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风险论文范文

经济风险论文精选(九篇)

经济风险论文

第1篇:经济风险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定义及表现,经济责任审计内外因风险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分析。

0引言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我国在近些年来出现的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离任审计。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单位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对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进行的审计。

1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时间跨度长、涉及业务范围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审计风险多的特点,而内部经济责任又不同于国家专职审计机构;国家审计对县以下的党政领导班干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具有独立性、权威性、严肃性和一定的强制性;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取决于部门单位领导决策与指令,具有被动性、附属性、依赖性和一定的局限性。

2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定义及表现

所谓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造成的估计和判断,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实,对被审责任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不恰当评价的风险。

2.1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致使审计涉及的效益性和任期责任难以判定。当前,我国有些法律法规出台相对滞后,在审计过程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使得有些问题难以认定。再者,一些地方和行业系统的“土政策”与国家法律法规不相一致,甚至出现“撞车”现象。特别是在认定被审计个人经济责任时,将会处于僵持的境地。这些无疑都将加大审计风险。

2.2有意识的舞弊行为和手法变幻使隐蔽性增强,导致审计风险。评价经济责任和廉洁自律表现,必须以真实的会计指标为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更注重量化指标,审计评价在很多情况下是靠数据说话的。所以虚假会计信息对审计结果的影响不言而喻,会计资料的可信度差,直接影响审计评价的客观性,甚至造成判断上的错误。

2.3机关单位与三产关系的复杂化,含有许多不稳定因素。有些党政机关在前几年兴办了一些经济实体,至今没有完全脱离机关的管理,在经济上存在一定的牵连或保持着紧密联系。

2.4受审计环境影响带来的风险①法律规定内审部门在一定的程度上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但内审部门在业务上需接受上级审计机关指导,而在行政上受单位行政首长领导,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使得内审部门在某些方面很难做到独立依法审计监督。②内审部门根据单位内部组织人事部门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若审计期间太短,则必然影响审计任务的完成,从而影响审计质量。③内审部门与单位内部组织人事和其他干部管理部门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协调协作关系。对所属单位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先离任并任命,后审计,使审计工作处于被动局面,甚至造成有些问题无法进行审计。

3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成因

第2篇:经济风险论文范文

1.银行信用风险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通过银行而产生的借贷关系。与商业信用相比,银行信用的活动范围比较广,经营规模比较大,借贷期限也相对比较长(银行是可以长期信贷的)。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转账结算等业务,当然,银行只有拥有雄厚的资本,才能经营发放贷款的业务。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银行是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在各种借与贷之间获取差价从而盈利,即获得银行利润,它相当于平均利润。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过直接说明“:银行的利润一般的说在于:它们借入时的利息率低于贷出时的利息率。”⑥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银行信用在经济交流和沟通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而银行信用本身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使得银行信用成为全球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银行信用使得银行业务规模得以扩大,业务种类得以拓展,银行利润得以增加,但与此同时,银行信用风险也如影随形。所谓银行信用风险,是指各银行在取得盈利的同时,承担着在日常资金借贷的运动过程中有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即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完全履行合同,未能及时、足额偿还银行债务的可能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银行经营风险。这种风险不仅发生在贷款中,也可能发生在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相关业务中,而其中主要的风险形式是贷款业务的风险又称贷款的收回风险,即银行贷出去的资金由于各种原因贷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的风险。相对于市场风险、购买力风险等,信用风险是银行最具威胁的风险。银行信用风险包括道德性信用风险(借款人有钱故意不还)和非道德性信用风险(借款人想还,但无力偿还)。但无论道德性信用风险,还是非道德性信用风险,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银行出现大量的死账呆账,增大银行不良资产数目,从而导致银行资产受损、信贷能力下降,对银行的出资人、所有者和广大金融消费者造成伤害,最为严重时可能导致银行破产倒闭。

2.货币信用风险货币信用是伴随着以金银为固定等价物进行交换而产生的一种信用关系。后来,由于金银具有不易携带、磨损成本高等缺陷,纸币代替了金银来执行货币职能。当然,纸币只是一种由国家发行的,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但是这种货币符号却在商品交换和发展中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今天,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子货币得以产生,电子货币进一步提高了人们支付的便利性。不过,在便利性提高之余,风险也同样在不断增大,这一不断增大的风险亦即货币信用风险。实际上,马克思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经提到:“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⑦也就是说,自从货币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埋下了货币信用风险的种子。所谓货币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在经济社会大环境中货币流通和信用领域中长期的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的危机。马克思认为,货币信用风险“只有在一个又一个的支付锁链和抵消支付的人为制度获得充分发展的地方”,只有在人们对信用货币失去信心时,“才会发生”⑧。今天货币市场非常广阔和活跃,潜在的货币信用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本质上,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不管是纸币,还是电子货币,它们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无疑是大众的信用和日常经济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信用体系。因此,如果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货币信用平衡被打破,那么,所有债务或者款项都被要求以实物提前支付,那些以信用为载体的观念上的、虚拟的、电子的货币将不复存在。这种货币危机如果蔓延到商业领域和其他领域,那么,一场因货币信用危机而导致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就开始了。

二、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的典型案例

“传统文化中并没有风险概念,因为他们并不需要这个概念。”⑨然而“,现在,发达文明中存在一种风险命运。”⑩犹如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一种崭新的力量信用事业,随同资本主义的生产而形成起来。起初,它作为积累的小小助手不声不响地挤了进来,通过一根无形的线把那些分散在社会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货币资金吸引到单个的或联合的资本家手中;但是很快它就成了竞争斗争中的一个新的可怕的武器;最后,它变成一个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輯訛輥而随着这一“新的可怕的武器”亦或称为“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的“崭新的力量”不断发展变化,信用风险及其社会危害也在与日俱增。

1.美国次贷危机在美国,很少有人买房时全额付款,购房抵押贷款(简称房贷)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对于那些收入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来说,买房时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就无法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这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差而被银行拒绝贷款的人,往往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所谓次级抵押贷款(简称次贷),是指一些贷款机构为追求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得多的贷款利率,而向偿还能力较差、信用程度较低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由此可见,次级抵押贷款就是信用被放大之后而产生的借贷关系,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新经济泡沫和“911”恐怖事件,美国开始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也连续多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从而为房地产市场活跃与发展创造了一个利好的政策与经济环境,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有调查研究表明,2006年美国有差不多500万个家庭牵涉次贷,而且规模金额巨大。然而,2007年初,随着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还款利率开始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与此同时,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房屋出售变得更为困难,进而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就难上加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者不能按期还贷。由于贷款人到期欠款无法偿还,银行和贷款机构也就无法收回贷款,因而只能收回作为抵押的贷款人的房子。然而,经济萧条,购卖力下降,房产不断贬值,收回房产的银行和贷款机构没办法完成手头房产的买卖,从而就导致资金周转紧张,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显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信用被无限放大,却缺少保障信用的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危机发生之初表现在次贷购房人无法还贷而导致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和投资基金被迫关闭,随后危机波及金融体系,进而影响了实体经济。危机不仅席卷全美,并且蔓延全球。这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引发的危机持续恶化,最终酿成了一场对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和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波的全球金融风暴,它使美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为了刺激经济复苏,自2008年11月至2013年12月,美国已推行了4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盟、日本、俄罗斯等也相继推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国家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掀起的这股“货币海啸”,无疑又会进一步引发全球货币信用风险。正因如此,与其说次贷危机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倒不如把它归结为一场信用缺失危机。

