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险专业范文

保险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险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保险专业

第1篇:保险专业范文

改革保险资金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按照集中统一和专业管理的要求,完善保险资金管理体制。

近年来,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业务有了较大的改观,无论是投资领域的拓展,还是投资人才的引进,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严重威胁寿险公司的利差损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财险公司的盈利能力。但保险资金运用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仍是制约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确保中国保险业规范健康发展,特别是应对加人世贸组织后所面对的新的挑战,必须抓紧有限时间,迅速提高保险业的经营管理能力,特别是保险资金运用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实现保险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发展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截止2002年底,全国保险行业资产总规模已达6494.1亿元,保险资金可运用余额达5799.3亿元。预计到2005年保险资产总规模将突破万亿大关。

吴定富主席在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提出,与传统保险业相比,现代保险业不仅包括经济补偿功能,还包括资金融通功能和社会风险管理功能。这是对中国保险业的再认识。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资本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人和资产管理人。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保险业在以往的发展中比较偏重于保险业务本身,从而导致保险业务和资金运用业务的发展极不协调。2002年是中国保险业近年来业务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全国保费收入3053.1亿元,同比增长44.7%.但保费的快速增长和资金运用收益偏低的矛盾却越来越突出。2002年,资金运用实现收益155.85亿元,资金运用收益率为3.14%,比上年下降1.16个百分点。这一矛盾已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的稳定性,关系到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保险资金运用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投资渠道却非常狭窄,投资工具少,保险公司的主要投资领域仍然局限在债券和银行存款等利率产品上。随着国家8次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国债收益率已降至历史低位,投资国债潜在的风险越来越大。尽管允许保险公司的一部分资金可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但由于保险公司可投资于基金的比例较小,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对总体收益贡献有限。加人世贸组织后,我国保险业不但需要化解以往累计的利差损、不良资产等历史包袱,还将直接面对国际同业的强力竞争,如不尽快开放保险资金的投资领域,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收益水平,保险业将会面临更大的系统性风险。与此同时,国内基金的种类不多,性质趋同,保险公司选择余地不大,也制约着保险资金运用业务的发展。

二是投资环境和投资领域变化,竞争加剧,投资专业化的要求日益迫切。而保险公司业务组织架构及业务平台已不能满足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业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尽管部分保险公司对资金运用管理体制做了较大的改进,但由于资金运用管理部门仍作为保险公司的一个内设部门,与专业化的管理模式相比较仍存在很大弊端,具体表现在机构设置过于简单、投资专业人员不充分、资本市场运作经验和管理能力不够、先进投资管理技术不足等等。

2002年初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提出了我国保险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方向,要求按专业化、规范化的原则,“将保险业务和资金运用严格分开,强化保险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新修改的《保险法》将“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向企业投资”改为“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为进一步管好、用好保险资金留下了比较大的空间,为设立专业化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机构提供了法律保障。今年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中国保监会根据《保险法》的上述修改,提出:“要把保险资金运用与业务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加以高度重视。要改革保险资金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按照集中统一和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完善保险资金管理体制,做到保险业务与投资业务相分离。有条件的公司可以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这是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实现专业化、规范化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进一步拓展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重要保障。

国际保险资金运用的管理模式

国际保险业的资金运用模式分为三种:外部委托投资、公司内设投资部门、设立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

1、外部委托投资的模式。指保险公司自己不直接从事投资运作,而将全部的保险资金委托外部的专业投资公司管理,这种模式适于规模较小的保险公司。

优点:将保险资金交给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有偿运作,使保险公司能够集中精力开拓保险业务。

缺点:外部委托的控制风险较大,保险人不仅要承担投资风险,还要承担外部投资公司的操作风险。

2、公司内设投资部门的模式。指在保险公司内部设立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并在投资部门内按分工和投资业务的不同,分成多个分部或小组,具体负责本公司的保险投资活动。

优点:保险公司可直接掌握并控制保险投资活动。

缺点:投资部门是公司内设的一个部门,交易内部化,缺少专业性和竞争性。

3、设立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模式。指在保险公司之下设专门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由其对保险资金专业化、规范化运作。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由保险公司单独设立,也可通过与其他具有专业优势的机构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共同设立。

统计资料显示,在当今世界500强中的34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中有80%以上的公司是采取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模式对其保险资金进行经营管理和运作。国际保险业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发展经验表明:(1)采取完全依靠外部委托管理保险资产的管理模式很难有效地控制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2)采取内设部门的管理模式则对保险资产管理的专业化水准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构成了较大的限制;(3)专业化的保险资产管理模式比较有效地增强了保险资产管理的经营管理能力,提高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率。第三种模式弥补了内设投资部门以及委托外部投资机构管理的不足,在引入市场竞争,提高投资收益的同时,通过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资产管理子公司的管理和控制,建立了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双层风险监控体系,降低投资的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保险公司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对保险资金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市场运作,不仅提高保险资金的收益水平,还可凭借其自身的投资管理优势来管理养老基金、个人基金以及其他公司的资产。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模式分析

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组织架构应该与保险公司的资产规模、投资领域以及保险资金运作的特点相适应。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全部采取内设投资部门的管理模式,对于规模较小、运作历史较短的保险公司来说,这种管理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对于规模较大、投资管理专业化要求较高的保险公司来说,内设投资部门的管理模式与其发展不相适应。

尽管保险业务和保险资金运用业务同属风险管理业务,但二者所面对的风险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管理模式上具有不同的要求。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保险公司的管理模式及资源配置基本上都是按照保险业务的管理要求建立的,导致其管理风格及运作模式并不完全适合现代保险资金运作的要求,这种管理模式的冲突必然会极大地削弱保险投资的运作效率和对投资风险的有效管控。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公司可运用的资金规模迅速扩大,部分保险公司的可投资资金规模,从数十亿元到上千亿元不等。

因此,保险公司应立足于金融投资领域,除投资于银行存款、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其直接投资于股票、管理基金等。那么,目前保险公司内设的投资组织架构,就很难适应新的投资业务,一定程度上也必然限制保险资金投资领域的拓宽。设立专业化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既是保险公司适应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展的需要,也是保险公司面对WTO接受挑战所需的正确选择,从根本上说,是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长远发展的大计。

