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审美经济范文

审美经济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审美经济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审美经济

大审美经济形态的艺术设计教育研究

摘要:在审美经济形态下,世界的艺术设计将处于艺术化\人性化\绿色化的发展道路之上,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艺术设计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国艺术设计还面临很多问题,因此,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肩负起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责任,塑造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形象,我们呼吁从本土文化中诞生出来的新民族形象。

关键词:大审美经济;中国;艺术设计;发展

1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及问题

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对设计类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各大高校争相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专业覆盖面广,开设课程丰富。设计专业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多的是要开拓学生的眼界,给学生足够的平台,没有生活、没有眼界的人是无法设计出好的作品的。然而很多学校在专业设置的问题上却将艺术设计与其他专业设置得一样,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在课程结构上除了公共通识课,学生在进入学校的第一年里几乎都在做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如素描、水粉,等技法,甚至部分学校到了大二还在做专业基础课训练,而等真正开始进入专业学习时,大学已经过去将近一半了。过多的铺垫,让学生对艺术有了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但设计专业知识以及其他相关内容却成为欠缺,更别说给学生足够的视野[1]。不仅如此,课堂教学模式也是现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弊端,教师按章节,讲解教案上相关知识点,学生坐在下面听课、做练习,这种单向接收式的教学,导致学生的自学能力欠缺,创新能力较差,定向思维严重。教学模式的限制,使艺术设计的学生不得不接受备课式教学,学生被动的听课,不思考设计流程,只关注设计成品,而这些没有思想的作品,又如何能称得上是设计?另外,关于实践教学,课程教学的评分完全以学生最终设计作品的呈现为评判标准,而教师的评分标准也只注重最终的考试作品。对设计过程予以忽略,以致学生只追求结果,作品出现从有灵感到作品完成的跳跃式创作,缺少思维过程。作品造型优美,艺术感强,却经不起推敲,没有实用价值,无法产生实际的生产价值,与市场脱轨[2]。

2对市场的认知以及人才培养目的的分析

艺术设计是社会文明、社会发展的产物,艺术设计专业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不同时期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以及实用要求都会有所不同,甚至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具有艺术设计教育、科研、设计、创意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的工作包括:平面设计师、美工、软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视觉设计师等。人培方案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成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后,应具备艺术理论思维能力,以及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然而,脱离实践的课堂让一切成为空谈[3]。如今的中国发展迅猛,一年一个样,不仅在交通运输、建筑建设等硬件方面,媒体软件、人工智能等方面也发展迅速,而作为经济发展的“睛雨表”,设计行业的发展更是随着各行业的产生与发展在不断进化着的。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并走在时代的前沿,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人才。现在大多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在学生进校时所制定下来的,相关课程也是在学生入校前拟定的,有些甚至连教材都已定好了。然而,在学生进校的这几年里,设计届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一时热门的内容,也许到大三时就已经落伍了,如果我们不在合适的时机修改人培,还是按照既定的内容,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那么毕业后与社会脱节将会成为必然。我们要培养的是进入社会,走向相关专业的社会需要的大学毕业人才,仅仅靠课堂上那些有限的专业知识,如何能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寻找方法,学会思考,只有带着思想去学习,才能拓展学科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艺术设计教学的整体效益。而现在很多学校依旧在课程教育培养中过于强化基础教育,有些甚至到二年级还未进入专业知识学习阶段,实践教学更是少得可怜。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校很难做好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工作。要发展就得创新,不只是堂培养模式的创新,还包括学生实践方式的创新。平台的高度,决定了学校的好坏,学生以学校为平台,通过平台展开对外界的认知,做为校方,我们能为学生提供怎样的环境呢?第一,每年常态的大赛、大展,行业间的竞赛、校企合作的项目、校内定期举办的设计展,给学生足够的展示平台和交流平台。第二,成立工作小组,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定期邀请行业资深专家与学生近距离交流,了解设计前沿的相关咨询。第三,与其他专业的对接,建立多导师,跨界联合指导。

3建立工作室教学,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点击查看全文

美学经济与发展创意农业旅游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我们已经逐渐从理性的功能型经济社会跨入到感性的符号型经济社会,步入美学经济时代。美学经济的概念和特征,将对处于该时期的各产业发展产生有力影响。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处在全国前列,其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涌现了一大批文化深厚、风俗独特、创新力强的新型村镇和创意农业项目。如何将这一成果进一步转型升级,拓展乡村发展空间,成为下一阶段浙江村镇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旅游作为无烟产业,最适合与创意农业结合,开拓出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正和美学经济时代的产业发展路径不谋而合。研究美学经济并由此提出发展创意农业旅游的美学策略,对农业及农村的创新发展、持续发展和高效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一、美学经济

