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叙事分析理论范文

叙事分析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叙事分析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叙事分析理论

第1篇:叙事分析理论范文

关键词:建筑物 时间序列 变形监测 MA模型 预报

中图分类号:TUl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b)-0000-00

变形监测是对被监测的对象或物体进行测量,以确定其空间位置及内部形态随时间的变化特征[1] 。目前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理论比较成熟和常用的是回归分析[2]。它的主要思想是:尝试寻找对建筑物变形有影响的主要因子,剔除弱影响因子,建立变形量与各因子之间的多元线性关系[3] ,进而进行分析与预测。但缺点是:寻找因子变量比较困难,难以保证各因子之间是相互独立或不相关的,且建立回归方程需要丰富的经验知识[3, 4] 。相对来说,当只有变形量,而缺失其他信息时,时间序列分析的建模过程则比较简单。它的出发点是承认数据的有效性和相关性,只需得到变形数据序列自身的规律性[5, 6],不需要考虑其它数据的影响,也不必考虑它们是否相关,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所以在动态数据处理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 时间序列模型及算法

1.1 建模思想

时间序列是一组按照一定的观测顺序获得的具有动态统计特性的观测数据,并且彼此之间具有记忆的特征[7, 8] ,时间序列建模就是建立数据序列的过去值与将来值之间的联系,寻找其变化规律[9]。如果一个时间序列能够满足平稳、正态的条件[10] ,就可以同其前p步的观测值及前q步的扰动值建立模型ARMA(p,q),(p阶平稳自回归q阶滑动平均模型):

(1)

其中:p为自回归阶数,q为滑动平均阶数, 为模型参数, 为白噪声序列 ,对 。引入延迟算子B, 。则模型可变为:

(2)

当q=0时,ARMA模型就成为了AR(p)模型(平稳自回归模型):

(3)

当p=0时,ARMA模型就成为了MA(q)模型(滑动平均模型):

(4)

1.2 数据分析与处理

获取变形数据后,需要检验数据序列的平稳性。如果数据序列是非平稳的,可利用差分、季节差分、对数变换与差分运算等手段进行平稳化[11]。事实上,任何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只要通过适当阶数的差分后平稳,就可以对差分序列进行ARMA模型拟合[12] 。

差分处理:对于非平稳模型 (5)

可引入差分算子 ,则 ,通过适当的差分运算可得

(6)

1.3 模型的识别与初步定阶

模型识别可采用相关函数法,即依据ACF和PACF的拖尾性与截尾性,判断依据如下:自相关函数估值拖尾,偏相关函数估值p阶截尾,可判断为AR(p)模型;自相关函数估值q阶截尾,偏相关函数估值拖尾,可判断为MA(q)模型;自相关函数估值和偏相关函数估值均拖尾,可判断为ARMA(p,q)模型。只是ARMA模型阶数的确定更加复杂,通常采用从低阶到高阶逐个取为(1,1),(1,2),(2,1)…定出估计模型,再进行模型估计和检验,直到被接受为止。

1.4 模型检验

相关函数方法是利用相关函数的截尾性来确定模型的阶数,是初步确定阶数的范围,还要用F检验法进行检验判别,有判别式: (7)

其中: , 分别为ARMA(p-1,q-1),ARMA(p,q)的残差平方和,N为样本长度。给定显著性水平 查出临界值 ,若 则H0成立,可取ARMA(p,q)为合适模型,否则模型阶数仍有上升的可能。

如果所建立的模型是合适的,该序列就应该是白噪声序列的样本序列,模型是否合适,可通过检验该序列是否为白噪声序列来判断。N充分大时,有 ,因此可用 分布检验法来检验模型是否合适。

1.5 参数估计与预报

模型的阶数p,q确定后,就要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这也是建立时间序列模型的关键,一般通过最小二乘法迭代求出参数的精确估计值。线性函数如下:

(8)

所以 的最小二乘估值为 ,噪声的估值为 。

在许多实际应用中,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建立模型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数值预报,进而采取相应措施 。在确定模型的各项参数之后,就可以进行预报了。

2 实例分析

地铁二号线经过解放碑,该地是重庆的重要标志,周围高耸建筑物较多、人口密集,现对该站周围建筑物实施了沉降观测 ,每天观测值为一期 ,共观测29期,获得了点的累积沉降序列。现选取该站某一观测点J2的沉降数据进行分析预报,观测数据如下表1。

表1 观测值表

序号 观测值 m 序号 观测值 m 序号 观测值 m 序号 观测值 m

1 3.790 0 9 3.786 3 17 3.786 6 25 3.786 2

2 3.789 2 10 3.786 0 18 3.786 6 26 3.786 0

3 3.788 6 11 3.785 5 19 3.786 4 27 3.784 0

4 3.788 1 12 3.786 1 20 3.785 8 28 3.786 6

5 3.787 9 13 3.785 2 21 3.7861 29 3.786 1

6 3.787 5 14 3.785 6 22 3.785 8

7 3.788 2 15 3.786 3 23 3.785 6

8 3.786 1 16 3.785 6 24 3.785 9

2.1 数据差分处理

作时序图,如图1所示。

图1 J2点时序图

原时间序列为非平稳序列,需进行二阶差分,差分结果如图2。可以看出,差分后数据变为平稳序列,可以进行时间序列建模。

图2:2阶差分时序图

2.2 模型建立

计算协方差和相关系数,得到自、偏相关系数图如下图3。

图3:自相关偏相关系数图

由图可知该序列的偏相关系数 衰减缓慢,且当k增大时有明显的趋于零的趋势,所以 是拖尾的。自相关系数 在k=2时急剧减小,且在k=2及之后的值全小于 ,所以认为 在k=1处截尾,初步判断模型为MA(1)。

2.3 模型检验

1) F检验:通过计算可得MA(1),MA(2),MA(3)的残差平方和分别为为 , , 。取显著性水平 =0.05,对于MA(1),MA(2)模型有F> ,则原假设 成立,即MA(1)不合适。继续检验MA(2),MA(3)模型有F < ,原假设 不成立,可取MA(3)为合适的模型。经检验最终确定合适的模型为MA(3)。

2) 白噪声检验: 取k≈N/10=2,可用 检验法来检验假设 : 是否成立。在显著性水平 =0.05下,经计算得Q< ,所以接受假设 ,即就模型噪声的独立性而言所建立模型是合适的,检验结束。

2.4 预测结果及分析

利用建立的时序模型对变形数据进行预测,效果如下图4所示。

图4:模型的预测效果

从预测值和观测值的比较结果来看,可得出两点结论:

(1)在短时间预测内,J2点的观测值与预测值的误差均在 范围内,误差较小。预测效果较为理想,能够准确的反映建筑物变形的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形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以作为监测预报的依据。

(2)时间序列模型对于短期内的预测精度较高,当时间延迟过长时,误差会越来越大,要根据其特点进行合理的运用,及时更新模型,避免预测时间过长导致错误。

3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时间序列模型及其在大型建筑物变形中的监测效果,揭示了时序模型在工程预测中的适用性。时序模型预测对变量间的关系要求较低,在工程实践中能够实时动态地建模、预测变形情况,同时又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有利于监测工程的质量,并随时做出调整。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时间序列模型的优势,并结合实际情况,实时、准确的把握建筑物的变形动向,将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江冬明.基于某船舶基地的变形监测[J].科技资讯,2013(33): 35-36.