2.欧洲债务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帮助,恢复了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迅速崛起的欧洲各国为了进一步增强竞争力,而结成联盟。实践表明,欧洲联盟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1999年1月1日,具有独立性和法定货币地位的超国家性质货币的欧元在欧盟各成员国范围内正式发行,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在欧元区国家内正式流通。毫无疑问,欧元的发行与流通不仅为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还推进了欧洲社会文化的融合。然而,由于欧元区一些国家,比如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各国政府为了提升本国竞争力,缩小同其他欧盟国之间的差距,盲目追逐短期利益,隐瞒政府的财政赤字,过分的透支政府信用,使政府面临着巨额的债务(这些债务来自政府为应付财政支出而大量发行的、无法按期兑现的债券)。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上述各国在发债时根据预测是能按时还本付息的。之后,由于受到全球危机的冲击,各国经济疲软,失业率激增,政府收入减少,支出增加,从而导致政府无力偿还债务,于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实际上,在加入欧盟前希腊等各国就已经开始隐瞒其财务状况,比如希腊就借助高盛公司掩盖了其真实债务状况。加入欧盟之后,变本加厉透支政府信用,大量举借外债购买金融衍生产品,这与希腊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偿还能力是不相符的,从而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一边是日益扩大的政府财政赤字,一边是不断透支政府信用来刺激消费,最终酿成了一场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债务危机。不难看出,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欧盟对某些成员国一味的经济纵容和货币保护,使得政府对国家信用无限度透支,让原本就已存在的问题愈发严重,直到无法掩盖和隐藏,最终影响了整个欧洲大陆。这一场由政府信用透支而引发的债务危机,简单说来,就是一场货币借贷到期无法偿还的信用危机。从危机源头上来看,欧债危机是由希腊债务危机而引起的、波及整个欧盟的债务危机。希腊一国的大量无法偿还的外债使得欧盟其他成员国因为无法回收债务而陷入债务危机的链条。而欧盟早期没有陷入危机的一些成员国,如法国、德国等,为了维护整个欧洲的利益和地位,以保住欧元的稳定,就必须不断向危机爆发国注资。这一拯救欧债危机的举措使得法、德等救援国国内的流动性货币减少,自身经济发展也受到牵连,最终导致了整个欧洲经济的衰退。

3.中国温州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国沿海沿江地区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温州就因其繁荣的民营经济而闻名全球。温州所产的眼镜、打火机、皮鞋等小商品也远销海外,享誉盛名。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一个江浙沿海的小渔村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一个人口密集的现代化大都市。由此,温州一度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转型的模范城市。然而,在民营经济取得成功的同时,温州的民间借贷也逐渐兴盛。这种古老的借贷方式在宽松的经济环境和高额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开始慢慢地变质,这就为温州危机埋下了隐患。温州在经济发展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自爆出一件件老板因债务跑路、甚至跳楼事件开始,温州就被推至风口浪尖处,温州爆发的这场严重的民间借贷危机引发了社会和政府高度关注,也引起了人心惶然。面对温州的现状,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让原本以民营经济而闻名全球的温州面临如此困境?很明显,温州经济发展中后期,很大一部分企业主偏离原本经营良好的实体经济,将资本转移到房地产等巨额利润的投机行业,以致实体经济日益空心化。同时,温州人热衷于高利息率的借贷(即我们常说的民间高利贷),它是一种靠信用关系维持的私人放贷,而且放贷的资金并不全是个人自有资金,还包括各种来自亲友的资金、信用卡和银行贷款而来的资金等。輰訛輥因此,一旦这种没有任何法律安全保障的“关系借贷”没办法按期归还,一旦资金链在某处断裂,所产生的后果就变得非常严重。一方面,企业家们不仅要填补实业的资金短缺,还面临高额利息率的巨大债务,企业因为严重的资金短缺,没办法正常生产运作;另一方面,这复杂而广泛的借贷关系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无法避免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表面上看,全球经济环境恶化加上中央收紧信贷,导致了温州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实际上,温州现象主导因素是货币的借贷泛滥超出了这个城市本身所能承受的范畴,高利息率的借贷打破了货币流通的平衡。中国房市不断攀升的房价让大部分温州人尝到了借钱生钱的甜头,纷纷将投资目标放到房市等金融领域,使发家的实业经济开始衰退并日益空虚。当国家加大对楼市的打击力度,限制楼盘的炒价,这给借钱炒楼的温州人以沉重一击,最终诱发了一场严重的债务偿还危机。在这个被高额利润诱使的、以信用为基础的私人借贷链条中,银行也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所以,当个人信用透支,资金链在某一处断裂,银行借贷中的货币没办法按时收回,一场因个人信用而引发的经济危机就在温州爆发,并向鄂尔多斯等多个城市蔓延。

三、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的有效规避

通过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马克思论及的商业信用风险、银行信用风险和货币信用风险相比,全球化时代的经济社会信用风险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是从失信主体来看,信用风险由微观个体向政府主体蔓延。与早期的个人和企业违约有所不同,今天政府失信已经变得非常严重。从欧洲债务危机到美国债务违约风险都反映了政府失信风险在不断加剧。二是从金融工具来看,信用借贷由传统金融工具向衍生金融产品转化。作为在传统金融工具(包括货币、债券、股票等)基础上衍化和派生出来的新型金融产品,衍生金融产品(包括期货合约、期权合约、远期合同、互换合同等)由于能够转嫁风险而得到“青睐”,但这种新型金融产品高度的财务杠杆作用加剧了信用风险的危害程度。三是由引发领域来看,信用危机由生产制造业向房产地产业转移。1929~1933全球经济危机爆发直接原因在于制造业生产与销售之间供求矛盾的尖锐化,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线则是房地产的泡沫化。基于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的新变化和新特征,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以有效规避现代经济社会的信用风险。

1.强化国家债务管理,规避政府违约风险2013年初,尽管美国两党达成了“财政悬崖”阶段性协议,但其政府未能摆脱“关门危机”。实际上,自1960年以来,美国债务上限已经上调了79次(平均计算每8个月就上调一次),如果以现有利息增速判断,十年后美国债务仅仅利息的支出就将增加到1.1万亿(占其GDP总量的4.7%),也就是说,美国未来十年必须保持GDP增速不低于4.7%,才能支付国家债务的利息。輱訛輥2009~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时,欧洲五国希腊、意大利、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政府总债务占GDP的比例也分别高达130%、120%、94%、83%和63%。2013年9月5日国际清算银行(BIS)有关报告显示,2007年中旬全球债务规模为70万亿美元,到2013年已经增至100万亿美元,而各国中央及地方政府是债务的最大制造者。由此可见,规避国家信用风险,防止政府债务违约是防范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的首要任务。规避国家信用风险,防止政府债务违约的最好办法是避免政府的过度负债。这就要求政府量体裁衣,量入为出,将国家债务尽可能控制在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与此同时,对现有国家债务应该强化管理,构建反映债务危机和债务风险的管理系统,建立政府债务预警、化解和救助机制。比如,调整国家债务期限结构安排,避免债务过度集中偿付;加强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G)等国际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多渠道监管各国政府债务风险;联合设立跨国债务危机救助的专门机构等。

