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范文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精选(九篇)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第1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能力 英语专业 阅读教学

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兴起于美国,随着近年来我国教改步伐的不断推进,教育领域逐渐提高了对这一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提升其创新能力的基础,进而为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落实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奠定基础。对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而言,在阅读教学中能够为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媒介,但是,如何实现这一能力的培养则成为了当前英语专业教师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一、在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

(一)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也是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所在,因此,素质教育提出要实现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对于英语专业教学而言,需要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对学生这一思维能力的培养,以确保学生逐步具备创新能力。

(二)是知识时代与信息化时代下所提出的新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要求人才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素质,而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促使信息的传播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想能够在社会中立足,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而才能够实现对信息的有效判断与识别。

(三)是英语专业阅读教学自身的需求

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内容深刻且复杂,要想确保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则就需要学生具备判断性思维能力,能够主动的去构建阅读信息文本,并实现对阅读信息的深入分析,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具备批判性语言意识,为全面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二、在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强化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视程度

基于传统教育理念的长期束缚,当前高校英语专业在实际落实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灌输填鸭式教学模式来实现阅读的理解与分析,以教师为指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内容,相应的学习兴趣不浓厚,积极性不高。而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进而才能够在不断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在较短的认知时间内实现对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并能够带着问题第一时间判断出答案。因此,这就要求英语专业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以更新教学理念为基础,提高对培养学生这一思维能力的重视程度,进而为提升该学科教学的效率奠定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要想在落实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教师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在明确学生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确保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比如,教师可以以探究式小组合作教学法来进行阅读素材的理解与分析,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结合问题进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实现对问题的理解与分析,在思考的过程中交流意见并作出判断,进而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实现学生与阅读文本间的有效对话

在实际落实阅读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学生与阅读文本之间需要实现有效的对话,主动地去分析文本信息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阅读文本提出问题,促使学生能够以批判性思维来实现与阅读文本间的对话,进而通过判断分析来获取有效的信息,实现对问题的解决。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以国外名著为阅读文本,以小组的形式对文本资料进行文本的下载与整理,并将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行缩减,制作成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共同探讨与欣赏,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以批判性思维角度出发,对文本信息进行整理与精简,通过这一分析理解过程来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校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本身之需,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具备这一思维能力,进而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则就要求教师要在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确保学生与阅读文本间实现有效对话。

参考文献:

[1]李荣华.大学英语评判性阅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04-105+192.

第2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1

英美文学教学质量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英美文学课程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基础课程,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提高英美文学课程质量,从而实现通过英美文学教学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这一目标。传统英美文学课程过于重视对文学概论的讲读,严重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传统英美文学教学质量严重受限,造成学生缺乏创新力、独立分析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普遍偏低,使通过英美文学课程加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培养这一目标没有达成。

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概念的出现可以追溯到John Dewey提出“反省性思维“,其主要内容是加强教育阶段对学生自主判断能力的培养,以便于学生可以有效应用自主判断能力处理信息。2000年,由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曾指出:“当代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在强化其掌握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基础上,培养英语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应培养专业英语人才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可以在英语课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提出,达成培养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全面发展这一目标。批判性思维能力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强调的各项能力培养有着直接关系,所以通过英美文学课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是达成培养我国英语专业全面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融合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性思维模式,所以英语专业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后,可以对语言教学进行独立分析与处理的能力,从而使英美文学课程教学质量与英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英美文学课程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一)了解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

英美文学课程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应该选择针对性培养,所以首先应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确定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设计。现阶段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是:英美文学作品阅读量少;英美文学作品阅读方法错误;因词汇量有限造成的英美文学作品阅读苦难;没有明确目的性阅读英美文学作品。通过对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原因的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进行英美文学作品阅读只是趋于形式,没有真正抱有审美态度去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在英美文学课程中培养出优质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运用课堂提问引导批判性思维

课堂提问是引发学生自主思考的重要手段,所以在英美文学课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提问的应用,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根据问题内容开展对话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领会英美文学基本概念并深入分析,从中发现更多的文学知识点并结合自身客观态度进行评价。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要包含英美文学事实性,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英美文学知识性问题和思考性问题,是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需要运用自身能力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教师课堂中讲授的内容推理出问题答案的逻辑,学生要自己组织语言对问题答案进行概括,最后加入自身客观理解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产生批判性思维。

(三)向学生开展批判性思维评论示范

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影响是最为直接的,所以在英美文学课程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利用这一因素开展批判性思维评论示范教学,通过教师示范授课帮助学了解文学作品评论方法。教师在开展批判性思维评论示范教学过程中,应运用文学理论进行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解读,从而使学生掌握教师解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正确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应用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教师开展批判性思维评论示范教学应从文体分析着手,因为文体学实践性强这一特点可以提高文学批判的客观可信度,同时文体分析也是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打下一个良好基础,教师开展批判性思维评论示范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产生批判性思维,所以在应用过程中要本着“以学生为主”这一核心理念。

(四)通过文学评论写作提高批判性思维

文学评论写作是检测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文学评论写作过程中的指导,使学生将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应用到文学评论写作中,从而使文学评论写作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教师在学生文学评论写作过程中应全程指导,首先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选题与论文大纲设计,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应用正确的文学理论进行论证,教师应对学生文学评论论文进行详细检查并修改,在修改过程中应注意将错误原因与正确修改标注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文学评论写作方法。学生进行英美文学评论写作过程中需要应用批判性思维,通过批判性思维确定论文选题、大纲、论点以及内容,通过实践性活动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对高质量综合型英语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其要求高等院校在培养专业英语人才过程中,应以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型英语专业人才作为主要目标。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学生具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促进其英语能力全面进步,所以高等院校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在英美文学课程学习中建设出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在基础上加强英美文学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使其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综合型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少杰,易炎.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外国语言文学,2009.

[2]姚佩芝.英美文学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

第3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批判性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一、引言

近几年,作为课程改革以来重要教学目标之一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在中国受到重视和倡导。现今的高等教育呼吁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而对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我们反对错觉、欺骗、迷信以及误解我们自己和现世环境的唯一保证。”是“对付生活难题的一个方法。”批判性思维能够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理性的看待问题,判断事物的表象与本质,进而形成独到的认知能力和批判阅读能力。

在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是英语阅读课程教学目标的主旨,而英语批判性阅读能力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就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来看,前景并不乐观。大多数的教师不重视培养自身的批判性阅读理论;上课时依然采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侧重语言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和技巧的讲解与指导。虽然重视了阅读内容,但是却忽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学生自身存在被动学习、听之任之、课外阅读量少的问题,为教师在培养其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的路上设置了障碍。因此,本文力图将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理论应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探讨在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问题,探究培养创造性外语人才的途径。

二、理论基础

(一)批判性思维

最初,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集中阐述相信客观事实并根据其做出决策的合理性反思性思维。”后期,他又将人的主观意识引入到此概念之中,强调既重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技巧和能力,又重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意识与精神。

钟启泉主张:“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于某种事物、现象或主张,发现它们的问题所在,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对其做出主张的思考”。

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有技巧地应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解读、分析、评估、推理、解释和自我修正,以审慎的态度思虑议题和解决难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维意识的提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批判性阅读

