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研讨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研讨精选(九篇)

高中语文教学研讨

第1篇:高中语文教学研讨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进行学科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仍存在着低效现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即知识的获得、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塑造,把学生培养成为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新课改背景下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倾向日趋明显,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的各项资源要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现就有关教学策略方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情境创设策略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让他们对正在学的内容感到好奇,并觉得富有挑战性,产生学的欲望,这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乐学――会学――勤学”的必然途径。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前提。教学是师生间交流沟通的过程,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分享对教材的理解、课堂给予的快乐。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扶者和促进者关心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营造一种平等宽容、健康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们在课堂上不再感到紧张和压抑,他们的学习也变得更加轻松自由。

2、情境内容应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背景中提出。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等同。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语文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语文是无处不在的,感受生活中的语文审美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等能力。例如:在教《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老师充满感情地和同学们讨论(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交流以下这个问题:请大家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这样的问题情境,既创设(创造条件)了教学情境,刺激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为学生铺设了良好的自由讨论氛围。

3、教学情境应具有时代性、新颖性。

教师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创设教学情境如果总是“猜年龄”、“动物王国”或“狼外婆”等,不仅让学生感觉厌烦,而且落俗套的设置让学生产生教师是落后的老师的错觉,从而对所学科目出现厌学情绪。高中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原因,的确需要情境生动、有趣、新颖。但“生动、有趣、新颖”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

4、营造多样的科学的教学情境。

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变化。教师要从教学需要出发,营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力求生动、有趣,以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进高中生智力的、能力的和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而要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则需要科学地设置教学情境,只要是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在情景中获得体验,唤起情感,激活思维,更好地学习的情境就是科学的有效的情境。

二、自主探究策略

1、开展学生课堂自学。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借助教材、工具书以及利用各种媒体把课文读对、读通、读好,自觉积累生字新词和好词佳句。学生自学时教师应及时巡视,适时点拔,再有意识地去关注、去倾听、去引导,保证自读的力度、深度和效度。

2、引导发现.感悟,注重自主探究的尝试性。发现是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一种教学质量观的问题,是学生观的反映。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才能促进自主合作探究,达到学会学习之目的。

3、帮助学生自我反思。古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学生进行课堂自我学习情况的反思,学会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自己学习上尚存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4、鼓励参与合作,追求自主探究的研究性。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由自主、合作和探究三者的密不可分的、层层递进的关系决定的。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研究型的人才。我们必须相信孩子,乐于为孩子提供"研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

(1)创设条件,激发兴趣,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术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字一样。这说明学习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

(2)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提供主动探究空间。每一个学生应该有选择学习的权力,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如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课文;在课堂学习想自己所想的,谈自己想谈的,做自己想做的,等等。

(3)选择专题,分工合作,加强主动探究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可紧扣教材,选择重点、难点、疑点作为专题,运用研究性的阅读,分工合作,要求每一组设计组名、组标,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竟争夺标"的氛围,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研究性和发现的能力。

三、多元评价策略

对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斯塔费尔比姆提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新课改提出了“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的目标。

1、注重导向的激励性。除了对学生知识能力掌握情况的评价外,要重视对兴趣、情感、态度、习惯等的评价,随时给学生以激励。

2、注重主体的多元性。在教学实践中,要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等参与评价中,特别是学生自我评价。

3、注重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要给予不同的评价。运用“保底不封顶”的不同尺子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优等生可以要求精上求精,而对学习潜能生则可以宽容对待。

4、注重评价维度的多元化 。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而使自己成为人才。

第2篇:高中语文教学研讨范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承文化精髓的途径之一,在高中英语课程教学中,我们既要教会学生掌握使用英语的方法,更要让学生了解外国语言中所记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语言教学既有工具性,更有人文性和教育性,通常情况下,我们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传统。就是我们在学习汉语时,也习得了汉语所承载的中华文明,因此英语学习不仅是一种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更是一种文化的学习。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培养跨文化交际则需要语言的帮助,而文化内涵正是语言交际的具体内容,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这也就意味着高中英语教学离不开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的难题,同时,还能帮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保证外语学习的连贯性与整体性。

二、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途径及方法

1、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在学生获得外语知识与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课堂教学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渗透文化教育的场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词汇教学、语法教学进行文化渗透。中英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因此,语言与语义间也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性,如果两种文化对某一事物的评价不同,那么在其文化间进行的交际就会产生冲突和误解,如mouse在中文中是贬义的,而在西方虽有胆小等含义,但还用来表示怜爱之情(such as Micky Mouse),英语教学既要教学生熟练掌握语法,又要让学生理解语法所依托的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许多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是与某些名著有关,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对英语词语的理解:如the cat’s paw猫爪子,有一则寓言说,猴子怂恿猫从火中取栗,约定分而食之,猫每次捞出一颗,猴子即剥开吃掉,结果猴子受惠,而猫爪在火中灼伤,受人利用而一无所得,在英语中常用“猫爪子”来比喻“被人利用而自己并无所得的人”,如果学生在做阅读理解中,不了解这一文化内涵,就会不知所云,错选答案,如Judas’Kiss(犹大的吻,意指可耻的叛卖);如To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之战,意味遭遇到重创和失败,不懂这一典故,对与听力教学或者口语教学都会造成困扰。

再如,有一位学生在写作练习时,想利用比喻句进行创作,他想表达“他游泳游得很棒,像一条蛟龙”,于是他便写出了这样一个毫无语法错误的句子:He swam like a dragon.殊不知,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在西方却是一种凶猛、残暴、不祥的动物,例如:The workers said that their boss was an old dragon.因此,仅仅掌握了一定的语法规则而忽视了文化知识,达不到语言交际的真正目的,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寓言等方式传授异域的文化知识,扩展学生视野。

2、课后练习中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

宋代学者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曰:“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这说明了文化知识的获得,并非一蹴就成的,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出来教师有限的指导教学方法,学生还应在课后练习中,有意识地积累英语文化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如小说等,体会圣经文化对于作家们的影响。如:现代流行的《心灵鸡汤》中有多处体现了圣经文化的影响。学生还可以阅读一些名家的作品,如莎士比亚,海明威等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间通过看相关电影或短片,引导学生理解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如:电影《出埃及记》整部电影没有涉及一点儿和埃及相关的内容,为什么要取名为《出埃及记》(Exodus),让学生自主探寻,积累跨文化的知识,又如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纳尼亚传奇》,电影中关于基督教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其中直接用一头狮子影射耶稣基督。

