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远程医学范文

远程医学精选(九篇)

远程医学

第1篇:远程医学范文

远程会诊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要求每个环节都要做到及时、准确。因此,只有各级工作人员持有高度的责任感,尽职尽责,想患者所想,才能完成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的远程会诊工作[2]。远程会诊室工作人员要一丝不苟地做好及时传达、上机、连接、准备视频会诊病历资料等工作,为会诊提供一切必备条件。会诊申请方既要对患者具有同理心,同情和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情,又要尊重和珍惜专家的宝贵时间和指导。会诊前有必要与患者及家属做好充分的沟通,尽量为会诊提供具有诊断价值的病情资料,并明确会诊目的。会诊专家更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不失一流专家的形象;不负下级医院及患者的期望,认真审视病情资料,运用其宝贵而丰富的医疗经验,为患者和医务人员做出权威诊断和科学的诊疗指导。

2核心因素

专家队伍是核心,会诊资料是根本,资料管理是必备。

2.1专家队伍是最具核心力的因素

远程会诊尽管具有减少患者外地求医交通、食宿、陪护费用支出,也免去异地排队挂号之苦等众多优势,但大家最期待的依旧是专家的权威诊断和治疗方案。因此,具有一支经验丰富、医术高超、责任感强的,代表一流医疗水平的专家队伍是保证远程会诊质量的最核心因素。

2.2准确的会诊资料

准确而具有会诊价值的患者病历资料是远程会诊之根本,也是核心之一。远程会诊是异地间人机医疗信息交流的特殊方式。实际会诊中,只有极少数患者能亲临会场,大多数需由家属和医师传达、转述,不能做到真正的患者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和沟通。这与现实查房、查体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专家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阅读上传病历、影像、实验室检查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来提供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意见。如果申请医师在采集会诊资料过程中遗漏一些他们认为并不重要的信息,造成检查不全面,病情叙述不完善、不准确,缺乏病历的完整性、准确性,就会影响专家对所提供资料的理解、分析和判断,从而大大降低了会诊的质量。因此说,会诊资料的完整性、精确性与会诊目的的明确性是保证会诊质量的根本因素。

2.3会诊资料管理

一个完整的高水平的远程会诊,不仅有利于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利于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远程医学的深入开展和研究。可视化远程会诊结束后,将患者各种病历资料、会诊专家手稿以及各项会诊统计数据通过DOC文件和影像JPEG形式存档管理尤为重要。对会诊前后病例评价、疾病诊断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结论

第2篇:远程医学范文

关键词:远程医疗;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R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75-01

一、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概念以及特点

(一)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概念

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是指满足医学质量及其要求,包含医学完整信息的高质量、高清晰、高精确的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它包括医学影像的采集、图像缝合、图像压缩、图像存储、图像传输及其图像的复原再现的过程。

(二)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特点

通过国家构建的交互式计算机系统实现医学图像的静动态解析及其多点交互,完成了病理图像的无缝拼接,完善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信息化、数字化的进程,无疑是中国科学技术的一大进步! 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运用计算机、通讯、 医学设备和现代技术,通过图像、数字数据信号、符号等将病人的病历资料远距离输送和传输,实现了医学专家和医生、病人之间在不同地方直接的交流和诊治。

二、国内外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内容及方法

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与其他图像处理技术(传统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区别和联系视频会议系统技术和高清视频会议系统(NETMEETING),一般的卫星传输,音视频压缩技术。

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几个重要发展历程,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技术实现及其高端设备全自动数字病理切片扫描仪的运用。

三、全自动数字病理切片扫描仪的应用

(一)全自动数字病理切片扫描仪的技术特点

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与其他图像处理技术的区别和联系:视频会议系统技术和高清视频会议系统一般的卫星传输。远程高精度多路医学动态解析转移及多点交互系统、远程静态医学图像交互式讨论系统、远程病理无缝缝合拼接及诊断数字技术系统病理工作站、远程手术指导系统、远程查房系统及其电子医院数码技术系统、远程高精度皮肤检查系统、体征检查内镜系统、远程医学影像阅片及讨论系统、及其远程培训及其教育系统。

实际上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的获得虚拟病理切片是利用电脑控制显微设备或者CCD镜头的上下运动,一张一张的通过面扫描自动采集放大后的图像,这种信号是计算机能够识别处理的数字信号,较以前的线扫描有了很大的提高,然后通过储存自动缝合拼结成一张信息完整的数字病理图片通过光纤发到服务器上或者其他计算机中,通过图象处理软件可以对图象进行编辑处理,这种能够虚拟观察的计算机可以被认为是虚拟显微镜,一个很大的图像通过软件的处理,可以压缩以后传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

总体来说,数字病理切片技术应用显微图像数字化目前世界上和国内的应用上还停滞在局部图象扫描的数字化的水平上,就是通过显微镜或者摄象机或者数码相机中的CCD采集很多张或者上百张用来诊断病情或者做出分析并且复原出病理图象的照片,远程诊断和进行专家讨论,为专家提供了非常有用而真切的医学图像信息,使专家能够很快地浏览图片上的医学信息,非常方便而准确,节省了大量时间和资源,方便了医生和患者,它的推广给现代医学带来了观念性的技术变革。

(二)全自动数字病理切片扫描仪的应用实例分析

数字病理切片可以进行远程会诊和远程诊断病情,医院可以制作数字病理虚拟切片和一些病理资料通过软件进行查看和浏览,分析和判断并且得出病情的判断,医院可以收集病人会诊的病历资料进行局部的切片扫描,随意进行放大和压缩的进行观察也可以上传到服务器上,提供给大家查阅,对大病技术特别是肿瘤的病变有了很好的效果,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完全达到病理资料的电子化、数字化、技术化。

四、高精度医学图像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展望

南非项目,西部为民工程,云南县县通工程,南方医院工程,协和医院,中山医院,瑞京医院的运用情况,印度运用情况,ATA年会及其科技部国际培训班情况,人类的安康,天下的福址,解决了人民的看病难看病贵,医疗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天正在使用的绝大多数远程医疗系统采用了两种不同技术类型。一种叫做存储和传输,用于将数字图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数字图像在原始拍摄处传输到另一个地方,这是一种非实时的典型应用。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功多年以前曾经预言:“未来医疗活动中,医生将面对计算机,根据屏幕显示的从远方传来的病人的各种信息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这种局面己经到来。

