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范文

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精选(九篇)

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

第1篇: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范文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之一,以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注重大学生求真务实精神的培养,也在课程开展中尤为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组织能力、交流能力的培养。

从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方向来说,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有助于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课程的科学改革和发展,也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迈向更高更大的平台有着积极作用,当然,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实践中也有助于及时调整当前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方向。

从思想政治授课老师的角度来说,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在为教师提供工作保障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成长的可能性。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已学习到的思想政治知识优势,也在课堂授课中自我评估教学水平,在一次次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学习中不断提升,十分有助于思想政治授课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教学中越走越远[1]。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习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知识,对创建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意义重大。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帮助学习培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素养,并在以后的成长中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在思想政治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发觉思想政治课程的精华,也在学习中发现成长中最好的自己。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的必要性

1.是践行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以教育形式培养大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知识及能力。如今我国教育部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开展,在高校中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对此,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及改进中,也明确强调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和改进的目标要明确,不仅要始终坚持育人与教书结合的基本理念,更要促进学生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在政治理论教育中逐步落实社会实践教育,始终要求学生从继承优良传统角度融入创新理念,成为对社会极其有用的人。当然,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并对其进行考核,也是对教学目的检验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想政治课课的考核,立足于大学生自身学习特点及发展方向,在教学中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在课堂中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理论水平[3]。考核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力的检验为立足点,检验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是否以健康科学的方式全面发展的,也是学生践行自觉性的检验,有助于促进学生学用结合和知行统一。

2.可有效改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课程考核对学生带来的导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思想政治课现实授课中,绝大多数的教师沿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考核方式,以“一考定成绩”模式考核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这就对平常表现极好却在一次考试中发挥失常的学生尤为不利。当然,这样传统的考核方式也很难引起学生更加自觉地参与到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学生整体学习状态偏低,思想觉悟水平不高,其思想政治能力也始终处于不太高的水平[4]。当然,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以多样化、科学性的考核方法可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打破传统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的局限性时,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知能力及解决能力的培养,这就在学用结合和知行统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系统化、科学性的思想政治理论,避免学生知而不信和言而不行。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知识、能力及素质水平相结合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注重当代大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德育结合的教育,那么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过程中也必然要始终遵循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德育素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既契合了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也从培养人才角度为社会服务。

(二)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原则

一般来说,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质上就是素质教育课程,在考核学生成绩时应多角度地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过程来说,也要从学生整体学习过程的具体表现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打破传统的测试评价模式,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表现能力、活动能力、多次考试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实践能力进行综合测评,体现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根本原则[5]。

(三)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原则

思想政治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应在实际教学中以引导方式?l挥出学生主观地位,也要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合作通道。当然,尤其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中,要从全方位、多角度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有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才能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与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依据课程标准设计考核内容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特定的课程标准,也注重学生认知水平的考察。思想政治课授课教师就要严格遵从教学考核的具体参考标准,在设计考试内容时检验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能力,也要从学生是否接受所学内容和是否具有运用所学内容的能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的优化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与考核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教学活动,也是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实践性内容。那么,无论是对学校来说,还是对思想政治课授课教师来说,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过程中,都应立足于课堂科学设计思想政治课成绩的构成比例、完善课堂学习考评体系、采用灵活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也要在大数据背景下转变高校管理方式、建立大数据教育教学考评机制、打破高校部门间的考核数据堡垒、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

(一)基于课堂范畴下教学与考核的优化

1.采用灵活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设计思想政治课成绩的科学构成比例

任何课程的教学都要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那么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来说,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过程,要从立足于课堂为学生设计科学的思想政治课成绩构成比例,可以分解思想政治课的成绩,从三个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第一要从学生平时成绩来考核,第二要从学生的理论成绩来考核,第三要从学生的实践教学考核的成绩来评价[6]。学生平时学习成绩评定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课堂的学习态度,也要依据于学生课堂与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将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作为总考核的10%。对于理论教学考核成绩来说,可从两个方面评价,也即是开卷考试成绩的考核与口试成绩的考核,可以将这两者的考核看作总考核成绩的15%。实践考核过程中,主要是依据学生研究性学习情况和社会实践情况,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考核作为总考核的20%,学生社会实践考核成绩作为总考核成绩的20%。当然,这样科学有效的考核构成比例,强化学生平时考核成绩时,还以全程、多元化及综合性的角度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2.完善课堂学习考评体系

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也需要具体的考核标准约束教学与学习的行为,以便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和学习质量。那么,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过程中,也是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考核和学习能力考核两个角度做起。当然,就学生学习态度而言,是多方面的表现,诸如学生参与思想政治课的情况,是否严格按照教师的具体要求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核,也是从多方面来完成的,包括诸如学生在课堂上是否作了充足的笔记、是否完成了书面作业、是否正确且积极参与课堂问题、是否有浓厚的兴趣参与课堂讨论辩论等活动。课堂学习考评体系的完善,对授课教师的要求颇高,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明确的考核内容,以具体分值比例进行科学性的考核,也要在实际考评中采用负分制的方式,对表现极其不好及学习不积极的学生进行负分制考核[7]。当然,一切的考核都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有科学合理的考核要求,布置合理的课后作业,注重学生的课后积累和运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积极性时,也提高了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思维素养。

(二)大数据背景下教学与考核的优化

1.转变高校管理方式,建立大数据下教育教学考评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的优化,要在大数据环境中与时俱进地创新,更要跟上时展方向培养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契合的创新性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及时改变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在大数据环境下搜集学生关心的问题,分析后为学生制订更加全面性、先进性及科学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材和参考资料。当然,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过程也要建立合理的反馈机制,加强学生、教师、学生家长及学校之间的联系,掌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中遇到的困难,并调查学生对当前考核模式的接受程度[8]。学校可以公开思想政治课程考核的数据,也注重学生隐私的保护,以学校内部评价机制及第三方评估机制结合的方式调整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模式,在数字化监管下执行创新性考核与科学性考核过程。