建立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是实现我国保险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大计

1.有利于专业化投资队伍的建设。人才是金融投资的核心,专业化管理人才的不充分,是目前制约我国保险投资发展的最大障碍。保险公司现有的投资管理模式,对于引进专业人才、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是不利的。设立专业化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将从根本上改善保险资金运用的组织管理结构,根据保险资金运用的特点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的专业投资人才,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合保险资金运用特点的专业化投资队伍,为今后保险资产管理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金融投资领域的逐步放开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2.有利于培育保险资金运用的核心竞争力。成立专门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按照保险资金的性质与偏好,对保险资金运用实行集约、统一和高效的管理,在某些投资领域的收益能力优于其他金融机构。此外,保险公司将资金委托给下属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的同时,还可以将资金委托给其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运作,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和比较,推动整个保险业资金运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形成保险资金运用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整个保险行业的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

3.有利于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保险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金融系统工程。建立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可以根据保险资金运用的特点,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变化进行深入、细致、及时的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可以根据金融投资要求,建立完善的投资决策体系,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可针对不同金融产品特性,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业务操作流程,要根据风险管控的需要,建立相互独立的前后台控制体系,有效地管控投资风险。

4.有利于提高保险资产管理的监管水平。专业化资产管理机构可实现保险资金运用集约、规范、高效的管理,使监管部门针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特点确立更加合理的财务核算体系,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风险监管体系,从而提高监管的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更加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

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架构的基本设想

1.建立规范的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新设立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在现有的资金运用部、投资管理中心等内设职能部门的基础上形成,但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由于资产管理公司的特殊性,管理团队是资产管理公司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发达国家中,相当数量的资产管理公司都是采取合伙人制,规模较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则采取管理团队直接参股或间接参股的方式,形成管理团队与公司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我们可借鉴国际通行做法,适当考虑吸纳管理团队部分参股资产管理公司,不仅可以更好地吸收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同时,还可以按照保险资金运用的规律,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时,资产管理公司应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并设立投资决策委员会及风险控制委员会,对投资决策、执行交易、结算交收、风险控制、研究支持、财务核算、绩效评价等方面实行严格的分类管理,并可借鉴国际标准制定严格、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更加完备的内部管理控制机制,通过完善的内部管控制度,保障保险资产的安全和增值。

2.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包括:固定收益证券的收益率曲线分析、利率期限结构分析、久期及凸性分析技术、权益证券的VAR分析技术以及业绩归属模型等金融管理技术。通过这些先进风险管理技术的引进和在资产管理上的应用,提高对市场风险的分析、识别及管理的能力。

第2篇:保险专业范文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代理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 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 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 人,考取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 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 级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 项,发表学术论文13 篇,其中核心论文7 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 件,市级奖励证书3 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hi138-Com)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 A. Cornford J. Regional institutions and knowledge tracking new form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J]. Geoforum,2000.

[2]Leeuwis,C.and A Van Den Ban. Communication for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R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Building onthe Traditional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Oxford: Blackwell Science.2003

第3篇:保险专业范文

关键词:保险医学;保险专业;重要性

作为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内容,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是建立在人们对现代医学模式的深入认识的基础之上,并与保险医学制度的建立及完善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在我国高职保险专业,开设《保险医学基础》课程,加强保险专业学生对保险的进一步认识,强化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及对人身保险中常见疾病的评定能力,对于推进我国保险企业进一步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1]。

1 保险医学的发展及其在保险企业中所起的主要作用

1.1 将保险与医学两者之间相互进行结合 已经历时将近200年,对重大疾病加以保险这方面的创意,最初源自医生;而对健康进行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则是保险公司开创的先河。保险医学的目标与预防疾病以及普通医学治疗不同,其主要是对风险进行管理管理和对危险加以选择。当前,国际保险医学会研究几乎对保险经营所有的医学领域的问题都有涉及,例如人体健康与抑郁症、寿命受遗传疾病的影响、在法律诉讼中如何对残疾进行鉴定等问题,可以说内容极其广泛。

1.2 保险医学制度在保险企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保险医学在保险企业的发展进程当中,作为保险企业所要经营的一项核心技术,其在制定保险费率、产品的创新以及对风险评估与防范等诸多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

2 当前我国保险制度还存在严重的不足

2.1 当前我国保险制度还不够完善 我国保险协会管理与保险专业委员会总干事胡波认为,保险制度的缺失是阻碍保险在中国快速成长的主要因素。这种制度缺失具体体现保险企业队伍素质不高、保险企业缺乏专业的技术培训、保险企业缺乏标准的职业资格评审、保险与经济发展横向合作不够充分、缺少相应的职位晋升机制以及保险知识普及不够等等。

2.2 我国保险制度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在保险领域,大多是将国外标准照搬照抄,在很多方面都缺乏相应的创新。

2.3 我国对保险制度的认识程度还不够 由于我国保险制度还不够完善,因而导致我国自发研究及保险制度的数据积累严重不足,极易给保险企业的带来巨大的经营亏空,更甚者还可能造成保险企业在投资评估及投资评估等出现误差。而造成这种原因的很大一方面,是当前我国对保险制度的认知程度不够,未能充分考虑到保险制度缺位极有可能带来的风险及后果[3]。

3 在高职保险专业开设《保险医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3.1 在我国高职保险专业中增加《保险医学基础》课程,为保险专业学生日后的从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在我国高职保险专业中增加《保险医学基础》课程,通过对保险专业学生进行医学基础知识的培养,使得他们对健康保险的认识得到增强,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日后从事保险行业的专业服务水平。其次,在我国高职保险专业中增加《保险医学基础》课程,有利于保险专业学生在日后从事保险行业时,能够对客户咨询有关重大疾病及普通医疗保险提供详细解答,以便提升保险公司的品牌形象[4]。

