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保险经营管理范文

保险经营管理全文(5篇)

保险经营管理

第1篇:保险经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保险公司;现状;优化

近年来,管理会计理念在我国被广泛应用,所涉及的领域范围也逐渐增大,但对于我国保险公司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缺乏充分的研究。关于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应用管理会计,首先需要考虑到与财务会计的不同之处。就管理会计的职能而言,可以直接反映出与财务会计的差异,进而发现财务会计具有不可获取的作用。管理会计在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应用,应当明确该行业具有的特殊性。金融领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会计处理层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就管理会计在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保险公司强化管理会计应用的必要性

1.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险公司属于现代先进行业,市场经济对企业的冲击力度较大,使得企业对于市场环境的敏感度较显著,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深化改革更是必然。通过引入管理会计应用,强化内部控制,成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措施,达到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促使企业管理满足时展要求的目的。

2.满足企业完善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进步,不断推进企业紧跟时代脚步,实现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完善自身管理结构。基于我国深化改革发展的背景,企业想要提升发展实力,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稳定发展,则需要不断打破自身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管理创新。通过合理应用管理会计,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深化改革工作的落实,紧跟时展趋势;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创新完善内部管理工作,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对于保险公司长久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

二、管理会计在保险公司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部分保险公司的发展相对较快,已逐渐探索推进管理会计的应用,其中一些公司已经获得良好的实际效果,认识到了应用管理会计模式的作用,而更多的企业还不能正确认识到如何推进管理会计的应用。现就管理会计在保险公司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1.缺乏先进、全面的管理会计意识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管理会计意识比较薄弱,公司的侧重点主要集中于产品的销售及精算层面,缺乏先进、全面的管理会计意识。一方面,主要是保险公司管理层对管理会计缺乏足够的重视,部分管理者对于管理会计的内涵缺少充足的了解,难以主动地推进管理会计的应用;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保险公司的财务部门队管理会计缺少正确全面的认知,业务部门主要侧重于公司产品的制定与销售环节,就公司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如何实现转换,管理会计如何应用才能保障创造最大价值等,对这些方面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2]。

2.缺乏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对于部分已经开始探索应用管理会计的保险公司而言,内部并未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给进一步推进管理会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首先,部分保险公司并未实现管理会计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结合,管理会计体系也并未引入企业既定的战略发展规划中,管理会计体系缺少自上而下的设计和建立,推进管理会计的力度不足,进而对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由于部分保险公司对于管理会计理论知识掌握不充分,就如何构建健全的管理会计体系没有明确的认识及规划,甚至对于构建管理会计体系所涉及的内容也没有明确认知,因而即使企业内部有效结合了管理会计与发展战略,也引入自身既定的战略发展规划中,但在实践过程中仍依旧无法落到实处。

3.管理会计工具的选择缺乏合理性有效推行管理会计应用,除了需要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和制度以外,还应当充分了解及掌握相关工具及手段的操作,例如全面预算、滚动预算、弹性预算、平衡极分卡等一系列现代化方法。目前,从管理会计意识层面而言,部分保险公司已经对推进管理会计做好准备,及时建立了管理会计体系,但是就管理会计工具及手段的选择上依旧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第一,部分保险公司在推行管理会计过程中,就管理会计工具及手段的掌握不全面,无法保障在推行应用管理会计时充分发挥出其应用的效用;第二,部分保险公司虽然对管理会计工具及手段有了充分的了解,但是就各工具及手段所适合的情况没有充分了解,从而无法确定符合自身公司发展需求的工具及手段。

三、加强保险公司管理会计应用的建议

1.增强管理会计意识对于现代保险公司而言,想要在推行管理会计的同时保障其效果,首要任务需要树立和增强管理会计意识。具体从以下三点着手:第一,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管理层作为企业的决策及主要引导力量,应当率先强化自身的管理会计意识,进而形成贯彻企业整体管理会计理念的基础;第二,强化保险公司财务部门的管理会计意识,财务部门作为推行管理会计的主要力量,需要树立正确的管理会计意识;第三,强化保险公司其余部门的管理会计意识,管理会计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想要有效推行,则需要与各部门进行紧密协作,因而强化企业其余部门的管理会计意识也是极为重要的[3]。

2.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在保险公司各层级管理者充分重视管理会计的基础上,需要构建健全的管理会计体系。一方面,保险公司要将管理会计体系建立的规划及内容引入既定的战略发展规划中,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会计应用目标,同时有效进行顶层设计,对管理会计的推行及应用起到规范科学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保险公司需要以自身发展需求为根本,构建相应的管理会计制度及体系,设计梳理管理会计的具体流程,进一步规范开展管理会计的各项工作。此外,保险公司应当就管理会计基层层面构建相应的支撑制度,实现业务与财务各项数据信息口径的统一化,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到位,从而进一步推进管理会计工作[4]。

