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范文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精选(九篇)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

第1篇: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治疗理论;高职心理咨询;启示

伴随着积极心理学在世界范围的兴起,积极心理治疗理论也因秉承积极心理学思想,强调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培养来访者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而备受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关注。高职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咨询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致力于帮助高职学生提高心理品质,发展心理潜能,促进人格健康发展为目标,但因深受“问题解决式”的传统心理咨询理论及模式影响,高职心理咨询主要驻足于学生心理问题,强调心理问题对个体发展的消极作用,在实践操作中常采用“问题发现、成因探究、问题消减”三步曲来建构咨询过程,而心理问题的消减并不等同于心理积极品质的增加,因而很难实现高职心理咨询的目标。而积极心理治疗理论倡导通过积极人格的塑造来治疗并最终预防心理问题的咨询思维,跳出了问题解决的传统型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及模式框架,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了崭新的视野,也为高职心理咨询打开了一扇通往咨询目标的理论之门,对高职心理咨询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启发意义。

一、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内涵

1.崇尚积极的价值取向。积极心理治疗理论认为对心理问题的治疗,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为人类谋取幸福,而应集中注意力增进和培养人类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主张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看待个体的心理问题,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个体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强调人类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的培养是心理治疗的最好策略。认为在治疗中只有激发个体积极能力,让来访者通过累积或发展自己的积极力量,才能最终摆脱心理问题或抑制心理问题的产生。

2.倡导“以人为本”的道德关怀。积极心理治疗理论提倡积极的人性关怀,反对对被治疗者施加道德以外的压力,给被治疗者身心带来痛苦。强调在治疗手段与治疗方法的运用上体现道德关怀,要求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接受被治疗者过去形成的形态,也要肯定他们拥有未知的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积极心理治疗倡导对被治疗者实施积极关注,通过激发起被治疗者的自身力量来促使其改变对问题片面看法的治疗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观点,彰显了社会意义的博爱与人性。

3.推举跨文化的治疗视野。积极心理治疗理论认为个体经验的建立主要依赖于其对内外环境的体验,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使个体产生独特的心理经验,因此个体在与其他人打交道时都存在一个跨文化的问题。如果能使来访者相信,同样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或另一个时代会受到另一种尺度的评价,会被认为是异常的或受欢迎的,病人的视野就会得到扩大。因此,积极心理治疗经常采用叙事方式,将来访者心理问题外化,强调用另一种更合理的积极的文化对来访者的问题作出解析,从而使来访者产生新的认识(主要是积极的认识),形成新的积极观念,激发来访者内心的积极体验,重建生活意义和生活态度。

4.强调整合的治疗方法。积极心理治疗在整合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叙事治疗等多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创建了自身独特的治疗阶段理论。它把心理治疗的全过程分为辅助与主导治疗两个部分。其中主导治疗部分是整个积极心理治疗的核心,共包含五个阶段,即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着眼于帮助来访者获得从积极角度看待自己处境的能力)、调查阶段(着眼于帮助来访者体验潜在能力并认识自己的态度是可以控制和改变的)、场合鼓励阶段(着眼于帮助来访者通过在实际生活场景中鼓励而不批评同伴的言行而获得积极观念)、语言表达阶段(着眼于以人际冲突的解决为媒介,发展来访者欠缺的现实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更为可取的交往方式)、扩大目标阶段(着眼于消除来访者对某一事件认识的狭隘性,扩大其目标视野,学习在不转移冲突目标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积极体验)。而辅助部分着重发挥为主导治疗部分提供准备与巩固成果的作用,包括初始谈话(着眼于获取治疗有关具体数据、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等)和辅治疗(贯穿于治疗始终,采用讲故事形式,着眼于营造轻松治疗氛围,转变来访者认识观念)。总之,在积极心理治疗阶段理论的框架中,强调多种咨询与治疗方法的整合,来解决来访者自我价值与社会标准的冲突,鼓励来访者的积极品质,发挥来访者的积极力量,挖掘来访者的积极潜力,发展来访者积极现实能力,培养来访者的积极人格。

二、传统心理咨询模式下高职心理咨询的困惑

1.咨询学生比例偏少。据高职院校各类心理调查统计,15%~30%的学生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困扰,但真正进行心理咨询的人数却很少,一般不足5%。出现这样的比例偏差原因固然很多,但与高职院校心理咨询的定位不无联系。传统心理咨询模式下,多数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定位于为小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帮助。这意味着进行心理咨询,就存在心理疾病,甚至有精神问题。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把这类人群视为异常,对此类问题一向“讳病忌医”,而高职学生又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关注自我形象,不愿意轻易对外暴露自我存在的心理困扰,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学生咨询人数与实际需求出现较大的反差。

2.咨询学生易产生抵触心理。在传统注重“问题解决”心理咨询模式中,高职院校的咨询教师习惯于将学生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或致力于发现问题的消极型测试量表进行对照,界定存在问题,进而解决学生问题。这类模式在咨询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问题,强调心理问题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并认为心理问题的消减是增进心理健康的必由之路,因而在咨询过程中,会采取各种措施让学生承认消极心理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这让学生更多地感受自身缺陷,体会消极情绪,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容易让咨访关系陷入对立,甚至会引起来访学生的心理抵触,不配合咨询教师工作,有的甚至故意中断咨询来予以对抗,不利于整个咨询工作的顺利进行,也难以达成咨询的目标。

3.咨询后续效果不理想。受传统心理咨询模式的影响,高职心理咨询注重“对症下药”,把心理咨询看成是矫治学生心理问题的手段,期望通过对心理问题的修复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咨询中强调“西医治疗模式”,忽视“中医治疗模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重视全身调理及综合自愈能力增强。来访学生心理问题未能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容易复发心理问题,或生成新的心理问题。高职心理咨询后续效果不理想,未能从根本上起到解决及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作用。

三、积极心理治疗理论对高职心理咨询的

启示

1.以积极视角看待学生心理问题。积极心理治疗倡导对心理问题做出积极解释,比方说抑郁除了解释成被动的情绪低落之外,也可以解释成对冲突能做出深刻的反省。强调通过交流让来访者积极认识自身问题,从而使来访者在一定程度上感受自身行为的合理化,进而激发来访者改变自我的积极力量。因此,以积极视角看待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维护来访学生自尊,让来访学生借助认识力量扩大视野,保持良好心态,充满改变的信心与希望摆脱心理阴影,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心理咨询的推进与有效开展。

2.激发学生积极的现实能力。积极心理治疗理论把人的现实能力分为认识能力与爱的能力两类。认识能力包括准时、条理、清洁、礼貌、诚实等11种能力,在人们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对他人做出评价。爱的能力包括榜样、耐心、交往、信任等12种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常因它的变化而直接引起个体的情绪变化。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人的心理疾病正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发生冲突的结果。因而高职心理咨询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现实能力,具体来说注重激发学生认识能力与爱的能力,在咨询过程中,强调来访学生对生活事件与自身行为赋于积极解释,树立来访学生积极认识生活事件与自身行为的坚定信念,以产生用积极的情感体验来消减消极情感体验,进而激发积极的现实能力,促进来访学生实现人格的健康发展。

第2篇: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范文

所谓的心理咨询,就是指咨询师协助来访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以维护心理健康、发展个人潜能的过程。基于这个概念,我认为心理咨询的基本要求如下:

一、要区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不同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在理论上它们没有明确的界定,甚至还有相同的地方;在操作上也没有明确的区分,特殊情况下可以由一位咨询师或治疗师负责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两个过程。心理咨询的过程本身就有治疗的意义,倾诉者说出问题本身就可以起到发泄作用,因此心理咨询过程中很难绝对排除心理治疗的成分。另一方面,心理治疗也离不开心理咨询,在心理治疗的同时,通过与来访者探讨更深一层的心理问题,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对象不同。心理咨询对象很多时候是正常人,它是一种发展模式,双方是平等的关系,而心理治疗的对象是存在心理障碍的人,采用的是病理模式,双方的关系是医患关系。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心理咨询要解决的是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问题,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成年人工作的问题等等。而心理治疗主要是解决心理障碍,是真正的心病。