3.2 在我国高职保险专业中增加《保险医学基础》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风险防患意识 而在我国高职保险专业中增加《保险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正是让保险专业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到医务核保的中心思想,以便他们能够在日后从事保险工作时,能够充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地发挥医务核保在健康险的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从而能进一步为保险起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3.3 在我国高职保险专业中增加《保险医学基础》课程,有利于保险专业学生能够有效地对伤残进行评定并为其实务处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在高职保险专业开设《保险医学基础》课程,同时有助于保险专业学生对其保险医学的特点、相关风险及经济负担加以深入研究并详细分析,以便能更加有效地提升他们在日后工作中所遇到的健康险、人身保险等常见问题的处理能力[5]。

4 结束语

从民间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的调查来看,健康险及人身保险在我国保险中均处在首要的位置,因此,尽管我国健康险及人身保险当前发展的速度不快,然而却拥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所以,在高职保险专业中开设《保险医学基础》课程,加强保险专业学生对保险、风险防患、医务核保以及一些人身保险中常见的疾病的进一步认识,为他们在以后的保险从业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当前我国高职保险专业工作的重心。

参考文献

[1] 崔为平.推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现实问题、法律对策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1,22(7):16-18.

[2] 孙皎.日本医疗保险制度和介护保险制度的介绍[J].吉林医学,2005,26(3):307-309.

[3] 苏清泉.台湾健康保险制度的演进与现况[C].中日检验医学论坛暨第二届检验与临床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18-19.

第4篇:保险专业范文

(一)是保险行业和谐可持续发展之需

保险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的特殊行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国外相比,由于保险业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制度、管理等环节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诸多因素招致了少数保险行业人员目前职业道德水平偏低。[1]保险从业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也屡有发生,使得保险行业的形象和信任度在我国社会大众心目中受损,诚信度逐年呈下降趋势。众所周知,高校保险专业的大学生是保险行业未来的新生代主力军,加强对他们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是保险行业和谐可持续发展之需。

(二)是保险行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之举

一直以来,保险行业重保费轻管理,对广大员工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保险业的职业道德形象难以提升。调查发现,除保险从业人员缺乏责任感、误导消费者的情况外,还存有理赔时频发的解释权纠纷等。为了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不少保险企业都采取措施,通过“内外兼修”来重塑形象。为促进人力资源的高效效运行,满足企业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保险行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已开始注重了对广大员工素质的培训工作,然而学者王华江指出:我国现有保险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偏低的原因主要是各个保险公司侧重于提升保险从业人员的销售技能及专业知识,忽略了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所致。为此,要搞好保险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要举措就要注重提升广大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是高校保险专业大学生的立业之基

保险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将和本专业相结合,从事保险行业工作,到保险企业或公司去大展宏图、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可见今天的在读保险专业的大学生就是明天保险行业的从业人员。恩格斯曾说过“每个阶级、甚至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道德。”因此,注重加强对高校保险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教育他们“德是立身之基”、“商重利、义当先”,要在保险行业取得长足发展,就要靠自己的工作业绩来证明,绩效来自客户端的信任。为此,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高校保险专业大学生未来的立业之基。

二、高校保险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途径

(一)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思政课堂则是大学生接受政治思想与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为此,高校要利用好这个平台,先从理论教学上发挥出德育渗透的优势。将“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思想道德知识体系,系统地传授给大学生,打造出“学好本领,做一个有道德之人”的普遍共识。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可将传统课堂只有教师一人讲述的教学模式打造成研讨课、辩论课等能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的互动模式。信息时代要利用好网络,将“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勤勉尽责”等与思想道德教育相关的课件下载下来,课堂上,将这些鲜活生动的故事情节用视频展示出来。为师者在解说的同时,要及时加强沟通、疏导和交流,这些思想道德精髓都是保险从业人员所需的、必备的专业素养。在次,要发挥出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因为身教更胜于言传。例如教师工作中兢兢业业,为人处事堂堂正正,科研方面杜绝抄袭等都是恪守职业道德风范的具体体现,大学生就会效仿学习。为此,先利用好思政课堂,在夯实大学生政治思想与道德教育常规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向职业道德领域渗透。

(二)依托保险专业课教学与实践

高校保险专业大学生保险知识、能力的获取与专业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共同实现的。为此,各任课教师,特别是保险专业课教师都应找出自己所教学科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结合点和准确的切入点,坚持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渗透。可在传授保险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的同时,根据保险专业的特点、针对保险行业的就业市场对大学生毕业后所就业的岗位需求,重点培养其相关的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道德操守、职业道德纪律、职业道德规范等,把保险业课堂专业教学作为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的主渠道,使职业道德“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去,然后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素质是职业素质的核心,它同职业素质的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具体。一是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引导保险专业大学生立足现实,抛弃不符合实际的幻想,从本专业出发,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树立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明理守法,到基层保险行业,在现实职场中,发挥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在保险业最需要的地方发挥自己的潜能。二是抓好大学生职业导向工作。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倾向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综合测试,依据测试结果,然后调整教学思路,进行“补强与加固”工作,帮助大学生提升职业道德水平、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三是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就是要从整体上提高和开发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对其全面进行创业意识、个性心理品质、创业能力的培养。这些本身也都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范畴。

(四)在社会实践中历练

社会是一所综合性大学,高校没学到的知识与经验,可从社会这所大学中补充。为此,高校应在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常规的情况下,委派专业对口教师代表校方为大学生联系能提供和本专业相联系的厂家、企业,进行校企联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工作环境,坚守职业道德、历练职业精神,同时对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来说,通过认真工作,还可以弥补家庭经济上的困顿,领队教师要教育和指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体悟社会生活,在人才济济的就业市场,坚守职业道德是自己最好的名片,因为“打工实践”就是对社会对每个大学生的真实考察,同时每个大学生都要照照这面镜子,好好总结与反思自己,一方面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另一方面遵守职业道德底线,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接触和感悟企业章制,就业形势等,真正培育和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进而转变成一种职业发展理念。

