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常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范文

常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精选(九篇)

常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

第1篇:常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管理科学研究方法;历史发展;实证研究;视觉;参照系;分析工具

1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必要性

科学研究方法在对管理的研究中十分重要。首先,科学方法具有客观性,是以事实为研究依据的,这使得我们的研究真实可靠;其次,科学方法具有实证性,依靠可以由实践检验的信息,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运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出一样的结论;再次,科学方法具有规范性,研究的程序和步骤都是有序、清晰和结构化的。最后,科学方法还具有概括性,因为科学方法研究的结果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所以,在我们日常的管理活动中除使用思辨的研究方法外,还应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系统、严谨更具有说服力。

2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回顾

管理科学的发展按照时间的划分可归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泰勒、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核心内容就是科学管理思想,以及管理过程和职能分析、组织理论等;第二阶段就是20世纪的30到50年代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关系学说,后来发展到行为科学理论;随后,20世纪60年代管理科学进入现代管理科学阶段,也就是被孔茨所描述的“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这其中包括了决策理论、系统理论、管理科学及权变理论等。

管理科学发展的过程反映了管理科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古典管理侧重于对物、财及管理组织过程的管理,研究方法是以工业工程研究方法及经济学方法为研究基础的;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则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而现代管理阶段则移植了数学、计算机技术学、统计学等诸多科学的方法论,形成了“管理丛林理论”,而在丛林理论中的各个学派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科学的方法。

综上所述,管理科学研究发展的特征就是管理理论的发展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紧密相联。可以说是这些因素决定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变化。现代的管理科学是在实践中进步,在实践中发展,并阐释实践,引导实践的。

3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谈到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我们首先应该看到管理科学与其他科学的差异与联系,这就需要我们为管理科学进行学科定位,通过课程学习我们了解到管理科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所研究的是社会现象,但又同社会科学研究有所差异,其核心差异就是对人的研究方面。社会科学关心的是人类活动的功能和功效,而不涉及人类活动本身的意义。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有组织的活动及其形成的系统。它是对管理活动规律的提炼和概括,是关于对有组织活动的管理的系统化、专门化的理论知识体系。

管理科学是在对多种不同性质学科的理论兼容并蓄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创新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不同学科理论及方法系统集成的结果。一般地说,管理科学的成长要综合运用数学、系统科学、经济学、心理学。这四个学科构成管理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近年来,迅猛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组织结构的变革、管理手段的创新以及经营方法的革命。管理科学的未来发展仍要依赖多个不同学科的交叉综合运用,依靠相关学科的支撑。

由于管理科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其研究必须紧紧围绕实际存在的一般性的管理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由现象而本质,由具体而一般,抽象出科学问题并形成研究目标。凭空想象、闭门造车式的研究毫无科学价值。同时,在管理科学研究中还应注意规范研究方法,多运用实证的、实验的、定量的研究方法,而少使用科学性不强的思辨的、归纳的、定性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有利于提高研究的价值。

4 《理解现代经济学》对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钱颖一教授的《理解现代经济学》中试图说明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解释现代经济学中数学的工具性作用,并通过介绍现代经济学近年来的一些新发展来澄清常见的对现代经济学的一些误解。该文从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人手,引入了被当今社会认可为主流的并代表一种研究经济行为的方法框架——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这三方面的理论就是分析框架的基本理论。首先是由从实际出发看问题的“视角”,这基于经济学家的三项基本假设即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和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其次是运用多个理论作为“参照系”,使之能够成为人们能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利用各种图像及数学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帮助分析繁杂的经济行为。

而在管理学中也能找到这样的分析框架,首先是管理科学的“视角”,管理学的视角应该就是观察、理解或研究管理学理论问题的角度,钱教授在文章中指出通过经济学家的基本假设,不论是消费者、经营者还是工人、农民,在做经济决策时出发点基本上是自利的,即在所能支配的资源限度内和现有的技术和制度条件下,他们希望自身利益越大越好。用现代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消费者想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企业家想赚取利润,都是很自然的。从这样的出发点开始,经济学的分析往往集中在各种间接机制对经济人行为的影响,并以“均衡”、“效率”作为分析的着眼点。经济学家探讨个人在自利动机的驱动下。人们如何在给定的机制下互相作用,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并且评估在此状态下是否有可能在没有参与者受损的前提下让一部分人有改善(即是否可以提高效率)。以这种视角分析问题不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会得出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逻辑的结论。管理学不是没有视角,但是,迄今为止,管理学确实还没有象经济学这样的一种普遍为人接受的视角,所以当今的管理学还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

接下来是“参照系”,管理学的参照系更多地体现了经济、社会、心理和工程学等相关学科在管理中应用之成果,故必须研究各准则之间的权衡问题。根据西蒙的观点,科学可以分为两类:实用科学与理论科学。实用科学采用的是“如果一则一”的科学命题;而理论科学采用的是纯描述性的与验证条件等价的伦理命题。科学命题关注能得到验证的事实而理论命题强调偏好的表述。管理欲成为一门科学,显然应加强实证研究的建设。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也即由假设检验、建模分析、实验模拟、对策建议等构成的体现科学命题的管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西蒙提出了以“有限理性”和“满意的准则”这两个基本命题为前提的“管理人”决策模式。他指出,在实际中不存在“完全的理性”,因而“最佳的准则”是行不通的。实际上人们只能追求“有限度的合理性”,遵循“满意的准则”行事。西蒙还强调“刺激一反应”的行为模式和与此相关的决策程序化的重要意义。在运用经验加以慎重处理并使之合乎目的的条件下这种“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能够显示出一定的合理性。钱教授在文章中提到他在美国时的教授问过他受过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和没受过这种训练的经济学家的区别是什么?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就谈到了。受过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的头脑中总有几个参照系,他们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具有一致性不会零敲碎打,就事论事。同样,受过管理学系统教育的人头脑中也应当有几个参照系,比如,在分析组织结构时我们就应当以韦伯的官僚行政理论作为参照系,在分析管理的职能时就应当拿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作为参照系,在分析决策问题时,就应当想到西蒙。只有这样,分析管理问题时才会有一致性。

最后我们来看“分析工具”。在理解现代经济学的文章中谈到的是经济学中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各种图像模型和数学模型。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像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并被经济学家证明是极其有用的。同样,管理学也有许多研究工具,对于管理学来说管理学研究的是经济组织的管理如何使组织以更低的成本取得更大的效益,研究管理人价值的体现问题,这就需要对经济学的很多理论作为管理学的研究工具,因此,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本身就是管理学的研究工具。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许多决策支持系统,也都是研究和分析管理问题的有用工具。数学和统计学甚至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等在研究管理学时确实有用,管理学前辈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比如市场附加值与经济附加值、平衡记分卡、swot分析法等等,它们也是研究管理学的有力工具。

