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展示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展示设计课程总结精选(九篇)

展示设计课程总结

第1篇:展示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堂活动 自主探究 分组合作 系统设计 技术素养

一、教材简介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及学生学习基础情况

“系统的设计”是《技术与设计2》中第三单元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系统的定义、类型、基本特性有了简单的了解,并能够分析简单的系统。“系统的设计”就是在学生这样的基础上安排的一个具有实践性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操作将对系统理论的认识迁移到具体的系统设计中去。

“系统的设计”在教材安排上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强调运用理论方法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编写安排上是从理论入手,最后回到设计的实践;第二,教材突出了系统技术的思想方法(即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的基本特性、系统分析的基本原则,既有世界观,又有方法论,拓展了学生对技术的认识,使学生对技术的学习超越了“技能主义”的局限,使技术不再是“无头脑的技术”,促进了学生认识上的迁移和共通能力的发展。

2.教学目标

结合“系统的设计”知识的特点,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 通过案例分析,初步学会简单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b. 确定一个生活或生产中的简单对象,根据设计要求完成系统的方案设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运用系统的思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析并解决系统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自身的技术素养和合作能力,树立大局意识,能够用辨证和系统的眼光看问题。

3.教学重点

(1)系统设计中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2)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及思想方法。

4.教学难点

(1)系统设计中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分析;

(2)理论知识在系统设计中的灵活运用。

解决这些难点的关键是将理论融于课堂活动中,学生通过合理的课堂活动理解并能够运用系统设计理论,体会系统设计步骤,感受系统设计思想。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以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课堂活动为主体,以学生探索学习、合作交流为主线,以教师的引导点拨为副线,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旨”,即以教师的引导带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自主探究练习进而完成课堂活动――一项内容简单的系统设计,辅之以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为教学辅助手段。

三、学法选择

以教师设计的多媒体演示为依托,以学生自己准备的纸、笔等设计材料为载体,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课堂学习活动。活动以小组共同探索思考、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创设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会系统地思考、比较、分析和概括,学会与人交往、沟通、合作,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系统设计兴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温故而引新,巧妙入境:

学生回忆系统的特性和系统分析的主要原则,因为系统特性和系统分析原则可以说是系统的基本思想,而本节课的课堂活动都是围绕系统思想来组织设计的。利用多媒体展示案例,如棚室环境设计、家庭市内装修设计、假期旅游出行设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中。以上设计通过学生个人汇报、集体评价的形式来进行,为“系统设计”做好铺垫,充分体现技术知识的前后连贯性。

2.创设课堂活动,激发探究欲望,实现自主学习

活动一:为坐落在山里的村庄策划一个筑路工程设计方案,需要筹划资金分配、人员调配、地质勘探、路向选择、材料购置、施工进度等。从系统设计的思路出发,怎样理顺这些关系?整个方案所要实现的总目标是什么?

学生将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同时介绍自己理顺这些关系的原因,并阐述自己设定方案的总体目标的原因和方案的侧重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评价,优化手中的方案。这个活动设计能让学生明确系统设计应考虑的主要问题,系统设计的重点是要突出系统的整体功能,体现系统的整体性。在理顺这些关系的过程中学会考虑可能发生的冲突问题,以及处理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培养学生从大局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和交流结果,引导学生归纳并总结出系统设计应考虑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教师针对学生做总结归纳。

活动二:多媒体展示现实生活中停车车位供给不足的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教材内容完成一个车位指示系统的设计(可用流程图表现)。进行设计前,学生需要通过教材的阅读明确一个问题: 系统设计的步骤有哪些?

设计车位指示系统,这样的课堂活动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身边熟悉的例子和经常遇见的问题来明确具体系统设计的步骤有哪些。引导学生通过划分子系统来完成车位指示系统的设计。(车位指示系统可分为显示控制系统、线路部分系统、车位探测系统。)通过小组成果展示和介绍,引导学生归纳车位指示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并进一步归纳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活动三:联系生活,编制田径运动会日程表。田径运动会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并且在上课开头已经对田径运动会日程开展过讨论,因此组织这项设计活动是内化知识、训练分析问题能力、形成系统设计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次练兵,让学生感受系统的设计与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系统的设计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能够让学生体会系统设计应考虑的主要问题,了解设计的一般步骤,也体会到用系统看待问题的重要性。最后进行成果展示,小组互评,教师做总结性评价。

3.全课总结

学生通过对自己作品进行总结和评价,既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又在实践中体验到系统设计的价值和乐趣。结合板书和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汇总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有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4.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安排三个课堂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发散思维。特别是课堂最后田径运动会日程表设计活动,学生的设计很可能会五花八门,这正好反映了系统设计步骤、程序不是单一的,是灵活多变的,只要加以引导就会让学生明白系统设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小组活动中,只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发挥的平台,学生就会在自主学习中体会到系统设计的真谛了。

【参考文献】

[1]高中通用技术教材《技术与设计2》.

