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内容范文

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内容精选(九篇)

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内容

第1篇: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内容范文

【关键词】 护理专业;高职高专;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的教学普遍忽视护理专业的特色,一直是照搬临床医学专业的方法和模式,高职高专院校的护理专业学生的基础一般,接收能力有限,传统的人体解剖学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陈旧不能满足护理专业要求。为了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迫切需要对护理人体解剖学教学进行改革,将解剖基础的教学与护理实训教学相结合,构筑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基础教学体系,以满足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要。

一、更新高职护理教育观念

高职高专教育强调课程和培养目标应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指针,淡化学科意识,精减和临床护理不相关的内容,强化服务于护理临床工作实际需求。教师必须适应本专业和高职高专教学的需要,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教育观念,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本学科知识,还要学习更多的临床护理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注重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在设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与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和护理专业各课程教师充分研讨护理专业的特点,探讨人体解剖基础课程在护理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改革教材内容,完善教材建设

现阶段我国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远远满足不了临床护理实际应用的需要,因此必须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和相关护理专业课程的要求设计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基础的教学计划,构筑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基础教学体系,改变以往本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化、学科化,不能充分反映护理专业的特点,精简教材内容,删减不必要和重复的内容,增加与护理技术操作、治疗、病情观察、护理诊断和生活护理等联系密切的护理应用解剖方面的内容和临床案例,从而为一步学习专业课提供必需的基础知识,奠定专业课所需的实际操作基本技能,使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更加贴近护理专业。

三、 改革教学方法,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利用问题教学、案例讨论教学、ISAS教学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标本、模型观察与活体观察结合起来,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将解剖基础的教学与护理实训教学相结合,使学习更具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指导学生独立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四、 改革实验教学方式,加强实验考核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因此要掌握好解剖知识,必须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

能力,实行当堂检查制度,完善学生的操作能力。制作使用适应护理专业教学的解剖学标本和模型,如臀部肌肉注射、各种插管技术的标本等。在实验教学中模拟临床操作,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学过程中突出临床应用特色,突出与临床护理操作密切相关的解剖内容,把常用的外科护理技术操作与解剖学知识整合成知识模块,在讲授解剖知识的同时导入外科护理技术知识与该知识点的联系,如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与注射、穿刺、插管和切开技术相关的解剖学基础知识。

五、开展解剖学第二课堂,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开放实验室。在开放时间内,教师对学习基础扎实、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在深度、广度上加以辅导使其掌握更多的知识;对成绩较差、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增加观察和动手机会并答疑以提高他们的成绩。开展解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教学改革,调整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有助于解决基础脱离临床,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缩短解剖学和临床护理的距离。全面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体现了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使之完善,努力创新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好的完成教学改革,培养出符合高职护理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熊怀林,范光碧,胡兴宇.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J].解剖学杂志,2008,31(4):603-604.

[2] 李云庆,王亚云,李金莲.人体解剖学“一条龙”教学的方法和体会[J].解剖学杂志, 2008,31(1):139-140.

[3] 徐立,赵媛,杨新文.护理专业解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8, 16(1):51-52.

[4] 熊怀林,范光碧,胡兴宇.在解剖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8,16(1):65-66.

第2篇: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内容范文

关键词:护士资格考试;护理;策略

本文为河北省教师学会课题(课题号:JJS2010--055)相关论文

进入21世纪护士职业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凡申请护士执业者必须通过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得护士执业证书。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简称GLEN,我国从1994年开始在全国推行,每年举行一次,而2009年报名范围发生了变化:在校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也可以参加考试了,而且考试由两年滚动通过改为一年通过,使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这项全国性的考试成为护生进入卫生职业队伍的准入证,越来越受到重视,具有从业资格和法律效应。而其考试范围的改革更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为护理人员的资格获得提出了更高要求。

学院要发展必须靠教学质量,而护士资格证考试在在校生中进行,正是考验教学水平,做好社会宣传的最好途径,也是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成功的重要保障。本课题期望了解近两年初级护士考试各个科目的过线情况及学生对考试改革的想法和复习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为提高今后考生的过线率并为今后的考试辅导提供事实依据。尤其是研究资格考试改革对在校护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为护理专业在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安排具有指导意义。

一、护士资格考试各个科目的过线情况统计

1.对象和方法

选取我院2009、2010年参加护士资格证考试的护理专业大专班的学生。采用历史性研究方法,对参加护士资格考试的611名全体大专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见表1~2)

表1:2009、2010年初级护士资格考试通过情况

表2:2009、2010年初级护士资格考试4个科目通过情况[n(%)]

从表1、表2可看出两个特点:一、是由于人们对考试的重视,过线率显著提高;二、是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这两项过线率低,特别是基础知识最低。

二、问卷调查

1.对象和方法

选取我院2009、2010年参加护士资格证考试的护理专业大专班的学生。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在报考初级护士资格考试前,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向其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611份,回收有效问卷611份,有效回收率100%,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及相关分析。

