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范文

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

第1篇: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范文

 

一、引言

 

在世界范围内,各国教育主管机关日益重视批判性思维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这既包括诸如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也包括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层面,联合国关于教育的诸多研究报告、文件与指引都强调与鼓励批判性思维在高等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并将其作为学生必须学习的一种思维技能,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使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高效地分析相关社会问题,并寻找多元化的解决方案(Gurría á;武晓蓓,2011)。另一方面,作为当代工作“软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批判性思维也成为高等教育培养学生就业与求职的必备课程与学习理念(World Economic Forum,2009)。

 

于国别层面,批判性思维也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美国在其《2000年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并强调批判性思维在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学生职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及核心地位。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此种独立的、反思性的思维方式也受到美国大学、研究机构以及高校教师的广泛认可与积极支持,并被许多学科明确引入其教学与研究过程中。而英国教育主管部门在其《高等教育资格构架》中也明确要求,学生获得高度教育证书的一个前提是具备并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相关的研究进行批判性分析与评价,而这一要求也得到英国高校的响应并将其作为学生毕业水平的一个核心评估指标(武晓蓓,2011)。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批判性思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等哲学家在对年轻人进行教导时所倡导的学习思维方式。而发展至今,批判性思维在学界也有不同的界定。Russell(1971)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以往所接受的一些标准的评估或类别化的过程,这包括认知态度,对事实的辩知,以及相关思维技巧的使用。为此,批判性思维可以用以下的公式予以表达,即批判性思维=态度+知识+思维技巧(Russell 1971;Halpern,2014)。Fisher和Spike(2009)在回顾诸多批判性思维的文献后,发现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大多数定义都集中于强调推理、逻辑、判断、反思、质疑等相关的一系列思考过程。

 

而Jones与其合作伙伴,通过对500多名政策制定者、雇主以及教育者调查后,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其侧重以一种开放的方式来进行有关推理活动,并由此寻求各种各样、非唯一的解决方案(Jones,1993,1994,1995)。而Halpern(2014)认为,批判性思维是通过运用相关的认知技能与策略,以增加实现预定结果的概率。于此背景下,思考过程是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合理性以及目标导向性,这在实践中进一步包括解决问题,形成推论,计算相关的可能性,并最终做出相关决策。而在这一复杂的思考过程中,思考者也会有意识运用“思考性技巧”,并虑及特定的情景以及特定的目标及任务类型。就此而言,批判性思维实质上已经超越了所谓的思考者对其自身思考或决策的思维过程,而成为一个自发的,有意识自我控制达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批判性思维也强调控制并去除思考者的个人偏见,并依据事实来推理及思考。

 

以英国高等教育为主要分析对象,本研究从多维度的角度出发,探索和研究批判性思维在西方国家高等教育中的应用。这涉及以下研究问题,批判性思维方式在英国高等教育中是如何体现的?教师与学生是在此过程中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批判性思维如何影响并建构高等教育中的教学理念、教学认知及课程设置?一方面,本研究源于作者在英国作为博士研究生多年的课堂学习经验,所参与的百余个博士研究生系统培训课程及主题讲座,以及多个高等教育研究年会的总结。

 

另一方面,本研究结合作者对自己博士课题项目研究的总体反思,特别是通过综合、分析导师对自己研究的指导与引领,从切身经验以实证的角度探索,总结了批判性思维在英国高等教育教学及学术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此外,通过与其他英国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关于英国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方面的针对性研讨交流、访谈,本研究在更广的层面分析英国高等教育活动中批判性思维的适用与普及。另一方面,本研究还得益于作者在中国重点高校多年的高等教育与研究工作,使得作者能够在不同教育理念与教育文化的背景下,反思与分析批判性思维的独特属性,及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适用的必要性与益处。

 

三、批判性思维在英国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1.哲学理念基础。作为传统的西方教育强国以及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英国极为注重批判性思维在其高等教育中的广泛、灵活的适用,这具体表现在教育的哲学理念、教学认知与导向、教学方式以及课程的设置与安排等方面。英国高等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在教学中所倡导的对抗性、冲突性的哲学思维方式。在这种宣扬“逆向”、冲突性思维的哲学理念下,英国高校倡导并鼓励学生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勇于质疑,独立思考,并善于批判性地看待,分析及反驳他人的观点。而在挑战他人的观点同时,学生也必须学会捍卫自己的观点。这种鼓励冲突与抗辩的教学方法,其实质在于认为寻求真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存疑、质疑、相互争辩的过程。而在与他人思维冲突、挑战他人观点并捍卫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新力,敢于跳出“常规思维”的束缚,从而针对性地发掘、提出、寻找相关问题,并寻求一系列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从更深层次分析,潜在于上述冲突性、对抗性的批判性思维方式的西方哲学理念是浓厚的人文观念,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平等,无论是年龄、职位、级别等。在英国高等教育中,这主要反映在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平等。多数情况下,英国高校教师更多地在扮演一个更有经验、更富知识、更懂方法的引导者、学习伙伴、学术挚友以及“模拟”的质疑者/挑战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鼓励、刺激、训练学生主动地去寻找问题(例如如何找到一个好的问题,如何明确这一问题,如何将此问题理论化),探索相关理论框架的应用,寻找适当的、可得的研究方法,并基于上述内容来分析问题,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在长期的此种思维训练下,英国学生在学习往往会采取极高的主动性,并习惯性将某一学习任务内化为自身解决某一问题的冲动与内部动机,而非来自外部(教师)强制性的任务。而整个学习过程由此演变为学生“自己难为自己”的自我探索、研究、寻求结论的学习过程,因为如果学生不“难为”自己,他知道别人(教师)必定会难为他,因为其作为质疑者与挑战者,教师往往会通过冲突性思维的方式来挑战学生的学习与研究(以此为目的引导与激发学生的学习)。

 

2.认知中的试错性。于教学导向与认知层面,英国高等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注重鼓励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的试错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会为学生提供一个认知层面的一个既定的、正确的理论、结论或者答案,而是通过课程讲授、小组讨论、模拟案例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断地启迪,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独立的研究、探索、分析来解决相关理论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学习、适用及比较不同的理论框架,尝试不同的研究方法来解决相关研究问题,即一个连续性的、不断的试错过程。

 

