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保险基础管理范文

保险基础管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保险基础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保险基础管理

第1篇:保险基础管理范文

【关键词】医疗保险档案;档案管理;工作策略

医疗保险档案不但是广大参保单位以及参保人员的重要信息的真实记录和凭证,更是今后支付各类医疗保险待遇和促使保险数据数字化的重要依据。并且医疗保险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业务难度加大,所以做好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有助于监督各单位缴费,维护参保人员的权益。但目前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还面临制度不完善、资料收集不完整、工作实效性低等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把工作做好。笔者建议采取以下策略。

一、完善制度,规范医疗保险档案管理

完善的制度是做好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是日常开展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只有促使制度不断趋于科学化、正规化和标准化,才能落实和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具体而言,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可从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加强档案库房设施建设、完善岗位职责制度等方面入手,逐渐形成符合单位实际情况的、有序的、系统的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制度。相关单位要以一定的设施设备为基础有效开展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这些基础设施与设备不仅涵盖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网络信息设备,更涵盖专门的医疗档案管理文件柜、场地库房、服务器、复印机等基础设备,必须完善这些设施设备,使医疗保险档案管理获得必要的基础条件,进一步做好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当然,在完善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制度以后,还应组织档案人员学习档案管理制度,将制度落实到每一个有需要的工作环节,促使单位每一个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避免因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与制度不符而影响工作效率。

二、加强收集,体现档案资料的完整性

档案管理是医疗保险事业的一项基础性管理工作,在医疗保险中心的管理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而档案资料的收集是开展档案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是档案管理工作的起点,要想做好档案管理工作,除了完善制度以外还必须广泛完整地收集各类医疗保险档案资料,形成完整的档案系统,使档案资料完整、内容丰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医疗保险档案信息的多元化需求,这是做好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提升信息资源服务的前提与基础。如单位档案人员从抓好文书、业务、科技等医疗保险档案的形成入手,以档案的积累与归档为基础,在管理层达成共识,提高重视和支持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程度,大力宣传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强化全体人员的档案意识,调动他们协助档案人员收集医疗保险档案资料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且档案人员要主动参与单位关于医疗保险的重大活动。另外,档案人员要遵守系统的、完善的档案资料归档制度,明确归档的范围和时间、质量要求等,通过制度确保定期完整接收各种各样的医疗保险归档材料,对其他部门起到约束作用,禁止发生文件材料归档不及时的现象。在医疗保险档案材料的收集过程中发生问题时,相关人员应承担责任,保证档案收集与立卷的质量,收集各类文件材料,确保医疗保险的文书档案、成果资料、声像档案以及专门档案等齐全、完整。

三、查漏补缺,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效

档案人员开展查漏补缺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收集档案信息时出现不齐全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下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把纸质内容转化成数据信息、网络信息,必然会涉及信息传输工作,部分原始记录里面的文字、图表、图片和其他信息等是组成医疗保险档案的重要部分,档案人员在上传信息时应保证医疗保险信息没有遗漏。除此以外,档案人员还要妥善保存原始材料,因为传输档案信息难免会出现信息缺漏现象,即便其概率极小,也应确保在出现这类问题时对档案信息查漏补缺,原始材料在此时就显得至关重要。为了确保医疗保险档案原始材料得到有效的保存,单位档案人员应依据一定标准对档案材料进行分类管理,做好详细的记录,以此为基础注意档案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以及使用档案信息的实效性。医疗保险工作本就对时效性有较高要求,如果档案人员忽视时效性,会对档案管理制度的及时执行、信息的及时传递等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所以档案人员应及时落实制度、及时传递信息,使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事半功倍。医疗保险档案信息还具备分散性、隐蔽性的特征,加上收集档案信息的条件、人员素质以及接触的范围等都是有限的,有时难以判断开发医疗保险档案信息的准确度,档案人员在查漏补缺工作中应基于所反馈的档案信息修改既有的工作计划、决策与方案等,达到最佳实效。总之,档案管理是医疗保险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医疗保险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档案人员务必要正视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不足,坚持完善制度,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并加强对档案资料的完整收集,通过查漏补缺提高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真正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持续提升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存在的不足和优化方案解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09):104-105.

