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科护理学范文

儿科护理学精选(九篇)

儿科护理学

第1篇:儿科护理学范文

1不同教学方法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应用

1.1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I)教学法自20世纪7O年代起,国外医学院校兴起PBI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其基本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引导。以临床问题为基础,以自我学习及小组讨论为教学形式的课程模式。两篇独立的Meta分析对2O年来有关PBI在医学教育方面的研究做了综述,一致认为,采用PBL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在临床知识测试、临床工作能力及专科培训方面的能力远远超过传统教学方法教授的学生。

采用PBL教学方法教授儿科护理学,可以通过以问题为载体的方式学习典型临床病例,采用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查找文献资料一解决问题的滚动学习链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解决临床病人的疾病问题获取知识。目的在于培养护生将儿科护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临床技能、护理管理的知识有机融合,培养其将知识融会贯通的思维。

PBL教学模式从现象上看教师无须再围绕某个知识点讲细讲透,实际上教师必须对某些知识点精通掌握才能提出中心问题,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知识链甚至知识网。因而PBI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有驾驭问题的能力,因此该课题的核心问题是师资培训。而且,由于教学方法本生的特点,PBL教学需要的师资较多。在培训师资时可以以教学单元为单位,对参与教学的师资进行相关培训,包括本教学单元的理论知识及临床知识。临床知识包括某一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后及疾病转归等。

同时还包括对临床相关疾病护理中需要观察的重点,出现相应的临床问题时如何考虑和分析。通过PBL教学,护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护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对儿科护理的兴趣及日后在见习中的主动学习,同时对护生临床推理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l.2模块教学模块教学依据知识结构体系,形成教学模块,实现一种“立体化”的教学方式。在l临床课程中应用模块教学可以加强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之间的纵横联系,提高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对临床工作的总结和做临床科研奠定研究基础,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从事儿科护理工作,需要在严密观察病情的基础上独立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协助医生解决临床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以病人为中心,从临床实用角度去认识概念,加强概念知识的纵横联系,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开展模块教学教师必须对某些知识点精通掌握才能开展。另外,临床病例的选择和病情观察与处理也会对教学效果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

1.3教学中临床场景的设置及多媒体的应用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实践学科,如果在教学中设置临床场景,病例在病案基础上,以多媒体形式给出相应的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就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开展该方式的教学,便于学生日后在临床工作中快速回忆所学知识并适时应用于临床工作,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结合临床场景的模块教学,从临床护士观察病情,医师针对病情变化处理病人的角度人手学习典型临床病例,引入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同时,帮助学生通过解决临床病人的疾病问题获取知识。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护生将疾病的发病、诊治及转归与l临床工作有机融合,培养其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且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典型病例讲解使学生判断临床病人是否有脱水,脱水的程度和性质,如何纠正、补多少液、补什么液体、补液速度如何,解决上述临床问题必须要理解血液渗透压的概念,脱水情况下液体转移的问题等。。2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关键问题

第2篇:儿科护理学范文

【关键词】“少教多学”;儿科护理;中职护理专业

教学在对于学生的儿科护理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可以选用“少教多学”的方式,避免在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时对其进行干扰,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与氛围。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老师教授的知识与学生摄取的知识量对等,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无法跳出原本的教学框架,只能按照老师教学的方式去进行操作。这大大不利于学生独立思维的建立与创造力的提升。“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正很好的处理了这种问题,可以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水平,值得老师们去尝试。

一、“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意义

1.有利于培育学生自主的学习习惯。学生是儿科护理科目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对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属于外部的影响因素,并不会起到关键的作用。是以学生对于儿科护理科目的学习必须靠自己的主动与积极,同时要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做学习的主导者,而非被主导者。学生对于专业的内容是否很好的理解,一是靠其自身的努力,二是老师合理的导引。只有学生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老师对其进行合理的导引,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的结果。2.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对护理专业的学习不是无条理性的学,而是应该确立合理的学习的目标,有目的性的去学习。只有学习有了计划,才能有动力。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马上就要进行临床的实习,是以更应该拥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操作能力。护理是一门需要学生拥有极强的耐心与细心的科目,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也会学习到一些专业以外的东西。3.可以培育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运用的能力。对于儿科护理学的学习,不只是理论上的,还有实践上的,并且后者为主,前者为辅。学生要熟记护理的操作流程,并且操作娴熟。老师如果选用“少教多学”的方式就能将对理论的教学部分缩小,侧重到学生实际操作上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是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很好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二、“少教多学”教学的方式对老师的要求