[2] 李世平,郭泉河.采用ARMA模型对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与预报[J]. 矿山测量, 2013(5): 70-72.

[3] 沈月千,黄腾,陈喜凤,等. 逐步回归分析在桥梁挠度变形预测中的应用[J]. 工程勘察, 2012, 40(7): 79-83.

[4] 田振华,谢忱,魏超. 基于MATLAB的时间序列在大坝位移预测中的应用[C]. 昆明: 2010:1-8

[5] 王国锋 ,王子良,王太勇,等 . Matlab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应用[J]. 应用科技, 2003(5): 36-38.

[6] 张善文,雷英杰,冯有前. MATLAB 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应用[M].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7] 吴芸芸,左廷英,朱建军. 时间序列分析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 工程勘察, 2012(1): 69-72.

[8] 闫利成,李国辉,张建龙. 时间序列分析在某滑坡变形监测预报中的应用[J]. 铁道勘察, 2014(5): 15-18.

[9] 徐爱功,李娜,张涛. 时间序列分析在地铁沉降观测中的应用[J]. 测绘科学,2013, 38(5): 57-59.

[10] 成伟, 陈建兵. 高层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的几种方法[J]. 地矿测绘, 2004, 20(1): 1-3.

第2篇:叙事分析理论范文

关键词:连续事件理论 工地电梯坠地 安全隐患

中图分类号:TU85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连续事件理论概述

连续事件理论基于海因里希提出的事故因果连续理论发展而来,是一系列事故致因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事故预防工作中应用最多的理论。连续事件理论认为,事故是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后果。这些一系列的事件,一件接一件地发生,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但是只要这一系列事件中只要有一件不发生,事故也就不会发生。在这一系列事件中的任何事件,都是事故原因的重要环节,也是事故预防工作的潜在目标。

连续事件理论既是一种事故致因理论,更是对事故发生方式的抽象。实际上,对连续事件的描述包括了所有可预防的事故原因。连续事件理论并不局限于确定在这一连续事件中热河导致事故发生的特殊联系,,但是它对于深入研究事故并且设计出适当的事故预防方法是很有用的。

二 应用连续事件理论分析武汉“9.13”工地电梯坠地事故

1. 武汉“9.13”工地电梯坠地事故概述

事故时间: 9月13日13时26分

事故地点:武汉青山区“东湖景园”还建楼C区7-1号楼建筑工地

事故过程:事发时正值工人上工时间,该栋建筑目前正在进行外墙粉刷工程。事故电梯搭载的是粉刷工人,在上升过程中,电梯突然失控,直冲到34层顶层(距地面100米)后,电梯钢绳突然断裂,厢体呈自由落体直接坠到地面,梯笼内的作业人员随笼坠落。

事故损失:19人不幸遇难,并造成武汉市在建工地全面停工排查隐患,直接经济损失1800万元。

处理结果:定性为重大安全责任事故。28名事故责任人员受到严重处理。

2.原因分析

造成伤亡的直接原因是升降机坠落。经调查已确定造成升降机坠落的直接原因是升降机导轨架第66至67标准节的4个连接螺栓只有左侧两个有效连接,右侧(受力侧)螺母脱落,无法受力。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需要引起关注,既事故升降机当时存在超载现象。核载12人的升降机,发生事故时除载19人外,同时搭载245千克的物料。

继续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即以上事件之前的事件。升降机有螺栓失效既可能是设备租赁安装单位安装时遗留下的隐患,也可能是安装合格但在后期使用过程中施工单位对升降机的养护,检修不到位造成的。事故升降机的超载,属于工人的违规操作。建设工程安全制度规定升降机运行时必须由符合资质的驾驶员操作,所以理论上此类违规操作会被升降机驾驶员制止,但事故发生时正处上工时间,严格来说工作即将开始但还不属于工作时间,升降机驾驶员没有处于岗位。另外工人在没有驾驶员的情况下擅自操作升降机也反正出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制度重视程度差。

从管理层面继续深入分析以上内容。升降机有螺丝松动若是设备租赁安装单位安装时遗留下的隐患,那说明施工单位在设备安装验收过程中存在问题,相关人员存在渎职。而升降机螺丝松动现象是由于施工单位在升降机的使用过程中的养护检修不到位,那么说明施工单位相关人员并未严格遵守设备维护保养条例,执行不力,管理人员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武汉一家从事多年工程建设的公司负责人透露道“施工升降机相当于临时电梯,平时日常维护很少有人管”也从侧面印证了此种可能。至于在上工时间段升降机驾驶员是否应该上岗,管理人员未明确上工时间段升降机的使用问题,并任由升降机在无驾驶员的情况下自由启动,留下事故隐患,属于管理人员的失职。而施工人员在无驾驶员在场的情况下擅自使用升降机并毫不顾及升降机的荷载,如此淡薄的安全意识反映出施工企业对员工的安全培训不到位,安全制度落实不力。经过调查,该工地多个管理职位存在顶替现象,多名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关从业资格(有证的不干活,干活的没有证)。

根据连续事件理论,一系列的事件,一件接一件地发生,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9.13事件”的分析比较复杂,因为事故的发生是多个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生的原因也存在多种可能的原因。将以上分析用树图表达如下。

3.经验教训

武汉“9.13”工地电梯坠地事故再一次敲响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警钟。该事故暴露的主要还是管理问题。因此,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加强对施工机械的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排查;杜绝相关人员证书资质不符和要求的现象;杜绝特种设备未有有资质的操作人员操作的现象应成为管理重点。建筑施工从业人员,尤其是安全管理人员应充分吸取事故的教训,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重蹈覆辙。

三 连续事件理论的简评与展望

虽然连续事件理论的发展还不完善,对事故过程的连续分析显得无能为力,并且还没有给出对于事故调查分析、预测和预防方面的普遍和有效的方法,但其在为企业安全生产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自己。连续事件理论有助于从本质上阐明事故发生的机理,为事故的分析、预测和预防奠定了基础;有助于人们认识事故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增加了企业的安全生产理论知识,积累安全信息,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提高安全教育的水平,指导安全生产及预防事故的再现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2条)

第3篇:叙事分析理论范文

一、大众化教育下的就业现状

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他根据一个国家的高等学校能够容纳适龄人口的比例,把高等教育发展划为英才教育、大众化憝育、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普及教育三个阶段。姑且不论特罗的理论是否真的适合中国教育的发展实际,但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校和社会面临的大问题。