2.结果

(1)100%的学生在参加考试之前都做过模拟题或看过相关辅导资料,说明学生都很重视考试。

(2)2009届学生在参加考试之前均未参加考前辅导班,因为学院未举办这类辅导班,院外辅导班也很少;2010届学生考前有1.3%的学生参加了考前辅导班。且参加辅导班的42名学生(36名过线,过线率为85.7%)的过线率高于未参加辅导班的281名学生(229名通过,过线率为81.5%)的过线率。

(3)参加考试之前感到紧张的学生2009年占97.6%,2010年占96.6%,说明学生普遍有考前紧张,需要进一步的心理疏导。

(4)我国是一个传统观念很强的的国家,无论经济状况如何,绝大多数家庭其独生子女均视为掌上明珠,成为几代人呵护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怕苦怕累、娇生惯养成为这类学生的通病。我校生源进入独生子女高峰期,本次调查中,在未过线的学生中,2009年独生子女占76.7%,2010年独生子女占74.1%,均较高。

(5)本次调查中,在过线的437名学生中,农村学生过线率为79.4%,明显高于城镇学生的53.1%。可以说明农村学生成绩优于城镇学生。

三、讨论与策略

护理工作是一项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工作,护士对其执业能力负有法律责任。对护士进行严格的考试,注册制度是一种国际惯例,如美国CGFNS国际护士注册考试等考试在国际上40多个国家开设考点。我国从1994年开始了护士执业考试(GLEN),这对于加强临床护理工作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和护理工作安全,巩固护理教育成果,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接轨,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2003年度起护士执业考试与护理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并轨。我国护士资格考试报考条件:(1)获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护理专业设置评审合格的中等卫生护士学校护理专业毕业证书;(2)获得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护理专业专科毕业证;(3)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境外中等或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毕业证和护士执业执照,其中外国人应当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的汉语水平考试合格证明,并在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中见习3个月以上。2009年报名范围发生了变化:在校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也可以参加考试了,而且考试由两年滚动通过改为一年通过,使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这项全国性的考试,成为护生进入卫生职业队伍的准入证,具有从业资格和法律效应,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其考试范围的改革更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为护理人员的资格获得提出了更高要求。

初级护士专业资格考试分为4场4个科目,即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其中前3个科目内容又包括临床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等知识,内、外科知识各占35%,妇、儿科知识各占15%;专业实践能力均为护理学基础知识。但不管是哪一个科目没通过,都不能拿到初级护士执业资格证[2]。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涵盖常见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及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关专业知识主要内容涵盖常用实验室检查,X线等辅助检查,一些特殊检查、特殊治疗;专业知识主要内容涵盖常见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并发症、护理;技能操作主要指专业实践能力,其主要内容涵盖护理学基础知识的有关理论与操作。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过线率低,特别是基础知识最低。说明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往往只重视实践和动手机会,而忽视基础知识的再提高。因此在临床实习期间要教育他们改变重临床、轻基础的观念,注意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双向渗透,结合“三基”训练,通过临床实践来印证所学理论知识。在工作中,要善于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解答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学科界限,并通过考试或自测形式,对所学医学基础理论有一个巩固和再认识的过程,以此来实现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扎实、打牢理论根基。

护士资格考试内容涉及面广,只有全面复习护理学基础知识及临床内、外、妇、儿等科的知识才能考出好成绩。考生要想在短时间内通过考试,必须端正态度、全面复习知识:既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又不能忽视理论的学习;既要重视护理专业知识,又不能忽视护理学基础理论。学校在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任不能忽视他们的理论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不要错误地认为考生毕业及资格考试没有直接的考试科目而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另外考生在学校学习及实习后的复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基础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掌握差的基础和相关知识,应肯下功夫、多下功夫,做到有的放矢。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农村学生过线率明显高于城镇学生,而独生子女低于普遍过线率,说明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城镇学生和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怕苦怕累、娇生惯养,经常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为改变生活环境而学习的愿望较弱,学习主动性较差。因而影响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其热爱护理事业,主动学习护理知识,提高资格考试的提高率,为今后的护理工作准备有效的“敲门砖”。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考前培训能够明显提高过线率。增加考前培训、进行集中、系统的复习对学生考前知识的查漏补缺是效果显著的一种好方法。考前培训,可以保证考前学习的时间,尤其对那些自控能力较差、实习工作繁忙的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有组织的形式帮助他们系统地完成复习任务、保证复习的成效。学院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考前培训,当然培训的教师、教材和内容选择都应该做到有针对性,高效率。我们2010年的做法是根据全国卫生专业资格考试护理学考试大纲,充分利用全国护理学卫生资格考试应试指导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等权威院校编写的模拟试题,指定各科有经验并参加了全国护士资格考试师资培训的教师讲解相关内容,课时培训方式以集中讲解为主,针对全国护士资格考试涉及知识面广、重视基础理论的特点,根据大纲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授课,详细地讲解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并依照授课内容及复习进度定期安排考试。参考资料也显示随时了解学生对本阶段复习内容的掌握以及教与学之间的配合,授课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及时解答学员的疑问,可以有效提高过线率[3]。

