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范文

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精选(九篇)

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

第1篇: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范文

一、找准病根,提高研修的效度

1.研修目的不明。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校本研修仅是为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而在如何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如何改变教育观念等方面做的工作很少,这必然使校本研修走进死胡同。 2.研修针对性不强。研修没有以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切入口,没有以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根本目的,使得研修盲目,流于形式。

3.研修计划性不强。研修没有根据本校的实际自行设计与策划安排实施的一系列、分阶段、有层次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即便是固定了时间,也常常因为教育教学任务繁重而取消。

二、细化内容,拓展研修范围的宽度

(一)常态化的师德锤炼

师德研修是我校研修的主要内容之一,又是所有研修的基础,该项工作由校长和党办行办主抓。除通过每周的政治学习、专题讲座、心灵鸡汤、感动校园人物等时时传递正能量、弘扬正气、提升素质,还通过各种“群”的建立,利用突破时间、空间、地域限制的信息平台,或警言、或视频、或名师博客,拉近距离,交流情感,熏陶情操。

(二)多样化的德育研修

为突出侧重点,我校在研修工作中将德育研修独立出来。在每周一次的德育例会上,德育处以主题式培训、经验交流、困惑求解等方式开展德育研修,不断更新班主任的德育理念,提升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如:德育主题班会比赛,班级活动微视频比赛,我身边感动瞬间微视频比赛等。在比赛中,班主任们风采尽显,个人人格魅力及О喾绺裣嗷ビ跋欤不断优化,班级管理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三、抓住契机,加大研修过程的力度

(一)以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为原动力

2012-2014年,我市强力推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我校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借课改的强大助推力,以改革的本质、目标、意义、模式作为专题研修的主要内容,反复讨论,反复实践。并将课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修的重点,不断探索。

(二)以“一师一优课”为牵引力

2015年,全国中小学教师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教科室又围绕此开展了大规模、全覆盖的“磨课”运动。由于全员参与、人人实践,前后共经历了十多周时间。这一轮下来,我们又一次看到:教师教学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三)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打造”为助推力

我校教师课堂信息技术运用的整体水平始终不高,这也是我们的苦恼。2015年下期,市区开展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赛课活动,我们又立即抓住这个机会开展研修工作。这一轮下来,教师无论是信息技术水平的掌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灵活运用,还是教育教学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用好技术,增强研修手段的烈度

(一)巧用同步课堂

录播室本是用来上课的,但我们却把它当成了研修的主阵地。在录播室上同步课,直接上传互联网,而互联网是向所有人开放的。

(二)善用录课

我们还有一种研修方式叫录课反思,即将课全程录制下来,执教者和其他教师都可以回看整个教学流程,仔细分析课堂中每一细节。一边观看,一边讨论,一边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当然也可以针对教育名家课和优质课的课堂实录进行研讨。录课反思和课例研修,实现了教学行为的矫正和优质课堂的模仿,成为了一种新的校本研修方式。在实践、研究、反思、再实践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以提升,教学改善的功效逐渐彰显。

(三)活用微课

录微课和用微课是教师自我研修和共同研修的另一种重要方式。要录制一个微课,哪怕两三分钟,都不是那么简单。在反复的录制中,教师们发现自己课堂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口头语言越来越简洁,体态语言也越来越优美,课堂掌控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而微课录制完成后,怎么用、何时用也需反复讨比较、实践,这一过程对教师的教学技术和艺术都是考验。微课的录制,有效地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微课的灵活使用,多角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效率。

新技术和媒体提高了研修的效率,让校本研修变得更加生动、有效。更喜人的是,教师们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电子白板使用娴熟,微课录制信手拈来,音视频编辑逐渐掌握,学校出现了一大批信息技术达人。除此之外,我们还大量收集教师们录制的优质微课,建成了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信息资源库,编成我校的校本教材。

五、搭建平台,扩延研修形式的开放度

传统的研修最多的形式是听课、培训、教研等,固定不变的研修方式使得教师缺乏研修的兴趣。我校为教师研修搭建了各种常规平台,如:走出去请进来,每周学科教研,每周业务学习,每期五峰论坛等。但最高效的平台应该是各类赛课活动和联合教研。

(一)赛课活动竞风流

在赛课中,我们教师的收获是很大的。赛课的准备过程对赛课者和参谋者都是一种高效的研修方式。我校除了市区的赛课活动之外,校内每期有专题赛课。专题赛课可以是针对教学改革的不同时期、不同问题而开展的。如课改初期,我们有“113结构课堂大赛”“8421小组活动课大赛”。课改中期,我们有“复习课大赛”“习题讲解课大赛”“微课运用大赛”等活动。各种比赛促进了教师的自我研修和集体研修,从而提高了执教能力。

(二)联合教研亦精彩

第2篇: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技工学校;微课;实训教学;电力拖动;降压启动;轮胎式起重机

中图分类号:G712;G434;G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60-02

“电力拖动线路及应用”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类专业的一门集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为一体的专业课程,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的教学主要集中于元器件检查、电路安装及检修等内容,电路检修为教学的难点。教师一般采用集中教学再个别辅导的方法处理,学生基本能完成教学目标。实际上,学生脱离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无论是电路安装还是电路检修,并不能实现校企的有效衔接,企业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况且,一部分学生对职业的定位不清晰,操作技能基础不扎实。为了化解这些难题,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结合教学经验和学生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微课的学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际技能,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一、微课的概念及实施意义

1. 微课的来源及概念

微课是“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泊来概念被引进到中国后的一种本土化称谓。在2006 年萨尔曼・可汗推出可汗学院,他录制的微型视频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风行一时,并波及世界。在国内,广东佛山教育信息网络中心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微课”概念,并在各学校开展微课建设。“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2. 微课的实施意义