二、不要误入心理咨询的误区

1、心理咨询不是社交中的交朋接友

将心理咨询当做朋友之间的谈话,那是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实际并非如此。虽然谈话是心理咨询的主要交流方法,但这个谈话与朋友之间的谈话有着很大的区别。第一,心理咨询中的谈话有着严格的时间、地点的制约,与朋友之间谈话的随意性不同,心理咨询谈话要在正规的心理咨询室中进行,并且要按照预设规定的时间进行。第二,心理咨询一般是要收取报酬的,而朋友之间的谈话是不需要收费的。第三,心理咨询的谈话是以咨询目标为主线,咨询师要准确把握各种原则问题,采取最正确的咨询技术来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而朋友之间的谈话可以是天马行空般无目的性,不必遵守过多的原则。心理咨询师不能与求助者建立朋友关系,如果有求助者主动要求,咨询师也要讲明自己的职业规范,不能答应这个要求。

2、心理咨询不是说理教育

生活中,由于对心理咨询没有准确的认识,有些求助者抱着请咨询师分析自己甚至他人的想法来咨询,可能还有求助者抱着接受教育的想法来咨询,这些想法都不符合心理咨询职业规范的。按照心理咨询的定义,心理咨询是帮助求助者达到自我完善、提升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要依赖咨询师的分析或说理教育来解决问题。咨询师可以给求助者提供一些心理学知识,鼓励求助者进行自我探求,尽量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脱离心理咨询的帮助。

3、心理咨询不是花钱消灾,也不是开导安慰

在咨询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比较凄惨的求助者,他们有的需要一份工作,有的可能要钱要婚姻,甚至要儿女。这时心理咨询师应该清醒认识到自己所能解决的问题仅仅只是心理方面的问题,生活方面的问题是现实问题,并不在心理咨询的职业范围内,心理咨询不是花钱消灾,不是心理咨询的目标。简单来说,心理咨询的目标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是助人自助,帮助求助者获得心理成长,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从而建立健全人格,提升心理素质,最终要达到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目的。

第3篇: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范文

无自知力者,一不治也

长久以来,由于我们对精神卫生知识普及不够,大众对自身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重视程度有限,所以往往歧视精神病患者。一旦亲朋好友中有人有严重精神障碍的征兆,常常讳疾忌医,不愿带他前往精神病医院或医院的精神科就诊,害怕被别人知晓有失体面。现在有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机构,精神有明显异常者的亲朋好友,也总是先到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因为他们觉得心理咨询中心要比精神卫生中心或精神科好听得多,如果真的有问题再及时转精神病医院也不迟;如果并不是严重的精神病,那就可以避免跨入精神病院的大门了。

其实,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也挺实在可行。不过,在被认定是严重的精神障碍,被建议转精神科进行临床治疗时,为了脸面而再三恳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治疗,不愿到精神科就诊,就很不明智了。要知道,现代精神卫生领域的工作已经有了相当明确的分工:精神科医生负责严重的精神疾患(如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心理治疗适合于不大严重的精神问题(如神经症)的治疗;心理咨询适合于比较轻微的心理问题和一些发展性的问题(如一般的情绪困扰、环境不适应、调整人际关系以及职业发展等);再轻一点的问题可以找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帮助。这是一个连续的服务体。不同情况的人应当找适合自己情况的人求助。

对于有责任心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来说,如果发现患者已经有了无自知力(即对自己的异常精神和行为状态缺乏认知,别人觉得他非常怪异而他自己却否认)、幻觉(包括幻听、幻视等,即感觉到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等严重精神障碍的病人,就必须及时转给更有临床经验的精神科医生处理。

不自愿者,二不治也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与一般的治疗不同,它有一个前提,即要求来求询或求治的当事人要出于自愿。被逼来的人往往难有好的效果。这是因为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需要以询谈为重要手段,如果当事人不是出于自愿,咨询师或治疗师又如何能与当事人良好沟通、了解到实际情况呢?如果真实情况无法掌握,又如何能有的放矢地提出对策、解开心锁呢?

笔者曾经接待过一位被家长逼来咨询的初中一年级男孩。到了心理咨询室门口,那男孩一下子挣脱母亲的手逃之夭夭。后来好不容易“捉”到他,把他请进了咨询室,不料那倔强的男孩在长达40分钟的时间里就是坚持一句话也不说,让咨询师徒费口舌。还有些家长一厢情愿,希望通过心理咨询能让孩子达到如何如何的目标,全然不顾孩子的想法。要知道,心理咨询师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就某种角度而言,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一种被动的工作方式,他们的先决条件便是当事人的自愿,即当事人能觉察自己存在心理问题,并愿意利用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或改善心理状况。只有当事人自愿,双方才能通过询谈有效沟通,当事人才能配合咨询师或治疗师的工作,最后收到良好的效果。

指手画脚者,三不治也

医生在看病时最怕患者自说自话,对医生的诊断或治疗措施指手画脚。这类患者自以为是,否定医生的诊断或处方,或要求医生按自己的见解开处方,让医生哭笑不得:如果你有这番本事,自己便可医自己,又何必来看病呢?

有时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也会遇到这样的当事人。他们对咨询师或治疗师的分析和见解不屑一顾,还反过来要求咨询师或治疗师如何如何,真让人摸不着头脑,到底是谁在给谁咨询、治疗。

特别是一些领着孩子求助的家长最爱指手画脚。我曾遇到过一位为儿子不肯学习而来求询的家长,他在向我说明孩子和家庭的情况后,一手策划了一个哄骗孩子读书的计划,希望我和他一起完成这样一个“骗局”。看着这个错误利用心理咨询的家长,听着他那肯定无效、自作聪明的计划,我只得婉言谢绝了他。我告诉他,你已经有了太多的失败,要说心理咨询首先需要咨询的恰恰是你自己,你应该好好静心反省一下自己的家庭教育方法了。

重财轻身者,四不治也

我国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起步不同于国外。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一项十分辛苦的专业服务。在美国等国家,这类服务的收费是相当高的。据说著名的心理学大师、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就曾公开宣称,心理治疗是富人才承担得起的一项服务。

在我国,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从公益服务开始发展起来的,加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国人对自己精神卫生状况的重视不够,对心理保健的需求不足,所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收费一直相当低廉。不过,现在情况已经有所好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卫生知识的丰富、心理保健意识的觉醒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利用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进行自助。尤其是那些年纪轻、思想新、收入高的白领阶层,愿意利用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消除精神困扰、缓解心理压力和帮助自身发展。但是也有不少人对于这一服务不甚了解,认为只是动动嘴皮子赚钱,不愿意在这上面花钱。他们情愿让心理问题拖而不决,或者仅仅靠一些精神类药物治表不治本。对这些把钱看得比健康更重的人,不治也罢。

三心二意者,五不治也

有些求助者,由于对心理问题的咨询或治疗过程缺乏认识、信心和耐心,三心二意,朝三暮四。他们或擅作主张,不按照约定行事,让咨询或治疗师布置的心理作业成为一张废纸,对医生处方的精神药物随意换药或改变剂量;或频频更换治疗师。要知道,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不同的流派和方法。一般而言,只要咨询师或治疗师有专业技术,经验丰富,问题诊断得当,坚持一种咨询或治疗方法,一定会有效果的。不同的方法不过是殊途同归。但如果频繁更换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或同时在多个咨询师或治疗师处求助,则不同的方法有时反而会有所冲突,让人无所适从,影响效果。所以,专业的心理工作者会拒绝为那些同时在几处咨询或治疗的求助者服务的。

急功近利者,六不治也

在心理治疗时,治疗师了解当事人的真实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并最后加以实施,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的。有时,还需要在治疗过程中根据当事人的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有的求助者不了解这一点,一味求快。比如人格问题咨询或行为习惯矫正,由于人的性格和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养成的,无法想象让一个人在长达20年的时间中形成的性格或习惯能在一二次咨询中烟消云散。

第4篇: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范文

【摘要】本文是一例女大三学生因一次交通事故而对乘坐交通工具产生恐惧心理的咨询案例报告。在咨询中,主要利用放松疗法、系统脱敏和合理情绪疗法,引导其接受自己在遇到这些恐惧刺激时的紧张焦虑情绪,采用小步子渐进方式让其换一种认知方式去理解并实际体验坐交通工具的感觉。经过六次的咨询,来访者恐惧感明显下降,睡眠质量有所改善,基本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关键词】交通工具恐惧放松疗法系统脱敏 合理情绪疗法