第2篇:展示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目前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展示设计教学亟需培养设计视野广阔、实践能力扎实,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创新型设计人才。本文探讨了环境设计专业中展示设计课程教学的内容体系改革与教学方法更新,进而分析总结了教学实施方案。

引言

展示设计是一门颇具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在知识点上它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边缘性,它涵盖了空间规划设计、展陈道具设计、视觉形象设计等三大范畴内容,在具体设计中强调的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与体现。国外展示设计教育除了强调空间设计的训练外,根据展示的发展趋势与科技创新,将展示设计重点从物质转向非物质,从现实转向虚拟,从平面转向空间,从有限转向无限。在我国高校,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往往开设展示设计课程,虽然两个专业之间有一定相通性,但由于展示设计的涵盖面更广,如果任课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此专业,仅以空间设计的概念去讲授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理念和重点的偏差。所以,教师在授课前,需要细致深入的了解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特点,深入了解此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把握教学方向,只有全面提升自己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完成教学任务。

一、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创新

保持课程内容体系的先进性是展示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顺利开展教学的前提。根据展示设计发展趋势在理论知识上做到推陈出新,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兼顾授课计划与进度在教学上的规范性与灵活性。

1.展示设计的材料、技术、设备应用都具有快速的更替性,随着社会发展,每年都有推陈出新的内容可供学习,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此,课程的体系大纲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

2.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的交叉性学科,在空间设计的基础上,还有多个专项设计内容包含在内,结合展示设计时下的新观念,将基础内容扩展到其他交叉学科的知识点中,行程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

二、教学技术与教学方法

教学技术和方法是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核心,先进教学技术的使用能提高教学效率,完善教学、实验、辅导方式。

1.提升设备

在传统的多媒体投影教学设备基础上,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如电子音频、网络通信,还可以通过体验新型技术(3D互动、AR现实增强、VR虚拟现实)了解未来教学手段发展的趋势,更好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

2.因材施教针

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课程教学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解剖,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掌握展示设计的原理和流程,了解一件实际作品是如何从方案开始经过图纸和施工,落地成为一个实体空间。在体会实际案例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维见解。

(2)“情景教学”:设置某个情境来带动学生,比如模拟设计师与甲方沟通方案,通过现场模拟估测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3)“现场教学”:脱离课堂,寻找适合学生的实践基地,现场指导学生认知材料性能、道具制作、设备搭建,充分利用施工现场资源,避免教学沦为“纸上谈兵”。

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在现代高等院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实践教学促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环境设计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展示设计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的空间设计和交叉学科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和快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适应现代展示设计领域的快速发展要求。

(1)重视市场调研。调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但市场调研是最直观、有效的调研手段,能使学生全面获取最新鲜主流的信息资料,确保自己的设计方向不偏离市场需求。

(2)掌握自学技能。在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学习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多媒体设计等专业知识,用于进行跨界综合思考。

(3)广泛拓展和寻找适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教师利用自身社会资源,为提供学校课堂以外的学习场所,让学生参与实践项目,获得更多社会经验。

4.考核方法

合理有效的考核方法可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反应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课程考核时,尽量避免以单一的作业文本为衡量标准,应转变为分阶段、多元化的综合考量方式,注重过程的评分比重而不光依赖结果。一个全面的考核体系应包括学生对于自己作业的现场展示评价(包含方案设计阶段、整体过程记录、最终作品呈现),任课教师的点评和实践导师的评价。

三、教学实施方案的具体应用

采用分层次进阶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

1.选择合适的理论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的知识重点要选择展示设计的核心教学内容。展示空间的平面布置、流线设计、空间效果、陈设道具、灯光色彩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展示设计的基础理论要点。这些知识点内容作为课程讲解重点需要明确的理论解释和案例参考,甚至在课程阶段作业中进行练习操作。由于展示设计的综合性特质,与其相关的学科知识也十分丰富,例如广告宣传、多媒体动画、材料性能、施工制作等,虽然不做独立知识点授课,但尽可能给予学生更全面的内容信息,以期扩展专业知识面。

2.鼓励细致的社会调研

探索社会调研的课时比重在整体课程中较小,因此往往被学生忽略,逐渐变相为网络调研。但有效的社会市场调研分析是锻炼学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独立思维的最佳手段。因此教师要做好相应课时安排,明确调研小组成员的工作内容,提倡手绘图纸和文字图表分析,减少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依赖。让学生在社会环境中增强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强调独立的方案设计能力

鼓励通过网络和图书馆寻找学习优秀案例作为参考资料,但必须把控学生思维,防止后期形成全篇照抄,要培养学生自身的设计思考能力。因此在方案设计阶段,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设计能力,让学生勇于提出新颖的设计想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的讨论和对话。在此之后,教师需要对所有的问题、想法进行客观公正的总结,并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通过这样的流程进行反复练习,以此扩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探索多样的内容呈现效果

作业形式以往都是一本设计文本,这样的作业往往形成学生在课程前期就借鉴已有作品,进行简单临摹复制,缺乏思维过程和设计方法的锻炼。为了避免出现过度借鉴的现象,要求学生在课程开始时就要纪录自己的思维过程、设计草图和知识点记录,形成设计笔记,并作为最终作业一并进行展示。同时要求在空间设计后期加入手工模型制作,了解和感受空间尺度。最后的作业也不仅限于文本,可以是结合多媒体视频的完整课程记录和设计文本,其中包含设计笔记和空间模型。

5.扩展实际的项目实践能力

在普通的课程训练中,学生往往注重课程作业的完成效果,以作业分数为衡量标准。但课程作业与实践项目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一个能提交完整作业的学生未必在实践项目中会有优秀的表现。因此,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利用丰富社会资源,将学生带到设计公司作为实习基地,直接与项目负责人对接,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市场的有效结合。

四、教学改革的总结

1.教学模式

开放性教学改革整个过程的实施坚持开放性的原则,知识的获取途径不局限于课堂,而通过多种渠道,包括网络、图书馆、人流、城市环境等,以开放的姿态接受各种新的教学思路,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2.教学过程