2.打破高校部门之间的考核数据堡垒,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应要针对高校实际教学情况及思想政治教学现状,建立起可开放管理的自短裤,在探索不同部门及不同课程考核标准时,要以互相促进的方式减少考核审批环节,以考核数据共享的方式打破高校部门之间的堡垒,以更加完善性的保障制度确保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过程的正当性及科学性。

第2篇: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383-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通过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其主要目标是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有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这一目标的实现,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往往缺乏实效性。

一、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综合因素

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教材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执行“05方案”后,教材选用逐步规范,教材内容较为统一,这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材体系的掌握及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减少了备课的难度,提高了效率。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教材的教学内容难以在规定的教学时数内完成。从“98方案”到“05方案”后,课程减少了,但内容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教学时数减少则直接导致教学内容无法在规定的教学时数内完成。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54学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6学时)以及增加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内容整编合成的,目前05方案是54学时,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教师,大都无法完成教学计划,因此,学生不能学完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效果难以保障。2、教材的部分教学内容难以驾驭。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98方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编整编而成的,但是,大部分教师都是原从事《思想道德修养》教学的,对新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道德与法律融合的内容,特别是对法律知识的教学,往往是照本宣科。对整体法律知识的缺乏,导致内容无法讲深讲透,同样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教师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状况及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关系着我们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整体素质。但是,“高校这支队伍目前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种不足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适应,二是不平衡,三是不到位。所谓‘不适应’,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数量和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方案、全面使用中央审定的新教材的情况下,这种不适应就更加凸显出来。所谓‘不平衡’,即是各个学校之间、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发展情况还不平衡,甚至很不平衡,教师队伍的状况参差不齐,尤其是在一些高校,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所谓‘不到位’,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在一些高校中被忽略,一些高校的领导程度不同地存在认识不足、措施不力、管理不善等问题,以至于在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都不健全。”[1]因此,建立一支规范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进而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学生因素。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学生,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教师普遍感受到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

视不够,理想与现实脱节,实用主义观念太强,上课不认真听课,甚至出现逃课现象;其次是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特别是理科学生,由于中学阶段的不重视,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导致这方面知识的缺乏,甚至连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数据都不知道,再加上一些高中老师不正确认识的灌输,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再次,学生面对多元化的信息,缺乏主观的正确判断能力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个别学生甚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给大学生洗脑。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重而道远,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势在必行。

四)实践教学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自05方案执行后,本科实践学分是2学分,专科1学分。但是如何安排实践学时还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很好的探索。与理论教学相对应,实践教学应该是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多地强调客观实在性、可操作性和主观感受性。一些高校利用有利条件让学生通过身临现场、外出考察、假期实践、调查报告等方式,甚至通过观看教学录像等形式来完成学分。这必然导致教学实践不充分、不完善,流于形式。由于实践学时无法以更有效的形式去完成,导致理论教学缺少支撑,无法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不佳,进而也缺乏实效性。

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首先,要加强教材建设。教材的编写要体现政治性、政策性、科学性、实用性,应以便于教学为原则。几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随着四门主体课程的编写和统一管理,且随着每年一次的不断修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不断丰富,给广大教师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和主要参考依据,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还应注重实用性,以便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尚需在具体章节以及条理方面下功夫,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成为学生易学、教师易教、融科学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好教材,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其次,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关系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成败。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教学地位、科研平台提供、工作量计算等方面下功夫,特别要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通过教师岗位准入、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课程备课会、外出考察、岗位培训以及学术交流等具体措施,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发挥的主体因素在教师。也就是说,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具有决定性意义。

再次,要加强教学研究。其主要内容是提倡教学方法创新,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资源条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加强对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研究和课程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整体实效性研究。通过精彩一课、精彩教案、精彩课件、教学模式评比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努力探索更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发挥的途径和方法。此外,学校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整体合力,课程开设时,以自然班为主,大班上课本身就是对该课程的不重视;教学排课时,应优先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不是安排在下午甚至更多的是在晚上授课。同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同级教师中有优越感和荣誉感,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第四、要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完善教育教学目标,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标。“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最富有生活性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环节,可以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及其心理成熟的进程。”[2]各高校应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要求,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根据具体内容合理安排纪录片、纪

实片等影音资料,拓展实践教学新模式,可以收到亲临其境的效果。另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假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或者通过大学生“三下乡”等活动让学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参观革命斗争遗址等。

第五,要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证和学习兴趣。应了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增强实效性。要“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3]通过文字、图片、音乐等影像资料,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功能,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在潜移默化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进而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一些现实问题,达到提高思维能力和提高思想觉悟的教育目的。

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进行综合的有效分析,可以提高针对性,减少盲目性,增强实效性。总之,无论是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方法创新还是实践教学的强化,都是为了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把当代大学生群体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占安.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17).

[2]张雷声.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3篇: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 指数模型 意义 原则 建构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深入推进并取得重大成效,如何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进行检验评估,已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十分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建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指数模型,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因果模型进行估测,进而获得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具体数据,并以此作为检验评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客观依据,就成为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之一。

一、建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其具体的执行成效如何,一直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关系到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以及人数众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有效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能够反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程度的指数模型,用以获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具体数据,进而开展相关的数据评估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了。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是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满意度的平均值为基数编制的用以分析大学生满意程度的指数。它是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为基础,根据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评价,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来的。在当前的背景下,建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开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定量测评,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学管理组织体系的重构和再造。高等学校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践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研究,对高校教育教学的建设、管理和发展意义重大。通过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建构,可以对教学质量进行数据化评估,了解学生对本校教学质量的即时评价和意见。可以对学校教学的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了解本校学生满意度的变化、演进规律,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从而对教学管理水平进行量化测评,了解本校教学满意度在本地区、同行业中的地位。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多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定期检查,其检查指标缺乏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受益主体——大学生本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引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满意度评价,要求高校必须按照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对组织结构和组织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有助于建立起富有活力的校内教育教学组织,使之更能够满足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的需求。

