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远程医疗解决方案范文

远程医疗解决方案精选(九篇)

远程医疗解决方案

第1篇:远程医疗解决方案范文

卫生部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重要文件中明确提出,2011年医改要实现以下阶段性目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其内容重点关乎5项改革,包括:医保、基本药物、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公共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这5项改革目标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医疗信息化将促进地区间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和围绕医改目标的业务流程变革,进而奠定全国范围的信息资源集中共享的基础平台。

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基层医院的能力提升,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信息统筹规划能力缺失等诸多原因使得基层医院信息化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医院整体发展的最大软肋。目前,以县中心医院为主体的基层医院已拥有CT、DR、CR、MRI至少3台医疗设备,在硬件条件上已经具备了相关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基础。

以PACS(医学影像传输与存储解决方案的基础)为例,作为提升基层医院能力的有效工具与手段,影像解决方案能够用科技为基层提供诸多的便利和成长的力量。现实中,基层医院对于PACS的需求也是迫切和明确的,即:通过共享相机,节省胶片,比较诊断,快速登记带来成本节省、效率提升;变手写报告为打印甚至图文报告以规范医院的影像报告并提升医院的管理能力;转变阅片模式和依赖基本影像后处理,以缓解工作站不足的矛盾;满足急诊、重点科室及时有效的临床需求。

除资金短缺这一重要因素外,基层医院建PACS还面临三方面的障碍:第一,基础是第一大障碍,很多基层医院没有专门的信息化科室和IT人员,甚至没有机房和没有稳定的电源,没有这些PACS的实施和布置极具挑战;第二,适合基层医院的PACS产品较少,产品化程度不够,缺乏对基层医院工作流的专项研究,产品无法覆盖基层医院个性化需求,不能最大程度的给基层医院带来辅助诊断和能力提升; 第三,技术领先的医疗IT厂商的销售和服务渠道难以覆盖更多的县级医院,而地区性医疗IT供应商的产品成熟度不够,功能不全,升级维护保障受限,基层医疗机构难以承担与国际接轨的市场价格和使用成本;因此很多基层医院不得以采取搁置需求、待时机成熟时再买、寻求工作站等替代品,甚至选购功能不完整、操作不方便、维护压力大的PACS系统作为过渡措施。与此同时,基层医院还面临缺乏专业阅片医生,因进修机会少,无法确诊病例,误诊率高等挑战。

影像信息管理系统SMART BOX满足县医院需求

2009年东软针对国家新医改政策“服务医改 惠及民生”推出了东软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力图解决医改提出的要求。东软是一家在医疗领域涉足医疗设备、医疗IT解决方案和健康服务。在美国、中东、欧洲设有子公司,在相关国家设有办事处,产品和服务销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部级研究机构。这样一家实力强劲的公司面临基层医院能力提升的挑战又是怎么做的呢?东软资深医疗解决方案顾问王威胜告诉本刊,基层医院的PACS应具有便捷的安装,高易用性、完备的功能,稳定的PACS系统和及时的服务,满足远程支持与联盟医院对于基层医院能力的支持。面向基层医院,东软推出产品化影像信息管理系统SMART BOX,试图通过该产品整合目前东软的远程医疗网,区域影像解决方案平台为基层医院的能力提升和医改提供一种新思路。

首先,SMART BOX这款产品的外部形态是一个盒子,即在机柜中装入服务器、存储、交换设备、不间断电源,它的部署类似医疗设备。与此同时,还具有CT、X线、MR的日常诊断和后处理功能。东软的咨询告诉记者,SMART BOX最重要的就是智能,SMART BOX承载着影像设备的检查规范和操作技巧,以及影像诊断课程。同时,它还集合了东软公司三甲医院用户多年积累的优秀报告模板。通过内嵌远程会诊模块直接向高端专家展开远程会诊,也可通过东软远程维护平台实时监测系统运行情况,快速诊断软硬件故障。

SMART BOX内置Smart内核,包括图像采集与显示:由二维模拟向三维全数字化发展。提供高端影像处理功能(三维和CAD)。通过开放远程模块,提供设备操作技巧及影像诊断课程;提高医院的诊断水平,由远程的专家资源,帮助基层医院进行检查质量把关。该系统支持MPR、CPR、VR、MIP、MinIP、AIP等显示方式。

SMART BOX与东软的远程会诊网络无缝集成,本模块的会诊服务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北京、上海等地的医学资源连接起来,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充分发挥基层医疗设备功用,提升基层医疗的诊疗能力和品牌。基层医院远程门诊的建立,可以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高端的医疗资源服务:包括:

(1)医学资料传输系统:通过网络系统实现医疗信息,如病历资料、检查资料、诊疗资料等的传输;

(2)会诊流程的管理和控制系统,管理会诊申请、会诊安排、专家会诊、报告下载、费用核算、质量评价等多种功能;

(3)实时交互式会诊系统:分为以视频会议方式开展的交互式远程会议和非交互式方式远程会议;

(4)远程医学教育系统:会诊中心安排专家定期为会员医院进行医疗知识讲解。

东软这次的SMART BOX产品采用性能优化的IBM System X服务器,方案优势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集成与影像科室诊断流程中的多种高级后处理软件,如:3D、乳腺CAD,骨密度CAD、泌尿CAD、心脏CAD、肺软件、基于CT的脑卒中软件等等;