3.强化管理会计工具及手段的学习随着保险公司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管理会计工具及手段的学习及掌握成为关键,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选取符合自身条件的管理会计工具及手段才能有效推进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首先,保险公司应当选拔出内部优秀员工外出交流学习,考察参考同领域中优秀保险公司的管理会计工具和手段,以及具体的使用方法;其次,保险公司应当注重管理会计工具及手段理论层面的学习,主要是管理会计工具及手段的适用范围,进而形成全面、完善的管理会计知识结构;最后,保险公司需要充分结合外部的交流内容及理论层面的学习成果,通过整合、梳理,探索,选择出一种适合自身发展条件的管理会计工具及手段。例如,某单位基于环境及运行制度特征基础上,提出价值链管理理念,通过借助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手段进一步进行价值链优化,从而提升整体的服务价值链。此外,该单位利用平衡积分卡的多维评价指标体系理念,从多个方面着手,构建价值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有助于该单位创新运行至、加快战略转型进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当前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及深化改革的发展背景,管理会计作为一种衍生的全新会计模式,通过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力度,进一步完善管理工作,使得企业有效提升管理质量,而且更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有助于保障企业实现长久稳定的发展。同时,通过应用管理会计,能够为企业管理层的重大决策活动提供精确有效的财务数据信息,合理预测市场发展趋势,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要因素。因此,保险公司要高度重视对管理会计的应用,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成效,实现公司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费旺松.保险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策略——以N保险公司为例[J].经贸实践,2018(21):297-298.

[2]许丽莉.管理会计在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若干应用[J].时代金融:下旬,2018(5):255-256,259.

[3]徐淑萍.保险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与管理会计的优化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6(33):53-54.

第2篇:保险经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区块链;保险经营管理;互联网技术

保险业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和社会具有助推器和稳定器的作用,保障了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和商品的流通与消费。区块链技术近年来的较快发展为保险销售、理赔、经营成本等方面的管控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通过公开透明、去中心化的数据存储与处理,实现了保险经营管理的有序和高效,促进了保险业的又一次技术革新。

一、区块链技术在保险行业的应用现状

阳光保险公司在2017年7月推出的“飞常惠”航空意外险是我国首个运用区块链技术的保险险种。通过微信端输入投保信息后,即可获得相应保障,避免了传统保险卡单在保管、使用上的不便,利用区块链可追溯、不可篡改的优势,确保了电子卡单的真实性。区块链技术在保险产品上的首次应用使得销售环节去中介化,明显降低了产品价格,为“区块链+保险”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提供了技术验证。随后,上海保交所于2017年9月1日了保交链技术白皮书。保交链的,为区块链技术在保险业的应用提供了稳定、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和运营环境。其作为保险业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通过区块链联盟技术验证,采用多链架构均衡考虑了系统性能、安全、可靠性及可扩展性,实现了不同业务的数据隔离及访问权限控制,提供了丰富的智能合约模板,安全有效地将保单信息上链,从根本上解决了保单电子化以后的信任问题,减少纠纷和摩擦,为保单数字化,提高保单的流通性提供了可能。目前,上海保交所将保交链技术进一步运用在保单质押经营管理中,针对具有公示效力的保单冻结、质押、解冻等状态进行登记,连接银行、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打造信息和数据共享平台。信息与数据的共享不仅仅局限在金融机构之间,跨行业的信息共享对保险公司也同样重要。2018年5月众安保险推出“步步鸡”项目,通过区块链实现养殖行业与保险公司的 数据共享,同年8月,阳光保险公司推出女性特定疾病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可查阅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体检报告,为保险精算和承保提供可靠数据。

二、区块链技术应用可行性分析

(一)pow共识机制。保险经营作为特殊的商品经营,除需贯彻一般的经营原则外,仍需遵循其他的特殊原则,其中就包括风险大量原则,即保险人在自己的能力内,尽可能承保大量的风险和标的。根据风险汇聚原理和大数定律,当风险单位数量越大时,保险事故发生的实际损失程度越接近于预期损失,进而保险人便可以更加精确地厘定合理保费,保证资金流动的稳定性。区块链pow共识机制和保险的风险大量原则有着极大的相似性。Pow共识机制就是工作量证明。工作量证明是通过对工作的结果进行检验来说明已完成了相应工作量的高效证明机制。其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取得毕业证是对是否完成学业的检验,在金融领域中,比特币采取的也是该种共识机制。工作量证明系统可以完全地去中心化,通过大量复杂的算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并且随着新的工作不断产生,工作量的难度也在逐渐上升。因此,由于保险经营原则、保险精算与pow共识机制在原理上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为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保险行业提供了可行性。

(二)分布式账本技术。分布式账本技术是指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机构作为分别的节点共同完成交易记账,并且每一个节点最终获得的都是唯一、真实的账本。因此,网络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对交易合法性进行监督,当任何一个参与者试图对账本进行改动时,其他参与者都可以迅速知晓;而且由于所有参与者手中共享同一个账本,其中储存的信息安全性和准确性是通过公私钥以及签名的使用控制账本访问权,利用密码学进行维护,账本记录只有在大多数或者全部参与者共同更改的条件下才能变动,没有任何一个参与者能够单独改变账本记录,从而有效降低了虚假记账的可能性。另外,由于每一个参与者都拥有真实的账本,除非所有节点均被破坏,否则账本不会丢失,从而保证了账本数据的安全性。分布式账本技术作为互联网数据交换技术,在保险风险评估、产品开发与核保、理赔等各个环节中都具有广泛的作用。目前保险公司对投保人及被保险人的信息采集主要依靠其如实告知,存在大量道德风险。而分布式账本技术可以提高保险的透明度,数据在各个节点可以实现授权共享。