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借助数学模型分析会使推理更加严密精确,理论研究中运用数学可以减少争论,而实证研究中运用具有一般性系统性容易被学术界所认可。在管理中数学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泰勒管理学派的管理科学学派就认为所谓管理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解出最优的方案以实现企业的目标。管理者通过数学模型的应用使得本来难以辨别优劣的备选方案变得明晰“直观”了,诸方案因被量化而变得可比了。管理科学的研究恰恰需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是认识的起点,定量是认识的深化。数学无疑会为管理科学的定量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作为一种抽象的工具,数学模型有助于人们对一个复杂过程的理解,可以帮助管理者合理的决策。但它毕竟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的简化与抽象,任何一种抽象都不得不舍弃对象本身的丰富性。在建立数学模型时,必须提出某些前提性假设,他们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模型的运用就是对某些假设的检验。检验的正面结果表明这些假设有道理;检验的负面结果却表明必须加以修改。有这种感性认识的逐步积累,我们就可以取得理性认识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管理学要成长为一门科学离不开数学这一有益的工具,在对待管理学与数学的关系时,我们必须明白,数学仅仅是管理学不断完善自身的工具。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白,单凭数学是不够的,作为一门研究人们的管理行为的学科,它首先必须面对的是人,它需要那些关于人的学科的支持。

第2篇:常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管理研究 评价 科学

一、管理研究需要科学

Thomas(2006)在阐述管理研究的语言时写道,要进入各个学科的新的研究者都需要学习学科的语言以及研究方法,但是这对于从事管理研究工作的人而言则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不像其他领域,管理研究的特点就是多样化,其不仅涵盖了许多领域,更是拥有非常多的研究风格。关于研究语言的风格,陈春花和刘祯(2011)曾以“顾客导向”作为标准将已有管理研究的写作风格大致归为两类,一类侧重于面向科研人员,一类则侧重于面向管理实践者,尽管如此,作者却没有建议将其割裂为两类研究,差异也仅仅在于写作的风格,但风格又没有高低,风格迥异的研究同样都可以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当前人们似乎有意区分开两种研究,也就是管理学界中所讲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于两种不同的目的,基础研究的定义是指以通过更好的理解和解释组织来对科学知识做出贡献为目的的研究,应用研究则被定义为以通过解决问题来对现实世界做出贡献为目的的研究,前者被界定为纯粹的学术研究,后者被界定为实践性的研究(Velde et al,2004)。本文不否定这两类研究的存在,只是分成两类研究并非是研究的目的,两类甚至更多的写作风格也并非目的,至少这都不是最重要和首要的,管理研究的出发点也并非是分类,类别只是结果,管理因为本身的价值释放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才得以存在,一百年前科学管理之所以诞生也是因为一个人的行动带来的各种改变(Taylor,1911),泰勒做了细心的研究,并将其总结下来,至于今天我们如何归类泰勒,也仅仅是从自己关注的成果的角度来将其归类,认为泰勒的研究并不严谨的人可能仅仅认定其是一个成功的实践者,但作为一个厂长泰勒却留下了已经产生百年影响的《科学管理原理》,这至少告诉我们,实践者和研究者、或者说实践者和写出理论的人可以是同一个人,这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事实上,泰勒当时潜心研究的目的非常单纯,单纯到让效率再高一些,让人们和社会的财富再更大一些,而这正是管理本身的价值,这也应该是管理研究的出发点。

仍然是借助这部百年经典《科学管理原理》,我们会观察到其中的一个关键词“科学”,这正是后人给予泰勒管理的最高评价,事实上,泰勒管理的“科学”不仅仅是应用了精细的动作时间测量方法,而更在于其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的成效,在取得成效之前,泰勒自己称自己要做到比以前的方法科学,在取得成效之后,人们开始承认并且评价泰勒的四点原理是科学的,如果不能取得成效,泰勒的“科学”显然就会失去生命力。沿着这一源头进行思维,可以发现可以评价一项管理研究的重要标准:科学,而这也正是管理学本身的重要属性。既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只是结果而非出发点,因此本文不建议刻意去区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而是试图探寻他们作为管理研究可以拥有的共性,或者本该拥有而非刻意强加的部分,这一共性正是科学,正如Velde et al(2004)所指出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一样,都应当科学。

二、科学的本质及管理研究中的科学

1 科学是一种思维方式,致力于知识的贡献

探讨管理研究中的科学导向,首先需要去认识科学。科学家致力于回答他们自己问题的答案,他们的工作必须建立在能够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的高水平的能力之上,而能够提出问题也是非常之关键,由此来看,科学家需要的是具备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的,科学本身的定义是:科学是一个为了获得对自然的更好理解而形成具体提问并找出答案的过程,科学是一个探寻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基于这一探寻的过程,许多工具和有用的产品才被创造出来,包括实验的设备、统汁的程序、计算机、太空飞行、内服药、强力去污剂、甚至暴力的武器,但人们常常将科学的这些产品和工具与科学的本质混为一谈,科学的本质是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系统的提问和解答问题的逻辑(Graziano&Raulin,2000)。

基于科学的这一本质,对于管理研究的一个基本的启示是:管理研究所讲的科学导向与管理研究所用的科学方法并非同一回事,是可以并需要加以区分的,即科学的方法与科学的研究尚不能划为等号,科学的研究需要科学的思维,而科学的方法则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并应用的工具,这也在启示我们,方法并非科学的核心本质,而我们评价管理研究的科学性并非等于评价研究的方法。科学的本质应当是围绕问题为中心,是否有逻辑的提出并解答问题则是科学的根本标准,因此,在探讨和评价管理研究的科学导向时,问题要比方法更重要。

从科学本身的内涵来看,科学是一种思维方式,还需要进一步认识,跳出科学本身,从外延的角度,科学是拿来做什么的,或者说,科学所隶属的应当是什么。虽然是在谈科学,但科学本身并不能包罗万象、涵盖全部,正如在评价管理研究的科学导向之外,还需要评价其实践导向与创新导向一样(陈春花和刘祯,2011)。如表1所示(Graziano&Raulin,2000),科学隶属于人们获取知识的诸多方式的一种,从这个角度,评价管理研究的科学导向,最终还要看其对管理知识的贡献如何,这是科学属性的本质要求。