(2)分诊叫号排队系统:安排分诊顺序,保证检查有序进行,避免医患纠纷;

(3)与HIS系统集成:嵌入HIS系统,实时通知诊断状态,保证诊断的实时性;

(4)定位线功能:通过定位线查找微小病变,保证诊断的正确性;

(5)普放检查影像的增强处理:对大矩阵影像的图像增强,可以看到更多的病变信息;

(6)影像调用速度保证:保证医生第一时间可以诊断影像;

(7)所见即所得的报告编辑:有效的保证报告的编辑;

(8)全院PACS系统:包含医院所有影像设备的连接,实现全院的大影像系统;

(9)分级分布式存储方案:保证系统的存储安全及灵活;

(10)跨平台的支持:系统运行应该可以在不同的系统平台之上运行;

(11)单机容灾系统:保证系统“零故障”运行。

在基层医院与中心医院的协同工作时,基层医生可以看到高端医生对图像中敏感部位的标注和提示,甚至高端医生通过增加批注给基层医生相关提示,这可以帮助基层医院的医生提高诊断能力。

第2篇:远程医疗解决方案范文

LiangXH等人设计的移动医疗服务中的一种紧急呼救模式,用于在紧急状况中提取患者的基本数据,并发送给附近的搜救人员[3]。LiuC等人提出使用苹果公司推出的IOS系统作为医疗数据传输的平台,添加移动医疗的相关软件,供患者和医生接收信息[4]。HalterenAV等人设计出几种有效的监控设备BAN,他们通过患者佩戴的BAN终端传感器收集患者的医疗数据,例如:体温、脉搏频率等信息,并将其传输到患者的移动设备,然后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服务提供商的数据处理单元,并将其信息展现给专业人员查看[9]。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实践进展在实践中,移动医疗服务技术也处于技术研发的主要阶段,应用解决方案是目前热切关注的问题。欧洲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经费来开发移动医疗设备,主要使用计算机和无限网络技术,结合嵌入式解决方案,开发可以随身携带甚至直接穿戴的医疗监护系统[10]。很多知名公司已加入了研发的热潮,如诺基亚、飞利浦、爱立信等公司正在对移动医疗服务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10]。爱立信研制的MobiHealth系统,已进入测试阶段,该系统通过在患者身体上佩带传感器,以获取病人的健康数据,然后通过蓝牙技术将数据传输给医生,供医生进行诊断与实时的医疗监护。飞利浦目前正在研究可以对心脏进行实时监护的衣服,由患者直接穿在身上,便可以随时随地得到医生的医疗监护。应用解决方案的研发是目前移动医疗服务技术所处的主要阶段,而嵌入式是众多解决方案中的主要技术之一[10]。例如:嵌入医用传感器的衣服、手表、戒指等,病人穿戴在身上便可以轻松检测到各种生理参数。然而,由于移动应用涉及技术的多样性和实施的复杂性,移动医疗服务技术的解决方案仍然存在很多的障碍,导致产业链暂时还无法实现整体产品价值的创造和交付,技术研发仍处在不断的探索中[10]。移动医疗服务信息传送方式研究在医疗信息传送方式上也有几种不同的技术:1)信息的静态传送方式,将患者的实时医疗信息定期发送到一个固定的远程计算机上,由计算机记录处理数据,并展示给医生查看。该模式中信息的传送方式固定,接收端不变,由统一的主机接收并处理信息,有助于医疗资源的统一调度。2)信息的动态传送方式,将紧急的医疗数据传送到患者附近的局部区域,由患者最近的医护站点处理该医疗请求,信息的传送范围与接收对象都随着患者的移动而发生动态变化。该方式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减少了医疗救助的交通时间,提高了医疗效率[3]。3)信息的动静结合传送方式,结合了静态和动态两种特征,在产生医疗实时信息时,信息首先被传送到内部网络,在局部范围内寻找回应。若寻不到回应或因信息内容需要,信息会被内部网络传送出去,发送到医疗信息处理中心,由特定单位进行接收处理,并提供医护服务[2]。