第2篇:保险基础管理范文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前言

医疗保险制度是一项民生工程,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当前快速发展社会背景下,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需要一个更加完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来完成。为确保医疗保险基金安全运行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必须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管理,构建监管工作机制。本文结合相关知识与当前现状,分析了医保基金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及现存问题,探讨了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机制的对策。

一、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概述及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概述医疗保险基金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医疗保险基金管理部门为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的会计核算,保证医疗保险基金内部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保证医疗保险基金资产的安全增值,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的健康发展。医疗保险财务审核的各个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内部分工实施过程中,可以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在责任监督措施的基础之上,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机制能够尽可能满足相关要求和需要,更好的落实各部门工作,明确工作人员职责,提高整体工作效率。为了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的快速发展,加强内部会计管理是时展的要求,也是医疗保险基金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推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各部门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因为只有确保部门全体人员参与到机制的制定,才能根据具体工作条件和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二)医院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的必要性1.促进医疗保险行业发展现阶段,我国有关部门更加重视社会医疗保险。完善医疗保险基金的财务内部控制和管理机制,主要是指医疗保险财务审计的内部责任部门、在职工内部分工中,应遵循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原则,在合理有效的前提下,在具有监督职能的条件下,建立一个更科学更规范以及更全面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随着有关政策逐渐的越来越完善,医疗保险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成长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保障,直接影响到我国参保人员的日常生活、切身利益以及医疗保障等问题。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其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医疗保险基金的财务管理机制,将对于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基金监管机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医疗保险行业的正常运行和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从医院层面来看,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基金内部财务控制机制,向参保人员开放医疗保险基金的实际行动,提高基金的监管水平,这需要财务部门工作的规范和创新,也需要医院各部门的能力合作。全院职工要认真执行和实施,提高工作效率,共同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基金财务内部控制机制,基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营造良好的医院医疗基金管理工作氛围。2.规范医疗保险管理,提高医疗保险管理的合理性现阶段,医院医保基金机构的内部控制及管理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机构的内部管理;其次是业务运行的内部管理;三是医疗保险基金的财务内部管理;四是信息系统的内部管理。完善管理机制,强化基金财务的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管理职责的多元化,为各项政策的全面落实发挥保障作用,这为医院内部医保基金机构和部门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提供了重要保证,也保障了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实现社会保险机制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3.有效规避医疗保险基金运作风险在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着医疗保险基金在运行过程中的诸多操作风险。比如,欺保、骗保情况在医院医疗保险工作过程中层出不穷。这些现象的不断出现,医疗保险基金的日常工作和运作受到了严重影响。做好公立医院医疗保险基金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但提高了医院医疗保险基金的适用性,更是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的“安全网”,保证医院有足够的资金维持医院的运营,同时也实现了医院医疗保险基金的优化配置,降低了运营成本,给医院带来了经营效益,增强了医院的竞争力。通过构建有效的医疗保险基金财务内部管理机制,从源头上做好风险防范工作,明确医疗保险基金运行过程中的风险,使医疗保险基金的正常运行得以保证。因此,要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基金的内部财务管理和控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的医疗保障,在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医疗保险基金的健康发展对保障医院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的现状与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薄弱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虽然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没有从根本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目前,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整体框架改革仍然是新一轮医改的重点,转移了各医疗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注意力,科室绩效考核的范畴基本上没有纳入医疗机构的内部控制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得不到有关管理者的注重;基础工作不够扎实,比如有的仍停留在口头指示层面,报销口径不统一,发现新问题不能及时应对不能及时处理。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在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过程中,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是制定风险防范策略的基础和前提。各医疗机构都有一套自己的工作流程,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运行,在不同程度上引入了一些管理措施。由于设计不合理缺乏可操作性,控制效果不好,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因此,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以适应管理的需要。

(三)缺乏高素质人才根据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统筹前要加强对相关机构管理人员的吸纳。但从整体水平看,我国相关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较低,缺乏一定的技能培训能力和职业道德。医疗机构自身在开展相关技能培训和思想教育工作方面落实程度不高,相关工作人员无法建立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经常出现操作失误,甚至贪污、挪用等违法行为,不利于医疗机构的进一步发展。人员素质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以及实施和监督密切相关。在和全国联网和提高统筹水平的新形势下,随着医疗保险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对医疗保险工作越来越重视,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精干的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人才队伍。