2.完善衍生金融市场监管,降低市场系统性风险20世纪70年代,以期货、期权等证券为核心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满足了人们日益复杂的投资融资、资金保值和避险需要。作为一种高级的资源配置工具,包括远期、期货、期权、互换、掉期等在内的衍生金融产品经过衍生再衍生,推进了金融市场高度的发展。据世界交易所联盟(WFE)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期货交易量达到37.8亿手合约,与2012年交易量相比提高了24%;全球期权交易量达到2.24亿手合约,与2012年交易量相比提高了17%。然而,衍生金融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它的杠杆效应,有利于筹资、保值和避险,但同时也放大了衍生金融市场的风险及危害。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风暴的爆发,正是被誉为“金融大鳄”的乔治•索罗斯(GeorgeSoros)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牟利的结果。基于此,完善衍生金融市场监管,降低市场系统性风险成为规避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的必然要求。为保证衍生金融体系稳定运行,防止市场系统性风险发生必须加强衍生金融法制建设,提高衍生金融市场交易中信息透明度,健全衍生金融市场的内控机制,构建和完善衍生金融市场的预警系统和风险控制体系,注重开发各种管理衍生金融风险的新技术和新工具。輲訛輥此外,为了适应衍生金融市场国际化,各国政府还应该加强衍生金融监管领域的国际合作。比如,建立相关信息共享机制,注重监管信息的充分交流,以防止跨国证券欺诈和市场操纵;统一监管标准和监管规则,促成各国监管行为的协调性,降低衍生金融市场风险的外部负效用;对衍生金融行业自律进行统一规范,提升衍生金融市场自我监管能力等。

第3篇:经济风险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纷纷实施多元化战略。本文用了大量的案例指出了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必须建立在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同时,多元化战略也是培养和维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核心竞争力和多元化战略应有机的结合才能有效的分散风险,获得规模经济,更好地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最早是美国经济学家普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并且指出就短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何为核心竞争力?简单地说,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决策和营销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

一般来说,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征:

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是最富有战略价值的。它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创造更多的价值;能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等,最终使企业获得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

2.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沉淀而形成的。企业不同,它的形成过程也不同。它为企业所独具,而且不容易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

3.延展性:核心竞争力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还必须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即在原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应进一步衍生出新的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保持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应能为企业延伸到新的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增强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起促进作用。

4.动态性:核心竞争力虽然内生于企业自身,但它是在企业长期的竞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企业资源及其他能力变量高度相关。

5.长期培育性:核心竞争力不是企业在短期内就能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逐步形成并培养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具有的独特性,动态性的特征也都与其长期培育性有直接的关系。

二、企业多元化战略

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经营战略学家安所夫在《产品——市场战略组合》一书中提出了多元化战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大公司所采用,并一度掀起热潮。多元化战略指的是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劳务的一种发展战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多元化战略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元化战略在我国企业界非常流行,然而我国企业对于多元化的理解和运用存在着误区,使企业在多元化道路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很多企业在实施多元化战略的过程中急于求成,扩张过度,只求规模,不重协调。简单的套用西方投资组合,忽视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导致原来的优势被削弱了甚至没有了,而新的核心竞争力又没有形成,以至于使我国的很多企业走上了覆灭的道路。

企业进行多元化战略一般基于以下几点:

1.分散风险,某一个业务单元发生亏损,可以由其他业务单元来弥补

2.有利于内部融资,企业可以把一个业务单元的闲置资金转移到其他业务单元

3.有利于发挥协同作用

4.获得规模经济

三、实现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的良性互动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普哈拉德和哈默教授曾经提出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树型”理论,深刻的揭示了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多元化企业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枝是核心产品,分支是业务单元,树叶和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养分并且维持生命的树根是核心竞争力。从这个理论可以看出来,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战略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键是如何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其效能与潜能发挥至最大化。

1.利用核心竞争力推进多元化战略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向某一方向或某几个方向集中的,而多元化战略是业务外向的扩张,因此在推进多元化战略的过程中,核心竞争力往往未必会随着被推广到新业务中去。如果多元化选择不慎则有可能导致新业务的失败,以至于波及整个企业,因此企业在推进多元化的过程中必须谨慎选择。

以日本canon(佳能公司)为例:佳能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发展阶段就已经确立了以技术为主导的经营战略,经过10年的专注经营,到20世纪60年代,佳能公司在世界照相机市场上占据了领先地位,并且在精密机械和光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资源。其后,佳能公司预见到电子技术应用的广泛前景,主动进入了同步计算器行业(电子计算器),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与此同时,佳能公司掌握了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并且在人力资本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积累。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佳能公司在精密机械技术、光学技术、微电子技术三个领域取得了绝对优势,三者相互融合构成了图象化方面的核心竞争力。随后,佳能公司利用其核心竞争力先后进入复印机、打印机、传真、,医用仪器等新行业,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多元化战略的理性推进方式应为在核心竞争力支撑下的相关多元化战略,企业在原有的业务上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竞争优势,在进入新的相关领域时就可以逐渐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融合到新的相关业务中。因此,企业在进行多元化战略的时候,要看主业务上所建立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可以支撑其多元化战略扩展的领域。尽量选择相关多元化战略,不能无约束的进行无限多元化。要先将主业务做强,在此过程中壮大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建立竞争优势,以此为基础进入其他相关领域。

2.通过多元化战略提高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企业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意味着它具有大量开发新产品或新市场的潜力。若其生产和经营仅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这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适度、适时的推进多元化战略可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利用效率。

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主要有传统途径和现代途径两种。传统的途径需要从组织内部着手,通过提高自身的一系列素质来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最优配置。但这是缓慢而且需要企业内部作出很多改变的行为,而通过多元化战略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显然是一条快捷的途径。现代途径是企业重组,推进多元化战略,促进有效整和外部资源而采取的更为复杂的管理行为。虽然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能力具有不可交易性且不能直接购买获得,但通过兼并、联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获得这种核心竞争力的主体或是与之融合,通过一段时间的融合学习可逐渐获得核心竞争力,这是通过多元化战略获得核心竞争力的过程。还有一种反方向的核心竞争力的传播,即新的业务不具有核心竞争力,但组织原来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多元化过程逐渐融入新业务中,使得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业务扩大,企业也可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以日本三菱集团为例:三菱集团是日本最大的多元化经营集团,它包括了三菱汽车、三菱电器等28家核心公司。它独有的“相互持股、独立运作”的集团运作模式,使得三菱集团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其中不少具有行业竞争优势。1999年三菱集团联合销售额为1178亿美元,列全球500强企业第7名。三菱集团的多元化战略有效的对企业现有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提升、补充和升级。

总上所述,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科,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战略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竞争的新需要。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战略将成为企业一定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对此,企业要较为科学的导入多元化战略,把握时机、方向和力度,避免过大的主观随意性。同时,应建立学习型组织以实现持续不断的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期在更高层次上重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企业适时、适度、逐步推进多元化战略,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将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战略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分散风险,获得范围经济,才能建立长期竞争优势,推动企业不断向上发展,保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王铁栋:论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6)

[3]王勤:多元化经营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J].现代管理科学,2004(11)

[4]张蜂:企业多元虾战略的思考[J].市场周刊,2006(10)