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发展前景

移动医疗设备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护理服务,提升或维护患者的健康状态,并促进医疗行业的发展[11]。移动医疗服务在紧急事故处理[3],慢性疾病的日常护理和远程医疗服务[1]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移动医疗服务平台下,无论是非紧急情况(头疼,感冒,咳嗽等),还是紧急情况(交通事故,烧伤,急性胃痛等),用户都可以通过移动医疗设备与移动医疗服务中心取得及时联系,轻松地获取医疗帮助[12]。动通信网络的普及和低成本的手机、PAD等终端设备,为移动医疗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基础。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量的应用和服务都可以通过低成本的带宽接入通信网络,同时网络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展,这些现象都为移动医疗服务应用的发展提供了帮助。紧急状况的处理移动医疗服务设备可以在患者遇到紧急的生命威胁状况时,通过移动医疗服务平台,将患者的实时数据传送给附近的救助者或医疗服务中心。当紧急状况发生时,移动医疗服务设备可以迅速收集当时的有关信息,包括患者的地址、健康记录信息以及生理状况,供医护人员了解并及时施救[3]。目前,在医疗紧急事故中,因未获得及时拯救而丧命的人很多,移动医疗服务设备有助于缓解这一状况。根据医疗卫生统计年鉴[13],2009年,我国有166万的居民死于交通运输事故,若在发生交通运输事故时,患者能及时获得合理的救治,交通运输事故死亡率将大大降低。同样,我国每年急性病患病率很高,由于病情紧急和交通问题而延误就医,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丢失生命的病例也非常普遍。移动医疗服务可有效缓解紧急状况给患者带来的就医压力。使用信息传输方式中的动态方式,将紧急状况中患者的医疗信息发送给离患者最近的医疗点,可更高效地展开施救,并且为医院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慢性疾病的监控慢性疾病是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14],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恶劣影响。慢性病长期以来一直给很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旦防治不及时,会造成经济、生命等方面的危害。慢性病需要长期的医治,传统的医疗方式是住院治疗。但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教育限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往往给慢性病的长期治疗带来了很多障碍[1]。2003年,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达到近1.6亿人,而2008年上升至2亿多人,可见慢性病在我国的分布比重非常大。慢性病的治疗导致医疗资源的长期占用,是造成医疗资源短缺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可以大幅度减轻慢性病的治疗压力。慢性病患者在佩戴移动医疗终端设备的情况下,接受远程医疗监控。BAN将患者的生物信号实时 的发送给远程监控系统,医生查看发送过来的数据,当发生异常或病情加重时,再进行入院治疗。移动医疗终端设备可以替代医院的某些医疗设备,无需留院查看,即可获取医疗数据。这一技术不仅给慢性病患者带来了自由,减轻了住院的经济负担,而且为医院节约了医疗资源。特别是,与慢性病性质相似,老年人需要长期的医疗监控。由于老年人的患病率是所有年龄阶层中的最高者,因此,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医疗关注。最有效的方法是让每一个老年人都佩戴移动医疗设备,进行实时的医疗监控。为偏远地区就医提供帮助目前,解决偏远地区就医难的主要途径是使用流动医院,虽然给偏远地区的人们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流动医院的构建也需要投入大量的医疗资源,就医成本依然较高[15]。移动医疗服务可以为偏远地区就医难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途径。远程医疗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移动医疗属于远程医疗的一种方式。偏远地区的居民可以借助移动医疗设备将医疗信息传输给远程的医疗中心,医疗中心也可以借助移动医疗设备为患者开展远程治疗。在很多情况下,偏远地区的居民无需前往医院即可获得医疗服务,移动医疗服务大大降低了偏远地区居民就医的医疗成本。

第3篇:远程医疗解决方案范文

基层医院是重点

医改方案提出,三年内中央将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建设,还将完成2.9万所乡镇卫生院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而配合这一系列的医改政策,东软也对基层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下了大工夫。

东软在医疗领域有着多年的积累,这次借助新医改政策的,东软正式推出了其基于健康档案的、覆盖医药卫生信息化全过程的系列解决方案。据东软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卢朝霞介绍,该系列的解决方案包括社区卫生解决方案,区域卫生解决方案、数字医院解决方案、新农合解决方案、公共卫生解决方案、基础药物及管理解决方案、医疗保险解决方案,而这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应用偏向基层医院。

据了解,东软医疗目前已成功开发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子病历以及远程会诊系统等医院信息化软件。在介绍该系统的时候,卢朝霞谈到:“目前,中国的基层医院的医疗力量较为薄弱,针对这一现实,东软推出了远程医疗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地提升基层分疗的能力,让到基层医院就诊的病人也能看好病。”

另外,东软根据区域中心医院、区县中心医院以及社区、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和定位,分别推出有针对性的医院信息化解决方案、影像中心解决方案和医疗设备包。例如,针对乡镇医院,东软推出了针对X线、超声机、仪电产品等的低端设备,而针对县级医院,东软则提供了针对CT、彩超、核磁共振、X线等医疗设备。

此外,东软根据乡镇等基层医院的特点,推出乡镇版、社区版的医疗信息化系统。更值得一提的是东软的基础药物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对基础药物的招标、配送和使用实行全过程的监督,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药物降价的实惠。

移动增值服务的创新

一直以来,东软对电信领域业务的宣传不多,而实际上,其在电信领域的员工已经达到2000多人,而在两年前,东软已经完成了针对3G而进行的业务线调整。

相对于2.5G时代,3G时代的电信业务对其支持系统有了更多的要求,3G时代数据业务量更为庞大,实时性的要求也更高,整个后端的流程管理也跟2.5G时代有着极大的区别。而东软针对3G的新一代业务支撑平台,就为电信综合业务流程的全面整合提供了从后台管理到前台的业务受理的解决方案,实现电信运营商企业数据的全面的整合,这些数据包括用户资料、管理类资料,以及网络和终端建设的管理资料。之前,在中国电信接手中国联通的C网业务时,东软很好地帮助其完成了整个计费系统的交接,而东软提供的话费账单的差错率仅为万分之一。

第4篇:远程医疗解决方案范文

截止目前,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各类新药对乙肝病毒的疗效还远没有获得“革命性”的进步,还远远达不到患者理想中的要求。因此,在医生确定治疗方案的过程中,如果与患者沟通不足、方案选择不当,亦或现实与患者过高的疗效预期出现了较大的落差,都可能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引发医患矛盾。