华莱士认为:“批判性阅读是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包括解释和评价的技能,使读者能够分辨重要和非重要信息、区分事实和观点、确定作者的目的和语气;并且通过推理推导出言外之意,填补信息上的空白部分,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说:“所谓持`批判的态度'去读书,就是说不要尽信书,要自己去评判书中何者为真,何者为伪,何者为美,何者为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批判性阅读就是指批判性思维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了批判性思维的方法,不仅消化吸收了文章的篇章结构和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历史和权力关系等图示辩证的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观点。

(三)英语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

英语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即在英语阅读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的展现。英语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了批判性思维的方法,不仅消化吸收了文章的篇章结构和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历史和权力关系等图示辩证的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观点。

三、培养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的方法

就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培养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既要强调教师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一)教师方面

1.加强对批判性思维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教师自身应加强批判性思维相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这是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可或缺的。只有教师自身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指导和培养。首先教师要重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有将其提高的自主性;其次要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期刊论文了解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发展动态。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必然会影响其教学方式、方法。教师首先要在心中树立与学生平等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其次从教师发展的角度上看,教师不仅要具备学科专业基本知识,还应具备有关语言学、课堂管理、逻辑思维、社会、政治等诸多的百科知识,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和交际能力。

2.活跃批判性思维的课堂氛围

鼓励他们自己发现、自己思考,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活学活用做出选择和判断;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性阅读,着力于超越作品和作者,形成与作品、作者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使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之中相互观察、相互内化。这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此过程大学会以批判性的思维辩证的看待问题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正如其他国家教育家所主张的,批判后要形成自身的建设性意见或设想,破而后立,有破有立,才能日臻完美.

3.设置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此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第一单元Half A Day为例对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说明。

(1)猜测

首先,让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思考文章大意,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文法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进行有目的的阅读,让学生激发并运用的图示知识分析和理解文章。其次,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主题? 之前是否阅读过与本文章主题类似的文章,认为观点是否正确? 例如,通过阅读文章标题Half A Day 可知本文与生活有关,对于这一主题,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教师可以在阅读前让学生们结合实际生活猜测文章可能描述的内容以及作者的主要观点。例如,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What is your daily life? Can you share it with us? Why did author have this title?

(2)阅读

阅读是批判性阅读模式的重要环节。在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依据上下文的内容以及已有的图示知识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反驳或领悟作者提出的观点。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辩证的看待对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观点。

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What is the main opinion of the passage? Is this opinion right? What is your viewpoint? 认为日新月异的变化对生活有益;有的学生同意作者的观点,认为社会的变化对生活有害;还有些学生持中立意见,认为社会的变化既改善了的生活也让人类逐渐迷失了自己。此外,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一味地根据教学设计表达自己的观点。

(3)评价

在此环节中,学生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各个方面进行讨论或辩论。此环节即可让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理解主题的多层面观点,也可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互动。

例如,教师可根据阅读内容的主题设计辩论活动:I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beneficial for our life?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自主形成正反两方,两方学生在本组内交流观点,商讨另一方可能提及的观点,并思考如何进行反驳。最后,师生双方共同表达哪一方的观点更令人信服。这种类型的思考和辩论不仅让学生锻炼了口语能力、提高了口语水平,而且由于与他人分享观点,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写作

基于前三个环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教学最后一个活动――写作。这样,既没有将阅读从听说读写的技能中割裂开,又可以训练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通过之前的辩论活动,学生对以及牢固的掌握了本文的重点以及作者的观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写议论文,这样,学生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和已有的图示知识对进行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辩证的看待文章的观点。

(二)学生方面

1.扩大阅读量

多读书能使人全面地了解大自然、社会和人生,广泛地接触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观点,增强脑中图示,为批判性阅读奠定基础,从而引发积极思考。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多读与专业有关的书籍,读得越多,就越能扩大知识面,了解到更全面的信息;在读的过程中要利用图示,积极思考,对获得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梳理、比较和辨析,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学生的思维也就会更全面、深刻,进而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关注自身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

绝大多数大学生只关注自己所学的知识、学业成绩等,很少注意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要让学生真正地关注并意识到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和对自身的影响,就要使其在学习、阅读了批判性思维的相关理论和训练后,与实际相联系。有研究表明,对研究的被试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之后,他们并没有获得使用这些技能的一般习惯,而且无法独立判断这些技能在什么时候再次使用。因此,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把已掌握的批判性思维相关理论和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会最大程度地提高。

四、结语

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培养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进了素质教育。使教育不仅培养掌握先进知识的人,更培养具有批判思维的国民。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全面的人”、“完整的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批判性思维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在不断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必须利用以具备批判性思维对各种信息做出筛选和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有效地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师生共同发挥创新潜能。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供土壤和环境,使学生在阅读时做到:读懂文章的内涵,读懂文章的外延,并与其它同类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学生要重视自身思维能力的培养,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广泛阅读。最终达到学生会有意识地、主动地调动其批判性思维技能,逐步建立起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在提高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拓宽知识面,全面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最终建立其稳定的批判性思维体系。

参考文献:

[1]Tricia Hedge,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刘慧,王贺. 大学英语“预读议写”批判性阅读教学模式探究[A]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

[3]廖乃帜 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及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A]前沿,2012

第4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教育改革;预防医学

当时光巨轮走到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成了潮流思想的阵地,人的思想不由自主地被网络信息“绑架”,独立思考成为一种奢侈。网络流行语录“听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双倍反应”,生动说明网络时代的人们失去批判性思维之后的思维模式。预防医学着眼于人群,服务大众健康,其产出往往是健康策略、规划、措施等,需要科学的批判性思维。作为预防医学工作者的核心能力,批判性思维不仅是科研创新所必备的一种思维品质,而且也是每一位预防医学学子日后走向社会应对工作与生活难题的重要思维方法[1]。

1批判性思维的含义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评价、对比、分析、判断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其被认为是21世纪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帮助公民依据理性和程序解决问题,破除盲从。英语“CriticalThinking”本身的含义要多于中文翻译———“批判性思维”,其含义包括内省、反思、综合、评价评估和重建等。批判性思维4种主要能力:一是有效的推理与思考能力,会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类型的推理方法(如归纳、演绎等);二是运用系统化思维的能力,面对一个复杂的系统能够分析整体与局部如何相互影响;三是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能力,即能对证据、论点、主张和信仰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价,能将重要信息和参数合成或找出关联、解释信息和阐述基于最佳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批判性学习前人经验和做事方法;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传统方式和创新方式解决各种不熟悉的问题。批判性思维并不只是在字面意义上的“批判”,而是逻辑清晰严密地思考,其意义并不是一味反对和负面评价。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曾这样写道:“培养良好思维习惯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养成这样一种态度:肯将自己的见解搁置一下,运用各种方法探寻新材料,以证实自己最初的见解正确无误,或是将它否定。保持怀疑心态,进行系统和持续的探索,这就是对思维的最基本要求。”

2批判性思维培养在西方教育中的应用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西方教育传统中有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所倡导的一种质疑性的对话方法———“苏格拉底对话法”。批判性思维的现代概念直接源于杜威的“反省性思维”。1989年Norris和Ennis提出,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省和思考,用于决定什么应该做,什么应该值得相信[1]。20世纪40年代,批判性思维开始作为一个主题进入美国教育改革;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开展了批判性思维运动,而后在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的教育领域也逐渐兴起。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报告》要求学校应培养大量具有较强批判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学生。美国各层次教育都将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目标。批判性思维更是美国大学教学的核心,课程几乎都是围绕批判性思维展开,教学方法也多是批判性的。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制订的基础教育“21世纪学习框架(Frameworkfor21stCenturyLearning)”,强调了“4C”核心能力培养。“4C能力”是:创造创新能力(Creativityandinnovation),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CriticalthinkingandProblemSolving),沟通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合作协作能力(Collaboration)。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正是“4C”核心能力之一,这一框架肯定了批判性思维在现代美国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3预防医学教育中培养批判性思维面临的挑战