(三)智能合约。在传统交易合约中,合同执行有时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交易双方未及时发货或拒不履行合同,需要通过诉讼、仲裁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但却耗费过多时间和精力。因此,智能合约这一概念早在90年代便被提及,以应对传统交易执行问题。智能合约是指交易双方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作为承诺,以数字的形式写入计算机代码,从而形成完整的协议。当协议中的某一事件触发后,满足承诺兑现的必要条件,合约便会自动履行,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同时,智能合约利用程序算法减少了中介及其他中间环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营成本,减少了人工的参与。因此,智能合约具有数据透明、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永久运行的特点。在保险经营管理中,一旦创建了智能合约,便不可轻易修改,保证了交易的公正性,提高了保单管理质量,有利于业务流程自动化,从而形成更有竞争力的保险产品定价。并且保险公司可将保险风险信息插入到区块链中,利用智能合约迅速发起自动理赔,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可以减少处理理赔的资源数量,同时可使受益人及时收到理赔金。基于以上分析,区块链技术可运用于保险产品设计、风险评估、承保核保及理赔等环节,同时可增强交易结算效率与透明度,甚至可持续追踪被保险人或保险标的信息,为提高保险经营管理提供核心支撑技术,也为保险公司带来的新的机遇。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保险业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区块链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区块链技术需要运用大量高性能共识算法、高效共识机制。pow共识机制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哈希运算,才能在区块链的各节点得到认可,进而上链。但在此过程中,需耗费大量算力,造成能源浪费,并且交易吞吐量有限,确认时间长,并不能完全支持目前的交易速度。分布式账本技术作为点对点资产数据库,对信息安全保障有较高要求。区块链技术提倡信息共享,所有参与者拥有相同的信息资源以防止篡改,但这种方式同时也增加了信息泄露风险,产生信息安全保密与不可篡改之间的平衡问题。而保险业作为社会稳定器,对被保的个人、团体及其财产的利益具有保障作用。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区块链技术处理高频交易的性能、解决隐私和安全方面的不足,才能够广泛应用于保险业中。

(二)区块链技术在保险业的适应度有待提高。区块链技术本身并不产生数据,而是要依托于互联网及其他移动设备才能顺利运行。实际上,区块链技术主要用于可信数据的传递,以便于区块链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形成信息共识。对于保险业来说,从最初的市场调研、产品设计、营销、承保到后期的理赔环节,都产生着大量的数据,并随着产品种类及投保数量的增多,各类数据不断累积。因此,区块链逐渐需要处理分析大量的分散的信息,以便保险机构作出正确的决策。而目前,区块链技术本身的存储性能不足、网络传输的冗余度不高都是其不能在保险业进行大规模商用的核心问题。

(三)保险网络营销渠道不健全。从目前互联网保险发展的趋势来看,虽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平台的日益成熟,互联网保险也逐渐成为了保险销售的一种渠道,但由于保险双方信息不对称、存在道德风险、科技创新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互联网保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保险信息提供及咨询平台,投保、承保、合同变更及理赔等重要环节仍然依靠线下完成。而区块链技术更多的要依靠于互联网,通过互联网连接并传输各环节信息。因此,保险网络营销渠道发展的不完善是制约区块链技术应用的重要问题。

(四)区块链技术专业人才匮乏。区块链技术系统构架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软硬件开发、密码学、博弈论、数学等多种技术的组合,其研发周期较长,花费成本较高,难度大。并且若想将区块链技术与保险业深度融合,也需要大量保险专业知识。从目前我国区块链技术发展水平来看,满足要求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区块链+保险”模式的应用与运行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同时,由于区块链技术和保险属于两个不同的基础领域,也需要保险管理者层面对区块链技术地引入达成一致意见,并且其能够得到监管部门支持也是区块链技术广泛应用不可或缺的因素。

四、区块链技术在保险经营管理中应用的相关措施

(一)持续优化区块链操作系统。区块链技术研发及应用落地目前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众多互联网企业也在推进区块链技术发展,并注重其与金融等多个领域的结合。例如,百度在2018年推出了100%自主研发区块链系统“超级链”,深入结合国内应用环境,具有安全、可控、高效的优势。保险公司可以先将部分保险业务与区块链技术融合,先进行小规模测试和验证,降低保险公司投资和技术风险。如果测试成功,便可逐渐将业务转移,从而达到区块链技术与保险业务的深度融合,并在此过程中密切监测参与者的用户轨迹。

(二)增强区块链技术数据处理质量。区块链技术应增强其分析能力、数据管理能力,持续智能数据网格构建。上海保险交易所研发的“保交链”就是国内保险业的首个突破,在保险交易、资金清算、反诈骗和监管合规等领域都形成了行业标杆。区块链技术与保险业的再度融合则应充分考虑保险业务的实际需求,不断丰富“区块链+保险”的产品体系,推出新的产品品种,同时加强构建保险信用体系,保证保险交易安全性。

