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审美经济范文

审美经济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审美经济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审美经济

第1篇:审美经济范文

关键词:大审美经济;中国;艺术设计;发展

1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及问题

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对设计类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各大高校争相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专业覆盖面广,开设课程丰富。设计专业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多的是要开拓学生的眼界,给学生足够的平台,没有生活、没有眼界的人是无法设计出好的作品的。然而很多学校在专业设置的问题上却将艺术设计与其他专业设置得一样,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在课程结构上除了公共通识课,学生在进入学校的第一年里几乎都在做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如素描、水粉,等技法,甚至部分学校到了大二还在做专业基础课训练,而等真正开始进入专业学习时,大学已经过去将近一半了。过多的铺垫,让学生对艺术有了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但设计专业知识以及其他相关内容却成为欠缺,更别说给学生足够的视野[1]。不仅如此,课堂教学模式也是现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弊端,教师按章节,讲解教案上相关知识点,学生坐在下面听课、做练习,这种单向接收式的教学,导致学生的自学能力欠缺,创新能力较差,定向思维严重。教学模式的限制,使艺术设计的学生不得不接受备课式教学,学生被动的听课,不思考设计流程,只关注设计成品,而这些没有思想的作品,又如何能称得上是设计?另外,关于实践教学,课程教学的评分完全以学生最终设计作品的呈现为评判标准,而教师的评分标准也只注重最终的考试作品。对设计过程予以忽略,以致学生只追求结果,作品出现从有灵感到作品完成的跳跃式创作,缺少思维过程。作品造型优美,艺术感强,却经不起推敲,没有实用价值,无法产生实际的生产价值,与市场脱轨[2]。

2对市场的认知以及人才培养目的的分析

艺术设计是社会文明、社会发展的产物,艺术设计专业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不同时期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以及实用要求都会有所不同,甚至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具有艺术设计教育、科研、设计、创意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的工作包括:平面设计师、美工、软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视觉设计师等。人培方案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成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后,应具备艺术理论思维能力,以及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然而,脱离实践的课堂让一切成为空谈[3]。如今的中国发展迅猛,一年一个样,不仅在交通运输、建筑建设等硬件方面,媒体软件、人工智能等方面也发展迅速,而作为经济发展的“睛雨表”,设计行业的发展更是随着各行业的产生与发展在不断进化着的。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并走在时代的前沿,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人才。现在大多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在学生进校时所制定下来的,相关课程也是在学生入校前拟定的,有些甚至连教材都已定好了。然而,在学生进校的这几年里,设计届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一时热门的内容,也许到大三时就已经落伍了,如果我们不在合适的时机修改人培,还是按照既定的内容,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那么毕业后与社会脱节将会成为必然。我们要培养的是进入社会,走向相关专业的社会需要的大学毕业人才,仅仅靠课堂上那些有限的专业知识,如何能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寻找方法,学会思考,只有带着思想去学习,才能拓展学科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艺术设计教学的整体效益。而现在很多学校依旧在课程教育培养中过于强化基础教育,有些甚至到二年级还未进入专业知识学习阶段,实践教学更是少得可怜。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校很难做好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工作。要发展就得创新,不只是堂培养模式的创新,还包括学生实践方式的创新。平台的高度,决定了学校的好坏,学生以学校为平台,通过平台展开对外界的认知,做为校方,我们能为学生提供怎样的环境呢?第一,每年常态的大赛、大展,行业间的竞赛、校企合作的项目、校内定期举办的设计展,给学生足够的展示平台和交流平台。第二,成立工作小组,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定期邀请行业资深专家与学生近距离交流,了解设计前沿的相关咨询。第三,与其他专业的对接,建立多导师,跨界联合指导。