3、课外文化意识的渲染与熏陶。

环境对于高中学生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是十分重要的,外在环境的优化与渲染,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知识的兴趣,从而走向自主探寻的道路,因此,教室文化和学校文化就成为了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另一片广阔的天空,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创办双语橱窗、板报活动,让有兴趣的学生自己组成一个班子来确定主题,落实选材、编译、排版、美工等项工作,完成一期英汉双语橱窗或板报。例如可以以“中西方交际语禁忌”作为板报主题,组织学生搜集关于中西方交际用语的禁忌有哪些,在对西方一些国家的忌讳进行讲解时,进过调查分析,总结禁忌语主要有以下六种情况:陈词滥调、陈腐语(如the apple of one’s eye, as cool as a cucumber等):土话、土音、方言(如:用near表示吝啬的,小气的意思);粗俗的、庸俗的、粗鄙的词语(如:yep、bitch等);具有令人不愉快内涵的词也要禁用(如luck、teat);隐私(如年龄、婚否等);歧视语(如sissy等),这样的课外活动,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热情,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与专长得到了施展,增强了合作意识,也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活动的成果则给他们带来了成功感,增强了他们对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培养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第3篇:高中语文教学研讨范文

2011年10月15日上午,纪念《语法修辞讲话》发表60周年学术研讨在我校科研楼报告厅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83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17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代表参,围绕“《语法修辞讲话》研究”、“语法研究”、“修辞研究”、“语用研究”、“语言规划研究”、“结合语法修辞语用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话语分析研究”、“语言符号与传播研究”等多项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大报告、分组研讨和总结汇报。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我校党委书记李虹、市教委副主任张向阳、中国语文现代化学长马庆株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经过两天紧张有序的研讨与交流,10月16日下午,纪念《语法修辞讲话》发表60周年学术研讨在我校科研楼报告厅圆满落下帷幕。中央民族大学戴庆厦教授、南开大学马庆株教授、暨南大学邵敬敏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副长兼秘书长袁钟瑞先生、我校国际交流学院院长项成东教授等出席。

此次大由天津外国语大学和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主办,国际交流学院承办,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单位协办。大前后,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陆俭明先生发来贺信、华中师范大学邢福义先生发来题词、中国社科学院学部委员沈家煊先生发来贺文,语文报刊协长李行健教授、天津市语用修辞分长谭汝为教授等分别打来祝贺电话、发来贺信。中央民族大学985基地主任戴庆厦教授,中国语言学常务理事、暨南大学邵敬敏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沈阳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铭玉教授,中国社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句法语义研究室主任张伯江教授,商务印书馆副总编兼汉语出版社中心主任周洪波教授等著名语言学家应邀出席并做主旨报告。大期间,校党委书记李虹、校长修刚、副校长王铭玉分别见了做主旨报告的专家和大主持专家,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感谢和热忱问候。

研讨的主要特点

(一)意义重大而深远

纪念《语法修辞讲话》发表60周年,学习《语法修辞讲话》的学术,学习吕叔湘、熙先生的学术精神、学术思想、学术风范和学术道路,密切结合表达,语义、语用和语法相联系,密切结合应用,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联系,对于促进中国语文的现代化即汉语的规范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规模大、层次高、水平高

首先,此次议规模大。参的正式代表达170多人,来自包括社科院、北大、复旦、人大、南开等名牌院所在内的83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还有来自日本、俄罗斯、中国香港等地的学者3人。

其次,此次议层次高、水平高。参的主旨报告专家、主持专家和小组长等都是国内顶级学者和知名学者,其中担任国家一级学副长以上的有6人以上,博士生导师暨博士后合作导师30余人。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和中国语文现代化学给与者高质量的赠书和光盘超过600册(份)。讨论的议题广涉及《语法修辞讲话》的研究、语法研究、修辞研究、语用研究、语义研究、话语分析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等诸多方面。主旨报告的水平高,代表了中国语言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提交的论文摘要和全文,内容充实,见解深刻,表述畅达;小组报告井然有序,细致而清晰,讨论中相互切磋,热烈而深入。

(三)严谨求实、创新包容、充满活力

首先,严谨求实。从议手册的制作到议主旨报告、分组讨论、组长汇报等各个环节都严谨求实,考虑细致周全,务求没有失误,没有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东西,讲求高效、实用。

其次,创新包容。从选题立意到理论方法,从材料选取到分析解释,从内容含量到表述形式,都体现了多元包容和锐意创新的特色。

再次,充满活力。既有老一辈专家学者莅临,中青年学者到,也有不少研究生同学参,主旨报告多达8场,贺信贺文和题词4封,戴庆厦先生和邵敬敏先生还参加了小组讨论,李宇明教授在百忙之中做了两场学术报告,大共收到150余篇论文提要和全文。

研讨的主要收获

(一)学习吕叔湘、熙等老一辈学者的学术风范和学术精神,不仅要做好人,守好本分,还要有较强的社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不能只是独善其身、明哲保身,更不能闭门造车、固步自封。

第4篇:高中语文教学研讨范文

【关键词】研讨课;教学内容设计;民办院校;大学英语精读

在民办院校从事大学英语教学数年,深知民办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方面,民办院校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较多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设计比较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骤然增多,班容量不断扩大,学生英语水平下降,且参差不齐。由于上述主要原因,教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难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研讨课(Seminar)起源于德国,于18世纪开始流行于西方众多大学,成为基本的教学方式。现在,我国的部分大学也逐渐接受并应用了这种教学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研讨课是指教师设计研讨题目,学生分组协作,查找资料,然后学生进行简短报告,老师、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在研讨课过程中,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与观察,思考与实验,交流与合作,写作与表达,学到了相关知识,对学习有了积极性,提高了创新能力、思辨能力,使之终身受用。

2014年初启,结合西安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在任务班级中开展了数次“大学英语精读研讨课”教学实验。以下就根据教学实验课,结合民办院校师资及学情,对大学英语精读研讨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做以介绍。