“美学经济”(AestheticEconomy)是一个新兴经济形态的名称,最早由Gernotbohme于1950年提出。对美学经济的研究现在无论在我国还是在世界上都具有前卫性,有关美学经济的概念也仍然处于探讨阶段。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甚至有不同的叫法,如美国的“体验经济”,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或“创意生活产业”等,而在中国内地,各种名称几乎处于共存的状态,可见中国内地的研究也是最浅表和初期的,并且主要受国外研究成果的影响。虽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它的发展进程不一,甚至连名称和外延都尚未统一,但它们所强调的经济价值却是一样的,都突出地强调抽象的美感、愉悦的体验及独特感受等附加价值的重要性,肯定这种价值的创造才真正符合现代消费的核心诉求,也是现代企业创造无限价值、提高竞争力的最主要出路。可以说,美学经济及相关概念从一出现开始就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热情。许多人进而认为作为历史潮流,美学经济的发展势不可挡。尽管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强大到完全进入美学经济时代,但它确是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美学经济讲究的是“以美感创造产品价值”,美学经济事业就是“以美感创造产品价值的商业模式”。那么究竟何谓美学经济呢?根据台湾政治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李仁芳教授的定义:“以创意整合、生活美感之核心知识,提供深度体验与高质美感的经济。”[1]23综合各方研究,大致可以得出美学经济的概念:美学经济是指以审美愉悦和创意为核心,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以视觉传达艺术、消费体验和消费时尚为表现形式,以满足消费者强烈的审美情感需求为目的,通过创意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以创造高利润和高附加值产业的体验经济。一般认为,美学经济包括:美感内容产业、美感加值产业、美感体验服务。吕宁(2005)认为,美学经济和传统服务业的经济模式有着明显区别。在传统服务业中,顾客购买的是一系列按自己的要求实施的非物质形态的活动。而顾客购买一种美的体验时,是在花时间享受商家提供的一系列值得记忆的美的和有创意的感受。具体来说,它有以下特征:产出间接性、个体差异性、真实性与模仿性、被动性和参与性。

二、创意农业旅游

创意农业旅游的概念根据创意农业产业发展实际而被提出,在表达上具有明显的本土特色,因而也主要出现在中文文献,有关研究也是在近几年才兴起,成果尚不多。创意农业旅游其实是创意农业与农业旅游发展的自然理论产物,它以创意农业为核心,以农业旅游为载体,充分挖掘创意农业的旅游、休闲功能与价值,促成以创意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旅游产品。创意农业旅游可以说是农业旅游的一种高级形态,它试图克服传统农业旅游的不足,找出一条创意+农业+旅游的道路,是主要突显文化、科技与创意的农业旅游形态,因而具有独特的内涵特征。在我国,农业旅游概念的提出相对较早。其表现主要包括:农园采摘型、农园观光型、渔场垂钓型、畜牧观赏狩猎型、观光副业型、观光生态农业型、民俗农园等。它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努力开发传统农业的观光、游览价值,带有一定的科技性与艺术性。而创意农业则更突出地强调创意与独特性,利用文化、科技、艺术及生态理念,将农业的附加值无限放大。从国内外的创意农业产品可以看出,创意农业的发展除了通过高科技加强农业设施与精细化生产外,一般的发展模式都是和旅游休闲密不可分的。而创意农业的发展类型,按照王树进(2009)的研究,也大都以与旅游结合的形式为主。由此,创意农业旅游的提出也就顺理成章了,它是创意农业发展的主要出路。创意农业旅游的概念虽至今还未有学者正式提出,但其内涵及价值却越来越受到重视,综合零星研究成果大致可以描述为:创意农业旅游是以农业创意环境为背景,以创意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创意学、旅游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乡村文化进行整合,将创意元素作为农业旅游的核心,以创意农业生产和创意旅游为主要功能,集创意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创意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参与创意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乡村情趣和获取农业知识为一体的新型创意旅游活动。在我国这个农业大国,在传统产业不断寻求现代转型与突破的今天,创意农业旅游的发展将大有可为。