项目化注重实际项目操作流程的训练,在此过程中引入相应的实践项目和设计竞赛项目,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邀请企业中的资深设计人员参与教学工作,与产业无缝链接,带动课程实践化的改革。

3.教学成果

丰富性根据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要求,教学成果可分为学生的课程纪录、设计文本、工作模型、实践案例、参赛经验等多个形式呈现,构建出创新性教学课程体系,体现出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结合的丰富成果。

五、结论

第3篇:展示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融通式;设计;实践教学

融通式展示设计实践教学是展示设计专业整体教学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承前启后的课程,即承前面各门基础性课程,启后面系统性、拓展性课程;是“融”练、学、研、产为一体,“通”工学结合、校企互动,“达”育实用型技能人才之目标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一、融通式教学的概念

依《辞海》注解,“融”为“合、适、永长”①之意,“通”释为“由此至彼,中无阻隔”②。融通式教学,是通过实践把课程各主要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和应用,以服务于“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融通式展示设计实践教学所遵循的理论依据是:学生要学习,就需要体验;他们需要去看、去做,而不是光听。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获取知识与获得理解后,能把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而不是一次性的被动接受。同时,这也是把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方法融于该课程实践教学的初步尝试,这种尝试是对我国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有力支持。通过下面的图解(图1)可看出,融通式展示设计实践教学是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的内在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当再做与之相关的新事情时,就会将之前获得的知识加以应用,从而形成一种学习循环,并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生由实践应用产生的兴趣和动机,促进了良性学习循环的形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同时也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融通式展示设计实践教学的特点

一是关联性。这具体反映在专业教学计划上,就是本课程与其他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有着螺旋递进的关系。通过这种内在的关系使学生对专业核心知识的掌握,遵循着一条由掌握到熟练再到提升的科学育人路径。这种关联性也体现在其他专业课程的支撑。此外,关联性另一个层面的体现是,当教师的应用性研究融入到实践教学之中,可实现研学关联、相互促动;当实践教学引入产业中的实际项目,可实现产学关联、相互融合,这种产学关联,不仅使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大大提高,同时教师通过与企业实质性的接触,也可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更新专业知识,是在学校开展的企业实践。这种产学关联,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了基础。二是融合性。众所周知,要想绘制出一幅美丽多彩的图画,不仅要了解每种色彩,更重要的是,要熟知色彩之间的调和关系,使之协调于一个画面之中,这样才能构成一幅动人的作品。融通式展示设计实践课程是融合了手绘表现技法、基础人因工学、展示设计基础等多门模块化的课程,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建立在理解展示设计流程的完整知识链之上,避免了以往学过但不会应用的窘况。过去学生在校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对专业知识点的学习,只是在毕业设计中才对各知识点进行融合性的应用,因此很难达到对专业综合技能的熟练掌握,更谈不上创新和提升。

展示设计融合性的实践大课是在第三学期进行的,它与第四学期的展示系统设计、第五学期的专业限选课以及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一同构成对完整知识链的螺旋式反复,通过这种反复,才能熟练技能性知识,创新和提升才有基石。三是内在关联性。它为因材施教、多方面挖掘学生的潜力提供了可能性。由上述文字可知,融通式展示设计实践教学是建立在展示设计整体流程链上对各知识点的学习(图2),故展示设计课堂教学在设计前、中、后三大部分内容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在实际项目设计中,对设计前内容的深度理解与归纳,直接影响设计方案的采用程度;而设计后的知识点会反作用于设计中的内容,同时也能使学生全面理解展示设计的主要方法。以往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过于注重设计中的各知识点,而忽略了设计前、后的知识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部分学生在市场拓展、设计文案编写、设计效果分析评估等方面能力的发挥。而结合实际设计项目的融通式展示设计实践教学为具备上述能力学生提供了发挥空间,是一种具备展示设计与制作核心能力的适度拓展,它符合当今会展行业对多层面专业人才的现实要求。四是稳定性。课程建立了稳定的展示设计项目工学库。本实践课程教与学的媒介——实际设计项目是保障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故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实际设计项目库(暂称之为课程工学库)是非常必要的。为使实践教学内容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进入课程工学库的项目要具备一个条件:要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以年为单位)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这样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才能与之在时间和进程等方面进行“咬合”。

至今,本实践课程的工学库有如下几个实际设计项目:每年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展位设计;2008年至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海报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展览方案设计;每年9月至10月,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展览布置设计。课程工学库的建立,对课程的试题库和考评标准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改进,即实际项目的各项具体要求和问题就是课程的试题,每个学生(组)通过设计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程度就是课程的考核标准。五是理论性。这体现在为课程编写了具有专业特点和鲜明职教特色的实训教材——《展示设计实训》,本教材是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重点推荐教材。教材总体理念汲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③的“和合”思想以及造物原则和价值标准;如《园冶》中的“自得谓江南之胜,惟吾独收矣”④所反映出的设计应服务于实际需求的朴素道理。这些文化古籍可以说是我国传统设计职业教育的范本,其思想内涵对本教材的编写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教材结合现代展示行业的时代特点,提出了“一能三融”的展示设计实践教学理念,“一能”即突出强化展示设计与制作的核心专业技能;“三融”首先是教学与实际设计项目相融,其次是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再次是教学与培养学生的拓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相融,使之具有二次择业的能力。同时,教材内容融通了学校、企业、产业共性的部分,使之不仅面向在校的学生,同时也面向展示行业的从业人员。