一、 教学目标

要开展好研讨课,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一定要增强目标意识,在充分解读教材,考虑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这一目标一定是可行的,操作性强,可以达到的,且可检测的。根据民办院校学生的特点,学生一节课承载的东西不宜太多。教学目标应简明扼要,层次清晰,让学生明确了解本节课要学什么、怎样学、怎样考核。这样的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民办院校多数采用的是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系列教材,可根据每单元的内容,设置相应的文化主题,围绕着这一文化主题设置可达到的外在语言目标及内在思维目标。语言目标为课文里重要的单词、短语、疑难句子、写作技巧,均相应布置5+5+3+2+2个左右,不宜过多。语言目标还应包括社会文化目标,这样有利于把文化和知识相结合,增强课程的人文性。教学不只是在传授知识,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学生具备创造性、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二、 教学内容

研讨课前,教师要将学生合理分组。在分组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能力、英语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可以是学生就近组合,可以是学生按兴趣、爱好自由组合,也可以是根据任务的特点、难度指定不同性格的学生组成小组。民办院校班级人数较多,可按照每组6-7人将班级分为7-8个左右的小组,选出一学生担任小组长来协调督促研讨课活动。总之,分组既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要有利于目标、任务的完成。

现民办院校大学英语精读课进度表中规定三次课为一教学单元。第一次课上,教师先对本单元话题进行引入,然后提出问题,布置小组任务,介绍教学目标及考评方式。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商讨任务,明确自己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比如新视野第二册第七单元的主题为压力,教师可要求每位学生访谈至少5位不同职业者的上班族或学生,并记录笔记,询问受访者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教师应围绕这一主题布置适量的语言任务,如让学生自学5个重要单词,5个短语,对两个疑难句子进行分析等。课后,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共同协作,搜集、整理资料。

第二次课上,先听老师对文章重要语言点进行简要讲解,学生可以对课文语言点及提纲、大意提出疑问。然后在小组内部展开讨论。所有学生分组坐定,针对上述任务进行小组的限时讨论。研讨中,学生最好以英文陈述自己的材料及观点,主要陈述并讨论各组员的访谈和收集、查阅的资料内容。然后每小组指派一个代表,就本研讨问题进行发言,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点评。

第三次课上,就所研讨问题在各组之间展开讨论,研讨中老师和其他组学生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简明扼要的研讨,以完善学生的材料与言论。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点评和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布置本单元作业。作业的内容可以就研讨的话题写一份书面的双语的材料,也可就本单元的收效,认知上的提高进行总结。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研讨课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全面。研讨课的成绩考核要考虑诸多因素,考核的重点包括知识与方法的掌握程度,分析与批判的思维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写作水平等。评价的标准可以按全班学生水平比较产生,也可以参考每个学生学习进步情况,要多多留意学生的个性。评价方式应多样化,不仅仅是通过考试,加大平时考核在总体考核中的比例,以减少学生对考试的畏惧,提高考核结果的客观性。教师应根据学生所交作业,结合平时学习过程,学生发言的情况,给学生打分,给出书面评论与指导。教师还要收集学生对该研讨课内容、形式及效果等方面的书面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下次研讨课。

四、 结语

创新是当今世界发展的灵魂,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我国民办院校的学生普遍英语水平不高,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创新能力、思辨能力较差。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民办院校应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根据民办院校学生自身特点,灵活调整大学英语精读课的教学方式,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书目

〔1〕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思维训练课,(美)理查德,中国青年出版社

〔2〕大学课堂教学方法研究,周光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5篇:高中语文教学研讨范文

一、认真学习教育哲学及语文课程标准,强化教师的研究和反思意识。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随着语文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实践问题越来越突出,老师们开始觉得仅在操作层面打转还不解渴、不透彻、不深刻,他们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探寻。这种深层探索的主要工具或者说手段就是教育哲学。基于“跳出语文看语文”的眼界,我们呼吁,教育哲学应当成为语文教师成长和实施语文教育行为的一个重要精神资源。这里向各校特别推荐的教育哲学及有关教育的专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著)、《中庸》(中国最早的教育哲学作品)、《教育哲学导论》、《有效教学方法》。

本学期仍要继续组织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将课标理论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理念,并落实到教学实践的一言一行中。

1、各校要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大背景,加强学校语文教研组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地定期组织小型多样的研讨活动,交流信息,激活思想,探讨实施课程标准以及教学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联系教学实践寻求解决方法,深入推进“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的研究。

2、引导鼓励教师不断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剖析教学中的得失,及时总结,积极撰写“优秀教学案例”、“案例评析”、“课改故事”等,使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反思的实践者”。我们将组织一批选题新、教学实践性强、质量高的文章,参加市小语会、青语会论文评选,力争获得好成绩。

二、以实施课程标准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落实到教学的各个方面,教学常规也要以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抓。要把识字和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要求作为常规切实抓好,使学生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本学期教研室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深化备课和课堂教学改革。

教师要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研究者,必须从上“好课”开始。本学期要进一步深化备课改革,真正提高备课的效益和质量。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课堂应当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不断提升的主阵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自主识字、阅读,自我体验和感悟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时间;为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构建一个恰当的平台。本学期我们将配合区文教局认真组织好“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学术研讨会,让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进一步与华师大课程专家作面对面的交流与研讨,通过专题研讨、课例评析等形式,宣传课程改革理念,着力进行备课和课堂教学的改革与研究。

2、重视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研究。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重心是评价语文教师“教”的设计、“教”的过程和“教”的效果,而对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的方式、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最强有力的要素,是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如何与时俱进地制定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评价标准,已成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本学期,教研室将召开“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专题研讨会”,促使各校切实转变评价观念。语文学科将召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联系实际教学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评价改革方案,逐步实施,不断调整,不断完善。

3、继续抓好写字教学。端端正正写好字是小学生必备的技能,这需要每个语文老师真正重视并为之不懈努力。我们不仅要重视低年级,还要重视中、高年级的写字教学,切切实实让钟楼每一个孩子都写一手好字,使写字成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4、进一步重视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教学的研究。

不仅是中年级,要加强对各个年级朗读教学的研究。要在重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提高整体的朗读水平,同时要加强背诵、加强积累。本学期区教研室将继续对各学校进行朗读情况抽测。