三、创意农业旅游发展的美学策略

浙江创意农业发展处在全国前列,但相关的研究却十分匮乏,公开发表的只有杨良山(2013)的两篇论文。他对浙江的创意农业发展进行了总结与梳理,提出浙江创意农业的5种基本类型和5种主要模式。创意农业园区模式、创意节庆会展模式、资源明智利用模式、农业文化创造模式、农业空间拓展模式。[1]80实质上,这些主要的发展模式与类型的核心其实就是创意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可见,浙江发展创意农业旅游的势头较大,基础较好,且已经有一定的发展规模,但理论研究远远跟不上产业形态的发展需要,浙江的创意农业旅游如何更好地走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何与文化、科技和创意真正无缝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如何在美学经济时代,真正做出农业旅游的创意,满足人民群众对创意农业旅游的美学消费需求,是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美学经济时代的本质,尤其是美学与创意产业的深刻内在关系,决定了美学指导对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作用。旅游美学的发展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开发,在理念与实践方面具体指导了旅游产业沿着美学路径向着更深远、更健康的方向发展。笔者依循创意农业、创意产业与美学经济之间的深刻内在关系,仅从美学经济的角度,尝试性地提出浙江发展创意农业旅游的若干美学策略问题。

点击查看全文

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审美特征

摘要:不管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急剧转变,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水平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当然,周围环境也是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影响,只有设计出优美的环境,才能让人们的精神始终保持在愉悦的状态下,即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应当增强作品的审美表现力。文章通过介绍影响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因素,分析当前环境艺术设计的新理念,最后研究当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审美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突出体现为居住环境的变化,以前单层小屋变成了高层住宅楼,不仅室内富丽堂煌,结构美观,室外小区环境也是花草丛生,令人神清气爽。不难发现,现代人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艺术设计师能让人们的周围环境变得出神入画,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效果,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精心构思息息相关。作为一个环境艺术设计师,一定要从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出发,切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关主现代人对环境的不同审美追求,才能丰富和拓展出最佳的环境艺术设计内容。鉴于此,本文进一步研究新时期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审美特征,以便为让设计师为人们提供最适宜的人居环境样本,最大限度地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和精神需求。

一、影响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因素

1.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地区,人们所处的地形地貌也不尽相同,大自然环境更是千差万别,这些地理因素决定了人们自身居住环境艺术的设计风格。例如:在中国南方,绿色植被丰富,气候温暖,环境布局往往能够体现出接近自然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风格,层次分明、花园池塘都具有南方风味。在中国的北方,气候干燥、地域辽阔,许多建筑都呈现出一种气势磅礴的风格,像北京故宫在整体上给人一种气势宏大的感觉。不管是什么样的艺术构建,南北方的艺术设计各有特色,都能体现一定的地理风貌,任何时代都是如此。

2.经济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讲,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人们谋求幸福,不同的时代也会要求不同的环境艺术。每个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水平都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有什么样的经济水平,就有什么样的环境设计,即经济因素是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例如:在现代社会,工业发展极为迅速,国民生产总值持续上升,经济的繁荣确实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环境惨遭破坏,若不制止,经济必将受挫,于是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可见,当今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必然会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内涵,尊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当前环境艺术设计的新理念

点击查看全文

地区经济与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

1.自然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环境艺术首先是对自然环境中元素加以合理利用,因而环境艺术依赖于自然环境,但是环境艺术不是对自然环境的简单利用,在设计过程中还呈现出对人的爱护与关心人的人文精神。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做到自然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达到追求美好生活的目的。

2.正面性与无害性的统一环境艺术设计要遏制肮脏、丑陋与低俗同时体现出精神上的美好与纯洁,并在此基础上使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建立和谐关系。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理性规划上的审美创造,因此,环境艺术系统必须做到整体上的美学设计,从而使全系统体现出正面性与无害性的统一。

3.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由于环境艺术设计脱胎于建筑设计范畴的室内设计,因此实用性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考虑人们的生活需求,方便人们的物质生活应该是其根本目的之一。任何对这一本质的舍弃都会失去设计的本意。在满足实用性的条件下环境艺术设计还必须满足人的审美体验。给人创造一个身心健康与愉悦的生活环境,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做到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4.多样性与整体性的统一由于环境艺术涉及的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设计中涉及到的感性质料和个体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但是通过设计必须将这些感性质料和个体通过有机的联系创造出统一的整体意境。

