对老师而言,不是“减轻教学负担”,而是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实现“轻负担,高质量”。

   总之,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减负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减负”的主渠道;学生的学习管理,是“减负”不可视的重要环节。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双减教师心得,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教育双减教师心得,请大家多多关注“蜗牛文摘”。

  教师关于义务教育“双减”意见心得体会

   减负提质一直以来是教学中所面临的较为复杂的议题,既要减负但同时又要提质,这是我们教师所期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实践中往往又把握不住分寸,我们必须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才能有效的提质减负。

   我认为具体的做法有:学习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有新的认识,更新教学理念,明白减负并不是单纯的减少作业数量,关键是如何在“减负”的同时提高质效。

   1、加强集体备课,认真钻研教材,使各单元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根据单元目标制定合理的课时教学目标,并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修改教案,有针对性地对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行训练。

   2、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围绕听说读写相结合进行。

   3、找出本篇课文中想像说话的训练点,进行说话练习。

   4、课外作业,精心筛选,认真编排,如在教学中总结出经典基础性作业和练习,作为常规试题认真练习

   5、设计分层作业:针对各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选做作业。

   总之,练习只是手段,让学生在课后得到巩固才是最终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为教师要精细设计每一个课堂作业,做到少而精,让学生在乐中得到学习,得到巩固,增强练习的有效性。

  教师关于义务教育“双减”意见心得体会

   “双减”工作的总体目标分为两个方面。在校内方面,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外方面,使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基本消除,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

   一年内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三年内使各项负担显著减轻,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教师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是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效率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教师在备课中应有针对的备课,在教学中也应有针对性的教学,会的不讲,讲了不会的不讲。在教学中应看到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二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双减工作落实后,学生的自主支配时间多了,首先引导学生提高自主支配时间的有效性。其次,要做好学生休息时间的引导,确保学生在课堂上有充沛的精力。学生在学习中也应注意,循序渐进。

   三提高作业效率。教师布置作业前,应做到广泛浏览博览,做到心中有数,作业布置时要做到少而精,指向性明确,针对性强。教师作业反馈应及时,也可以发挥“小教师的作用”,兵教兵将教将达到团队协作的目的。

第3篇:双减下的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烟台大学

近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跨国公司纷至沓来,国内企业踏出国门,国内外经济互相关联,对涉外企事业单位的影响前所未有,从而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为例,以求探索新的外向型人才培养思路。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定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定位是:面向21世纪,适应国际贸易学科迅速发展的需要,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政府机构、涉外经济部门、外资公司从事涉外经济、国际贸易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的学科定位应该是理论与实务并重,侧重应用能力培养;服务定位则是涉外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培养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方式

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应烟台、青岛、威海等开放城市的需求而设立的,十多年来,为国家、特别是山东省培养输送了大批外向型、复合型外经贸人才。我们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强化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本专业及时把握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坚持多途径培养高素质外向型人才的专业特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是: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严格管理、提高质量。注重素质就是要使学生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培养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化基础就是要加强学生的“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严格管理就是要使教学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严格规定,严格执行;提高质置就是要狠抓教学质量提高,以保证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专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宗旨。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突出质量要求与综合素质要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把知识、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摆到突出位置。在知识方面,强调基础知识;在素质方面,强调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在能力方面,强调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

2.1 基于市场需要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为了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更符合市场需要,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了改革:

2.1.1 拓宽基础强化素质教育

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减少课时,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具备创造思维、自我开拓、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为此,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减少部分课程的学时。如会计学由3学时减至2学时;统计学由3学时减至2学时;国际商务英语由4学时减至3学时;现代物流由4学时减至3学时。

2.1.2 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教育

尽管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使学生能够应对未来专业知识迅速更新的挑战,也必须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对于不少打算的考研学生而言,夯实理论基础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保留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等作为学科基础课。高等数学课首次根据学生基础差异分层次设置。经济学系列课还另外设置了中级经济学,供准备考研的学生选修。

2.1.3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1)外语教学:除基础外语外,在三、四年级每学期都安排专业外语课,加大双语授课力度,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2)实践环节教育:除课内实验外,每学期都分别安排认识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加大对实践条件的建设。

(3)取消部分课程,如外贸会计(不合实际需要)、金融英语(建议教师在讲授《国际金融》时适当补充有关的英语专业词汇);根据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情况考虑增设新课程,如报关实务、经贸英文报刊选读、商务礼仪、金融市场学等。

2.1.4 加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一定的条件

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减少专业基础课的数量,增加专业方向课,为此调整了部分课程性质。如世界经济概论由专业基础课调为专业方向课。学生可从9门课中选修12学分,为学生自主选择所修课程提供更大的空间。为了使学生能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好的规划并做出准备,特别对课程授课时间进行调整,改变“大一、大二闲、大三累”的状况。我们制定了以学生为本的弹性教学计划与方案。如在第六学期同步开设《现代物流》汉语和双语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和需求在双语授课和汉语授课之间做出选择。这种弹性机制的设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也大大地保证和提高了双语教学质量。

2.1.5 教学大纲的制定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从加强基础、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理念出发,参考专业规范的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设计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2 加强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本专业的双语课、专业外语课比重不断提高。继续以双语教学为重要支撑,增加双语精品课的数量,在三、四年级每学期都安排专业外语课,继续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课件制作和发表报告,用英语进行专业问题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再出现。课后,为学生参加报关员考试、商务英语证书考试、英语演讲比赛提供专门辅导,以增强其未来就业竞争力。教师们还积极指导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从事学术研究及课外活动作品竞赛活动,提升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实践环节,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模拟实验室建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熟悉贸易流程;建立了稳定的包括海关、港务局、国际贸易公司、外经贸局等在内的实习基地。