预防医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然而当前在预防医学教育中开展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面临诸多挑战。

3.1传统文化中负面因素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中最具特征的就是“教化”,尤其是君主统治者会把教化当作正风俗、治理国家的重要国策,通过对文化的认同,达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提批判性思维会妨碍皇权实现这一目标,不会被皇家所乐见,另外由于民众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教化,中国自秦汉以来的文化传统强调服从权威,尊重师长,在迷信权威的氛围下,批判性思维活动很难开展。尊师重道是中国悠久的传统,学生崇尚权威,完全相信教师的观点,受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生很难创新,抑制独立思考,严重抑制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3.2固有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

受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多数是“记忆型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的作用是接受存储信息,并且按照这种信息行动。而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效仿苏联,人才培养框架一直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即五年制培养和三段式教育,苏联教育模式推崇整齐划一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计划,容易导致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受传统文化和医学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教育观念的影响,过于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系统培养和评估,过分强调学生统一、标准化培养,使得培养的学生虽然知识丰富,但是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2-3]。同时也缺乏有效评估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以分数为依据,缺乏有效评估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机制和手段,这也是导致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薄弱的另一重要因素[3-4]。

3.3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存在误解

在我们国家,很多人将批判性思维狭隘地理解为“否定性思维”。这是对批判性思维的极大误解。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董毓说:“批判性思维不是负面批判,也不是专门针对别人的。争论不是为了争个你输我赢,显得我比你聪明,而是为了完善我们的理性和思想。交锋不是为了打倒对方,而是为了追求真理,完善自己。”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诋毁他人陈述,不是“盲目批判”,而是批判盲目;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合理判断;不是压倒对方,而是证明自己,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人观点。邓小平所以能够正确决策,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就在于他具有很好的对批判性思维的科学态度。这一对批判性思维的科学态度,不仅是从事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也是我们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遵循的。

4加强预防医学教育中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4.1将批判性思维融入教学思维中

批判性思维是突破思维定势的关键,批判性思维重在“破”,而创造性思维重在“立”。从一定程度上说,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是要求学生善于从所谓的“定论”“真理”中发现不合理之处,学会提出新问题、“有根据的判断”、大胆地想像,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学本科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将批判性思维的4个基本原则应用于教学中,即一是真理需要通过实验证明,二是判断证据的质量至关重要,三是出自权威或专家之口的话不能自动成为真理,四是进行批判性思维不能抱有任何成见。

4.2改进预防医学教学方法

预防医学教学可以采用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5]。也可采用研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营造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不受拘束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挑战同学、挑战教师,潜移默化地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还可建设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组建以批判精神和批判技能的培养为目标的学习群体,彼此之间分享学习经验和资源,交流讨论心得和体验,质疑挑战观念和成果,协作完成各种学习任务。

4.3培养更多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

中科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叔子提出,“没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怎么能教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真正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首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批判性思考者,要具有理查德保罗先生所一直强调的批判性思考者的人格特质———理智、公正、开放、自省、真诚、强烈的求知欲、合理怀疑的精神等。推广批判性思维教育是在非批判性文化和习惯的海洋中顶风行船,它代表着对教师的个人挑战,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知识观、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它要求自我反思、自我开放、自我批评[6]。

4.4推行基于实践的能力型考试

能力型考试是基于批判性思维理念所进行的考试。GRE、GMAT和LAST都是以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测试目标的能力型考试。我国的MBA联考、MPA联考、MPAcc联考和GCT联考以及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都属于能力型考试。但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还没有推广以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测试目标的能力型考试。预防医学是一门以促进人类健康为目标的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从业者需要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出现时,灵活运用现有专业知识和经验,凭借可获得的最佳证据,结合环境实际情况提出科学的应对措施,这需要具备很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在医学院校推广能力型考试,推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成为更加主动的研究者、挑战者,去分析和解决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问题,进行理性论证,在有理有据的情况下,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合理化的解决方法。

第5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主动性;领域相关性

作者简介:陈洪泉(1977-),男,山东高唐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信息作战系,讲师;张安清(1964-),男,湖北黄冈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信息作战系,教授。(辽宁 大连 1160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47-02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功能应当是培养会思考的人才,而不是仅仅会背书的庸才。批判性思维是基于事实论据进行合理的推断、质疑和辨析的思维过程,其特征是求真思考、公正思考和独立思考,在本质上恰好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吻合,因此越来越受到各国家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甚至发展中国家委内瑞拉,都把“批判性思维”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将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列为未来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并将此目标写进了会议重要文件《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该宣言第一条明确指出:教育与培训的使命是培养学生批判性和独立的态度。近几年,我国也开始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在本文中我们就对批判性思维培养中几个易于忽视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过于强调培养形式和方法,忽略了学生学习中的主动性要求

当前,很多人研究如何来培养批判性思维素质和能力,方法涵盖了从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到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很多高校都在这些方式的研究和实践中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过程中,对作为批判性思维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思考”这一本质需求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相关问题。多数学生或者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是学习的动力不足,在这种情形下,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也难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缺失主要源于下面两点。

1.多数学生缺少学习兴趣这一“第一动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的传统教育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各种辅导班和大量的题海训练中疲于奔命,大部分学生毫无兴趣可言。学生高中毕业了选大学选专业的时候却对这些专业知之甚少,很多时候是根据别人的建议选择哪个专业更有“前途”,等上大学之后才发现对自己所学专业毫无兴趣,转专业又面临着很多的困难,最后也只能硬着头皮把专业学下来,这样的学习状态也就无从谈起批判性思维的锻炼,因为批判性思维是以主动思考为基础的。

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以及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在美国很多小学生的作业中就能体会到这一点,他们要完成的很多作业都是开放性的,比如《我怎么看人类文化》。这种开放性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从小就开始逐渐体会到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人去思考,搜集资料的目的不是简单堆砌,主要是“我怎么看这个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容易进行主动思考,具有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从而更容易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在美国,大学需要在学校学上一年后,再来选择感兴趣的专业,这种选择完全凭学生个人的专长、兴趣、爱好和未来需要,学生更容易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方向,找到学习上的感觉,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才肯钻研,从而进行自主思考。

2.多数高等学校的学习压力不够

在中国目前考取本科比较容易,而考上一所好大学确实比较困难。但无论什么样的大学,毕业都比较容易,好大学是“严进宽出”型,一般大学则是“宽进宽出”型,由于本科教育阶段十分重要,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基础,这种对学生的低要求有极大的危害。经历了高考的压力之后,很多学生在大学阶段是彻底的自我放松,再加上学校的低要求,很多学生的本科四年就在浑浑噩噩中不知不觉毕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什么压力,本身也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十分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美国的本科教育是典型的“宽进严出”型,学生要毕业就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美国大学本科的课外作业特别多,需要学生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思考才能完成各类作业;平时学习与作业情况都是教师评价学生每学期总成绩的重要指标,学生们是一点也不敢松懈的。

总之,学习的兴趣和压力并存,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理想土壤,是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在当前大的教育背景下,要从根本上解决学习兴趣这一问题可能比较困难。但却可以在大学生学习压力这方面寻找一些具体的方法,使得学生不能轻轻松松毕业,而是要提高毕业门槛,对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得学生能够在被动的情形下完成一定程度的“主动”学习,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一前提,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才不是一句空话。