第3篇:远程医学范文

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通过“远程医学”来监视自己的关键健康指征,让医师透过电视影像为他们检查身体。

纽约州奥伯尼市82岁居民韦尔森每周到住地附近的一个拥有电子设备的亭子内检查身体,他的健康状况保持良好。最近一次检查后,计算机告诉他“血压和心律稳定”。他在发现体重减少半磅后说:“这意味着今晚我可以吃冰淇淋了。”

韦尔森使用的科技设备是基本的,它把他的血压和体重数字传送给远方一个由护士监视的设施。在这一设施中,真人医师会出现在计算机屏幕上,听病人的心跳、呼吸等。一些机器让病人把自己身上的受伤处对准一个摄像机镜头,医师可以指导病人如何正确地包扎伤口。

美国医学会主席希尔说,尽管这种科技不能取代面对面的医师治病,但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病人和医师的关系。

支持者说,远程医学对那些需要医师和护士经常照顾的病人来说,还能节省宝贵的时间和金钱。目前,全国各地都缺少护士,对病人来说,这种科技能使他们保持情绪稳定。

美国电讯医学协会执行主任林可斯说,制造家庭电讯医用检查设备的公司数量在过去3年内增加了2倍,达到15家。退伍军人管理局计划于年内将其置于家庭电讯医护下的病人数字增加1倍,达到2万人。林可斯说,目前全国约有3500家医院、诊所、学校和其他设施拥有电讯医疗设备,远远超过6年前的2000家。

服用阿司匹林的人数呈现上升趋势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员最近报告,美国成人规律地服用阿司匹林的人数,在近年有升高的趋势。这种服药趋势似乎和心脏健康有关,而与舒缓疼痛关系不大。

他们指出。每天或隔天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包括:①超过成人总数的1/3。②4/5的心脏病患者(包括有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病史的人)。③2/3的糖尿病患者。

研究人员表示。规律服用阿司匹林的成人,从1999年到2003年升高了20%。研究结果来自美国24个州超过67000名35岁(或以上)成人的调查报告,于2003年以电访的方式完成调查。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开始规律地服用阿司匹林?将近3/4的人是基于心血管健康因素,目的是为了预防心脏病发作、心脏病或中风。调查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对男女有着不同的心血管帮助。

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预防医学特别委员会皆建议:有心脏病或中风病史的高危人群应规律地服用阿司匹林:美国糖尿病协会也建议,罹患糖尿病且有心脏病史的高危人群应服用阿司匹林。

研究人员针对上述建议补充表示,在过去,阿司匹林维持心脏健康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根据最新的阿司匹林研究报告,显示阿司匹林被广泛使用后通常不会有问题,但它却不是毫无风险,可能会发生出血的状况,而出血的病例中有少部分甚至会演变成致命的,因此,患者一定要先与医师共同评估其中的利弊。

任何安眠药物均有损健康

每天8小时睡眠最健康的说法已受到质疑。美国最近研究指出,每日睡眠6~7小时的人死亡率反而更低。尤有甚者,有严重失眠问题,每晚只睡3个半小时的人,竟比睡7个半小时以上的人更长寿。

第4篇:远程医学范文

【摘要】

通过介绍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的背景、模式,分析远程医学发展的现状,结合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远程医学构建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观点,并对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远程医学 社区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旨在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使城市医院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式,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发展。

近年来,在构建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实践中,三级医院与社区医疗资源的互动整合已出现了多种典型模式:如以政府推动为基础的模式、以社区为基础的模式、以医院为基础的模式、以疾病管理为基础的模式、以资产整合为基础的模式、医院与社区双向配合的模式等[1]。然而,在三级医院长期派驻人员进行技术支持与社区医生脱产培训都相对困难的情况下,利用远程医学的技术优势,构建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是一个重要的探索。

1发展现状

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 以及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兴互联网技术的崛起,为远程医疗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医务人员可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 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建模进行辅助诊断。利用生物传感器, 解决疾病预报监测和远程监测监控[2]。检验信息系统(LIS)和医学图像通信与管理系统(PACS)的应用,将提高远程医疗工作的品质。此外,在三维外科模拟、计算机辅助医学指导、力反馈虚拟现实技术(远程手术指导)、医疗保健综合数学模型建立、医学数据挖掘、智能决策系统、生理学传感器技术、微电子系统应用、数字化图像获取设备、医学数据处理技术、医学图像和数据显示、实时医疗环境状况分析、无线医疗系统、预测性诊断技术、三维医学图像分析、微创治疗技术、图像引导疗法、机器人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也将拓宽远程医学的前景。

目前,远程医学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开展。2000年以后,在各国政府、著名跨国公司(微软、英特尔、思科等)积极推动下,远程医疗事业获得飞速发展。目前美国政府为推动远程医疗应用每年投入4亿美元;2009 年4月英特尔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宣布投资 2.5亿美元合作研究开发以家庭为基础的医疗护理技术;此前,GOOLGE和 IBM 宣布推出自己的家庭医疗服务系统,微软也有自己的个人健康信息系统 Health Vault,都可以链接相关的医疗设备;思科公司更是宣布与美国最大的医疗保险公司之一的联合健康集团合作,将建设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远程医疗网络,并计划推出家庭服务系统。预计全球性远程医疗市场在 2013 年将增加到 139 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19%[3]。在国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些医疗机构在与国外医疗机构的合作过程中,开始尝试进行一些远程医疗的实验与应用,包括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瑞金医院等,通常是基于 ISDN的视频会议系统;1997 年,卫生部“金卫医疗网络”开通,连通了全国 20 多个省市数十家医院;另外,就是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支持建设基于卫星通信的“军卫二号”远程医疗系统[3-4]。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一方面,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目前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各大城市的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另一方面,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疗卫生资源相对缺乏,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反映比较强烈[5]。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行业存在以下几个难以破解的问题:

2.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过于简单,特别是影像诊断方面,手段单一,以致较复杂的疾病无法在社区得到确诊,使患者不得不奔波于大医院和社区之间,增加了就诊的时间和繁杂度,使部分病源流失,使人民群众对基层社区服务机构的诊疗缺乏信心,于是更愿意到大医院就医。