5、加强作文教学的改革和研究,体现“讲平凡、求真实、重积累”的原则。重视《新文笔》的投稿工作,鼓励学校办校刊、班报等,把这些作为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的举措。准确把握各年段的习作要求,不随意拔高要求,加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感悟力的培养,加大学生的语言积累,努力让作文教学化难为易,化苦为乐。

三、以各项活动为契机,促进教师素质在多元动态发展中提高。

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要锻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教研室将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实践和展示才华的机会,为他们脱颖而出搭建舞台。

1、认真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语文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以此为契机,青年教师要加强对课标的研读、苦练语文教学内功、全面提升语言文字基本素质。

2、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常州市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各校要借此机会,加强研究,物色人选,力争赛出好成绩,推动全区阅读教学改革。

3、十一月参加钟楼区青年教师素质大赛。

4、十一月区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专题研讨会。

5、积极参加省小语会举行的全省语文教学观摩活动。

6、继续做好小语会工作,组织会员认真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参加十二月举行的市青语会、小语会的学术研讨活动。

四、主要工作安排:

八月份

全区各年级教材分析

九月份

1.征集《新文笔》稿件

2.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语文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

3.语文协进组活动

十月份

1.“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学术研讨会

2.2004年小语会参评论文区内预选

3.语文协进组活动

十一月份

1.参加全市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2.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专题研讨会

3.语文协进组活动

十二月份

1、朗读情况抽测

2、参加2004年小语会学术研讨会

第6篇:高中语文教学研讨范文

罗镇中心学校教研组工作计划(05-06年度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教研组活动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主要活动,在新的教育环境影响下,尤其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形式以发生很大的变化,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每个教师适应新课程的当务之急。

二、组织机构

语文教研组组长:张成奎

语文教研组成员:王立元陈波肖玉琳杨培祥秦敬芳秦有兴

数学教研组组长:李铭家

数学教研组成员:杜小红李天亮王雪萍刘永明王东曹群英李琼

三、工作措施

1、改变教研活动缺乏系统性,活动要以教材研究、教法探讨、学法探讨为主,深入开展探究活动。

2、认真落实《罗镇中心学校教研组活动制度》,教研组长要组织成员开展活动,活动内容要紧扣新课程改革工作,形式要多样,不能搞照本宣科、一言堂活动。

3、加强教学科研的力度,以对新课程的研究为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为突破口,扎扎实实教学研究活动,鼓励教师研究教材、教法、学法,本学期人人均书写2~3份课改论文(含教学心得),一份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对积极参与活动、并有一定教研水平的教师要予以奖励。

4、积极开创教研、课改活动相结合的新局面,整合我校教育教学资源,节省教师时间,发挥教师潜能,提高教研水平。

5、各教师要积极参加活动,记好笔记、踊跃发言,教师参加者活动考勤、及活动中的表现要记入教师档案。

四、活动安排

周次

活动内容

参加人员

组织形式

负责人

成立领导机构、落实教研组长责任,学习《罗镇中心学校教研活动制度》和本学期教研活动工作计划,

全体

会议

王雪萍

陈波

语文组:学年级语文看课座谈

语文组

学习讨论

张成奎

数学组:学习三年级数学教材编排特点

数学组

学习讨论

李铭家

观看教学实录

语文组

讨论

张成奎

观看教学实录

数学组

讨论

李铭家

学习优秀教学设计

语文组

讨论

张成奎

学习优秀教学设计

数学组

讨论

李铭家

练习课件制作

语文组

讨论

张成奎

练习课件制作

数学组

讨论

李铭家

期中检测质量分析

全体

汇报讨论

陈波

十一

赛教准备

语文组

讨论

张成奎

十二

赛教准备

数学组

讨论

李铭家

十三

全员点评

全体

讨论

张成奎

十四

全员赛教点评

全体

讨论

李铭家

十五

赛教活动评议

全体

讨论

陈波

十六

总结教研组活动,提出改进建议。

全体

会议

王雪萍

陈波

五、活动时间

每周星期四下午5:00—6:00

第7篇:高中语文教学研讨范文

关键词:高校外语课程;外语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5795(2014)01-0076-0005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中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的“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势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的精神,由《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暨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联合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第十届全国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于2033年11月14-15日在电子科技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70多位专家、学者、高校英语教师和教育技术科研人员齐聚成都,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

本次研讨会延续了十年一贯的“外语教育技术与大学外语教学”主题,分设大学外语课程及教学改革、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下大学外语教师发展与学生认知研究、电子语境下的语言学研究、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理论建设以及中小学网络外语教学等五个议题。在政策、技术、理论和实践的碰撞交汇中,与会专家就新一轮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发展、测试评估及其与外语教育技术的关系等方面做了各具特色的主题报告。本文拟对本次研讨会所关注的话题做简要述评,总结我国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的历程和现状,阐述高校外语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未来外语教育技术在外语课程中的应用做出展望。

1、会议述评

本次研讨会的首要议题――关于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探讨――是对“2012全国大学外语课程及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主旨(刘辉,2012:76-80)的进一步延展,传达了来自于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有关深化高校外语教育改革、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的有关精神。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王守仁教授在题为“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报告中指出,首先要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以观念的转变带动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他参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相关内容,再次强调了大学英语课程工具性、人文性和专业性的统一,重点探讨了如何建设和完善大学英语综合评估体系;在构建和谐语言生态的大背景下,王教授提出作为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建设更加科学、能够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能够体现高等教育特点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与王守仁教授的主旨报告遥相呼应,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石坚教授也从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两大方面探讨了高校的英语教学改革。他首先简要阐述了高校应该秉承的“323+x”的教育理念,即在大学普及高等教育的同时,应提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精英式、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教育,重视人才培养规律的两个阶段(1.5年的通识教育阶段和2.5年的个性化专业取向阶段),并注重培养三类不同类型的人才(研究型人才、综合创新型人才和社会应用型人才);在谈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及其引发的教育理念的革命时,他认为我们需要考虑在这场革命中如何从细节上下功夫,真正做到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特长的发挥、潜质的挖掘以及个性的张扬。