1、当事人基本信息

李某,女,21岁,文科类学院大三学生,独生子女,来自城镇,父母关系较好,与父母相处融洽。无家庭精神病史。

2、心理问题发生的过程

主诉:我上学期十一假期里出了一场车祸,当时我叔叔的车和迎面来的中型货车撞到了,我的头撞到窗子边,一下子流了很多血,我当时就大叫起来。上次寒假我回家,在飞机出行的前几天,晚上睡不着,早上醒的很早,担心会出事。现在两辆车稍微挨近一点我就害怕。自从那件事情之后我发现自己考虑问题很周全,常会为小事纠结,这样让我很累。

3、心理问题的处理过程

3.1评估与诊断

3.3.1心理状况评估

该来访者是因为应激刺激而产生了恐惧心理,有泛化,影响到生活;该刺激的消极影响持续时间达三个月以上,属于严重性心理问题。

3.3.2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中独生子女;

(2)出现应激性生活事件而产生恐惧心理;

(3)性格内向,胆小、犹豫不决。

3.2咨询目标的制定

具体和近期目标:降低对交通工具的恐惧,改善睡眠质量。

最终和远期目标:客观全面看待交通工具;学会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并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3.3干预过程

咨询的主要方法:合理情绪疗法,系统脱敏

合理情绪疗法在于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引导求助者指出事件A和结果C,使来访者对B进行分析,找出可以代替那些B的合理信念,认识到是自己将对交通工具危害性的恐惧程度夸大化了。

系统脱要采用小步子渐进的方式:先让来访者试着回想之前经历——用想象的方式进入现场——乘坐自己较能接受的交通工具——乘坐其他自己不太敢坐的交通工具——从对所有交通工具的恐惧中脱敏出来。

3.3.1第一次:

目的: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建立信任感,确定咨询问题。

方法:会谈。

过程: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收集相关信息。

3)心理诊断:存在恐惧心理。

4)探询治疗动机:积极要求治疗。

5)鼓励来访者说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并做放松训练。

3.3.2第二、三次:

目的:充分宣泄,正确看待交通工具

方法:会谈;初步系统脱敏;合理情绪疗法,布置咨询作业

过程:

首先,咨询师带着来访者在放松状态下回顾自己车祸后的一次印象深刻的出行,引导其认识到自己不是真的害怕飞机,而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主观评价。

其次,咨询师总结:自己的想法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再次,咨询师提出问题让来访者思考:

(1)我出车祸的几率有多大?

(2)从上次的车祸中我看到了哪些积极因素?

最后,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来访者对交通工具有一个合理的认知,试图降低对交通工具的消极情绪。以下是问题的呈现:

(1)交通工具对现代人的影响;

(2)交通工具对自己的重要性;

(3)对自己而言,会用到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4)这些车出车祸和人摔倒有什么共通性?

3.3.3第四、五次

目的:识别不合理认知

方法:会谈;放松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布置咨询作业

过程:

首先让来访者回顾自己在咨询之后的一些好的变化,运用放松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让其认识到这些想法都是没有事实根据;并且人出危险的概率很低,说明自己的这些想法没有必要。

其次,告知来访者当自己出现各种担忧时,可以找记录本记下自己的担忧,并提示来访者可以这样写:

(1)这种想法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2)坐飞机是一种自然现象;

(3)想问题要想积极的方面;

(4)用积极的思维模式来填充对某种事物产生的回避;

(5)出游让我换一个地方,换一种心情。

再次,进行放松体验。

3.3.4第六次:

目的:了解目前状况,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

1)了解目前状况:“我没想这些事了,我照着老师的建议去尝试一些交通工具,如去坐校园巴士,虽然有些担忧,但可忽略不计。我认为大家都坐,也没什么可怕的,我的想法太没有必要了。”

2)对咨询的结果进行回顾总结。

回顾前五次咨询过程,咨访关系融洽,求助者积极配合,每次咨询结果都达到了咨询目标。

3)帮助巩固咨询所获得的成果。

对于本案例的咨询,成果在于不仅使求助者明显改善了对交通工具恐惧心理,还使求助者学会运用合理认知的技术,学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看到事物的积极面,提升自己战胜挫折的胆量和勇气。

4、心理干预的效果

4.1自我评估:“我现在不会去回避那些恐惧了,我试着尝试乘坐一些比如校园巴士和公交车等,不会那么害怕了;当我出现恐惧的心理时,我就写下来,作分析,这种方法很好,能改善我的一些紧张,我现在睡眠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4.2咨询师评估:从整个咨询过程来看,和来访者建立了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不断运用放松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以及部分时候用到系统脱敏的方法,让来访者改变之前的不合理认知和行为,并采用行为疗法让其学会用新的认知模式去尝试坐交通工具。咨询结束时,来访者睡眠基本恢复正常,饮食正常,恐惧情绪明显改善。

5、心理干预的经验

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不安全心理类型较为广泛,对如校园食品安全、住宿安全、出行安全过于敏感,易产生恐惧、担忧、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因此,心理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从各个方面来评估学生当前的心理变化,并给予切实有效的心理帮助。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2011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校学分制下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课题编号:2011C156)。

参考文献

[1]黄训美.大学生心理保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3]郭念锋.心理 咨询 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l版.

第5篇: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范文

【关键词】咨询;合理情绪疗法;认知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22-01

1 一般资料:

人口学资料:来访者,女,17岁,汉族,高中二年级学生,无重大贡献伤病史,无精神病家庭史,无不良嗜好。

2 主诉和个人陈述

2.1 主诉:郁闷,失眠,活着没意思,不想做任何事。

2.2 个人陈述:来访者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城市家庭,顺产,发育正常,一岁半时父母离异,判由母亲抚养。因母亲外出打工,由父亲接至奶奶家,在母亲与奶奶家来回生活多次。来访者性格内向、敏感,学习成绩较好。

一年前,来访者升入本市一重点高中,母亲放弃外地工作专门回来陪读。由于母亲期待和要求较高,来访者不适应高中的学习方式和母亲的管理,渐渐出现情绪低落,对考试恐惧,排斥母亲和厌学现象。不愿忍受母亲什么都要管,内疚自己辜负了母亲放弃外地高薪工作回来陪读的一片苦心。恨自己不够好,认为生活对自己不公平。

3 观察和家长反映

3.1 来访者表情淡漠,语言少,思维清晰,有逻辑。问及成长经历时沉默,流泪。

3.2 来访者母亲反映,来访者小时候由于父母离异,得到来自父母的直接照顾少,但听话,懂事,对家长要求少,学习努力,成绩好。但升高中后,学习动力不足,脾气大,易激惹,经常顶撞母亲,老师也反映她不爱和同学交流,常一个人独处,成绩排名较入学时明显下降。

4 诊断与病因分析

4.1 诊断:根据来访者的症状表现,初步诊断为有抑郁倾向的严重心理问题。

4.2 病因分析:①生理原因:17岁的女孩尚牌青春期,有叛逆心理。②社会因素:从小父母离异,且均未长期亲自抚养,各成长阶段的心理需求没能及时得到满足,在与他人互动中被动、消极。③心理因素:特殊的成长方式形成来访者对自己、对外部环境的歪曲认知。

5 咨询方案的制定

5.1 咨询目标的确定:经与来访者商定,确定以下咨询目标:。具体要求目标:缓解抑郁和焦虑情绪。近期目标:修复成长过程中的创伤,建立新的母女关系。远期目标:在上述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完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5.2 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

6 咨询过程

6.1 建立咨询关系:

6.1.1 第一次咨询:采用摄入性会谈收集来访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其基本情况、行为特点以及求助动机,通过倾听、共情、关注、理解等技术,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使其感到被尊重、被理解,为咨询的进行打下良好基础。做相关心理测查,SCL-90、SDS、SAS等,做出评估和诊断。