三、完善医院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医保部门的负责人要对内部控制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只有充分的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才能将其认真的贯彻实施下去,强化内控管理,提升管控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其他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强调内部控制是全体职工自觉参与和执行的行为准则。

(二)建立财务内部控制机制1.完善授权审批机制构建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制度核算模块的关键是授权审批制度。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分级管理的原则,在明确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对每个财务职位实行分级负责制。参照基层管理规定的内容,选择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明确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对管理职责和控制职责进行量化,为以后的运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完善内部牵制制度要有效遏制医保基金的不合理流失,必须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杜绝单位领导对价差的理解,确保不相容岗位的分离。根据不相容业务相分离的原则,财务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和交叉审查在业务分工中形成。建议各部门共同参与,加强对本部门已完成工作的审查、核实,有利于今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3.明确财务内部控制相关要点根据规范化授权机制管理的特征,把握授权机制的实施、基金的应用、基金支付和基金管理。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管理骨干人员的主导作用,从单位实际出发,重点控制各医疗机构的基金支付和流动资金,更加准确的了解医疗保险基金运营及医保政策等内容。完善审核流程,有效管理基金,合理使用计算机对关键位置实行把控,监督基金财务内部岗位。

(三)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队伍一项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专业人才,而人才往往是工作的基础。医疗保险基金内控工作的有效实施还取决于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技能和素质。因此,必须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素质。一是对现有负责医保基金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严格筛选,对不称职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培训,使其能够胜任财务管理工作。其次,要明确医保基金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工作职位的分配,注意及时引进先进人才,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于财务管理岗位空缺,要及时补充人才,防止出现无人负责现象。同时,提高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优化财务人员的奖惩机制。

四、结论

综合上述因素,要达到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效果,加强医疗保险基金内部管理控制,捋顺各业务环节的工作重心,提高思想认识,战胜困难,更加重视内部控制管理,建立健全以会计核算为中心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医疗保险基金在开展基本业务的同时安全合理地使用,内部控制制度应贯穿于在整个业务周期。本文阐述了公立医院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从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制度及高素质会计人才队伍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参考文献:

[1]赵学成.加强内控健全医保基金财务管理机制的探讨[J].纳税,2019,13(03):111+114.

[2]杜娜娜.加强内控健全医保基金财务管理机制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11):221-222.

第3篇:保险基础管理范文

关键词: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问题;措施

为了有效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政府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基本的养老服务体系,实施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仍然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在养老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价值作用。

一、我国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现状

(一)实际覆盖面和参保率不断增加现阶段,我国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国家和政府对其投入了更大的力度,覆盖面在逐年扩大,比重不断增加,可以惠及更多人口。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参保意识不断增强,从而推动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扩大。

(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逐年提高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相继不断地对基础养老金上调,金额不断的增加,人民能够获得的优惠更多。同时也对个人缴税标准不断调整,各地政府均不同程度的上调财政补贴。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对居民保险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三)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稳定增长当前,尽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收支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但是,我国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收支情况十分稳定,且运行良好,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

二、我国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难度较大我国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主要集中在中老年群体当中,中青年群体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缺乏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地参与。而且,我国城乡间、地区间人口流动性比较大,增加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造成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比较难,实际的参与率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二者的差距较大。

(二)保障的水平仍然比较低尽管一直在对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进行调整,但保障的水平依然比较低,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消费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和城市,现在的标准还是难以满足最基本的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居民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信任程度。

(三)缴费激励机制仍然有待完善政府为了激励居民缴费参保,通过采用“差别化”的财政补贴方式来激励居民,提高参保积极性。但是只规定了最低补贴额,缺乏对补贴上限的准确说明。提出了长缴多得的激励制度,但是落实情况成效并不显著。

(四)缺乏灵活的基础养老金调整处理机制尽管在不断的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居民的生活水平、物价消费水平等调整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但是标准变化和调整幅度不大,推行的时间较长,时效性较差。

(五)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空间小我国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容易受到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管理成本、基金安全管理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会受到很多的限制,突破较难,个人账户收益还是比较低。

三、解决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大投入的力度政府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不断鼓励居民参保,通过有效的激励制度,鼓励居民选择较高的保险业务,及时参保、尽早参保、长期缴费。此外,政府也需要在社保方面增加资金的投入,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加大基础养老金补贴的额度。