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思路,到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达到33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接近l5%,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迈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中国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就业。因为全世界的发达国家加起来所有的就业岗位是4.3亿个。中国现在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是7.4亿个。很快就要达到7.5亿个。等于说,中国用7.5亿个就业岗位提供的是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0%都不到。但是,西方发达国家仅用4.3亿个岗位就可以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60%,甚至70%。从这个反差中看出:我国现在要么是充分就业。但是平均从业人员的收入肯定不会太多,而且有可能出现高学历向下积压;要么不就业,不就业使收入差距过大。”

我国这几年教育的大发展,人才的存量资源大大增加,使得大学生人力资源的稀缺程度在下降,产生了岗位和人才学历的不对等,用人单位呈现出人才“高消费”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教育大众化下的人才浪费,从整体上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处于“买方市场”。

二、就业市场化的选择

有的学者提出“教育市场观”的观点。认为教育市场观是调节教育内部分配和教育资源配置的一种有用的观点,是一种激发教育活动效率的有效思路,它包括教育在市场中、教育成为市场、教育遵循市场规律。

就业是学生从入学到完成学业的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在学生从学校生活进入社会劳动生活,开始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社会化的过程中.无论是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还是毕业生的就业标准,亦或是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其市场化趋势愈发明显。

(一)毕业生就业由政府行为过渡为市场行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由过去的政府行为过渡为市场行为。市场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市场的主导作用。收入期望在调节毕业生就业流向、就业观念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之就业专题调查(2002—2003)》指出,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是经济收入。“大学生期望最低月收入平均约3200元。与2000年的调查相比,提高了700元。’’“很多大学生宁愿到收入高但随时可能下岗的单位(占84.9%)。”西南师范大学团委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就业问题调研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经济收人的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其对收入的要求与社会实际情况相比,期望值偏高,大学生群体对于最低收入的期望差别较大。

二是双向选择成为毕业生实现就业最主要的方式。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就业市场化即大学毕业生全部进人人才“市场”.企业和大学生的双向选择是必经之路。各类人才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要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立足于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要应对市场的变化而择业,而不要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拥挤在大城市、大企业里。

三是部分高校学生一毕业即待业成为可能。部分同学成为就业大军的“校漂族”,部分人无业可就,部分人则有业不就。这也是市场调节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杠杆。面对市场.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经受严峻的考验。校方也在为就业率的高低而努力,因为这关系到学校的社会效益,关系到学校下一年的生源。这就是市场规则.这就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主导高校毕业生就业.主导高等教育的发展。

四是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直接进人个人创业阶段。

(二)就业市场化过程中要注意处理的几个矛盾

(1)就业市场化与人事制度改革之间的矛盾。现行的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尚不能与毕业生市场化的择业机制相协调,毕业生落户、档案划转等方面还约束着毕业生就业.社会养老金、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最低生活保障费等社会保障措施尚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毕业生的流动。

(2)就业市场化与大学专业设置之间的矛盾。当前,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实现了就业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缺乏前瞻性,没有与就业市场化实现互动。专业设置上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但是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还没有准确把握,盲目设置专业,一拥而上脱离市场的现象十分严重。

(3)就业市场化与大学生就业观念之间的矛盾。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社会、高校及学生在很多方面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形势,主要是就业观念落后。用人单位、学校、家长和学生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仍然存在着“等、靠、要”的思维模式,缺乏就业主动性。

(4)就业市场化与人才信息不畅之间的矛盾。就业市场化需要良好的就业信息流通.但就业市场总体上还存在着信息不畅,供需沟通渠道不畅、社会用人制度相对滞后等诸多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用人单位不知何处觅人才,毕业生不知哪里找工作”。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以区域就业为主,还是围绕着接收大学教育的区域打转。

三、市场化就业的对策思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就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市场化的就业环境中各种就业因素的影响,多次就业,自谋职业,更为重要的是毕业生应转变就业心态,积极就业、谋业,以我为主,并努力完成从择业、就业到创业的转变。

(一)正确认识市场化,增强就业意识是前提

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压力突增的各种因素.而这些因素的解决是我国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的大问题。(1)国际就业形势与中国“人世”的影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同时,“人世”对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造成短期冲击。

(2)我国就业压力的影响。首先,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城市劳动力就业:其次。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机构改革分流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找工作.使得城市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焦点,就业形势日趋严峻。(3)高校连续扩招,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域不平衡性。这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

(二)多样化就业、就业重心下移是方向

教育的“大众化”使很多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从“精英化”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的同时也使“精英化”就业转为“大众化”就业。这就需要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用大众化的观念来对待就业。要逐步让人们认识到接受高等教育只是提高其素质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必然和所谓的“高尚职业”联系在一起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毕业生平晾长仍然希望到传统受尊重的岗位就业,如政府机关、高等院校、事业单位等。而现实的状况是这些传统的接收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渠道随着改革的深入其接收能力在不断减弱;传统观念中所谓的“好工作”、“好岗位”越来越少,也正是这样的观念使他们白白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但是。当我们用一种新的视角看待这个社会时就会发现.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采用,以及加入WTO后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新的职业甚至新的行业在不断涌现出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甚至创业的可能。

(三)积极谋业、甚至多次就业是选择

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树立就业意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从招生到就业,国家“统、包、管”一条龙服务;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实行择优录用、双向选择,因此要认清形势,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有意培养自己的就业意识。大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争取机会多接触社会,主动了解我国现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增强对社会、市场的适应性。特别是要培养主动推销自己的意识,“寻找适合自己、最能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打破“一次择业,终生就业”的观念束缚.增强创业信心与能力。毕业生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自信心,客观地认识、评价自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及社会的选择。

(四)从择业、就业到创业的转变是趋势

现在的教育模式将从职业培养人才转向创业培养人才。传统的高等教育只强调按照现有的职业岗位需要进行培养,而没有看到社会发展对职业变化的需要。在未来,创业教育将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创业教育的凸现,成为高等教育的新任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未来人才就业的主导方式将不再延续传统的就业模式,即不再是先由社会出现一个职业位置的空缺,然后个体去应聘.而是转变为人才自己预见到社会发展需求.然后组织成一种适应未来需要的知识模式和能力模式,并由此形成一种新的工作模式,从而创造出一种职业模式来。这种对社会发展的预见能力和自己的知识技能以及高超的组织能力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就是一种创造能力。未来的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进行这种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也将成为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超级秘书网

(五)培养目标的再确认、反思大学教育是延续

第4篇:叙事分析理论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以1999年~2004年连续派发现金股利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获取现金能力扣 发展 能力对持续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持续现金股利政策下,上市公司实现的盈利约有40%作为现金股利派发给了股东;而上市公司长期偿债能力、获取现金能力和发展能力对其持续现金股政策无显著影响。