(二)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直接享用者和受益者。一方面,他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情况如何最有发言权。另一方面,他们也会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研究中直接受益,获利最大。因此,通过建立满意度指数模型,开展满意度研究,可以获得更加真实可靠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的信息,从而大大降低学生学习和成长中的风险,获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理论。可以很好地检视自己的学习动机、目的和要求,端正人生态度。可以很好地对照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做到自省、自觉、自励。因此,满意度调查和测评,可以让大学生更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成长。

(三)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好地检视自己的教学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导力量,是将党和政府的政治意愿传递给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物质承担者。“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08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研究,对具体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来说,可谓意义重大。因为,学生的满意度如何是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晴雨表,学生的满意度如何是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的一个参照系,学生的满意度如何是教师业务技能提高的一个原动力,学生的满意度如何是教师事业发展进步的一个风向标。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教和学始终是一对矛盾混合体。教是学的基础和前提,学是教的目的和归宿。只有教学相长,才能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只有对照学生的评价找差距、寻不足,按照学生的愿望和期待做努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满意度,成为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四)有助于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身建设。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数量化研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身建设来说,意义更是非同一般。因为,学生是否满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是否满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检验的重要标准,学生是否满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根本动力,同时,学生是否满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最终归宿。通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调查与研究,可以更好地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满足当代大学生需求的程度,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向,从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上水平跨台阶。

因此,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开展相应的数量化研究,便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进行定量分析,从学生满意的视角系统掌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进展,同时也能够使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间高校的教学质量比较成为可能,它体现着高等院校从以行政为中心到以学生为本的思路转变,实现了从追求教学过程完美到追求学生满意的目标转换。

二、建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应坚持的原则

所谓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就是大学生在接受和享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感受及收获与期望的感受及收获的比值,是学校所能够提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满足大学生心理预期的程度。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是一种主观感知活动的结果,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动态性、相对性等特色,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也必须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规律,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研究的目的性要求,在借鉴其他相关指标体系构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遵循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一)精准有效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反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的程度。做到这一切的根本前提,就是精准有效地选定测评指标。只要选择的指标是科学的、准确的,是完全能够代表大学生满意度要求的,这样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就能够达到目的。这里所说的精准,就是要体现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完整,各指标间应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指标要与测评对象和目标相适应。这里所说的有效,就是要体现代表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内容纷繁复杂,可列举的项目指标林林总总,有时一个指标与其他指标反映的特征是重叠的,存在着替代性。因此,必须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才能够有效地反映测评对象的本质和特征,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

(二)可控可测原则。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最终是一个可量化的数值,因此要获得这样的数值,其所设定的测评指标必须是可以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的。也就是说,整个测评指标的设定,必须在模型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不能人为地去设置一些与测评目的无关的指标。同时,这些指标还必须是可以观察和记录下来的现象和行为的表现,收集到的信息与数据是可以处理和分析的,指标的表达和叙述清晰明了,易于理解,确实能够用来获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指数。

(三)简便易行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测评,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内容十分繁杂,可考量的东西非常多。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测量、评价,必须具有可靠的资料来源,数据容易获得,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说,在最小成本的前提下,要优化指标,充分利用数据,真实反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的状态。所以,指标体系的建立应符合客观实际,数据应易于采集,便于操作,简便易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四)全覆盖无遗漏原则。真实是量化分析的前提和生命。要想获得翔实可靠的满意度测评数据,就必须对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方方面面内容有一个综合统筹的考虑。也就是说,满意度的指数模型要全面反映大学生满意的状况,不能在那些或重要或次要的指标上有所遗漏,那样,就会产生统计测量学上的盲区和空白点,这样所获得的数据,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说,是缺乏科学性的。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指标体系一定要覆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每一个方面,要做到全覆盖,无遗漏,切实做到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内容“一个都不能少”。

(五)可比较可借鉴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测评的重要功效就在于它的评价功能、诊断功能、预测功能、激励功能和比较功能。通过测评,可以促使不同地区、学校和教师之间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判断自己在所在地区、单位和同行中的地位,认识其他地区、学校和同行的优劣,从而制定出更有针对性、更有竞争力的竞争策略,为自身获得比较优势创造条件。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建构,还必须遵循通行的规则和惯例,选择那些已经得到社会和学界认可的通行指标,来建构起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指标模型,力求做到可以与其他地区、高校和相关同行的比较借鉴,有利于开展对比研究和相关的可行性研究,从而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研究。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具体结构

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费耐尔逻辑模型和现有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优缺点的综合平衡,我们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应该由以下六个变量构成: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望;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感知;③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感知;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抱怨;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喜爱和忠诚程度。(具体结构见下图)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图

这是一个以因果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结构模型。因果关系链始于影响大学生满意度的前置因素,即期望、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终止于抱怨和忠诚,大学生满意度位于整个价值链的中心。从上述模型中可以看出,“期望”、“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的程度,是系统的输入变量,可以称之为前提变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是目标变量。由于这三个前提变量的作用,产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这一目标变量和“抱怨”及“认同、喜爱和忠诚度”两个结果变量。当大学生享用了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对教学的实际感知低于其期望值时,大学生的满意度就低,就容易产生抱怨;当大学生享用了学校提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对教学的实际感知高于其期望值时,大学生的满意度就高。当大学生反复获得远远超出事前期望值的质量感知和价值感知时,就会导致大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认同、喜爱和忠诚。另外,当学校能够及时妥善地解决大学生的相关抱怨或投诉后,同样会提升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为了更好地深化满意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重大意义,我们有必要对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模型的各个变量,尤其是输入变量进行深入分析。

(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望。期望源于需求。大学生一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了强烈的需求,期望亦随之产生。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望,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①获得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占的学分量很大,又是公共必修课,不在这方面获得足够的学分是不可能毕业的。②增长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涵盖的范围比较广,课程中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点,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极大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③掌握理论。思想政治理论重在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内含大量的理论信息和内容。通过理论的学习,可以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的制定及走向,从而引导自己更好地成长。④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理论不在多而在精,重在管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大量阐述党和政府解决国家、民族和世界问题的方式方法,可以启迪大学生的心智,让大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起来。⑤知晓做人的道理。思想政治理论有很多内容涉及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知识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更健康地成长,使之成为对社会更加有用的人。