3建立工作室教学,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要构建良好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就得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作。根据专业核心课程的要求,及时与行业协会,实习基地等孵化平台做好对接工作,在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之间搭建桥梁,构建多层次产学研修基地。在专业设置上,专业基础是需要长期练习,甚至是终身练习的,所以应当合理分配专业课时与基础课时的比例,学生入学就应开始进入专业学习状态,直接接触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实习实践,边做边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实操性更强。而素描、色彩等基础内容完全可以以作业的形式由学生课后自行练习,成为一种常态的作业,让学生在做绘画基础训练的同时进行专业学习,又不过多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老师在课堂上将重难点讲解清楚,然后学生推荐一些较好的相关网站、书籍等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另外,课程与课程之间应有较强的关联性,一环扣一环,可以把几门相关的课程做成一个模块,配套学习,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联系,让专业知识在脑海中反复成像。关于评分,学生在做设计的时候,应更多的注重过程的合理性、实践性,不断推敲,不断进行尝试,完善构思,通过设计过程,来梳理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设计是为生活服务的,科学的设计是我们探索的目标,为了培养会思考,有创意的人才,在教学中应更注重设计过程,而不是最终的作品,应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进行评分,并制定合理的评分的标准。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建设,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加强校企联系,只有教师的专业能力上去了,才能更好的培养实践型的学生。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年年都在更新的专业,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同时,学校可构建有效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机制,包括教师专业共同体,组织协作小组,交互方式,共同进步氛围等的构建。教师和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相互促进、互相学习、追求学习者全面发展的学习形式。通过开放式教学,以教材为研究起点,不断的对教学内容进行验证,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将课堂教学衔接到工作室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将学生引入门,然后按学习兴趣,自由选择相关工作室进行该课程的实践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本,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回归学习的本性。

参考文献

[1]郑川.审美经济形态下的漆艺术产业化思考[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5):1-5.

[2]广益[J].上海艺术评论,2016,(04):12.

第2篇:审美经济范文

一、美学经济

“美学经济”(AestheticEconomy)是一个新兴经济形态的名称,最早由Gernotbohme于1950年提出。对美学经济的研究现在无论在我国还是在世界上都具有前卫性,有关美学经济的概念也仍然处于探讨阶段。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甚至有不同的叫法,如美国的“体验经济”,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或“创意生活产业”等,而在中国内地,各种名称几乎处于共存的状态,可见中国内地的研究也是最浅表和初期的,并且主要受国外研究成果的影响。虽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它的发展进程不一,甚至连名称和外延都尚未统一,但它们所强调的经济价值却是一样的,都突出地强调抽象的美感、愉悦的体验及独特感受等附加价值的重要性,肯定这种价值的创造才真正符合现代消费的核心诉求,也是现代企业创造无限价值、提高竞争力的最主要出路。可以说,美学经济及相关概念从一出现开始就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热情。许多人进而认为作为历史潮流,美学经济的发展势不可挡。尽管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强大到完全进入美学经济时代,但它确是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美学经济讲究的是“以美感创造产品价值”,美学经济事业就是“以美感创造产品价值的商业模式”。那么究竟何谓美学经济呢?根据台湾政治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李仁芳教授的定义:“以创意整合、生活美感之核心知识,提供深度体验与高质美感的经济。”[1]23综合各方研究,大致可以得出美学经济的概念:美学经济是指以审美愉悦和创意为核心,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以视觉传达艺术、消费体验和消费时尚为表现形式,以满足消费者强烈的审美情感需求为目的,通过创意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以创造高利润和高附加值产业的体验经济。一般认为,美学经济包括:美感内容产业、美感加值产业、美感体验服务。吕宁(2005)认为,美学经济和传统服务业的经济模式有着明显区别。在传统服务业中,顾客购买的是一系列按自己的要求实施的非物质形态的活动。而顾客购买一种美的体验时,是在花时间享受商家提供的一系列值得记忆的美的和有创意的感受。具体来说,它有以下特征:产出间接性、个体差异性、真实性与模仿性、被动性和参与性。