为了尽快改变医患沟通不足的局面,应该倡导患者参与到其个人的抗乙肝病毒治疗决策中来,打破医生在治疗决策中的“一言堂”局面,以期建立良好的医患互动、互信关系。

规范化抗病毒治疗是医患面临的新课题

不规范的治疗行为在医生和患者中都可能存在,大致可以分为“滥用”和“乱用”两个方面。“滥用”是指对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把握不严,不符合抗病毒条件的治疗反而会导致疗效不能令患者满意的结果,甚至面临“骑虎难下”的尴尬局面。而“乱用”问题则更加复杂,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对第一次开始抗病毒治疗(初始治疗)的患者用药选择不当,过度使用一些高耐药发生率的药物,使患者丧失宝贵的初治时机,高耐药风险导致人为地制造出更多的难治性人群。②治疗策略选择不当,不合理的续贯治疗方案可能导致多重耐药甚至超级耐药病毒株的出现。③患者不能按计划密切随访,一旦出现病毒耐药变异可能丧失最佳的挽救治疗机会,从而导致病情加重,甚至肝衰竭而威胁生命;④患者甚至某些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对抗病毒药物随意减量、随意停药,使病毒发生耐药变异、病情反复的风险大大增加。

让患者参与治疗决策是实现规范化治疗的第一步

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一定是建立在医患充分沟通基础上的,充分考虑药物本身的因素、最新相关研究资讯、患者病情特点和个体差异等诸多环节。让患者充分参与治疗决策的过程具有以下好处:①患者了解治疗方案全貌后会增加对医生的信赖度,也更容易配合长期治疗方案。②医生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也是医生自身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③患者在参与决策过程中能更理解医生的治疗用意,既不盲目乐观,也不会因治疗中可能遇到的挫折而轻言放弃。

让患者参与治疗决策,首先需要医生做一些改变。比如,医生应对临床常见患者进行分类,对每一类患者的常见问题认真“备课”,按照“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的原则,预先准备好简洁明了的“标准化”的解答,避免临时应答不着边际。另外,医生不要为了担心患者流失,而用过于武断、简单、粗暴的言语匆忙替患者选择治疗方案。

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智慧

第5篇:远程医疗解决方案范文

“三位一体”全面覆盖

麦迪克斯公司最初以神经电生理产品起家。据岳顺红介绍,那时神经电生理产品几乎由日本企业垄断,麦迪克斯成为为数不多进入该领域的国内厂商之一,许多医院都陆续使用上了麦迪克斯的神经电生理产品。

随后,借助国家“八五”计划中针对心电产品的项目,麦迪克斯抓准机会在1997年将工作重心转向心电产品,针对信息化心电设备这一缺口,大力发展自己的心电网络产品,并将心电信息化的理念传播到医院中。岳顺红介绍:“我们从一开始就想研发数字化心电产品,因为觉得数字化心电产品是未来的趋势。目前产品完全基于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设计,可以跟医院的HIS系统或电子病历系统相连,全院都能查看。而这一特点,现在其他大部分厂商的数字化心电图机是做不到的。”麦迪克斯的心电网络产品在成功地覆盖北京协和医院、北京306医院、总医院等多家北京三甲医院后,业务也向全国医院辐射。

除神经电生理、心电设备外,麦迪克斯也在同步开展医学影像区域信息化设备业务。依靠区域信息化技术理念,其影像设备也成为市场的有力竞争者。由此,神经电生理、心电、影像构成麦迪克斯“三位一体”的主要业务。

麦迪克斯将自己定位于信息化医疗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不满足于生产信息化设备,而将产品线的触脚延伸到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把硬件和软件结合起来。公司为三大硬件设备业务都研发了信息系统,与自己的产品结合,完成从采集、存储、交换、共享等全套功能。

“越了解用户的需求,就越有机会。”岳顺红说,遵循迎合需求的理念,麦迪克斯深入了解了基层医院的医技科室特点,在2010年研发出信息化一体机。这种一体机可以连接院内已有的各种检查设备,统一将信息发送到远程会诊中心上,大大降低了成本与操作复杂度。

从心电网络到区域医疗

国家前几年着重投入医疗设备的添置,但多数基层医院由于诊断水平不高,又缺少专家支持,实际使用效果很有限。因此,现阶段国家开始重视发展区域医疗、远程医疗,着重扶持基层医院。麦迪克斯响应国家号召,在北京、上海、浙江、河北、山西、山东等全国多个地区积极参与区域医疗的建设,使旗下心电网络、放射、超声影像远程会诊系统得到充分地应用。

新医改政策指引下,信息化投入增大,各地信息化厂商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没有突出优势难以在行业中立足。麦迪克斯拥有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双重实力,多专科的全面覆盖加上软硬件的高度集成,大大增加了公司的竞争力。为在基层医院竞争中取得领先,麦迪克斯的系统也特别进行了优化,如基层医院网络带宽有限并且常不稳定,软件优化降低了带宽要求,增加断点续传的功能,满足基层环境中的数据传输和会诊功能。

麦迪克斯远程会诊系统在山西省太原市的应用是公司在远程医疗方面实践的成功体现。岳顺红介绍说,项目最初是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提出的,院长希望通过社区医院的心电网络会诊解决基层看病难问题,并促进本院医疗水平发展和口碑建立。最初的尝试为许多突发心血管患者及时提供救治,反响很好。在进一步得到卫生局的支持后,太原二院把连接社区进一步扩大,并向乡镇辐射,加入放射、超声影像远程会诊后,成为了连接各基层医院的区域影像、心电会诊中心。