另外,还应该在考试之前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减轻学生应试前的紧张情绪,做到心情轻松、准备充分的参加考试,从而有效提高考试通过率。

日前,2011年护士资格考试的考试大纲已经公布,最新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和科目均有较大变动,考试科目改为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个科目,改革后的考试内容主要按照各个系统进行编写,打破了原有的内、外、妇、儿基础护理学的分类方法,增加了《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生命发展保健》《中医基础知识》《护理法规与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人际沟通》等学科,并且增加了疾病的护理问题和健康教育等板块,说明护士资格考试在不断地随着现代护理观念而改变,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也应该不断地跟随职业的需求而改变,才能使学生考试通过率提高,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护理职业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4-227.

第3篇: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内容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职业资格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102-02

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类的执业资格主要有2项,分别为2004年4月起实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和2005年7月起实行的注册环保工程师执业资格,它们的考试要求,除了环境保护的专业知识之外,还都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内容,如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的4个科目中,就有《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一科,并且是必考科目[1];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知识考试的9个科目中也包括《环境法规与标准》。[2]为适应社会对环境保护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在高校中开设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类课程很有必要。在《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2007)中,其“构建知识体系”章节也将“环境法学”部分设置在选修知识单元。[3]笔者结合从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相关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经历,联系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和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的要求,进行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一、课程名称

虽然在《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的知识体系选修单元中,用了“环境法学”一词,但在其课程体系的选修课程中却是“环境管理与法规”,安排了1个学分,16个学时。在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实际中,“环境管理”的内容一般都设置有专门课程,针对“法规”的内容,设置课程的名称也多不统一,有“环境法学”、“环境保护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等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在当前环境法研究中,学者对“环境”定义的理解的不同,也就是“环境”是否包含“资源”的概念。在我国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中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4]而“自然资源”,一般是指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如土壤、阳光、水、空气、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矿藏等。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在我国的环境概念中是包括资源的。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的观点,符合我国《宪法》和《环境保护法》的精神,也与外国环境保护法乃至国际环境保护法的环境定义相一致。因此在专业课程名称上,与环境保护法的精神相一致,可不专门突出“资源”的概念。另外,从学科的发展来看,“环境法学”(或“环境保护法学”)是法学和环境科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主要研究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环境法的目的和任务、环境法的体系、环境法的性质和特点、环境法的原则和基本法律制度、环境法基本理论等。这些内容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选修单元中,是难于实现的。因此,结合选修课程教学要求的特点和职业资格考试中科目的设置如“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和“环境法规与标准”,建议将该课程的名称定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二、课程性质

在《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专业知识体系包括通识教育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内容是放在专业知识的选修单元。[3]在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中,除了以环境法为研究特色的高校,大多数高校也是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选修课程,一般为16-32学时,1-2个学分。由于部分学生对选修课程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法律法规的内容跟自己的专业知识关系不大,不选修或者选修了也不认真听讲,对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和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极为不利。因此,为适应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可适当强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教学,将其设置为“限选”课程,增加教学时数和学分。

三、课程内容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作为选修课程,其教学内容不能照搬上述“环境法学”的研究内容。但现行教材多围绕“环境法学”的研究内容展开,并且由于教材出版的特点,涉及的很多现行法律法规在教材中也未能及时更新;韩德培主编的《环境保护法教程》相对来说适合非环境法学专业学生使用,且内容更新较快,但其最新版也只是更新到2011年,近几年的内容都没收纳其中。这些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不便。而职业资格考试中,考试大纲每年更新,尤其是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方面。但选用职业资格考试的教材作为课程的教学教材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数量难于保证,价格较贵等。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时时跟进考试动态,以考试教材作为参考书,适时把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加以更新和补充。

第4篇: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内容范文

    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问题,即各学科教师都认为自己担任的科目重要,要求增加学时,造成各个学科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所以制定现代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如何科学合理分配学时,应作为一条重要原则。按照每门学科对人才培养目标所起的独特作用,来合理的进行学时分配。我校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21.1%,对于学时的分配,是基础医学教学中最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学科不同的教师他们的观点不一样。基础医学的教师认为应增加基础医学学时。护理专业的临床医学教师认为应维持现状。但是我校受调查66%的06级学生(121人)认为基础医学学时需要增加。我校成人教育学生(在职医院护理工作者)104人,61%的人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太多,难学而意义不大。

    2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使用教材的问题

    护理专业在过去使用的是“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字样的书籍,目前选择的教材范围缩小,但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课程中5门基础医学课程选用的教科书是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的。护理学需要改编现有的基础医学教材,使其更适用于护理专业,以避免医学模式阻碍护理专业的发展。我校已意识到了没有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教材所出现的问题,于是发现一些较大的书店的医学专柜,都有各式各样的供护理专业使用的基础医学书籍,但真的选用时还得谨慎抉择。因此,目前还没有做出新的行动。