首先,老师要对“少教多学”的理念有一定的体会,其中的“少教”并非缩小理论教学的部分甚至是免去这部分,而是有目的的教,并且对理论内容进行高度凝练。老师在对学生儿科护理科目的教学中,要注重方法的科学,为学生建立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同时老师要进行启示性的教学,让学生独立的进行学习,自己确立学习的目标,为自己的学习建立科学的计划。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凝练,对重点的专业知识多加讲解,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同步的学习。

三、“少教多学”的具体方法

1.老师们要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老师们要明确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要明确老师在此过程中真正的定位。老师们要对学生不合理的学习习惯进行一定的指导,同时要根据他们的学习进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准备。除此之外,老师要树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这些都能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更加的显著。2.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式,培育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好的学习方法能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建立科学的学习计划,才能提升学习效率与质量。这就需要老师对其进行恰当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过分依靠老师,而是学会自己学习,自己思考。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自主的实践,才能大大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可以加强自身的创造力,开拓自己的思维,对专业知识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对于儿科护理科目的学习中,学生才是整个流程中的主体。是以老师要明白自己在其中的定位,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选用“少教多学”的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独立的思考,提升其创造力,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将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内容通过实践操作进行很好的运用。只有学生懂得了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才能达到学生自我专业水平提升的学习目的。

作者:曹法同 单位:新乡卫生学校

第3篇:儿科护理学范文

(一)对象。

采用便利取样法,选择本人授课年级12级高职护理1班36名为试验组,其中男生1名,女35名,12级高职护理2班37名为对照组。其中男生2名,女35名,两组学生年龄在18-21岁,平均年龄为19.9岁。经比较,两个班的学生在年龄、户籍、性别、一年级成绩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二)方法。

1.授课阶段。授课时间在二年级第一学期,总课时44学时。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进度,相同的教学方法,同一时间由同一教师合班完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共73人理论授课。教学重点、难点一致,各种教学资源同时同步发放给学生。

2.作业阶段。(1)试验组:①认识概念图:课后时间约50min(第一次)。概念图由节点、连线和连接词组成。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是概念图的4个图表特征[2]。主要介绍有关概念图的基本概念、类别及绘制方法,用图像式辅助工具(KeystoneConceptMap软件)进行绘图的操作程序,同时告知学生一些可供参考的教材、文献与网站。最后老师以已学过的内容展示1-2例概念图。②分组协作:试验组共36名,根据自由组合的原则,将学生分组,每组6名学生,各组经讨论后推荐一名小组长,负责组内成员的学习任务分配和人员协调,负责将讨论、修改后的概念图提交。③安排任务:选择儿科基础的生长发育,新生儿疾病的新生儿黄疸及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腹泻、小儿肺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等6次教学内容做为课后完成概念图作业,并要求在相应的理论授课后一周内完成。④过程评价:教师将批阅后的概念图返回给学生,组长负责组织组内同学再讨论、再修改。最后老师随机抽取每组一名护生讲解合作完成概念图的思路、过程、感受。其他组学生分别以组为单位打分,平均得分即为本组护生一次小测成绩。附图为小组再次讨论合作完成的VitD缺乏性佝偻病概念图。(2)对照组:①准备复习题,包括选择题、概念题、简答题、病例题等。②布置作业,同步在生长发育、新生儿黄疸、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腹泻、小儿肺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等6次教学内容理论课后完成。③批阅作业。④反馈总结。

3.评价工具。(1)问卷调查:在该课程开课前和课程结束后两组护生均填写第二军医大学姜安丽教授的《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3]。本量表共28题,由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学习合作能力3个分量表构成。其中自我管理能力10题,信息能力11题,学习合作能力7题。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每题得分1-5分。课前和课后共发放问卷各73份,回收率100%。(2)知识考核:采用相同的试卷和评分标准,在课程结束后对两组护生实施理论考核。

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录入,采用描述性统计(如均数、标准差)、方差分析和t检验对现况进行描述,检验水准a=0.05。