二、创意农业旅游

创意农业旅游的概念根据创意农业产业发展实际而被提出,在表达上具有明显的本土特色,因而也主要出现在中文文献,有关研究也是在近几年才兴起,成果尚不多。创意农业旅游其实是创意农业与农业旅游发展的自然理论产物,它以创意农业为核心,以农业旅游为载体,充分挖掘创意农业的旅游、休闲功能与价值,促成以创意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旅游产品。创意农业旅游可以说是农业旅游的一种高级形态,它试图克服传统农业旅游的不足,找出一条创意+农业+旅游的道路,是主要突显文化、科技与创意的农业旅游形态,因而具有独特的内涵特征。在我国,农业旅游概念的提出相对较早。其表现主要包括:农园采摘型、农园观光型、渔场垂钓型、畜牧观赏狩猎型、观光副业型、观光生态农业型、民俗农园等。它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努力开发传统农业的观光、游览价值,带有一定的科技性与艺术性。而创意农业则更突出地强调创意与独特性,利用文化、科技、艺术及生态理念,将农业的附加值无限放大。从国内外的创意农业产品可以看出,创意农业的发展除了通过高科技加强农业设施与精细化生产外,一般的发展模式都是和旅游休闲密不可分的。而创意农业的发展类型,按照王树进(2009)的研究,也大都以与旅游结合的形式为主。由此,创意农业旅游的提出也就顺理成章了,它是创意农业发展的主要出路。创意农业旅游的概念虽至今还未有学者正式提出,但其内涵及价值却越来越受到重视,综合零星研究成果大致可以描述为:创意农业旅游是以农业创意环境为背景,以创意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创意学、旅游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乡村文化进行整合,将创意元素作为农业旅游的核心,以创意农业生产和创意旅游为主要功能,集创意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创意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参与创意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乡村情趣和获取农业知识为一体的新型创意旅游活动。在我国这个农业大国,在传统产业不断寻求现代转型与突破的今天,创意农业旅游的发展将大有可为。

三、创意农业旅游发展的美学策略

浙江创意农业发展处在全国前列,但相关的研究却十分匮乏,公开发表的只有杨良山(2013)的两篇论文。他对浙江的创意农业发展进行了总结与梳理,提出浙江创意农业的5种基本类型和5种主要模式。创意农业园区模式、创意节庆会展模式、资源明智利用模式、农业文化创造模式、农业空间拓展模式。[1]80实质上,这些主要的发展模式与类型的核心其实就是创意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可见,浙江发展创意农业旅游的势头较大,基础较好,且已经有一定的发展规模,但理论研究远远跟不上产业形态的发展需要,浙江的创意农业旅游如何更好地走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何与文化、科技和创意真正无缝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如何在美学经济时代,真正做出农业旅游的创意,满足人民群众对创意农业旅游的美学消费需求,是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美学经济时代的本质,尤其是美学与创意产业的深刻内在关系,决定了美学指导对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作用。旅游美学的发展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开发,在理念与实践方面具体指导了旅游产业沿着美学路径向着更深远、更健康的方向发展。笔者依循创意农业、创意产业与美学经济之间的深刻内在关系,仅从美学经济的角度,尝试性地提出浙江发展创意农业旅游的若干美学策略问题。

(一)美学原理

浙江素有“诗画江南、山水浙江”美称,最早的山水诗也产于浙江,晴耕雨读的江南人文风气源远流长,因此浙江旅游业的整体美学基础十分深厚。浙江结合自身极具美学意境和美学沉淀的山水文化资源,并凭借相对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创意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已经表现出一定的科技创意美学色彩。但这并没有形成全区域农业旅游发展的普遍共识。今后要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创意农业旅游,首先应从理论上和思想上确立美学经济的思维。即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与运作等各方面、各层面都要坚持美学立场,以旅游美学的精神去指导旅游产业的发展。这种理念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将旅游产业的开发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即旅游产业开发的方向是审美性的,而旅游产业开发的过程本身也是审美性的,因而它必须首先符合美学需求。“从旅游审美的本质出发,旅游的目的是解除紧张的冲突状态并在这‘温和的陶醉’中实现审美时代人性的自由与完满。深刻的旅游美学体验,不仅关乎技术与物质手段造就的物象美,更注重人们生活实践态度与道德上的美感追求与体验。”[1]62亦经济亦审美的旅游体验成为美学经济时代下的精神诉求,而创意农业旅游所推崇的“绿色健康,简约环保”理念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知性的审美观。因此,在创意农业旅游发展中,应始终秉承美学原理作为基本原理和出发点。