2.2辅助科室B超、心电图等岗位工作量极度不饱和,加重了人力不足的负荷。

2.3医护人员总体服务水平较低,知识更新也较慢。目前社区往往高层次人才少,自身不具备开展较高层次继续教育的资质和条件,低年资医生接受的培训远远少于大医院的医生。另外,社区接触的病种较单一,使社区医生临床经验的积累受到限制;学习的动力也相对较弱。

2.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综合性医院双向转诊制度和帮扶模式的构建及良好的运作,往往受限于信息的共享不充分。使帮扶渠道不通畅,或者耗费帮扶专家大量的人力成本,甚至影响到大医院自身正常的业务开展。

3采取的相应措施

如何破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存在的难题呢?经前期的调查和研究所得,借助远程医学技术构建大型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应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有效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瓶颈的举措。它使大型综合性医院的服务、管理、技术、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输送到社区基层,在短时间内提高其诊疗水平,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成为社区居民信任的优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有效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因此,合理运用大型综合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带动区域卫生服务的发展,以创新性的模式提供医疗健康服务,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可行,更值得大规模地推广[6]。

3.1实现大型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远程医疗诊治

面向全国、全省、全市,并向下延伸至各城镇、社区及农村和边远地区,充分发挥综合性医院在远程医疗系统上的优势,根据各区、街、社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社区远程医疗。

3.2实现大型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构建帮扶模式

远程医疗是一项重大的医疗事业突破,实现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远程医疗,必须要在扶持力度上、教学培训方面给予无私的帮助,以帮扶模式输出技术,以专家指导形式培训专业社区医护人员,以此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远程医疗技术。

3.3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远程医疗技术人才

通过采用多种形式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员远程医疗操作人才,熟悉远程医疗视频会诊、远程医学影像诊断、远程病理诊断、区域内双向转诊、远程多生理参数监护等工作,为远程医疗的开展做好技术准备[7]。

3.4实现大型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共享

通过远程医疗不但可以实现远程医疗,还可以实现远程学习,将大型医院许多临床经验及精品课题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享,提高社区医护人员掌握远程医疗技术水平;并且能有效实现医疗设备的远程巡检与维护,将大大提高基层医院设备使用效率和安全,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对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型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联合,毫无疑问将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不仅短时间内有效提高社区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也容易获取老百姓信任并自愿选择就近医疗服务[8]。

4小结

总之,构建基于远程医学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促进不同层级医院相互交流协作,更有利于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难题,对未来医疗事业发展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谦,代涛,王小万,等.我国医院与社区卫生资源互动整合模式与政策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0):688-692.

[2]李国文,曾山崎,李莉珊,等.数字化远程医疗模式在社区大肠癌筛查中的应用与评价[J].现代医院,2014,14(4):141-143.

[3]田军章,唐浩,张进.基于物联网及远程医疗的新型应急救援系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3,19(6):25-27.

[4]熊志强,梁馨苓.远程医疗系统的网络连接技术比较[J].现代医院,2013,13(9):136-138.

[5]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远程医学中心简介[J].中医药导报,2013,19(11):F0004-F0004.

[6]钟胜河,杨建明,郭劲松,等.基于公共网络远程诊断系统的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11):12-14.

第5篇:远程医学范文

关键词:远程医学;模式;创新和应用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e Remote Medical Treatment Mode

WEN Xin-jian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The 184th Hospital of PLA,Yingtan 335000,Jiangxi,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advance of medical reform,a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mote medical reform,the country launched a new round of construction.From the development of remote medical treatment,remote medical treatment to further expand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extend to the remote health,digital health;remote medical system of all-round,three-dimensional.At the same time,remote medical treatment to tie in with the national health reform,and gradually into the community,and to further tap the potential from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The traditional consultation mode has many disadvantages,which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remote medical industry.

Key words:Remote medical;Model;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1传统远程医疗弊病分析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专家、技术及设备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的高端医院。如何发挥大医院的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弥补中小医院医疗技术水平低和设备资源的不足的问题,是我们多年实践和探讨的课题,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远程医学的应用,1995年后,在国家卫生部金字工程的指导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大医院,利用卫星通信专网、帧中继、DDN、光缆及公用电话网等多种数据传输方式,建立了几十个远程医疗网络。这种传统的远程医学服务,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大型医院的技术优势,解决了区域医疗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促进一定范围内的医学交流与合作,并且有效减少患者流动,降低医疗费用。

但是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种传统的远程医学服务模式已暴露出一系列弊端,已不能满足人民的医疗需求和医疗机构发展的需求。

1.1"金字塔"模式不能有效支持多家上级协作医院传统的远程医疗模式是以一家省部级知名医院为核心,建立各自的远程医学平台,发展地市级入网医院、地市级医院进一步发展县级医院,这种"金字塔"的远程服务模式,不能满足一家下级医院同时得到多家上级医院远程专科服务的医疗需求。

1.2远程视频过程中的影音质量不佳影响会诊效果传统的远程医疗服务,大多采用软视频,视频交互画面不清晰、传输滞后、音画不同步等现象,现场交流效果不理想。

1.3很难有效、统一管理全网专家资源传统远程医疗涵盖的医疗资源,特别是专家资源有限。没有形成强大的专家资源库,并且对专家的管理不统一,患者及主治医生选择专家受限。

1.4远程会诊服务质量没有切实的保障传统远程医疗缺少会诊过程管控、临床数据管理等,会诊质量无法保证。

1.5系统功能不完善且相互独立传统远程医疗系统诸多,各自独立,会诊系统之间信息无法互通,与医院现有系统也不互通,且系统功能不完善。已有会诊记录不被保留,统计报表必须手工完成,系统业务功能不能覆盖排班、收费,会诊申请、分诊多靠人工完成,临床数据需通过打包上传获取。

2新模式远程医疗产生的必然性

远程医疗是当今世界上发展十分迅速的高新技术应用领域,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它可以节约患者的金钱和时间,提高诊治效果;促进医务人员与患者以及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

目前,我国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的现状给远程医疗提供了得以发展的广阔市场。近年来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信息化服务将从医院内部信息管理网络向外部远程网络发展,日益完善的内部局域网将接入可以随时随地互联的广域网络,同时网络技术不断完善为远程医疗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传统模式下远程医疗的种种弊端严重制约了我国远程医疗事业的发展,探索建立适应当前远程医疗发展现状下的新模式已经是必然的趋势。新模式下的远程医疗将是一个开放的、兼容的远程医疗模式,建立开放型的远程医学平台业务模式和灵活的规则配置,解决传统模式下远程医疗的服务产生的一系列弊端。