6.1.2 第二次咨询:巩固咨询关系,与来访者共同确定咨询目标,设定咨询方案,介绍咨询方法、原理及过程。

6.2 实施心理帮助

6.2.1 第三次咨询:根据合理情绪疗法,找出引起负面情绪的事件A是妈妈的管束,安排在家时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计划,经常向老师打听来访者在校情况;情绪和行为反应C是愤怒、委屈、排斥和对抗,导致学习没动力,情绪低落;不合理信念B是“我不够好,不被爱,不被信任和理解,我没有自由”。针对来访者不合理的信念,运用“产婆术式”的辩论技术,比如有什么证据支持你不够好不被爱等的想法,找出不支持这种信念的证据,比如在生活中得到的爱,认可和友谊,来自家庭和老师的支持,经过分析,来访者对其原有的消极信念有了动摇,情绪反应也较先前缓解了不少。

6.2.2 第四次咨询: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让来访者讲出近期让她不愉快的事件,回顾在当时的情境下其自动想法以及当时的情绪、生理和行为反应,分析这些自动想法背后的核心信念是什么,回忆当时对核心信念的相信程度(不信用“0”表示,非常相信用“100”表示,在0~100之间选择一个能表达当时相信程度的数值),同样选择一个当时可以表达其情绪的数值,分别找出支持(认同其感受)和不支持其核心信念的证据(动摇其消极的核心信念,然后再次评估对核心信念的相信程度和此时的情绪反应,数值都有明显的下降,之后,针对不愉快的情境,找出替代想法,逐步校正其核心信念。本次咨询选择的是两个来访者成长过程中的受挫事件为情境,发现其核心信念始终是“我不好,我不被爱,我无助”,经过校正,来访者的自我评价有了一些积极的改变。

6.2.3 第五次咨询是母女两人一起参与的,两个人在咨询师的安排下说出了各自的不满意和对对方的期待,增进了相互理解,让来访者将前两次学到的合理情绪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运用到帮助母亲分析问题,促进了母女情感。

6.2.4 第六、七次咨询,巩固前几次咨询成果,并促进来访者学以致用。提醒妈妈注意与女儿的相处方式。

7 咨询效果评估

第6篇: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范文

复杂的心理问题导致众多心理咨询流派的产生。每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都有其理论基础,都可追溯到某一心理咨询学派。面对同一个来访者的问题,精神分析学派会认为是幼年精神创伤所致,人本学派则认为是不被周围人接纳尊重使然,行为学派却认为是奖惩不当或学习训练不够造成的,而认知学派则强调是认识不合理引起的。不同的咨询流派有其不同的咨询理念和方法,而不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心理问题。中小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大多属于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暂时性和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如成长中的学生,他们大多因为学习问题、同学关系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师生关系问题、行为习惯问题、恋爱与性问题及就业压力带来的困扰等问题而来求助。问题的原因往往也都比较简单明了,很少有精神分析学派所强调的潜意识的深层次原因。发展性的、正向鼓励性的问题解决疗法比较适合于解决他们的问题。本文将对这种方法作一简要介绍。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疗法

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的问题解决疗法是认知行为疗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它以认知心理学关于问题解决的研究为理论基础,较少地关注与探讨症状背后的原因,而把目光集中在来访者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上,导引来访者积极地朝向目标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案,体现了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理念。问题解决疗法的主要目标即是为了提高人们在某些特殊情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咨询师帮助来访者学会如何明确问题,系统地、渐进地分析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评估这些方法,并学习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方法。问题解决疗法的疗程相对于精神分析和行为矫正较短,是一种短程心理治疗理论技术。

二、问题解决疗法的原理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们对问题的知觉和态度直接影响人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效果。问题解决疗法除了遵从以上的观点外,还强调人们对问题解决自我阻碍式的知觉和态度会妨碍他们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促进式的知觉和态度则会促进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疗法试图加强来访者的一种信念,即解决问题是一种重要的应对技巧,通过它我们可以改变目前的现状。当使用其他的疗法逐步使来访者对自己的症状获得了某种认识和领悟之后,来访者就要解决他们现实中面临的问题,而对于一些适应困难的来访者来说,他们缺乏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疗法能够帮助他们增强应用问题解决策略的能力,以有效应对产生压力的问题情景。训练来访者使用问题解决的疗法,可以帮助来访者在结束心理咨询后很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在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时,问题解决疗法往往可作为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相对于其他的心理疗法,问题解决疗法在理论上显得过于简单,然而这种“简单”的疗法,却在相当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得到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问题解决疗法的适用问题

问题解决疗法关注来访者所面临的问题,不关注产生问题的原因,旨在与来访者共同探讨并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进一步评估方案的实施情况及有效性,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如前所述,问题解决疗法的原理简单,只作为复杂问题咨询中的辅助手段。但有的时候,它也可独立解决一些问题――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暂时性和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如中小学生的同学关系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师生关系问题、行为习惯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原因往往也都比较简单明了,因此问题解决疗法这种发展性的、正向鼓励性的咨询模式比较适合于他们。在咨询过程中,辅导者以平等伙伴的身份去理解学生的问题与情绪,为其提供一种无所顾忌地自由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并与其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适当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监督其执行的情况,不断反馈与调整方案。实践证明,问题解决疗法在对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中是非常有效的。

四、问题解决疗法的实施过程

问题解决疗法不同于传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对长期的专业训练和临床经验积累也不作过多的要求。结构清晰,容易掌握和操作。问题解决疗法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咨询关系的建立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曾经指出:许多用心良苦的咨询之所以未能成功,是因为在这些咨询过程中未能建立起令人满意的咨询关系。尊重、接纳、真诚、温暖、积极关注,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因素。优秀心理咨询师的鲜明特点就是要有亲和力:态度和善、目光慈祥、语气温和,只有这样才能清除来访者的阻抗心理,与来访者建立信任与合作的关系。

2,问题的明确与界定

来访者往往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的非常态,但其很难将问题从纷繁的生活事件中剥离出来,这样问题就可能被放大或者缩小。如果被缩小,则会被来访者忽视,问题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滋长变得严重;如果被无限放大,来访者则会觉得问题无所不在,严重影响其生活,并降低解决问题的信心。因此,心理咨询师在积极倾听来访者陈述的基础上,要帮助来访者理清思路、抽丝剥茧,找到问题所在。如果问题多于一个,则要和来访者一起列出重要程度表,选择当前最重要的一个。如果认为这个问题太大,可将问题各个部分按重要程度排序,先关注最为重要的部分。经过这样的将问题明确化的工作之后,来访者会对自己的问题有一个真切、清晰的把握。总之,问题的明确与界定在整个咨询过程中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后面的咨询过程能否顺利进行。

3,确立目标

在心理咨询师的真诚支持、积极引导下,来访者确立自己的目标,包括长期目标和具体目标。咨询师要帮助来访者将目标细化,使其可操作性增强,并构建出~个从现在延伸到未来的目标体系。目标的确立应该遵从适度原则。过低的目标设置等于放任自己,必然无助于问题解决;过高的目标设置也是需要纠正的,无论它是多么让人向往,如果难以实现,最终都会伤害来访者的热情和信心。如果不能确立自己的目标,说明来访者来还没有将自己的问题界定好,需要重新进行上一个过程。在这一步中,咨询师要注意纠正来访者不合理的认知。

4,共同制订解决方案

心理咨询师以来访者现实处境为起点、以目标为终点,创造性地引导其设计尽可能多的行动方案。可运用头脑风暴法,尽可能地打开思路。这个时期的任务是做出更多的方案,而并不对方案进行评判。咨询师要鼓励来访者与家人及朋友商讨,以获得更多的支持。人们之所以容易陷入狭隘与无知的困境,是因为不习惯于借助外部人际资源的辅助。自己冥思苦想而无计可施的问题,对他人而言,可能就是亲身经历过并且已经成功解决了的问题,或者那个问题对他而言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5,评估方案

咨询师与来访者设计出各种方案后,要对每一个方案共同进行评价,评价思路是:它是现实的吗?它将需要多少时间、精力、努力和资源?我认同和接受它吗?它能否解决我的问题?来访者对各个方案的评价的结果有可能是:行不通,没有可行性;不完整,需要一定的补充;可行性很高,又能解决问题,很完美。咨询师可帮助来访者将几种方案整合起来,汇总其他方案中的可取之处,最后形成一个最优化方案。

6,执行方案

心理咨询师指导来访者执行最优化方案。这个环节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来访者可能从未如此有计划、有策略地面对和处理自己的问题,因而可能会出现怀疑倾向和行为顾忌,心理咨询师要告诉来访者这是正常的,并鼓励其大胆行动。对其表现出的正向力量和积极主动的方面,要及时给予强化。