(二)美学行销

为旅游者提供独特农业旅游体验是创意农业旅游的核心价值,因此在行销上,也应注重美学创意和体验,不仅要在行销渠道上做文章,更要在行销的体验性和美感性上下功夫。努力将传统观念中认为农村农业是带着泥巴的“乡村气息”提炼转化为充满乡村田园风格的世外桃源。近年来,网络行销的快速发展,也催生出更适合现代消费者的美学行销方式,通过摄影摄像技术以及经技术处理的图片、视频和宣传、包装等行销产品,都在给人独特的美学冲击。创意农业旅游产品的行销,更适宜于在美学上下功夫。通过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渠道,将农业农村的美学内涵通过现代美学手段进行提升和推广。

(三)美学创意

创意农业旅游必须充分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的美学创意,在吸引眼球、创造惊异方面下工夫。美学中关于什么是美的说法,其中一种就是惊异之美,这就要求产品的独特创意与价值。从本质上说,创意农业旅游与普通农业旅游的根本差别,就在美学创意的充分运用上。浙江已经领先起步的创意农产品已经很好地体现了美学创意,在生产过程中它以智力或者无形的技术资本为主要投入和价值驱动要素,产品中嵌入了更多的文化创意内容,从而为消费者带来精神上的美感享受,使农业产品的消费不再只是物的满足,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体验。这种在浙江已经有了相当基础的创意农业产品,通过对传统农业内涵和外延的创新,达到农产品、农事活动与文化艺术、观赏和实用的结合,从而提高了农业旅游产品的外观和内在的品质,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如艺术葫芦、方形西瓜、七彩迷你番茄、盆景水果、盆景蔬菜等。创意农业旅游应在这方面作出更充分的研究与发挥,真正把创意农业观光、农业研修、农事劳作、乡村度假、乡村民俗风情旅游、手工艺品制作和购物等旅游活动建立在创意农业的基础上,对创意农业生产、创意旅游活动、创意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形成一种“创意型”的旅游方式。通过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的创意性、趣味性、艺术性,为游客提供观赏、娱乐、休闲、健身、求知等功能服务和良好的创意环境。

(四)美学设计

创意农业旅游必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开发设计才能最终形成富有审美号召力的旅游产品与服务,提高农业旅游活动的质量,吸引、满足更多的旅游主体。这种美学开发既要体现产品的地方物质特色还要体现地方文化特色,更要展现地方或国家民族的审美特征。开发设计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美学开发、旅游设施的美学开发、旅游服务的美学开发与旅游产品的美学开发等几大类。旅游资源的开发设计一般要符合两类美的规律:一是要遵循旅游资源内在美的规律,深入探寻、准确把握旅游资源内在美的特征,不能主观性地随意开发,否则将会使开发变成破坏;二是遵循旅游审美规律,满足旅游主体的审美需求,最终实现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审美开发,即在旅游资源保护的前提下提升资源的美学品味,以期满足、引导旅游主体的旅游审美趣味;三是根据不同消费者的美学风格,用美学的变化性来吸引不同风格的消费群,通过确定不同消费群的识别要素提供针对性的产品设计。