二、结果

(一)两组护生授课前后自主学习能力比较(见表1)。试验组护生在授课后自主学习能力总分为106.92±9.56,在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学习合作能力等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两组护生考试成绩比较(见表2)。试验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优良率88.89%,不及格率2.78%,对照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优良率78.38%,不及格率8.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1.作业式概念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职学生有学习热情,但动力不足,自觉性不够,如果单纯听课,容易下课就走人,如果布置书面作业,也容易从书上照抄应付。老师将学习内容安排成课后作业:绘制概念图,让学生了解到“我有事做”,“我可以做”,“我必须做”,同时这项活动过程与内容无可复制,又激发学生思考“我通过反复练习可以做得更好”。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2.作业式概念图能有效激活和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概念图的制作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思考与话题有关内容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大脑中背景知识被激活的过程。在VitD缺乏性佝偻病的学习中,通过概念图的制作,学生很容易把VitD的来源、VitD的代谢、VitD的生理作用、VitD缺乏的原因的背景知识理解和复习。概念图将背景知识可视化后,可以随时为学生复习、理解学习提供“信息”支持。

3.作业式概念图能促使学生有效学习。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忙于记笔记,少有时间听教师讲解,或忙于听讲而无暇记笔记。概念图使知识可视化,又简洁而直观。在掌握了概念图制作的一般方法后,学生可以用来做笔记或用来整理笔记,从而抓住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结构,进而促进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书越读越薄。通过编写课后作业式概念图,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有效、高效学习。

4.作业式概念图能丰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概念图可以检测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而且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完成的概念图“作业”可以作为教师“形成性”评价的工具。6次作业式概念图完成后,学生可以有6次“过程成绩”。教学改革不仅关注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也应强调了对学生评价方式的变革,作业式概念图可以丰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5.作业式概念图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试验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优良率达88.89%,授课后试验组在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学习合作能力等均优于对照组。表明概念图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学习工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老师在批阅、点评概念图时可以更客观的评价、分析学生学习中有欠缺的地方,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提高教学效果。

第4篇:儿科护理学范文

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0级儿科护理学的学生共203人,全部为女生,选定一班及二班为观察组,共102人;三班、四班为对照组,共101人。两组学生在入学成绩、学习能力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2.教学方法

(1)对照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按大纲要求“照本宣科”,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授,课后根据大纲重点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

(2)观察组教学方法教师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分3个层次设计问题。首先教师给学生预留1~2个问题,给学生留做课前自行寻找答案,学生通过自行查阅资料进行第1层次问题的回答;上课时教师根据大纲的重点进行详细的讲授,对学生给予引导,这是第2层次;第3层次问题是教师和学生围绕2、3层次进行讨论,学生将第1层次的问题用自己观点表达出来,学生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勇敢表达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

(3)观察指标对两组学生的护理学课程期末考试理论成绩及观察组对“问题引导教学”的教学方法的评价进行比较分析。

(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取U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学生的理论及临床实践能力成绩比较

如表1所示,观察组期末的儿科护理理论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观察组学生对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的效果评价

如表2所示,观察组的学生经过问题引导式的教学,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激发了自主学习能力及增加了临床实践能力。

三、讨论

第5篇:儿科护理学范文

    儿科护理的病种多、工作量大,患儿的诊疗、护理和抢救要求分秒必争,要求护士具备过硬的技术和扎实的基础。实践工作要求对儿科各项操作技术精益求精,熟练掌握各种设备、仪器的使用操作,尽量避免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对患儿引起的不良刺激。儿科护士还要具备细致的观察力,儿童患者一般不能陈述自己的患病过程,即使是年长儿,也因限于理解能力与观察力的不足,而不能正确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儿科护士在病情观察中要做到及时、准确,要善于通过患儿的意识状态、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语调、语言量、步态、眼神等来观察病情,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

    心理素质的要求

    稳定的情绪、平和的心态是儿科各项护理操作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儿科护士必须要具有沉着冷静、思维慎密的心理素质。儿科护士每天要面对不同文化、不同层次、不同病情的患儿以及家属,看到哭闹不止的患儿和求医心切的家长,只有热情和善与镇静对待,才能推动护患关系的和谐,其沟通协调能力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以及患儿家长对护士工作的认可程度。

    教学体会

    1更新教学理念

    随着传统的医学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往往会对护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必须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对其进行心理分析,心理护理,心理安慰,解除心理压力,还要对家长进行心理护理及安慰。如何帮助高职护理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医院环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是专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明确学习目的

    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精湛的操作技能是决定护理工作质量的基础,根据目前临床儿科护理人才的需求,结合护士上岗证考试中儿科护理的重要性等,帮助高职生树立学习信心,明确学习目的,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见习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建立职业自豪感,通过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介绍儿科护理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让学生对将来的就业前景充满希望。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高职护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将来从事职业特点,在课堂上还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对自身情绪和行为的调适能力,使他们能自觉对一些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排除,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能正确面对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消极情绪,寻找正确的宣泄方式或由专业人士进行心理疏导。只有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调适到最佳的身心状态,才能有力于保证和提高护理质量。