微课的实施,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是课外延伸的个性化阅读和学习的最好载体,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更重要的是,内容被永久保存,可供查阅和修正,这样有利于学生随时查阅资源,最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还能使教师通过选题、设计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拍摄微视频等过程,提高知识讲解与总结的能力,更快地促进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跟上并赶超时代的步伐,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二、微课的实施过程

现就“电力拖动”中的“轮胎式起重机降压启动电路的检修”这个课题内容作为实施的案例。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现设计该课题的电路检修环节采用微课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具体教学程序为:课前微课预习――课中微课实施――课后微课巩固。

1. 课前微课预习

教师在实施新课前,共享微视频作为课前学习任务给学生,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微视频并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轮胎式起重机降压启动电路的检修”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共享电动机不能启动的微视频给学生,接着设计以下两个问题:从视频中你有什么发现?你如何处理视频中电动机的异常?学生观看微视频后,通过查阅资料,思考并设法完成教师的问题。这样,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利用微课中微视频的精、简、直观等特点来设计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能动性,提升学习的趣味性。

2. 课中微课实施过程

教师要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微课教学设计。为了让整个教学设计中的知识更加完整和内容更加丰富,现把整个教学环节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解决课前疑惑――明确学习任务――编写检修方案――实施检修方案――验收成果――评价。

(1)解决课前疑惑。课前进行微视频学习时,有些学生不能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实施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汇报课前学习结果,通过汇报的结果判断学生对知识点的解决程度,以此掌握学生的学习疑惑并帮助学生解决。学生通过交流想法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最终解决课前的学习任务,引出本课题――电路的检修的知识点。

(2)明确学习任务。解决课前微视频的问题之后,教师马上发放任务单,引导学生明确任务。具体内容如下:广州某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共有10台轮胎式起重机,该批起重机都能正常作业,采用Y-降压启动方式。近段时间,出现了较多的启动报修现象,大致情况为三相异步电动机不能正常启动。为了保证公司的正常作业,现委托本校学生充当技术人员,制定一份对该批不能启动的轮胎式起重机的检修作业方案,并实施检修。这样,通过发放任务清单,布置真实的工作任务,创造机会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或工作,提供模拟实践的机会。

(3)编写检修方案。学生接到任务单明确任务后,通过阅读学习资料、教材、小组讨论交流等方式编写检修方案。教师要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完善检修方案,并展示检修思维导图:通电试车判断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确定故障点排除故障看通电试车成功与否若是,则交付验收,若否,则重新分析故障原因。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结合多媒体、PPT等教学手段辅助整个教学过程,最终让学生在编写检修方案过程中顺利融入企业工作流程,校企得到有效的衔接,提高了技校学生的实际技能。

(4)实施检修方案。根据完善的检修方案,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实施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如下。1)教学资源准备:教师在实施任务前要准备教学资源,以帮助学生完成检修任务。具体资源有教材、工具、工作页、微视频等。2)引导学生利用有效资源:在教学实施前,教师把学习资料、工作页等电路检修的相关资料存入计算机中。学生实施检修任务遇到疑问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3)灌输6S管理理念:学生检修电路时,需要通电试验判断电路的故障现象,通过故障现象确定故障点,最后排除故障。每个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都要适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使用万用表或工具时都要规范操作,任务完成后要整理工作台、工具箱等。 4)解疑答难、示范操作:学生检修时会遇到各种疑问,通过查阅资料也不能解决问题时,教师应当从旁协助学生,甚至示范操作。5)播放微视频:示范操作后,如发现较多学生的电路检修思路还是不清晰时,教师要及时播放“轮胎式起重机降压启动电路的检修步骤”微视频。通过以上教学环节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检修思路,扫清学习障碍,最终顺利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5)验收成果。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解决情况,教师要精心设计验收表。验收表的内容,包括电路选择、故障判断、故障原因分析、电路检测、通电试车、安全文明生产等。当学生验收失败时,教师在时间允许之下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检修,并指导学生再次观看微视频以便达到二次验收的目的;若学生验收成功,则引导学生实施6S的内容并填写验收结果。

(6)评价。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设计一个包括个人、小组和教师三方评价的表格。为了让学生自身的学习成就感得到最大的满足,提高教学效果,评价表中个人评价可占总评的40%,小组评和教师评各占30%。通过这个评价表,可以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微课学习

课后,教师布置“电动机不能能耗制动”的新的微课作业,并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知识得到前后贯通,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实施微课的效果及思考

1. 实施微课的效果

在本次课实施完毕之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具体表现如下:在判断故障现象方面,由不会判断到会判断;在确定故障点方面,由思路不清晰到较容易确定;在排除故障方面,由不能实现到可以实现;在学习积极性方面,由之前的较懒散到学习能动性提高;在工具、仪表的使用方面,由不够规范到能规范操作;在查阅资料方面,由意识不强到意识增强,需要时会查阅;在安全意识方面,由之前的不强到现在的较强。通过实施微课教学,发现学生不管是在专业技能上,还是在职业素养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例如,故障现象的判断从不会到会、确定故障点从思路不清晰到容易确定、仪表的使用从不够规范到能规范操作,等等。

2. 实施微课的思考

(1)微课作为一种主题明确、内容短小的教学微视频,教学主题与教学内容的设计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按照微课的教学方式,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鼓励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学会思考,掌握查阅资料的方法,这样可以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2)学生往往不能到企业亲自观看轮胎式起重机的电路维修,因而学校可以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下企业参加实践活动。通过教师的这一活动,把企业真实的任务检修步骤制作成“微课”,课上把“微课”播放给学生观看,使学生意识到本门课所学知识与技能对将来工作的用途,明白这是企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让学生尽量零距离地接触到企业的生产实际,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本次课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教师制作微课的水平不高、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只有部分学生能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总之,微课作为新兴的教育资源,必将加速中职专业课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出越来越多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现代教育技术,2011(10).

[2]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徐铁,田伟.电力拖动基本控制线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陈跃东,郎朗,孙新柱,陈孟元.《电力拖动控制系统》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5).