(五)加强学界与业界的双向交流合作

第5篇:保险专业范文

本文调查研究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对房地产业的从业意愿及影响因素。通过分组统计和计量分析,本文发现:(1)个人基本特征、预期薪酬和学习情况对大学生对房地产职业的从业意愿都没有显著影响;(2)在职业价值观上,对“房地产销售或经纪”职业从业意愿高的大学生对“美感”和“社会交际”的偏好更高、对“独立性”和“物质报酬”的偏好更低;而对“房地产估价和投资”职业从业意愿高的大学生对“成就感”和“轻松感”的偏好更高,对“美感”的偏好更低;(3)在人格特质上,外向型得分(相对于内向型)更高的大学生对“房地产销售或经纪”职业的从业意愿更高;直觉型得分(相对于感觉型)更高的大学生、判断型得分(相对于知觉型)更高的大学生对“房地产估价和投资”职业的从业意愿更高。

[关键词]

房地产职业选择;金融保险专业;调查分析

一、引言

房地产业与金融保险业早已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房产业的开发与经营、流通与消费都需要金融业的资金支持;金融业的发展也需要在房地产领域安排资产业务等。房地产业与保险行业的合作包括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通过房地产销售介绍保险公司的产品,特别是房屋按揭贷款保险、屋主保险,甚至个人寿险等,并通过转介绍扩大保险公司的客户源。我们可以发现在国外很多金融、房地产(不动产)和保险等专业都同在商学院,有的还开设在同一个系。鉴于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稳增长、调结构成为关键词,“追求有质量的发展”是两个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而发展必须依靠人才,具有金融投资理财背景与房地产销售经验的人才必将是两个行业竞相争抢的对象。本文主要研究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对房地产职业的从业意愿,以及影响他们选择的主要因素。对于高校改善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及对不同人格特性的大学生“因材施教”都具有借鉴意义。

在国外的研究中,Bleichetal.(2003,2012)对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金融和房地产专业的498名本科生的调查发现,在15类金融相关职业中,房地产财务分析师、房地产销售和经纪人(住宅类)、房地产销售和经纪人(商用物业类)分别排在第8、9、10位。而据我们对公开发表的文献的了解,本文是首次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研究我国大学生对房地产职业的从业意愿。下文按如下顺序展开。第二节描述分析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对“房地产销售或经纪”、“房地产估价和投资”职业的从业意愿。第三节通过分组统计和相关分析研究,个人基本特征、预期薪酬、学习情况、职业价值观(含13个维度)、人格特质(含4个尺度)是否影响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对“房地产销售或经纪”、“房地产估价和投资”职业的从业意愿。第四节总结全文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对房地产职业的从业意愿

我们调查了湖南省某保险专业院校282名一到三年级的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对“房地产销售或经纪”、“房地产估价和投资”和另外12种金融保险相关职业的从业意愿。问卷中,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对自己今后从事这些职业的可能性进行打分,分数为0到10的整数,0表示自己没有可能从事该职业,10表示自己将确定地从事该职业。为了剔除不同大学生自身标尺不同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我们对得分进行了变换。调查显示,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对“房地产销售或经纪”、“房地产估价和投资”职业的兴趣值的均值分别为4.37、4.71,分别排在14种职业的第7位和第6位;而兴趣值居14类职业首位(x′ij=10)的概率分别为13.12%、10.95%,分别排在14种职业的第11位和第4位。大学生对哪些职业的从业意愿与对房地产职业的从业意愿有正相关或负相关?我们通过统计发现,与“房地产销售或经纪”从业意愿显著正相关的是“房地产估价和投资”、“商业银行信贷”、“投资银行”、“金融资产交易和管理”、“金融产品理财顾问”、“法律”,显著负相关的是“保险精算”。与“房地产估价和投资”从业意愿显著正相关的是“商业银行信贷”、“投资银行”、“金融资产交易和管理”、“金融产品理财顾问”、“法律”、“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显著负相关的是“保险销售”、“核保核赔”。因而,房地产职业与金融(不含保险)职业面临很强的人才竞争,而房地产与保险行业吸引的人才的交集相对少。这也同时反映出,房地产职业与金融(不含保险)职业的相似度很高,而与保险职业的相似度相对低。

三、影响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对房地产业从业意愿的主要因素

(一)个人基本特征的影响表2显示,除了男大学生对“房地产估价和投资”职业的从业意愿更高外,6项个人基本特征对房地产职业的从业意愿都没有显著影响。

(二)预期薪酬的影响问卷中询问了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有五年工作经历后,自己的预期薪酬(单位:万/年)”。我们发现,大学生预期薪酬水平与“房地产销售或经纪”、“房地产估价和投资”从业意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306、-0.0197,都不是显著的(在10%的水平下)。因此,“预期薪酬”没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对“房地产销售或经纪”和“房地产估价和投资”职业相对于所调查的另外12类职业的从业意愿。

(三)学习情况的影响学习情况是否能解释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对房地产职业的从业意愿?表3中,我们按照大学生回答的自己“学习成绩在班级中的排名水平”和“学制”两个因素对大学生进行分组①。我们发现,“靠前的1/3”的大学生从事“房地产销售或经纪”职业的意愿显著高于“靠后的1/3”的大学生,不过,“中间的1/3”的大学生从事“房地产销售或经纪”职业的意愿又高于“靠前的1/3”的大学生。因而,难以确定“房地产销售或经纪”职业吸引到的是学习成绩更好的还是更差的大学生。