在此试错过程中,学生会找到非唯一的,但却是最适合自己解决相关研究问题的理论框架与相应的研究方法。这一过程对于学生往往是既具有挑战性,又极为艰辛,但最终却是极有成就感的研究历程。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多种角色。一方面,教师本人会积极参与相关研究问题的学习与分析,从而能够更好地跟进学生的研究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又作为研究上的导师,有意识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学习,分析有关文献、教科书及案例,并通过对比、否定、再否定,鼓励学生寻求其自己的理论框架。教师有时还必须扮演一个例外的角色,即在关键的时点对学生说“NO”,及时制止学生在不相关或过度深入、零碎的理论研究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以至于影响整个学习研究进程,偏离既定的研究主题和方向。此外,英国的高校教师有时也会扮演一个极为严格的角色,即对学生的学习与研究提出极为苛刻的要求,要求学生以极为严肃、认真、审慎的态度对待其学习与研究,并以此作为评定其是否达到相关通过标准的基准线。

 

而在这样的“试错”的学习与研究过程中,英国高等教育所追求的并非是让学生一蹴而就,很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富有逻辑的、“弥补空白”的理论框架,而是让学生学会每天学习、理解、吸收一小点新的知识、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日积月累,形成一套适用自己解决问题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并对现有研究做出一点点贡献(Add another brick to the wall)。这就促使学生学会以一种耐心、渐进、认真、思辨、实证的方式进行学习与研究。这种“重学习过程”而“轻研究结果正确与否”,重“问题分析”甚于“正确答案”的批判性思维方法,更加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主动性、创新性,并塑造其与众不同的学习个性与研究习惯。

 

3.教学方式。批判性思维方式在英国高等教育的应用进一步体现于其课堂教学的风格与课堂氛围,即平等性、包容性、参与性与互动性。一方面,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即使是在正式的授课过程中,经常扮演着如苏格拉底一样的、循循善诱的、温和的学术引导者的角色,与学生间的关系更像是共同的研究伙伴、有经验的长者以及研究课题的讨论者,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格尊重、人性的平等以及研究民主的特性。于此基础上,教师在课堂过程中鼓励“教”与“学”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以及与教师的“学术对话”和“学术争辩”。例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经常采用小组分析与讨论、小组间的论题争论以及整个课堂的共同讨论等思辨式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还在授课过程中表现了对学生极大的包容性,例如学生可以,也常常在教师讲授过程中直接提问题,“打断”教师的授课,甚至就有关观点与教师辩论,并进一步引发其他同学对此部分授课内容的反思与讨论。此外,教师也通过学生的互动性、参与性以及思辨讨论,明确鼓励学生对课堂的知识与研究的充分贡献,并将此作为考核学生最终学习成绩的关键部分。但另一方面,教师也会有意识地管理课堂,保证教学进度、课程任务以及有序的课堂秩序。教师通常会在“教之课堂”与“学之课堂”、教师的课堂与学生的课堂以及民主课堂及管理课堂中平衡。

 

4.课程的设置与安排。批判性思维方式在英国高等教育中适用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教师的教案设计(syllabus)。通常情况下,英国高校某一门课程的教案设计不会仅仅依赖一本或者几本教科书及案例书,而更像是若干个特色专题的有机结合。针对每一个章节,某一个研究主题,教师都会安排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以及时时更新的阅读任务。这一方面包括参考教科书的某些章节,另一方面更涉及其他相关的学术期刊论文、案例分析、政策文件等广泛内容。同时,教师通常还会进一步要求学生自己寻找相关的各种资料,作为章节学习与研究的补充内容。在这种教学安排下,每个教学章节事实上都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但又相互联系的科研论题,从而不断训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批判性思维方式,自己有意识地进行独立、思辨的学习,而非一味地聆听教师的讲授,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一个个独立的专题学习,探索各学习章节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从而最终就整个课程形成一个总的研究课题。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能够很好地形成“本能”的批判性思维、研究方法以及进行某一课题的独立研究能力。而学习过程中的小论文以及最终考试的大论文,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成果的工具,也能很好地测试出学生是否很好地培育了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将其运用到相关课题研究中。

 

5.其他。此外,英国教育传统上所重视的教育素质与能力训练也进一步促进批判性思维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英国教师就强调对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沟通能力的训练,此种素质与能力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从小就形成批判性思维的思维方式。例如,作为团队的领导,学生必须能够对其他成员的意见进行批判性的采纳,同时通过与其他成员的辩论,就自己的最终决策给出合理的理由。而作为团队成员以及高效的沟通者,学生必须常常发挥其思维的主动性,积极质疑他人的观点,表达且捍卫自己的观点。于此,批判性思维即溶于学生的思维习惯,成为其潜意识看待世界的思考方法。

 

四、对中国的借鉴及结论

 

作为现代教育的先驱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典型,英国高等教育中所广泛应用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对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与研究有着较好的借鉴价值。一方面,中国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在理念上终结传统上“课堂统治者”的角色,将课程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习者——学生。同时,从教学实践中上将自己转换为学生的“学伴”、导师以及负有学术经验的长者,创造一种学生积极参与、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中国高校教师应转变以往“唯正确论”、“满分论”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对学生的分数束缚,鼓励学生自己积极探索相关研究课题,将“课后作业”内化成为对相关学习论题的思辨与反思。同时,教师还应有意识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氛围与教学方法,通过学生间的学术争论、小组讨论与小组辩论等多元化的授课方式,激励学生学习,适用批判性思维方式学习相关课程。

 

此外,高校教师在教案设计方面也可以适度采用开放式、拓展性的课程安排,脱离对既有的教材及案例书籍的依赖,以特色专题的方式讲授课程章节,并要求学生自己就课程学习寻找、阅读、综合分析相关书籍、论文以及实证案例。但另一方面,考虑到各国的具体国情、教育传统与文化以及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经验仅仅对我国具有借鉴作用,作为我国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素质与国际竞争力的参考。此外,批判性思维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应用还必须考虑到中国高校的学生规模、课堂大小以及不同学科要求等特定条件,而做出适当调整。

 

第2篇: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会计教学,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合理运用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当今发展迅速的时代,会计学所需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多,所需的专业人才素质也越来越高。而众所周知,现在的学校对于会计学的教育模式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端坐在下面听,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所灌输的知识 ,对于不懂的地方适当地提出来,老师相应的进行解答,虽然可以将课本所列出的知识相对较好地把握,但是长久发展下去,不利于学生提出自己的主见,对于知识没有自己的见解,批判性的想法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对于会计学的教育一直采用这种方式,一定会影响学生自主开拓的能力,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要想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应该适当地将批判性思维教学法有效地应用到会计教学中,这将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仔细区分需要讨论的问题。