[5]施迎春.“六阶段教学法”在中职电力拖动实训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1).

[6]张兵.电力拖动实训教学兴趣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5(08).

第3篇: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范文

微课案例设计

依据微课的设计原则及相关问题,结合教案,笔者选择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进行微课制作,各章节采用的制作方法类似,本文以《细胞增殖》一课中“有丝分裂”内容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1. 选择课题

“短小”容易,“精悍”难。在选题时,首先要大胆地修剪,留下精华部分,适当扩充,不嗦,不夸张。其次,注意选题是否有代表性,内容是否具有课程特点,是否适合高中生思维。微课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帮助学习者建构知识结构,选题也应承接前后知识储备,不会突兀地出现在知识结构中。

2. 学习者分析

高中生普遍处于抽象具象阶段,具有鲜明个性,需要符合他们的世界观和自身特点。要抓住学习者的起点水平,不重复提到同一个知识点,这是保证教学高效的手段。

学习者分析中,注意需求分析。微课与教学的最大差异,就是能否做到不受其他因素影响,保证效率。这就要建立学习者与开发者之间的反馈联系,实现与课堂提问相似的互动环境。

3. 设置教学目标

微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或过深。教学很难达到情感目标,学习者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就足够。

4. 初步设计

对于非专业人员,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对微课制作有很大帮助,能使制作者条理清晰,很好地衔接各知识块,如表1所示。

5. 微课制作脚本

在微课制作过程中,难免会手忙脚乱、胡乱拼凑,因此,需要准备完善的制作“脚本”。微课“脚本”如同电影脚本将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方便拍摄制作。专业脚本较为复杂,笔者将其简化,留出项目、内容、画面、时间四项。

6. 制作过程

根据脚本,制作微课。

(1)染色体分裂是重点,要生动、清晰地展现,可用橡皮泥。白纸可以作为细胞壁,用马克笔按各个时期画出细胞膜,简单易行。

(2)用手机拍摄染色体分布变化过程,保证连贯效果就需要注意:光线清晰;染色体移动距离小;手机位置变动过大;相同纸张。

(3)利用“会声会影”视频软件,将单张照片拖曳到时间轴剪辑,对照脚本台词粗略判断时长,增加相应标题。按照时期分段制作,生成mp4格式文件。如:前期片段.mp4。

(4)EasySketchPro2是实现手写的动画制作软件,其简单却能够展现动画效果,并且该软件的菜单按钮并不多。将图像放进画板中,选择手的类型及制作标题。右击图片,在设置中可以选择图片的出现方式以及时间,摆放简洁干净,生成mp4文件。

(5)CTApp能够设置动漫人物,甚至将脸换到人物身上,达到人物讲课效果。将录制好的声音导入,在时间轴上排列生成mp4文件后,与前面制作的视频衔接。

选择人物,拖曳到画面合适位置。声音添加进来,选择声音“wave档”或人工智能文字语音转换。在时间轴上合适的位置为人物添加动作(不要过多),生成视频。

(6)用“会声会影”软件将前面所有视频按脚本依次拼接,形成视频。

(7)加入练习题。Adobe Captive8强大的功能就是整合资源,添加练习题。将各个时期视频添加到软件中,每个片段中添加练习题。

选择问题幻灯片,选择问题类型(多选),将准备的问题输入,在右侧属性面板中设置问题的答案数及无限次作答(直到答对为止,否则不会进行下一部分)。无限次作答能够体现学习者是否跟住课堂。学习者回答完问题,课程结束,软件自动提供数据,如正确数及错误数等。

7. 及实施

(1)将微课视频上传到学校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线观看微课。(2)将微课视频上传到网络硬盘,登录公共账号可以下载课程资源。(3)将微课放到学校微信公众号,学生可随时随地观看、学习。

8. 制作流程总结

反馈评价

对所制作的微课,本文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了反馈评价。一是在线评价。我们将微课成品放到校园教学平台上进行展示,对在线观看微课的500余名用户进行数据统计,针对受众的视觉体验以及微课内容评价进行整理,以十分制进行评分。根据平均分进行分析,得出如表3所示的结果。

二是课堂评价。将制作的微课用于某高中课堂教学,选取普通班中的4个班级进行测试,在学生之前未学习过该内容的情况下,分两个组别进行授课。实际参加实验人数共计173人,一组2个班采用微课授课,另外一组2个班采用教师讲授方法授课,课堂结束前10分钟用纸质试卷(试题数目10个,试题总分数100分)进行随堂测试,统计数据如表4。

安排学生上网进行微课自主复习,一周后,同难度试题测试结果如表5。

由表5数据可以看出,采用微课授课的方式,学生随堂学习知识的情况要优于课堂教师讲授。随机访谈的几位学生表示,微课画面生动,不易分心,内容讲解直观易懂,印象深刻。由表4和表5数据对比发现,在没有教师带领学生复习的前提下,仅依靠微课辅助进行复习,学生的总体得分都显著提高,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良好,总平均分在87分以上,效果比较理想。

学生能够很好地接受多种媒体结合的微课。动漫助教人物活泼,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随时练习题能够很好地保证学生跟住课堂,并且结尾自动总结答题率,能够很好地掌握自身学习动态。部分学生也提出了相关建议,如在习题后进一步讲解、互动程度仍然不够,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也肯定了生物与微课相结合的意义。

总 结

生物课程与微课能够很好地结合,对于其他科目来讲,微课也是很好的教学工具。在今天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将知识与网络结合就能更好地利用网络传递资源,创造学习环境。希望更多的研究人员能将本次微课的制作方法和技巧拓展到其他学科上,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为今后非专业信息技术教师或学生提供借鉴和帮助。

注:于茂春为本文通讯作者。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云环境下高校信息化教学方式变革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257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吉林延吉延边大学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李路娥.高中生物微课资源的开发[J].教育,2014(7):49-51.