完整的远程医疗合作模式包含四级架构,即基层医院、县级医院、市级或省级医院以及卫生管理部门。以太原远程医疗项目为例,乡镇医院或社区医院会与太原市人民医院、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市级医院一同会诊,遇到疑难问题可进一步同北京301医院会诊。会诊工作部署和指导由各地卫生局负责。这样的四级架构可以有效地调配医疗资源和医疗人才来协助解决疑难问题。

谈到太原市远程医疗项目的成功原因,岳顺红总结:“首先,项目本身具有实用意义,远程影像网络和心电网络给基层社区患者带来方便,提高了社区医院检查、治疗水平;其次,成套、成熟的解决方案便于推广应用,网络化影像、心电都集成在系统中,基层医院能从电子健康档案中自动采集患者信息,大大简化操作。”

构建“心的网络”

当被问到麦迪克斯如何能保持产品与医疗服务紧密相连并不断创新时,岳顺红毫不犹豫地回答:“注重用户的反馈。”

岳顺红说,麦迪克斯特别重视用户的体验和反馈,因为通过对用户使用感受的调查,能得到比较深入的意见和建议,对产品发展和商机把握很有帮助。公司内经常开会讨论从用户方带来的反馈,这不仅成为了公司内的一个习惯,更是凝结成了不断传承的企业文化。

用户反馈还常常为公司带来新的商机。麦迪克斯同北京301医院、北医三院以及上海、湖北等全国各地多家医院开展课题研究,得到很多难得的合作机会,通过医疗人员的参与,开发出的产品也更能符合医生的实际要求。岳顺红认为麦迪克斯的成功离不开与用户的不断交流:“集成心电网络的想法就是客户提出来的。医生提出将软、硬件合并在一起,我们才意识到很多产品是能结合的,甚至不同专科的功能也可以深度结合。”

大型医院的专家用户能看到国际上最前沿的医疗技术和研究方向,这种专业的视角对于医疗行业厂商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岳顺红说:“很多时候是医院提出想法,我们发挥自身优势一同合作。任何一些小的成果放在产品中,都将提升产品的质量。”

在机遇与挑战中遨游

作为一个在2000年进入全球市场的中国公司,麦迪克斯旗下电生理产品、脑电产品早已成功遍及欧洲、亚洲、非洲等国家。但随着国内医疗信息化升温,各医院信息化的规范越来越明确和细致,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麦迪克斯仍然将市场的重心放在国内。

当今的医疗信息化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岳顺红说道:“国内医疗信息化企业非常多,传统的一些做财务软件、办公自动化的软件厂商也都进入这个行业,一些极具竞争力的国外公司也纷纷看好中国市场。现在机会多,竞争也多,这就需要每家企业锻造自身的优势。”

相比过去基层医院将精力放在设备添置上,医务人员也慢慢意识到更要推进信息化的医疗服务和医疗管理。面对空前的机遇与不断成熟的用户,麦迪克斯在未来会努力将技术优点不断地提高。岳顺红表示:“首先是不断地丰富我们硬件的相关产品,其次在软件整合中我们要进行更多的尝试,保持住目前的优势。我们也希望推出一些适合县级医院、社区医院的‘普及版’产品,把我们的成功经验快速地推广。”

第6篇:远程医疗解决方案范文

1.电子病案的优越性

1.1内容全面完整性好。电子病案不仅包括了纸张病案的所有内容,而且包括声像、图文等信息,其在收集完整资料、整合数据处理、实施网络传输、求助诊疗支援、数据统计分析等方面的优越性是传统纸张病案无法比拟的。

1.2传输速度快共享性好。 电子病案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使医务人员在第一时间准确地了解病人病案信息资料,并可通过标准数据接口实现跨越医疗单位、地区,甚至国家间的病案信息共享,方便不同医院乃至国家间的交流、远程会诊,真正实现电子病案信息共享和网络化服务。

1.3提高了医务人员工作效率。

电子病案的结构化模板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使用方便,可提高医务人员的书写效率,计算机自动处理系统减少了不必要的传抄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的精确性和效率。

1.4提高了医疗工作质量。

电子病案的系统自动提示和报警功能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提醒纠正,可以有效促进医务人员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工作质量,预防医疗缺陷的发生。

1.5储存容量大、占用空间小。电子病案系统数据库的存储容量非常大,但存储占用空间非常小,这不仅节省了空间,还减少了人力、物力等资源的使用。

1.6电子病案为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和医院管理提供主动的服务功能。电子病案能够为医疗管理提供所需的各种临床疗效分析,并能自动转换成相应的统计图表,为国家宏观医疗管理提供丰富的原始数据,为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及时、准确、重要、快捷的决策信息。

2.电子病案的发展趋势

2.1网络化发展。实施电子病案的目的和意义是加速病人信息的流通,消除不同医院、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种种界限,因此基于网络共享的电子病案应用是一个重要的、必然的发展方向,通过互联网可以发挥电子病案的应用功能,满足远程医学发展的需要。