2.3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自2004年开始,学院与韩国仁荷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生连年成功接待仁荷大学国际通商学部师生访问团,并于2007年起每年都赴韩回访,成功实现了学术和文化方面的互动交流。在韩期间,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师生参观了首尔东大门流通市场、GM大宇科技园区、仁川自由经济区,进行中国特色小商品展卖活动,双方教授和学生举行学术讲座。与韩国仁荷大学的系列交流活动为我们实现跨国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学院还与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四年级时可以参加合作培养班的学习,通过考试的课程可以免学分,第二年在澳大利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通过后获得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已有多位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踏上了赴澳洲留学之路。此外,本专业还与美国佛罗里达湾岸大学、台湾东华大学订立交换生计划,使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2.4 以双语教学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烟台大学最早实施双语教学,至今有4门课程采用双语授课,其中“现代物流"2009年被评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每门双语课都形成了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具有很高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并积累了丰富的双语教学经验。双语课主要采用原版外文教材,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自编了高质量的辅助教材。双语教学采用图文并茂的全英文电子课件,统一用英语命题试卷,并要求学生必须使用英语答题和提交英语作业,做到所有书面文字表达100%使用英语(个别图表除外),课堂讲授和讨论要求使用英语的比例不低于50%。主讲教师按照专业知识结构授课,而不停留在语言点的教学上。课程组还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建设课程网站,教学内容、阅读材料(课外阅读文献及案例资料)、习题等全部上网,供学生下载阅读,促使学生养成用英文思考的习惯,强化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这些条件都为我们培养出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撑。

3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我国对外经贸迅速发展,对高质量的经贸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主要培养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工作者学习、研究与领会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要求,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力求体现时代要求与专业特色,全面规划,探索新的人才培养途径。基于烟台大学的经验,笔者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以下基本思路:

首先,要加深认识,准确定位,全面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强化“国际化、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要夯实基础,更好地实施核心课程双语化,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第三,围绕“经济、贸易、商务”的知识结构,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的交叉与渗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第4篇:双减下的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北京;农林院校;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农林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不够、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分类指导和因材施教,急需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充实教学内容、改善教学形式、优化师资队伍、强化实践教学过程。

一、北京农林院校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在京农林院校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1.高等院校高职教育的招生计划执行情况。历年来高等院校在京的招生计划执行情况,高职教育招生规模逐年减少,尤其是近两年更是大规模锐减。2007-2011年,高等院校在京的高职教育招生规模从29984人减少为15145人,减少了近50%,其中市属市管院校的招生规模从24743人减少为12663人,减少了49%。这是由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北京考生规模变化趋势、北京产业发展及农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等诸多原因共同造成的。受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及扩招的影响,加上北京考生规模急剧减少,致使高职教育招生范围及招生人数急剧减少。在城市化快速推进下,北京主导产业和都市现代农业也都在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层次与结构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上述因素导致高职教育受到极大的挤兑,其招生范围和招生规模都在急剧减少。

历年来农林院校在京高职招生计划中处于劣势。近几年,农林院校在京高职招生数量仅占在京高职招生总量的2%左右。而且随着高职教育在京招生规模的锐减,农林院校高职教育在京的招生规模也随之减少,主要农林院校在京的高职招生规模从2009年的379人减少到2011年的317人。

2.农林院校高职教育的招生专业结构。在高职教育招生中,农林院校高职教育招生一直处于劣势,专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林院校在京招生的高职教育专业构成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及理工类专业。其中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主要是经济管理与文秘类专业,其就业率相对较低,而畜牧兽医、园林工程技术、机械化与自动化等技能性强的专业,就业率相对较高。

(二)农林院校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需求分析

实践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对薄弱,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滞后,学生实践能力不高,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瓶颈,也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滞缓,校内实验设备设施不足,缺乏实训条件,使高职技能教育的物质基础薄弱;缺乏“双师型”教师和高效的教学计划管理方案,实训科目不能满足学生技能需求,实际操作能力弱化。这与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极大反差。

农林院校高职教育招生专业不断调整,新增招生专业主要倾向于技能性较强的专业,而通用性较强、技能性缺乏的专业的招生规模却在不断减少。从北京农林院校高职教育招生来看,2010年减少招生的专业主要是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建筑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管理等专业,新增专业主要是园艺技术、水务管理、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嵌入式技术与应用等实用技能专业;2011年继续减少招生的专业包括经济管理、经济信息管理、文秘商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以及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新增专业主要是嵌入式技术与应用、园艺技术、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市场营销、食品加工技术、畜牧兽医、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等。

二、农林院校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框架的构建

(一)农林院校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本文以北京农学院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为例,分析如何构建北京农林院校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北京农学院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由五个部分构成,分别是实习实训体系、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订单式的校企合作、专业讲座提升实习实训与以科研活动促教学实习效果等。

1.实习实训体系。包括四种方式:课堂案例分析、模拟仿真实验、市场调查、岗位实习等,以主干课程为载体,在责任老师的组织下,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专题讨论;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组建学生科研训练团队,进行农产品市场调查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将各专业学生成批送入相关单位顶岗实习,有认知实习、专项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其中认知实习是大一学生深入实习基地加强专业认知;专项实习是课程实习;综合实习是第五学期结合专业及部分课程的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是毕业前学生深入实习单位、运用理论知识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能力训练。

2.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北京农学院建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包括温室大棚、花卉温室、畜牧场等;在京郊、广东、杭州等地相继建立了31家校外实习基地,如广州佛山花卉大世界、物美超市等,每年安排百余学生京外实习;境外有16家校外实习基地,如美国爱荷华州的lowa果园、荷兰的Dhr.M.L.Pieterse果蔬公司等。各专业学生通过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学习实践,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订单式”校企合作。北京农学院城乡发展学院与北京、广东、云南等地多家企业进行长期合作,不仅成批送学生定岗实习积累就业经验和能力,并借此方式成功推荐部分毕业生成功就业。

4.专业讲座。借助名师讲堂、专业讲座、就业讲座等形式,让校外知名教授、专业精英或企业经营管理者走进学生课堂,提升实习实训效果,并积累就业经验和能力。

5.科研活动。以相关科研项目为依托,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以及实践能力,最终促进教学实习效果。