第4篇: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机械零件测绘;微课;应用

随着兰州理工中专聘请北师大教授到校进行“项目课程与微课程学习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培训”活动的开展,微课在全校范围内迅速成为关注的热点,为校级信息化资源库的组建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支撑平台。笔者在日常机械零件测绘教学中也开始尝试运用微课组织教学,创新原有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于此,总结出有关使用微课的教学经验与之分享。

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微课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是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利用其短小精悍的功能,可以很形象具体地教会学生详细的操作流程,学习必将成为一种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

第三批全国示范院校的建设,迅速推进了微课使用率。

以笔者所在的职业中等学校为例,在示范校建设的这两年来,校内全覆盖网络,实现光纤宽带接入,全校范围内完成宽带网络“班班通”建设,所有教室配备多媒体投影设备、电子白板教学设备,各教学部实现数字化办公条件。笔者所在的机械加工部还可以通过PLM(CAD/CAM)实训室、数控铣维修与维护实训室、数控车维修与维护实训室、装配钳工实训室等有利条件,为微课的拍摄提供多元化环境。随着学校官网内资源库逐级建立完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进入到网络平台里观看微课教学,并参与评价活动。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微课的录制、传播和使用。

微课为《机械零件测绘》课教学提供便利,让“教、学、做”实现一体化。

根据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笔者使用“微课”作为教学媒体,主要是为了突出“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反映课堂中实际操作教学环节,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微课程课时一般比较短,教学材料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设计的活动和零件测绘的每个典型实例息息相关,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多重角色。

课前使用――让微课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引路人。

在课前的预习阶段,学生初次学习新知识,他们肯定会对《机械零件测绘》课教材中专业术语与操作方法有很多疑问。此时的微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浅显易懂的概念。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会实际操作提供方法。例如,在预习轴类零件测绘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对轴的种类形状有异议,当直观地看到实际产品时,才会加深理解。

课中使用――利用微课大大缩短教授时间。

实际操作课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小组配合的形式完成一个项目式教学。例如,在学习《轴类零件测绘》一课时,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教材以及观看微课《轴类零件简介》,基本掌握了有关轴类产品的特点及形状。随后关于轴类产品的具体测绘方法都将在课堂上使用微课教学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跟着的视频里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测绘。

课后使用――提高学生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的能力。

课后使用的微课使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学会举一反三。通过课堂上对普通轴类产品测绘能力的掌握,课后让学生观看其他有关实际应用产品方面的测绘微课,可以让学生的操作能力再上一个阶梯。

针对上述微课使用特点,我们不难发现,使用微课形式能非常有效的促进《机械零件测绘》课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的制作微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便会有效的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微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很好的解决学习上的困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设计制作好微课呢?针对《机械零件测绘》课,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①课程的对象是针对职业中专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时刻谨记微课程的用户是学生。设计微课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基础及《机械零件测绘》课程的特点出发。这是设计制作好微课的根本。②要突出微课的微,一个微课程只说一个知识点。只要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体现微课的优势。把每次实操的一个项目,通过简短的几分钟视频展示给学生,直达目的,使学生学会操作。③操作指导教学视频步骤要细,一目了然。不要轻易跳过操作的某项关键步骤,即使很简单,很容易的内容。让学生能完全理解,脱离教师进行独立实践操作学习。④微课,实际上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的一堂课。微课程是整个教学组织中的一个环节,要与其它教学活动环境配合,在微课程中适当位置设置暂停,或者后续活动的提示,便于学生浏览微课程时转入相关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统一调度下学习微课程。在制作微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这个特点。⑤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每一个微课程结束时要有一个简短的总结,概括要点,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强调重点和难点。这样做,能让学生在整体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把各个微课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一个整体。使整个学习过程有一个升华。特别是对于中职学生,最后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微课对专业课尤其是《机械零件测绘》课的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变革。很好的解决了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教学中的缺点和难点。在实际操作课与理论知识相互衔接上,根据课程和学生特点,化繁为简,难点各各击破。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合理的自主学习。是课堂有效性,学习有效性的保障。笔者认为,这是我们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老师努力的方向,一个有光明前途的方向。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微课,去研究课程,设计和制作微课。这需要时间,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我们全体的教师去努力,共享成果,形成合力。微课必将给我们中职《机械零件测绘》课的有效教学,带来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城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第5篇: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网络选修课;混合式学习;微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2-00033-04

一、 引言

2012年,浙江省制定《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设了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旨在通过课程改革,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所有课程的教学资源以视频课程为主,教学形式以“教学视频展示+学生自学+完成作业”的传统模式开展。通过对浙江省网络教学平台中各门课程视频资源的研究发现,冗长的视频资源、单向的视频呈现、缺乏教学互动的过程等问题很难将课程的真实情境进行还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趣味性。

本文基于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对课程视频资源进行“微”知识点重构,设计线上线下、同步异步的教师引导和教学互动模式,包括:(一)实时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同步课堂教学、互动和记录;(二)异步线上自主学习,线下实践辅助指导和互动。

二、 理论支撑

1.混合式学习

混合式学习是指为了达成最佳的学习目标,以最合适的学习方式与正确的时间,应用恰当的学习技术,将正确的知识及技能传递给所有人。混合式学习是国际教育技术界对网络化学习深入反思的结果,美国教育界曾对“有围墙的大学是否将被没有围墙的大学所取代”这一问题展开过辩论,经过十几年的教育实践发现,混合式学习不可能单纯意义上“取代”网络化学习,更确切的讲是对网络化学习的一种超越和提升[4]。何克抗教授对混合式学习是这样定义的:“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1)混合式学习应用层次

混合式学习基本形式是在线学习与面对面教学(课堂教学)的结合,是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的结合。但它不是两两相结合的简单组合,需要通过各方优势的发挥和 “混合”来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