(五)美学服务

旅游服务主要涉及旅游活动过程中参与旅游设施、设备运作的群体,他们为旅游主体提供各类相关服务,保证旅游活动的顺利完成。这些旅游工作人员在农业旅游中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人员、导游(讲解员)、乘务员、景区管理人员以及各类服务人员等,作为旅游产业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他们的美学开发极为重要,因为他们是农业旅游产品的直接执行者,是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执行得好他们将会促进农业旅游产业的繁荣,如果执行得较差将会影响到农业旅游产业的利益。因此旅游工作者服务美学的提高是重中之重,尤其在国内对于他们的审美培养更是迫在眉睫。一方面要培养旅游工作者的形象美,从仪表、仪态抓起,令其与旅游整体审美活动相应和,给旅游主体以视觉的审美亲切感。另一方面要培养农业旅游工作者的内在美,从语言、职业素养到心灵,给旅游主体以审美的亲近感。同时,还要提高服务者的美学修养与美学服务技能,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全方位提升从业者的美学服务能力。另外,对美学服务的理论研究也是实践的重要驱动力。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格局的改变,以及农村远程教育的发展,也将为创意农业旅游美学服务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六)美学体验与认同

第3篇:审美经济范文

关键词:产品设计;美学元素;应用;设计观

一、引言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确立后,在其定义、本质、研究对象、审美法则与价值意义等问题的追问一直不断。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公众审美消费诉求的提升,产品设计中嵌入美学要素的意义性也得到学界与公众的认可。设计师客观理性的将美学元素有机融入产品设计的各个环节势在必行。因此,产品设计师在产品设计实践中必须秉持的理念是:让唯美的、好用的、经济实惠的、功能齐全的且易于操作的完整性产品为公众服务,努力提升公众对日用产品的认可与接纳指数。设计师针对消费需求有目的地使美学元素介入产品设计的各个属性层面;如选择的材料、采用的造型结构、形态与色彩、表面加工与装饰手法等等,这会使消费者对产品的多项功能满意度最大化提高,让产品更加唯美、人性化、更具人文关怀。

二、产品设计中美学要素应用的必要性

伴随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碰撞,我国产品设计的本土特色得以彰显,但只注重实用而忽视审美现象亟待改观,这既是本土消费者心理的需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评价好的产品设计,首要问题需解决实用与美观的矛盾。从设计美学视角看,产品设计作为实用和美观的结合体这门造型艺术,两者地位相当。所以就一般产品设计而言,除了产品的实用功能、经济功能、信息功能外,审美功能也不能忽视,审美要素与实用功能并存会增加设计价值指数。从公众消费心理视觉看,产品设计的造型、结构、所用材质等只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而审美需求是消费者对产品设计的精神层面的要求。实用,科学,艺术三者缺一不可。[1]如消费者对一个闹钟的需求是:满足表时提醒功能的同时还需要有铃声多样、体量多选、置放方便以及外观精美等需求。消费者对美的追求是永恒的。富含美学要素的产品会给消费者带来心理上的愉悦。设计美的产品是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三、产品设计中的审美要素应用

产品设计考虑产品实用性和价值性的同时更要注重美感对公众引发的消费欲望。审美要素与产品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和谐统一才能实现设计师在产品流通与使用环节上的最大价值。产品设计师较好地运用美学要素和审美法则在产品上体现美,也是设计师职业职责所赋予的。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的概念,引用到产品设计领域就是公众在对预购或使用产品的审美活动中由感官对完整产品的点、线、面实现的造型与色彩等意义的感受,这是一种不可回避的公众“审美情感”。因此,产品设计师在设计实现产品的实用功能同时,运用美学原理兼顾公众的美感带来的“移情作用”尤为重要了。如何实现经济、实用、唯美三者完美结合的设计目标,大致可以通过如下方法:

(一)造型上追求对称与平衡美传统绘画构图常采用对称是形式美法则来实现艺术形象给人视觉的稳定与安静感。原始彩陶和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是对称的,几千年后它的美感价值依然存在。我们在产品设计中,整体外观或局部配件设计上采用对称审美要素便可以实现在喧嚣与繁忙的生活找到宁静质感。如图1、图2的女士智能哑铃造型便采用对称与平衡审美要素设计完成。哑铃造型左右对称,上下平衡,健身者拿握挥臂举落都有安宁与稳定的心理感受。产品的设计产生,是设计师主观审美情感与产品的实用等要素结合的外化表现,是一种表现主义美与实用主义美的物质性现实存在。[2]产品设计师的作品直接表述设计者审美倾,产品的对称形态的直接体现产品的秩有序、整齐与谐之美。[3]

(二)结构与色彩上追求对比美产品设计中存在的哲学原理就是对比。如造型结构上的大与小的对比,材料上的粗糙与细腻对比,色彩才上的冷与暖的对比等都符合对比的审美法则,这如中国易经中的阴阳图,中国水墨画中的知白守黑。对比审美法则是产品设计的基本定型技巧,如一台汽车的在整体结构追求流线型的圆润而在小的部件或轮毂上追求的硬朗;如一台电脑上前置U口和电源位置与整机色彩的差异对比;如折叠圆桌面阔二分折与四分折、服装设计中的皮布结合、快艇色彩的大面积浅与小面积深点缀、扫地机器人面板的大黑小白按钮等等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都是对比审美法则的追求和表述。设计中采用把两个明显对立的元素并置,经过审美设计,使其既对立又谐调,既矛盾又统一,在强烈反差中获得鲜明对比美感,完全实现互补和满足的视觉效果。

(三)追求简洁与简约风格美喧闹的城市,繁杂的公众社会生活,让诸多身心疲惫的产品消费者对生活必须产品的简洁与简约风格倾心诉求占比例不容忽视。简约主义风格从麦金托什到飞利浦•斯塔克等著名设计师的设计的特色看,都是将设计的功能元素、色彩元素、材料元素等简化到最少的程度,飞利浦•斯塔克对产品设计的简洁风格美追求已是达到极致,无论平面的广告还是立体的产品以及室内建筑,在其作品风格上都真正实现了摈弃喧嚣繁杂而汲取简洁美的营养。斯达克的产品设计是在诙谐幽默的理念语境中实现的。麦金托什的简约风格产品设计最具代表性的是那一把把高背椅,他用高到无用的椅背,叙述和批判椅子原有的实用功能。这种以简胜繁的视觉效果会加深记忆并引发联想。“艺术创作宜简不宜繁,宜藏不宜露。”这些也都是对简洁最精辟的阐述。简约并不是简单,简洁是优良品质经不断组合并筛选出来的精华,是将物体形态的通俗表象,提升凝练为一种高度浓缩、高度概括的抽象形式。如图3本人疫情期间设计的智能紫外线消毒快递柜,整体造型是简约的,这可以实现它的最大盛装量,在色彩上采用银灰与灰蓝搭配,实现色彩与公共空间环境的有机融合,不破坏原有公共空间的美感。

(四)追求造型与色彩的特异美从符号学的视角出发,在产品设计中就形体而言。采用独特的语言符号可以实现引导驻足的目的,特异造型既要突破原有物质存在的规律,又要有标新立异引人注目的审美形态,这与设计基础中特异元素并置。在大自然中“小荷才露尖尖角”,“万绿丛中一点红”,都给人独特美的享受。因此在产品设计中采用独特审美语言也是至关重要的,造型语言符号的独特可以由一般意义符号的陪衬中产生,二者互为依托关系。这也符合科林伍德表现论美学的审美法则。设计师在产品设计超常的想象力设计表现是取得设计作品独特美审美指数的关键。图3唐子惠智能紫外线消毒快递柜2021年全国创新杯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四、结论