2.2标准化发展。电子病案的发展应遵循国际公认的标准规则,其格式要建立国际通用的标准格式,疾病手术名称应遵循国际ICD-10和ICD9-CM-3标准。这样做有利于减少系统间的矛盾冲突,实现各系统间的数据安全共享,为电子病案跨系统数据交换提供有力支持。

2.3集成化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微电子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最新技术将集成应用于电子病案技术,其功能上也将集成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医学影像系统、卫生经济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公共医疗信息系统、知识库系统和远程会诊系统等内容,实现技术与功能的集成化发展。未来的电子病案是多种系统的集合体。

2.4普及化发展。随着软件设计标准的逐步规范以及功能的逐步完善,电子病案系统设计日趋合理,运用成本也逐渐下降,这不仅有利于降低电子病案建设实施难度,还为电子病案的普及提供了技术保障。医疗保险、合作医疗、远程医疗对信息共享需求增大,客观上促进了电子病案的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普及成为电子病案发展的必然趋势。

2.5可行化发展。实施电子病案的关键是解决法律认可问题,2005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将为电子病案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在国内许多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都启用了数字签名的背景下,数字医疗作为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延伸,其数字签名也会得到社会、公众、法律和相关部门的认可。因此,实现有法律价值的无纸化电子病案已成为必然可行的发展趋势。

第7篇:远程医疗解决方案范文

医改难题 从容应对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医院协会会长曾国洪出席了大会,并就医院信息化建设新形势作了重要指示。曾国洪表示,今年3月14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并提出在2012年~

2015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阶段主要目标中,把医药卫生信息化作为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了“医药卫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对医药卫生的监管得到加强”的工作目标要求,这为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当前我国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如何解决基层医生水平有限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信息化建设应该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给出更多、更好的答案。在信息系统的支撑下,远程会诊、远程教育等手段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医院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一个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医院的整体实力、管理水平,以及科研能力。通过信息化系统,医院和医生可以得到很多珍贵的临床数据,并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整理,为医学事业的深入发展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医院的管理者和医生都要重视信息化对于缓解医患矛盾的重要作用。面对医改为医院提出的改革要求,医院的管理者应该很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医院的规范化管理。曾国洪在发言中始终强调,医院信息化要围绕公立医院改革和区域医疗协同,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增强信息共享能力、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热点突出 百花齐放

第8篇:远程医疗解决方案范文

大数据如何改变医疗保健行业

Intetix Foundation(英明泰思基金会)由从事数据科学、非营利组织和公共政策研究的中国学者发起成立,致力于通过数据科学改善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通过联络、动员中美最顶尖的数据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以及分布在全球的志愿者,我们创造性地践行着我们的使命:为美好生活洞见数据价值。

原作者:Bernard Marr(一位商业顾问,包括监督公司绩效、分析学和大数据,同时也是一名畅销书的作者,他的新书是《大数据》和《关键业务分析论》)

原文: forbes.com/sites/bernardmarr/2015/04/21/how-big-data-is-changing-healthcare/#45b1dd7932d9

如果你想知道大数据是如何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那么最鲜活的例子可能就是它在医疗保健行业之中的应用了。我们的一切行为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同时我们能够使用技术来分析和理解这些数据。在过去的十年中这种分析和理解的行为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这些趋势的交集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数据”。大数据正在使各行各业的企业变得更加高效。

医疗保健领域也是如此。在医学领域中,大数据除了被用于提高利润和减少开销,还被用于预测流行病、治疗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和避免可预防的死亡。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以及人均寿命的延长,治疗交付的模式正在迅速改变,而这些变化背后的众多决定都是由数据驱动的。

现在这种驱动是了解尽量和尽快地了解病人,以期在早期发现疾病的征兆。相比由于没有发现病情征兆而直到为时已晚,对疾病早期的治疗更为简单,也更为便宜。

所以在我们生病之前让我们来一场医疗保健的大数据之旅,从头开始。

可穿戴的血压监测器将数据发送到一个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然后人们再去看医生(照片来自John Tlumachi)防胜于治

智能手机仅仅只是开始。应用程序能够使智能手机应用在任何方面,例如通过计步器测量一个人一天走多远,通过卡路里计数器帮助个人规划饮食等。如今大家都很喜欢使用移动技术来使自己过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最近涌现的可穿戴设备,比如Fitbit,Jawbone和Samsung Gear Fit,允许追踪个人行程并将数据上传,同周围其他人进行比较。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也可以和医生分享这些数据。当生病去找医生时,他们会把这些数据作为诊断内容的一部分。哪怕是你很健康,但通过这项技术,医院不断地累计大量的公众健康状况的信息数据库,使得个人健康问题在发生之前被发现,从而可以提前准备好补救措施——不管是药用或者教育性的。

由此产生了开创性的工作。这包括医疗和数据专家之间相互合作,进而使得有洞察未来以及超前识别问题变得可能。最近的例子就是匹兹堡健康数据联盟的形成。它旨在把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如医疗和保险记录、可穿戴传感器数据、基因数据,甚至社交媒体使用的数据)绘制成作为病人个体的数据集合体,从而为病人量身定制医疗保健方案。

个人数据不会被独立处理,而是将会同周围成千上万的人的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以此突显在对比过程中出现的特殊因素和问题,从而使得复杂的预测模型有了可用之处——一个医生将能评估任何一个他认为可预测的治疗方案的可能性结果,备份其他有相同情况、相同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的人的数据。诸如这样的项目是该行业在追求数据驱动型医疗保健中试图解决的最大障碍之一:医疗行业收集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往往储存在在不同的医院、诊所、行政部门,甚至医生手中。