(二)完善相应的政策体系,优化投资管理模式综合考虑物价水平、消费水平、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建立和完善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在不过多增加财政负担的同时提高保障的水平。完善居民保险缴费激励机制,确保多缴多得,相应的提高最低缴费年限,适当的提高居民保险的计发系数,制定科学的计发标准,保障合法权益。科学、合理的分配财政资源,缩小差距。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需要不断的优化投资管理的模式,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增加个人的收益。这需要完善基金投资管理渠道、方向。

(三)加大政策宣传,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电视节目、公益广告、报刊、书籍等渠道,加大政策的宣传,使更多人更加深入的了解这项制度,增强居民的参保意识,有助于增加参保覆盖面,提高参保的积极性。还需要做好居民基本养老相关信息的公示,提高透明度。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解决城乡养老保险不均衡以及流动人口比较大的问题,应该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扩大化,并对城乡养老保险进行整合,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统一的数据库等模式,使得流动人口也能够随时随地的参与投保,避免医疗保险在时间或者空间上的局限性,提升我国城乡居民的参保数量。比如:可以按照城乡居民参保特征,构建出具有针对性的养老保险统一平台,如:使用大数据、云计算或者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养老保险数据的共享性,方便流动人口进行异地办理和登记。同时还要对相关的查询平台以及缴费平台加以完善,为参保人员提供更大的便利性。其次,养老保险主管部门还应该延伸到各个基层单位,构建系统的内联网络平台,形成全国、省、市以及县等一体化的网络管理系统;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完善安全保障系统,通过借助杀毒软件,管理员权限以及安全密匙等方式,防止数据被破坏或者黑客入侵,避免系统崩溃。

(四)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性我国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发展的效率,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职业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还应该强化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尤其是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相关的设备以及技术等进行学习,可以通过组织座谈会或者交流会等方式,就居民养老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不足之处进行讨论,集思广益的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还可以派遣相关的工作人员到高校学习养老保险专业知识,渗透信息化管理的内容,理论知识,内涵与作用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拓展工作人员的视野,不断学习,借助新理念与新模式,增强养老保险管理体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需要重视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这需要不断地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对政策进行宣传,不断地优化投资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推动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飞.我国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9(09).

第4篇:保险基础管理范文

关键词:登记制;行业基础设施;全流程管理;高质量发展

为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9号)关于加强保险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要求,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于2017年3月批准设立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保登”),由上海保险交易所发起设立并控股。中保登作为银保监会认可的资产登记交易平台,履行保险资管产品登记、发行交易、登记结算、风险监测和自律管理等职责。

一、打造新型行业基础设施,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

“放管服”改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促进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部署。中保登的设立是银保监会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深化保险资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中保登作为银保监会认可的资产登记交易平台,整合保险资管产品的事前登记、集中运营、保险资金风险监测、行业自律管理等职责,打造新型行业基础设施。2006年以来,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陆续开展6类保险资管产品业务,包括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以下简称“组合类产品”)、专项产品和保险私募基金。中保登成立后,在银保监会的指导下,先后承接了专项产品、资产支持计划和组合类产品发行前登记工作,以及涵盖上述6类保险资管产品数据统计、风险监测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工作。截至2022年7月31日,中保登累计完成资产支持计划发行前注册(登记)104只,规模为4330.47亿元;累计完成组合类产品发行前登记1334只,产品余额为44418.84亿元;累计完成专项产品发行前登记15只,目标规模为1910亿摘要:中保登的设立是银保监会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深化保险资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行业基础设施平台,中保登在事前登记环节注重完善规则、提高效率、支持业务创新,在事中、事后环节建立集中场内运营机制,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不断提升保险资管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未来,中保登将按照“大局所需、银保所长、保登所能”的发展定位,不断加强产品发行前登记和事中、事后环节管理,持续服务保险资管产品高质量发展。关键词:登记制 行业基础设施 全流程管理 高质量发展任春生元。登记制的落地贯彻了“放管服”改革监管理念,保障了保险资管产品的发行质量,提高了市场运行效率,助力保险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全流程闭环管理,提升保险资管业服务

实体经济质效中保登作为行业基础设施平台,为保险资管产品提供发行、登记、托管、交易、结算、信息披露以及相关信用增进和质押融资等服务,开展对保险资管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