(三)完善互联网保险运行机制。互联网保险运行可通过保险机构官方网站、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中介机构及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保险业务处理。相比传统保险的营销方式,互联网保险可以让客户自主选择、对比各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保费透明、保险权益清晰。所有保险流程可借助互联网,实现信息沟通便捷、理赔效率更高,也可以节约保险公司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除此之外,互联网保险需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精确预测和制定个人及家庭保险方案,当保险消费者输入相关信息便可快速获得保险规划,实现保险方案智能化,数据化。

(四)加快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首先,各大高校应开设相关课程,培养未来区块链领域的现代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由于区块链技术运用于保险经营管理中的复杂性,科技与保险人员应分别掌握对方一定的知识理论,养成学科交叉、知识融合的专门人才。其次,互联网企业应与高校密切联系,形成“理论+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最后,监管部门要建立区块链技术与保险经营管理融合所产生的行业发展与风险监管平衡体系,制定出针对性、一致性和有效性相结合的监管原则,确保保险经营平稳有序进行,风险可监测、可管控、可承受。总体而言,区块链技术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在保险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具备充分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前景。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理念在未来几乎可实现零成本的价值传递,能大幅度降低保险经营管理的成本。无论是保险机构之间或是相关行业之间都可实现有效信息的共享,进而提高保险经营管理的效率及质量。区块链技术将会与保险业形成深度技术融合,为保险发挥社会经济稳定器作用提供更高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新光,祝国平,付琼.保险业助推贫困攻坚的作用机理、时代要求与改革路径[J].经济纵横,2019(10).

[2]杨泽鹏,周北辰,叶广正,刘玄.区块链保险平台创新优势[J].现代农业研究,2019(4).

[3]郭静.论区块链技术在保险行业中的应用实践和意义[J].信息系统工程,2019(8).

第3篇:保险经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提升路径

中国保险的市场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包括人口结构组织、经济持续发展、第三产业等服务业是保险业长期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在国家层面制定和颁布了各种红利和优惠的政策,不断促进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为其扫清外部环境影响,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等,对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保险公司在整体性经营管理上仍有欠缺,需要在团队建设、创新理念、内部管控制度、管理水平、服务创新等方面加以提高。

一、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现状

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等业务,其管理具有集中性高风险、后发性成本、产品同质性和服务同质化的特征,以及广泛社会性经营和灵活管理活动的性质。目前,作为我国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公司发展势头整体上稳中向好。在保险公司不断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下,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发挥保险行业优势,促进保险行业拓展业务范围、创新服务方式,使保险行业在实体经济方面的实力有显著加强。我国保险业的组织结构形式,大部分采用总、分、支的公司管理模式,其业务收入和利润的直接来源就是保险公司基层经营单位的保费收入,基层经营单位直接代表着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和发展水平,所以保险公司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不仅对基层经营有一定影响,其水平高低还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或阻碍保险公司的整体经营。因此,在加强基层和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方面需要有更深入的探索,创新服务水平,提高保险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稳定保险公司的立身根基,追求更高更好的经济效益十分重要。

(二)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健康发展与追求高经济效益的矛盾。在我国保险经营过程中,保险企业领导把主要目光放在完成保费指标上,在理赔环节的管理和服务措施、内部文化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保险业务的发展与管理水平的矛盾最为突出,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暴露了市场环境不合格、缺少规范保障的弱点。保险公司处理问题的速度与理念不相适应,重视速度,轻视效益,对于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没有提高意识,导致了部分机构出现业务水平较差的情况。保险公司以维护保费计划为主的工作出发点,还导致了成本虚高,经济效益低下,本末倒置地承保赔付率高的亏损业务,这不利于我国保险公司健康、稳定地发展。2思维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国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发生重大转变,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务领域没有根据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仍把目光放在争夺大型企业及项目上,忽视了数量巨大且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个体、私营经济,对农村保险市场也几乎没有进行开发。从保险公司各项产品结构看来,传统产品的保险需求量已经趋于饱和了,但仍然占据着保险公司最主要的交易份额,也是保险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传统保险产品的结构较为单一,阻碍了有效开发新市场新产品的步伐,这与保险公司持续发展和市场的总体需求都不相适应。3销售渠道不畅,市场推广乏力。保险公司推广新产品的积极性较小,推广力度也不足,使新兴保险市场的扩大范围缓慢增长,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另外,在保险销售渠道层面,没有良好的规划和落实相应制度,销售的流程就会混乱,容易出现问题。

二、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市场层面:国内保险市场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1垄断程度高。我国国内保险市场,没有形成高效有序的市场运行规则,虽然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下,保险业务不断增长,人们对保险更加重视,国家对保险行业的立法也逐渐完善,但与保险业务发展历史较长的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业务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垄断程度相当高。目前,我国比较有影响的保险只有平安、人寿、太平洋等少数几家,缺少更多的市场主体,保险竞争的层次较低,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保险市场环境,使价值规律在保险市场中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2新兴市场弱。在保险业高度垄断的初级发展阶段,市场的保险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保险业务的交易大部分集中在传统保险市场主体的身上,在新兴保险市场方面,由于小企业和个体经济的资金以及发展水平存在较大落差,保险公司缺少对这类新兴市场主体的保险定位,没有形成新兴保险市场的规模效应。比如在农村保险业务这一新市场开发的时候,需要对农村市场做详细的前期了解和调查,这要求保险公司进行大量调研工作和资金投入,如果是小型保险公司,对于这种高投入回报不明确的项目就会失去兴趣,大型的保险公司可能缺乏对这类市场的重视,即使有资金但也难以都投入到这种项目中去,导致新兴保险市场的开发进程十分缓慢。3行为欠规范。在受到上层经营业务指标和经济利益的双重压力下,基层保险业务部门难免会钻市场监管的空子,导致出现一些违法违规行为。