(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感知。指的是大学生在享受学校所提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收获的实际感受和认知,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实际体验过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感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核心变量,对满意度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因为,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尝一尝。而通常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知质量又是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的。①思想政治理论课满足大学生个人需求的程度是影响大学生对课程质量感知的核心因素。如果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本无法满足其相关的需求和愿望,那么,他对该课程的满意度就不会太高。②课程机会获得的便利性。大学生在校学习四年,机会难得,时间宝贵。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学习收益,是大学生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机、频次及方式的优先考虑因素。③课程学习过程的可靠性。如果不能以严格的学业制度保证大学生课程的到课率、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得不到大学生的满意和认同。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越好,其感知的质量就会越高,满意度也自然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三)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感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感知,是大学生在享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对其所感知到的利益与所支付费用的综合评价。大学生的价值感知,核心是学习成本,具体体现在总成本的感知、总价值的感知、质量与价格之比的感知和价格与质量之比的感知等四个方面。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产生需求、收集信息、形成期望、决定享用、实施参与到享受参与的全过程,大学生在全过程中对所支付成本的经历和体验,就是对其总成本的感知。而大学生总的价值感知则是大学生在享受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收获。大学生对质量价格比的感知是指在参与成本给定时,大学生对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感知。大学生对价格质量比的感知是指在给定参与质量时,大学生对参与成本的感知。

(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因素有三:期望、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这三个因素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形成一种密切的因果关系。根据伍德罗夫的顾客感知价值层次模型,我们可以通过美誉度、知名度(教师)、重复率和影响力等多项指标来获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其中,事后感知高于事前期望,大学生就会体验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喜悦和满足,其感觉就是满意的。事后感知等于事前期望,大学生一般会表示“比较满意”或“一般”。事后感知低于事前期望,此时,大学生会有所失望,就会产生不满和抱怨。

(五)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抱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觉不满意时,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不满意但未采取行动的,这对学校和老师来说,并不是好事;另一种是不满意而采取行动的,即通过向同学倾诉,通过微博、BBS表露,翘课,或者在课堂上消极应付等。对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来说,我们应该感谢那些敢于表达自己抱怨的大学生,他们是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推动力量。相对发现问题、改掉缺点来说,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满意而产生抱怨的大学生比不满意但未抱怨的大学生更有实际意义。

(六)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和忠诚。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和忠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最高境界。这种认同和忠诚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乐于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认同认可课程所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有很好的认识理解,对社会现实有积极正面的看法评价,并愿意为课程所传递的正确的价值导向去学习、工作和奋斗。培育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和忠诚,是课程设置的目的所在,更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研究的主旨所在。

第4篇: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课;实效性;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2-002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22.015 [本刊网址]http:∥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影响,我国教育机制得以改革和创新,形成了一大批卓有见地的研究成果。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社会人才的大量集聚,人才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有待提高。基于此背景下,思想政治课作为高等院校的主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在校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与教学成效密切相关,直接决定着最终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因此,研究和探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可行路径,显得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与意义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考评指标,实效性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讲,其意义十分重大。相关学者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含义进行研究,得到一系列研究成果,笔者经过概括、总结,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主要体现在价值层面,作为评估与考核教学成果的主要方法和重要指标。通过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能够从本质上满足高校教育需求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需求,最终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良性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作为高等院校乃至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核心问题,也是我国教育部门所长期研究和探讨的重大课题。通过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和实效性,能够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提升教育质量与教学水平,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满足在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形成需求。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提高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过于陈旧

尽管思想政治课作为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基础课程之一,但是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教学理念过于陈旧,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整个教学过程和方法十分死板,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差甚远,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在传统教学思维理念之下,教师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整个课堂完全接受教师的全程讲解,并不需要学生参与交流和互动,只需要聆听并做好笔记即可,这种教育教学理念和思维,不但不利于学生学习情趣的培养,而且将会影响到思想政治课教学成效,阻碍着教师与学生的即时交流和沟通。

(二)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尽管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十分重视对在校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与培养,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院校并没有严格落实相关教育政策,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单项工作,在这种单一的管制形式下,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无法更深层次的发掘思想政治课潜在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受到教师授课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影响,部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长期处于低下水平。由于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传统,导致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无法达到预期标准,教师与学生参与思想政治课程的积极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师资建设水平较低

思想政治课作为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必修课、基础课之一,其教育意义深远而重大,这就赋予思想政治授课教师强烈的使命感和荣誉感。然而,就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来看,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大多数高等院校并没有抽调精英、骨干,部分思想政治授课教师身兼数职,仅仅将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项副课来对待。同时,大多数思想政治教师并不具备专业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基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尚需要得以提升,更无法谈及教育学生。在这种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较低,教育质量不高,成为影响和制约高等院校毕业生综合道德素养和人文组织情操形成的主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师资力量过于薄弱,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较低,根本无法满足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基础所需。

(四)缺乏科学的考评机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在对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估过程中,一方面根据教师的日常表现和学生考试成绩;另一方面根据教师的职称级别和教学经验。这种考评机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授课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卷面成绩和理论能力,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应付当下教育考核机制,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自己的教育生涯增添色彩,大多数思想政治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形式化手段,忽略了学生实践性教育与培养,导致学生表里不一,言谈与行为反差较大,出入社会之后,必将暴露出思想道德方面的缺陷,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路径探析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强化教师教育地位的同时,必须突出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学生作为整个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环节中的主要构成者,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必须要深层次准确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需求和现实状况。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知名教授的授课经验,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从学生专业实际出发,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操守。此外,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一个双向过程,即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相互交流和探讨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进来,进行相关系统性问题的交流和探讨,以此来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从某种层面来讲,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有机交互过程。