二、过于重视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培养,忽略了批判性思维的领域相关性

批判性思维不是一种在任何时刻针对任何内容均适用的艺术,而是一种即使经过系统训练的科学家也可能失败的思考形式,批判性思维极度依赖对领域知识的认知和实践。

目前国内外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专门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课程,大量研究主要关注如何锻炼学生对各种论辩技巧进行分析、如何读出文献的言外之意以及如何进行批判性的阅读,[1]但这样的课程所起的作用仅仅是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和态度,对于相关领域内的深入研究还远远不够。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思考的过程与思考内容(领域知识)是紧密纠缠在一起,不能够分离的。以为通过一门批判性思维课程的系统训练就达到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目的的观点是不客观的,在一个领域富有批判性的学者在其他领域往往毫无建树,Willingham DT(2008)指出批判性思维必须与领域知识相结合,[2]纯粹的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只是教会了学生应如何思考,没有背景知识的实践,他们就无法有效在该领域将这些学到的内容实践出来。

既然单纯的批判性思维培训课程对于批判性思维的锻炼有所缺欠,就十分有必要在学生的专业课程中引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这一训练目标,将领域知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机结合。目前针对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贯穿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系统,也缺少实际可行的操作方法。我们认为,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在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课堂设计、作业的布置(尤其是开放性作业的布置)、学生的成绩评定等方面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形成合理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培养体系。

三、过于强调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实践方面重视不够

批判性思维需要基础,既包括理论基础也包括实践基础,过于重视理论基础只会夸夸其谈,眼高手低;过于重视实践基础则批判性的思维则没有深度。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思考和实践,才能够使学生体验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

目前我们的本科毕业生整体上动手能力欠缺,虽然很多高校开展了一些创新能力培养项目,能够使一些主动性较强的学生得到锻炼,但达不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目的。反观美国大学的很多本科课程都有工程性质的作业,极度重视动手能力,这些作业既注重工程实现,在理论方面也极具挑战性,需要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大量的动手实践才能完成,这种性质的作业极大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思考有效实践出来,这样的作业更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大学重视实践能力这一事实还可以通过其成绩评定标准展现出来,很多课程成绩评定标准中Course Project所占的比重达到了40%。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很多学者研究的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3]与这种课程中的大作业是不同的,这种大作业的要求往往是基于学到的知识,往往又高于学到的知识,留给了学生极大的探索空间,督促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从而能够很好地起到在领域知识中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效果。

基于上面的事实,为了扭转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在某些重要的专业课程中尝试这种大作业方法,并在成绩评定时给予足够的比重。虽然这种大作业对授课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但教师也往往能从学生完成的作品中发现思想的火花,对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总结

批判性思维素质和能力是衡量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指标。本文指出了在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主动性缺失、领域知识重视不够以及实践锻炼欠缺等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必须要和领域知识相结合、要充分重视课程中的大作业等解决措施,在专业课程中如何实践这些方法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英]Stella Cottrell.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第6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价值分析

(一)加强大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批判性思维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多数学者也对其进行了定义,但是这些定义普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特别是关于批判性思维能力所包含的技能来说,还存在着较为多样的说法。在本文的研究中,定义批判性思维为能够分析、测评自身与他人的观点,并得出相关论据支撑的结论的过程。在这样的定义中,能够了解到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价值。其中,加强高校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思考、分析、提出质疑,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完成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鼓励大学生提出独特的观点,提高创新能力

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够实现对大学生展开思考、提出独立观点与质疑的鼓励,实现对其创新能力的有效培育。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形成中,大学生会使用合理的论据对已经形成的研究结果提出不同的解读,或是对其提出质疑。通过这一过程能够了解到,在批判性思维培养与形成过程中,大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更多,对于已经形成结论的知识提出合理质疑,并勇于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能促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三)为后续就职或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除了上述的两点优势之外,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够实现为大学生后续就职或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对于大学生来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形成能够使其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学习习惯,使其理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还能够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多个角度的分析。就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情况来看,具备创新能力、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重要。因此,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够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分析

就当前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情况来看,多数高校教师虽然在课堂上应用了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如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等等,但是在教学策略上依旧延用着传统的知识讲解与灌输型教学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明显降低。在实际的问题解决中,对教师过于依赖,对教学大纲过于“顺从”。同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课外阅读量相对较少,写作及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状况较差,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普遍使用“将教学重点直接传授与灌输给学生”的方式,导致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创新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较难形成。同时,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还存在着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情况,导致学生语言表达、思考质疑的机会过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后续的发展。

三、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制约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文化因素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和谐、谦虚、礼让等思想更加强调,而对于寻找真相过于忽视。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即便人们持有不同的观点,也不会提出质疑。同时,我国社会对于集体主义更为重视,在长期的教育中也融合了这一观念,这较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个性思考。另外,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封建体制也影响着当前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特别是“服从权威”这一思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模式,学生会毫无疑问地接受教材、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并不会提出质疑。可以看出,我国长时间发展形成的文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二)教育因素

除了文化因素之外,教育因素也一定程度地制约了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第一,结合上文的分析能够了解到,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普遍以教师为中心,主要使用了直接传授、灌输知识点的教学方式。此时,学生独立思考、质疑的机会较少,相应的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1]。第二,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普遍存在着“学习只为应付考试”的思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并不会对讲述的知识点进行过多的提问与思考,普遍使用机械背诵等方式,思考、质疑、探究的行为次数较少。加之在当前的高校汉语言文学考试中,相应的题目基本是直接在教材中摘录选取的,不仅未作出一定的修改,也未能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考核进行体现,因此,无形中对教材的权威性进行了强调。可以看出,以上教育因素也制约着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树立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育理念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在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展开培养时,要从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树立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育理念入手。必须要切实认识到批判性思维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并设置出相应的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本位”课堂教学理念,摆脱“教师即权威”的落后思想,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及不同思想,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实现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二)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为提高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可以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教学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探究性提问等方法。教学情境创设法:即由相关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完成情境的创设,并使用语言引导、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完成情境的渲染。这一过程也可以由学生完成。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完成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角色扮演法:由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设计出多种教学角色,让学生进行扮演。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编自演,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点。小组讨论法:在小组讨论法教学的支持下,教师能够更好地完成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工作,实现对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程度的提升[2]。例如,在进行阅读理解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为切入点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参考作者的生平事迹、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其他作品等展开分析与讨论。通过讨论,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探究性提问法:对于高校的课堂教学来说,批判性思维体现于探究性提问。通过探究性提问,学生主动探究与学习的积极性能得到激发,可以实现发散思维的培养[3]。

(三)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阶段,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相关教师要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融合这些现代化信息手段,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资源能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发挥出较好的作用,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提升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例如,在阅读理解教学中,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展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文章中的情境,实现具象化。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得学生深度理解知识点,分析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为了实现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丰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例如,在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完成相关资料的检索与收集,对自己的论点进行完善与佐证。另外,教师也可以使用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知识的自主探究,促进其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四)充分借鉴西方教育理论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模式