(二)管理层面: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

1管理理念和战略目标欠缺。部分保险公司没有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保险市场现状制定年度保险业务和计划指标,管理层面的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计划指标过于简单且缺乏指向性。这容易产生基层保险部门为了能够完成上级指标而盲目追求和扩展不适合的业务,过于追求速度和数量导致业务质量降低的问题。有些基层保险部门为了弥补效益不足的漏洞甚至采取了不正当竞争和招揽的手段进行违规经营。总的来说,部分保险公司和基层业务部门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没有长远眼光和规划,对于保险市场的开发缺乏长期战略性计划和相应措施,只着眼于当前短期利益。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保险业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健全,缺乏实际操作和监督机制,难以实现约束功能,使管理工作出现混乱的局面。公司领导层意见不一致也会导致管理的混乱,比如在承保理赔、规范经营、财务管理等多方面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执行机构贯彻落实不到位,还伴随着越权和违规操作等现象产生。管理的技术支持也对管理精细化有一定影响,比如有些保险公司利用信息平台的水平比较低,还依赖于人工操作,这阻碍了管理工作精细化发展的进行。

(三)员工层面:保险公司基层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1保险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较低。调查显示,大部分保险公司基层业务机构的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保险业务培训,对保险专业知识也了解不多,文化水平偏低,从业人员在保险业务方面甚至不了解保险职能和作用,主要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积累的人脉关系进行保险业务推广,缺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在市场营销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认识不足。2对保险从业人员的培训不到位。保险公司虽然对从业人员进行了基础培训,但培训项目和内容比较散乱,从业人员服务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工作技术含量也十分低下。基层保险从业人员不能适时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业务调整,在理解公司经营理念方面也不够深入,更不用说对公司的具体经营和管理办法进行了解了,对国家的保险政策和公司发展前景也没有良好的了解和预测。

三、全面提升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企业制度,服务市场主体

我国的保险行业发展经历了几次重大改革,在市场结构、经营主体、法律环境、经营理念等多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制度性的缺陷和缺乏创新是阻碍我国保险业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1创新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要与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专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相适应,整体提升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水平。保险企业要对当前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制度创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完善创新产权更加明晰、责任划分准确、政企分开的企业科学管理制度。让从董事会到总经理及基层各部分都能够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共同合作,创造和谐运转的有效制衡机制。2面向市场进行制度创新。所有的制度创新都要从市场这一主体出发,注重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规范内部管理和激发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在各级机构中都要建立良好的考核制度和监督制度,同时要有公正的奖惩激励制度,以利于服务市场主体。

(二)加强企业管理,健全内部控制

保险公司要明确目标,根据公司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解决管理方面的问题,每个阶段都要制定目标和任务,加强内部管理控制,总结管理经验并进行创新探索,增强制度的有效制约和执行性。尤其要重视对基层保险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激励,使每一位员工都能树立保险意识,了解公司的经营理念,把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责任与利益联系起来,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促使企业管理向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三)完善风险管控机制,保障运营安全

面对复杂的国际金融形势和市场环境,保险公司必须把防范金融风险放在第一位,这是确保公司平稳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在经营时需要审时度势,循序渐进地进行结构调整,质量与速度要均衡发展。另外,保险公司还要完善风险预警等制度,及时排查风险隐患,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要探寻原因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针对风险高发领域进行定期重点排查和业务跟踪。

(四)加强团队建设,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首先是要加强保险业务团队的建设,建立和组织起完善的财务管理团队,加强培训力度,提高保险公司的财务全员素质,培养出更具创新思维和财务能力的人才。在培训员工方面要采取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合作进步的方式。其次是要根据自身经营战略和市场环境变化,在财务风险规避方面制定有效措施,提高警惕明辨风险,设计风险措施在发生问题时能转移或削弱风险的影响,只有将内部控制方面做好了,财务管理部门及人员才能既有约束又能规范化地实现公司财务目标。

四、结语

我国保险业必须要把做好保险产品和提供优质服务作为行业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要充分培养和发扬企业的工匠精神,保证诚信经营和产品服务的质量,在产品整体效用和保险行业的信誉方面都要积极进行保险金融服务品牌的树立和推广,不断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潮流和国内外市场的走向,加大科研力度,在产品和管理等方面对商业模式进行创新发展,重视创新在保险金融行业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全方位提升我国保险行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保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树森.完善内控体系建设提升公司经营管理水平[J].科技展望,2014(20):185-186.

[2]陈晓华.明确内部审计职责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谈如何加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审计工作[J].中国内部审计

[3]徐赛清.保险公司员工教育培训策略探讨[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6(12):115.

[4]张丽芬.论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措施[J].财经界,2012(6):136-137.