(二)运用先进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方式不断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随之产生巨大变革,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不难看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长期处于低下水平,根本无法满足教学实效性所需。在信息化、多媒体技术不断改革和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需要由传统单一、落后的方式逐渐实现信息化、现代化,跟随时展的步伐,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先进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好、用好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运用现代化、信息化学习方法,充分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水平,最终满足教学成效,实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实效性。

(三)提升师资建设水平

对于高等院校来讲,师资力量的强弱与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院校的教育质量和综合实力。由于思想政治课作为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基础课程之一,所以更加需要得到院校的高度重视,配以高标准、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力量。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人才专业知识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存在兼职行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升,更无法谈及去教育学生。基于此背景下,笔者认为,我国高等院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对思想政治课教育标准和要求,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力度,提升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增强师资力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职能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奠定坚实基础。

(四)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估机制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在对教职工绩效考核过程中,通常以职称等级、从业经验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等作为考评要素,并没有将学生的日常表现和社会行为等因素考虑进去,这种片面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很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投机行为,过分重视形式化教育,从而造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难以得到本质提升。因此,笔者建议,我国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绩效考核机制,通过科学、可行的绩效考核机制来激发教师的教学潜力,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进而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社会培养出符合信息化、现代化发展和创新的实践型、复合型人才,最终满足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需求。

第5篇: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观念变革 载体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承担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培养的课程教育,是指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组成的课程集群。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更加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更加重视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问题,更加重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持续开展。以此为背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也必须要呈现出满足这一目标需求的观念和载体的创新思考。

一、课程论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本质

课程本质是一个归属于课程论思考的问题,相关的讨论会涉及关于课程概念的探讨。对于什么是课程,教育学家们的观点也是各不相同,仅《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就列出9种不同的课程定义,在此不一一列举。尽管各种定义的出发点有所不同,但都在某种程度上部分地揭示了课程的本质,基本思想是认为课程是教学内容、学科或教材;课程是学生的经验;课程是计划;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认为课程可包含广义与狭义两个概念: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广义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由于课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现代课程的发展来看,广义的课程概念更能体现出现代学校课程的特征与本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课程的内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以下五个发展趋势:现代课程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现实体验,主张学生在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整合学科知识;现代课程越来越重视在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越来越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整合互动的生长性;越来越重视开放形态下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资源整合;越来越重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学生不仅在课程中学习到计划范围的知识体系和规范,而且还学习到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即隐性课程带来的影响。

在课程论的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和观念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本质问题,具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课程的本质呈现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学习作为体验式学习具有生成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师生协同互动、创造教育情境、体验教育生活、建构教育整合结构的过程,其中固然包含知识性内容的间接学习,但也包括了直接学习的经验因素,体现出生成性,表现出一种“未完成态”、一种“进行时”。思想政治素质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首先有赖于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思想互动的广度和深度。生成式学习的特点反映出教育过程中的非直接传递性、不可控性以及学习结果的不确定性。在信息社会中,简单化的、直接灌输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因为其具体方式缺乏对体验式学习特有的非直接传授性的关注而缺乏更有效的内化途径。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相比在内容、方式、手段和载体上应该体现出一定的抽象性,但也应同时以丰富的道德体验作为基础和氛围。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作为体验式学习具有整合性。学习从内容上说,包含认知、情感、行为三种基本类型的学习,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认知类学习主要是通过专门的课程达到教育目标,而对情感学习和行为学习的关注和研究则相对缺乏。学生对情感的体验和需要状态、学生在行为中是否获得一定的行为方式并形成稳定的行为规范等方面一直以来的研究是不够的,也正是基于上述欠缺,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个性特点、人际互动、生活方式中表现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特点以及时代与国情的特殊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问题很现实地摆在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隐性课程建设是现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特定历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阶级性与社会性、主导性与普遍性、稳定性与变动性共存的特点发展起来的。它所具有的隐蔽性、变动性更利于在保持适当张力的氛围中达到教育目的,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性更为凸显。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作为体验式学习具有情感性。没有情感投入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学习是无法达到教育效果的,孤立的认知学习和行为学习不但毫无意义,而且也是有害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和学习都需要丰富的情感累积作为规范内化的必要途径。思想政治素质养成从根本意义上说是不可直接传承的,因为情感作为个人的心理体验有很大的内隐性和个性化色彩,只能通过体验式活动而不断累积,这就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在宏观上具有的价值传递性的同时,在现实教育过程中、在具体方式上体现出非直接传授性。

第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作为体验式学习具有个别性。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实现社会规范的个体认同与实践。如同所有的教育过程一样,对个人的差异性与个别性的充分尊重是教育过程中主体自由与解放的需要。在特别强调主体,『生的当今时代,缺乏个体尊重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是脱离实际的,也是无法满足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要求的,因此,教育能否触动大学生个体的内心世界是考量教育途径与方法适用性的标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其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观念变革

基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本质的上述认识,其课程教学改革的观念变革必然超越课程本身的思考而呈现出更广阔、更开放的视野。从人的主体视角观察,教育的目的要远远大于知识教学本身的内容,“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道德与智慧的完满与自足,知识是生命获得完满不可或缺的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只有让知识与价值、认知与情感、智慧与道德同步发展,生命才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观念变革主要体现为五个“重新认识”,以此对原有的教育观念、教学要素、教育目标和途径进行反思。

重新认识课程属性。课程的性质和属性是不同领域的两个概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属性是在教育学科课程论领域的内容,就属性而言,是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养成的载体、手段和媒介。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服务于教育内容、服务于教育对象、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可塑性,简言之,课程属性是服从于课程性质的。

重新认识过程主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体系中的各个具有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个体要素都是主体,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课程人力资源的意义上都是主体。需要指出的是主体地位的分担与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并不矛盾,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是教育有效性的基础,真正的受教育一定要体现主体的过程参与。 转贴于