第4篇:经济风险论文范文

随着国内银行业务多元化,银行有追求规模扩张的内在冲动。由于风险形态的多样化,管理的方式与内容日趋多样。同时,面对金融业的对内对外开放,银行面临更为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因此,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及风险形态的变化,重塑银行风险控制模式非常必要。目前银行风险管理模式中,实际按三个层次控制风险。第一层次是业务风险控制。主要是在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分析,计量风险,考虑风险收益,采取风险规避措施。第二层次是风险的成本覆盖。对可预期的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入成本,以应对可能的风险。第三层次是对未能预期的其他损失,建立资本缓冲区,以减少风险的冲击。这种模式在银行风险管理中一直发挥着较大的作用。但随着业务种类的增多,市场环境的变化,这种模式也出现其不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未建立统一的风险计量及回报体系。按照财务的基本原理,风险要有风险回报。但在风险如何度量,风险回报率如何确定上,业务单元间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对于贷款资产,主要是通过信用评级来确定风险级别,从而确定风险补偿标准;对票据资产,主要是根据票据出具方的实力来确定风险级别;对现金资产,则根据风险敞口来进行风险管理。由于没有统一的风险计量标准,风险的回报率很不统一,不利于银行对风险及回报的比较。

2.未建立风险适度管理机制。在传统风险管理机制中,是以规避、转移或消除风险为出发点。实际上,风险是无处不在的,有些风险甚至是无法规避的,关键是建立风险管理的成本与效益机制,即风险适度管理问题。一般而言,风险管理监测、度量成本大或事后道德风险大的业务,适宜用资本补偿的机制来管理风险,而监测、度量成本清楚或事后道德风险小的业务,适宜于用风险定价补偿机制管理风险。

3.未建立明确资本需求量化标准。现有法规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规定过于笼统,不足以反映企业面对的真正风险。风险拨备也很难覆盖所有风险。如果资本准备过多,会形成资本闲置,不利于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效益;如果资本准备过小,又会形成潜在破产风险。

4.未建立统一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正如上所述,风险测定的标准与呈报方式不一,对银行整体的风险难以形成统一的有用信息,以支持管理层对整体公司规模及业务进退决策。

现实促使银行应建立统一的风险测量、评价、考核、补偿体系,以确保银行的稳健发展。银行应从一味看重短期账面经营利润、忽视风险,转变为关注收益和风险的匹配;强调对资本的有偿占用观念,即占用资本防范风险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这种风险成本将通过资本回报得以反应;银行应吸取国际先进银行经验,构建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考核评估体系;迫使银行各经营机构自主调整业务结构,把资源更多地配置于风险可控以及占用资本少、收益相对高的业务,实现业务模式的转换与迁移,从整体上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二、经济资本方法管理控制银行风险的基本设想

经济资本方法是运用资本管理控制风险的有效办法。经济资本是指银行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加以量化,并估算为因应这些风险的发生所需准备资本,同时帮助企业了解经过风险系数调整后的实际投资报酬。风险、资本和营利是经济资本方法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设经济资本体系,可为银行的业务决策与评估、风险控制和资本管理提供一个统一平台。其基本设想是:

1.经济资本计量。经济资本等于非预期损失,必须要通过内部风险计量模型来计量。因经济资本计量是计算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的基础,因而是整个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基石。

2.经济资本分配。分支机构和业务部门是业务风险的主要来源,为控制其风险增长,银行必须以适当的方法向其分配经济资本,建立资本约束机制。经济资本分配可视为分配用于抵御业务风险的资本或分配风险限额。[1]如果分支机构或业务部门业务的风险控制在分配的经济资本数量内,则风险控制在了资本可承受范围内,风险抵御能力充分。如果分配的经济资本被占用完,则不能再新增需要占用经济资本的业务。

3.经济资本配置。为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确保占用的经济资本能够达到最低回报要求或更高回报水平,银行必须要将有限的经济资本配置到风险较低而回报水平较高的业务上,重点支持和发展这类业务。

4.产品定价。收益最终要通过产品销售来实现,销售规模固然对收益有影响,但产品定价更重要。有风险的业务(如证券包销、实业投资等业务)占用经济资本,经济资本需要回报,因而必须将经济资本占用成本纳入产品定价,确保业务的资本回报达到最低要求并创造经济增加值。

5.绩效考核。股东权益最大化是银行经营的核心目标。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指标因兼顾了收益和风险两方面的因素,充分体现了风险和收益对称的原则,较传统的利润指标更能真实反映经营绩效和价值创造,因而以此作为内部绩效评估的主要指标,可以充分体现银行的价值理念和政策导向。

.业务战略决策。银行可根据各个机构、部门和业务的经济资本回报率水平决定业务发展战略和方向。对回报率水平较高的业务和价值创造较高的机构、部门,应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而对回报率很低甚至是负贡献的,则应采取限制和收缩政策,以避免价值损失。[2]

经济资本管理的根本目标是控制业务风险,确保银行具有充分的风险抵御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提高风险调整后绩效,以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目标。这是银行核心价值理念的具体体现。

三、当前银行运用经济资本方法管理风险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尽快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配置程序。银行应综合考虑股东、经营管理层、监管当局等不同角色对资本管理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配置程序:一是评价银行总体风险承受能力。综合考虑股东收益和经营中承担的风险,并对所需资本的总体水平做出评估;银行的经营管理层须就其风险偏好所要采用的风险结构做出决定。二是合理配置资本资源。银行根据既定的资本总量和资本回报要求,运用限额管理、组合管理以及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目标管理等手段,将资本在各个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等不同层面进行有效配置。三是最优化可用资本。在风险结构和预计的资本需求量一定的情况下,银行需要运用内部风险资本模型度量最优化可用资本水平,确保可用资本与规划资本需求一致,并使资本成本达到最优。四是衡量资本使用和收益。银行在持续经营前提下计算实际资本收益,当环境变化、业务超过原定目标或原定目标无法完成时,银行有必要对资本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3]

2.加快研究制定经济资本管理配套制度。经济资本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必须运用到银行所有业务流程中,并使之充分发挥决策支持作用。在当前条件下,银行应坚持制度与系统“同步推进、配套建设、逐步完善”的原则。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促进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和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快研究、制定和出台一整套经济资本分配管理办法,从而更全面、更扎实、更有效地推进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建设。

第5篇:经济风险论文范文

1.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实施程序

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程序主要包括风险评估和控制测试以及实质性的测试三个方面。其中,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加强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掌握,从而有效的明确企业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②对于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并加强重大风险与特别风险的监督;③有效的依据风险评估报告进行制定下一步的审计工作。控制测试主要是检查与评估被审计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有效性,并依据其检查结果进行提出合理、针对性强的建议,进一步的明确实质性测试的关键点。实质性测试的目的是有效发现重大问题,主要是对各类的重大事件进行实质性的测试,并从其中进行获取具有针对性强、结果可靠的审计证据。

2.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意义

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从企业经营中风险进行入手分析,并全面的将审计单位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剖析,从而有效的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益。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用风险导向审计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内审审计工作人员发现问题与报告问题能力,使得风险降低到最小,从而更好的帮助内审部门进行审计的内部控制。同时,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的审计风险控制相比具有以下几个优点:①有效的将工作重点前移。这种模式主要是从审计测试逐渐到风险评估转变,重点在于审计测试,从而有效的弥补传统工作中的不足,更好的避免审计过量或者审计不足等情况发生;②风险评估更直接。这种模式与传统的审计风险控制模式相比,二者对于评估重大错报的几率也不一样。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从经营风险进行入手分析,更好的反应出经营状况,从而提高评估效果。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1.经济责任审计中经营管理风险的关键风险点