2 可供参考的管理研究中的科学标准

Sekaran(2000)将“科学的研究”界定为:聚焦于解决问题,并且可以有逻辑、有组织、有方法的发现问题、收集材料并分析和得出有效的结论,并且指出了一项研究是否科学的八个指标:(1)目的明确,研究者要以一个具体的研究目标作为开端,例如一项聚焦于增加员工对组织的承诺的研究,如果能够将目的表达的更加明确,将员工对组织的承诺用离职率等更具体的概念表达,就更加科学;(2)严谨性,好的理论基础和合理的方法设计会增加研究的严谨性;(3)可检验性,即假设的可测试性;(4)可复制性,即成果是否能够在类似情况下继续有效;(5)准确性和可信性,准确性指研究结果与现实的接近程度,可信性指成果是正确的可能性;(6)客观性,指数据和材料是否客观,对于数据和材料的分析是否客观;(7)适用范围,一种组织环境下得到的研究成果能够在其他环境中得到应用的范围,适用性越广,有用性和价值就越大,当然,研究并不绝对具有普适性;(8)简洁,在能够解决问题和解释现象的前提下,答案、变量和框架越简洁越好。

Velde et al(2004)认为“科学的研究”有六个标准:(1)客观性,研究应当客观、可靠和准确,研究数据的收集应当与研究者的个人价值观保持独立;(2)可复制性,其他研究者应当能够重复该研究;(3)公开,这也是可重复性产生的一个要求,研究成果应该能够让其他的研究者接触到,这样他们才能去重复研究;(4)道德标准,研究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这意味着进行研究以及该研究的成果不能对各方的研究者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攻击;(5)简单,使用最少量的概念及概念间关系的假说来进行研究;(6)概括性答案,研究提供了针对于研究问题的概括性答案。

正如德鲁克先生所言(Drucker,1954),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没有机构(如工商企业),就不会有管理,但是,如果没有管理,那也就只会有一群乌合之众,而不会有一个机构,而机构本身又是社会的一个器官,它之所以存在,只是为了给社会、经济和个人提供所需的成果,可是,器官从来都不是由它们做些什么,更不用说由它们怎么做来确定的,它们是由其贡献来确定的。德鲁克常常用医学术语来表达管理的内涵,部分或许因为其个人的出身环境,更重要的是医学和管理学有着很多的相似性,甚至病例和案例的本质是相同的,管理与组织被德鲁克形象的比喻为器官,事实上,这个假定正是德鲁克管理研究的前提,当管理研究者在面临这些器官的时候,就已经在充当医生,至少是医学研究者的角色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医学研究的价值在于对这些器官的贡献,而管理研究的价值也在于此,除此之外,医学研究和管理学研究的相似之处还在于研究本身承载的巨大压力或者重任,既要实践先行,又要跟上实践并能指导实践,然而为了承载这些责任则自然需要对自身的研究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要求,也就是今天管理学界所做的努力,鉴于这些相似性,在评价管理研究时不妨借鉴医学研究的一些评价标准,如评价医学研究的三性:科学性、新颖性、实用性(单渊东,1997;方连举,2003;黎有文,2007),从本质上讲,这些与本文所倡导的科学导向、创新导向、实践导向是一致的。

就科学性而言,惠延年(1990)认为医学研究和论文的科学性,是指一项研究或论文报告的问题是否真正反映了疾病和健康的某些本质和规律,越接近真实,科学性越强,具体地说,研究和论文应具有,(1)真实性,即实事求是地反映、描述和评价;(2)准确性,即客观而精确地表达;(3)重复性,即反映的问题可由他人重复或为以后的实践再证实;(4)逻辑性,即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和结论合乎逻辑。黎有文(2007)认为医学论文的科学性是指研究者尊重事实和原始材料,恰如其分的总结自己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说明和解决医学问题,具体而言又有四个标准:(1)基础材料可靠,包括文献资料、实验材料和临床材料;(2)统计数据可靠;(3)论证的逻辑性;(4)结论的简明性,医学论文的最终归结和升华在于结论的简明性。

在列举了上述诸多标准后还需要进一步说明:尽管可以给出各种“科学的”标准,但是事实上,没有任何一项研究是完美的,可以完全符合各种标准,甚至为了满足其中的某些标准可能会牺牲其中的某些标准,Velde et al(2004)在给出科学的研究的六个标准后,特别指出:非常重要的是一项研究是不能同时满足所有的要求的,其很可能只能兼具两项要求,譬如,致力于为问题找出一个简单并且具有概括性的答案,在实际操作时为了同时达到这两项要求通常将会以牺牲其他要求为代价,概括的研究与具体的研究相对,简单的研究与复杂的研究相对,当一项研究能够很好的满足概括的和简单的标准时,很可能又会受到是否准确以及具体的质疑,对于“一个不具备灵活性和顾客导向的组织是无法生存”的结论,必定会产生“灵活在哪里?”以及“顾客是谁”的质疑,既然无法同时满足所有的要求,那么研究者应当根据情形和问题的本质来选择出致力于满足的标准并投入研究,当然,在研究中保持客观和尊重他人的理论和观点这些是必不可少的。

3 小结管理研究中科学导向的特征

尽管从科学性上一项研究无法尽善尽美,但这不能否定对科学性的追求,更不能忽略对于科学性的评价,通过对科学本质、以及管理学界和医学界对于科学性具体标准的认识,本文将管理研究的科学导向总结为以下几个具体特征供研究和评价参考:(1)聚焦问题,即以问题为中心,由研究的问题决定其他安排,包括研究设计与方法等,譬如,是选择案例研究还是实证研究方法,这并不取决于研究者的方法特长、个人兴趣以及研究趋势,而是由研究问题本身的需要来决定,这一点是科学内涵的基本要求;(2)逻辑清晰,总体上研究通篇的设计包括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都应当有清晰的逻辑,从这一点上来讲,科学并非仅仅是微观的,判断研究是否科学,首先要判断研究宏观逻辑上的科学性,这也是科学本身的重要要求;(3)真实有效,包含两个方面,真实是指研究材料、数据的真实以及研究方法本身做到正确,有效是指研究的效果和效率,效果是指知识贡献,即对管理问题本质和规律的发现,效率则是指是否抓住重点进行重点问题重点分析、以及是否以简明的方式来对知识加以贡献,这也是科学的外延要求,同时,抓住重点也格外重要,科学不是面面俱到,而科学本身也无法做到完美,因此,是否将自己有限的研究资源集中在重点关心的方面也是一种效率和科学的体现;(4)尊重差异,尊重首先体现了上述科学标准中的道德准则,更重要的是,研究者在追求科学和真理的过程中,差异在所难免,既然差异不可避免,就应当力求获得差异的成效,这才是科学的心态,因此,写作中研究意图的表达、措辞的使用要避免对差异的恶意攻击或打击,能够通过尊重和欣赏发挥并获得差异的建设性,也是科学的体现。

第3篇:常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国企业 管理创新 研究视角

一、前言

当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内的很多管理人员也已经认识到了中国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在管理效率上的差距,率先进行了企业的管理创新与变革,不仅在企业中注入先进的管理理念,还不断尝试创新新的管理模式。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成功的案例非常有限,绝大多数进行创新变革以后,都为企业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因此,对管理创新理论进行研究,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其特性与规律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基本问题。