    3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师的问题

    我校护理教育的基础医学老师几乎都受过医学教育,他们既教授护理专业的学生也教授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甚至不同专业在同一课堂讲课,我们了解到只有协和医学院和复旦大学等少数学校的护理学院才有专门给护理学生上基础医学课的教师。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但是将护理专业学生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联系差距较大,使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4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其他问题

    4.1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后,少数院校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由单一的分科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变。在此期间,有的学校按系统讲课,但是,在同一系统频繁更换不同教研室的教师,使得学生既要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在书本上跳来跳去,又要被迫习惯于不同面孔和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均不能很好体现,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主要限于七年制以上,教学效果也有待时间认定。更何况高职高专缺乏人力、物力等支持,学生层次、学制也受到一定制约,教师授课仍然是“自由发挥”。

    4.2授课内容缺乏指导的问题在护理专业领域没有对于基础医学所要教的内容质量、难易程度进行指导。教师们认为正是基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缺少指导,对于教学内容的深浅难以把握。他们只有根据自己的对护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理解来选择课程内容,实际上应根据学生在临床上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

第5篇: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内容范文

一、前期准备

(一)资料准备

网站将要上传的与护理相关的知识内容、护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网站简介以及与护理和网站相关的护理论文、会员制度、护理百科知识等其它资料,这时充实网站内容的前提条件。

(二)软硬件准备

需要配备专门的机房,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专用服务器、操作系统以及网页制作软件等,这是确保网站建设质量和建设速度的重要保证。

(三)人员准备

人员准备主要涉及到网站的设计人员、建设人员和维护人员,这需要网站设计与建设人员不仅对护理专业知识要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网站设计和建设技能,维护人员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网页制作经验,能够对一、二、三级网页进行开发和更新。

二、制作方法

在网页设计与开发过程中,使用以 FrontPage 2007 软件为 主 ,Flash 5.0 、 Adobe Photoshop CS4 、 MacromediaDreamweaver 8.0、Fireworks 8 等软件为辅,对护理信息网站的网页进行制作,并建立和完善网站,在制作过程中,通过普通模板的使用创建主页,然后借助超链接在主页上建立若干个子页的标题索引,子页的背景与相关标题对应,使其某一大项内容风格一致;编辑时,根据内容适当插入或处理一些与之相关的剪贴画或动画图片;文字标题采用与内容不同的字体、颜色及大小,使之一目了然、层次分明,便于选择查看。

三、栏目设计

网页的栏目设计主要由学习园地、整体护理、护理管理、护理百科等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能够为不同的人群提供护理信息方面的服务。

(一)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是护理信息网站最主要的栏目之一,一定要保证护理信息的全面性、专业性和前沿性,同时要将学习与娱乐进行有效的结合。首先,要有国内外最新的护理资讯,及时传播最新的护理专业知识,增强网站内容的前沿性;其次,要有丰富的基础护理知识和专业护理知识,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进行学习和交流的需要;再次,要设计专门的模块来收集优秀的护理论文、好人好事,搜集生活中的护理常识以及与护理相关的散文、诗歌等,增强网站的趣味性。此外,应当开辟会员专区,鼓励以护士为主的会员踊跃参与网站的各项活动,例如护理体会征稿活动、护考培训与交流活动、护士风采评选等。

(二)整体护理

整体护理栏目是护理信息网站的核心环节,主要涉及到各种护理知识的问答、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各项疾病的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健康护理知识的讲解等,可以按照母婴护理、老年护理、女性护理、男性护理几大模块进行归类,也可以按照各种疾病的类型进行划分,要详细介绍与各种疾病相关的饮食、心理、手术、护理、出院、康复等相关护理信息和指导方法,以更好的满足护士、患者、患者家属等不同护理需求人群的需要,增强网站的服务功能。

(三)护理管理与护理百科

该栏目主要是介绍各项护理工作的护理重点、护理难点、护理程序、护理质量标准、护理文书标准、常用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医院感染控制等;护理百科则应当重点介绍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一些护理知识和护理小技巧,如高血压的自我护理措施、正确的脸部护理措施等。四、护理信息网站的建设与维护要点

(一)设计目标

护理信息网站的设计应当坚持以护士、患者、患者家属为中心,本着“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建站原则,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准确把握社会的护理需求,坚持网站设计与建设的开放性、专业性和动态性。同时,护理信息网站所设计的内容,应当有着明确的分类,积极宣传科学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步骤,以便提供更前沿、更系统的信息和更便捷的服务。

(二)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主要包括网站的结构设计和脚本制作等环节,可以根据网站所要提供的功能和服务进行设计,即根据所要讲解的内容设计网页的具体功能和信息,制作页面蓝本。