[5]庄学军.保险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建设[J].中国市场,2015(27):151,155.

第4篇:保险经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保险;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工程一切险;第三者责任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商业保险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与西方国家保险行业格局相比,我国的保险事业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近年来,虽然保险行业的总量在不断增长,但是产业效率低下、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依然有待改善,其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需要培育建设以商业保险为补充,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国民经济总量的日益扩大,建筑市场日趋规范,保险工作在工程招投标、工程建设管理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施工建设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施工周期长,所遇到各种情况复杂,为了保障施工建设商的利益不受到意外损失,工程承包合同都要求承包商投保各种保险,其中,最主要的是投保工程一切险及第三者责任险,可以将部分风险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尽量减少建设单位及施工承包商的损失。充分发挥商业保险自身的功能,为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最大保障,具体体现在商业保险在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上。

一、商业保险概述

商业保险是保险机构以盈利为目的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而产生的保险形式,囊括了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和健康保险。商业保险的经营目的是为了将投保人风险分散、提供风险管理服务,为施工企业利润与投资者的收益最大化提供保障。现代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方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所面临的经济风险也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主要有:交易的安全性、法律责任的风险以及财产损失等,在这样的风险环境下产生了与之对应的商业保险,分别为:工程一切险、第三者责任险信用保险、责任保险以及财产损失保险。

二、商业保险在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保证施工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商业保险主要在应对风险的能力和风险管理成本两个方面为企业的稳定运营提供保障。第一,让企业抗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得到提高。商业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是企业获得内部环境稳定的保障。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意外情况和自然因素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对于企业的经营冲击是巨大的,不仅中断财务计划,更可能会造成运营困局。因此,对于施工企业,商业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可以快速让企业内部获得稳定,按原定计划恢复生产经营活动;第二,降低企业风险管理的成本。由于风险存在的客观性,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是必要的,因此必定涉及到风险投资。企业目前通常使用转移风险以及自留风险两种管理手段,都需要投入相当的资金,通过引入商业保险,企业就可将可能发生的风险转移出去,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合适的选择。

2、加强施工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同样重要。虽然现行的保险制度体系可以为员工面临年老、残疾、生育、工伤、失业时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但是所能提供的保障较低。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商业保险弥补其不足,解除员工生活的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让员工的生活更有保障,因而让施工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加强。

3、可以防患施工工程风险

商业保险可以降低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施工企业购买商业保险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经济投资行为。国外的大型企业集团均会购买商业保险,就是充分运用了商业保险提供的防灾防损服务。而我国的保险企业存在着严重的重赔偿轻防范情况,在事故的预防控制方面缺乏相应的有效措施,导致我国保险业的防灾防损功能淡化。对此,施工企业与保险公司都必须提高对商业保险的全面认识,通过购买商业保险防范施工工程风险。

三、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实施商业保险的举措

1、选择保险公司并论证合同条款

施工工程初期,项目合同人员邀请相关保险行业的资深人员和专家开展咨询论证保险合同事项,针对如何选择保险公司、对合同条款谈判进行解读判断,为签订工程保险合同的签订积累丰富的经验。对保险公司的资信等级和风险承担能力、后期理赔速度等方面进行论证,选择信誉高的保险公司是工程保险的重要保证之一,将直接影响出现风险事故后保险公司是否受理索赔和索赔额度,签订保险合同时必须明确保险范围。

2、签订保险合同的准备工作

保险合同条款逻辑严密,对于非专业人士存在理解困难的问题,为了真正降低项目的风险,施工企业需要事先向有经验的保险人咨询,明确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的赔偿范围,对材料和设备不予赔偿在谈判中增加相关的扩展条款,尽可能避免损失的进一步增加等方面协商达成一致,最终签订保险合同。

3、重视理赔工作

(1)出险报警。一旦出现风险事故后,要严格按保险理赔程序进行合同规定的理赔,并执行相关理赔条款。项目在出现保险事故后应立启动保险理赔程序,并在规定时间内以书面形式报案。在报案的同时,应准备相关保险理赔资料,如保险合同、事故经过、损失费用估算等。保险公司在正式理赔前会提供具体所需资料的清单,施工企业在保险公司派员现场查勘之前做好相关准备有利于快速处理。此外,施工方不能忽视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向业主提供各种保险已生效的证明,并向业主提供所签订的保险单与发出中标通知书前达成的合同总条款一致的保险合同副本。(2)人员组织。事故发生后,施工项目部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赶到事故现场,了解事故发生原因,勘查事故现场,同时组织人力物力对事故现场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因灾害损失还有后续的费用发生,费用只能估算,在正式理赔报告中务必附齐全和有说服力证明资料。(3)工程施救抢险。在事故发生后,项目部应及时组织人员对工程进行抢险,并且经过专家的多次论证最终确定为恢复功能产生的费用,根据合同条款理赔。(4)理赔谈判。在保险公司进行现场查勘时应注意表达事实的清晰和处理事故的态度与诚意,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式理赔报告要有全面、准确反映受灾损失情况的证明资料,这些资料包括详细描述事故发生过程、原因及时间、里程桩号和损失金额;绘制的事故现场平、断面图,标明里程桩号,事故发生后的相关监测和监测资料证据,大概的地形地貌变化等内容,以便于对比分析事故发生的范围,并计算受灾损失工程量;依据所绘制图纸计算直接受灾损失的工作量,列出事故间接损失。(5)结案赔付。施工项目既有永久性工程损失,也有材料和设备的损失,项目在后期的理赔中根据条款,把重点放在永久性工程的损失、为恢复工程的设计使用功能的相关措施费和抢险费用上。在理赔报告整理过程中邀请专家指导,并用影音设备记录咨询和指导过程,通过反复斟酌,最终形成正式的理赔报告。