在会计学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让全体同学共同参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并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对于同学们所提出的见解和看法逐一解答,对于课程要求的关键点和难点问题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同学们互相讨论,让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能够真正地了解并学会。

2.罗列学习目标。

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灌输的知识,被动地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于学习没有充分的明确的认识,对于学习的目的也没有清晰的了解,只有学生将学习目标仔细罗列并了解,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地用批判性的思维看问题,主动提出自己渴望了解的问题,主动提出自己不懂的知识点,这样的学习才有针对性,才会知道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应该学习什么,才会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3.耐心记录所学知识。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会计学的学生目前的学习习惯都是单单地听老师课堂上讲解的问题,课后很少及时复习,对于一些知识也很少发散性地想相关的知识点,在信息时代,这对于知识的掌握是是极为不利的。会计学是一门比较琐碎的学科,很多知识点是比较小比较细的,需要仔细认真地分析,因此耐心记录所学知识,批判性地看待所做的笔记,才能从不断的学习和修正中不断地进步。

4.批判性地总结相关知识点。

很多知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跟随时代,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进步。仅仅死记硬背只能被时代抛弃,我们需要批判性地看待所学的每一个知识点,结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对于每一个知识点仔细分析,取其可取之处,去其落后的地方,总结其中的利弊,总结这些知识点的优劣,对于老师所总结的内容要批判性地看待,对的要接受,有疑惑的要及时提出来,不懂的要及时提问老师,不明白的一定要坦诚地说出来。这样可以让老师清楚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及时给予解答,也可以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和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

5.对案例进行批判性地讨论。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采用案例教学法会使学生对于相关知识产生更大的兴趣,而且可以了解到所学知识的真正用途,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学生不再对知识的应用产生怀疑和不解,而是对知识的应用方面有了很大的了解,才会用心地学,细心地学,对案例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可以对案例相关知识了解地更为透彻,可以对案例相关的疑难问题进入深入分析和了解、论证, 对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对于不懂的问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才能更及时地提出来,才能及时把握相关知识,提高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6.批判性的采用逆向分析思维。

通过教育模式示范,逆向分析思维是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逆行分析思维有利于加强学生思维推理能力,使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更好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7.批判性地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学习交流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手段。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充分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观点,对于不同的观点采取批判性的眼光,才会真正地从讨论中学习到会计学的重点和难点,才能及时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深入案例之中,提出案例解决方法,真正将知识记在脑子中。

结语

将批判性的思维教学法运用到会计专业教学中,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在批判地看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一进步的剖析和把握,才能不断创新,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才能给社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达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建平.批判思维教学方法在美国学校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10).

[2]许镇松.批判性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职教论坛,2009(2).

[3]赵新凯.对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J].职教论坛,2009(3).

第3篇: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再认识;途径

批判性思维在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批判性思维课程在20世纪70年代末起源于北美,继而在世界范围内兴起。20世纪80年代末,“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被引入国内,之后很多中国学者也对此问题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刘东虹从对大学生的英语写作的研究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仍然受制于权威观点,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个人见解。而黄源深则评价外语专业学生的思维现状为“思维缺席”。孙有中、文秋芳、刘润清等众多的学术专家认为中国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加强培养,需要投入更多地努力。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概念最早被称为批判思维之父的美国教育学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1987年,美国批判思维权威人士恩尼斯( Robert Ennis)指出:“批判性思维就是在确定相信什么和做什么时所进行的合理而成熟的思考。” 1990年, Facione 在最著名的the Delphi Research中提出,批判性思维包括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性思维倾向两个方面。批判性思维技能包括诠释、分析、评价、推理、解释、自我调节,批判性思维倾向包括寻找真理、开放思维、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自信心、探究能力、认知成熟度。总之,批判性思维是一套复杂而严密的思维过程,侧重于人们对事物的分析、评价能力等,并以此指导和决定理性的行为。

二、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误区

通常我们认为批判性思维在于“批判”,在于对事物本身的否定,并且认为它是仅限于课堂上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认为批判性思维就等同于逻辑思维等。基于这种对批判性思维表层、不全面的理解,笔者在此做了简单的阐释。

1.批判性思维是对问题的合理认识和谨慎反思,而非对事物的一味否定

“批判”意味着对是非的判断以及对被认为是错误的思想和言行进行批驳否定。因此,很多学者望文生义理解批判性思维,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专门否定和批驳其他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片面地扭曲了批判性思维的实质。目前,采用较广的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是恩尼斯(Robert Ennis)提出的,即“在确定相信什么和做什么的时候进行的合理而成熟的思考,并用此来指导我们的信念和行动”,这个概念本身不包含任何“否定”的意思。因此,学者们需对批判性思维“否定”事物的一面有新的认识。

2.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一种课堂技能,更是一种长久的思维模式和习惯

现阶段批判性思维更多地被作为一门单纯的课堂技能所认识和培养。众所周知,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利于人们认知能力的提升,对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但是,批判性思维作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绝非仅限于课堂。它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对待任何问题时需通过个体的思考,对看到听到的事物的真实性、精确性、过程、理论方法等做出个人判断,从而正确、合理地指导行动。把它作为一种长久的思维模式和习惯来培养是势在必行的。

3.批判性思维不等于逻辑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有共同点。批判性思维首先是一种逻辑思维,它从属于逻辑性思维。它在分析事物时也需要演绎和归纳等各种方法。但是,批判性思维有别于逻辑性思维之处在于,批判性思维更关注思维的真实性、精确性、意义和价值,更强调思维的见识性和思维性。也许,逻辑思维的结果是符合逻辑的,但是未必是有意义和价值的。鉴于两者的微妙区别,笔者希望更多的学者对此悉心理解。

三、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方法

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的场所与方式,充分利用课堂提供的有利条件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最切实可行的,以下笔者对于如何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给出几点建议:

1.适当的调节课堂氛围

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变以“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的课堂,打破“师道尊严”的格局,营造和创建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敢想敢说的机会,并且为学生提供分析、评价他人思想、言行以及其他事物的平台。对于学生独特、创造性的想法和见解教师需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和启发学生独自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悉心分析问题,大胆找出新的解决方案。例如,教师在讲解完自己对某事的观点之后,可鼓励并通过适当启发,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并且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之后给予肯定和鼓励,甚至在学生独特见解的基础上给予更多的启示,力求学生思想的进一步飞跃,让课堂成为一个思想与灵感飞扬的地方。

2.合理安排课堂活动

适当的课堂活动能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又一重要渠道。活动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兴趣、热情,学生更是从合作中得到更多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机会。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备课工作,设计好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力求每位同学参与其中,享受知识形成的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英语课堂中学习了“广告”这一主题之后,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对课本上的广告语进行分析和评价,讲出广告语好与不好的原因,如果不好请给出修改方案。通过互相合作和启发,学生不仅掌握了其中的生词、句型,而且也在参与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

3.在教学内容上更侧重于现实生活

典型的方法就是案例教学,它的最大特色在于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融入生活,倡导自主学习。传统的教学大多脱离实际,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决定了教师传递信息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剥夺了学生思考和创新等各方面的权利。反之,案例教学要求学习者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把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更多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学以致用,而非空洞的纸上谈兵。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主要途径。课堂高效和批判性思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两者共同提高,完成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四、结论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有独树一帜的作用,决定了正确、客观地认识批判性思维并充分利用课堂对其加强培养已是众多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批判性思维是大学课堂高效性的重要条件和促进因素,大学课堂则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发展途径和实现媒介。教师和学生需在正确认识批判思维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努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并使之在教育和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陈则航.批判性阅读与批判性思维培养[J].中国外语教育,2015(2).

[2]戴维・希契科夫.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

第4篇: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范文

批判性思维已经被普遍确立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护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高等护理教育的主要目标。本文以提高护生的批判新思维能力为目的,借助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在分析批判性思维试题的模式和特点之后,探讨并构建考察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试题模板。

关键词:

精品课程建设;批判性思维;试题;护理专业

在现代护理工作中,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探究工具已经被认为是护士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之一。护生是临床护士的生力军,因此,护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高等护理教育的主要目标。尤其是在新的护士执业考试大纲和考试内容改革之后,在护理教育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考察护理专业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试题层出不穷。因此,本文借以提高护生的批判新思维能力为目的,借助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在分析批判性思维试题的模式和特点之后,探讨并构建考察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试题模板。

1批判性思维试题的模式及特点

1.1批判性思维试题的模式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认为此类试题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围绕论点和论据这两个关键的核心要素,而且,要能够体现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联系。论点是在充分掌握论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和综合思考得出来的。与杨帆等人的研究一致[1]。但是,两者的呈现形式是可以变化的,论点可以是答案,可以是设问。反过来,论据也可以是答案。因此,概括起来说,在批判性思维试题的设计中,论点和论据是必备的两大要素,它们之间必须要有非常清晰的联系,但是它们之间的呈现形式是可变的,这种基本模式也就成为了批判性思维试题的基本模式。考生回答批判性思维试题的过程也是考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等受到了严格的检验的过程,更多地强调从所给数据或信息中概括归纳或总结出新信息,得出结论或作出预测[2]。

1.2批判性思维的试题特点

批判性思维的试题必须要体现出学科的特点,对于针对护理专业的批判性思维试题的设计来说,在试题材料的选择上,必须结合护理专业特点,从相关内容出发,找到能够体现护理专业学科特点的素材和案例进行命题。和一般的试题不同,考查批判性思维的试题,由于要求有明确的论点和确凿的论据,这就要求命题者和老师们要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这不仅对于命题者来说非常重要,对考生来说也是同样必不可少的。

2结语

研究批判性思维的著名学者RichardW.Paul,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受过训练的自主思维方式,是关于特定思维模式的很好例证。它能够展示出人们的智力技能和能力,也能展示出关于个人思维的思考艺术,进而使得思维更加缜密、清晰和具有可辩护性[3]。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已经将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护生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之一。高职护生是我国临床护士的生力军,发展护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关系到我国临床护士的整体质量。因此。寻找并构建适合我国护理教育的批判性思维的试题模式非常重要。借助精品课程建设平台构建护理专业批判性思维试题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然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护理专业批判性思维试题的命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第5篇: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范文

一、目前批判性思维教学存在的问题

1.唯课本理论,过于依赖教师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们的学习多是被动式、压迫式的学习,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也是主体。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学生们失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过分地依赖课本,相信教师。这样的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知识学习,而忽视了知识的真理性和双面性,这就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2.师生忽视批判性思维教学

由于批判性思维教学力度不够,很多教师忽略了语文学科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对语文学科的批判性思维教学缺失,会导致学生们养成被动学习、依赖他人的学习习惯,严重制约学生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们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将逐渐丧失。学生们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将要面对形形的信息资源,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学生们不可缺少的社会阅历之一。

二、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探讨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语文学科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学生们常常会因为一位教师而爱上一门学科,这说明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学生的素质教育日益突出,师生之间的平等、尊敬是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只有学生们敢于表现自己,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才具有展现的机会。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更多的是敬畏,有些学生甚至害怕教师、害怕发言,这就难以谈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了。对此,教师通过采取平等、尊敬、理解的原则,结合有效的语文教学手段和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的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例如,通过实施案例教学法,例举语文教学案例,结合教师个人经历,实施批判性思维教学。教师也需要端正教学态度,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允许学生犯错,这些都是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师需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

2.思辨能力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

古语云:疑惑是一切问题的开端。疑问思维和思辨能力是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起步阶段。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只有学生们产生了疑问,才会有对应的思考,这就是所说的思辨能力培养。教师通过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猜测和假定,对语文教学内容实施合理的归纳和猜想,帮助学生树立勤学好问的学习品质。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目标,巧妙设置疑问,推动学生之间的互相辩论,合理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质疑、验证,以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语文学习方法教学,渗透批判性思维

第6篇: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范文

一、 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激发其批判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判断是非、选择正确答案的情况有时还会遇到题目的答案不正确、不完整的情况教师利用这些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从中发现问题这对激发学生的批判精神将是大有裨益的。