理论上影响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的因素包括公司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对其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刚性,大部分属于不可控因素(如 法律 制度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派发的影响)。内部影响因素则包括盈余的稳定性、资产的流动性、筹资能力、投资机会、资本成本以及债务安排的需要。理论分析通常只能够得出各因素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影响的定性结论,无法进行现金股利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分析。目前有关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大部分采用截面数据(即使用1年的数据)。从政策角度分析,现金股利政策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持续性,因此,本文将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能力与持续现金股利政策之间的相关性,这将有利于上市公司合理制定其现金股利政策。

一、 文献 综述

高翔等(2004)实证研究认为,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的主要因素基本符合传统股利政策理论。其分析表明公司规模及所处行业、盈利水平、负债权益比例、股权结构比例均对现金股利支付有着显著的影响。邵军(2004)的实证研究表明公司每股收益、以前年度发放的现金股利和净资产收益率对公司发放现金股利有显著的影响。周心(2005)从沪市选取了15家2001年-2003年均派发现金股利的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得出 企业 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与现金股利无显著相关性的结论。杨淑娥等(2000)以1997年派发现金股利的七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得出影响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的因素包括货币资金余额的结论。宋延山等(2004)研究表明,我国大盘股公司和小盘股公司的派现受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影响存在明显区别,大盘股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对派现率和派现金额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小盘股公司则比较显著。上述研究在变量、样本的选择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变量的选择,其局限性表现在一是选择了非客观的替代变量(如公司规模和股本规模变量);二是变量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共线性(如权益净利率与资产报酬率)。样本的选择多数采用一年的时间截面数据,这使得研究结论的说服力不强。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持续性受其财务能力的影响,财务能力包括盈利能力、长期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和获取现金的能力。本文从影响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持续性的财务能力人手,选择比较客观的变量,构造合理的计量模型,以1999年至2004年连续派发过现金股利的沪深a股公司作为样本对财务能力与持续现金股利政策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很对影响上市公司持续现金股利政策的财务能力因素,分别选择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长期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和获取现金能力的每股收益、资产负债率、资本积累率和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四个财务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以持续派发的现金股利作为被解释变量,相应地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的资本保值增值率越高,持续派发的现金股利越多

假设2:上市公司每股收益越高。持续派发的现金股利越多

假设3:上市公司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即资产负债率越低)。持续派发的现金股利越多

假设4:上市公司的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越商。持续派发的现金股利越多

(二)模型构建变量设定见定的变量,构造以下计量模型:

(三)研究样本选择根据研究对象,设定样本选择的限定条件如下:解释变景涉及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和资本保值增值率两个变量,我国沪深上市公司从1999年开始提供现金流量表,因此。选择样本的时间跨度界定在1999年~2004年之间;剔除所有含b股和h殷的上市公司;剔除1999年~2004年之间被st、pt处理的上市公司;样本公司在1999年-2004年连续6年均派发过现金股利。根据上述限定条件,最终得到90家样本公司1999年~2004年6组样本数据。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存系统和联合证券专业版资讯系统。

三、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一)实证研究本文采用eviews软件对6组样本数据对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回归结果如。除了解释变量eps连续6年的回归结果显示其对被解释变量dps的影响显著以外,其它解释变量对现金股利政策的持续性影响并不显著(alr仅仅在2004年对被解释变量dps影响显著,这与研究目标不相吻合,故不再考虑)。剔除非显著指标后的·元线性回归。剔除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持续性影响不显著的解释变量cps、alr和car后分别作解释变量eps和被解释变量dps的一元线性回归,回归结果。回归结果显示eps的t统计量和f统计量更加显著。

(二)实证结果分析剔除非显著因素以后,模型变成了单一解释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此外,分年回归采用的是截面数据,也不存在自相关和分布滞后现象,只需要检验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即可。利用goldfeld-quandt检验方法进行异方差检验,检验结果如。

从(表4)可以看出,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年的f统计量均小于f的临界值,说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此外,对解释变量eps的t统计量和f统计量的显著性水平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因为,l/0.01/2(n-k-1)=t0.005(90-1-1)=t0.005(88)<60),而各个年度的t统计量均大于2.660,这说明解释变量eps对dps的解释异常显著(因eps的估计参数不为0,其错误概率不超过1%);因为f0.01(k,n-k-1)=f0.01(1,90-1-1)=f0.01(1,88)0.01(1,60),而各个年度f统计量均大于7.08。这说明模型线性回归效果异常显著。

第5篇:叙事分析理论范文

关键词:需要;远程教育教师;激励

“激励理论”是西方行为学家对个体行为研究的基本理论。“激励理论”把人的行为发生的过程总结成如下的模式:需要~心理紧张一动机一行为一目的一需求满足一消除紧张~新的需要。这个模式说明,“需要”在形成支配行为的思想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由需要引发动机,动机决定行为。也就是说只有从需要出发才能找到激励的起点,作为同一社会的个体需要,职业特点是主要的决定因素。教师是一个具有高层次文化素质的群体,他们的需要因其劳动的特殊性和认知状态差异而独具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客观环境下,其主体意识必然受其制约和影响,这是存在决定意识的基本规律。因此,教师的需要使教师产生了动机,行为是动机的表现和结果。要控制教师的行为,必须研究教师的需要,对合理的需要予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以达到“最佳的激励状态”。

对于对人的需要的分析,可以借鉴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远程教育教师的需要特点。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高校教师对比图

一、物质需要

物质需要时保证人生存、工作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必备物质条件。由于将远程教育学校一般划分为成人高职院校,由于近年来普通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大规模扩招,对于远程教育高校的招生和整体效益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严重影响了远程教育教师的待遇问题,当前我国远程教育教师收人普遍不高,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在物质条件上还有很大差距,这决定了教师的物质需要远未满足。只有他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才能激发他更高层次的需要。

二、归属与爱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人对外部和谐环境的依赖要求,是需要主体对外部客体的心理需要之一。远程教育教师生活在校园之中,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有效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个体对于群体环境的心理需要。同时,远程教育也属于高等教育的范围,教师也要承担科研任务。因此,远程教育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活动中,总是需要和学生、同事进行交往与合作,和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希望在这种交往和交流中互相了解、熟悉,形成真挚、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教师也只有归属于学术团体的需要,才能获得学术界的承认并获得一定的声誉。同时教师作为单位职工,也要在单位获得团队归属感,遇事由单位帮忙解决等。

三、情感需要

情感需要属于精神需要的范畴,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需要,它在教师管理中又有着独特的作用。目前在市场经济大背景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日益改变下,繁重的工作以及紧张的竞争压力,客观上使人与人的感情联系有所减少。但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成败概率的增大、工作压力的加剧,人们寻求理解、寻求关怀、寻求安慰、寻求承认的感情需求也在与日俱增,人们比以往更祈盼一种轻松、和谐、单纯的人际关系。因此,在教师的管理中,学校应充分理解教师的这种感情需求,给教师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关心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积极倡导和营造适于教师的感情氛围,使他们时刻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增强教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自尊和荣誉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知识分子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高校。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性使教师具有敏感的自我意识,乐为人师的优良察性,从而形成了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在这种形势下,属于高等教育教师系列的远程教育教师必然有更高的自尊和荣誉需要。他们同样有对荣誉的追求,但同样,他们将能够使他们门作到被给予尊重和荣誉的条件和环境放在这一需要的最前端。