相比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教育领域在长久的发展中,主要应用了填鸭式教育的方式,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育较为忽视。因此,在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鉴西方教育中的先进经验,完成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更好培养。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思考与提问”的教学模式。在“思考”阶段中,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学生的不同水平,设定不同层次的任务,包括给出几个事例完成概括、设定一些标准完成相应信息的分析、利用已知知识点完成问题解决方式的探究等等[4]。在“提问”阶段中,则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完成不同任务的具体步骤。例如,对评价性的任务,教师可以通过“该事物的优点与局限性有什么?”、“对其评价时你使用了什么样的标准?”、“你所使用的标准能够进行分类吗?”等等问题的设置,使得学生逐步完成问题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相关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结合、对比与评价,此时,可以通过“关于该问题你已知的信息有哪些?”、“你对新信息作何评价?”、“结合已知信息与新信息,能够得出什么结论?”等问题完成引导。

第7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范文

批判性思维的涵义

1.批判性思维的两个层次

从批判性思维的对象看,可以划分两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第一个层次是杜威所谓的“反思”,即:对自己的一种信仰或所偏爱的某种知识形式,从它们所依存的基础上和可能得出的结论上,进行积极的、持续的、仔细的审视。“反思”的对象有二:一是对自己的一种信仰的反思,即对自我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审慎的怀疑和求证;二是对某种知识形式的反思,即对自己所倾向的乐于接受的某种表达知识的形式的质疑。自我的信仰和所偏爱的知识形式,都是被个体所内化了的东西,对它的反思,实际上也就是对自我的一种怀疑与求证。

批判性思维的另一个层次,为Ennis所定义。Ennis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可见,这里的批判性思维主要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习的具体内容的判断和选择,其对象是外在于个体自身的价值和知识体系的客体,而非对自我已有的价值和知识体系的质疑。

2.批判性思维的两个方面

从批判性思维的本体来考察,批判性思维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爱德华・格拉泽对批判性思维所包括的因素概括为:①对在人的经验范围内发生的问题进行深思的态度;②逻辑询问和推理方法的知识;③运用这些逻辑询问和推理方法的技能。第一条为态度,第二、三条为知识与技能。事实上,虽然西方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形式多样,但几乎所有的定义都是从认知能力和情感表达两方面来阐述的,即批判性思维由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精神组成。

认知能力方面包括八种技能:①抓住中心思想和议题;②判断证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③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一致性;④察觉出那些已经明说或未加明说的偏见、立场、意图、假设以及观点;⑤从多种角度考察合理性;⑥在更大的背景中检验适用性;⑦评定事物的价值和意义;⑧预测可能的后果等。批判精神就是有意识地进行评判的心理准备状态、意愿和倾向。它可激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意识,促使个体朝某个方向去思考,并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具体来说,它包含下列六大要素:①独立自主;②充满自信;③乐于思考;④不迷信权威;⑤头脑开放;⑥尊重他人。这也即是在高等教育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意义

1.批判性思维培养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

创新能力之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已成为共识,具有批判性思维则是一个人具备创新能力的前提。所谓创新,通俗一点理解,就是摆脱原有的习惯、模式、方法、观点等等,从无到有,创造出一个新的不同于以往的东西来。可见,要创新,首先是对已有的不太满意或不太认同,这是创新的动力,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批判的过程。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批判并非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打倒对立面的过程,而是对原有的知识、理论、权威等进行审慎的怀疑求证。所以,创新的前提是批判;创新能力的形成,其基础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批判性思维培养有助于个体自主性的获得

个体的自主性是指个体具有自觉、自决的能力,它是个体脱离类性质的人而成为具体的有个性的特殊人的原因。个体具有自主性的前提是个体拥有独立进行价值判断并进而决定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每个人都要学习社会文化并生活于其中,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学习并生活在某种社会主流文化之中。这种主流文化代表着特定人群的利益,并通过“权力――知识”结合的形式以合法的地位通过所谓的权威、真理等途径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正如斯普林格所说的如同安装了“脑中之轮”一般,人们以社会灌输的思想顺着惯性而思想和行为。显而易见,安装了“脑中之轮”的人也就失去了自主性。而重新获得自我的首要步骤,便是对主流文化所提供和宣扬的价值观念、知识、真理等等进行重新的审视,摆脱信仰和偏好的束缚,通过自身的理性进行重新的判断,也就是进行批判性的思维。可见,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个体自主性获得的重要意义。

3.批判性思维培养有助于教育民主乃至社会民主的促进

正如艾米・古特曼、杜威、吉鲁克斯等人所认为的那样,衡量一种教育制度是专制抑或民主的主要指标之一在于该教育制度是否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社会民主的一个重要特征则是:该社会制度所保障的自由并不仅仅是多数人的自由,更是不同思想并存的自由。所以,杜威认为:“批判思维方式是民主所必需的。”吉鲁克斯同样认为:“批判思维与民主社会相互依存。”高等教育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造就具有独立思想、民主意识的社会公民,从而促进教育的民主化和社会的民主化。

正因为批判性思维对于个人以及社会的重要意义,1991年美国的《国家教育目标报告》要求:“应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大学生”,同时指出:“培养学生对学术领域问题和现实生活问题的批判思考能力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这对于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培养会思考的公民和有能力的劳动者,进而维护民主社会都意义深远。”

批判性思维培养在实际中的缺失

笔者之所以提倡高等教育应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其原因不仅在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意义,更因为它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实践中的缺失。

1.培养目标

在培养目标上,我国高等教育存在“重科学,轻人文;重政治,轻思想”的倾向。我国高等教育诞生于国家危亡之际,世人把国家落后归结为科技落后,把救亡图存寄托于科学救国之上,故自其诞生之时便以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为主要目标,而不太注重对西方现代精神的引进,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便是这个意思。此后,虽历经变化,但对科学技术的追求一直没有变化。建国之后,由于人才的极度匮乏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国家建设和政权稳定便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限定,故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定位,在培养科技人才的同时,亦加强政治教育。在这样的一种指导思想下,高等教育偏重于知识传授、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遵守社会规范是必然的结果,所以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员,也发现和发明了一些科学原理和技术,却很少诞生有影响的思想。其原因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多地倾向于事实认定的能力,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公民,应该能够独立思考并作出价值判断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培养模式

在培养模式上,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批判;重接受,轻思考”的倾向。在我国大学实际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们往往只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状况,并不十分关心所教知识的真实性与价值问题。在这种高等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如黄白兰在《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中所言:当今社会对大学生产生了如此的印象:“有智商没智慧,有知识没思想。”正如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在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言:“中国培养学生的模式是,老师将书本的知识讲出来,然后学生进行记忆,考试时让学生将这些知识再还原,这样的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查德・雷文校长表示,学生应该有批判性的思维,能够不断创新,而不仅仅是依靠记忆学习。现在,美国的大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大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重复所谓的标准答案。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建议

1.注重培养合格的民主社会的公民

首先应该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作出一些转变。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已经不是那个积弱不振的“东亚病夫”了,而是一个正在崛起的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前一段的规模扩张之后,也从精英教育转变为了大众教育。在这种情形下,高等教育的任务在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同时,更应回归教育的本义,即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和培养合格的民主社会的公民,而批判性思维之于人的自由发展的实现和民主社会是不可或缺的。

2.赋予学生以权力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专制的教育制度是格格不入的,对于历来迷信权威服从权威的中国学生而言,要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首先是要赋予学生权力。所谓的赋予学生权力是指“使学生获得批判地运用存在于他们直接经验之外的知识方法,目的是加深他们对自身和世界的理解,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以使人们转变其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想当然的理解。”简言之,当学生获得了自主决定的权力之后,才有可能对所生活的世界中的种种关系进行思索,才有“去权威”的可能,才有批判性思维的产生。