目前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现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对于国家法律法规的违反,主要有收入、成本、损益不真实,导致资产流失和偷逃税费;违反电价政策,对国家宏观调控的产业让利销售、不征少征差别电价收入和政府性基金,在业扩环节多收费等;通过关联交易转移经济利益到多经、集体企业。二是对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的不遵循,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实行集团化和集约化管理,对投资、担保、贷款、资金管理、招投标等诸多放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定,划分了各个层级的权责,但仍存在违反规定制度的现象,如:超越权限的重大投资项目不按规定报批;违反上级规定出借资金给无投资关系企业,为无投资关系企业提供担保和委托贷款。三是内控控制不力形成经营风险,主要有决策管理制度不健全;预算管理和考核制度不健全;关键业务管理不到位等。

2.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使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把握住风险导向的核心内容:一是从宏观上把握审计所面临的风险,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经营风险和战略管理进行分析;二是注重运用分析程序,综合分析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三是扩大审计证据的外延,审计证据不仅应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所获得证据,还应包括了解企业及其环境所取得的证据。随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不断应用,从而有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强化风险综合性评估

传统的审计风险控制常常存在风险评估不到位的情况,使得未能够有效的发现经济责任人在风险领域中的舞弊情况,从而很容易造成审计失效。而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并且依据单位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风险走向,重点强调了风险的综合性评估。同时,紧密的与评估程序、测试程序进行密切联系,从而达到的提高工作人员对审计风险的认识。例如,风险导向审计重点是对任期内的被审计单位中的某几项工程投资情况和工程量表以及工程相关财务报表与账簿进行综合的分析,并且对于资金量比较大,且变动异常的项目进行重点的分析,从而更好的评估风险状况。

2.2明确控制风险的范围、内容及重点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主要是有效的深入客户进行发现存在的重大错报情况,重点的了解客户与风险的评估,并依此进行评估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设计存在的风险问题。其中,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以及控制制度等,体现在组织结构是否合理、规章制度是否合法和各种制度的修订与完善以及职位的职责等。而风险导向审计进一步的明确评审程序的重点,加强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内部控制合理性与执行情况,从而有效的督促被审计单位进一步的完善相关指导,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由于整个模式加强了内部控制的调研和分析以及评估,从而更好的找出内部控制的风险弱点,使得控制风险的范围、内容及重点更加明确,从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

2.3降低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科学程序,从而有效的避免电力企业中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其中,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主要是指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收集的资料不全面、不可靠和不真实等,未能够精准的了解单位的具体情况而作出错误的评估,从而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主要分为3个阶段,加强初级审计,对企业的审计工作有所了解,并分析企业在创造价值方面的优势与劣势,评估经营风险。然后进行审计测试,除了对固有的风险进行评估之外,还对其他的引起重点错报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更全面的了解内部控制情况。有效的依据评估的状况,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由此的降低控制风险。例如,在经济责任审计的报告中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并利用使用的政策与法规进行继续审计,从而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初级审计意见进行适当调整,有效的避免控制风险。

2.4解决“先离职后审计”的难题

传统的审计风险控制模式的时间比较长,且形式也比较单一,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前任领导和接任领导对工作都不管的情况,从而导致工作质量下降。目前,多数的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先离任后审计”的重大问题,使得整个工作的开展受阻,并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情况严重的会导致国民经济受损。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主要采取审计人员“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相互结合方法,并准确的对财务报表与责任风险进行专业的风险评估和预期的判断。首先,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从企业的战略管理进行入手,有效的了解战略风险与经营风险的导向性,并逐渐的落实审计的工作范畴与重点,然后进一步的明确审计工作的程序与达到的目的。最后,依据审计的测试进行判断正确性,依据“自下而上”的模式进行规整财务报表中的风险,并统一意见。由于整个过程均涉及到各个工作人员之间的协调,有效的将各个经营部门与经济责任人紧密联系,避免了相互扯皮和推脱的情况发生。

三、总结

第6篇:经济风险论文范文

一、用一个“比较优势”来概括30年的经验,有风险 问:您认为中国现在这种比较优势发展模式何时能够终结? 答:就过去30年的发展经验而言,如果非要用一个发展模式来概括的话,从学术角度讲我认为其中有很大风险。大家都知道,这30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是一个摸索性的过程,局部获得了成功,但都不是那么清晰,还远不是一种成熟的模式。从另一方面来看,这30年,我们也没有看到一个一以贯之的策略,而是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策略。总体上而言,是一种相机抉择的发展模式。 林毅夫教授是我博士后研究阶段的合作指导教授,按常理来说,我应该是无条件支持他的比较优势应用战略理论,推广这套理论。但我还是要实事求是地说,林老师的这套战略应用理论是近十来年才得到官方认可的。即使从今天的角度来讲,中国的发展模式光用这套理论来概括也不正确。所谓比较优势就是比较相对成本、比较要素禀赋,在古典经济学里面,有一定价值,但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却绝对不是这种简单的策略和思维。如果真要按照比较优势来专业化生产的话,中国这13亿人口大国,单纯发挥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是难以发展成功的。为什么?没有资本、没有技术,不发展一些新兴产业,仅仅靠劳动力要素是很难获得成功的。所以要讲比较优势,也要建立在多样化的基础之上。我们知道,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落后,它的好处就是能够解决大批的就业问题,而坏处就是让劳动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不到真正的提升和发展,技术上、知识上、收入上都是如此。二十几年前沿海一带工资就已七八百,二十多年后仍是这个数,普通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上升缓慢。 在我们总结过去经验时,大多是一个论调,那就是过去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是这30年中有没有一些教训?走过了什么弯路?有没有走错、失败的地方?最明显的就是环境污染问题,甚至总书记、总理都必须面对这个问题。为了成本优势,国内居民收入上不去,结果内需不足;GDP结构过度依靠外需,大国中惟一,世界经济略有风吹草动,国内经济就有较大影响,命运接近东南亚小国;经济规模庞大,经济质量不高,核心技术阙如,未来新技术难创,结果是大而不强;资源和环境瓶颈提前到来;潜伏着巨大的社会问题和内部分歧——这些现象的原因都很复杂,很难归结于某个发展模式。 二、为国民提供发展的空间和自由选择的机会,是30年最宝贵的经验 问:您认为这30年,最应该总结的经验是什么? 答:要问这30年最宝贵经验是什么,其实就是去除了很多不公平的束缚,让每个人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得了更多的自由,让每个人能够自己去做出部分选择。人天生就具有比较和选择的理念和意愿,就日常生活层面而言,什么好、什么不好,自己喜欢什么,再愚蠢的人也会知道。但是如果在一个封闭的社会里面,就没有选择的机会,没有选择的权利,改革开放正是将一个封闭的社会打开,让人们能够自由地去选择。 从个人层面上来说,社会越进步,一定是个人自由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个人的主观意愿和整个社会的秩序越来越吻合,而不是越来越冲突。社会秩序不是少数领导人规定的秩序,而是人们共同选择形成的秩序,是一种自发的秩序。我觉得这个权利对我来讲是非常宝贵的,我不希望你侵犯我的权利,同时我也不会侵犯你的权利。而不是说:我政府为了保证你个人的利益,我先来侵犯你们的权利,你们先别提要求,一切要服从我,服从我以后,你们才能得到好处。 中国领导人过去最强调的就是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大家说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位设计师在改革开放之初有一个成熟的完整方案吗?没有。所以这30年应该是一个社会逐步开放的过程。开放的程序一旦启动之后,社会上有很多自发的力量都融入到改革进程之中,尝试了很多没有预计到的思路,创造了很多想像不到的奇迹。 经济学中有个术语叫“试错”,这个试错过程在中国改革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路径,只是在思想概念上有一个大概的方向。30年后,我们回头来看整个过程,不过是表达了一个朴素的原理:原来被压抑了很多年,现在只是在回归本源,得到释放。过去左的思潮束缚了生产力,这30年的最大功效就是清除了一些体制上的障碍,将生产力彻底释放出来。老百姓生活切实改善,生活越来越自由,特别是经济上的自由。没有经济自由就谈不上其他方面的自由,更谈不上个人发展的权利。