3新模式远程医疗的架构思路

3.1功能架构以卫生部信息中心公布的业务数据标准、数据集、数据元和功能规范为依据,建立起"以远程医疗数据中心(包括基础库、医疗资料库、培训资料库、管理库)为核心、以运营服务管理(包括应用服务管理、相关调度管理服务、会控管理服务等)为支撑、以区域化统一协调和资源共享为手段,以检查诊断为目的"的远程医疗业务框架,实现医学活动的跨域服务。整体功能架构,见图1。

3.2技术架构远程医学平台采用成熟可靠的先进技术和开放架构设计,实用性及先进性相结合。支持入网医院之间互联互通,易于扩展升级。通过标准接口与临床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区域信息平台等系统进行信息共享,平台通过远程医疗数据中心的完善,实现在平台内本区域内医疗机构与外引医疗资源、网络平台内的医院之间,开展远程会诊、远程专科诊断、远程监护、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育、视频会议、远程数字资源共享、双向转诊、远程预约等活动。平台建设遵循三大体系,五个层次。整体技术架构可描述,见图2。

4新模式远程医疗的特点

远程医疗应立足于"服务"的设计理念,本文提出采用基于网络交互式平台的设计思路,使得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互联性、开放性,任何两个或多个医院可以同时开展远程医学工作,可以方便的上连国内知名医院、内联区域内需要远程服务的省-市-县(包括社区和乡镇),在满足分级医疗的同时,还可满足跨级医疗的需求。同时各医院内部也能实现多个科室之间的专科会诊和院内医疗教学培训,其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开放、兼容的远程医疗模式远程医疗模式应对传统的远程服务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开放型的远程医疗业务模式和灵活的规则配置,可以方便的接入、管理和调度优质的医院资源为本区域提供服务。并支持在任意两家医院或多个医院之间通过平台同时开展远程会诊。针对同一位患者,可邀请不同医院或地区的多位专家同时在线开展多方讨论和会诊。通过远程医疗,应实现任意一家医院向上对多家医院的任意一家或多家医院远程会诊自主的选择及向下对多家医院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及可用性,同时通过远程医学平台可最大化整合及利用全国各地优质专家资源。

4.2先进的硬件设备及网络环境传统模式下远程会诊大部分都是基于软视频进行远程会诊,视频画面效果及音质效果差,导致远程会诊的效果并不理想,并且使用软视频进行远程会诊还需要依赖于互联网,存在网络延时、中断等情况的发生[1-5]。新模式下远程医疗采用的是高清视频会议,确保远程会诊过程中优质的视频画面效果及音质效果。这种视频会议区别于传统的软视频方式,采用硬视频与软视频相结合的方式,且软视频与硬视频用户之间能够互联互通,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的远程医疗。这样既保证高端用户对视频图像的需要,也进一步满足低端用户对远程会诊的需求。远程医疗应建立完善的远程医疗局域网且局域网能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的广域网络,保证视频在网络传输过程中无丢包。

4.3建立统一的专家资源库传统远程医疗很难有效、统一管理全网的专家资源建立由素质全面、责任心强的专家组成的远程会诊专家库,并不断更新和完善会诊专家库,每次会诊后,应对会诊效果、会诊满意度进行综合考评。这里所说的专家资源,不光是上级医院的专家资源,还包括本地的专家资源,充分挖掘专家资源,达到专家资料的最大化利用。

4.4基于集成平台的远程医疗完备的病历资料是保证远程会诊质量的关键。病历资料是患者在医院诊断治疗过程的原始记录,是医护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信息传递媒介和执行依据,它包含有首页、病程记录、检查检验结果、手术记录、护理记录等。远程医疗要解决的不仅指静态病历信息还需要实现患者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和服务,同时具有长久的保存性、安全、隐私的高可用性、完整性等。通过与医院集成平台无缝化对接,可以实现远程医疗与医生站的完美结合,科室医生能够在就医时方便快捷的发出远程医疗申请,同时向医院集成平台收集一系列患者资料,实现了远程会诊申请过程的无纸化。与传统手工录入患者资料信息的人工收集就诊资料模式相比,极大减少了申请医生的工作量,提高了会诊的效率,保证了患者的隐私不被泄露。

4.5逐步将远程医疗推向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疗业务工作应用,如手术指导,各类医疗会诊,双向转诊,多方视频会诊等。实现健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远程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实现覆盖各类医疗机构,实现健康到社区,健康进家庭的医疗健康服务。实现专家对个人、专家对医护人员、医院对医院、医院对个人的远程医疗服务,从而改变只能医院对医院的传统服务模式。建设融合综合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一体化远程医疗,发挥远程医疗的网络化协同功能,通过网络技术和医学信息技术,实现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分工。

4.6完善的远程医学服务功能通过远程医疗实现了医学活动的跨域服务,通过一家医院作为中心点,使用远程医疗向上向下各个医疗机构及科室进行全方面辐射,接收或者提供远程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并与不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和联动,实现区域内外联动健康档案信息共享、联动医疗机构间的双向转诊、委托/受托检验和医学影像检查、图像和报告传递及联动医疗机构间妇幼保健的跟踪服务等。

远程医疗业务的开展在有些地区已经取得了显著良好的效果,其应用价值得到广泛的认可,值得推广。我国地大物博,每个省的地域条件、经济基础和群众生活习惯的不同,使其应用和推广不能一概而论[6-8],不能为了远程会诊而会诊,应用重点应根据每个省的特点进行规划。归根结底,作为医改的重点工程之一,其宗旨就是让群众能享受到更加优质和便利的医疗服务。同时,也让社会公众看到,医疗机构一致在努力创造更优质、人性化的医疗环境和手段服务于大众。

参考文献:

[1]张喜雨.远程医学集成平台的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0(05):42.

[2]李艳等.我院远程医学网络建设的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09,(07):26.

[3]卫生部.2010年远程会诊系统建设技术方案[S]:3.

[4]《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S]:12.

[5]郭振江.基于远程医疗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一体化诊疗平台设计和开发[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12)6-7.

[6]窦娜等.远程医学在医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05):7.