例1 已知双曲线的右侧焦点F(5,0),右准线方程为X=3,离心率为 ,求双曲线方程。

有学生作出了如下解答由已知C=5,所以 ,所以 ,双曲线的方程为 。对于学生的上述解答,教师没有立即指出其中的错误,而是利用这一契机,激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很快找了解答中错误:①双曲线的中心不一定在原点;②题中高心率为“ ”的条件没用上;③求得的双曲线的高心率不等于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错误得了纠正,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了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参与了批判,激发了他们的批判精神。

二、让学生落陷受难,吃堑长智,提高其辨误水平

教学中经常利用“致误型”习题,给学生置难设陷,让学生通过落陷受难吃堑长智,在失败中接受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辨误水平。

例2已知P(x0,y0)是圆x2+y2=r2内异于圆心的一点,试判断直线x0x+y0y=r2与圆的位置关系。

相当一部分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一看到此直线方程估断直线与圆相切,有的学生一看至P(x0,y0)是圆内的点,便以为直线过圆内一点,断定直线必定与圆相交。当这些学生判断失败后,教师及时引导他们发现错误寻找错因,看清“陷阱”所在。同时提醒他们在审题中不要被“形”所迷惑,要透过“形表”看本质。事实上,圆心(0,0)到直线x0x+y0y=r2的距离d= (因点P(x0,y0)在圆内,可知 )直线与圆相离。接着,我又给出了学生一个问题:已知P(x0,y0)是圆x2+y2=r2外的一点,试判断直线x0x+y0y=r2与圆的关系。问题给出以后,吃一堑长一智的学生没以前那么“激动”,他们冷静思考,带着批判意识分析,排除习惯性臆想,基本上给出了正确的判断:直线与圆相交。其实,此时直线x0x+y0y=r2是过点P(x0,y0)的圆x2+y2=r2的两切线的切点弦所在的直线。

三、 让学生辨析对比、注重鉴别,锻炼其评价能力

在这方面,采取了如下两种做法:

1、 有意识地提出一些易混淆的概念,给出改错、判断、选择性地组题,让学生通过辨析对比, 识别真伪,并让他们说出正确的根据和错误的原因,促使他们从事物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客观的评价事物。

例3下例命题哪几个不成立?并举例说明不成立的理由。

(1)非负数就是正数;

(2)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3)正数和负数统称有理数;

(4)形如a+bi的数都是虚数。

通过上例的解答,学生在辨析对比中弄清了正数、无理数和虚数的概念,弄清了各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辨别真伪的能力。

2、 通过对题目不同解法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批判地参与判断和评价;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矫正,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四、拓宽深化,破立结合,培养学生破中有立的观念,丰富批判的内涵

第7篇: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范文

进入21世纪,各国都把教育作为强国之路,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明确提出培养“能进行批判性思维,能有效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此后虽经历多次改革,“批判性思维”作为美国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却从未动摇过。在实践领域,美国首先在大学设置了一系列的批判性思维训练课程,后来迅速推广到中小学。之后,俄、法等国也纷纷效仿,批判性思维教育在欧美各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现在,我国对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未来公民重要的思维品质。如今在教育界已经掀起了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探索与研究的热潮。研究者既有像华东师大的钟启泉教授,北京师大的刘儒德教授这样的教育界专家,又有一些大、中学老师。本文对高中数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作了一些探究。

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加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1.批判性思维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高中阶段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比初中、小学阶段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第一,他们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看法和意见都要经过自己的审查才会接纳,部分学生还会怀疑别人的观点。第二,他们开始认真面对自己的思想,能有意的调节和论证自己的思想。第三,他们也开始思考一些关于世界观的问题,表现出一种不愿盲目生存的态度,能用辩证、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因此,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黄金时期。此时,教师的正确引导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就显得尤为及时和重要。

2.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

21世纪社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然而,创新思维的本质是发现事物的新特点和新本质,没有批判就不会有新问题的产生,只有批判才能创新,只有不断反省才能进步。在认识过程中,批判是创造的前提,而创造又是科学批判精神的内在要求。所以,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品质,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与核心。

3.批判性思维是时代的需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知识的产生和传播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互联网能快速地对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任何一个问题提供各种答案(信息),但是如果人们不知道答案的确切含义,各种答案就只会是沉重的负担。对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想法就会被这个时代浩如烟海的信息淹没。因此,知识经济时代之所以是崇尚批判性思维的时代,因为它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然而,在我国的高中教育实践中,批判性思维教育环节却十分薄弱。目前,对于批判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都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状况并不容乐观。中学生批判性思维教育存在的不足与我们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已经不相适应。因此,可以看出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兴起是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4.批判性思维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

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人自身的和谐。健全人格是指人格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等各要素完美统一、平衡、协调。健全人格是一种既有鲜明个性,又有很强社会适应性的理想社会化人格。[1]健全人格的养成需要学会用批判的、审视的眼光来看待一切问题与做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全人格还要求个体具有思想开放、独立自主的品质,尊重他人、诚信交往的良好道德情操。批判性精神表现出的独立自主、充满自信和尊重他人等特性都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

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加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营造批判性思维的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就一定要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学观。新课程强调的理念是: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伙伴。长期应试教育形成教师对学生的权威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教师始终以权威的姿态出现。要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我们必须重新建构师生观,鼓励学生敢于超越老师。有些时候,学生的问题看起来是离奇的或荒唐的,但创新的火花往往就在这中间迸发。教师的职责是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强调不要只是给出正确的观点,而要说出观点的理由,争论时允许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能力存在差异,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争议,鼓励他们自由讨论。同样,学生在互相交换观点和理由时,也一定要相互尊重。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他们才会感到安全,感到被重视,才会有自由表达的愿望和空间,才可能真正地相互学习。

2.通过数学史培养批判性思维精神。

数学史可以说是一部批判与反批判的历史,从数学史料中可以寻找批判性思维足迹,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是无数具有批判精神的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为了让学生从中有所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精神,我们自编了《数学文化选讲》供学生阅读。本书共介绍了:数学上三次危机;中、英两国数学发展的对比;中世纪的黑暗;伟大的笛卡尔与解析几何;非欧几何的诞生;布尔巴基学派等几个专题。通过数学史的阅读,学生能认识到没有质疑不可能成功,只有具有批判精神的人,才能对事情精益求精;只有具有批判精神的团队,才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只有具有批判精神的民族,才能居于世界民族前列。

3.通过变式练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一题多变,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对比,根据自身原有的思维水平和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策略或解决问题的手段,并使之在解决思维任务中生效,即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