本实践课程设置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共8周,128学时。学生在具备一定专业设计基础上,对展示设计专业性课程进行初步接触,它是专业知识螺旋式反复的起始。故本课程总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展示设计流程的初步接触,把手绘表现、基本材料、设计方法等知识点融于设计流程的学习之中,其目的不是使学生对上述知识点掌握得多么精,而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如何使用掌握的这些知识。教学方法是从一个最简单的设计点开始,逐步展开,在展开过程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主要课程知识点。其将理论知识的传授融于整个指导过程之中,避免抽象的、说教式的、一次性的灌输。这个教学方法易于引发学生的兴趣,可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设计的现实指向性。第二部分是结合实际设计项目的真实设计与制作。它是对第一部分知识点的应用性反复,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客观条件对展示设计的影响,逐步使学生学会处理设计构想与制约条件的矛盾关系。教学方法是分组设计,分组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通过企业、教师、学生代表共同参与评定,选定一组方案,并深化实施,其他组对设计相关的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如展品的统计、运输、保管,施工现场的管理,平面设计,展中、展后效果的评估与总结等。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制作,把学与用紧密连接,使参与的学生有被认可的感受,进而激发其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促进良性学习循环的形成。另外,本实践课程时间长、跨度大、内容广,为保证教学质量,笔者采取了下列几项措施和方法:一是上课的教师应有三位,其中两名专业教师,一名企业教师;二是制作课程指南表,发给每一位学生,使其对课程有充分的认知和准备;三是要与学生充分交流,尽量营造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索的氛围;四是对学生多鼓励,少说教。

三、成效分析

第4篇:展示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一、立足工学结合,总结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索经验

理论探索部分收录了近期广州市关于技工教育深入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技能人才培养的前沿思考,是由技工院校管理者和专业研究人员在以往的课程教学改革经验和吸收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先进思想与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关于广州市技工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理论探索与思考,包括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方案解析、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综述、各校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的经验、促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提升课堂教学评价能力的培训实践经验等。这些理论视界高,具有创新性、启发性,既可以为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指导,也可以为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教师职业能力竞赛的总体设计提供参考。

二、服务教学实践,为教师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提供借鉴范例

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师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时遇到的问题,该书第二部分遴选了16份两届竞赛中的优秀教学设计案例,涉及范围广、内容全面、应用性强,为职业院校教师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提供了翔实的借鉴范例。

该书所提供的优秀教学设计主要特点有三:一是真实性,其作者均来自于技工院校教学一线教师,教学设计所选取的任务均来源于本专业对应职业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是一项具体的、工作过程完整的、有工作成果产生的工作任务,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职业能力具有现实的教学价值;二是系统性,大部分教学设计以一体化课程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等环节,较好地处理了做、学、教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三是示范性,大部分教学设计基于现实教学条件,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教学团队智慧进行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检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示范性。

三、汇集多方智慧,在竞争中超越,在合作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逐步提高、树立标杆的舞台,该书的第三部分呈现了两届职业能力竞赛活动纪实,是竞赛活动的剪影,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竞赛气氛的紧张、激烈、火爆,也可以体验到竞赛组织的科学、规范、有序,为教师职业能力大赛的可持续开展指引了方向。

第5篇:展示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限时说课;方法;技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0-0027-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说课不同于上课,说课的对象是评委或老师,而上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比如怎样分析和处理教材、怎样选择教学方法、怎样运用教学手段、怎样设计教学程序,总体介绍这节课在哪些方面做出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为什么这样教,有什么理论依据。说课要体现真实性、科学性、逻辑性、系统性。说课不能变成上课,说课只画龙点睛,说课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说课不仅能展示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能体现教师对具体课题的教学主张、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以及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行为构建。说课的内容、形式以及说课的模式能体现教师的设计思路、教学方法和创新构想。通过说课,可以考察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科素养,也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说课,已引起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说课的技巧和方法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下面以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还人类洁净的空气——酸雨》的说课为例,谈谈限时10分钟说课的方法和技巧。

一、确定限时说课设计的整体思路

限时10分钟,既要把握说课的重点,又要体现说课环节的完整性,想说好,真的不容易。要想说好课,首先必须吃透课标、考纲及常规教学要求,针对具体教学内容,一般先了解其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与上、下节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在中、高考中的地位,然后再确定说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围绕重难点展开设计,凸显设计的新颖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

1. 制定明确的说课目标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掌握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学目标包括: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说课时应简要阐述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例如,关于酸雨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启发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成因、危害。

过程与方法:通过硫酸型酸雨的成因及危害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进而思考实验中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环境污染现状及危害的了解,使学生珍爱自己身边的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2. 确立说课的重难点

说课时应指出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确定重点和难点的依据。例如,“还人类洁净的空气”为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第三节“环境污染的防治”中的一个课时的内容,本课时的大部分内容,如空气的污染物,空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以及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如何防治空气污染等等,已经在第1节“能源的综合利用——化石燃料”中做过了介绍。因此,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通过实验探究酸雨的形成原理以及危害。

目标设计好后,不一定全说,可根据说课需要说出关键目标即可。例:

[说课展示片段1]各位专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还人类洁净的空气——酸雨”。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与空气污染相关的知识,所以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实验探讨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

[时间要求]说课时教学目标及教材重难点内容一般应控制在2分钟之内较好。

3. 确立明晰的设计思路

说课设计思路的确立,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如何突出重点、掌握要点,如何化解难点、巩固知识,如何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如何演绎示范、归纳总结,如何提问设问、布置练习,都有一个时间合理安排问题,一节好的课离不开一个好的课时结构,要使每一课时的各个教学环节均能恰到好处,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尤为突出,作为说课者,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在说课过程中,体现课时结构,反映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对于酸雨,我是这样设计的:

[设计思路]本节课依托化学实验,通过三个分组实验(水和雨水的对比实验、硫酸根离子的验证、“酸雨”与石灰水的反应),三个演示实验(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二氧化硫与水反应、测定模拟雨水的pH),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的基础上认识酸雨的危害,总结得出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理,以此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鉴于此,教学流程设计为:通过学生实验探究雨水的性质——教师演示实验重点探究酸雨的形成过程——最后探究防治酸雨的措施。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实验式、谜语式、新闻报道式、温故知新式、提问式、谈话式等都是巧妙的方法。阐述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这样导入的好处是什么。众所周知,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引入不仅能吸引学生,而且能够吸引评委的眼球,为说课加分。对于酸雨,本人是通过实验引入的,实验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说课展示片段2]在课的开始,我是这样引入的:拿出一瓶液体,告诉学生这是一瓶在模拟条件下得到的雨水,倒入盛有鲜花的烧杯中,学生会看到鲜花枯萎,引起学生的好奇。接着我让学生用水和模拟雨水做对比实验,根据现象让学生总结这种雨水的性质。这种雨水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儿,我设计了一个创新实验来模拟该雨水的形成过程。

[时间要求]说课时引入新课一般控制在1分钟之内。

三、教学程序设计应充分体现创新点

说教学程序是说课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师主导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个环节教师应该胆子大一点,观念新一点,课堂开放一点。要精心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启发学生踊跃参与,进入角色充当主体。问题答疑是让学生独立完成,还是让学生讨论完成?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在课堂上有哪些思维定势,需要采取哪些克服措施?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教学程序设计的最大亮点应能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对于实验,还应体现创新性。通过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心理层面的学习动机驱动。针对酸雨问题,我对教材是这样处理的:

[设计依据]很多老师认为“酸雨”只是一个常识性的知识,因而对于本节课内容多是简单处理。鉴于我国酸雨现状和学生已有的酸碱知识,笔者将本课时设计为一节实验探究课。化学实验作为探索、发现、验证知识的重要手段,它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注重依托化学实验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总结出酸雨的危害,继而利用酸碱知识进一步探究酸雨的形成过程和防治措施。

[实验创新]教材上的实验设计没有探究性,思维性也不强,为此,做了创新设计,使之充满了很强的探究性和思维性。本设计能依托化学实验引导学生了解酸雨性质,一步步引发学生总结得出酸雨的初步形成过程(含硫元素的物质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溶于水形成亚硫酸,从而形成酸雨)。在实验过程中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且结合酸雨形成的机理,探索酸雨的治理措施。在教学中,让学生放手、动脑、动口,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注意参与学生活动、适时释疑解惑。尤其是在探究酸雨中硫酸的成分时,通过实验得出的硫酸型酸雨结论和已有的亚硫酸酸雨认知的不吻合,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通过实验和提供资料等手段,深化思维、得出结论。最后在酸雨的防治环节,通过Ca(OH)2溶液与酸液反应的定性实验,处理模拟得到的酸雨废液,用化学实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并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另外,运用改进的化学实验装置开展实验教学,有效解决了二氧化硫逸散的污染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降低了学习难度,突出了教学重点。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当,课堂气氛民主融洽。

[说课展示片段3]这种雨水常发生在燃煤工业区,因为煤中含有硫,所以,先做硫燃烧的实验。(首先展示实验仪器)这是我自制的玻璃燃烧匙,它的柄是玻璃管。上端套了一个小气球,目的是防止生成的有毒气体逸出。

取硫粉,放入燃烧匙中,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伸入到充满氧气的锥形瓶中,继续观察现象。我设计的这套装置密闭性好,弥补了教材中装置不环保的缺陷,体现了绿色化学理念和实验安全意识。在水中取下小气球,可以看到在锥形瓶中形成美丽的喷泉。整个实验,形象地模拟了雨水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实验的趣味性。

在这里让学生思考:水为什么会进入锥形瓶?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

一个是:向装满二氧化硫气体的瓶子中加水,旋紧瓶盖、振荡,瓶子变瘪了。

另一个是:用pH计测定锥形瓶中液体的pH,测量结果为1.8。这也是喷泉实验中石蕊变红的原因。

[设计思路]测量溶液的pH,为下面讲述酸雨的定义做铺垫。

[说课展示片段4]通过实验得出,二氧化硫能溶于水并且和水反应生成了酸。

在这里我告诉学生生成的是亚硫酸,我们知道pH

[设计思路]课本上的结论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发生冲突,继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说课展示片段5](此时投影小资料:盐酸酸化的氯化钡试液遇硫酸产生白色沉淀,遇亚硫酸不产生白色沉淀。)取雨水,滴加盐酸酸化的氯化钡,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雨水中确实有硫酸存在,让学生思考,硫酸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是亚硫酸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的硫酸。让学生知道,正因为硫酸的存在,酸雨才有危害,前面才会看到花叶变色等现象。

接着让学生看书,总结酸雨的形成过程。

投影展示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及我国酸雨分布情况,包括江苏在内,每年因酸雨造成的损失高达数亿元。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形成过程讨论,得出开发使用新能源,燃料脱硫等措施可以预防酸雨。对于已经被酸雨污染的湖泊和土壤,应该如何治理呢?