当下,有关产品设计的内容十分广泛,大到飞机轮船交通器具,小到电子产品家居用品,产品设计师的立场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产品的价值期待和审美期待,同时也关乎生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只要消费者有美感诉求,产品设计师就有责任创造具有美学价值的、功能齐全的、价值无限的产品。依张国庆先生的“中和之美”理念反观当代我国产品设计,将美学原素有机自然嵌入产品设计中方可设计出具有和谐美的产品,实现好的设计目标,让设计师的价值得到更大实现和实现产品的经济价值的最大化。[4]我的产品设计观是——产品设计要素与美学要素共存同在,既有实用性、多元功能性,又有审美价值,避免产品设计师单方关注提升企业盈利额或者注重消费者审美需求或者注重设计师本人设计理念实现等的偏执设计。王受之先生所说的:“设计力就是经济力”。一带一路,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机遇,也给设计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产品设计在注重民族性的同时也要兼顾世界性。产品设计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闵文超.浅谈产品设计与美学[J].艺术大观,2020(22):59-60.

[2]朱狄著.当代西方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46-5469-74.

[3]尹定邦编著.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40-51.

第4篇:审美经济范文

关键词:平面设计;视觉审美;元素构建

随着时代的发展,平面设计在商品宣传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如今,海报,广告已经成为商品宣传的重要手段,平面设计装饰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平面设计时不但要注重广告的宣传效应,还要有效的提升设计的艺术性,合理的利用视觉审美元素,实现广告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

一、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审美元素

1.文字元素

文字承载着文化和历史,拥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在平面设计中对文字进行形体和颜色的转化,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创意的平面作品。文字的设置方式有很多种,可以作为主体,通过夸张的形式和颜色直接表达作品的主旨。例如:毛笔或者字帖等文化用品的广告设计,可以直接以文字的形式展现。文字,还可以作为装饰,锦上添花。例如:在电子产品的海报中,可以在上图片的基础上用文字解释其主要功能,更能明确产品特点。

2.图片元素

图片是最基本的审美元素,图形主要由点,线,面构成的,可以直接表现内容,浅显易懂。图片具有较高的识别性,不受地域,民族的限制,可以直接有效的传达商业目的。在进行图片元素的应用中,要注重图片的设计,图片的设计要有层次感,加强视觉冲击。色彩和图片的合理搭配突出作品的主题。例如:一个公益海报,想表达贫困地区缺水,呼吁人们节约用水,可以放一张贫困地区的干旱图,其中有个孩子举起手看天,祈求能有雨水。这样的图片不但有视觉效果,还能激起人们心里的同情心,达到宣传效果。

3.应用色彩

色彩在平面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形成鲜明的视觉效果,还可以营造一种感性上的视觉冲击,吸引人的眼球。设计师通过对色彩明暗程度,以及色彩的饱和度的把握中来表达作品的情感。任何一个平面作品都是有感情的,色彩可以塑造美,表现美的同时还可以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传承商品所要表现的内涵和文化。例如:某些促销活动或者大型活动的海报宣传。要选用色彩鲜艳明亮的颜色,可以使人们一眼就能看到,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宣传效果。

二、平面设计中构建视觉审美元素的作用

1.提升设计作品经济性

现如今,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人都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这的关键就是市场宣传,只有让大家了解,知道商品,才会去消费商品,因此广告海报等设计能否抓住人们的眼球,是取胜的关键。进行平面设计的宣传,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作品,平面设计主要用于商业中,设计作品要体现作品的特点,还要展现它的经济性。视觉审美元素可以展现作品的创新性和视觉冲击,提升作品的经济性。合理的利用和搭配视觉元素:文字,图片,色彩等,充分体现商品的功能,增加创新元素,成为设计的佼佼者,才能增加经济效益。同时,设计者还应积极适应时代要求,美化设计作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销售效益。例如:护肤品的海报宣传,人们关注的主要是护肤品的功效。因此在设计时,我们可以把护肤品的图片作为底色,在上面设计文字,用一句话突出产品的主打功能,这样可以突出重点,不会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直接记住这个产品的特性,提高销量,产生效益。