五、创造与成就需要

教师从事的是传递人类文明的工作,高校教师又身兼学术身份。所以他们的创造和成就需要较其他人更为强烈,远程教育教师也是一样。除本身的需要外,现在晋升职称、职务都需要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这种压力也迫使他们有强烈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二:一是对教育产品(创造性教育成果)的追求,力求创造性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二是努力追求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教师创造与成就需要是影响和决定教师行为动机的高层次需要。

六、学习和发展需要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才能胜任工作,同时不断提高自己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因此,远程教育教师也有着迫切的发展需要。发展需要指对主体素质或条件不适应状态的趋平衡要求,教师发展需要的满足依赖于持续学习。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科专业的调整变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以及对教师学历层次要求的不断提高,,远程教育教师具有广博的业务理论知识,必须具备教学与科研的创新能力,将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手段的能力等。这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因此,终身学习,持续教育成为远程教育教师的内在要求。

七、权力需要

教师的权力需要,是高校教师的一种特殊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贯穿于上面的每一种需要之中。它主要表现为对资源的控制权:教师对权力的需要是指管理意义上的“控制权”,属于不显著的“权力需要”。它包括教师对实验设备的控制权、对课程改革的修改权、对教育资源的配置权,等等。如果权力能够为教师的“绩效”带来一定的正效应,则教师不排斥此类权力,如“项目管理权”,它可以为权力所有者带来一定范围内的使用权和资源使用权。在目前远程教育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的关系,教师的权利需要很大程度得不到满足。比如在电大系统,一方面是由于中央电大的管理机械化,一方面由于在各级电大中对教学的管理权较分散,因此使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资源的使用上无法自由支配,就导致教师很多想法无法在工作中实施,使其工作积极性受挫。

这是从马斯烙需要理论的角度对远程教育教师所做需要分析,对于激励机制来说,有效的激励机制必须是从被激励对象的需要出发的,因为只有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满足需要的动机才能激发他们的行为,因此,远程教育教师的激励机制必须是要以分析远程教育教师的需要为基点的。

对远程教育高等学校而言,首先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通过政策支持、精神激励,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为广大教师排忧解难,才有利于营造和建立有积极向上的氛围,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还需要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运用恰当的激励手段,采取相应激励措施,使教师个人的需要、目标与远程教育的办学和发展目标相融合,保证教师高质量、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持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对于教师,要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还要重视采用正确适当的激励机制,而着一点正是目前远程教育教师管理中缺乏的。相对于其他院校,远程教育在我国起步较完晚,因此在制度等各方面有些欠缺。而且由于远程教育一直游离于正式教育体系以外,并且一直处于生存维持阶段,这种形式大大限制了在教师发展中对教师的激励运用。但在新形式下,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必须从激励上下手,这是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学校整体工作绩效的最好办法。现在的远程教育教师激励还限于年底考核评比等。但实际上激励也包括可各个方面的因素,既有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隐性激励,也有制度方面的显性激励。而制度方面也应当从正反两方面对教师进行激励。正面激励则集中表现在促进和奖励,主要就是为促进教师工作提供条件和加大奖励力度。这包括改善教学和办公条件,进行建立科研奖励、学习奖励、业务奖励,管理岗位奖励等制度。反面激励则主要集中于约束和惩罚,主要就是建立对教师的约束和要求,即建立相应的岗位职责任务作为教师工作的约束,作为被动的激励来提高教师工作质量,惩罚则是相对应于工作要求未达到所做的惩罚制度。只有从正反两方面都进行教师工作的推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卫丰.基于激励理论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J].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库.

第6篇:叙事分析理论范文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 需求分析 供给分析 综合护理体系

从20世纪末开始,多数发达国家开始出现了人口老龄化问题,引发各国政府和社会非常重视老年人的医疗和护理问题,也因此推动了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发展老年保险市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设备的改善使得当今老年人大多比以往任何时候的寿命都要长。但是,要想让这些老年人能够健康地安度晚年,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长期护理。

长期护理保险是针对那些身体衰弱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生活自理、需要他人辅助日常生活的被保险人(基本是老年人)提供经济保障或护理服务的保险。它是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的保险产品,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人身保险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

通常情况下,长期护理保险相比传统的医疗护理周期更长一些,重点在于尽最大可能地维持和增进患者的身体机能,提高其生存质量,即使是在无疾病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被保险人的生存能力,同样可以选择护理险。

一、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分析

(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就称为“人口老龄化”。我国从2000年开始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因为65岁以上老年人2000年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比例为6.96%;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1.3亿,占总人数的10%左右,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而且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因此老龄化速度要远远快于其他国家。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这是2006年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表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报告指出到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二)新型家庭结构导致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上个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改变了中国的家庭结构,第一批独生子女以每年数以百万计的规模进入生儿育女的生命周期,夫妻两人供养双方4位老人,抚养1个后代的“421”模式将成为中国今后几十年主流家庭模式。据一项京、沪、穗三大城市居民调查显示,35%的家庭要赡养4位老人,49%的家庭要赡养2~3位老人。中年人既要照顾年老的父母,又要照顾子女,同时还要承担高负荷的工作压力,导致对照顾老年人感到力不从心,以家庭为单位的老年长期护理费用不断攀升。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传统家庭的规模不断缩小,年轻人外出工作,独居的空巢老人已经越来越多了,这就是所谓的“空巢家庭”,即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3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中有14.03%的家庭只有一对老年夫妇生活,有12.35%的家庭为单身老人户。当前就全国而言,空巢家庭在城市平均已经达到30%,个别大中城市甚至已超过50%。

我国特殊的国情政策和人口老龄化导致家庭模式和结构的变化正在日益影响着居家养老的模式,从而需要寻找新的途径来弥补传统居家养老的不足。

(三)老年医疗费用的上升刺激了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医疗费用支出与年龄的关系非常密切。医疗支出随着一个国家的老年人口比例的提高而提高。日本有学者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的人均医疗支出是65岁以下人口的5倍。我国学者黄成礼发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人均医疗费用是65岁以下人口的2.7~4.8倍。

近年来随着老人寿命的延长,越来越多的慢性病老人带来了医疗费用支出增长且呈现上升的势头,这对国家资源和政府预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据专家测算,我国18%的老年人将占用80%的医药费,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医药费用将会占用一生医药费的80%以上,随着老年人增多,将对社会经济将带来更大的负担,这给政府的财政支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供给分析

长期护理保险是要为被保险人承保长期护理服务的费用支出,这包括在疗养院、护理所、家中的非专业和专业护理,主要是指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