(二)农林院校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机制

1.制订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计划,拓展实践教学空间。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的“纲”。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主要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因此,北京农学院在教学体系中更突出实践教学的作用,把“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充分融入教学计划,塑造独具特色的高职教育“2+1”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基地的企业为依托,把课堂搬进企业,送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同时,北京农学院积极拓展实践教学空间,搭建与国际先进教学体系接轨、充分利用国外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平台,通过“送出去、请进来”模式为高职学生开阔眼界、提升能力,已与美国贝尔维尤学院、美国波坎学院、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日本札幌大学等进行合作交流,派遣学生进行境外农业实习和研修。

2.培养和储备“双师型”教师,保障实践教学有效进行。高职教育的教师应为“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教师和应用型人才的素质,同时拥有教师系列和工程技术系列的职称,并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材加工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等,尤其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系统操作技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北京农学院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储备。

3.加强实践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机会。教学场所及有关仪器设备建设,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所必必需的硬件设施条件。为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在调整改进教学软件的同时,也要积极完善教学硬件的配套建设,为实践教学开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北京农学院积极建设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训基地,依靠学校及本科专业的力量建设校内实验基地、校企合作基地、境外研修基地等,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4.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建立多模块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北京农学院已形成成熟的多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学时比一般超过2:1,其中实践教学包括随堂实验、实习实训、实训课程、参观学习、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等诸多形式,在分项训练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辅以专题讲座和科研训练,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和实践操作技能,打造出北京农学院高职教育的特色。

三、加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对策

纵观全国各地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讨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促进实用技能人才培养,实现实践教学多样化发展,但其实际成效差距显著且极不平衡。

(一)加大“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工作力度

“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唯一出路”,是可有效地解决学生实习、校内生产性实训和学生就业出口等诸多问题。实际上北京农林院校高职教育研究和实践经验充分表明,“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办学模式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也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及其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双向选择为基础,以“优势互补、产权清晰、互惠互利”为原则,根据生产流程和岗位职业的要求,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全方位地共建共享“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校之间共享实训基地和校企之间的校外实习基地,包括本地区、外地区甚至国外的合作实习基地,充分开发实习基地的多专业实训功能,召开实习基地工作协调会,完善实习过程的制度化建设,并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积极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1.建立校企和校校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高职院校应成立统筹全校的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工作的专门机构,配备专门的任职人员,为引进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搭建平台,规范其合作运行机制,明确其合作利益目标,探讨合作途径与模式的多样化,为学校利用人力与设备资源、服务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2.建立与完善管理制度、激励政策与考核措施。农林院校应逐步建立与完善与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相适应的各项管理制度、激励政策和考核措施。具体包括:高技能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制度,校内教师参与生产实践与技术服务的管理办法,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案,以教学改革为主导的科研及论文奖励办法,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措施,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的部门绩效考核体系等。

(三)贯彻落实“双证书”培训及认证制度

农林院校应积极探索和完善“双证书”培训工作,成立职业技能资格管理办公室,开创毕业生双证书毕业就业的新局面。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加强了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力度,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双证书”具体可包括:景观设计师、造价员培训及认证、园林专业开展《花卉园艺工(绿化工)》证书认证、观光农业开展《花卉园艺工(花卉工)》证书认证、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导游证培训和认证、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开展《会展职业经理人》证书认证等等。

(四)建立“双师型”的师资团队

在“校企结合,校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双师”素质的教师培养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是实施学校、企业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起点。没有生产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不了解企业生产技术及管理的教师,就不可能真正了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生产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需求。因此,制定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及实施方案,打造“2+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双师”素质的教师培养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都要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使校内专业教师能持续参与企业生产活动,企业实践人员也能参与学校教学。

参考文献

[1]余鑫.广西高职院校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广西教育,2011,(1).

第5篇:双减下的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双学位 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 问题 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业之间渗透的加深,单一的专业型人才已经不能很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从用人成本及人才的可持续培养考虑也更愿意接受跨学科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而双学位教育就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双学位是指同一学生修读主修专业并获得相应学位的同时或修读主修专业获得相应学位之后,修读辅修专业所获得的学位[1] 。我国最早提及双学位的两部法规文件是1985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到: “要针对现存的弊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各种试验,例如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等”和1998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提到: “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双学位、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在此背景下 ,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建立双学位制。武汉大学1983年正式出台了辅修制与双学位制度。此后,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相继在本科生中开展了双学位教育。武汉地区教育部直属七所高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根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学理念,从1999年开始联合办学,学生可以跨校辅修第二学位[2]。进入20世纪,双学位教育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山东、河南、四川等省级教育管理部门纷纷出台双学位管理规定,双学位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正在被高校所普及。

但双学位教育在各高校的发展水平不一,没有成熟的经验借鉴,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笔者在深入研究后,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双学位教育制度不健全

虽然1985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98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提到双学位概念,但并没有针对双学位教育建立明确的制度规范。各省各高校在双学位教育中做法各异,缺乏国家宏观控制制约,这就难免出现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

2.专业设置盲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缺乏针对性

随着双学位教育的发展,大多高校都开设了双学位,但在双学位专业的设置上却存在着盲目性,很多高校没有根据专业、师资的具体情况而一股脑的把能开的专业都设置成双学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经常是照搬一专业,而没有根据修读双学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符合双学位学生修读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3.缺乏优质教师资源

一方面由于各种资源的限制很多学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双学位课程大多安排在周末或假期,教师要牺牲休息时间来授课,这导致很多优秀教师不愿为双学位上课,或者上课的效果打了折扣;另一方面双学位课程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但要精通本专业,还要懂更多的其它专业,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双学位专业与主修专业更好的结合起来,而目前高校的教师大多是单一的专业型。

4.缺乏修读双学位前的指导

很多学生在没有得到有效指导下选修双学位存在以下问题:盲目跟风,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修与双学位搭配的合理度做出理性选择;选择修读的双专业和主修专业的组合不够科学,很多学生单凭兴趣爱好来选择,结果或跨度太大,学艺不精,或交叉太小,拓宽不够,这两种情况都会削弱将来就业的竞争力。