重新认识资源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不仅仅是各高校社科部的教学工作,也是学校课程集群建设的组成部分,整合学校内外的学科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综合优势和社区、城市和所在区域的地域优势,如,中文系的文学经典研究优势、理工专业的科技伦理、经济伦理研究案例,实现校内整合、地域融合。

重新认识服务对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中,受益者是学生,但服务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历史使命决定的,要结合区域发展中的社区文化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机关建设等目标,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影响,培养一支立足大学、服务社会的专家团队,展现大学的文化魅力,立足学科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理论动力。

重新认识教育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就项目而言,目标是建设精品课程;就学校而言,目标是带动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和观念的变革;就领域而言,目标是提高学校在全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中的影响力和好评度;就成果而言,目标是使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修养、认同核心价值、确证文化底色,形成积极人格和健康心理,从而终生受益。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载体创新

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反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载体建设,会顿感载体建设滞后的压力。事实层面中的载体缺失需要通过创新来弥补。

第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各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要展现的精神风貌、职业素质、民主素养、国际意识、人文品位、价值判断等都会对学生的“三观”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并间接影响到学生对制度文化的理解。教师本人不仅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尊重、平等、民主的教学互动,培养学生对社会规范的信任和归属感,以及确立人际交往的规则。在课程改革中可以通过文化热点建设引导学生参与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网站建设、宿舍文化和个人网页建设,把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外生活结合起来,提高课程影响的保有度,要充分利用学生来源广泛、专业互补、文化多样、本群体认同程度高的特点和优势,为课程网站搜集文本和影像资料、积累典型案例,体现出在参与中受教育,在实践中促成长的教育本质。根据学生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做到讲理论先讲事实、讲结论先讲过程、讲规范先讲系统、讲政治先讲人文、讲社会先讲人生。总之,教学视野要宽广、课程导人要切身,把宏大性的内容讲扎实,把规律性的内容讲亲切,把规范性的内容讲细致,着力避免直白、空泛、粗线条、低响应的无效灌输。

第二,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相结合。综合化、网络化、实践化是当代学校德育的必然趋势,关于实践活动有两种层次的理解,从广义上说指学生参加的一切社会活动;从狭义上说则仅指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为了完成某种学习任务或从实践中进行体验以帮助某项学习任务的完成的校内外活动。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就是要把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而把校园和社会联系起来的基础,就是本土的价值观,即适合本国社会需要的政治思想观念。社会实践的形式主要有:教学实习、劳动锻炼、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公益劳动、社团活动、合作交流、参观访问等,还包括社会风气、校风学风、学校管理、校园景观、家庭关系等环境体验。社会实践教育既有社会教育的属性,又有学校教育的属性,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紧密联结,是学生通达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重视实践环节的教育影响是各国教育模式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如日本的劳动教育活动、美国的学校企业双元式商业实践及社会服务活动等。

第6篇: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范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的重要意义

(一)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是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或基层从事技术应用工作的人才。由于投入不足,存在着重技能训练、轻素质培养的办学倾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培养高素质大学生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促进高职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途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把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与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指导与专业技能培养结合,多管齐下,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高职生职业规划能力的途径。总理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创业创新的根本,把大学生培养成 “双创”的主力军,对于打通人才上升通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意义。高职院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与就业、创业、创新教育结合,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思维,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高就业、创业、创新水平和能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的原则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方向,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自身特点,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造就和培养高素质高职毕业生。

(一)整体推进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高职院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教学,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原则,采取适应其特点的特殊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促进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与觉悟,并外化为自觉的行为。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不断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造就和培养高素质高职毕业生。高素质是高等职业教育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化教学必须追求的教育目标。为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须以造就和培养高素质毕业生为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结合,激发大学生通过创造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更广范围内释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保持着不断追求卓越的积极心态和精神风貌,不断增强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培养具有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教学的途径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就是进行专题化教学和课程化研究相统一的原则。遵从的程序和采取的手段即为专题化教学和课程化所适应的途径与方法。专题化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鲜明,针对性强;课题化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研究领域广泛,研究立意深刻,做到二者统一,可以克服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化、说教式的倾向,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课程化教学的总体设计

我院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过程中,从人员组成、课程设计、研究方向等方面都体现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专业特点。

(一)创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的主要依据。高职学生智能类型的特殊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智能是多样的,在智能的结构和类型方面存在有很大的区别,总体上可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大类。不同的智能倾向,对知识的掌握也具有不同的指向性。通过不同的教育和自身的学习,可成为研究型、学术型、技能型不同领域的人才。高职院校技能型培养目标,需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符合高职学生智能类型的特殊性。

高职课程建设的实践。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使命的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将工学结合作为基本人才培养模式,而把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作为基本教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必须体现高职课程建设的实践的特点,针对学生在不同教育教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有不同的特点。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的总体设计。以专题为单位组织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采取以案例为导引、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以案例为导引、以问题为核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以案例为导引、以问题为核心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专题化教学效果改进知行统一的综合性评价方法。

(三)教学人员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全体教师的任务,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渤海船院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建设过程中,学院领导、党务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是其中的主要力量和骨干,形成了院系两级书记、教授、辅导员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的总体设计、人员安排之后,通过集体备课、集中听课评课等环节反复修改,确定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然后在全院分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学生反映强烈,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第7篇: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考核评价途径 改革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知行合一’重在行的思政理论课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编号:13C50)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83-0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推动高职院校工作的开展。现如今,落后的教学观念、方法、手段和死板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都是造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显著的重要原因。所以,改革课程考核评价途径,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才能更好的促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

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实际状况

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主要形式是笔试,考题形式大多是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为了应对这样的考试,学生只是注重书本上的知识,对课堂上的知识并不能很好的掌握,更不用说对课外知识的灵活运用。这样的考核途径很容易让学生只在意考试的结果,不去注重享受学习的过程。有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迟到早退看小说,在快要考试的时候想方设法的从老师那“偷题”,要求老师给出考试范围、划出考试重点。更有甚者,通过请老师吃饭、给老师送礼来贿赂老师,希望老师可以透露考试内容,或者是在改卷时多多关照。这些现象在如今是很常见的。这些学生的行为彻底背离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所在,真是令人寒心。