7,评估初效,作出调整

第7篇: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范文

[关键词]对人恐惧症;认识领悟疗法;心理治疗,临床心理学

认识领悟疗法是钟友彬先生根据心理分析和动力心理治疗原理创立的。它认为人的一些童年(或幼年)经历会对人成年以后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是通过潜意识起作用的。经过心理分析及认识领悟,来访者明白了让自己不安的真正原因以及这些原因、想法和做法从成人的角度去看是幼稚可笑的,患者就会从知识性领悟上升到情感性领悟,因而根本消除各种神经症症状。

对人恐惧症,这一诊断名称最早见于日本有关文献,目前我国学者也称之为对人恐惧症。早在1932年日本森田正马先生就提出了对人恐怖症的概念。作为强迫观念症的一个类型记载,被认为是森田神经质的核心病态之一。日本学者认为对人恐惧症的临床表现是:在人面前感到自己表情不自然、脸红、怕和别人的目光对视,甚至感到自己的目光凶恶、,会影响、伤害别人。在已经定型的病例中,均有“敏感性关系妄想”并被认为是本症的核心症状。钟友彬教授的临床实践表明,对人恐惧症除上述症状外,大多数来访者都认为别人能够从自己的表情看出自己内心邪恶或的想法,认为别人都在针对他(她),甚至有的来访者会出现幻听,听见别人在评价他(她),这也是恐人的直接原因。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我试用认识领悟疗法治疗对人恐惧症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在此作以介绍,以便与各位同仁分享。

1 案例介绍

张三(化名),女,23岁,未婚,农民家庭,没有工作。主诉症状:见到异性脸红,眼睛不会眨动,心跳加速,怕异性看出自己不自然的表情,极力克制又克制不住,认为异性可以从她的表情看出她内心不该有的想法(幻想与这个男人),人家扭头、吐痰,她都认为是针对她,最近1年出现幻听,听见对面走过的男人骂她“不要脸的东西”,所以不敢出门。18岁因病休学后,5年来一直遭受疾病困扰。曾多次到精神卫生科接受治疗,来访者神经系统无器质性病变,先后被诊断为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经药物治疗,焦虑情绪有所缓和,但对恐人症状无改善。

2 治疗经过

2.1 第一次会谈 了解基本情况后,诊断为对人恐惧症,告诉来访者这是心理疾病,通过心理咨询是可以治愈的,来访者要有治愈的信心。

咨询员向来访者简要介绍了认知领悟疗法的治疗原理、方法步骤以及治疗可能达到的预期疗效,并给来访者留了家庭作业:写一份自己的生活史,把出现问题的过程与求助过程写下来,要注意回忆父母的教育和过去与性有关的想法和经历。

2.2 第二次会谈 在第二次咨询中,咨询员主要着力于让来访者发现她行为的幼稚性,让其明白在其自我中,有一个大我,一个小我,二者互不相容,小我战胜大我,就会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想法和行为,出现神经症症状。具体咨询过程如下(节选)。

咨询员:那你能说说,在第1次出现这种问题前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案主:我原来特别开朗,一次表演节目,笑着唱歌。男生就说我不正派。从那以后我一见到同龄的男生就特别紧张,觉得他们能从我的表情看出我有不好的想法,怕他们骂我。后来发展到一见到男人,就感到紧张,怕他们骂我。最后出现了幻听,好像和男的擦肩而过时可以听见他在骂我。

咨询员:你能从我的表情看出我的想法吗?

案主:不能。

咨询员:那你为什么认为他们能看出你的想法。

案主:不说话

咨询员:你可能是把偶然的联系看成了普遍规律。你笑着唱歌,同学们起哄说你不正派,其实他们什么也看不出来,但是你处于青春期,确实有性幻想,你就以为他们真可以看出你的内心想法了。开始对同龄的男人恐惧,最后发展到对成年男子都恐惧。

案主:可能是这样吧。

咨询员;你心中好像有两种对立的想法,它们驱动着两种不同的行为。第一种想法是上边谈到的,你认为别人能从你的表情看出你的想法,所以你和异性相处或看见异性都会紧张,认为他们会骂你。第二种想法,作为一个理性的成人,你又知道别的女孩都不害怕异性,自己这种行为是不正常的。这种想法会让你觉得痛苦,你主动来这里咨询。

案主:对就是这样的,老师,您一定要帮帮我。

咨询员: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小我和大我。如果大我战胜了小我,就会理性的生活,就是正常的。反之,就会出现一些异常的行为。比如说,我告诉你,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老虎咬你鼻子,你害怕吗?

案主:不害怕。

咨询员:那么,如果我问一个3岁的小孩子,你说他会怎么样?

案主:可能会捂着鼻子哭。

咨询员:为什么呢?

案主:因为他幼稚不懂事。

咨询员:那么如果一个大人听到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老虎咬他鼻子,就捂着鼻子哭。你认为正常吗?

案主:不正常,怎么会呀。

咨询员:那么你想一想。你认为异性能从你的表情看出你的想法,害怕异性的行为。与一个大人听到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老虎咬他鼻子,就捂着鼻子哭有没有相同之处呢?

案主:是有点像。

在这次咨询结束时,咨询员给来访者留了作业:①回顾今天会谈的内容,要认真思考自己想法和行为的幼稚性,并站在成人的立场嘲笑小我的幼稚行为,告诉自己不要让小我当家作主;②写今天咨询的感受,并进一步回忆与问题有关的童年往事,不要管它道德不道德,把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事写出来。

2.3 第三次会谈 来访者这次来访较前2次要大方的多,表,情比较自然。来访者说自从上次会谈后,意识到自己的恐惧行为是源于儿童式的幼稚想法,感到5年来从未体验过的轻松,感到心里刷地一下亮了(来访者语)。来访者自评好了10%,在家里面对父亲和哥哥,已不再感到恐惧,不用去刻意控制自己的坏想法,说也奇怪不去控制反而没了坏念头。但是还不敢上街,还怕遇到男性。

咨询员首先肯定了她的进步,并鼓励她进一步深刻地去认识其症状的幼稚性。这次咨询中,咨询员运用了空椅子技术,让来访者想象有两个自我:一个小我;一个大我。先让来访者扮演小我,把对面的空椅子假想为大我,小我向大我诉说症状的合理性,比如认为异性可以看出来访者的想法。然后再让来访者扮演大我,用理性的思维来批判小我的幼稚性。从而使来访者更深刻地认识到症状的幼稚性。

本次作业:①让来访者回家运用空椅子技术,展开大我与小我的辩论。②写今天咨询的感受,并进一步回忆与问题有关的童年经历。

2.4 第四次会谈 来访者这次来访较前3次大为改观,衣装

整洁,表情自然。来访者说回家后进行了练习,现已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是非常幼稚的。自评已经好了40%,敢在家门口散步了,见了老年男性不再恐惧。但是,见到同龄男性,内心仍有克制不住的想法,恐惧他们看出内心的想法,怕他们辱骂。

在这次咨询中,咨询员是首先肯定了来访者的进步,同时也指出了来访者改变的不完全性,有时幼稚的想法和行为还是会占上风,并提出两点建议:①每当遇到同龄男性,出现恐惧情绪时,就告诉自己,“这是小孩子的想法,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不会做这种幼稚的事了”;②鼓励来访者展开调查,当自己面对同龄异性感到恐惧时,就客气的展开调查,用事实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幼稚的、错误的。

鉴于来访者内心仍有克制不住的想法,再次要求来访者回忆幼年经历。

2.5 第五次会谈 来访者这次来访特别兴奋,面带笑容。来访者说开始不敢向他人调查,妈妈就对她认为能看出她有不好想法的高中男同学进行了信件调查,结果回信都告诉她不要胡思乱想,过去光觉得她平时表现孤僻,不爱和男生交往,并不知道她想些什么。那个在她唱歌时起哄的男生,说没想到自己一时的玩笑给她造成这么大的影响,深表歉意,并说当时说什么已经忘了,但肯定没有看出她的想法。调查后她特别轻松。自评症状好了80%,敢上街买东西了,只是到人多的地方还非常紧张。