例如:①过点A(0,1)作抛物线y2=x的切线,求切线方程。

②若直线y-1=kx与抛物线y2=x相切,求切线方程。

③直线L经过点A(0,1),并且与抛物线y2=x只有一个公共点,求直线L的方程。

有了前面两题中少直线与多直线的教训,解第三题时,大部分同学都能冷静思考,带着批判的意识,排除习惯性臆想,得出正确的结果,所求直线有三条。学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调整错误的思维结构,得到正确答案。

从上面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对比,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从而达到培养思维批判性的目的。

4.通过数学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与“研究性学习”是现阶段中学教学创新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两个词。“批判性思维”是要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研究性学习”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二者的目标是统一的,即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因此,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可以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批判性思维可以给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课题,研究性学习可以成为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批判”的一种载体。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类似于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体验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实施过程是先由教师选定主题,学生课题小组通过确立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成果评价与反思等四个阶段完成。例如,在学习完抛物线的知识内容后设置下面研究学习案例:在水平桌面上放一只内壁光滑且近似抛物面形的玻璃水杯,取一些长短不一的细直金属棒随意丢入该水杯中,发现金属棒顶端剖面呈现抛物线状,提出问题:(1)猜想交汇点性质;(2)结合猜想,根据物理学原理,对上述现象提出假说;(3)将假说数学化;(4)对假说的真假加以证明;(5)自我评价以上探索过程。

国家要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善于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发现问题,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问题,从中找出其不合理因素。数学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才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批判性思维应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成为个人成长教育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胡瑞.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81-82.

第8篇: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素质教育;途径和方法

我国关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讨论已有多年,但是其效果并不显著。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从以知识教育为核心的应试教育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转变的有效教育模式。20世纪70年代首先从美国兴起的“批判性思维运动”,是美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教育模式反思的结果,其目标是落实美国的大学素质教育,这给我国对大学素质教育的思考提供了必要的参照。

一、批判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从以知识教育为核心的应试教育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转变,关键是如何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素质。要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有必要正确认识批判性思维本身及其对现实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

1.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首先从美国兴起的被称为“新浪潮”的“批判性思维运动”,是美国对自己以知识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所存在缺陷的警觉和反思结果。研究数据显示,和以前相比:一方面,现在的美国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多更新;但另一方面,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明显低于其它工业化国家,并有继续弱化的趋势。如果把现代社会的运作比作一架傻瓜相机,美国人发现,他们的教育确实培养了足够的能熟练操作这架相机的人,但其中能发明新相机或改进旧相机的人却越来越少。一项在上个世纪80年代做的研究统计显示,“科学知识分子”在美国总人口中的比例,从20年前的5%下降到当时的3%。在这样的背景下,带有反思性质的批判性思维逐渐引起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注意,并逐渐演变为一场影响美国教育改革的批判性思维运动。

批判性思维运动的目标,是有效地发挥逻辑(主要是非形式逻辑)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实质是教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教学生思考什么。教学生如何思考,则是培养思维能力,即能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就称之为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越强,创新能力就越强。因此,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强调,教育与培训的使命和教育方式的革新都应当包括培养批判性思维。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有识之士也开始呼吁要加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正确认识批判性思维

在我国,批判性思维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词语,人们对批判性思维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存在三个基本误区。第一,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否定性的,即本质上是发现缺陷,却没有同时认识到批判性思维也是建设性的,因而是片面的。批判性思维是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思维。它不仅仅具有发现错误、查找弱点等否定性含义,更有关注发展优点和长处的肯定性含义。第二,认为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控制的手段起作用,是有害的、应避免的东西,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批判性思维是个人自治的基础,一个自主的人是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或自我指示的。自主使一个人较少依赖并因此较少受他人的规定、指示和影响。换句话说,一个自主的人必定是自律的;而且,只有是自主的,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也才是健全的人。第三,认为批判性思维并不包括或鼓励创造性。实际情况是,创造性常常包括大量遵循规则。迈克尔・乔丹之所以被誉为“空中飞人”,与其说是打破了训练篮球基本功的条条框框,不如说是“随心所欲不逾矩”,遵守这些条条框框到了随心所欲的程度。任何一位具有创新思维的科学家、发明家和思想家,都是遵守思维规范的大师,因此,批判本身包含着创造。

不仅如此,创造蕴含着批判,要以批判为前提,二者统一于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科学问题的发现源于对现状的批判性分析,科学问题的解决需要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对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检测以保证其有效力的思维方式。我们在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时必须敞开思路,这个思考过程越是处于自发状态,越有可能产生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批判性的判断把好的观点提取出来,在诸多可能性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对大多数人来讲,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平衡发展是生活的要求。

广泛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无论是对于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个性的全面发展,还是大学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素质教育要培育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素质

素质教育所要培育的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气质、思维品质和思维技能。好的精神气质、思维品质和思维技能是批判性思维素质三大要素,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1.精神气质。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气质是一种正确的思考态度和观念,是批判性思维的个体倾向性,是有意识地进行评判的心理准备状态、意愿和倾向。它有以下几个要点:(1)追求真理;(2)开放性心灵;(3)好奇心;(4)独立思考的习惯;(5)充满自信;(6)自我矫正,即能够从错误中学习,利用反馈了解什么地方出了错,发现并抛弃无效策略,改善思维过程。

2.思维品质。一个好的批判性思维应当具有以下思维品质:(1)清晰性。它意味着思考问题要有层次、有条理,要清楚明白。(2)一致性。人们经常说一套做一套,对自己和朋友用一种标准,但对对手用另一种标准,并不惜偏激地证明自己赞同的思想或否定与自己的利益不相符合的思想。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想像把自己置于他人的处境,以便真诚地理解他们;努力以相同的方式对待相同的情形,做到言与行的一致。(3)相关性。相关性意味着围绕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意味着所思考的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重要的、有密切的逻辑关系。(4)正当性。正当性意味着使用真实可信的理由为信念做出强有力的担保。(5)整体性。批判性思维要有深度,能够抓住事情深层次问题;而且要有广度,不能局限于仅仅认识到问题的一个方面的必要性。