[设计思路]通过图片的对比和酸雨分布的介绍,让学生感知酸雨分布之广,对酸雨的性质以及危害有较为深切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身边问题,促进他们对家乡的了解。

[说课展示片段6]这儿我又设计了一个分组实验,让学生向滴有石蕊的雨水中加适量石灰水,目的是利用酸碱中和反应原理来解决酸雨污染问题。让学生理解熟石灰可以用来治理酸雨。最后让学生谈谈本节课收获和感悟。

[设计意图]利用酸碱中和反应原理来解决酸雨污染问题,让学生理解熟石灰可以用来治理酸雨,培养并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说课展示片段7]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投影展示),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时间要求]这部分内容是说课的重点,一般应控制在6-7分钟左右。

说课,作为一种模式,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能集“编”、“导”、“演”、“教”于一身的“说课”形式,既能综合反映教师素质,又能充分反映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其优越性日益显现。我们希望能通过“限时说课”这一形式,不断引导广大教师积极研究说课、加强说课,并发挥好说课的作用,通过说课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师资队伍的培养,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第6篇:展示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D(〗一、数学教学三环节操作〖=〗

1.预习环节

(1)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课本所有涉及的概念、知识点,重要例题先由学生全程自主预习.

(2)教师掌握学生预习课本时间的长短,收集学生预习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为小组交流提供素材.

(3)小组合作.教师深入到小组中间,倾听小组内的交流并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对交流的内容进行具体的要求,帮助小组互相答疑解惑.

(4)组间交流.学生以小组提出问题,各自板书在自己的黑板上.教师提醒全班学生注意浏览,并在班内合作交流.

(5)准备展示.各组交流后,教师指导学生确定展示内容,为展示环节作准备,展示内容应尽可能覆盖所有预习内容的重要知识点,以利于学生全员参与,调动学生自主预习的积极性.

2.展示环节

(1)小组合作交流.针对展示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展示前的交流.此时全班学生互动、质疑、补充、完善.此时教师应保证学生人人参与.

(2)分配展示任务.展示内容要分块随机分给各个学习小组,再由学把任务分给组内每个成员,各小组接受任务后迅速合作进行展示.

(3)展示提升.学生展示讲解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五有两要”,即“有分析、有思路、有互动、有总结、有拓展;一要声音洪亮、二要脱稿.”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听取别人的长处,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3.反馈环节

(1)教师明确反馈目标,注意目标不要过大,要紧扣学习目标.

(2)教师监控学生独立完成反馈练习或检查反馈任务.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总结解题的有关规律和解题技巧.

(4)反馈展示,各小组把典型习题展示在黑板上并讲解重、难点.

(5)针对学困生,采取兵教兵的方法.此时教师深入小组内帮助有困难的小组或同学,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D(〗二、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

操作要求:问题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体现现实性、层次性、趣味性,既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又能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主、合作、交流的空间.

2.自主学习,问题研究

设计目的: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

操作要求:在问题情境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想抽象为数学问题.

3.教师点拨,评价总结

设计目的:利用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修正探究中的错误认识.

操作要求:教师对学生探究的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对前面的探究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结论,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4.展示交流 ,巩固新知

设计目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巩固新学知识,包括其中的思维方法,探究方式,合作意识等.进一步构建稳定清晰的认知结构.通过展示交流,进行思维碰撞,点燃创新火花,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操作要求:以一组为主,其他组补充完善,内容是运用的知识、方法和规律,同时也可以展示典型问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最好是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总结、提升问题解决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思想和方法.

5.反思总结,感悟升华

设计目的: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及收获(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它是学生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上升为规律性知识的必要步骤,对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数学表达能力等都至关重要.感悟是培养学生高度概括,提出新猜想的升华阶段,经历这个过程若养成习惯就是善于思考的品质.

操作要求:学生以谈感受和收获的形式来回顾新知识发生的大致过程.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改变问题的角度提出开放性、引申性问题,并将新问题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思想和方法.

6.反馈矫正,拓展延伸

第7篇:展示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美术课堂 自主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124-01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习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热爱学习。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已不再是传统的教师范画,学生仿画。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应对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展开反思评估,找到教学缺失和短板,及时发现问题并展开多种形式的补救工作,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有所获。

一、过滤设计,规避教学瑕疵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设计大多是教师参考教学模式、网络搜集资料、综合分析教材的结果,其契合性、针对性、科学性都有待实践检验。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执行之前进行审查过滤,寻找教学设计存在的不足,将教学设计问题解决于课前。过滤教学设计需要关注几个关键点:教学目标设置是否科学,课堂导入是否有激发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适当,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有实用性;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合理;课堂训练设计是否恰当,课堂小结是否有高价值度等。桂美版美术八年级《课程表设计》中的教学设计分为兴趣导入、认识材料、创意设计、作品展评、拓展训练等环节,教师在课前审查时,先对教学环节的用时情况进行估算。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如果将这些环节都完成,大约需要70分钟,这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教师将兴趣导入进行压缩,删除认识材料、拓展训练两个环节,将重点放在创意设计和作品展评上,让学生在创作之初进行创意交流,以提升作品品质,在作品展示环节多关注其他优秀作品,从中吸取经验。实践证明,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调整非常有必要,学生完成相关任务用时适中,美术学习收获良好效果。