第7篇:经济风险论文范文

【关键词】 鲍曼悖论; 企业收益; 企业风险; 多元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5-0076-05

一、引言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规模从小变大后,企业会逐渐从业务发展中寻求更好的增长机会,如开发新产品、进行跨行业经营等战略性投资。企业之所以选择战略性投资,有两种动机,一是企业在主营业务低迷、收益下滑的背景下,被迫采取战略性发展;二是企业主动采取战略性投资发展,包括跨行业业务、股权投资等,以此来追求资源的高效配置。资本市场金融理论以及财务理论认为,当投资风险越大时,其期望回报也越高。然而,美国经济学者鲍曼(Bowman)利用美国数据发现大多数行业的企业收益与企业风险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个结果与当时资本市场理论的“高风险、高收益”相违背,这一研究发现被称为“鲍曼悖论”。

二、文献回顾

“鲍曼悖论”被提出后,众多学者对企业层面的风险与收益负向关系进行了大量可能的解释,主要体现在前景理论、企业战略禀赋理论和统计假象说三个方面。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受西方学者对此问题深入式探讨的影响,国内学者也陆续开始关注此问题,不过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对“鲍曼悖论”研究较为全面的是曾进(2012),其系统性地阐述了“鲍曼悖论”的相关理论,并利用上市公司数据,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风险―回报整体上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风险―回报悖论”同样存在于我国上市公司中。曾永艺等(2011)的研究也发现“鲍曼悖论”的存在性,但其认为风险的衡量方法至关重要。张晓昱(2014)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得到企业的战略风险和净资产收益率成“倒U型”关系,高风险不一定必然带来高收益。杨帆(2014)选取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企业风险―收益关系与行业性质密切相关。

从已有国内文献研究看,既有得到支持“鲍曼悖论”的结论,也有支持风险与收益正相关的结论,甚至有支持二者存在“倒U型”非线性关系的。这些研究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鲍曼悖论”的提出和争议,以及后期学者为何对此现象反复进行实证分析。然而,前述学者的实证检验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较多的文献采用了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然而使用横截面数据可能造成统计学上的假象;其次,较多的学者,特别是国外学者往往只考察企业战略风险与回报率之间的关系,而未考虑其他因素对风险―收益关系的影响,对于目前阶段,企业战略很可能会影响企业收益和企业风险,从而影响二者的关系。综合以上,本文主要从整体和分行业两个角度检验我国上市公司“鲍曼悖论”的存在性,再从企业多元化战略和融资约束两个角度,探讨其对企业风险与收益关系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的构建

目前检验“鲍曼悖论”的文献大多数采用两种计量方法,一是基于企业层面的横截面模型,二是基于企业和时期两个维度的面板数据模型。国外学者由于当时研究过程计量模型估计的不方便,较多采用的是横截面数据,然而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使用横截面数据来检验“鲍曼悖论”存在一些缺陷。鉴于本文观测企业数多,并且时期、企业、指标恰好构成三维面板数据,因此本文选择面板数据进行分析。

为观察企业风险与企业收益的关系,本文采用如下两个模型进行检验:

performancei,t=α1×riski,t+δ×controli,t+ui+vt+εi,t(1)

riski,t=α2×performancei,t+δ×controli,t+ui+vt+εi,t

(2)

其中,Performance是企业收益率,risk是企业风险,理论上,对于模型(1)和模型(2)一般有α1和α2同符号,如果二者符号同时显著为正,说明企业风险与企业收益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表明并不支持“鲍曼悖论”;如果二者显著为负,说明企业风险与企业收益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表明支持“鲍曼悖论”,而如果二者系数均不显著,则说明企业风险与企业收益的关系不明显。control是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股权集中度。ui代表企业个体效应。

为进一步探讨企业多元化战略对企业风险与企业收益关系的影响,即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的“鲍曼悖论”是否与企业多元化存在关联,在上述方程中引入多元化与自变量的交叉项:

performancei,t=α1×riski,t+β×(diver×risk_roa)i,t

+δ×controli,t+ui+vt+εi,t (3)

riski,t=α2×performancei,t+β×(diver×roa)i,t+δ×

controli,t+ui+vt+εi,t (4)

其中,diveri,t是企业多元化衡量指标,其余变量含义同式(1)、式(2)。diver×risk_roa是企业多元化与企业风险的交叉项,diver×roa是企业多元化与企业收益的交叉项。在两个方程中引入交叉项的含义是,多元化程度的高低可能会改变企业风险与企业收益的影响关系程度。为进一步探讨企业融资约束对企业风险与企业收益关系的影响,即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的“鲍曼悖论”是否与企业融资约束有关,在上述方程中引入融资约束与自变量的交叉项:

performancei,t=α1×riski,t+β×(fincon×risk_roa)i,t

+δ×controli,t+ui+vt+εi,t (5)

riski,t=α2×performancei,t+β×(fincon×roa)i,t+δ

×controli,t+ui+vt+εi,t (6)

其中,finconi,t是企业融资约束衡量指标,其余变量含义同式(3)、式(4)。

本文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SYS-GMM)对上述模型进行估计,这主要是考虑到企业收益和企业风险之间可能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即企业风险的变化可能影响企业收益的变动,而企业收益的变化会反过来影响企业收益。

(二)样本和变量说明

1.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的样本是2001―2013年在我国A股上市企业。未包括非上市企业,是由于非上市企业的数据较难获得。为了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有效性,采用如下原则筛选:(1)剔除统计年度中含*ST名称的企业;(2)剔除在2009年后才上市的企业,这主要是考虑到上市时间较短的企业不利于业绩和风险指标的考察,也会影响估计结果;(3)剔除存续时间不超过5年的企业。最终得到808家制造业企业非平衡面板数据样本。企业数据来源于深圳国泰安金融数据库(CSMAR)和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CCER)。

2.变量选取和说明

(1)企业收益performancei,t。较多的文献选用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营业利润率、每股收益(EPS)等评价企业收益。本文选择总资产收益率(ROA)衡量企业收益率。

(2)企业风险riski,t。目前在研究企业层面的风险时学者较多采用的是标准差,因此本文同样采用收益率指标的标准差来衡量企业的风险。其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riski,t=

(7)