3.思维技能。如果说批判性思维气质强调的是“勇于批判”的精神,那么批判性思维技能则强调的是“善于批判”的策略和能力。掌握和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技能,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气质和养成好的思维品质。关于进行有效批判思维活动应具备哪些技能和策略,美国哲学学会发表了一个定义批判性思维的德尔菲研究计划的报告,报告指出“我们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价、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论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具体说来:(1)解释:理解和表达经验、情景、数据、事件、惯例、信念、规则、程序和标准的意义。(2)分析:包括确定各种表达式在论证、推理或说服语境中扮演的角色;确定陈述、描述、质疑或图表是否表达或企图表达论证;分析推理的未表达前提;分析论证的整个结构;审查那些并不打算作为所述推理的一部分,但作为背景信息的任何项目等等。(3)评价:对陈述、判断、信念的可信性进行评价;评价论证、推论的逻辑力量。(4)推论:辨识和把握得出合理结论所需要的因素;形成猜想和假说等。(5)说明:陈述推理的结果以及该结果的正当性等。(6)自我校准:自我审查、揭露错误或不足;如果可能,设计补救或校正那些错误及其原因的合理程序。

三、批判性思维技能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1.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

国外批判性思维课程有三类:其一是具有逻辑风格的课程。该课程主张运用逻辑的概念和逻辑的方法来理解、分析和评价、表达论证。认为进行批判性思维技能训练首先要把诉诸理性的逻辑论证从诉诸情感和信誉的说服论证中区分出来,才能使受训者的思维受到专业技能的训练。其代表性教科书是《批判性思维》。其二是具有修辞风格的课程。该课程强调,对论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表达应当回归到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的本义上来,其代表性教材是《好理由》。其三是具有交际风格的课程。该课程将批判性思维定位为处理交往“短路”(由于争议发生冲突而终止)和“交通阻塞”(由于缺乏有条理的意见交换步骤和不遵守论辩规范而导致的交往混乱)的有效工具,以建构合作式的论证与解决意见分歧为目标。其代表性教科书是《合作性论证》和《论证:分析、评价和表达》。笔者认为,第一类课程是基础,第二、三类课程是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三者共同构成完整的批判性思维训练的课程体系。该课程的教学应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品质和气质为目标,在传授与日常思维(批判性思维属于日常思维)密切相关的逻辑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论证为中心,围绕论证的辨识、分析、评价、重构和表达(包括批判性写作和口头表达)等内容展开,以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原始材料为实例,将规则的正面叙述同反面的谬误辨析有机结合起来,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2.批判性思维技能训练的具体方法

(1)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求每个受训者都主动参与训练过程,贡献自己的智慧,因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和能力。(2)进行专门的批判性思维技术训练,特别是论证的辨识、分析、评价和表达技术(包括批判性写作和口头表达)训练。(3)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担任具体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自己先要接受批判性思维训练,然后将批判性思维训练落实到各门学科教学之中,落实到受训者日常的读、说、思、写等过程之中、落实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能够把中国传统教育的方法精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的理念真正内蕴于其批判性思维教育过程,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大量高素质现代化建设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 陈慕泽.逻辑的非形式转向[J].河池学院学报,2006,(1):24.

[2] 武宏志.批判性思维与理论创新和逻辑教学[R].中国逻辑学会第七次会议宣读论文,2004.

[3] Peter A. Facione.“Critical Thinking: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executive summary ”in The Delphi Report Millbrae[M].CA: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1990.

[4] Tracy Bowell,Gary Kemp,Critical Thinking:A Concise Guide[M].New York:Routledge,2002.

[5] Lester Faigley,Jack Selzer,Good Reasons[M],Boston:Allyn&Bacon,2000.

第9篇: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 非英语专业 批判性思维 影响机制

引言

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知识的不断更新,社会需要创新精神强的人才。学生需要具备从繁杂的信息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科学知识与信息的批判性思维。因此,批判性思维成为现代化教育极为重视的一项教育教学内容。研究发现,PBL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着显著的成效,学生可以在创新学习方法的前提下,充分使用可获得的资源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会反思与批判,从而掌握课程内容,且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水平。

一、批判性思维与PBL教学模式的内涵

1.批判性思维的内涵。“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起源于希腊语kriticos,该词在希腊语中表示“提问与解析”的意思。美国学者Robert Ennis最初提出“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其在1987年提出“批判性思维”是合理化的反思思维,其对于人们的信念生成与行动指导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内教授钟启泉于2002年将“批判性思维”界定为结合自身的思考逻辑,对客观存在事物特征做出的多方面思考与分析。罗清旭教授(2000)则认为“批判性思维”为行为者个体对知识相关性内容标准做出自我判断与评价的一种品质体现。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是指思维的能力、过程与态度的综合性体现,其影响着行为者个体对信息的甄别、筛选及处理的能力,体现着思维的灵活性与能动性。

2.PBL教学模式的内涵。“PBL”的英文全称为“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式学习模式。该种教学模式起始于上一世纪六十年代,为加拿大教授Barrows为提升教学质量而提出的一种可以代替传统教学模式且提升教学水平的创新教学模式。此后,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涉及教育、商业、工程建筑等多个领域。截止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对问题式教学模式做出统一的界定,然而,学者们皆认为问题式教学模式是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下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自觉反思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该种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是一种现代化、创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与批判性思维,因此,问题式教学模式被学术界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优秀容器。

二、PBL教学模式影响非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案例过程

为了探究PBL教学模式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作用,案例中具体分层阐述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燕山大学2014级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分别为课前问题准备阶段、课堂活动阶段与课堂反思提问阶段。课堂教学内容中心为美国人民的迁徙历史,课文中介绍了美国人民从乡村到农场到城市的迁徙过程,以及近几年,美国人开始从城市中心向周围的郊区迁徙的现状。课文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帮助非英语专业学生更多地了解美国国情及人文历史,使得学生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且联系到我国当今社会建设的变化与发展。

1.课前问题准备。PBL教学模式为问题式教学模式,其中,问题非用以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问题,而是可以发挥出引导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发现知识与构建知识的教学引导式提问。因而,课前问题的准备及问题的设置对于学生的启发非常重要,问题的设置不能超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理解领域能力范围,又要具备一定的难度,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课前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做课前预习,以预留充足的时间供学生查找资料,问题如下:

Question 1: The author says that the movements of people have never been interrupted through the American history ? Do you agree ? Why or why you not, Please give me the reasons.

Question 2: Have you ever counted the times of people’s movements in the American history?