(四)职业价值观的影响伦理学中,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在处理价值关系时所持有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职业价值观一词最早见于上个世纪50年代塞普尔(Super)的职业发展理论。塞普尔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一种工作目的的表达,是个人对于其工作赞同和尊重的渴望。宁维卫(1996)强调了职业价值观的社会性,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衡量社会上各种职业优点、意义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表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择业、从业的全过程,它不仅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择业行为,而且对于工作态度、劳动积极性,甚至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对待职业择业的一种态度、认知和信念,是其对于职业选择、职业评价、职业价值取向的总的看法,表现为其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程度的内心尺度,集中反映了大学生在职业需要和社会属性之间的关系。我们选择最初由塞普尔(1970)编制的WorkValuesInventory(简称WVI)量表测量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该量表将价值观分为13个尺度②。问卷共设计了52句描述,被调查者需要对每句描述给与1分到5分,分数越高表示越同意该句描述,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5分表示非常同意。再加总相关问题的得分,得到大学生在13个价值观尺度上的得分。得分的取值范围为[5,20]的整数。表4显示,在金融保险专业的大学生中,对“房地产销售或经纪”职业从业意愿高的大学生有如下特点:(1)对“美感”的偏好更高;(2)对“独立性””的偏好更低;(3)对“社会交际”的偏好更高;(4)对“物质报酬”的偏好更低。而对“房地产估价和投资”职业从业意愿高的大学生有如下特点:(1)对“成就感”的偏好更高;(2)对“美感”的偏好更高;(3)对“轻松感”的偏好更低。

(五)人格特质的影响在现代人格心理学中,人格特质理论将特质定义为个体所具有的神经特性,具有支配个人行为的能力,使个人在变化的环境中表现出一致的反应。人的个性特征只有“差异”,没有“高低”之分。研究大学生的人格特质,有助于对了解大学生的职业兴趣与适应能力,而对用人单位而言,了解应聘者的人格特质有利于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优势,形成竞争合力。同时,个性特征还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对教育者而言,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适度地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也是一项有意义的课题。我们选择Myers-BriggsTypeIndicator(MBTI)人格测试量表来衡量被调查大学生的人格特质(personalitytypes)③。MBTI人格测试从4个维度定义人格:(1)注意力集中所在和精力的来源是外向型还是内向型;(2)获取信息的方式是感觉型还是直觉型;(3)作决策的方式是思考型还是感情型;(4)对待外界和处世的方式是判断型还是知觉型。MBIT问卷对被调查询问了28道“二选一”的选择题,每7道题用来测量1个维度的人格特质,每个维度人格的得分都是[0,7]的整数。表5显示如下结果。(1)对“房地产销售或经纪”职业从业意愿更高的大学生更大程度地属于“外向型”人格。(2)对“房地产销售或经纪”职业从业意愿更高的大学生更大程度地属于“直觉型”人格,也更大程度地属于“判断型”人格。

四、结论和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除了男大学生对“房地产估价和投资”职业的从业意愿高于女大学生外,其个人基本特征、预期薪酬和学习情况对于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从事房地产职业的意愿都没有显著影响。在13项职业价值观尺度中,更愿意从事“房地产销售或经纪”职业的大学生对“美感”和“社会交际”的偏好更高,对“独立性”和“物质报酬”的偏好更低;而更愿意从事“房地产估价和投资”职业的大学生对“成就感”、“美感”的偏好更高,对“轻松感”的偏好更低。在人格特质上,外向型得分(相对于内向型)更高的大学生对“房地产销售或经纪”的从业意愿更高,直觉型得分(相对于感觉型)更高的大学生对“房地产估价和投资”的从业意愿更低,判断型得分(相对于知觉型)更高的大学生对“房地产估价和投资”的从业意愿更高。

为拓展和指导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在房地产业的职业选择,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在金融保险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可以考虑增加房地产评估与销售类的课程,聘请房地产公司人员以讲座或授课方式帮助大学生了解房地产职业,扩大金融保险类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面。(2)开展正确的房地产职业价值观教育。房地产职业是一项充满挑战和创新的工作,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如诚信、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能吃苦耐劳。在培养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既不盲目追求高薪待遇,也不因自身条件不好而悲观消极。除在“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课堂及职业规划课上传授让大学生通过接受专门的职业知识和系统的职业教育外,还应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组织金融保险专业的大学生到房地产行业进行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参观访问、顶岗实习、科研实践等,让大学生初步体验社会职业状况,作为课堂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必要延伸和有效补充。

(3)塑造房地产职业所需的健全的大学生人格。虽然上文分析将人格特征归为四个维度,然而这种分法也不是绝对的,人的性格、兴趣是动态发展的,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各种因素的多重影响,人的个性特性也会不同程度地改变。学校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自己,衡量自己的优劣势,寻求个体与职业的最佳结合与匹配。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可以注重培养大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长远的战略眼光、优秀的协调沟通能力、较强的责任心等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顾雪英、胡湜.MBTI人格类型量表:新近发展及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0):1700-1708.

[2]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宁维卫.中国城市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

[4]Bleich,D.,Y.JinandD.T.Russell.Anempiricalinvestigationintoundergraduatestudentcareerinterestinbeinganinsuranceagent[J].CPCUeJournal,2012,65(1):1-11.

[5]Myers,I.B.,M.H.McCaulley,N.L.Quenk,andA.L.Hammer.MBTImanual.Aguidetothedevel-opmentanduseoftheMyers-BriggsTypeIndicator.(3rdEdn),PaloAlto,California:ConsultingPsychol-ogistsPress,1998.

[6]Bleich,D.,N.B.Davidson.Anempiricalanalysisofagentattitudestowardstherealestatebrokeragepro-fession[J].JournalofBusinessandBehavioralSci-ences,2003,10(1):37-49.

第6篇:保险专业范文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风险控制

健康保险需要进行专业化经营,这一点已在业内达成共识。如何进行健康险专业化经营应该是目前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所谓“健康险专业化经营”是相对健康险兼业经营而言的,即是由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或在保险公司内设事业部、健康保险部,利用专业的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等经营健康险并对其进行单独核算。实现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主要包括:树立专业化经营理念,采取专业化组织架构,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制定专业化管理制度,建立专业化信息系统,进行专业化产品设计,提供专业化客户服务。

一、树立专业化经营理念

专业化经营理念是健康险专业化经营非常重要的内容。首先,要认识到健康保险与寿险、财产险有很大区别,精算基础的数据分布不同,定价方法不同,风险管控不同,必须专业化经营;其次,经营健康保险不是要控制住所有的风险,而是要知道哪些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和怎样去控制,哪些是不可能控制的和怎样去回避;第三,保险要做大、做强、做优,而健康保险则以优为先,在优的基础上做强、做大,不能盲目要规模,我们需要的规模一定是有效益的规模,否则,必然是“规模越大,亏损越多”;第四,由于健康险中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大量存在,所以,不是客户需要什么保障,我们就提供什么,对于该保障的要给予最充分的保障,该控制的要坚决控制。