这次来访者还鼓足勇气讲了自己的幼年经历。回忆在10岁时,暑假到姑姑家,经常和一个男孩在一起玩,有一次在男孩家,只有他们两个人,男孩曾摸她的外阴。当时觉得好奇、激动,同时也隐隐约约觉得这种行为不好。后来,又摸过多次,有几次是自己主动。这件事以后淡忘了。到十六七岁时,突然想起此事,后悔小时候太傻了,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感到可耻,特别怕别人知道这些事。在十八岁时,来访者笑着唱歌,一个男生说她在勾引男人,来访者觉得内心的秘密被人看穿了,特别恐惧。后来就发病了。来访者还说,以前咨询员问她的幼年性经历,她都否认,实际上是不愿意讲,怕咨询员说她不守本分,瞧不起她。

咨询员对来访者的坦诚表示称赞。同时指出:幼年性经历本来是儿童间的性游戏,和成年人的性罪错不同,没有自责的必要。由于她对成年性道德没有成熟的理解,不恰当的苛责自己,产生了敏感、多疑、恐惧和自卑心理,加重了青春期常见的羞耻反应,导致恐人症。请她学会放松,容忍自己,认真思考,并继续调查。

2.6 第六一八次会谈 咨询员重复讲解了认识领悟疗法的治疗原理、恐人症的性质,分析了她的个性、幼年经历和对性的禁制态度、生活事件在发病中的作用。最后一次会谈,来访者自评完全好了,生活已恢复正常,并准备去外地学厨师。

3个月后随访,情况良好。

3 讨论

第8篇: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范文

[关键词] 门诊患者;药物咨询;综合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108-02

门诊药房是医院服务窗口之一,药房药师每天须接待众多的病人,并遵照医生处方正确调配、快速地发药,遵照医生医嘱用简洁的语言在较短的时间内给患者进行用药交待,解答患者提出的用药疑问,为了满足患者合理用药的要求,适应医院药学工作模式由传统供应保障型向药学服务型转变,常州钟楼医院专门设立了咨询窗口,向患者宣传各种药物知识,包括药物的用途、适应证、药物服用方法、剂量及药物的副作用。并设板报介绍新药名称、规格和性质,使患者明了新药的性状及治疗目的。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来源于常州钟楼医院2005年6月~2006年7月门诊药房咨询窗口记录共536例。

1.2方法

当面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在了解患者病史、用药史及用药过敏史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查阅药物说明书、及药物电脑咨询系统信息和相关内容。向患者宣传相应的药物常识,满足患者合理用药的需求,并对患者提出的有关药物咨询内容做好原始记录,定期对记录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

2结果

2.1咨询患者年龄

咨询患者按年龄分类统计:20岁以下18例,占总人数的3.4%;20~44岁的100例占总人数的18.7%;45~60岁的202例,占总人数的37.7%;60岁以上216例,占总人数的40.3%。

2.2咨询药物类型

咨询患者提问按药物类型统计(表1)。

2.3咨询内容

咨询患者提问按内容统计(表2)。

3讨论

3.1咨询年龄

在536例咨询患者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占总咨询人数的22.0%,咨询者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主要咨询药物的名称和药物的用法。而45岁以上的中老年占总咨询人数的78.0%,许多中老年患者患有失眠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支气管炎等。他们需要长期服用药物,而多数药物对人的肝、肾功能有一定的损害,因此他们特别关注药物的性质,迫切需要得到药师的帮助来正确理解药物说明书,帮他们选择副作用低、疗效高的药物,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3.2咨询药物类型

从表1看,抗感染药物、心脑血管药物、降血糖药物和神经系统药物占总咨询人数的66%,门诊就医患者因感冒发热及各种感染都用抗感染药物来治疗,再加上目前医疗系统存在着一些不正常的用药现象,因此,抗感染药物被广泛使用甚至被滥用,这样不但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也给他们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部分患者多科治疗,容易发生两种以上抗感染类药物的重复使用,造成用药的不合理,近年来,人们由于工作压力的增大,食物结构的改变,患失眠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人增多,而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品种多,合理选择使用成为患者关心的事,因此,他们急需得到医生的治疗和药师的指导。

3.3咨询药物内容

3.3.1药物的用法和用量患者最关心、概念却最模糊的是不知何时服药最为合适,药师应该正确理解和领会各科医师用药的意图和目的,根据药物的性质,及人体生物钟原理,正确指导患者选择最佳的服药时间,有些药物需晨起服用,如长效降血压药非洛地平(波依定)缓释片,5 mg/次/日;质子泵抑制药奥美拉唑胶囊,20 mg/次/日。药物的给药时间主要根据药物的半衰期而定,一些药物一日服二次,一些药物一日服三次,大多数药物是饭后半小时服用,而许多胃药是饭前服用,一些药物需临用时配置,如利福平眼药水,临用时需把药片溶解在溶液后再滴眼。还有许多老年病人不懂mg、ml的含义,药师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日几次几粒或一日几次几格给患者交待清楚,总之,药师需正确理解药物说明书,正确理解处方医生的医嘱,给患者满意的用药指导。

3.3.2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已引起患者的普遍重视,在咨询中遇到此类提问达15.9%,现在随着社会物质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的保健、寿命的延长,服用药物时都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稍有疑虑就不敢服药,前来咨询,如有的患者分别对胺碘酮和心得安片药物说明书上标明的不良反应心存疑虑,药师碰到这种情况一方面引导患者理解医生的思路,另一方面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尽力帮患者读懂药物说明书的真正含义。还有一部分患者主诉服药后出现一些过敏反应或身体不适症状,此时除建议暂停服药外,同时请相关临床科室予以诊治,改用其他药物。

3.3.3药物的名称和价格有关药物的名称问题,由于各厂家商品名的不同,目前同药异名现象较为普遍,由此患者对配药的正确性、药物的成分、药物的疗效产生疑问。特别是部分老药,医生多年的书写习惯导致患者产生误解,如甲巯咪唑(他巴唑)、氢氯噻嗪(双克)、甲氧氯普胺(胃复安)、普萘洛尔(心得安)等。药物的名称和价格之比也是患者关心的问题,集中反映在同种药物价格之比、同类药物价格之比、医院和药店之间价格之比上。

3.3.4药物的配伍联用 药物的配伍应用比较复杂,前来咨询的患者主要对中、西药物的合用,及多科治疗时几种药物的合用感觉迷惘,药师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以及掌握的药学知识,给予病人用药指导,比如治疗口腔溃疡,服用维生素B2片,再加服金水宝胶囊,给病人解释清楚服用金水宝胶囊可以增强免疫力,有利于口腔溃疡的痊愈。又如,多科治疗病人,诊疗内科时,医生开阿莫仙胶囊和雷尼替丁胶囊治疗胃炎,诊疗牙科时,医生开罗红霉素片治疗牙周炎,这时,就建议病人服一种抗感染药物,最好是阿莫胶囊,因为罗红霉素片有胃肠道反应。

3.3.5妊娠或哺乳期用药许多药物对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不能使用,特别是抗生素类药物,如头孢菌素类能在乳汁中分泌出来,因此哺乳期应慎用,喹诺酮类药物会影响婴儿的软骨形成,孕妇和儿童应禁用。

4讨论

开展药物咨询能使药师和患者加强沟通,增进理解。运用药学专业知识,做好患者用药指导,使之正确用药,纠正其用药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患者合理用药的意识,使其对药物治疗的作用和副作用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正确认识,解除不必要的顾虑,配合医师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开展药物咨询也提高了患者对药师的信任感,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也是医院药学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

第9篇: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范文

关键词 心理咨询;过程-效果研究;本土化

分类号 R395

心理咨询的过程-效果研究考察咨询过程变量对咨询效果的影响。“过程”是指发生在咨询会谈中的事情,具体包括咨询师的行为、当事人的行为和咨询师与当事人的交互作用,这些行为可以是外显的(如可观察的行为),也可以是内隐的(如想法、体验);而“效果”是指作为咨询过程的结果所发生的变化(Hill&Corbett,1993)。过程-效果研究是了解心理咨询的改变要素和改变机制,进而验证或构建咨询理论,提高咨询实践水平的重要渠道。