本次研讨会的另一重要议题是,现代信息技术长足发展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外语课程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与会专家们纷纷建言献策,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王守仁教授首先总结道,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前十年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了大学英语课程中,为英语学习带来了一场革命,而下一步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制定过程中应该重点探索如何完善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从而最终促进大学外语教育质量的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顾日国教授从理论的高度对深化信息技术在高校外语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他以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CALL:Practice and Reflection为题,从CALL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最高设计原则谈起,分解剖析,层层推进,详细生动地论述了多媒体、多模态、多语境环境下的外语学习理论和课程设计,并从微观层面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了不同的学习环境和活动要素,同时也提出了外语教学设计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困难和挑战,为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的过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参照和实践指导。

大数据把全球卷入了一个以数据、数据分析与预测为特征的时代。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王海啸教授在分析了大数据时代教育趋势的基础上,就高校的英语写作课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写作的目的、过程以及评价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提供了六大案例说明大数据在写作应用中的强大功能,最后点明了大数据时作教师的应对策略,即不但要了解写作本身,还应该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和90后学生的特点,在正确的教育理念引领下掌握信息技术,以带动教和学的过程。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主任金艳教授关注的是大学英语课程的评估环节。她在题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效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的报告中首先介绍了2013年12月大学英语四、六级纸笔考试新题型,之后重点说明了2013年5月开始尝试使用的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机考,并预测说口语机考一旦运转成熟极有可能完全替代目前费时费力的考官考生面对面的口语考试,又一次表明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与评估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金艳教授与大家分享的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展开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效度和影响考试效度的因素分析的研究中,我们看到了测试评估的专家以及研究人员在提高测试和评估的公平性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

电子科技大学伍忠杰教授的主旨报告所关注的是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问题,他分享的翻转课堂理念引发了与会专家和代表的浓厚兴趣。资源共享精品课建设既是国家的需求也是教师个体发展的需要,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学理念的转变让大家再一次把视线投向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们首先通过使用教师或第三方准备的视频自学预设的话题,然后在课堂上以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形式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Wikipedia,2011)”,几乎颠覆了传统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和授课的流程。

最后,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社长、《外语电化教学》杂志副主编陈坚林教授从本次研讨会的主题谈起,总结并高度评价了各位嘉宾的发言报告,阐述了《外语电化教学》多年来坚持不懈进行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的历程和经验,提出了在“外语”环境下构建“外语教育技术学”这一新学科的理念、宗旨和目标,为本次研讨会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综上所述,本次研讨会信息丰富、与时俱进,会上传达的不仅有来自教育领导部门关于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和深化教育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的声音,也有来自于业内专家对于大数据时代和课程与信息技术相互依存背景下如何深化教育技术在外语教学中应用的真知灼见,既加深了与会代表对于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的理解,又提高了他们对于未来所面临的机遇及挑战的认识,同时对外语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学科的构建起到了实质性的推进作用。

2、研讨会背景剖析: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初步构建

本次研讨会虽然延续了前几次会议教育技术与高校外语教学的主题,实际上其背后的学科支撑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初步构建。

文献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起,学者们对于教育技术和外语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的探讨就没有停止过。众所周知,外语学科的教育技术研究在教育技术中起步最早,效果最明显,应用最广泛,因而起着不可替代的先锋和示范作用(陈振宜、戴正南,1991);R0ben Debski(2003)曾指明CALL作为一门学科的定位和发展方向;Sasha等(2004)、Robert J.(2007)认为作为外语教育技术的CALL是一种基于设计的研究,基本上指出了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的本质属性;吴进善(2010:44-47)认为多媒体外语教学的核心就是以交互性为特征的外语教育技术学;程东元(2008)亦从教育技术学的视角梳理了外语“教学技术”的基本理论框架。顾日国(2005b:3名)的教育生态模型构建、张红玲等(2007)关于网络外语教育的系统化研究以及张祖忻(2009:70-74)关于外语教育技术核心的确认都为外语教育技术学的构建打下了理论基础。另外,胡加圣、李艳等(2010,2011)也专门撰文探讨了外语教育技术的学科属性和学科理据问题。陈坚林(2010)的生态整合理论体系代表了国内外语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最新成就,此后明确提出“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完美融合,有必要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外语教育技术,去构建一门基于外语教学理论、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技术学等理论的综合性跨学科研究门类――外语教育技术学(陈坚林,胡加圣,2011)”。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胡加圣(2011)撰写了题为《基于范式转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详尽论述了信息化外语教学范式的转变使外语教育技术学具备自身基本的学科构成要素以及新兴学科的基本表现要素,证明外语教育技术学已经基本形成了学科框架体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的进一步融合,近两年又有不少学者加入外语教育技术学构建研究的行列,从不同的层面论述了外语教育技术学初具雏形的事实。刘晓斌(2013:19―23,34)从学科互涉的视角探讨了外语教学与教育技术的融合,认为两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渊源已久,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CALL的出现大大推动了外语教学与教育技术的学科互涉,既对活跃外语教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成为了教育技术领域重要实践活动的有力补充。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近几年,对于外语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将两个领域的互涉推进到一个新层次,形成一门整合的新学科――外语教育技术学。朱敬等(2013:13.18)通过知识图谱分析了《外语电化教学》、《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等期刊2000年以来登载的相关论文,对20年来我国外语教育技术经历的发展路径和所研究的热点及前沿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外语教育技术已经初步具有学科雏形的结论。郑友奇等(2013:24-28)在机助外语教学的计量学考察基础上对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展望,认为以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外语教育范式已经形成,外语教育技术学科成立的前提和基础已经具备,作为三级学科的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的雏形已经显现。而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建立的意义在于能有效地协调技术、语言及教学三者的关系,进一步推动外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实现外语教育的最优化(刘辉,2012:76-80)。由此,一直致力于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陈坚林教授和胡加圣博士(2013:3-12)在外语教育技术研究主要期刊《外语电化教学》上联合发表“外语教育技术学论纲”,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是外语教育技术化范式产生的基础,从而深入探讨了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属性、主要理论模型的构建、研究内容和对象、方法论以及外语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建设问题。此次研讨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特别是顾曰国教授的主旨发言从各种类型学习的普遍规律谈起,层层深入,阐述了学习规律、学习类型、学习环境以及各种学习活动对CALL课件设计和平台开发的指导作用,为教育技术应用于外语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参照和实践指导,是对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又一次强有力的验证和支撑。