学生在搜索资料查找答案的过程中会了解到美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迁徙。主线为二百五十年前,那时美国的拓荒者由东海岸向美国的西海岸迁徙;到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工业革命的出现与发展使得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美国人开始由乡村向城市迁徙;二十世纪初期,美国人开始由城市中心向郊区迁徙;近些年,人们又准备由郊区迁回城市。大学英语课堂课前问题的设置目的在于激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得学生们可以对新课的内容概要形成初步印象,便于后期的课堂教学实践的顺利展开。PBL教学模式的应用引导学生在课前做好查找资料的准备,进而对所搜集的资源信息进行甄别、筛选与归纳,从而有效地培育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批判思维能力。

2.课堂活动。在进行新课的教授之前,教师会首先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播放美国社会发展的记录短片,使学生可以对文章的内容主线形成初步的认识。在学生理顺美国人多次迁徙时间后,教师则提出下述两个问题:

Question 3:What happened while American people chose to move every time ?

Question 4: What was the reason of the American people’s movement ?

班级学生被划分为若干小组,各个小组可以围绕上述两个问题,对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二次整理。小组派出一名成员描述各个阶段的社会背景,且分别分析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美国人大量迁徙的根源及最终导致的后果。最终,每个小组以时间顺序为依据对美国人的迁徙历史做出正确的梳理。课堂活动的教学目的是使得学生可以完成美国社会不同历史阶段资料的搜集工作,使得学生可以将自身放置于当时的美国社会中,从而充分了解与掌握当时美国的社会背景及人民愿望。通过指导学生顺利完成资料的搜集,且根据老师的提问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与整理,从而培育学生们的分析能力与思辨能力。学生在此阶段可以充分了解美国的历史与文化,从而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学生讨论中,则扮演引导学生寻找资料与梳理资料的角色。

3.课堂反思提问。在学生小组课堂讨论之后,引导学生梳理出美国人的迁徙历史和影响迁徙的关键因素,尝试自己寻找出问题的答案。举例说明,小组的某个成员可以在思考后向其他学生提出问题,如:What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can decide the place where people move to live ?此时,负责提问的学生首先从思考问题的状态进入提出问题的阶段。而小组内其他成员则根据自己之前所搜集到的资料自由提出各自的观点,进行小组内部与外部的讨论,最终总结出下述几个主要因素,分别为:生活便利因素、土地因素与环境因素等。为了延伸该问题,学生们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继续思考美国人迁徙带来的社会问题及解决办法。该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在学生搜集与梳理课堂知识后,学会互相提问,从而一起合作找出问题的关键。该阶段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思维的分析性、开放性及系统性。

4.课后作业布置。在课堂结束前,教师须引导学生一起回顾与反思课堂内容及整个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如何更为有效且精准地搜索到有用的信息与材料,对于表现积极的小组及优秀成员进行表扬。在课堂结束之前,给学生们布置如下任务:思考中国的历史上是否出现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要求学生们按照PBL教学模式的学习步骤,与小组成员一起完成制作PPT的任务,且在下一节课堂前以小组形成进行展示与分享。该阶段的教学目的使得学生可以将课堂的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将美国的社会问题延伸到国内,联系到我国国情与自己的生活现状,通过资料搜集、问题讨论与信息分享,形成对此类问题的基本认知,从而提升学生们的思想开放性。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等同于PBL教学模式的结束,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在教学活动中发挥领导性作用。在以PBL教学模式为基础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回答的问题具有逐步递进的特征,学生接受问题、寻找答案到提出问题、参与合作与讨论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角色的转变过程,是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的渐进过程。

三、PBL教学模式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影响机制

1.课堂设计的合理度。PBL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为高互动性与交流性,其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供给了平等、广泛交流与沟通的连接平台,使得学生通过和具备高水平语言能力的学生间形成合作与协商,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且能促进其批判思维能力的提升。研究发现,课堂设计是否具有合理性对于PBL教学模式是否可以引导非英语专业学生产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课堂设计的合理度体现为课前问题的设置、小组分组、问题的引入与递进及反思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之前,课前设置的问题不仅需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需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知识延展能力。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小组问题讨论,且对信息进行甄别与挑选,在此过程中,教师须正确引导学生,及时提供反馈,确保学生可以正确预测与推理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课堂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讨论中,激励学生与小组成员进行积极的理论探讨,必要之时,课堂内容设计应当将教师预设为问题的推理者与预测师。在课堂结束之前,需要设计出正确的内容巩固环节,从而引导学生对设置的问题及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及探究,引导学生将PBL教学模式的课堂学习与讨论氛围引至课堂结束后或学生的日程生活中,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师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PBL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效果。首先,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影响PBL教学模式应用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上,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须具备讨论的价值与意义;其次,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影响PBL教学模式应用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教师是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延伸探讨。教师需要做到正确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讨论问题。纵然PBL教学模式最初应用于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中,但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目标并非单一学科或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因此,教师须首先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最后,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影响PBL教学模式应用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教师是否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带领学生做正确的反思与总结,且引导学生做课后的实际联系,将学习的课堂内容及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从而能够做到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及信息思辨水平,塑造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生自身的批判主动性。尽管PBL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但是学生自身的批判主动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各不相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自身的批判主动性一定程度上影响PBL教学模式应用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PBL教学模式强调合作式学习,该种教学模式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们的焦虑感,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利的学习心理环境。然而,学生自身的心理环境各不相同,具备积极健康心理环境的学生更能适应PBL教学模式,在课堂过程中可以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其次,PBL教学模式将解决问题作为教学模式的核心,使得学生可以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向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进行转变,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然而,不同学生的批判主动性各不相同,对于课程的兴趣各不相同,对课堂保持高度兴趣的学生更为容易接受PBL教学模式,因此,更能帮助PBL教学模式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结语

PBL教学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与推广,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方式的突破、创新与发展,为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具备更多作用优势,在用于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对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能产生积极地影响,使得学生在吸收新知识的同时,促进了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为了促进PBL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授课教师也应当付出更多地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设计出更加合理的PBL模式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小娟,杨方林.PBL教学法对大学英语精读教学长时记忆学习效果的评价[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05):176-178.

[2]陈晓丹.PBL教学模式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04):68-73.

[3]杨娴.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英语写作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某大学2012级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1):60-61.

[4]李立,杜洁敏.大学英语分科教学背景下学术英语PBL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14(05):55-58.

[5]李正栓,李迎新.中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教育实施的策略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03):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