(三)详细设计与建设

1.脚本设计

脚本设计主要包括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编写文字脚本时,主要依据设计目标与服务对象的需要,合理安排脚本的内容,突出新颖性和吸引力,确保网站框架的合理、有序。同时,对于图片、声音等媒体素材要进行精心设计,增强网站页面的视觉效果。

2.素材的设计与收集

在网站的详细设计阶段,素材主要来自于收集和制作两个环节,无论是哪个环节的素材准备工作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素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护理网站的质量和水平。例如,动画素材、声音素材、图片素材等都是吸引网站浏览者的关键环节,是吸引浏览者主动涉猎知识的重要因素。

3.互动交流设计

为有效丰富护理信息网站的交互功能,实现网站对象在学习上的交流与互动,网站建设者要充分重视互动交流设计,这主要涉及到学习设计、协调设计等环节,例如可以在网站中增加留言板、论坛热点、在线答疑等内容,增强护理知识的传播速度和利用效率。

(四)护理信息网站的维护

为保证护理信息网站的正常运转,实现对护理信息的及时更新,网站需要配备专门的维护人员,并定期对网站维护人员进行培训。首先,要增强网站维护人员的专业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保证网站工作的安全和畅通,例如单位可以通过学习有关文件、讲解典型事例等加强保密教育,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其次,要提高网站维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实现网站内容的及时更新,例如可以专门邀请有关专家对维护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或者定期举办有针对性的业务知识讲座等。再次,要制定完善的网站维护制度,明确划分相关人员的职责,做到对网站运行情况的定期巡查,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和处理机制,确保护理信息网站的正常运行。例如,要定期对专科护理、护理论坛、教育园地等栏目的内容进行更新。

第6篇: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内容范文

一、遇到的问题

1.与临床用药联系不紧密。

药理学为药学、护理、临床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对学生进入相关岗位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任务。药理学教材上所列的药品一般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药物,并不是临床常用药物,且临床所用新药很难在教材中体现,因教材更新需要一定周期,跟不上临床新药的发展。医药专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所学药理知识相对滞后,不能满足临床用药及护理需求。药理学知识与临床紧密联系,而目前各大院校药理学教师大多在教学一线工作,没有深入临床实践,没有信手拈来的临床用药经验,仅仅依靠课本上的内容,教学内容与临床脱节。

2.教学方法内容“一刀切”。

高等院校的药理学教师往往不是给一个专业上课,很有可能会给不同专业讲授药理学知识,而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能力要求对药理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多数药理学教师针对不同专业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内容,课程定位不够准确,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往往“一刀切”。比如,在给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授课时,多数教师比较重视药理学学科的系统性,重点讲授药动学特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而忽视护理岗位对课程要求的特殊性,对药物的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用药护理等知识讲授较少。

3.理论知识枯燥,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浓厚。

药理学涉及生理学、内科学、病理学等学科知识,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及分散与联系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基础较差的学生学起来会比较吃力。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理论教学,必须在熟记的基础上进行下一知识点的学习。比如,学习M受体激动药和M受体阻断药,必须在熟记M受体的分布与作用之后学习效果才好,如果学生没有及时复习及熟记相关知识,新内容的学习难点就会加大,这毫无疑问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主要靠记忆的学习方式、必须及时巩固新学知识等特点,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必须靠督促来学习,学生掌握情况不好。

4.教学功底不够深厚。

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大多数是从各大院校招聘的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以医学类为例,青年教师大都从中医药院校或者医学院校毕业,他们专业基础知识牢靠,但是没有受过系统的师范类教育,导致专业知识够用,但教学内容的组织、板书等教学基本功差,降低了教学质量。

二、解决方法

1.结合临床实践。

药理学教材建设必须以临床用药为依据,加快教材建设,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调整和修改教材。比如,护理专业的教材应该加入临床用药护理须知,紧密联系学生就业岗位所需能力要求。药理学教师应该利用寒暑假到医院、药房进行假期实践,更新理论知识,了解目前临床常用药物,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同时,经过实践积累了一些临床用药病例,上课时可随时举例,使上课气氛更活跃,强化学习效果。

2.根据专业特点教学。

医学各专业就业方向岗位有很大差异,对于医学基础课药理学的讲授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岗位特点进行教学。护理专业要加强用药护理须知、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内容的讲授。对于口腔专业,针对口腔专业要重点加强局麻药和抗菌药物如甲硝唑等内容的讲授,药物的作用机制、体内过程可以结合课时适当缩减。

3.加强学习理论知识,增加实验课时。

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仅包括药学知识,还要加强相关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内科学,是药理学教师必须学习的内容。药理学教师在上学期间接受的药学专业教育中没有内科学,但是药理学的临床应用中涉及大量疾病的症状及机制。如果对各类疾病不清楚,那么讲课只能照本宣科,上课内容枯燥,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增加实验课时,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有更形象更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在条件、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实验视频。