四、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经营风险,我国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各种外界因素的冲击涉及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对外界风险的抵御能力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经营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已经是每个施工企业都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工程保险是建筑工程项目经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熟悉和运用保险合同条款、风险索赔的程序,可以减轻建筑施工承包商的风险压力,降低风险事故发生后所带来的损失,因此,应注意识别各种潜在的风险征兆,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进行风险响应、评价和控制,出现风险事故,严格遵照理赔条款和合同进行索赔,将损失降至最低。商业保险中的工程一切险及第三者责任险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保障服务,为保证施工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加强施工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防患工程施工风险发挥作用,为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抗御风险能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华建兵:工程保险理赔方法浅谈[J].安徽建筑,2011(4).

[2]张治凯:工程保险索赔的技巧及注意事项[J].中华建设,2008(10).

[3]彭波: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研究[D].广西大学,2006.

[4]王甜安:浅谈建筑施工企业投标过程中面临风险的识别与规避[J].现代经济信息,2016(23).

[5]鲁海霞、鲁海祥:浅析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J].四川水泥,2016(6).

[6]邹晓婷、王妍:企业筹资方式与筹资风险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30).

[7]张艳霞:浅论建筑行业施工项目的财务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5(14).

[8]谷万泉:大力发挥商业保险在建筑业中的保障作用[J].辽宁建材,2011(3).

[9]徐祎然:商业保险在煤炭业中发展问题的探讨[J].北方经济,2010(15).

第5篇:保险经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现金流管理

一、经营活动现金流的预算管理

财产保险公司建立经营活动现金流预算管理机制是实现稳定现金净流入的保证。经营活动现金流预算管理的内容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控、预算调整和预算评价等方面。经营活动现金流的预算编制要与承保利润预算对接,按照产品线维度和月、季、年的时间维度进行编制,并充分考虑与产品线保费收入和成本费用相关的应收应付事项的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的预算执行与承保活动密切衔接,保证业务销售计划按预算安排推进,成本费用不突破预算进度,应收应付事项严格管控。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同时开展预算监控分析,及时发现主要预算收支项目在执行额度和进度上偏离预算目标的不利情况,提出预算纠偏的措施并加以落实,尽可能将预算执行偏差降到最低。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遭遇不可抗力(政策变化、市场环境、自然灾害等)影响,导致现金流预算目标难以达成时,要实事求是对预算进行调整,保证调整后的预算仍然符合现金净流入的原则要求。年度结束后,要对经营活动现金流预算编制、执行等情况进行总结评价,不断强化预算对改善经营活动现金流的支持作用。

二、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管理要点

(一)加快产品迭代升级,以稳增长驱动现金流入。增长财产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是现金流入的源泉,适销对路的产品是保费收入增长的有效支撑。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保险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目前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供给质量低,与市场需求之间不匹配的矛盾日益凸显。财产保险公司要想在发展中取得先机、掌握主动权,必须推进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围绕服务科技创新、围绕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围绕服务乡村振兴、围绕服务环境保护、围绕服务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加快传统产品升级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打造优质廉价的保险产品,不断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求。有了好产品,也要有合理的定价,才能够获得市场认可,才能获得合理的收益和正现金流。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保险产品定价也要从基于传统的精算数据向基于大数据转变,更加精准地识别风险,细分客户群体,对细分市场实行差异化定价,并根据市场费率水平动态调整。创制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一揽子”组合保险产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重保障,增加销售卖点,实现保费收入可持续增长。(二)优化销售渠道选择,提升投入产出比。目前大多数财产保险公司在销售渠道选择中仍然过多地依赖中介渠道,以河北产险市场为例,2018年专业和兼业渠道业务占比超过60%。中介渠道业务获取模式属于费用驱动型,呈现出难掌控、易流失和投入高的特点。因此,财产保险公司要通过优化销售渠道选择,来提升投入产出比,改善现金流。一是加强直营销团队等自有渠道建设,提高自有业务掌控力和新增业务获取能力。二是加快互联网渠道建设,推动线下业务线上化,建立客户大数据,通过客户画像,有针对性地推送产品和服务,提高销售效率、降低获取成本。三是制定配套的销售绩效考核政策,落实资源差异化配置,构建低成本业务获取模式。(三)加强应收保费管理,提高保费实收率。随着业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信用政策可能因为保险行业竞争加剧而放宽,财险保险公司应收保费率也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对现金流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应收保费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应收保费管理机制,加快资金回流,提高保费实收率。1.建立应收保费授信管理机制,加强事前授权管控按照经营活动现金流预算方案,实施应收保费预算额度管理,对应收保费总量进行控制。建立客户资信评级制度,根据客户资信评级等级确定授信额度和缴费期次,并根据授信后的投保情况、保费缴纳情况等资料及时调整客户授信。建立权责匹配的应收保费授权管理制度,将应收保费审批流程植入业务核保系统,实现应收保费在承保出单前的强制管控。2.建立应收保费催收责任制,加强事中催收管理一是根据“谁签单、谁负责”的原则逐笔明确应收保费催收责任人和管理责任人,建立终身责任制,通过责任人绩效兑现预留保证金的方式确保责任制的落实。二是建立应收保费信息管理系统,实时记录反映应收保费的产生、清收及账龄情况,对即将逾期的应收保费进行预警提示,督促责任人及时催收,并监控催收进度。三是建立逾期应收保费分类催收及考核机制,根据应收保费逾期账龄采取不同的催收措施,并保留有效的催收证据材料,在诉讼时效内及时提起诉讼,并根据催收情况实施考核奖惩。3.建立应收保费责任追究机制,加强事后问责管理建立应收保费责任认定和追究制度,对应收保费坏账损失逐笔核实形成原因,根据金额大小和性质对责任人进行相应问责处理,形成内部威慑机制。同时,加强坏账损失成因分析,通过完善流程制度、调整授信等方式,有效降低坏账损失的发生。