二、重视过程,及时反思教学生成

美术课堂教学过程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教师的展示示范在前,学生的训练操作在后,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特征较突出。在具体执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有即时反思的意识,特别是面对教学生成时,教师要及时发现教学问题:教师解析不清、学生响应不积极、课堂气氛不佳、学生训练低效等。教师面对课堂教学问题,要果断采取纠偏措施,及时调整课堂环节,强化个性问题解决策略,抓住教学生成改变施教方向和施教方法。在学习桂美版美术九年级《立体的画――盆景》相关内容时,教师将一部分制作盆景的材料投放给学生:石头、泥土、木块、树皮、竹筒、牛皮纸、贝壳、玉米衣、野花等,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方法。学生开始制作时,很多学生胡乱堆砌,弄得不伦不类。教师反思教学,随即展开教学调整:让学生反复观看制作方法介绍,请学优生进行示范,然后再让学生自主创作。经过多次观看视频和演示,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制作方法,再进行创作时大都找到了头绪,制作起来也有模有样了。可见,学生观看制作方法不细致,自然会陷入被动状态,教师及时叫停学生操作,重新调整教法,让学生反复观察,逐渐厘清操作思路,其学习效果很快呈现出来。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反思行动,根据教学实际展开适时调整,符合课堂教学规律。

三、评价效果,探索缺失的出路

课堂评价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施教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成败的衡量标准是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从教学效果评价中总结得失,特别是进行教学低效致因探寻,其总结价值更高。教师教学内容选择不当、教学过程安排不合理、课堂训练设计不科学、学生积极性调动失败等,都是导致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教师要针对教学实际展开反思行动,找到问题所在。在桂美版美术八年级《神秘的花山岩画》学习时,教师展示学生根据教材传授方法创作的作品,组织学生展开互评活动。学生观看作品后,纷纷给出批评性评价,找出了众多问题,有色彩不鲜明、创意差、影像不清晰、绘画方法运用不恰当等。这样的评价变成了批判,学生们大多情绪不高。教师随即做出调整:现在来找找优点,要说成绩。学生改变评价方向,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如有的学生评价:景色很美、用笔很认真、着色很用心、情绪饱满、有创意、有想法等。可见,教学出现“一边倒”的负面评价时,教师做出纠偏,让学生只说优点,评价方向改变之后,学生心理接受有共性特征,评价效果更好,实现了教学自省。

第8篇:展示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程序设计单元的内容,程序设计既有桌面应用程序设计,又有移动应用程序设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得到了极大地推广,移动应用程序开发成为程序设计学习的新宠,学生学习它有利于计算思维的培养。为此,笔者对移动应用程序进行了教学实践的尝试,发现App Inventor非常适合初中学生学习,这主要是因为它使信息技术的学习生活化、可视化、模块化和趣味化。

基于此,本课定位为安卓应用程序设计的起始课,主要学习内容为:App Inventor的界面和功能;按钮、图像组件的添加与设置;按钮、图像组件的代码编写;安卓应用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

学习对象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了解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掌握了Office软件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初步体验了Flas制作,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对手机APP有一定的应用体验,但从来没有接触过手机应用程序设计,对App Inventor也很陌生。App Inventor程序的打开、界面等跟以往学过的应用软件有很大的差别,如何根据需求来编写代码,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逐步引导的策略,依据APP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分步呈现学习内容,并提供学习手册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打开App Inventor平台,初步认识它的工作界面;了解APP应用程序的界面设计,掌握按钮、图像组件的添加与属性设置;初步掌握按钮、图像组件的代码编写和调试运行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操作,能进入App Inventor平台,初步认识它的工作界面;通过实例分析、实践探究,了解APP应用程序的界面设计,掌握按钮、图像组件的添加与属性设置;通过师生讨论、实践体验,初步掌握按钮、图像组件的代码编写和调试运行的基本方法;在制作“美丽校园”APP的过程中,体验App Inventor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制作“美丽校园”APP的过程中,体验安卓应用程序设计的乐趣,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期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App Inventor程序的界面设计、代码编写与调试运行。

难点:App Inventor中的代码编写。

整体思路

作为起始课,本课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立足于实践体验,通过“考考你的眼力”这个APP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计“美丽校园”APP的任务,使安卓应用程序设计更贴近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体验、交流分享、总结归纳,逐步完成各环节的学习任务,经历安卓应用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此外,引入平板电脑调试运行程序,增强学生对APP的真实体验。

方法策略

为了消除学生对程序设计的陌生感,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本节课以范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沿着“需求分析―界面设计―代码编写―调试运行”这条主线展开。此外,笔者还采用了分层法,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了拓展活动,美化与完善自己的APP作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体验、总结归纳、交流分享,认识App Inventor的编程环境,掌握安卓应用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1)整体体验平板APP作品

笔者通过“考考你的眼力”这一APP小游戏,展示生活中常用的APP图标,引出教师制作的校园电子相册APP(如图1)。

(2)个体体验美丽校园APP

每个学生都在平板上体验“美丽校园”APP,感受安卓应用程序的乐趣,从而引出今天的学习课题――安卓编程初体验(如图2)。

设计意图:通过APP作品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原来开发APP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与学习热情。

2.进入平台,熟悉界面

(1)打开App Inventor

教师简要介绍App Inventor的含义,并演示打开App Inventor平台。

(2)认识App Inventor

教师介绍App Inventor“组件设计”界面中的四大分区(如图3)。

学生探究App Inventor界面。

学生打开App Inventor,找到按钮与图像组件,并试着拖动到工作面板区。

(3)师生小结

学生上台演示交流,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App Inventor的打开,有别于其他软件,需要教师的引导;同时界面的认识也相对较难,通过找一找、拖一拖组件的活动来探究;师生小结来整体感知。