第8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材;批判性思维;科学精神;自主学习

批判性思维是评价、探索和发展活动中最基本、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形式,是提出并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重要的教育研究课题。早期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以独立开课的形式进行,近年来,受现代教育所倡导的课程综合化、融合性理念的影响,批判性思维培养正走向与各学科教学融合之路。

美国2005年版Prentice Hall高中《化学》教材是将批判性思维教育内容与化学学科教学内容很好整合的一个范例。本文以此教材为例,对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学科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机整合方式,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的方法作初步探讨。

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自杜威提出“反思性思维”概念以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核心。1991年美国的《国家教育目标报告》中要求各类学校“应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学生”,并将培养学生对学术领域和现实生活问题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1]1995年美国颁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也规定,“学校教育的重点应是帮助学生掌握每天使用的多种技能,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在工作中具有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是指通过个体的主动思考,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精确性、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论据和评价等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思维认知过程。批判性思维是与非形式逻辑相提并论的一种思潮,它不仅是一种思维形式,更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它与问题解决并称为思维的两大技能。[2]批判性思维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创新思维是通过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新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成果的认知活动。创新思维的本质是发现事物的新特点和新本质,从普遍认同的定论、不可更改的事实中找出和发现不合理的因素,提出创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没有批判就不会有新问题的产生,只有批判才能创新,只有不断反省才能进步。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曾指出“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来自对思维活动各个环节方面进行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这种批判性思维品质,在创造性活动和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3]所以,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品质,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与核心。

(二)批判性思维是信息素养的组成部分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信息素养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生存能力的核心要素,更是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及“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信息素养是指个体(人)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传播等方面的能力。[4]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提高能增强学生对信息的选择、解读、消化和评价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形形色色的信息的辨别与区分能力,使他们能够抵制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增强对新时代的适应性。

(三)批判性思维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

健全人格是指人格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各要素完美统一、平衡、协调。健全人格是一种既有鲜明个性,又有很强社会适应性的理想社会化人格。[5]健全人格的养成需要学会用批判的、审视的眼光来看待一切问题及做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全人格还要求个体具有思想开放、独立自主的品质,尊重他人、诚信交往的良好道德情操。批判性精神表现出的独立自主、充满自信和尊重他人等特性都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本要素。

二、美国高中化学教材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一)教材简介

世界著名的教育书籍出版公司Pearson Prentice HallPearson 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建立于1913年,它是全球知名的教育出版公司之一,具有雄厚的人员配备和严密的管理体制。Pearson Prentice Hall和Prentice Hall都是该公司的注册商标。于1990年出版高中化学教材《化学》以来,到2005年已再版七次。新版本的教材在继承原有版本优点的基础上,将许多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最新理论成果应用到教材的设计中,增强了教材的教育科学性,使教材更具人性化。

2005年版Prentice Hall《化学》教材由25章构成,各章内容分别为:化学简介;物质和变化;科学测量;原子结构;原子中的电子;元素周期表;离子键和金属键;共价键;物质命名和分子式;物质的量;化学反应;化学计算;物质的状态;气体的性质;水和水溶液;溶液;热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酸、碱、盐;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烃及其衍生物;官能团;生活中的化学;核化学。从内容上看,该教材的结构体系体现了学科中心课程理念,但在教材内容及栏目的设计上却强烈地融合学生中心课程和社会中心课程理念,体现了现代课程理论的思想──在注重学生掌握核心概念与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理解科学的价值;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潜能和局限性;强调通过探究来学习化学;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对自己生活和社会中的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并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对社会、个人生活和今后职业生涯的影响等。

(二)批判性精神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包括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6]批判性精神是有意识进行批判的心理状态、意愿和倾向,它激活个体的批判思维意识,促使个体朝向某个方向思考,并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批判性思维技能则是指进行有效批判思维活动所应具备的技能和策略。如果说前者的构成要素是“勇于批判”的精神和心向,那么后者的构成要素则是“善于批判”的策略和能力。[7]

批判性精神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独立自主;充满自信;乐于思考;不迷信权威;头脑开放;尊重他人。2005年版Prentice Hall 《化学》教材对于学生批判性精神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每一章评价栏目(Assessment)中专门设计的,以培养学生批判性精神为宗旨的习题来实施。这些习题的共同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综合性

每道题不只涉及一个知识点,知识点也不只局限在化学学科内部,往往是一道题综合多个知识点,且涉及生物、物理或艺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习题的综合性,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必须把与题目相关的各知识点和各学科相关的知识都考虑进来,不只拘泥于化学学科或只局限于一个知识点,这样学生在做习题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以更开放的视野看问题。习题的综合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乐于思考、头脑开放的批判性精神。

2.开放性

开放性的习题对培养学生的品质和精神影响较大,开放性的习题设计可以克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习题所给条件必有所用”“习题必有确定答案”的思维定势。条件开放的习题可以让学生经历思考,判断哪些条件是有用的,哪些是无关的。习题结论的开放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习题结论的不确定性,不去一味追求固定的答案,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与思维,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形成开放的头脑。开放的头脑有利于帮助学生承认差异,克服怕犯错误的心理,敢于在教师和同学面前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习题的开放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充满自信,乐于思考,不迷信书本和权威,尊重他人等批判性精神。

3.过程性

习题的设计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完整思考的过程。一道习题往往综合多个知识点并伴有多个条件,学生在思考时把这些知识点和条件都考虑进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必须经过多次的思考才可以把所有知识点和条件都考虑周全。这种反复的思考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缜密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在信息社会学会选择,更好地生存。过程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乐于思考的批判性精神。

我们以“物质和变化”这一章中的一道批判性思维习题为例。

例:讨论“一种气体需要一个容器,但固体自身就是它的容器”这一说法。[8]

这是一道看似容易,却难达成一致结论的讨论题。由于学生对气体与固体的形态与体积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表达能力的差异,要达成一致的结论,不仅需要学生通过讨论,各自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而且需要表达清楚,有说服别人的能力。该题含有:气体可以自由运动、扩充、填满任何空间;容器决定了气体的“形状”和体积;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不需要容器来确定它的形状和体积等知识点。讨论时有些学生会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有些学生认为不能判断这种说法的正误;有些学生认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学生要想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使别人理解自己的观点,必须重新思考、查阅文献、讨论交流,组织证据,展开激烈的争论。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对气体与固体的特点有进一步明确的认识,同时可以基于气体与固体的特点,共同分析得出“一种气体需要一个容器,但固体自身就是它的容器”这一说法具有一定的道理。学生通过共同的分析、独立的思考、大胆的发言、耐心的倾听等活动,形成一种批判性思考的倾向和意图。这种批判性思考倾向和意图的形成,比纯粹的知识获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三)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技能包括:抓住中心思想和议题;判断论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的一致性;察觉出那些已经明说或未明说的偏见、立场、意图、假设及观点;从多种角度考察合理性;在更大的背景中检查适用性;评定事物的价值和意义;预测可能的后果;等等。2005年版Prentice Hall 《化学》教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主要是通过解读图表(Interpreting Graphs)栏目进行。解读图表栏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分析隐含条件,抓住中心问题

图表中的数据和信息非常丰富,有些数据与问题有直接关系,有些数据看起来与问题没有关系,实则存在着一定的间接关系。学生只有明确所问问题的主旨,从多种角度考察了数据的合理性及适用性,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与信息中抓住关键的和有用的数据和信息。

2.评价证据,得出有根据的结论

图表是一种客观传递数据的形式,这些数据传达的信息相当于大量的证据。学生通过对这些证据进行分析、解读,相当于对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评价,区分有关的与无关的资料,然后归纳出支持研究问题的理由和根据。这种严格的对证据的评价及依照证据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判断论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意识与能力。

3.形成科学假设的能力

学生依据自己对图表中数据和信息的分析、解读、评价和判断,根据所问问题,进一步进行推论,形成合理假定,归纳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这有利于学生养成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的一致性,在更大的背景中检查适用性,预测可能后果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Prentice Hall 《化学》教材用于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解读图表题包括了23个主题,下面我们以“元素周期表”这一章的图表题为例来分析。

下图为55个元素的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关系的示意图,图中横坐标为原子序数,纵坐标为原子半径。

问题:

分析数据:图中哪种碱金属的原子半径是238 pm?