式(7)中,performance是n年期的企业平均成长率。考虑到本文样本企业存续时期不长,因此n暂时取3。

(3)企业多元化diveri,t。目前还未有上市公司数据库直接给出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指标,本文采用基于证监会2012年《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标准,采用三码类别(即单字母加两位数字编码)将企业分行业的收入进行分类,然后计算多元化。目前有较多的多元化计算指标,如跨行业经营数目、Herfindahl指数、熵指数和是否多元化虚拟变量。本文采用熵指数进行衡量。

熵指数计算公式为:

dti,t=pj,tln(1/pj,t) (8)

其中,pi,t表示在第t年企业j行业营业收入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这里,不考虑收入比重不超过1%的行业。熵指数取值越大,表示企业多元化程度越高;反之,则多元化程度越低。

(4)资金约束capstrui,t。企业资金约束是指一个企业在经营发展、投资等过程中遭遇到资金不够或者受到资金限制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一般会选择外部融资,融资的难易程度就体现了资金的约束程度。本文用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衡量企业的资金约束:

Capstrui,t=debti,t /asseti,t (9)

其值越高,说明企业债务比重越大,也表明企业所受资金约束程度越轻,信贷市场摩擦越小。

(5)控制变量。本文选取企业规模和企业股权集中度两个变量作为方程的控制变量。

企业规模ln yi,t-1,用上一年的实际主营业务收入对数值表示。

股权集中度oc5i,t,用每个阶段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的平均值衡量股权集中度。

四、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鲍曼悖论”的检验

(一)整体样本下的检验

表1显示了系统广义矩估计的结果,第四列AR(1)、AR(2)的系数显示三个模型的一阶差分方程随机误差项中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Hansen检验也表明所用的工具变量有效,说明各个模型设定是正确的。从列(1)看出,当不加入企业规模滞后期和股权集中度两个控制变量时,企业风险变量系数为-0.159

对于列(3),可以看到企业收益变量系数为-0.152

(二)企业战略对企业收益与企业风险关系的影响

表2进一步显示了企业多元化战略和企业融资约束对企业收益与企业风险关系的影响结果,其中列(1)和列(2)是企业多元化战略的估计结果,列(3)和列(4)是企业融资约束的估计结果。从列(1)看出,当因变量为企业收益时,企业风险变量系数为-0.070

从列(3)看出,当因变量为企业收益时,企业风险变量系数为-0.226

以上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和融资约束均是导致企业收益与企业风险负相关的重要原因。其原理是企业参与多元化战略和资本改善投资新项目时,会由于进入不熟悉的行业领域导致短期内风险骤增,而在投资初期或新项目开始时,不能马上形成投资收益,甚至如果跨行业投资失败,会使企业收益进一步下滑,此外外部融资又会增加企业财务成本,最终导致企业风险与企业收益负相关程度加剧。

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的“鲍曼悖论”现象,本文从宏观经济和统计学两个方面进行可能的解释。首先是来自于宏观经济方面的影响。不同于企业层面,宏观经济的波动对经济增长更多是倾向于存在减损效应。例如,Ramey G. & Ramey V.(1994)、Martin & Rogers(2000)以及国内学者卢二坡和曾五一(2008)、杜两省等(2011)都得到了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有负面效应的结论。宏观经济会快速地影响到微观经济体,特别是在宏观经济发生高波动和低增长时,这种效应会较容易地传导到行业和企业层面,导致企业风险与企业收益也有负相关关系。其次,对于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的风险与收益关系,也可以从统计学角度进行可能的解释,对于同一时期,国家必然存在部分产业发展较好、部分产业发展不佳的状况,如最近我国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发展较好,而传统工业制造业由于产能过剩、市场订单减少等发展缓慢,相对而言,工业制造业在我国产业中比重最大,因此这种局面会导致整体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但波动增加。反映到具体的产业或企业层面上,则表现为新兴产业有高增长低波动的态势,而传统产业有低增长高波动的态势,这就产生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风险与增长(收益)机制不同但结论相同的结果。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从实证检验的角度检验了2001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鲍曼悖论”现象,同时检验了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收益与企业风险二者关系的影响。通过系统广义矩方法估计得到,整体样本下我国企业风险与企业收益存在相互的显著负影响,支持“鲍曼悖论”;检验结果同时发现,企业多元化程度变量和融资约束会加剧企业收益与企业风险的负向关系,即二者是导致“鲍曼悖论”现象的重要因素。

根据上面得到的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有针对性的建议:

1.企业在跨行业投资或者投资新项目时,要有思维和行为上的风险意识,尽可能减弱企业风险带来的业绩下降。企业在多元化发展战略和负债杠杆经营中,要对跨行业对象和资金使用上进行管理,如在行业上,要选择与自身主营行业相关性高的行业,避免由于资金、人力和业务不熟悉导致的跨行业失控和风险骤增。同时,要加强项目管控和成本管理两个方面,将融资资本用于更有效的项目上。

2.政府部门要发挥政府职能,避免宏观经济的高波动高风险,正确引导政策制定。对于微观经济体而言,外部宏观经济环境会对企业本身和行业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国家要减缓宏观经济的整体波动,并且制定有行业差别的风险调控政策。例如,针对采矿业等带有垄断性质的行业,企业风险并不会抑制企业收益,行业出现波动时不应该采取试图熨平行业或者企业风险的措施,相反,对于竞争性质的行业,企业风险对企业收益有负面影响,对这些行业政府和行业政策制定者应该采取减缓企业风险的措施,来促进企业收益在下一期能快速增长。

3.投资者要理性看待上市企业的投资行为。上市公司的股价走势表示投资者对公司业绩及管理行为的综合反应。然而传统经济学和金融投资学理论认为的“高风险高收益”现象可能在企业财务层面上并不存在,相反,有可能是低收益―高风险的特点。因此,投资者不能在企业发出重组、并购、新投资项目等相关公告后,便认为公司预期收益将会出现大幅度上升而买入股票,而要正确认识各行业的企业风险与企业收益关系,并具体分析影响这一关系的可能因素,只有掌握这些关系,才有助于投资者作出理智而且有经济效益的投资。

【参考文献】

[1] BOWMAN,E H.A Risk-Return Paradox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80,21(3):17-31.

[2] AVI F,HOWARD T. Atti,tudes toward Risk and the Risk-return Paradox: Prospect Theory Explana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8,31(1):85-106.

[3] JEGERS M. Prospect theory and the risk-return relation:some Belgian evide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1,34(1):215-225.

[4] CHANG Y, THOMAS H. The impact of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on risk-return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10(3):271-284.

[5] 曾进.鲍曼悖论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6] 曾永艺,杨世杰,卢冰. “鲍曼悖论”及其理论解释――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1(5):91-98.

[7] 张晓昱.基于序数空间的企业战略风险及财务绩效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8] 杨帆.中国上市公司风险――收益关系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9] RAMEY G,RAMEY V. Cross-country evidence on the link between volatility and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5(5):1138-1151.

[10] MARTIN P, ROGERS A. Long-term growth and short-term economic instability[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0,44(2):359-381.