    4培养爱心,加强挫折教育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护患角色互换,充分理解患儿及患儿家长焦虑、不安、恐惧心理,逐渐培养学生真挚的同情心和爱心。运用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分析患儿及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产生原因,尽快找到解决的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忍耐力和自我控制力,在将来临床工作中不慎出现的操作失败,面对患儿家长的非议甚至责骂,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正确的对待态度,争取以良好的道德修养博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与尊重。

    5注重语言沟通能力

第6篇:儿科护理学范文

【关键词】儿科;护理教学;情景教学法

儿科护理学属于临床护理专业中较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学科内容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儿童的护理、健康儿童的护理、消化系统疾病儿童的护理等[1]。其中儿科护理学是针对儿童提供的医学服务,有利于将疾病防治水平进一步提高,使得儿童免疫力增强,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2]。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考虑到儿童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患病具有突发性特征,反应较为迅速等,因此需要采取临床操作经验十分丰富的医护人员对其提供医疗服务[3]。为了进一步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效果,我校引用了情景教学方式,该类教学模式指的是在带教过程中建立一类突出主体的环境,并吸引学生投入环境中,切身体会临床护理过程的一类教学方式,可在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技能。对该类教学模式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分析,相关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2014年在我校学习的120例护理专业学生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60例。常规组男3例,女57例,年龄19~24岁,平均(22.03±0.52)岁;实验组男2例,女58例,年龄20~24岁,平均(22.12±0.48)岁。对比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常规组采取一般教学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情景模拟教学法,具体步骤为:采取5~6人为一小组的分组方式,为学生进行儿科护理教学培训,总共培训2个月的时间,模拟时间为1个月,其中采取专项一对一练习的时间设置为1个月。选择教学能力出众、沟通能力良好、教学经验充足、临床实践与专业理论知识较佳的老师作为一对一的带教老师。其中第一阶段应制定教学目标,为了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应选择临床教学经验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总带教教师,依据实习生大纲的要求编写出符合本次教学方式的《实习手册》,要求教师详细了解与掌握实习手册中的相关内容。第二阶段由带教老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授课。严格依照实习手册上的内容,根据儿科护理学的理论与技能知识进行授课。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现场提问、模拟演练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组织学生进行不定期的考核,利于督促学生严格掌握儿科护理学的相关知识。第三阶段采取一对一的学习方式,由一名教师对一名学生进行指导学习。

1.3评价指标

1.3.1考核成绩

采取师生双向考核的方式进行考评,并在总带教老师的组织下不定期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操作考核,将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内容。并在实习结束前对学生理论与操作技能进行检测,将考核成绩与平时成绩进行结合得出学生最终的考核成绩。

1.3.2教学满意度

采用互联网评教的方式由学生对教学老师的教学满意度进行评价,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进行打分,其中不满意为1~2分,基本满意为3~4分,满意为5~6分,将教师的评教成绩作为优秀教师的一项评选依据,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较为轻松活跃的氛围中锻炼实践操作能力,调动带教老师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4]。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的统计学软件记录本次研究涉及的相关资料,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考核成绩

实验组的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均优于常规组,比较组间数据,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教学满意度

实验组学生对带教老师的教学满意度优于常规组,比较组间数据,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儿科护理学对护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要求均较高,特别是实习生首次面对科室患儿常会出现紧张、焦虑、惊慌[5]等多种不良情绪,进而影响教学实践效果。在临床儿科中对于团队的整体协作能力要求较高,应急反应能力、专业性均较强,使得实习生在临床练习的机会不多,易导致学生出现学习上的挫败感。且现今多数教学是采取理论授课,导致带教老师过多专注于讲课,学生则花费较多的时间在记笔记,使得课堂缺乏一定的活跃度,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对日常实践操作的技能训练不足等,加大了教学任务的难度[6]。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与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十分重要。我校在一对一教学的基础上选择情景教学法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必一味的照本宣科,且课堂上需要消化较多的知识,使得课业压力减轻,课后无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巩固知识也可以掌握相关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带教老师的授课激情,活跃课堂氛围[7-9]。本次研究对实验组学生采取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应用效果,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考核成绩均优于常规组,且该组学生对于带教老师的教学满意度优于常规组,进一步说明了该类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作者:张晓梅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

参考文献

[1]吴淑君.中职升高职学生儿科护理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5):2466.

[2]李小毳,杨晓雪,鞠贺.浅议儿科护理教学中的情景教学[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4):96-97.