二、采取专业化组织架构

专业化经营的组织架构有多种形式,可以是专业健康险公司,也可以是集团下的专业子公司,还可以是公司内的一个业务管理系列。

事实上,各种经营模式都各有其优势和不足(见表1),没有适合所有保险公司的标准模式,保险公司应根据其市场定位战略选择和发展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

当然,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建立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其战略意义在于:一是专业化经营的理念不再受干扰,可以高效地科学决策;二是有利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聚集、培养和成长;三是可以高效率地研发专门的风险控制技术、业务流程和信息管理系统;四是有利于形成健康保险的产品体系,有利于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真正能满足不同客户多层次的需求;五是有利于适合中国国情的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合作模式的探讨。

三、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

商业健康保险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管理难度大的业务,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如医学技术人才、精算人才、核保核赔人才、统计分析人才等。而目前仅靠普通大学教育是无法解决健康保险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因此,一是在开展健康保险业务的同时,不仅应在公司内部着重加强对健康险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且,各公司要建立自己的“造血”机制,建立对健康险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体系,另外,通过人身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体系的平台,提升健康保险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二是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国外及其他和健康保险相关的行业领域引进一批专业人才,建立起一支能满足我国健康保险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四、制定专业化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专门的核保和理赔体系。鉴于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特点,各保险公司应建立专门的健康保险核保和理赔体系;制定和实施健康保险核保人与理赔人的管理办法;加快研发和使用健康保险专用的核保、理赔手册等专业技术工具。

二是建立专业的风险管理制度。各保险公司一方面要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应编写专门的健康险风险管理手册和管理指引,明确哪些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和怎样去控制,哪些是不可能控制的和怎样去回避。

三是建立专业的精算体系。注重积累精算数据,加强精算评估,科学厘定产品费率,防范产品开发风险;要提升精算师在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是建立专业的数据分析体系。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严密的精算分析支持。所以,保险公司应加大对经验数据的分析,为精算定价和产品开发提供支持。

五、建立专业化信息系统

专业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是实现健康保险专业化运作的基础和平台,而且对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和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在国外,专业健康险公司都有一套完善的专业系统平台,具有核保、核赔、数据分析、后期服务等诸多强大功能。我国保险公司应该通过自主开发或引进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与健康保险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特别是完善健康保险的核保核赔管理系统和数据统计分析系统,满足业务发展和服务的需要。

六、进行专业化产品设计

目前,4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和所有寿险公司,大部分产险公司都在经营健康险,健康保险产品数量超过300多个,看上去数量上很丰富,但实际上产品多数雷同,在市场上成气候的主要是医疗费用报销型、重大疾病、附加住院补贴等少数几个产品。保险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单一的健康险产品不能满足其需求,自然无法正常发展。对保险公司而言,产品没有细分则意味着风险加大。健康保险产品是根本,如果没有真正满足市场需求又维护保险公司利益的健康保险产品,那专业性经营健康保险只能是空谈。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健康保险产品,关系到保险公司能否在健康保险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及发挥作用的程度;关系到保险公司能否有效地填补基本健康保险建立后所留下的商业空间;关系到保险公司是否能长期、稳健地经营。保险公司必须就健康保险产品开发切实地做好市场调研、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工作。随着保险公司经营经验的积累和外部条件的逐渐成熟,逐步开发在保单中增加保证续保的条款等内容。有条件的公司,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积极探讨目前我国市场少有但未来前景广阔的长期护理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全球医疗保险等险种的开发。

车险的发展经验值得健康险借鉴,车险产品已经从两年前的大一统费率发展到今天的从人从车从地域定价原则,考虑到各种风险隐患,产品高度细化了。根据风险不同收取不同的保费,这种产品设计可以提前识别风险,也体现了定价的公平,不致于让高风险的投保人驱逐低风险者。

七、提供专业化客户服务

健康险承保的是人的身体机能,其处于不断变化中,从承保前的体检、对投保人的询问,到承保过程中身体的检查、有关疾病的防治以及出险后的理赔等,都需要专业化的客户服务,其目的也在于控制风险,更好地为被保险人服务。

专业化客户服务除承保时能够有效防范风险外,还能提供日常的医疗诊治咨询服务,因为专业、细致,更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同。现在的健康险客户服务是粗线条的,只注重出险后的理赔而缺少承保过程中的服务。有了专业化的客户服务队伍,很多风险是可以规避的,例如对那些投保长期健康险者定期回访,定期对某些项目进行体检,这种过程服务,对保险公司来说,能够化解风险,防患于未然;对客户来说,身体健康是最好的保障。

保险公司应为高端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重点服务,为大众客户提供标准化的优质服务。保险公司应针对高端客户对价格不太敏感,但对服务品质要求很高的特点,加大服务投入,为高端客户提供更多附加值服务,比如为其安排年度体检、疫苗注射、协助建立医疗室、提供小药箱等,以进一步提高客户忠诚度,增加优质客户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第7篇:保险专业范文

摘要:保险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高校保险专业教学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只有建立一批质量较高、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才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这既是保险专业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需要,更是认真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保险;实践教学基地;仿真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043-02

近年来,保险行业发展迅速,社会对保险专业人才需求与日俱增。由于保险专业实践性强,就要求高校保险专业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实践教学。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高校的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建设中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来提升保险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水平与质量。

一、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保险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学生要系统掌握保险专业的基本实务技能,要成为能在各级各类保险公司、银行、保险中介机构、社区社会保障机构以及大、中、小企业从事风险分析与预测、保险业务管理等的专门人才。因此,建立一批质量较高、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既是保险专业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需要,更是认真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客观要求。可以说,加强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提高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校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一般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一般是保险专业实验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大多数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开展校企互动模式,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利于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保险专业短缺人才,提高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实行校企互动、产学结合有利于对学生实行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并可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