5.缺乏实践教学

由于双学位课程大多安排在周末或假期进行,实践环节因时间和学生分散的原因大多省略或象征性的实施。

6.主修专业压力过大

主修很多专业要求学生完成180学分左右,有的甚至超过200学分,这导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用在主修专业学习上,对双学位投入的精力很少。

由于上述原因,双学位教育在有形无形中被边缘化,教育质量下滑,从而导致双学位教育培养的学生越来越不被社会认可。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解决策略。

1.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

要保证双学位教育的顺利实施,应建立起覆盖招生、培养和毕业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在招生的起点设置一定的门槛,从而确保生源质量优秀。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健全日常教学管理秩序,严格检查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的落实情况,从而确保双学位教学的质量。在毕业的终点上,严格审查毕业资格的同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就业信息和指导,从而为学生利用双学位就业提供帮助。

2.合理设置专业,制定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

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资源,在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中设置双学位课程,研究双学位专业与其他主修专业的契合度,找出契合度高的主修专业和双学位专业组合,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社会的需求定期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3.培养配备优质教师

学校应加大对双学位教育经费的支持,提高双学位教学的酬金,周末或假期安排的双学位课程酬金按双倍发放,从而刺激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双学位授课教师的培训和进修,使教师在精通本专业的同时懂得更多的其他专业,从而培养出一大批适合双学位教学的复合型教师。

4.加强双学位教育的宣传和修读指导

学生选择双学位时存在着盲目性,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双学位专业,学校或学院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和介绍,对学生选择双学位专业进行指导,最大程度保证学生修读适合自己的双学位专业。

5.适当减少主修课时

由于双学位课程大多安排在周末或假期,实践环节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实施。可通过以下方式来减少主修专业负担过重的问题:①减少主修课程学分,学分减到130-140学分。②减少1学分对应的学时,课时减少到15,结果是课堂教学缩短,学期变短,假期变长,给学生的双学位学习争取了时间。

6.加强实践教学,扩展实践渠道

双学位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就业,可通过以下方式来加强实践教学: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②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将课堂搬至室外或实习基地进行,达到理论课程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③增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模式,不但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和就业机会,同时为双学位教育在社会中做了很好的宣传为最终赢得社会的认可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双减下的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 德国;企业;双元制职业教育;参与度;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9.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6-0085-05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的地位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是一种由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①。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体,企业的实践教育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受训者的实践能力为导向。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企业需要按照《职业教育大纲计划》规定的“职业操作能力”的要求,对受训者进行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传授,为受训者提供职业初体验的机会和个性化的培养,并保护受训者免受职业伤害。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以满足企业对特定人才的需求。职业学校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衔接、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和授课节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了工业发展对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人力资源的需求,极大促进了德国经济发展。

然而,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参与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需具备一定的专业人员基础;企业的职业教育场所和设备需适合于职业教育;企业需有合适的岗位让受训人员实践;具有充足的职业教育经费;能够确保受训者人数和企业专业人员人数之比低于一定数值。满足以上各类要求的企业才具有参与职业教育的资格。2000年以来,具有职业教育资格的企业比例在上升,如表1所示。且同等规模企业中拥有职业教育资格的企业比例随着企业规模的上升而增加。微型企业中有一半企业具有职业教育资格,而大型企业中具有职业教育资格的比例超过90%[1]。

数据显示,愿意提供职业教育岗位的企业比例在下降。1999年德国所有企业中有23.6%的企业提供了职业教育岗位,2008年这一比例为24%[2]。2012年《德国职业教育报告》显示,2009年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比例为23.5%,而2010年则只有22.5%[3]。德国教育部认为,虽然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减少了提供的职业教育岗位数量,但2010年愿意提供职业教育岗位的企业数量下降幅度仍为过去11年之首[4]。而2011年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比例为21.7%,再创历史新低[5]。2011年德国有职业教育资格的企业中,52.6%的企业提供了至少一个职业教育岗位。其中有1到19名雇员的有职业教育资格的企业中,44.6%的企业实际提供了职业教育岗位;有20到99名雇员的有职业教育资格的企业中,68.2%的企业实际提供了职业教育岗位;有100到199名雇员的有职业教育资格的企业中,81.4%的企业实际提供了职业教育岗位;有200名以上雇员的有职业教育资格的企业中,91.2%的企业实际提供了职业教育岗位[6]。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义

(一)对国家的积极意义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将学校职业教育和企业实践紧密结合,使职业教育与经济需求相适应。职业教育所教授的技巧以工作需求为导向,企业根据自身未来的用工需求决定其招收职业教育受训者的计划,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得到了有效体现。

双元制可以有效调节学生愿望和市场需要之间的矛盾。在学生开始申请职业教育、选择职业教育时,即接受了未来劳动力市场的筛选与匹配,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接受完职业教育,却无相应就业岗位的情况发生,方便学生实现从职业教育向就业岗位的过渡,防止职业教育资源浪费。

(二)对企业的积极意义

双元制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上的收益。首先,企业可以根据经营安排制定职业教育计划,受训学员在参与企业运营的过程中,其工作成果原则上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支付给受训者的工资远低于市场雇佣员工价格,因而可以降低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总成本。其次,职业教育可以降低企业招聘以及新员工的磨合成本。企业在职业培训结束后有选择权,从与企业有密切接触的受训者中挑选人才,可以保证对招聘员工的素质水平有充分的了解,缩短招聘流程;企业受训者可以作为熟练工直接上岗,为企业节约了新员工培训费用。

双元制可以提高企业的影响力。首先,如表1所示,2011年只有56%的企业单独具有职业教育资格,3%的企业具有联合职业教育资质,企业要想取得职业培训资格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和经过严格的审批与考察,因而具备职业教育资格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企业各方面素质的一种肯定。其次,企业提供职业教育可以为本企业的人才储备提供保障,从而增强社会对企业未来的信心,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再次,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职业培训更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塑造企业负责任的社会形象,扩大企业的影响范围。