[3]艾素梅,须玉红,贺伟.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7):641-642.

[4]杨小青,贾莅彦,殷梅,等.“角色扮演法”、“角色换位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和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0):80-83.

[5]徐文兰.儿科护理教学中护生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94-95.

[6]徐文丽.儿科护理教学中培养护生非语言沟通能力的探讨[J].全科护理,2012,10(13):1238-1239.

[7]陈丽君.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5,21(22):255-256.

第7篇:儿科护理学范文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何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荡脑力,让生气互动充满课堂。中职护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6~18岁之间,他们动手能力强,信息来源渠道广,对临床工作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思维活跃、接受力强、记忆力好、模仿力强。但其理论基础较薄弱,缺乏学习主动性,学无兴趣,目的不明,自制力相对较差。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应对措施,实施多元的、灵活的讲课技巧。

1.1注重专业、职业思想渗透:在对情感与价值目标的驾驭上,引导学生将对患者的同情融入学习过程和未来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甚至甚于理论知识的培养。

1.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应用,利用理论讲授、操作演示结合多媒体操作视频、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理论和繁琐的操作程序变得具体、形象,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1.2.1讲授法:在教学中应用广泛,具有传达信息量大、灵活性、适应性强的特点,通常是课堂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运用得当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和技能。要特别注意照本宣科或满堂灌。

1.2.2演示法: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实物或实物模型、图片、多媒体资料的方法。如讲授营养不良时运用大量的、不同的患儿图片,讲解营养不良的分型、分度,让学生通过看图分析获得难以磨灭的记忆。通过教师演示及操作视频使学生对知识有了形象直观的感知。在示教过程中对一些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进行强调、讲解,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既巩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化难为易,化解难点。

1.2.3情景模拟教学法:此教学法是在教学中运用现代高端模拟教育技术,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可以设身处地地得到认知和体验,以既有趣又有效的方法实践理论知识及练习护理技巧。高端模拟系统显然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模拟操作练习、讨论过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到了学有所用,提高了动手操作和急救应变能力,以适应临床工作。但也会有不足之处,如课外没有能够强化情景模拟课堂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锻炼。另外,它毕竟不同于真实的病人,不能完全取代临床实习或实践。学生在课堂训练的过程中掺杂表演成分,也会出现有些操作是为了演出的效果而非出于真正需要。情景教学的考核目前尚未建立统一标准,学生对教学的掌握和认知程度更多地在于教学的主观判断或者学生自己的主观反馈。

1.2.4病例分析法:针对学生特点,通过案例导入教学法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如在介绍营养不良时,先介绍了发生在阜阳的大头娃娃事件,学生神情凝重地倾听思索。然后根据病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内寻求答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深厚的临床知识和丰富的病例储备,选择最佳方案、最佳途径为学生们答疑解惑。从案例中练习如何诱导,探索,沟通,统整,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综合性知识与技能。

1.2.5真题练习法:教师给出历年护士资格考试真题及案例题,让学生尝试分析解答,学生可以把遇到的有关疑难问题提出,并与老师进行探讨,或由老师进行具体的解答辅导,这样能缓解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让学生全面掌握本次课程知识的同时,又对该内容在考试中的出题形式有了了解,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解题技巧。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自学能力。

2授课注意点

2.1内容点面兼顾,突出重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不要简单地告诉是什么,而应讲清为什么。内容力求少而精,避免肉多嚼不烂,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应当要反复地强调,并配合多讲些临床实用的东西。

2.2前后联系,注重效果:教师要注重到学科间的关联性,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典型例子的介绍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如介绍肾病时,先提到“一个拒绝服药的漂亮女生”,一个平常很漂亮,很乖巧的小女生,为什么要拒绝服药呢?在课后给出的答案让学生印象特别地深刻。

3互动课堂的设计

3.1小老师课堂:学生根据课前布置的主题,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然后让学生把课外收集的相关的内容讲给大家听。通过这一环节,可锻炼学生信息收集的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驾驭场面的能力。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开拓思维,称得上是脑力激荡。这种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小老师的方式让学生们十分在意,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准备,而课间也根本没有空闲时间去分心、开小差。

3.2竞赛课堂:教师随时设置竞赛,通过争抢、对抗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当然,这种方法可以是个体竞赛,也可以是小组竞赛。气氛总是十分热烈,学生们争先恐后,谁也不愿意服输,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潜力。