3.设计作品,初步体验

(1)界面设计

学生为美丽校园APP设计界面,添加按钮与图像组件,并设置它们的属性。

(2)代码编写

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引出代码编写。教师介绍App Inventor逻辑设计界面(如图4)。

教师讲解如何编写代码,引出AI伴侣(如图5)。

(3)调试完善

教师讲解如何使用平板调试程序(如图6)。

(4)拓展活动

教师提出分层任务:添加组件、设置属性、编写代码,调试完善,让你的APP更丰富。

设计意图:在界面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界面设计,对学生来说不算难;但代码编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因此通过介绍与讲解的方式让他们初步感知,通过实践体验落实;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任务不能一刀切,因此要分层完成任务。

4.展示交流,总结提升

(1)展示交流

学生通过平板展示校园美景,并说一说自己的创作感悟(如上页图7)。

(2)总结提升

第9篇:展示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摄影课程;课程改革;活动课程;职业教育

* 中图分类号:G423.07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们知道学生理论学习基础较弱、学习行为习惯不够好,学习自信严重不足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我们仍按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难学懂,老师也缺乏成就感,所以笔者总结了几年在摄影教学中进行活动课程改革的经验,以探索一种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模式,希望和同仁们一起探讨和分享。

一、实施活动课程教学的原因

一是基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实际。中职的学生常常是视觉学习、听觉学习的弱者,但他们往往是动觉学习的强者,而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很多还是普教模式,仍以学科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忽视能力培养而我们现有的教学内容,学科体系味道太浓,难度过大,趣味性不强,学生感到难,学不懂,以至于不愿学。

二是结合活动课程的特点。活动课程更多关注了传统教学所忽视的动觉学习,让学生的所有感觉器官都参与学习,鼓励学生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在具体活动中,使每个学生都有施展个性能力的机会和舞台。

二、对活动课程体系的认识

经过多年对活动课程的研究,笔者认为活动课程不仅仅是人们原来理解的第二课堂活动,活动课程应该是针对所教育的对象开设的教育教学活动的集合。可将活动课程体系归纳为:

一是以主题活动为载体的德育活动课程;二是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的专业活动课程(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是以实践活动为平台的实训活动课程;四是以欣赏美、体会美等审美活动为载体的美育课程;五是以增强身心锻炼为载体的体育健康课程。

而笔者所教授的摄影课程是广告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三、实施活动课程的目标

以学生"学"为主体,教师引导为辅,让学生在具体精心设计的活动中,通过团队合作,掌握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升职业素养,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实施活动课程的难点和重点

1、根据不同专业和课程特点设计活动。

2、不同活动课程之间的配合和衔接。

3、活动课程过程中的评价。

五、摄影活动课程实施案例

(一)、活动课程的授课前准备及实施

首先要明确授课对象专业,明确授课对象层次,然后选择教学辅助教材,熟悉教学设备。

其次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设计课程的评价标准。摄影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其中课堂提问占10%,主要考核学生主动沟通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纪律考勤占10%,主要考核学生职业道德规范等;课堂实训占40%,主要考核学生摄影专业技能、摄影作品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课后自学完成作业占30%,主要考核学生借助网络、书籍等手段收集摄影基础知识等信息的能力、收集欣赏摄影作品的能力等;作品展示10%,通过橱窗、LED显示屏和QQ相册等方式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并根据学生橱窗制作参与度,作品选用数量等对学生进行评分,同时考核学生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等。

第三就是设计教育教学活动,这也是难点部分。经过总结笔者将摄影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为以下12项:

1、自我介绍活动。2、摄影基础知识讲座。3、团队分组活动。通过团队分组活动,让学生体会团队的力量。4、团队PK赛活动。5、数码照相机市场调查活动。6、分团队课堂实训活动。这项活动是教学活动的重点,要通过设计的具体课堂施训活动来实现对学生摄影基本技能的训练。7、课后自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媒介掌握摄影的基本知识,训练学生自学能力。8、摄影作品欣赏、比较、评价活动。这个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提高摄影水平的重要环节。通过在电教室欣赏、比较、评价同学们每此课堂实训的作品,找到作品中的不足,并不断总结提高。9、外出采风实训活动。这个活动也是非常吸引学生的一项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优美的氛围中学习摄影、感受摄影以及感受伙伴间合作学习的快乐。10、摄影基础知识竞赛活动,激励、检验学生掌握摄影基础知识。11、学习摄影交流总结活动,不仅实现老师总结课程,还应让学生学会总结学习,并提出学习建议。12、作品展示活动。这是非常重要的体会"丰收"的活动。通过橱窗、LED显示屏、QQ相册等展示手段,搭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以上活动设计中"分团队课堂实训活动"更是重中之重。笔者在结合参考教材和数码照相机说明书的基础上,并结合学校的教育环境设计了以下具体的课堂实训活动:1、数码照相机的基本操作实训活动;2、"学摄影"主题摄影活动;3、光线的利用拍摄活动;4、人像摄影活动;5、构图和色彩实训活动;6、校园秋色实训活动;7、"我的发现"主题摄影活动;8、校外摄影采风实训活动;9、翻拍我的绘画作品。10、"暗房技术"实训活动。通过具体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并给予学生及时评价。

第四、做好活动课程的总结评价。在设计好具体活动课程后,老师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并做好每次活动的指挥、辅导、沟通、答疑、协调等工作。并采用学生评、老师点评等方法做好每次实训评价。

五、摄影活动课程时实施后的感受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