二、地区经济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一)环境艺术设计产生于人类的经济活动

点击查看全文

现代艺术设计的美学理念

关键词:现代艺术设计;设计作品;美学

1设计的功能美学

功能性是艺术设计的最基本属性。设计最基本的目的是满足人类的实用需求,改变和规划人类的物质生活。每一件物品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也就是其自身的功能。设计的功能性本质就是其存在价值的体现。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满足功能需要是设计的根本。设计过程中的功能性始终是首要的,这是由于设计是围绕某一目的而展开的,假如设计的结果远离了这个目的,那么这种设计就是去了意义。设计因人而存在,以满足人的需求而发展。“物以致用”是艺术设计的创作原则,是艺术设计发展的思想沉积。设计作品是思想观念的物化形态,设计发展史也可以视为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人类在改造客观事物的活动中,通过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得出了特有的思维方式和造物观念,体现了人类的进步。在距今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磨制各种石器,当时的工具制作已经逐渐出现了多样的形式变化,并且使用起来更加方便。随后产生了陶器,7000多年前出现一种陶器,称为“尖底瓶”,是针对打水制作的。“尖底瓶”瓶身较粗,呈锥形。在瓶身偏下的位置系绳子,把瓶子放在水而会自动下沉,灌满水后又会自动歪倒,水不致溢出,打水非常方便。尖瓶底由喇叭形的器座相托,在土地上挖洞,能够平稳放置。当时的人们设计器皿时,十分注重实用性,高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造物思想。人类认为“美”的事物,首先对自身是有用的。人类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了客观事物的功能美。设计的功能美是人类审美的基本原则,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设计审美观点。实用性和宜人性是艺术设计的最基本理念,是设计的审美源泉。从古至今,设计充分发挥实用功能,不断与人类日常生活相融合,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产品设计的兴起,新式功能产品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设计的功能性与人类的物质生活息息相关,功能的完善是设计不断追求的目标。

2设计的内涵美学

内涵美是艺术设计的精神属性,是设计在充分具备实用功能为前提下,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人类以实用性为美,在满足了自身物质需求的同时,人类便逐步探询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内涵美是设计更高层次的美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更深刻的领悟,对艺术设计作品进行的艺术审美追求。设计要具备艺术的属性,要通过丰富的表现手法,展现思想内涵、社会文化、艺术审美等,设计同样也是设计师传递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设计中同样也存在形式美、意蕴美和意境美等多重艺术境界。从外形美到意境美,是设计思想逐渐深入的过程,设计不仅要有优美的外观,更要具备积极进步的思想内涵。设计的美包含多个层次,功能美是艺术设计最基本的美,内涵美则是艺术设计的思想内容,艺术内涵是设计不可缺少的元素。普列汉诺夫在《再论原始民族的艺术》指出,“社会人看事物和现象,最初是从功利的观点,到后来才转移到审美观点上。”人类早期制作的器物只是纯粹的实用品,没有任何美的元素,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不断变化,在实用品的制作中,逐渐融入了人类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识。例如,各种以实用性为主的彩绘陶制品的出现,使远古人类的思想状况、生活方式,通过彩陶工艺得以展现。纯粹的工具逐步融入艺术元素的过程,是功利性逐渐淡化的过程。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逐步摆脱功利的世界观,向审美的思想转变。在设计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融实用与审美于一体的优秀艺术设计作品。意大利的米兰教堂、巴黎的凯旋门,都是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融合的经典作品。同样,工业造型设计是工业化时代新兴的设计门类,其突出的特点是使造型艺术与工业产品相互融合,创造出大量既富含先进的技术性,又有新颖美观形式的产品。工业造型设计在美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远古时期的彩陶器皿到现代工业造型设计的创作,都充分结合了艺术的审美特性,体现了设计与审美的特殊关系。在现代社会,人类更加注重对精神价值的期望,因此现代的艺术设计要继承实用结合审美的理念,不断丰富艺术设计的思想内涵,通过设计作品表现一定的哲学思想、精神意义,突出设计的意境美,使设计达到美善相兼的效果。

3设计的社会美学

设计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反映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设计的创作源泉来自社会环境,设计的价值需要社会认可。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设计。设计全面反映了社会,既反映了各种社会关系,如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等,又与上层建筑紧密相连。设计的社会美是建立在实用功能和艺术审美的基础上,设计的功能性、审美性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深刻的社会意义。设计的社会性是更加先进的美学观。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