1 西方过程-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西方的过程-效果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迄今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对影响效果的过程变量的探索阶段,对过程变量与效果关系的验证阶段,对过程变量影响效果机制的探讨阶段。

第一个阶段大约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其间进行了大量关于影响效果的过程变量的探索性研究,既有各流派内部旨在验证本派理论的研究,也有跨理论的整台性研究。在早期以前者居多,影响较大的有:以人为中心流派对罗杰斯提出的助长性条件与效果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咨询师的同感理解对效果的影响,获得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结论:行为流派的研究专门化程度很高,对干预对象、干预方法、干预效果通常都有非常客观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过程-效果研究科学性品质的提升:精神分析流派对咨询关系的研究,尤其是所提出的“工作同盟”概念,引发了广泛的研究热潮,并最终导致这一对效果有影响的重要过程变量的地位得以确立(Hill & Corbett,1993)。各流派的研究大多能得到支持本派理论的结果,但往往会受到其他学派的挑剔和指责,这一状况使得过程,效果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在互相的批评中不断改进、蓬勃发展的局面,而与此同时,实证研究的结果也使得不同流派在这场论战中或多或少接受了其他流派的部分观点。行为疗法中开始加入认知干预的成分,认知治疗师也开始在治疗中加入一些行为指导,二者相互融合并最终转变为认知。行为治疗,尽管这一变化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被过程-效果研究证实的认知干预、行为干预的有效性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以人为中心疗法在和体验疗法、格式塔疗法等类似疗法的融合中,在情绪之外加入了一些认知和行为的成分,使得其非指导性的特征逐渐弱化,而研究表明,当以人为中心疗法中添加的这些“指导性”干预更多时,其产生的效果量反而更大。对工作同盟的研究使得精神分析疗法不再像以前只重视治疗师对当事人的单方面理解,而更加强调咨询关系、强调当事人的作用,这使得精神分析明显地向以人为中心取向靠拢(Lambert,Garfield,& Bergin,2004)。这些流派间的兼收并蓄也使得后期的研究更多地关注跨理论的对效果有影响的过程变量。Orlinsky,Roonestad和Willutzki(2004)对过程-效果研究所涉及的过程变量进行了总结和分类,归纳出一个过程变量的属类模型(Generic Model,),包括6个方面,分别是:(1)治疗组织方面――治疗合约;(2)治疗技术方面――治疗操作;(3)治疗人际方面――治疗关系;(4)治疗个人方面――自我相关内容;(5)治疗临床方面――会谈中的冲击;(6)治疗过程的渐进方面――暂时的形态。在这6个方面中又包括许多更具体的研究变量。对跨理论变量的探索和验证进一步促进了流派间的交流和融合,过程-效果研究和实践就在这样不断的交互作用中循环向前发展。

第二个阶段大约从90年代至21世纪初,大量研究者对研究中发现的比较重要的过程变量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工作。一些对效果有稳定影响的变量被发现并逐渐被公认。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工作同盟,是迄今为止被研究证实的对效果最有影响力的过程变量。Martin,Garske和Davis(2000)对79个工作同盟与效果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工作同盟与效果间的相关为0.22,这一关系十分稳定,不受其它变量,如治疗类型、测量方法、评分者、评分点等的影响;而且。工作同盟对咨询获益的预测力无论在强度上还是一致性上都要超过其它任何已经广泛研究过的过程变量。其他也获得了较多研究认同的对效果有影响的过程变量有:咨询师解释技术的运用:当事人积极的情绪唤起;咨询师的同感理解;当事人的开放性;会谈中对当事人造成的积极影响;咨询持续的时间等(orlinsky et a1.,2004)。

在这些对效果产生影响的变量逐渐浮出水面之后,研究者开始关心它们对效果的影响是如何实现的,变量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以及存在怎样的交互作用。这就是对过程-效果机制的研究。这种研究使得众多的过程变量开始在研究中相互交织,过程-效果研究从静态地考察单一过程变量和效果的关系,向动态地考察多个过程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过渡。显然机制的研究与治疗理论发展具有最密切的关系,对作用机制的假设就是理论雏形,实证检验是确认理论的最终手段。这一个阶段才刚刚开始,势必持续至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有研究者开始提出一些过程-效果的动态模型,以作为研究的参考(如Hill,2005)。

与这三个发展阶段相伴随的是研究方法的不断演进。早期的研究多使用相关法考察过程变量和效果的关系,但越来越多对相关法能否真正发现这一关系的质疑使得其逐渐被淘汰,而发展出更为严格的实验法,通过在实验组中增加或减少某一过程变量,并与控制组比较,来考察过程变量是否对效果有影响(Kendall,Holmbeek,&Verduin,2004)。随着统计方法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统计手段被使用到过程-效果研究中,如多层线性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等复杂统计方法的运用,使得在研究中纵向考察过程变量的变化对效果的影响、同时考察多个过程变量对效果的影响成为可能。量化研究能够清晰明确地反映过程变量与效果的关系,但对于了解统计数字背后所反映出的动态的咨询运作却无能为力,而要对心理咨询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些内容无疑至关重要。于是很多采用质化方法进行的研究应运而生,既有传统质化方法,如扎根理论的应用,也有过程-效果研究专家根据心理咨询研究的特点专门创设的质化方法,如会商质化研究法(CQR)(Hill,

Knox,Thompson,Williams,Hess,&Ladany,2005),综合过程分析(CPA)(Elliott,Shapiro,Firth-Cozens,Stiles,Hardy,Llewelyn,et a1.,1994)等。使用质化方法能够获得大量咨询中的隐秘信息,但也存在分析过程复杂、信度低、结论不够直观等一系列问题。现在的研究越来越多地采用量化方法和质化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力求互相取长补短。

从以上对西方过程-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回顾可以看出:过程-效果研究是从静态向动态,从简单向复杂,从囿于各理论流派内部向跨理论的方向发展;相应的研究方法是从量化方法向质化方法再向质、量结合的方法演进,每种研究方法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完善。过程-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心理咨询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一致的,现在的咨询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地趋向整合,这并非只是一种简单的巧合,而恰恰体现了过程-效果研究与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影响,理论和实践向研究提出问题和要求,研究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通过这样不断的相互作用最终提升理论和实践的质量和水平。

2 国内过程-效果研究的现状

国内的过程-效果研究,是以国人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为基础的,所以先归纳一下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的情况。以笔者的观察,中国大陆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主流的理论和技术来自西方。心理咨询是舶来品,目前国内正统的心理咨询训练大多是依据西方的理论和技术,实践中也大多是按照某一西方主流流派的方式(至少在形式上是如此)进行操作。(2)本土化的理论和实践虽有但规模和影响较小。有个别中国学者提出了本土化的咨询方式,如钟友彬的认知领悟疗法,杨德森、张亚林的道家认知疗法,等等,但这些实践的影响面不大。(3)实践中受到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影响,咨询师自觉不自觉地对西方理论和技术进行了调整。如自认是以人为中心流派的咨询师,可能在与学生的咨询中加入了长辈对晚辈说教的成分。(4)咨询师/治疗师的专业训练总体水平偏低,个体差异大。(5)个案管理上系统性、规范性偏低。比如存在大量没有结构化的咨询,会谈的次数少,等等。如2008年对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调查(胡姝婧,江光荣,2008a).,该中心是国内较早成立的咨询机构,且有着良好的声誉,随机调查的29个个案,平均的会谈次数仅为4次。

国内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研究,从近几年发表在国内核心刊物上的论文来看,绝大部分属于效果研究,即考察实施某种治疗后的效果如何的研究。侯志瑾、弓建华、余淑君和常雪亮(2008)对国内临床心理学的标志性刊物《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自1993年创刊至2007年间,发表的有关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文章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这十余年来文章的发表数量总体比较稳定,大约占全部文章的1/10,其中效果研究占接近一半(41.7%),理论探讨类文章其次(23.6%),过程研究(含过程-效果研究)很少(3.4%),而且这一状况总体来看比较稳定,在这十余年间没有太大的变化。