二、对中国企业创新管理理论的研究基础

在我国学术界,早期有关管理创新的研究重点局限于总结经验与概述内容,相关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国外,具体来讲,主要包括过程、效力、作用、传播、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都为中国企业创新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但从当前形势上看,还有三个主要问题需要解决:其一,虽然当前学术界研究的视角相对多样,但没有针对一个视角的系统化研究,内容不够有深度;其二,各个视角之间缺乏内部联系,协调统一性不强,难以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其三,现有研究绝大多数多针对于国外情况,对中国发展的指导价值相对较小。因此,中国企业急需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企业管理创新理论,以指导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

三、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思路与视角

(一)研究整体思路

现阶段,以中国实际情况为背景进行企业管理创新实践的主要有两种研究类型:其一是以职能为基础,进行管理创新研究的;其二是将所有创新类型都包含,并对其进行规律性与共性探究的。两者相较,前者对创新类型没有进行比较研究,主要构建类型内在的机理,所以,本文主要以后者,也就是总结管理创新各种类型的共性为主。

(二)创新过程研究

管理创新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因此,对管理创新的过程进行研究是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研究的主要视角之一,而过程模型的构建能够让管理创新的逻辑更加清晰,有利于深化研究。与国外相比,中国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主要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重点强调企业管理者的作用,认为企业核心管理者能够主导整个企业管理的创新过程,还有些甚至认为企业管理者是完成企业创新的根本动力,所以,中国的企业管理创新大多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二是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过程很少有理论化与标示阶段,其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实践主要来源于引进,已经具备理论化与标示,绝大多数企业默认其为合理,因此不需要再次创建,另外,在企业领导者的绝对权威下,基层员工对管理创新过程是被动接受的,使理论化与标示的重要性被忽视。

(三)创新决策研究

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决策时非常重要的管理环节,决策的质量会对管理创新的实施效果产生很大影响。管理创新决策研究将企业核心管理者对管理创新决策中的作用凸显出来,不再局限于对企业核心管理者显性的外部特征研究,如男性、年轻、学历较高的管理者对创新的倾向性更大,与中国企业管理者的特征相结合,深入挖掘印象的内在影响机理,如社会认知、政治导向、管理倾向等。

(四)创新效力研究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失败率始终偏高,提升企业的管理创新效力也是当前探索的主要方面。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进行管理创新的过程相对复杂,对其能够产生影响的因素也非常多,这也就意味着想要有效提升企业管理创新效力机理的路径很多,且过程复杂[3]。一部分研究者从内部沟通、人才投入、企业文化、知识治理、顾客沟通等方面探究如何提升企业的管理创新效力,都取得了一定效果,在以后的发展中,需要从组织的具体情况入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路径,从而使管理创新效力得到有效提升。

(五)创新适配研究

从管理创新适配的角度看,系统能够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所有因素之间的匹配度较高,在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中,想要使所有因素之间具有较高的匹配度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具体研究:其一为管理方案制定;其二为创新模式选择;其三为技术管理适配。另外,对适配机理的研究包括内外部环境适配程度、职能层横纵向构建、组织要素关系等问题。从适配机理的角度看,管理创新的研究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拓宽,将环境、技术等因素充分考虑到了管理创新系统中,有利于管理创新的真正嵌入。

四、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方法

(一)主要方法――案例研究法

与国外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的体系不同,我国学者更倾向于利用案例法进行理论研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案例研究能够满足对管理创新理论探究的要求,另外,企业管理创新理论是一个相对复杂且庞大的系统,如果研究的问题需要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与把握,那么单纯的定量研究就没有办法承担其复杂性,而案例研究则可以通过与企业管理者的深入接触以及对企业的实践把握,将相对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具象化。

(二)辅助方法――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当前国外管理创新研究过程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在世界范围内比较主流,能够将关键变量之间的关系从复杂现象中较完整的挖掘出来,绝大多数与管理创新影响因素、效力、作用有关的研究都会运用这种方法[5]。但在对中国企业管理创新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问卷调查法不具备较强的理论构建能力,所以并不适合将其作为主要方法,只能起到辅助研究的作用。

五、未来研究展望

(一)管理创新的实施方面

现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创新前期的决策与驱动力问题,实施问题涉及的相对较少。可实际上,管理创新的实施所涉及到的方面非常广,甚至包括对整个组织系统的重塑,对管理创新的结果也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有必要加强对管理创新实施阶段的研究。

(二)中层管理者作用方面

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企业高层或核心管理者在管理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对中层管理者的影响很少涉及,其原因在于传统研究将高层管理者定位为决策者,将中层管理者定位为实施者,且将两者用孤立的视角分割开来,在传统思想中,后者常常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常常被研究人员主观忽视。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无论管理创新的决策还是实施,都无法由一方独立承担,在两者的思想与行动都保持一致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管理创新。

六、结论

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需要以中国企业实践为前提,结合国外的相关研究理论基础,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应用案例研究,辅以问卷调查,从管理创新过程、决策、效力和适配四个角度进行系统研究,意在构建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创新理论体系,并为中国企业实践提供相应指导。相关研究在方法、视角与路径等方面具有一定前瞻性,充实了管理创新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系统化与深入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国权.团队学习和学习型团队:概念、能力模型、测量及对团队绩效的影响[J].管理学报,2014.

[2]李军锋,马婧,韩小汀等.知识型员工个人元胜任力的测量模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3]刘怡娟.远程开放教育中以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教师虚拟团队构建研究[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4]马丽华,蔡启明.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项目团队成员的沟通策略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

[5]王思斌.村干部权力竞争解释模型之比较――兼述村干部权力的成就型竞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第4篇:常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校;知识产权保护;专利

1、医学院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科研保密意识淡薄

医学院校在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中,缺乏科研保密意识,在外校及相关合作方参观学习、交流讲座过程中,对科研成果、科研资料的管理较为随意,致使许多科研资料被有意或无意的复制印刷、拍摄等,并通过这些途径获得医学院校的科研技术细节,甚至被相关企业或校外人员非法利用这些资料,抢先申请专利,而医学院校由于缺乏充足的证据,难以证明对方为非法窃取自身科研成果,通过宣告无效程序撤销此项专利的可能性极低,最终导致医学院承受重大损失。

1.2研究过程对课题的知识产权关注较少

医学院校内,许多科研人员在进行立项研究前,并未对立项课题的国内外最新动态及知识产权进行分析,单凭自身掌握的文献资料而开展课题研究,最终形成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正常情况下,在研究课题立项确认后,科研计划便会根据所签订合同规定,严格执行并完成,因而必须慎重选择立项研究课题。据资料显示,国际上每年都有35万件左右的发明创造出现在专利文献上,课题研究中出现相同内容专利的几率非常大,甚至有部分课题在立项阶段,便已牵涉到侵权问题。