三、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管理要点

(一)创新理赔服务模式,降低赔付成本支出。赔付支出是财产保险公司占比最大的成本(超过50%),赔付成本的降低不仅有助于改善保险公司经营效益、减少现金流出,同时也有助于整个社会效益的提升。降低赔付成本的途径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保险公司深度参与灾害事故预防工作,降低保险事故发生率。二是忠实履行合同义务,准确核定事故损失,防止损失补偿以外的利益漏损。1.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保险事后赔偿向灾害事故事先预防转型。一是建立与当地气象、地震等部门的联动机制,提前获取可能导致重大灾害的预警资料,发动客户有针对性地开展灾害预防工作。二是建设重点投保企业事故风险识别系统,借助科技工具,对火险等事故隐患进行不间断排查预警,防范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三是实施“警保联动”,参与《道路交通安全法》宣传和交通事故处理,探索建立交通违章行为与商业车险保费联动机制,促进交通事故率的持续下降。2.准确核定保险事故损失,严格履行保险合同义务,做到不错赔、不乱赔、不惜赔。一是加强理赔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升事故责任的核查认定能力,准确界定保险责任。二是严格按照保险条款约定核定事故损失并承担赔偿责任,对于不属于事故直接原因造成的间接损失,以及因施救不当扩大的损失不予赔付。三是加强与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合作,在事故责任认定、损失核定等方面寻求专业支持,实现精准定责定损。3.通过大数据分析、举报线索、行业信息共享等手段,依法开展理赔反欺诈工作,有力打击骗赔行为,净化理赔环境。同时要依法开展追偿工作,及时取得追偿收入。(二)分类管理营业费用,提升费用使用效率。财产保险公司的营业费用按照发生环节不同可以分为固定费用、理赔费用和销售费用。其中,固定费用为管理机构发生的、与业务量不直接关联、相对固定的费用支出;理赔费用为理赔部门发生的、与案件量直接相关的费用支出;销售费用为基层经营机构发生的、与业务获取直接相关的费用支出。根据费用性质以及与业务量的相关性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1.固定费用管理固定费用管理采用总量控制,并通过零基预算的方法以项目编制预算,按项目评估预算编制的必要性与合理性,避免不合理支出纳入预算,预算确定后严格按预算刚性管控执行。2.理赔费用和销售费用管理理赔费用和销售费用均采用弹性预算的方法进行预算编制,与运营相关的相对固定不变的费用(物业运行费用、人工固定成本等)采用历史成本编制,与业务量(理赔为案件量)相关的费用采用单位成本与业务量的乘积编制。目前,财产保险公司正在探索通过优化服务模式,实施承保理赔线上化(自助投保、自助理赔)的方式降低单位成本,并提升客户服务感受。(三)重视纳税筹划,降低刚性现金流出。依法纳税是企业的法定义务,纳税对于现金流而言是一项刚性流出。“营改增”实施以后,财产保险公司的纳税筹划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财产保险公司纳税筹划的目标在于合法降低销项税和取得可抵扣进项税。纳税筹划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接国家惠民政策,开发更多免税保险产品,在落实惠民政策的同时,降低公司税负。二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内旅客运输服务进项税抵扣等增值税征管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31号)有关“提供保险服务的纳税人以实物赔付方式承担机动车辆保险责任的,自行向车辆修理服务提供方购进的车辆修理劳务,其进项税可以按规定从保险公司销项税中抵扣”的规定,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在满足客户意愿的基础上,优先选择以实物赔付的方式承担保险责任,以此获取主要成本的可抵扣进项税。三是对大宗资产、大额费用等开支项目实施集中采购,选择一般纳税人为供应商,在比价的基础上获得相对高额的进项税。商业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正在快速推进,财产保险公司业务规模将步入低增长期。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通过采购第三方服务实现社会管理职能的方式正在兴起,财产保险公司应发挥风险管理专业优势,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服务活动,不断扩大非主营业务收入,以保持良好的现金流表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