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途径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途径的研究有缺陷

现在,对于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途径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缺陷。一方面,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专题性的研究;另一方面,课程考核评价途径比较单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途径没有自己的特色。

2.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中存在许多的问题

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是运用考试的方式来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并转换为一定的学分,计入学生个人档案中。而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考核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效果的一部分,再联系教师的工作业绩和科研能力,作为教师评奖评优评职称的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的课程是一样的,其考核方式与教学效果的显著性密切相关。虽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途径经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者的不断改进,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3.现有的考核评价途径难以考查教学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

现有的通过一张试卷进行考评的方式,是没有办法准确考查教学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其结果会导致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不等同于素质。因为课程教学的一般要求和教学对象不同素质水平的特殊状况不吻合,再加上观念、行为等多方面的缺陷,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理评价考核系统难以建立,从而导致了学生参与评价的方式极有可能会因为自身修养而受到个人爱好和感性色彩的极大影响,如果只顾及学生的爱好,就会很容易使理论庸俗,有可能会出现“低俗的课程受到学生的追捧”等问题。

三、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途径改革的研究思路

1.加重过程考核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注重学习,改变学生应付考试、只要分数的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考核更应该侧重于学习的过程。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不应该将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上课时是否遵守纪律,是否认真听讲,课后是否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等等也可以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加重过程考核会加大教师的任务量,这就需要教师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与学生接触,深入学生之中,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2.注重灵活运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更加侧重于提高学生的修养,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知识,而不是一味的遵循教条、一味的死记硬背。教师要用灵活的考试题目引导学生注重理解应用,绝对要避免临时突击记忆重点知识就可以得高分的考试形式。在倡导“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高职院校里,纯记忆题型是不符合其教育理念的。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考虑考试题型时应坚决避免这样的考试方式,不出或尽可能少出只靠记忆就可以得满分的题目,更不应该将一些无关紧要的知识点作为考试内容。

3.运用实践载体

在专业课注重实践载体的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该重视实践载体的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和用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素质的做法,应该运用更加全面、更加多样的考核评价途径。比如社会专题调查、演讲答辩、分析案例等等。在众多的考核方式中,要紧紧抓住实践载体。与卷面笔试的考核方式相比较,运用实践载体,用具体的实际问题来考核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考核方式更有利于增加学生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在运用过程中,要避免格式化的条条框框,重视题目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课程考核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课程考核可以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间接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途径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展现教师教学的创造性,还可以促进教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课程考核评价途径的改革,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课堂扩展到课外,由单纯的知识考查扩展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评,这样可以以考试促进教学,以考试推动学习。所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途径的研究和改革可以大大的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推动高职院校更好更快的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再娥.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研究[J]. 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11:91-92.

[2]刘友田. 对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机制的思考[J].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9,04:85-87.

第8篇: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基础课程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作为培养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力量主要阵地的地方高师势必要其本身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的课改要求。衡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本院历史悠久的老牌专业,长期以来为培养地方的基础教育思想政治教师作出了很大贡献。本文试对新课改形势下本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新课改及其新问题和新要求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

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

新课程改革为思想政治课的改革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要求。以往的政治思想课主要弊端在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这样带来的后果是政治思想课严重滞后于社会实际,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进入新时期以来,教学改革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相对于以往的政治教学,新课改后新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将有以下特点:第一、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教学中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引入者和活动的主持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更多体现。在考试内容方面,加强了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淡化以记忆性内容为主的考试;在考试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第二、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教学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从政治课的价值观念上讲,应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第三、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因而教学效果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究其原因是忽视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新的课程下,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因此新课程下,应实施教师角色的转变,还课堂于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积极探讨,实现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合作。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第四、学生的选择性加强。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设置了选修课。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更有利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培养。

二、我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针对新课改在课程设置上的初步思路

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衡阳师范学院作为一所以师范为特色的本科院校,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需要针对新课程计划改革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在明确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基本指导思想、学科性质特点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我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针对新的中学课程改革计划就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应当是:加强基础性,提高综合性,坚持师范性,拓宽应用性,注重时代性,覆盖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贴近中学教改实际,精减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强实践环节,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素质规格,并以其为主导尺度选择课程,通过几个学科群的优化重组,形成主干课程体系和总的课程结构方案。

第一,课程设置要更加明确地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一个对知识面要求很广的专业,它需要为社会培养三个方面的人才。一是能在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工作;二是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三是能在基层社区,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乡镇从事党政管理工作。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非常广泛的。要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必须在课程设置上厚基础、宽口径。

第二,坚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的原则,并在此基础突出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了注意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外,我们还特别强调学生在教学实践、使用电脑、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的提高和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三,体现师范特色。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该要有师范特色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在大学里真正学到能够对他们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应该设置有针对中学教学教育的相关课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主要措施

第一,对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科学进行课时分配,合理安排教学全过程的学时。初中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实质上涉及到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法学等几大学科范围的知识。每一个大的内容应该开设有配套的课程,如经济学已经开设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主干课程,并开设有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等选修课程;法学开设有法学概论主干课程和民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等选修课;哲学方面开有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西方哲学等课程。目前整个课程体系来看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课程开设显得有些单薄。如政治学开设有政治学原理和概论、邓小平理论等主干课程和中国政治制度史等选修课,但可适当选择比较政治制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史、国际政治学、国际公务员制度概论等课来作为选修课。历史学方面在开设了中国近代史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加一到两门选修课。

第二,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加强能力的锻炼和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加强对学生的教师素质的培养。除了开设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和中学政治教学方法论等课外,建议增加设置以下几门课程:中学政治课程与教材,使学生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和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课电化教学,就思想政治课的电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和培养等。