1.3教师对专利申请重要性认知不足

一方面,许多教师申请专利的主要用途是为课题提供支撑或是获得学校奖励,将专利看作是申请后续课题的科研基础,并以课题研究为主,在课题研究不受影响的状况下,往往会因申请程序过于繁琐,而鉴定报奖较为便捷,便选择以鉴定方式,通过学校奖励,完成对课题研究成果的处理。另一方面,医学院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出现,但很少有申请专利的,绝大部分成果都用以鉴定与报奖。究其原因,还在于经费问题。申请专利需要花费一定的专利申请费,但这些费用主要来源于院校的科研经费,在经费紧缺的情况,教师通常会选择放弃申请。由于以上做法,造成大量课题研究成果处于无保护或保护薄弱状态,一旦遭受剽窃,也难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对教师及医学院校都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1.4院校内部知识产权纠纷较多

当前,课题立项研究工作通过是由医学院校内多位教师共同负责的,在科研项目完成后,往往会涉及到科研成果的权益分享问题,一旦处理不好,便会引发各类知识产权问题,如著作权纠纷、名利问题、发明人排序纠纷等。另外,科研成果权益分享中,权属不清现象也较为常见。虽然在国家所颁发的专利法中,对职务与非职务发明作出了非常明确的界定,但在实际情况中,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性质的发明创造时常被混淆在一起。部分教师及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存在错误认知,认为其为自身研发,自己有权进行科研成果的处理。还有个别科研人员利用专利法中存在的漏洞,扭曲事实,将职务发明违法转变为非职业发明,并在院校单位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进行支配,致使医学院校遭受重大损失。

1.5基础研究难以转化

在国内,高校的科研水平主要体现在其校内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上,并且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也将学术论文作为自身评聘职称及抢占至高点的重要途径。因此,许多医学院校的教师在课题研究上,以基础研究为主,科研成果多为理论性研究成果,并在研究项目取得一定效果时,直接以论文形式发表出来,而这种行为也获得医学院校的默认,致使校内的科研成果往往难以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许多基础研究成果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运用。

2、加强医学院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对策

2.1强化校领导及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

作为医学院校,应该及时转变思想,认识到专利法的重要作用,并在校内开展法律讲座及宣传活动,普及专利法相关知识,并通过系统的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强化学校管理者及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其中,特别注重对教师的培训,让他们了解保护科研资料及成果的重要性,并掌握一定的知识产权保护技能,能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发挥出积极作用。通常情况下,基础性研究往往是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因而其产权保护可通过“著作权”形式完成。而应用性较强的科研成果或创新性研究,则需要在著作保护的基础上,申请专利保护,因为这些科研成果涉及到医学院校的长远利益。

2.2推进医学院校科研法制化管理

医学院校在对课题作出立项研究前,应进行相关专利文献的查新检索,特别是一些重点公关项目,在确保其不存在侵权顾虑的基础上,再来进行申报立项,以达到技术层面的原创目的。当完成课题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后,单位及科研人员应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申请自主知识产权,将科研与专利预测有机融合,在合理利用专利文献的同时,防止科研内容中出现低水平重复研究或侵权现象。在完成课题研究后进行验收时,不仅要评价相关论文,还要将其科研专利成果及数量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以推进科研的法制化管理。

2.3加强医学院校的科研管理

规范医学院校科研管理程序,在进行课题立项研究前,明确科研成果的产权归属,防止后期因产权归属不明而出现纠纷问题。在科研课题管理中,应及时检索知识产权状态,并掌握知识产权信息的最新状态,以避免科研过程中出现无意识的侵权行为。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因而相关人员还需注重对科研阶中间成果的保护,确保阶段性成果具备较强的创造性与新颖性。当发现与外校及合作方学术交流过程中,出现对保密阶段科研资料的非法复印、盗取情况时,院校相关科研管理人员应通过知识产权法,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避免造成科研成果的流失。另外,科研管理人员还需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与诉讼程序,在必要时能通过法律途径,及时争取获得相关的司法救济。

2.4设立知识产权基金,提高基础研究转化率

科研成果的价值通常体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较少能获得即时效益。因此,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科研过程中,往往会严格控制科研经费,力求在现有科研经费范围内,完成预期科研目标。对此,医学院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设立知识产权基金,为院校科研成果的著作权、专利权的获取,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推动科研项目向后延伸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另外,医学院校还需鼓励教师多开展应用型基础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转化率,让其在实际医学领域中真正得到运用。医学院校可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对基础研究转化运用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提高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引导教师在支撑课题的基础上,更理性地开展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龚大春.论知识产权的资产属性[J].当代经济,2015(12)

[2]张丽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路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4)

第5篇:常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 动机性访谈;社区高脂血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血脂水平控制

高脂血症属于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高脂血症对患者有较大的危害。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脂血症属于冠心病、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相关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强化患者的自我管理以及控制好血脂水平对于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社区140例高脂血症患者,就动机性访谈在高脂血症患者社区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如下。

Y料与方法

以我社区的140例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70例。常规组男39例,女31例;年龄45~77岁,平均65.4岁;病程2~6年。研究组男40例,女30例;年龄48~75岁,平均65.1岁;病程2~6年。所有患者经实验室检查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指标后确诊为高脂血症患者。同时排除严重的肝、肾、心、肺功能不全和恶性肿瘤,以及临床治疗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常规组和研究组基本资料统计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比较。

诊断标准:高脂血症诊断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的标准,TC≥5.18 mmol/L,或TG≥1.7mmol/L,或LDL≥3.37 mmol/L,或HDL≤1.04 mmol/L。

方法:常规组高脂血症患者主要按照常规的管理方法进行疾病管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管理基础上采用了动机性访谈,具体方法:①由全科医生借助心理状态评估量表访谈工具对患者开展访谈,掌握患者的健康状况、心理状态、自我认识、健康需求以及自我管理缺陷等。②制定个体化的访谈计划。在访谈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现状完成针对性的访谈,如,高血脂患者严重缺乏健康知识的可对其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每次访谈中解决患者自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③动机性访谈管理方案的动态调整。管理一段时间后,及时总结访谈管理效果,并及时调整访谈方案。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治疗管理。

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采用高脂血症自我效能以及自我管理量表进行评价,评价完成后换算为百分制,分数越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好。②患者管理前后的血脂水平,具体的有HDL、LDL、TC、TG等。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次研究中的主要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相关血脂指标全部使用(x±s]表示,组间资料比较者采用t检验,将P