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3.8万个,养老床位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其他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也都发展缓慢,不能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当前社会护理机构主要面向孤寡老人,虽然近年来也陆续开始向有家庭的老人开放,但地点合适、条件稍好的护理机构价格昂贵,使得老年人及其子女从经济上难以承受,再加上由于护理机构布局不合理且多数内部条件较差,老人只能获得最基本的低级的护理服务。

我国护理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存在失衡的情况。一方面,我国目前护师、护士与全国人口数之比相当低。根据调查显示,到2020年,我国每1000人的平均床位数将由2002年的2.4张增加到16张,而目前护理工作者的增长速度却远跟不上需求;另一方面,高素质护理人员所占比例低。在我国100多万护士中,大部分人仅具有中专学历,占60%,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可谓凤毛麟角。

从总体上来看,对于日益增加的长期护理需求,我国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的缺乏会影响供给能力,因而制约了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三、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构想

在我国建立的护理服务体系应该是法定护理保险、个人储蓄性护理保险、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服务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综合护理体系。

(一)开展法定的护理保险体系

1.护理保险的性质地位

法定护理保险为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实施,具有法定地位,但是考虑到目前已有的社会保险发展状况,以及比较分析了国外经验教训,笔者认为最佳的选择应是将其纳入法定的医疗保险之内共同实施。理由:一是我国目前已经有五大法定的社会保险项目,短期内不可能再予以扩大,而且世界上单独列为法定护理保险的国家不多,实施问题不少。二是现在已在中国推行的法定住院医疗保险,已把部分医疗费用承担起来,并且不久要推出的老人医疗费统筹,因此将护理保险融入医疗保险之中,将比较容易被接受。三是纳入法定医疗保险统一管理之后,将有利于治疗与护理的结合,更可减少工作环节和节省管理成本。

2.护理保险的财源筹措问题

法定护理保险的财源主要来自保险费,根据已有的住院医疗保险费的筹资情况,以及对未来护理费用的预测,可以考虑仅将45岁以上的在职职工作为缴费对象,考虑到从45岁到60岁退休的15年缴费,基本能满足老年护理服务的需求并有部分积存。国家在护理保险实行的初期阶段内,主要承担财政托底责任,即出现赤字时地方财政给予财政援助,但随着护理保险的深入展开,国家应有计划地实施实质投入。

3.护理保险的待遇给付问题

法定护理保险属于基本保险,因此其给付待遇将维持在基本护理需要上。根据生活自理和病情状况,分别设置给付等级。保险给付完全采用实物给付制,即根据护理等级给付护理服务小时。超过法定护理保险给付标准的服务费用,由被护理者本人负担或由其他形式护理服务补充。

(二)推进个人储蓄性护理保险体系

储蓄性护理保险采用个人账户的办法,即通过统一的标准,将存入的货币换算成服务小时记入账内予以积存,劳务储蓄可直接将劳务小时记入个人账户。护理保险给付,将按个人账户记载的服务小时提供护理服务,如投保人无需护理服务,也可以根据个人账户中所记载的服务小时,再按换算规定领回投入的货币。

(三)发展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方式

家庭护理是指在病人的家中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它既方便老人,又可以避免入住医院或专业护理机构的高昂费用,还可以缓解护理机构不足的矛盾。我国目前比较适宜发展这种护理方式。由于医学的进步,使大多数的护理包括看护护理到护士提供的高水平专业护理都可以在家中进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在短期内不可能建立与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全面的专业护理机构,因此与家庭护理相互补充的社区护理应当得到进一步重视,可以借鉴许多发达国家的社区护理发展经验,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明确收费标准、规定服务项目等。

【参考文献】

刘源,赵晶晶.德国的医疗保险和护理保险保险研究.2008年第3期

刘云娥,王志红.日本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及其启示.护理研究.2008年第5期

第7篇:叙事分析理论范文

 

一、电子商务模式下对会计理论进行创新的需求分析

 

在电子商务模式下需要对传统会计理论进行一定的调整,否则便无法使会计理论对相关工作进行指导:第一,在基本假设方面需要对相关理论进行创新调整。在电商模式下,人们无法对会计主体进行更清晰的区分,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虚拟实体”相关财务及资产负债等内容进行正确的了解,对会计理论进行创新。第二,由于经营方式的转变,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营销,会计工作也需要随时进行调整。传统的理论仅能对实体经营方面工作进行指导,通过几阶段的会计核算工作对企业经济成果、财务报告等内容进行反映和制定。而在电商模式下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对企业财务报告及会计信息等内容进行第一时间的真实反映,能够有效改善传统会计理论无法克服的问题。

 

在电商模式下,会计职能方面有了更多新的要求,通过网络技术可以使会计工作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决策、协调以及控制工作也会向智能的方向进行转化。电商模式背景下人们可以通过各类系统软件开展各项会计工作和业务,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反映,同时可以实现对相关信息的分析工作。在电商模式的环境中,人们可以对大量的信息进行高速处理,从而使企业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核算成本及经营分析等相关工作。对于财务报告方面而言,现如今的会计工作可以将更全面的信息传达给企业领导层,并且可以实时的进行会计报告工作,并且将传统会计工作中的模块进行扩展,将知识、人力等相关工作的信息添加到相关工作中。而会计理论的创新对以上方面的内容需要进行更好的说明指导。

 

二、理论框架方面的创新分析

 

会计理论需要对实际的工作进行指导,因此人们需要在实际的经营及经验中对其进行总结创新,从而使会计理论的创新工作更加合理地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对会计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时,人们需要对其框架和主体内容进行合理的制定。在电商模式下,对理论框架方面的创新进行分析,为企业决策者及领导层提供有价值的财务报告,贯彻决策的有用观,并对相关概念结构进行清楚的界定。在准则方面需要坚持以原则导向为基准,并对资产计价进行完善,对报告的格式及内容进行规范和优化创新,从而使企业管理层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方便快捷的阅览,更好地制定各类决策。

 

对于理论框架方面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因子进行分析:第一,对研究的内容方面进行创新。基于市场经济、管理理念及科学技术方面的变化和发展,需要对研究的内容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从而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应对电商运作模式。第二,对学科体系进行创新。新时期电商模式对学科体系的相关内容产生一定影响,人们可以对学科体系进行完善,对财务控制、信息会计等各类工作进行整合。第三,对研究的方法方面进行创新。在电子商务的模式下对会计理论进行创新时,需要对研究方法方面的创新工作产生足够重视,并切实落实相关工作,从而使理论框架的创新工作高质量完成。相关工作人员对理论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每个时期研究方法方面的创新,对理论创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结论。总而言之,人们需要对会计理论走向及电商模式二者进行仔细考虑,从而更好地完成理论创新工作。

 

对运行逻辑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在电商模式作用下,外界条件产生较多改变,因此人们需要对逻辑主线内容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创新。首先需要对目标变革的相关内容进行考量,从而为之后的综合框架制定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方向;最终将框架进行填充,将研究方法当作骨架,将收益计量当作未来方向,并把约束机制当作重点内容进行理论创新。

 