得出结论:观察原子半径—原子序数图中碱金属和稀有气体的数据,回答同主族内,原子半径大小如何变化?

预测:原子数为56的钡原子,和铯原子比起来,谁大谁小?[8]

这道题,学生通过观察图表,从图表中获取数据和信息,经过分析、思考、推理和判断等过程,训练批判性思维技能。第1个问题让学生经历观察图,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和数据的过程;第2个问题让学生在观察图的基础上经历分析数据、处理这些信息和数据,然后归纳总结,逻辑地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第3个问题培养学生根据事实和数据,逻辑地、有根据地进行预测的能力。

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是同时发生、相互促进的。该教材中培养批判性精神的内容和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内容划分,是一种相对的划分,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教材中不管是前者的内容,还是后者的内容,对两者的培养都是一种促进。

三、述评

(一)学科教学目标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机结合

2005年版Prentice Hall 《化学》教材所有批判性思维教育内容都基于化学学科教学内容而设计,尤其注重批判性思维教育内容与化学概念的整合。教材的这种设计方式首先有利于学生在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掌握必备的化学概念,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化学知识,同时学生的化学知识掌握与运用过程又是批判性思维形成的过程。

其次,教材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内容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科学过程与掌握科学方法。例如,解读图表题提高了学生的识图、收集数据与证据、评价、数学计算能力及阅读科技文献等能力;讨论题可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等。

再次,教材中多样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质疑、探索和创新的题材与机会,促使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批判性思维的全面性、正确性、逻辑性、公正性等特征,决定了学生在思索和探求事物的规律时,不主观臆断,对知识的起点、知识的获得渠道,抱有证实的态度。

总之,2005年版该教材中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并不是只追求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忽略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是基于知识又高于知识,以知识为载体加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又以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及态度的养成,达到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共同实现。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够不依赖他人进行批评性反思、决策以及独立行动的能力。该教材中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内容往往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主动质疑,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当学生的思维指向自己想要解决的一个结构不良的问题时,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无论问题解决的程度如何,都会有一定的成功体验。同时,批判性精神与批判性思维技能中体现的独立自主,善于判断的能力均是自主学习的内在要素。

该教材除了专门设置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图表题和每一章的评价习题这些显性内容外,在探究活动、概念性问题、化学与数学、化学和技术等栏目及教材的正文和实验中都渗透有隐性的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资源和信息。尤其是化学史和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形式。此外,该教材1990年、1992年最早的两个版本有专门配套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手册,2005新版本的教材顺应了现代教育所倡导的课程综合化、融合性,没有配套的专门手册,也没有用专门的章节来讲解,而是采取了内容的镶嵌式处理。这种方式有助于批判性思维的长期开展,并克服了单独设置批判性思维课程遇到的一些困难。并且,2005年版的Prentice Hall 《化学》教材采用多种呈现方式,改变了以往教材单一、刻板的设计方式。

四、结论

通过对2005年版Prentice Hall 《化学》教材中批判性思维素材的分析,我们认为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结合到教材中,以学科知识为载体,通过批判性思维教育内容与学科知识的融合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可行的、有效的。在课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在课程改革中将人文与科学相融合,将批判性思维结合到课程中是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主流方式。

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在我国新出版的化学教材中,也存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内容,但只是一些隐性的内容,并未得到编写者和使用者的足够重视。在信息社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2005年版Prentice Hall 《化学》教材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内容的介绍,希望对我国教材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wwwbjzxgovcn/bjgc/BJGCTEXT/200309/20030944.htm

[2]邹从清.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21(1):67—69.

[3]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7—10.

[5]胡瑞,李忠云.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81—82.

[6]周青,姚林娜,杨辉祥,等.批判性思维与学生的自主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53—56.

第9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范文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信息的自由化和传播速度的加快,信息过载及其不真实性成为困扰人们有效利用信息的难题。尽管新时代公民通过环境的熏陶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新兴技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接受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基于网络的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在线交流和分享思想,然而面对海量的信息源,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最好、最相关和最具权威的信息,如何运用这些信息做出决策,进而进行知识创造,仍是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培养和提升信息素养是国内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然而,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际上仍然以计算机操作技术学习为主,或以技术素养的培养为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许多。例如,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史的影响,现有课程资源的制约,教师对课程目标认识的偏差,但缺乏对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个体思维的挖掘与研究,缺乏通过发展学生思维来提升信息素养也是主要原因。

批判性思维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界受到高度重视的一种认知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够支持信息素养的培养,这是由批判性思维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在信息时代,所有的知识与信息几乎都是触手可及,一个人如果不能从自主建构丰富生活的立场来对知识与信息运用批判性思维,就很难客观、公正地把握信息。运用批判性思维,可以通过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自我校准来判断信息的清晰性、正确性、相关性、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和行动。可以说批判性思维贯穿于信息的获取、加工和评价的全过程,它可以帮助主体确定什么样的信息是有用的,消除因个人偏见所产生的,对信息获取、解释与评价有阻碍的消极影响,对信息的价值、意图以及合法使用等方面进行评价与思考,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信息素养。

批判性思维内容

批判性思维的英文名称为“critical thinking”,“critical”意为“批判的”。因为汉语中的“批判”一词有批评和指出缺陷、缺点的意思,批判性思维容易使人们与攻击、否定、批评甚至批斗产生关联。当前批判性思维一词的使用很频繁,但却没有统一的定义。原因之一就是批判性思维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它涉及逻辑学、心理学、决策论等诸多学科内容的具体运用,以至于模糊了它的内容。从哲学角度看批判性思维是杜威的“反省思维”的延续。

尽管很难统一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但人们普遍认同批判性思维是批判性智力技能和批判性思维精神的结合。

1.批判性思维智力技能

根据美国和加拿大46位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教育领域的专家于1990年发表的《批判性思维:一份专家一致同意的关于教育评估的目标和指示的声明》指出,批判性思维技能包括以下六个方面:①解释(interpretation),能够准确地理解信息,洞察信息所传递的目的、意义、价值等,并且能够剔除不相关或者有混淆的内容,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将信息的内容、目的、意义、价值等进行澄清;②分析(analysis),能够辨识信息之间的关系,找出支持某个主张、意见或论点的理由,得出推论;③评估(evaluation),对陈述的可靠性、信息之间的关联性,证据或者前提的正确性、推理的逻辑强度和正确性进行评价;④推论(inference),在上述基础上形成推测和假说;⑤说明(explanation),陈述推理的结果以及该推论结果所依据的证据、概念、方法以及情境,以便向自己或他人证明过程和结果的正确性、可靠性;⑥自我校准(self-regulation),能够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并且自我校正所揭露的错误和不足,能对思维过程进行自我监控和管理。