三、影响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因素

(一)历史传承

企业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13世纪,就在手工行业中形成了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职业教育形式。中世纪时的职业教育除了承担技术教育的责任之外,还需向受训者提供宗教、文化等思想观念方面的教化,是年轻人形成职业的尊重和认同、并塑造价值观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7]。19世纪开始,随着生产的发展,手工作坊式小企业单独进行职业教育变得不经济,更多的企业选择联合起来进行职业培训,以节约成本。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的冲击,使得生产形式变为流水线作业的大企业,对熟练工人需求的急剧增加导致需要由企业承担培养技术工人责任的模式不再符合潮流,需要通过社会化的职业学校来承担对学生大规模的规范教育,才能满足企业对工人的数量需求。因而由公共部门监督的职业学校逐渐壮大,企业选择了与职业学校合作,共同培养技术工人。政府也通过对各类行会进行立法以规范行会运作,发挥行会的规制作用。因此,在德国作为社会个体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贯穿于其职业教育发展的始终。

(二)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影响着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数量在减少,年轻人对职业教育偏好也在降低。由于小企业的视野及其能力的局限,导致年轻人在选择职业教育时更多偏好规模较大的企业,小企业特别是只提供一个职业教育岗位的小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待训人员。较大的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影响力日渐增加[8]。如表2所示,提供职业教育的微型以及较小企业数量在下降,中型以及大型企业数量则在上升。而且企业规模越大,同等规模企业中提供职业教育的企业所占比例就越高。如表3所示,1999年和2011年,中型企业、大型企业在同等规模企业中参与职业教育的比例远高于小型以及微型企业。同等规模企业中,微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比例为3/20上下,小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比例为9/20上下,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比例为13/20左右,而大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比例为27/20左右。

(三)行业特征

不同行业的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也不同。建筑业需要雇员能够掌握专业实践技巧,而且这类技巧往往需要通过在操作与反复演练中掌握,因而建筑业招收职业教育学员的意愿较强。与人联系紧密的服务业因需要未来员工掌握与服务对象沟通的职业技巧,需要通过职业教育进行技巧传授和人员选拔,所以这类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也较高。2010至2011年间,企业参与度较高的行业有建筑业,受训者占所有雇佣人员的比例为9%以上;其次为农林渔业、酒店业、教育业,受训者占所有雇佣人员的比例为8%~9%之间。表4显示,对科技水平要求高的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意愿较低,这类行业技术更新快、进行职业教育成本高、很难保证受训者的技术水平能够跟得上技术更新的脚步,因而此类行业往往不愿意参与职业培训。还有部分行业因为工作环境的特殊性而不受年轻人喜爱。2010至2011年间,企业参与度较低的行业有私人家政业,受训者占所有雇佣人员的比例仅为0.3%;其次为污水垃圾及环境污染物处理、仓储运输业、信息业,受训者占所有雇佣人员的比例为3%~4%。

(四)成本收益配比

不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成本与收益配比也会影响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如果职业教育为某企业带来了较高收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也会较高。录用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只是企业招收专业人才的途径之一。企业也可以招收其他企业职业教育的学生或大学毕业生。企业需要衡量收益与成本,找出效益最高的途径。多数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成本收益比表示满意,只有11%的企业认为成本高于收益[9]。一般而言,双元制运行的一个主要经费来源渠道即为企业,大型企业提供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直接成本包括:培训者和受训者的人力成本、对工会的缴费、职业教育设备购置及折旧成本、培训职位所需的物质资料成本、车间运营成本、企业提供课程的成本、为职业教育者缴纳的社会保险等。而小型企业因其设施的限制往往会委托外在机构为本企业实施部分职业培训,所以还需支付委托培训费用。据测算,人工成本占了总成本的一半。其次是职业教育的实务成本,如职业教育岗位的管理、实物成本等费用。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比较直观的收益首先是受训者在受训期间所生产的产品,这由职业教育学生的生产率、同等工作付给全职工人的工资等因素决定。调查表明,55%的企业认为,受训者在职业教育期间可以作为劳动力投入生产,这一点他们认为是提供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因,而只有17%的企业认为,这一点不是他们的考虑因素[10]。而企业提供职业教育的总收益大多发生在未来,因此很难准确确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并非只是为企业提供高质量、充足的员工,而且还需要通过职业教育的优势来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因为企业提供职业教育可以保证职业教育内容的质量并且保持企业特殊知识的传授。职业教育还可以提供职工对企业的认同以及职工对企业重要性的理解,这会导致职工对企业依存度的增加,减少企业人员流动可能造成的成本。在企业内接受职业教育的员工可以进行轮岗教育,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全方位知识,方便企业内部的沟通与人员任用,职业培训企业还享有优先选拔便利,可以对可能升职的员工进行试点职业教育,防止因任用错误而发生的损失,而且受到职业教育的员工对企业职能和职位要求非常了解,可以减少新雇员的融入成本。

(五)其他因素

企业人员流动性状况、经济景气等因素也会影响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企业人员流动性高时,企业进行职业培训的意愿低,因为职业教育需要较大的投入成本,企业不愿意对易流失的成员进行投资,而是倾向于从外界直接雇佣;企业人员流动性低时,企业则倾向于提供职业教育,以选拔最适合本企业需求的员工。当经济处于增长势头时,企业前景看好,员工需求增加,同时企业希望为未来发展储备人才,所以愿意增加职业教育的名额;当经济处于下降势头时,企业前景悲观,希望紧缩成本,因而不愿意与受训者签订一般为期三年的合同,形成一笔较难削减的开支,就会减缓开展职业教育的速度。

四、结语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德国18至20世纪的发展经验表明,企业的积极参与极大提高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作为现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工业德国而言,能否激励企业的能动性,参与培养更多适应现代化科学化市场的技术工人,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德国企业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参与度受到企业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历史因素的影响,而且企业的规模、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成本与收益配比、企业人员流动性状况以及经济景气等因素都影响着德国企业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参与度,德国政府在考虑引入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企业促进措施时,需要从企业的规模、企业的流动性、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本等角度入手,再结合具体行业的特点和整体经济的发展特征,制定合理的参与企业双元制职业教育促进政策。

参考文献

[1]Bundesministerium fuer Bildung und Forschung(2013): Berufsbildungsbericht 2013.Berlin. S.41.