根据“混合”的简单与复杂程度的不同,混合式学习分为四个应用层(见表1):

(2)混合式学习的设计步骤

Harvey Singh在《Effective Blended Learning Programs》一文中划分了混合式学习纬度:混合离线和在线学习、混合自定步调学习和实时的协作学习、混合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学习,混合传统知识内容和最新内容,混合学习、实践和绩效支持。[5]那么根据这一系列复杂的学习纬度,如何来设计一个混合式学习的过程呢?我们可以将设计的过程分解,按步骤进行具体设计:

步骤一:确定混合学习目标。

步骤二:确定通过混合学习应取得什么样的绩效。

步骤三:选择传递通道和媒体。需要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可供选择的传递手段,包括学习方式与媒体,主要有在线、课堂、视频、技术支持、PDA、电子绩效支持、组合、自我指导、教师指导、协商、同步、异步和实况e-Learning;二是要考虑同传递手段有关的效能和成本因素,如存取方式、成本、教学模式、交流、用户友好、组织授权、新颖性和速度。

步骤四:学习设计。邀请课程专家、教育专家和技术专家,制定并形成混合学习计划。

步骤五:支持策略。确定完成混合学习需要什么样的支持策略。

步骤六:计划实施的行动观察。设计在实施计划过程中需要观察记录的项目(表格)。

步骤七:对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步骤八:修订学习。根据学习评价的结果,对学习计划进行修订,然后进入下一轮学习。

2.微课程概念

微课程(microlecture)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1]国外,“微课程”(Microlecture)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2]2008年,祝智庭教授指出,微课程需要具备一种完整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学者设计有效的支架,设计学习路径,引导学习者有效利用微课程学习。[3]笔者认为,微课程需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并按照一定的结构形成关联,这种关联是伴随着学习支架、路径、讨论、协作、练习、反馈不断动态变化的,只有这种微课程和教师引导的教学互动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激活传统网络教学模式。

三、技能类高中网络选修课的教学设计

依据以上混合学习原理,结合目前浙江工业大学开设的面向浙江省普通高中职业技能类网络选修课程《微视频之微中有戏》的实际需求,对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并在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

1.课程的教学要素及需求分析

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形式和教学评价等各项教学要素的分析是进行混合学习设计的基础。综合学习主体的各项绩效评价,反馈、比对学习效果,是对课程的后续教学实践进行优化的依据。

(1)教学内容微型结构化

面向高中学生的技能类网络课程教学目标清晰明确,需要教师机智的构建“片段化”、“碎片式”的拼图式学习资源,既有独立性,又不失联动。既能满足教师学生同步课程的教学需求,又能针对同步或异步互动中的交流需要,进行有引导性的自主学习。

(2)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化

高中网络选修课网络教学平台中大多课程的教学形式缺少教师与学生的实时互动、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团队的组成大多由课程的开发者构成。混合式学习设计理论中强调课程专家、教育专家和技术专家共同制定混合学习计划,让授课教师的队伍综合理论与实践的多样化,又能通过技术专家打造的实时授课平台实现课程灵活自主的学习。

(3)教学评价综合开放性

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面向高中技能类网络选修课,教学评价需要综合课程教师、校本教师的评定,还需要鼓励学生同步异步的互动交流、提交作品,并通过平台数据统计作开放性的评定。这一系列的评定过程都将反馈给课程的后续计划实施做参考指标。

2.教学模式设计

综合以上各项教学要素和混合学习理论分析,结合学习者自身的特点,本文设计了课程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见图1)。

(1)微课程设计。依照学生特点及课程目标要求,编写电子教材,构建课程知识结构(见图2);对教师及学生的线上操作进行课前、课中、课后引导(见图3、图4);基于原有课程视频资源进行知识点微片重构,并参照每章节教学目标及内容进行知识关联(见表2);依托网络在线课堂教师备课空间进行每课时课前备课时间线设计(见图5),并在实时课堂中根据上一个知识点学生的互动需要,机智地进行下一个知识要点。

(2)教学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采用在线学习互动参与度、课外主题讨论参与度、作品成绩、高校教师和校本教师评价等环节综合评定。

四、 教学实践

为形成对比教学,授课对象分一班(16人)和二班(9人)作为对比。一班采用本文设计的线上线下、同步异步的混合教学模式,二班采用传统的网络在线教学模式。

1.教学环节设计

2.教学评价对比

(1)一班课程,分别由两位高校教师进行在线授课,两位校本教师做课堂实践辅助,课程中穿插在线专家交流,现场指导交流,学生在线互动比较活跃,兴趣度高。100%学生都能达到本课程学习目标,其中有4位优秀学习者能自主合作完成微视频创作及拍摄。

一班部分学生学习评价见表5所示。

(2)二班课程,教师引导以静态指令模式为主,没有在线专家交流、现场交流活动。学生在线互动一般,兴趣度不高。没有教师引导交流,学生自主性学习减弱,完成作业被动,70%的学生能完成课程基本学习目标。

二班部分学生学习评价见表6所示。

五、 总结与分析

如何将冗长的、单向的视频教学转化为“微视频+教师引导+教学互动+教学评价”的课程单元,让学生通过知识单元的连接,获取比现有的知识体系更多、更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成为网络教学设计的一个难点问题。本研究通过对以上难点的分析,在混合式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微”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通过多层次的教师引导、教学互动,让学生将知识点进行系统化连接,最终使学生能掌握视频拍摄及剧本设计、表演形式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接触信息技术和媒体传播学。研究过程中,通过两个班级的数据对比,反映出课程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教学互动的重要性,同时印证了“只有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微课程和教师引导、教学互动相结合,才能有效激活传统网络教学模式”的观点。

参考文献:

[1]余胜泉,陈敏. 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3,20(1):100-102.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 - 73.