第6篇:远程医学范文

关键词:远程医疗;社区医疗;综合性医院

中图分类号:R197.324

由于我国在人均医疗资源上相对欧美发达国家缺少和分布十分不平衡的现象。大型医疗设备、有经验的医务人员等优质医疗资源又基本集中在城市三级医院,基层社区的医疗资源不仅在设备上,更在人员等软件资源上与大医院差距甚大。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医院间的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医疗服务资源的最优整合和最大协同效应。远程医疗的开展可以方便就医,很大程度上降低病人就医的成本;改变基层和偏远地区的医疗现状和提升医疗水平,使得医疗资源的分布更加合理化。此外,远程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在突发性灾害事件发生处理时,及时调配医疗资源,指导伤员救治。作为城市最基层的医疗服务单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心、站点等),是“全民健康”、“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和前沿。随着医疗体制的新一轮改革不断深入,其职能也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在健康保障和疾病预防等方面应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在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如何运用远程医疗系统,本文将进行初步的探讨。

1 远程医疗及对社区医疗服务的影响作用

1.1 社区医疗服务特点和我国现状

社区医疗是指一般的医疗保健,也是病人首先求医之处,即病人到医院前的一些医疗,是以人群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也是为需要治疗的慢性病病人、老年病人及需家庭护理和姑息疗法的病人提供连续医疗服务之处。在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社区医疗的主体主要是全科医生或儿科、妇科等特定专科。

我国社区基本医疗服务水平还处在相对较低的位置,这样就造成病人集中到大医院,社区就诊率低的局面。同时老年病、慢性病发病率、老年化程度逐年增长,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虽然部分地区政府已经有较严格的分级就诊转院的流程规定,但并没有严格转院标准,患者更愿意选择实力强的大医院就诊,造成目前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普遍想象,使有限的医疗资源没有发挥最大的医疗效用。社区、农村医疗条件较差的卫生机构因不能满足人们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而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使本来并不充足的卫生资源又被闲置而效益发挥不好。周而复始既造成了卫生资源的浪费,又加剧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矛盾,影响医患和谐[1]。

1.2 当前远程医疗发展现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职责之一是提供基本的医疗救护保障。其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其工作比重占一半以上。目前社区基本医疗服务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因为受到医疗条件和医护人员水平的限制,这就造成社区就诊率低,病人集中到大医院就诊的局面,使有限的医疗资源的医疗效用没有发挥到最大。国内外资料证明,远程医疗是提高社区医疗水平、充分发挥社区医疗作用、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的有效途径之一[2]。

我国很多的工作仅仅是在建立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开展一些应用项目,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国内医疗体制的限制,以及全面技术状况和基础设施水平(主要是网络传输速率)的欠缺,因此目前我国的远程医疗网络在有些方面尚不十分成熟,还有待逐步进行改造、完善与提高[3]。但随着我国宽带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全面普及,各个医疗机构的相互之间的光纤接入也正被提到日程中来了,这就为各个医疗机构之间能进行大数据量的信息交互,尤其是高清晰度的音视频传输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3 远程医疗对社区医疗的影响作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成为当今世界发展迅速的高新技术应用领域,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它可以实现患者不在现场的医疗服务。一方面节约患者往返大医院的时间和金钱;另一方面促进不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与患者间以及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尤其是在为边远地区、基层医疗机构以及疑难病患者的诊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4]。

除了远程医疗,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需要不断进行业务知识的学习。通过计算机通信、音视频技术、影像技术及医疗设备的支撑,远程教学和培训可以与远程医疗集成,形成完整的一套远程医学体系。不仅能提高医院知名度,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有人称其为2l世纪7大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

2 建立远程医学服务平台支撑远程医疗服务实践经验

早在2011年,我院联手国内通讯运营商和国内远程医疗设备提供商,在我院率先建立了国内领先的标准化、数字化、一体化的远程医学综合服务平台。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远程医学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但其巨大的硬件投入和高昂的运行费用使许多基层医疗机构望而却步。为了突破远程医学网点硬件建设投入大、专线接入费用高等发展瓶颈,近年来我院不断加大对远程医学服务网络的建设力度,建立了专网双接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远程会诊,以及有远程多中心专家联合会诊。此外,还能开展远程挂号、双向转诊等服务。同时开展针对基层医院的医生的远程教育,包括部级、省级、院级继续教育项目直播、医院专业学术会议直转播、远程手术示教和特邀专家讲座等学习和培训资源。通过多年实际的运行和管理,远程医学服务平台为大医院和基层社区医疗之间实现远程医疗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支撑。

2.1 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一体化管理

我院投稿远程信息WEB平台对各个远程站点实现医疗质量控制管理。远程医学服务平台积累了大量的医疗信息,这些都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宝贵资源,通过充分开发这些数据资资源,可以为区域医疗管理、规划提供可靠保证,为城乡居民医疗卫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服务。

2.2 实现跨院、跨区域的远程信息共享

在我院通过远程医学服务平台将社区居民各种健康档案汇总交换共享并上报卫生部。传统的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因各自为政、相互隔离,从而导致大量的医疗卫生数据和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对患者重复检查、重复用药无法实时有效监管,造成人民群众医疗支出一年比一年高。为有效解决居民诊疗信息孤岛问题,可以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整合各医疗卫生业务应用系统,最终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业务协同网络,方便相关数据调用和资源管理,同时转变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和居民健康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2.3 实现方便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

患者可通过远程医学服务平台,共享平台建立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体系,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上下级对口关系。在远程医学服务平台支持下促进大中型医院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乡镇基层卫生机构之间的业务联动、优势互补、疾病诊治连续化管理,实现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探索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最终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在充分共享患者健康信息的基础上,远程医学服务平台为双向转诊的有效进行提供及时、便捷的信息化运作平台。

2.4 实现社区远程家庭监护系统

社区远程家庭监护系统作为远程医疗系统中的一部分,是将采集到被监护者的生理参数与视频、音频以及影像等资料通过通讯网络实时传送到社区监护中心,用于动态跟踪病态发展,以保障及时诊治[5]。远程医疗和健康保健相结合的服务模式随着通讯、网络在家庭中的普及可以迅速拓展到家庭、个人。远程心电监护、远程慢病家庭管理、远程助产护理、远程医疗随访等服务是今后社区人口健康保障重要内容。

3 结束语

远程社区医疗作为提高社区医疗水平、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充分发挥社区医疗作用的有效途径。使得有效地缓解医疗资源的供求矛盾。我院的远程医学服务平台是对大型综合性医院帮扶基层社区的一种新的探索。随着计算机网络、数字化医疗设备的迅猛发展,远程医学服务平台也将提供越来越多的医疗应用服务。

远程医疗在中国的起步较国外晚,在符合国家的医疗管理和医疗服务模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大医院的医疗资源,方便快捷的为基层社区医疗中心提供多种模式的优质医疗服务帮助和指导已经体现出强大的社会效益,也必将对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面向城市社区的远程医疗和面向家庭、个人的远程健康监护;在应对、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性事件方面,这种远程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将发挥重要意义。探讨社区远程医疗运行的新型模式和建设策略,将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的新型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梅奎,马毅,周丽,苏金环.远程医疗在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建设策略与模式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10):1281-1282.