另一个例子是刚刚宣布合作的苹果和IBM。这两家公司正在一个大数据健康平台相互协作,这个平台允许使用苹果手机和苹果智能手表用户将数据分享给IBM的华生健康云医疗分析服务。该项合作的目的是从数以百万计的潜在用户的众多实时活动和生物数据寻找新的医学发现。

如果留心观察医患之间的互动,这些行为将来很可能有所改变。远程医疗是目前的流行语,指的是远程接受医学治疗。患者通常可以在电脑和互联网的帮助下在自己家里进行。严格来说,远程医疗即是访问webmd网站和自我诊断。但越来越多的远程医疗是指针对患者提供一对一的专业服务。目前这一类的服务由Healthtap公司提供。患者和医生之间的所有互动无疑会留下一个数据链,这些数据可以在被分析后汇集成公共健康的总趋势,并为人们的医疗保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临床试验中的大数据

如果医生告诉你,不管你哪里不舒服,最佳的治疗方法就是用药,那么他们给你提供的药丸或试剂很可能都是在大数据帮助下而制定的。根据从受试者获得的大量数据,研究人员得以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最近,制药巨头们之间的数据共享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比如,他们发现了常用抗抑郁剂地昔帕明在肺癌治疗领域存在着潜在的用途。

个性化医疗是医疗保健领域的又一热门话题,它是根据每个人独一无二的遗传结构来规划用药,并将个人的基因蓝图和数据整合到他们的生活和所处的环境中,然后将这些数据与其他成千上万的人进行比较,从而诊断疾病并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大数据也有助于抗击流行病的蔓延。在非洲,移动电话的定位数据为追踪人口流动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它有助于人们预测埃博拉病毒的蔓延趋势。这就为政府建立治疗中心的提供了潜在的最优方案。并且在必要时能够对人群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制。这些策略是人们在2010年海地地震后才意识到的,当时他们只采取了简单的灾难救援计划。

当然,人们在寻找医学上“包治百病的圣杯”——能够医治癌症的药时就提出了利用大数据的解决方案。Flatiron Health公司已经打造了一种名叫“肿瘤学云平台(OncologyCloud)”的服务。基于该设想,关于癌症患者潜数据,尚有96%未被分析。这个服务的目的是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收集这类数据,并将其提供给临床医生做进一步研究。隐私和安全

第9篇:远程医疗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字: 物联网; 老人医疗; 智能家居; 远程医疗

中图分类号: TN911.7?34; TP3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3)09?0023?03

0 引 言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数量最多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近些年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与高龄化趋势还将不断加快。杜鹏等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中预测,到2053年,我国高龄人口数量将超过1亿,占全国人口基数的23%,社会将进入深度的老龄化阶段[1]。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比较普及[2],主要包括智能安防、智能照明、智能供暖、智能医疗、智能娱乐等服务。近些年,智能家居已经被引入作为一个解决独立老人生活问题的方案。在众多的研究当中,大部分针对的是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使家居医疗变得便捷简单[3?4],而忽视了建设家居医疗系统的挑战以及实现家居医疗后给老人生活带来的影响。本文试将智能家居与老人生活相结合,首先介绍了智能家居在老人医疗中的应用,并提出了智能家居系统(Smart Home System, SHS)建设中面临的三大挑战——技术水平、实用性以及伦理道德,并结合三大难题,讨论了智能家居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

1 智能家居在老人医疗中的应用

智能家居在老人医疗方面包括智能家居医疗(Smart Medical Home,SMH)和远程医疗(Telemedicine)两大类。家居医疗主要有可穿戴传感器和基础设施传输系统,远程医疗主要包括远程诊断、远程监护和远程手术。

1.1 家居医疗

可穿戴传感器可以嵌入到服装、眼镜、鞋子和手表,或者直接定位身体[5]。可植入的无线可辨识设备可以用于保存健康记录,有助于在紧急情况下挽救老年人的生命,尤其适用于有糖尿病、癌症、冠心病、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老年人。对于有智力障碍的老年人,可以让其佩戴RFID手环,并配合门禁系统来记录老人的行踪。另外,家人可以让RFID手环和远程医疗服务系统、3G无线通信技术与生理信号结合使用,使老年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能够和医院取得有效的沟通,大大提高紧急医疗服务的效率,节省等待时间,争取黄金救援时间。

基础设施传输系统是利用现有的家庭基础设施及其电气系统来协调和监测老人的一些活动。如对于跌倒的检测,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研制的iFall利用内置在手机里的三维加速器,通过基于阈值的跌倒检测算法来判断老年人是否跌倒。它是计算三个维度的加速度合成,如图1中曲线所示[6],在发生跌倒的瞬间,由于失重原因是合加速度小于G;而在倒地的瞬间,对地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使得合加速度突破阈值上限。通过在预设一个时间区间内利用阈值上限和阈值下限可以很好的检测到老年人跌倒这一过程。