3、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新理念:翻转课堂的启示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复旦大学副校长陆防认为当前高等教育要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是资源共享和学习模式改革(涂皓,2013:32-33)。本次研讨会上伍忠杰教授分享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Flipped Class Model)”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益尝试。

翻转课堂是2000年J.wesley Baker在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的,2007年在美国一所高中率先付诸实施,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创立可汗学院(KhanAcad―emy),使翻转课堂开始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课前学生在家观看教师或第三方创建的教学视频和资料,课堂上通过加深概念、解决问题、合作学习等方式做作业,老师则在旁提供指导和协助。对此,Robert Talben教授总结出翻转课堂的实施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与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广播电视教育不同,翻转课堂具有“教学视频短小精悍”、“教学信息清晰明确”、“学习流程得以重新构架”以及复习检测方便快捷”等鲜明的特点(百度百科,2013)。杨伟杰(2013:93-95)曾对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中各种要素的差异进行了总结(如表1所示)。

翻转教学是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方式的一种创新,它“所承载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给现代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声音和活力”,而其基本要义则在于“教学流程变革所带来的知识传授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优化(赵兴龙,2013:66-68)”。与会专家王海啸教授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把教师从繁琐的传授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并有利于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伍忠杰教授则认为这种教学模式非常符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与任务要求,“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因此在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中大有潜力可挖。

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是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范式之一,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非常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的“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的教学改革目的,为任务式学习、问题式学习、协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学习方式提供了实践的平台。但是同时也对教师的信息素养、高质量教学资源的建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等方面提出了挑战。目前付诸于实践的翻转课堂大都集中于数学、科学、经济学等学科,如何使这种教学模式适应外语学科的学习规律、与传统外语教学方法的精髓完美结合将是教育技术界和外语教育界学者以及高校外语教师共同探讨的话题。

4、高校外语课程建设新思路:“慕课”的挑战

研讨会所关注的另一个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学习的流行现象是“慕课(MOOCs)”。事实上英文缩略词“M00cs”中的每一个字母都有着与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领域课程模式革新相关的深层含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指的是课程注册人数众多,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或几百个学生不同,它的每门课程容量可达几万甚至十几万学习者;前一个0代表Open(开放),指的是课程学习以兴趣为导向,不设门槛,原则上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二个0代表0111ine(在线),指的是课程学习的时间、空间非常灵活,7×24全天开放,同时使用客观自动化的线上学习评价系统,运用大型开放式课程网路处理学习者的互动和回应(徐倩,2013:49);因此,它的出现几乎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的Course(课程)的认识。从2008年第一门课程约2300个注册用户,在短短五年时间之内,目前“慕课三大平台”(斯坦福的Coursera、Udacity以及由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联合创办的edX)的注册用户已达数百万。

慕课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目前课程范围覆盖科技学科、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同已经流行数年的“哈佛公开课”相比,慕课的一项技术优势就是视频课程被切割成lO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所构成,学生只有答对过关之后,才能继续听课。如果有疑问,则可以直接在平台上提问,5分钟左右就会有师生提供解答。也就是说,慕课更像是翻转课堂的升级版,只是比翻转课堂具有更开阔的资源建设平台,汇集更大数量的学习者,它利用网络实现教育,将为全球数百万希望得到学习机会的人们提供崭新的教育途径。随着这种全新的课程开发模式对教育领域的冲击,国内高校很快做出了反应:2013年5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宣布加入edx;同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相继宣布加入Coursera;不久上海交通大学宣布将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c9高校及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共建中国“慕课”。

在全球瞩目的慕课轰轰烈烈到来之际,我国教育技术界和高校外语教育界已经清晰地意识到了它的威力所在。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认为,虽然慕课现阶段还不可能取代传统的高等教育,毕竟校园生活的经历、校园文化的熏陶都是在线课程难以替代的,借着慕课冲击,加快大学教学、管理的根本变革,实现两者的融合才是更好的姿态。笔者认为这种新的课程开发模式以碎片化的资源呈现方式满足学习者泛在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提升学习效率,重塑信息时代的学习生态和文化,符合教育部提出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势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的总体思路。

反观这种全新的课程开发模式对大学外语教育的影响,如果高校外语教师还停留在PPT加课本进行单向知识灌输的状态,恐怕难以避免被边缘化直至灭亡的命运。慕课虽然对学习者几乎没有资格要求,可是对课程资源提供者却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国外提供的课程相比,我们可能不具备语言上的优势,但是我们却能发挥中国文化的特点,利用这种大型网络在线课程凸显本地特色。就每一门具体课程而言,慕课对课程内容、知识结构、知识点划分及学习安排提出了新要求。对教师课程建设、特别是课程知识点梳理、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邓宏钟等,2013:5-7)。对此,参会专家石坚教授借鉴国外大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的经验,针对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现状,从传统语言实验室的升级换代、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的嵌入、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的建立以及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能力的新一轮培训等十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外语教育实质性的应对措施。

5、总结与展望

本次研讨会是在高校外语教学面临深化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形势下组织召开的一次具有前瞻性的学术会议。会议对高校外语教学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肯定,深入探讨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同时也对下一步教学改革所面临的困难、挑战和冲击做出了充分的认识。而从学科构建的角度来说,本次研讨会可以视为外语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又一次实践性推进。

第8篇:高中语文教学研讨范文

国内教师语言研究对于教师语言的研究,中国大陆基本是从21世纪以后,从对国内的“教师语言”的研究成果来看,笔者将其分为9大类,亦将依据此展开呈现和论述。

一、针对教师语言艺术或教师语言魅力进行的总体论述

这部分主要包括对教师语言的表达技巧、策略方法、功能特性阐释等以及教师语言运用的原则等。涉及文章数量较多,大约有150多篇。研究者主要从教师语言的概念、重要作用、特点及提高教师语言艺术的途径等几方面去归纳与整合。