结果

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在治疗管理完成后,常规组的自我管理评分(78.4±4.1)分;研究组的自我管理评分(93.5±4.7)分。在高脂血症患者自我管理评分方面,研究组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治疗管理前后患者血脂指标比较:在治疗管理后的HDL、LDL、TC以及TG等指标方面,两组患者治疗管理前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管理后的上述指标方面,研究组和常规组之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2007年发表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指出,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其作用强度与西方人群相同,我国人群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增高与冠心病、脑卒中发病呈正相关。将血脂异常防治着眼于冠心病的同时也着眼于脑卒中,在我国人群中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高脂血症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高血脂会危害动脉,出现动脉硬化,易形成斑块,造成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疾病。

随着临床医疗管理理念的发展,动机性访谈在临床慢性疾病管理中得到了重点应用。所谓的动机性访谈就是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引导性的访谈方式,了解患者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合作,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增强患者的内在改蛮动机。

本次研究对社区高脂血症患者在治疗管理中采用了动机性访谈,医务人员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可消除患者的抵触、紧张等心理,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开展动机性访谈治疗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如健康状况、日常生活习惯、用药依从性、健康需求等,全面的分析能够发现患者在自我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从而便于制定动机性访谈方案,能够在与患者访谈中,帮助患者建立改变的信心,鼓励患者强化自我管理,从而达到动机性访谈的目的。

第6篇:常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管理会计;案例教学法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转型已成为必然,管理会计是企业适应新常态的重要工具。财政部积极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对此,管理会计教学也需相应地变革,研究性教学是改进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关于研究性教学的内涵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一认为是一种教学理念,即研究性教学区别于传统的以学生“听”和教师“讲”为基础的讲授性教学,是一种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发展其主体性的教学观念。二认为是一种教学模式,即由教师设计研究的情境和途径,以课题研讨或项目设计为载体,指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三认为是一种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为基本方式、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三种观点尽管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但在研究性教学的核心内容上却是一致的,即研究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研究性教学是适应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二、管理会计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背景

(一)经济背景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亟需管理会计回应。经济新常态下,增速减缓、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动力转向创新驱动,此时企业要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力,必须依靠创新,企业的管理转型已成必然。竞争的加剧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快速响应市场,并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而管理会计正顺应了这样的发展需要,其作为对内报告会计,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的重要推力,也是企业快速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工具。

(二)政策背景

2014年,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将管理会计列为改革重点,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会计制度建设,加快管理会计人才培养。2014年,财政部在《工作要点》也明确,当前会计管理工作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会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2016年,财政部印发《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取得新的重大突破。这是财政会计管理部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推动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三)行业背景

管理会计被财政部列为改革重点后,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总会计师协会都在积极推进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同时,北京、上海、厦门三家国家会计学院以及部分高校的相关院系也在不断增加管理会计相关教学内容,进一步丰富管理会计教学,鼓励产学研结合。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还将在会计资格考试中加大管理会计内容比重。

(四)现实背景

现代会计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分支,但实务界以财务会计为主,对管理会计重视不够,所以教学中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未能很好体现。传统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教学方式单一,以“满堂灌”为主,而实践课程也受制于此。目前管理会计理论、方法和工具在企业中得到了实实在在地应用,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也就亟待改革。此外,各地方本科也都面临着高校转型发展,各笔者所在学校当前正处于转型发展、“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相当繁重,推进教学改革,开展研究性教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也是学校转型发展的必然举措。

三、研究性教学在管理会计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实践发现,研究性教学在管理会计应用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容有限

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多,包括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如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经营预测和决策、预算管理、业绩评价等等,受课时及客观条件(如调研时间、经费等)的制约,实际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内容很有限,一般只能选取其中几章来开展。

(二)学生的全面参与度不够

研究性教学以学生为主导,要求学生在课外花费较长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学习、调研与资料整理。实践中多采用小组形式,为保证调研成果能在两个课时内展示完,一般四五个同学一组,选定组长一名负责。那么这就可能出现组内某些同学由于理论知识不扎实或者主动性不够从而没有很好的参与到项目的调研及整理中来。尽管实践中要求组长组织所有组员参与,合理安排任务,并将每位组员的工作情况及效果写进实践报告,但也不能完全避免某些同学打酱油的状况。如何提高同学的积极性,确保所有同学都能参与到研究性项目中来,这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方式有待改进

研究性教学只是课程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重较低。笔者所在学校中含实践课时的课程,理论与实践考核分数在期末综评中所占的比重为7:3,这也就意味着研究性教学的成绩只能纳入管理会计这门课程成绩考核的30%平时分中,扣除平时分中所含的课堂考勤、课堂表现、作业等项目,最终研究性教学成绩所占比重只有10%左右。这么低的考核比重实际上却要求学生花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开展,所以就会有些同学流于形式,觉得不认真开展对期末综评的影响也不是很大,这无疑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研究性教学创新性不够

创新性不够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研究性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在实际应用中,主要采用的是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其他方法用的很少。二是学生的创新性不够。课程首次开展时,在研讨结果讨论时教师会展示一个模板,说明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讨论与总结,而这也就导致最后每组的研讨结果形成了一个固定模式,大同小异,只是调研的对象、计算的数据结果、提出的建议不同而已。课堂展示时学生看多了就会疲乏,最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兴趣降低等情况。

四、推进研究性教学在管理会计中更好应用的建议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合理设置

课程课时、考核方式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适当取舍。管理会计所含内容较多,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教学重点,提升研究性教学内容的比重。此外,针对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调整培养计划,修改此门课程的有关内容,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增加研究性教学在期末综评中的比重。

(二)多渠道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学生是研究性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研究性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一切的教学活动效果都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对此,必须多渠道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首先,帮助学生树立研究性教学的主体意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接受的思维模式,主动顺着教师的引导发现疑难点、开展研究与讨论,深入掌握知识体系,理论应用于实践。其次,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于研究性教学的兴趣,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合理安排学生分组,合理设置考评方式,提高学生的全面参与度。

(三)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方法常用的有: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基于项目的教学法、随机访问教学法等。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应结合学科特点,合理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总体来说,适合管理会计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

(四)提高研究性教学的创新性

首先,教师要多学多借鉴多准备,合理设计研究性教学的过程,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其次,学生要多学多问多讨论,小组合作,集思广益。要有发散思维,主动地研究,将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是知识的研究者和创造者。提高创新性,研究性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展。

五、结语

当前,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社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要及要求也不断加大。在有关经济、政策、行业、现实背景下,高校在管理会计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十分必要。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也存在着研究性教学内容有限、学生全面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对此需要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创新性等方面进行改进,从而推进研究性教学在管理会计课程中更好地应用,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R].财会[2016]10号.