第8篇:经济风险论文范文

【关键词】经济资本 RAROC 扭曲风险测度

现代金融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会面临许多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性风险。这些风险带来的损失又可以分为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预期损失往往以某种准备金的形式计经营成本,从形式上已经得到了补偿,不构成真正的风险。非预期损失是一种真正的风险,只能通过金融机构的资本来抵御和支撑这种风险,这种用于抵御各种非预期损失的资本称为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不是真正的资本,是一种虚拟资本,它只是一个“计算得到”的数字。它既不同于账面资本,也不同于监管资本。账面资本可以从资产负债表上观察到,等于资产减去负债。监管资本是监管者要求的资本水平,是银行的法律责任。虽然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都是风险缓冲,但前者是由银行内部设定的模型计算出来的,而后者则是由监管当局从外部来认定这种缓冲。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的一些金融机构开始考虑一些能够表现资本的这种风险缓冲和成本的平衡的度量。其中较为普遍采用的度量是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简称RAROC),它是指经预期损失和以经济资本计量的非预期损失调整后的收益率,其计算公式为:RAROC=(净收益-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RAROC强调,银行承担风险是有成本的。在RAROC计算公式的分子项中,风险带来的预期损失被量化为当期成本,直接对当期盈利进行扣减,以此衡量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在分母项中,则以经济资本,代替传统ROE指标中的所有者权益。整个公式衡量的是经济资本的使用效益。

目前,RAROC已在国际先进银行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在其内部各个层面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级管理层在确定银行能承担的总体风险水平之后,计算银行需要的总体经济资本,可以此评价自身的资本充足状况.

下面我们的任务是需要建立一个计算经济资本的模型。

一、基本定义

这里我们不加区分的用X表示资本所对应的风险,为了讨论的方便,本文并不要求x>0,这里假设:x>0表示处于净损失状态,x≤0表示净收益状态。

定义1.关于分布函数的逆函数,定义:

实际上,对于一般的(不连续或非严格增的)分布函数,可能有很多的方法定义其逆分布函数,为此,这里对逆分布函数给出更一般的定义 混合逆分布函数:

二、最优经济资本模型

在决定经济资本总量时,我们不需要用可能的最大非预期损失,这样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有两个目标是互相矛盾的:一方面,我们希望降低风险暴露,即图(1)中的异常损失,则需要有比较多的经济资本;另一方面,由于占有比较多的经济资本会增加成本,所以我们也需要控制经济资本进而降低相应的成本。因此,为了在两个目标之间取得平衡,考虑下面的最小化问题:

这里rc表示经济资本的成本,一般指机会成本,rf表示无风险利率。

三、求解优化模型

选择不同的风险测度,会有不同的结果,现在我们在两种风险测度下分别讨论优化结果。

1、期望原则下的风险测度?

数学期望原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风险度量,按照金融经济学的理论,数学期望的风险测度表明了一种风险中性的风险态度。

2、扭曲风险测度

第一部分讨论的数学期望风险测度是一种非常简单的风险测度,虽然模型的结果很好,但是却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因为一般认为在进行资本分析时,决策者应该是风险厌恶的,所以,会有 [X]≥E[X]的要求。这部分考虑一类较期望原则更广义的风险测度-扭曲风险测度。下面首先引入扭曲函数的定义。

定义2.若函数g:[0,1][0,1],为连续严格增的凹函数,且满足:g(0)=0,g(1)=1。则称之为扭曲函数。

对于任何已知的分布函数Fx(x),令: ,其中 。显然,当g(x)=x时, 。由g的定义可以看出也可以看作一个新的概率分布函数,称之为变换的分布函数。

定义3.对于随机变量X和扭曲函数g(.),定义如下的扭曲风险测度 g[X]:

根据文献3的定理2.1可知,当且仅当g(x)≥x时,有 g[X]≥E(X)。所以一般要求g(x)>x(0≤x≤1)。

这个风险测度的意义很明显:首先,风险X原来的尾概率函数1-FX(x)由新的尾概率函数g(1-FX(x))代替,这个新的尾概率函数给右尾更多的权重(因为一般要求g(x)≥x);其次,它仍然是一种数学期望的计算,是随机变量X按照新的分布函数计算的数学期望。

四、结论

上面的优化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在两种风险测度下,我们都得到了经济资本是一个VaR。这为我们在巴塞尔协议中使用VaR作为经济资本提供了一个理论性证明。

五、资本的动态优化模型

1、Wiener过程和随机微分方程的建立

Wiener过程和随机微分方程的建立由于现实中的资产和负债都是随着时间变化的,所以经济资本也应该随着时间而改变。考虑一个有限的时间水平T

2、扭曲风险测度下的连续时间优化模型

我们用扭曲风险测度 g[.]作为风险度量值。由于是动态的,所以前面的优化问题中的rc-rf由

代替,用ut表示t时刻的经济资本总量。鉴于Wiener过程的Markov性,我们的优化问题为:

求解得

【参考文献】

[1] Laeven,Roger J.A:Govaerts,Marc J.:An optimization approach to the dynamic allocation of economic capital, insurance: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Volume:35,Issue:2,October 11,2004。

[2] Tsanakas,Andreas:Dynamic capital allocation with distortion risk measures,Insurance 。

第9篇:经济风险论文范文

关键词: 信息;激励;风险;经济危机;预防性储蓄;预防性努力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217-02

一、引言

激励理论,又称合同理论或机制设计,其兴起于20世纪中叶,至今未衰。目前,在信息经济学或激励理论的研究进程中,经济学界更多地关注对微观信息下及各种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经济问题的研究,以及合同或契约的改进,而对于宏观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则较少涉足。

本文主要是通过激励理论中一个简单模型应用在一个简单分布上,来考察微观行为和宏观现象,揭示当所有风险都增加的时候,行为人可能更加努力,并由此引出了预防性努力的概念。本文力图揭示宏观现象与微观行为的关联和统一性,并由此对经济危机、全球变暖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做出了解释。

二、模型与结论

设产量y=θ+α+ε,才能禀赋θ服从[θ]到[θ]上的均匀分布,随机误差ε服从ε到ε上的均匀分布,ε-ε= [θ]-[θ],且θ和ε相互独立。α是努力程度。考虑一维情况下的两期模型。在第一期,人获得进入工作时的初始固定工资t1,然后在第一期时的努力程度是α1,努力成本为φ(α1),成本函数二阶导数大于0。第二期,假设委托人根据人的才能禀赋来决定其工资,但由于委托人无法直接观察到人禀赋信息,所以根据人第一期的表现,来判断人的禀赋并决定人第二期的工资。t2的意义是代表市场对人生产能力的认同肯定,因为才能禀赋越高,代表其长期生产能力或大数法则统计意义下的生产能力越高。由于第二期后没有下一期,而工资是在每期工作前就确定的,所以人第二期的努力α2=0,努力成本为0。设两期之间的折现因子为δ,则人的效用为t1-φ(α1)+δ[E(t2)]。

当σ?时ψ(σ)是增函数,则ε的方差越大时,均衡努力程度α也越大(因为成本函数的导数是增函数)。在这种情况下,信息越充分,均衡的努力程度反而越低。这说明,当所有风险大于一定值,当所有风险变大时,人反而可能更加努力。通过这种简单情况得到与Holmstrom 在正态分布下得到的经典结论有所不同。在此模型与分布中,由于篇幅的限制,才能禀赋的风险处理为与系统风险处理为一致,因为,类似理性预期的概念,个人对自己才能的评价,以及市场对个人才能的评价都并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其不但受到个人内在基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经济压力,其他人的评价,机会事故状况等等各种因素和情况的影响。本文为简单起见,把才能禀赋的随机风险和经济系统的随机风险处理为一致。但是,风险不一致或分布不一致的其他情况可类似本文进行分析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