第8篇:儿科护理学范文

【关键词】儿科 心理问题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267-02

患儿到医院就医,往往是由家长陪同。据观察和文献报道,家长与患儿的许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几乎是相同的,是相互影响的,如恐惧感、悲哀感、焦虑感等,但家长与患儿对疾病的主体感受不同,又使他们的心理表现不完全一致。在护理过程中,必须对此有所了解,才能更好的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使其配合治疗以及医生及护士的工作,达到尽早康复的目的。我们将患者及其家属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分类叙述:

1 患儿就诊时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1]。

患儿由于年龄的特殊,来院就诊时表现往往与成人不相同,而患儿的心理问题也有多种临床表现形式,主要的几种概括为:

1.1 悲观失望感不同年龄对疾病的自我认识不同,年长的慢性病患儿有悲观失望、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1.2 孤独焦虑感患儿患病住院,离开家庭会感到孤独、不安和无助。

1.3 恐惧感大多数患儿对医院怀有恐惧心理,对环境和医务人员感到陌生。

1.4 激怒愤怒心理由于病痛,心里烦躁、愤怒。

2 患儿家长的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2]:

作为患儿家长,家长在治疗中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病史的采集和陈述,治疗的依从性等必须依靠家长来完成,家长的心理问题,往往会造成沟通的难度加大,治疗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具体的家长的心理问题表现为:

2.1 焦虑和紧张

2.1.1 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的床位。

2.1.2 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担心遗漏病情变化,甚至要求转院。

2.1.3 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

2.2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2.2.1 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2.2.2 由于心疼患儿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2.3 怀疑和不信任

2.3.1 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

2.3.2 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

2.3.3 对医院治疗环境和治疗能力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

2.4 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2.4.1 容忍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他们认为患儿的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患儿有欠疚感,对患儿过份迁就,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并对工作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

2.4.2 依赖感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于护理人员,而对自己缺乏信心,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患儿。

2.4.3 同病相怜感表现为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尤其是重症或绝症患儿家长;新入院的患者家长有时对老患者的经验的信任程度更甚于医生。

在临床工作中,心理护理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步骤和行动,对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及精神状态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以达到促进健康的最佳状态[3]。对于护理人员在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能够很大程度改善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问题,给预后带来较为乐观的预期。那么,心理护理的具体实施为:

3 给患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及印象

患儿入院对住院环境产生恐惧心理,病房需要清新、整洁,设施符合患儿心理,可以在病房或楼道的墙壁上画一些卡通人物,贴些别致的动画片及图片。护理站或病房墙面涂成鲜艳的颜色,患儿的用物及生活用品可选用鲜艳的颜色,如红色、黄色等。这样,可以消除患儿对医院的恐惧感。对待患儿要像大姐姐一样处处关心爱护他们,主动地多亲近他们,耐心地和患儿沟通。在给患儿做第一次操作时要动作轻柔,并且尽量做到一次成功,给患儿留下很好的印象,否则易使患儿产生反感的心理。

4 根据患儿年龄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

4.1 婴幼儿的心理护理:此期的患儿由于年龄小,心理反应不能通过语言来表达,对于住院的情绪反应相对较小,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的。所以,要尽量满足患儿的生理需要,经常给予、搂抱、触摸,使其感受到护士对于他来说不恐怖,获得安全感、舒适感。最好实施母婴同室,使患儿和母亲正在建立信任感的过程不被中断,住院期间保证母乳喂养,通过母婴肌肤接触、目光对视、照顾,增进感情交流。如果患儿哭闹时,除疼痛及一些不良刺激所致的哭闹外,可用优美的乐曲使患儿安静下来,注意动作轻柔、稳、准、快,以减少患儿痛苦。

4.2 学龄前期患儿的心理护理:由于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表现突出任性、顽皮等不良习惯,再加上受教育程度和生活环境不同,表现的情绪很大。来自县市的患儿多数正在上幼儿园,适应和理解能力均较强,而来自农村的孩子胆子小,适应能力差。对于这期患儿应做到:①和患儿及家长多接触交谈,及时消除患儿的陌生、孤独、寂寞感,向家长进一步了解患儿的兴趣、性格、特征、日常爱好及生活习惯等,以便于在治疗护理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护理。②采用非语言方式与患儿沟通,如通过亲切的表情、和蔼的态度、温柔的抚摸安慰患儿,轻松缓解因疾病、环境变化等因素引起的紧张和恐惧心理,调动其积极的情绪。③采用一些简短的称赞、鼓励性语言,如“宝贝你真勇敢,真棒”等,注意说话的语气、声调、态度等,鼓励患儿勇于接受治疗。对于一些性格懦弱、胆小的患儿在做治疗时,应注意与其亲切交谈,以分散注意力,消除恐惧感。同时,要提高穿刺技术,力争一针见血,减少痛苦。也可以让勇敢接受治疗的患儿为他们做榜样,消除其紧张,惧怕的心理,积极接受治疗。