(一)事前登记环节注重完善规则、提高效率、支持业务创新

中保登履行事前登记职责,成立注册登记中心,将工作重心聚焦于规则完善、效率提升和加强服务等环节。在登记规则方面,建立了资产支持计划、组合类产品、专项产品发行前登记规则,并不断完善资产支持计划分期发行、要素变更工作机制。为适应产品创新发展需求,中保登在银保监会的指导下,建立产品发行前登记系列业务问答机制,适时发布行业普遍关注的产品事前登记焦点问题,以问答的形式进行解释说明,推动登记工作标准化、透明化、规范化发展。在登记效率方面,中保登逐年缩短产品登记工作时限,简化登记流程。以资产支持计划为例,2020年9月资产支持计划由注册制改为登记制,登记时限大幅压缩,由原来的15个工作日缩减为5个工作日,实现了无纸化登记、取消材料受理和外部专家评估。与此同时,登记制改革压实了市场机构的主体责任,实现了改革创新、风险控制、工作效率的综合平衡。在加强服务方面,针对新冠肺炎疫情致使多家市场机构人员居家隔离,无法正常完成申报材料的签字、签章,影响产品登记申报工作的情况,中保登经报银保监会同意,第一时间启动疫情期间产品发行前登记应急响应机制,确保业务开展不断、不乱,受到市场机构好评。

(二)事中、事后环节建立集中场内运营机制,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依据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号,以下简称“资管新规”),中保登是管理部门指定的保险资管产品信息报送机构。中保登建立了常态化辅助监管工作机制,不断加强产品的事中、事后管理,负责产品发行、登记、托管、交易、结算、信息披露等业务,对资金流、业务流、信息流统筹进行风险监测,提升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的实时性、穿透性、完整性,防范保险资金的投资运作风险和保险资管产品的运营管理风险。在场内结算方面,截至2022年7月31日,中保登已与18家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保险机构签署结算服务协议;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8家结算银行完成系统对接落地,实现了结算业务全流程、全指令电子化,资金划付效率达到秒级。中保登场内结算规模突破百亿元,实现产品发行前登记、场内发行、场内结算、份额初始登记全流程一体化、无纸化运营。在风险监测方面,中保登不断优化保险资金运用监测系统,依规登记和监测涵盖保险集团、保险公司、保险资管公司、信托公司、托管银行的16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信息,快速跟踪重大信用风险。规范各类业务数据标准,建立基于资管新规的相关监测指标,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告行业风险动态,辅助摸清行业风险底数,排查合规问题,为非现场检查、政策评估等提供数据支持。在投资者保护方面,中保登着力构建面向机构投资者、自然人投资者的保护机制。一方面,针对银行、保险等机构投资者,通过完善信息披露、穿透管理底层资产、召开投资者见面会等形式,加强与机构投资者的深入交流,匹配机构投资者的配置需求。另一方面,针对自然人投资者,中保登关注保险资管机构的投资者保护情况,确保产品登记符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要求,并开展投资者保护工作。在自律管理方面,中保登受托开发银行业保险业关联交易监管系统并承担技术支持工作,该系统全面覆盖4115家银行、243家保险机构以及205家非银行金融机构;承担关联交易监管系统、公司治理评估系统和股权监管信息系统融合工作;研究制定保险集团及保险资管公司的监管数据标准化规范。在第三方估值服务方面,为进一步落实资管新规及《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相关要求,自2019年9月起,中保登联合中债金融估值中心有限公司相继发布中债-中保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估值、合同现金流测试(SPPI)模型和预期信用损失法(ECL),共同组成新金融工具准则全套解决方案,为保险资管行业实施净值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22年8月末,每日发布的保险资管产品估值合计规模近2万亿元。中债-中保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估值被《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估值指引(试行)》推荐为管理人及投资者确定公允价值时使用的第三方估值数据,弥补了行业第三方公允估值的空白,帮助市场解决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估值技术难点,提高了市场机构估值核算效率,促进市场机构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此外,第三方估值的应用有效提升了估值结果的可比性,有利于形成行业统一标尺,也为监管部门及时监测市场风险提供了有力工具。