[2]Klaus Troltsch, Guenter Walden, Thomas Krupp: Angebots- und nachfragebezogene Einflussfaktoren des regionalen Ausbildungsplatzangebots. In: Berufsbildung in Wissenschaft und Praxis, 39 (2010) 6, S. 15-19.

[3]Bundesministerium fuer Bildung und Forschung(2012): Berufsbildungsbericht 2012.Berlin. S.79.

[4]Trotz Fachkr?ftemangel-Zahl der Ausbildungsbetriebe nimmt ab http://deichmann-foerderpreis.de/2012/03/07/trotz-fa chkraftemangel-zahl-der-ausbildungsbetriebe-nimmt-ab/.

[5]Bundesinstitut fuer Berufbildung(2013):Datenreport zum Berufsbildungsbericht 2013. Informationen und Analysen zur Entwicklung der beruflichen Bildung. Vorversion Stand 13.05.2013. Berlin. S.10.

[6]Klaus Troltsch, Christian Gerhards, Sabine Mohr:Vom Regen in die Traufe? UnbesetzteAusbildungsstellen als künftige Herausforderung des Ausbildungsstellenmarktes. BiBB report 19/2012.S.2,S.4.

[7]Wolf-Dietrich Greinert(1998):Das“deutsche System”der Berufsausbildung. Nomos Verlagsgesellschaft, Baden-Baden, S.33.

[8]Troltsch, Klaus; Walden, Günter (2010): Besch?ftigungsentwicklung und Dynamik des betrieblichen Ausbildungsangebotes. Eine Analyse für den Zeitraum 1999 bis 2008. In: Zeitschrift für Arbeitsmarktforschung, 43, S. 107-124.

[9]FelixWenzelmann, Gudrun Sch?nfeld, Harald Pfeifer, Regina Dionisius:Betriebliche Berufsausbildung: Eine lohnende Investition für die Betriebe Ergebnisse der BIBB-Kosten- und Nutzenerhebung 2007. 8/2009.

[10]FelixWenzelmann, Gudrun Sch?nfeld, Harald Pfeifer, Regina Dionisius:Betriebliche Berufsausbildung: Eine lohnende Investition für die Betriebe Ergebnisse der BIBB-Kosten- und Nutzenerhebung 2007. 8/2009.

Analysis on Factors Influencing Participation on Dual-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Enterprises in Germany

XU Cong

(Shanghai Research Academy for International Problems, Shanghai 200233, China)

Abstract Engagement of enterprise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country and to the enterprise itself. Engagement of German enterpris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a historical background. Enterprise scale, industry character, cost and income ratio, personnel liquidity conditions of the engaging enterprise and conjuncture are also important factors.

Key words Germany; enterprise; dual-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 engagement; influencing factors

收稿日期:2014-03-09

第7篇:双减下的素质教育范文

双减政策的落地,受到学生、家长和老师的热烈欢迎,但也引起了一些家长的焦虑和担忧,激起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改革。道托镇各中小学抓住双减机遇,因势利导,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课后服务和学校特色创建)的改革指导方针,搭建课后服务平台,做好一校多品文章。下面是我们的做法:

一、“双减”不减质量,强化教育“加法”观念

双减政策的实施,给各学校的教育带头人上了一堂生动的理念课: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成人?围绕这一课题,层层展开讨论:学校负责人间论辩,教师之间讨论,负责人与教师交流;利与弊,得与失。经过反复论证,进行了一场教育改革上的大刀阔斧的拨乱反正,一致同意:打破旧观念,另立新策略,做好教育质量加法。于是,各学校一锤定音:严守国家规定作息时间,严格国家规定课程;搭建课后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特色创建。

二、课后服务,“双减”走上正轨路

以道托镇中心小学课后服务为例,具体谈谈我镇的做法。

(一)学文件,悟精神,统一思想认识 

根据镇中心校关于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要求,我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意见》(鲁教基字【2019】2号)和沂水县教育和体育局、沂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五部门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通过学习与讨论,树立起做好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意识,立足学校实际创造条件做好课后服务工作。

(二)确立服务形式及组织形式

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学生和家长自愿参加”的原则,采取学校组织、班级汇总、统筹分组的方式开展。课后服务坚持自愿原则,学校与家长、学生签订告知书,三方同意签字后方可实施。即愿意参加的,下午放学后参加一课时的课后服务,不愿意参加的,学生下午放学后即可以回家。

学校根据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要求,学校首先成立课后服务工作小组,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和分配工作方案,然后学校组织召开学校家长委员会,发放告知书,进行商讨,听取了解家委会成员们的不同意见,再组织召开全体家长会,告知学校课后服务费、管理制度、内容和接送时间,坚持自愿的原则,与家长和学生签订告知书,明确各方责任。

(三)确定课后服务时间、场地及服务工作 

1、严格按照文件要求,以立足需求、积极服务、家长自愿、学校受托的原则,确定学校课后服务时间为周一至周五上学日中午和下午放学后各60分钟。 

2、课后服务场地为校内。 

3、课后服务具体内容是安排学生做语、数、英作业、提前完成作业的学生在辅导员的引领下可以参加少年宫活动。

(四)参加人员及工作分工

1、为提高教师的团队精神与责任意识,原则上要求全校教职工全员参入,特殊情况不能参入的教师可提出申请,经课后服务工作小组研究后可不参入课后服务。

2、工作分工:

(1)课后服务工作小组除做好相关课后服务工作外,还要负责课后服务的学生安全、纪律、卫生、学习、秩序等检查工作。并把服务情况、考勤等作好统计归档。

(2)少年宫各室(图书阅览室、实验仪器室、微机室、体育活动室、琴室)及卫生室、食堂等全面开放,辅导员值班,各年级学生提前15分钟就能完成全部作业的,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经课后服务教师批准,可到功能室参加社团活动,相关室辅导员负责好学生的兴趣服务与安全工作。

(3)门卫管理人员做好校园安全工作。

(五)课后服务要求及安全措施 

1、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征求家长意见,在自愿的基础上,自愿报名参与学校组织的服务工作,并签订自愿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及放学后的安全协议。

2、服务教师要做好看管记录,详细记录每天看管情况,出现紧急情况时及时救助并通知学生监护人,确保学生安全。

3、学校组织的课后服务工作经费,由学校课后服务领导小组组织参入教师及家委会充分讨论后制定分配方案交上组部门审核通过后落实。

4、学校组织的课后服务工作要制定并落实课后服务教师的考勤及监管措施,加强学校对师生安全管理措施,明确课后服务工作结束时的学生交接制度,完善课后安全管理制度。

三、一校多品,双减遍地开花

特色创建,一把手亲自抓,中心校设一名副校长靠上指导各校的创特工作。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设施设备,在开好课程的同时,充分利用活动课、大课间等活动时间,搞好社团组织,搞好针对性的竞赛、展示活动,如阳光体育运动、素养展示、艺术节等,以活动促提升。

同时加大考核权重,充分发挥考核杠杆作用,将传统文化、学科教学、学校管理与特色创建有机结合,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一)抓好特色创建工作,打造“一品为主,多品齐放”的格局。各学校先是搞好专题研究,明确自己的优势项目、传统项目和薄弱环节,抓优势,促薄弱,因地制宜、因师制宜、因生制宜,确定本校的实施目标和特色创建项目。制定切实可行的特色创建方案,搞好近中远期创建规划,持续有效推进特色创建。

(二)学校特色的选题及规划。从特色创建选题看,七所小学所选的特色活动涉及体育、艺术、美育、诵读、智力活动等方面,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现代科技和智力开发的打造,中心小学和上庄小学分别从诗词诵读、礼仪教育、读书写字及传统的七巧板入手,余粮小学、王家庄小学和大黄旺小学从改进大课间活动,着重从阳光运动花样跳绳、足球教育、篮球教育及数棋入手,涝坡小学和下村小学则从弘扬传统文化做起,将剪纸和粘贴画搞得绘声绘色。

(三)学校特色的考察、验收和评估。我镇立足各校实际,将特色创建活动从大的方面规划为摸索期、雏形期、初步成型期、稳步推进期、崭露头角期、形成特色期、特色展示期和特色深化期八个阶段组织实施,每个阶段的验收一般遵循学校提报材料和校长说特色、查看档案、实地考察结合的办法,在考核过程中不仅仅是结果的展示,更多的是看自己所定方案的达成度。

每次验收结束,中心校都要评价、通报,并适时组织经验分享或现场观摩活动。

第8篇:双减下的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课业负担;多元评价

1 案例故事

童年本应是池塘边的榕树上孩子们的欢歌笑语;童年本应是长满鲜花的草地上孩子们追逐的脚步;童年本应是操场边的秋千上孩子们嬉戏的身影。但现如今我们孩子的童年到底是什么情况呢?请看下面的案例:

小红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他的生活可以用枯燥、乏味、单调来形容,每天的生活是吃饭、上课、写作业、睡觉,丰富多彩已经与他无缘。他的书包重的像一座小山一样压得他走起路来仿佛老太太一样步履蹒跚。回家后便扎进课本直到11点才拖着铅注的双腿走出书房,缓解一下酸痛的脖颈。顾不上洗涮便揉着惺忪的双眼进入了梦乡,睡梦中还在学习语文、数学,背诵着英语、科学,这四门功课像四座大山一样压得她无法呼吸,小小年纪就成了眼镜博士,透过波纹一样圈圈镜片,是一双呆滞、迟钝的双眸。

2 案例评析

透过小红的案例,我们不难看出,繁重的课业、学业负担已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快乐,失去了童贞,更失去了创新的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013年4月教育部又宣告启动“减负万里行”活动。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已经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但效果并不是很好,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主要从学校、家长和老师层面进行评析。

2.1 学校评价方式单一。

纵观全国,无论区域间教学质量的评比,还是上级教育部门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由于学科成绩的定量评价比定性评价操作起来更公平、更方便,更具有说服力,致使定量评价的主要手段――学科教学成绩检测(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成绩)成为区域、学校以及老师最常用最主要的评价标准,这是导致学生学业负担最主要因素。要想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必须采用多元、多学科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2.2 家长对教育教学理解的缺失。

几百年前,古人把科举制度做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唯一出路,而今社会由于传统观念影响,人们还是把上重点学校、考名牌大学做为谋职就业的主要出路和渠道,虽然人们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但还是要千军万马挤“考桥”,加上家长对教育教学规律理解的偏颇和缺失,所以便出现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现象,这种一味重复性学习是造成学生学业负担的重要因素。

2.3 教师片面追求教学成绩。

由于评价方式的单一,本应该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把目标定格于教书的主要层面,教师会把大量时间放在分析、揣摩出题者出题特点和方式上,归类、总结考试的题型,然后猜题、找题,课堂教学不是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实效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是为了应对考试进行经验结论的总结,细化教学知识点,然后对学生进行机械性,重复性的强化训练和题海战术,使学生成为做题的机器,教师眼中所谓的好学生就是考试科目的高分,对于育人层面的任务早已抛之脑后。

3 问题解决的办法及途径

为了使孩子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智,为了孩子能够长远的、全面的发展,作为承担教书育人任务的学校,要协同家长和教师一起转变观念,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真正地践行素质教育,培养发展型学生。