1.教师语言的含义

教育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语言艺术化的过程。山东政法学院的陈剑敏老师在《教师的语言艺术刍议》一文中对教师语言艺术的涵义、特点、作用等均作了详细的介绍。语言,是人类用自身发出的不同声音表达不同意思的符号系统,它由语音和语义构成,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传授知识的工具,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这个含义是从狭义上讲的,人们通常说的语言,就是指这种有声语言。从广义上讲,语言包括声音语、书面语、体态语。

2.教师语言的特点

有关教师语言特点的归纳,似乎大同小异。张卫华(2007)认为教师语言艺术的魅力的展现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激励的语言、机智的语言和幽默的语言。同样的,元美芳(2009)也提出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切感,要有幽默感,要有时代感并且有艺术性。陈剑锋(2009)将教师语言艺术的特点归纳为趣味性、启发性、通俗性、节奏性及激励性。

3.教师语言使用及其艺术性的重要性

教师语言的规范且具有艺术性的使用对搞好教育教学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陆金香(2011)认为教师讲究语言艺术尤其重要性在于,教师的职业就是教书育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讲究语言艺术,有利于学生的“充分、自由、多元的和谐发展”,使其受到良好的熏陶;同时他还强调教师的语言艺术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

4.教师提升自己语言的艺术性,提升教师语言魅力的技巧及策略

明晰了教师语言及其应该具有的特点,如何能改善教师语言艺术使其对教育教学作用最大化,这是一线教师所急需的也是我们不断研究的意义所在。程小霞(2011)认为教师的语言应该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符合语法规范;语态活泼轻松,表述形象生动,寓教于乐;语言表达要幽默,寓教于谐,同时又要有感染力,富有感情。

二、对教师语言素养、教师语言修养、教师语言素质的总体论述

从概念入手对教师语言素养进行总体论述的文章数量不是很多,这类文章题目多为“略谈……”“浅议……”“浅谈……”“……刍议”“试论……”内容上差别不大,对教师语言素养的概念、基本内容、特点等有所论述,提出提高教师语言素养的途径、方法,整体上思路比较单一,论述问题笼统,有类似性。

教师语言修养,主要是指教师言语表达能力长期的培养后所达到的水平,而言语表达包括口语表达、书面语表达和态势语的使用等方面。一个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影响深广。教师的语言修养还是影响课程魅力、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语言的修养高低同样在很大程度上间接影响到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师们良好的语言修养也是促使社会交际语水平提升的重要环节,是祖国语言文字保持纯洁、健康的有效途径。

提升教师语言修养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潘晓娟(2012)在其论文中阐述“修养是一个过程,要在平日运用中不断探索”,教师要提升自身语言修养一是杜绝方言,大力推广普通话,营造规范语言的校园环境;二是教师勤读书,广泛学习,加强知识修养;三是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好教学方案和教学语言;四是加强语言修养的训练,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王宁、盛梅波(2007)曾就课堂教学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微观角度提出提高教师语言素养的途径。

三、按照学科划分,即对不同学科教师语言艺术、语言运用依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不同需求进行论述

这部分研究成果共计320篇左右,数量庞大,几乎是所有研究总量的一半。其中,对语文教师和外语教师的教师语言相关研究及论述最多。由统计结果来看,对教师语言的论述几乎涉及到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类学科。

四、依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对各个教育层次的教师语言的论述

这部分包括大致依据教育对象的年龄从小到大的对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或中职教师以及高校教师的教师语言研究。从文章论述内容来看,针对高校教师语言的论述多集中在外语教学上。陈英(北京,2011)就大学教师的语言风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对大学课堂需要的教师语言风格及其意义有着他独特的见解。陈英借鉴广告学中的3S法则将教师语言风格定位为“简洁、幽默与积极”。

此类论文许多都谈到了高校教师师生交流的问题,可见高校教师语言修养不仅仅体现在课堂语言的运用上,更体现在课堂外、生活中,与学生交往的时时刻刻。研究者们也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必须以平等的身份相待。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有较强的自尊心,也很敏感,无论课上课下,师生交流的语言应多以鼓励为主,即使是批评也要充满鼓励性。另外,在高校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需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才可能打动每一个学生,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和未来人生。可以说以上这些论述也是对所有高校教师最基本的语言表达要求。

五、这一类比较特殊,国内的研究者们因为自身背景、身份、研究条件的不同,寻找对某一教师群体的语言问题的探讨

这些研究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通过实地调查、周密计划和统计等而得出的研究成果,对某一地区或者某一类型教师语言的发展、提高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大致有如下几类:

1.对农村教师语言问题的论述有廖肇银的《破解农村教师语言规范化问题的思考》。廖肇银指出目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一些农村教师语言还不够规范,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语音不标准、语句不通顺、专业术语不准确、语言不文明,等等。

2.对新教师、青年教师语言问题的论述。厦门科技中学的黄捷、郑长龙等人(2009)采用课堂观察和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对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某一特定问题(“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应用)教学中新教师与专家教师的课堂语言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新教师和专家教师在课堂语言结构、教师倾向或风格、教师与学生情感气氛和课堂教学语言行为的组合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并对新手教师的语言行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实施建议。这种方法很有借鉴参考价值,也鼓励着广大教育管理研究者多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际调研用数据解析现状从而形成具体的对一线教育工作者立竿见影的对策。

3.对特殊教育教师语言问题的研究。由于特殊教育教师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这些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所具备的教师语言素养以外,还要做到“发音准确,口型标准”,“不断提升区分词的语言和手势语言的能力”,还必须“逐步完善手语能力,做到表意准确、手势正确;不断提高对手语的理解能力和翻译技巧。”

4.对特级教师语言特点、语言魅力的分析。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周正教授于2011年对“80后”教师群体特征与专业素质的培养有阶段性的研究,在其发表的《优秀教师群体特征与发展机制研究》一文中,他在大规模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小学优秀教师的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新时期的优秀教师都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能、高尚的职业道德、敏锐的研究思维及强烈的合作意识。

5.对某一地理范围内、某一区域教师的语言素养、教师语言情况研究。研究者们多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方法对某一区域、特定层次的教师进行研究。曹红梅、李芳兰于2010年随机抽取广西壮汉双语小学教师66名调查语言的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陕西教育学院的马晓琴、陶相荣(2010)在对西安、延安等8所城乡结合部学校的253名中小学教师的语言素质状况进行细致、严谨的问卷调查、分析比对之后,对提高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语言素质提出了几点对策。