2.批判性思维精神

批判性思维精神是一种对认知对象积极地进行评判的心理状态、意愿和倾向,是个体的批判性意识,能够使个体时刻用批判、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批判性思维精神由下面六个要素构成:①求真理(truth-seeking),是指为信念、价值行为所做的坚持。主要表现为:即使所追求的信念、价值行为不受鼓励,仍然对继续调查保持公正和客观的态度,不会轻易地放弃。②开放性心灵(open-mindedness),能够意识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或者自己思想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别人的观点、思想与自己存在分歧时,能够容忍分歧,并能够很敏感地感觉到自己的偏见;二是当自己的观点、思想存在论据不充分或有争议时,愿意重新考虑和修正自己的观点,能够用新的方法考虑问题,寻求新证据或新观点。③好奇心(inquisitiveness),是指对外部事物持有疑问的倾向。主要表现为:无论事物的外部表现是否显性,都重视信息获取,知道事情是如何进行的。④独立思考的习惯(thinking independent),即愿意个人独立、自主地钻研问题。主要表现为:能深入地、独立地对问题进行分析钻研,对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重新组织。⑤系统性(systematicity),是指能够对复杂的工作保持秩序和规则。主要表现为:面对复杂的事物能有条不紊,头脑清醒,对事物进行谨慎的判断,通过计划来处理复杂的问题,并能够根据计划预测行为的结果。⑥自信(self-confidence),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推理能力的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相信自己所做判断的正确性,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观点、思想以及所研究问题的价值。

信息技术课程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批判性思维有着天然的联系。在今天这样一个海量信息的时代里,人们面临着如何在纷繁芜杂的信息资源中找到自己所需信息的挑战。信息技术可以为信息获取和加工提供便捷,而批判性思维可能指导人们有效地甄别信息并做出正确判断。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同步发展。

1.批判性思维与信息

信息与思维关系密切。信息是思维的材料,思维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通过思维,我们可以从某一局部信息推知另一局部信息;分析思维的过程,可以发现信息,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

信息既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象,也是学习载体。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信息素养反映了人们对信息的正确认识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对信息的正确处理。公民信息素养的内容包括了信息意识(敢不敢与想没想到)、信息道德伦理修养(对不对)、最基本的信息知识(知不知)以及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会不会)等许多方面。

信息素养与批判性思维可以信息为纽带连接起来。批判性思维的实施对象和载体也是信息,批判性思维的思维过程是反思和质疑,批判性思维的目标是追求合理性,批判性思维既可以是信念的选择,也可以是行为的决策,而决策则意味着价值选择和条件分析。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有相似性。批判性思维贯穿于信息处理过程之中,能够成为正确使用信息的有效工具;信息技术的学习,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表达信息的学习过程,也是渗透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可以伴随着信息处理的实践过程同步发展。

2.批判性思维与逻辑

逻辑不仅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和精髓,而且是批判性思维能够在信息爆炸时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发挥作用的原始推动力。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逻辑思维,在批判性思维中,逻辑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尽管逻辑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没有显性表现,但逻辑确实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其一,信息技术的实现是以逻辑运算为基础的,二进制逻辑运算就是计算机的工作基础;其二,运用信息技术工具需要逻辑判断,关系型数据表达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处理数据的基本逻辑,人们就是通过各事物属性的逻辑关系来加工与管理数据的;其三,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背后,是以对信息的逻辑化分类为基础的,以文件夹和菜单为代表的数据和操作的树结构就是信息的层次逻辑表征。

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蕴含着逻辑思维的发现和培养,构建了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需要使用和遵循批判性思维的具体方法和策略,也需要有批判性思维的方式和习惯。倡导信息技术课程中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方法的训练,也有助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

3.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别关注的问题。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包括表征、策划、执行和控制。问题的表征就是将问题转换为问题解决者内部的心理表征;解决方案的策划包括确定必须进行的操作和步骤;解决问题的执行包括在策划中详细说明的各种操作或运算任务;解决问题的控制涉及对相关监控和调节的元认知过程。

在问题表征过程中,需要批判地审视自己的假设是否合理,对问题的理解是否恰当,并在解题过程中随时根据情况修正对问题的表征。批判性思维要求学习者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去控制、转换信息,形成对问题的表征。可以说,批判性思维是保证形成正确乃至巧妙的问题表征的关键。同样,发现问题解法的过程,是在问题表征的基础上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有助于问题解决者批判性地理解和吸收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调整。

信息技术课程既关注人解决问题,也关注技术解决问题,更关注人用技术解决问题。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批判性思维不仅渗透于问题解决的表征、策划、执行和控制过程中,还在如何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中发挥作用。

批判性思维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的正能量

培养批判性思维有两条路径:一是开设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二是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各类学科教育相结合。国外一些大学已经将批判性思维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课程,旨在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套具体的、可操作的思维技能和方法。目前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通过与各类学科教育相结合渗透批判性思维培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成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途径,这是因为一方面批判性思维渗透于信息技术教育之中,另一方面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决定了关注批判性思维将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通过分析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历程和核心内容,我们可以归纳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并以此为原点探讨批判性思维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向作用。

第一,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怀疑的、审慎的心态,是一种理性精神、思维品质和人格特征,甚至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这种心态不盲从地相信权威和教条,不会简单地去相信所听所闻,而是主动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力去分析各种论证、推理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有选择地接受他人的观点。这种思维品质应该是信息技术教育所倡导的,并成为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外表下的核心思维,因为这种思维品质可以促使人们不断进取学习新技术新应用,同时又能谨慎地对待现代信息技术对自然的影响。

第二,批判性思维是评估或建构的过程,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批判性思维需要对陈述的可靠性、信息间的关联性、证据的正确性、推理的逻辑性进行评估,在此过程中有可能已有的陈述,提出新的陈述。批判性思维的这种价值判断与建构贯穿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指导师生对信息技术中涉及的机器思维和人的思维发生冲撞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关注批判性思维,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学习和信息处理的融合,使学生正确地把控技术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仅仅完成技术操作的训练。

第三,批判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方法和方式的综合运用。它不仅需要思维者拥有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我校准的技能,同时还要求思维拥有追求真理、开放性心灵、好奇心、独立思考、系统性、自信心等精神。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开放的、综合的、发展的、实践的课程,需要有逻辑与非逻辑的、演绎与归纳的,乃至联想与发散的多种思维方式和方法,通过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可以探索批判性思维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作用,并重新审视思维培养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地位。

批判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思考技能或思考方法。如果我们把批判性思维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其微观层次旨在通过某些思维技能的训练使人们能够更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想、更准确地提出问题、更好地评价别人的观点及论证,其宏观层次是教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理性品性。批判性思维的宏观与微观两层次恰好对应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所需要学习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正确使用技术的品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追求

2004年的《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指出:信息科技课程承担着“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解决真实、开放问题能力”的任务,说明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学者们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中批判性思维培养与训练的重要性。然而,尽管近年来已出现了批判性思维在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的相关研究,但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研究仍然鲜见。

在我国,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只是强调计算机使用的技术层面,而忽略了批判性思维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应试教育只重知识技能而忽略素养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解决这一问题,学校需要采取基本素养与思维为导向的通才教育,而不再是单一的技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