4.3 学龄期患儿的心理护理:学龄期患儿思维逐渐向成熟发展,对事物已有一定的理解、识别能力,能根据自己情况估计其轻重,从而产生一定的思想情绪。应针对患儿表露出来的思想情绪,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及身心护理。学龄期患儿一般情绪稳定,对医务人员的讲解可以听懂。一般性格开朗的患儿喜欢表现自己,爱听―些表扬的话,利用患儿这种心理来鼓励他,让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平时与患儿多沟通,主动接近、关心他们,丰富他们的娱乐生活,激发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教育他们以乐观主义的精神对待疾病及今后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困难与不幸。

5 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4]

首先要找出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治疗原因,根据不同原因进行心理护理。

5.1 对由于担心疾病预后引起的恐惧,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家长对患儿在治疗期同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预后差的,应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给以心理支持,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指出现代科技进步,不要放弃希望;要用肯定的语言告诉家长,医院会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治疗。

5.2 对患儿进行检查或治疗而引起的恐惧,应将检查和治疗的必要性、步骤、方法、目的,在检查前详细向家长说明,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家长,医护人员将会最大程度的减少患儿所受的痛苦。提高操作成功率,如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一次成功,可减少家长恐惧感。

5.3 对由于与书籍上治疗方案有差异引起的对治疗怀疑,可以向家长解释个体差异,治疗要因人而异,分析治疗方案因患儿具体情况而定,从而消除家长的怀疑。

5.4 对不信任医务人员的家长,应主动与其进行沟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

5.5 对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引起的不信任和怀疑,可以通过提高诊疗水平和护理技术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以良好的护理服务来增强家长的信心。

5.6 对其他心理表现的护理

5.6.1 对家长容忍心理的护理:要向家长指出一味容忍孩子的溺爱行为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指出孩子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5.6.2 对家长依赖心理的护理可以教给家长正确的日常护理知识,如怎样正确更换尿布,怎样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如何正确喂养患儿等,帮助家长独立的进行日常护理,增加了护患感情,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5.6.3 对家长同病相怜心理的护理可以向大家推荐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而使疾病恢复良好的病例,指出配合护理的重要性和有利之处,避免家长之间乱传所谓的“偏方”,一旦发现,要及时制止,并向家长指出这样做的错误和严重后果。

通过对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消除了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能够主动地配合护理和治疗,并影响患儿的心理,使患儿易于接受护士的护理,愿与护士进行交流,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进行,护理程序处于良性循环。既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也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既融洽了护患间的关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又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掌握患儿及家属的心理因素,让心理学的应用建立在良好的治疗护理基础上,为患儿的康复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继玲.刘秀连;儿科病人心理护理特点[J]适宜诊疗技术1995,18,65.

[2] 胡远玲.辛虎威;儿科心理护理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12月第4卷第35期.

第9篇:儿科护理学范文

进化论医学即达尔文医学(Darwinian medicine,DM),它运用进化论从四维时空(三维空间+时间因素)解释疾病及医学问题,从物种而不是从个体的观点研究疾病,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疾病。儿科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生长发育。小儿在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成熟过程中,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可患生长发育性疾病。小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与人类的进化过程极其相似,我们可把小儿看作人类进化的一个缩影。在此,我们运用DM的理论对儿科疾病的护理进行讨论。

1 感染性疾病的护理

儿科最主要的感染性疾病是肺炎和肠炎,其常见症状有发热、咳嗽和腹泻等。DM指出,人体对感染做出的反应是有助于战胜疾病的适应性变化,发热、咳嗽和腹泻等症状都是机体的防御反应。发热是体温调节中枢的重新设定,它可促进炎性细胞的趋化、加快抗体的合成,有利于杀灭病原体。退热治疗有时会使疾病病程延长,但如果患儿体温太高,又易发生热性惊厥,这时就应及时退热治疗。小儿患肺炎时的咳嗽有助于排出病原体,治疗时可选择一些祛痰药物,不用中枢性镇咳药,并鼓励患儿咳痰。小儿患肠炎时的腹泻亦有助于排出病原体,治疗时不应使用止泻药物,有时反而需要清洁灌肠治疗。我们应用DM理论对上述症状护理时,家长常不理解,而要求对症治疗,这有待更新观念、加强宣教。