查阅过程-效果研究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国内的过程-效果研究尚处于萌芽期,近几年国内的心理学权威杂志中只能见到为数很少的几篇对国外过程-效果研究的综述,或是实证的探索性研究(如胡姝婧,江光荣,2008b;胡姝婧,江光荣,朱旭,2008)。可喜的是,已有一些学者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如同济大学赵旭东及其学生是国内最早开展过程-效果研究的团队之一,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治疗方面。华中师范大学江光荣带领学生从2006年开始进行过程-效果研究,至今已进行了数项研究,并还在进一步扩展中。2009年3月由华中师范大学主持召开的首届全国人本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术大会,专门邀请了过程-效果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Clara E.Hill,为大家介绍她的过程。效果研究及所创立的研究方法,使诸多参会者从中获益。北京师范大学侯志瑾带领的团队也已开始了研究。还有其他少量机构也陆续展开了这方面的探索。

3 国内过程-效果研究的特点和问题

国内的过程-效果研究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问题,归纳如下。

3.1起步晚,规模小,研究范围狭窄

相比于西方的过程-效果研究,我们晚了半个多世纪,近几年才刚开始;研究者非常少,主要集中在同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少数几所院校;与之相伴随的是,研究内容十分有限。现有研究涉及的过程变量包括,会谈的深度及其构成维度、会谈中当事人的行为和体验、会谈间当事人的体验、阻抗、工作同盟、助人技术等,每个主题也只有一两个研究涉及,无论是研究的宽度还是深度都非常有限。

3.2立足本土的研究少,但已经开始有自觉探索

从现有研究来看,涉及的过程变量大多是取材于西方,在研究时也多是采用西方的研究工具,进行翻译后直接测量,鲜见根据本土的咨询实践特色选取过程变量,进行概念化并予以测量的研究。

但随着研究的开展,也有研究者逐渐发现西方的概念或工具在国内不适用或不完全适用,并开始尝试进行本土化的研究,如朱旭、江光荣对工作同盟概念所进行的本土质化研究;段昌明、江光荣在对美国“指导”概念进行文化适应性探索后,立足于中国实际重新界定“指导性”并开展的研究。这些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是很好的探索。

3.3现场研究多,实验研究少

现有的研究基本上都是现场研究,即在自然的咨询条件下对咨询过程进行研究,还没有采用实验法的研究。现场研究的好处是有较好的外部效度,但内部效度较低;实验研究相反,内部效度高而外部效度低。理想的情况是二者都有,相互补充,相互矫正。在咨询领域进行实验研究难度比较高,但是从西方的研究发展来看,实验研究是考察过程-效果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由其得出的研究结论往往更具有说服力。

3.4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现有的量化研究大多采用纸笔测验的研究方法,由此可能导致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很多问卷是李克特式量表,被试多趋向于选择居中的数字;同一个问卷在研究过程中往往需要被试反复多次作答,回答的结果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倚性和相似性;通过问卷是否能真正测量出被试咨询后的丰富感受也存在疑问,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可能影响到采用纸笔测验时所得结果的可靠性。这个问题在西方也很严重,但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并开始从研究设计等方面入手加以控制。

4 对在国内开展过程-效果研究的思考

4.1现阶段研究的侧重点

过程-效果研究在我国还基本上是空白,而西方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成果,并掌握了学术话语权。我们的土地刚刚平整好,别人的果木已经成林。我们面临的一个选择是:直

接在我们的土地上栽种别人的树苗,看它们能否成活;还是根据我们的土地情况从育种开始,培养适合我们土壤条件的种苗?这个比喻落实到研究上,就是我们现阶段的研究,是应该侧重移植西方的概念和理论,检验它们在中国的适用性;还是应该侧重探索在中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独特的过程变量和影响机制?简单来说,就是侧重验证还是侧重探索?

这是个前提性的问题,宏观来看,它决定着国内过程-效果研究的总体方向:中观来看,它决定着研究的选题和研究思路;微观来看,它影响着研究工具的选择、研究方法的选取,等等。

笔者认为,合理的答案是双选而非单选,但是存在一个先后的问题,比较好的选择是先验证再探索。理由有三:(1)国内目前的咨询大多采用西方的模式,所以研究的对象其实是一致的,只是参与者的文化背景不同,而目前并没有充分的实证研究证据支持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会对咨询的实施造成影响。因此,不妨先假定同样的咨询中对当事人产生影响、导致当事人改变的因素和机制是一样的。(2)这样假设的一个好处在于,在国内现有的研究基础和研究经验都还非常薄弱的情况下,可以借鉴和依托国外现有的研究成果,既避免了重复劳动,又有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而不至于举步维艰。(3)在一定意义上,验证是探索的前提。当西方的研究成果无法在我国的文化中得到验证时,可以更加胸有成竹地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从笔者的小组近年的研究来看,有些结论和西方的一致,有些不一致,还有一些是部分一致部分不一致,对不一致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基础分析和研究,可以刺激我们提出创新的同时又是本土的概念和假设。

4.2研究的选题如何确定

选择什么作为进入过程-效果研究领域的切入点?一个好的选题对于后续研究的深入,获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选题和研究者自身的知识、经验、兴趣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但对于这样一块我们还知之甚少的领域,该如何选择切入点呢?

依笔者观察,研究者在确定选题时,大致有三种情况:(1)和国际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相一致,什么热研究什么:(2)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选择对实践来说重要的变量,什么重要研究什么;(3)由自己的兴趣引导,对什么感兴趣研究什么。

现在正处于过程-效果研究的起步阶段,如果研究者都以兴趣定选题,会造成研究力量分散,重要的问题得不到重点关注,研究标准不统一,结果难以整合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笔者建议,研究者在选题时应多从前两种思路出发进行考虑。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往往是公认的比较重要的研究内容,紧跟国际热点既有可能产生高价值的研究成果,又能使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得以交流分享,争取话语权。另一方面,研究者依据本土的实践经验发现的我国咨询中的重要问题,也是选题的一个重要依据,有可能从中发现具有本土特异性的重要问题。

4.3研究的信效度问题

之所以专门讨论这一问题,是源于笔者在实际研究中遇到的困惑。当我们的研究结果与西方有差异时,一方面我们会庆幸,以为这可能是找出文化差异影响的突破口,另一方面我们又会有些不自信,怀疑结果的可靠性。怀疑的原因有两方面:(1)研究对象。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心理咨询,但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和西方等值的心理咨询吗?如前述,我们的咨询从业者和当事人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人,我们的咨询师是在中式教育背景下学习西方的咨询理论和技术,再加上咨询师的训练普遍达不到西方的标准,在实践中或多或少会融入自己的方式。当西方的理论和技术被一次次“消化吸收”之后,还剩下多少原汁原味的东西呢?举例来说,很多高校辅导员在接受了一些心理咨询培训后开始进行心理咨询,在他们的咨询中,保留着许多思想政治工作的色彩,比专业的心理咨询可能多了许多说服教育的成分。如果我们以此作为过程-效果研究的对象,则研究结果实际上和西方是不可比的,因为我们研究的其实不是同一类对象。(2)研究工具。在初期的研究中,我们大多是翻译国外的量表来使用,但在研究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有些量表的信效度表现没有在国外使用时好,有些量表并不能完全测量出在国内的咨询中发生的现象,而有些国外咨询中的常见现象在国内几乎没有。如在国外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测量工作同盟的量表、划分会谈中当事人行为的工具、衡量当事人在会谈中体验水平的标准,等等,当翻译之后在我们的研究中使用时,却发现表现并不让人满意。因此,用这些工具来进行研究,不免让人心生疑窦,测量能命中欲测的目标吗?测量的结果可靠吗?是否因为研究工具不可靠而影响到研究结果呢?

对于第一个可能的影响因素。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研究基础还不太成熟,但过程-效果研究恰恰是推动咨询业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一个动力,因此不能过于放大这一问题而将研究搁置,但同时也不应忽视,而要在研究中保持警惕并尽力控制。如果研究者的意图是和西方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检验西方的概念和理论),则应尽量选择比较接近西方标准的(往往也被视为“正规的”)心理咨询作为研究对象;而如果意图是探索中国的咨询异性的过程-效果关系,则可以选择尽可能丰富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

对于第二个可能的影响因素,建议研究者先进行工具的修订工作,并用小样本进行正式研究的预研究,如果在研究中发现工具可能存在严重的不适用问题,研究者应考虑自行编制工具。要真正开发出本土化的信效度高的工具,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尽管这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但也许却是一条必走之路。

4.4大力提倡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