第7篇:常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 班级管理机制 研究生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38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 management system is very important. The non - integrity, non - full - range, non - comprehensive and non - centralized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 management system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cadre selection plan,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teacher use mechanism in the class management mechanism can help graduate students to embark on a new stag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class management mechanism; graduate students’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作檠生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单位,班级是班集体成员接收教育的一个组织保证和依靠力量。在一个优秀良好的班集体中,每一名同学都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所以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一个完善的班级制度对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班级管理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 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班级管理

学生是我国社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人才资源,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加强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常深远和重大的作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职业和人生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研究生教育的时候,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进行强化教育,这是我国教育行业工作者的共识。

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一个导师和研究生都经常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对“班级”意识非常缺乏,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不会运用“班级管理”的意识。在很多的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观念中,“班级”只是一种存在于小学和中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学生在到了研究生阶段的时候,由于人数比较少,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重要,所以“班级”的教育模式可有可无。在研究生的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学生和教师都认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只和研究生导师的教育管理相关。①这种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班级管理”模式的认识是十分片面的,对研究生的管理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从一般的班级理念上来看,班级是按照专业的不同和年级的不同进行划分的,班级有着明确的权利义务、人员编制和管理制度的要求。班级不仅仅是一种基础的学生集体,而且还是学校进行社会实践、体育活动和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

上述班级特征在研究生班级中完全能够体现出来,所以对研究生班级进行忽视是不正确的行为,在普通的研究生班级中,学生总会无意识地和周围的同学保持行为和思想上的一致,特别是在一些科研研究生班级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在科研班级中,如果一个学生有比较突出的研究内容,那么这个班级的其他的学生的研究成果都将会有一个非常大的进步。②所以一个有着积极班风和科学的生活学习模式的班级中,学生将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样对研究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研究和学习等方面的习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总而言之,在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对“班级管理”理念进行重视,构建一个班级管理机制,把“班级”对研究生的教育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

2 班级管理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点

2.1 班级管理的非集中性

在常规的小学班级、中学班级乃至大学班级,都有专职和固定的辅导员或班主任来对班级活动进行组织和负责;但是在研究生的班级管理中,由于各个研究生只是被分到了相对应的导师名下,没有相关的班主任对他们进行管理,所以研究生的班级管理就变比较分散,这就是研究生班级管理的非集中性的特点。

2.2 管理内容的非全面性

常规的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管理,例如对学生的生活、体育、卫生、学习和德育等方面进行管理,同时还要组织家长会以及社团等活动。因为在小学、中学和大学中有这种班级管理,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正常运行。和这些班级相比,研究生的班级管理就没有这么全面和系统。研究生的班级管理主要集中在对科研和学习等方面的管理和活动的组织,但是在管理途经、管理规则和管理内容等方面的管理都没有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班级管理那么严格。因为研究生是一个生活素质和专业素质都比较高的一个群体,所以在研究生的班级管理中并不需要面面俱到的管理模式,这就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班级管理的非全面性的特点。

2.3 管理阶段的非全程性

就一般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班级管理来看,班级管理是随着学生的成长的一种动态的管理模式,它随着学生班级的变迁而逐渐完整。所以在学生的一般模式下的班级管理的时候,要注意对学生的各个阶段的班级进行衔接和过渡,③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能够在班级中逐渐获得连续均衡的发展。但是作为研究生班级管理来看,由于不同的研究生所做的研究课题和领域都有很大程度的不同,这就导致了研究生的发展是在不同速度、水平和管理条件下进行的,这就导致了研究生班级无法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同步发展,这也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的非全程性的特点。

2.4 管理层面上的非全员性

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哪个阶段的管理都离不开各个阶层的管理人员,这些人员中有各个学校的班主任、任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班级中的干部等人,这些人既是对学生班级进行管理的人员,又是参与的人员。从学校的各个阶层共同参与管理班级的特点就是班级管理的全员性。而研究生班级管理由于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除了研究生导师很少有人参与,这就造成了研究生班级管理的非全员性的特点。

3 研究生班级管理机制构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1 师资增量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力量

师资增量机制的实质是对教师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控让师生变得非常协调,增加研究生班级中的教师资源,让研究生班级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质的变化。增加研究生的师资力量是通过保持、吸引和培养等三个方面共同进行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方法就是“吸引”教师的机制。在大部分的学校的导师一般都是单独进行研究和教学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方式对于研究生的班级管理机制的构建十分不利。由于在增加师资力量方面,“吸引”机制有着风险小、收益高和成本小的优点,所以我国高校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往往会采用这种方式。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扩大研究生教师的人才,提高研究生班级管理中的工作效率。只有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的质量和数量,让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足够的师资力量的支持,这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才能达到,才能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3.2 师资运用机制提高学习效率

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机制的构建中,师资运用机制的实质是教师的行为需要 通过学校采用一定方式来进行管理和人事调配,让研究生教师资源的利用通过服务、评价和调配等机制来进行管理和约束,这样不同教师的优点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这样能够把教师的管理潜力充分挖掘出来,④让不同的研究生班级的管理制度始终都在教师管理的轨道上运行,从而实现班级制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研究生教师进行合理的调配和运用,可以把每个教师的优点和擅长的专业知识都发挥到淋漓尽致。对研究生教师进行合理的调配能够提高研究生对教师的适应程度,对不同特点和研究方向的学生配置相应特点的教师,这样研究生和教师之间的契合度就能达到最大,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3.3 研究生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生激励机制是对每一个研究领域的每一个研究生都要进行相应的激励,这样能够让每一个学生的才能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研究生的班级管理制度上,学校和相关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激励。这种激励的管理方式能够把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调动起来,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构建研究生班级管理C制中的激励机制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能够找到自己的目标和学习动力,不断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从而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3.4 研究生干部选用机制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对班干部进行选择和培养是研究生班级管理中的一个基本任务。作为班级里面最为基层的干部,班干部是一个班级里面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的人才资源,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管理作用,在提高班级的管理效率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班干部是教师和研究生导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承认。⑤构建研究生班级管理机制中研究生干部选用机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承认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性,激励学生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同时研究生干部不仅仅能够对教师管理有很好的帮助作用,而且能够给研究生起到一定程度的带头作用,帮助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

4 结语

研究生是一个和其他阶段的学生都不同的群体,需要采用特殊的方法对他们进行管理。研究生是我国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研究生的群体构建班级管理机制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帮助学校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注释

① 马秋丽.建立班级管理机制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2):237-238.

② 周元敏.高校研究生班级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3(10):96-97.

③ 丁道军.研究生班级管理人性化探析――基于班长的视角[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2):39-40.