六、探讨教师语言与其他方面的关系

1.教师语言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及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关系

研究者们将英语教师的语言魅力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分开来谈,缺乏对两者内在联系互相影响的深入探讨和挖掘。而对于英语教师的语言艺术性的规范也无外乎语言要规范、要有激励性、要有感彩、要幽默风趣等。

2.教师语言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

此类研究成果中研究者们均先肯定了教师语言对儿童的活动、学习、情感等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毕竟语言在幼儿园活动中发生的频率最高,起的作用也最大。纪爱平(2009)结合心理学的心理暗示及其分类作用,引用经典事例阐述了语言暗示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巧用积极的暗示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从而帮助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游秀清(2007)在其文章《教师语言与学生心理健康》中详细阐述了教师语言对学生心理的重大影响。另外,西南大学的胡梅(2010)分析了青少年心理特征的多样化及教师在此阶段对青少年各方面的影响,提出了一些有效避免教师语言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方法。

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语言的研究

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产生巨大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正所谓“言为心声”,通过教师在教学语言方面的变化会反映出教师是否真正实现了自身角色的转变。此外,还有针对各学科教师新课程中语言转变的相关研究成果,如陈晓军(2009)的《新课程中信息技术教师语言的转变》、田莹(2011)的《新课改理念下重新审视语文教师语言》,等等。

4.教师语言与课堂效率、课堂效果的关系

深圳宝安区的丘梓鹏老师(2009)通过调查数学教师平时的教学语言状况,探索并研究了提高教师语言素养的策略和方法,提出“阅读、磨课、反思”三部曲,力求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贵阳市教科所的黄明娟老师(2010)指出“教师语言素养的修炼刻不容缓。”

七、以某个教育家、教育理论为切入点讨论教师语言的良好建构

目前研究者们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讨论:

角度之一:用言语行为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等分析教师语言的语用功能。角度之二:以某个教育理论家的理论为基点对教师语言的特定方面进行理论及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比如万章(2010)的《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论德育教师语言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的陆晓红副教授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探讨外语教师的语言知识的建构,其研究成果扎实的理论基础,关注的新颖角度为我们深入研究各学科教师语言拓宽了视野。

八、对教师语言范畴中的某一个方面、具体的某个问题进行探讨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比对我们会发现目前学术界比较关注的教师语言范畴中的具体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语言暴力现象、教师语言态度、教师语言观问题以及教师语言礼貌策略等,其余的教师语言相关讨论散见于一些文章中,这部分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不超过二十篇),但是研究角度各有不同,值得广大教师学习和思考,大部分的研究成果是浅尝辄止,还需要我们研究者们进一步的进行理论研究。

1.教师语言暴力现象

在众多研究成果中,对“什么是教师语言暴力”、教师语言暴力产生的原因、类型及消解策略都有涉及,并且有比较全面的分析。目前对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的文献资料比较多,大多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及案例研究法来进行探讨,研究视角主要从教师自身素质提升的学校视角、社会立法与监督的社会视角与家长反馈的家庭视角这三个方面或者几方面结合进行。但总体来说,现有的研究数量上看似较多,实则对问题的讨论比较局限,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研究方法如上所述比较单一,研究思路趋于雷同,缺乏研究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即缺乏深入的个性化研究和多学科、跨学科研究。

2.教师语言态度、语言观问题

语言态度即语言观念,是指个人或集团(包括方言区、民族)等对某种语言的价值如何评价及其行为倾向,它包括人们如何认识和理解某种语言的地位,对某种语言采取什么样的情感,是喜欢还是厌恶,是赞成还是反对,是尊重还是轻视等。语言态度属于语言的社会心理范畴,它会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这部分的研究目前多结合各地区、各民族的实际教育教学情况,采用调查法、访谈法、总结归纳法进行。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我们已经认识到不仅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发展语言观,所有大学教师都应该提升自身语言素质,通过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语言等各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意识。

九、其他的有关教师语言问题的调查研究、对著作的综述、述评等

这部分成果散见于少部分文章,代表作主要有郑新民的《介述》、孙洁(2012)等人的《荆州市医学院校教师语言文字应用状况的抽样调查与分析》以及董晓敏(2007)的《近三十年来教师语言研究述评》等。

通过对以往文献资料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发现国内已有的文献多散见于期刊、报刊上,连硕士、博士论文对此都没有专门论述,更谈不上专著了,虽然国外学者已经出版了相关专著,但其理论到实践因为文化背景、思想观念、思维角度等不同还不能照抄照搬。所以总体来说,对大学教师语言的研究水平相对较低,还未形成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第9篇:高中语文教学研讨范文

语文教研工作坚持以语文课堂改革为中心,以抓语文教学常规为载体,建立以校为本的语文教研制度,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推进我校语文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重视语文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以提升语文教师素质为根本,多途径,多形式地为广大语文教师创设专业发展的环境,搭建展能平台,积极构建团结协作,发展和谐的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努力构建校园学习型组织,不断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其中,我校李时桂和文霞老师分别在州、县优质课比赛中一举夺魁,并选送参加省级比赛。

加强业务培训,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通过"研训一体化"的培训方式,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使语文教师夯实基础,积淀内涵。重视结对帮扶工作,不断充实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在交流,研究,互动中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提高。重视课题研究的内涵发展,围绕课题按照"问题,设想,尝试,总结,反思"的研究过程展开,关注在研究中理论的提升,注重研究成果的推广。努力构建学校群体教科研体系,形成强有力的教科研力量,实现向重质量,重实践和重整合的转变。

组织开展学科课堂教学研讨;校本语文教研交流互动研讨;示范校开放活动;优秀课例专题研讨交流;校本课程展示研讨等各类教学语文教研活动。让广大语文教师交流信息,分享经验,提高语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校本教科研的实效性。

细化语文教研活动.我校这学期采用分组教研活动,打破了低年组的语文老师和高年组的语文老师混合一起教研的局面,细化语文教研活动.使语文教研的实效性,指导性得以真实地体现。同时,丰富教研的时间和空间,让更多的老师能展示自己的才采,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