2.突出设计作品秩序性

视觉审美元素,在平面设计中也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体现作品的秩序性。任何作品的设计,都有自己的规律,图片,文字等元素的运用要有秩序性,才不会使人感到厌恶。这样才能使消费者更好的理解和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信息。由此可见,为了使作品传达的信息更加精确,完整。设计者要将各种元素有序的排列,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审美元素在平面作品中展现出来,同时也能体现设计者的艺术水平。例如:国旗的设置,一个大的五角星在中间,四颗星星有序的包围并指向中心的五角星,整个设计有序,简洁给人一种舒适感和力量感。再比如:斑马线的设计,简单明了,线条规则整齐,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让人们感受到规则的存在。

3.体现设计作品创新性

视觉审美元素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从而实现作品的创新性。这种表现力可以给人们一种视觉感受或者视觉冲击力。在平面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们不仅追求作品的商业价值,还要注重商品的情感体验和艺术价值。在作品中充分融入视觉审美元素,使作品更加鲜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设计者们全面表达其中的审美元素,要求元素各方面的设计均能够符合消费者的审美习惯,如选择、组合和设计等,并以此提高设计作品的创新性。例如:洗发水的宣传设置中,可以在海报中突出洗发水的名字和主打功能,这部分能力可以利用渐变色,增加创新意识,可以增加消费者的视觉冲击,提高经济效益。

三、结语

本文对平面设计中的审美元素进行了介绍,并且视觉审美元素在平面设计中进行应用,可以体现商品的价值,发挥它的经济效益。总之,视觉审美元素在平面设计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必须加强审美元素的构建,色彩的搭配,图片的拼接展示,文字的灵活应用,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打造,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特色,突出商品的价值,同时也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静.浅谈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J].美术教育研究,2011,8(7):56-60.

[2]石海林.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平面设计创意浅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2(5):89-90.

[3]余告铭.平面设计中融入情感表达的重要性[J].科技传播,2011,3(5):45-50.

[4]赵虎群.浅析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J].美术教育研究,2013,4(03):67-70.

第5篇:审美经济范文

一、低碳经济要求服装艺术设计教学首先建立生态美学的审美观

服装艺术设计是一门服装造型技术和服装审美艺术相互融通的学科,属于艺术学门类的设计学科,是实用的、美的造型计划。高校服装艺术设计教育多是针对服装本身的面料、色彩、款式,教授学生如何运用设计学基本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表现服装的形式美,而忽视了服装须依附于“人”而存在,真正美的服装要传达出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审美观以及社会文化等精神领域美的内容。从客观功能上,服装是人类不可替代的必需品,但当人们已经拥有了一件可以御寒保暖或遮羞蔽体的必需品后,依然继续购买一件又一件的新衣服,其实人们是在不断地消费新的、体现人类审美观和价值观的价值符号,人类对美的追求就是这种消费的原动力。

在低碳经济下,服装艺术设计教育先要树立生态美学的审美观,达到使人们拥有美的身心、言行的审美教育目的。曾繁仁在《试论生态美学》中指出,“生态美学实际上是一种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关人类的崭新存在观,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是一种新时代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一种‘绿色的人生’。而其深刻内涵却是包含着新时代内容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类当下‘非美的’生存状态改变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更是一种对人类永久发展、世代美好生存的深切关怀,也是一种对人类得以美好生存的自然家园与精神家园的重建”。

二、高校服装设计教学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意味着对服装艺术设计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增加。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招收的多是艺术类考生,2011年艺术门类在独立出来之前,隶属文学门类,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对科技创新认识不足。中国服装产业工艺设备比国际平均水平还低,2010年我国纺织废水排放量达到24.55亿吨,在当年统计的39个工业行业中排第三,2012年染织行业占整个纺织业废水排放总量的8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