第8篇:常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范文

    〔摘要〕行为法学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朵奇葩,它与法学和行为科学之关联已经显示出其蓬勃的生命力。行为法学研究尚属起步,其方法论研究有待开展。

意义。管理和人类行为的关系,管理学和行为法学的关系,这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作了分析,二者虽然存在差别,但其联系也相当密切。实际上,行为法学所研究的就是一种管理,是法行为的管理。因此,管理学方法于行为法学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p;   在司法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行为科学的研究,对于解决依法司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善司法活动,保障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是贯彻实施法律,搞好司法建设的关键。在此问题上,司法机关负有特殊的责任,因此,必须加强对审判行为、侦察行为、犯罪行为的研究,使司法审判人员的行为与国家司法需要相统一,并排除法律机制外一切干扰正常司法的行为,从而实现司法行为的法律化。同时,改善司法活动和强化司法职能,也有一个理顺司法机关和各个方面关系的问题,如果能通过行为研究全面把握影响依法办案的各种社会因素和行为规律,能针对当事人和社会的心理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就一定能够为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司法设置一道必要的保障。管理学方法在研究司法行为方面的运用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责任原理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应用责任原理研究司法行为管理,就是要研究如何充分挖掘每一个司法工作者个人的潜力,如何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这些部门和个人所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与此相适应的责任。长期以来,司法工作的不尽如人意甚至腐败,与合理的分工和责任的明确不无关系。所谓“司法独立”、“法官独立”的原则和制度,用管理学原理分析,其实就是一种分工负责的制度。西方社会的“法官独立”在他们那样一个社会里卓有成效,是有一定的管理学道理的。“司法独立”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正在逐步的建立与完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重大成就,尽管如此,法学工作者仍然应该进一步研究之,尤其是引进管理学方法,应用责任原理对“司法独立”等分工负责的司法制度进行研究,以指导司法实践。

第9篇:常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教研工作;教研计划;制定教研;机制建设实施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03-01

职业教育的教学研究,是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教改问题为根本,以教育教学过程为平台,以学校教育教学条件、环境、人员、任务为基础,以教职人员研究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但是,在学校教研活动中存在着教研活动走过场、组织难、实效低现象,很难保证研究的实效性、真实性;很难通过教研活动实现整体教学能力的提升,因此减缓了教改向纵深发展的步伐。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就教研活动的目、作用、存在问题、以及教研活动组织管理办法浅谈一二之管见。

一、教研活动中常见问题

1、认识不足

从学校领导教管人员的层面看,存在着一难、二忙、三惟教学论的现象。所谓的难,领导认为搞教研活动很难,需要积累各方面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作支撑,需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一般教师根本不具备,所以开展活动难;所谓的忙,教管人员认为每天进行教学检查、教学质量检查等日常工作都忙不完,教师课程安排很紧,哪有时间搞教研。

2、教研方案设计过大、过空

在设计教研活动计划时只考虑教研活动的涉猎面要广,不落死角,造成教研活动过程的设计简单、空泛,忽略了一个活动项目可能关联许多小项目或问题,操作难度大。即便可以实施也难做到浅入深出,成效不大,影响教研实效性。

3、缺乏过程监控管理

由于老师对教研工作的认识不足,教研能力还相对薄弱,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负责人唱独角戏的现象。主要原因有:在研究过程中,组织领导、协调能力欠缺;参加人员敷衍应付现象较为突出;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即不能以身示范,又不能做到合理设计,更缺乏对教研活动过程的每个重要环节的督导、管理、监控与考核措施。以致使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二、方法与对策

1、转变观念,强化培训是根本

职业教育呼唤着更多的教师积极投身于教究工作之中,教师的日常工作恰恰就是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可以说教师的日常工作其实就是教研活动的组成部分,关键问题是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工作;在工作中进行研究”。因此要做好教研工作,必须做好两个培训。

首先做好观念转变培训。请专家或领导进行教研工作的意义、目的培训,用现身说法讲自身成长史,让教师认识、感受到教研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教学教研能力,对自身成长、个体发展的大有益处,调动起教师投入教研工作的积极性。

其次做好教研方法策略培训。可请专家做教研方法与策略培训讲座,介绍科学研究法、访谈法、问卷法、多角分析法、行动研究法、归纳法等教研常用的方法策略,使教师学会教研、掌握教研方法与策略,才能积极投入到教研活动之中。

再次要教会教师掌握行动研究的方法;建立“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调查分析――论证反思――归纳总结”的“五步教研”模式。了解它的校本性、人本性、牵引性、依托性等“四性”特征,才能够更好的开展教研工作,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所以提高认识、强化教师教研方法、教研策略的培训是顺利开展教研工作之本。

2、合理设计,注重细节是关键

(1)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诸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策略选择、学情状况、教学资源利用与建设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疑惑,将这些困难和疑惑写成教研提案,上交到教研处。由教研处结合学校教学改革、特色建设和质量晋升目标逐一划类分析,找出重要问题、主要问题、共性问题作为教研课题或活动内容,制定教研目标、列出教研计划,制定方案。

(2)在制定方案时,要预测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教研指导理论、教研途径、方法等困难、障碍等细节问题,并制定解决预案,确保教研方案做到科学、合理、可行,以保证教研计划和方案的有效实施。

(3)在教研活动设计时,既要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针对广大教师的教研能力层次水准,设计多形式、多渠道、多内容的教研活动形式,使教师在活动中能够找到自身位置,体现自身教研价值,激发参与的主动性;还要考虑到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桥梁作用、辐射作用;在设计时还要尽可能围绕他们教研教学所长,设计教研课题任务和活动形式,要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我,将他们的教学艺术、教学技能、个性特长传递给同行,以达到学习交流、共同分享发展成果,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3、健全机构,建设载体是基础

为有效地组织开展教研工作,必须织就一张三级教研管理网络;才能有效的加强教研工作管理。从学校层面要建立由校领导、专家、教师、专业带头人、教研骨干教师、教管人员组成的教学研究领导组织,负责计划、审议、组织、指导教研工作;设置教研管理和服务机构――教研处,会同教管部门负责组织教研计划、方案实施、督导检查管理工作;各系部有主要干部分管教研工作,对教师的教研工作进行组织和管理;以学科专业为主组建教研室,使其成为专业(学科)教研工作的基本单元。

4、科学组织,目标管理是措施

在每次活动时都必须按计划执行,做到三个到位:即活动之前,安排布置到位;活动之中,讨论研究到位;活动之后,目标考核评估到位。考核中实施目标评估,因为“目标”是由上下级共同制定的,所以要共同监督完成。如果每个个体目标都能够完成,学校的教研目标就一定可以完成。

5、制定政策,落实政策是保障

学校要建立健全有关管理与激励教研工作的相关政策,让政策在教研工作、教师晋级评先中起到调整杠杆的作用。做到对教研有建树、有成效的教师既要给予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方面的奖励。

三、结论

教研工作是一个长期、细致工作,它是关系到学校教改、教学质量高低的大事。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解决教研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和途径。坚持以校情为依据,由下到上切实做好教研方案计划、教研组织机制建设,加强政策调控,逐层落实教研目标管理措施,不断改革和完善传统教研模式,使学校教研工作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课程改革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