随着各种疫苗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我们已彻底消灭了天花,基本控制了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但是,结核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仍在流行,禽流感、SARS、疯牛病、艾滋病等新病层出不穷。DM认为人类与病原体的抗争、竞赛,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人类始终是落后的追逐者。病原体的繁殖速度之快、数量之多,它们一天的进化速度可以和人类的一千年的进化速度相比。它们出现的抗药性变异,毒力变异,抗原性变异如此之快,以至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都来不及更换“型号”。近年临床开展了微生态疗法,通过以菌治菌的战略来控制感染,例如治疗肠炎时伍用双岐因子或双岐杆菌制剂等。

2 营养性疾病的护理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儿科最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其发病率虽呈下降趋势,但仍持续存在。DM认为由于服装的应用,人类由有皮毛的动物进化为无毛的现代人,由室外活动为主转为室内活动,接受日光照射减少,佝偻病的患者增多。对本病的护理方法为日光照射和食物补充,应鼓励小儿多参加户外活动,并合理膳食、不挑食。小儿贫血的病因也多为膳食结构不合理所致。

近年来小儿肥胖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常合并血压增高、血糖增高、甘油三酯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低等代谢综合征。DM认为,以肥胖症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病或富贵病等,是人类基因与生活环境不能同步进化的结果。古人类时期是狩猎一采集的生活方式,即“多动少食”。现代社会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不再仅为食物而奔波,也不需为生存消耗过多的体力。现代人类的遗传基因变化很小,不超过两万分之一。从DM的角度防治肥胖症的主要方法是“多动少食”。

3 免疫性疾病的护理

在物种进化过程中,无脊椎动物仅有吞噬细胞;鱼类已有胸腺和淋巴细胞;禽类有了腔上囊,可产生特异抗体;哺乳动物能产生IgM、IgG和IgA;人类则还有IgD和IgE等五类。随着免疫结构和功能的进化,人类更易患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湿疹、荨麻疹、变应性鼻炎、哮喘等。小儿湿疹的病因,除与遗传因素和环境温、湿度有关外,奶、蛋、肉类等食物是主要的过敏原。近年来,随着乳母食物的丰富多样,常使过敏原通过乳汁而致敏哺乳的婴儿。只要减少乳母的饮食种类和成分,就可减少婴儿湿疹的发生,但又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因此,对本病的护理应以保证小儿生长发育为前提,适当调节乳母的饮食。

人类个体发育是种系发育的重演,虽然胎儿期已能够产生IgM,但有效的IgG抗体应答要在生后3个月后才产生;生后6个月内有母亲IgG的保护,小儿不易受感染;但此后,随着母亲IgG的逐渐减少,小儿自身IgG的增多不足,小儿易患前述的感染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病;至青春前期时,随着各种免疫球蛋白达成人水平,小儿又易患风湿热、肾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无论小儿患免疫缺陷病或自身免疫性病,都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免疫功能特点,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4 心理行为疾病的护理

焦虑症是小儿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是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反应,即防御反应。虽然本病可引起不安的情绪和行为,但对小儿却有保护作用。例如,婴幼儿的分离性焦虑或社交性焦虑,常表现为哭闹,其实质是寻求他人的帮助和照顾。这如同鸡雏离开母鸡时的鸣叫一样,有助于母鸡的找寻。学龄儿童的焦虑症常表现为躯体症状,如头痛、腹痛、胸痛等。近年来,本病还有新的表现形式,如叹息样呼吸、高通气综合征等[a-m]。从DM的角度看,这些症状都是人体对危险的适应性反应,是抵御危险的准备状态,如果缺乏这种准备,人体将会蒙受更大的打击和损伤。我们对焦虑症的护理不是要针对其症状,而是要找出其病因。无论其症状轻重,大都有明确的心理诱因,如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种因素。只有脱离了环境中的危险因素,才能消除症状。

5 性疾病的护理

从四肢爬行的脊椎动物到双足行走的类人猿,从类人猿到人,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的转折点。它所创造的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特有的“直立性疾病”,诸如颈椎病、腰椎间盘脱出症、脑缺血、下肢静脉曲张、腹股沟疝、痔疮、胃和肾下垂等。小儿常见直立性调节障碍,这是由于小儿自主神经发育不成熟,血管舒缩反应不良,直立位后身体下部血液贮留,而上部器官供血不足产生的。对本病的护理是:在转变时,采用按摩、加压等方式刺激神经系统的敏感性,增加下肢血管舒缩。通过游泳、跑步等运动疗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