[3]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第6篇: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范文

个人信息

姓名

省(市)

所在单位

任教学科

任教学段

王琳

河南省郑州市

金水区银河路小学

语文

中高年级

研修自检

请您对照下表中的研修要求,检查您是否按要求完成了所有培训内容!(自检项不需填写)

学习类

答疑类

线下实践类

活动类

(1)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

(2)制定一份个人研修计划

(3)提交一份网络研修总结

(4)参与工作坊主题研修活动

 

(1)浏览观看5期专家视频答疑课程

(2)查阅学科专家组的5期学科简报

(3)参与“坊内答疑区”的发帖、回帖

(4)定期参与学情通报会

(1)参与区域(学校)组织的线下研修活动

(2)完成一份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

(3)准备一份技术支持的教学实录

(4)完成一份技术支持的实践“分享课”成果包

 

(1)参与成果展示评比活动

(2)参与微课大赛活动

(3)参与晒优课活动

(4)参与其他跨项目的平台活动

(5)发表研修心得、分享优质资源

研修收获

本次网络研修的研修主题:技术支持的“实践分享课”,同时强化校本研修环节,通过多层次答疑、多层级简报引领、多种形式活动开展等着力于问题解决,着眼于教学行为转化。请静心回顾本次研修全过程,真实记录您的收获。(无字数要求,简述即可)

课程学习的收获

学习任务中所有课程学习中您感触最深的内容有哪些?并简述您有哪些收获。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的制作和运用

微课的制作和使用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结合

阅读文的教学指导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平时没有真正接触和使用的和教学有关的方法和技术,比如思维导图的运用,如何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如何使用新技术软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收获颇丰!

区域性线下研修活动收获

培训过程中我们设计了技术支持的“实践分享课”主题研修活动,并会同区县组织了线下研修活动,请问您参加了哪些区域性线下研修活动,取得了哪方面的研修收获? 

 

 

    我参加了学校教研组的教研,并在同伴的帮助下打磨了一节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在这次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教学技巧,并进行了有效的反思,在研修过程中,我从别的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经验,比如提问技巧、评价语言和方法,让自己成长了不少。

最困惑问题的解决情况

培训初期您提交的最困惑的问题是什么?现在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培训初期,我的困惑是:如何熟练的运用网上的信息资源服务于教学,如何开展网络教学及评价

经过学习,我认识了很多能够辅助教学的网站和软件,只要认真的钻研,就能将这些资源运用到自己的学生身上,有效的帮助教学。

学习反思

第7篇: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 微课制作 《中国的传统佳节》 习作修改

微课堂的研究始于2007年的美国,兴于2011年,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处于课程教学改革焦灼状态的人们看到了课堂改革的新希望。微课是翻转课堂中最重要的环节,目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1]。2014年暑假期间,我参加了进修学校的微导课程的制作培训,并立项参与了此课题的研究工作。近两年的时间我进行了微导课程制作的实践,发现小学语文微课制作因其学科特点而有别于其他学科。首先要注意微课的目的,知识点要专一;其次要控制时间,并且有完整的教学步骤和有恰当的提问等。下面我结合配套人教版三年级第五单元《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一课的微课《中国的传统佳节》制作及微课在学生习作修改中的实践两方面来谈谈看法。

一、微课《中国的传统佳节》的制作实践

(一)教学目的凸显“微”。

任何一节微课都是以帮助学生学习为目的的,我们在制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因素的作用,剔除一切繁杂的修饰和多余的动作。微课不是展示老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工具,没有必要把微课制作得非常“炫”,那样只会本末倒置,只会让学生关注微课展示的外在效果,而忘记了实质的教学内容。我在制作《中国的传统佳节》时,设计的背景是一座贴着对联的民房,房前爆竹升空,小孩提着灯笼嬉闹,主题采用标准楷体,画面紧扣民俗意境,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在文字上。

(二)内容的掌握凸显“微”。

微课因其微小而必须保证知识点单一,要在十分钟之内帮助学生掌握很多内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比如我在上《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一课时,内容比较多,因为传统文化有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茶、中药、文房四宝、剪纸、风筝、彩陶等数不胜数。我在制作微课时主要定格在《中国的传统佳节》,知识点就是让学生掌握中国有哪些传统佳节,每个节日有什么习俗及它的来历。当然,传统文化有很多,通过指导分析、概括归纳,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

(三)时间安排凸显“微”。

微课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注意力基本在10分钟左右,微课因其普遍性,我们需要考虑到注意力相对较差的孩子。微课制作应该控制在10分钟以内,过长的时间会让学生无法检查看完,从而产生挫败感,影响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所以我在微课制作时采用了简洁的表格式教学,教学时既省时又明了。如下表:

过多的文字会让学生产生阅读疲劳,微课大多以演示和讲授为主,但是有些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还是需要给予必要的文字提示的。制作《中国的传统佳节》时,我们把主要的内容用简洁的词语填在表格中,再经过老师的讲授,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归纳出中国传统佳节的时间、习俗、来历等方面的内容。

(四)教师的提问凸显“微”。

微课作为一种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视频,有一个无法避免的缺点――缺少交互。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学习方法,仅靠视频硬“灌”是不行的,所以在小学语文微课制作过程中也要提问,让学生暂停视频进行适当思考,作出判断后继续播放,比对答案。制作《中国的传统佳节》时,我先后两次让学生暂停视频思考,第一次是让学生想想生活中你知道有哪些传统佳节;第二次是让学生回忆一下在过这些节日时有哪些的习俗。留出细微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思考,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对于知识点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老师应该采用动态的字幕强调,仅仅靠说教学生是不可能牢固掌握的。制作《中国的传统佳节》时,我把几个传统佳节的习俗采用“放大突出”的方法,一一展示在屏幕上,给学生直观刺激,从而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所要传递的内容。