4.加强教学基本功、导师制的培养。

第7篇: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 卫生法律 课程设置现状 改革策略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人们法制意识的增强,患者在医疗机构看病时维权意识很强,而目前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法制观念淡薄,与临床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普遍缺乏,导致护理医疗纠纷逐年上升。护理人员不仅应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需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通过对目前护理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加强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可以增强他们在工作中的责任心,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要,有效减少护理医疗纠纷。

一、课程设置现状

(一)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对法律相关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注重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护理相关法律教学学时数偏少,把护理专业学生的法律课作为公共基础学科,即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学习法律基础,授课教师一般为法律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缺乏医学、护理知识,讲授的知识是一般的法律知识,没有与临床护理实践结合,护士生对法律的认识只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刻的理解。

(二)目前,护理界人士逐渐认识到加强法律教育的重要性。最近出版的《护理学基础》或《护理学导论》中也增加了“护理与法”的内容,但教学课时偏少,一般为2~4学时,且多为医疗事故处理法律制度和护士管理等方面。这部分知识的传授主要由护理专业教师承担,护理专业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护理学科知识和实际临床工作经验,但往往缺少法学知识的培训,受课时限制,也很难将抽象的法律条文与护理临床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法律素质得不到提高。学生走进医院后,可能会加重医疗纠纷发生。

(三)还有少数学校开设了卫生法学课程,主要介绍医药卫生领域的法律,包括医事法、药事法和公共卫生监督法,内容与法律基础有不少重复。而且由于我国法学界对卫生法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许多问题既缺乏实践探索,又无系统、深入的理论基础,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教材仍停留在纯理论知识学习阶段,局限于法律条文的罗列、扩写的框架中,教学效果不佳。

二、课程改革策略

(一)注重课程分析进行教学设计

由法律、护理行业专家以及资深专业教师共同进行课程分析。课程分析基本要求是越详细越好,最好能把相关职业经验、解决纠纷的诀窍纳入进去。尤其要注意对细节的分析,因为往往是细节影响职业能力的形成。因此必须从岗位需要出发,结合近几年来发生在各大医院的护理纠纷案例确定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即基于护理工作的与其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明确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建议学时等。

由经过法学系统培训的护理专业授课教师从各单元“联系”的角度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和整体优化,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特别是课程的能力目标。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改造课程的内容和顺序,完成规定的课程教学设计文件,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教学整体设计、课程教学单元设计、课件等课程资源,并完成以互动式法学案例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设计,特别是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及分析报告撰写提纲等。

(二)以岗位需要为依据重视教材编写

教材是教学思想、目标、内容和课程的主导,是课程得以实施的重要载体,是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主要标志,因此要高度重视教材的编写。除传统的纸质教材外,还应包括学习要点、疑难解答、教学案例、教学图片、参考文献、专业期刊、相关网站等以多媒体为载体的材料。需要注意的是,教材要由专业教师和医院护理专家、法律专家共同编写,从护理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编写中加入近2年来发生的有影响力的医疗、护理纠纷案例,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聘请护理专家进行讲座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各种抽象的法律条款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并且学会运用,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使临床具体实例与法律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指导临床实践。

护理专家在护理领域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积累,讲解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对学生的实习有很强的实际指导意义。学校要创造条件,聘请知名的护理专家给即将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医疗卫生法律知识讲座。结合临床实践分析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从法律的角度分析护士生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执行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执行医嘱时、护理文件书写以及与病人沟通时潜在的法律问题和护士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三、结语

随着我国法制逐步健全和完善,患者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护理人员也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做到懂法、守法、依法行医,这样才能保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张志明.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卫生法律法规课程建设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9,2(06):84-87.

第8篇: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内容范文

一、优化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

要使中职护理教育在护理人才教育市场站稳脚跟,办出中职教育特有的优势,必须把握用人市场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结构,不能一味追求“精”和“高”,不能和高职教育、本科教育相提并论,必须根据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来调整课程设置,改革课程内容。因此,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时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充分考虑学生就业的需要,又努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职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21世纪的职业演变速度将高于20世纪。因此,与社会紧密相关的职业教育课程必须及时反映社会发展、职业发展。

2.坚持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改革应以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和中心,强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将知识、技能、态度的学习融为一体,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实现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增强就业和发展的竞争力。尤其是护理专业技能形成的实践环节,这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环节。

3.坚持与地域需求相适应。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杭州地区的护理相关行业正在不断衍生和变化,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也渐渐从综合性医院向社区、中医养生、母婴护理、综合门诊等场所转移。

笔者在对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已毕业的学生目前就业单位的调查中发现,在二级以下综合性医院就业的只占20.11%,在社区医疗服务站就业的占15.95%,在中医养生会所工作的占15.36%,在母婴护理机构工作的占13.64%,在综合门诊部就业的占12.03%,在医疗营销机构工作的占4.95%,还有选择到非护理专业相关行业的,占3.1%。所以,课程改革必须体现与杭州地区护理服务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强调以目标岗位群为基点,以“实用、适用、够用”为原则,进行课程改革。