[2]Teleradiology and Telemedicine Radiologic Clinice of North.America.1996(03):45-49.

[3]刘翔,朱士俊,李信春.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现状、难点和对策分析[J].中国医院,2004(06):8-11.

[4]程顺达,邢茂林,阎鹏飞.构建区域医疗信息化问题的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10(01):126-127.

[5]邓蕊.依托宽带信息网络家庭疾病监护系统的初步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3(03):138-140.

第7篇:远程医学范文

关键词:远程医疗;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和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医疗在全世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远程医疗,是指采用现代通讯技术、现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手段,实现各种医学信息的远程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查询,从而完成对远地对象的检测、监护、诊断、教育、信息传递和管理等[1]。在中国,远程医疗正在逐步发展,但覆盖范围、层次都很有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远程医疗制度存在缺失。本文在梳理国内远程医疗现状的基础上,揭示远程医疗制度上的现存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1我国远程医疗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识增强等因素影响,我国医疗需求剧增,但我国医疗资源有限,因此造成了医疗服务供需失衡的局面。针对这个问题,远程医疗的出现便成了解决这一难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的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成功建立了远程医疗的开展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效益[2]。在国外,因机制成熟,网络就医非常普遍[3]。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在广州、上海、北京等一些发达地区也已经陆续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4],不少大型三甲医院对网络医疗都抱以积极态度,均看好网络医疗发展前景,建立了各有特点的网络医疗系统[5]。但就全国范围来看,远程医疗没有得到有效、快速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我国关于远程医疗制度方面的建设存在着一定的缺失。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远程医疗的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其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国内相关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6]。虽然我国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远程医疗服务管理办法》、《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规章,这些规章中提到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以及患者在远程医疗过程中可以享受的权利以及应当承担的义务,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我国目前出台的有关规定都是在远程医疗平台成功建立并使用的基础上提出的对各主体的权利义务要求和法律责任认定,但是对于如何搭建起远程医疗平台没有说明。开展远程医疗的相关主体不知如何参与到远程医疗平台的架构,而对于各主体之间如何协作共同构建远程医疗平台也存在困惑。同时现有法律对于构建远程医疗平台的程序、步骤和方法等均未做出规定,使得远程医疗平台的构建缺乏有效指导。第二,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目前,我国对远程医疗设备并没有统一标准,现有的《远程医疗咨询系统接口功能规范》仅描述了远程医疗咨询系统本地端接口的一些基本功能及运行要求,不能有效解决由于数据格式不统一、数据内容不匹配、系统兼容性较差、信息传输的通讯信道不同等因素导致的患者健康信息不能有效共享的问题[7]。技术标准的缺失使得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机构在参与远程医疗平台的构建中缺乏积极性,阻碍了远程医疗平台的建设。由此可知,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虽然对远程医疗的开展做出了一些规定,但规定存在不具体、不完善的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远程医疗制度的完善存在必然性。

2运用公众参与与理论完善远程医疗制度建设

2.1公众参与远程医疗制度的可行性

作为一个新型的医疗模式,远程医疗有许多优越性,它在方便患者、减少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信息交流、提高医疗水平和促进卫生体制改革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8],但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制度使远程医疗平台能够顺利搭建起来,远程医疗本身也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给予其更多的发展。很多社会主体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参与到远程医疗中,比如医院开展远程医疗需要大量的成本,昂贵的投入使得一般医院难以承受[9];很多厂商也各显神通,开发了很多远程医疗系统和解决方案,但到目前为止,这些项目中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却寥寥无几[10]。远程医疗需协调各方资源和利益,调动各方积极性,引入第三方运营机制,形成各方共赢的局面[11],因此可以运用“公众参与理论”,让公众参与到远程医疗的建设当中。所谓公众参与,是指公众在社会事务的决策、管理、执行和监督过程中拥有知情权、话语权、行动权等参与性权利,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意见和建议,能合法地采取旨在维护个人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动[12]。其概念不同于公民参加,公众为“集合体”的概念,可以是个体或组织[13]。个体即普通的社会公民;组织即法律允许存在的各类组织,如医疗机构、行业组织、行业协会和基金会等。运用公众参与,具有其现实可行性。第一,资金之可行:远程医疗的顺利开展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远程医疗资金的来源除了依靠政府的财政补助以外应当大力发挥社会慈善机构和社会团体组织等筹集资金的能力,调动公众共同参与远程医疗资金的筹集以保障开展远程医疗的资金需要。第二,合作之可行:如果公众能够密切、有效的合作,顺利搭建好远程医疗平台后,其结果对于各方都是有益的。比如,患者会因此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医疗机构不仅能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还能提高知名度和满意度等。因此,调动起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合作参与远程医疗具有可行性。

2.2公众参与远程医疗制度中的权利和义务

2.2.1公众参与远程医疗的权利

①参与权。医疗机构拥有医学技术和医疗设备,因此无疑是远程医疗参与的重要主体。同时,远程医疗的开展需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医疗机构可以在其内部建立自身的远程医疗信息技术部门或委托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商提供远程医疗所需要的技术和信息安全保障,为开展远程医疗提供安全的网络环境。②监督权。首先,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具有监督权。因此开展远程医疗的机构应该建立起远程医疗监督反馈平台,以便公民充分行使监督权。其次,我国有许多与医疗相关的行业组织与协会,其成员都拥有专业医学知识,因此政府可允许这些行业组织在远程医疗服务中行使一定的监督权,这样不仅能减轻政府的工作压力,同时行业协会的监督更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能提高监督效率。最后,为远程医疗开展提供资金的基金会也应当享有一定的监督权,以保证资金不滥用、乱用。③组织权。虽然我国目前大多是由政府组织开展当地的远程医疗服务,但政府可将部分组织权委托给医疗机构,由有能力的医疗机构自行组织开展、协调与其他医疗机构之间的远程医疗服务。④筹资权。设立远程医疗基金会,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基金会,努力募集善款为远程医疗的开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