1.2 远程医疗服务

在智能家居医疗服务的系统中,远程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医疗模式,它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高诊断与医疗水平,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健康和医疗需求。广义的远程医疗主要是以检查诊断为目的的远程医疗诊断系统、以咨询会诊为目的的远程医疗系统、以教学培训为目的的远程医疗教育系统,以及用于家庭病床的远程病床监护系统[7],如图2所示。一种基于ARM 的智能家居远程监控系统解决了传统智能家居系统不足之处,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8]。

对于很多身处偏远地方(农村、山区)的老人,医疗条件相当落后,远程医疗为这个难题提供了一个解决办法,老人只需在家中配备一台应用了家居物联网技术的心电测试仪,无论是在白天或深夜,只要把仪器放在胸口或手掌上,十几秒内就能采集心电图,图像信息将通过无线网络传送到医疗中心,几分钟内医疗中心将反馈诊断意见。

2 智能家居的面临的挑战

本文结合智能家居在老年人医疗中面临的三大问题——技术水平、实际应用、伦理道德进行分析。

2.1 技术水平考虑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目前家居物联网在医疗对象方面仅限于单一的老人。智能家居系统进入现实世界的住宅还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临床医疗。RFID技术可以成为解决此难题的关键技术之一,但它要求人们携带一个RFID标签。日本AGH(Aware Group Home)组织开发的一个基于多人的RFID传感系统,可以单独地检测每个人的地点和活动情况。他们在老年人的拖鞋里嵌入RFID标签,通过铺设在客厅和走廊上的天线感知到不同人的位置信息,该系统还能够为每个老年人生成一个活动日志并告知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活动[9]。即使RFID或类似的技术支持个人识别和个人定位功能,但是当前智能家居系统的识别算法都是基于单个老年人的情况下设计的,在多老年人或群居性老年人的情况下,不能简单地把情况概括为多个老年人活动的交错。

另一个技术挑战是,家居物联网在老人医疗方面的应用主要是监控老年人在家里的日常生活或检测老年人的生理指标变化。当前的家居物联网设计,忽视了传感器感知时间的滞后、传感器感知错误等情况,也没有给出老年人跌倒、失踪、突发疾病等一系列紧急情况的后续解决方案。

还有很多其他的技术问题,比如如何快速处理海量的感知数据,实时数据分析;如何保证传感器长期的可靠性;智能家居系统管理的健壮性以及维护问题等[10]。在这些技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智能家居系统将很难在老人医疗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

2.2 实际应用考虑

目前,大多数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没有考虑到实际应用中的因素,更没有给出实际应用的解决方案,使智能家居系统的实用性不强。

TigerPlace团队设计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智能家居系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老年人的家庭成员和卫生保健提供者可以涉及在智能家居系统的各个阶段,包括设计、实现和测试阶段。他们成立的观察小组可以解决老年人的许多实际问题,他们设计的家居系统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易操作性,能适应老年人不断变化的需求,记录老年人的信息生活方式、心理的影响因素[11]。观察小组通过检测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以达到家居系统全面性。如他们可以观察传感器安装在厨房是否会干扰老年人的日常活动或造成视觉障碍,根据必要性,对家居系统进行完善。

2.3 伦理道德考虑

物联网技术能成功地融入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的认可以及它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在老人的RFID的识别系统中,标签可能被预先嵌入到物品(如床具)中,在扫描、定位时会不可避免的涉及到老人的隐私,所以在智能家居系统中,隐私是老年人最担忧的问题。

TigerPlace团队在采访关于老年人接受被监控情况时发现,老年人原则上不喜欢有摄像头全程监控,但如果在对自己生活影响比较小,他们愿意接受自己被监控。对视频数据的访问权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大多数老年人都愿意把收集的数据分享给专家和他们的亲人。然而,他们却担心别人可能误解他们在监控中的某些行为,这些解释不清的行为会令他们感到不安。此外还可以研发具有选择性的智能传感器,只感知所需要的数据而隐藏不必要的数据,比如,有必要时可以隐藏某些视频信息和不雅动作的运动电流。

3 结 论

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主要推动力,其产业发展和在智能家居方面的应用均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要不断突破RFID关键技术、传感器关键技术、云计算技术;构建具有鲁棒性强,可用性好,可靠性高的物联网基础设施;解决好智能家居医疗服务中的隐私问题;才能更快更好的促进智能家居的发展。

同时,基于家居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对于完善老年人医疗服务功能、增强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科技水平、弥补家庭医疗资源不足、平衡医疗区域差异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2005,29(6):90?93.

[2] 韦明劭,李海.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家居中的设计[J].轻工科技,2012(2):60?61.

[3] 张奎,汤璐.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医疗[J].硅谷,2011(17):14?15.

[4] 李江权,张兴敢.基于Cortex?M3处理器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2,35(7):47?49.

[5] COOK D, SONG W. Ambient intelligence and wearable computing: sensors on the body, in the home, and beyond [J]. Ambient Intelligence and Smart Environments, 2009, 1(2): 83?86.

[6] SPOSARO F, TYSON G. An android application for fall monitoring and response[C]// Proc.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S.l.]: IEEE, 2009: 6119?6122.

[7] 吴功宜,吴英.物联网工程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8] 李红刚,张素萍.基于ARM 的智能家居远程监控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9,32(5):134?138.

[9] MIURA M, ITO S, TAKATSUKA R, et al. Aware group home enhanced by RFID technology [C]//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based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 Systems. [S.l.]: ICKIIES, 2008: 847?85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