二、优化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策略

1.以就业为导向,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教育应当首先致力于个性的培养和社会生活的准备,那么职业教育也要具有这个功能。培养目标是学校教学的质量标准,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和表述是进行课程选择的基础,而课程设置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一方面,人具有社会性,就业是社会对个体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人是社会的实体,发展是对个体自身提出的要求,因此,“就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应成为课程重构的出发点。

(1)课程目标需有职业性。职业教育与职业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职业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上,必须立足于职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培养后备的专门人才,即为学生“就业”做好方向准备。中职护理专业的毕业生除可在公私立医院、医药企业等就业,也可做家政,当特殊家庭人员如慢性病人、瘫痪病人、老年人、产妇和婴幼儿的专业护理人员。故学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招生时要深入社会市场做调查统计分析,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力求设置能培养出服务能力和动手能力一流、专业的职业特色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2)课程目标需有地域性。地域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上,必须立足于职业教育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背景、民风民俗、教育资源等相协调,即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培养目标既要满足社会需求,又要满足个人需求,所以专业课程建设要根据动态的劳动市场相对灵活地进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专业课程设置应是一种市场主宰的“需求驱动”模式。因此,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课程目标的设定必须结合本地区特有的医疗护理服务市场需求,尤其要注意适应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

(3)课程目标需有专业性。专业性是职业高中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将来从事的行业不同。专业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上,必须立足于职业教育要充分凸现其专业特点,即为学生的“就业”做好技能准备。因此,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改革应该源于专业,在大专业的基础上设置不同的就业方向课程,形成就业能力“1+1”的选择模式。

(4)课程目标需有发展性。发展性是各级各类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共同点,也是教育的特质所在,没有发展性教育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发展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上,必须立足于职业教育要充分体现其教育特点,即为学生的“就业”做好能力准备。因此,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改革应考虑到职业发展的需求及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人培养成为生活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即使人成为能够主宰自我并能动作用与外在世界的“人”,实现人生命的价值,谋求人生的幸福。杭州地区目前中专护理专业的生源主要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如何按照国家制定的培养目标,适应卫生事业发展对护理人才的要求,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合格的中专护理专业技术人才,是现阶段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2.以能力养成为核心,重新整合课程内容。一般来说,课程内容涉及两大类知识:一类是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问题”。“事实与概念”解答“是什么”问题,“理解与原理”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经验”指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策略”强调的则是“怎样做更好”的问题。因此,“技能+创新”既是上述因素对课程内容选择的要求,也是“就业+发展”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上的具体体现。

(1)课程内容需有时代性。时代性是社会发展在教育内容上对课程建设提出的要求。学习的本质是知识重组,即将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对象本身的内在结构相互作用。由于中职护理专业课程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与杭州地区日益发展的护理服务需求之间的不同步,导致课程内容滞后。时代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内容选择上,必须摒弃过时的教学内容,增加富有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如涉及母婴护理、中医养生、医药营销等方面的内容。

(2)课程内容需有逻辑性。逻辑性是人的思维方式在教育内容上对课程建设提出的要求。实践表明,事物的逻辑性越强,人就越容易认识与掌握。逻辑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内容编排上,必须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由量变到质变、由低到高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规律。

(3)课程内容需有情景性。情景性是专业的学科特点在教育内容上对课程建设提出的要求。实践表明,教学内容的情景呈现得越具体、真实、感人,越容易拉近它与学生的距离。情景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内容设计上,必须增添一些典型的鲜活的教学场景。学校要按照职业工作环境来设计和建设,如建成模拟病房、门诊部、社区服务站、母婴护理中心等与实际工作场景相似甚至相同的实训场所,把教学内容也以一个个源于实际工作场景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有亲临工作情景之感,提升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融入企业文化,让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就成为一个准员工。

(4)课程内容需有融合性。融合性是学科的渗透性在教育内容上对课程建设提出的要求。由于知识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使得相近或相邻学科中出现了相同的教学内容,导致了学生学习的重复。融合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内容规划上,必须理清知识的脉络,提高学习的时效性。课程内容融合性还须以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来支撑,因为中等职业课程不仅要满足知识与技能综合化的需要,也要满足职业实践活动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与结构要十分灵活。以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为中心来设置课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点。从国外中等职业课程开发的核心理念来看,“双元制、MES、CBE和单位行业训练课程开发的基本思想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目标模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课程开发强调行业向导,课程目标具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不以学科为中心,而是以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实际需要为中心,根据工作岗位具体的任务和技能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培训教材,重视职业分析,强调能力本位,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核心思想。”

3.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说,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学科设置、学科开设顺序、时间分配、实习实训的安排等。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体系构建得越科学,课程实施得就越顺畅。在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合格”是指课程体系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符合社会要求,“特长”是指学生在“合格”的基础上某一方面的能力有所突破。因此,它是“就业+发展”的课程目标在的课程体系构建上的具体要求。