2.2.2公众参与远程医疗的义务

①提供医疗服务。目前我们国家的法律尚无明确规定有能力的医疗机构必须开展远程医疗,但医疗机构的服务宗旨是救死扶伤,有条件开展远程医疗的医疗机构应该主动为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尽最大可能救治患者。②提供资金。远程医疗基金会作为开展远程医疗重要的资金来源,应当积极发挥其作用,努力为远程医疗的开展提供充足且持续的资金支持,以保证远程医疗的顺利开展。

3完善远程医疗制度建设

3.1以合作为基础,共同搭建平台

合作是一切的基础,在政府牵头的大背景下,政府除了做好平台建设的领头人之外,对于参与远程医疗的各个主体也同样有着监督的权利。另外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也能出具关于合作方面的相关制度与利好政策鼓励各方加入到远程医疗平台构建的工作中来。对于患方,患者可以积极试用远程医疗仪器设备软件、程序等体验效果并及时反馈给医疗机构或第三方;开展远程医疗的第三方平台公司或医疗机构在患者反馈和自身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自身问题,提高远程医疗安全质量管理水平和创新水平;医疗机构还可以开展基于远程医疗系统的区域医疗联合体,即将一定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若干所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组成[14],以达到扩大医疗服务范围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目的。或者可以将省内大城市的省部级医院作为远程医疗的区域中心医院建立远程医疗平台。基于省级平台的远程医疗平台由省级医疗服务中心和远程医疗业务平台组成:远程医疗服务中心提供对全省远程医疗业务的管理与调度,建立并共享专家资源库和患者健康档案,提供短信服务和门户网站;远程医疗业务平台主要为医院提供丰富的远程医疗业务,诸如远程会诊、手术指导、远程监护、远程听诊、远程心电、病理及影像诊断等医疗服务[15]。相关行业协会和学会的专家可提供咨询服务,为远程医疗的开展出谋划策。

3.2以制定标准为着力点,统一技术规范

尽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2014年11月出台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已详细阐述了部级和省级远程医疗服务与资源监管中心以及各远程医疗服务站点基本功能、技术架构和建设标准,然而现今仍难以在全国实现统一的系统建设应用评价体系,各地远程医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提供统一而优质的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无法统一标准的情况,政府方可主持召开关于统一远程医疗技术标准的听证会,邀请信息技术专家、各地开展远程医疗的代表及监督人员参与听证会,收集全国各地远程医疗技术标准的现状,总结出各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专家根据收集的信息和专业知识提出相关的标准,然后再和与会的人员进一步商榷、修改,如此反复,直至统一技术标准。

3.3以资金为保障,夯实经济基础

开展远程医疗需要大批的资金,对于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第三方或医疗机构来说,除了远程医疗基金会的支持外,发展以医院为会员单位的会员制或可为一条良好的循环资金的途径。需要开展远程医疗的医疗机构可向具备先进医疗技术和远程医疗系统的医疗机构申请成为其会员,定期缴纳一定的会费,继而可享用先进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系统,并得到相应的远程医疗支持,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满意度。也可通过向患者收取一定的费用以保障医院自身的利益,维护医院的长期发展。通过明确远程医疗平台构建的机制,相信远程医疗平台可以得以顺利构建。远程医疗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切实可行的实施途径,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不仅能够改变我国远程医疗的现状,还能够不断完善远程医疗制度。所以,让公众参与可为远程医疗制度保驾护航,推动我国远程医疗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谢菁 汤优佳 张雪晖 钟韵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参考文献:

[1]池慧,杨国忠.对远程医疗及其实施中相关问题的几点思考(一)[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1998,4(3):32-35.

[2]杨勇,彭承琳.国外远程医疗发展近况[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1):19-20.

[3]刘林森.会看病的电话亭:美国推进网络医疗[N].中国社会报,2006-01-18(8).

[4]刘松君,连平.国内外远程医学发展与展望[J].医学杂志,2006,31(9):845-846.

[5]马锡坤.网络医疗发展历程与应用现状[J].中国医疗设备,2013,(8):70-72.

[6]李法兵.网络环境下远程医疗若干法律问题初探[J].中国卫生法制,2011,3(3):33-36.

[7]朱士俊.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现状、难点和对策分析[J].中国信息界,2006,(4):60-63.

[8]刘阳.浅谈远程医疗的应用与发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6):968-969.

[9]蔡佳慧,田国栋,张涛,等.我国远程医疗法律与政策保障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1,8(4):28-31.

[10]牧剑波,翟运开,蔡垚,等.我国远程医疗系统持续运行模式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12):887-889.

[11]翟运开,周银龙,孙东旭,等.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的政策约束及其纾解[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10):728-731.

[12]戴雪梅.和谐社会与公众参与问题研究[J].求索,2006,(8):66-68.

[13]汤优佳.公众参与医疗保障的制度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5,(3):191-195.