三、会计理论调整和创新的相关内容

 

第一,对教育培训工作进行调整。在电商模式下,会计人员需要对PC技术进行学习和熟练掌握,并对会计行业的最新发展及最新知识理论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应对相关工作。这对于职业判断及思维逻辑方面具有一定要求,因此在对会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时需要对二者进行重点关注,并将教育方法及内容方面进行创新。第二,对分期进行调整。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人们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传递,这些均由分期的时间间隔过大导致,为了改善这些不足,人们需要对分期方面进行调整创新,下面对产品寿命周期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关内容分析:其一,周期较长的情况下,能够将会计周期以年作为单位,并且将信息在第一时间提供给所需用户;其二,周期较短的情况下,将会计周期以一个交易当作基本单位。第三,对货币计量方面进行调整。现如今在电商模式的影响中,市场的占有率、企业声誉等内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货币信息对于企业而言同样十分重要,故而人们不但需要对以上非货币的相关信息产生足够重视,同时需要对货币计量等方面工作进行考量,并将相关理论进行创新,从而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更多方便。第四,对会计原则方面进行一定的调整。对于资产的负债表方面工作而言,传统运作模式下不能将全部的资产价值更好地体现出来。而在现如今的电商模式作用下,人们对商家提供的服务及产品的真实价值有了更多的关注,故而需要对会计理论的会计原则方面进行一定的丰富调整,将使用价值的相关内容纳入会计理论创兴工作的考量范围中,从而更好地对相关工作进行指导。第五,将信息载体进行扩展和丰富。现如今我国的PC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会计核算工作对于软件系统方面的依赖性逐渐提高,人们将更多的会计信息向移动设备中进行存储录入。信息载体的扩展和丰富,一方面对于信息的共享产生更多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对会计工作的效率进行大幅度提高。

 

四、会计理论创新工作的影响分析

 

电商模式的影响下,人们对会计理论的创新影响进行分析。第一,现如今人们对信息方面的要求逐渐提高,对会计理论进行创新时工作人员对这一点进行充分考虑,并通过互联网等现代技术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传递。利用企业网站人们便可以对所需信息进行浏览,对财务信息等内容进行更好的掌握。随着发展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可以将更多的企业进行对比,从而对会计信息客观性、可靠性等方面有更多的把握。人们对提供信息的内容进行丰富扩展,从而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对会计信息等各方面的需求。第二,对会计确认方面产生一定作用。电商模式下,相关工作需要通过第三方介入,从而顺利完成交易工作,并且交易双方无权对交易款项进行随意的调配,从而为交易的安全性及资金认定工作提供更多保障。第三,对计量方面及基本假设方面产生一定作用。相关内容在上一点中已经进行详细说明,因此在这里便不做过多赘述。

 

五、结语

 

电子商务模式下,人们需要对会计理论进行一定的调整,最终使我国会计理论变得更加成熟完善,更好地指导我国相关工作的开展。

第8篇:叙事分析理论范文

摘 要:西方文论同语言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直接体现语言学的内容。语言学的发展也深深影响了西方文论的发展。本文关注结构主义理论从语言学到文学批评的发展,主要从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在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中阐释诗歌文本的理论,和叙事理论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来研究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发展.

关键词:结构主义;索绪尔的语言学;文学批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5-0172-01

1.引言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关联紧密。结构主义是一种具有跨学科性,开创性的理论,它质疑学科研究的现状,改变学科研究的对象与方法,力图建立科学化,独立化的人文研究。“结构主义通常是指一批以法国人为主的思想家的观点,他们在本世纪50、60年代受费尔迪南一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影响,把结构语言学的概念运用到了对社会和文化现象的研究上。” 而结构主义所强调的不是某一时期在语言学和文学批评学科领域出现的理论新变而是这些理论新变之间的关联。这些关联就是借用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促使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形成一股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分析文学问题的批评倾向。雅各布逊、热拉尔・热奈特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原则。人们把这些理论主张与索绪尔的语言理论联系起来,强调二者之间的关联。雅各布逊等人的理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对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理论的运用,还在于其理论主张对文学理论新原则的创建以及开创了文学批评研究的新学科。这些结构主义文论所阐释的理论方法与原则和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理论之间有复杂的转化和发展。本文致力于从结构主义文论的阐释诗歌文本理论,叙事理论来研究语言学理论在文学批评理论中的发展。

2.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在阐释诗歌文本理论中的发展

受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影响,运用到文学批评领域的结构主义就是要建立一种文学科学。雅各布逊用文学材料来开拓语言学的新领域,创建语言学诗学以弥补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漏洞。索绪尔认为语言中任何一个要素的意义都取决于它与前后上下各要素的差异与对立,用他的话说:“在语言里,每项要素都由于它同其他要素对立才能有它的价值。”“他们的最确切特征是,他们不是别的东西。”这一观点启发了雅各布逊对诗歌语言功能的研究。雅各布逊通过自己的研究,对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做了重要的发展,在他的《语言学与诗学》中提出了对等原则理论。

言语的诗歌功能就是在言语展开的线性过程中,把对等原则从具有聚合关系的选择轴投射到具有组合关系的组合轴。对等原则所生成的诗歌文本具有明显的对称、对偶,诗歌文本正是通过突出表现语音之间、韵脚之间、想象之间的相似点,使语言变得丰富复杂。索绪尔提出的符号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与雅各布逊所描述的语言运用上的相似性与邻近性是相连的:相似性对应聚合关系,邻近性对应组合关系。雅各布逊还进一步将索绪尔的理论与传统修辞学理论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建立在相似性关系上的语言符号选择是隐喻;邻近性关系上语言符号选择是转喻;诗歌以相似性为主突出的是隐喻,而散文以邻近性为主突出的是转喻。他把隐喻和转喻看作是语言的基本运作模式,并以隐喻和转喻为基础建立诗学分析的普遍模式。

雅科布森通过对组合聚合关系的改变来研究文学的诗性功能。他认为诗歌语言正不具有对外部世界的指向性,而是注重语言自身。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可以揭示诗句的组织特点。这一思想在现代对现代结构主义文本分析中具有启发意义。

3.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在叙事理论中的发展

结构主义理论运用到叙事文本,分析叙事,寻求叙事规则,突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适用范围。但这种运用带来了叙述本身特质与结构主义理论的融合:突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适用范围而开创了新叙事理论。

结构主义理论运用到叙事文本首先就是分析单元从符号向话语转换。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索绪尔确定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对共时性的语言结构主义符号系统作了要素的切分与结构的分析。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只适用于语言的封闭系统之内,适用于它的语音层和单词层。而结构主义的叙事分析以划分叙事单元为基础。但与语言学理论以语词符号为基本单元是不同的,叙事分析中所划分单元大于语词符号。