3.1 转变观念,践行素质教育学校先行。

3.1.1 学校在开全、开足、上好国家课程和地方校本课程上,不光停留在口头上,还要体现在行动中,不光要有量的要求,还要有质的考核。我校在常规教学考核中既有对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师的检测,又有对品德、音乐、体育、美术以及校本课程教师的考核。这样每一位老师都会认真的完成教学任务,不会出现语、数、英挤占音、体、美等学科的现象。可以说在我校国家课程中所有科目都上得扎扎实实,地方与校本课程又开展的丰富多彩,既完成了双基目标,又发展了学生能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3.1.2 多元评价、有效激励、合理引导教师的关注点。在绩效考核上,我校不仅有对各学科老师教学成绩的考核(3分),和个人素质提升、专业水平的考核(3分),还增加了对学生能力与习惯的考核(9分),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能力素质、习惯的考核,引导教师既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即教书,又关注学生各种能力及良好习惯的培养即育人,如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朗读、书写、坐姿,自主合作学习、课前预习、认真倾听、课外阅读等);生活行为习惯、文明礼仪习惯等。能力方面考核有口语交流能力、大胆发言敢于表达的能力、互动合作能力、阅读积累的能力等。用多元的考核评价和绩效奖励,引导教师的关注点由一味地注重成绩转向既注重教学成绩又关注学生各种习惯、能力的培养。学生课业负担轻了,学习兴趣浓了,学习习惯好了,创新能力强了。通过四年来实践证明,我校这种理念的转变不但没有使教学成绩滑坡,而且使教学成绩呈螺旋上升的趋势。

3.2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打造高效课堂。

3.2.1 说起教学就离不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想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就要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和授课水平,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要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减轻学业负担。首先教师要树立“高效课堂“理念,课下认真研读课标、教材。学习吸收名师、大家的好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让自己的教学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学生就会全身心投入:脸蛋通红、眼睛发光,手儿直举,嘴儿常开,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3.2.2 课堂上教师既要关注自己的教,又要关注学生的学,合理分配教与学的时间,教学中要注意方法的引导、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必有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亲自参与或动手实践,充分利用好各种现代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自经历实践操作的体验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方法的培养和技巧的指导,使各项教学活动不流于形式,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为课堂教学服务,如: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方法的指导。

最后,对于一些难于理解的知识点而必须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编成顺口溜去记忆等。

3.2.3 融洽的师生关系让课堂充满激励、赏识、尊重和期待。“亲其师,信其道”,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喜欢老师,自然会对老师的课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知识的前提。

3.2.4 课堂上要有良好的课堂纪律和学习习惯做保障。孟子曰: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课堂上老师在台上讲的眉飞色舞、头头是道,而学生在台下说的叽叽喳喳,玩的手舞足蹈,这样无效课堂只会加重学生课下作业负担。

3.2.5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减少课后作业,杜绝惩罚性作业。孔子二千年前便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作业布置中也同样要倡导根据学情布置梯度作业,也就是作业的布置要讲究技巧,杜绝题海战术,不留惩罚性作业。作业的布置要有针对性、层次性,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生吃得了。教师要对作业认真筛选,力求每一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达到最大功效。当然,教师也要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记录,认真分析、总结、针对不同情况及时订正,让错误消失在萌芽状态,达到课课清、天天清的目的,不让学生背着包袱上路。

3.3 家校联合,理念共通,转变家长观念。

第9篇:双减下的素质教育范文

《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实施以来,我市绝大部分中小学校都能够从执行国家教育方针的高度出发,严格落实《规范》的各项要求,规范办学行为,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有利于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教育环境逐步形成。但是,在落实《规范》的过程中,仍然有个别领导观念不更新,认识上不到位,行动上与政策打“球”,制约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规范》的有关要求,现对近期问题较为突出的事项做进一步的明确,请认真遵照执行:

一、打消观望侥幸心理,不折不扣地执行《规范》。努力构建和完善“政府主导、规范管理、课程核心、评价引领、督导保障”的素质教育工作机制,是省教育厅确定的2009年全省教育工作的重点。坚持规范办学行为随机督查工作不放松,完善和强化教育问责制度,抓好学校作息时间、课程开设、节假日安排等方面的常规管理,仍然是省教育厅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措施。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进一步转变观念,打消观望侥幸心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上来,不折不扣地执行和落实省教育厅制定出台的《规范》等一系列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规定。

二、科学安排学生“双休日”学习生活。《规范》中明确指出,双休日不上课,全省中小学生双休日一律不组织上课。这里所说的上课,是指学校集体组织的集体授课和学校统一组织的自习。双休日属于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学生享有自主支配权。各学校不得以学生、家长、教师自愿等任何名义,在双休日统一组织学生开展自习、辅导、上课、考试、做作业等教学活动。寄宿制学校不允许采取学生写申请、家长请假等形式强令学生回家或不回家。有条件的中小学校要开阔思路、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开发、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应当向学生开放,供学生组织活动使用,满足学生双休日自主学习与生活锻炼的需要。

三、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当前初四学生、高中学生作业量过多的现象仍然存在,学生家长反响很大。对于作业量,各学校必须组织学校教导处或年级组长进行审核把关,尽量减少纯知识性、重复性的作业,把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四、进一步规范上下学晚自习的时间。各学校要严格执行《市教育局关于规范全市普通中小学作息时间的通知》中“早上统一起床时间,初中不早于7:00,高中不早于6:30。义务教育段走读生早上到校时间不早于7:30,上课时间不早于8:00”的规定。根据近期省市举报电话、信箱反馈的信息看:个别初中学校初四学生到校时间早问题和普通高中变相组织学生统一提前起床的问题较为突出,应坚决纠正。对于因家长上班等原因早到的学生,学校可安排教师值班,学生可在校园内进行自主活动,学校不得统一组织学生自习,也不得将学生拒之门外。高中学校不能简单根据晚熄灯时间倒排课时,防止晚自习时间过长和节数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