(五)相关资源的超链接凸显“微”。

无论我们考虑得多周到,微课总有局限性。为了培养学生选择和甄别资源的能力,我们有必要把相关的资源链接都贴在视频上,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我在《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留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等链接”,激发了学生全面了解传统佳节的兴趣。微课学习是放在课外的,学生因年龄特点,自主性不强,老师要对其进行专项的辅导和训练,教给其自主学习方法,联系家长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微课在学生习作修改中的实践

(一)发挥微课的作用,学习修改符号的应用。

课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修改作文时一定要用的知识点设计制作好微课,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先看此微课,为自改习作做好准备。比如先让学生认识修改符号,学生才能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准确无误地标示修改的情况,避免造成文字混乱,而且能使教师的批改更规范,在自己的作文批改中正确使用最常用的修改符号。常用的有以下12种:

正确使用修改符号,能够明白无误地标示修改的情况,避免造成文字混乱以使修改的稿子保持整洁,理清头绪。

(二)发挥微课的作用,学习各种病句的修改。

修改病句是一项综合的技能,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修改病句是习作自改中的难点。如何应用微导课程迅速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病句的修改方法也是我课题研究的内容之一。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1)成分残缺:这种句子缺少必要的成分、意思不完整。如:“放声歌唱。”缺主语“谁”。

(2)意思重复:这种句子是前边说了一个意思,后边又重复说一遍,意思重复了。如:“我把不正确的错别字改正过来了。”这里“不正确”和“错别字”意思一样,连着用就显得重复多余。

(3)用词不当:这种句子是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违反了句子的结构规律。如:“同学们热列欢迎新老师。”“热心”一词的意思是:有热情、有兴趣、肯尽力,用在“欢迎”前面显然不合适。

(4)词序颠倒:词序是词语在句子中排列的顺序错乱了。如:“今年的麦子丰收在望,长势喜人。”小麦长势喜人,才能丰收在望,词序颠倒了就不符合客观规律了。

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方式。通过制作微课程,我们可以不断深入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平时教学过程中,课堂上的激励和碰撞,不时会造就思维的火花。这些火花如果不能及时收集整理,即刻就会化作灰烬,变成尘埃,最后也就无形无迹了。但如果能将这些火花及时整理拍成微课,灵动的思维就将化作一粒粒珍珠,将“微课”这根线串起,那么在我们的教育生涯里,它们便将成为奋斗的里程上的闪光印迹。

参考文献:

第8篇: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麻省理工学院;环境工程课程体系;分析与启示;公共卫生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MIT)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在土木与环境工程系里(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简称CEE),是获得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协会认证的专业。多年来,MIT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一直在全美国排名前十名,2014年被USNews排名全美本科环境健康专业第6[1],在全美乃至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无疑是MIT环境工程专业持续保持强竞争力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因为环境问题而引发的健康问题,已引发人们广泛关注,迫切需要对我国高校环境工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借鉴国外知名大学在环境工程教学上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旨在通过对MIT环境工程课程体系的分析,从中得到对我国环境工程课程体系改革有益的经验。

一、MIT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概况

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发展能力,以应对现代社会挑战。使学生能将科学的力量融入社会价值和社会目标中。培养学生成为环境工程领域的专家,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界领导者和问题解决者, 富有终身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有能力就职于环境工程设计、教育、法律、医学和公共卫生等部门或行业,能够从事相关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工作。

学制:4年

学位:学士学位(Bachelor of Science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

总学分:384 units。说明:MIT几乎每门课都是12units,即每周12小时学时。学时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或设计或野外考察+学生课外准备三部分时间,无实验或设计或野外考察的为0。如Engineering Mechanics I(Units: 3-2-7),即工程力学I,周学时是12小时,其中3小时课堂教学、2小时实验和7小时课外自学(后文中只写总学时)。每学期每门课的1unit=14小时。2个6-unit的实验课程算1门课程。可以把MIT的学时等同于国内的学分。

教学日历:秋季(9月-12月);春季(5月-8月)

教学计划实施过程大体如下:

(1)大学一年级,主要学习MIT要求的基础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一般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课程是每学期上1门。

(2)大学二年级,继续学习MIT要求的基础科学,同时学习专业基础课。

(3)大三、大四年级,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必修、限制性选修和任选)。第八学期主要学习毕业论文设计。

获取一个本科学士学位共需完成32~34门课程的学习。

毕业要求:修完MIT和CEE要求的课程,且每门课程成绩不低于3(5分制)。

二、MIT环境工程课程体系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两个部分,即MIT的基本要求(General Institute Requirements,简称GIRs)和CEE的专业要求(Department Program) 。MIT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如下[2]:

(一)基本要求(GIRs)

MIT的基本要求学17门课,共12×17=204学分

(1)6门自然科学

数学:从单变量微积分、单变量微积分及应用和微积分及理论I等3门中选1门;从多变量微积分I、多变量微积分II、多变量微积分Ⅲ、多变量微积分及应用和微积分及理论II等5门中选1门。

物理:从4门不同要求的经典力学课程中选1门;从2门不同要求的电力与磁力课程中选1门。

化学:从固态化学导论和2门不同要求的化学科学原理的课程中选1门。

生物学:从3门不同要求的生物学导论课程中选1门。

(2)人文、艺术、社科 (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简称HASS)

基础HASS课程:选3门不同类别的课程。

专业性HASS课程:选3~4门课程。

其他HASS选修课程:选2门或1门。

(3)科技限制性选修课

从生态学I: 地球系统、工程力学I和微分方程3门中选2门。

(4)设计实践课程

土木与环境工程设计概论I和土木与环境工程设计概论II。

(5)表达要求

4门写说表达课程。其中2门包含在人文社科类里,不再计算学分;另2门是与专业有关的课程,主修课中已有,也不再计学分。

(6)体育要求

一般要求第四学期结束前修成。要求通过游泳测试;上完4节体育课。

(二)、专业课程要求

(1)必修课程(Required Subjects)

必修课程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共168学分。其中,与GIRs重复课程的学分为48。