结构主义理论运用到叙事文本是从普罗普1928年《民间故事形态学》对民间故事深层结构的分析中开始的,以功能作为民间故事的基本单位,功能就是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意义而规定人物的行动。后来热奈特认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叙述话语。叙事分析都是以语言学模式为基础的,无论功能、神话素,还是陈述、话语都是大于语词符号的要素单元。他研究叙事与故事,叙事与叙述,以及故事与叙述之间的关系,所涉及的结构关系越出索绪尔语言的范围,是个体的话语结构。他所说的结构不仅依赖具体的上下文关系,而且还涉及社会生活背景。他所说的叙事分析离开了索绪尔的语言系统,进入话语世界。

叙事分析从语言结构发展到话语结构,适用了分析对象带来的变化。最初的叙事分析是适用的是个体性和创造性相对较弱的民间故事和神话等文本;而成熟的叙事分析适用的是个体性、创造性相对较强的现代叙事文本。叙事文本的个体性、创造性特点改变了结构主义语言理论。而结构主义语言理论运用到叙事文本研究对象从符号扩展到话语、从语言结构发展到了话语结构。

4.结论

在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下,结构主义文论重视对文学自身的研究,突出文学的语言意义,关注对作品语言和文学形式的研究,改变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原有的特点,形成了新的文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结构主义理论从语言学到文学批评的转化,它并不是直接借用语言学的模式从而失去文学批评应该有的文学审美特性。相反,它是以关注文学文本的独特性为方向的,通过阐释诗歌文本的独特性和分析叙事文本的非语言学个体性、创造性形成叙事学原理。结构主义理论从语言学到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形成了新的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基础理论,它促成了文学批评的成熟与独立。

参考文献:

[1]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P29

[2][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明凯译)[M],商务印书馆,1980年:P128,P163

[4]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申丹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巴尔特:叙事学研究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第9篇:叙事分析理论范文

[摘 要] 从社会符号学理论的视角来看,电影声画艺术可以被视为一种多模态叙事话语。电影多模态话语是一种综合运用多种符号模态建构连贯意义的叙事话语,而电影叙事过程中所调用的各种符号模态都可以被视为社会符号资源。在电影话语中,不同的符号模态在符号属性、认知取向和语义潜势方面具有区别性特征,在表征世界、构筑意义、引发认知效果等方面发挥着不同的功能。电影话语主要是通过各种符号模态之间的协同作用来达到连贯叙事的效果,从而获得电影话语意义的统整性和可理解性。

 

[关键词] 电影话语;多模态;连贯;叙事;社会符号学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其主要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和社会符号学理论(social semiotics),其研究旨趣是尝试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来分析文字、图像、色彩、空间、语言、音乐、手势、姿态甚至服装、饰物等多种符号模态协同作用、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梁国杰,2012)

 

电影话语是一种综合运用多种符号模态建构连贯意义的叙事艺术话语,而电影话语叙事过程中所调用的各种符号模态都可以被视为社会符号资源,都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及功能性等特征。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电影叙事研究提供了一种能够同时分析电影话语中的多种符号模态及其协同叙事效果的理论模式和研究路径,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兴趣。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的多模态话语研究

在国外,Iedema(2001)较早地运用“级阶”(ranks)概念对电影话语进行了分析。O’Halloran(2004:120-123)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电影视觉艺术分析模式,她认为应当首先对电影的类型(type)、形式(form)及风格(genre)加以区分,再从级阶的角度对电影情节、程序、场景、场面调度和画格等进行分析。其中,电影类型主要包括虚构类、纪实类、实验类、动画类等;形式指故事片、类型片、抒情式、抽象式、联想式等;风格指科幻、西部、悬疑、惊悚等。

 

从总体上来讲,目前国外对于多模态话语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视角:交互社会学视角(interactional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主要关注人们在交际时如何利用多模态话语构建交际的情景和交际者身份,对即席话语和公共场所的多模态话语进行研究,该视角从人们的交际传播行为而不是话语本身出发,主要代表人物有Scollon和Norris等;认知的视角(cognitive perspective)主要研究在理想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中如何同时以多种模态表征始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关注交际者对不同的模态或模态组合进行选择并生成连贯话语来传播信息的概念化过程,主要代表人物有Forceville和Holsanova等;功能主义的社会符号学视角主要以Halliday(1978)的社会符号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研究不同符号模态的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和符号选择的意义整合(meaning integration),致力于视觉语法(visual grammar)的构建,主要代表人物有Kress,van Leeuwen,O’Toole,Lemke,O’Halloran等。上述三种视角都对电影话语的多模态分析和电影叙事研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二)国内的电影话语多模态研究

在国内,李战子、向平(2007)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网络新电影话语《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她们将影视分为六个层面,即画格(frame)、镜头(shot)、场景(scene)、程序(sequence)、类型步骤(generic stage)和整部作品(work)。画格是构成影视的最小单位,指镜头中的单幅影像画面;镜头指摄影机从开始转动到停止时所拍到的一系列画面,镜头的角度可以通过推、拉、升、降、摇或改变焦距等手段加以改变;场景指用一个或一系列镜头表现一个地点或一个时间段内进行的一组连续表演;程序指影视中描述同一主题的连续镜头(或场景)的序列,可大致区分为开头、中间和结尾;类型步骤指每一种类型有一个特定的步骤,如叙事类影视一般具有开端、发展、、结局等步骤;整部作品或多或少可以定义为某种特定的叙事类型,如故事片和纪实片等类型。另外,李妙晴(2007,2008)也较早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分析了《大红灯笼高高挂》《阳光灿烂的日子》等电影话语,并与原著小说话语进行了对比。

 

(三)当前研究的不足和发展趋势

从目前的国内外研究来看,研究者的视角往往比较单一,导致其研究视野具有一定局限性。由于电影话语构成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单一的研究视角难免失之偏颇,容易造成顾此失彼。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者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引入电影叙事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为电影叙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是对传统的电影结构主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的一种有益互补。

 

因此,今后的发展趋势必将是整合多种研究视角,使新兴的交互社会学视角、认知的视角、社会符号学视角与传统的结构主义符号学视角形成有益互补,从而更加全面而深入地对电影多模态话语叙事进行研究。

 

二、电影话语叙事研究的社会符号学视角

(一)电影话语的社会符号特性

从社会符号学理论的视角来看,电影声画艺术可以被视为一种多模态叙事话语。电影多模态话语主要是通过各种符号模态之间的协同作用来达到连贯叙事的艺术效果,从而获得电影话语意义的统整性和可理解性。

 

(二)电影叙事社会符号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

电影话语是一种叙事话语(narrative discourse),同时也可以被视为社会符号资源的整合,多模态性(multimodality)是其突出特点。因此,我们可以将电影叙事艺术置于社会符号学理论、叙事话语理论的视阈之下,主要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方法,研究电影话语叙事中的意义连贯建构过程及其规律。

 

社会符号学视阈下的电影话语叙事研究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电影叙事话语多模态性的社会符号学研究

将电影话语视为社会意义建构的资源的有机整合,运用社会符号学理论对电影叙事话语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电影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