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内保险专业实训室不能满足专业实训要求。目前多数院校并没有专门的校内保险实训室,上机实务模拟一般在普通机房操作,缺乏保险实务环境氛围,学生难以体验到保险实务工作的气氛,并且往往由于教学软件更新不够及时,无法及时体现出保险实务的发展变化。总之,这种模式虽然也能为学生提供动手的平台,但与真实情景相距甚远,使学生的专业实训效果大打折扣。

2.短期校外实训课程落实不到位,实训效果差。多数院校保险专业都设有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短期校外实训环节。这种实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到职场身临其境的机会,使学生对业务流程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但由于学生实训时间太短,并不能给公司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效益,反而还会增加一些负担,这样保险公司的重视程度会大大降低,学生到企业后得不到公司的高度关注,实训效果大大降低。

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系不完备。首先是校企之间缺少专门的教学实践基地管理机构,仅靠与企业临时协调解决问题,缺乏统一规划和长期目标。二是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不健全,没有针对保险专业学生实习的专门管理规定,基地教学实践只限于到保险公司参观、模拟业务流程、展业及理赔跟班等浅层次实践。三是缺乏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人员和相对固定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师生满意度不高。四是基地运行管理中的管理规范、实践运行记录、教学档案信息等不齐全。

三、加强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对策

1.建立校内保险专业仿真实训室。严格按照保险公司的经营机制,建立校内保险专业仿真实训室。2016年我校保险专业投资300多万元建立保险实验室,以满足保险专业实验实训需要。保险实验室不仅有保险综合业务教学软件、财产保险实训教学软件、人身保险实训教学软件、社会保险实训教学软件等,还有仿真实训室,可以满足学生对保险承保业务、理赔业务、再保险业务、公估业务等实践知识的学习。

2.将专业考察、专业见习等短期实训课程落到实处。我校保险专业在第5学期设置了专业考察课程,在第6学期设置了专业见习课程。我校自2007年开始就和多家保险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因而学生有机会到相关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短期实训学习。我校保险专业与中国人保寿险开平支公司、阳光寿险公司、富德生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北京电销中心等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了保险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保险专业短期实训课程,我校落实到实处,通过专业考察和专业见习,学生了解了保险行业及其营销运作状况,把所学的保险专业知识和营销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与分析思考能力。

3.构建完善的校外实践基地运行管理及质量保障体系:

(1)成立保险专业实践实训工作小组。应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健全机构组织与人员配备。我校保险专业成立了实践实训工作小组,合理规划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其工作内容主要是对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作出长远规划,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确保实训基地建设的规范、系统与稳步发展。

(2)建立和范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我校保险专业学生实习,有专门的专业实习手册。实习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每天撰写实习日志,将实习内容、实习重点、收获与体会都记录下来。其次,实习学生返校后一周内完成专业调研论文。然后由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业务能力和综合表现进行评定。最后,学生的实习综合成绩由实习单位成绩(50%)、实习汇报成绩(40%)、调研论文成绩(10%)组成。

4.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保险专业的教师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业务素质上看,都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是从企事业单位引进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充实教师队伍;二是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即聘请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以及在实践基地中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三是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的对口部门参加实际工作,以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

四、结语

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保险从业人员数量呈爆炸式增长,保险业务除了保险营销之外,还囊括市场开发、产品设计、保险精算、展业、承保、客户服务、理赔、勘察定损等相关保险业务。但是,目前多数高校保险专业基本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远远滞后于实训教学的需求。因而,为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紧扣专业能力培养需求的实践教学必须强化,校企融合的实训基地建设亦同时深入开展,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服务于区域经济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杨勇,周兵.保险专业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94-95.

[2]贾焱.产学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的困境与出路[J].价值工程,2015,(11):169-171.

[3]陈丽君.金融保险专业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2,(2):173.

收稿日期:2016-12-10

第8篇:保险专业范文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保险行业逐渐成为异军突起的经济支撑点。保险行业需要大批量优秀人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优秀的人才既是保证保险行业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的重要支柱。而我国高等院校的保险教育,就是支持源源不断输出人才的重要学府和机构。为适应保险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相继有数十所高校逐步开设了保险学专业,专门从事保险学相关知识的传授与理论研究。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奋斗,我国财经类高等学府对保险学的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与长足的进展。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某些高校还开设了硕士和博士的教育点。但是也应该看到,虽然保险学专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比较实际的问题,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口径相对狭窄、针对性不强等。

一、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从保险的特质上来讲,保险学专业应该属于比较务实的专业,因此,保险学教育应该与各种保险实务紧密结合在一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我国的保险学专业教学也挖掘并采用了大量的案例,但从某些层面来讲,内容仍然空洞,存在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多所财经类出版社出版了很多关于保险学的教材,然而,由于我国的保险事业起步晚,又受传统经济体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影响,民众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淡薄,这些教材大部分仍以理论说教为主,内容中的传统理论存在雷同的现象。反之,学生最需要了解的,与老百姓的生活联系密切的保险方面的知识涉及甚少,如养老、医疗、教育、工程保险等。

(二)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内容不够新颖,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性,导致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虽然部分教师也在课堂中与时俱进地引进了一些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和案例教学,然而由于核心的东西仍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仍根深蒂固,整个教学模式仍以应对考试而设置,所以,学生并没有学习到保险学中的重点知识。

(三)师资力量薄弱

保险业务内容杂、强度大、梯次多、节奏快、连续性强,学生必须经过大量的实际操作与资深保险人的悉心指导才能熟练地掌握业务。因此,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师资力量,才能完成如此艰巨的教学任务。而实际上,我国财经类高校内担任保险学专业的教师严重不足,缺少“双师型”教师,大部分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但是保险实务方面较为欠缺,以至于难以对学生进行教导。

(四)学校对保险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某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保险的本科教育曾经与金融专业合并,多所高校将保险学专业并在金融学专业里。我国的财经类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是我国保险学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因此,财经类高校更应该重视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我国财经类高校在设置保险学专业的相关课程时,更应该重视保险学专业的部分学生经济专业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对于某些金融类的知识了解较少,甚至作为经济学基础的会计知识也不甚了解。总体来说,就是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