第三,适当精简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选修课的设置要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系列性,主要从扩大知识面、增强专业适应性、培养职业能力和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等方面,按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开设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精减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是教育部“教学改革计划”中的一项实质性要求。必修课程过多,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培养。我们初步可以设计必修和选修两种课程,将必修课程适当减少,增加选修课的内容和范围,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创新人才和多样化人才的成长;又有利于教师的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研究成果的积累,他们在选修课上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讲解和积累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而给教与学两个方面以更多的宽松、主动和创造的空间。但是我们在教学运行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选修课的科学指导,选修课时要注意所选修课程同必修课程的一致性和联系性,形成自己在这一学科的系统知识和学科优势,以利于将来的发展。并且注重必修课主干课对教学内容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成为真正的重点课程,同时从教学要求上进行严格规范也是必要的。在开设选修课时,同时要特别注意以横向课程、能力课程和实践课程为主,注意文理渗透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并且要逐步提高选修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比例。

经过以上课程设置的改革后,我们希望能力培养本专业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受到教学技能和科研写作等方面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具备从事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当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从而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和需要。

参考文献

[1]参见《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参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9篇: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学院;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与以往相比,近些年大学生犯罪的几率不断提升,这种情况的不断发展也引起了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意识的重要手段。社会各界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促使学生思想、道德、法律意识教育刻不容缓。中医药院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文化传承以及医德传承的质量。

一、提升中医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中医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与传承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国的医学发展质量。我国医学在发展过程中与文学等方面牵扯较多,中医学的发展传承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我国文化精神的传承。中医药学生是我国中医发展与传承的重要载体,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中医传承的发展质量。对中医药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第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律意识,保证其更好地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学是根据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实际发展情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整理而出,内容满足我国对新一代年轻人的基本要求。第二,促进学生医德教育质量。我国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取自于传统文化,利用其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学生的医德教育相辅相成,提升医德教育质量。第三,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精神学习质量。我国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精神有非常大的相似度,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过程中能将其与传统文化学习内容相互呼应,提升其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以及使其更好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今社会的发展,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以及学习质量。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概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线上教学应运而生,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网上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现今社会思想政治教学的新方向。学生对互联网信息的接受程度非常高,且根据人们对网络信息的分析情况来看,网上思想教育相比学校教育更易被人们接受。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满足学生所需。线上思想政治教学需要将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精简与讲解,保证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快速认识到教学的重点内容[2]。第二,遵循客户思维。网上信息、思想易于被人们接受,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进行信息传递过程中是按照客户实际需求进行的。如客户需要对思想政治的知识点进行深入且附有案例的讲述,网上课程在制定过程中更加注重对问题的分析、分解;客户要求思想政治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网上课程在定制过程中就会将部分有趣的案例以及图片等加入课程讲解中,提升课程的趣味性。第三,具有较高的包容性。网上教学不同于线下教学,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好公布的想法以及学生羞涩不敢公布的想法都能在网上进行公布与沟通,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网上学习过程中能与其他人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以及通过网上平台了解其他人的想法,提升知识面和思想深度。

三、中医药院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死板我国部分中医药院校在进行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学内容由学校的教师以及相关的领导人员制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死板与严谨,不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喜好,导致学生在进行网上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学习质量也偏低。加上学校在制定线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过程中没有学生的参与,学校教师对现代学生的实际情况认识不清,造成课程脱离现代年轻人的实际生活,难以保证在应用过程中取得应有的教学成果。

(二)网络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发展不完善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不仅包括课程重点讲解,也包括课堂活动、课前预习、课后作业、课后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而我国线上教学的发展时间较短,各个方面发展不够完善,造成多数线上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课堂知识的讲解,而对其他教学活动重视程度不高[3]。

(三)思想政治课程脱离学生实际生活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况不仅出现在线上课程,也出现在学生的线下实体教学课程中。现如今在思想政治课本编制过程中,多数将课程要求进行直接叙述,课程内容非常死板、晦涩难懂。部分课程中引入的案例与实际生活差距较远或者引入的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事件。学生对这些事件的认识程度低、参与程度低,造成其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根据实际生活对案例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现阶段由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中医药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专业知识,而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加上学生在线上思想政治课程学习过程中没有教师的监督,难以保证学习质量。

四、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策略

(一)提升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趣味性提升网上思想教育课程的趣味性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思想政治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学校在提升线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趣味性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定制过程中需要对实时政治进行了解,提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让学生对教师制定的课程大纲进行评测,从而在较大程度上保证教师制定的网上思想政治课程符合现代学生思想价值观,提升学生对其接受程度。第二,教师在课程定制过程中需要引入图片、视频、音频等方面的资料[4]。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能提升课堂的丰富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张弛有度,提升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是人类大脑的特殊性,在应用过程中对冲击性非常强的视频、音频、图片等接受程度远远高于文字以及片面知识讲述。第三,建立反馈平台。网上课程需要有相应的反馈平台,学生在学习后能将自身的认识以及学习中的想法进行公布。而教师能根据收集的信息对制作课程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完整性第一,提升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对课前预习、课后作业、课后总结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完善学生的学习体系。如在课程前录制几分钟的微课内容,对重点进行讲述,提升学生对重点的把控能力,达到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目的。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内容以及自身经验写小论文,讲述对思想政治知识点的认识,提升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学生要在课后根据学习内容进行大纲整理,提升知识总结规划能力。第二,完善线上教学反馈系统,邀请学生以及其他教师对网上思想政治课程进行学习,并对其进行评价与反馈,以便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对课程进行改进与优化。

(三)提升思想政治课程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第一,教师在课程编制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实时政治的整理与分析,并将当年以及近几年的事件作为案例加入课程中,保证课程更加贴合实际生活,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5]。第二,建立学生微课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自身想法以及在生活中遭遇的实际案例进行分享,确保其在微课堂模块的学习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识程度以及应用分析能力。

(四)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程度要想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程度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进行宣传,提升其学分比重,从而使得学生更加重视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学校可以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相互结合,如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线上课程结合线下课程写课后感悟等,并将课后作业完成的质量计入学生成绩,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