第9篇: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 平台 模块 课程群

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是当今世界科学发展中极为重要、极为活跃的科学领域,尤其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进展迅速,连同近年来该领域又逐步发展形成的蛋白质工程、生化工程技术等,已在社会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郑州大学在原有“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开设及建设的基础上,于2007年起设立“生物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的设立不但将对河南省生物工程与技术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学校的学科建设也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郑州大学工程学科的综合实力。2008年郑州大学将“生物工程”专业列为全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试点专业,要求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并将相关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进一步进行整合,制定出新的培养方案。生物工程专业旧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专业开办申请时参考教育部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拟定的“生物工程专业规范”的基础上制定的,为此我们根据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的精神及要求,结合学科发展特点、国内外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现状、趋势,以及郑州大学生物与工程技术学科的实际,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及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建设,以期满足生物工程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认真组织调研,学习国内相关高校开展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经验

在明确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我们对国内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及部分地方特色高校开展课程体系改革的经验与做法进行了认真地调研和分析,重点围绕生物工程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专业教育带来的影响、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整合重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教学模式探索、生物工程与技术学科教学方法改革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总结。通过调研,负责“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老师及教学委员成员深受启发,对充分学习和借鉴各高校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成果、经验,以及进一步明确专业办学方向、理请办学思路,明确生物工程专业模块设置方向等具有积极意义。

二、瞄准学科前沿及国家生物产业发展政策,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随着生物工程与技术学科的迅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工程技术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能源、环境等行业,发展日新月异。2007年2月28日,国务院召开“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和生物产业发展问题研究会议,强调“十一五”期间,要把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放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行业,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强化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大型生物企业和生物产业基地,使生物产业真正发展成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益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整合教学内容及知识点,确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框架

基于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于,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在充分借鉴国内其他高校经验与做法的同时,我们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进行了认真整合。

1.原有教学内容及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

问题主要反映在实践实习教学环节及课程体系结构两个方面。前者有:(1)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单一。主要是分散的课程实验,缺乏集中安排的课程及专业综合实验、专业课程设计及各种实习、实训等;(2)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严重不足,急需加强建设以满足实践实习教学;(3)实验教学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偏少,需要进一步增加。(4)没有完全建立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实习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与生物技术专业相比,生物工程专业办学需要进一步与企业密切联合。

在课程体系结构方面,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包含有必修课(含公共、学科基础及专业必修课)、限选课(学科基础及专业限选课)和选修课,总学时和学分分别达到3410学时和182分。必修课过多(尤其是大平台课),选修课较少。必修课学分比例甚至达到60%以上,挤占了学生对专业及其它课程的自主选修学分。同时,大量的课堂教学也同样挤占了学生对其它课程自主选修,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知识点整合

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我们考虑了学校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其它高校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及学科本身特点。具体措施有:(1)知识体系重叠部分前移讲授。根据学科特点,召开课程体系论证专家会议,充分征求教师和专家意见进行调整。(2)公共基础平台课进行尝试性改革。压缩部分课程学时、学分等;(3)对生物学基础课程进行整合。根据专业特点,将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整合为普通生物学开设,增加专业选修课比例,学科群课程增加前沿性、应用性课程比例,多学科知识点重新梳理、衔接,强化实验实习环节,以及将课堂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结合等。(4)明确各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边界,界定各门课程的讲授范围,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和脱节,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实用性,注意学科间知识的衔接、推进、渗透及有机联系,克服课程之间的松散性,压缩、删减课程重复和内容陈旧的部分,将新的理论、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与合理编排,培养专业范围宽、基础知识厚、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3.教学内容知识点及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框架的确定

参照教育部专业规范重新梳理知识体系及知识点,明确生物工程专业共有的100多个知识单元。这些知识单元分属于不同的专业知识领域,同时开设理论课并配备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加强学生创新、动手能力培养。这些知识领域包括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制图、发酵工程、化工原理、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反应工程、发酵工厂设计概论等。

四、按照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特点,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生物工程学科发展迅速,其中生物制药、发酵工程领域在整个生物技术产业中产值及行业规模较大,从就业和学科前景来看,我们计划设置上述两个专业模块,即生物制药模块(服务于制药领域)和发酵工程模块(技术服务于多农业、能源、环保、制造等多个领域)。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新的培养方案设置要求,我们按照“平台+模块+课程群”的体系制定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生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掌握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掌握生物制药或发酵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制药或发酵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培养基本要求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化工程原理、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生物技术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宽泛的文化知识、较高的文化素养,不仅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而且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生物学、生化工程原理、生物制药或发酵工程领域核心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生物制药或发酵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熟悉生物工程技术及产业发展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当代生物工程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生物工程技术领域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专业模块方向设置及主要课程

1.生物制药模块

主要课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免疫学与抗体工程、生物反应工程原理、生物技术制药、发酵工厂设计概论、生物工程产物分离技术、药学概论、生物化学综合实验、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设备、实验动物学、工程制图。

2.发酵工程模块

主要课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环境微生物学、生物反应工程原理、微生物生理学、发酵工厂设计概论、生物工程产物分离技术、仪器分析、生物化学综合实验、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设备、微生物学综合实验、工程制图。

“生物工程”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除包括上述模块设立外,特别注重减少课堂教学总学时数,通过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推动创新型教学及人才培养。规定本专业须修满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课程学分173学分,其中平台课95学分(比例54.5%),模块课5分(34.0%),课程群1分(比例11.0%)。使得课程体系结构更为合理,更加有利于将学生从填鸭式的课堂教育中解放出来,对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生物工程类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卢碧林,张敏,毛治超,等.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J].高教论坛,2006(4):59-61.

[2]韩雅莉.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3(S2):90-93.

[3]易自力,周朴华,曾宝成,等.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1999(7):46-47.

[4]李庆杨,李明宇.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10(1)37-38,46.

[5]龙健,乙引.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创新探索[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5,(S):221-22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