二、提高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交互式保险教育模式

财经类高校应在保险学专业教育中开展横纵向相结合的交互式培养模式,这种教学理念是对保险业发展提供人才的保障。因此,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出合格的保险人才,保证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及敏锐的创新能力。首先,财经类高校的教育应该拓宽教育视角,这就要求在开展保险学专业教育时,应该引导保险学专业的学生积极涉猎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包括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等,都要博采众长,吸收其中的精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避免被未来激烈的竞争所淘汰。除了纵向的交互式教育培养方式外,横向交互式培养也十分重要。例如,保险学专业与金融学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保险学教育应拓宽教育口径,实施在经济学口径范畴内跨学科教育的交互式培养。也就是说,在保险学专业的课程基础上,开设金融实务教程,使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国际金融、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统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爱好,开设金融与保险、保险投资与理则、保险会计与审计、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保险电子商务与营销等方向的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实现自我提升。另外,财经类高校也可以成立保险专业的“探讨会”,定期鼓励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并与从事保险的企业保持密切联系,给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强学生与保险行业的互动,不断丰富学生的见识。

(二)建设更多实习基地,贯穿多种教学方法

财经类高校应该为保险学专业的学生建设更多的实习基地,训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将多种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中,如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都是不错的办法。在实习基地贯穿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掌握到运营保险行业的诀窍,做到灵活运用。笔者建议,实习基地应该尽量丰富实践内容,如模拟最新险种的理赔、承保等方面的知识。

(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解决师资力量薄弱问题

针对目前我国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善。①建议财经类高校定期邀请保险行业的资深人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给学生讲授一些新鲜的保险专业的知识与行业的现状。保险人已经在行业内打拼多年,在业内拥有良好的声誉,可以通过自身的经验带给学生更多更真实的行业体验。例如,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的院长郝演苏教授,从1983年起在高校从事保险教学与科研工作,曾经在香港从事保险管理工作三年,现任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兼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保险与风险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保险学会理事、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笔者建议,我国财经类高校可以借鉴中央财经大学的做法,使高校的保险学专业教育更鲜活。②建议财经类高校与保险公司签订协议,规定从事保险学的教师定期到保险公司从事保险人业务,摸索保险行业真实的工作体验,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才会更灵活,避免一味枯燥地照本宣科。

(四)提高对保险学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纵观我国保险业20年的发展,保险市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保险是现代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保险学教育,既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国民保险意识、促进保险业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财经类高校有着独特的保险普及教育的天然优势,保险学专业教育任重道远,不能一蹴而就,在扶持专业教育上,财经类高校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重视,全面抓好保险学教育。

三、结语

财经类高校真正从自身出发,不断更新保险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并提升教学能力,从传授传统知识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向转变,就一定可以适应保险行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出更多的保险行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9篇:保险专业范文

【关键词】保险学;专业综合改革;实践教学

一、保险学专业的建设目标

保险学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经济学、金融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保险知识和保险理论,具有保险实务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综合素质良好,能从事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在毕业时必须符合: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知识、能力三个方面的要求。知识要求中,要求掌握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在能力要求中,要求学生掌握风险管理、金融机构、保险实务三个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必须构建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全方位开展保险学专业综合改革。保险学专业的建设目标以下五个方面。

(一)教学团队建设。

学院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保险专业作为一个新办专业,迫切需要加强团队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建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缘结构优化、师德师风高尚、教学态度严谨的教学团队。建立了以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为带头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教学团队。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实现老中青传帮带的良好的教师梯队建设。

(二)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紧紧围绕教育部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紧跟时代步伐,广泛采用教育部重点推出的教学资源,如网络精品课程、慕课等,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建立专业综合改革校外共建单位,加强协同开发,促进开放共享。今后在学生的培养中,将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优质资源和开放平台,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教师要结合自己所带的课程,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改革。目前,保险专业已经具有自己专业特色的一些教学改革成果,如“保险广告设计大赛”、“我爱保险学”征文大赛等。要让每一位教师都要开展符合课程特点的实践教学活动,共同推动保险专业的教学改革。

(四)强化实践教学。

保险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单纯依靠理论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实践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实践教学应该成为有序的体系。通过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及毕业实习等方面的建设,使学生掌握保险实践操作技能。

(五)教学管理改革。

注重教学管理改革,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完善课堂教学秩序,强调课堂教学纪律,加强学生学业预警制度建设。从源头上杜绝学生不良风气的形成,构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保险学专业建设方案

(一)修订培养方案。

保险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是在2011年申报专业时建立的,在教学中要根据学校的定位及社会发展需要,在2013年、2016年修订了培养方案。今后在发展中,要有更为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合理的培养计划,教学计划制订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确保课程设置得到优化,执行情况良好。

(二)建立校外共建单位。

保险学专业已经在多家保险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成为共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今后要根据需要建立更多的校外共建单位。

(三)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保险学专业目前具有专业教师八位,其中教授二位、副教授三位、讲师二位、助教一位。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员比例达到87.5%,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达到25%。但是目前,教授职称的教师偏少,因此,必须尽快提高职称比例。此外,加大教师进修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四)完善教学条件。

目前,经济学院几乎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满足教师采用多媒体上课的需要。综合实验室能够满足《计量经济学》《SPSS》等课程的教学需要。金融实验室能够满足《国际金融》等课程的教学需要。在今后要增加安装保险学专业软件,以满足保险学专业发展需要。

(五)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

在课程建设方面,目前保险学专业已有《保险学》校级精品课程和《保险经济学》在建校级精品课程,已经完成四项校级教改项目。因此,今后要加强精品课程和教改项目的申报建设工作。在教材建设上,主要采用国家规划教材。因此,必须加强教材建设,鼓励教师自己编写教材。

(六)改革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

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多媒体授课,增加课堂信息量,充分利用多媒体授课的优势,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有关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参与式、讨论式、探研式、翻转教学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

(七)加强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