(1)课程体系需要整体化。整体化是从功能的角度在体系建构上对学科设置提出的要求。整体化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学科设置上,必须从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智力与非智力等方面全局规划。专业性课程模版由于目标明确,内容短小,便于灵活组织合成适合需要的课程。

(2)课程体系需要结构化。结构化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在体系建构上对学科设置提出的要求。认识论研究表明,知识结构越清晰、层次感越强,越益于学生构建。结构化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学科设置上,必须使开设的学科之间形成层次和梯度,合理安排好学科开设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笔者认为,对于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课程的优化设置,应当顾及用人单位护理人才需加强的能力结构,有的放矢,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课程的课时,要与学生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应更注重护理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在设置和实施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实用性,以及对专业基本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为了以满足行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应适当广泛地开设与护理岗位相关的基础课程作为任意选修课。

第9篇: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内容范文

关键词:外科护理学;课程内容;职业标准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以职业教育坚持与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而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通过这“五个对接”实现。外科护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其严谨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外科护理课程是护理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是基于医学基础课程、基础护理学与健康评估等课程之上的临床专业课程。其内容多、范围广,要求学生能对外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护理评估,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并能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而当前中职教学时间不断被压缩,对中职生实践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保证中职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笔者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导向,对中职外科护理学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一、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和思维活动中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及理想、追求。护理教育的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一体”三位一体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因而我们的中职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应该要与卫生部门颁发的行业职业标准接轨,要以职业标准为导向,为学习者提供与其未来可能从事职业活动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把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入护理专业课程建设中。

在教学中,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其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针对性。随着社会卫生需求的提高和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因此,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培养护理专业技能型、实用型护理人才是护理教学的共同目标。中职护理人才主要输送目标为城乡医院、社区卫生保健中心等医疗护理服务机构,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认知素养,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做到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

二、依据专业需求,优化课程内容

从目前中职卫校的学生就业现状来看,中职护生就业率虽然普遍高于本科、大专生,但就业层次比较低,发展空间较小。中职护生的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普遍偏低,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够,与用人单位对从业能力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再从目前中职卫校开设的护理专业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现状看,中职护校的教学大纲与职业标准差距较大,教材内容不符合职业标准要求,国家职业标准在不断更新,但中职教材内容则相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有些中职卫校没有根据国家颁布的职业标准来选择教材,缺乏与职业资格考核相配套的教材,并不能凸显中职教育的特色。所以,中职卫校迫切需要加强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制订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构建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的教学体系,从而促进中职护生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

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护士执业资格者是否具备执业所必须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试。护理教学必须以护考为基础,首先,根据护士执业考试内容来选择教材,并确保这些教材能够达到护理职业标准的要求。其次,根据护士执业大纲制订授课计划,让中职护生熟练掌握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顺利地通过护士资格考试。

然而,在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教材的教学内容永远跟不上临床医学的发展。因此,老师上课必须要认真备课,对课程内容做一定的增减,根据临床的要求,对教材上没有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观点可以适当地补充,如在外科护理教材中,新增加了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心肺复苏操作中更新了最新的心肺复苏操作标准等。而对于比较陈旧的、临床上比较少用的方法和技术应该少讲或删除,比如,外科无菌操作技术中酒精泡手法已基本废弃不用。临床上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要详细讲解,常用的无菌技术,器械认识等应重点讲授,反复演示,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熟练掌握护理技能。

三、强化实验教学,锻炼动手能力

1.重视实验教学

教师应重视实验教学,特别是中职教育,教师应在上课前认真备课,提前准备实验所用的教材,并按照实验要求合理分配时间,建立一套完整、高效、实用的考核制度,每次实验课后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将实验考核成绩纳入学生的期评成绩,让学生真正重视外科护理实验教学,提高中职护生的动手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的中职教育教学,大多数教师缺乏真正的专业实践能力,缺乏对行业及相关国家职业标准的掌握,使中职教育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学生也无法获得相应的护理操作技能。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既要具有丰富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所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的根本保证,特别是专业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培养职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尤为重要。中职护校应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训,让他们掌握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培养出符合医疗单位需要的人才。因此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充实实验教学力量,并不断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建立一支有责任心的实验管理教师队伍。

3.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衡量外科护理教学掌握情况的重要指标,我校一直把掌握外科护理基本实践技能作为护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实验室资源,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外科护理实验教学包括外科洗手、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常用外科器械应用、清创术、换药术等7项操作任务,运用模拟情景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主动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和操作技能,并能熟练掌握操作要点,同时也能对理论知识进行强化,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则是理论知识的运用,理论只有与实践有机结合才具有意义。随着职业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中职护理教育正聚焦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提高其整体素质。因此,在中职护理人才培养方面应避免只重视传授知识,忽略对学生能力和态度培养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我们必须加强中职护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公平地评价中职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中职护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