第8篇:远程医学范文

【关键词】远程控制通讯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通讯技术在光纤通信、智能终端、数字控制交换技术和卫星通行等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1]。远程控制离不开网络技术,管理人员利用网络技术通过操作本地计算机,将鼠标和键盘的指令传送给异地计算机,实现对异地计算机的软件安装、修改、程序安装、系统配置等工作[2]。通讯技术是重要的网络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包括远程控制。

一、医学教育远程控制中的应用

医学教育远程控制是一个医学网络教学控制系统,是一种新兴的医学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转变了人们对传统医学教育的观念。传统的医学教育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挂图、文字等形式向学生传递医学信息,教师并不能了解到学生学习的真正情况。利用通讯技术及时性和传递性,建立远程控制系统,使教师在实现远程医学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远程监督和控制,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减少“逃课”现象的发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问都可以通过医学教育远程控制系统与教师进行及时的互动和交流,也可以通过医学教育远程控制系统与其他同学进行及时交流和沟通,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掌握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医学教育远程控制系统实时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学生自觉学习。

二、远程医疗监护系统控制中的应用

利用通讯技术可以建立远程医疗监护系统,加强远程医疗监护系统与医疗传感器之间传递信息的功能,减少病人在医院与家庭之间的往返奔波。装有远程医疗监护系统的医院病房,病人可有直接在病房内完成各项检查,为病人就诊提供便利,加强医院实现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提高医疗效率。即使是偏远的山村地区也可以通过远程医疗监护系统及时得到治疗和监护。远程医疗监护系统依赖的通讯技术是传感器无线技术,监护网络体系由无线传感器专用节点和监护设备组成。无线传感器专用节点通过控制器对受测者的各项生命指标进行采集和控制,将采集数据以无线通讯方式传送到监护设备,最后将采集数据通过通讯网络传动到监护中心,医疗人员可以通过监护中心的控制系统观察生命指标,并向受测者提供咨询、指导等,实现远程监护和医疗。

三、银行远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银行远程控制系统起到保护人民群众和国家的财产生命安全、打击刑事经济犯罪的作用。银行监控系统主要运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各种犯罪活动进行有效制止和预防,从而保证银行领域的安全性。传输系统、显示系统、摄像系统、记录系统和控制系统共同造成了银行远程控制系统,以计算机通讯技术为基础,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IP视频技术相结合,起到监控主机的作用。IP视频技术是通过图片形式对摄像头拍摄到的视频进行转换,然后将一张张图片通过计算机服务器传送到各个客户端计算机的IP地址,最终显示到计算机屏幕上。IP视频技术的传输速度较快,保证传输图片显示时的连续性。为了保证传输速度,在图片传输的过程中,需要采用JPEG、H.261和MPEEG等压缩方式对图片进行压缩,防止传输时带宽变大影响传输速度。银行远程控制系统的工作流程是在同轴电缆技术下摄像机与控制主机之间进行图像传输,控制主机接收到视频图像后,与录像设备、监视器之间对视频信号进行分配,并与录像机之间实现语音信号录入。

四、结束语

基于网络的远程控制广泛应用于远程办公、远程协作与交流、远程监控和远程协助等方面,人们可以通过远程办公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远程控制实现与同事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促进沟通与团结;通过远程监控对银行ATM、停车场等场所进行即时监控;通过远程协助为电脑出现故障的朋友、同学、同事等排忧解难。本文主要从医学教育远程控制、远程医疗监护系统控制和银行远程控制系统三个方面,研究通讯技术的应用,供广大学者参考。

参考文献

[1]吕悦松.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析[J].电子制作. 2012,15(14):45-46

第9篇:远程医学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 医学应用 远程医疗 电子病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多,成为一个热点研究的对象,被广泛关注。本文讨论了其在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系统、远程医疗、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并做了一些总结、展望。

一、 电子病历

电子病历是把原有的病历计算机化,它是用存储卡、计算机等电子设施存储、查询、提炼患者的诊治过程,代替原有的手写病历[1]。相比传统手写病历具有显著优点。第一,录入方便。医生以往需要手写病历这非常耗时,医务人员如果使用电子病历将会大大缩短书写所用的时间而且其非常便于存储,后期医务人员浏览病历也非常方便,这些可以大大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第二,共享方便。在传统手写病历中,积攒的病历往往堆积如山,具有很大的闭塞性,往往在某一科室、某一医院自己查阅。而采用电子病历后各个医院可以非常方便的共享病历资料,提高国家医疗的整体水平。病历的共享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三,存储时间长。传统手写病历所用的纸张有一定的使用年限,电子病历摆脱了这个难题,可以保存远远超过手写病历的时间。

二、医院信息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是对医院信息执行分散收集、统一管理、集中使用、全员共享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应用软件系统[2]。它包括以下四类系统:一、行政方面。包括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药库管理系统,医疗设备管理系统,门诊、手术及住院预约系统,病人住院管理系统等。二、医疗方面。包括门诊、急诊管理系统,病案管理系统,医疗统计系统,血库管理系统等。三、评价方面。包括医疗质量评价系统,医疗质量控制系统等。四、其他方面。如医疗情报检索系统,医疗数据库系统等。医院信息系统的蓬勃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医疗事业的蓬勃、健康发展。

三、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一般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同医疗技术相结合,旨在提高诊断与医疗水平、降低医疗开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保健需求的一项全新的医疗服务[3]。其发展目前可分为:一、远程监护。通过通信网络将远端的生理和医学信号传送到监护中心进行分析,并给出诊断意见的一种手段。二、远程咨询。远程咨询是一种一方对一方的医疗服务模式,多为上级医院向下级医院提供咨询服务,以解决小医院缺乏专家的困难。三、远程会诊。远程会诊可归纳为医生通过对远地病人的图像和其他信息进行分析做出诊断结论,即最后的诊断结论是由与病人处于不同地方的远地医生做出的。四、远程手术。远程手术是将远程医疗手段用于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包括远程会诊、手术观察、手术指导、手术等。

四、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其在医学的应用以下方面:一、在医学教育及医疗培训中的应用。①医务人员的培训。②一些医疗设备的培训等。二、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①模拟外科手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医院可以非常方便、底成本的进行外科手术的模拟。②放射诊断方面。采用这种技术,首先获取病人的有关数据,然后再虚拟环境中庸计算机模型区提取这些数据并显示出来。这对医生非常有用。

五、总结与展望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一步一步改变人类。在医学领域更为尤甚,所以对于医学生、医务人员认真学习扎实的计算机知识对他们将会受益匪浅。目前,借助计算机,人们发展了很多新型的医学领域。一、生物芯片。生物芯片是通过对计算机芯片研究分析演绎而来的,采用微量点样、光导原位合成等方法,将生物大分子,如多肽分子、核酸片段、环氧树脂分子等有序地固化在聚丙烯酰胺、硅片等载体表面,通过相关仪器检测分析[4]。二、移动医疗。就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以基于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类App应用为主。总之,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推动着医学的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应该抓住时代的机遇,大力发展计算机技术,大力提高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以便提高我国居民的整体医疗水平,使我国医疗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 考 文 献

[1] 张蕊,刘倩.浅议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5(10).245-245.

[2] 侯文生.计算机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M].65-6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