三、下一步发展方向

第5篇:保险基础管理范文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实践研究;城乡居民

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缴费补贴标准偏低

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缴费补助相对偏低,大部分区域的缴费档次为40个,每个档次的补贴标准都存在着不同。例如:如果居民选择100元缴费档次,政府则补贴居民30元,每增加一个缴费档次,补贴就多10元,补贴累计不超过200元。但是这种按比例补贴的方式,农村居民选择缴费4000元档次和缴费1800元档次的补贴标准都是一样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村居民选择较高档次的积极性,缴费档次则普遍较低,就龙文区而言,全区缴费档次在100元的占到95%。

(二)待遇领取年龄结构不完善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待遇领取起始年龄,不论性别一律为60周岁。但是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女性职工待遇领取起始年龄仅为55周岁,这也对现有待遇领取制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距离,无法确保农村适龄女性领取养老金的要求。

(三)基础养老金的增长不明显

我区于2011年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当时的基础养老金为每人每月80元,比国家规定的每人每月55元,提高了25元。到了2013年我区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2015年我区将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115元,2018年我区再次将基础养老金增加到了每人每月133元。虽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有所调整,但是8年时间只提高了53元。与此同时,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退休金却连续11年调整,且每年增长的涨幅度大约在10%左右,即平均每年增长100元左右。两者差距显著,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资金显然无法满足养老要求,人民群众因此对养老保险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不利于社会养老保险的推广。

二、加快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建议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继全面取消农业税、试点实施新农合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民利民政策。抓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有利于推进龙文区征地拆迁工作,加快龙区城市化进程,实现龙文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突出位置,统筹兼顾,既要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又要确保我区居民老有所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一)建立正常调整机制

首先,政府应该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现行的补贴政策进行调整,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缴费的补贴标准,多缴多得,这样才能鼓励城乡居民提高缴费档次,维护缴费档次较高的城乡居民的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其次,政府部门应逐渐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接轨,促使两个险种的待遇领取起始年龄相一致。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调整力度,根据社会通货膨胀率和当地经济水平的增长,建立城乡居民基础养老的正常调整机制并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退休金同步调整,确保养老金的数额可以满足养老的要求,实现经济发展成果与百姓共享。

(二)提高服务水平质量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工作经过8年的探索已日趋成熟,在服务上要要建立初期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一是在服务网络上,对村(社区)配备电脑、打印机、高拍仪等信息化设备,建立村(社区)级信息化经办服务平台,将社保服务触角延伸到我区各村(社区),提高经办效率,真正实现社保服务不出村。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推广示范村经办服务窗口标准化建设。二是利用“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实现金融服务完全“不出村”;进一步完善村(居)便民点区域分布和服务功能,利用终端POS机进行参保缴费、待遇查询等服务;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便民点终端POS的使用率。三是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在加强经办人员业务指导和岗位培训基础上,建议整合村级现有计生、社保管理人员。同时利用就业公益性岗位,统一招聘人员充当计生社保管理员,并按照我区最低工资标准的60%发放工资,进一步调动村级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社保服务效率。

(三)实现基金保值增值

在确保基金安全完整,在现行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政策前提下,各地城乡居民保经办机构、当地社保基金监管部门、金融合作机构三方应研究通过优化基金存储结构,实现结余基金收益的最大化,充分利用市场运作机制解决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问题。一方面,构建社保基金的多元化投资渠道。或将保留正常按月用于支付的基金以活期存款外,对结余部分的基金可以不同期限存款组合方式进行存款;或将部分结余资金投资于金融合作机构本身的保本投资理财产品;亦或将和银行进行协议存款,规定期限并提高存款利率;亦或尝试将基金投资于国有商业保险公司或国有基金投资公司,利用国有商业保险公司或国有基金投资公司的运作体系、服务网络、精算技术、专业人员和资金实力等方面优势,实现资金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快社保资金监管立法步伐,推进社保资金监管法制化进程,切实保证地方社保资金投资监管有法可依,推进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法制化管理。同时,各地应加强对社保资金保值增值管理部门的考核、监督,建立社保资金投资管理的信息披露制度,确保基金管理规范,安全运行。综上所述,想要全面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让城乡居民意识到参保的好处,加大补贴力度,并出台配套的保障措施,为参保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以此来激发城乡居民参保的热情,提高社会养老保险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

[2]省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闽政[2009]26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